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对外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2:56:18

直接对外投资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1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陈波,荣飞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统计研究,2008,08.

[3]冼国明,严兵.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7,(1).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2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陈波,荣飞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统计研究,2008,08.

[3]冼国明,严兵.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7,(1).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控制

现阶段,国企投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国企在不断壮大的同时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多,与之而来的投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导致企业投资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风险管理意识、投资管理制度程序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深入研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让投资决策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良好的企业风险防控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投资理论以及风险类型与原因

投资指的是以获取利益为目标,通过自身的资金等资源向外进行资金物资投放行为,主要是以经济为主。投资具有多种方向目标,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分别是对外和对内投资,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项目开发、规模扩建、新产品研发、设备改造等。国企投资项目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对投资环节进行监控,包括投资决策环节、投资风险、投资效益率等风险,也包括管理国有资产增值工作。国有资产对外投资风险类型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指有些企业的投资管理流程和制度不健全,一些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够,没有科学严谨的奖励机制,对投资风险监控制度约束力不够等原因导致发生投资风险。另外,从管理角度上来说,部分国有企业对投资风险防控管理意识不高,没有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没有适合国企发展的相关投资评定标准,导致投资风险存在时不能对其第一时间进行评估,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已经发生了,以至于更大的风险存在,并且有些企业是在事情发生以后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模式下,投资风险和损失都已经产生,不利于企业投资发展。第二种是融资风险[1],一些企业在进行筹资过程中,经常因为筹资规划等问题导致企业收益发生变动,这期间存在的风险有很多,比如债务重组风险、偿还债务风险、信用风险、融资成本等风险。第三种是项目运行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投资时,由于项目可行性分析力度不够,投资决策不当导致企业发生项目投资失败的风险。比如“一带一路”理念下,存在着沿线国家汇率波动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状况恶化等都会为国企带来投资风险。第四种是政策调控风险,是指经济市场发生的变化影响企业投资效益,主要是政府方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是重大的举措等因素,导致市场经济出现大规模波动,为国有企业投资带来风险。

二、国企投资面临的问题

企业开展科学合理的投资工作有利于企业资产增值,然而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国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考核制度等因素影响,企业在投资效益和部署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制度和流程缺乏合理性

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投资决策是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首要工作,投资决策是国企对投资活动进行预算和监测的一个工作,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最佳时机,包括内容有投资方案、估算投资方中现金流的安全性、分析和计算投资指标。实际上有些国企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流程和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投资决策流程上问题,在投资程序上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目标选择投资方案和项目,部分是为了实现短期效益或者是为了考核效益而选择投资项目,并且在实际投资项目立项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分析和审核流程,对可行性报告的实施仅存于形式化,进而导致投资失败[2]。第二,在投资决策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财务实际情况,也没有结合自身发展来选择投资指标计算方法,甚至是去避开一些复杂的计算方法,专挑简单方法进行投资方案指标计算,导致决策方案片面性较高的问题,进而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增加国企投资风险。

(二)缺乏较强的投资风险意识

企业发展中投资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活动,在企业投资过程中有些工作人员防范风险意识缺乏,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投资风险解决措施。企业投资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都会通过投资风险呈现出来,企业风险具有十分明显的客观性,因此要求投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另外,企业没有具体的风险防控措施,这样一旦发生风险得不到及时解决,进而导致企业投资损失惨重的问题。目前有些国企在实际投资中,缺少防范投资风险发生的正确意识,并且也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管控体系,具体的防控措施和方法以及流程[3]。另外,有些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也没有根据投资指标分析成立防风险管理部门来降低风险发生率,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投资损失。

(三)国企投资中非效益投资问题偏重

投资效率通常情况下是指投资支出和效益之间的比率,能够影响投资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分别是投资规模和投资收益,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契合度,这个契合度越高效益越高。在投资过程中可以影响企业预期效益的原因一般是由企业内部防范投资风险的措施以及管控能力,当然也有外部一些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影响。现阶段国有企业投资工作存在着一些影响,常见的问题是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不相符的情况,企业投资规模过大,实际效益低于预期效益,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国企投资效率,进而导致国有企业资产增值能力降低的情况。

三、国企投资管理风险管控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法和决策程序

国有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当有效避免投资决策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规避,第一,制定明确的企业投资决策流程和方法,建立在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水平选择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深入分析每种每一种投资方案,并估算出每一种方案预期效益,进而计算出国有企业投资价值,给出相应的价值指标,通过对比指标结合企业防风险控制措施来选择投资方案,再确定投资方案以后,再次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促使投资流程更加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以此避免管理层主观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第二,企业选择的投资风险防范应当满足企业发展和企业运行周期,现阶段常见的投资决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分别是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方法[4]。每一种投资方法都有与其相符合的投资环境、投资条件和优势,以投资回收期法为例,这种方式的优势能够有效的表达出投资资金流动性以及存在的风险,并且计算比较简单便捷;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期满以后现金流量的问题。然而净现值法确是将股东财务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充分融入到企业投资决策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决策方法,这种方式缺点是计算每一期现金流量比较困难,由此可知国企在选择投资决策方法的时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发展能进行综合运用,保证最后的决策结果可以为国有企业带来更高效益。

(二)提高国有企业防控投资风险的意识

投资风险不容小觑,国有企业不仅要提高投资风险防控意识,还需要建立起风险防控管理措施,国有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防控管理工作。第一,在开展投资活动时,首要工作就是认清投资风险带来的重大影响,清洗辨别高风险项目,避免出现盲目投资的情况,充分融合企业长期和短期利益,建立在科学的指导上,理性的决定投资项目,进而将投资风险几率降到最低。第二,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衡量企业投资风险,强化企业防控投资风险的靶心性,衡量核心是折现后的资产成本,衡量方法有敏感分析法、决策树法、情景分析法等。第三,根据资本折现后的成本和具体识别出来的投资风险开衡量,根据不同投资管理环节,采用不通的防控措施,比如说投资实施阶段,不仅要选择最好的投资时间和条件,同时还应当减少投入周期,以此方式提高资金回笼的速度,进而减少企业资产流动期间存在的风险。

(三)不断优化非效益性投资问题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会计信息质量以及盈余管理方法来优化企业非效益性投资问题。实际上财务信息质量与非效益性投资有一定关联,它们之间属于方向关系,也就是财务信息质量越高,非效益性投资控制效果越好。然而非效益性投资与盈余质量的高低呈现正向关系,指的是盈余质量越高,企业非效益性投资越少,由此投资效益也得到提升[5]。实际投资过程中,国企可以通过强化这两种因素质量的方法来提升企业非效益投资风险防控效果。此外,国企也可以通过折现的方式降低非效益投资风险,根据企业的各种指标,充分考虑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社会责任等的因素,并将其列入到企业评价体系中,建设全面理性的评价指标,进而高质量的评价投资效率,结合相应的考核制度,实施奖惩机制,促使企业投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开展项目投资活动时,应当重视投资风险防控制工作,对投资风险有个正确的认知,在投资前期做好的投资风险分析工作,不断完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制度,采用有效地措施防控风险发生。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法和决策程序、提高国有企业防控投资风险的意识、不断优化非效益性投资问题方式加大企业防控风险力度,降低企业投风险,促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推动国有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浅析——以N集团公司为例[J].中国农业会计,2021(6):18-19.

[2]孔得力.国有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管控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4):13-14.

[3]王彦太.国有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讯,2021(12):108-109.

[4]谢素贤.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2021(9):122-123.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4

关键词:对外投资;出口规模;出口结构

当前,对外投资在推进经济转型、外贸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外投资已成为郑州市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郑州市经济和外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做了诸多研究。边婧,张曙霄研究指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口效应和出口效应均显著为正,但对进口的促进效应大于对出口的促进效应。[1]任志成,朱文博通过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2]徐文强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主要表现为正相关的贸易互补效应和贸易引致效应。[3]从当前国内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更多的以一国作为整体或一个经济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从某一城市视角入手来分析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立足郑州市,不仅从理论上分析对外投资对出口影响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证模型得以检验,有助于郑州市今后经济发展中合理引导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优化资源配置,以推动郑州市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郑州市对外投资和出口现状

(一)郑州市对外投资和出口规模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郑州市对外投资规模和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图1可知,2010-2017年河南省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之后随着对外投资向理性化、合理化发展,对外投资规模出现下降;而出口规模近十年来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综合来看出口规模和对外投资规的变动具有相似性。

(二)郑州市对外投资和出口结构现状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以及航空经济的发展,为郑州市经济发展提供极大的发展机遇。郑州市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由图2可以看出,郑州市出口规模平稳攀升,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随着2012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其产品结构优化最突出,出口规模增长幅度最大。2012年后随着经济平稳发展,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

二、对外投资的贸易效应作用机理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郑州市对外投资的规模增长十分迅猛。同时,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也逐渐趋于健康化、理性化。正是由于对外投资的多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使得郑州市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更加合理化。

(一)对外投资对出口规模影响的作用机理

对外投资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4]主要分为出口引致效应和市场扩大效应。对欠发达国家地区进行投资,有利于获取资源、市场和区位优势,在这些地区投资建设工厂,需要原材料,需要从投资企业本国或本地区进口,带动了本地区或本市出口,带来出口引致效应。同时对外投资有利于提高在东道国市场的占有率,拓宽东道国对投资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促使本地区出口规模增加。对外投资还会产生进口转移效应和反向进口效应,[5]对外进行投资,原材料、设备从投资企业所在地进行运输,则运输成本会较高,投资企业会选择从东道国进口进而使得投资企业所在地出口减少。总的来说,对外投资的出口规模变动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进口转移效应、反向进口效应之间力量的较量。

(二)对外投资对出口结构影响的作用机理

企业对外投资可以通过市场扩大效应和国内产业转移效应使得出口结构优化,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企业进行对外投资,随着机械设备的出口,市场规模扩大,进而可以带动服务贸易出口的扩大,进而优化出口结构。第二,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有利于所在地产业转移,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有利于出口结构的优化。根据以上分析,通过对外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进口转移效应和反向进口效应以及国内产业转移效应,郑州市对外投资的贸易影响机制如图3。

三、对外投资对郑州市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及模型构建

以郑州市对外投资数额odi、和gdp作为解释变量,以郑州市出口额ex、出口结构指数y作为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以减少数据的波动,构建的模型如下:lnext=β0+β1lnodit+β2lngdpt+β3lnfdit+ξt(1)lnyt=β0+β1lnodit+β2lngdpt+β3lnfdit+ξt(2)其中,ext是郑州市第t年的出口额,yt是郑州市t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中的比重,odit是郑州是的对外投资额,gdpt是郑州市的生产总值。t指2008,……2018。

(二)模型估计

选取2010—2018年数据,以对外投资额ODIt、国内生产总值GDPt为解释变量,以郑州市出口额ex、出口结构指数y为被解释变量,借助Eviews8进行回归,经整理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上面回归结果,得到如下两个回归方程(3)、(4):lnext=-8.7262+0.1109lnodit+0.6231lngdpt+2.3581lnfdit从回归结果(3)、(4)可知,回归方程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了5%显著水平下的T检验,所以对外投资和GDP对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外投资每上升1%,出口额提高0.11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提升0.1216%。分析回归结果的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可以知道,在1%的显著水平下,回归方程均通过了整体的显著性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分析对外投资、GDP与出口国规模和出口结构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现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中O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EX代表出口额,Y代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由于0.0461低于5%,原假设被拒绝,即对外投资是出口规模变动和出口结构优化的原因。同理,GDP和FDI亦是出口规模变动和出口结构优化的原因。

(四)实证结果分析

经过实证分析检验,对外投资每上升1%,出口规模随之提高0.1109%,出口结构优化0.1216%。可以看出,对外投资、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对外投资相对于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郑州市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影响较小。此外,对外投资对贸易结构优化的促进效应大于对贸易规模的促进效应。总的来说,对外投资对郑州市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

对外投资推动了郑州市出口,促进了出口结构的优化。在ODI的贸易创造效应、进口转移效应、反向进口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的作用下,郑州市不断引导资本流动,创造新的贸易,促进产业转移,以促进出口结构合理化,出口规模的增长。在今后的对外投资中,郑州市可以采用以下举措来促进贸易的发展:第一,政府层面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为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协调好对外投资中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第二,企业应审时度势,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技术的吸收、研发、改造、创新,增强对外投资的竞争优势。此外,抓住时机调整好对外投资策略,转移本市过剩产能的产业,同时形成对外投资与本市产业链的对接。

参考文献:

[1]边婧,张曙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34-44.

[2]任志成,朱文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5):103-111.

[3]徐文强.中国企业OFDI对母国出口效应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19(8):62-63.

[4]韩家彬,贺洋.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出口贸易效应———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1-88.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5

[关键词]实证分析;对外投资;技术进步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发展自身经济,采取了“引进来”的经济政策。但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狭小的发展前景、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无一不督促着中国将自身经济从简单的“引进来”转向至“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作为“走出去”的主要途径,企业对外投资显然是经济转型的关注重点。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开始逐渐向高端技术市场发展,而获取足够的技术储备则成为对外投资的目标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期,经济发展模式由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逐渐向资本型、技术型的现代经济转化。企业通过投资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管理经验,帮助中国突破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提升国内产结构的合理性和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吕宁(2015)通过构建博弈等数理模型,研究认为如果单纯从技术进步效应分析,技术寻求型投资往往能够获得比国内直接投资更多的收益,同时也能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尹国俊和倪瑛(2017)以各省2003-2012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将“海外研发资源”指标引入LP模型,重点研究国内技术进步受海外直接投资影响情况,研究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推动国内科技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效果极为显著。吴哲(2017)以新兴经济背景下的茶叶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外资投资国内茶叶加工、种植及技术研究等领域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无论互相投资还是技术交流都具有提升意义,任何的技术创新对于双方而言都会同样受益,即使是跨国公司也必须要遵从这一规律。彭坤(2020)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短期开放经济下的两部门模型,推出了社会产出函数和母国创新生产函数,定性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存在性。国外对外投资相关的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所采用的投资方式、考虑的是驱动因素和产生的经济效应,直至今日,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Pottelsberghe&Michele(2011)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从宏观视角来看,这种举出效应呈现出显著特征,而从微观视角分析,逆向的技术溢出效果并不显著。DierkHerzer(2010)以33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并非所有的国家都能够获得OFDI,不同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二、对外投资的总量特征及经济背景

(一)对外投资的发展演变

作为对外投资流量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演变无论在总量规模、地区分布、行业分布,还是政策发展都具有时代的特征,且受制度改革的影响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对外投资的经济制度改革,使得我国正式踏上了对外投资的新征程。十五大指出:“支持我国优势产业展开对外投资,逐步扩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的权利”十五大之后至今是我国从单纯的吸收海外投资的大国逐渐转变为对外投资净输出大国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调整阶段(1997年-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2008年)、和稳定増长阶段(2009年-至今)。在调整阶段中,我国对外投资呈现出震荡调整的波动性特征,投资流量经历了2000年9.16亿美元的跌落,和2001年68.85亿美元的猛增。调整阶段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深,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对外投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调整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两个时期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遇到危机,因此进一步放宽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自主权,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方针政策,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的引用的“引进来”格局。随着十八大的召开,“走出去”战略变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内容,201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质性地推进了中国对外投资额的快速增长。2019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了1.88万亿美元。

(二)对外投资的总量特征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从图2-1可见,在增长最快的2003-2010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7%,对外投资规模实现了连续15年的快速增长。2016至2019年对外投资流量连续三年萎缩,但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蝉联全球第二,存量保持全球第三。这种对外投资总量的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此时选择通过积极参与“走出去”的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的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与本体国情、经济发展状况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方面,近年来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成本上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粗放式生产来达到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产品输出开始不仅局限于国内,大多数企业也开始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寻求生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产业的区域进程不均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生产要素未得到高效利用,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压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上。

三、对外投资的结构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投资迅猛发展,但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来说,总体投资额仍存在偏低现象,对外投资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行业结构

随着要素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企业开始逐渐转变竞争优势、改变动力机制增长方向,这种产业整体的转型使得我国各产业的对外投资额都发生不同的改变。从表3-1中可见,2019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占最大比例,我国对外投资净额存在很大的断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虽在占比排名第五,但仅占同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4%。甚至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1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0,行业差距十分明显。

(二)空间格局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扩大的同时,其空间流向也逐渐由部分国家及地区向全球范围扩展开来。从表3-2可见,其中被投资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主要是流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19年更是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共计1108.4亿美元。此外,中国在非洲、大洋洲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降低,2019年仅占全年总流量的2%、1.5%。在拉丁美洲也未发现明显增长,这是由被投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三)投资方式

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不局限于投资方或被投资方的任何一方,无论是企业技术先进程度方面,还是其国际化经营水平方面,更或者是国家产业、制度环境方面,对外投资活动均受被投资方与投资方两方相互影响,我国也是如此。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获取被投资方国家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从而将成本转移到投资方自身核心开发项目上,来提高投资企业科技进步。

(四)基本途径

以解决产能过剰、产业升级为主要目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国家产业合作的方式,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诉求,共享经济发展机遇。根据沿线各国的发展要素特征,我国主要采取差异化的投资合作。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中国在对外投资时多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投资重点方向来进行投资。而对中南亚地区这种以石油产业和重工业为其国家经济主要支柱的地区,因其油气、铁矿、煤矿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对外投资时中国则采取与其能源的开采进行合作或者与公路、铁路及管道交通建设等项目挂钩的企业进行投资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及优势与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可以充分扩展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封顶,将狭小的单向、国内发展前景转变为互利共赢的区域性、全球性发展前景。这种差异化明确、制造业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方式,将最大程度的达到投资回报预期,使得投资方企业得到投资反馈时技术得以进步。

四、企业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第一,使企业更多的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国内企业采取积极的对外投资策略,特别是对于世界技术溢出密集领域的投资,使得国内企业有更多获得技术优化的机会,而且能够大量节省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还会少走冤枉路。第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研发成本。从研发支出分析,欧美日等发展国家始终都是位于世界前列的,每年投入资金多达数千亿,而我国受经济发展能力限制,投入经费无法与之相比。因而,选择直接投资战略,能够降低研发经费开支,并且获得极大的时间优势,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国内想要的技术成果。第三,使企业迅速实现人才资源的聚集。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而言,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或团队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另外,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能够产生资源整合效应,为国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管理经验的领导者,他们不仅在国外开疆拓土,还能够在研发合作当中占据主动优势,让国内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价值。

五、企业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不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还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的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方式为我国科学水平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对科技水平要求的越来越来,这种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需求。通过建模的方式来研究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我国是否加大对外投资提供参考。

(一)模型的建立

为分析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我们引入全生产要素的概念,全生产要素(TotalFactorProductivity)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总体生产效率,它反映了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方式改变、企业结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的综合能力。因此,全生产要素的提升代表着该企业技术进步的水平。关于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定量分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外投资对于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研发存量、研发人员数量、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对技术进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了如下模型:logTFRt=c+αlogSt+βlogOFDIt+γlogPt+δlogGDPt+εt(公式3)式中OFDIt表示对外投资存量,GDPt表示国内生产总值,Pt表示研发人员数量,β可以将其理解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全生产要素的弹性,如果β数值大于0,则说明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能够学到企业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其技术水平的进步。如果β数值小于0,则说明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将国内先进的技术往外输出了,从而削弱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模型的分析

全生产要素(TFP)的计算公式为:TFPt=Yt/αKtβLt,其中Yt是我国在时间t阶段的产出,计算公式为:Yt=AtαKtβLt(At为企业时间t内的技术水平高低,Kt表示企业时间t内的资本投入,Lt表示企业时间t内的劳动力,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的为劳动力弹性)。其中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通常α、β的值可取0.6、0.4,其他数据可根据我国各个年度的统计年鉴查的,假定1993年基数为100。通过查阅我国历年统计年鉴,得到研发存量(S)、对外投资存量(OFDI)、研发人员(RD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据。

(三)实证的结果分析

将所计算的数据代入SPSS软件进行计算,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如下结果:logTFRt=0.603+0.167logSt+0.158logOFDIt+0.158logPt+0.441logGDPt,从回归方程可知β为0.158,说明企业对外投资存量增加1%,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就要增加0.1581%,可见对外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α值为0.167,这说明国内研发存量增加1%,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就要增加0.167%。系数γ及系数δ均为正值,说明研发人数跟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研发人数的P值为0.13,说明研发人数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性不明显。

六、结论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6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行为大多还停留在货物出口和技术引进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国际资本和外商对于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我国企业和资本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对外贸易的途径。为此,在资本流通的动因上,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对外投资的前期条件。

1、我国货币的稳定和升值在美国信贷危机对国际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以后,国际市场内的原有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出现了问题。而我国人民币在货币稳定和升值上的潜力被许多金融运作者所相中。随着人民币的稳步升值,对我国外贸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动力。由于美元在国际市场当中稳定货币的地位下降。使得在国际市场当中人民币的购买力和储藏价值稳步上升。而我国货币的升值带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流通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了。总金额为我国对外投资提供相当良好的环境。

2、我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事业的逐步发展,工业生产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于扩大我国国内能源开采的行为不予提倡。这时,投资国外能源产业,特别是国际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产业对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进程都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样的,通过对外投资专业我国国内多余产业的重复建设与优化我国产业链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贸易摩擦。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摩擦在不断上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我国特色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出色的竞争实力被各国所关注。这导致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当中对于我国的贸易壁垒逐渐增多。如何减少对外贸易当中摩擦,将产业生产转移到国外进行是良好的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我国贸易出口产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国内市场创造更为开放和先进的竞争环境,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稳步发展。

二、对外投资的弊端

在国际市场总体萧条的前提下,对外投资是我国开发国际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良好时机。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都为我国对外投资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但是,资本运作不存在完全安全的经济行为,无论当前国际市场的状况如何,我国对外投资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风险。要清楚机遇和挑战是共存的。为此,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规划上,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当前对外投资的风险,并研究改良和回避的方式。

1、我国对外投资的混乱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逐步开放的进程当中,目前为止,我国市场当中的信息流通还很闭塞,对于国际市场的具体环境还缺乏直观可靠的认识。同时我国对外投资没有一个良好的渠道,这导致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为混乱无序。完善对外投资的信息采集和流通,加强我国国内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了解和国际信息的获得渠道。加强我国对于对外投资的监管力度,减少重复投资和贸易欺诈现象的发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法。

2、风险回避和预防的缺失国内投资者对于国际市场的总体走向和时事变化缺乏及时的信息和全面的认识,对于在投资过程中分辨资本投入的效益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我国对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导致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投资者承担了大量的贸易风险。

3、缺乏战略意识我国对外投资的形式还很混乱,同时对外投资的方向同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存在着偏差,相当多的投资者缺乏长远的视野和投资意识。为此,在发展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国家要加强对于战略投资行为的支持。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7

(一)国际投资发展的分化。二战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对外投资在该趋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此背景下,金融业投资的发展在跨国公司及国家间的投资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在资本以及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且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资本密集型投资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正因如此,发达国家在金融对外投资领域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金融投资领域出现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只在传统工业以及半成品的直接投资方面占据一定的投资份额,在金融业对外投资方面则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所创企业比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所创企业在经营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前者注重产品的变化和适应性,后者注重产品的标准化①。由于发达国家的进步具有单向线性,发展中国家始终在追赶发达国家,这在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发展历史。一般来说,单位时间内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大于吸收外资进入总量,这与其金融的发达以及资本的充足有关,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也在此得以体现。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吸收外资,但其吸收的国外投资额一般小于自身对外投资额,这也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上升的发展态势。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内部之间,即约占全球2/3的投资额在发达国家之间完成,剩下的由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则主要指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额度很小;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也多选择经济发展模式与本国相似且当下风险较小或具有援助性质的国家或地区。从表1不难发现,当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将金融自由赋予市场时,并不能必然出现良好的金融秩序,而其所倚重的外国投资者也不是总能扮演稳定金融局面的角色。金融开放与自由本身是不应该被批判的,只是其开放的程度应当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金融开放程度应当在宏观上始终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微观上必须处理好与外资之间的关系。这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资本开发提出了重大难题。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以及比重可以发现,金融投资目标国的金融环境对投资国及其企业来讲,可以直接决定其投资的意愿。非洲金融的发展程度难以让有投资意愿的国家将其作为投资目标国(见图1)。对于同时处于改革和开放双重背景下的中国而言,金融业的开放进程需要在金融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金融业的“开放发展”本就具有内生的矛盾与特殊性,正是这些矛盾与特殊性决定了通过适当的外部控制力量(如国家金融控制)促进金融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性、原则性和方向性③。

二、金融业对外投资要素对比

(一)金融业对外投资目标国选择。目标国的选择具有多重因素的考量。金融业对外投资目标国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投资政治化”的问题。由图1可知,以我国为例,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亚洲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拉丁美洲,且保持上升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直接投资的重心仍然集中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且可以预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不变。相比之下,我国对外投资流量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较少,发达国家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洲。从对外投资流量及其增量基本可以确定,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投资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且流量较少。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金融业还未形成良性稳定发展的势头,金融投资很难以比较稳定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普遍落后,无法满足和承接外来的金融投资要求。总体上,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在遵循一般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投资目标国经济发展的指标,如GDP总量、金融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经济发展指标的优势可以直接诱导外国金融投资的进入,因为其市场机会以及金融业依赖度降低了原有的市场风险。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金融设施是否完备、同业市场情况、教育状况、技术研发等,这些因素可以使投资国从国际金融投资的信息外溢(InformationalSpillovers)中获得正的外部性收益④。(二)对外开放空间与投资主动性。对于接受国来说,不是引进外资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及善于引进外资和技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对外开放的空间和领域反映了国家对外国资本的基本态度。国际资金的流动及资本输出,都具有双重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实现的,并贯穿着国家关系和阶级关系⑤。该问题在近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际投资一度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东道国经济命脉的手段。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各国在对待外资的态度方面都会紧密结合本国经济的需要和发展定位。相比其他因素,投资主动性更能体现一国的经济和投资政策。发达国家企业金融业投资多受东道国各种因素影响,而发展中国家投资企业则受本国因素影响。这是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对外投资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选择性,面对众多的可投资区域和行业,必然综合考虑市场、成本等诸多因素再进行选择。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其金融业对外投资表现出明显受本国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即国内的政策和经济因素是决定其对外投资的主要因素。在目标国选择上,发展中国家表现为对基本环境的追求,如强调政治稳定性、对市场恶性因素的规避等。这两种动机也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投资选择之初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效果。(三)投资动机分析。投资动机的比较研究既可以为比较研究明确类型化的标准,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深入研究金融业投资的微观层面。在确定投资动机与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关系时,应重点关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程度。1.在因果关系方面,金融业对外投资在本国内生发展需要是投资动机的起源,其决定了对外投资的基本格局。海外金融市场的变动仅仅起诱导与刺激作用。2.在影响程度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较为集中,发展中国家的动机则较为多样。发达国家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基本上适用西方古典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其动机大多是横向类型与纵向类型以及两种类型的结合。且在很大程度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与金融业对外投资基本是等同的,大量的实证和统计数据也指向这一事实,此处不再展开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业投资的动机具有多样性,其对外投资也不能与金融业对外投资等同,而且二者的区别较明显。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动机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其考虑的因素众多,如技术的引进、对自身不利规则的规避与抗争、对市场不完备性的克服、消解竞争压力等众多因素。这也是处于成长期的金融投资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总体而言,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动机存在多重复杂性,加之当代国际金融流动的多元化,这种复杂性更加明显。以跨国公司为例,有研究证明,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存在多种动机共存的现象⑥。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这种动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具体的影响取决于投资国对本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把握程度。(四)投资优势对比。局部规模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某个行业里形成大规模的生产所形成的优势⑦。这种优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占有劳动力或集中研发的优势,从而在金融业对外投资领域进行充分利用,并以此为依托加以发展。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并不能辐射到所有产业中,在一些技术上比较稳定或生产模式趋于定型化的产业,或是在发达国家企业逐渐退出的“夕阳产业”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可能具有规模的优势,它们可以凭借这种优势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面对发达国家雄厚的金融实力以及海外市场的控制力优势,发展中国家欲将金融投资目标国选择到发达国家,投资方式一定要考虑到产品或服务在发达国家的受欢迎程度或市场接受度。这其中要考虑到发达国家对产品贸易可能的反制措施,如反倾销调查等。由于发达国家市场规模一般较大,直接以产品出口方式由于成本优势则极有可能迅速占据一定份额,受国际贸易规则以及目标国保护本国产业政策的影响,此时发展中国家往往会受到反倾销调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依靠低端产品成本优势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种“夕阳产业”的存在对本国产业的影响未必是良性的。而以金融方式进行的经济活动有效地降低或避免了直接市场行为对目标国市场与产业的冲击,故金融业投资便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利益共享相对理想的方式。

三、国内外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对比分析

针对金融业的对外投资,国内政策制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定位,二是在国内政策确定的金融对外投资的空间内对目标国的选择。(一)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分析——以中国为例。对于外资的规制表现为东道国政策和法律并存。政策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主要针对国外金融业投资的具体事项进行规定,如负面清单、政治风险保证、投资环境要素等。相比政策,各国外资方面的立法具有稳定性,国外投资者一般是基于对东道国立法的了解做出投资选择。外资立法,各国具体规定固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有关于外国投资的保护、对政治风险的担保、依法保护经营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以及依法给予各种优惠措施等。中国在金融业对外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数据统计可以说明国内政策在对外投资方面的作用,这与发达国家主要依靠法律规制相比,在相对稳定性与流量、存量以及收益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以国家或经济体作为金融对外投资的比较因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或发达经济体投资较少。以中国为例,2015年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及其存量表现一般,对美国投资流量甚至出现负值。但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存量大于流量,这说明我国对发达国家金融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空间和基础(见图2)。我国作为典型的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发展中国家,在2015年对全球较大的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金融投资存量比重皆高于流量比重,特别是对美国和欧盟;对澳大利亚与俄罗斯的存量比重低于流量比重,这也显示出对发达国家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业投资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金融环境、产业结构等。与此形成相对鲜明对照的是,对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的金融业投资中,流量比重与存量比重较为接近,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投资的收益与回报的有限性。前文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图3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变动统计中,可看出各洲的变化悬殊,增量与减量均有较大的波动,表现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变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波动较大,但是其总量增速为18.3%,仍然为上涨。我国对外投资在巨大波动的情况下出现的总体上涨也说明了投资的主动性与可选择性的增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实力的增强,对外投资在国际经济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中,仍然能够寻找到投资流量的增长点。这也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4—2015年,我国的金融业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远高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贷款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且固定资产投资自筹资金较高,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贷款一样,与上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则呈现上涨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目前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仍然较低,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实力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国金融业投资大量集中于中央与地方项目也说明了金融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我国的发展表现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必须首先基于本国金融业固定资产的发展情况,再辅之以相对宽松的政策以及东道国稳定的投资环境。当然,这一过程将是漫长而曲折的,面对发达国家的绝对金融优势,必然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二)发达国家对外资的政策分析。金融业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相联系,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长方式等原因导致其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这些内部经济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发达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一些发达国家对对外直接投资政策采取相对保守的方针,因为对外投资有可能影响到本国商品的出口,也会使得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打入本国内部,这可能会对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生存产生威胁,从而加剧本国社会问题。采用这种政策的发达国家一般是经济与市场规模较小、以外向经济为主要发展特征的经济体,体量巨大的发达经济体则较少采用此种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资本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对本国经济实力及全球经济霸主地位起到了强大的支持作用美国海外控股公司在欧洲和拉美的利润再投资占全球的3/4,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卢森堡、丹麦和德国⑧。美国强大的企业是其进行国际金融投资的强大后盾,以此为支撑,其产生的丰厚的收益则更将美国对外投资的模式推向极致。此外,美国的跨国公司也使得其海外投资获得的国际利益范围更加广泛,在美国对外投资政策中,对跨国公司扩张的支持也成为其政策选择的重要基石。总体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关系总体趋势是趋于平衡,即对外直接投资额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趋于相等。国家在制定金融投资政策时,吸收国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基本决定了其对外投资的基础。所以,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既离不开对外投资的总量,更离不开国内吸收的国外投资。国家政策的制定总在二者之间的动态调适与平衡中进行取舍。

四、国际金融业投资的发展趋势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8

关键词: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贸易壁垒,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项目下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FDI)、证券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和其他投资(贸易信贷等)三大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

一、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据报道,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不到1.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则接近2亿吨。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一些石油和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资源,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调控经济、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加之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双顺差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巨额外汇资产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大对外投资、力促企业走出国门、转变对外投资策略、增加外汇利用渠道等,就成为消化市场过剩流动性、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首破2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超过9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5.3%,而存量则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为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又飞速地增长,仅前6个月投资额已达257亿美元。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比较活跃。2006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较上年减少20%,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仍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的前4位,占投资存量的70%。在2007年底,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渐趋平衡。2006年,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中,亚洲与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金融类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1倍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以国企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当年未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3%,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2位;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第3位。2007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较多。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对外证券投资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起步较晚,1997年只有不到1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1年突破200亿美元。近两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种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006年为11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为23亿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98%。2007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为2300多亿美元。我国原来的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置境外债券,最近两年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ODll)的对外证券投资。

(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的对外证券投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投公司的资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投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中投公司的经营目标除去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外,主要是经营运作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使之成为创新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投公司在2007年所做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均属于对外证券投资。

三、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

当前,从经济和技术上都要求我国加速对外投资发展步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仅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2.72%和0.85%。这与我国已有的经济总量、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者建议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机的机遇,开展新一轮海外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从行业来说,除继续加快发展矿产、金融等行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地域分布来说,除继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美、欧、日的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投资主体结构来说,应改变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民营企业占比过小的状况,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会更有利于冲破投资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强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税收和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目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法律规章、行政程序、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走出去并站稳脚跟。要完善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监管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政府还应重视统筹对外投资扩大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基础和保障,必须防止类似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分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外,还要善于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等民间组织打交道。可根据不同投资地的风险状况,选择采取全资、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等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采用参股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资地国去直接投资·的方式。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断地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消除企业海外经营的顾虑。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现代国际金融形势下,对外投资会面临诸多金融市场风险。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对外投资目的国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汇市、股市、债市等大幅波动,使对外投资遭受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陷阱。金融衍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可成为其分散风险、获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为投资风险陷阱。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会以“热钱”的形式流入他国,促使资产“泡沫”膨胀和引爆金融危机,而且还会对别国的对外投资进行劫掠。因此,也应逐步培养优势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注重对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和品种以及投资时机的选择,注重长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股票、外汇炒卖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加强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防范资本外逃、侵吞国有资产和洗钱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9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据报道,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不到1.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则接近2亿吨。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一些石油和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资源,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调控经济、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加之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双顺差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巨额外汇资产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大对外投资、力促企业走出国门、转变对外投资策略、增加外汇利用渠道等,就成为消化市场过剩流动性、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首破2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超过9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5.3%,而存量则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为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又飞速地增长,仅前6个月投资额已达257亿美元。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比较活跃。2006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较上年减少20%,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仍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的前4位,占投资存量的70%。在2007年底,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渐趋平衡。2006年,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中,亚洲与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金融类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1倍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以国企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当年未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3%,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2位;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第3位。2007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较多。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对外证券投资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起步较晚,1997年只有不到1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1年突破200亿美元。近两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种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006年为11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为23亿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98%。2007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为2300多亿美元。我国原来的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置境外债券,最近两年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ODll)的对外证券投资。

(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的对外证券投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投公司的资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投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中投公司的经营目标除去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外,主要是经营运作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使之成为创新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投公司在2007年所做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均属于对外证券投资。

三、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

当前,从经济和技术上都要求我国加速对外投资发展步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仅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2.72%和0.85%。这与我国已有的经济总量、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者建议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机的机遇,开展新一轮海外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从行业来说,除继续加快发展矿产、金融等行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地域分布来说,除继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美、欧、日的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投资主体结构来说,应改变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民营企业占比过小的状况,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会更有利于冲破投资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强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税收和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目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法律规章、行政程序、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走出去并站稳脚跟。要完善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监管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政府还应重视统筹对外投资扩大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基础和保障,必须防止类似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分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外,还要善于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等民间组织打交道。可根据不同投资地的风险状况,选择采取全资、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等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采用参股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资地国去直接投资·的方式。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断地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消除企业海外经营的顾虑。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现代国际金融形势下,对外投资会面临诸多金融市场风险。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对外投资目的国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汇市、股市、债市等大幅波动,使对外投资遭受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陷阱。金融衍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可成为其分散风险、获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为投资风险陷阱。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会以“热钱”的形式流入他国,促使资产“泡沫”膨胀和引爆金融危机,而且还会对别国的对外投资进行劫掠。因此,也应逐步培养优势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注重对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和品种以及投资时机的选择,注重长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股票、外汇炒卖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加强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防范资本外逃、侵吞国有资产和洗钱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四)全面提高对外投资主体的仓身素质和竞争能力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完善内控机制,注重自身创新。要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开发自有技术和打造国际知名晶牌。要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融人所在地社会的能力,在跨国经营中,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遵守投资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在各种商务活动中树立讲信誉的良好形象;要加强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观念,积极开展本地化经营,扩大本地就业;要改变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当地的生态环保、扶危济困、助学等公益慈善事业。

直接对外投资范文篇10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