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十篇

时间:2023-11-16 17:28:06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1

关键词: 美术作品 赏析 时代性

美术作品有着隐性时代性和显性时代性两种特点,这两种特点中无论哪个,都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尤其是隐性时代性还会结合当时背景下的一些事实政治进行创作,隐晦地表达出一些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经济等事情的看法,而显性时代性的作品则大多表现得相当直接,有着明显的作品所处朝代的风格与形象。所以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陶冶情操,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对于作品所处时代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与分析,得以增加学生对其他朝代的各种认知。

一、美术作品中的显性时代性

显性时代性的作品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显性时代性的美术作品可以让欣赏者非常直接、具体地感受到作品本身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一)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的显性时代性

曾经有学者表示,想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显性时代性的美术作品,必须先扎根于本国文化中,然后吸收其他方面优秀文化,将两者相互结合最终才能成功。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显性时代性的美术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便是唐朝。

唐朝是一个拥有显性时代性作品非常多的朝代,在判断一幅拥有显性时代性的作品时,如果这部作品中的女子体态丰盈、动作大胆且衣饰繁华,基本可以断定为唐朝时期或者描绘唐朝时期的作品。因为唐朝是我国众多朝代中最为开放且繁华的一个朝代,也是众多朝代中女子地位最高的一个朝代,在政治上唐朝政治相对开放,女子拥有一定的政治决定权利,在经济上百姓衣食无忧,并且唐朝对于文化的包容性非常强,当时审美偏向丰盈,所以就造成了关于唐朝方面显性时代性的美术作品有着非常明显的开放、繁荣的特点。

(二)作品绘画技艺上显性时代性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往往只需要研究绘画上的线条,就可以基本判断出作品属于哪个时代,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古代作画时线条具有多变性,只是线描就有着十八描这一说法。

如中唐之前绘画时的线条只有两种方法在作画时进行勾描,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变化性,但是从吴道子时代开始,由吴道子开创了线条粗细、轻重变化的先河,一举打破了中唐时候线条单一的局面。自此之后绘画时单是线条的各种变化就有很多种,可以粗劣地辨别出画作出自哪个朝代。所以线条粗细、下笔轻重的技艺,具有非常明显的显性时代性的表现,人们可以在鉴赏中非常明显地发现属于这个时代的线条特点。

(三)时代社会中的经济及社会文化体现出的显性时代性

初唐时期,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或是经济,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为强大的,唐朝的政治清廉、军事强大、经济繁荣,也造就了当时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正因如此,所以唐朝的文化一向具有华美、开放等特点,而这一特点非常明显地表现在了作画上。因为唐朝开放包容的风气,当时无论是百姓还是文人志士抑或是达官显贵,都生活在一片繁华的盛世之中享乐,这也就造成了当时文人在作画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从作品中流露出来当时的风气,所以唐朝时期显性时代性的作品基本上都有着明显的风格,诸如作画色彩艳丽、工笔细腻,而美人图则画中的美人都是体态丰盈、神情自信且动作大胆,这都是因为初唐时期的盛世,如果在其他朝代,如对女子压迫非常严重的清朝,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唐朝这种雍容华贵、神态自若的美人图的。

二、美术作品隐性时代性的体现

如果一件美术作品的背景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等方方面面都相差不大,这时美术作品就会呈现出隐性时代性,与当时时代所挂钩,但是其表现却比较内敛。

(一)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时代性

隐性时代性美术作品的背后除了当时时代大背景外,往往还隐含着当时一些国家政治方面的特征,并结合了当时的一些时事政治,诸如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这幅画中,张择端画尽了北宋时期一条街道上的人生百态,贩夫走卒,在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中,各种人物形态活灵活现,这幅画中描绘的繁荣的街道可以见得当时北宋整个朝廷是何等的繁华昌盛,也隐晦地表现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清廉,大部分百姓生活水平富有。

到了北宋末年这个时期,出现了《昭君出塞》这类画作,昭君出塞这幅画的大背景是北宋时期,但是其背后又蕴含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隐晦的讽刺。在当时北宋末年时期,由于皇帝的昏庸无能,导致国家受到外敌入侵,中原百姓受到了金人的大肆屠杀和掠夺而颠沛流离、民不聊生,但是昏庸无能的皇帝不但不奋起反抗,反而听从奸人秦桧的谗言,将前方战事顺利、拥有收复所有失地的雄心壮志的岳飞招了回来甚至处死岳飞,导致当时国家统一的梦想破灭,使金人对中原的入侵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所以当时众多文人对于统治阶级极其不满又毫无办法,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又是极其心痛,于是作者最终将心中无法宣泄的情绪全部付诸画纸之中,创造出了一幅幅隐藏着当时时代性的传世名画。

(二)美术作品隐性时代性背后的综合因素

一般情况下,美术作品的隐性时代性的产生有着当时时代背后的综合因素的原因,诸如元、明两个朝代具有隐性时代性的作品就非常多,尤其是明朝,基本上所有的画家都是寄情于山水之中的隐性作品,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元明两朝森严的等级制度。诸如元朝的《天池石壁图》,其画作工笔精美,山峰重峦叠嶂,高低不同的山峰周围白云环绕意境优美,甚至连山间的花草树木在作者笔下是草木华滋,整体作画显得气势雄厚令人见之不忘。还有明朝的《山亭文会图》,画中的山峦惊险陡峭、山势险象环生,山间的草木郁郁葱葱,周围的云霞缓缓缭绕在山间,而在山下的溪涧,一叶小舟从险峻的山峰之间缓缓而过。从以上两幅画中可以看出,元明两朝多是山水画,并且画家不但工笔精美,画作的整体风格也是气势如虹,而这也隐晦显示了文人志士在那个朝代不得志,只能潜心研究作画,正因如此,元明两朝以山水花鸟画居多,并且这些作品画工精致。

结语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作品,都具有当时那个时代的时代性的特征,而时代性又分为显性时代性和隐性时代性,显性时代性可以直接让人了解到这幅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当时所处时代的时代特点,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朝代的风气;而隐性时代性则表现得更为隐秘,隐性时代性的作品除了表现当时时代大背景之外,还结合了众多当时时代所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创作,并且其作画的风格和形式会受到当时的影响,而其作画的内容隐晦地提及关于作者对当时某些事件的看法。所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当时的时代性,将其与画作完美融合到一起,得以将当时时代的特点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文静子.视觉文化背景下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6(07):15-20.

[2]杜娜.浅析师范学校的美术鉴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26-28.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2

关键词:美术;鉴赏;性质;特点;分析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2、鉴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主客体同时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这才是对艺术的鉴赏。而美术鉴赏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心理、情感活动的复杂性,主客体之间在情感对话以及精神境界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审美活动具有再创造的意义;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结合的特点

有些美术作品中带有某些学者对其理解、认识、评价的字眼,这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价值与本质的揭示,但是只有在鉴赏者情感接受与肯定的情况下,它们才成为理性上被认可的事物,此时鉴赏者认知上的感性方式与艺术作品所传播的理性内容统一化,也是鉴赏者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整合的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结合衍生出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促使鉴赏者认清事物的本质,端正了情感态度,走向了实践路线。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审美消费行为,是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特点还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制约性与能动性、享受与判断、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性。美术鉴赏对审美理念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2],因此,艺术领域提高对美术鉴赏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鉴赏者感受艺术特色与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升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论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2.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3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策略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可以通过情境中呈现,初步感知美术作品;细化中分析,大胆表述所思所想;解释中剖析,全面评价美术作品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1. 情境中呈现,初步感知美术作品。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仅仅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更要注重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培养,挖掘学生更多的潜在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美术情境,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当中,营造良好的美术欣赏教学氛围,发散初中学生的思维。①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并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初步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产生一定的初步感知,在情境中加深对美术作品的情感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这幅美术作品时,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介绍这一历史背景,在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可以对画作进行简单的分析,感受作者油画色彩的笔触以及笔墨韵味等等,形成初步的感知。②

2. 细化中分析,大胆表述所思所想。在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了初步的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画作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等问题,在细化中分析,使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③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文森特・威廉・梵高的《吃马铃薯的人》这幅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在为学生初步讲解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前提下,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画作的主题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吃马铃薯的人》这幅画作展现的是一户在社会底层艰苦生活的贫穷人家,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马铃薯,每个人的表情都有一定的内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互动性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在交流和沟通中更加全面、细致地看待这幅画作,加深学生对《吃马铃薯的人》这幅画作的全面理解。

3. 解释中剖析,全面评价美术作品。在学生经过细致的观察、思考和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评价,从创作背景到色彩的运用、视觉效果以及主题传达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能力和美术作品鉴赏质量。

二、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实验效果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实验中应用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改善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当中,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调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思维和美术评价、赏析能力,对于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美术知识的深入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以及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挖掘学生更多的潜在能力,并在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中,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营造良好的美术欣赏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展现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注释:

①钱秋彤.美术欣赏教学在初中美审教育中的作用――以乌鲁木齐六十六中学七年级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2,(07):105-107.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4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程;中职;必要性

在中职教学活动中,美术欣赏课程是中职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人认为美术欣赏课程可有可无,不用开设。针对这种思维想象对美术欣赏课程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美术欣赏课在中职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课,其实就是指在实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分析美术作品,提高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现在我国对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视,强调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美术欣赏课程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美术欣赏课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术欣赏课程在展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是对美术的欣赏,是学生在视觉上的享受。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美术作品讲解一些关于作者的趣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对美术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美的感受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美术欣赏课在中职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1.美术欣赏课程是提高学生精神品质的渠道

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术的感染,提高学生的精神享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中职学生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审美观念,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欣赏课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把审美的特性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

2.美术欣赏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学习美术欣赏课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因缺乏完整的审美系统,不能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欣赏,所以需要教师的指导。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美术作品进行独特的审美。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美术欣赏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美术欣赏能力也是一种基础性的表现。

3.美术欣赏与生活密切联系

美术欣赏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中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存在一定的误区,普遍认为美术欣赏课程只是对名家名作进行赏析,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美术欣赏课程不仅是对名家名作的赏析,与实际的生活联系也比较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美的体验,如衣、食、住、行等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在美术欣赏课程的实际教学用书中不仅是对图画的赏析,除此之外还有雕塑、陶艺、装饰灯工艺的赏析。这些美术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美术欣赏课程可让学生认识到更多关于美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审美层次。此外,还有一些乡间的美术作品,如年画、刺绣、皮影等,这些也属于美术欣赏课程的范畴,这些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4.美术欣赏水平与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相关性

中职院校中开展的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是欣赏课程,这与小学、初中的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差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都是美术专业出身,对于美术教学内容是驾轻就熟的,但是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会有一定的难度。美术教师在学习美术时,学习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对美术欣赏的知识很少。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和评价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参与赏析美术作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职学生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美术欣赏课程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课程能够增强审美能力,在精神上得到陶冶和升华。美术欣赏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给中职的学生塑造优秀的精神品质。学习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与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能力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作者:钟梅珍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5

关键词:美术鉴赏;美术教学;艺术修养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学生通过视觉鉴别与欣赏美术作品,获得精神活动与心理体验。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作成果,是学生的鉴赏对象,学生以特殊的认识活动感受、想象、理解、体验美术作品,正确认识美术作品。美术鉴赏课依托美术作品文化积淀,引发学生思考和再认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一、专题鉴赏,树立审美

专题鉴赏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在一定美术作品主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美术作品,感知美术作品风格、内涵、文化,帮助学生从整体感知美术作品形态,继而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象、情感,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美术专题鉴赏中树立审美能力。在美术作品专题鉴赏中,教师向学生揭示美术作品中的封存记忆,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美术作品感知,初步领略美术作品的“美”;在美术作品专题鉴赏中,引导学生架设美术作品中各要素的关联,让学生置身作品的文化情境,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灵性,涵养学生人文精神,从文化角度理解美术作品,带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尊贵”;在美术作品专题鉴赏中,通过美术作品的文化力量,激发学生思考,感受美术作品辉煌,体会美术作品文化力量,帮助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从点走向面。

如,“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述当代艺术家齐白石的生平背景与美术作品,是我国著名画家,是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家,齐白石的美术作品中刚健鲜活,雅俗结合,诙谐幽默,作品呈现出用墨滋润淋漓,用色浓艳泼辣,用笔雄浑健拔,作品简括大气;相继给学生讲述了潘天寿、黄宾虹、李苦禅、吴昌硕等知名画家,讲述他们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揭示美术作品的内容与特点,让学生在鉴赏学习中享受审美,获得审美。

二、随堂鉴赏,升华思想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开设随堂欣赏教学,整合美术写生、图案、手工制作、创作等课,穿插美术鉴赏教学,达成美术鉴赏教学目标,凸显思想升华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在美术鉴赏随堂教学中,要精选美术作品,结合教材重难点选择美术作品,帮助学生理解鉴赏重点知识,掌握鉴赏知识结构;在美术鉴赏随堂教学中,要恰当呈现美术作品,立足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以科学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美术构图的重要性,掌握美术构图基本原理;在美术鉴赏随堂教学中,要深刻解读美术作品,在美术教学中贯穿鉴赏教学,从美术作品呈现、学生欣赏读画,到自由表达评说,引导学生从作品线条、色彩、情感等方面体味美术作品,让学生和美术作品思想碰撞,走进美术作品,再从美术作品中走出来,倾听美术作品思想情感,感受、鉴别、欣赏美术作品。

如,“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我国绘画历史悠长,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艺术,从古代绘画中采撷出壁画、岩画、帛画、陶画、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等美术作品,讲述不同时期不同美术作品的风格,通过概括性讲述古代绘画历程,详细分析绘画中的水墨、工笔、设色、写意等技法,让学生陶冶情操,感受绘画艺术的思想,领略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思想,促进学生思想升华。

三、现场鉴赏,智慧艺术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现场鉴赏是一种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美术鉴赏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欣赏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热爱美术,启迪美术智慧,养成美术艺术。在美术现场鉴赏教学中,共享学生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造型、构图、色彩、个性等方面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所感所想,欣赏自己美术作品,欣赏同学美术作品,发现自己美术不足;在美术现场鉴赏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美术作品,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观看美术技艺表演,访问美术艺术家,欣赏与感受美术现场美,了解美术作品形式美和造型特征,体会美术作品蕴含的应用象征,熏陶学生美术艺术。

如,“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中,我先给学生讲述了建筑艺术欣赏内容,让学生感受园林作为美术作品艺术奇葩的独特之处,整合学习园林创作素材,包括自然元素、建筑小品,感受园林建筑的创作手法,学习园林“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园林美术艺术,我让学生在周末休息时间,在本地园林现场欣赏,感受自然环境中艺术的雕琢,追求园林优美意境,抒发内心情怀,窥见园林艺术文化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打开学生美术艺术之窗。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融艺术修养教学,通过专题鉴赏、随堂鉴赏、现场鉴赏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升华学生美术思想情感,启迪学生美术智慧艺术,培养学生艺术修养。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6

2004年我们河南省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具学习领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欣赏评述”学习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多占与延伸。

“鉴赏”与“欣赏”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用,连着似乎并无多大区别。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鉴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鉴别(或‘鉴定’)”和“欣赏”。“鉴别”是指对美术作品的真伪、创作年代、艺术质量之高低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可见,“鉴赏”包括“欣赏”,但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内涵大于“欣赏”。由此可见,美术鉴赏的学习活动,涉及的范围比美术欣赏大,要求也更高。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何况,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同学们的主体行为,仅仅靠教师的讲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

在这种新的形式下,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各个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方法。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本学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设计为“鉴赏激趣、尝试探究、讲解点拨、讨论提炼、点评总结”的五步教学法。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来谈谈这种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鉴赏激趣阶段

在上课开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引导,唤起学生鉴赏美的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请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例如:《米罗斯的维纳斯》许多学生熟悉这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产有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示荣誉的苹果(据说发现时有一只苹果的手,后来不知去向),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的精神。在人们眼里,她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女神,即帕里斯裁判中的女主角。女神失右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她的神话性被减弱了,而审美性和象征性被加强了。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最后的晚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画面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我从此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现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记薪门徒分成4组,四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12人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出来。如果我再辅以介绍现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收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接着请学生再进一步观察,从作品中逐步发现构图的方法、色彩的运用、作品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作品的情趣,也能从中找到一些鉴赏作品的方法。

这样的鉴赏激趣增强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在强烈兴趣的趋使下学生们对探究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会感到鉴赏美术作品并不难,自己完全可以去试一试。

二、尝试探究阶段

这个阶段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究,找到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学生第一次鉴赏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第一步的学习,已初步发现了一些鉴赏美的方法和技巧,并且产生了探究美术作品奥妙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五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尝试一下——用同样的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一幅新的美术作品,并且发表自己对这种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部分练习教师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每个人用自己的方法鉴赏和分析同一幅作品。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鉴赏的方法,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三、讲解点拨阶段

根据学生在第二阶段的鉴赏探究的情况,教师再进行一步步的讲解和点拨,让学生掌握到正确鉴赏美的方法和途径。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加入适当的示范分析,对于学生尝试中出现的问题,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教师可以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在上中国绘画分析《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作品时,我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从各个细节方面逐步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解,由背景知识介绍——整体绘画欣赏——局部绘画欣赏——人物表情分析——全画的布局——构图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我的分析领会了中国人物画鉴赏的步骤方法,也更深入明白了人物画“传神写照”这个绘画理论。

这样的教学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也能较快地掌握鉴赏作品的真谛。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鉴赏美的活动。

四、讨论提炼阶段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再次体会美的真谛,进行美的鉴赏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这时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再次去完成鉴赏的任务。完成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与同座或邻座间讨论后完成,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五、点评总结阶段

在鉴赏课结束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是鼓励学生继续拓展和探索美的最好方法。最后的总结还要延伸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

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教师画龙点晴式的总结,既可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系统化、理性化,又能使其结晶升华,产生新的飞跃。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7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多媒体;画面和情感;主体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欣赏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间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搞好美术欣赏教学。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创造别样的美术欣赏意境

欣赏本身需要以强烈而直接的视觉感受为基础,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能以多种方式传播信息,并能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通过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等多种方式,多媒体可以将多种感官活动融为一体,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更易让学生进入创造的情境中去。

如在上二年级《雄伟的塔》这一课时,课前几分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多媒体大屏幕循环滚动播放各种塔的图片,我和学生一起美美地欣赏图片,并提出问题。然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从而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空间,也为下面的新课讲解做了铺垫。在上《会变的线条》这一课时,我用一段线条魔术动画来导入,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魔术动画更为直接形象,声形并茂,为下面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做了铺垫。随着轻松的音乐,小小线条在屏幕上奇妙地变化着,学生时时发出赞叹声,这一段线条魔术动画用多变的线条来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引导学生从画面和情感两个方面去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在欣赏美术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画时,教师应从画面和情感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教师可采用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讲授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并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赏析和交流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六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赏析刘文西的国画作品《黄土情》,结合画面我用诱导性的语言、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欣赏、去发现、去思考,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我先通过出示该幅作品,创造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视觉上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后,我提出问题:画家笔下的安塞腰鼓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根据教师有针对性的设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赏析和探讨。接着,我从这幅画的构图、画中线条的用笔、墨色的变化、线条的粗细等方面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围绕画的一些表现技法、内容、形式等方面来进行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加强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特别是对国画的理解。在互动式的交流中,教师还应倾听学生的见解,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提升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画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定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也一定蕴涵着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等内涵。在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不能单讲技法,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让学生体验感受。因此,赏析环节中的情感分析的设计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教学《我喜欢的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了齐白石的国画《和平鸽》。在情感分析设计中,我提出问题:画家齐白石笔下的鸽子多么生动啊,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寓意吗?他为什么要画这幅画?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来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时,我还创造了一些教学情境,如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画家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体会齐白石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情感分析设计唤起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达到了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欣赏绘画作品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了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三、欣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8

关键词:美术心理学;美术欣赏;作用研究;美术研究;美术作品

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术心理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开展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促进美术欣赏者自身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体会和理解。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很好地反应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与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反应出艺术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因此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于艺术家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感悟和理解。欣赏者要想深刻的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就必须从美术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作品的分析,读懂美术作用中绘画形式的语言,带着情感追寻创作者自身的心灵轨迹,从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把握艺术家创作情绪的作用,增强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以下主要结合对于美术心理学和美术欣赏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1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首先需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各种美术作品,如感知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感触美术作品所营造的各种视觉效果等等。这个过程也是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作为媒介,带着情感揣摩美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过程,了解美术家的创作环境。从一定的层面来讲美术家也是心理学家,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创作心理和情感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美术作品的欣赏者。一件美术作品如果没有注入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就不可能是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者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美术欣赏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这样的美术作品也不会被大众所喜欢和接受。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通过分析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会和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之间产生精神共鸣,增强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美术家也将自身的创作心灵以绘画的方式传递给了欣赏者,实现美术作品创作的目标。比如我们在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的时候会感觉到画面中央的人物令人毛骨悚然,让美术作品的欣赏着联想到和骷髅。通过对《呐喊》这一作品欣赏者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蒙克自身的恐惧和孤独。由此可见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使得欣赏者自身能够很好的领悟作品的独特内涵,这对于提升创作者自身的欣赏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2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从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要求人们利用眼睛去欣赏,通过心灵去感悟。但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出现对于美术作品看不懂的情况,也有一部分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却很难清晰地描述美术作品的内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认知。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美术作品欣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借用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认知,如果仅凭个人感官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真正领悟美术作品的实际内涵。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讲,只有对一件事物充分的理解,我们才能够的深刻了解和感悟它,也才能够对事物留下更加比较深刻的印象。美术欣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是认知和感情相互结合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欣赏者要想能够真正地了解和把握美术欣赏的技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讲,美术欣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活动,是欣赏者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和文化修养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精神上的一种再创造。通过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欣赏者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美术作品的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等等知识,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到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特别是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产生的原因。同时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行培养。最后要加强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思考,将欣赏者自己完全地融入美术作品之中,以作品的中介去体验作品创作者内心的独白,进而形成自己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蕴含的内涵。

3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分析美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学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背景,是美术家将自身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认知,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说明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有着一定的时代性,都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美术作品总是和艺术家自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韩熙载夜宴图》这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当时的历史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作者顾闵生活在南唐时期,当时北宋的势力越来越大,南唐的国事微弱,后主李煜想认命韩熙载作为朝廷的宰相来抵抗北宋的进攻,但是韩熙载本人对于南朝的前途已经彻底的丧失了信心,于是就以放荡奢靡的生活度过自身的余生,画家顾闵正是通过《韩熙载夜宴图》将韩熙载生不逢时、有苦难言的矛盾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张择端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了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整个画面结构严密、引人入胜、规模非常的宏大。画家在《清明上河图》中表现出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情节,这使得每一个欣赏者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通过《清明上河图》,欣赏者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城乡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美术作品不可能完全包含所有的社会关系,欣赏者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这正是美术作品自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应用美术心理学分析美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学对于美术欣赏者正确的理解美术作品,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 小结

美术心理学是分析研究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以及美术欣赏过程中的重要学科,主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把握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运用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开展美术作品的欣赏,要求美术欣赏者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欣赏者自身能够从追寻创作者的创作历程。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和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美术欣赏者自身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文芳.描绘多彩生活,启迪儿童心智――儿童画生活题材的选择与表现[J].美术大观,2011(08).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9

【关键词】抽象美术;美术作品;教学策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作品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抽象艺术是根据作品的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角度转换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之相对的是具象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面对抽象艺术作品,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思想与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欣赏抽象艺术作品。

一、当前抽象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抽象美术作品具有自身较为突出、鲜明的特点与特征,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很少有对现实客观世界中现象的描绘,在作品中塑造和表现出的艺术形象往往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就是通过应用颜色、点、线、面、以及肌理等独特的绘画语言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借以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抽象艺术,并能了解抽象艺术中的含义,这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较大的难度。在抽象艺术作品赏析教学中存在教学困难往往是包括以下的原因:首先,抽象艺术作品本身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存在认识的困难;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理解抽象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抽象美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在面对抽象艺术作品时,往往就会沿用具象艺术作品欣赏思维来对其进行赏析,这就导致赏析很难展开。这就需要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激发学生赏析抽象艺术作品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逐渐从具象艺术作品的欣赏向抽象艺术作品欣赏过渡。

二、抽象艺术作品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色彩与线条的魅力

学生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色彩斑斓的,学生的感官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色彩刺激。在抽象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色彩与美术作品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感受与体会,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对抽象艺术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缺乏直接体会抽象创作的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涂鸦,因为通过涂鸦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抽象艺术。同时,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反映出其心理特征与情绪的变化。例如在其创作中的红色,一方面可以表示热情,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示愤怒。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涂鸦了解抽象艺术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将色彩、形象结合起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

同时,由于抽象艺术在其创作中往往还具备一定的音乐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将自己听到的形象或者是情景通过应用色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进行绘画,教师不可过多干涉,要使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其艺术作品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判断,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其对抽象艺术的感知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赏析抽象艺术作品。

(二)抽象艺术教学要结合社会和个人历史背景

在很多的抽象艺术作品赏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国外的抽象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只有国外才有抽象美术作品。但是,在中国美术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纹饰本身也是抽象艺术形式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远古时期的抽象艺术进行了解,这样也可以使学生从点、线、面等不同的角度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抽象艺术的起因、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等进行详细分析,能够对创作背景等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抽象艺术作品赏析习惯。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和了解我国抽象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难度也会减小。例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31号》作品时,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理解其思想情感就比较容易。画面中飞扬着玫瑰色、绯红、蔚蓝、黄色、橙色、紫色、翡翠色,还有黑色。单纯地看着,就有许多愉悦在其中,表明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主题也比较独特。通过激烈变化的线条与强烈的色彩对比,充分地感受到创作者虽然身处乱世,却十分向往美好生活。《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的著作,反应当时美国纽约百老汇街夜晚的景象,独特的色彩界限,用无数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进行分割,形成强烈的画面感,给人以热闹、愉快和舒畅的心情。欣赏此作品时,需要将抽象艺术作品赏析与创作者的生活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创作背景等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其审美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释放与缓解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保证抽象艺术教学课程的顺利展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体地位,并能发掘艺术作品中的规律与艺术价值,尽量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艺术作品中的深刻情感,从而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篇10

关键词:美术;欣赏;差异;探析

当我们走进美术展厅的时候,很多的美术作品会进入我们的视线,这时候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开始了。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即使是面对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感受。其实美术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欣赏的物体,而要从这些作品当中获得艺术欣赏的价值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的知识经验就会对欣赏美术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美术作品欣赏差异产生

由于人是美术作品欣赏的主体,并且这个主体不是被动的,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实际上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再创造,是欣赏主体和美术作品之间的一个深刻的交流。

首先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产生的前阶段,即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美术作品的外形往往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引起观赏者的注意。而在这个时候,美术作品本身包括的构图和表现形式都会给观赏者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观赏者通过这些美术作品来捕捉到创作者的表达信息。这个时候的差异主要是来源于每个欣赏者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原有的心理定向在作用。这个时候的差异特点通常是观察上的不同造成的。

其次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产生阶段。美术作品往往包含着美术家的审美理念和现实的感受在其中,借助了一定的物质媒介来表现出来的。在欣赏者开始用心去观察作品的时候,在美术作品当中的那些感性符号就可能会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以梵・高著名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的欣赏为例。这副作品当中创作者带着很强烈的色调来进行结构的设计,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很多的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很容易去想象创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时候更多的是由欣赏作品时联系创作者的经历来进行合理推测造成的。

最后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深入阶段。由于欣赏者主体的认识会随着对美术作品观察深入而变得越来越深刻的,欣赏者在分析美术作品本身的信息时,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以及生活经历会对他们的观赏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个过程往往是具有创造性,主体在和对象的交流当中也可能会进一步地进行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因此也就会让作品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

二、影响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因素分析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呢?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其中在前阶段主要是由于心理的定向作用造成的,而美术作品的类型不同也会影响到欣赏差异,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则会加深这种欣赏差异。

1.心理定向作用影响了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前阶段。

研究表明,心理定向作用对美术作品欣赏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其实更多地是反映出了任何美术作品的欣赏都是欣赏者带着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的。我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会使得我们在每个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当中去特别地注重某一方面。这时候欣赏者对作品信息不同的选择就造成了欣赏的差异。美术作品其实在进入观赏者眼睛之时就已经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就是最初的差异反映。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了美术之美的主观价值追求,这种不同的主观感受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以美术作品《最后的晚餐》为例。除了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的那幅作品当中使用的是棕褐色的色调为主,门徒们有规律地分为三个人一组,制造的是一种比较庄重严肃的气氛;而其他的一些画家在晚餐的主题上则主要是以表达幸福为主要的。每个人的视野和知识背景影响到他们的欣赏感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美术作品做出准确一致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2.美术作品的类型不同会影响作品欣赏的差异。

美术作品的欣赏差异会由于欣赏的美术作品类型不同而有所加大。欣赏抽象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对创造者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达到对作品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和很多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每个欣赏者都会在作品中积极地寻找那些能够和他们产生共鸣的元素。很多的美术感受都是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时候产生的。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差异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蒙娜丽莎》。很多的人从画中人物的微笑联系到了不同的方面,对这个微笑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欣赏者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作是迷人的微笑;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这一微笑中带有邪恶在其中。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了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会对作品的深层解释产生很多的差异。

3.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会加深欣赏差异。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欣赏者和美术作品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不断地深入,这种欣赏的差异就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在美术作品中常常有一个“未定点”或者是“意义空白”。当欣赏者在不断的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过程当中,他原来的知识、经历和文化修养正在发挥作用,使他开始对美术作品进行再次的创造,这种创造正好能够实现美术作品的具体化。特别是在中国画作品中常常有意地要留出一定的空白和未定点来吸引欣赏者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建构中。通过模糊性和象征性来为欣赏者提供情感联想和理解力的空间,为欣赏者的创造提供了更大可能。以徐悲鸿著名的《马》为例,在这个作品当作主要突出的是几匹形态栩栩如生的马,其他是很大的一片空白。而正是这种空白能够给欣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很大的人可以联想到骏马在草原上的自由驰骋;也可以想象苍穹之下群马在其中穿梭。这个过程中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欣赏的差异也有呈现出更深刻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林青.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产生及影响因素[J].美与时代(中旬),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