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情境教学研究十篇

时间:2023-11-16 17:52:23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应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情境教学。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真实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渗透现代化生物意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教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生活中,生物知识的应用无所不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问题,提高生物学科的应用性。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时,由于理论性较强,需要彻底理解整个过程,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将水果放在冰箱中可长时间保存?酸奶是怎么制作的?橘子腐烂后为什么会有白酒味?这样,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置身于生物学科中,学生兴趣就会浓厚,教学效果便会良好。

再如,学习“厌氧呼吸”一课时,教师也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为什么需要在密封条件下制酒?长跑后为什么会感到腰酸背痛?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可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创设实验情境

鉴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强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尤其当学生成功完成一项实验之后,就会获得成就感、喜悦感。而学生将会自觉地将积极的情绪转到知识点中,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记忆,提高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实验能力。在教材中,实验分散于不同的单元,如果能将实验内容与知识点系统结合,将让学生对知识和实验产生重新认识。因此,合理编排实验内容,加以适当地指导,对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例如,将“影响酶的活性实验”“酶的专一性”“酶的高效性”“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与分离”等实验,按照一定顺序优化、整合,便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研究,最终获得科学结论。

另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由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可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以下四大步骤:

1.合理分析实验类型,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实验重点与难点,体现实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引导学生阐述实验目标、实验原理,满足实验要求与实验步骤,最终获得实验结果和结论,提高实验的缜密性。

3.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比例,也可通过播放实验视频、PPT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而动手操作,提高能力水平。

4.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操作能力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设计问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形成可相互转化、相互关联的问题组,表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已具备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与调节”一课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复习,列好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任务,测量自己在不同时间的腋下、口腔等温度,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联想空间:人们夏天出汗多,还是冬天出汗多?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会打冷战?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与现象,阐述各种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在设计问题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度”的尺寸,如果题目过于简单,则学生不屑一顾,难以满足提升思维能力的要求;如果创设的问题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则难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高,则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挫败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通过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融合文字、图片、音乐等各种要素,创设各种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高中生物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专业性与概念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则可激发课堂活力,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拓展教学空间,更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能力水平。

由上可见,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创设情境意识,挖掘情境要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高中生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创设出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瑞玲.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J].沙棘:教育纵横,2010.

[2]魏新彬.探寻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给力”之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

[3]高江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J].华人时刊:理论研究,2011.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生物;应用研究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生物学科的意义被更充分地挖掘出来。生物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学生的内心去激发其探索意识。情境教学模式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肯定,如何把情境教学合理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成为教师研究的一个方向。

一、情境教学对高中生物的影响

情境创设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为学生构建情境,将学生带入教师设定的内容。情境可以分为“情”和“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形式上为学生构建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情境,还要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里面,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既有必然性也有可行性。

首先,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好高中生物知识对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对生物学科不仅提出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也设定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显然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其次,就教学而言,采用情境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情境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觉进入生物学习中;②能够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加以展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③情境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条条框框,使学生学习生物的思路更加开阔。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精彩、新颖的教学情境,必然会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不得不听,欲罢不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基础。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创设多种多样,下面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情境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情境构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关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其二,教材要生活化,简单可收集;其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动物和人类生命互动》时,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节:2014年2月,西非埃博拉病毒开始爆发。令人恐怖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经越过大洋,从非洲扩散至欧洲和美国。感染埃博拉病毒致死的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并有失控迹象。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控制和治疗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几度引起恐慌。那么埃博拉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传播途径、症状及治疗又是怎样的?人类的免疫系统能否通过自身的免疫来完全抵抗埃博拉病毒呢?在将生活情境带入生物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巧妙引入话题。在引入上面这个情境后,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整体而言,生物教学中,教师将生产生活情境适当有效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引导学生应用相P的生物学知识和观点,分析、解释和解决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探索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这种主动性是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下来的,比起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更有效。

(2)将实验带入生物课堂。在情境教学中,直接将实验带入教学也是情境带入的一种。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验教学往往得不到保障,其原因在于教学进度与学校的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等条件不具备。实际上,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获得第一手感官体验,才能对课堂的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带领学生教学实验时,可以教学简单的、有趣的,但学生却无法在课下自行完成的操作,如利用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用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将实验引入课堂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直观地进行教学,还有启发思考的作用。

(3)在情境构建中融入新鲜元素。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很多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已经被自觉运用。常见的辅助因素是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化为直观的视图讲解。如试管婴儿的操作过程,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及DNA数目会发生哪些变化等;也可以把一些教学资源制成微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讨论的平台。

总之,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组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明确所需构建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联系,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因地制宜,使情境适合学生。这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创造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3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理是物质与物质之间或物质之内,即法律之间的必然联系。大部分宏观物体都呈现在生活中。他们为生活服务。生命无法与物理学分开。任何时候都有物理学,一切都是物理学。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做一些贴近学生的事情。生活的实验显示了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或场景。这样的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更深的理解。他们可以意识到这些奥秘,感受到他们是开放的,突然看到光明,他们心中的疑惑是分散的,而且是成功的。灵感的感觉,有探索的欲望和兴趣。重要的是我们的物理教学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我们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悟性”。

让物理教学源于生活,接近生活,吸取生命,连接生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特点,还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也培养学生的终身探索乐趣。思维习惯和最初的科学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在现实情境和现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物理学。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方案。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体验物理生活无处不在,体验学习物理的价值。创造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在矛盾,破坏主体现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思想,激发其内在动力,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创造一种情境必须巧妙地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细分成与学生的实践知识相一致的各种事物,从表面到内部,从另一个到抓住本质,理解的目的该方法,并提高教学效果。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到处都是物理学,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课堂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熟悉生活现象的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启发学生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探索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提高对物理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欲望,老师可以运用生活现象来创设带有悬念和吸引力的问题设置情境,同时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创设这种“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满好奇,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学习“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八年级物理下册)这一课时,刚开始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如下“悬念”问题情境:同学们都有坐动车去旅行的经历,你会发现站台上有一条白线,乘客必须站在白线外,而站在白线内为什么会非常危险呢?今天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四、创设“猜想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科学想象

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物理学科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研究物理问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和探究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许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想象,以提高课堂物理教学效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但不能“瞎想”,要引导好想象的方向,要让学生围绕某一现象来提出有关的问题,再根据问题进行科学的想象。在学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时,可以?学生展开想象,开始学生对此也很茫然,虽然重力问题经常说,但是又让人觉得陌生,学生找不到想象的方向。此时,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想象的方向:我们在提着物品时,物品的“斤秤”越大我们会感觉越重。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让学生找到了想象的方向,“斤秤”就是说物品的质量,而重量是说重力,物品的质量越大,其重力就会越大,学生立刻就明白了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五、创设“原型式”问题情境,加深知识理解掌握

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物理问题的理解经常是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要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就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中找到课本物理知识的“原型”,创设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对这些生活“原型”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或原理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化,以达到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内容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在冬天手冷时,我们会把两手搓一搓或者用嘴向手上哈热气,手就会感觉温暖。教师可问学生这样两种方式使手升温和内能增加的方式一样吗?以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的区别进行深入的理解,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就会理解,做功是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则是能量的转移。

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验分析

(一)实验效果分析

在学校随机选择两个班进行物理教学实验。两个班级之间或个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一门课引入生活现象的使用来形成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另一课则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评估方法是性能测试。测试包括三部分:理论测试,实验测试和创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尤其是在物理兴趣,对生命物理现象的关注和分析,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使用物理知识。从其他方面来看,他们都高于对照班,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二)实践研究反思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创建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设计应以学生的视角为依据,保护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实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研究性学习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得它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在初中阶段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研究性学习是适合环境教育的一种独特学习方式,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载体和空间,如何挖掘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素材,结合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生物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 一,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1]。为此,作者进行了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研究的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

研究对象: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矮陂中学八(3)班、八(4)班的所有学生。其中,八(3)班为实验班,八(4)班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人数分别为60人,61人。为使实验科学准确,选取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能力基本一致,并且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教学进度完全一样,本文作者担任2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

三、实验过程

1.前测与后测

初中生环境意识水平:作者在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学期第3周对被试的2个班学生进行了环境意识水平问卷调查和统计,统计的结果作为前测的成绩。采用的问卷由《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王民,1999年)中的《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表》中选取的40道问题组成(满分为100分)。第一学期末再用将问题顺序调整过的问卷对被试学生作问卷调查和统计。每次调查都发放调查问卷121份,收回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收回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2.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

考虑到实验班的学生以前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为了使实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研究者于2008年9月11日下午,利用2节课的时间对全体参与实证研究的学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文献资料检索、查阅与整理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和要点做了一个讲座,并借此机会与学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2]。在八(3)班的所有学生中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按座号分成几个任务合作小组。具体情况如下:1号―12号(A组),13号―24号(B组),25号―36号(C组),37号―48号(D组),49号―60号(E组);每个小组选出学生课题组长1人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3]。

3.组织实验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选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

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本着科学性、自主性、可行性等原则并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采用了围绕环境及环境问题这一主题进行选题的方式完成了具体课题的确定工作[4]。经过共同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课题:①矮陂镇外来生物物种调查;②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③农药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④香烟浸出液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案例: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A组、B组、C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D组、E组、F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1:将废电池溶解液比例为10%,20%,30%,40%, 50%的水样加到干燥的、相同质量的土壤中来进行实验。实验中每种植物的种子各取120粒,在不同的条件下通过种子的发芽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准备实验材料:大豆种子、花生种子、绿豆种子各120粒,用过的三五牌2号电池3节,培养皿18只,量筒、烧杯若干,水适量。

进行实验:制备电池液,把三五牌2号电池打碎,分别制成浓度为10%,20%,30%,40%, 50%的溶液,液中含有电池污染的各种有害成分。将18只培养皿分为3组并编号,A组(A1、A2、A3、A4、A5、A6),B组(B1、B2、B3、B4、B5、B6),C组(C1、C2、C3、C4、C5、C6),在3组培养皿中分别放入20粒大豆种子、20粒花生种子、20粒绿豆种子。其中A1、B1、C1培养皿种子用清水泡,A2、B2、C2培养皿种子用10%的溶液泡,A3、B3、C3培养皿种子用20%的溶液泡,A4、B4、C4培养皿种子用30%的溶液泡,A5、B5、C5培养皿种子用40%的溶液泡,A6、B6、C6培养皿种子用50%的溶液泡。连续观察各种子发芽生长情况的变化,了解电池对植物的危害。

实验2: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放入烧杯中分别浇灌清水、普通电池液、碱性电池液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植物的生长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的危害。

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标签三张、烧杯三只、普通5号废旧干电池(1节)、废旧5号碱性电池(1节)、水、剪刀。把两节电池的外包装拆开,然后将其捣碎,分别浸泡在1000 mL的清水中,浸泡2~3天备用。在贴上D、E、F标签的烧杯中分别放入广东万年青幼苗,分别在D号(对照组)中浇灌清水,E号(实验组)中浇灌普通电池液,F号(实验组)中浇灌碱性电池液,做好植株变化的记录,用10天进行观察记录。

该研究性学习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实验研究,了解废电池对环境污染的情况。

技能目标:通过参与课题的确定,发展从现实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研究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采访,提高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学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撰写小论文;通过参加研究成果汇报,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加废电池液污染实验研究活动,体验实验研究的艰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活动,树立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发展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结果与讨论

从2008年9月底开始,到2009年1月初作者在实验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对照班则一直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历时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系列数据并对它统计出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完成了农村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验研究。以下为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结果与讨论:

表1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采样比较合理。表2的数据显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通过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近一个学期与进行常规生物教学近一个学期相比,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影响是不一样的。表3的数据显示,从对照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看,尽管在α=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总的环境意识水平还是较以前提高了,这是因为初中生物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通过一个学期的生物常规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所增强。表4的数据显示,从实验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分析,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生物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这些说明,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

通过组织引导八年级学生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本区域的环境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认识的误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使每个学生都有环境危机感,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利用本土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就学校和教师而论,开展各项活动,具体生动、方便可行;对学生而言,因为是身边的事,耳濡目染,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乐意接受,参与意识强。

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提高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培养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动手、用脑,在实践过程中培育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淑芬,刘静.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融入实践[J].环境教育,2005(3):56-57.

[2] 严乃超.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1(5):28-29.

[3] 张作仁.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管理和指导要略[J].教学与管理,2005(3):27-29.

[4] 杨林,王绍勇.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整合[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94-95.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情境引入;探究教学;重要作用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情境引入是探究式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情境引入的设计:①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问题能够对应起来;②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③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④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⑤情境引入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考虑情感因素的渗透,努力把情感转化为探究的动力;⑥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情境引入的设计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它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富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也可以是一些奇怪的现象,或是一个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等等。总之,这些都需要教师来灵活处理。下面就来看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

课例:动物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和人一样需要食物,而且不同的动物食物也不一样;根据动物食性不同可将它们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类;动物的进食方式不同;动物的嘴里的一些构造比如牙齿,与所吃的食物的种类有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引入

情境: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它们是小兔子、大灰狼、野马……同时出示这些动物图片或放映有关它们的录象。这些新动物朋友来了,可是饲养员却愁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些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教学内容

1.研究不同动物的食物。

2.归纳动物食谱的特点: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3.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4.观察动物是如何吃食的,并进行角色扮演。

5.观察并研究动物的食性与它们嘴的构造。

6.利用以上研究结果,判断一只动物的食性。

上面这个课例的情境引入与学习目标之间就能很好地对应起来,问题的开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实情境引入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可以探究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的动力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的主体活动之中。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6

一、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1.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创设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2. 通过做实验、提出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通过实验创设。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可以激活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如讲声现象时,设置这样一道题:给灌开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升高还是逐渐降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升高。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实验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思维开放和能力培养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

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问题,我们都不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物理教育自主性学习研究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也是课堂教学互动的进一步深入和延伸。其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1.网络技术发展对物理教学的作用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网络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网络技术与教学手段的结合,都是教育教学,特别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新课程体系下的物理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物理内涵、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成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技能基础。

1.1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1.2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而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所以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1.3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物理审美能力

物理审美教育要以抽象思维形式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物理美所提示的“美”,呈现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维形式表现为美感直觉、形象等。物理美的展示,需要借助图像、模型、标本、形象化语言、非言语行为、实验、音响、电视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化学教学媒体并借用艺术创作的表现技巧及手法,而这些正是以形象、情感、创造为特征,与形象思维密切相连的。

2.网络环境下物理自主性学习的原则

2.1发展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形成科学发展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主体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自主性学习模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和理解学生,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协作交往中获得自由发展。

2.3交互性原则

网络技术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它即时的信息交互性,网络技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和学支撑平台中的两个或多个因素链接在一起,使交互者之间同时进行双维或多维的参与,这一方面是满足学习者学习交流的需要,另—方面也是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协调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3.网络环境促进自主性学习的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实践教学和学习评价手段,科学地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自主性研究学习中。

3.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情,调动他们的思,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3.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良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亲自动手解决某一相对实际的问题后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同时,也为社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所谓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意识,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特别是有创意且意见相反的问题。

3.4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科学评估、激励评价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艰难之苦,注入自主学习以新动力。

4.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物理的教学实践

4.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物理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实践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性。实践教学告诉我们,设计情境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有以下途径:从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从物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现有物理演示和学生的实验,创设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创新设计入手,创设情境;利用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外在矛盾入手,创设情境。

如高中新课程中的《力》教学中,可以将运动员的单双杠比赛情节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到惊险、刺激、好奇的同时,深入剖析运动的平衡、受力情况,特别是运动员与杠的接触,并由此引入力的概念,就是情境导课的一个特例;讲授磁场的概念时,先指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特别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电荷与电荷之间的作用性质,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思考电场中电荷间作用的情形,以此将电场这个重点,也是教材难点进行分化,突出新旧教材的内在联系,显示自然的美,也是创新教学的一个特例;讲授电磁波时,借助数学中曲线的内在联系和特有的性质,引入高科技手机信号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联系收音机串台、屏蔽的现象,赋予电磁波教学以曲线美的享受,一种高科技并不神秘的感觉,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也是激趣,改进教学,唤醒意识,横向联系,以趣激情的教学方法。

4.2分析起疑,提出假设

教师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后,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比等不断地提出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索提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假设,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物理教学的分析起疑,提出假设,必须符合物理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如讲授《力》时,在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运动员的单双杠比赛情节”后,教师应抓住学生良好的动机和兴趣点,提出带有前瞻性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起疑。如假设设有单杠运动员能否停留在某一点上?由此可知构成力的要素或基本条件有几个?请参照此例做出必要的说明,通过这个实例你能否例举日常生活中有关力概念的例子,并剖析之。

又如,通过《磁场》教学的情境导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给出电场能,尤其是点电荷的势能,就方便的多了。特别是由万有定律类比得出为库仑定律和电场势能的计算公式使复杂的问题形象化,为揭示电场的本质,特别是电场的性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磁场、电磁波、量子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包含了众多的自然规律,尤其是数学的运算、推理、演绎、比较和综合的知识,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个性特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学习,敢于学习的拼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3讨论探究,丰富感知

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践,独自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对探究过程中的不同见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己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发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好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探究和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讨论、研究及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因势利导地调控讨论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

如物理学中的《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它抽象,但却有广泛的应用。力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深入到自然、社会、人生、生产、建设、流通、服务等各个行业之中。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后,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点拨,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如,组织学生通过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进一步认识力的内涵;组织学生参观大坝、高层建筑、高速公路建设、高架桥结构等,加强理论性巩固,并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劳动的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经济建设的实用技术,如蔬菜大棚、蔬菜保护地栽培、旅游景点建设、自然风光、奥运会场馆、机场、码头、车间等,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同时,强化质量观念,经济意识,民族责任,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创物理教学新的局面。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物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其团队意识和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电视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破解难题活动,锻炼学生的胆识,引出学生逆向思维,生发科学意识,凸现创新能力培养。

4.4自我评价,归纳达标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标准中的“以人为本,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宗旨,作为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从根本上改变注入式教学法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问题情境”教学法正是“问”字当头,它作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一、“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诠释

“问题情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有一个可以直接感悟研究的对象,它与物理学的现实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联系得很紧密,另一方面是问题本身具有广度,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有充分地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而挖掘学生自身潜能。“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再创造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觉构建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由学生研究获得的,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记忆牢固,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从科学模拟研究中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物理与科学家研究物理是有区别的。中学生学习物理主要是通过学习前人发现的物理知识,来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但是学习物理可以采用科学模拟研究的方法。利用这种模拟物理科学研究来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二)从学生观察生活物理现象中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观察生活物理现象中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汲取生活之源,以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人类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事件,形成了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和相应的认知结构,其中有许多与自己前概念和认知结构相矛盾的体验和相应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从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中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门实验课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物理实验去检验科学的真伪,“实践出真知”。在此过程中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外,还应该从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三、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问题

(一)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三性”

1.科学性。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创设的问题首先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必须经得起科学的考验,只有经得起科学考验,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必要,否则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2.目标导向性。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所以涉及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并不陌生,但必须通过努力探索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不难也不可太容易,不能出现学生思维停止,导致启而不发的现象,也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简单、无味,否则会影响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师需要把握好问题的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新颖性。所创设的问题力求开阔、新鲜,能够给学生带来惊奇,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改变压制学生的局面,营造平等的氛围。除了教师创设新颖问题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问题,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

(二)教师要有问题教学意识和问题教学技巧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这并不仅仅是善于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及时发现并捕捉教学反馈或学生显露的问题,诱导学生产生疑问,精心地设计问题,巧妙地利用问题情境解决知识难题。

教师的问题教学技艺还应该体现在把握问题的开放性和宽广性方面。问题内容的开放性表现了思路和视野的开阔性;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宽,对有关问题就越易涉及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他学科认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教材。尤其要善于将日常生活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有趣的开放问题,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学科知识面的广泛性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 情境 教学

随着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倡导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而有效的课堂就是要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到应对的办法。那么,教师就应该想办法依据实际问题设置合适的场景。只有在合适的场景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现如今,初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很大,对于物理课兴趣不高,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教师的迫切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想办法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是需要,是乐趣。这样以来,才能落实有效高效课堂。然而,问题情境一定要具体,生动,有趣才能实现这个目的。[1]

一、尝试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并且对获得的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处理,简化和纯化,进行数学或物理建模,把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再寻找规律,进行猜想,设计探究方案,进行研究。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进行情境创设――分别让一个石块、一个木块和一个铜块在不同的表面上滑动。让学生感知它们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不同。从而进行猜想、设计和研究。当学生完成这样的任务多次后,感觉自己在完成综合应用题时是那么得心应手,不会再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了,便有了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2]

2.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再是过去那种精英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了一言堂,一刀切,一锅煮的现状,转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反应。在学习过程中研究的物理情境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情境中的问题做出不同形式的解答。创设情境的探究学习,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许多情境教学中,学生会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在上“功率”这一节课时,当学习到功率的应用时,我出示了一个关于汽车的图片,学生自己就会提出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汽车上坡时要加速、为什么有时上坡时不加速,只改变油门就可以了、为什么在平直路上不加油门也能快速行驶……针对这种情况虽然教学容量变大,但当问题解决后,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于是他们再遇到问题时,会更加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不同的看法,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要归功于情境教学。[3]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教学情境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尤其是非曲直物理学史情境和物理实验情境,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学生在物理学习当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研究,实事求是的获取结论。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理时,老师出示人们对天体的研究――地心说、日心说等理论,使学生明白前人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要应用自己的能力,从实际出发地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就会明白如果没有这种科学素养,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定理,科学得不到发展。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注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物理尝试情境教学设计的方法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学的原理以和规律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的实践之中。最真实的情境应当最接近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最容易调动学生们的全部感受力以及经验的情境。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情境,其实学生们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多多少少感知了这些情境,这也为学习物理提供了基础,对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情境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必须充分掌握这个有利的条件,并且充分地应用生活经验来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并思考生活中的物理常识,以解决问题为学习目的,探索出正确的结论,并应用物理原理以及定律来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由此来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4]

2.善于利用物理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大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物理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演示实验,教师都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能成功演示给学生,同时,还应根据条件不断地改进演示实验。如:在分析木块静比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桌面的弹力作用时,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木块与桌面之问的接触面应存在弹性形变,但是它们之问的形变量微小,人眼是看不到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产生弹力的条件,让学生能够亲眼看见。我们可以把桌面改为水平薄木片,木块放在薄木片上时,木片发生弹性形变而弯曲,人眼就看得到了,显示水平面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物理情境。

3.利用物理图形图像优化物理情境

利用物理要领和物理规律的图像表示来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高层次的形象思维,建立关于规律的正确的物理情境。比如仪表的内部结构图,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物理知识运用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物理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图片,运用科学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物理插图,以生动,直观地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把味同嚼蜡的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容易,更透彻。[5]

三、结论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抽象的东西尽可能形象化,利用事物的表象创设物理情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安诚,张敏锐.情境认知理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2012, (3):66-67.

[2]郑勇,陶三发.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9.

[3]邢梅,罗红.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3):178-180.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篇10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究竟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呢?笔者认为要探究初中物理教学中什么方法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首先要从初中物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实验为依托,比较抽象化的学科。初中物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物理的第一站,物理对学生来说具有新奇感,同时具有陌生感。当学生不断学习之后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尤其有一些概念和思路与学生平时的生活完全相反,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把初中物理教学形象化和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情境教学刚好弥补了这一空缺。

一、情境教学来源于生活

物理其实就是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科学现象进行研究的自然学科,人们常常接触到物理现象,对一些物理现象已经习以为常,物理就在哪里,只是学生先前不知道把他们命名为物理现象;或者在生活中对一些物理现象难以琢磨,百思不得其解,总想要弄清楚问题的答案。这些就是物理学科可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妨把物理教学和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把物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进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树立起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都非常重要。生活化的物理情境教学让学生感知原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进而感觉到物理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科目,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如:“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让学生事先找一块镜子自己照一照,最好是全身都能照到的那种大的穿衣镜,让学生自己先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上课时,我带一块镜子到班上,让学生一起研究,请一位学生到镜子前来,让大家观察镜子成像的特点。让学生分别伸出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抬起来,再观察镜子中像的特点,让学生从远处向镜子走过去,再观察镜子的成像。最终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写在黑板上。教师再让学生下去自己照镜子,再感受一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情境教学来源于物理实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存在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物理实验的效果。多以实验形式向学生传达物理的相关知识,这比教师纯理论化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个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研究浮力,我在一个稍微大些的玻璃缸中放上浓度较大的盐水,再拿上两个大小不等的鸡蛋和一个苹果,分别把两个鸡蛋放入盐水中,再把苹果放入盐水中。学生看到苹果在盐水中浮起来之后,教师再把苹果切开,先切开上部,再切开下部,让学生观察苹果在水中的情况。通过这个实验帮助学生探究浮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物体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进而对阿基米德原理有深入理解与掌握。像这样关于浮力的生活例子其实很多,只是很多学生一般没有注意,更没有研究。教师把相关物品带到课堂上,在学生的面前做实验,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究,在探究中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掌握,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牢固的,是理解性的记忆,学生能够从深层次把握相关物理知识。时间久了,学生可以凭借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的实验过程回忆起阿基米德的原理,比起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三、情境教学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物理教学。物理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和物理器材的细微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像这类实验和物理器材通过多媒体展示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杠杆原理时,教师不可能把生活中有杠杆存在的东西都搬到课堂上,但教师可以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中插入杠杆和其他有杠杆原理存在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杠杆原理。另外像一些教师在讲台上演示了学生难以看清楚的比较少细微的实验和物理器材,如电路的实验,电线和小灯泡都很小,教师假如只是拿着实物在讲桌上给学生讲解,后排学生很难看清楚教师是怎么操作的,电线之间是怎么连接的,灯泡又是怎么安装到电路中的。对于这样的实验,教师可以找到实验的相关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和结果。在学生进行具体操作中就能有更清晰的方向指引。另外,像一些很小的实验器材和物理器材,教师可以在投影仪上给学生展示,或者通过图片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对相关物理器材达到有效认清的目的,这对于物理学习是有帮助的。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把物理教学还原于生活,借助多媒体和物理实验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物理学习。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情境,在采用前自己先权衡一下,究竟哪种情境教学法能与相关的物理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把相关的物理知识很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