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音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7:44:26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1

关键词: 双重乐感 双语教育 多元文化

一、实施双语教育是治国之策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被许多国家当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视为国策,关键是因为它首先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与培养双语双元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其次,它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

托斯滕·休森与奈维尔.T.泊斯特莱特沃尔特(Torsten Ilusen and T.Neville Postlethwalte)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双语教育”的界定是:“所谓‘双语教育’,通常是指一种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方法。”进而他们又强调指出:实施“‘双语教育’的最低标准,应该是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语言,但不一定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甚至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两种语言。”

王斌华教授在其编著的《双语教育与双学教学》中指出:“‘双语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这样,我国学校开设外语课程也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内容的教育。”

(二)双语教育的本质与定位

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国外“双语教育”之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他们在“只有当学校强调使用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时,才能称为‘双语教育’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由此折射出了‘双语教育’”的本质:实施“双语教育”,特指在学校教学中,同时或间隔性地采用两种语言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计划或教育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校教学中目标语的广泛应用,更多地接触目标语,增加目标语的输入量,以较快的速度习得目标语,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两种语言学习与思维,进而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增长多元文化知识,促使学生逐渐成为双语双元文化人才,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得到较大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双语教育也是各个国家语言政策的一种体现。

(三)双语教育的功能

双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的促进,或者说双语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功能。

凡主张实施双语教育的多移民与多民族国家都期望通过双语教育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消解语言差异下的民族矛盾,体现各国各个民族之间“民主、平等、自由”的政治理想。它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借助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学习更具优势的语言,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快地发展。双语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双语人经济活动范围扩大,经济收益较好。双语教育对社会的经济功能显性了,族群间的沟通便利了,更容易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具有文化继承和保留的功能。其社会功能就是交际。只掌握一种语言,社会交际的范围势必狭窄,获得的信息量就不足。相互交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稳发展。

(四)新疆双语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新疆主要是由13个民族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要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要发展教育事业。为加快新疆教育事业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新疆政府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体现。

新疆的双语教育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新疆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改革,它要从传统的以少数民族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单语教育模式转变为双语教育模式。

新疆双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素质,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现代科技素质,缩小民汉教育差距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双语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双语人和双文化人,既能认同中华民族,掌握中华民族文化,又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这样的教育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

二、双重乐感与音乐双语教育

(一)双重乐感的概念

“双重乐感”(Bi-Musicality)这个概念,来自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曼特尔·胡德的《双重乐感的挑战》一文。他引用了《哈佛音乐辞典》(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和《韦氏大型辞典》(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里面的相关定义,把“乐感”概念的定义归结为“喜爱和聪明地鉴赏音乐的能力”,提倡跨文化音乐的学习者应该以亲力亲为的实践性音乐行为参与,在对音乐(尤其是异己文化的音乐)的具体操作实践过程中,捕捉这个不可捉摸的“乐感”,由此产生了双重乐感教育理论。

1996年,由赵塔里木教授在新疆首次提出要“探索‘双重乐感’人才的培养”问题(这在全国音乐教育领域也是首次提到),并积极付诸实践。为新疆音乐教育实施“双重乐感”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007年立项,2011年以优秀等级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以张欢教授为首的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和《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的实施,在课程设置改革基础上,采纳或编写了《新疆少数民族器乐教程》、《新疆民族音乐欣赏教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新疆民族音乐简志》等课程教材。发表了“少数民族地区‘双重乐感’教师的培养”“双重乐感能力培养中的音乐教育本质认识”“‘双重乐感’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等论文,在这些著作和论文中,对于双重乐感的阐释一致共识于胡德的理论,正如胡德最早提出“双重乐感”时所言,音乐学家研究某个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必须具有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通过本身的实践而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基础后,才能更好地用语言描述该音乐。

由此可见,“双重乐感”中的“乐感”是指一种广义含义上的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感知,“双重乐感”核心在于多元文化的相互渗入。

(二)双重乐感教育的本质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提法与相关理论已被美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接受,继而在其他欧美国家得以确立与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主题。对于建立多元主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与教育观而言,“双重乐感”(或多重乐感)能力的培养是其技术核心。

研究异民族音乐时要求融入音乐产生的背景中,研究本民族的音乐则要求研究者融入到音乐产生的时代和地域文化中去。在运用“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念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主位”与“客位”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亲身体验的主位法认清研究对象的本质,以客位分析法得出最客观实际的规律。所以,“双重乐感”实际上是一个统称,是一种全观论研究方法的实际体现。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是学生们在学好了本民族音乐传统感觉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感觉。我们提出的“双重乐感”教学实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种客观认识一切民族的音乐传统的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三)“双重乐感”是建立在“双重音乐语言”基础上的

中国音乐学院博导管建华教授认为:“音乐双语”能够用不同音乐律制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思想情感,会使学习者把他自己母语音乐看做是众多音乐体系中的一种,这就会打破他的自我封闭和单语音乐认识的局限。新疆“双重乐感”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观为音乐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新疆多年来推行“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双重乐感”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为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实现在多元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双重”、“多重”乐感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教学,自上而下、层层递进地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推广至中小学音乐教育,以基于新疆多元音乐文化背景“双重乐感”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为模本,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研究参照并积累经验,达到推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

在对新疆多元文化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音乐进行系统研究,为双重乐感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新疆音乐的“多重”乐感教学理论研究、“双重乐感”与“双语教学”的对比研究、新疆各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新疆民族音乐基本乐理研究、新疆音乐与中国其他地区音乐的对比研究、新疆音乐与中亚音乐、世界音乐的比较研究,等等。

在关注新疆各民族音乐文化差异的同时,进行“双重乐感”音乐技能的教学实践,以新疆音乐视唱练耳技能训练、新疆民族乐器教学实践、新疆民歌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个体民族的音乐素材进行数字化集成,有效地将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进行保存与共享,并加强新疆各民族民歌赏析、新疆各民族器乐赏析、维吾尔木卡姆赏析等“双重乐感”的审美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音乐文化全元论观念。

三、双重乐感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新疆音乐双语教育

新疆音乐的双语教育首先是对于音乐双语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拓宽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的音乐文化视野,加深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他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用较合理的教学方法、较先进的教学手段为音乐教学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少数民族音乐教师通过双语培训既巩固了自己母语的音乐文化,又学习掌握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开阔了音乐教育视野,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新课程音乐改革中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新疆双语教育并非仅是语言的学习,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渗入与整合。新疆是歌舞之乡,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来说,他们的母语音乐感知和表现力是很强的,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专业基础较差,音乐理论知识欠缺。如:书写范谱不规范出错率高,节奏节拍的概念混淆,波音、滑音、复倚音等一些常用记号的唱奏法不清楚。在具体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把线谱用固定调翻成简谱唱,没有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的概念。连音线和延音线的不同用法表达不清楚。部分音乐教师存在技能差不能胜任课堂教学,歌曲范唱水平不高等问题。对汉语音乐教材内容的理解还有待学习和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并且,部分教师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严重影响音乐教学的课堂质量。而对于汉族音乐双语教师来说,一方面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教学交流的基础,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更成为音乐双语教学的核心,其意义在于学习中外音乐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本民族音乐的特点,传承和发扬具有非物质文化特点的本民族音乐。这即是新疆音乐双重乐感与音乐双语教育的交融关系。

(二)新疆双重乐感教育的实践

依据“双重乐感”教育的理念基础,以及“双语”教育的理论借鉴,针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现状,新疆一些高校制订了全新的双重乐感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方案。

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了木卡姆音乐专业,并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承担着新疆少数民族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从1996年开始,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首次将民族民间音乐系统纳入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将学校传承与民间传承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1994年开始,为本科生陆续增设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概论》、《新疆民族乐器演奏》等课程,并设置了《民族音乐田野采风》实践课程;在1998年开始借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方向的办学经验,2000年以来,陆续增设了《新疆民歌演唱》、《新疆少数民族视唱练耳教程》、《多元文化论著选读》、《世界音乐》等民族音乐学的课程及相关的人类学课程,并且成立了木卡姆乐团。2006年开发出《新疆民族音乐视唱训练系统》、《新疆民族音乐主题资源库》等软件,并将其推广于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教育学院等设置有音乐专业的兄弟院校,获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信息。近几年,在全面总结以往办学经验,对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进行全新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新疆师范大学已经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得以展开。

如引入跨文化音乐体验与学习,主要学习新疆境内“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技能课程将以跨民族交叉为前提,继续开设《新疆少数民族乐器演奏》、《新疆民歌演唱》等课程;理论课程开设《中西对照基本乐理》、《汉民族传统音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课程;开设《欧洲音乐简史》课程;并在本学年安排“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周”活动,将原生态民间音乐纳入课堂教学。通过此种课程布局,学生深入了解新疆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格局和整个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格局,并对西方专业音乐体系有所认识,掌握从理论至技能的各个层面上初步建立起对不同音乐体系的审美与实践经验,进而树立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观念,文化全元论的认知方法。

通过艺术实践,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艺术实践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民族及跨民族音乐文化的领悟、表现和创造能力。毕业汇报的重点考查内容是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域的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跨民族音乐文化的掌握与领悟能力;通过教育实习,使具备“双重乐感”、确立了文化全元观念并掌握了一定的多元音乐文化传承所需技能技巧的学生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任教。除进行日常教学实习之外,主要协助实习学校开发以多元音乐文化为特色的“校本”音乐教材,从而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层面上传播新疆本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并同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实现交流与对话。

由此可见,双重乐感的基础是音乐的双语教育,但双重乐感并不等同于音乐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体制,而双重乐感是一种教育观念,它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种客观认识一切民族的音乐传统的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双重乐感教育的开展必将大力推动新疆音乐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管建华教授甚至认为“双重乐感”这一理论体系所体现的音乐价值观念和音乐实践路线是一条有效途径。它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是革命性的,它是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音乐文化教学讨论的基础性问题,它将打破20世纪以来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单语教学,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范例,为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代代相传的人才,为深化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促进其发展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洁,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李晓艳,张欢.少数民族地区“双重乐感”教师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2.06.

[3]何晓兵,王凌雨.双重乐感能力培养中的音乐教育本质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4]夏新军.多元文化中的新疆双语教育[J].新疆社会科学,2011.05.

[5]张欢,张力泉.再论“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J].中国音乐,2011.04.

[6]张欢.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守土职责”[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02.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2

对教师来说,由于Powerpoint和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工具化,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和软件的使用与制作方法已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新疆地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也被提上学校教师培训的日程。除教师在职进修外,各个学校都不同方式地对教师采取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措施,这说明学校领导已经开始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但是,新疆音乐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新疆虽然被称为是“歌舞之乡”、“古丝绸之路”,又是多民族聚集地,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但由于缺少权威的、系统的、全面的本土音乐课程开发,使得教师在教授本土音乐时,显得无从下手。从相关调查来看,在音乐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虽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在新疆本土音乐的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教学中乡土教材的使用都不尽如人意。第二、音乐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大部分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对学生愿望关注不够,在使用现代技术方面,即便有条件,但往往怕麻烦,也很少使用,对新疆音乐资源也缺乏研究,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此外,各学校音乐教师在教学热情上有差别,由于各个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教师的教学热情的差别,这使得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授新疆本土音乐缺乏积极性。第三、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也对新疆本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喜欢如刀郎之类演唱的流行音乐,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往往正是教材中所缺失的。学生的这种兴趣取向,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开展好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指向应充分考虑,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在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新疆本土音乐的教学的方面,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做得很不够。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育理念,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内容,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吸引学生,为他们学习本土音乐打下良好基础,因而,开发适合新疆本土特点的音乐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新疆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

(一)本土音乐课程开发原则《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1]新疆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原则应该是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双重乐感的教学理念,立足本土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践。迄今为止,“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这一概念是对“欧洲中心论”(Eurocentrism)最严肃、最明确的理性否定与回应,也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Relativism)的进一步发展。[2]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认为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累,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些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是发展新疆音乐文化教育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地缘优势。[3]而实际教学中,由于陈旧的音乐文化教育观误导以及对少数民族音乐特质认识的贫乏等原因,我们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四不像的学生,既对传统的国内外的经典音乐缺少深刻理解,又对本土音乐缺少兴趣,因此,我们要摒弃“欧洲中心论”一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以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培养具有双重或多重乐感的音乐人才。(二)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目标目前音乐课程改革是课程专家与音乐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以音乐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社会学、课程哲学为主体的课题。课程改革的内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专家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依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这个目标是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转化而来,并以此来指导课程编制及实施的整个过程[4]。而本土音乐课程培养目标就是以双重乐感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双重乐感的复合型人才。双重乐感不仅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法和学术理念,是一种旨在建立一种多重而和谐音乐观的范式。[5]新疆师范大学张欢教授的研究《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培养新世纪的多元音乐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音乐没有优劣,各民族相互尊重,其音乐文化都是平等的。有了多元的视野,既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学习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汉族学生以学习汉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尽可能的全面学习与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同样,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学习好本民族的音乐,从而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与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其中包括汉民族音乐,进而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音乐文化的学习,最终全面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双重乐感”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就是要把对音乐文化统一性的追求转向对音乐的文化差异性的关注,把以欧洲人听觉为基准的“音感”普遍性转变为破除听觉“偏见”的立场,从单一音乐能力(单一乐感)概念转向双重(多重)音乐能力的实践。[6]新疆本土音乐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多元文化的观念,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体验、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当学习者离开学校时,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他会选择文明的生存、会尊重,会友爱,会顾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存在。在传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构建新疆各民族和谐的未来。[7](三)本土音乐课程的内容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十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对课程结构、学习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结构[8]。在课程内容上,需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降低课程难度,实行一纲多本。渗透民族文化,注重课程内容的民族性、多元文化性;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注重课程内容的乡土性、多样性;注重课程内容对民族学生的适应性及发展性。[9]在新疆本土教材的编写的内容上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教材构成的系统性,并突出新疆音乐的特点。第二,教材应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包括歌曲、器乐、创作、鉴赏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图文并茂,要有较好的欣赏效果。第四,重视趣味性,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应有精美的插图[10]。第五,要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可操作性,制作出方便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等。第六,在课程内容的选编上,要有多元文化的视角,体现出新疆作为多元音乐文化交汇地的区域性特点。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在课程结构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新疆乡土教材的编写,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从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新疆民歌、木卡姆及维吾尔族音乐、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最新通俗音乐都是可选择的内容,其中选新疆民歌的最多。如何在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出学生喜欢的乡土教材,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在双重乐感的教学理念下,已编写和开设了《音乐元素与风格训练》、《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民歌演唱》等多门课程,为我们新疆本土音乐的教育教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

(一)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实施构想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逐步走入学校、走入课堂,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效果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因此,积极开发、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促进教学最优化,正逐步在校园得到推广和普及。[11]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以及该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等实际出发,走适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12]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校本课程予以实施,而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加以辅助与补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确立为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大可能。课程的资源本身并不具有课程价值,中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只有当课程的资源变成鲜活的、动态的、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被利用和转化为课程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称其为课程资源,它才具有价值。[13]在大中专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中,积极探索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的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在社会音乐教育方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新疆多元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新疆音乐主题资源库的开发建设”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开发建设新疆音乐主题资源库的网站,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不但使新疆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保存与传播,还大大增强了新疆音乐文化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的认同感。(二)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实施以《音乐元素与风格训练》课程配套设计开发的软件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为例。第一,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14]由于此前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校,都没有开设有关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的课程,因此,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开发本身就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程开发。首先,依据泰勒模式,[15]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新疆各民族丰富的民歌的演唱,而且能深刻体会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音乐文化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类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在本系统中,录入了有关新疆民歌概况以及新疆12个主体民族民歌的介绍(满族不在列),收录了五百余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乐曲,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再次,本系统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设计开发出来的,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相关音乐软件,把学习的民歌内容按照民族分类,再把每个民族的民歌按照调式分类,条理清楚,操作方便。本系统已经开发设计完成,结合相关硬件,即可实施。第二,教学设计:格斯塔弗森指出: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16]而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基于新疆丰富的音乐资源、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及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之上的。依据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材,充实根本性、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内容,使学生借助好的教材,通过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17]。以及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中提出的“操作学习”的方式,并依据程序教学所要遵循的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18]等原则来进行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因此,在开发本系统之初,就考虑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民歌为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第三,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包括:①新疆民歌概况。②新疆十二个主体民族的民歌介绍。③包括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十二个主体民族民歌乐曲五百余首。④民歌欣赏(附加内容)。第四,教学方式:目前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新疆民歌视唱的相关课程,因此,此课程只能作为选修课在正课以外的时间进行,包括晚自习的时间(在中小学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实施)。由于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会自动保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轨迹和时间,可以说是一款自主性很强的学习系统,教师不需要严格固定学生学习时间,只在课堂上做间歇性的指导即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疆民歌视唱训练系统的设计特性,学生在使用本系统进行学习的时间和方式上完全是自主性的,因此,上课时间灵活自由。第五,课程评价:数字化教学应用于新疆民歌视唱教学的优势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视唱教学时,教师不但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而且无法顾及新疆民歌丰富的乐调体系。在利用新疆民歌视唱系统后,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训练内容,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对视唱民歌的曲目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可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由于训练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逐小节、逐句随学生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任意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从而在视唱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另外,在民歌欣赏环节中不断增加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益地学习新疆各民族民歌。因此,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视唱课,一方面,学生的民歌视唱训练融入到了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来,这样的听觉训练既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又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另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是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立体多方位的音乐感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实践能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音乐作品整体的学习。[19]通过使用新的数字化音乐技术手段,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对新疆丰富的各民族民歌的认识。过去由于设备的落后,视唱课多着重对音乐的基本属性,即音高、音强、音值和音色的训练,如今有了先进的数字化音乐手段,有了高科技设备和软件所提供的卓越性能和大量信息,这使得像视唱学习这样的基础课也完全有能力承担全面的音乐训练,并增强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此外,在新疆民歌视唱练耳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了优秀的打谱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此系统不仅可以在视唱练耳课的课堂教学中使用,还可以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广泛使用。如果学习者真正能够按照教师或程序设定的教学要求,利用计算机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内容,其视唱能力和听觉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必然会达到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程度,同时,双重乐感听觉技术训练和音乐本体也得以完美地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新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有一些观念上的错误也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新疆音乐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例如有观点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将淡化教师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发展,许多过去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都可以由现代技术设备来完成;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越好,教学效果就越好。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有条件的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从领导到教师,他们都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就能提高新疆音乐教育教学水平。而一些没有条件地区的教师却更多地去抱怨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不去革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新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上也不可能相同,因此,对于具体的音乐课程来讲,复杂而又昂贵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一定就比简单而又价廉的设备效果好,而且,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与新疆民族音乐资源的结合确实还存在着一些观念、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20]一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长期以来使用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严重脱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素质的提高。课程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特点。二是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相脱离,民族教育的文化功能未能发挥。学校课程更多的关注以主体民族为对象的内容体系,轻视了少数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三是课程内容忽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有文化背景及由此带来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地,多元音乐文化特点突出,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却相对单一,更重要的是,新疆缺乏开发设计符合新疆音乐特点的现代技术设备的高技术人才。例如符合新疆音乐乐律特点的音乐软件等等。这除了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管建华先生指出:推行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因为,中国已经融入世界。新疆作为多元文化聚集地,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何对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与保护,这需要有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新思维。我们采取新的思维,就要搁置一些争议,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利用各种方法,把现有的音乐有效的、系统的保留下来。例如,在记谱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直接对采录的音乐进行音高测定和音乐轨道中的音频波形进行切片处理分析时间。这就解决了影响记谱质量的两个关键性问题:音高和节奏。[21]避免了靠人听觉记谱的误差。再如,利用先进的录音、录像技术,把民族民间音乐保存下来。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软件解决音乐存留的技术问题,它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记录音乐的误差。虽然有许多研究者通过田野采风搜集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但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存留。如果能把大家多年来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集合到一起,进行归纳和整理,有了这些资源,我们再去研究和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的问题,这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有百利而无一害,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思维为此提供了可能。如果当一种文化在死去以后我们才去给它唱挽歌,并冠以逝去的伟大的文明,不如在它活着时就重视它、珍惜它、弘扬它,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才会生机勃勃。[22]我们需要有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新思维,更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随着政府对新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速度的加快,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观念的变化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是我们今后一定时间内重点研究的内容,也是我们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3

论文内容摘要:新疆风格的钢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章通过对钢琴作品《春舞》体验与分析,认为“舞蹈性”的音乐风格是新疆钢琴音乐的特点之一,最后从新疆钢琴音乐的创作现状中,引发自己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地处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各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地音乐文化风格。这些音乐至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乐舞形态,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也形成了典型的风格,这些有着较强异域风情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音乐审美视域。基于上述原因,新疆题材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中国作曲家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在众多的新疆音乐风格的音乐体裁形式中,钢琴音乐的创作可谓是别具一格。 

 

二、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春舞》 

 

众所周知,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最容易被人所感知的要素之一,旋律往往表现出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变化。在新疆地区,不同的民族长期在各自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实践中,积累了各自的音乐审美经验与习惯,并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曲式等音乐表现法则。作曲家孙以强创作的钢琴作品《春舞》,蕴含着浪漫主义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异风格。主题旋律采用了维吾尔族民歌中常用的抛物线设计,旋律由低到高进行到最高点。维吾尔民歌中常用七声音阶上下起伏波进,而且在九小节之内就完成一个起伏。这样的旋律主题在第二次出现时,与“初春”的感觉十分吻合。而在这座旋律起伏的“小山”上,又可见许多小起伏,这又使得情绪生动活泼,充分表现了初春万物蓄势待发的景象。旋律巧妙的结合,既严谨又不失幽默风趣性,再加上作者独特的构思,这部作品极具魅力。 

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五次,其中在呈示部出现三次,再现部出现二次。当主题第二次出现时,在旋律骨干中又增加了许多装饰性音符,这些音符的大量出现,使这个主题更具有了“舞”的特性,体现一种歌舞的盛会。主题第三次出现时,为了强调这一旋律,作者又将骨干音高八度出现,旋律再次被装饰的同时,节奏密度也加大了,更加形象地再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景象。 

展开部是小快板,旋律欢快、节奏紧凑,体现出草原牧马人的英勇矫健,音乐力度由强到弱,给人在空间知觉上造成由远及近的动态感。乐句的起伏也明显加大,表现出草原上热闹欢腾的生活场面。和弦、震音的加入,使得全曲达到高潮。当这场激烈的竞赛结束后,旋律风格急转直下,前后形成对比,并再次突出安静、平静的主题,作者采用了宣叙调的写法。另外,作品中三行谱例的运用也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大特色,旋律被隐藏在中声部,音乐显得朦朦胧胧,充满牧歌情调。整个作品由静到动、由慢到快、由简到繁、由平静到激动,着实体现了音乐情绪上的变化。另外,作曲家通过引申、变化、平衡等相结合的作曲原则,使整个音乐作品显得那么完美,这些要素都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复杂多变的节奏成为新疆音乐作品的一大特色,更加体现出音乐上的“舞蹈性”。新疆各民族都擅长歌舞,音乐常与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律动感极强。在通常情况下,通过一首音乐作品的节奏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新疆音乐。音乐中作者大量运用了新疆维吾尔族手鼓节奏型,既突出了音乐的民族“舞蹈”特色,又刻画出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旋律的主音所在音区及节奏,始终没有变化。和声的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种对比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热情奔放而又不失细腻的风格。同时,一些过渡句使用的三连音,增加了维吾尔音乐的装饰性特点。由于维吾尔语言重音后置的特点,音乐中大量采用切分节奏,使主题更富有生命力,音乐更具有动感。 

综上所述,节奏在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丰富多变的节奏使人联想到音乐中的舞蹈性特点。对《春舞》这首作品的演奏,无论在音乐风格的把握上,还是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对音乐节奏的准确把握,都能更加贴近音乐作品的本质。 

     三、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现状 

 

1.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资源的运用力度还应加大 

从历史上看,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他们共同缔造了新疆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得新疆成为了全国民族音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新疆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民间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为音乐家主要是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但从这些年音乐创作的发展来看,以新疆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富有新疆特色的优秀作品还并不多见。新疆歌曲的创作可谓是成绩斐然,很多歌曲得到广泛传唱,成为经典之作。器乐艺术虽然也有少数作品传世,但与歌曲创作相比,器乐音乐的创作力度还需提高。 

2.内涵深刻、意境表现深远、雅俗共赏的精品需要增多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钢琴曲又一个多产时期。《新疆幻想曲》(邓尔博)、《第二新疆舞曲》(石夫)等都是各有特色、富于探索精神、值得欣赏品味的作品。从整个新疆钢琴音乐的创作来看,内涵深刻、意境表现深远、雅俗共赏的精品为数不多,这与新疆歌曲五十年的繁荣创作形成了鲜明对照。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我们期待反映新疆改革变迁时代风貌的钢琴音乐艺术作品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新疆钢琴音乐的创作队伍需要不断壮大 

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师范大学培养了大批音乐创作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弥补了新疆音乐创作人才的不足。但是,一些音乐创作者由于工作的缘故,没有更多的机会到乡间地头去领略民族音乐的真正魅力。如果没有长期深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去感受和体验各民族音乐文化生活的经历,那么,就无法了解新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理想与情感,音乐作品也就无法客观反映人民对生活的感受。 

 

结语 

 

新疆风格的钢琴作品在题材和技法运用上各有侧重点。有些是主题变化不大,但和声变化丰富;有些着重于节奏的变化。但不管手段如何多样,都会去追求浓郁的新疆民族音乐风格,而一支不断壮大的创作队伍是繁荣新疆钢琴音乐的强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梅.新疆钢琴教育发展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陶敏霞编著.琴音缭绕.陕西人民出版社.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4

学校与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发展历程较短,形式单一。传统的语、数、外等文化课一直占据着主导方向,而使音乐教育的发展受到忽视。要搞好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培养,必须使高考音乐教育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个培养学校,都要将培养高考音乐特长生与普通文化课考生同等对待,对其扶持力度要大力增强。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对于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学习要更加理解与支持,学校也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培养的投入与建设。

二、科学合理的音乐人才选拔和细致周密的培养计划是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培养的必要前提

通过合理的选拔和培养,对于相关学校教育模式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特长优势、注重个性发展与提升高考升学率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音乐人才的选拔过程较为特殊,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歌唱嗓音条件、音准与节奏感、形象与形体表演、器乐演奏所需要的手指灵活度,还需要敢于表演、敢于展示自我的外向型性格,更需要热爱音乐专业与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与计划,特别是培养周期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和完善的环节步骤,以及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音乐方向选择,杜绝盲目突击。

三、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培养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必要设施与设备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

1.教师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的水平,专业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与知识,更多的是专业发展的理念与探索的精神。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有助于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发展与进步。教师队伍的发展不能仅限于经济发达的城市或地区,而要在广大乡村乃至偏远地区都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必要的设施与设备是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培养的有力支持。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没有音乐设施与设备就无法完成音乐专业的学习,要具备音乐教室或琴房以及各类乐器,特别是要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购置相适应的乐器种类,以便进行合理的教学与培养。同时,购置钢琴、电子琴等键盘类乐器和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对改善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培养方式有极大的帮助。

3.深入细致的教学方法是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培养的重要步骤。高考音乐特长生不但要进行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学习相关文化课程。这无形中加大了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做好学习时间与精力的调配是每一个高考音乐特长生必备的能力和条件,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而言更是如此。在教师教学方法上,不但要进行鼓励与心理支持,而且要寻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在选用教材以及课程设置上,必须规范和完善,要将音乐高考的所有课程和内容积极准备和完成,特别要做好文化课与音乐专业课程的并线学习,同步提高。

四、充分发挥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独有的技能特长与音乐感知力

少数民族青少年对于音乐的理解有其独特的思维与方式,由于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大多能歌善舞,而且有很多都受过家族式音乐文化的熏陶,在高考音乐特长生之中更是比比皆是。合理的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音乐学习方法相结合是每个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例如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改进、器乐的演奏技能的处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突破口。

五、艺术类高校要做好考前宣传与考学指导

艺术类高校是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理想彼岸,对学生的学习与考学有着重要影响。艺术类高校应提早做出招生宣传,将考试科目与内容提前公布,使更多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在招生考试时要适度改进考试形式与难度,迫使更多少数民族考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提高高考升学率与专业学生的合格率。

六、社会培训机构的参与有助于推动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成才之路

社会培训机构是当今社会一支重要的教育队伍,虽然目前还存在管理混乱与办学不规范等现实问题,但其影响力与成果还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高考音乐特长生培训机构的发展较为迅速,甚至已成为向高校输送音乐人才的主力阵营,虽然这种倾向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但事实已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社会培训机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新疆部分地区在此问题上已经开始探索,其范围将逐步扩大。新疆少数民族高考音乐特长生的培养是新疆教育文化事业进步的一大体现,是改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有较强的研究价值与实用价值,对新疆文化艺术产业的进步与和谐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5

美声的意思就是美丽的歌唱或歌曲,其不但是一种发声方法,也是一种演唱风格,通常被称为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采用了一种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产生一种明亮、饱满且富有共鸣的音色。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歌声乐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提升了我国民歌声乐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推动民歌声乐教学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及新疆民俗音返募蚪

美声唱法的特点就是真声假声并用,即采用混合声区唱法,将真假声根据发音的高低混合应用。从共鸣方面分析美声唱法,主要是将唱歌能用到的共鸣腔体全都调动起来。在美声唱法中,男声不采用传统戏剧中老生的那种唱法,多采用真声;而女声则更贴近传统戏曲中青衣的唱法,采用真假声的混合,男声和女声最大的区别在于共鸣腔体的运用。

新疆民俗音乐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且结构规整,曲调轻松欢快,大多新疆民歌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部分民歌采用五声调式,歌曲结构相对比较完整且曲调悠长,不少歌曲具有叙述性特点。新疆民歌的歌词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词汇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新疆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就通过歌曲叙述了维吾尔族人们的生活审美及对艺术的追求,像《歌唱》《新疆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流传甚广,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二、美声唱法对新疆民歌声乐教学的影响

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保留了传统新疆民歌的特色技巧,并结合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式,要求学生采用腹式呼吸,即用腰腹呼吸,也就是说,在唱歌时要保持吸气的感觉,这样能保证唱歌时拥有均匀的气息,从而保障歌唱的连贯性。而传统的新疆民歌则无法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由于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语为基础的音乐艺术,咬字时需要降低后头的位置,通过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并立起咽后壁,能够有效地保持咽喉的稳定性。运用美声唱法能够清晰地唱出每个字且能够保障演唱的通畅性,这使得新疆民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疆民歌声乐教学受美式唱法的影响,吐字时需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不能因为发音的宽窄尖团而改变通道,要保持通道的统一性,进而使声音统一。

从共鸣方面分析,传统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主要侧重于口腔共鸣,注重局部共鸣。在借鉴美声唱法之后,新疆民歌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打开喉腔,在保持通道稳定性的基础上发声,避免了传统共鸣中的挤、卡、压等问题,发声圆润、咬字清晰且音色能被大众所接受。不同风格的民歌作品借鉴美声唱法的地方不同,这使得不同风格的新疆民歌表达出来的感觉不一样。

三、借鉴美声唱法的作用

美声唱法的引入提升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突破了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中侧重演唱经验的总结与归纳,未对发音进行科学指导的局限。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系统研究影响歌唱的各方面因素,探究歌唱共鸣及咬字的方式。我国民歌声乐教学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声乐教学的规范化发展。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不断进步,新疆民歌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将美声唱法与新疆民族声乐相结合,拓展了音乐研究的范围,同时也加深了研究深度。总之,新疆民族声乐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同时,应保持新疆民族声乐的特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改变。新疆声乐理论侧重于本土文化,多是总结新疆当地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及演绎时需要遵守的艺术规范,大多数都是经验式的总结,缺乏对科学原理的阐述,而借鉴美声唱法则可以有效补充这一不足,声乐教学与艺术理论的有机结合,能推动我国新疆民歌声乐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6

一、能提高学生解读母语音乐的能力

对于一个人来说,了解自己永远都是首要的,在认知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因而,在现行的理论体系下适当引入阿拉伯音乐理论,综合运用此三种理论来分析解读维吾尔族音乐是可行的,培养学生解读母语音乐的思维和技巧,在拥有“解密自己”的能力的前提下,同时学习汉族音乐理论和欧洲音乐理论。以自己的母语音乐文化为阵地,强化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横向扩散的模式不仅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实用性,也能更好地理解、沟通与融合三种不同体系的音乐文化。

二、能促进维吾尔族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

新疆是中国音乐资源最丰富的地方,眼下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正在消失,对这些音乐进行调查研究、传承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维吾尔族音乐历来重实践而轻理论。迄今为止,没有记录维语歌词的符号系统,没有分析解构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基本是按照欧洲符号体系和汉族音乐思维来进行记录和研究的。管建华教授在为《维吾尔传统音乐文化》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新疆民族音乐属于阿拉伯音律体系,于日前盛行的西方十二平均律体系有很大不同,与汉族的十二不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也不相同。”如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因“四分中立音”而产生的中三度、中六度和欧洲的大、小三六度是不同的;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的多结音、一级多音、活音和欧洲大小调体系下固定的功能音级关系也不相同;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复杂的变换节拍、混合牌子、增盈节拍和欧洲规范化的节拍体系也无法比较。因而维吾尔族音乐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思路。综合运用阿拉伯音乐体系、汉族五声体系、西方理论体系来分析维吾尔族音乐文化,逐渐形成有别于欧洲体系和汉族体系的第三种分析体系。这套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传播,使分析、研究、发展新疆民族民间音乐有了更强的理论支撑,能更好地促进本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能增强学生传承民族音乐的意识和能力

维吾尔族学生天生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他们能便捷地深入到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之中感受语言所带来的音乐美感;能够深刻理解唱词的情感意境而产生共鸣;能够深入地和民间艺人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读懂各种维文的书籍资料,听懂音响、看懂视频,所以,他们是研究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最佳人选,他们对传承维吾尔族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相反会有一些学生追求那些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地位较高的民族的价值体系而看轻自己民族的文化体系。再者,即使有认同感和使命感的学生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进行传承与研究。培养他们分析解读母语音乐的能力,即是给予他们传承与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也能从心理上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愿意并且能够承载起传承发展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四、能促进多样文化的和谐共处与交流融合

审美的差异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却不利于多样性文化的和谐相处与交流融合。突破二元格局,构建合理有序的三元理论体系,使三种体系在维吾尔族学生身上共生共存、交融互补,既能体现文化价值的平等,又能促进多样文化的和谐相处与交流融合。当然,三种体系的深度认知与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在“弄懂自己”的前提下去“了解别人”,以平等的文化姿态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三种体系的有序发展,不仅能够提升维吾尔族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认知把不同乐系的音乐风格进行融合与叠加,从而创造出更为多样化的音乐作品,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同时也把优秀的维吾尔族音乐带入世界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樊祖荫在“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说:“在音乐艺术院校中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也应该与各民族音乐实际相结合,并以培养各民族所需之音乐人为主要目标。”突破二元格局,构建合理有序的、适用于维吾尔族学生的三元理论体系正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基金项目:喀什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重点项目: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曲式与作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KJDZ1203)】

参考文献:

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7

关 键 词 :维吾尔传统声乐 声乐教学

维吾尔族主要分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地,便于从东、西方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维吾尔音乐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欧洲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不同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维吾尔传统音乐。维吾尔传统声乐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维吾尔族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今,越来越多的维族学生进入新疆各高校学习声乐,这对维吾尔声乐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维吾尔传统声乐

维吾尔音乐旋法多变、节奏复杂、色调丰富。其传统声乐形式主要有民间歌曲、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歌舞曲、大型古典套曲木卡姆等。

维吾尔族民间歌曲包括情歌、劳动歌、生活习俗歌等,在社会生活中,爱情歌曲比较多见。然后是生活习俗歌曲,其演唱形式分无伴奏和有伴奏两种。无伴奏演唱一般是在劳动中、生活中即兴编唱给自己听的歌,声音自然优美、动听流畅,音调有抒情、高亢、自由、辽阔的特点。有伴奏的独唱形式节奏较自由,常出现变节拍,并在句尾用自由延长音,气息悠长、音色清脆、深情动听。维吾尔族说唱音乐演唱的内容多为历史民间传说,多是小乐队伴奏,音调较低,声音自然,带有叙事特点。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多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有以下两种:(1)赛乃姆:这种舞蹈非常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要求,舞者要即兴表演。(2)来派尔:多由男女二人表演,以对唱为主,声音自然、音色明亮、舞姿优美洒脱。此歌舞多用来表现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及对爱情的歌颂。木卡姆是包含诗、歌、乐、舞的大型套曲,其分布地区很广,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伊犁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演唱一套木卡姆需要两个小时左右,他们的演唱方式通常是演唱者坐在上方,听众围成一圈(坐或立),先由坐在上方的一位长者唱散序,然后众人才开始接着齐唱和舞蹈,声音自然、流畅。

二、维吾尔声乐教学的构想

首先,维吾尔传统声乐教学属于维吾尔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要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就要先从建设维吾尔音乐教学体系入手。从维吾尔传统声乐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音乐的体系不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也不属于欧洲音乐体系。虽然有很多学者呼吁建设中国音乐教学体系,但现在整个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还是沿袭了原来的西方体系模式。尽管有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状况。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虽然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民族音乐的知识,如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但其大部分课程的开设还是沿袭了西方的体系,如基本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等音乐理论课程。这种西方理论体系的学习虽然会让维吾尔学生开阔眼界,但同时也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新疆的音乐工作者加紧对维吾尔传统音乐的研究,从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课开始,建设维吾尔音乐教学体系,为维吾尔声乐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要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必须加大维族教师的培养力度。因为维吾尔声乐演唱和其传统文化、语言紧密相连,要想搞好声乐教学就必须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但维吾尔语言属于阿勒泰语系,汉族属汉藏语系,维语和汉语完全不同,维吾尔传统民歌在演唱中的发声、吐字和汉族也完全不同,加之汉族教师对维吾尔文化不太熟悉,很难对维吾尔传统声乐有较好的把握,所以维吾尔声乐教学主要靠维族教师。从现有情况看,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需要学声乐的维族学生有102人,但仅有两名维族声乐教师。所以,必须加快维族声乐教师的培养力度,以适应当前的维吾尔声乐教学。

转贴于

再者,要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还要改变当前整体声乐教师的传统观念。维吾尔传统音乐有很多属于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其中有很多“游移音”,这个音在1/4-2/4的音程范围内向上或向下游移,也有人称为“颤抖音”或“润音”。对不熟悉这个体系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音不准”的感觉,其实正是这种所谓“不准的音”给音乐带来神韵。在采用这一音乐体系的民族中,音乐的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这种音体现出来的,能否出色地演奏或演唱这种音被人们当成衡量歌手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很多声乐教师是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对于非西方的非十二平均律的东西感到不适应。加之长期以来音乐专业办学思想的影响,一些声乐老师认为这种有“不准的音”的唱法不符合他们长期以来信奉的“美声唱法”的审美标准,在他们的声乐教学实践中,会有意无意地用美声唱法的标准去衡量维族的传统唱法。所以,改变当前声乐教师的传统观念,是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要搞好维吾尔声乐教学,还应在维语声乐教材的编写上下些工夫。现在的声乐教材中外国歌曲教材多为意大利歌曲集、意大利歌曲108首等。中国作品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些维语版的歌曲集被选用,但这些教材的选用大多根据老师个人爱好和习惯,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应该组织专家编撰一本以维吾尔传统民歌、木卡姆选段为主,同时包括一些外国经典歌曲、内地民歌和新疆其他民族民歌的歌曲集。每首歌曲的歌词都有原文和维文,这样可以使维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外文和汉语歌曲,这将更有助于维吾尔声乐教学。

结语

作为歌舞民族的维吾尔族,具有悠久的别具特色的声乐文化,其声乐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以美声教学为主的声乐教学模式,应该加大维族教师培养力度,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加紧维吾尔传统声乐和音乐理论的研究,尽快建设维吾尔声乐教学体系,从而培养更多的维吾尔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承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

[1]段凤琴.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发展策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1).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8

>> 新疆伊犁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艺术专业双语教师胜任力研究 新胜任力理论下的中小学校长素质结构研究初探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学的改进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胜任力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新疆和田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初探小学音乐双语教学 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浅谈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 中小学双语教学课程探讨 伊犁地区向日葵列当的危害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 新疆伊犁地区少数民族血液细胞参数研究 伊犁地区薄荷黑小卷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初探 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初探 中小学音乐课创编教学初探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美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2]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3] 孙远路.西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力主要构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4] 马岳勇.少数民族文化语境中的新疆双语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

[5]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6] 孙远路.西南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工作胜任力主要构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9

关键词:自弹自唱 边疆高校 德宏师专 音乐专业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73-02

顾名思义,自弹自唱就是自己一边弹奏钢琴一边演唱声乐作品,是指在演唱歌曲的同时编配并进行钢琴伴奏的技能技巧。自弹自唱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体现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点。掌握自弹自唱能力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弹自唱能力是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各种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的检验,充分体现了音乐理论、钢琴演奏、声乐演唱、即兴伴奏能力以及音乐创造力和感悟力等综合性能力,是其它任何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无法取代的。德宏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到高师音乐教育都还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整体音乐教师的音乐综合能力较差。地处云南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德宏师专则是当地唯一一所具有专业音乐教育的地方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是为德宏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基地和摇篮,其办学理念、思路以及办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德宏师专音乐教育专业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当地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德宏师专由于师资的严重欠缺,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毕业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作为中小学教师应该必须具备的自弹自唱能力非常薄弱,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教学中无法完成自弹自唱,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德宏师专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并直接影响当地的基础音乐教育。自弹自唱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 自弹自唱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边疆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和教学水平

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的综合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形式包括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教学两部分。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条件,课堂音乐教学内容、质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课堂音乐教学主要有歌唱音乐综合课、音乐欣赏综合课、器乐合奏课等;综合性课外音乐教学主要包括:各种歌咏大赛、综合性音乐比赛、合唱训练、乐队排练、各种音乐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学校课堂音乐教学,还是课外音乐教学实践,自弹自唱能力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充分利用自弹自唱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来完成教学任务。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师资、基础设施、教学环境的严重欠缺和匮乏,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一直处于低层次发展水平,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普遍较低。绝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上以课堂综合性歌唱音乐教学为主,而相对单一的乐器合奏、合唱训练、乐队排练、音乐欣赏几乎没有。因而,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与内地相比,其综合性要求就更加高,对音乐教师的综合音乐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这种高度的综合性,必然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自弹自唱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只有音乐教师具备良好的自弹自唱能力才能够直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在教学中才能以热情饱满的情感弹唱,加上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使音乐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才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总之,边疆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自弹自唱能力的提高更加有利于边疆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自弹自唱无论对于音乐作品的诠释还是进行示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弹自唱能力水平的高低还是一个音乐教师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驾驭音乐课堂教学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和手段。

2 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边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弹自唱由于“涉及较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高师教学实际中不仅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的整合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实现课程间的融合,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弹唱的实践中得到更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锻炼机会,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提高高师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自弹自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巧和能力,它是衡量一个学生或音乐教师音乐专业综合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一项由多种知识、理论和技能综合运用与融合的能力。这种表现形式对音乐教师或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声知识、钢琴演奏技能、声乐演唱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即兴伴奏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音乐综合素质。目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音乐理论水平低、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学生起点低、音乐综合素质较差等特点。由于自弹自唱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比较广泛,因而通过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可以促使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动的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与融合,将有限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加以提升,从而使学生在自弹自唱的实践过程当中,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演唱演奏技能,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的过程当中得到锻炼的机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专业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总之,通过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提高边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对于切实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适合于中小学需要的合格音乐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开设自弹自唱课程有利于优化边疆民族高校严重匮乏的音乐教育资源

边疆民族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紧缺、简陋,专业及教学水平偏低等问题。以德宏师专音乐专业为例:从教学设备而言,德宏师专音乐专业教学钢琴严重欠缺,目前一共只有18台钢琴,而学生有150多人,加上学前专业学生,一共有三百多人,这些钢琴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练琴实践;到目前为止,德宏师专音乐专业还没有专门的音乐艺术教学实践场所,没有专用的演播厅或音乐厅,没有专用的排练厅;从师资力量来看,目前德宏师专只有9名音乐专业教师,他们要承担音乐专业的教学任务、学校的公共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任务、学前专业教学任务以及学校各种文艺活动与晚会的组织任务。因而,德宏师专音乐专业教师非常欠缺,无法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许多教师担任5、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都必须是全能型的教师,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根据当前德宏师专音乐专业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如果采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与课程结构根本就无法实现和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德宏师专音乐专业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然而,自弹自唱课程由于其高度综合性优势,对于缓解这一矛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优化边疆民族高校严重匮乏的音乐教育资源。首先,从传统专业院校专业课程结构来看,钢琴、声乐、即兴伴奏都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开设;从上课模式看,声乐、钢琴是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这样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要求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而当前边疆民族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师资根本无法满足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自弹自唱以其高度的综合性将钢琴、声乐和即兴伴奏进行整合,从而缓解了边疆高校音乐专业因教学设施和师资不足的矛盾。其次,自弹自唱能够使学生的艺术实践变得更加简单而方便。只要一台钢琴,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自我表演,对于艺术实践场所和设施不足的边疆高校而言,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

4 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边疆民族高校音乐教育师生的创造力

1994年美国所通过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据竞争位置的成败关键。”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富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我国的教育也开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技能逐渐转向重视智能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人才智能培养的核心构成,是社会与个人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扩散性的特征,是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的对立统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能以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问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独创性特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音乐教育理应担负起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任务,以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自弹自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高度的综合性。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即兴伴奏、和声配置、音乐理论等相关课程内容。自弹自唱所包含内容的广泛性能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空间,能够最大化的调动学生或教师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或教师的音乐创造性思维更加主动、积极和活跃。边疆民族高校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观念、管理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比其它地区高校更加落后,传统教育中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多重视,必然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自弹自唱对于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与想象力;对于培养他们饱满热情的创造精神、高度的灵活性以及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自弹自唱在边疆高校音乐教育中,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对于边疆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为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更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5 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边疆民族高校音乐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源泉和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动力,才能够高效率地将学习行为长久的保持下去。《论语・雍也》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边疆高校音乐教育通过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能够广泛的调动学生对音乐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爱好与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并锻炼学生自觉参与、独立操作的品质和能力。自弹自唱能够给予学生或教师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现和诠释音乐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使学生或教师的创作性活动受到应有的尊重,个人的理解和判断被充分认可。自弹自唱由于其高度的综合性特征,通过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能够把抽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充分的结合起来,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毛羁龙.开设自弹自唱实验课程的意义[J].艺海,2010(12).

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篇10

关键词:新疆风格 钢琴作品 演奏

自1941年冼星海先生依据哈萨克民族音乐元素创作出了钢琴作品《哈萨克舞曲三首》以来,中国的作曲家们便开始借鉴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钢琴作品,至今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新疆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运用了西方作曲手法的同时,有的取材于新疆民间歌曲,或者借鉴民族旋律特征,有的取材于新疆民间舞曲,或者借鉴其节奏特征,并且从20世纪四十年代直接引用民间句调加以简单伴奏形式,发展至五六十年代运用复杂的作曲手法创作多种形式的乐曲,如丁善德先生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以及石夫先生创作的《第一新疆组曲》等,再发展至七八十年代运用浪漫派作曲手法创作出的成熟而庞大的钢琴独奏曲,如储望华先生的《新疆随想曲》以及孙以强先生的《春舞》等。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但是新疆民间音乐的进步,更是成为了钢琴艺术的瑰宝。

一、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音乐特征

众多作曲家充分将新疆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手法巧妙结合,使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作品具有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展现特有的民族韵味:

(一)灵活鲜明的节奏特征

新疆风格钢琴作品在节奏上多使用附点、切分与前十六后八的节奏组合以及弱起等,一些节奏型是民间音乐中的固定节奏型,如维吾尔音乐中的“麦西来甫”节奏型,一些则是由民间节奏乐器的演奏演变而来的。

(二)独特巧妙的旋律

在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中,旋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多运用抛物线型如波浪般的旋律、小二度及增二度等特殊音程、“顶真”手法等。有的用来表现高亢的民歌,有的用来表现宏伟壮丽的画面,有的轻盈快速的旋律则用来表现民间乐器的演奏特点。

(三)特殊的调式及和声的运用

新疆民间音乐多数属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有些音具有游移性,在 1/4-2/4 全音的范围内上下游走,后被称为“活音”。在创作成钢琴曲后被小二度及增二度音程所代替,这些音程运用到调式及和弦中就构成了新疆风格钢琴曲特殊的调式及和声体系。

(四)音乐中丰富的画面联想

许多新疆风格钢琴作品被创作时不谋而合地要去展现新特的名俗场面以及壮丽、沧桑、多彩的地域风光,因为这些都是新疆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作曲家们尽力的想通过音乐去展现脑中的画面,所以在演奏新疆风格钢琴作品时联想这些场景仿佛成了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要点

在弹奏新疆风格钢琴作品时,除了运用到一般钢琴音乐的演奏技巧外,还要对新疆所独有的乐器进行音色上的模仿,以及对民间音乐处理方式的模仿,这就需要我们从诸多方面对演奏技法做出调整:

(一)从触键中体现新疆风格

不同的触键、良好的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新疆歌舞的音乐特点以及极其丰富的音乐形象也需要细致、灵活多变以及极具控制的触键方法。在弹奏具有鼓点特征或者舞蹈特征的音乐片段时,所用的触键大多是断奏,但是这里的断奏要极具弹性,强弱音的对比也更明显些,要充分运用前臂、手腕和手指的挥动,触键指尖凝聚好,离键快,重音适当借用到手臂的力量,从而表现出打击乐鼓点中“咚”和“哒”不同的音色,也表现出欢快、跳跃的音乐个性。

在演奏歌唱的音乐片段时,要从内心歌唱意识和演奏方法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将旋律在心里真切的“唱”起来,把它想象成悠扬起伏的声音线条。其次,在触键时要会运用到手臂的贯通力量,有向里“伸”的感觉,仿佛琴键在触底后仍可以继续走下去,这时手臂所传导向下的一部分力量要释放在肘部及腕部,表现在肘部打开、腕部向上,整个过程手指不挥动,只是配合手臂的力做好支撑;在弹奏整个乐句时还要有手臂及手腕的横向牵动使力量横向传递,从而弹出饱满、明亮的音色,用来表现新疆歌者拿嘹亮、高亢的嗓音。

在弹奏快速跑动的音乐片段时,多数是要表现出弹奏轻盈的民间乐器的音色,如横笛、苏呐依等,这时要求掌关节能够自由、适度的挥动,指尖要会凝聚力量,同时不要忘记手腕和手臂横向的牵动,从而做出颗粒而明亮的且具有线条感的声音效果。此外,如遇到需弹奏出抛物线特征的旋律时,强弱之间的起伏感则需要比一般的音乐线条更加夸张些。

在弹奏具有张力的音程、和弦及八度时,在下键前,力量要准备就绪,随时等待爆发。要使用大臂挥动的力量,无论力度很强或者很弱,手掌必须有内在的张力。在弹奏具有旋律性线条的音程、和弦以及八度的连接时,首先要会运用手臂的横向牵引动作,使其在横向上保持力量及音响的连贯,并要特别注意到乐句中的重音。其次,一定要分清主要音(旋律音)与次要音,在弹奏时应将手臂力量多送给谈主要音的手指。这些有张力、有气势的音程、和弦多用来描绘新疆壮丽、苍凉、险峻的地域风光,在弹奏时对于音乐起伏的需求就要更明显些。

(二)演奏新疆风格钢琴作品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