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35

绘本教学的概念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1

【关键词】写生 美术教育 传统写生概念 西方写生

“写生”这一在中国唐初v贞观九年即635年w就诞生的绘画用语①,作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一个学术美学概念,历经了近1400年的历程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其概念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虽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在200年前都是以遵循东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精神《六法》作为其指针,实践并运行着。其核心就是《六法》之第一大法“气韵生动”。因此,写生之精神内核即“生气”“生动”“生意”“生机”“生命”等哲思、哲理的思考在绘画中的体现和延伸。至今,写生这一绘画用语已经把传统的、附有深刻内涵的原始写生概念给颠覆了。这一概念得到了世界之大同,即“对着实物或景物直接绘画”“取客观描写为主的态度”的写生行为了。

一、日本绘画的矛盾时期

从南宗派绘画活跃的18世纪末期到“兰学”②盛行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自然科学的引进,西方绘画也引入了日本。由于西方写生绘画理念的影响,在佐竹曙山、司马汉江等人的主导下,绘画领域里兴起了西方写实风的写生现象。他们采用“眼镜绘”(图1、图2)那样的西方“远近法”来创作作品。圆山画派等则采用“东方”写实主义的写生画风(图3)。相继出现的写生现象引起了传统画论的理念性变革,并且这种变化也表现在学习绘画的方法上。

在当时的日本画坛,“写实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现象日渐强烈,与此同时,“写实主义”的画论也由此扩展,就此,立原庆一做了如下论述:“一是以欧风画的影响为根源的画论《画法纲领》(安永七年1778年佐竹曙山著)中记载的那样,归属于写实性的洋风画法。二是画论《绘之事》(宽政十一年1799年 本居宜长著)之重视写生(西方式写生)的学说。③无论是哪一个画论,都与当时拘泥于传统,游离于人们实际生活的画法所不同。当然,作为非现实的反对面应予以认可。”④

这个时期初期体现了西方写实倾向与传统的保守主义(包括圆山画派等的“东方写实主义”)共存的特征。佐竹曙山作为江户时代西方绘画理念的倡导者,是批判东方传统绘画的代表。立原氏对他的画论作了如下论述:“佐竹曙山忽视了日本画的象征性表现方法与超俗的精神,只是过大地看到欧风画的写生手法而写的画论。这只是论述现实世界的写实性描写的理论,这样就不能成为日本美术的原理。这样极端地讲写生派画论不去追求写生以上的东西。不是通过笔墨表达风韵雅致的意境。完全没有考虑将写生置于写意来探索以得到绘画的高雅。始终没能理解日本绘画的真髓,视觉只停留在微弱的态势上。”⑤

佐竹曙山尝试了通过写生将自然风景做写实性描绘。尽管如此,这种西方风的表现在强大的传统氛围中仍显得较为薄弱。因此,这个时期引入的西方绘画理念与技法完全不能动摇当时美术教育中存续的陈旧、保守的传统绘画学习形式。但是,以佐竹曙山为中心成立的探索西方绘画的“兰画”画派为未来美术教育的变革埋下了重要伏笔。

明治维新以前的美术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传承;另一种是开设私塾,在私塾进行适时教育。学习绘画技艺主要是通过摹写先人的作品。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是明治维新以前主要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以自主的实际技能训练为基础,不是国家性、集团式的美术教育。因此可以说当时的美术教育必然是将画论中的“学画论”作为教育方针。以家庭、私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以模仿为主的绘画技法学习,并通过“画论”作为理解绘画思想、理念的学习手段。在这一点上,南、北宗派的“学画论”大致是一样的。

在“兰学”盛行的同时,西方风绘画的研究也在积极地推进,促进了长期、传统的学画方式变革的要求。并且由于西方绘画的进入,在表现技术上也消除了理念上的障碍。因此,江户末期的人们有着与传统东方绘画不同的感受,并且用完全新的视野去领会西方绘画的写实表现力。由于西方绘画以及写实理论的导入,其表现方法也成为“浮世绘”(图4)这种江户时代民间盛行的艺术样式的重要组成。“浮世绘”所诞生的大量作品就是将西方远近法(绘画透视)表现在日本绘画上的一个明证。

从美术教育的必然性来看,变革的确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尊重写实式的西方绘画与尊重写意的传统绘画哪一个正确,成为当时美术教育领域争论的焦点。这种不和谐的矛盾在铅笔画与毛笔画的教育思想论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在明治时代的美术教育思想的讨论中展开。

二、明治初期美术教育思想与西方写生的引进

明治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是社会形态、文化经济变迁与发展的崭新的阶段。政治变革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美术教育的变革也是其中之一。“学制”这一法令的颁布成为崭新的社会亮点。这意味着那时的绘画教育与传统家族式、私塾式的绘画教育告别。“学校式”教育方式的兴起成为日本教育的主流。首先,与西方美术教育方法相应的铅笔画的绘画教育形式被全面采用,并且西方的写生概念迅速在日本普及。明治五年(1872年)8月“学制”⑥颁布,日本近代的学校教育全面开展。这种学校制度并不是按照国民要求实施的,而是为了国家近代体制的整合与强化的需要,是作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基盘以及“国民教育”的考量而实施的。学校教育也在政府的学校教育奖励制度之下进行,并得到了显著成果。可以说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形态。⑦在社会变革的新形势下,必须有强制性的美术教育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明治时代初期实施的美术教育实际上在思想与哲学基础上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思熟虑,而是将西方教育照搬和实施。金子一夫做了如下分析:“日本的情况是,在没有图画应用的工艺、工业的地方引入图画教育。为了将来的应用,是一种的形式。只是作为快速实效、认识陶冶的手段。更进一步讲是西方化的动机所在”。⑧

图画教育的引进可以说是一种冒险的形式。那时的西方绘画教育是向欧美学习,是作为响应“富国强兵”与“植产兴业”的国家政策的一个环节来实施的。因此,从适用与功利两个角度出发,某种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传统势力的论争埋下了隐藏危险。明治初期的美术教育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随着“学制”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实施,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只局限于让少数人的状态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也冲破了“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专门人才”的美术教育形式。美术教育从此变成了面向整个社会的一种新形式。通过全民式的普及形式与教育基本准则,绘画教育在全体国民中渗透。我们应该积极对“学制”的社会效果予以肯定,其颁布对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欠缺的。由此普通百姓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社会的平等具有深远意义。从美术教育角度来说,全民审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西方绘画为何能被日本国民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西方绘画应用“远近法”“阴影法”将描写对象以及视觉上的立体性在画面上再现。另外,也是由于西方绘画概念具有写实性、客观性、科学性以及普及性。

司马汉江是写实主义的西方绘画派的先觉者。他认为绘画是用明暗表现出来的。中国、日本绘画的描写方法没有明暗、阴影的意识,所以用这种方法不能够进行真实的物像移写。高桥由一借助佐竹曙山与司马汉江的思想进行论述,认为绘画行为具有一种非常的实用性。比如对于各种情报的传递以及各种记录的保留是最有效的手段。进入明治时代,高桥由一以上书的形式向维新政府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这也是明治时代初期所形成的西方美术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⑨

从以上教育思想特征可知,明治初期的美术教育是以西方方式为主要手段来实施的。这个时期所实行的图画教育不含有“艺术”“美术”,而本来持有的“美”或“艺术表现”,全部是从“实例主义”出发,所以可以称之为技术性的图画教育。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美术教育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强制性,但从对美术教育史或社会发展来说,应该得到好评。因为相对于社会的发展,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效是毋庸置疑的。

三、明治西方美术教育的形成与最初西方绘画的教科书

(一)明治西方美术教育的形成

明治时代以前的美术教育基本都是在一种私塾的教育体制下进行的,受教育的人数非常有限,是培养专业人士的唯一途径。这个时期受西方的影响,有了学校才渐渐导入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学校化无疑使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发生了本质变化。从审美普及的意义上讲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同时正因为有了“学校”这一教育形式的产生才有了专业学校和一般学校的美术教育的分化。⑩

综上所述,从明治时代开始的这种学校教育形式的成立到西方美术教育的全面引入,即“作为日本最初的近代学校制度,颁布了‘学制’(中略),这种‘学制’所显示的科目中,小学有‘挂画’、中学有‘画学’,成为日本美术教育的先驱。”?西方教育制度全面被采用,这对于明治时代的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断言,西方写生概念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绘画知识的普及在日本落户的。对于一般人来说,东方古典“写生”概念非常复杂,相对于内含的“气韵生动”“画意不画形”等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如果不学习绘画或画论就不会认知这一概念的意义。金子一夫就日本最初的美术教育手段与方法作了如下论述:“日本初期的图画教育,由于引入了西方的方法、内容,因此包含了西方绘画教育的形式存在。所以是西方绘画方式对物体的看法及印象修得的场所。”?

日本最初实施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模仿西方的。因此,通过学校教育西方写生的概念在日本国民中被广泛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西方写生的概念与东方相比,由于具有直感性,只要遵循写实性的原则照原样移写,其概念即很容易理解了。因此,正如佐竹曙山、司马汉江的例子,在挑战西方绘画写生时,即便是教授的先生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凭借画家的素质就能完成西方绘画的作品。由此可以说明,在日本西方写生的概念是通过明治学校的美术教育制度而成立的。

关于西方写生概念在日本的成立,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明治时代以前的绘画领域由于只有专业画家与学者参与其中,一般人是不会关心写生这一概念的。但明治以后随着学校化的推进,绘画成为一般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在不知道东方的写生概念的前提下,随着西方写生概念进入,顺理成章就被人们接受了,并得以在全社会普及。

至此,就西方教育制度在日本的落户,以及西方写生概念的成立,进行了论述。山形宽指出:“学制时代、教育令时代的‘挂画’‘画学’‘图画’等只是模仿西方法的时代,所以也可以称作为‘西方模仿时代’。另外,由于主要描写工具使用铅笔,也称为‘铅笔画时代’”?。但关于模仿,是怎样模仿的呢?就此产生了疑问。即学校的美术教育是西方美术教育,所以需要有西方绘画的美术教师。但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授课,西方文明又是用怎样的方法被接受的呢?“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新政府成立,新政府全力以赴致力于的西欧文化的引入与诸项制度的改革。”?为此明治政府做了各项准备。为了汲取西方文化,派遣的日本留学生与招聘的外籍技术人员中,出人意料的有许多美术家。这给日本现代美术的近代化注入了活力,可以说是明治政府的先见之明。?

在明治政府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的同时,川上冬崖等人为了迎合这一时代的教育变革编写了教科书《西画指南》。这本书对后世西方绘画理念、表现方法在日本的注入带来了极大影响。明治新政府为了全面引入西方绘画教育,很早就制定了规划,并且为了教授西方绘画,着手实施了人才培养计划并编写了教科书。作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环节,为了“学制”的正式颁布作了准备。对此,佐藤道信作了如下说明:“明治时期与其他时代不同特征是,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形势为前提的对外、对内的国家战略,涉及到了美术。并且作为国家政策涉及到美术。‘美术’作为官制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各种各样的‘美术制度化’都由政府来主导和推进。”?

明治政府对美术如此重视是由于在美术教育中倾注了战略性的思考。因此可以考虑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美术教育全面被采用,对于全民“审美意义”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政府整合“近代国家体制”的活动是政治性战略的“真意”。即其时代背景是“对于处于殖民地化边缘的明治初期的日本,国家体制的整合与国力的增强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命题。富国强兵、植产兴业就是为了这一思想而制定的军事、经济政策,为此,振兴工艺品的出口也肩负着富国这一国家使命,被称作是远渡重洋的‘产业战士’”。?因此,明治政府对美术重视的原因就很明确了。这样“美术教育制度的确立,其具体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的机关是在东京设立美术学校(明治二十年,1888年),以及为初等、中等美术教育编写教科书。担当者通常是文部省的官员。”?综上所述,明治西方美术教育作为“近代国家体制”整合的一个环节,即在“富国强兵”“植产兴业”的政策前提下,形成了西方化的美术教育模式。

(二)《西画指南》等初期教科书

《西画指南》分前后两篇,前篇由上下两册组成,是明治四年(1871年)初秋发行的日本最早的图画教科书。“文部少助教川上宽(冬崖)撰译,大学南校出版”?,是日本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美术教科书。然而,这部教科书完全是采用西方绘画的理论和方法编写,儿童教育内容中关于东方传统绘画理念一点也没有插入,是全盘西化的产物。这个时期西方绘画代表的画具之一铅笔成为主要的绘画工具,所以这个时代也被称之为“铅笔画时代”。

这样,儿童首先接受的是西方绘画知识,对东方传统绘画的关心就很淡薄了。这与以后西方绘画迅速扩展到全国有着很大关联。并且,由于这种西方绘画风潮来势凶猛,引起了东方传统派反击。这时以冈仓天心和菲诺罗萨为代表的“国粹主义”开始兴起,这个时期称之为“毛笔画时代”。以小山正太郎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势力与冈仓天心与菲诺罗萨为代表的“国粹主义”的论战成为绘画历史上有名的话题。

明治时期学校美术教育中,由于西方写生概念重视直感性以及理论上的理解性被广泛接受,并且迅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西方写生及其客观性写实的理念通过儿童或“学生”渗透到社会。不过,“写生”这一概念在《西画指南》中作为写生行为充分地表现,但没有直接谈到“写生”这个词汇。对于写生,西方式的理解是通过美术教育而不断扩展的。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东京师范学校(现茶水女子大学的前生)毕业的河野在各科教授法笔记本中有这样的记述:“写生画,临写或复画以后,其画和类视的实物摆放好进行写生。”?另外,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发行的市川力i所著的《毛笔画帖解说》中就图画的种类就有如下论述:“第四写生画,写生画是将实物、实景照其原样进行描写,写生时决定好一定的位置,必须要特别集中注意力的。因此由于能培养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审美,所以对诸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非常有效。”⑴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发行的松井霞城所著的《毛笔笔画帖》中就图画的种类有如下的论述:“第二写生,写生就是将依据物体的形体为主的实物描写。”⑵

从以上概念来看,当时“写生”的意义与现生的意义完全一致。由此可以得知,在学校中,美术教育已经完全随着全国教育的普及运动而实施了。美术教育中的写生概念随着明治教育西方化的成立而确立起来了。

结语

绘画写生的概念从东方传统向西方转化,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知。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随之而来的是日本美术教育的学校化,因此是美术教育西方化的方针促使了东方传统“写生”概念的变迁。由于学校是集团教育的场所,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写生概念的变迁是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原因之一。写实性写生的背后是由科学性的知识来支撑的。正确地运用写生,应必须学习“远近法”“阴影法”“色彩法”“艺用解剖法”等科学知识。因此,由中山形宽编著的《日本美术教育史》可得知,其开始写生时也是“困惑的事情”,关于写生的变迁,原因是很复杂的。从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通过以下几点思考,也许就可以找出解密的钥匙。

1.佐竹曙山、司马汉江针对西方绘画中“兰画”的最初实践为写生概念的变化储备了条件。2.美术教育方针将西方绘画定为“摹本”,使其成为主流,也是不可欠缺的要因。3.美术教育的学校化为写生概念的西方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4.从明治时代开始,绘画不仅仅是专业人士之独享,一般的人也可以参与。5.“照原样描写”这样写实性的西方写生概念更容易理解。6.所谓的西方写生就是以写实为基础理念的,如果是描绘看到的原样,即使没有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学习绘画。这使一般民众都可以学习绘画。7.通过《西画指南》《图法阶梯》等最初的美术教科书的编辑采用,西方绘画的知识得以普及。

由于以上各种缘由,东方传统性的,包含“生气”“意境”的写生概念,乘明治初期由“学制”而成立的,西方绘画教育制度之“风”,变化成“照原样描写”的写实性西方现生的概念了。佐佐木健一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作品”作了如下论述:“对作品的学问性关心正在觉醒。促使这种觉醒在某种意义上是作品的危机。即与以前作品概念相违背的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根据支持这一新生作品的理论主张被提出后,那最根本和激进的东西,对美学思想来说,目光将转向其作品的存在。”⑶

作品是画家通过精神劳动产生的。从许多的关于写生的先行研究来看,对写生概念的学问性关注越来越高,这也是自然的。与以前写生概念从内涵意义上赋有哲思之美学境界的传统相比,则进入了一个简明化的思想革命,褒贬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但从创造新的写生概念的明治时代开始的理论性主张及其美学思想的研讨为项目课题的思考,也许在某个时候应该是作为模仿美学的一个分支,诞生写生美学。总之,“写生”这一概念告别了1000多年

经营至此的东方传统,从明治之后开始构建新的时代。

注释:

①臧新明.论中国古典画论中之“写真”“写貌”“写生”[J].艺术学界,2009(1):8.

②1720年德川吉宗解禁了除基督教关联的书的输入,荷兰文得以大量输入,针对医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起,西方绘画通过书中插图传到日本,针对荷兰的研究被称为“兰学”。绘画研究的兰学被称为“兰画”。

③括弧中的内容为笔者注。西方绘画中的“写生”是指自然模仿,由于与东方的“写生”语义不同,特意补充。臧新明.中国古典画论的写生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7(1):38-41.

④⑤立原庆一.日本艺术教育[M].明星大学出版部,1987:32-33.

⑥本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明治五年8月“学制”颁布开始的。“学制”是明治政府制定的关于学校制度与教师培养的基本规定。关于初等教育,规定国民理应全部就学。从“学制”颁布几年内有2万多个小学校建立,约40%入学。以上内容参照山形宽《日本美术教育史》,桥本泰幸《日本的美术教育》.

⑦桥本泰幸.日本美术教育[M].东京:明治图书出版社,1994:11.

⑧?金子一夫.近代日本美术教育研究:明治时代[M].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2002:3-4.

⑨参照立原庆一.日本艺术教育[M].明星大学出版部,1987:46-47.

⑩臧新明.日本明治时代美术教育特征考[M].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9.

?????⑴⑵山形宽.日本美术教育史[M].黎明书房,1967: 4-5;5;4;24;100;99;100.

?谷信一.概观日本美术史[M].美术公论社,1979:391.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2

[关键词]素描 词义 概念

一、素描“说文解字”

“素描”系外来语汇,需探析不同语言中与“素描”一词的对应词汇与本意。中文译作“素描”;英文:“sketch” ,法文:“dessin”;德文:“ZEICHNUNG”;意大利文:“disegno”。在英文中,sketch一词有多种含义,通常可以理解为“草图”,指为正式创作所做的草图或简要概括的准备性绘画,也可以泛指一些用单色绘画工具所绘制的简约的绘画作品。此外,还可以理解为“概要”或者“简要的描述”等意思。在德语中,这个词更常用于表示图纸的概念。而法语素描和意大利语中的素描,通常是指设计。

由此可见,外文中关于素描的概念首先表达了以下关键词:草图、图纸、设计、单色画、概要。可以肯定的是,当代我们所说的素描一词的最初概念,来自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来自于西方绘画的科学视觉造型系统。在西方,素描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也被作为贯穿于视觉艺术创作中的最基本的因素,即素描可以涵盖一切关于造型艺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这种以科学态度对客观物象进行研究和表达的手段的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素描词义的诞生。

在西方近代造型艺术传统中,素描既是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一种绘画观念,同时也是一种研究和探索的手段。而把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的观念,是西方造型艺术体系的基本概念之一。素描的本意是指单色的绘画,尽管并非所有的素描作品都是单色绘制的,但是相对于色彩表达的概念,素描概念至少没有把色彩问题作为主要的解决对象。

素描这个中文词汇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在中国文字中,素,代表单色、白色、简约、质朴、或者不加修饰等含义;而素描,则通常泛指摹写或绘画,例如:白描。素描这一组合词显然在词义的涵盖性上超过了单纯的绘画或者摹写。

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有关于素描的词汇,但是很难在含义上有一种统一的表述或解释。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种和不同的绘画体系,都是基于自己的看法和习惯去做出表述。显然,素描的词义始终是处于变化当中的,随着社会和艺术的发展,素描词义本身的意义和涵盖范围也与其当初产生时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所说的素描,不管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和训练手段还是作为一种语言,或者观念性的研究已经在其传统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极大的扩充。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研究艺术和绘画的问题,不可避免的要适合于当代的语言环境,例如“造型艺术”一词在西方的原意是指“模拟客观世界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中国的绘画系统归为造型艺术就是不准确的。但是今天,普通的汉语词典对造型艺术有如下解释:造型即创造物体形象,造型艺术即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当我们把中西画以及雕塑和设计都统称为造型艺术时,我们对于造型艺术这个词汇的概念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现代的意义,具有潜在的更丰富的界定和内容。因此,如果片面的深究词汇的准确而忽视更实际的文化概念,未免会陷入语言逻辑而忽视真实的艺术现象。

如果单纯从词义上解释,很难为我们当代的素描概念找到一种精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素描一词的意义是不断发展的,其中既有不断发展的艺术观念对它的扩充,也有不同文化观念交汇融合,相互提升的印记。而作为素描词义的延伸,素描一词在当代文化中可以理解为对事物所作出的概要性或提纲挈领性的描述,对事物的本质或属性的写意性的把握。不难发现,“素描”这个词汇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被融入了多元的文化内容,具有多层次的含义以及超出语义本身的诸多内涵。当代汉语中也借鉴了素描一词所包含的意会性的概念,发展出了多种延伸的语义,如:对事物概要性的描述或者诗性的描述。

二、狭义的素描

狭义的素描概念相对容易理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素描练习或者素描作品,我们可以把它集中到起源于西方的素描绘画形式本身,以及作为训练手段和研究视觉对象的西方科学素描教学体系来理解。

作为绘画形式的素描具有不同的目的性,可以是为专门的创作所做的准备工作,也可以是为了把握一种绘画语言构成所做的探索,也可以是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实验和探索。素描作为绘画语言的一种形式,并没有严格统一和规范的定义。一般来讲,素描是具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特点,而其中的一些特点即可认为是素描艺术或者是具有素描特征的绘画。

1、单纯概括的表现手段

2、相对简单的材料

3、用单色或者概括性的几种色彩

4、直接性和概括性的表现手法

5、对视觉对象的基本构成因素的 表现和研究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质量 拉伸体 读图能力

随着CAD/CAM/CAE技术的广泛应用,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加工有了很大的变化,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随之有了很大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增加了计算机绘图(CAD)的内容。

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还存在如下误区:计算机绘图(CAD)教学侧重于介绍软件的使用;一般放在机械制图课程之后进行;或把计算机制作的三维模型作为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师的观念中,认为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学生才能学好CAD。事实也确实如此,机械制图成绩好的学生,CAD必然学得好;机械制图成绩差的学生,CAD学得也必然差。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差异。因为CAD只是一种绘图工具,机械制图学得好的同学,空间思维能力强,就容易掌握使用CAD绘制视图、建三维模型;而机械制图学得不好的同学,空间思维能力较弱,读图困难,无法形成空间结构,使用CAD构建三维模型就必然感到无从下手。因此,笔者认为提高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机械制图传统教学方式

1.加强点、线、面等基础投影学习

大学画法几何就采用这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对中职类学生几乎无效。一方面是因为课时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画法几何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中职学生几乎无法理解。

2.加强直观性练习

采用轴测图、教模、挂图、切橡皮泥,切萝卜等方式,并大量采用补图、补线、画轴测图等方式进行练习。由于教模、切橡皮泥等手段所受限制较多,因此大量的练习、考核均以补图、补线、画轴测图等方式出现,学生有较大的畏难情绪。随着中职生源质量的下降,很多老师直接给出轴测图,然后参照轴测图补图、补线,以应付考试。这种方式的效果很明显:学生在学校考试成绩不错,到企业后却连很简单的图样也看不懂。

3.利用计算机绘制大量的三维图替代轴测图

该教学模式仍以补图、补线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教模等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效果不明显。

二、将CAD三维建模过程引入机械制图教学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CAD的三维建模过程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用常用的拉伸建模、旋转建模方式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概念。因此,笔者在制图教学中引入拉伸、旋转等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在投影教学中增加拉伸体、旋转体等基本体

首先,在基本几何体的投影教学中,基本几何体的分类除常规的分类方法外,增加了以三维建模方法分类的拉伸体、旋转体等基本体,以拉伸体为主。拉伸体涵盖了棱柱、圆柱及其他形体,如图1所示。

图1 拉伸体

拉伸体的共同形体特征是以一个多边形(由直线或曲线组成的封闭平面)面沿一定方向拉伸(只讲90°垂直拉伸,无倾斜角)一定的厚度得到。拉伸体的两端面(顶面和底面)平行于某一投影面,其余棱面垂直于该投影面。

图2 拉伸体视图

图2为拉伸体的视图。从图中可以发现,拉伸体的三视图的共同特点是:平行于顶面和底面的视图是反映实形的多边形,该视图也称特征视图;其余视图是一个或几个长方形组合。根据拉伸体的视图特征,拉伸体三视图绘制方法如下:先绘制底面特征视图,其余两图先绘出两底面位置,其余线条按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方式画出(见图3,注意轮廓线的虚线与实线之分)。

图3 拉伸体三视图的作图步骤

构思拉伸体时,可徒手绘制轴测图,先绘制顶面或底面多边形,再沿拉伸方向画平行线(棱线,注意可见性),再绘制另一端面即可。如图4、图5所示。

图4 图5

绘制轴测图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空间思维转换为直观形象的物体的能力,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徒手绘图的能力,为今后绘制零件草图做准备。

2.在组合体教学阶段,运用拉伸体概念对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

a b c

图6 形体分析法

如图6a所示,原形体分析拆分形体时分为长方体、圆柱、三棱柱叠加后切割左右两形体,以及中间圆柱(图6b)。由于拆分形体较多,相互间的交线、连接关系复杂,学生容易产生错误。而用拉伸体概念进行拆分时,可缩至三个形体(图6c),绘制三视图过程如下(见图7)。

图7

在组合体识读中,同样应用拉伸体概念,学生更容易构思空间物体,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与读图能力。举例说明如下。

例1:读懂图8所示组合体,补左视图。

图8 图9

分析:从已给出的视图分析,按传统方法应从长方体经三次切割形成该形体,其思维过程用轴测图表示如图9所示。这一过程切割数量多,学生容易犯错。而按拉伸体概念来分析该形体,从主视图入手,主视图为多边形,俯视图大部分由长方形构成(图10a),可认为是由主视图向后拉伸形成(图10b)。在此基础上,切割左前角及右侧凹槽成型。(图10c、 d)

a b c d

图10

此图也可从俯视图入手,俯视图为多边形,主视图由长方形构成(图11a),可认为是由俯视图向下拉伸形成(图11b),在此基础上,切割左上角成型(图11c)。

a b c

图11

根据上述分析,按图11b补全左视图,按图11c切割左上角补全左视图(图12)。

图12

例2:如图13a所示,要求补缺线。构思其形体时,传统方法一般以线面分析法按切割类构思,由长方体经1、2、3三个平面切割而成(如图13b所示)。由于中职生思维能力的欠缺,对线面分析一般都较难掌握,因此对本题的构思有一定困难。但是按拉伸体来构思本题,却并不困难。本题主视图中有两个梯形,左视图有一个梯形,其余视图均为长方形,其中主视图右侧梯形对应左视图中的长方形,可构思为主视图梯形向后拉伸(图13c),左侧梯形与左视图梯形对应,结合俯视图的长方形可构思为左视图梯形向右拉伸,两拉伸体相交组成该形体(图13d)。

a b c d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4

一、有效教学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精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6个“改变”,其中首要的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维目标”,由此可见,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以教师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课时规定的教学内容,或以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为教学目标,而应以是否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以及学生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为指标。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故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的精髓。

实现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教,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以下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好了就掌握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往往在课前随意浏览、简单阅读,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检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拟定预习提纲,提高预习针对性

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也没有掌握预习方法,因此,为了避免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能从较大篇幅的文字中掌握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要预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堂上用5―8分钟时间预习指定的教材内容,完成相应的问题或表格的填写。如必修2“伴性遗传”一课教学,教师设计如下预习提纲:①什么是伴性遗传;②写出男女正常色觉的基因型、色盲的基因型;③一对夫妇中,有一方患色盲,其后代色觉如何;④为何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再如,必修1“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课堂上的预习,采用表格形式,参见表1。

从上述预习提纲及表格中可以看出,对学生的预习要有内容要求,以及预习方法的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或根据表格的要求预习课本,并认真解答、填写就能有效地预习本节课重点内容。

拟预习提纲或设计表格这种方法是必修1、2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预习常采用的方法。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过程”等章节教学中应用。

2.采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对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预习的内容,教师应利用上课前3~5分钟进行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程序。

(1)口头直接提问。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提问题时要做到提问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准确性”即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习内容的重点出发,同时问题的深浅要把握有度,过于超前深奥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预习的积极性。提问的深度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分层次设问,要注意防止简单提出一些如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等事实性知识的问题,如植物细胞壁有哪些组成成分?它有哪些功能?因这些问题答案局限于课本知识范围,属于较低层次的机械记忆类,容易养成学生只会机械记忆,缺乏深层次思考的习惯。如必修2“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一节,教材中针对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提出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结论。在本堂课预习检查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教材中通过哪几个实验来说明本课题?请你试着列举出来。对于第一问,起初学生哗然雀跃,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很快又沉默,有学生回答“DNA是遗传物质”,也有学生回答“遗传物质是DNA”,无论如何这些学生均未能准确讲出该课题“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第二、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来自课本信息,但需要学生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内化处理后方能准确回答,同时要求学生列举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以及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以及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遗传学的经典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提问,既达到检查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的预习,体验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同时学生对“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的理解。

(2)应用概念图策略。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概念图中的概念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概念图包含着交叉连接,反映了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图还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实例,这些实例有助于澄清所给定的概念的意义。高中生物知识多而零散,每部分都包含有众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图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联系,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因而概念图策略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它可作为一种‘学’的工具应用于指导学生有效的预习。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5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教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物理概念的教学.物理概念是构建整个物理体系的基石,是物理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物理概念抽象而复杂,学生很容易混淆,理不清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1984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提出了概念图,概念图是根据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育技术.概念图能够很好地展示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展示概念的由来,揭示概念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知识的迁移,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概念图作为帮助学生认知知识的工具,在国外中小学已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念图教学逐渐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流行起来.概念图具有强大的“导学”作用,有利于“诱思”的达成,将概念图教学运用于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促成物理科学思维的提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2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以“诱思探究”为理论,依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促学,以导达思,学思结合”.教师以学案为载体,以诱思为方法,以学生体验为主线,使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发展思维力、学习能力,促成学科科学思维,培养物理学科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发展性、创造性学力.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秉承“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思想,建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双线并行;学案导学,双向反馈的操作程序.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1)导学:自学指导,基础自查;(2)导疑:创境激趣质疑猜想(3)导思:诱导思维,自主尝试;(4)导议:组织讨论,交流合作;(5)导练:点拨释疑,迁移运用;(6)导图:归纳提升构建网络;(7)导评:归纳提升,分层练习.

3 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下概念图教学的应用

本文就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中利用概念图教学的一些尝试做一些探讨.

3.1 开启思维,自学指导――概念图导学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然建立以前的学习上,只有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可以将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因此,在学习新内容之间,因先将旧概念和新概念用概念图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课前自学新课内容,完成导学概念图.利用概念图的导学作用,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向,为有意义学习做好心理和知识准备,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3-1教材第一章静电场中的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构建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让学生课前通过概念图自主导学本节内容.本概念图利用上节课电场强度中定义概念的物理方法以及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将电势能以及电势的概念构建在学生先前形成的认知结构上,有利于概念的内化.

[TP4GW76.TIF,BP#]

3.2 诱导思维,质疑探究――概念图导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利用概念图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质疑猜想和探究的欲望.概念图展示整个探究的思路和探究过程,诱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握正方向.例如在进行必修2教材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的教学中可以构建以下概念图.首先,概念图展示曲线运动有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然后,此概念图通过实验演示和让学生总结曲线运动的特点为诱思点,创设问题情景,层层深入,抛砖引玉,探究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曲线运动的条件.此概念图构建“实验演示――实验分析――实验验证――实验结论”的探究过程,诱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

3.3 提升思维,交流合作――概念图导图

物理概念抽象而复杂,学生平时学习中记住的往往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抓不住重点,无法从纷繁的物理概念中找到概念间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来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诱导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内在联系,总览全局,通过概括和演绎概念之间的联系,理清各个概念的层级关系,其次,找到各个概念之间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提升,绘制概念图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学生通过制作概念图来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某一专题的具有思维含量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由于小组成员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发思维碰撞,经过讨论交流构建概念图,能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共同发展认知和解决问题.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制作、修改、反思和再设计可以不断完善概念图,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学会自我导向学习.

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在复习课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复习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零散的、无序的知识得到有效地整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构建概念图可以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物理3-1教材第一章静电场复习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构建如图3所示的概念图,此概念图不仅高度概括了本章2个定律、2个性质及3个应用,而且通过做功揭示了2个性质之间各物理概念的联系,使概念得到了深化.

[TP4GW78.TIF,BP#]

3.4 展示思维,评价反馈――概念图导评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6

1.课程开发背景

2013年8月,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申报的《思维可视化》被正式批准为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项目。“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项目,是基于未来社会需要培养既有现代化知识又有创新能力,面对未来未知世界有问题解决能力的智慧型人才的时代要求而设计的,它将充分依托思维可视化技术来创建未来课堂,以促进学生学习力提高为最终目的。作为一个综合性教学实验项目,它将最大程度地整合高中阶段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维开发及思维科学、心理科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等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并以整合高中各学科课程资源为抓手,结合人生规划与心理辅导等课程,使原本相对独立、固化的学科思维方式,纳入、糅合到学生思维能力科学训练的体系中来。依托学生思维可视化学习力提高训练课程这个学习新平台,在构建和完善学生基础知识概念和基本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探究、团队合作等学习能力。借助学生思维可视化学习力提高训练课程,可以打通各学科学习的思维隔阂,为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创新人才构建新的育人模式。实验项目将重点构建起“思维训练”、“云课堂”、“心理测试”、“创意学习”等四大课程体系。

为顺利推进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建设,让学生了解思维可视化这一思维及学习方式,学校准备开设《思维可视化》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训练。本课程通过学校开发的“思维可视化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思维可视化的基本特点,并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科学习中能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思考及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进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经过一年的建设,我校基于云计算和移动技术建立起来的“云课堂”已基本建成。这为开设《思维可视化》课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教程主要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在高一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思维导图及学习技巧》,旨在让零基础的学生对于“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大脑思维方式”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掌握简单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为其他学科使用思维导图打好基础。

2.课程实施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为使高一年级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技术进行信息加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记忆、思维的训练课程,系统地掌握记忆方法(关键词链接、图像链接、归纳记忆、分类记忆、思维导图记忆、图示化记忆、分解记忆等)和思维方法(发散、聚合、辩证、递进、转化、创新);并能为其他学科使用思维导图打好基础;并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了解思维导图的优点和作用;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手工和用软件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能将传统线性笔记转化成思维导图;能用思维导图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自己总结的方法,理解基本知识点;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选择恰当的软件及工具,绘制思维导图;能通过小组协作、自我总结,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采用恰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及作品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思维导图的内在涵义,形成和保持对思维模式、思维方式的探求欲,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究自己大脑思维方式的习惯;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对于活动过程及作品,能客观地进行自评和互评;能遵守云课堂的各项规章制度,负责任、安全、规范地使用课堂中的各种软硬件,养成爱护公物、健康使用网络信息的良好习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思维可视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目标层面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

3.课程实施方法

针对高一学生《思维可视化》概念零基础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采用“教师教+学生学+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学习,达成课程目标。

对于思维导图及思维的一些基本概念,由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实际例子”让学生对其有个基本的了解;绘制思维导图建议由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等辅助方法让所有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带其他学科笔记,将其转化为思维导图,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思维导图与传统线性笔记的区别与优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云课堂”的硬件优势,为教学内容服务。例如,作品的展示与上传,可通过HiLearning互动软件实现;对于小组协作过程中的作品的评比,可以通过HiLearning软件中的IRS功能实现;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可利用云课堂四块电子白板的“异屏方式”向学生展示和推送不同的内容。

课程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

(1)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状况、作业完成情况、上课或活动参与程度及表现进行评定,可分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E)等四等级且及时记录在案。权重35%。

(2)小组协作评价:通过自评与小组组员互评,对学生协作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可分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E)等四等级且及时记录在案。权重15%。

2.学生作品评价

(1)教师对学生作品评价:教师对学生每件作品进行评定,可分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E)等四等级且及时记录在案。权重35%。

(2)小组成员评价:对于小组协作任务,由小组成员对组内作品进行评价,可分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E)等四等级且及时记录在案。权重15%。

课程内容及计划

第一讲 思维可视化与云课堂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云课堂初次开放,对于师生来说,是全新的,从未接触的,所以必须利用开学第一课给学生一个熟悉的机会,包括云课堂的使用规范、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3.教学目标

(1)熟悉云课堂的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云课堂使用规范。

(2)了解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3)了解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及计划。

4.教学内容

(1)云课堂设备简介,云课堂使用规范。

(2)平板电脑的使用方法。

(3)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4)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及计划介绍。

(5)确定分组及分组要求。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平板电脑、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Hiteach/Hilearning互动软件等)。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快速掌握平板的使用方法、理解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

良好:能掌握平板的使用方法、理解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

一般:能基本掌握平板的使用方法、理解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

较差:不能掌握平板的使用方法、理解思维可视化及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

第二讲 认识大脑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要了解思维导图,必须先从了解大脑的结构、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开始。本节课内容从上述几个知识点讲起,帮助学生对大脑及大脑思维方式有个基本的了解。

3.教学目标

(1)了解大脑的基本构造。

(2)了解左右脑各自的功能。

(3)了解大脑的思维方式。

(4)了解大脑的潜能。

4.教学内容

(1)大脑的基本构造,大脑结构图。

(2)左右脑各自的功能,左右脑功能图。

(3)大脑的思维方式,左右脑分工图。

(4)大脑的潜能――人人都有潜能。

(5)开发大脑潜能的办法。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快速理解大脑的构造、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等基本含义。

良好:能理解大脑的构造、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等基本含义。

一般:能基本理解大脑的构造、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等基本含义。

较差:不能理解大脑的构造、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的潜能等基本含义。

第三讲 初识思维导图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从本节课开始,正式进入思维导图的学习。对于对思维导图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必须先使他们对思维导图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才能深入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及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本节课意在带领学生认识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与传统线性笔记的区别,思维导图的优点等,为绘制思维导图打基础。

3.教学目标

(1)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2)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

(3)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4.教学内容

(1)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并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思维导图的优点:实验证实,思维导图是一种最佳思维方式。首先,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我们的观点自然地在图中表达出来;其次,思维导图能增强我们的记忆;再次,思维导图还激发了我们的右脑。由于我们在创作思维导图时还使用了颜色、形状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右脑负责的就是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能大大加深我们的记忆。把关键词、颜色和图案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能强迫我们使用视觉感官来增强记忆。

(3)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良好:能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一般:能基本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较差:不能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理解四维导图的优点;了解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区别。

第四讲 绘制你的第一张思维导图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对思维导图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就可以动手绘制思维导图了。本节课带领学生一起绘制人生中的第一张思维导图――水果。从易到难,绘制比较简单的思维导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为之后的课程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

(2)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绘制方法。

(3)能绘制出第一张思维导图――水果。

4.教学内容

(1)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中心扩散型。

(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①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你心目中“水果”的图像。②从“水果”图形中心开始,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支代表你关于“水果”的主要想法。③在每个分支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并在每个关键词旁边画一个能够代表它、解释它的图形。④根据你的发散性思维,从每一个关键词上面发散出更多的分支。循环第3步操作。

(3)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4)绘制思维导图注意点:尽可能多地使用图形,每个关键词用一个图形表示它;每个分支用一种不同的颜色;分支越往外扩散越细,中心分支是最粗的。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水彩笔,画图本。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能完整地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良好:能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能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一般:能基本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基本能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较差:不能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不能绘制水果的思维导图。

附学生作品:

第五讲 图像的力量

──思维导图绘制练习一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思维导图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不但调动了左脑的逻辑思维,而且激发了右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的左、右脑协同工作,大大提高了记忆力,也使大脑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本节课内容就是从图像出发,训练学生习惯于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从而更大程度发挥大脑潜能。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2)能深刻体会图像在思维导图中的作用。

(3)养成在思维导图中多用图像的习惯。

(4)牢记思维导图的绘制注意点。

(5)在小组协作中能充分融入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4.教学内容

(1)图像辨别测试――人脑对图像有特别强的记忆力。

(2)思维导图绘制方法――进一步掌握。

(3)绘制“家”的思维导图――养成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4)小组协作,评选出优秀作品和较差作品。

(5)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点,绘制过程中的不足。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画图本,水彩笔。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完全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养成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良好:能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养成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一般:能基本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能基本养成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较差:不能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不能养成在思维导图中使用图像的习惯。

小组协作评价:小组优秀作品为优秀,小组最差作品为较差。

附学生作品:

第六讲 关键词的提炼

──思维导图绘制练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思维导图中每个分支上的关键词都必须是精准的,但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往往不会提炼关键词,每个分支上都是大段的文字,这对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大脑的记忆力都是没有好处的,故本节内容专门训练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能深刻感受思维导图中关键词精准的重要性。

(2)初步掌握提炼关键词的方法。

(3)能自己分析文章,转化为思维导图。

(4)熟练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

4.教学内容

(1)理科笔记中简短语句的分析,关键词的提炼。

(2)文科中利用“精准三法”(抓头尾,观重复,做总结)分析重点,提炼关键词。

(3)学生操作练习:“野外迷路指南针”,分析重点,提炼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水彩笔,画图本。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分析文章重点,准确提炼关键词,将文章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

良好:能分析文章重点,提炼关键词,将文章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

一般:能简单分析文章重点,提炼关键词,基本能将文章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

较差:不能分析文章重点,提炼关键词,不能将文章重点绘制成思维导图。

附学生作品:

第七讲 思维导图绘制技巧

──思维导图绘制练习三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在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后,回顾并展示学生以往的作品,从中找出优点和缺点,总结思维导图绘制的技巧,为思维导图实战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之前几堂课的作品中找到绘制的不足之处。

(2)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

(3)小组协作,能自己策划并绘制一次“周末旅行”的思维导图。

4.教学内容

(1)展示学生以往的思维导图作品,通过分析找出不足。

(2)总结思维导图绘制技巧。

(3)小组协作:策划并绘制一次“周末旅行”的思维导图。

(4)展示小组作品,评出班级优胜作品。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画图本,水彩笔。

6.学习评价

小组协作评价:小组自评及互评。

附评价量表:

姓名 分工 参与度(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作品等第(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备注

第八讲 文科笔记转化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实战练习一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主要应用就是学习,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提高总结归纳能力,理清自己的思路,故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就要运用到笔记中去了。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将现有笔记转化为思维导图,然后自己总结归纳,分析重点绘制思维导图。文理科内容不同,特点也不同,所以文理分科练习。

3.教学目标

(1)能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

(2)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3)组内评出优秀作品和最差作品,给出修改意见。

(4)在小组协作中能充分融入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4.教学内容

(1)从自己带的笔记中挑选1~2个知识点或章节内容。

(2)将挑选的内容转化成思维导图。

(3)小组自评与互评,选出优秀和最差的作品。

(4)修改作品。

(5)班级内评定优胜作品。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画图本,水彩笔。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良好:能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一般:基本能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基本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较差:不能将文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不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小组协作评价:评价量表

第九讲 理科笔记转化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实战练

1.教学时间

1课时。

2.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主要应用就是学习,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提高总结归纳能力,理清自己的思路,故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就要运用到笔记中去了。计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将现有笔记转化为思维导图,然后自己总结归纳,分析重点绘制思维导图。文理科内容不同,特点也不同,所以文理分科练习。

3.教学目标

(1)能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

(2)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3)组内评出优秀作品和最差作品,给出修改意见。

(4)在小组协作中能充分融入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4.教学内容

(1)从自己带的笔记中挑选1~2个知识点或章节内容。

(2)将挑选的内容转化成思维导图。

(3)小组自评与互评,选出优秀的和最差的作品。

(4)修改作品。

(5)班级内评定优胜作品。

5.教学资源

云课堂设备(投影、录播系统、PPT、电子白板软件等),画图本,水彩笔。

6.学习评价

优秀:能很好地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能深刻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良好:能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一般:基本能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基本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较差:不能将理科笔记转化为简单的思维导图;不能体会思维导图在笔记中的作用。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插画;概念;商业插画;非商业插画;服务性插画;创作性插画

浑然不觉中,“插画”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确实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插画的形式种类繁多,任何一个画种都可以拿来当作插画:油画、版画、水彩、中国画、漫画、CG美术等等,甚至如果向上追溯的话,恐怕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的洞窟壁画也是人类插画中更早的一种。

但是什么叫做插画,即如何来为“插画”这一概念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值得思考的。目前,最具权威之一的文献对“插画”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如我国过去的“出相”、“绣像”、“全图”等即是;欧洲中世纪的经本手绘彩色画,亦属插图的一种。各类书刊的插图,如文学、科学、技术、儿童读物等,因内容不同而形式各异。现在一般所说的插图,主要指文学作品的艺术插图。画家在忠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基础上,进行构思和构图,因此文学插图又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为概念是反应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是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可见这里定义的插画概念中的“书刊”即为此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一部分,简单地说就是插画与书刊分不开。此概念只是插画的一种传统的狭义的概念。据此概念进行追溯,最早出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插图画本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页插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描绘的是以释迦牟尼为首的佛教人物进行弘法的场面,这件作品如今收藏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欧洲最早带有插画的书籍出现于15世纪中期的德国,采用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加上木刻插画拼合印刷出版书籍。1498年,丢勒为《启示录》创作了15幅木板插画组图,其内容是以隐喻的含义,针对当时罗马暴政的谴责与控诉。该作品成为这个时期德国艺术登峰造极的代表作,这些都是较早的插画。

但是在这之前或之后出现的没有依附于书刊中的其他种类插画如果用此定义就行不通了。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将自己的科学发明以插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他的插画不只是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图解的作用。近代印象派画家劳特雷克不仅在油画上造诣深厚,更是在海报插画以及彩色版画领域里大放异彩。到了现代社会,插画的领域更加广阔,种类也不断繁衍,出现了CD封面设计、游戏人物及场景设定、广告插画设计等等,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商业插画。商业插画兴盛于二战后的美国,首先是出版业的繁荣,我们现在仍在阅读的《读者文摘》等刊物遍布世界各国,同时由于附之而来的广告效应,对于商业插画的需求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商业插画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有关资料阐述它的概念是指:“为企业或产品绘制插图,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买卖行为而作的插画。……”商业插画的分类有:一是读物类插画,其中有书籍插画、杂志插画、报纸插画;二是――卡通漫画类插画;三是商业宣传插画;四、影视媒体中的插画。在这里,除了第三部分“出版物插图”与前述的狭义插画概念相对应之外,其他三部分已经与之没有任何联系了。不过作为补充,以上商业插画的分类还不全面,应增加一部分,就是网络媒体的商业插画,在网络中,插画的形式就更为广泛了,包括各种网页制作中的插画、可以活动的GIF图像、博客模板的背景图等等。网络上的插画最大特点就是传播范围广,表现力丰富。

除了商业插画,还有一种非商业插画,例如公益的宣传画,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设立的画廊,还有过去的黑板报、墙报的插画等,

由此可见,插画的涵义就不能只局限于“插附在书刊”中的了。另外,关于概念中描述的“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这句话,仍然不是很准确,因为出版物中“绘本’这一形式出现了。台湾中兴大学外文系专任副教授(中国台湾)周翔说:“我们都知道图画书起源于西方,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1658年,捷克教育家扬。阿姆司,夸美纽斯出版的《世界图绘》,被公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带插图的儿童书。 《披头散发的彼得》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本图画书,在1844年由德国心理医生为自己当时三岁儿子写的一本童书,1845年正式出版。在亚洲,图画书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日本的图画书从2。世纪5。年代开始起步,至70年代崛起,目前已成为图画书的大国,韩国的图画书从20世纪70年代启蒙,当前发展势头迅猛。我国台湾地区的图画书大致从2。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渐入佳境。”这里所说的“图画书”就是指我们通常说的“绘本”,因为“绘本”这个词组源于日文、意思就是图画书。虽然是“书”的形式,对于绘本插图,与其说插画是依附在文字里,还不如说文字是插画的补充,因为不用读文字,光是看插画就足以读懂大意。有很多优秀的绘本里是没有文字的,所以说绘本是一种适合任何人群的书,从不识字的儿童到老年人都可以看。它更要求插画家拥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与构思,由于它不依赖于任何文字,而文字却只是对它的补充,所以,绘本插画有其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粗略地将插划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服务性插画;另一类是创作性插画。

服务性插画,就是指插画服务于文字或依附于文字的思想,它是对文字内容起到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另外,如果一张艺术作品本来不是为了某篇文章而作的插画,但是精神内容跟这篇文章符合,也可以拿来用作插画,因为它符合插画的功用,那么它在这篇文章里就属于服务性插画。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平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78-01

认识平行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认识平行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距离关系尝试理解平行的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空间意识的感知。教师要通过多元构建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平行概念。

一、联系生活,搜索实例

在教授“平行”的概念时,如何将“平行线”的概念引出来,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平行线,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寻找各种实例,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平行的概念。

教师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导入对平行概念的学习,给学生分发两根木棒,让他们将木棒当成直线,尝试摆弄这两根木棒,看看木棒之间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在摆弄木棒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渐渐地抽象出“相交”“平行”等概念。此时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认知,给学生展示一些反映生活场景的图片,如,铁路的轨道、黑板的两条边、体育场的跑道、剧场排列整齐的座椅等,让学生想一下,在剧场排列整齐的座椅中能看到多少平行的线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搜索一下自己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的其他平行的例子,如,小桥两边的横杆、高压电线、五线谱等。在畅所欲言中学生可以发现更多生活中的平行实例,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平行的概念。

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平行线大多数是线段,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将“直线”的概念引入,如,可以让学生思考五线谱在无限延伸之后的样子。思考哪些线段在延伸之后还是平行,哪些线段在延伸之后就会处于相交状态。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的概念。

二、合作探究,理解概念

在学习平行的概念时,让学生理解“同一平面”这个概念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能很好地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从而促使他们对“平行”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一个小组分发若干材料,让学生尝试用这些材料拼接出一个长方体,并说说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然后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下,每一个面上的四条边中,有哪些是彼此平行的,又有哪些是相交的。学生在观察之后发现有些线条是相交的,有些则是平行的,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得出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就会相交。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长方体中除了表面的六个面,是否还能够在里面找到其他的平面,在这些平面中的线条,有哪些是平行的,哪些是不平行的。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同一平面”这个概念。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了要以类别作为视角,如果两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上,那么就是异面直线,两条直线如果在同一个平面上,那么就是共面直线,在共面直线中,可以将直线分成平行和相交两种情况。

在学习“平行”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索和学习内容有关的要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三、学画结合,动手操作

要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平行”的概念,还要让学生将动脑和动手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根据学过的知识,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绘制平行线,学生们借助直尺的两条边或者其他方法能够很轻松地画出平行线。也可以启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从课本中找到绘制平行线的方法,并让学生思索如何才能验证自己绘制的平行线是真正的平行线。或者让学生以某一条直线为基准,过这条直线外的某一个点画出另一条平行线,更加直观地理解平行公理。还可以让学生先为一条直线分别画出两条平行线,然后验证那两条平行线之间是否平行,这样有助于他们发现有关平行线的另一条公理。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一下还有什么方法能快捷而准确地画出平行线。

在尝试动手操练,绘制平行线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关于平行线的公理,对“平行线”的概念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使用三角尺平移绘制平行线,在头脑中更好地构建平行的概念。

要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有很多方法,在教授“平行”概念时,教师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探究平行的实例,增强对平行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细致讨论平行问题,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学画结合,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平行”的认识,构建几何学习的框架。

参考文献:

[1]时晨.巧用魔方素材建立平面概念[J].小学科学,2014,(10).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概念图 作用 基本方法

引言

概念图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概念图及其作用

概念图就是把知识用图形表现出来,这样更方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且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学生只能维持暂时的记忆。概念图在表达知识的结构方面是比较直观的,它可以表现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概念图把知识进行了浓缩,并且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括[1]。对于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在层次上都进行了排列,这样一来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时候就会较容易,还有助于对已有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2.高中生物概念图的教学意义

2.1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

概念图教学一般用在那些概念关系比较复杂的章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比如在讲到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概念图的形式,把生态系统,以及生产者、消费者等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出来,还有在讲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时候,学生可以尝试用概念图表示人体免疫的过程,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把概念图补充完整,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一些的学生,教师可给他们一些提示,帮助他们完成概念图。这样可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分析概念间的联系,能促进横向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教给学生一些关于概念图操作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利用概念图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

2.2利用概念图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让他们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并且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所学概念,并且把课上所讲的零散的概念系统化,帮助学生记忆。学生不仅要会看概念图还要能够自己绘制概念图。学生通过对概念图的绘制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3.运用概念图教学的基本方法

3.1填空型概念图

从一个完整的概念图中删去某些节点,然后让学生进行补充,我们称之为填空型概念图,这种题型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并且这类题的答案是单一的,所以学生不需要对整体进行思考,教师在进行评判的时候也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此外教师在对学生做训练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给他们出不同难度的题目,适当地改变空格的数量。对于那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不给他们任何提示,让他们独立地完成题目,同时教师可以故意在图中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纠错,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任务驱动概念图

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概念图后,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出某个范围并且给出一个核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这个核心构建相应的概念图,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利用概念图表示出呼吸、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五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概念图的构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绘出概念图后,向班级作汇报。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体验自己绘制概念图的过程,还可以对他人绘出的概念图做出评判,找出自身的不足。同时学生在看到别人的概念图之后会意识到自己遗漏了某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

4.对概念图教学的反思

4.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概念的含义,而且要理清概念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首先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理解相关的概念,再理清概念间的关系,最后才能绘出概念图。

4.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使用概念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把概念图灵活地应用到生物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完成问题而不是过度地依赖老师。运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概念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也能够解决学生概念运用不恰当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加强对概念图的充分运用,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绘本教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 概念构图 中学数学教学 教学应用

概念构图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仅是作为一种研究及评价工具使用。但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也开始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人们发现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知识框架的系统化构建非常有效,通过概念构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如下所示。

一、强化研究,形成知识概念图

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才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采用概念图形式,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学生的实际知识了解情况相结合,以此形成相应的知识概念图。例如在《有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数与代数”中的“有理数运算”是重要内容,需要对其进行重点表示。这节课讲解中涉及的两个方向分别是:有理数乘法法则及有理数乘法运算律,其是与本节课关联度较高的内容,规划到本节课内容中。在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时,首先需要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及减法运算、绝对值运算、小学算数等,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内容,同样可划分为另一个等级表示出来。学生在本节课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有理数除法、乘方运算,并为之后的解方程、实数运算、函数知识及代数式运算等提供相应的基础,因此这些内容也采用其他等级进行表示。

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可以依照以上方法,将课堂内容相关知识点采用不同等级方式进行划分,并系统化地总结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化地认识及学习知识点,而且有助于教师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强化思考,完善资源概念图

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概念图设计的时候,需要针对相应的主题教学深入思考。分层设置方式的应用能够减轻教师在思考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例如在教学资源分析中,关于教学资源首先应该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分析有理数的来源;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中需要涉及分类思想、符号化思想、表征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其次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模型表达方法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表征,则包括有情境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操作表征及语言表征等形式。最后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关于“负负得正”的认识,如(-2)×(-2)=-6等之类误解,主要原因则是受之前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负面影响作用。

在进行教学资源概念图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数学文化,教学表征,以及学生学习难点及误解等,其中在数学文化中则可以设置出数学史、数学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及其他,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提供具体的方向。当然针对不同方向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设计方案数量。

三、强化反思,优化知识概念图

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从多个方案中选择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此构建最佳教学概念图。在此过程中,需要详细地对比分析多个教学概念图中方案的实际应用优缺点,基于此确定选择出最佳概念图,将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直观化呈现。比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时,则可以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式进行有理数乘法法则表达,或者依照什么样的教学顺序更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等。在对“有理数乘法”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应用优缺点分别进行思考和对比之后,可以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并且制定相应的教学过程设计概念图。

另外,教师在概念构图中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方案,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概念图绘制。如在一个知识点学习中,可以采用卡片形式将概念全部写下来,分组将各个小组的概念卡片黏粘结在一起,并将其贴在白板或者纸上,依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将它们进行上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如果学校有条件,就可以采用软件工具对这些概念进行移动,并将其采用相应的连接语句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关于概念图的认识,并且便于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基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主张学生进行手绘,虽然用计算机软件更便捷,但是需要相应的设备作为基础。反之,手绘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绘制,不会受到工具的限制,同时也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创作出更具有特色的概念图。并且在手绘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进行手动修改,也就是需要对概念图重复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这样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照具体需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出最佳知识概念图。毋庸置疑在实际教学中,最佳教学设计方案自然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但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质量,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讲知识概念图的应用,可以强化知识记忆,提高知识认识的系统性,优化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