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的语言特点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7:40

绘本的语言特点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1

关键词 绘画语言;活动痕迹;地域性;修养

绘画语言是指作画者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特定的介质及表现手法在一个相对客观存在的平面上表达出的直观的视觉语言方式。绘画同说话一样是一种思维实践活动。说话是通过发音触动其他人的听觉来达到思维表达目的的;而绘画则是运用点、线、面和构图等因素,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然后通过视觉来完或传达思维内容任务的。二者都具有同样的作用,那就是通过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思想内容,因此这两种活动具有同样的性质――语言性。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我们拿着画笔是在做一个什么样的活动,明白了我们进行这个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同时我们也就在绘画过程中免去了一定的关于绘画独创性的困扰,从而能够心无旁念的进行绘画创作。那么具体分析绘画语言的特点则使我们的这种实践活动的范围更加无限宽广、无限的创新,绘画活动才能不断延续。

一、绘画语言的表现特点

绘画是以画笔、颜料、纸张、画布等材料为基础,通过点、线、面、明暗、色彩、空间、机理等方法来进行语言表达的。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载体。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正如斐德勒所言:“哲学家以语言文字表现他的精神思索,才能成为精神思想;艺术家的精神,以表现技巧表现出来,才有艺术价值”。笔触的运动趋势、色彩的主观程度、色调的明暗、画面所表现的意境、情绪等等画面所形成的活动痕迹均在一定程度上因势利导了观者的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吻合度。这些痕迹是直观的,能够直接对视觉产生触动的,随之这种触动的反映程度及趋势也直接体现了观者对作者的语言的理解程度。好的绘画作品可以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的思维,可以让观者“看”到作者创作时想说的话。观者“看”懂了这样表达的语言也就表示了作品的成功。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好绘画语言的表现特点,才能创作出完全表达自己思维的绘画作品。换言之,一旦绘画被认为是表达了某种观念,那事实上它就已经找到了表达某种观念的确切语言。

二、绘画语言的地域性

绘画语言是不可向“上帝”索取的。如果有“上帝”,你也只能从他那里讨到一只杯子,至于杯子里的内容,还要看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信仰决定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文化修为不同,进而决定了绘画语言的内容不同。如日本的浮世绘,自17世纪中国明朝供平民阅读的木版插图本书籍传入日本,通过与日本民间的各种传统文化、地域风情产生碰撞,迅速在日本产生影响,出现了以表现日本歌伎、相扑运动、富士山、海浪、等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日本江户时代最有特色的绘画,在西方甚至被作为整个日本绘画的代名词。中国画也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发展的,首先是地大物博,决定了思想上的优越感,以至于有闲情逸致来勾勒山水、花鸟。无论哪个国家、哪个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但是随着世界格局、国际形势的变化,科技发展导致的交通的便利,使世界各国间的各种交流逐渐增多,文化界线逐渐模糊。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也面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各国文化汇集成的“大菜单”,艺术家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广泛汲取不同的文化内容,创作出表达具有人类共通性的绘画语言。如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他把日本浮世绘作品的一些特点借鉴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使作品又有了新的生命力;又如我国绘画大家吴冠中,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一直把“中西结合”作为主线来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类似案例数不胜数,在现在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只有首先认识到绘画语言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然后再打破此界限,海纳百川,才能造就绘画艺术之大成。

三、绘画语言的修养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2

绘画性的基本概括

大多数人将“绘画性”一词理解为“进行手工绘制的作品”,而这种观点确不是完全正确的。此观点虽然使得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具有别人不能够对其进行机械性的复制的特点,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将绘画性所产生的图像与其他的图像进行的很好的划分,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手工绘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同样存在这“绘画性”的高、低、强、弱的区别,因此其所构造出来的作品同样有所区别。

“绘画性”是绘画作品的基本属性,其主要从绘画性的语言方面进行着手,并涉及了绘画当中所存在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绘画的颜色、构图特点、明暗关系、空间组成、笔触方式、造型趣味以及画面所存在的氛围等综合性因素。“绘画性”所产生的作品,其在视觉上所表现的形式则是作品的核心价值和灵魂所在。艺术家通过自己对于“绘画性”的理解,运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通过画面传达自己的精神,并充分表达自己对绘画所存在的观念以及情感。经过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绘画性”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羊毛形式,这种现象也同样是绘画艺术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中国绘画史中绘画性的发展

中国的绘画形式主要分为:中国传统的中国画以及后期才传入中国的“油画”。

中国传统绘画因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绘画性”特点。在某些方面,中国传统绘画崇尚“追求协调、统一兼备”的特点,其以“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凸显了中国美学当中所隐含的“意象美学”的特点,讲究绘画的用墨并注重绘画的意境所在,以“抒情”的方式来对创作者的心境进行充分的表达。而油画传入的相对较晚,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以及改革开放给艺术带来了自由的空间,绘画形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绘画开始逐渐进入了对当代命题的研究阶段。

作品当中绘画性的表达

虽然当今科技的不断进步,是的许多电子产品能够更方便快捷的对对象进行快速的捕捉,并且是的图像更加的逼真,但是这种逼真的具有仿制性质的绘画语言却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代替和取代手工绘画作品。已付好的绘画作品能够很好的凸显其“绘画性”的特点,以下通过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对作品中的绘画性进行阐述:

西班牙著名的写实画家――洛佩斯,其钟情于对熟识的家具、城市街景等进行描绘。用极具诗性的绘画方式使得某些很难如花的景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扣动人心。其著名系列作品《古兰大道》,形象逼真的画面当中却又增添几分画面的“绘画性”,是指画面显现出某种时间停滞而又保持永恒的艺术感。并通过绘画技巧对主体的楼房进行极度精细的描绘,通过细腻入微的精妙笔触,体现轻重虚实的空间效果,完美的将技术美感充分的融入“绘画性”当中。

英国著名画家龙恩・乌格罗,其作品严谨、简约而又庄重。其作品为了追求更好的平面感,将色块进行了充分的概括,并在色彩上对色彩进行明暗对比的消弱,充分表现出马萨乔绘画中的简洁性,同时将“形式美感”充分从绘画性当中体现出来。

绘画性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

绘画性作为我们一直坚守和追求的最终目标。其一,绘画性的本质则是绘画有别于其他种类的艺术基础,具有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纵观当今的现代艺术,基本上所有的艺术都是在以为的表现其作者的观念,在这种潮流和观念的影响之下,人们大多将绘画的重心定义在观念之上,绘画成为了观念的载体。即使是这样,对于绘画性的特点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要尽力将其与观念相结合。

其二,对于绘画性的重视能够与中国绘画一脉相承,古时候,人们画画主要是在笔墨处理上凸显出绘画的语言性特点,很少注重题材以及内容上是否新颖。我们可以直接从其绘画技巧以及绘画语言所形成的符号当中充分的识别他们的作品。

其三,对于作品来说,其所具有的当代性特点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时间限定的定义,而对于绘画性来说则是比较持久并且永恒存在的实践意义,如《韩熙载夜宴图》,如今我们去看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这幅画是当代的,因为绘画作品与我们所生存的年代不同,而这些话之所以能够被流传至今,则体现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有点语气具有足够强烈的绘画性特点。

结论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3

一、英语绘本的特点和优点

1.“图”能“讲故事”

英语绘本中的图画,大多是由世界著名绘本大师操刀,他们运用各种方式组织故事情节,不仅图画精美,而且视觉上能给阅读者带来愉悦的享受,使得学生们愿意迎接学习英语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孩子的思维特点、语言习惯还未形成,所掌握的语言词汇也很少,英语绘本中的会讲故事的图案画面,能让他们更加形象地了解故事内容,较快地进入绘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帮助理解文意。

2.“图”能“还原语境”

一部优秀的绘本,除了有精美有趣的图画故事以外,大多还有深刻的主旨,绘本通过图画给孩子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故事,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讲述真实的故事,让目标语言的运用更加真实可靠,在理解故事内容后的文本阅读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对孩子目标语言的运用更有实际的帮助。

3.语句简洁,易于理解记忆

英语绘本的语言经常围绕某一主题重复出现,往往会高频率地出现某几个词汇和句型,在降低英语学习难度的同时,明确学习重点,并进行目标词汇句型的反复操练。

在适合低龄儿童的英语绘本中,有时候全文只出现1到2个句型,而且经常采用押韵的形式。

二、英语绘本在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和延伸

1.如何选择英语绘本

由于英语绘本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英语绘本市场也繁荣起来。面对英语绘本市场的繁荣,如何对英语绘本进行精挑细选,是每个英语教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挑选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语绘本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绘本的选择应该与英语教学内容有关,即绘本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二是绘本的选择应该符合?W生的阅读兴趣和年龄特点。绘本市场良莠不齐,绘本的收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可以养成随时收集英语素材的习惯,例如在平时阅读的报纸杂志上看到介绍绘本名家名作时可以记录下来,在浏览网页时可以收藏一些绘本网站、下载优秀的绘本资源等。日积月累,教师就可以有丰富的绘本素材了。

2.怎样阅读英语绘本

(1)自由完整的“初读”

学生在拿到绘本之后,精美的图案和有趣的故事,会让其对绘本里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好奇和兴趣,这时执教者切忌进行提问或者其他的教学环节,而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的完整的阅读,是为“初读”。

(2)初步导读,激活现有知识

等到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绘本的大概内容后,再循序渐进地导入绘本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绘本。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讨论一下,说一说自己的答案。

(3)深入导读,理解文本

在讨论绘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目的地、提纲挈领地罗列出重点的词汇和句型,引导学生用目标句型来描述讨论绘本。绘本阅读的初步目的是为了通过图文的阅读,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补充讲解新的语句知识,帮助孩子们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导读和操练,例如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展示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PPT、视频、音频等。

(4)发散思维,激发想象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4

关键词:优秀绘本;幼儿园;语言教学

通过图文并茂的绘本读物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幼儿从简单的口头语言过度到系统的、规范的书面语言,有助于综合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思维、想象力以及个性和良好的习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机,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优秀绘本在幼儿语言能力中的作用

首先,优秀的绘本作品将造型丰富、色彩鲜艳的图片和优雅有趣的文字两种表现形式综合起来,能够为幼儿营造一个有趣的、自然的、生动逼真的阅读环境。幼儿带着兴趣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阅读图画故事,一方面可以丰富幼儿口语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儿形成与书本对话的经验,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口头语言来独立思考阅读的画面和文字,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其次,幼儿的语言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绘本特有的丰富内容与形式使绘本阅读对于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发挥语言教学对幼儿内化性、潜在性、长期性的影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优秀的绘本作品蕴含了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渗透了丰富的人类情感经验。幼儿在阅读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拓展思考的空间,可以学习表达与交往。

最后,优秀绘本是孩子学习语言、丰富词汇的好范样,让孩子根据作品的结构进行改编和创编活动,可发展幼儿语言的创造性,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作品。阅读图画故事书并参加相关的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语言智能,同时也为发展幼儿的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个人内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提供了操作运用的机会。

二、优秀绘本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一)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宜的绘本材料

选择绘本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中、小班的幼儿所需要的绘本读物是有很大区别的。大班孩子的审美程度已经发展到完整形象及细节的感受。即“对较为深沉寓意的感知和理解;对形式美特征的感知和理解;对艺术形式审美特征复杂化的追求增加了许多”。因此给大班孩子选择的绘本应当内涵比较深刻,图画风格明显,形式多样。给中班孩子选择的绘本应当是语言和情节丰富、幽默、富有戏剧性,内容要高于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给小班孩子阅读欣赏的绘本应当色彩鲜艳、人物形象鲜明、篇幅较短、情节生动有趣、语言和情节多重复。幼儿可以预测情节发展走向,结局是圆满的。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读本。教师应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选择他们喜欢的读本,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也更有利于幼儿理解。而且,绘本读物内容要与幼儿生活的情景相关联。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与其生活情景紧密相连的事物才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并逐步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如来自日本庆子・凯撒兹的《小老鼠和大老虎》就是这样的读物。其情节与人物都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因此颇受孩子们的欢迎。

(二)通过绘本讲解吸引幼儿参与语言表达活动

在开展绘本阅读教学活动前,认真解读儿童图画书是教师备课时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精细地解读绘本,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了解作者意图。从而有效地驾驭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创设能够吸引幼儿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组织幼儿欣赏作品时,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利用声音和表情展示故事,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也培养了幼儿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在观察图画书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怎样去观察,让幼儿学会除了观察还要学会认知和探究,与老师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感想与问题。加深对绘本内容的认识。同时锻炼了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三)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

幼儿园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楼道、楼梯、墙面等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好的阅读氛围。除了在墙上做一些精美的故事画面,教师还可以就近提供与此相关的信息栏及可供自由表达的笔、纸等材料。教师在布置环境时还要大量采用幼儿的作品与信息,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以此激发幼儿阅读的原动力。此外,我们将文字自然地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之中,帮助幼儿从生活中获得文字信息。如:将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文字尽量配在材料标志说明、主题网络展示之中,使幼儿感受文字环境,尽量理解文字含义,从而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

教师要认真研究创设适合本版孩子特点的环境,形成独特的班级阅读文化。教师还要定期将精心挑选出的一些富有审美情趣和现代意义的精品绘本介绍给孩子。

(四)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影响幼儿的终身发展。由于幼儿行为的坚持性、自控性差,制定相宜的规则是限制不良阅读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在开放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规则的设置与执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幼儿了解规则、理解规则、记忆规则。为了便于幼儿记忆规则,可以将幼儿阅读规则编成儿歌轻松传递给幼儿。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专注力与坚持性较短,需要成人不断鼓励,并给予孩子时间去“消化”规则,老师不能急于求成。如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不守规则的情况,老师可以用眼神提醒幼儿,让幼儿自己去改正。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下就能养成,尤其是幼儿正处于学习社会规范的阶段,倘若规则时时变动,规则的作用便容易被弱化,幼儿对规则的遵守也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儿童的规则意识,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结论

早期绘本阅读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0―6岁婴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和成人的形象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早期绘本阅读的价值更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5

论文摘要:装饰绘画汲取了优秀的中国及世界传统文化营养,使得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下文化艺术处于多元化格局的大文化语境之下,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现代的全球化、多元化文化观念,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合的审美视角来审视装饰绘画的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一、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内涵

沈柔坚先生说得好:“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强调特点为的是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求得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特殊效果。”的确,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装饰绘画是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我国装饰绘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历代的新陈代谢,新旧交替,从远古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的像砖,魏晋至唐宋的敦煌壁画,明清的民间木版年画……上下几千年,形成了我国装饰画独具风格的艺术传统。装饰绘画脱胎于装饰艺术,它之所以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即装饰画的本体语言。装饰画的语言包括“求变”的语汇,即寻求“变化”的构成元素;求美的“语法”,即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求合的“句式”,即综合多变的表现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焕发了装饰绘画的独特魅力。

二、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灵魂是求美,形式美感高于一切,即形式高于内容。这正是装饰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装饰绘画艺术功能在各种绘画中比较起来更长于歌颂、象征、启发、诱导”…的原因。正因如此,装饰绘画被有些人认为是肤浅的,缺乏崇高的审美理想,而难登大雅之堂。艺术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艺术形式就像不同的演员,它们在艺术的舞台上极尽能事表现自己,目的是在愉悦中教育观者。在这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式,都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当然这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全球化”的生存趋势也影响着艺术领域,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趋向国际化、多元化,而多元化、民族化的文化特征,使得装饰绘画在现代社会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价值。装饰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审视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1.装饰绘画的“现代”时态认识观

“现代”时态的语态认识观,是将装饰绘画的语言,放置于当下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使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保持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装饰的风格是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为基础一~诸如宗教、哲学、王权、风俗、实用和唯美等意识形态所产生出的装饰艺术,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同于前一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已故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说:“装饰艺术即是思想的表性,故装饰亦与其他美术同样有其时代的背景。埃及时代的装饰,希腊时代的装饰,罗马时代的装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王权中心的装饰,自然各自由时代思想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美术样式都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文化背景。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就必须将其置于当下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只有坚持“现代”时态的认识观,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时代的精神。

(1)全球性、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当我们穿着牛仔裤,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世界足球赛,挂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欣赏着高清好莱坞大片,谈论着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们的13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着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维、复合的概念。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范围的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中国艺术也在这样的语境中转型。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要得到振兴发展,必须吸收他种文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成份,经过异质同构,使民族民间的艺术获得新生。“当一项艺术开始拒绝向另一项艺术吸收营养时,它就开始僵化了。”丁韶光先生的重彩装饰绘画,就是传统中国重彩画与西方现代观念的完美结合。丁韶光先生的画作融中国线条、中国风格的重彩、敦煌主题,以及西方画家毕加索和马蒂斯创作中的平面变形人物于一体,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现代装饰重彩画。由于有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又有西方装饰绘画的韵昧以及世纪末分离派艺术的情趣,丁先生的现代装饰重彩画作品能为东西方普遍接受。

(2)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也是当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依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突破传统审美法则的约束,淡化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艺术贴近民众,大量采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多数作品中带有某种戏谑的调侃的意味,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实际上都是要求改变以往西方文化艺术“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相分离、相对立的状况,以人们需要为本,进入“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联系,相融合的更高的境界。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吸收历史上各种装饰风格,汇集了各种文化、历史、美学和视觉语言的材料,表达出了从未有过的多种多样的方式;鲜亮色彩的不调和,在自然中看似矛盾的材料组合,奇异造型的堆砌,让材料自身说话,以表达个人情愫,使艺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美国艺术家麦克·j·阿信布莱纳的作品常以玻璃、金属、麻绳以及树皮等材料制作,以表现“骨骼”为主,以此来象征战争之恐怖。他的作品通过综合材料和奇特的造型构成关系,给人的视觉和精神上带来强有力的刺激,风格独特、制作精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合的审美趋势

自从“国家问世界”转变成了“全球世界”,许多知名学者提出了关于全球文明的见解,其中费孝通先生与张立文先生的学说最有代表性。费孝通先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文化应在“天人合一”、’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加上新人文精神的追求,促进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谐共生状态;张立文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间。他根据和合生存世界(地)、和合意义世界(人)、和合可能世界(天)的原理,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用和合观来化解冲突、构建新文化。“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结合,合作;“和合”即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和合包括了冲突和融合,冲突是融合的原因,融合是冲突的结果。这些不同的要素处于共同存在、共同生长的状态。

滕守尧先生在《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种健康的文化最终必然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就是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就是物质生活不断向审美和艺术的层面提升的文化,也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文化。”张先生的“和合”的文化观建构了“融突”、和和愉悦、审美意象,以及审美体验的主客体、情与景、心与物、善与美的融突和合。这些和合美学要素的构成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方式,是艺术创造和心灵境界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只有在融突和合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存在、延续以及发展,“全球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及“和合”的审美趋势,是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大语境,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坚持“现代”的语法时态。

2.装饰绘画的“主动”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演进和丰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在不断地自我增益、完善中成为了语汇丰富、句式多样的语言形式,它不断以主动的姿态完善自我,作为主体的创作者也应以主动的姿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

自然界的物种多种多样,才使得整个生物世界的生态保持着平衡;人类的艺术世界也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画种各自独立的面目,才使整个文化艺术世界生机勃勃。纵观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具有其它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本体语言。同样是戏剧,话剧不能代替歌剧;同样是曲艺,相声不能代替小品;同样是绘画艺术,油画不能代替版画,水粉不能代替水彩,装饰不能代替装饰绘画。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构成了艺术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就在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装饰绘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扩大了人类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果装饰绘画不坚持自己的本体语言,而向某一大画种看齐,那它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装饰绘画原本就是借助于别的画种的表现方式,由于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得以脱离依附,具有任何画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绘画如果放弃自身的本体语言,就等于放弃了装饰绘画本身。

装饰绘画在装饰艺术的母胎中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并且逐渐成形、不断完善起来的,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装饰绘画在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的特性,才使得装饰绘画能从装饰艺术的母胎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当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现代人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装饰绘画所特有的轻松、乐观、唯美,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压力,释放不良的情绪。试想,一幅冷色调画面、图形简洁明快新、线条圆润优美、微微流动而有韵律感的长形现代装饰绘画作品,置于工作节奏快、严谨、高效的现代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室、会客室、休息室内,人们会产生惬意、舒畅、平和的心情,起到了缓解现代工业环境下的人们的紧张和不适感。再如,将质地粗矿的大型纤维艺术品,缀以自然属性的竹材、木块、或粗陶、石块,搭配色彩不同的织物,作成装饰壁饰作品放置于某人工智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就会打破单调、冷漠的人工化的空间氛围,激发出人们对自然的追忆,产生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说明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以及由本体语言而产生的独特审美魅力,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蕴涵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每一位从事装饰绘画创作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装饰绘画的特点,在当代“全球文化”的大环境下,坚持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并将它运用于创作中。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6

在稚气未脱的小学生迈进中学后的第一节美术课上,我对他们提出了“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绘画”这些概念化的问题,而他们一脸怅然,不知如何回答。这早在我的意料之中。那么,怎样让他们对美术充满兴趣并提高欣赏和绘画水平呢?我觉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尽管他们以前已经学了六年美术,但对美术的理解还停留在涂鸦时期,重直接感受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对美术的理性认识颇少。现在是慢慢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绘画语言的时候了。那么,绘画语言有什么特征呢?它的基本特征反映在点、线、面及色彩上。如同文学的基本语言是词语,音乐的基本语言是多来咪,英语的基本语言是ABC一样,它们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自身独特性。所以为强化学生的绘画语言,必须有意识地利用他们在绘画过程中自发性出现的点、线、面倾向,因势利导,使他们更准确地对视觉物象产生点、线、面的联想。

为了让学生体会绘画语言的特色,并由此产生联想,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下。我对学生讲,如果用文学语言来描绘这棵树,可以用“高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等词语,那么如何用绘画语言把它描绘下来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了一会儿后,我总结说,那就是将树干作粗线看,将树枝作长短细线看,将树叶作大小深浅的“点”看。只有点、线、面恰到好处地组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棵树,落笔时才不至于因树的繁杂而影响描绘。

二、观“一幢楼”,让学生进行绘画语言的比较

作为画面,是绘画语言的载体,它的形式是绘画语言相互组织的成果。它包括对所画物象中的大小、明暗、曲直、粗细、方圆、长短等各种因素(点线面)的组合,犹如音乐中高低音的起伏,具有丰富多变的感觉效应。所以要使学生创造出丰富的面画,就应引导他们进一步观察物象间的点线面关系。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儿童升入初中后,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这种以绘画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往往会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美术老师,既要传授一些美术理论,以及用绘画语言表现的方法与手段,又要防止一昧地作枯燥的理论讲解,要积极创设艺术氛围,继续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接受绘画语言。我布置学生对美丽的校园进行观察,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启发学生将近处的树与远处的楼房进行比较,将树林中弯曲的甬道与直线的水泥路进行比较,将看成高大面的近处的楼与看成小点的远处楼房门窗等进行比较;通过直观比较,学生在放手描绘这组物象时,就会较容易地在画面上反映其点线面的关系。

三、读“一幅画”,让学生体悟绘画语言的组合

学生们通过对具体事物观察、比较和构想,初步领会到绘画语言的一些基本特点,接着,我便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去进一步读解其绘画语言的运用。例如我将林风眠《静物》一画,让学生观赏,然后细读,接着让学生闭目静思,片刻之后,让他们指出画中的物象由什么表示,物象间关系按什么形式组合等,然后再进行默写。由于原画中物象问的关系比较明确,所以,学生在默写过程中,便会较多地对点、线、面表示的水果、瓶罐等物象间的各种关系给予注意。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按照预设的内容进行描绘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他们自发描绘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引导,才有利于创作的完成。例如:当一学生在纸上的部分地方画上了点、线、面表示的几棵树时,为使画面出现大小或多少等组合关系,可以启发引导他能能否在其他地方再画些树、房或人等,这样进行下去,最后画上的内容自然生成于物象的点、线、面组合中。

四、讲“一个故事”,让学生尝试绘画语言的成功

就培养学生创造力来说,那种忽视绘画基本语言培养,一味让学生模仿既定图样或依样画葫芦的教育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创造力的来源是基于对物象间点、线、面关系的学习,并进行举一反三的实践。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中学美术老师,曾经让学生临摹一幅毕加索画的妇女像,因大部分学生对物象的局部描摹过于关注,影响了整个画面的完成。对此美术教师让学生将画像颠倒后再临摹,由于颠倒后的画面削弱了既定物象的印象,画面上只存在各种长短,曲直线条与点线面的组合关系,因而,当这些学生较轻易将其关系画出,原难以做到的临摹,便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讲完故事,我让学生开始注重“绘画语言”的运用一临摹几幅作品。原来感到有劲不好使、有劲无处使的学生,便能够按部就班地画出了比较理想的图画来,初步尝试到学习运用绘画语言的成功与喜悦。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7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绘本的选择;绘本教学;阅读习惯

早期绘本阅读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0―6岁婴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和成人的形象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早期绘本阅读的价值更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材料

选择绘本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大、中、小班的幼儿所需要的绘本读物是有很大区别的。大班孩子的审美程度已经发展到完整形象及细节的感受。即“对较为深沉寓意的感知和理解;对形式美特征的感知和理解;对艺术形式审美特征复杂化的追求增加了许多”。因此给大班孩子选择的绘本应当内涵比较深刻,图画风格明显,形式多样。给中班孩子选择的绘本应当是语言和情节丰富、幽默、富有戏剧性,内容要高于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给小班孩子阅读欣赏的绘本应当色彩鲜艳、人物形象鲜明、篇幅较短、情节生动有趣、语言和情节多重复。幼儿可以预测情节发展走向,结局是圆满的。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读本。教师应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选择他们喜欢的读本,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也更有利于幼儿理解。而且,绘本读物内容要与幼儿生活的情景相关联。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与其生活情景紧密相连的事物才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并逐步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如来自日本庆子・凯撒兹的《小老鼠和大老虎》就是这样的读物。其情节与人物都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因此颇受孩子们的欢迎。

二、有效地绘本教学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在开展绘本阅读教学活动前,认真解读儿童图画书是教师备课时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精细地解读绘本,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了解作者意图。从而有效地驾驭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创设能够吸引幼儿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组织幼儿欣赏作品时,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利用声音和表情展示故事,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也培养了幼儿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在观察图画书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怎样去观察,让幼儿学会除了观察还要学会认知和探究,与老师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感想与问题。加深对绘本内容的认识。同时锻炼了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三、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园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楼道、楼梯、墙面等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好的阅读氛围。除了在墙上做一些精美的故事画面,教师还可以就近提供与此相关的信息栏及可供自由表达的笔、纸等材料。教师在布置环境时还要大量采用幼儿的作品与信息,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以此激发幼儿阅读的原动力。此外,我们将文字自然地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之中,帮助幼儿从生活中获得文字信息。如:将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文字尽量配在材料标志说明、主题网络展示之中,使幼儿感受文字环境,尽量理解文字含义,从而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

教师要认真研究创设适合本版孩子特点的环境,形成独特的班级阅读文化。教师还要定期将精心挑选出的一些富有审美情趣和现代意义的精品绘本介绍给孩子。

四、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影响幼儿的终身发展。由于幼儿行为的坚持性、自控性差,制定相宜的规则是限制不良阅读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在开放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规则的设置与执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幼儿了解规则、理解规则、记忆规则。为了便于幼儿记忆规则,可以将幼儿阅读规则编成儿歌轻松传递给幼儿。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专注力与坚持性较短,需要成人不断鼓励,并给予孩子时间去“消化”规则,老师不能急于求成。如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不守规则的情况,老师可以用眼神提醒幼儿,让幼儿自己去改正。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下就能养成,尤其是幼儿正处于学习社会规范的阶段,倘若规则时时变动,规则的作用便容易被弱化,幼儿对规则的遵守也会出现反复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儿童的规则意识,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张明红,当前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误区

〔2〕 王蕾,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8

关键词:幼儿;美术;绘画语言

幼儿绘画发展进程始于涂鸦期,经过象征期再到写实期的过程(抽象―象征―写实),它与美术史的变迁发展(写实―象征―抽象)恰好相反。孩子的信手涂鸦所表露的特点是无意识的点线面集成,而对于绘画,尤其是现代平面绘画来说,最基本的语言便是形式化的点线面。所以,我认为在绘画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幼儿绘画发展进程的规律,针对幼儿自发的符号化绘画特点,再结合现代绘画的基本语言点线面来施教。

一、绘画语言在美术观察中的运用

绘画首先须使幼儿从观察开始就认识了解什么是绘画语言。它的基本特征反映在点线面上,为强化幼儿的绘画语言,必须有意识地利用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已出现的自发性点线面倾向,使他们更准确地对视觉物象产生点线面联想。例如,要画好一棵树,很重要的一步是^察和分析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在启发幼儿对一棵树的观察描绘中,无需用什么高大、茂盛等文学性语言去描述,而应根据绘画语言观察和分析,将树干做粗线看,将树枝做长短细线看,将树叶或其上的花朵做大小深浅的点看等。在远看时,注意得最多的可能是坚实的粗树干,茂密的大树冠,这是我们和树保持一定距离时欣赏到的视觉特征。当我领着孩子走近树时,他们有的触摸树皮粗糙的纹理,有的察看树叶的轮廓筋脉,更细致地观察线条与形状组成的小世界。通过这样的观察,当幼儿落笔时,就会“成竹在胸”有其绘画的源泉。这样创作出来的“树”,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为表现主体,使每张画的形状、大小、色彩和重点都各不相同,赋予了树独特的个性。这种通过绘画语言的运用所培养起来的对生活的艺术敏感力,是极其宝贵的素质,它的意义远远超过几幅画本身。

二、绘画语言在构图中的运用

作为画面,是绘画语言的载体。所谓构图,包括对所画物象间大小、多少、明暗、曲直、粗细、方圆、长短等各种形成的对比统一组合。所以,要使学画幼儿创造出丰富的画面,就应引导他们进一步观察物象间的点线面关系,例如,对一片有山有楼的风景进行观察,由于透视影响,物象间的远近比例自然会发生变化,但对于幼儿来说,无需说明这点,只需启发他们将看成曲线的山与看成直线的道路进行比较,将看成高大面的楼与看成矮小面的房进行比较,将看成大点的树木与看成小点的楼房门窗进行比较等,通过直观比较,当孩子们再放手描绘这组物象时,便会较容易地在画面上反映其点线面间的关系。孩子在线条、块面的形状、排列、大小等变化中充分领悟手法的多样性,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喜爱的手法。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并用心设计,就会创作出富于变化且独具个性的画面。

三、绘画语言在欣赏活动中的运用

西方近现代大师的作品,在绘画语言上的运用是十分高超的。作品体现出充分的运动性和自由度,因其符合孩子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而与幼儿的心灵十分贴近,成为孩子们最偏爱的作品。如,毕加索、夏加尔、马蒂斯等人的作品,当一些幼儿对视觉物象间的点线面关系还不够了解时,观摩这些著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可助其改善。幼儿美术欣赏不同于美术鉴赏活动。我们应帮助幼儿从直观感觉的形象思维出发,根据儿童的知识启蒙性,从感性的层面上来认识作品。如对作品的绘画语言,诸如,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以欣赏和赞美;而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基本要素只限于在老师的点拨下有所关注。我们不应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而应充分承认并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绘画语言在幼儿创作中的运用

作为创作,在绘画上一直被认为与一预设主题相关,但对于幼儿来说,要求他们按照预设的内容进行描绘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他们自发描绘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引导,才有利于创作的完成,也就是纲要中提倡的“自主性绘画”。例如,当一名幼儿在一张纸的部分地方画上了用点线面表示的几棵树时,为使画面出现大小或多少等组合关系,可启发他能否在其他地方再画些树、房屋或人等,这样进行下去,最后画上的内容自然生成于物象的点线面组合中。因为创造力的来源是基于对物象间点线面关系的学习,及利用其进行举一反三的实践。所以,在幼儿画教学中,灵活地引导幼儿运用绘画语言,有助于开发培养幼儿的主动性与想象力。当然,我们要孩子“爱创作、能创作、有材可创”,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提供满足幼儿幻想心理需求的绘画主题,如《手的联想》《外星人》《我创造的鞋子》等,以此引导孩子往新处想、往趣处想、往异处想,激活思维,培养智力技能。

我们知道,幼儿绘画的目的不是为完成一幅画,“从教育角度讲,儿童绘画的真谛是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我们也知道,绝大多数孩子长大后不可能成为画家。而在美术活动中对绘画语言的运用,旨在把感知、观察、想象等认知活动和点、线、面、色等符号媒介结合在一起,所培养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这四种能力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艺术素质。

参考文献: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9

关键词 绘画艺术 语言形态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和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而成,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作品的主题有表现形式的作用、有作品内容和作者精神的体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绘画语言包含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相互制约和渗透的有机整体,美术工作者的感情是靠绘画语言来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美术工作者的艺术表现力,来彰显出艺术水准。

美术工作者对绘画语言运用不同,而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美术工作者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发展和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给作品注入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古典主义”画风。

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美术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其作品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和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依然能构架绘画形态;即便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外辅上调子,就会成为立体画面。因此,西画中线是作为表现形体的特殊手段。

各类画派的美术家,都借助语言形式来体现作品的情感。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产生了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的。笔墨本身是形式的因素,有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笔墨,能画出老人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给人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流利灵活用笔,能唤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多变的用笔,能令人有蛇龙飞舞的遐想。这些笔墨形式,是美术工作者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表现。美术家们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的表现,是美术工作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画要有笔墨,无笔墨就不成画,笔墨技巧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最佳作品。这种艺术法已成为中国独有的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在视觉方面由点、线、形、光、色彩要素构成。“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有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可以被表现出来和暗示,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的部分,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好似屋子里的声音一样,使空间有了生机与活力。点可以解释和代表一切。

“线”是描述点的运动轨迹,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一条线表现出划线人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一个草叶的曲线,每一条线好似每一位画家充满个性、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是独具特色的。线是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有长度、宽度和方向上的不同,是连续不断的或间断的,粗的或细的,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静止的或运动的,直线的或曲线的,线是诸多形式不同的结合体。

在一个平面上,线能界定各种形状,暗示体积或显示所绘物体质量的独立元素。通过线条的组织来创造图案、肌理,描绘阴影。线是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是对目睹、感受和想象到的事物的一种速写,线是在两维空间表面的长度标准,每一条线或物体边缘都有它的表现特征,其表现形式在视觉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功用表现尤为突出,中国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取胜的,线条的运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

“形”是一种被视为平面存在的形式,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颜色和肌质发生变化时,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形分有机形和几何形,二者间有明显的界限。自然界的大部分形是有机形,是柔和、轻松、曲线性和无规律的。在人的世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刻板和有规律的。形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又称视觉形。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的。

绘本的语言特点篇10

一、研究的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课题提出背景

(1)绘本是教育教学的最佳读物

绘本最早出现在西方,有百年的历史,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

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也是儿童最喜爱的读物,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的编写多数都把图与文并茂,这样与一般图书相比,以读图为主的绘本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对儿童的思维、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绘本阅读更是对孩子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2)绘本阅读也是教育教学中的新课程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一定的数量;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绘本阅读能促进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绘本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爱看书,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既学到新的汉字,新的知识,又复习巩固了已学的汉字,积累了知识。绘本阅读,能引领儿童快乐成长,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我校绘本课题研究的综述

绘本进入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现在,国内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绘本阅读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来给孩子阅读,来愉悦孩子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呢?

在我校绘本试用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好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我们的这一课题中,我们把低、中、搞年级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即教师是如何解读绘本,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绘本。借助绘本,来找到相对应的做人、行为等名言警句。这样以来即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从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对学生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研究项目并申请课题立项。

二、研究中的预期成果

学习经典名言,有利于学生丰富个人品德素养,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起到指定性的作用,结合阅读经典绘本的作品,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提升儿童阅读品位,对儿童终生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将经典绘本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用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出的名言警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绘本内容和孩子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听、说、读、问、议、写、欣赏、想象、表演、创作等活动,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高。这一项研究活动在国内还刚起步,故其成果作为我区后续经典绘本阅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指引。

研究条件、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1)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课题组负责人熊劲松是永定区骨干教师,几次参加和主持过市、区级课题的研究。课题业务主持人覃建新也曾参加和主持过市级和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获得部级、市、区级奖项。

(2)语文科组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语文科组先后承担过“十一五”规划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已顺利结题,并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三等奖。

(3)学校领导重视支持科研工作,科研经费落实有保障。

学校领导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课题组提供专项资金、购买相关书籍,为教师查阅文献资料提供物质保障;在2015年学校就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教科研培训,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科研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2、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学生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形成正常的儿童观,教育观。

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书的热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总结出名人名言在学习中通过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的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与名人名言的结合的研究,形成特色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促进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

(2)研究内容

①选择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通过绘本阅读学生从故事情节来总结出生活中的名言来影响自我。达到学习与品德形成兼并发展的效果。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了解绘本的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总结出相对应的名言警句,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特点,为孩子们选择出适合的阅读绘本。

②教师对绘本与名言结合的研究性阅读

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性阅读总结出与学生相知的名言,深入了解绘本的实质,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元素,开展创意的教学活动设计。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经本阅读策略、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行动研究法:将低绘本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本阅读的实践品质。

3、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进行绘本阅读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本研究研究中的困惑

1、对于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推广的忧思

绘本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可是目前,在绘本的概念还很陌生,错误地认为绘本信息量小,光是画儿好看,孩子阅读收获有限,更希望孩子阅读纯文字的书,而且价格又贵。如果没有整个教育主管部门的有计划的推动,光靠几位教师的大声疾呼,像我们课题组老师这样的研究与探索,绘本阅读的推广会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艰难的行程。

2、如何评价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效果问题

如何评价教师的绘本解读,如何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采用的策略,目前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困惑。

参考文献:

[1] 梅子涵 《阅读经典》 文献

[2] 傅林统 《儿童文学的思想与技巧》 台湾

[3] 李红叶《阅读绘本文献来自《书屋》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