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20 17:2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1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 农业经营形式 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 “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2

【关键词】集体统一经营 文化变迁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国政府促进农村经济改革的基本工具。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除了个别村庄还保留着集体统一经营方式以外,全国大多数地区逐步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项制度包含了两个阶段,即重塑家庭经营的自主性和重新确立集体统一经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史反映出我国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以家庭经济为主的个体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等要求相悖,会阻碍农村现代化进程;而偏向集体统一经营,则容易出现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侵蚀,导致农业生产中出现激励不足的现象。因此,本文将从时代特征出发,反思集体文化内涵的嬗变对农村经营体制中集体统一经营方式和内容的影响。

集体内涵建构的时代性特征分析

所谓集体,就是个体的联合体。但当集体以文化姿态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具备了超越实践层面认知性建构的特征,成为了能够影响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认识论层面的概念。特定的文化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根据外界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时期、市场经济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时期。

时期:社会主义集体文化对宗族集体文化的侵蚀。传统社会中农村的主导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三纲五常”,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集体文化内涵是在这种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所建构出来的宗族“集体”文化,农民对宗族集体文化的认同也具有深厚的经济和社会根源。除了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建立在家族集体私有制基础上之外,家族也发挥着对每个成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供给功能,比如对贫困家族成员的救济,为家族培育下一代提供私塾教育等。以宗族为基础的集体文化的本质并不否认个体利益,且其赖以存续的价值就在于保护农民的个人利益及其家庭利益。①宗族集体文化是在保护单个家庭利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以传统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的合作型文化。

然而在时期,集体文化的建构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孕育而出的。斯大林最先完整描述了作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内涵:“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体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②在中国则被解读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③这个时期存在的集体主义理论以“抽象集体主义”为代表,割裂了个人与集体的内在统一关系,并最终形成了抽象的“集体”,“集体利益”成为诞生于普通社会个人之中却反过来凌驾于个体和个体利益至上的异己性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土地家族所有制也被土地集体所有制所代替,宗族集体逐渐被遗忘。与之相伴而生的现象就是集体主义的作用也逐渐被“神话”,个人主义成为了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的代名词。这时期集体文化的建构,就是以社会主义集体内涵为本质的意识形态的建构,该类型集体文化忽视了个人利益保护,导致个人利益的实现路径被制约。

市场经济改革时期:市场经济集体文化物质性基础的塑造。市场经济改革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开始向西方经济学所要倡导的自由与民主方向转化,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个时期个人利益的实现途径得到了保障,以物化手段实现了个人主体精神的体制性释放。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文化以个人的独立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为基础,以市场机制和社会契约作为集体文化的重要内涵,其中效率与公平、自由与民主等概念都是这时期集体文化的重要内涵。市场经济的集体性建构是以企业和组织形式呈现出来的,借助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或社团法人等概念作为确认集体边界的手段,呈现出产权明晰的物权特征。李志远认为企业是市场体制下的基层集体组织,且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企业不再是微观社会,而是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以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⑤蒋旭东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那种“真实的集体”,而不是“虚化的集体”,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形成这种真实集体的一种现实路径。⑥将这两位学者对于市场集体概念的界定扩大,那么按照市场法则建立的组织均可视为“真实的集体”的现实表达。在农村地区,依照公司法、合作社法、社团法等组建起来的组织均可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集体。随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权为基础的家庭经营重新被确立,集体文化的个体性基础重新获得了制度性保障。与此同时,户籍制度、生产组和行政村建制等与社会主义集体文化相对应的制度对人们经营活动的限制也逐渐放松,个人从集体中被释放出来,个人能力和私有产权都得到了承认和保护,这些塑造了农村经营主体平等自由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时期:市场经济“集体”内涵的建构。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家庭经营方式与大市场的矛盾不断升级,集体统一经营又重新被提到了战略性高度。社会主义集体,包括生产队,村集体等已经从实质上丧失了对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其现实性基础被进一步削弱。同时,随着2007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专业合作社成为了集体统一经营的新载体,这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集体单位建构。这种新的农村统一经营模式的确立,使市场经济下的集体文化在农村地区逐渐被强化,并在多元集体文化并存的现实中开始逐渐占据主导性地位。随之而来的现象是社会主义集体时期所倡导的一些基本理念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已经沦为了空谈,仅作为对市场经济下所造成的不正当竞争或与利己主义相伴而生的“唯利是图”观点的一种制约和调解。⑦而传统宗族集体文化也仍然发挥着其重要作用,有时甚至对企业发展和市场运作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我国的江浙地区的集体企业发展过程中就体现出宗族集体文化的作用。⑧随着集体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实现主体也更加的多样化,集体文化的本质性也发生了嬗变:从以宗族集体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集体,发展到以社会主义集体文化为主导的村镇集体,再到以市场经济集体文化为主导的市场,这些不同层次和内涵的集体文化均被保存了下来,造成了现存集体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集体文化内涵的嬗变对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影响

虽然集体统一经营一直处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求之中,但实质内涵却在文化变迁影响下发生了本质性嬗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从“虚化的集体”向“真实的集体”转变。时期的集体边界主要依赖于政治区域划分,比如行政村、生产队、生产小组等,在实践中会导致“虚化的集体”对农民真实的家庭利益表达途径造成了压制。在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主要以塑造家庭经济的主体性地位为主,集体统一经营不断弱化。现阶段的农村集体经营主要体现为集体经营企业收入、集体股份分红、集体预留机动地收入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统一经营的组织载体也从原本的生产队和村集体转变成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组织、股份合作组织、集体企业等多种实现形式。除了集体企业中仍然体现出集体所有制这种“虚化的集体”概念之外,其他组织形式均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经营方式,集体也成为了现代化体系中的市场组织对其所有组织成员的统称。

从农业生产领域向农业产业化,以及非农产业的拓展。从农业经营内容来看,时期的集体经营主要局限于农业领域,部分地区还包括一些家庭手工业等副业经营。但在市场改革时期,集体经营的内容就已经超越了农业范畴,不仅表现为向农业产业链的前向和后向延伸,同时也表现为向非农产业的延伸。尤其是集体企业,不仅可以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业,也直接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这些集体经济城市为部分农村累积了大量财富,但对农业领域本身的贡献还有待加强。在市场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集体经营方式主要作用于农业领域,并通过集体经营组织的服务功能和盈利功能,对农业生产环节和市场营销环节施加影响,或通过兴办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来达到直接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

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转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一个从公有化到私有化为基础的产权制度变革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以土地家庭承包权的确认为基础的农村制度,它塑造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体制性基础。在法律意义上,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因此实践中农村土地产权的转让不能以所有权为基础,只能以承包经营权为基础实现土地要素的自由流转。另外,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劳动力要素也逐步实现了自由流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要素限制随着市场的逐步深化而被解除。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能够发挥集体统一经营作用的组织载体,其从产权制度上分析,均是以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农村经营制度正在逐步向实际的私有化转移,由此带来的利润分配和组织管理制度的设置也必须以组织所界定的集体范围为边界,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元。

现代农村集体组织形式对传统集体文化的妥协。农村经营制度中集体统一经营的层次和范围的设定,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仍会受到社会主义集体文化的影响,并以地理概念上的村庄作为集体划分的依据。目前出现的社区型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农村集体经营形式也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经营组织,但却仍然以村庄为成员边界,可见社会主义集体文化在现实中的影响力。同时,集体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会导致人们对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概念和实现形式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现行法律制度中均可以找到这三种集体文化存在的法律依据,也正是这种政府主动建构出来的模糊性造就了现实中集体统一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对农民来说,这种模糊性直接造成了人们对集体概念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同时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必然会对社会主义集体文化作出妥协。因此,有必要从集体文化角度整理农村经营制度中文化方面的认识误区,为各种集体统一经营方式提供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

有关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发挥的几个认识性误区

警惕使用社会主义集体替代市场经济下的集体。集体统一经营需要以市场机制作为其功能实现的主要渠道,集体性建构也需要选择以在市场为主体的制度形式。如果仍以对社会主义集体概念的认知来理解和认识现代集体统一经营,则很容易会造成“合作过度化”或“合作不足”的后果,前者会造成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侵蚀,后者则会导致统一经营的功能成为空谈。

警惕对集体概念认知的单一化。集体统一经营作为链接农村家庭生产与大市场的载体,其组织建设过程中最应该警惕的就是对集体内涵的认知过于单一。集体绝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团体,而是一个边界、成员数目随时发生改变的团体。相应的,集体统一经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生产队或村集体为合作经营的边界。

警惕对家庭利益的制度化侵蚀。时期的解体,是因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强制性集体统一经营方式对家庭利益的侵蚀,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激励的结果。因此,新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就需要警惕对家庭利益的侵蚀,从而造成人们对该类型统一经营组织形式的反感。另外,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集体统一经营制度形式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更加适应当地的农户意愿和市场环境。

避免形成“集体统一经营是解决小农与市场矛盾的唯一路径”的认知。中国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决策。适宜的地区可以采用集体统一经营以最大化农民家庭受益,然而有些地区则需要其他形式的组织作为农民家庭经营的补充,比如,农业企业、私营加工厂、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多种路径都可以保证农民与市场的成功对接。

综上所述,历史塑造了集体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目前集体文化呈现出多元内涵的现实情况下,要避免在社会主义集体认知的影响下,造成对家庭利益的损害。同时,集体统一经营应当以市场为媒介来实现,坚决避免借“虚化集体”的名义侵害个人利益的事情出现,导致实际中出现“过度集体化”的情况。新时期集体统一经营方式正在从社会主义集体文化中脱离,走向市场经济集体文化,不仅表现为从“虚化的集体”到“真实的集体”转变,同时也表现为超越农业生产领域向非农领域的延伸,其边界也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集体概念下所构建的集体边界,逐渐朝着市场机制和契约机制所构建出来的集体边界转变。最为重要的是,集体统一经营过程中实现了从公有制产权逐渐向私有制产权的转变。其他类型的集体文化也并未消失,宗族集体文化主要以社会资本的方式为现代经济服务,比如家族关系在浙江乡镇企业发展中呈现出的重要促进作用;而社会主义集体文化则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在现代经济中发挥作用,该文化体制下所建构的多项农村基本管理制度,在今天仍会对集体统一经营方式产生一定制约作用。当集体经营组织进入农村社区的时候,需要对其做出一定的适应性调整。

(作者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本研究受到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支持,项目编号:1505920)

【注释】

①郭正林:“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

②《斯大林全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54页~355页。

③《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3页。

④张晓东:“30年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交锋的理论历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⑤李志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⑥蒋旭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研究综述”,《哲学动态》,1999年第5期。

⑦王岩:“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互补机制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3

关键词:休闲农场;绿色;服务品质认证

一、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发展

(一) 休闲农场定义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三)绿色健康发展,施行“六级产业化”

在全民养生时代,“有机”与“绿色”已然成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重要卖点,休闲农场的绿色有机化是不可逆的潮流,游客对食品安全的追求可能会为台湾休闲农场带来新的商机。基于此现象,近几年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开始提倡“六级产业化”的概念。“六级产业化”概念于2012年由日本KOSO经营研究所所长后久博引介至台湾,指的是以传统的三级产业概念为基础,为农产品添加附加价值所以出的概念性公式:一级×二级×三级=六级产业化。陈昭郎对此解释:“‘1’为农业,是优势融合的基础,没有了‘1’变成‘农业是零’,什么都没有了,再相乘结果都是‘0’”[9]。六级产业化的核心便是农产品,通过加入商业、工业、服务等其他元素,对农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进行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的收益,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进而创造工作机会,从专业的角度达到产业升级,使休闲农业得以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现正处于黄金时期,且游客的来源较为多元,市场成熟度较高,同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以提升业界整体的平均水平,进而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台湾休闲农业学会. 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计划期末报告[R]. 台湾农业委员会,2004.

[2]陈昭郎. 休闲农业概论[M]. 中国台湾:全华图书,2007.

[3]郑健雄,陈昭郎. 休闲农场经营策略思考方向之研究[J]. 农业经营管理,1996,(12):123-144.

[4]郭笙如. 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研究[D]. 中国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观光休闲游憩学系,2012.

[5]游文宏. 以社会网络理论观点探讨非营利组织在产业发展过程扮演之角色――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个案研究[D]. 中国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2013.

[6]休闲农业辅导办法[S]. 台湾农业委员会,1996.

[7]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OL].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2010.

[8]曹绍徽. 走进优质休闲农场 奠定环境教育之基[0L]. 台湾农业委员会辅导处,2011.

[8]翁廷y,李自如. 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72-74.

[9]王以瑾. 休闲农业六级产业思维[J]. 休闲农业产业评论2015,2015,5:12-1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4

关键词:农业经营组织 农户 农业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

十七大以来,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都不断完善,农业经营组织数量迅速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大批竞争能力较强、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农业经营组织。但现有农业经营组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体绩效差、资金来源不足、投资效率不高等,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要正确引导农业经营组织借政策优势,健康、持续发展,需结合现阶段国情对现存主要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自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笔者以王礼力教授2002年在《论农户选择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成本决定》一文中的分类方法为基础,按农户与农业经营组织联结方式的不同将我国现存农业经营组织分为农户家庭经营型、农户与农业经营组织联结型、合作社、农业企业。在以上四种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中,第二种形式即农户与各农业经营组织联结型并没有涉及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实体,因此,按照此种分类方法,我国现存农业经营组织实际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企业。

农户经营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农场的异同

(一)农户经营的特点

农户是今天仍然存在的、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的基本的农业经营组织。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农户经营具有以下特点:

1.农户以家庭为基础,可用农户经营代替家庭承包经营。我国农村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农民所拥有的承包经营权,不是根据居住权,而是根据户籍制度赋予的。农户之所以能取得经营权主体资格,在于他们本身是所有权主体。所以,在我国农村,户与家庭往往是同一的,在研究农村基础经营体制的经济学意义上,可以用农户经营代替家庭承包经营。中央文件也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写道:“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使农户获得充分经营自,……有利于农户自主安排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收入”。

2.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户是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的经营组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需要指出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成就是农户成为经营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户已不是单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小生产者,而是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的经营组织。所谓广义农业,即以农、林、牧、副、渔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中、产后活动的总和。

(二)农户与家庭农场的异同

1.家庭农场与农户的区别。第一,家庭农场是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农户是市场化程度低、经营封闭、自给自足的组织。正如弗兰克·艾利思(1988)所说,“农民只是部分地参与不完全的市场,而家庭农场是完全融入完善的市场”。第二,农户无论外延和内涵都比家庭农场广泛,家庭农场是包含在农户范围之内的。家庭农场规模比农户大,“从严格意义上讲,农场和农户不完全相同,前者指生产和销售都达到一定数额的单位,后者没有最低数额限制,只要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人家,都可算农户”(尤小文,1999)。

以上区别也并非绝对。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户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家庭农场和农户的界限越发变得模糊。黄宗智(1986)将我国解放前的小农户也称作家庭农场。还有学者从发展的角度指出,家庭农场就是种田大户。陈华山认为,美国最早的家庭农场近似中国的个体农户;农场的概念通常应比农户的概念在经营规模上要大,但这种规模大小也随着时间变迁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如在美国的农业统计中,1974年以后的农业普查,将农场定义为年出售农产品超过1000美元的农业单位。而在1969年以前的普查中,凡面积不足10英亩,但当年出售农产品达到250美元,或面积超过10英亩,年出售农产品达到150美元的农业单位,均可算作农场。所以在美国,农场可以小到犹如中国的农户,大到相当于联合企业的农业企业集团(陈华山,1996)。

2.家庭农场和农户的相同点。一是农户和家庭农场都是以低成本提供全部或大部分劳动;二是所有权或起码经营权与剩余索取权相统一,而且逐代相传;三是二者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组织。

正是由于家庭农场和农户在本质上有诸多相同点,笔者同意该判断:农户既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个体农户,也包括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农户的内涵作一个精简的概括。作为一种经营组织,农户是指生活于农村的、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并且家庭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经济生活和家庭关系紧密结合的、多功能的社会经营组织形式。与农业生产的其它组织形式相比,农户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以家庭契约关系为基础,在于家庭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相互作用。从这一点来说,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与发展中国家的个体农户实际上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农户经营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5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务与生态等集成。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农业经济地理[M]. 东京: 农文协,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吴同权.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EB/OL].(2013-02-10).http:///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html.

[7] 愈菊生. 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9(4): 207-210.

[8] 刘斐, 戴学来. 都市农业的背景、特征及其发展[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67-72.

[9] 陈丽娜,孙国兴,刘会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支撑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2):35-37.

[10] 张强. 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J]. 中国农业经济, 1999(11): 65-67.

[11] 曹林奎, 方志权, 徐宝树, 等. 都市农业概论[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12] 韩士元. 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标准[J].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2): 85-87.

[13] 方志权, 吴方卫, 王威. 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8) : 521-525.

[14] Smit J, Nasr J. Urban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cities: Using wastes and idle land and water bodies as resources [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1992, 4(2): 141-152.

[15] Gala Y, Hadas E. Land allocation: Agriculture vs. urban development in Israel[J].Land Use Policy, 2013, 31:498-503.

[16] 孙雷.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开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新局面[J].上海农村经济, 2012(4) : 4-10.

[17] 李伟书, 张领先, 傅泽田, 等.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J].安徽农业科学, 2012(8) : 4923-4925.

[18] 宋金平.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3):199-203.

[19] 孔祥智.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1(4) : 20-2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6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农村金融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蓬勃发展。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尚小、农业产品缺乏竞争力等自身特点,急需农业资金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追求迫切需求农业融资,这就解释了为何农业融资需求大;而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对农业融资的要求,说明了解决农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融资问题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问题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困难和形成原因。这些问题急需更进一步地分析和解决,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本质提出对策建议。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特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有别于传统家庭经营农业的模式,是指追求规模效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农业产品市场化为目标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了蓬勃的发展。以贵州省为例,2016年已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24万个,农村合作社277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473家,有力地推动了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融资需求越来越大并呈现一些特点。

1.融资用途多,额度增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用途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新增扩大经营规模,科学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农业产业化后从生产、产品加工、再到营销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融资支持。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追求规模效应的特点以及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的特点,都使得融资金额变大。

2.融资期限多样化,时效性要求提高。融资用途的增多,而不同的用途融资期限必定不一样,例如像融资用于购买种子等材料的收回期限比较固定,但像融资用于购买农机等农业固定资产的收回期限就会比较长。另外,不同的农业行业之间融资期限也有较大的差异。在融资时效性方面,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所以需要融资及时,融资手续便利快捷。

3.融资成本承受能力低,缺少抵押物。对于正处于新生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各方面实力都比较薄弱,虽然生产规模扩大了,但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依旧存在。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农业产业依旧利润微薄,难以承受过高的贷款利率。另外,有些主体还应抵押品不足难以融资。

(二)农村金融供给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有了飞跃的发展。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140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户均46万元,涉农贷款覆盖面扩宽。截至2014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19.4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285.8%。除了贷款金额增大外,还专门设立了许多专门针对农村的金融产品。例如,贵州普定县针ε迤独Щ设计了“特惠贷”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有创收创业的贫困农户进行贷款。融资供给除了有了提高以外,还有以下的现状。

1.融资渠道单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为银行为主,其中又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要力量。除了银行贷款融资以外,还有民间借贷等手段,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非常少。

2.农业贷款比例下降。我国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中所占比例并非稳定增长,而是存在下滑趋势,一度由2005的5.93%降到2014年的4.16%。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缺少抵押物等特点,造成银行融资贷款“望而止步”,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报率高的其他行业。

3.贷款利率不敏感,信用考虑少。现行的融资利率呈现单一化,并未根据融资的用途、期限加以区分。在银行考虑放贷时,更多的是取决于抵押品,尚未考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问题,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二、供需矛盾融资难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大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之间的矛盾

虽然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近几年有了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成。许多村寨还缺少银行网点,即使有了农村信用社等机构也并未有效发挥融资作用。另外,尚未形成农村金融市场,贷款利率不具有零活性和市场性。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体系建设的速度没有跟上需求增加的速度,导致了融资难问题的出现。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承受能力低与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薄弱,难以提供很多抵押品,而抵押品正是现代银行放贷的最基本要求。农民所拥有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和自有房屋,而这两者在法律上规定不允许用于抵押贷款。另外由于市场经济和银行自身盈利性的要求,金融机构会自动把资金投入风险低、回报率高的其他产业中。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项目大多风险高回报少不易获取完整信息,便易被银行搁置。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品以及农业的低利润性,这与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形成了矛盾。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多样化与金融产品落后、手续复杂之间的矛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期限、时效上都有了新的特点,但是金融机构现行金融产品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需要。包括融资期限不合理,不能满足期限多样化和时效性;融资额度过小,不能满足经营主体融资和发展的需要;融资用途少,不符合现代产业化农业的要求。先前的融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这与落后的金融产品、融资方式直接出现了矛盾。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扶持与政策体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急需政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但是与融资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体系都还不完善,也影响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困难,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政支持资金较少;政府对金融机构有关农业放贷政策的支持不够,落实力度欠缺;农村金融市场薄弱。这些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有效支持产生的矛盾。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建设

1.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转变经营观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主动提升自身在农业科技和管理的能力;要转变经营观念,打破传统农业经营思维,力争发展运行规范、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尽可能聘请专业管理人才,学习先进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经验,积极了解惠农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银行在放贷时更加全面科学的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增加放贷概率。

2.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利润率,难以承担高贷款利率。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主动通过标准规范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快自身规模化,打造品牌效应,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自身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产品利润提高利润率。另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要积极学习农业科学管理技术,在各个环节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投资回报率提高和低风险都会使银行增加放贷的可能性。

(二)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1.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所呈现的新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满足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贷款额度、期限时效和用途上的需求;各地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探索新型的融资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简化融资手续,提高审批效率、节约审批时间,促使贷款流程便捷化。

2.增强支农意识,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机构在考虑自身发展之外还应考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事关国家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转变信贷观念,立足于为农村和农业服务,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发展规模来综合评定,适当扩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规模。

3.创新抵押担保模式。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抵押品,找不到担保人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将农机设备、农产品订单引入抵押担保中。

(三)完善农村金融系统,发挥政府帮扶作用

1.完善农村金融系统,加快农村信用担保、风险补偿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加快我国农村金融系统全面覆盖,完善已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和服务;尽快建立农村征信系统,加强信用等级评定为银行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提供有力依据;推进农业保险、农村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发展,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和风险问题,维护融资双方的利益;积极构建融资支持体系,为金融机构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产品解除后顾之忧。

2.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评估和流转。政府应该继续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健全农地流转法律制度,推广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体系,增强抵押融资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立流转平台;解决当银行无法收回放贷资金时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处置问题。

3.加大惠农政策和财政支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w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专门针对其发展的有利政策;对积极为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保障,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增加政策性农业财政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补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S].2014

[2]夏雪.金融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5.

[3]王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物资产抵押融资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孙立刚,刘献良,李起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5(0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7

关键词: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农业公共服务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嘉兴家庭农场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2014R417026)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一、引言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一定经营规模,以法人形式存在,具备一定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家庭农场的经营形式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这一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伴随着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全国各地催生了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特征的家庭农场,特别是在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家庭农场已经成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组织形式,为农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嘉兴新丰镇、七星镇现代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现代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林牧渔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法人化经济实体。现代家庭农场的出现,使传统农民转型升级成为法人农民。

(一)新丰镇、七星镇现代家庭农场发展概况。据统计,目前新丰镇拥有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现代家庭农场21家,发展速度领先于周边集镇。整体数据显示,已经注册的21家家庭农场总注册资金为1,430万元,总经营面积为4,212.7亩。其中,主要从事果蔬种植的共14家,从事苗木花卉种植的共4家,主要从事养殖的则为3家。单户家庭农场注册资金最多的是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北杨家庭农场,注册资金为400万元,单户家庭农场面积最大则为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新磊生态农庄,面积达369亩。七星镇拥有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现代家庭农场仅4家,较于新丰镇其经营数量相对稀少。这4家家庭农场总投资为1,025万元,总经营面积为1,606.61亩。从整体上来看,较于新丰镇其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其中,主要从事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的有3家,从事养殖加种植的有1家。单户家庭农场面积最大的是嘉兴市南湖区七星湘博家庭农场,面积为629.1亩,单户家庭农场投资资金最多的是嘉兴市南湖区七星湘滨农场,总投资资金达380万元,并且该户家庭农场在2012年度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二)新丰镇、七星镇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模式选择

1、示范推广型。此类模式主要运用于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培育,不少家庭农场已经连续开展种植模式的示范推广。新丰镇精培家庭农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家庭农场是从原来的一个种养大户转变成家庭农场的。2013年该家庭农场实现销售收入25.6万元,获利15.6万元,并且带动周边就业人员达21人,农场内部设立规章制度,建立会计制度及出纳账簿。农超对接与新丰丰润万家购物中心社签订购销合同。在市区农业部门、新丰镇人民政府和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和技术指导下,开展无公害设施葡萄种植及葡萄收后套种蔬菜等模式的示范推广。实现了水果、蔬菜和钱袋子一起上的目的,取得了果蔬双丰收。可见,家庭农场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之下,能够成为示范性基地,这不仅能够增加家庭农场的名气,还能够带动其他农场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有效改善。

2、生态循环型。此类模式主要运用于种植和养殖的结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以“鱼塘―河流―农田”或者“生猪―沼气―有机肥―瓜果蔬菜”多位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做到物尽其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绿色化。典型代表为七星镇湘家荡的湘滨农场,主要以种植中高档草莓、蔬菜为主。总经营面积为150余亩,投资总资金达380万元。该农场通过放养花鲢、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及种植吸污类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再用于农作物灌溉,实现清洁循环用水,同时实现渔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家庭农场经营效果

1、普遍提高农民经营收入。调查表明,家庭农场承包方亩产值平均为4,800元以上,土地流转的流出方每年都可以稳定地取得土地租赁收益,同时带动周边人员就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就业选择,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2、带动当地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家庭农场不仅在经营规模、投资力度、经济效益上大于传统经营模式,而且在种植、养殖技术上更具专业性,管理模式更趋向于商业化。产品的深加工、品牌的创立,集成销售更能发挥明显优势,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区域农业经济体。新丰镇水果种植方面比较突出,投入资金和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不少家庭农场选择以绿色无公害种植为手段,迎合消费者口味。

三、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农场发展壮大受限。众所周知,无论是开展活动还是发展事业,最根本的环节还是集中于资金这一落脚点,家庭农场也不例外。据调查,农场主普遍反映资金是其中较为关键和棘手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土地流转领域。由于土地流转需要资金较大,而兴办家庭农场资金来源形式过于单一化,基本为自筹资金。首先,依靠农场主个人力量向亲戚朋友筹措资金,因个人能力与交际范围的局限,导致筹集的资金数量有限、筹集速度缓慢。这势必会影响家庭农场实际规模,最终会阻碍家庭农场整体发展壮大。其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成为筹资方式之一。虽然相较于自筹资金,其筹资速度可能会得到相应提高,并且筹借的资金基数也相对较大,但由于家庭农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方面资金需求量较大,依旧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贷款需要满足的限制条件较多,在规定时间内还清银行贷款,农场主压力甚大。

另外,若农场遇到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没有足够资金作为依托和保障,在本身发展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困境的出现,甚至走向消亡。在对新丰镇与七星镇的实地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在农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中,未出现财政支农资金。

(二)品牌意识不强,对品类创新无概念。品牌的树立在现代社会无疑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两镇部分农场调研中发现,家庭农场均未拥有自主品牌,少数经营者曾产生品牌理念,但至今均未真正实施。因此其农产品一直都只以大众化路线进行销售,无法与其他产品进行区分。这折射出农场主尚未对品牌营销形成系统思维,尚未真正认识到品牌对于农产品的重要性。同时,关于品类创新,大部分农场主都表示从未听闻,仅新丰荣腾生态农场相关人员提到罐装方式包装产品,但这也与品类创新相去甚远。虽然这一环节实际探索较为艰难,但若对此毫无概念则不会有所成果。

(三)销售渠道传统,销售范围狭窄、利润空间较小。对于产品来说,最终产品价值的实现以销售为手段。而销售渠道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虽然现代科技发达、网络发展迅速,网购无处不在,但是家庭农场经营并未与时代完全接轨。以新丰和七星镇为例,经调查,虽然不同家庭农场销售渠道不同,但多数都以直销为主,多达49%,专业市场占25%,销售大户和销售公司也略有涉及。直接销售这种较为原始的方式仍旧是最主要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网上电子平台却未在家庭农场销售环节中占据一席之地。前后反差至少说明家庭农场在销售模式上还是较为传统,未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使得整体销售范围无法向外拓展,嘉兴临近上海等大城市的优良地理位置未发挥独到的作用,以本地市场作为支撑,容量极其有限。并且农场主若无法直接作为销售方与消费者对接,则势必不能获得更多利润用于再投资,因为中间已经经历了销售公司等中间商的介入,利润空间有限。

(四)政府扶持力度小,公共服务仍缺乏。经调查发现,在家庭农场的发展上新丰镇比七星镇速度略快,已出现多家家庭农场示范基地,如新磊生态家庭农场、新丰荣腾生态家庭农场、嘉奕粮果蔬家庭农场等。在公共服务方面两镇都有一定成效,能为家庭农场提供无偿虫害防治、农机服务等。但其中的技术培训、农村信用贷款仍是公共服务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提供的技术支持仅为浅层次扶持。

由实际调研得知,政府虽然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程度补贴,但若遇到自然灾害,政府部门仅统计损失状况,并不会提供相应补助,仅在农场已购买保险条件下,由保险公司做部分赔偿。另外,目前保险种类还无法满足家庭农场实际投保需要,涵盖保险各个领域。仅包括一些较为普遍的养殖、种植项目。因此,在重大灾害来临时,家庭农场可能会遭受重创而难以恢复。

四、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对策建议

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完善能使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在数量和质量上可控化、可观化。因此,针对现代家庭农场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使得家庭农场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不断突破。

(一)加大政府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1、在资金筹集方面,政府应出台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贷款融资支持政策。家庭农场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它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除了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外,经营管理周期持续较长,回报速率则较慢,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因此,国家在出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应出台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如对家庭农场的贷款条件、贷款利率等适当进行调整,进而给广大的欲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农民以机会,给正在经营农场的农场主以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规模,获取更大效益。

2、财政支农资金向家庭农场倾斜。政府可以设立“家庭农场培养与发展”资金专项,每年投入部分资金用于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建设,不仅要帮助扶持发展存在问题的农场,而且对于发展得较为成功与稳定的农场也应进行持续关注和嘉奖,例如可在嘉兴推广南湖区实行的示范性家庭农场考评办法,排名靠前给予一定比例奖励资金,在投入资金的同时,不断调动农场主的积极性,并向优秀看齐,推动整个嘉兴地区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3、引导家庭农场优化经营模式。家庭农场欲更加系统化,单靠自家独自发展并非长久之计,主要体现在资金问题上。在实践调研中发现,农场主反馈更倾向于“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模式,这种模式考虑到三者的共同利益,家庭农场可以参与到后续农产品的利润分配,对于其资金的流转与获得无疑是有利的。最重要的莫过于在将来采取实际行动去落实这样的模式。

(二)着力保证农产品质量,推进家庭农场品牌营销工作

1、农场主自身应当正确认识到品牌价值。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仅有一位农场主对品牌的树立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而其他农场主对品牌观念十分淡薄。品牌可以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更是其区分于其他类似产品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类农产品在市场上可同时大面积出现,但是品牌却是无法模仿的。农场主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主品牌。树立品牌之后,农产品企业可以申请相关商标,给自主产品进行包装,这不仅能保护品牌,还能带来巨大附加值。总之,品牌给农产品带来的无形价值是无穷的。大部分农场主仍需加强品牌意识,除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外,农场主自身应当有意识地去懂得和体会品牌的重要性。

2、质量是保证品牌持久力最重要的武器。如果企业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在众多消费者的好评之下更有利于品牌树立。而保证农产品质量,一方面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经济。以桑基鱼塘为例,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不仅节约了成本,充分利用了资源,而且可以保证产出的作物绿色无公害;另一方面农场主不仅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政府也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3、丰富农产品品类创新。对于农产品而言,可以进一步加工,通过做熟食、做干货等手段,有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宽新思路,给予品类创新足够关注,循序渐进。当然,品类创新要求更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但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应当鼓励农场主尝试品类创新,探索新型农场发展道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三)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构建多样化的渠道网络

1、建立专门的销售合作组织,提高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较为完整的销售体系。相较于直接销售,把生产和销售连接在一起的同时,农户提高了自身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又可以让整个销售流程更顺畅。对于农产品来说,销售渠道甚是重要。拥有丰富的销售渠道意味着拥有更多消费者,更多的消费者意味着更多评价和更高的知名度,最终会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2、当地政府要协助农场主让专业市场更专业。其目的在于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舒适且自然的购买环境,即将原本的批发市场或者是农贸市场变成农产品“超市”。目前居民小区附近出现的类似水果和农产品超市,如果家庭农场的产品可以通过及时的物流配送到达嘉兴各个地区,那其销售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3、跟紧时代步伐,网售农产品。建设网络销售农产品平台,探索O2O营销新模式。嘉兴地区地理优势明显,长三角的中心地带离上海、杭州等地距离短,结合家庭农场产品的特色,形成线上销售、线下及时配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推广效果,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

(四)政府要完善农业公共服务,解除发展经营家庭农场的外在障碍。首先,农业生产技术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引进新技术和优质新产品,并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农业新技术,促进生产;其次,政府部门还需帮助农场主避免规模经营的不确定风险。主要是使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的范围,让各类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都能找到相应的保险品种,且加大保险力度,降低风险,从而给农户带来保障;再次,农户自身则需要提高安全和保险的意识,为自己生产的产品及时投保,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最后,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公共交流平台,改善农业信息不透明的现状,保障农民的权益,进而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维清,边志瑾.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分析[J].农业经济,2012.7.

[2]王嘉康.浅谈家庭农场的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1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8

本文介绍了新兴职业农民的概念,并且根据香格里拉的发展状况,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培育新兴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02―01

据了解,近几年来,我市农科局不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培训力度,政府也加大了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就是推进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努力提高广大老百姓的科学文化素质,文章就市培育新型农民问题做一些探讨。

1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分类

从古到今,西方的学术界称呼中国农民一直都用传统农民,而不是职业农民。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提出的经典定义中说传统农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的身份有别于市民;而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会尽力进入市场,将农业当作是一种产业,并且充分利用所有的条件和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收入更多。实际上,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定义指出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社会学意义上,传统农民象征着身份农民,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偏向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在农业产业化至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新的职业类型。目前,农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是指在农业一、二、三产业中自由选择充分就业,从事专业的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或者农业服务等工作,对于各行业都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职业化农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重起着重大的作用。

根据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来分类,新兴职业农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产经营型农民。这类职业农民主要是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社等带头人。他们是以农业为职业,并且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资金投入能力,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农业劳动力。二是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这类职业农民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主等人。在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从事稳定的农业劳动作业,并且从中获得收入,农业劳动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三是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这类职业农民主要是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农村信息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他们的收入来源于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具有一定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2我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及农业经济,进一步调整该市农村产业结构,围绕市委“巩固蚕桑产业、扩大核桃种植、大力发展青稞烟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葡萄产业和发展以高原牦牛、藏香猪、尼西鸡、中药材等为主的种养殖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高原坝区重点发展青稞、马铃薯、春油菜、反季蔬菜、玛咖、药材等特色种植和以牦牛、藏香猪、尼西鸡等特色畜禽养殖业,引入带动和发展了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但是由于只重视种植规模,忽视农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农产品的销路不畅,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在2015年11月的中旬到12月初期,该市建立了两个新型职业农民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班,通过培训,学员掌握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概念,同时为今后广大学员开展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市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科技农业的投入力度,壮大农业产业的结构主体,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在农业产业中的竞争力。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质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主要的措施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与传统农业相比,职业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应该要多形式的开展农民培训,重点培养对象是具有职业技能、科技素质、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素质,大力培养新兴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因素。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策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9

关键字:农家乐农家乐类型农家乐问题农家乐状况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农家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农家乐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家乐虽然起步迟,但发展迅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黄金周”假期后,农家乐开发骤然升温。而且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中的竞争越练越激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都市人的梦想生活方式。“农家乐”旅游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和迅速发展起来了。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如北京郊区农村、上海郊区、成都近郊等地,“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本文就“农家乐”的概念、发展动因、发展类型、发展状况、发展不足之处、对不足的对策建议等进行研究,以期对这个新型的旅游模式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农家乐概念初探

1.与农家乐旅游相关的概念有农家乐、农业旅游等。

(1)农家乐:英语为Agri-tourism。有关“农家乐”的定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分别是由王兵、杜江、舒象连和张家恩给出的。其共同点是都强调农家乐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生活和活动为基础的、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而国外较为普遍接受的则是Gilber和Tung(1990)年的定义:农家乐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由此可见,本文所讲的农家乐旅游与国外的农家乐含义基本是一致的。

(2)农业旅游:狭义的农业旅游是指合理地利用与开发农业自然资源,把农业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休闲的一种

新型的旅游活动。广义的农业旅游是指农家乐,包括利用农村野外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

农村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使农业与农村的观光旅游功能显著扩大,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

需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农家乐旅游又隶属于农业旅游。

2.关于农家乐的概念,因为各位学者观点的不同,以及中国农家乐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有很多的定义,从笔者的掌握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有下列是比较准确和概括性强的:

⑴杨继瑞和黄善明认为:

①从投资主体看,“农家乐经济”的投资主体以拥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户为主,在不变更土地权属与使用方式的前提下,以自住房屋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投资,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等服务;②从经营主体看,“农家乐经济”一般由投资农民亲自经营管理,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亲戚或邻近村民;③从经营性质看,“农家乐经济”经营一般都带有“副业”性质,农户除经营“农家乐经济”外,还有土地经营作为其生活的基本保证,这一点有别于专业性娱乐场所或者风景旅游地,即不存在“失地”问题;④从经营周期看,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季节性,“农家乐经济”经营淡季、旺季区分比较明显,甚至完全是一种季节性经营。

(2)何红认为:

农家乐就是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的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和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换言之,“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农家乐”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农家乐。

(3)田喜洲认为:

农家乐的狭义概念: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广义概念:源于农业的概念,即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广义的农家乐概念不仅包括狭义的农家乐,还包括林家乐、渔家乐等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定位于休闲类,旅游主题既是民俗旅游又是生态旅游,是农业经济与旅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家乐是以城郊或乡村的农户家庭为接待单位和地点,以城郊或乡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农业旅游资源、地方民俗文化、周边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以为游客提供住宿、旅游咨询或观光游览为旅游活动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它凸现了现代农业旅游自然、纯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

农家乐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位于乡村或城郊地区,乡土特征鲜明。这是农家乐旅游最为显著的特点,无论是作为旅游吸引物还是农家乐旅游的载体,村社组织、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在农家乐旅游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农家乐不同于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点,农家乐是将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展示的是现代农家特有的风貌,而非人工刻意雕琢的景观。通过农家乐的休闲旅游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现代农民生活和农村乡土气息。

②农户家庭为接待主体,强调客体的平民性。尽管农家乐旅游的参与者中也不乏富人,但总体而言,农家乐旅游的主体主要还是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城市或城镇平民和注重生活情调的知识分子。平民性特点强调,进行农家乐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来自城市(或城镇)之中的居民,他们的身份和职业不尽相同,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指向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③以城郊或乡村地区自然风光和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如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资源)为旅游资源,原生美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对象物非常清楚,这就是现实存在于某地、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属于某种社会类型的乡村社区模式以及质朴自然的乡村景物。旅游者来这里,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新鲜的和有体验价值的,是值得他们一看的。如果缺少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游兴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彻底泯灭。因此,原生美特点要求农家乐旅游的吸引物应该是鲜明生动的和原生原味的,是真正农家的而非伪农家的或展览馆式的。

④住宿、旅游功能兼具,参与体验性强。农家乐旅游有别于其它休闲旅游形式,农家乐旅游所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游客可以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人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二、农家乐发展动因

农家乐是在现代旅游者追求“生态”和“个性”多样化的需求下产生的地域农业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形式,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在日本、新加坡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农家乐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己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农家乐也发展红火,如浙江余华石门农场的自摘、自炒茶园和观光果园,长丰县的草莓采摘园等,凭借项目独特,既可游览观光,又可操作度假的优势,开发后都获得成功。显然,农家乐能成功发展起来,实际上是依赖于广深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厚积薄发的。农家乐发展动因可归纳如下:

(1)农家乐的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己久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主题

拥有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城市人口膨胀、高楼林立、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这些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而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广阔的土地和清新的绿色食品,这种差异对久居城市的人形成强烈诱惑.加之,我国城市居民过去有“上山下乡当知青”的特殊历史经历,寻根追迹的潜意识驱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回归乡村自然,于是“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农家乐项目一推出便受到欢迎。

(2)农家乐开发是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深入及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饱受疲劳之苦的简单观光旅游产品,对众多选题相似、表现手法雷同的主题公园也不再感到新鲜,这在客观上要求对我国旅游产品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尤其在旅游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且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旅游地,游客对参与性强,集知识、娱乐、享受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鉴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未达到大量推出度假产品的阶段,农家乐以其距离短、消费实惠、既能观光、又能度假的特点,正好可以成为观光产品向度假产品过渡并实现良好结合的旅游开发形式.

(3)高效益的农家乐开发是我国传统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农家乐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单一农业耕作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一地一人和谐共存的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符合21世纪“人与自然和诣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旅游开发和立项的一个主要原则是效益原则,发展农家乐可以为旅游业和农业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多层次效益。农家乐的开发具有农业科技先导的特殊功能,是传统农业的活化剂,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旅游农业将会是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的方向。

(4)农家乐开发是合理支配双休日,缓解旅游热点、热线压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旅游产品都以观光开发为主,因此提高旅游收入只能以增加人数来实现,加之我国自推行“双休日”以来,城市居民对周末短途旅游的需求开始增大,造成城市附近的旅游热点、热线压力过大.以昆明为例,每到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景点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本来外地游客就相当可观,再加上本地无处可去的游客,使景点不堪重负,游人也很难从中得到愉悦和享受。昆明城郊农村广裹,若鼓励市郊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农村开展农家乐,就可使一部分本地游客不再与外地游客争景点的立足之地,从而对一些旅游热点、热线起到分流和减压的作用。

(5)农家乐开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社会资金寻找新投资领域的选择,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农家乐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在其开发投资政策上倾斜优惠,例如昆明把发展“农家乐”农家乐作为本市“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要求昆明市、区、乡各级政府对发展这一旅游项目所需的土地给予照顾,不必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免征一年农户服务所有税费;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给予优惠等。近年来经济界人士普遍寄与厚望的汽车、城市房地产,由于超越现阶段大众的经济承受力,虽然短暂火爆,但终归有价无市。而农家乐却因开发项目极具乡士性和自然性,具有需求旺盛,政策优惠,投资节省,消费实惠的特点,这对旅游者和投资者都有吸引力,预计在将来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乡村旅游开发是扶贫的最佳选择方式之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广大,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许多山区、半山区的农村还处于经济落后、生活贪困的状况。经济落后对于发展农业经济不利,但对于发展旅游业而言,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恰好具有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正是因为经济发展滞后,使得现代文明尚未辐射到这些贫困地区,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相对经济发达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农业耕种没有条件采用机械化操作,就能大量保存了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商品经济不发达,使得当地民俗原始,民风淳朴,这一切对于发展农业经济不利的条件和因素却成为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在这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不需过多投入资金兴建旅游接待设施,只需稍加改造食宿接待设施和标准以达到城市卫生水平,就能极好地迎合城市人追求“自然本色”旅游时尚,对当地居民而言开展乡村旅游能快速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对政府而言能极好地落实抉贫政策,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而在旅游者、当地居民、政府三股力量作用下,乡村旅游在我国迅猛兴起。[论-文-网LunWenNet]

三、农家乐发展状况

近年来,农家乐旅游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很多城市郊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城市居民休闲的新选择。不仅在北京、重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在合肥、芜湖、石家庄等中小城市也在蓬勃发展。农家乐己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

农家乐在中国的发展己有近20年的历史。1987,农家乐首次出现在成都市郭县友爱乡农科村。是一个个体老板从花卉苗圃基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经营的发展,老板及时调整了经营思路,搞起了餐饮、住宿等内容,扩大了接待场地和接待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并且使村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最早富裕起来的深圳,也是我国农家乐最早开展的地方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期,深圳的荔枝节和采摘园就是其发展的手段,促使随后各地纷纷效仿,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当然,此时的农家乐主要是以单个的农民家庭或者园区为接待单位,后来逐渐蔓延到周边,以后再扩展到全国,像重庆、湖南、湖北、浙江、陕西、上海、北京、安徽等地。

1992年一2002年,农家乐处于发展阶段,农家乐经营形态开始多元化,比如农业观光型、科普体验型、运动休闲度假型等。1999年,朱铬基总理视察四川茂县石鼓乡宗渠村时,看到这里郁郁葱葱的林草植被、清澈翠绿的潺潺流水、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欣然为农民挥笔题词“农家乐”!2003年12月23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研讨会”在四川雅安碧峰峡召开,这标志着“农家乐”这种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而形成的农家旅馆,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从2002年一至今,农家乐处在规范阶段,各地经营者和旅游主管部门开始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塑造形象、打造品牌,比如上海市的《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长沙市《农家乐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安徽省创建“农家乐旅游区(点)”实施标准》等等。这些规定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规范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2004年7月27日,在上海考察工作期间,特地驭车、乘船80多分钟,到距上海市区约60km的崇明岛竖新镇前卫村,了解村子里农家乐旅游的开展情况,并指出:“将来这个农家乐是前途无量啊!”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的崇明县、南汇区、奉贤区都开展了“农家乐”旅游项目,近几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近巧万人次,每逢黄金周和双休日,“农家乐”旅游点还常常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爆场面。2004年上海市还颁布实施了国内首个“农家乐”旅游行业地方标准,根据标准规定,“农家乐”旅游中,接待游客的农家必须亮照经营、明码标价,接待家庭的成员不能有传染性疾病,服务人员要有健康证,农家的庭院要干净、整洁,没有乱堆、乱放的现象,三餐食品的原料应该新鲜卫生,而且要求能够提供当地农家的特色菜肴等;达到相关标准的“农家乐”旅游点,从高到低评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3个等级,并向游客公示,而且“农家乐”评星级的工作已经在上海正式启动。

再以云南为例。云南“农家乐”旅游已经成为云南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并带动了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据初步统计,云南省己有3800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旅游项目,直接参加该项目服务接待的农民达2万多人,间接为“农家乐”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农民超过5万余人,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万至1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农家乐发展类型

农家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别体系。笔者根据产品内容分为下列几类:

(1)现代农业科技型

这种类型的农家乐以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示范园地为题材,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

果,让游客参观生产大棚中的蔬菜、苗木、水果、花卉,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对农业工业化的科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上海市的马陆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马陆镇2007年1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马陆镇建成规模型葡萄种植基地6个,成功举办了六届上海马陆葡萄科技文化节,“马陆”牌葡萄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开园迎客,并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形成了葡萄产业经济链。以农家乐项目的开发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心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以“1+3”产业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的新路,使集聚区成为促进农民增收、适合市民休闲的理想区域,成为与新城核心区相呼应的城市绿洲。[

2)农村度假型

利用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加以改造,辅以度假设施,完善吃、住、游等服务项目,

让游人有一个休闲度假的场所,让游客感受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乐趣。江苏的周庄就是一个代表,它利用自己良好的古雅环境优势,辅助了很多现代化的旅游设施,把吃、住、玩等一条龙服务全概括到镇子的规划中。

(3)农家庄园型

有较为明确的庄园范围,这种类型的“农家乐”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果园、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农家乐。如合肥市长丰县的长丰县草莓基地就是类似这种类型。长丰县把无公害栽培和品种更新作为突破口,结合城市到农家乐的新趋势,开展了“草莓采摘一日游”等各项活动。把县里的几个镇作为采摘基地,辅助各种基础设施,为周边县市的旅游群体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服务。

(4)民族风情型

以展示农村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主题,从农家美食、农家院落、农舍建设、民间装饰等入手,辅以纯朴的民间歌舞表演、休闲娱乐项目,向游客展示出乡土民俗文化,吸引游客休闲娱乐,体验农家风情。阳朔是一个汉族、壮族、瑶族聚居的地方,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阳朔民俗文化活动主要是通过各种节日聚会集中表现出来,有每年“二月社”、农历五月初八福利“五月八”会期、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白沙尝新节、中秋之夜壮族山歌会、九月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十九兴坪庙会、农历十月、普益留公村“十月香”、公历十一月阳朔漓江渔火节等等。

五、农家乐发展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探析

由于“农家乐”旅游是主要由农家来经营的,烙上了很深的农耕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印记,因而在经营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学者着眼于“农家乐”旅游的大方面总结出问题所在,有的学者从个案中细小处提取不足,虽然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些阻碍农家乐发展的共同的症结,现总结如下:

(1)农家乐承载地居民生活方式直接受到影响

在旅游发展中,通常会存在一种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Effect),即指旅游目的地居民模仿旅游者的消费方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迎合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使人心涣散、人心不古。农家乐旅游者在进入目的地之后,有意无意之间会把客源地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外来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带进来,当社区居民以主人的身份与他们接触时,就会直接受到影响,甚至被同化。受旅游者生活方式的影响,目的地部分人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改变了原来较为淳朴的民风,使旅游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发生了变化,

另外,虽然旅游者可以给一部分人带来收入的增加,但更多的没有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却

要共同承担旅游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如会使有限的资源变得紧张,旅游车辆的增加使普通车辆不易进入景区周边地区,造成交通堵塞,物价上涨不可避免,休闲娱乐设施过分拥挤,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2)经营和管理的发展理念上存在诸多问题

纵观全国各地的农家乐经营和管理模式,有很多的有点创新,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点:①盲目开发,缺少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资源浪费严重,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例如成都地区,乡村旅游园众多,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在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农家乐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②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含量低,功能单一;③定位模糊,经营者对农家乐的发展方向认识不足,经营者缺乏休闲旅游市场的预测意识。很多农家乐停留在纯粹的观光游览上,对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挖掘的深度有限,没有反映出农家乐以“农产、乡色、民情”为卖点的特色,城市游客的知识性、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④行业整体缺乏系统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方就会出现,比如农家乐之间、农家乐与饭店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这类现象在景区的旅游饭店与农家乐之间尤为突出。

另外,在这些宏观层面的缺陷后面,还有一些微观的不足:

①治安问题:赌博、、吸毒等现象客观存在,引发诸如、赌博、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或加剧。

②卫生方面的问题:农家乐经营的主体是农民,由于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的限制,加之卫生基础条件欠缺,农家乐的卫生状况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冷食品制作间和更衣间配套设施不够,餐具洗涤场所和餐具消毒设备没有齐全,防尘防蝇等环保设施匮乏,很多农家乐经营场所没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很多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这种状况难于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和难以满足农家乐旅游者的要求。食品卫生管理有待加强。《成都市金牛区农家乐卫生现状调查》中的文章也证实了这些方面问题的存在:在被调查的44户农家乐中,45%设有食品库房,70%设有辅助间;32%设有凉菜间;55%设有餐具消毒处理设施;50%设有餐具保洁设施;18%的农家乐“三防”设施完善,64%的“三防”设施不完善,18%的农家乐无“三防”设施。

③消防隐患问题:各地的农家乐自建为多,很多房屋本是民用房,未经建筑防火审核;农家乐内的娱乐场所、餐厅等各种设施未经过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批准;灭火设备不足,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等配套设施缺少;农家乐经营人员,比如个体老板和其员工普遍缺乏消防知识。

六、农家乐发展问题的对策探讨

农家乐旅游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农

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营造促进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农家乐旅游有序、规范、健康发展。消除客流、旅游人语的对农家乐所在地的不良影响,比如贫富分化、农家乐所在地的治安问题等等,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得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英国学者RichardSharpley(2000)对Cyprus的农家乐旅游进行过研究,发现了影响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众多问题,指出高投资、低收入、低需求、缺乏技术含量以及大众旅游经营者的主导地位是农家乐旅游经营者面对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长期的经济技术支持将成为农家乐旅游成功发展的关键。

2.由于农家乐旅游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所以政府必须制定鼓励农家乐发展的产业政策,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完善鼓励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配套出台有关投资、融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设立农家乐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农家乐发展特色;加紧旅游村镇及公路建设,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为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必须从抓规范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在这方面,如前文所述,上海在制定和推出行业标准上先行了一步。2004年5月上海首先出台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标准。2004年,成都市已开始实施《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两项地方标准,成为全国第一个并实施农家乐地方标准的省会城市。

因此国内其它各地应该借鉴上海、成都等地的成功经验,加强农家乐的规范管理,抓紧制定农家乐等级评定标准。在适合的地点,可把酒店的星级标准引入“农家乐”管理中,所有等级的“农家乐”必须亮照经营、明码标价、诚实守信,并设有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安全警示标志等保障游客安全的配套设施,使农家乐旅游发展上档次、创品牌,从而有利于农家乐旅。Anne-MetteHjalager(I996)的研究成果显示,乡村旅游因其规模小有助于旅游产品的更新,其绿色观点和特殊设施不同于其它旅游产品,然而它对农业产生的经济却远远不像政治家和农民所预料的那样,发展障碍在于农民总是习惯于进行传统农业和工业化农业生产,而有关社区管理部门对于市场和质量管理又相对滞后,因此,完善管理、规模发展就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4.进一步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知名度

农家乐的发展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在挖掘农村绿水青山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功夫。农家乐旅游急需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促成规模档次的提高,形成整体优势,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同时,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还需学会“炒作”自己,提高知名度。尽管农家乐旅游的市场潜力巨大,但加强宣传,有针对性的打广告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知名度,促进农家乐的健康长远发展。

5.加强消防、安全、卫生等细节方面的问题解决,提高最好的服务环境

政府在本地的农家乐旅游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应该让农户在开办农家乐之前必须取得工商、卫生、安全等有关部门的许可,且接受过基础的旅游知识培训。坚持以“政治思想好、个人素质高、居住环境美、配套设施全”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批,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治安、卫生、消防等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农家乐”协会应制定章程统一农家乐旅游服务规范,促进农家乐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协会可借鉴星级宾馆评定办法对农家乐进行等级划分,从基础条件、卫生标准、资源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要求和选择项目等几个方面对农家乐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刘伟,丁贤忠,成升魁.以色列农家乐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年(7)

[2]杨继瑞,黄善明.”农家乐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2004(2).

[3]何红.从休闲旅游到生态旅游-分析国内农家乐的发展趋势.[J].当代电大,2003(S1).

[4]田喜洲.休闲旅游”农家乐”发展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5]赵成文,王琳.”农家乐”现象初探.[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4)

[6]/Articles/2004104/554953.HTM.

[7]/gb/2002/10/22lzglyblzhxwl7.htm

[8]/org-zfgg-rd2j1chy.htm

[9]丹梅等.成都市金牛区农家乐卫生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3(4)

[10]李伟民.加强对“农家乐”的消防安全管理刻不容缓.[J].中国消防,2002(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篇10

2007年2月17日,总理在辽宁抚顺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林下经济”这一概念。4月29日,温总理在听取了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同志关于2007年春沙尘暴情况及林业工作的汇报后,做出6个方面的重要指示,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2 林下经济的概念(狭义)

在近10年的林业发展实践中,人们对林下经济的概念尚未有科学准确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林下经济,就是一种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下土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张连翔认为,林下经济的概念是: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与经营系统。

对林下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反映出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概括我国蓬勃发展、类型多样的林下经济很难,这由新兴学科发展的初始阶段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尽管如此,我们对上述定义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在文字上的表述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并无明显的区别。它们实际上是代表了各地区的实践者在发展中对林下经济的不同见解,也正是这些不同的认识,促进了林下经济内容的进一步丰富。

3 林下经济概念的外延

3.1 林下经济概念的局限性

从林下经济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其本身具有很强的部门局限性,主要是从林业角度出发,忽略了大农业的果树、茶叶等经济特产林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晚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林权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集体林权制,即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它包括:《法》规定的分配给农民个人所有的通过合作化时期转为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

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种植、培育的林木;集体和国有林场等单位合作在国有土地上种植的林木;“四固定”时期确定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森林、林木、林地 ;林业“三定”时期部分地区将国有林划给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且已由当地人民政府发放了林权证的。 二是没有考虑到大农业的果树、茶叶等经济特产林木也属于狭义的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很多林下经济的典型实际就来自柑桔、苹果、梨、桃、核桃等树下的养鸡、鸭、鹅;养羊、猪等事迹。三是林下经济涉及的部门多如农业、畜牧、水利、经管、交通、财政、环保、质检、工商等部门。四是林下经济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经。

3.2 林下经济概念的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