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00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1

关键词:健康第一;民间体育;校本课程;体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16-03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的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然而,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却依旧不容乐观。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战略主题。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孩子知识,还要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还要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

我校很早就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以民间体育活动为突破口,坚持走体育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希望,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快乐,让每个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健康发展,让每个孩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我们提出“让健康为生命奠基,让阅读为生命领航”的办学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宗旨,营造“大体育”环境,彰显体育文化,不断拓展体育特色建设内涵。

一、起步:科研先导,民间体育创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早在“九五”期间,我校就坚持开展“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的研究,拟定了《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编写了《活动设计方案》,参与了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的探索和实践,重视了乡土教材的开发和民间体育的开展,并在“以活动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立足校本,以民间体育活动为突破口,开发活动课程。学校还成立创建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民间体育活动指导小组三级组织管理网络,真正做到以课题为载体,把创建学校特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我校先后两次参加了在温州、上海召开的全国活动课程研讨会,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学校特色建设的经验文章刊于《学校体育》。

我校以科研为先导,把民间体育活动列为学校的特色项目,以毽绳活动为重点,发展毽球运动,全员参与、师生共乐。跳绳、踢毽项目在省、市内享有盛誉,毽绳比赛连续多年在市内夺冠。有4位学生荣获全国体育(跳绳)“雏鹰起飞”小能手称号,历届毽绳比赛共有300多人次在省、市级获奖。早在2000年就承办江苏省首届“金达来”杯中小学生跳绳、踢毽比赛,获小学组团体冠军。在教育科研理念指导下的体育特色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大大增强了特色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促进了特色教育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不断提升了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知名度,学校被评为江阴市AAA级特色学校。

二、推进:满足需求,课程设置多元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载体和依据。为使“健康第一”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我校以课程为载体来形成突破口,通过拓展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创设环境课程等多种渠道,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

(一)拓展国家课程:民间体育进课堂

体育运动的自身特点是它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竞技性,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因趣味性浓,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魅力。因此,我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民间体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自觉健身的意识,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体育特色建设。

一是在教材的呈现上,坚持把学生感兴趣的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融入到相对浓缩的基础教材教学中。如:要发展学生跑的能力和腿部肌肉,发展学生手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就融入“抛铁环”;要发展学生的手臂力量,提高投掷能力,就融入“打陀螺”;要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培养学生的敏捷性,就融入“跳绳、踢毽”等等。这样,通过融入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形式来完成跑、跳、投、掷等基本体育技能的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二是根据新课程理念,采用分组活动方式。即在完成主教材任务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民间体育项目:如打陀螺、滚铁环、跳方格、跳皮筋、掷沙包、跳花绳、骑单车等,然后自己组合,通过游戏或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这种根据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民间体育项目,自由活动,学生参与管理的做法,很快改变了以前学生那种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情绪。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以及自主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三是根据季节及教材内容的不同来安排民间体育项目。如春季放风筝、夏季学游泳、秋季登山、冬季开展拔河比赛等。可以说,民间体育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寻求人生乐趣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每节体育课的内容组织上,我们以学生能掌握的程度,以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标准,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自助餐”,让学生自主选择,以此来满足学生运动的欲望,从而发展体力和智力。

(二)开发校本课程:自主选择求发展

学校特色应该有特色课程作支撑。校本课程是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一种凸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

学校体育追求的是人的生命成长与幸福生活的融合,能同时夯实学生的体质基础和智力基础。作为终身体育的必备素养和外显标准,我校明确提出学生体育运动要“四会”:人人会跳绳踢毽,人人会下国际象棋,人人会游泳,人人会一项球类运动。因此,我校的体育校本课程设置主要有三块。

一是按达标要求的必修课。在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节国际象棋课;三、四年级,每周一节踢毽跳绳课;五、六年级,每周一节球类运动课。

二是按特长分组的选修课。主要开设男足、篮球、乒乓球、田径、象棋、羽毛球、踢毽、跳绳等选修科目,打破原有班级建制,重新以项目分类组织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是按兴趣选择的活动课,开设跳长绳、多足跑、棋类、花样踢毽、踢花毽、滚铁环、丢沙包、跳皮筋……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选择空间,每周一课时。

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我校每年投入一定经费,添置民间体育课外活动器材,以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许多学生还自备了民间体育活动器材,学校里带一套,家里备一套,确保了体育活动的全员参与。每天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校园里一片沸腾,活动室、操场、篮球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三)创设环境课程:潜移默化促成长

我校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学生活动室、篮球场、足球场、塑胶跑道、50米标准游泳池等设施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体育活动空间。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幅的健身宣传墙画,精心制作的宣传橱窗中有近几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校运动员获得的奖杯、奖状和各种锦旗。“体育特色墙”呈现的则是一幅幅民间体育活动画面,“让孩子从小学会游泳”、“让孩子在活动中发展”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每一块标牌,每一行文字,每一只奖杯,每一面锦旗都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在积极倡导着健康理念,让学生浸润着体育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环境课程以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环境影响着学生,起着陶冶、导向、激励等功能,是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校每年都举行“春夏秋冬”四季运动会,春天的趣味运动会,缤纷多彩,彰显体育的无穷魅力;夏季的游泳比赛,你追我赶,享受体育的无限快乐;秋季的田径运动会,龙腾虎跃,展示体育的勃勃生机;冬季的毽绳比赛,热气腾腾,呈现体育的无限精彩。

三、发展:以人为本,让健康为生命奠基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持续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化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领孩子体验生命精彩,提升生命质量。”[1]我校以体育特色为抓手,提出“让健康为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恰恰是对生命的重视。

健康的身体乃万事之本,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身心健康已经从边缘走向核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体育工作应着眼于人的身体素质,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着眼于人的生命成长,这已使全校上下形成了一种价值共识。近两年,我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乘着阳光体育政策的东风,秉承传统,继往开来,不断拓展体育特色建设的内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进一步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经逐级申报、各级评审并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于2011年1月被命名为“部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我校的体育俱乐部形成了以校长为核心、以体育教师为骨干的组织管理体系,同时聘任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专业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兼任教练。俱乐部将从本地青少年实际出发,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组织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培训,以适应不同层次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同时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民意识,着力提升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大体育文化氛围。

“春风化雨育新苗”,我校对体育特色建设的执著追求与不懈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冬锻”先进学校、无锡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无锡市第八届运动会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江阴市AAA级体育特色学校、江阴市田径传统学校、江阴市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先进学校……多年来,我校田径、游泳、跳绳、踢毽、国际象棋等项目在市级以上屡获佳绩,还为省、市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理念已深入全体师生心中。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2

追求特色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追求

课程是用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载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教育性,对课程教育性的不同理解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在不同的课程观和教育目的的作用下,具有个性特征的课程也就形成了。从整个课程变革过程看,课程的发展经过了相当长的路程,形成了各具不同色彩的课程样态,特别是近代课程形成以来,课程研究者自觉意识提高,课程流派分呈,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可以说,课程发展史就是不同各具特色的课程流派争奇斗艳的历史,中外教育发展史上,教育家办学过程中,凸显了特色课程的发展历程。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对课程思想与流派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注意从特色这个角度对中外课程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以前人所做的工作还不多,因此,有必要将教育发展历程中有意识地追求特色的过程作一简要梳理。

从历史上看,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而且文明从未中断的泱泱大国,这与我们对教育的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教育非常发达,在课程思想上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课程形态。比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就孕育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课程。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为核心,删定“六经”,并以此为内容,奠定了具有儒家特色的课程形态,并深刻影响中国后世。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对课程有独到的理解,他的课程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以‘述且作’的原则,对儒家的教学内容,采取了择善而用之、对不善者则非之的态度”;第二部分是反映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如墨经中的光学、力学择善;第三部分是反映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知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时期各具特色的课程在其他学派中反映非常明显。至此以后,虽然儒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有主导地位,但课程形态和内容方面并不是铁板一块,例如:秦朝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法家课程体系;汉代汉武帝遵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之后日益发展的经学课程和民间私学兴起之后,形成的以《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为代表的蒙学课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而出现的玄学课程,颜之推的家学课程;出现于魏晋、兴起于隋唐的佛学课程;在佛学思想影响下,宋明时期的朱熹等人的理学课程、王阳明等的心学课程是中国儒学课程发展新的形态。

到了近代,受“西学东渐”影响,课程在教育近代化中日渐丰富而具有特色,如洋务运动时期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以“中体西用”为宗旨的洋务课程;时期,维新派为培养变法新人,开设了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课程;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培养革命人才,开设了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课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办了以培养革命干部和军事斗争人才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各种教育思潮与流派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纷纷出现。如,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下的课程、平民教育思潮中针对农民而开设的课程、受实用主义影响下的生活教育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是伴随着新思想、新知识的产生并以独具特色的新课程的创设而形成的。

与中国教育课程发展历程类似,国外课程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追求特色的过程,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古希腊“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虽然师徒相传,但他们在课程设置上有继承更有自己的个性,苏氏除了将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柏氏在《理想国》中发展了乃师的教学科目,将音乐理论与算术、几何、天文并列为四门(四艺)教学科目。亚里斯多德更是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对创新精神的追求,他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在幼儿教育阶段,他非常重视游戏课程,在初等教育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四科: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与绘画;在高等教育,亚氏进行了学科分类,开创了十几个学科门类。古希腊三圣在教育方面不断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奠定了西方课程发展基础,逐步形成了以“七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对中世纪以前西方课程产生了深远影响。15世纪之后,随着认识的扩大、思想的解放,教育也逐步冲出了中世纪的牢笼,出现了许多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录倍尔、杜威等,他们对课程都有自己的理解,也设置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现代西方在课程方面既有一致性,更各具特色。以美国为例,20世纪美国课程日益成为世界课程变革的领头羊,不同特色课程及其流派异彩纷呈,先后出现了主人经验自然主义、要素主义、生活改造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概念重建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形式的课程范式。其它类型文明社会中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课程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贡献。

特色课程的基本含义

1.相关概念分析

第一,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王斌华教授认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这个定义不太严密,因为这里没有解决好两个概念的交叉部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但笔者大胆认为,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交叉重叠,当我们从一点出发,就可以把一门课程认定为国家课程,当我们从另一方面看,它又似乎是校本课程。比如,体育、音乐是国家重要课程门类,但某学校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或音乐项目置于课程的重要位置时,它就似乎又可在其中分置一门校本课程了。徐玉珍教授力图从课程开发角度,来阐释校本课程,她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如此所开发的成果,自然也就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但是,校本课程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依据前人思考成果,这里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定义为,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办学理念,由学校独立或自主开发、改造、编制的,提供给学生有计划的学习活动的总和。理解校本课程的关键是:是否体现国家意志与学校办学理念的融合;是否体现学校在创制过程中的劳动;是否在学校内进行实施。

校本课程与特色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特色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的基础。再者,特色课程更加体现学校独特教育思想与价值取向,特色课程应该是颇有成效的校本课程。

第二,特色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与必修课程相对应而言的课程形态。以前往往称之为必修课或学科、选修课或学科,它们的意思相近,比如有人说:“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修习的课程。”“所谓必修科,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学科。所谓选修学科,则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容许个人选择的学科。”国家课程是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反映的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或课程管理的权利问题;而选修与必修课程,是对课程实施的规定性,是对是否必定实施的规定,它往往反映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重要性、针对性理解问题。国家课程有可能是必修,也有可能是选修;而地方或校本课程也可能是选修,也可能在学校意义上是必修。

当前,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了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注重课程根据学生需要而设计,这样在国家课程层面上,出现了必修与选修之分。即使是核心课程,也存在必修(即所有人必须选择的、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内容)、选修(此部分针对那些参加高考的内容),甚至在选修中也存在不同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在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思想影响下,许多学校加强了对某一学科课程开发的力度,出现了一些针对学科的选修课程。可以说,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是在学校选修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学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教师层面上的,而教师层面上的选修课程可以提升为特色课程。

2.特色课程基本涵义

特色课程有着复杂的内涵,原因很简单:一是课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二是特色本身的理解。

特色课程第一层含义是它的独创性。特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网络上所说的特色是指时代流行而又被广泛认同的事物。这些都指的是特色所呈现的样式;而特色更多的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大众化的张扬。对外它展示的是社会取向,对内是发展和生存的方向。因此,学校特色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校发展所呈现的独特的风格、样态;二是学校追求个性的努力。学校特色发展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是学校自我意识的凸显,是张扬学校个性、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许多学校办学实践表明,“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钱,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胜人一筹,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可以说,特色的第一个涵义就是它的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超越。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特色是个性的体现。要有特色,必先培育和发展学校的个性。在教育体制、办学水平、教学方式、校园环境、教育成果和教师、学生等方面都必须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无个性的学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缺乏生命力的。在学习别的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能亦步亦趋。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就难以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难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特色就意味着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特色课程的第二层含义应该是它的相对性。特色是个相对词,是在一个参照系里相比较而言的而得出的判断。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课程方面都有自己课程的独特性。另外,每一个课程门类可能都有自己的特色。这里所言特色课程,主要是指在学校这个层面上,即一个学校与之相参照学校相比较而呈现的个性、特殊性问题。这个参照系往往不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往往把参照系限定在大致相同类型中,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做比较的那些学校。再者,特色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大的方面是一所学校的所有课程与其他学校课程的区别度,小的方面是该学校的一门课程与其他学校课程的区别度。当然二者应该是相联系的,但为了说明问题,往往可以用一门有代表性的课程来说明。从这些方面看,特色课程又体现它的第三个特性――价值性指向性。

和许多概念一样,特色课程也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中性的;一为价值性的。这种双重理解就决定着特色课程具有纯本质和价值本质两个层次。纯本质就是对事物本义不含价值倾向的科学抽象,是一种自在的中性范畴。价值本质就是让价值色彩“投射”到纯本质之后所呈现的样子,是在价值取向“投射”下丧失中性特征的事物的本质形态,体现着鲜明的社会立场、主观倾向和价值判断,决定着具体事物的性质。所以,人们通常所说的特色课程本质仅指价值本质,即包含价值倾向的本义抽象而得出的概念。特色课程的价值性本质是教育的本质中使人向善的具体推衍,这样以来特色课程必须有它的规定性,这也就是我们考量它的三个主要标准:一是该课程是否集中反映该学校独特办学理念,二是该课程是否与学校办学传统、办学条件相适应,三是该课程是否得到成功实施,产生过较好的教育效果。从一定意义上应该说,特色课程就是好的课程,就是精品课程,最起码是该学校的精品课程。事实上,近代公立学校兴起以来,国家肩负起越来越多的教育责任,课程越来越具有统一性特征,具有修习特征的课程越来越少,相应地具有学校个性的特色课程在不断地退缩。其实,在教育公办、教育民主和教育普及的大背景下,学校特色课程不仅指自身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更多地包含了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改进(包括整合、扩展、改编等)和基于校本的课程编制等。

此外,特色课程特色还具有内在的丰富性。特色课程不仅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还表现为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时在课程名称上可能相同或相似,但具体课程旨趣、内容、方法等方面却有很大不同。这里可以“传统文化课程”为例来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改变,社会对传统文化日益升温,传统文化课程已经走进了大中小学课堂。似乎已经不能称其为特色课程。但事实上,各个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开发的重点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色彩。北京十一学校历史学科老师利用集体智慧,开发出的传统文化课程主要是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载体,凸显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凸显其“文化性”。而北京师范大学良乡实验学校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凸显与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特点,把手工艺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之后,制作彩陶、埃及金字塔,通过在“做中学”的方式,使得学生获得发展。北京四中恪守传统文化经典,以诵读经典为中心,希望通过重温经典,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还有一所学校,将传统文化中的京剧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以认识、制作京剧脸谱,参与京剧表演为切入口,也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来。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以学就人”的思想,都不能称其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综上所述,学校层面上的特色课程,既可以指所有课程所形成的一个体系,也可以具体指某一门课程,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因为,如果没有追求卓越的精神,特色精品课程是很难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完整课程体系的理解,预想形成一门富有特色的课程也是难以做到的。我们有时候可以说,某某课程是某学校的特色课程,其实也包含着该学校之所以蕴含某某特色课程所具备的课程文化和课程体系。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对学校层面的特色课程暂时下个这样的定义:从狭义上看,特色课程是指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学校独特办学理念,与该学校所拥有的办学资源相适应,产生较好教育效果的一个学习领域、一门课程或一类课程;从广义上看,特色课程更多可能在实施意义上而言的,它可以包括对法定课程再度开发而衍生形成的课程样式。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特色课程实施情况

1.新课程改革推动下特色课程运动

世界教育变革浪潮极大地激发了教育者的创新精神,追求个性与特色是许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教育倡导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连续性、倡导教育公平、倡导评价的多元化。这样看来,特色教育就是一项朴实而自然的事业。因为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也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就是学校主动变革追求特色的必然要求,也可以理解为学校追求个性、追求特色的集中表现。

追求特色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动力,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就开始了特色课程的追求和探索,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纷纷加入到特色课程探索的行列之中。应该看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的三级管理和课程校本化运动对特色课程的实施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一些走在改革前列的地区和学校非常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形成了一些具有自主品牌的特色课程。比如,上海大同中学知识论课程(Theory of Knowledge),从1995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师生反映非常好,逐步形成了该校的一门经典特色课程。广东某学校,原先是所师范学校,音乐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根据这个优势,学校提出了“以美兴校”的办学理念,开发了富有自己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取得良好的效果。上海某学校依托社区资源,以日语为突破口,提出了自己特色定位:以日语教育为抓手,以外国学生部作为新的生长点,以双外语教学为载体,以国际理解教育为重要内容,以迈向教育国际化为追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日语及其他小语种后备人才,逐步把自己办成“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学校。特色课程运动直接导致一种新的学校课程体系,比如北京人民大学附中近年来在课程方面不断追求多样性,突出特色性,共开设了100多种选修课,就外语类,除了英语之外,还开设了诸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七种语言,还第一次在中学建立了“汽车模拟驾驶室”,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

2.学校追求特色课程的案例分析

北京E学校是拥有280多年历史的古老学校,也是北京首批进入示范高中的学校。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效果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学校“全面优质、追求卓越”为总体目标,不断探索特色办学的新路子,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将以往办学有益经验与新课程行动相结合,在落实新课程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做法,在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两个层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总结出一套特色课程建设经验:

第一,稳步实施、开发特色。学校明确规定,“课程安排的总体想法是使E学校的课程架构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适应就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符合E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追求,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E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亮点。”在执行国家课程理念过程中,学校将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基本原则是: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和选修II课程为主,高二年级加大选修I课程比例,高三年级以选修I课程和复习为主。艺术、体育与健康、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贯穿于高中三年。E学校将做到100%开齐选修I课程,选修II课程按“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设置,约有10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并明确提出,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五类别中的二类,每学期经学生选报后实际开出选修课程40多门。

在具体特色课程门类方面,学校目前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社团有18个,也可供学生选择,如:铎韵剧社、模拟联合国、校园中英文电视台、机器人、DI课程、JA课程、金工木工、陶艺、金帆舞蹈团、管乐团、篮球、乒乓球、红十字会等。另外,学生还可自行申报组建社团。

第二,灵活实施,凸显特色。在原有课程领域内,尽可能地开发和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拓展课程,或者在课程的时间、空间、技术、顺序等方面做了精心调试,开发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实施模式。例如,学校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三个学科作为“走班制”选课教学。如“体育与健康”学科,开设了篮球、排球、跆拳道、形体、羽毛球、高尔夫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瑜珈等内容。学校提前在高一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有较长时间接受技术教育,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高一年级用36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高二年级用18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I》,另外18学时开设校本必选专题:如《陶艺》《家政与生活》《绣艺》《汽车驾驶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在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上均尝试了“长短课”的安排,其中长课1小时,短课45分钟,基本上每门学科平均每周安排1个长课时。“1小时课”的安排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的延长和内容的增加,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入上。坚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40分钟的体锻活动。体锻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并设置项目套餐,满足学生多种的选择。每周五早晨还增加了15分钟全校学生参加的音乐理疗课程。

学校非常重视对实验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将理、化、生自主实验列为校本选修课程,学生三年要完成6个自主实验,即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项目设计、自己选择实验装置,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自己撰写实验报告。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学校建设了“自制餐”实验室,为学生开展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选修课程创造了条件。现在学校实验室己完成基础实验室、高端数字化实验室、特色实验室、“自制餐”实验室的系列建设。

在技术方面,学校打破时空界限,创设无疆校园。尝试了语文学科在选修模块开设“虚拟课堂”的做法,有跨班级学习的伟人诗魂――诗文赏读选修I专题,有跨校学习的酒神圣歌――戏剧鉴赏与表演选修II专题,有研究性学习专题的张爱玲作品研读,有全员参与的暑期读书心得交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特别是学校还请家长参与到“虚拟课堂”的教学和评价之中,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源,也利用这个平台让更多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加深了对孩子的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平台,E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字校园建设,网上选课、网上学习、网上提交作业、网上班会、网上备课、家校联系网络平台、教师博客等都在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工作与学习的环境和资源,而不仅仅把电脑当工具。

第三,利用综合学习,拓宽特色内容。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涵盖了军训、学农、社区服务、参观、社会调查、职业见习、国际化交流等内容,特别是建立的“义工制度”是E学校的特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良好载体。职业见习活动是E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又一特色,通过中国五百强企业如“壳牌”“摩托罗拉”等搭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考察见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学习意识,应成为任何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应该融入这种学习方式,而并非与其他课程相区别而独立开设。它不能仅靠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课程来完成,也不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成果,而是反映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给学习带来的效果上。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简单的以课程形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做法,而注重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自觉融入日常学习中。作为起始阶段,在高一年级仍安排一定的课时由导师带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做好开题、研究过程和结题的各项工作。高二年级则不再单独设置课程,而列为日常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选题也大多与课内学习内容中应用问题相对接。并借助“虚拟课堂”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学习的过程,完成相应的评价。

根据以上叙述可见,北京E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中,创造性地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在开发、实施两个层面凸显了特色,被视为比较成功的典型,具有示范意义。当然,由于校本化实施与特色课程开发需要大量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课程质量未必完全能尽如人意。其校长坦言道,课改中还存在不少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初高中课改对接问题,教材的体系和内容问题,高中教育成本问题,师资的编制和培养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笔者与学校的6位教师和10名学生访谈过程中发现,大家总体上比较支持学校课程创新举措,也认为取得了很大成果,但还是流露出这样的情绪:一是,课程过分照顾到学生需求,而忽视了老师的感受,老师的压力太大,甚至不堪重负;二是,特色课程和实施过程中,有的质量不高,学生评价的满意度也不高,有的选修课程开设学生比较有兴趣,但是后来就不买账了;三是,面临高考压力,教师、家长、学生心存疑虑,不敢怠慢高考科目学习。

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课程改革运动的催生下,课程校本化如火如荼,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特色课程发展,“千校一面”的状况在这些学校不复存在,一些又“绝”又“独”的校本课程不断出现,推动着学校发展。然而,在校本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从开发动机来看,为开发而开发现象普遍。现在许多学校都一刀切规定,每位教师都要开发出校本课程来。这使得老师们感到非常累,甚至有些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感到自己应该从事的课程教学还没有达到完美情况下,开发那些“课程”属于“吃力不讨好”的行为。由于某些硬性规定,开发课程成为老师一项考察指标,许多老师硬着头皮开发课程。许多老师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对自己所开设的课程的教育意义没有把握,有些人对开发的课程的价值产生怀疑;不少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开发课程的经验,而学校也没有对老师们进行过富有实效的培训,很多老师甚至是在迫于应付。由于对校本课程认识上存在着问题,在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优质学校,校本课程不实用,形式上过于花哨现象比较突出。

第二,特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提高。开发一门好的课程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开发者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准备,还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物质条件作保证,另外还要有一定的试验完善期,即便是对学科课程进行补充、拓展、整合等再开发,也需要科学论证。特色课程科学性与有效性之所以存在一定问题,关键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现有条件。目前,特色课程最主要的依据是学生的选择与需要,能够成为特色的,必须是学生喜欢。然而,学生的喜好固然是课程开发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指标。许多课程学生喜欢,但未必是有意义的课程;许多课程学生不喜欢,但未必是没有价值的课程。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固然是不对的,但把学生选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课程观也是片面的。还有,一些学校喜欢好大喜功,认为课程越多越好,越多越有水平,其实不尽然。“博识课”应该是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引以为傲的校本特色课程,即便是开设了三年时间,他们还是感到,“要把这门复杂的新课办好,三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即使用了全校的力量,他们还是觉得这门课程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困难:课程资源、教师水平和理论高度。

第三,评价标准是一个薄弱环节。课程评价包括了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学校课程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评价问题。一位教师开设了“古诗词欣赏”,但仅仅就是把一个个诗人拿出来,介绍生平加上几首代表作就完事,没有自己的理解,更没有从学生出发来发现其教育意义。在特色课程的评价和把关上,学校没有足够人力来为每一个课程做出准确的评价,开设前只要老师将自己的申请和大致的课程方案递交上去之后便可以得到认可,如果有学生选择则通过。许多学校没有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学生选还是不选。笔者认为,课程权主要应该是教师的,课程价值的评价应该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必须对课程开发进行督促和评价,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坚持走精品道路,防止一种简单化的实用主义路线。

第四,特色难以凸显。课程论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流派分呈,除了极个别流派外,其存在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套用一句流行话,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最适合的课程。最适应本校办学实际的,就是最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当然,特色不一定就是不一样,最重要的要有自己的理解。上海某学校没有开设那么多外语课程,只依据自己的历史,突出日语课程就是一例。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端正特色课程开发动机,制定相应的课程制度。特色课程是受学校办学理念制约,有的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没有特殊理解,仅仅从课程方面做文章,甚至要求老师普遍开发课程,这不仅不能无法保证开发的课程质量,更难以形成调动教师积极性。因此学校需要对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相应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老师参与特色课程开发之中,或者引进相关资源,丰富现有师资力量。

第二,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指导教师学会开发课程。

第三,注重对课程的评价。有些课程提出后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学生学到哪是哪,学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比如,某学校开发了《名家进校园》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选择一定量的课时。可是这门课程怎么评价,没有规定。学生只是到场即可,点个卯就行了。这样的课程最终会发挥应有的效应吗?

第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利用相关资源丰富学校特色课程。比如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马术、滑雪等课程,深受部分学生的欢迎,但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就与校外的相关机构联系。这样便解决了问题。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3

学校占地面积__公顷,建筑面积__平方米。校园改造后,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现拥有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保管室、陶艺室、档案室、美术陈列室、多功能教室等各一个。

自特色学校挂牌以来,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始终将美育特色教育内涵的再拓展与再延伸作为学校的重点发展项目;同时,学校以清华英语“一条龙”教学实验和低年级英语说唱教学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美育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近年来,学校着重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为发展平台来整合学校有效课程的“资源库”、彰显校本课程的“软实力”、延展课程涵养的“文化场”,藉此以拓展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升特色教育的品味。

1、特色教育的精神内涵: 至善至美

2、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 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3、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 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

4、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5、特色教育的办学思路: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以教育科研引领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品位。

6、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 “合格+特长”:面向全体、培养特长、全面发展。

7、特色教育的发展模式:(1)拓展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校本课程;(2)构建“美育大课堂”(以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主体)。

自19__年起至今,我校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迈出了三大步:

1、创建阶段(19__—19__年):自19__年起我校开展了以“培养美术特长”为突破口的“优化整体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19__年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领导对我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授予我校市两星级“美育特色学校”称号。从而确立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的特色办学思想和“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

2、发展阶段(19__—20__年):尤其是在20__年后,在区教育局“一校一品”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调整办学思路,延伸拓展了美育特色教育的空间和内涵。我校把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和陶艺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剪纸、陶艺校本教材,并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积极参加相关的陶艺竞赛和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发展模式,在20__年市教育局组织的特色学校验收评估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3、提升阶段(20__年至现在): 20__年和20__年,我校在编制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 定位了我校美育特色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争创省级美育特色学校。明确了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策略为:以课题研究引领美育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在省陶研课题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我校在研的两个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和一个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为突破口,做到美育教师人人有课题,事事能研究,在全校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从而在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实施途径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给与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回顾我们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创建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特色求发展 以美育塑新人”,是在一片朦胧中探寻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发展阶段,我们的口号是:“特色引领,深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性地看到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流行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潜力;提升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认识到,只有把课程文化这个载体做强做实,特色教育才有“本”可依。

总结三个阶段以来的工作,我们主要的工作或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由于各校的内外部环境、各种教学设施(含师资、设备)、学生构成(本地、外来儿童)等方面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有适合本校优势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资源。

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了《健康路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美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作了初步的设想,确立了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美育为先,人文见长,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决定抓住陶艺、书画、剪纸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在普及方面,学校以课题组成员为主编写的校本教材——《陶艺》作为课程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至目前为止,我校已完成1-6年级陶艺、剪纸课的普及工作,低年级每周各有一课时的陶艺、剪纸课,中、高年级均能保证每周两课时。真正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校还在各班培养了剪纸、陶艺、书画骨干,带动各班开展活动,定期举行全校剪纸、陶艺、书画比赛;在提高方面,学校组织了兴趣小组,请专职教师辅导。首先,以美育渗透为手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整合美育资源。

这方面我们主要以正在做的几个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

我校是马鞍山市首批清华英语“一条龙”实验学校之一,自2003年以来,分别以三个省级课题:《清华大学“大、中、小一条龙”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研究》、《马鞍山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小学英语低年级说唱课实验研究》为平台,一直坚持对低年级英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几年的低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歌谣作为校本研究重点进行了低年级英语说唱课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我们分别从低年级说唱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说唱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说唱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说唱课与清华一条龙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

在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低年级英语说唱课”,制作并使用了三本一套的校本教材—《说唱集》,在说唱课教学中探索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说唱课教学模式。

为推广、拓展省陶研课题和美育校本教材的研究成果,我校申报了另一项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于20__年1月开题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各年级段的不同学情,对三个学年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以贴画写话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写话的内容并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写清楚图画的内容即可。随后,发展为孩子自己为写话配图,这更加体现我校的美育特色教育。低年级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概念,能够做出普通的陶艺作品,画出自己想画的画,并且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一些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以及一些感受。

中年级以剪报写话为主要形式。采用周记的方式,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每个月教师规定主题或自定主题制作一张手抄小报。这是对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这一学年段的综合性学习以了解国家大事与国际形势为主。采用小小新闻发言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每月一张小报的形式继续保留,主题为要是自定,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空间。

该项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

其次,以美育资源为依托,营造校园“美术园”,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特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能共同铸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情境化的“美术园”,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美育资源,结合美育特色,重点加强了“美育大课堂”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画廊”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校园进行整化、美化、人文化处理,精心设计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学校的每个细节都有育人功能。在校园走廊和班级设立了“美文、美字、美画欣赏栏",学生的绘画、剪纸获奖作品被制成精致的画框悬挂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和楼梯间;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活动地点都有学生亲手绘制的校园文明警句,既有警示效果,又充满美感。

二是举办每学期一次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我们以“小画廊”、艺术园地、班级艺术角为美育文化宣传阵地,发动师生,对班级文化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定期开展交流、评比活动,在“人人有作品、班班有创意”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同时,利用学生课间时间,在校园广播网中播放学校自己制作的《艺术星空》内容。近年来,学校还举办了多项大型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和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陶艺、剪纸作品展等。欣赏音乐、参观画展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1、特色教育的发展还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科研指导,使特色教育活动总是局限于经验水平上。鉴于此,我们将加强教科研的整体规划和行动实施的力度,加深对特色教育的深刻理解,坚定发展特色教育的决心,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分解特色教育的要素,探寻各方面的规律,发现新的生长点,加深、拓宽特色教育的发展。

2、校本教材体系的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组织专、兼职美育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培训,重点解决在已完成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完善剪纸校本教材,编制美育校本教材的体系框架。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4

关键词:体育特色学校;核心要素;创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以后,特色学校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将学校办出特色,走个性办学之路,已不再仅仅是国家对人民期待教育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的自觉兑现,更成为这个变革的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通过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可以丰富体育课堂的内容,拓展体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平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发挥教师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的发展拓宽广度、增加深度,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谓体育特色学校,是在出色完成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以创新特色项目、校本教研方式为特色,以挖掘特色校本教研价值为动力,以特色项目的有效教学、趣味教学为主线,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体,从而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文化。建设体育特色学校的关键不在于漂亮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而在于学校体育文化的形成,更在于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

1 构成体育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

学校是一个系统,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内部相互依存、影响的各种要素组成,需要整个学校的共同配合和协调。在这个系统创建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校长、体育教师团队、学生和特色课程。

1.1 校长――特色学校创建的主导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校长的领导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最具影响力的要素。

校长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既是总设计师,又是决策者和特色学校文化的引领者,需要较高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水平,要及时了解新形势下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学校体育工作目前面临的困境,要牵头学校相关部门研究制订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规划,明确体育特色学校发展目标,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创建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适时调整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过程中各种阶段性目标和措施。

1.2 体育教师团队――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者

体育特色学校在教师集体形成之后,就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和对于干扰因素的排斥力,能够使体育教学沿既定的方向稳步发展。在一个团结民主的体育教师团队中,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相互体谅、理解、配合支持,相互取长补短,整个集体充满着信任、坦率的气氛。每位体育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专项特长,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但与此同时,也必定会存在某种不足。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体育老师的特长,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能把每一位老师的弱点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

1.3 学生――特色学校创建的实现者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落脚点,也是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最终实现者,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目标达成。

只有将学校发展方向与学生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体育特色学校发展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动力。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身体素质发展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跑、跳、投、柔韧、灵敏等各项素质发展均衡,将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特色本身是抽象的、隐性的,但是在创建的过程中,它会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如校园体育环境的布置、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校运动队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给其他学生带来的榜样示范作用等,所有这些都与学生密切相关,都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并通过学生的行为最终体现出来。只有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体育特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4 体育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创建的载体

所谓体育特色课程,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独特性,符合本校发展需要的、能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它是体现学校特色的载体,也是特色学校教育的核心。笔者这里提出的体育特色课程并非仅指体育课,而是将运动会、大课间、体育竞赛、体育社团、课余训练等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对它们进行统一整体设计后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体育大课程。

体育课的核心目标是掌握运动技能,并运用所学技能增强体质,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学习者长期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如只靠体育课,则其核心目标根本不可能完成。体育活动类课程的开展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的作用也是体育教学无法替代的。体育运动因其自身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使得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两大关键要素,对它们进行整合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路径

2.1 战略布署,制订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要在科学分析学校现有基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需求等因素基础上提出3―5年创建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组织机构、创建基础、保障条件、创建策略、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等。发展规划经过专家论证修改完善后,就要付诸实施,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国家出台新的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方针政策而对规划调整,从而使规划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需要的人才。

2.2 同心协办,共同创建学校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核心。一种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这种文化就是一种感性的文化,而在从感性至理性的过程,则需要从中萃取精华,总结发展,才能使其内涵更加丰厚。学校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它是师生在共同的情感、认知和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体育氛围、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常以办学理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运动会、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运动队训练、体育社团等都是落实学校体育文化的具体措施。

2.3 强化管理,发展特色

任何特色教育都不是孤立的,体育特色教育是常规体育教育的升华,离开了常规教育,特色教育便失去了根基,没有了生长的动力。因此,学校在抓体育特色的同时,更要强化体育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让特色与常规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2.4 优化整合,突出校本教研内容模式建构

根据学校的历史沿革、校园文化、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学校场地器材现状、发展规划等因素,发展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并建构与学校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模式和教学模式,形成校本教研新思路。 要以创建体育特色为重点 ,实践创新为动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一种运行机制, 为学生开设自主学习、合作学练和实践的一个路径,让学生成为体育特色学校的受益者。

2.5 加强研究,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

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离不开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为不同年龄潜质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练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譬如江苏省淮阴中学开设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已有十多年,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由篮球选项班同学组成的校篮球队多次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代表淮安参加省篮球比赛,该校选项教学模式在江苏省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体育巅峰课程代替传统体育课,不仅保证时间,而且让运动更有料、有趣,真正让学生爱上运动、形成锻炼好习惯,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2.6 整体规划,建设学校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的设计布置以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出发点,以美化校园景观、提高校园文化品味为目标,是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具有育人情境和体育专业特色的校园建设,形成能充分展现体育的特质和文化品味、特色明显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环境,譬如有体现体育精神的标语口号、体现体育元素的建筑名称、体现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的宣传展厅、体现体育特色的学校标志和班级标志等。

参考文献:

[1] 孙孔懿. 学校特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5-197.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5

摘 要:结合各地方体育特色学校评选的经验和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育训练的相关原理,自然得出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体系;跟踪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现状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动向,则可提出学校体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了多批“体育特色学校”的评选,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给予了很好的鼓励和支持,然而由于缺乏后续的监督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许多获评学校也没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变得保守甚至落后,这就为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

1.学校体育特色的含义

综观现有地方“体育特色学校”的评选要求,只是较简单地从学校体育的项目规模、项目水平和学校体育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指标评价,而对于学校体育的文化认同、运动项目发展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作用,以及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很少关注。究其原因,一是相关因素的指标提取较为困难,二是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概念把握不够全面。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早操和课间操及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等五个主要部分或要素构成。

把这三个概念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体育特色的含义就是学校通过运动项目的教学、活动、竞赛等手段合理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形式。其个别之处来源于学校所具备的场地、器材、师资、学生、课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其合理性是指合理的项目、时间、活动安排,以及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的完美结合;其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体质、心理的良好发展,及运动项目技能、精神的高度传承。

2.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体系

学校体育特色含义的明确也就为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实施提供了相应的目标体系,它不仅需要涵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课程、师资等基本条件的充实,也要包括学校体育活动、管理、文化、及其与德育、美育和智育的融合等内涵的拓展。

2.1 场地、器材的补充

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开展的必备条件,学校体育特色创建需要相对充足的运动场地和器材。但在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下,很多中小学校场地有限、资金欠缺,因而场地、器材的补充就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现有财力和体育课程的设置,合理开发可利用的空间和设施。缺场地的城市学校可以选择学生个体空间需求小,场地利用率高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特色创建的重点以取得运动场地的相对满足;缺器材的乡村学校可以选择器材需求少,设施利用率高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特色创建的重点以获得运动器材的相对满足;场地少的还可以考虑利用教室、走廊等空间来活动,器材少的也可以通过自制、捐赠等方式来补充。

2.2 课程、活动的开发

课程和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实施载体,更是中小学体育特色创建的基本框架。从广义上来说,体育课程可以包括所有学生参与的校内外体育活动;狭义上来说则主要针对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校内体育课(包括基础课和拓展课两个方面)。这里谈到的课程指后者,而将其他辅助教学目标实现的课间操(包括早操)、课余竞赛、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统称为活动。换个角度来说,学校体育特色创建中的课程、活动的开发就是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2.1 项目选择合理

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以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选择适合在学校场地、器材、师资、财力等基础条件下开展,并有助于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运动项目,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重点发展一个或多个特色运动项目(根据学校条件,可以选择2-3个),进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要合理利用体育运动项群训练理论,并考虑项目在学生中普及与提高的可行性,尽可能建立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体质和心理成长的项目组合。比如一个场地有限重点发展跳绳特色的学校,可以根据跳绳运动主要发展学生速度、协调、心肺功能等的特点,选择同样不需要太大运动空间,但能够强化学生力量、灵敏、柔韧的器械体操、武术作为搭配,再辅以心理拓展、团队竞技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同时形成终身体育所需要的运动技能。

2.2.2课程体系完善

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可分为常规体育课和体育拓展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重中之重。常规体育课是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每周的固定课时落实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学习的首要保障,全体学生都要参加;体育拓展课是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从普及走向提高的重要阵地,参与者应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好的身体素质条件,包含体育兴趣班和运动训练队等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必经之路。常规课要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接触到各类基础运动项目,并重点强化2到3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完成中小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普及任务;拓展课则应着力于体育特色项目的技能水平提升和运动精神体现。常规课要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的学习规律和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学段逐步推进特色项目的技能学习和文化认同;拓展课则需积极发掘学生在特色项目上的运动潜力,培养学生较全面的项目运动技能和较完备的项目精神素养。

2.2.3 活动体系健全

中小学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但在目前而言,缺乏系统性、效率低下仍是许多学校的通病,建立健全的体育活动体系有助于化解这一方面的问题。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有较多时间保障的长期活动,用以强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和特色项目的基础运动技术,比如早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等;二是在规定时间段举行的短期活动,用以展示学生基础项目与特色项目的运动技能和精神风貌,比如体育节、项目运动会等;三是不定期举行的小团体活动,用以宣传特色项目的文化和价值,如各项评比检查的项目展示,学校非体育类大型活动的竞技表演等;四是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专项竞赛或检测。活动体系的健全需要把几类活动加以合理规划,针对各学段提出不同要求,让全体学生得以感受、体验和掌握体育特色项目的基础内容,让部分学生领会和体现体育特色项目的典型技术和文化内涵,让少数学生精熟和诠释体育特色项目的技术全貌和精神境界。

2.3 师资、管理的提升

师资和管理是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技术保障,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和学校管理的制度支持;非体育学科教师对体育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状况也会影响到该项目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

2.3.1 师资引进与培训

首先“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方式配备体育教师。”同时,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和持续发展的需要,重点考察招录教师的特色项目专业素养。第二,加强现有体育师资的在岗培训,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与过程和掌握特色项目推广、提升的方法与能力。第三,多组织全员参与的特色项目培训与活动,加强非体育教师的特色项目文化认同和活动参与意识。第四,重视师德教育,培养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和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良好合作团队。

2.3.2 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学校体育特色创建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作为保障。完善学校体育管理需要把体育课堂、体育活动、运动团队、体育竞赛、体质测试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制度化实施,以确保系列计划和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评价、公告和奖惩制度,对其他基础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是学校管理者和行动参与者共同来制定,以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4 学校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的融合

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四大方面,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挖掘特色项目在德、美、智育方面的教育价值,并整理出可行的教育方法,通过课程和活动将他们完美融合。体育以其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交往性等特征赋予了“育人”的独特价值,学校体育特色创建不仅仅是体现其作为运动的基本属性,还要在此过程中树立德育、美育和智育目标,并且推动它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常态化落实。

3.学校体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小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大力投入、 较迅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要把学校体育特色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学校文化内涵,除了更加完善特色创建目标体系的各项内容,还需要落实其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策略。

3.1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和特色成绩良好发展

学生体质良好发展是学校体育开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检验学校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特色成绩的提升是特色项目发展效果的基本体现。要积极推进体育特色项目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围绕学生体质发展改进体育特色项目的课程、活动与管理,针对性补充特色项目对学生体质促进方面的短板;要分层次推进特色项目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开展,不断培养能代表项目更高水平的队员、教练和裁判。

3.2稳步提升师生特色项目文化认同

全体师生对于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是学校体育特色之所以为“特色”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特色项目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参与面广,整体水平高,项目精神集体体现突出,才能支撑特色项目长久不衰。虽然学校教师人员变动相对较小,但学生更替速度很快,体育特色形成后的宣传、培训、活动仍然需要保持常态化,坚持不辍。

3.3长期落实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也是特色项目活动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强有力支撑。政策支持不仅包括校内管理对特色项目的倾斜,还应包括向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争取相应的政策扶持,以获取更多的特色项目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而且这种支持是长期的、持续的,配合良好的资金保障的支持。

3.4积极推进特色项目技能推广和项目建设帮扶

学校体育特色的持续发展需要较好的社会认可,而社会认可需要通过特色成效的宣传和区域辐射的影响来推进。要加大力度对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其创建和维持的策略和方法得到相关运动项目联盟的认可和支持;要加强与区域范围内兄弟学校或者体育特色相近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促进特色项目建设的效率与资源互补。

4.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在明确其概念含义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场地与器材补充、课程与活动开发、师资与管理提升、体育与德美智融合的目标体系,并一一达成。而学校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创建目标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学生体质改善和特色项目普及、提高的成效,稳步提升全校师生对体育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争取学校和上级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以及推进特色项目的宣传、推广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艳,王冬冬.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89-92.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9-40.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6

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以人为本,它通过个人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它所追求的是人的个性、潜能的充分展现,以实现个人的独特价值,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优秀人才。从根本上讲,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而小学教育又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因此,学校在其办学过程、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把优良的教育质量放在办学的首位。

优良的教育质量是特色化办学的基础,因为学校的多元化、特色化是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提倡多元化、智能化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开发了学生的优质潜力,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满足后学生的素质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学校特色的基础。优良的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的实际情况,来适应学生的充分发展,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即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基于不同的教育方法,力使所有学生健康快乐、活泼主动的发展。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趋势作为依据,使学生的知识教育发展能够代表社会的发展能力。

(二)确定特色化办学思想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前提

办学思想是小学特色教育管理的重心,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发展。小学教育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生命线就是创新性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学校教育就要提高质量,保证特色,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领导者对于学校教育的质量目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学校管理、学校内涵、学校品位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办学理念充分结合学校特点,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要活,教育方式要创新,校园文化要鲜明个性。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办学体制、教育思想、发展战略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力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统一。

(三)开发特色课程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途径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既要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又充分彰显本校自身的课程实施特色,满足全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校在学科课程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国家课程校本化涉及到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加工”。

(2)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强调的是共性,而校本课程追求的是个性。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既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又是校本课程的归宿。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校本课程是形成性的,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发符合学生个性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3)选修课程超市化

课程超市的开实际上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督促了老师进行自我完善,学习许多自己业务范围以外的知识。尤其对课程采取优胜汰的方法,给老师开设选修课也增加了一定的压力,老师们会自觉地进行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学习提高。通过开放选修课,从中选择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开发校本教材。选修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启发究式、交互学习式、问题解决式、活动导向式等。在开设课超市的同时,积累、总结形成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充分调动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学生可以多角度、多形式地选择自己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增加成才的机会,为特色化的办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特色教师是实施特色化办学的重要保证

特色发展的学校,教师是主体力量。教师的个人进步是学校整体发展的根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是一个学校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已不再是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指引学生自己发展,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如何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个人学习对老师来说就显的尤为重要,不断地学习可以缩小差距,更好的教学,实现教育中的进步。学校为教师提供信息资源,满足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和参加学术活动,加强校本教研,拓宽课题的研究思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注重环境氛围的影响,使教师专业稳定快速成长,建立一支具有全面素质,师资强硬,结构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还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教师规范,老师要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除学习上教育学生,生活中也要时时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做良好的引导和示范,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7

瑞景中学系由原天津市师范学校2005年转轨办学而建立的市教委直属重点示范中学,多年来为我市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小学教师及音美艺术专业教师,积累了较丰富的音美艺术教育办学经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开办了国办音美艺术高中教育,积极发展学校特色,打造办学新亮点。同时在普通高中办学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音美艺术教育系统纳入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体系和学校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多方位服务支持。通过近年来实践,推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4月,经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我校进入全市112个市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行列,承担“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改革试点项目。

一、特色高中建设的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并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制定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确立了“以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实施普通高色建设工程、推进普通高色多样化发展的任务要求,并“支持普通高中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植优势特色学科,形成学校发展特色”。2011年,市教委专门印发了《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启动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为推进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具有多年师范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市教委直属中学,我校积极把握全市启动和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宝贵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我市“教育规划纲要”对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遵循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学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工作方案》,力求努力创建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和较高的办学品质,促进学校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二、特色高中建设的价值追求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地方,理应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优质的教育应是充分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要遵循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不仅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更要为他们终身发展服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得好,而且要让他们生活得好,生活得健康幸福和更有价值意义。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及认识感受人生真善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良好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拥有多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理应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及美育优势,积极推进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努力探索和构建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以更好地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的目的,并非仅是期盼学生将来能在某个艺术领域取得多高的艺术成就或只是在考试升学上获取成功,而是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及心育作用,使全体学生具备更加良好审美素养,学会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培养形成行为美、心理美、心灵美的良好素质与追求。进而通过艺术教育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学校美育优势,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其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提高生命价值,体验和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特色高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生活的全过程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深入挖掘整合、有效发挥利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园生活中的美育因素及功能,系统建立完善和创新学校美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机制,使之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强,系统构建形成“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

一是以美的教育养德,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通过系统加强完善学校美育,将美育与学校德育系列化实施方案相融合,制定形成年级美育系列化实施方案,促进美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以美育德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系列化融入各年级、班级教育生活及文化建设,大力倡导高雅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引领学生自觉追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理美和心灵美,提升品德修养及学习生活品位,争创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注重通过各学科必修课、校本选修课、文化讲座、校内生活实践活动,系统完善加强对学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懂得如何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身心健康、品格阳光,自觉追求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真正美的人格与风采。

二是以美的教育启智,加强学科课程美育功能的开发。系统制定实施各学科美育目标、任务及教学计划纲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及教学内容蕴涵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美育水平,指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各种美育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美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美育化,使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感悟美无处不在,时时得到美的启迪与熏陶。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积极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追求不断增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以美的教育健体,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广泛开展“以美健身”教育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坚持每年度举办体育节、举办校园艺体技能大赛,在坚持和开展好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及冬季长跑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开设学生形体训练课程,建立多种学生体育社团及运动队,创建实施系列化以美健身特色育人活动等。进而在美的教育的带动下,通过文体活动的活跃开展,更好地激发学生旺盛的青春活力。

(二)面向全校学生普及音美艺术教育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坚持把音美艺术教育全面纳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发开设多类校本音美艺术选修课程,在各个高中年级实行“必修性选修”,加强了普及性艺术课程教育;同时,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生活,通过校园艺术节、课外兴趣小组及学校艺术社团活动(学生艺术团、书画社等)、各类艺术创作或竞赛活动、开设舞蹈或形体课程等形式与渠道、培养和增强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我校力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都能在音美艺术素养上至少形成一项艺术爱好或能力专长(包括戏剧舞蹈、书法篆刻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增强。

(三)创建特色班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一是优质办好国办音美艺术高中班教育,形成我校较完善的音美艺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彰显学校音美艺术教育优势及育人成果。二是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建立音美艺术特色教学班,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试验。通过校本选修课、活动课、研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音美艺术课程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音美艺术修养或能力特长的“合格+特色”的高中生,促进学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四)系统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注重科学建立与我校高中“艺术班”、“特色班”、“普通班“相配套的音美艺术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了富有特色及层次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艺术班”的艺术课程,突出专业发展和培养艺术人才的特点;“特色班”的艺术课程,突出文化艺术修养和能力特长培养;普通班艺术课程,以加强学生美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为重点,注重音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兴趣爱好的拓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在总结近年我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及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编制了与特色艺术课程相配套的校本音美艺术课程教材,发展和丰厚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涵。

(五)加强特色办学各项配套建设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围绕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优化学校的建设管理机制、办学设施条件和文化生活制度,注重同步加强特色师资队伍、特色育人环境、特色校园生活、特色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整体构建形成更具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和保证特色高中建设有效实施落实。

在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拥有23名音美教师组成的具有丰富艺术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其中音乐特级教师1名,天津市十佳青年画家1名,近80%教师为高级教师,为学校特色高中建设提供了较雄厚的师资保证。同时,学校注重不断提升全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坚持“四育并举”、共同构建“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育人工作新格局的观念意识与能力素养,不断完善优化校本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充分借助发挥我校艺术教育社会资源优势,聘请与学校联系密切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学校特色办学专家委员会,深入指导学校特色办学发展和开展师资特色校本培训工作。市教育教学研究室2009年3月还在我校建立了全市首个“高中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使我校能充分借助市教研室专家的全面帮助指导,科学有效地推进和做好特色高中创建工作。

在特色育人环境建设上,我校积极实施“特色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全校师生共同美化设计、布置建设校园环境活动,营造彰显美育及文化艺术熏陶、展示师生文化艺术作品与成果的校园环境。走进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以美育人的文化艺术气息。学校“会说话”的环境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追求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引领和促进着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尤其是学校音美专用教学区育人环境的建设,增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文化氛围,把学生带入了高雅、和谐、温馨的艺术殿堂,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为特色高中建设增添了亮点。

在特色校园生活的构建上,我校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各类主题性艺术活动、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等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设出展示才华与风采,体验成功与欢乐、幸福温馨的校园生活。特色的校园艺术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全面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使学生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各种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和协调发展。

在特色教育设施建设上,我校坚持现代化、高品位、重特色、创一流的建设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学校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全面促进和保障音美艺术教育硬件及软件建设。系统建设配备了高水平、现代化的专用音乐教室6个,学生钢琴房50间,专用舞蹈及形体教室2个,专用美术教室5个,国画及书法艺术教室2个,音美艺术欣赏教室2个,艺术作品展厅1个,各类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备、器材及图书资料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学校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为我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与保障。

(六)建立发展特色办学对外合作关系

我校拥有较丰富、优越的音美艺术教育社会资源,现今在我市众多高校从事音美艺术教育及研究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中有许多人都曾多年在我校(原天津市师范学校)从教,至今与我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我校创建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源。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充分发挥上述校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与我市高校教育培养合作衔接的可行方式与合作关系。在课程开发、项目合作、教师培训和学生发展指导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我校音美艺术高中及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发展和学校特色及多样化发展铺路搭桥。

(七)注重科研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8

【关键词】火车头 文化 教育 特色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02-01

一、问题的提出

特色学校的创建是根据当地社会自然和本地文化环境,开发符合国家办学条件、办学标准,遵循教育规律,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化教程,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教育影响,各校特色学校的创建受到家长普遍赞誉。

二、目前国内关于特色学校创建的方法手段

目前国内中小学建设特色学校的途径一般有:道德品行方面寻找亮点;发掘地方知识、历史等建设校本课程;特色兴趣项目,成绩显著;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项目等。

三、大朗小学“卓朗”教育特色的创建过程

大朗小学在系统探讨特色学校建设理论时,分析了大量国内中小学特色学校案例,结合大朗小学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创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文化――“火车头文化”牵引下的“卓朗”教育,下面将大朗小学的特色学校创建从精神文化、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学生考核几方面加以论述,以作参考:

(一)大朗小学“火车头文化”的由来

广州市工业化的进程中,新建的铁路经过了大朗村,并在大朗村建成了铁路货运场。通过“火车头”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定位了“火车头文化”。

(二)大朗小学“卓朗教育”的选取

选取大朗小学和大朗村的“朗”字来思考,“朗”字代表阳光、积极向上、内心宁静,而大朗村人喜爱运动,足球、龙舟等成为群众性开展的活动。因此,大朗村的体育运动与火车头文化一脉相承。大朗小学挖掘大朗村的文化精神――火车头文化,积极整合当地资源,大力开展以足球、田径为主的体育运动,以及健康教育,凝练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卓朗教育思想与精神,浸润在校园每一个角落。

(三)卓朗教育思想体系――以“朗”为核心

通过以“朗”为核心及“火车头文化”结合,总结出大朗小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及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以朗为基扬火车头精神,以动为轨载卓朗之人;

特色定位――火车头文化牵引、体育运动推进的卓朗教育;

校训――超越而卓越,开朗而健朗;

校风――敢为人先,清朗和谐;

教风――朗节导育,与学俱进;

学风――朗捷争先,豁朗聪朗;

育人目标――朗心朗节,朗拔朗韵。

(四)构建结构化的“卓朗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学校社团项目特色,大朗小学构建了结构化的“卓朗教育”特色课程体系,五大课程模块(火车飞奔、快乐足球、诗诵朗朗、阳光田径、健朗之行)十二社团活动(定向运动社团、田径社团、男子足球社团等)支撑起整个“卓朗教育”体系。

(五)课程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课程管理体系:采用人教版或广州本土教材,通过“卓朗课堂”进行学科渗透“卓朗”的教育。①组织形式: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活动单元。②教师配置:本校教师为主体担任特色课程教学。③教材配置:本校自主研发特色课程教材(校本教材)――编成5本教材,为每个学生都有教材使用,上一年教材循环到下一年使用,班级统一管理,每节课后及时回收。④固定具体活动时间:按课时纳入课程表,融入各学科教学。

2.课程评价体系:①评价方式:按教育局有关规定进行。②评价周期:每学期一次。

(六)构建“卓朗课堂”模式

以社团活动拓展“卓朗课堂”,课堂强调“融朗启智 朗练朗畅”,结合火车起步到停止一系列的惯性,其教学模式分为“开火车五部曲”:1.创情启动――情境导学,启发兴趣;2.目标牵引――明朗目标,认知目标;3.自主推进――自主合作,互动探究;4.汽笛争鸣――展示释疑,引导点拨;5.达标制动――当堂练习,当堂反馈。

(七)创建“朗境卓意”的校园文化特色

建设具有“火车头”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现“朗境卓意”,清朗、明朗、超越、卓越。根据校园文化诗意化,大朗小学设计了卓朗门(校门);雕塑“卓朗之光”; 融朗厅;荣誉墙;卓朗广场;三廊――朗节廊、朗韵廊、健朗廊;融朗楼(教学楼)、健朗楼(教学楼)、卓越路(校道),以上校园文化的设计和命名都体现了卓朗的精神风貌。

四、结论

特色学校的创建除了根据以上所述多方面进行资源的发掘外,最重要一点是根据资源提炼出来的教育理念及课程体系是否适合学校所需,为了创特而创特,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因此,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才是真正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赵丽.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个案[J].西南大学,2011,4

[2]洪文龙,黄明生.创特色学校,树品牌教育[J]福建教育,2015(12).

[3]于清艳.谈特色学校的创建[J].读写算(教师版),2015(40).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9

一、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砺志教育”。确立此特色,源自于我校的学校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和现实需要。首先是学校文化。我校所尊崇的客家精神,其中包含有“志在四方”、“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核心内容。第二是历史传统。在永泰村的地界上,古代有一条蜿蜒北上的小路,曾是广州城众多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由之路。村民们为彰显这段历史,把书生们聚集一块休憩之地取名为“官厅窿”(现名“官厅路”),以此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刻苦治学考取功名。第三是地理环境。作为独特的地域标识,永泰小学背靠一座叫磨刀坑的山丘,山上有块巨大的卧石,过去永泰村民上山砍柴必经此地,在磨刀石上磨砺刀斧,夯实手柄。因此,磨刀坑、磨刀石、磨砺等词语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二、依托教育特色,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砺志”教育特色的指引下,构建了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砺行活动性课程社团活动篮球、七彩动漫、书写人生、舞蹈形体、科技梦、艺术体操、长笛风情德育活动“穿衣戴帽”、“砺志”礼、“砺志”节、值周班、重走砺志路砺能环境性课程春夏秋冬社会实践舌尖之“旅”、消防实践基地、垃圾处理厂实践基地“、蓝丝带”行动

三、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通过教育特色“物象化”,实施德育课程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把特色“物象化”,把环境性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每天都能看见、听见、触摸,是很好的德育课程途径。例如我们把校徽、校印的设计与“砺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校徽下半部是为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永泰学子勤奋与磨砺之志;整体如一个阳光下舞动的小孩,既寓意学校的艺术体操特色,也寓意莘莘学子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校印在设计上更融入了艺术元素,中间“留白”的地方,一方面是表示“白”的词意,同时更把“砺志”教育的意境强烈地凸显出来。又如,永泰小学的形象大使,是一组以本校学生动画图为基础造型,经过艺术加工的男女学生动漫组合。本形象大使设计融合永泰小学身心健康、行为规范、知识扎实、气质优雅、意志坚强的育人目标。

(二)通过德育课程,实现教育特色的育人目标

1.德育课程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如七彩动漫社团,以学校的“形象大使”为素材,结合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动漫”的形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2.德育课程以德育活动形式开展“穿衣戴帽”活动:由学校组织,依靠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生活自理方面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砺志礼”活动:砺志作为本校教育特色,砺志之礼必不可以少。我校的“砺志礼”包括“启蒙礼”、“感恩礼”和“成才礼”。以“启蒙礼”为例,我校每年都为新生举行“启蒙礼“,活动包含了正衣冠、赠“红包”、站“君”姿、摸砺石、存祝福、呼校训等环节,极富本校特色。成长记录活动:以德育课程中的成长系列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成长记录格为载体,学校为每一个孩子设计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格,它通过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收集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中求得发展和进步。值周班体验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自理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特地开设了主题为“管理、体验、分享”值周班——小主人管理课程。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安排授卡及交接仪式,孩子们通过佩戴胸卡“上岗”,强化“小主人”意识;通过体验、分享,实现教育他人及自我教育。这些都是“砺志”教育特色最核心的教育内容。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篇10

课程变奏序曲:育人目标从培养“成功的人”到体验“快乐学习”

《国家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应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深入的学习讨论中,学校认识到,课程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养料充足的土壤”,让学生经历选择与学习、体验与成长的过程,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汲取”,引导师生、家长将人才评价观从“成绩是否优秀?”转变为“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实情与学生差异,对学生所学的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我校树立课程是为个性不同的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新课程理念,开展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

学校从“快乐学习”这一育人目标出发,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课程理念统一融合,以学校“全人教育 能力为本 以德育德 适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秉承“科学与人文融合,基础与特色并举”的办学理念,树立了“让每一个学生阳光自信 快乐成长”的学校课程理念,努力挖掘学校原有的课程潜力,确立了“平实发展,争创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宗旨,架构“尚美.雅行.求真”的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变奏主题曲:课程学习从“单一选择”到“绚烂多彩”

学校在“尚美.雅行.求真”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中“三课联动(课程、课题、课堂),整体推进” 依托“借智专家、高校助力、访谈调查、提高师能”四条渠道,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阳光自信 快乐成长”。

1经历选择――让学生学做课程的主人

学校建立校级和班级两个层面的创意空间特色选修课程。每学期初,是学校的“课程大集招募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自主申报“创意空间特色课程小组”。学校开设了“琴瑟悠扬”器乐队、“童声美妙”合唱团、“四驱车”俱乐部等八类校级选修课程以及“读・演乐园”、 “数学・艺术”等14个班级特色选修课程。形成了以学校艺术教师为龙头,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体,专业机构教师为补充的辅导教师网络,保障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程品质。

“我的成长我选择”,因为拥有了选择权,课程学习成为孩子们的自我需求。经过两年的实践,各社团巩固率均在100%,许多学生在特色选修课程中挖掘自身潜力,发展特长,找到了不一样的“我”,秀出个性的美。

2多彩课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校以“尚美.雅行.求真”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课程体系的架构,有效的梳理了各类课程内容,凸显了教学特色。学校依托三条途径落实课程目标:

(1)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的实践类课程体系,使“求真”课程目标有效落实。“一枝”新秀,理财课程新视点。学校向高等院校借力,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合作开设了“阿福童理财课程”。 作为青岛市试点学校,我们根据当今社会现状,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与中国百特教育总部合作的公益性《阿福童》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把课程理念定位在儿童理财与人生规划方面。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授课、本校教师自主教学、课程研发中心组联合研讨的形式,使学生们对阿福童课程所传递的快乐合作、自我管理、幸福生活、人生规划等理念有了比较深入的感悟。学校开展的“校园流动超市”、 “理财全接触”――筹划我的小银行等特色理财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对理财知识和个人规划的认知。

“情感浸润式”德育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礼仪讲堂”、“走进自然”等系列活动开展“礼仪在身边”“二龙山”文化、“采摘季”、“活动工坊”等特色探究活动。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时事、传统习俗、角色体验让学生用心体验“雅行”,先后开展了“感恩母亲节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红领巾、红飘带,雷锋精神代代传”、 “文明创城社区行” 等德育实践活动……一项项主题德育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用自己的力量走近社会、关注社会,拓展校外课堂,获得品行的历练,特色活动多次被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等媒体刊发。以上特色活动受到《青岛早报》、山东电视台教育频道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多次被报道。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标、以创意空间特色选修为载体的拓展课程体系,使“尚美”课程目标逐步达成。学校在规范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力求走“以艺养德,以艺促德”的新路。《翰墨飘香》书法学校课程、妙趣横生的《纸艺DIY》学校课程、军体拳健身操等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呈现出教育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童声美妙”合唱团,荣获全国青少年才艺展演金奖,市北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琴瑟悠扬”器乐团连续两年作为市北区中小学生新年音乐会开场节目,并多次受邀参加市、区大型活动演出;“与无线通讯亲密接触”主题研究性学习获得山东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五彩画笔”美术组同学作品,荣获全国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青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青岛市七巧板比赛一、二等奖;“翰墨飘香”书法组多名学生作品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一、二、三等奖,青岛市第中小学生艺术节书画作品一等奖;“让梦想起航”科技组的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总决赛第一名,山东省航海模型团体总分第五名,市北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的科技课程开发经验在区表彰会上进行交流,学校也被评为市北区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学生二百余人次在区级以上各级竞赛中获奖……

(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生活情趣、体现快乐学习的必修类学校课程体系,使“雅行”课程目标深入人心。作为山东省心理健康先进单位,市北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日趋成熟,形成体系。由高校专家和市区教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特色课题研究专家团,保障了工作实施的专业化;《心育》学校课程的规范开设,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省级课题的研究,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平台;“心理”特色活动的开展,牵引各学科教学渗透。每月的“心理阳光吧”、每年十一月份开展“开心果”心理健康节,形式活泼生动,是贴近学生心理需求的实践活动。2010年学校特邀《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信箱撰稿组成员、青岛大学的教授和大学生走入校园,与我校教师联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和积极配合,他们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主动走进学校《心语轩》,与知心姐姐倾吐心声。学生们在各种主题心理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会信任他人、学会沟通协作,逐步拥有阳光、开放的心态。《心育》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沐浴阳光 友谊长青》代表市北区参加了青岛市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青岛早报》、青岛大众传媒网、青岛电视台《新闻60分》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多次对我校的“知心姐姐进校园,伴我们快乐成长”、“心理阳光吧”开吧、“开心果”心理健康节等系列活动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好评。

课程变奏回响曲:多彩课程演奏快乐协奏曲

学校树立学校课程“大教育观”,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育网络。一方面,加强学校课程家庭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 “五共同”学习计划。 进一步加强《绿苑》校报沟通家校的媒介作用,建设“班级快通车博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学校课程特色教育活动,我校连续三年获得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再者,借助辽源路办事处、辽源路派出所、海军部队、电视台、少年宫等各界的支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踏上各级各类展示舞台,如“琴瑟悠扬”扁鼓队,走入海军部队,用鼓声欢送老兵;“翰墨飘香”书法组,走入社区,为居民们送去红红的中国福;“童声美妙”声乐团登上《生活在线》大舞台,用歌声唱出师生们的幸福生活……

学校特色办学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的赞誉,先后迎接了友好学校美国康州小学校长考察团、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局长考察团、广州优秀班主任考察团等参观访问,学校崭新的教育理念、鲜明的特色德育教育及炫彩灵动的课程建设赢得考察团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了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青岛早报、青岛晚报、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对我校的学校课程特色活动给予报道。

回顾学校的课程建设发展历程,“三点”聚焦促成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新局面:聚焦学生成长点,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聚焦学校发展点,让每个教师绽放最绚烂的光芒;聚焦社会关注点,让每个近邻成为教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