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观的定义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00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1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并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实践观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实践观和费尔巴哈生活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是他清算了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有两个过渡期:在1844年,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政治)的过度。思想发展史上,正处于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前期。随着世界观的不断转变,马克思的思想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点。他在《提纲》中批判了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时间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

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的实践观

在《提纲》中,马克思就自己多年来对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概括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以后各条的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所展开的。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它只是从客体的或者只管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时间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和唯物主义相反的是,唯心主义只是抽象的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无限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实践活动排斥在了认识论之外。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也就是说,人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结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提出的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马克思总结哲学史上的经验教训,尖锐的指出了:“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也就是说,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义的。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实践范畴纳入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把实践看做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看作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因此,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实践纳入认识论的范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要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作为从事实践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来理解。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来考察。在全部阶级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他社会关系,而其他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也是阶级的本质。同时,社会关系又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既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人们不同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还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质的观点,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在这里马克思阐明了旧哲学,不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都轻视或无视了实践的作用,把实践排斥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外。由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加上其阶级局限性,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即或者通过抽象的理论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辩护;或者用某些进步的理论去批判被认为是错误的东西,而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马克思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只能在改造世界中实践,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

总之,马克思从时间观点出发,科学的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关于什么是判定认识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问题。《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中心思想就是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就哲学的决裂,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通过科学的实践观,同唯心主义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从而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践观是整个《提纲》中的思想灵魂,也是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集中表现:一是把时间作为认识的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彻底战胜了“不可知论”和一切唯心主义。二是把实践引入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实践的概念,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点的创立,引起历史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马克思用科学实践观点作指导,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实现了历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实践观点分析人及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们为了生活,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活动本身。人类社会要延续下去,就不能停止生产。因此,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赖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活动方式。物质生活过程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这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是他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出丧礼的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把唯物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李驱逐了出去,从此有了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2.马克思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点,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哲学问题的出发点,全面解决了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本原性的关系,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实现了哲学理论观点的根本变革,创立了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崭新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为原则,从实践活动中去理解主体与客体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自觉地从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本原性的统一联系出发,去解决这些相互关系问题,从而科学的可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克服了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片面性,把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起来,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性质的革命性变革。

3.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标志着一种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诞生。马克思实践观点,决不仅仅是用以回答认识的基础、来源和真理标准等认识论问题的一般性原则,而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即从实践出发去观察、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的一种思维逻辑。马克思把实践观点作为自己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把它提升为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长期以来哲学纠纷不休的种种矛盾问题时,都以实践作为基础和出发点,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⒖嘉南祝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

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诞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神圣家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含义

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科学的实践观点是认识论和历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总之,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三 、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建立科学的实践观时,既批判了唯心主义者极端荒谬和反动的实践观,又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实践观,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实践概念精确地理解为: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任何实践都是社会实践,全面地完整地揭示社会实践的本质和特征,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首要前提。

1、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

(一)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

所谓感性的物质活动,是指人们动用四肢和大脑对于感观所能感觉得到的现实的客观的东西,直接去进行接触,也就是直接动手去做。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但是它不同于思想,思想是主观的东西,停留在主观范围的思想活动,不能引起客观物质世界的任何变化,也不能自行变成现实。要使思想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并引起客观世界变化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出发进行实践活动。但是只有先进阶级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才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离开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三)实践是历史的社会性的活动

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是通过各别的个人活动实现的,但在实际上不管表面看来是多么的“孤立”的个人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地进行的。实践就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实践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阶级地位中进行的,都要受到历史条件和人们的阶级地位的制约。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关系,不同阶级的人的社会实践具有不同的内容。

2、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特征:

① 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式

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五、马克思实践观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当中,马克思实践观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现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这样一个中国发展了许多著名的论断,离我们最近的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都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中都占有很大的地位。

1、思想: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实践。

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践相结合,确立了适合中国的科学理论,这就是思想。他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建立和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产生。一切的成果都源于实践和在实践中摸索到的真理。

2、邓小平理论:深深扎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是在思想的基础上,再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在中国,邓小平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要求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当中来,好好处理生产力的问题,朝着这个方向,中国人民一直在努力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又一次飞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先前的经验上我们才能发现不足的地方,才能不断改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又一次发展。

总的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点及思考方式。

4、科学发展观,最新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摆脱了贫困、无力的局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将马克思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而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新的成果。对于他,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和认识。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共享成果、和谐相处、制度创新、体制保障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催生了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回眸过去,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了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发展的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经济建设的经验,也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当代,我们要明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如果不能使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就不能真正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民有当家作主的感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造的实践观来指导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3

关键词:实践 直观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回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斗阵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别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人脑的产物,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坚持认识论上的反应论,但他把人看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义的解释社会现象,着就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提纲》中,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又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运用辩证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提纲》对于哲学的革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有一个根本的基点是其核心,既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草拟这份提纲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片面性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新哲学最根本观点,即革命的实践的观点。在这一观点的统帅下,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实践”本身的哲学阐明;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三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人的本质。

另外,《提纲》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社会基础。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一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节,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形而上学性;二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论,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由于它的不彻底性,从而不能吧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领域中去,从而而只是由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存在和发展。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4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基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共同构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来武装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既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二、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

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对全单位员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单位(部门)必须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一,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第二,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解决突出问题。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四是促进科学发展。

第三,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在活动中要始终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院发展规律,使学院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与过去有的主要解决思想问题的集中教育活动不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实践展开。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四是正面教育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始终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党员干部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四,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在转变观念、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学院存在的重点问题。

三、要明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阶段、步骤,抓住关键环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根据高阳县党委要求,这次学习调研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等3个阶段,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召开民主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等10个环节。

四、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5

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移民开发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从统筹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第一,面对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和成功经验,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年来,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

,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也大量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经济工作的不少方面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努力学习宏观经济知识,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学习微观经济知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自觉避免市场的盲目性。

第二,面对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在许多领域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们的生产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都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的制约,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增进学识,掌握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前景,科学确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复杂、风险加大,社会整合和社会调控的任务非常繁重。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体制的要求已经十分迫切。要学习社会结构演变规律的知识,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变化,合理引导社会行为预期。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履行好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四,面对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依法行政这一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还任重道远。要学习宪法,树立牢固的宪法意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依宪行政。要了解与科学发展有关的主要法律制度,提高依法推动工作、解决矛盾的能力。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自觉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提高行政效能。

在实践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领导干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织者和实践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要靠学习,更要靠实践。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一,要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不落实到实践中,也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事实上,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之符合客观实际的过程。要提高广大干部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广大干部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谋划、检验自己的工作。只有在深入实践和认真落实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才能跟上实践发展的要求,才能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第二,要在基层锻炼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特别是要组织和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去,到问题最多、矛盾最突出、发展最落后的地方去,在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事实证明,通过多岗位、多渠道的实践锻炼,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6

一、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搞好学习活动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形势深刻变化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愿望和新期待的集中体现,是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集中教育活动。我们要把为科学发展服务与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事业、指导环保工作,用环境保护实践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环保局的主要负责人要做到带头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文件精神和重大决策上来,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部署,认真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准确把握上级意图,特别是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新指示,找准切入点,不拆不扣地贯彻执行,切实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市委、县委的总体部署要求。要按照县委下发的有关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按照市委工作会议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近年来,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环境保护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我们在思想认识、班子建设、工作作风、基础能力、体制机制、环境改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总结我们近一年来在新的领导班子坚强领导下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探索解决不适应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牢牢把握县委关于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进一步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扎实抓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是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性的重大举措;一定要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谋划,落实责任,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坚持科学指导,统筹兼顾,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完成以推进减排为龙头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上,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中央确定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县委确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建设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副中心”,充分体现了我县的特点,符合我县的实际和全县人民的愿望。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我局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优化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监管、服务科学发展”,实践载体是“加快城乡环境改善、努力促进生态经济、确保百姓身体健康”。要紧紧围绕这一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立足实际,突出提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活动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习提高,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是提高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要按照省、市委及县委的要求,把深入学习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注重学习效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继续落实好县委部署的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各项内容,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做到认识再提高、观念再转变、思想再统一。一要围绕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强化学习提高。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学习,真正学懂弄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髓,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要围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强化学习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要通过加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理念,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牢固树立统筹观念,兼顾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坚持执政为民,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三要围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化学习提高。加强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本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始终把学习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处置社会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和水平。

党的*召开后,深入学习、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精神,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加强环保系统建设,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重大举措。*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对我们环保系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新一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受到的启发很大、感触很深、获益良多。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内容方法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当前我县环境保护建设的现实情况,现我将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搞好学习活动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形势深刻变化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愿望和新期待的集中体现,是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集中教育活动。我们要把为科学发展服务与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事业、指导环保工作,用环境保护实践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环保局的主要负责人要做到带头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文件精神和重大决策上来,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部署,认真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准确把握上级意图,特别是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新指示,找准切入点,不拆不扣地贯彻执行,切实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市委、县委的总体部署要求。要按照县委下发的有关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按照市委工作会议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近年来,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环境保护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我们在思想认识、班子建设、工作作风、基础能力、体制机制、环境改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总结我们近一年来在新的领导班子坚强领导下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探索解决不适应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牢牢把握县委关于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进一步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扎实抓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是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性的重大举措;一定要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谋划,落实责任,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坚持科学指导,统筹兼顾,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完成以推进减排为龙头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上,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7

关键词:高校;三大职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同志对青年一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辩、笃学”的要求,殷切期望青年一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基本的遵循。文章基于高校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研发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如何高效的服务社会,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三大职能,这个前提下,高校研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一个基本职能,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对此,首先要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首先,要组织好师生员工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所有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环节中,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全员育人立体的育人平台。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要在认真领会和理解其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付之于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中去。首先,高校要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工程,要引导大学生不断理解和认同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富有实践特色、富有旺盛人气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里,立足当前,用于创新,锐意改革学校管理。完善学校教学、科研的管理体制,激活学校管理效能。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科研创新,成果创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事业、实践活动,开展调研,服务社会,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和服务社会能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行为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高校管理体制中得以体现。如,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规校纪,融入到校园管理,融入到教师的师德建设,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因此,如何塑造大学生行为,我们通过制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大学生在不同场所的文明礼仪,养成大学生的较高文明素养,内化于外,成为文明先锋,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文化育人,在校园文化中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断探讨新的形势下,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人生

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大学生要具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其能力的培养的基础在高校。每位大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是否有最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关键校园教育节点。比如:入学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对国情的教育、对社情的教育、对国际形势的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职业能力的教育,都需要用代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符合当展需要,凝练了我党智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大学生宝贵的人生。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科研兴国为己任

高校科研在国家科研中应占有显要地位,起着巨大作用。因为高校科研孕育着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在确立本国国民经济的国际地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重视高校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兴国的职能,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科研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强化科研师资力量,结合国家发展需要组建重点和特色科研团队

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教师的科研水平,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准。高校的发展,必须要重视科研师资力量的培养。高校要大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创新,要立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以引进和培养师资力量,组建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培养科研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从建设科研团队、培养科研团队两方面加强践行。首先,高校挑选业务素质精干,爱国意识强的学术骨干,围绕重要科研课题,建设重点和特色科研团队;其次,高校要在科研管理、政策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为团队配备觉悟高、理论水平高的同志担任团队负责人,为团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二)优化科研机构职能,培养和发挥优势,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为本

高校科研机构,是以学科带头人带领一个学术团队,具备研究场所和条件,围绕学术课题,开展科研工作。高校的科研成果,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的研究,是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学校发展定位,结合国家需要,确定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优化机构职能。机构职能优化了,才能舍本逐末,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培养和发挥团队优势,发挥团队最大功效,实现团队最大功效,产出最具竞争实力的科研成果。再次,科研成果要注重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国家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不竭科技源泉

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科技兴国战略,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大量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必须明确科技型人才标准,根据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以科技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流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实现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努力营造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氛围和条件,不断完善培养科技型人才的保障体系等。高校应搭建和完善培养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的平台与载体,根据不同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各类人才不断推陈出新。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文化、法制、政治、环境等领域面临深化改革,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核心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灯塔。对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具有精神灯塔导向导航的左右。高校中的主体,知识分子,尤其作为社会改革工程的先锋,更应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

首先,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根据社会发展,设定学科,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配套的学科建设和培养机制,满足社会本领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其次,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提供科技产能。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指标,经济指标。高校提供的科研产能,跟经济挂钩,跟国际挂钩,跟市场挂钩,发挥最大的产能,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国家发展。再次,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文化思潮。高校作为国家的象牙塔,在精神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建设意义不可低估。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新经济,经常从象牙塔的高校传播开来,如网络公开课、网络应用、手机APP的推广、网络文化的普及等,丰富了社会文化形式、内涵,刺激了经济和消费,提供了高校教学资源,推动了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等。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产能的地方,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向导,提供智能支持,有社会风向标作用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是我党治党治国的攻坚战略时期。当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炼,树立社会新风,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高校自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为出发点,密切结合当前时期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和治国必要,提供人才、倡导新风、提供智力、科技兴国。

(二)社会为高校发挥服务职能提供保障

社会重视高校发挥服务职能,提供办学资源和扶持政策,提供高校自身升级完善条件,保障国家智库和人才打造,保障高校三大功能稳定发挥并不断升级。高校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支持,无论是经费保障还是政策引导,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程中,务必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协同发展。高校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前提下,努力形成学科特色显著、行业优势突出、办学宗旨合理、大学文化丰盈的新的大学制度,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目标,应成为高校办学的终身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探讨[J].才智,2014(1).

[2]庞桂甲.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8

从广义社会的视闭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依据

确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广义社会为立论基础的基本依据,主要有实践基础与现实背景、党的文献和经典作家的语意。从理论提出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背景看,和谐社会不宜仅作狭义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全面总结和科学反思,但多数学者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一个方面(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指狭义的社会,这一点学者们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飞而另一方面,不少学者又主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日〕。显然,这是以广义的社会为立论基础的。深人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背景不难发现,该理论是深刻反思各国尤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之合理性的产物,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等深刻的现实背景,是事关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新思想。若和谐社会只是狭义社会的和谐,其他领域不贯彻和谐诉求与和谐思维,那么,由于社会要素相互关联,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仍难以有效解决,也就没有真正的和谐。从我党文献的论述来看,和谐社会也超越了狭义社会的视闽。狭义的社会是指与国家系统相对应,与政治、经济活动相区别,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我党文献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虽然字面上没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应对接,实际上却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尚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民主法治”是政治建设层面的要求,“公平正义”包含了对制度安排与运行、经济关系处理与利益分配、精神观念塑造等多方面的要求,“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是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与风尚以及生活行为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主要是对经济实践和生活行为的基本要求。

同时,相关文献还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作为本质属性与基本要求,它应当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发展状态与要求的总体概括,而非仅限于狭义的社会领域。可见,这些论述是在广义社会的视闽中提出的,否则,上述命题就不能得到合乎逻辑的解释。从经典作家的语意倾向看,和谐社会是指广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就是针对现实资本主义的不公正、不和谐,建立一种克服资本主义内在弊病,超越不公正、不和谐的社会制度,以达到共产主义的必然王国与和谐境界”「5〕,是从理想社会的社会制度、总体发展状态和本质属性的角度在使用这一概念,而非限指未来社会某单一领域,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应是这种语意的延伸和发展。但仍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超历史地设计社会理想蓝图始终停留于‘应该’的彼岸……,不能以此来界定和谐社会……,把和谐社会宽泛的理解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领域中的和谐追求……,就从根本上忽视了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目标所具有的特定内容”「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是超历史的社会理想蓝图呢?幸好,论者作了“超历史”的限定表述。可见,问题不在于是不是理想蓝图,而在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是否有科学的实现途径、实现的条件和根本的依靠力量。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诉求,在现阶段,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坚强领导,日益提升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创造力、凝聚力日益增强的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已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本的依靠力量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和谐”蓝图并非是不能通达的彼岸世界。

从广义上理解和谐社会又是否“就必然从根本上忽视了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目标所具有的特定内容”呢?具体目标是远大理想的现实表现,是趋近理想社会的现实要求,二者没有根本对立性,能够统一于和谐社会理论之中。不强调广义社会中各领域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和谐,狭义的社会和谐就失去了基础和保证。在社会各领域贯彻和谐诉求,也并非要以抽象理念消解具体目标,而是要使和谐思维渗透到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与目标之中,切实促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十七大报告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的规划与阐述中,多次强调了和谐理念与和谐诉求,整个报告对“和谐”的表述多达30余处。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科学理论,又是一种科学实践;既是一种崇高理想,又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一种远大目标,又是一种具体任务”「s]o它既不是超历史的无根的理想蓝图,也没有消解其作为现实社会目标的特定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构想与实践观念,理想蓝图与现实目标相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考察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应从其不同表现形态或层次上进行具体分析,全面揭示二者的内在关联,充分体现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作为实践观念形态的和谐社会理论对科学发展观有隶属性,这种隶属性不能泛泛而论,要在特定语境中去把握。即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实践观念形态而言,它隶属于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要求,即为此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蓝图的实现不是朝夕之功,必须依赖社会主义各历史阶段的渐进发展和长期的实践积累,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必须具有理论构想和实践观念两种表现形式,既要规划理想社会的宏伟蓝图,又要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奋斗目标,形成能与现实有效对接的实践观念,把远大理想落实到现实实践之中。而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及其实践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与具体反映。也就是说,在实践观念层次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要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和制约,以之为科学发展观的子题是合乎逻辑的。作为方法论形态的和谐社会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并立互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实质是方法论问题,即发展社会主义的理念、思维、途径、方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立足于阶段性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找到科学、有效、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思路、新途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就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方法论意蕴及其并存互补性。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与人本理念,以实践的辩证思维为基本发展思维,强调发展为第一要义,坚决依靠人民群众这个真正的实践主体,尊重规律、统筹兼顾、破解发展难题,在科学基础上求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则构筑了真善美爱相统一的和谐发展理念,提出了平衡有序、相生共赢、优化结构、强化功能的和谐发展思维,以和谐理念与和谐思维方式去指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践,激发活力、凝聚人心、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科学发展。因此,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侧面、两种要求,作为方法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并存并立、相互补充,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思想的重大创新。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9

党中央决定从2009年10月开始,在全党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部署。我单位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今年10月正式开始,明年基本完成。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央和县委的安排要求,对全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动员部署。高阳县党委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重视,下面,我代表市管会党委就我单位如何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基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共同构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来武装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既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二、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

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对全单位员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单位(部门)必须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一,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第二,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解决突出问题。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四是促进科学发展。

第三,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在活动中要始终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院发展规律,使学院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与过去有的主要解决思想问题的集中教育活动不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实践展开。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四是正面教育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始终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党员干部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四,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在转变观念、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学院存在的重点问题。

三、要明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阶段、步骤,抓住关键环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根据高阳县党委要求,这次学习调研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等3个阶段,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召开民主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等10个环节。

四、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科学实践观的定义篇10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和听取专家的专题讲座以及各位领导的专题报告,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是对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粗浅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系统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的十六大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出了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概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时代条件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发展与以人为本相结合,这是一个创新,只有发展才能富民,而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实质体现在四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积极的发展观、求实的发展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和辩证的发展观。

三、找准主题,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为了紧紧抓住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契机,把国资中心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定了“统一认识,工作创新,科学发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通过主题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深入、扎实有效的开展。

(一)统一认识,推进学习

统一思想认识是抓好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基础,理论学习又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

统一思想认识要求我们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只有统一了思想认识,才能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区局党组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上来,才能把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和做好本单位各项服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推进学习,在学习中达成共识。在学习中要注意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特点来学习,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切实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与转化。

(二)深入调查,工作创新。

调查研究工作,是提高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首要前提,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突出实践特色的根本要求,是工作创新的基本保证。我们只有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才能达到工作创新的目的。一是要紧紧围绕区局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方案,确定重点调研内容;二是研究和解决职责范围内工作面临的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对现有的制度规定进行清理,该完善的完善,该修定的修定,尤其是要及早研究制定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的新制度、新政策;三是要讲究方法,提高效率。以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同研究和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突出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