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利弊十篇

时间:2023-11-18 10:54:51

直接融资的利弊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1

【关键词】 财务舞弊; 上市公司; 中国; 审计路径; 交易实质分析法

财务舞弊是财务主体对实质性和重要性财务事实等会计信息进行故意谎报、错报的一种行为。随着我国WTO的加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国内某些企业,甚至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超常规发展和获得超额利益,接二连三地出现财务舞弊的丑闻,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危害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属于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它们的财务报告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布局。同时,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披露无论是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社会大众的公信,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该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揭示财务舞弊问题,深究财务舞弊原因,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提出财务审计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为审计主体,通过案例分析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重现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信心,切实实现证券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舞弊原因分析

当前,财务舞弊通常是利用会计信息的披露或者虚假会计信息等对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信息蒙蔽。舞弊行为多种多样,如对于重大事件的不披露或延期披露、费用舞弊等,不管何种舞弊行为,大多是以“利”为其终极目的。

(一)上市公司自身利益的需求

通常为了提升公司对外形象,上市公司把二级市场的股价状况看得较为重要。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成长业绩、管理者决策水平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等呈正相关。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在财务报告中做手脚来提升或维持公司形象。

(二)上市公司高管个人利益的满足

因为在很多企业中,薪酬激励机制等直接和公司的业绩相关,有的高管或员工还会持有公司的股票。有些高管在高额配比指标的诱惑下,为了追逐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惜进行财务舞弊,铤而走险。

(三)当地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

当前,上市公司所在地域的地方领导为了个人政绩和地方利益,地方政府以保护伞的角色,对上市公司进行操控,进而满足当地政府或领导的私欲。如政府帮助“带病”过关的云南“绿大地”丑闻、五粮液集团的关联交易等。

(四)上市公司融资与再融资动机

美国企业的融资特点较为突出。首先表现为对于直接融资较为偏好。在金融体系的相关背景下,美国企业较为倾向于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美国早在1971年创建“二板市场”(NASDAQ股票市场),以大规模资金支持或直接融资途径对相关高科技企业进行扶持。我国的相关历史表明,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也是融资问题。我国的上市公司较为青睐的融资渠道也是通过股权融资。因为股权融资可以带来较为充足的现金流,有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

(五)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亟待加强

一些会计人员热衷于追求经济、物质等利益实属社会的诟病。正常工作中,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的会计人员,由于不能端正职业操守,逐步放弃了职业人格的尊严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参与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随意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变造、伪造以及毁损等,此外,大肆挪用公款、监守自盗等也不乏其人。长此以往,不但会使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逐渐弱化,而且企业自我约束力也会逐渐下降,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经营和发展。

二、惯用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由于利益驱使,上司不顾及公司形象和长远发展,实施财务舞弊,如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瞒报关联方之间巨额资金占用及拆解行为;虚增资产;虚假披露或不披露重要事项;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手段进行财务舞弊。本文以虚构收入、虚增利润为例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分析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公司业绩,最具有表现力的当属收入构成中的主营业务。因而,利用主营业务进行财务舞弊也显得是司空见惯。通常流程是:上市公司杜撰故事客户诱骗注册会计师起草正常销售合同。

例如:银河科技在2004年和2005年两年间,连续在本部和关联方企业运用虚增销售收入、按比例虚增销售成本等舞弊手法粉饰其财务报告(见表1和表2)。

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审计路径研究

随着资本市场财务丑闻的连续涌现,审计业务也不断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尽管审计方法各异,但亦有其科学的共性所在。我国也审时度势,于2006年颁布了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经过对国内外相关经典案例的研究,结合从业实际,笔者认为,做好审计应对策略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总体应对策略

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经济业务也相对复杂,因此,仅仅依靠对审计准则的严格执行,不能够规避巨大风险。由于舞弊、误报以及经营的不规范等常隐藏在审计技术和利益取舍之间。对于利益的取舍,我们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技术培训等措施加以降低或消除;而对于审计技术,则需要我们利用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正如经典论断,即“现代审计是一种循环递推的、证据驱动的、基于判断的风险评估过程”。

1.克服经验主义,审慎评价风险

作为注册会计师,应该始终保持着审慎的职业怀疑态度去面对审计业务的每一个过程,要竭力克服依赖于财务经验这一惰性心理。在接受相关委托时,要严格考察和评判被审计客户的信用,这对于审计风险的降低具有较好的效应。

2.质疑审计证据,确定高风险领域

随着客户经营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行业经验以及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对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能力。尽管财务及审计舞弊的行为一再受到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但是舞弊行为由于利益的驱动一直没有停止过脚步。作为财务审计的主体,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告等进行审计时,一定要以质疑的思维、审慎的态度去评价相关证据的有效性。审计过程中,通常要对下列情形引起足够的警觉,如审计证据自相矛盾,审计证据明显造假以及需要实施除审计准则规定外的其他审计程序等情形。因而,注册会计师为了确保审计质量要具备适当的职业怀疑精神以及高风险领域的识别和评估能力。

3.深挖客户经营信息,抵制利润操纵行为

诸多审计失败的案例表明,充分了解客户的经营信息,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行业、公司规模等的差异,各公司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等各异。审计师在最初的审计阶段不能把重点仅限于对客户经营风险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客户详细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如客户诚信度、行业背景、管理者动机以及经营战略等的分析。在此后设计执行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分析力度,以对前期的评价结果进一步验证或。审计中要充分调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警惕,从企业经营的不同方面进行判断,以利于发现企业的舞弊痕迹。

4.详测内控制度,深挖舞弊端倪

从众多舞弊案例总结来看,它们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管理层的经营管理存在着漏洞。而当前提倡的效率审计则是基于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在审计执行中,审计师要通过内部控制评级标准有效评估、审慎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从中发现其是否有舞弊行为。与此同时,对企业内控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还要尤为关注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适时打破所谓的“姻亲关系”。审计分析中,如若发现企业内控存在重大漏洞,应该重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舞弊识别技术分析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中,通常的舞弊识别技术有多种,如期后事项分析法、税项分析法、分析性复核法以及交易实质分析法等。本文以交易实质分析法为例加以阐述和分析。交易实质分析法是在审计实施中,通过公司的经济业务现象来分析发现其经济实质的一种方法。相关舞弊行为如调整会计科目、财务记录复杂化以及关联交易等,以东盛科技为例:

在东盛科技2007年报审计意见称:该公司由于持续受到资金紧张的困扰,未能按照预期计划投入资金,市场推广及促销活动受到限制,广告策略难以实施。这实际上有力地戳穿了东盛科技的舞弊行径,即东盛科技想通过归还的占用资金支付数亿元或市场费用及广告费的假象。实际上,这种舞弊行为可以从其报表中直接反映出来。通过表3可以看出,东盛科技从2006年到2007年在“主营收入”降低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却激增了20 069万元。通过交易实质分析法分析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所带来的赊销款项的增加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增加。在其2007年报表中也不难发现,东盛科技在拖欠员工工资等近亿元的情况下,竟然还允许供应商的欠款,不得不让人生疑。

根据表4中显示,应收款名下的差旅费、市场费用如此之高,东盛科技在对外公告中声称由于广告费用未及时投入和支付影响了品牌的推广。该公司不顾公司业务的发展却依然允许大量个人欠款的拖欠也不合乎逻辑。同时,在该公司经营中,曾经出现过大量资金被大股东侵占的事实,因此,在审计实施中,应该重点审计它的资金流向。

(三)对容易发生舞弊项目重点审计策略

1.针对虚增收入的审计方法

上市公司在财务造假时,虚增收入是其常用的方法之一,此时,其公司现金流则会表现为非常态化,笔者就现金流相关项目予以解析。

(1)现金的审核程序

盘点现金是审核程序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形式。上市公司如若发生现金销售行为,就应穿行测试分析公司的薄弱环节所在,如收款控制措施以及现金收款制度等。对于当前所存在的虚假银行回单舞弊行为(上市公司与开户银行合谋),不但要进行穿行测试,还要有效查阅其电子银行信息。

(2)分析应收账款项目

企业经营中,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通常要进行扩大销售,而扩大销售的前提就是赊销。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作为公司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信用的一种体现。在现实中,一些企业通常会利用应收科目及相应的坏账准备科目等进行财务舞弊。笔者认为在审计执行时,第一,要严格关注企业的应收款项是否居高不下或急剧膨胀。如若始终居高不下,账面利润的可靠程度则令人怀疑(有坏账嫌疑);如若是急剧膨胀,则可能存在大量的赊销现象,因而要确认收入状况。与此同时,还要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如若存在较大差异的话,则存在舞弊的成分较高。第二,要看大股东是不是企业应收款项的主要债权人。审计中可以依据财务信息附注中的披露情况,查看每一项重大收入的金额及现金流向和交易对象。如果发现大股东就是主要债权人,则可能该企业财务存在舞弊行为,即大股东为了转嫁财务风险、获取流动资金而进行了关联交易。此外,函证应收款项时采取余额函证、发生额及销售条件函证等方式进行。

(3)分析存货

鉴于企业繁多的存货、复杂的交易成本以及较为分散的存放地点等特点,部分上市公司则会利用存货这一途径实行财务报表的舞弊。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审计业务的难度。笔者认为在审计存货科目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审计中若发现某些存货账户、成本核算账户以及相关原始凭证有异常现象时,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二是遇到特殊情况时,可聘请审计师或审计专家进行虚假存货的识别。

2.针对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公司外担保的审计方法

在对金融机构借款或对公司外担保进行相关审核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程序:一是函证借款信息,落实借款是否存在,函证时应列明完整信息;二是利用上市公司所申办的“银行贷款卡”核查贷款明细。

3.关联方资金占用舞弊行为的审计方法

在整个审计环节最重要的一环是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最终控制人)基本情况的详细掌握和了解。因为新审计准则中明确要求审计师对客户及客户所处的环境有清楚的了解,以识别和发现其中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这里所指的外部环境恰恰是指大股东及关联方。相关案例表明,关联方交易舞弊审计风险高,应给予特别的关注。笔者认为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册会计师可通过查阅董事会会议、股东大会以及其他较为重要的会议记录等审计程序对关联方交易进行识别;二是实质性测试被审单位的关联方交易,相关内容可包括交易价格的公平性、原始凭证、劳务支出、购销活动以及被审单位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对关联方交易予以披露,披露是否完整等;三是对以确认的关联方交易进行审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各国证券市场的财务舞弊行为极大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运营。当前,尽管财务舞弊行为变化多样,错综复杂,但是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随着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会逐渐透明,大众及其他相关利益人的权益也不断会得到应有的保障,进而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促进和维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Anup Agrawal,Jeffrey F.Jaffe,Jonathan M.Karpoff. Management Turnover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hanges Following the Revelation of Fraud[J].Journal of Law&Economics,1999,42(4):309-342.

[2] J C Burton,W Roberts. A Study of Auditor Changes[J].Journal of Accountancy,1967(4):6-31.

[3] Beattie V.,Fearnley S. Audit Market Competition:Auditor Changes and the Impact of Tendering[J].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1998(30):261-289.

[4] Francis J R,Wilson E R. Auditor changes: a joint test of theories relating to agency costs and auditor differenti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8,63 (4):663-682.

[5] 刘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监督与约束对策[J].会计之友,2012(8).

[6] 刘明辉,韩小芳.“谴责”能否促进财务舞弊的公司改善公司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09(2).

[7] 尹平.论安全目标导向的政府审计理论体系[J]. 会计之友,2011(34).

[8] 翟胜宝,郑洁,盛明泉,陈小君.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9] 韩小芳.财务舞弊公司董事会后续治理及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 莫觅达.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高管财务舞弊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 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5).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9日

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内外动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内在动因分析

1、融资动机。为了赢得市场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发行价格,拥有最大程度上的可用资金,满足配股或增发资格上市后,再融资,通过会计造假粉饰其经营业绩,实现资本市场的“钱”来满足业务需求,更好的扩展。但根据1999年以前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必须在其申请配股的之前3年,每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归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的公司可以略低但是不低于6%。上市公司在严格要求下,在会计年度结束,估计其净资产收益率当年是否已达到10%,尤其是那些净资产收益率的前两年,已经达到10%的公司,如果收益率的第三年的净资产低于10%,它将前功尽弃。为了进行风险管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要求公司在其贷款时提供会计报表,以确定其信用能力。为了达到要示,因而会计舞弊就产生了。

2、操纵股价动机。企业操纵股份的目的是股票投机。虚假会计信息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股价和相关方的利益,股票价格上涨,企业价值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形象,而且价格上升将给持有大量本公司股份的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的员工和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好处。在利益动机的促使下,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年度报告中获得更高的利润,进行财务会计舞弊,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以操纵股份。

3、经济利益动机。利益是人们进行会计舞弊最为原始的动力。利益是普通员工、企业高层乃至政府工作人员都竭力追求的。会计舞弊使得公司的利益提高,那么这些相关的人员就可以更多、更好地增加他们各方面的收入,哪怕是一些违法收入。为了提高可获得的经济利益,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而会计舞弊就是这些手段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手段之一。会计舞弊仅仅只需要改变会计报表上所提供的某些数据,通过一定的会计处理就可增加企业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外在动因分析

1、制度设计缺陷。好的制度可以使得制定这一制度的人的意志得到很好的实施。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坏的制度会破坏人们对于这一制度的执行,并且还会通过制度的缺陷加大自身的利益。事实表明,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就存在着很多缺陷,给许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即使一遍又一遍的修订我国现有会计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致命的缺陷,如相关的概念模糊、处罚不严、可以钻的空隙较多,这使得人们越来越不重视我们一再强调、学习的会计制度。

2、监管不利。会计事务所和与之一一对应的审计部门是我国监管的主力军。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会计事务所起步较晚,而且会计事务所是否能够盈利与企业是否聘请他们有直接关系,因此他们不能有力的对各个公司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最先只是从我国的某一部门中脱离而出的,没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还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同时,我国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收取企业费用的制度也是不合理的,没有与国际接轨。我国企业所支付的费用是根据其报表中资产来决定的,而在国外却是按时间来收费。由此来看,我国的会计舞弊在当前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3、违规处罚不严。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会计舞弊是因为希望可以尽可能的增加企业的利益。所以,公司都会在进行舞弊之前评估计算这一行为是否可以使得他们得到最多的利益。而且他们总是以为这一行为基本不会被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会使得他们遭受太大的损失。所以处罚方式的不严,使得他们铤而走险。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治理对策

(一)上市公司对会计舞弊的内部治理

1、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的高层却在各个方面完全掌控着监事会的一举一动,使得监事会的职能难以得到实行。而且监事会还会在另一层面上充当企业进行会计舞弊时的保护伞。所以,我们要充分地保证监事会可以完全的脱离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控制。只有这样,当监事会人员监督公司管理层并在工作中勤勉尽责时,才可以使在监事会在保障独立性的同时,加强对它的法律约束。

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净资产收益率是唯一可以获得配股以及发行新股的控制核心,所以触发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发生。一方面现行的新股发行以及配股规定不可以仅仅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指标,而是要通过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放宽企业债务融资的指标。

3、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个好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很好地阻止会计舞弊在企业中的蔓延。因为这一体系会如实地反映公司每一个员工工作的效率。另外,对于反映这些效率的数字我们要及时更新,及时上报,让公司的财务报表务必客观公正。为了有效地实行业绩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需不断地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二)外界对会计舞弊治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法制制度。为了遏制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确定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犯罪性质,使得操纵会计舞弊的人需同时承担民事责任以及相应的刑事责任,加强对他的法律制裁。美国萨班斯法案就做得非常好。我国的处罚措施相较于萨班斯法案,难以震慑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人员。所以,我国应借鉴萨班斯法案,当发生会计舞弊法案时,追究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他们所提供的会计报表负责,并对此类行为处以重罚,而对于情节严重的人员还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从法律成本的角度遏制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产生。

2、强化社会监督体系。近年来我国和外国所发生的会计、舞弊案大都是因为企业与注册会计师勾结。因此,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就是加强外部监管的重中之重。因为我国以前的政府审计部门分离并迅速发展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由我国的国情可以得出,有效的控制会计师事务所是可以通过政府来实施的。第一,要改变之前的形式化监管。建议通过财政部来指定少量的特定部门专门管理会计事务所,并把过多分散的监管经费给予这些部门;第二,国家应加大会计事务所在进行会计舞弊后的经济处罚力度。对于参与或者主导会计舞弊者,可以将他们罚到破产,使其望而生畏,至于其力度,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

3、改进违规处理方式。通过调查表明,增大查处概率比加大处罚力度,可以减少监管成本并且可以更加有效地遏制会计舞弊。然而,我国的处罚力度由于某些原因而令人担忧。很多公司会在查出会计舞弊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减少惩罚。所以,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根治这一现象,金钱的处罚将会是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另外,对屡教不改的公司,建议证监会否决或者延迟他们再次融资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舞弊;治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27

[中图分类号]F275;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40-02

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及其危害

1.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

一旦筹集资金被挪用,上市公司往往选择通过公布虚假资金用途的方式,宣称公司利用筹集资金进行投资,误导信息使用者。信息披露的不完整甚至缺失,导致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被隐藏,这样的行为会误导利益相关者。上市公司仅凭自身力量是难以解决虚假的信息披露问题的,需要相关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甚至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1.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危害

商业信用缺失给企业发展造成严重打击,严重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行为,甚至影响投资者对整体经济形势的信心。提供虚假错误信息会严重误导企业决策,误导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作出错误决定,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运行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财务舞弊行为损害了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经济制度和法治过程;其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财务舞弊隐藏收入、虚列支出并逃税,根据2013年财务报告舞弊情况分析来看,上市公司证券信息的统计情况并不乐观。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处罚案件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应使公司受到处罚,同时对公司的高管给予适当惩罚,从而规范上市公司行为。

2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2.1 利益驱动

发行股票可以实现低成本融资,这意味着只要符合监管要求,就可以不断地以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上市公司经常在股票发行资质方面存在问题,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带来一定困难,所以上市公司可能会采取各种虚增利润的欺诈手段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证券发行和交易暂行办法中规定,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对其进行特殊处理。

2.2 内部控制不健全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不利于管理者在更大范围内接受监督和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强,由大股东控制,没有形成良好的授权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监事会、董事会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于管理者缺乏长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薪酬结构单一,没有足够的条件对董事进行激励和约束。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建立了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审计委员会来加强内部控制。但在互动和服务方面缺乏内部审计能力,导致缺乏对服务和传输机制的监督能力,公司信息披露义务履行不到位,公司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2.3 法律制裁措施无力

目前对诈骗罪的惩罚力度较弱,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频繁出现,上市公司通过多种方式避免受到公开谴责和证券交易所的处罚,只有少数舞弊行为受到处行政处罚。与舞弊成本相比,金融诈骗的收益远远大于该成本。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不健全,上市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受利益驱动产生欺诈行为。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许多投资者认识和经验不足。遭受欺诈时,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是股东的权利,但由于缺乏相关规定,即使股东提讼,也往往因为成本过高,难以承担举证责任,最后只能接受利益损失。

3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财务舞弊防范策略

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频繁发生的财务舞弊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密切相关。为规范公司的财务欺诈问题,首先要对非流通股进行改革,在改变国有股优势的情况下,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建立;健全相关选举评价体系,促进董事会发挥战略管理职能,不断提升董事会作用;解决监事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有效发挥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明确职责,强化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实施股票期权,使企业高管自身利益与公司业绩、股东利益以及公司长期发利益挂钩,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上市公司管理水平。

3.2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首先,上市公司应改变传统观念,实行分级管理,采取正确的平衡观点,挖掘无形资源,促进员工资源增值,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要实施内部控制,提高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内部控制不仅要强调强制性规定,还应该提倡指导规范,并鼓励员工自我控制,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应以培养适应性学习能力为主线,促进企业发展。上市公司要改善内部控制、遏制财务舞弊,应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消除欺诈动机,降低财务欺诈行为发生的概率。

3.3 加强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

风险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有效控制风险是上市公司经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确保上市公司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不可避免。上市公司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和其他措施,消除和控制潜在风险。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直接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限制经济活动在规定的风险范围之内;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明确风险管理执行权限,完善风险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市场环境的分析,研究上市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及时了解环境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风险。要明确主要风险,从而预防和控制重大风险事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为上市公司全面、科学地防范风险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对于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提交特殊报告,对上市公司的管理结果进行评价,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效益,从而避免上市公司欺诈行为,逐步控制和消除财务舞弊现象。

主要参考文献

[1]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2(3).

[2]李进中.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舞弊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2011(8).

[3]程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探析[J].北方经济,2012(8)

[4]尤建勇.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2012(11).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方法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即盈余操纵、分类呈报操纵和其他操纵形式。其中盈余操纵主要有收入操纵、成本和费用操纵、利得操纵、损失操纵四个方面,分类呈报操纵主要是指人为操纵不同会计科目之间的数额,其他操纵形式主要包括表外融资方式、粉饰报表附注和一些披露事项。

1 、盈余操纵

(1)收入操纵

考虑到收入能够明显到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收入操纵也就成为盈余操纵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虚增收入,可以相应地虚增当期盈余水平,达到盈余最大化的目的,而通过虚减收入,并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可以虚减当期盈余水平和虚增未来盈余水平,从而达到盈余平稳化和盈余最小化的目的。虚增收入的常用方法有:提前确认收入,如在货物发出前确认收入,在代销商没有售出货物前确定收入;制造虚假收入,如直接通过虚开销售发票来虚增收入,在没有收到定单时通过发送货物来虚增收入;安排销售活动,如通过安排关联方销售来增加收入,通过放宽信用条件的加速销售来增加收入,通过与买方协商提前安排销售过程来增加收入,循环“创造”收入,即上市公司将产品卖给关联企业,当年实现收入,再从关联企业购买无形资产,将资金还给关联企业。虚减收入的常用方法相应地也有:推迟确认收入;安排销售活动来虚减收入。

(2)成本和费用操纵

通过虚增成本和费用来减少以后会计期间的成本和费用,可以虚减当期盈余水平和虚增未来盈余水平,达到盈余平稳化和盈余最小化。虚减成本和费用的常用方法有:费用的资本化处理,如将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可以降低管理费用,将广告费用资本化可以降低营业费用,将利息费用资本化可以降低财务费用;减少折旧和摊销,如通过选择直线法而不是加速折旧法,以及高估使用期限和预计残值来降低固定资产折旧,并由此降低制造费用和销售成本,通过高估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来降低管理费用;减少销售成本,如在成本上升时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而不是后进先出法来对存货进行计价,通过虚减应付账款和虚增预付账款来降低进货成本;减少计提,如通过减少坏账准备以及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来降低管理费用,通过减少预提费用来降低财务费;安排支出活动,如通过推迟研究与开发活动来降低管理费用,通过推迟广告活动来降低营业费用,通过安排关联交易让关联方承担部分费用。虚增成本和费用的常用方法有:将应该予以资本化的费用确认为当前费用;增加折旧的摊销;增加销售成本;增加计提;安排支出活动来增加费用;通过巨额冲销进行盈余操纵。

(3)利得操纵

利得是由于非主要经营活动或者偶发事项而形成的,企业也可以运用这种一次性利得来达到盈余最大化的目的。利得操纵的常用方法有:获得投资收益,如通过出售增值的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长期债权投资来获得投资收益, 在增值时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按照成本法核算安排为按照权益法核算,从而确认投资收益;获得营业外收入,如通过出售账面价值被低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来获得营业外收入。

(4)损失操纵

损失也是由于非主要经营活动或者偶发事项而形成的,也会对企业的盈余水平造成影响,通过虚减损失可以达到盈余最大化的目的,而通过虚增当期的损失来减少以后会计期间的费用和损失,可以虚减当期盈余水平和虚增未来盈余水平,从而达到盈余平稳化和盈余最小化的目的。虚减损失的常用方法有:虚减投资损失,如通过减少短期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来减少投资损失,在减值时通过将长期股权投资由按照权益法核算安排为按照成本法核算,从而隐瞒投资损失;虚减营业外支出,如通过减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减少营业外损失,通过虚减或者隐瞒应该在资产负债表确认的或有负债来减少营业外损失。虚增损失的常用方法相应地也有:虚增投资损失;虚增营业外支出。

2 、分类呈报操纵

分类呈报操纵是指不影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中的资产总额、净利润总额以及现金流的总体变化,而是通过人为地对各报表中所呈报的不同会计科目数额之间的增减变化进行操纵,以达到提升企业财务状况和盈余水平的目的,并因此可以获得提升企业股权价值和减少债务成本等潜在收益。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将一部分数额过大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转移至长期资产,将有助于改善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由此提升了企业财务状况,特别地,若此时的应收账款和存货数额过大是由于盈余操纵而形成的,那么通过以上方法还可能达到掩盖盈余操纵行为的目的。类似地,在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或者营业外收入划分为营业收入、将营业费用或者管理费用划分为营业外损失,可以在不改变净利润总额的前提下提高营业利润;在现金流量表中将经营活动现金支出划分为投资活动或融资活动现金支出、将投资活动或融资活动现金流入划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可以在不改变现金流总体变化的前提也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这些都有助于对企业账面盈余数据进行粉饰。

3 、其他操纵形式

(1)通过表外融资形式进行会计舞弊

在会计实务中,表外融资在资产负债表中并不列示为一项负债,它绕过会计准则的限制,向人们展示着新的融资方式和运作手法,同时使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表外融资也经常成为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的一种方式。表外融资的方式有:经营租赁形成的表外融资;以长期租赁的形式逃避融资租赁形成的表外融资;售后租回形成的表外融资;售后回购形成的表外融资;或有负债形成的表外融资;为合资经营担保的债务;资产证券化形成的表外融资。运用表外融资的方法可能使得相应的资产和负债同时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升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可以增加资产收益率,虚增企业的盈余能力,由于运用表外融资方式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一定的潜在收益,因此,也常常成为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的一种手段。

(2)通过粉饰会计报表附注和一些披露事项进行会计舞弊

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不披露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以及或有事项,或者通过选择特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达到会计操纵的目的;或者通过隐瞒重要披露事项进行盈余操纵,如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报告中,隐瞒重大诉讼案,补税和借款的限制条款等。

参考文献:

[1]颜永廷.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段剖析[J]. 财会月刊, 2007, (13) .

[2]李贺明.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J]消费导刊, 2009,(08) .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5

关键词 创业板 中小企业板 融资 多层次资本市场

1 勇敢的决策———中小企业板准备就绪

1999年底,市场上悄然传诵着“2000年中国可能会设立一个高新技术板市场”的消息。2000年4月15日,前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2000中国企业高峰会”上宣布:二板市场应该可以尽快出台。一时间,大街小巷几乎无处不在传递着中国将会在深圳设立一个二板市场的信息。2002年10月14日,首都经贸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在高交会“创业投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提出了发行规则与主板直接对接的“中小企业板”概念,建议为减小阻力,使创业板能尽快推出,应贯彻从紧到松和从高到低逐步调整的指导思想,采取两步走的策略。

2003年8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提出多层次资本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构想以后,深交所借建立“中小企业板”之机恢复新股发行的方案已经快要成为现实。同年8月21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考察深交所后, “中小企业板”已然成为深交所3年来未尝恢复融资功能而创业板又迟迟未推出的第三条突围之路。2004年1月10日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首次表态深圳创业板大局已定,一个月后深交所进行一项网络技术测试。2月份以来,深交所进行了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技术测试,并了市值配售业务全网测试方案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实施办法,预示着全面恢复融资功能的时间日已渐进。

2 中小企业板———未来创业板的雏形

按证监会原则同意的方案,将流通股在5 000万股以下、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深交所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在不改变现有法规、上市标准和发行审核程序的情况下,把中小企业板作为深圳现有主板市场的一个板块,单独进行监控,以此恢复深交所的新股发行,这就是所谓的中小企业板。而创业板则是与主板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主板之外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有效的退出渠道的一个新市场。比较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定义,可以看出两者的上市对象和功能基本相同。虽然如此,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①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较高,上市条件较为严格,接近于现有主板市场。而创业板的进入门槛较低,上市条件较为宽松。②中小企业板的运作采取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即中小企业板附属于深交所,也称一所两板平行制。中小企业板作为深交所的补充,与深交所组合在一起共同运作,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甚至采用相同的监管标准,所不同的主要是上市标准的差别。而中国今后设立的创业板,其运作将采取独立模式,即创业板与主板市场———上交所分别独立运作,拥有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采用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标准。③从设立的时间顺序来看,中小企业板要先于创业板。按照“两步走的策略”即第一步就是在提高创业板门槛的前提下,尽快推出“改良”后的创业板,也即门槛不低的中小企业板;第二步,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的加深,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高,再调低上市标准,推出门槛较低的创业板。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小企业板是未来创业板的雏形。

3 利兮?弊兮?———中小企业板设立的利弊分析

中小企业板作为创业板的“改良”模式,是实施创业板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它是注重上市公司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也是培育创业理念、催生创新机制的市场,不但为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可以使沪深两个交易所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丹麦神话丰富了世界文明,纳斯达克神话创造了美国经济奇迹,那么中国中小企业板的建立,将在中国领土掀起哪方风浪呢?

3.1 从利来看

3.1.1 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由于组织自身的特点,融资困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调查,约有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它们面临发展的主要障碍,90%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是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并且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贷款,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然而看看中小企业的贡献吧,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小企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据测算,我国GDP的50%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6.6%、销售收入的57%、出口额的60%、税收的40%以上均来自中小企业,并且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渠道。数据显示,我国在工业企业就业的1.5亿人中有1.1亿人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近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绝大多数由中小企业吸纳。中小企业板作为满足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直接融资平台,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催化功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将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板是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的推进器。

3.1.2 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行之道

从融资结构上分析,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带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改变过于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融资结构。我国资本市场上融资结构不合理(如附表所示),但我国庞大的国民经济规模及丰富的层次决定了我国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主板市场,而必须依赖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完成。中小企业板的建立为我们金融体制改革做出了功绩。

3.1.3 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完善了我国证券市场

单一层次证券市场结构的存在,使市场容纳不下明显的投资偏好的差异,不利于证券市场投资者基础的进一步壮大。从国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存在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由成长走向成熟的重要特征。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专门服务于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资本市场结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以美国为例,美国建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近3万家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平台,而我国目前沪深两个市场仅有上市公司1 285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

3.2 从弊来看

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中小企业板虽然利益多多,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劣势所在。这也正是中小企业板既存在支持和呼应的力量,又存在担忧和缓建的意见的深刻原因。

3.2.1 设立“中小企业板”有可能阻碍“创业板”的进程

原先深交所暂停A股上市主要是为了再设立创业板市场。在深交所尚未有新的A股上市的条件下,深交所尚需为设立创业板市场而奔走努力,有关政府部门也还需考虑推进设立创业板市场的进程,由此,人们对设立创业板还有一个期盼;可一旦深交所可以重新上A股,不仅深交所对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努力程度将明显降低,有关政府部门就设立创业板的压力也将大大减弱,而且一些人还可以“中小企业板”市场已经设立为由,对设立创业板市场的提议置之不理,甚至认为这种提议是“多此一举”,由此,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前期努力基本上付之东流,同时,设立创业板的日后实践也将极难展开。

3.2.2 发行5 000万股以下的社会公众股在中国股市中并非新事物

1993年11月上海一次性就推出了10多家公开发行数额在2 000万股以下的公司;即便在1996年以后的“家数控制”和2001年以后的“通道制”条件下,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数额在8 000万股以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样按照主张“改良创业板”说法,中国早就有了“中小企业股市”,以后再研讨设立创业板也是多余了。但事实上,10多年来,不论是证券监管部门还是股市投资者,没有任何人将那些上市公司视为“成长型中小企业”,也没有将由那些上市股票所形成的市场视为类似于创业板的市场。因此,从历史过程来看,主张“改良创业板”的人要么一无所知要么视而不见。

3.2.3 内在机制的矛盾

我国A股市场受到计划机制的严重影响,而创业板市场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贯彻着国际规则,二者的实质性差别不可轻视。从中国25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市场机制不能够从计划机制中产生形成,也就是说创业板市场的机制不可能在A股市场的机制中形成。然而“改良创业板”却暗含着“创业板市场机制可以从A股市场的机制中逐步形成”,至于创业板市场的机制如何从A股市场中逐步形成又没有明确说清。这样如果按照“改良创业板”的思路展开实践,最终结果将是创业板市场不再设立。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必须经过艰难的跋涉,综合以上利弊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中小企业板”的建立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在其发展中克服其弊或化弊为利,“中小企业板”的创建终将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写下重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李维雄,宋冬林.中国创业板[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市场调控;信贷风险

利率市场化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根据自己对资金状况的估量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自行决定利率水平,该利率水平是对市场供求情况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础是央行基准利率,媒介是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形成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机制。

中美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种利率的调控模式在中国发端于1993年中共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开放程度也越发的增加。自1996年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发行利率也不断获得开放。截至2002年,人民银行在外币利率政策上对中、外资金融机构实现了公平待遇,实行两种机构统一的外币汇率管理政策。随后,央行放开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并不断加大利率浮动区间,提升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交由金融机构自主根据市场调节来确定利率水平。根据以上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开放程度在我国越来越明显,但其制度在自由程度和可操控的平衡上还具有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美国利率市场化主要经历了《1933年银行法》Q条款控制以前的绝对利率自由状态,到Q条款逐步废除的利率限制模式,再到《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和《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的施行从而完全废除Q条款的利率限制,进而完成利率市场化。从这一浓缩的历程来看,似乎美国利率市场化经历的是一个从自由到自由的过程,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还有一个自由和可操控性的平衡过程。在83年之后的这套体系中虽然银行利率不再受到Q条款的限制,但是经历了这一段的时间,美国银行已经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调节成为了一个体系,具有相对强力的稳定性,达到了一种自然上的平衡。反观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处于相对起步的阶段,还未经过市场调控的洗礼,所以其还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在这一空间的突破上,我国并没有停滞,而是积极的稳步前行,其第一步采取了试验的方式进行,这就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其成立的意义所在。2013年9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其规定了自贸区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办法第五章金融创新与与风险防范第二十一条就规定在自贸试验区培育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对利率开放前进的决心和实际的行动。并为今后利率市场化在国内全面推行奠定基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利率市场化试点剖析

上海自贸区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办法的第五章第二十一条直接规定了上海自贸区实行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而通知则在其第四条中间接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的方式来推行利率市场化。这两条规定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是相对较为笼统的,所以其运行的空间也相对来说非常广阔,也就是说在自贸区内的金融行业可以完全自主的进行利率的调控而不受央行的直接限制,这在一个追求秩序稳定的社会里可以说是一个混乱的因素。但是,上海自贸区作为一个试验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加大了市场调控的因素,进而在此环境下观察市场能否较好的调控这利率的变化。民营资本在金融业的进入,加剧了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更好地观察在相对较为混乱的自由状态下市场所能达到的调控能力。

但是就自贸区内来说,这种笼统的规定,笔者认为是相对不利的。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进入的民营资本完全不能抵抗国有银行的强大资本吸入能力,因为在自由竞争市场下,本来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环境,这些进入金融业的民营资本所能接受的利率是有底线的,因此被大型国有银行所击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既然作为试验区,必定会有相当大的风险,我们还是最好观察这种自由市场所能带来的数据,从而解锁出下一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利率市场化之利弊

事物都有两面,利率市场化在我国进行也是如此,既带来了利好的一面,但也具有弊端。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利好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了信贷市场等金融机构的效率。利率反映了资金的价值,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水平高,则说明当前资金稀缺。若由一国的交易主体来决定利率的时间结构、数量结构和风险因素,那么该国即达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投资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利率政策也是国家用以调控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都将更快作出反应,从而极大地提高金融市场的工作效率。

其次,利率市场化增强了相关金融机构的吸纳存款的能力和盈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的储蓄需求来调控利率,从而吸收大量的闲散资本,进而增强金融机构的存储量,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更加具有活力。

最后,利率市场化将给老百姓带来利好消息。通常说来,在利率市场化下,无论利率升或降,银行等机构会加大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从而使得老百姓享受利率市场化的好处。

但是,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某些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传统的银行获利方式将受到冲击。根据国际经验,部分国家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倒闭的情况,并且不断增加,其中以美国最为严重。美国从1982年开始,用了大约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过程中,倒闭的银行急剧增加,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以上上述数据显示利率市场化成为了对传统信贷盈利模式的巨大挑战。

第二,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的利率风险站在了封口浪尖上。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利率风险也随之加大,对流动性的管理也更为艰难。在管理利率的环境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均根据央行规定的固定利率水平进行存贷款业务的操作,因此此时的利率风险并不显著。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放,对于利率风险的管理更为复杂和混乱,因此在该种情形下,银行等机构需要考虑利率浮动对经营管理和自身头寸的影响。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7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职业尊严; 会计创新

2007年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注销了与次贷产品相关的400亿美元的账项,引爆了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是否触底尚有待观察,但它已经撼动了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脱胎而来的美式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制度;撼动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确立的以美元为“霸主”的国际金融体系;撼动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根基,对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创伤也达到空前的深度。

有趣的是,金融危机伊始,美国金融界就试图将危机的责任归咎于会计,归咎于会计公允价值原则对金融危机的夸大,并获得部分国会议员的强烈呼应。对此,美国和国际的会计组织一方面奋力摆脱干系;另一方面也悄然限定了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2008年美国主导的G20无人对会计发难,2009年英国主导的G20亦无会计负面新闻。于是乎,会计对金融危机的责任问题就这样摆平了。我国会计界就此也有热烈的讨论,其主流观点支持美国和国际的会计组织。

毫无疑问,美国华尔街恶棍们的贪婪与傲慢,美国金融体系的老化与破碎以及美国政府监管的缺失和过错,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与会计无关!难以想象,那么重要的会计对如此罕见的金融危机没有任何责任?!实际上,其中的会计问题并不少,有些是新生的,有些则是老问题被新环境因素所激活。从美国经验看,会计有问题、有责任并不可怕,关键是通过危机进行会计创新。

一、财务会计创新

财务会计的责任是反映会计主体经营过程与经营成果,生产财务信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财务信息越来越重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财务会计至少有两点值得质疑:一是公允价值,即现行市价或基于现行市价的估计价值。财务会计期望以此解决会计计量中固有的价格波动问题,但是,在金融业,金融产品的现行市价总是被操纵得面目全非,并不“公允”,所以公允价值不仅对本次金融危机有夸大作用,而且在这之前已经夸大了金融繁荣,并且极其不幸地被金融机构“忽悠”金融客户购买次贷产品所利用。金融界没有资格指责公允价值,他们早已从中得足了实惠,不然,公允价值怎能推行下去呢?公允价值的问题在于倡导者与设计者没有想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价格操纵,更不可能设定应急预案在危机和繁荣时期“挤出”那些夸大成份,充满书卷气,“好听不好使”。二是原则导向,这是安然事件之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新倾向,也引导了世界潮流。之前,美国一直实行“规则(或条文)导向”的原则。“规则导向”便于操作,但有漏洞;原则导向“包揽一切”,但操作困难,而且直接降低财务报告在会计主体间的可比性,加上现行会计准则的“选择性”以及公允价值所依托的职业判断。可以说,本次金融危机中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被降到最低点,这与全国性或全球性证券市场对统一信息的需要是相背离的。

针对上述质疑,这里提出四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会计主体监管过程相结合。换言之,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必须考虑如何为监管会计主体提供便利,而监管部门制定对会计主体的监管政策是应该考虑会计准则的执行,最好由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参与,使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信息与会计主体监管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在坚持利润与交易(或销售)统一的原则下,对存量资产或负债按历史成本与现行价格进行双重反映。也就是说,在保持利润“可稽核性”(Accountability)前提下也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信息需要,不要在“要么历史成本,要么现行价格”的选择中折磨自己。

三是尽量降低会计准则选择性和压缩职业判断空间,让会计回归“丁是丁,卯是卯”的状态。尽管由于不同的利益驱使这将加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压力,但将简化会计准则的执行,也便于应用。

四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准则外业务”的处理准则。过去我国企业遇到新业务就向财政部打报告,然后根据批复处理,避免了规则导向下例外和遗漏无准则可依的情况发生。

二、审计创新

审计的责任是对财务信息进行社会鉴证或公证,作为“第三者”,它恪守客观、公正原则,超然独立,曾在世界上赢得了不亚于医师和律师的崇高地位,但在今天,似乎“很没面子”或尊严。原因很简单,就是审计师对于会计主体在审计期内的舞弊从来不承担责任!这也是本次金融危机中应该质疑审计的首要问题。审计是一种私营形式的公益事业,在执业过程中追求效率和规避法律风险,完全可以理解。但令人不能理解的事实是:被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会计主体仍接二连三地发生舞弊;本次金融危机中那么多公司舞弊和操纵财务数据的事件曝光,却鲜有揭露于审计师之手;甚至那些天价收费的国际会计公司,其现场审计人员只是比照模板“打勾划叉”,其所谓大牌审计师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审计业务而是客户关系;更有甚者,越来越多的非审计专业人士“混迹”于审计行业,或者业务代表,或者“垂帘听政”,还能“轻车熟路”;……诸如此类,人们不禁要问:审计还有用吗?答案是:当然有用,但必须变革:一是将查找舞弊责任赋予审计师,这会加大会计公司的审计成本,但能够提高审计尊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将咨询业务回归会计公司,美国将审计与咨询剥离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的短期行为,也毁了审计行业,将两者合并起来不但不影响审计独立性,反而有助于查找舞弊,关键是承担查找舞弊的责任;三是修改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式”审计报告的措辞,首先加入查找舞弊责任;然后将那些显然有悖于“公众利益优先,社会责任第一”的措辞删除。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8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家族企业就是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家族成员出任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企业。具体来说,要判断某个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主要依据在这个企业中一个家庭或多个家庭联合是否持有能够决定企业的战略决策权的股份,也即企业家族是否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家族企业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的一种企业形态,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式企业都是不可忽视的企业组织,根据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的观点:全世界的企业中,家族式企业占到65%-80%之间。而全世界500强的企业有40%是家族式企业。

家族企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企业组织,其企业文化基础是家文化,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以家族利益作为每个家族成员的最高利益

家族是企业群体组织的核心组织,企业成员个人完全归属家族,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家族群体利益,为了家族的兴旺繁荣,个人利益有时可以成为牺牲品。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还会获得家族的认可,相比非家族企业,成员在工作时会更加有动力,彼此之间相互帮助、扶持,更有凝聚力。

(二)家族继承制

家族企业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尤其是在中国,父辈种树,子孙乘凉的思想延续绵延了几千年,父辈希望余荫后代,并希望后代能够将继承的事业发扬光大;后代则希望通过扩大事业来光宗耀祖,家族一脉继承,上下一心,企业的运营明确,高效有序。然而缺点也十分明显,假如继承的子嗣对事业没有太高的兴趣,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其家族企业难有发展甚至难以生存。

(三)上下等级分明,家长权威高于一切

在家族企业中,父辈的角色除了亲情之外,还多了工作上的关系,父辈日常习惯于对子孙辈决策或者否决,在工作上,则多了一层独断专行的心理趋势。一方面,员工习惯性的对领导产生畏惧和压力,对于年轻一代,地位越高,逆反心理就越严重,这种普遍心理造成员工工作热情不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高度一致,家族成员目标一致,领导阶层的命令易被员工接受,容易控制和管理。

(四)高保密度

家族成员身居要职,掌握着企业最核心的秘密,由于家族企业的利益和他们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家族企业的商业机密是最难泄密的。家族领导阶层对家族成员只需要保持和睦的关系即可,相比非家族企业,手段简单唯一,易于严格保守机密。

二、家族企业会计舞弊的原因以及三角理论

会计舞弊的三角理论是由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创始者Albreach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舞弊的主要原因归类为三类:压力,借口和机会。也即三角理论,下面笔者将根据三角理论来解析家族企业舞弊的原因。

(一)压力

压力要素是家族企业舞弊的先决条件和动机,Albreach教授将企业舞弊的压力大致分为四类:经济压力、恶癖的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和其他压力。家族企业的最高层作为商业投资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既是为了家族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家族企业中,企业所有者一手把控着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掌控的股份无法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大权实际上完全掌握在所持有股份家族手中。随着经济局势的变化,控股企业可能会面能亏损的情况,控股家族经营不善和投资不利是一项原因,此时企业决策者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刺激着其将注意力转移到企业舞弊方向上,而企业实际上由决策者掌控,在心理上,决策者自然有将企业作为私有财产的心态,实际的舞弊操作中,决策者既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监督力量薄弱,舞弊操作简单,在这样的条件下,会计舞弊的几率就会倍增。许多家族企业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才有了舞弊的最初动机,其中,经济压力是最主要的原因。以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为例,帕玛拉特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是意大利排名第八的企业,但这家企业却在2003年申请破产保护,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究其原因,财务欺诈正是其破产的最大元凶。

20世纪80年代,帕玛拉特公司為了实现产品的多元化,首先在本行业食品行业开始了多元化的创新,到了90年代,帕玛拉特公司在食品行业顺风顺水,成为意大利食品行业的巨头,其控股家族坦齐家族的目光不再满足于国内,而是想进一步将企业延伸到了世界范围。90年代中期,坦齐家族将企业建立在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由于之前产品多元化的经验和跨地区企业的资金支持需要,坦齐家族又开始了行业多元化的道路,这时候帕玛拉特企业的经营范围已经从食品行业扩张延伸到了旅游和建筑行业。90年代的意大利为了提高经济实力开始提倡私有化政策,而帕玛拉特公司由于扩张缺乏相应的经验,投资不利和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部分扩张的新公司产生了巨额亏空,这时候坦齐家族就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资金压力。家族企业要维持对企业的决策权,就需要有足够的自有资金作为根基,同时能对企业产生的亏盈有应对能力,而企业运营范围越大,自有资金的流失就会越严重,一般的家族企业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通常会采取融资的方式来解决,即向银行贷款等,这样的解决方式是较为普遍的,也是比较有效果的,然而坦齐家族面对经济的压力却没有选择这样的方式,而是选择会计舞弊这样的极端方式,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意大利所推行的私有化政策。

意大利政府推行的私有化政策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对于像坦齐家族这样扩张的家族来说,就像是助力的船桨。政府将国有化企业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卖给私人企业家。帕玛拉特公司是坦齐家族发家的企业,但这是一家公众的企业,坦齐家族只是拥有最多的股份,并不完全属于坦齐家族。1990年,帕玛拉特企业在米兰股票交易所上市,坦齐家族通过众筹募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利用帕玛拉特公司的决策权第一时间将帕玛拉特公司的资金全部转移到了那些亏空的部分公司中,这样帕玛拉特的内部就被掏空了,那些濒临破产的其他家族企业被挽救了回来,可是这样巨大的资金挪用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的,坦齐家族为了迷惑帕玛拉特公司的其他投资者,只能在报表上做假文章,帕玛拉特企业的舞弊行为正是这样开始的。到2003年帕玛拉特公司破产,财务欺诈是其最大的元凶,而追溯根源,正是经济的压力导致了帕玛拉特公司长期的舞弊行为,最终使帕玛拉特公司破产。

(二)机会

企业的决策者在舞弊有了最初的动机之后,还需要的机会来付诸实施。同样以帕玛拉特公司来举例,坦齐从开始向注册会计事务所提供了虚假的审计报表之后,一直持续了数年没有被发现,直到2003年事情爆发之后人们才知道这样的大公司会有这样大的漏洞和丑闻。这样隐蔽严密的舞弊实施不可能仅仅是坦齐家族的个人想法就能实现的。内外部的原因和各方面对坦齐家族的舞弊有意无意的配合正是帕玛拉特企业舞弊行为的机会。

外部原因在于意大利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机构没有足够的监督力量同时为帕玛拉特公司投资的投资银行对所投资的企业责任心不够。家族企业的外部监督力量不够是外部主要条件。为企业统计财务信息的会计事务所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做出一份真实的财务信息表,保持独立性。另一方面因为最清楚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再加上政府的监督部门相互配合,可以很有效的遏制舞弊行为的发生。可是在2003年,帕玛拉特公司事件爆发后,位于开曼群岛的帕玛拉特子公司会计事务所bonlat却推卸了所有责任,对外声称是公司本部提供给了他们一份假的财务审计资料,这样的说法当然很难让人信服,作为企业财务信息的部门,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其怀疑和谨慎的专业精神都不可能发现不了帕玛拉特公司内部数年的舞弊行为,何况帕玛拉特企业的亏空数额多达40亿欧元的高额资金,只能认为是他们默许了这样的行为发生,这样的默许对于帕玛拉特公司舞弊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意大利的股票市场规模小,非股东投资者难以对股东形成有效的遏制,这使得监督力量就只剩下政府证券监管机构Consob,而Consob的监管力度显然不够,监管制度也不够完善。

内部原因在于帕玛拉特公司内部权力失衡,在帕玛拉特公司内部,坦齐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对企业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力,而帕玛拉特公司属于家族性企业,管理层大都是家庭成员,企业董事会不设董事来制约大股东的权力,这样大股东控制着董事会,施行舞弊行为没有任何大的阻碍。财务透明度不高,美国安利公司的倒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而意大利这种现象却被认为正常,一方面之前没有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包括在股票市场恶意的并购现象;另一方面帕玛拉特公司的所有资产都是以股票形式存在,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控股的家族无法进行会计舞弊的行为,而这就为坦齐家族的资产转移提供个绝佳的机会。

(三)借口

有了动机和机会,会计舞弊就已经有了充分的条件,这时候只需要找一个借口来为自己非法的行为找个合理的说法。例如,帕玛拉特公司大股东坦齐就公开承认自己转移了接近5亿的资产,并承诺会用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来偿还投资者。事发之后,坦齐对外说关于财务欺诈他并没有全部参与,将一部分责任推向他的CFO唐纳。另一个例子,万福生科公司大股东龚永福在公司上市之后说进行的舞弊行为这样解释:我们不想给投资者留下不好的印象,虽然不得不这样做。但我们的前景是好的,后续发展也是好的。等等。无论国内外的上市公司控股人所找的理由无非都是让自己能心安理得继续舞弊行为,帕玛拉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财务欺诈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万福生科企业则是为了在道德上寻找一个支点来圆满他自己非法的行为。

三、防范家族企业会计舞弊风险的建议

要防范财务欺诈的风险,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财务欺诈的可能性。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舞弊的问题,必须针对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一)缓解企业资金短缺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要缓解这样的压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的方式,如除了股票之外,债权和贸易融资也应成为企业融资的方式之一。引导金融机构发展与家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保障外部审计的有效性,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应平等看待,积极去支持符合条件的家族企业融资。我国应当积解决社会信用问题,从而切实解决家族企业融资形势单一的问题。家族企业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信誉,遵守股票市场规则,进而拓宽融资渠道。同时,企业应积极吸纳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建立更为高效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加强自身的营运能力,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内外部监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完善,加强内外部的监管,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防止会计舞弊的前提。面对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失衡的情况,如帕玛拉特公司。我国的家族企业应引进职业经理人来提高独立董事的地位和比重,不让大股东一家独大的情况产生,改善监事会的组成结构等途径来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着力提高业的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加強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有效使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有效的外部监管是防止会计舞弊的有力保障。因此,首先,我国应着力加强证监会的执法力度和强度,加大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性质恶劣的会计舞弊行为要严惩不贷;其次,要不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切实加强审计师队伍的建设。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9

一、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主观目的,采用非法(即不符合会计法规、制度或准则)的会计方法或其他不合法手段,生成并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总的来说,企业会计舞弊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为逃避税收的会计舞弊

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企业往往以少确认收入和收益,多确认成本和费用的形式,来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

(二)为筹集资金的会计舞弊

企业为了解决资金难的问题,都会选择在会计账目中做文章,比如虚增收入,降低成本,以增加企业利润。制造企业盈利及还款能力良好的假象,博取债权人的信任,以顺利融通资金。

(三)会计舞弊以获取特定资质

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的资质,故意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目的不同,形式各有千秋。比如,有的是虚增收入,展示自己的销售实力;有的是虚构固定资产,强调自己的生产能力;甚至虚构注册资本,表现良好的风险承受能力;

(四)会计舞弊以谋求企业的政治形象和市场形象

某些企业在追逐经济利益之后,亦开始重视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建设。为了良好的市场形象,企业粉饰财务信息,掩藏缺点,虚增收入,夸大自身优势,使得企业在宣传、评比、升级、检查、验收等方面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达到方便以后融资、销售、争取新项目等目的。

二、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的新动作

研究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http://案例,可以发现目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已然出现新动向,舞弊手段及方式更加隐蔽和复杂。

(一)关联交易制造虚假利润

上市公司利用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来粉饰财务报表,往往通过重组等方式,增加交易的复杂性,用华丽的外表掩盖舞弊的真实。或者建立很多的子公司和合伙企业,编织极其复杂的关联交易网络虚增利润。

(二)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造假

随着国际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和成熟,金融业务种类繁多,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多样的融资渠道之后,也为上市公司非法骗取资金提供了便利。

(三)利用地方政府的扶持行为进行会计舞弊造假

在我国现行的公司上市审批制度下,上市指标额度有限。伴随地方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国情,地方政府认识到公司上市对当地税源建设、经济发展的好处,于是大力扶持上市公司,不惜帮助企业粉饰报表。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利用补贴与减免,政府有关部门为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出具证明,以及授意包装等。

三、从会计舞弊思考会计准则的改进和完善

(一)充分稳健型会计模式

通过比较各国的会计舞弊约束机制,可以发现,相较于适度稳健型会计模式,充分稳健会计模式更有利于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因为在充分稳健的会计模式下,企业可以运用多种准备金或备抵科目来调整利润水平,完全可以规避不合法的舞弊性质的利润调节行为。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均衡收益,这体现了充分稳健型会计模式的优越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在约束会计舞弊行为方面,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更优

历史成本模式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是公允价值或重置成本无法企及的。它在培养人们的客观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在恪守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国家可以找到案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体现出的历史成本唯一性和不可随意调节性,相对于公允价值的主观性、多样性以及为会计舞弊者留下的弹性空间,它更能显著地克制和规避会计舞弊行为。

(三)税法决定型会计模式比超越税法型会计模式更有利于约束会计舞弊行为

法律与会计的关系处理上,各国的选择有别,于是就有了立法会计与非立法会计之说。相对于非立法会计而言,立法会计更能凸现公司法、商法和税法等法律形式对会计行为的直接约束力,因此也更能凸现法律对会计舞弊行为的震慑效力。立法会计与非立法会计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处理问题,更重要的会计意识问题。

(四)会计准则导向

原则导向比规则导向更有利于约束会计舞弊行为。 在选择会计准则导向方面,美国是选择规则导向型最典型的国家,制定了结构庞大而详尽的会计处理规则。然而,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等环境的不断变话,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越是详尽的规则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弹性越差,对新问题的反应也越迟钝。在这种情况下,规则导向型会计准则的疏漏就容易显现,给会计舞弊留下的空间反而越大。原则导向型会计准则的虽然在操作性方面不及规则导向,但是它更注重经济实质,而不是经济形式,它在经历时间和新问题的考验上更具优势,同时有助于培养从业者的职业判断,用更宽阔的眼界看待复杂交易的经济实质,代替机械地套用准则条文。但相应的法律、诚信体制等配套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逐步跟上。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直接融资的利弊篇10

[关键词] 固定资产 管理 错弊

一、固定资产构成上的错弊

1.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不符合规定。企业为了增加成本、费用,将符合固定资产的物品划入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或分次摊销;或为了减少当期成本、费用将符合低值易耗品标准的物品划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延缓其摊销速度。

2.固定资产分类不正确。(1)将未使用固定资产划入生产经营使用的固定资产之中,会增加当期的折旧费用,使生产费用上升,还会导致固定资产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2)企业将采用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与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混为一谈,以达到降低或提高折旧费用,从而人为调整财务成果的目的。(3)对土地的分类出现错误。与房屋、建筑物价值有关的因征地支付的补偿费,应计而不计入房屋、建筑物的价值,而将其单独作为“土地”入账,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分类混乱。

3.固定资产的计价不准。(1)计价方法。企业不按规定采用正确的计价方法。从而影响了当期其他的成本费用,使固定资产的有效期内的折旧产生差错。(2)价值构成。企业将与购入该固定资产无关的费用支出或虽有某些联系但不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支出,统统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组成部分。(3)任意变动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实物虽已转移;但出租单位仍应对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会计部门应对其进行核算。但企业因固定资产已不在本企业使用而随意将固定资产从账户中削减。

二、固定资产增减业务的错弊

1.固定资产运杂费,掺入了旅游参观费。企业购买吉达汽车一部23万元,计价时将请客送礼、游山、玩水的费用全部计入固定资产运杂费,加大了费用开支。

2.运杂费用张冠李戴,人为调节安装成本。某机械厂购了一部货车价值150000元,运杂费3000元。同时该厂又外购机床壹台,价值100000元,运杂费2000元。该机床需要安装。但某机械厂实行运输队另行结算。企业为了照顾运输队的利益,将汽车运杂费计入生产设备安装成本,使外购原来102000元变成105000元,人为调整了外购机床与货车的原价。

3.固定资产出租收入,虚挂往来账。企业出租房屋收入200000元,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但企业却挂了“其他应付款”科目。将全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80000元和发生的其他费用18000元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而不通过“其他业务支出”核算。

4.固定资产高价收入,存入小金库。某工厂经有关部门批准,报废了壹台设备,出售收回价款50000元,应冲减清理支出。企业为了为职工谋取福利,将收入作为“小金库”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

5.清理固定资产净收益,不按营业外收入记账。某工厂售出一个已用机床,原值50000元,已提折旧20000元,销售收入60000元,净收入30000元。本应记入营业外收入,但企业为了调整利润将30000元挂在“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6.转移工程借款利息、调节当年损益。企业于2002年4月贷款300000元用于购买工程设备,年利率5%,期限3年,每年计息一次,该设备安装工程预计两年内投产完成。20044年4月安装完毕并办理交付使用手续发现该企业故意将在两年内每年发生的利息300,000×5%=15000元都记入“财务费用”,虚增费用,虚减利润,导致单位少交税金。

7.在建工程试运转收入,不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企业在试运转过程中发生各种费用为20000元,在运转过程中取得的收入为30000元,企业故意将收入在“其他应付款”科目直接挂账,并在年终结转到下年度挂账。

8.融资租入的财务费用,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企业经营效益不好,融资租入了整套设备,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在支付的融资租赁费中包含按租赁合同或协议的确定的固定资产价值再加上运输途中运输费,保险费和安装调试费等。但租赁手续费和设备交付使用后的利息支出共计9万元记入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原价中,导致费用减少,利润增加。

9.无偿转让旧设备,清理损失列损益。企业将旧设备转入自办企业,原价500,000元,已提折旧200,000元,企业为了减少利润故意将原值直接记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10.固定资产盈亏,不作账务处理。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为了调高利润,盘亏的固定资产不作账务处理,少记了“营业外支出”,从而提高当期利润。

11.随意改高折旧方法,调节折旧计提数额。某企业2005年1月份购入某项固定资产,原值150000元,12月已提折旧15000元到了第三年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企业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多提折旧150000元。

12.随意改变折旧率,调节成本利润。企业为了贷款需要有所盈余,企业便未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擅自降低折旧率,由原来折旧率8%改为5%,少提折旧120000元,虚增利润。

13.增加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某在建工程完工后,已交付使用,应及时办理竣工决算,从交付使用的下月初起计提折旧,但企业为了调增利润,有意漏提折旧,在职工宿舍5月份交付使用,但在年底办理竣工决算,少计了6个月的折旧。

14.未用固定资产(除房屋、建筑物外)提取折旧。某企业购机器设备原值为400000元,年折旧率5%。当年购入价值50000元的设备虽未使用,为了调增费用,即按该折旧率多计提折旧2500元。

15.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企业为了报表上稍有盈余,对当月内停用的机器不计提折旧,从而盈利50000元。

16.当月不应计提的,当月计提折旧。企业为了降低利润,当3月份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