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48:02

新疆大学

新疆大学范文篇1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等。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新疆大学为例,新疆大学民族成份多元,近些年来宗教极端势力的不断渗透,为了贯彻落实无神论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抵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一律禁止从事宗教活动、穿戴带有宗教色彩的服饰,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学校通过不断地举办讨论会、座谈会、民汉结对子宿舍、维汉双语角等活动教育规范学生,积极带头抵制和防范宗教势力向校园渗透,提高学生政治鉴别力,正确认识宗教本质,不在校园内开展与宗教有关的活动,不散播宗教言论。新疆大学利用制度对人的约束规范作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现代文化,抵制歪风邪气,用实际行动积极抵御和防范宗教势力向校园渗透,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2.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必须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等现象日益严重。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新疆是“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的地区,近年来,“三股势力”的宗教极端、民族分裂等反动思想不断地向各级各类学校渗透,有目的地进行分裂宣传活动,企图拉拢学生扩充阵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新疆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防线。”此种现象凸显了高校坚持正确理论引导的重要性。坚持理论引导,首先必须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其次,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传统的毫无生机的刻板手段,不能单纯的进行理论灌输,要重方法和时效。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的主线,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2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下表是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2014学年大一至大三政治学习情况统计。由以上统计数据可知,各年级进行政治学习情况各不相同。从时间梯度呈现的趋势看,各年级政治学习的热情随着时间递减;从年级层级上可以看出,政治学习的参与度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减;同时政治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主题有一定的关联性。

新疆大学范文篇2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09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20*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新疆大学范文篇3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新疆大学范文篇4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体系优化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一个融地质理论、勘查技术、矿业经济与环境及矿业政策法规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倡议的逐步深入,新疆作为中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和资源通道,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新疆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把“注重实践能力,提倡创新思维,鼓励自主创业”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可见国家对此的高度重视。在实施教学改革方面,以新经济和政治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分析为导向,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完善“以需求推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直接培养成学校与社会无缝衔接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1.区域行业环境的必然性。2017年初,我国新疆及其周边区域地质矿产行业开始回暖,处于上升阶段,由于区域上的资源优势,新疆以及邻区各国在资源领域充满着各种机遇,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按照目前新疆探矿权(4709个)、采矿权(3392个)、矿床(1498个)、矿点(2746个)分布情况,在现有基础上,以平均每10个矿权配备高层次人才2名,需要配备1600名;每10个采矿权配备矿山高层次人才2名,需要680名;相邻国家按50人/国配备上述两类人才,共8个国家,又需要400名;共需2680名高层次人才。以上测算仅为保障“一带一路”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倡议最基本的要求,也反映出我国新疆和邻区各国在矿产开发领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然性。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思维下,大学专业教育往往与社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脱节,这在工科等应用型专业尤为突出。少数民族学生在工科领域就业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这一现象被“三股势力”利用,已成为分裂势力蛊惑青年学生,煽动民族仇恨的重要源泉。为此,探索以需求推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幅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发挥其民族特质和文化优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不仅仅是专业教育问题,更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施和新疆工作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

我国新疆和邻区各国区域内地形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及利用一般都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进行,而新疆山区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民族特质和文化背景,使其在山区、牧区找矿效率、找矿效果和工作安全性方面均表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由境内走向境外,境外各国有着相似的地形条件和文化背景,这一优势将更加明显。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内容

在广泛调研课程体系优化的工作基础上,认真总结获得的认识和成果,寻找出差距和不足。依据需求分析,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以“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实践创新”结合度体现,强化“学科—专业”配套,以各学科方向科研平台和科研活动为推手,结合行业需求,提升师资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同时构建校内外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形成“学科方向—师资团队—专业课程体系”配套格局。

1.以往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依据专业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创新能力要求,结合相关高校和行业专家、行业单位、企业意见,通过各层次用人单位用人现状和未来人才需求分析,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课程门数过多、类别繁杂,学生忙于应付,难以专注于专业核心理论、技术及实践应用体系;

(2)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课程体系的概念,各门专业课程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不清晰,仅为考试而学;

(3)部分教师和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对课程体系优化提出五点要求:

2.课程体系优化内容。根据上述问题分析和五点要求,从五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

(1)整合(精简)课程门数(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测量学等13门)。

(2)增加核心课程学时(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勘查地球物理)。

(3)增加实验课学时(结晶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

(4)增设一系列技能综合训练课程(GPS/RTK及地质应用、地质软件技能综合训练、地质鉴定技能综合训练、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和视野开拓讲座。

(5)配置合理周学时数。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实践应用”间的系统性。其中综合技能训练在连结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内容上和时间上弥补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各类实习之间的缺失环节;视野开拓讲座则依据行业需求变化,重点依托行业兼职教师实施,主要目标在于3—5年内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创业支撑点(基地)。

参考文献:

[1]冯佐海,廖秉魁,王葆华,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1):21-23.

[2]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1-150.

[3]夏庆霖,边建华,王家豪,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09,(4):70-72.

新疆大学范文篇5

关键词:新疆高校;就业;人才培养机制

本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热门的话题,成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疆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千万个家庭的心,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关系到新疆高等教育前进和改善的方向,关系着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如何突出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新疆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向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然而我们经常在求职招聘现场看到的景象却是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看到许多企业感叹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合适人才。综合分析,影响新疆高校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结构性失调与社会需求相矛盾一方面,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薄弱,自身办学水平和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校教学质量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新技术学科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起步晚、基础差、招生规模小,缺乏高水平、领军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1]。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农村教育仍然薄弱。高等教育院校布局、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某些新兴专业缺口较大,如材料化工、勘探矿产等专业,传统专业知识陈旧、适应能力较弱而使得就业质量也不容乐观。

2.就业理想与现实需要相矛盾受传统教育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盲目地把就业目标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一味地追求稳定和高收入,造成就业意愿与就业需求的矛盾,人为地增大了就业难度。

3.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目前新疆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指导工作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新疆高校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服务经验不足,就业服务人员乐于并善于开拓新的就业市场的意识不强,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树立以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满足社会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适应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当中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加开放的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链接。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是新疆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1.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理念融入学科专业设置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直接反应在专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上,因此,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严格按照“按需设课”的原则,适时更新课程内容。随着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加快,高校必须面对市场需求,推进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结构。用人单位(包括毕业生)希望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并能很快适应所在的岗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希望在校学习时能增强职业针对性。新疆高校要认真研究,将拓宽专业口径与加强职业针对性有机融合,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增强职业针对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树立建设高质量的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为突破口的教育理念。

2.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就业市场动向,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是提高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2]。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社会实际,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工作岗位对员工创新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掌握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近几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都在进行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教育教学项目的改革意见的征集,教学内容家方法的探讨等。一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方向及趋势相一致,顺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意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针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新领域、新职业和新需求,引入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做好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3],强调人才培养既要传承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注重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负责任的公民,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搭建平台,为终身学习做准备。

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其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调整课程类别与比例,重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应用生物科学为例,虽然该专业就业面广,但近几年应用生物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其竞争能力不如植物保护、园艺果树等专业的学生,根本原因在于其课程设置偏重于生物理论知识,对学生的上岗应用能力培养不够,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也提出要解决“千校一面的问题”[4]。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就新疆高校而言,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域环境及不同的生源结构。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塔里木大学是目前南疆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独处沙漠附近,自然条件艰苦,经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校风和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学校人才培养中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下的去、干的好、留得住的基层骨干,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有专业特长,还要有敏锐的市场需求意识,在努力钻研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把握国家政策走势,了解就业市场动向,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就业需求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新疆高校应该为专业老师提供较多的与相关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打造一支热爱专业,了解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

6.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的就业教育从立足于就业指导发展到加强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从发达国家的就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来看,这还远远不够,要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职业选择、法律服务等的专业性指导是大势所趋。高校应积极为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如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网络开发与完善,专业化就业市场开发,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性开发、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等,以专业的角度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树立理性的就业[6]。

新疆大学范文篇6

关键词:法制建设;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法制则是良性社会环境建构的前提。随着法制化建设口号的提出,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客观上带动了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创新与完善,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内地高校存在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多样的内部制约因素使得当地意识形态教育阻力重重,因此探寻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并在掌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找意识形态教育的侧重点成为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重点。[1]

一、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一)法制建设背景下多元文化涌入,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存在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管理趋于理性,在此背景下对外来文化呈现出包容吸纳的开放式心态,多种文化形式与价值理念涌入中国,文化的管理与价值引导相对困难,尤其是新疆等边远地区,管理难度同步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新疆学生具有内地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共性,积极向上,大胆创新,但当地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又限制了其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其对新文化新事物的分析判断,加上自身薄弱的抵御力,很难正确区分文化精髓与文化糟粕。另一方面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分布差异性明显,不同民族学生坚持的主流价值观不同,在多元文化及多元主流价值观碰撞的过程中造成民族差异认同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困惑,而这种差异性的困惑成为动摇社会主义信念的首要干扰因素。[2]因此做好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为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法制建设背景下鼓励民族自治,新疆成为分裂势力主攻对象

“依法治国”口号的提出及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对民族自治给予较大的认同与支持,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在保证遵守国家现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可以依法自主管理当地事务,做好当地经济发展的统筹部署,而民族自治赋予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自由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列强煽动的分裂势力提供分裂突破口,其分裂行径主要借助对新疆青少年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实施,通过境外煽动境内附和不断加大对新疆高校学生分裂意识的渗透,因此做好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必须做好对敌对分裂势力的打击。

(三)法制建设背景下弹性空间不足,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形式僵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法制建设的内涵也不断创新延伸,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制建设起步晚,水平低使得其弹性处理空间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新疆地区意识形态教育的僵化。一方面新疆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正确认识,在世界观及人生观树立方面容易出现选择判断的偏颇。另一方面新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足,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无论是活动质量还是活动数量都有待提升。[3]立足当前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其受自然及人文条件客观限制偏重于理论灌输,缺乏社会实践灵活性。因此法制建设背景下做好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以当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为前提,提升法制建设的弹性度,以更加多样与灵活的方式带动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

(四)法制建设对网络存在监管盲区,影响新疆学生意识形态分辨

网络飞速发展在促进信息交流共享,带动网络文化网络思维创新的同时,也因监管不足造成主流文化界限的模糊,从而干扰新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判断分析。一方面借助法律对网络管理的既定盲区,社会敌对势力以网络为工具进行分裂反动言论的及情绪煽动。我国网络管理暂未进入法律监管的范畴使得疆分裂“三股势力”虚假宣传与错误引导有机可乘,其借助对分裂反动信息的外在伪装,在网络的掩护下公开,引发新疆学生思想认识的混乱,从而导致学生真假价值观难辨,此外新疆偏远的地理环境与落后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降低了当地学生信息过滤与筛选能力,在西方反动思潮及政治煽动的影响下造成主流值意识形态阵地失守。

二、法制建设背景下做好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一)以法制建设为导向,明确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与方向

我国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客观上促进人们对多元文化形态理解与认同度的提升,而多元文化的并存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方向的原有“一元化”地位造成威胁。因此必须做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方向的明确。以新疆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为例,法制建设起导向作用,强化对主流思想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高校课程教育将法制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做好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引导新疆高校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从宏观层面做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结合新疆特殊的文化历史与地理环境,从微观层面做好当地主流思想文化教育,特别是增强新疆高校学生对“三史”的理解认同,辅助以丰富多彩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在保证当地多元文化一体化的基础上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方向的明确。

(二)以法制建设为原则,做好民族自治管理及分裂势力的打击

新疆少数民族自治政策赋予新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大的自主权,而新疆自治管理及自主发展在取得相应成果同时也造成与其他地区发展的脱节,加上新疆恶劣自然环境,经济链条不足,工业产值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明显,影响当地民族团结与稳定。因此应允许其自治的同时加大对当地的宏观调控与引导,通过政策倾斜与物质帮扶构建新疆经济发展的良性空间,增强新疆当地与祖国的日常关联。此外针对敌对势力对新疆的分裂意图进行谴责及打击,运用法律手段做好分裂分子的政治制裁。

(三)坚持法制建设背景,做好意识形态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我国新疆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往往侧重于理论说教,对内容与形式创新缺乏关注,长此以往,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应有的活力与吸引力,意识形态教育逐渐形式化、过场化,其教育宗旨与目的难以真正实现。我国法制建设硬性方针指导下将新疆地区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敏感区,采取单纯的高压束缚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4]新时期新媒体的诞生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方向,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因为政治敏感一直被作为课程改革的“雷区”而刻意回避。立足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的时代背景,做好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手机网络等载体都可以运用到意识形态课程教学中去,其便捷性及交互性的优势使授课形式更趋多样,枯燥的理论教学在新元素的带动下更贴近学生生活。各种形式的辩论赛、红歌演唱比赛、文化艺术节目等都可以作为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方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在整个校园内形成强大凝聚力,新疆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正能量的感染,自觉提升对意识形态的鉴别筛选能力,从而实现意识形态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四)以法制约束为前提,积极做好网络环境的安全监督与管理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掀起信息交流共享变革的浪潮,借助网络我们可以实现异地信息的传输与数据资料的共享,具体到意识形态层面来说,可以实现某个社会热点话题的全球研讨。但网络环境自由开放允许多元意识形态并存,甚至部分反动意识形态借助网络载体伪装存在,因此做好法制建设背景下的网络监管是实现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要增强新疆各大高校校园网络控制者的全局意识,妥善做好主体信息的筛选与掌控,对于网络上充斥的不友好言论、敏感话题及负面信息第一时间拦截处理,将谣言的传播扼杀在萌芽中,以免负面信息的进一步扩大。法制建设背景下要求坚持依法治校,通过网络规范制度的出台与网络治理方案的拟定,为网络安全提供法律援助。其次要建立专项监督管理队伍,重点发挥辅导员的网络监管作用,以辅导员为桥梁纽带及时获取学生意识动态,做好学生意识形态及网络信息接触的信息反馈。网络监管队伍可以吸纳部分学生干部,做好网络义务监管工作,既有利于其政治辨别能力的提升也有利其科学使用网络好习惯的养成。最后要加强法制宣传引导,鼓励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升分辨是非的能力。我国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网络监管法律的制定出台,将网络的监督管理纳入到法制建设范畴,从而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三、结语

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微观层面之一,对学生价值导向树立与意识形态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偏远的地理环境与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得其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格外敏感与慎重,本文立足当前我国新疆意识形态教育现状,结合法制建设的宏观背景就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瓶颈问题进行了策略解读,以期对做好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提供指导。

作者:姜媛媛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宏.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3.

[2]亚里坤•买买提亚尔.新时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侧重点与路径创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5):175-180.

新疆大学范文篇7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三种途径实现。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高校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即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是法律素质的三项基本要素。同时,新疆高校法制教育也具有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殊之处。

(一)法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高校也都是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民汉合校的模式。而且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一般有50%左右,部分南疆高校多达70%~90%。新疆高校法制教育对象的多民族性必然带来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不同文化类型的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明显区别于内地高校法制教育对象的相对单一性。同时,文化背景差异性也使得各民族学生间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矛盾时会特别敏感。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甚至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法制教育对象的多民族性,还表现在教育过程中适用语言的多样性。新疆高校目前大力推行汉语教学,课程学习以汉语为主,但在日常生活中,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由于在校学生语言交流的多样化,在法制的宣传教育中对教育内容往往还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加以阐释,以使其内化和加深理解。

(二)法制教育目标及任务的特定性

国家对高校法制教育性质和目标历来有政策倾向:法制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五五”普法规划指出:“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并承载着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培植尚法理念、普及法律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如此以来,就赋予了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特定目标与任务。通过法制教育要使大学生懂得在新疆搞“”、民族分裂是危害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宪法和法律明文禁止的,要使大学生明确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更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法制教育内容的本土化

2006年开始,高校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该课程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制观。新疆高校法制教育除了涵盖上述内容外,还需紧密结合新疆特殊区情,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疆的实际问题。在基本法的宣传教育中,更要重点突出与民族自治、宗教信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有关的法律。国家民委的统计显示:我国除了有关民族的专门法律以外,其他法律中直接涉及民族问题并有相应规范条款的也占到1/5左右。这必然要求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中必须做到法制教育工作的一致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区域性、一般性与重点性、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一方面,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应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原则、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全国高校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法制教育不走样;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殊性,在教育的某些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方面贴近新疆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新疆社会的实际。

(四)法制教育地位的独特性

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除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标外,还由于复杂的现实环境和斗争需要,承载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决定了法制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法制教育在高校处理民族问题、和谐民族关系、维护校园稳定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时,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点。这就要求必须彻底转变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法制教育”没有自身独立地位,次第于“德育教育”的定位认识。克服在课时比例减少后出现的“道德优位,法律削弱”的认识误区。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应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并列为三大教育主题,具有独立的教育地位①。

二、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法制教育载体及课程教学

1•各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庞杂,系统性、连贯性不强,重点不突出。法制教育中存在替代现象。目前各高校法制教育对部门法的学习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此外就是校纪校规的教育。笔者选取了在新疆比较有代表性的6所高校: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昌吉学院,喀什师范学院、和田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学生145人(占43•03%),汉族学生192人(占56•97%);文科生132人(占39•2%),理科生205人(占60•83%);本科生234人(占69•44%),专科生103人(占30•6%)。共发放问卷355份,回收有效问卷337份,占问卷总数的96•2%。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涵盖了基本的法律、法规。在内容设计上高校法制教育与中小学法制教育基本相同,缺乏延展性和系统规划。同时,各项比例都不高,又表明法律知识种类繁多,但重点不突出,教育中对与新疆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法规政策等,选项比例反而较低,说明不是所有学校都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内容地进行教育。问卷调查中,有54%的学生选择校纪校规,是各选项中比例最高的。这说明学生平时接受的校纪校规较多,有清楚的认识。但这一排序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各校在法制教育中较为突出的是校纪校规的教育,相反刑法、民法等基本法的选择比率最低,存在着以校纪校规替代国家基本法的教育倾向。同时,民汉学生教育一刀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制教育存在替代现象。调查中没有一所高校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设计本土化的适应少数民族认知水平的法制教育内容。均是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统一开展法制教育。

2•各高校法制教育的渠道单一,教育方法与形式有待创新,需增强实践性、针对性。新疆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法律基础课和新生入学时的校纪校规教育。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和内容是教育部统一安排的,无法调整。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太强、实践教学太少,还有5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单一。在法制教育方式上,46%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常规普法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占主导地位,其他的法制教育形式,如:定期的法制教育讲座、“3•15”、“12•4”法制宣传教育、法庭旁听则较少,分别占28%、27%、16%。此外部分学生还表示有教材内容陈旧重复、缺乏针对性、课时安排短、讲解不透彻等问题。调查中还反映出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1•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在维护新疆稳定的作用上认识较清。法制教育在新疆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维护稳定、推进法治建设的作用,也是抵御“三股势力”破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法制教育宣传,绝大部分大学生(89%)都能明确地认可“法制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成为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从而保障社会稳定”的观点。仅有11%的学生对此不予认同或认识不清。

2•大学生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普遍较低,法制教育对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目标效果不明显。自2006年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关法制的内容仅两章、四课时,明显偏少。课程教学目的重在培育尚法理念和提高法律素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更多的要靠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养成法律意识,尊法、守法、用法。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在自觉养成法律意识方面还比较欠缺。有7%的学生在课堂之外根本不会主动学法,有69%的学生较少自学,仅有23%的学生自觉学习充实法律知识。说明学生在学法问题上存在功利主义心态,更愿意把时间和经历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忽视人文包括法律素养的培育。同时,在自觉守法、用法、护法方面,调查显示,只有13%的学生有经常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的意识,有55%的同学只是偶尔使用,还有32%的同学根本不用或不知道怎么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大学生基本法律知识水平

大学生经过数年的普法教育,理应掌握了基本的宪法、刑法、教育法、行政法律法规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知识。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组问题以考察大学生对上述部门法知识掌握的程度。结果令人堪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应隶属于行政法渊源,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4%的学生选择正确,而绝大部分学生将其错误地归于宪法、刑法、民法之中,还有11%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该问题只有55%的学生选择正确,有32%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有11%的学生认为是国家司法机关。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而受处罚的行为是一种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但只有40%的学生认识正确,其他学生则错误地认为是违反民法、刑法或违宪行为,另有5%的学生则根本不知道。通过上述法律知识点的考查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大力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1•必须站在依法治国方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不断提高公民和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成员的法律素质。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营造依法治国的法律文化环境,使法律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意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疆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不仅应懂得法律知识,更要树立起法制观念、契约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用法护法观念等现代法律意识。这是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新疆文明、进步、发展之需要。

2•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优化和拓展法制教育内容,突出地域特殊性(1)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将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有关新疆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法规和保障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作为新疆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对解决多民族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调查显示,约有62%的大学生对此是不了解或存有疑惑的,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白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的,其自治权属于特殊地方国家权力,不享有脱离国家的独立权利。它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基于民族差异为实现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保障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权而在民族聚居区域设立的制度,更是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向少数民族提供了保持自己特色的形式,又为他们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提供可选择的手段①。

(2)在基本法的学习中着重突出关乎新疆稳定和攸关大学生的内容。在刑法的学习中突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等重点罪名理解与掌握;同时,对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违法与犯罪、此罪与彼罪。在宪法的学习中让学生不仅了解国家的性质与政权组织、结构等,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把握公民的权利与公民义务。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般身份与特殊身份中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同。学习宣讲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疆大学生正确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懂得计划生育是提高民族素质、脱贫致富、实现新疆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实行计划生育不是针对哪个民族的,而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人、任何民族都不能享有特权。

3•丰富法制教育形式,不断拓宽法制教育课载体

必须转变过去单一由基础课承载法制教育主渠道的现状,依托基础课为核心,构建一系列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真正使法制观念在大学生中实现入脑、入心、入行。建议结合新疆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新疆各高校法制教育专门教材,作为基础课辅助教材。以往新疆高校发生的危安案件中,有不少涉案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清醒的认识,对犯罪的后果没有准确地预见,稀里糊涂地沦为阶下囚。在教育载体和路径上,高校的法制教育可以通过“进学校、进院系、进班级、进支部、进社团、进宿舍”的渠道,真正将法制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层面、各环节。

新疆大学范文篇8

新疆民族舞蹈文化是连接新疆各民族人民内在情感的重要纽带,是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稳定和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由于民族舞蹈在新疆民族文化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因此,对新疆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加强新疆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建设,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有利于新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新疆综合发展实力与各民族的凝聚力。高等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和谐的职能。文化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具有本质性意义的价值观置于同一个平台——大学,可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吸收和融合,进而消除歧视、敌视与冲突,最终达成共识与和谐。该职能因国家、企业等职能所限,难以完全承担,唯有高等教育才可促其实现。新疆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民族融合和先进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摇篮,我们要建设和开发一批涵盖新疆各民族舞蹈艺术的表演课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摒弃文化偏见,接纳文化差异的社会能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培养学生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能力,这种交往能力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说教式的教育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热爱大美新疆的精神,使学生相互尊重各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民族间的矛盾或民族文化的冲突时,能够顾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妥善处理有关问题。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各民族居住区相对集中,不同民族居住区之间来往有限,与外界的交流也很少,形成了一个个民族色彩强烈的文化、生活的区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就接受了区域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其地方民族意识特别强烈,对其它民族的文化处于不太了解的境地,这就存在着误解、歧视和冲突的风险。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我们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增加一些各民族文化的元素,让各民族学生更好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融入到多民族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通过民族舞蹈所展示的新疆不同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让学生领悟不同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和对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感情,进而感悟民族舞蹈的真谛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不同民族大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的团队,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互动交流、互相理解和互相欣赏,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相互交往、协作中逐渐淡化地方民族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增加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和与团结。21世纪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将引领着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但在新疆,由于中亚泛伊斯兰化影响对新疆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妇女不再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一袭大黑罩袍,南疆某些地区甚至禁止音乐、传统歌舞、绘画、雕塑等社会文化活动。如果我们不能倡导和繁荣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现代艺术方式的民族文件,那么新疆文化的倒退就是难已避免。因此,我们要结合新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实际,增加新疆各民族世俗化的文化因素,大力发展新疆民俗文化和民族舞蹈文化,使其和现代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融合,抵御中亚泛伊斯兰化思潮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最具有引领时代文化特质的当代大学生中,开展此项工作,使他们成为传承、推广、创新和引领新疆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使者,成为维护新疆维定和民族团结的合格社会公民。

二、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动作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新疆民族舞蹈是以欢快的肢体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新疆各民族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各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理论知识、肢体艺术、舞蹈语言、人体生理、运动结构和训练机理等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系列的肢体训练,可以改变学生中不良的肢体行为习惯,使学生个人形体和运动行为变得更加有韵味和美感,增强学生的乐观自信。各民族学生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各族学生对优美民族舞蹈的感受,使学生充分体会新疆民族舞蹈艺术所孕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培养各族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通过肢体语言的培养和培训,内化其气质、涵养和风度,更好地展现出新疆各民族青年人应有的活力。优美的体态、良好的行为、丰富的情感及丰厚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新疆高校学生具有区别于内地大学生特有的气质,这是新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最高目标。随着新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团结素养和就业创新能力,是当前新疆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疆高等教育开设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就是要通过新疆丰厚的民族文化这个载体,提升新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交融及理解能力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因为舞蹈是一项团体的行为表演艺术,对队形动作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配合,培养各民族学生的耐心、互助和团队合67作精神,最终达到整齐和谐的表演效果。这种长期的团队训练既可以培养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可以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民族舞蹈的训练与演出,可以使学生感悟民族舞蹈丰厚的语言和文化,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丰富新疆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

三、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确定作为“歌舞之乡”

新疆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它们是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和汉族的民间舞蹈节目,采取“项目”型的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选取节目类型,进行创编、训练,直至最后的演出。我们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上,要根据新疆的地域特点、民族习俗、民族文化和学生的民族构成,构建具有本校特点的民族舞蹈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既要体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特点,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尊重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前提下,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完善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新疆民族舞蹈课程为每学期必须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周学时为2个学时,以某一民族舞蹈表演为载体,采用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加表演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新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每人至少具备5-8个不同民族舞蹈节目的表演能力。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确定上,应遵循5个原则:一是课程教学组织的多民族原则。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

学习小组应该跨越班级的界限,由新疆不同民族学生组成,不允许同一民族组成同一学习小组;二是课程教学的“行动导向”教学原则。每组某一学期以一个民族某一民间舞蹈节目为课程学习的载体。学生首先对舞蹈节目的整体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单一动作技能的训练,然后进行组合动作的训练,最终完成某一民间舞蹈节目的表演。三是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的教学原则。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优越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晚会,让他们在舞蹈的训练和表演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种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是很大的。四是师生双向交流学习的原则。舞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情感和兴趣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还要发挥各民族学生舞蹈的直观情感优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五是社会实践教学的原则。只靠学生校内的民族舞蹈课程的学习,是难已培养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的。我们要利用学校多媒体等设备,在校内民族舞蹈课程教学中给学生放映一些新疆民族的纪录片和舞蹈视频;鼓励学生参加当地的民间舞蹈活动,或者以学生小组的形式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为农村集市表演节目;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与掌握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舞蹈特点,最终使各民族学生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潜质。

四、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发展将促进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需要跨学科复合型的创业人才,需要掌握现代营销技术的推广策划人才。有了这些人才,才能完成对新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才能实现在保护与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施文化艺术资源优势的转换创新战略,才能形成一批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和优质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借助现代媒体形式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形成支撑地方经济的文化优势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积极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向外输出。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工业设计技术,使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式,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走向世界。在弘扬中国舞蹈文化和新疆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时,将新疆高校舞蹈教育事业逐步推向国际化发展的轨道。在新疆高校中普遍开设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可以实现培养复合型的新疆民族舞蹈应用型、技术型、经营型的专业人才,可以实现新疆民族舞蹈艺术与会展、旅游业的结合,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结合,与装饰装潢的结合,与计算机多媒体的结合,与营销策划的结合和与动漫设计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拓展新疆民族舞蹈艺术产业发展的领域,使具有新疆民族舞蹈艺术特色的文化作品、工业设计作品、动漫作品、旅游工艺品等文化产品逐步走出新68疆,走向世界。

新疆大学范文篇9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本科生毕业论文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考察,也是对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培养和测试。它是建立在多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一项综合性的、内容广泛和工程实用性强(尤其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理论性问题进行研究或对实践性问题进行设计的综合性训练。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扩大专业知识面,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形成学生的科研能力;力求在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方案制订、理论计算、设计绘图、实验探讨、模拟测试、计算机处理、撰文论证、口述表达等方面加强训练,初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应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原理、标准、规范、技巧和经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化工基础和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化学工程师的基本理论素养。

1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主要表现

1.1指导思想。毕业论文(设计)是审核专家提前抽调和进校后重点检查的审查材料,是衡量学校本科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培养标准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新疆区域与经济特色和新疆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标准。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化工工程师。毕业生能够适应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化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咨询和教育等工作职责;能够应用工程技术科学和其他有关科学知识,通过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解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毕业生达到见习化学工程师的能力水平,可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能在短期内获得注册化学工程师资格,成长为能够面向和引领未来的创新型工程师,也具备发展成为优秀企业家和知名学者的潜力。毕业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化学工程跨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成为新兴产业的积极开拓者和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成为新疆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行业急需的政治可靠、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化工工程师。1.2选题要求按照通用标准执行。应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1.3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1)毕业设计包括:运用各种资料(文献、手册、规范、标准、设计书等)搜集所需的信息;技术路线的选择及操作参数控制方案的确定;工艺过程的选择并确定,物料和热量分析及计算方案的制定;编程或利用现有软件进行装置的工艺计算及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等图纸的绘制;生产安全及“三废”治理方案的制定;工程的技术经济评价;撰写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2)毕业论文包括:运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资料(文献、专利、手册、规范、标准、硕博论文等)搜集所需的信息;比较及总结国内外文献,对国内外同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及研究技术路线、探讨及制定实验方案;实验用仪器设备的选购或设计加工以及安装调试;实验分析方法的确定;实验数据的采集、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撰写论文;结题答辩等。

2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2.1选题问题。(1)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有些选题没有紧密结合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社会发展实际,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2)学院没有很好的做到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师的指导力量合理安排选题。(3)指导教师没有明确选题任务,选题过大,没有很好的考虑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或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结果等问题。(4)学校要求选题应为一人一题,严格控制与往年的重复率。但是有些题目没有做到一人一题,没有做到每位学生独立承担独立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我院严格要求独立完成各自的毕业论文(设计)。2.2毕业论文达不到基本要求(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本科生掌握查阅中外文献的方法,具有文献综述的能力;(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本科生掌握实验研究(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的方法;(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培养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的习惯和能力;(4)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本科生培养论文撰写和陈述能力;(5)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本科生提升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以及实验探讨和操作能力。(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本科生初步具备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规划的能力,对研究(或设计)项目进行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的能力;(7)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本科生能提出自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进行实施;(8)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本科生培养总结归纳、综合分析、凝练科学规律和独立工作能力。2.3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短。一般很多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8学期开始做。一般都是3月至5月底,在这短暂的两个月时间内,(1)学生要进行查阅文献和总结文献;(2)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3)实验准备;(4)实验方案的实施;(5)总结实验结果;(6)撰写毕业论文;(7)论文答辩。2.4毕业论文(设计)下滑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毕业论文(设计)下滑的主要原因为:(1)很多指导老师把本科生直接交给研究生带,而研究生没有带学生的经验,就让跟着做实验或设计,(2)指导老师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不明确,(3)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不重视,(4)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老师一个人带多个毕业论文(设计),(5)学生的对本科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6)有前松后紧的现象,(7)最终答辩把关不严,有基本都给过的现象。

3本人对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可能来自社会、学生、学校、导师等多方面因素。本人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建议是:3.1学校应有健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的工作很关键,管理工作包括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目标、要求、评估、评价等机制。3.2健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学校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流程,要有规范,可控,评估总结的过程。3.3指导教师的选拔。指导教师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关键,他监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内容、质量和深度。学生则在指导教师的负责、监管和指导下进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因此学校或学院(系)对指导老师选拔工作上下功夫,选择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具有一定科研经验和道德素养的教师为指导教师。3.4健全选题和开题方面的管理制度。选题和开题环节是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需要健全选题环节和开题环节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存档。3.5做好期中检查和不间断的检查工作。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应进行不间断的检查,特别是到了期中时进行期中检查,检查在这一段时间内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情况。3.6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目前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与上课时的实验课一样,做几组实验,写毕业论文与写实验报告一样就行了的看法。尤其找到工作的学生,如果毕业论文题目与工作内容无关时,就对毕业论文没有任何兴趣了,不愿付出精力,敷衍了事。因此,指导教师要督促和严格管理毕业论文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总的来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检验自己四年本科阶段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检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检验本科生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69-71.

[2]侯晓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监控[J].教育学术月刊,2011(7):62-63.

[3]李九生,管爱娟.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09-110.

[4]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10):81-83.

[5]肖鹏,康爱红,吴正光.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5):77-80.

[6]周馨慧.关于导师制对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9):204-208.

[7]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89-90.

[8]宋先亮.对提高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17-19.

新疆大学范文篇10

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发轫以后,学者开始借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关注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对新疆民间文学的关注也就是在这时开始的。建国前,维吾尔民间文学工作者鲁•穆塔里甫搜集整理了《伊犁维吾尔民歌》,先后从书中精选了一部分翻译发表在《反帝战线》(1940年4月号)上;中国边疆学会编辑的《中国边疆》也曾刊载过《维吾尔民间歌谣辑译》(南京,1948年)。这些工作可以看作新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开始,同时也是当时学界试图通过边疆问题的研究来实现“经世致用”、实现“创化出现时代适应于中国的新风气”的目的的重要体现。建国后,新中国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促进了我们对新疆民间文学的了解。这些调查虽然不是专业的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但却为以后的深入调查提供了很多线索和第一手资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近百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等十几个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料集(含维文、哈文、汉文)。特别是“新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面认识和研究新疆民间文学提供了比较翔实、客观的资料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从事民间文学搜集和研究的专家。同时,学者深入新疆田野作业,进行了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学领域的深入学术研究,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和成果有郎樱对新疆民间文学(尤其是在史诗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深入研究,如《〈玛纳斯〉论析》、《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西北突厥民族的萨满教遗俗》等,毕桪的《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概论》,李竟成、雷茂奎的《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乌斯曼•斯马依编著的《民间文学概论》(维吾尔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和《维吾尔幻想故事研究》(维吾尔文,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哈萨克族别克苏力坦主编的《哈萨克民间文学》(汉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郎樱、毕桪等学者把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置于东西文化交流史的语境下研究,资料翔实,条分缕析;对深入研究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在新疆民间文学领域,英雄史诗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郎樱、阿地里、那木吉拉等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疆柯尔克孜族学者、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的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对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那木吉拉的《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学习出版社,2010年)是全面展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我们研究新疆各民族神话史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新疆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我们如何拓宽“史诗田野作业的纬度”、如何“对以往英雄史诗搜集整理工作”进行“反思和研究理论的反省与总结”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同时,如何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在多样化文化语境下对各民族史诗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水平。海热提江•乌斯曼在维吾尔古典文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对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极有热情,他参与搜集整理了《阿弗拉提可汗与九个女儿》、《传说(4篇)》、《四十条辫子》、《卜古可汗的传说(4篇)》等。他还对维吾尔族神话《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给予了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发表了数篇研究“乌古斯”的论文;他还较早关注到了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神话与传说的区分问题、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吉数问题等。乌斯曼•斯马依在民间文学知识与理论普及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编著的维吾尔文《民间文学概论》侧重于民间文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并结合维吾尔民间文学文本进行分析研究,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他还在“维吾尔幻想故事研究”、“维吾尔民间叙事诗(达斯坦)研究”、“维吾尔民间故事母题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穆赫麦提•祖农和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合著的《维吾尔民间文学基础》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买买提江•沙迪克主编的《论维吾尔民间文学》也是研究维吾尔民间文学的重要参考。新世纪以来,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热依拉•达吾提、周亚成是新疆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特别是热依拉•达吾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发展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以民间麦西来甫为例》和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保护传承研究》成为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典型代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也有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毕桪的《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就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毕桪把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与哈萨克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相联系,将哈萨克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谜语以及叙事诗系统地进行了阐释,全书资料均翻译自哈萨克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黄中祥在哈萨克、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的民间文学、语言、文化等方面著述颇丰,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颇具开拓性的研究。此外,哈萨克族学者别克苏力坦主编的《哈萨克民间文学》也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基础研究的代表。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英雄史诗《玛纳斯》,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对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其他内容丰富的文本(叙事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关注太少,没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样,在新疆蒙古族民间文学研究中,除了以英雄史诗《江格尔》、蒙古族长调等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外,在神话研究、民间传说研究、民间歌谣研究等方面虽也有一些开拓性的研究,但在对新疆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和有代表性的深入个案研究等方面仍有待新疆本地学者努力。除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外,包括汉族、回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在内的其他世居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就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而言,国外学者直接介入新疆民间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英雄史诗和民间故事领域,特别是《玛纳斯》研究和《江格尔》研究早已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其他研究对新疆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历史学或人类学纬度上的中央与边疆治理问题,如美国学者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和托马斯•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这些研究对于突破固有成熟的“历史/政治”研究叙述模式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者从跨学科角度考量多样化文化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提供了方法论思考。总体而言,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提供了原始资料和理论参考。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新疆本地学者仍应展开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新疆世居各族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凝固了各个时代新疆多样化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记忆,体现着新疆“多样化复合”的边疆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和新疆世居民族交流融合的最好见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可能从这“多样化复合”的边疆文化特征中,发现和谐一体的“中国性”认同。在此语境下,“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关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尤其在田野作业问题上更值得研究者反思,特别是对新疆本地学者而言,更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视角方面,研究者应从多样化文化交流、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对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研究。

新疆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地带,同时又是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与中原文明交流碰撞融合之地;从多样化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考察新疆世居民间文学更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以“阿凡提故事”为例,我们应从历史地理学派的角度考辨其源流和流布范围,在此基础上考察某类故事类型、母题的功能是如何在多样化文化交流视野中变化和形成的,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变异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这一视角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新疆移民民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移民民间文学,从那些老军垦人的传说、故事文本中,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张力更能体现新疆多样化文化交流和文明碰撞的特征。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我们对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更应该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角度来理解、阐释这些文本。以《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为例,乌古斯是维吾尔族的神话英雄,我们能从这一神话文本中局部复原维吾尔族先民某些政治、社会、文化、习俗的历史,为我们理解当代维吾尔族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也有乌古斯神话传说的流传,厘清乌古斯神话传说在几个民族中流传、演变、融合的情况,对我们重新认识多民族历史融合的情状具有重要意义。此类文本在新疆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我们从多样化文化生态背景中、在多民族交流融合视野下考察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应是新疆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课题。

(二)研究方法方面,应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深入阐释

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并综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阐释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的诸方面问题。以新疆天池西王母传说故事研究为例,应该充分利用新近的历史考古学的报告,结合丰富的民俗学材料,在多样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宗教文化交流与移民信仰变迁等多学科的方法和角度来进行综合的考量,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联系青海湟源、甘肃泾川等地西王母传说故事的流传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研究。

(三)新疆本地学者更应该以全球的理论视野

关注新疆多民族民间文学内部诸问题,吸收学界在散居族裔理论、伦理批评、生态批评、创伤批评等方面的最新方法对个案进行深入阐释。我们可以在散居族裔理论的视阈下研究兵团民间文学,用伦理批评的方式研究各民族民间文学文本中的伦理问题,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关注各民族神话、史诗中的生态意识,在创伤批评的背景下讨论锡伯族西迁之歌等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