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学课程的期待十篇

时间:2023-10-09 17:50:30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1

一、悬念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扣人心弦的课堂导入,可以产生平淡中见神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和乐于探究的愿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点亮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都说美是最经不起时间考验的,自古以来就有‘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的说法。而本文却说居里夫人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定格在人们心中的只是居里夫人美丽的外表形象吗?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想想读了课文以后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对居里夫人评价的词语以及文章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目。”在这种充满悬念的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期待被诱发出来,学习兴趣大增。读完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居里夫人的理解、认识。这样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居里夫人“坚定的献身科学的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教学效果显著。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普遍存在好奇心理。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在这里,就以“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目”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在深入阅读中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

二、有效设问,激发阅读期待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子,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由被动接受知识改为主动获取,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学生带着任务出发,探究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更高。

如,人教版第七册《观潮》这一课,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教学时,我就抓住这句话进行设问:“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各是怎样的情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一下那雄伟壮观的场面。”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者过渡句进行设问,可以直接抓住探究文本的根本,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穷人》一课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揍我一顿也好”进行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忐忑不安,不就是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吗?有那么严重吗?她为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想深入文本探个究竟,为学生深切体会桑娜夫妇勤劳、善良的性格,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对课文思考探究的结果得到教师的肯定,那么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走进文本,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期待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激活阅读期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画面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及迫切希望欣赏文章的阅读期待,并在“课未始,情已浓”的学习状态中走进文本,点亮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七月的天山》这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天山雪水融化的画面,播放雪水融化后的声音;然后说:“同学们,七月的天山是最美的,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美丽的天山去转一转吧,看谁找到的天山景色最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我接着引导:“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天山的呢?让我们仔细读一读。”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了,他们纷纷打开课本积极地读了起来。经过阅读,学生找到了文章主要是抓住“雪峰”“雪水”“溪流”“森林”等来描写的。我又追问:“作者描写的森林给你什么感觉?(多媒体播放森林画面)美,那么你们能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吗?”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开启了学生阅读期待之门,从而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层,起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在这种自读自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读出了美,欣赏了美,感悟到了课文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在反复阅读中形成了阅读积淀,有效实现了言语的内化。

四、拓展视野,延伸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对探究未知领域的渴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因此,阅读期待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要通过课内的学习把学生的阅读期待有效地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可以使课外阅读成为巩固和深化文本教材的“精神家园”。

如,人教版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文,主要写“我”对三十年前闰土童年生活的回忆,为读者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少年的形象。在教学快要结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三十年后作者和闰土又见了面。见面后的景象又是如何呢?请大家找《故乡》这篇文章来读读。相信读了以后,你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产生了新的阅读期待,迫切地想看到他们再次见面的情境。《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要想真正发挥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这种期待视野与教材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期待视野”的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阅读期待”的运用应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文本和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故乡》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以及旧社会给人们生活和精神带来的双重压迫。这种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续,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也是新课程标准极力提倡的。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2

一、“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决定学生对什么阅读有兴趣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国外在有关“阅读期待”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称之为“杰克现象”的,很能说明“阅读期待”在阅读中的作用。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抱怨他过分的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张什么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以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教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抱怨课文没味道,不精彩,没意思而难以卒读。杰克对阅读,在家里和在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经研究,杰克的“阅读期待”是借以打发时光,而不是对读物或阅读活动有兴趣。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倾向,决定杰克在家里和校内对阅读兴趣的巨大反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二、提升“阅读期待”品位,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前所述,“阅读期待”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因此,有较高品位的阅读要求和较高的欣赏水平的学生,期待的是获取知识和陶冶精神的愉悦,期待的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语文素养好的人“阅读期待”品位也高;高品位的“阅读期待”自然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促使学生提升“阅读期待”品质。

1、丰富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 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不能够理解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就很难向审美层次发展。而要理解词句含着的意思,就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

3、培养刻苦的阅读精神。先生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先生是驾驭语言的大师,深谙学习语言的甘苦。学生为什么喜欢课外的阅读而不喜欢课堂上的阅读,除了教学不甚得法之外,课外阅读的轻松(消闲式的阅读)而课内阅读的辛苦(要动脑筋思考,累)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

三、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阅读没兴趣,很大原因上是过多的内容分析(或提问)所致。此类分析,或者失之过浅,就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或讲,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阅读期待”当然不能得到满足,当然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失之过深,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失去兴趣。

因此,阅读教学初读环节,老师可让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谈谈读懂了什么,学生的交流能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满足;“精读”环节,可让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的,都在学生的“期待视野”里,他们自然有阅读的兴趣。如果学生提的不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可以说:老师想提点更难的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当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后,老师才提出涉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仍然能把问题纳入“期待视野”。如果老师撇开学生的问题,又不在情绪上加以引导,当老师自己把问题提出来之时,也就是学生学习兴趣骤然下降之时。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3

从分析一般性理论著作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着手,考察了文学作品对读者产生效果的特殊方式,认为文学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其中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种“召唤结构”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调动自己的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2]。接受美学理论从期待视野到召唤结构的发展,是对读者能力的更加强有力的肯定,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读者并不是只会接受信息,而是参与到信息的构建中来的。该理论与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只要教师能够很好的理解并运用接受理论中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就会对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接受美学理论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实际应用

借鉴以上理论中的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转变传统主导式教学的学习模式,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思想的,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交流,给学生发表自己意愿、心声的方式,使教学变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1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识。接受美学认为,“审美经验”是“读者在作品接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3]。学生在学习信息检索课以前,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有各自学习的专业,有个人的兴趣。教师要熟悉学生以上的“审美经验”,才能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接受美学提出,期待视野潜在地支配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方式和程度。这就要求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考虑到能否被读者理解与接受问题。作品的内在质性只有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一致,才能被读者充分地接受和完全的认同,才能发挥作品的更大的功效,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对教师来说,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和备课过程中,心里要时刻装着学生,预想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好的沟通,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的磨合、调整,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

2.2设计开放性练习题目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程,在学生实践以前,练习题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果题目设计的太难,学生不会做,就会大大降低学习兴趣,认为信息检索是一门非常难的科目,就会给学生学习带来障碍。如果题目设计的太简单,学生很快完成以后,就会转移注意力到其他地方。笔者认为在进行题目设置时,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开放性题目,这样不管计算机水平高或者低,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深一步研究,更好的激发创造力。开放性题目的设置,还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所在,从而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辅导,使学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2.3加强互动,不断更新期待视野

教师在进行信息检索课的理论教学时,使用的是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也更高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就在教师和学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增加了障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时,要注意弥补这一点。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经过了读者主观的润色、加工和改造,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4]。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来进行文本的创造,就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提高课件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多在课件中穿插一些音乐、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氛围中,在轻松自由中学习知识。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要抓住文理科的不同特点,一般情况下,文科生偏向于形象思维,在教授信息检索课时可以多用一些图像等形象性的元素,来吸引和加深学生的理解。理科生偏向于抽象思维,如果在授课时增加一些逻辑类的符号,就更有助于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在上课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提问学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与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会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教师还要多留心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根据学生实习题完成时间的长短,调整下一次实习题的内容。如果学生提前完成了,教师可以增加题目的难度和量。

3结语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4

关键词:饭店管理教育;比较分析;中外 

1国内外饭店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饭店管理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这时教学很少涉及到理论;接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教育机构组织和政府开始介入饭店管理教育;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业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饭店管理教育形成了一个自我的体系。

1.1就国外而言,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1)欧洲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最早起源于服务接待管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认为酒店经营管理者必须能胜任酒店或餐馆内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它的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欧洲饭店管理教育整整一个世纪。到了后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引入了美国教育的“管理”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饭店管理教育。

(2)美国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的饭店管理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在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饭店业发展迅速,各类培养饭店管理人才的院校迅速增长,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美国名牌大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美国形成了服务管理类教育和开发管理类教育两大类型,而饭店管理教育就成为了服务管理类的代表。如今美国饭店管理教育的特点就是渗透到名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两极分化,同时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级别较高的学术刊物来支持,所以发展较为迅速。

(3)日本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日本最早的饭店学校是创立于1935年的东京ymca国际饭店专科学校,而短期大学中,创建于1963年的东洋大学短期大学饭店旅游学科最有历史。日本最早设立旅游学科和课程的职业高中是于1980年开设了“国际饭店旅游学科”的鹿儿岛县私立域西高中。经过约三十年的发展,日本的饭店管理教育从职业高中到专科、短期大学、本科直至大学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2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存在,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这个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针对“管理”的教育。改革开放后,许多地方和一些部委的院校先后开办起了与饭店管理相关的专业。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都与本国的饭店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在欧美、日本这些旅游与饭店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中国,教育都是在人才的需求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饭店业发展特征造成了饭店管理教育的不同。

2中外饭店管理关于教学课程方面的比较

2.1国外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美国本科为例)

美国在饭店管理教育方面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根据调查分析,国外的院校在专业上开设的课程可基本上分为三类: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及专业课。

(1)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餐旅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综合、广泛著称。在9个领域设课150种,学生可以在康奈尔的其他6所本科院校选课。毕业学分为120,其中必修课69学分、行业具体领域课程12学分、校外任意选修课21学分。具体课程体系为——学科基础课:40学分,占33%。;专业课:50学分,占42%;专业选修课可任选9个方向的课程;任意为21学分,占18%,包括人文、语言、社会科学、生物、物理、数学及院外任选。

(2)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课:36学分,占30%;专业课:6学分,占50%,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信息系统、餐饮经营、招待业管理等选修课;其他相关领域课程:2学分,占20%;另外,要求学生完成1300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小时的工作实践,300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

2.2我国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本科为例)

我国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基础课、主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在主修课当中,又可以分为英语课和专业课两种。以某旅游院校为例,以总课时3119节计算,基础课占27%,选修课占12%,英语课占37%,专业课占25%;如果以185个学分计算的话,基础课所占比例为28.7%,选修课占9.6%,英语课占31.9%,专业课占29.8%。当然这只是代表部分的院校,纵观中国的院校,在饭店管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科目名称各不相同,同时大部分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自行制定的。

我国与国外在课程设置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对语言能力的强调很突出,所占比例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的比例。但当大量的时间用于语言学习而非专业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一部分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另一方面,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语言学习上,专业知识学习落后,当然这其中有作为英语非母语国的无奈,但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学习英语的同时又不放松专业的学习。

2.3课程内容的比较

(1)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部分专业课内容:①招待业管理概论:对影响招待业及旅游业所有因素、规则的研究、包括旅游业的影响、招待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管理的概述。②招待业的组织行为:招待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重点是跨文化的行为管理。③招待业的管理会计:以会计原理为基础、重点是财务报告、预算方法、内部控制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④招待业的质量管理:主要研究质量的计划、控制、评估、顾客研究与信息反馈、质量成本等内容。

⑤招待业营销创新:在全球范围的竞争环境下、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群体所需要的产品及营销方法的创新。⑥招待业研究:研究招待业有关数据的搜集、分析、评估及决策技术。

(2)加拿大“综合声誉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内容:①基辅大学酒店与美食经营专业:宴会管理、酒店管理、可持续旅游管理、目的地营销、酒店和旅游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旅游和酒店教育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伦理研究;②瑞尔森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酒店营销、旅游企业咨询、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战略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

(3)我国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

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的饭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市场营销、饭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心理学等。

比较我国与国外的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国外院校专业课内容设计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求。所涉及的观念、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且很注意学生在研究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行业指导性。我们的课程内容上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时代变化对教学内容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少,所学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在实际的操作和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

3中外饭店管理专业实习制度比较

3.1中国高校实习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上只安排4-8周的时间到酒店实习,实习的方式为学校统一安排。目前国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校在前两年或三年加快教学进度,挤出四个月或半年时间让学生实习。另一种情况是迫于课时的限制,多数学校只留出2到3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实习。

现在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周期多为3-6个月,实习地点可以自己联系,也可以学校安排。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旅游学院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时间超过半年的占56.7%,实习时间在3-6个月之间的占32.8%。

3.2国外高校实习情况

在欧洲,部分院校有自己的实习饭店,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在指定的饭店进行约九周的实习;在第二年可以在其他饭店实习;最后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进行16周的管理级实习,学生直接参与饭店的管理,实习结束后交一份至少20页的管理实习报告。在美国, 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行业中的实习,有的要求至少要了解酒店操作中的三个领域,以便帮助他们了解饭店的整体业务。

我国的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有3-6个月的毕业实习,但大部分院校的实习饭店并不是一家,这样对学生的实习考评不可能统一;由于不能像美国一样具有完善的实习体系,不能很好的控制整个实习的进度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饭店对用人的安排一般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决定,基本不提供轮岗的机会或较少人有这种机会。半年的实习时间很有可能固定在一个或两个岗位上,降低了实习的效果,使学生失去实习积极性。

4比较中外饭店管理教育对我国饭店管理教育的启示

(1)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应该将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结合。

(2)明确培养目标,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面。

(3)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体现出信息化和综合化。

(4)发展行业协会和非赢利组织。

(5)要加强与国际院校的交流合作。

5结束语

虽然我国饭店管理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发展的前景巨大。通过对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实现更远更高的目标。面对我国目前饭店教育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再自身勤于总结,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文献

[1]罗旭华.我国饭店人才链的失位与调整研究[j].旅游学刊,2006,9(21):5053.

[2]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s1):2630.

[3]吴必虎,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研究向名牌大学的渗透[j].旅游学刊,2001,4(16):7377.

[4]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2005,(s1):915.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5

从世界范围来看,饭店管理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这时教学很少涉及到理论;接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教育机构组织和政府开始介入饭店管理教育;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饭店业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饭店管理教育形成了一个自我的体系。

1.1就国外而言,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1)欧洲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最早起源于服务接待管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认为酒店经营管理者必须能胜任酒店或餐馆内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它的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欧洲饭店管理教育整整一个世纪。到了后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欧洲的饭店管理教育引入了美国教育的“管理”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饭店管理教育。

(2)美国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的饭店管理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在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饭店业发展迅速,各类培养饭店管理人才的院校迅速增长,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美国名牌大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美国形成了服务管理类教育和开发管理类教育两大类型,而饭店管理教育就成为了服务管理类的代表。如今美国饭店管理教育的特点就是渗透到名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两极分化,同时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级别较高的学术刊物来支持,所以发展较为迅速。

(3)日本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日本最早的饭店学校是创立于1935年的东京YMCA国际饭店专科学校,而短期大学中,创建于1963年的东洋大学短期大学饭店旅游学科最有历史。日本最早设立旅游学科和课程的职业高中是于1980年开设了“国际饭店旅游学科”的鹿儿岛县私立域西高中。经过约三十年的发展,日本的饭店管理教育从职业高中到专科、短期大学、本科直至大学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2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存在,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这个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针对“管理”的教育。改革开放后,许多地方和一些部委的院校先后开办起了与饭店管理相关的专业。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国的饭店管理教育都与本国的饭店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在欧美、日本这些旅游与饭店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在中国,教育都是在人才的需求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饭店业发展特征造成了饭店管理教育的不同。

2中外饭店管理关于教学课程方面的比较

2.1国外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美国本科为例)

美国在饭店管理教育方面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根据调查分析,国外的院校在专业上开设的课程可基本上分为三类: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及专业课。

(1)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餐旅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综合、广泛著称。在9个领域设课150种,学生可以在康奈尔的其他6所本科院校选课。毕业学分为120,其中必修课6分、行业具体领域课程12学分、校外任意选修课21学分。具体课程体系为——学科基础课:40学分,占33%。;专业课:50学分,占42%;专业选修课可任选9个方向的课程;任意为21学分,占18%,包括人文、语言、社会科学、生物、物理、数学及院外任选。

(2)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公共课:36学分,占30%;专业课:6学分,占50%,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信息系统、餐饮经营、招待业管理等选修课;其他相关领域课程:2学分,占20%;另外,要求学生完成1300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小时的工作实践,300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

2.2我国饭店管理课程设置(以本科为例)

我国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基础课、主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在主修课当中,又可以分为英语课和专业课两种。以某旅游院校为例,以总课时3119节计算,基础课占27%,选修课占12%,英语课占37%,专业课占25%;如果以185个学分计算的话,基础课所占比例为28.7%,选修课占9.6%,英语课占31.9%,专业课占29.8%。当然这只是代表部分的院校,纵观中国的院校,在饭店管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科目名称各不相同,同时大部分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自行制定的。

我国与国外在课程设置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对语言能力的强调很突出,所占比例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的比例。但当大量的时间用于语言学习而非专业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一部分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另一方面,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语言学习上,专业知识学习落后,当然这其中有作为英语非母语国的无奈,但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如何学习英语的同时又不放松专业的学习。

2.3课程内容的比较

(1)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部分专业课内容:①招待业管理概论:对影响招待业及旅游业所有因素、规则的研究、包括旅游业的影响、招待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管理的概述。②招待业的组织行为:招待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重点是跨文化的行为管理。③招待业的管理会计:以会计原理为基础、重点是财务报告、预算方法、内部控制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④招待业的质量管理:主要研究质量的计划、控制、评估、顾客研究与信息反馈、质量成本等内容。

⑤招待业营销创新:在全球范围的竞争环境下、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群体所需要的产品及营销方法的创新。⑥招待业研究:研究招待业有关数据的搜集、分析、评估及决策技术。

(2)加拿大“综合声誉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课内容:①基辅大学酒店与美食经营专业:宴会管理、酒店管理、可持续旅游管理、目的地营销、酒店和旅游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旅游和酒店教育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伦理研究;②瑞尔森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酒店营销、旅游企业咨询、研究、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战略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

(3)我国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

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的饭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市场营销、饭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

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心理学等。

比较我国与国外的饭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国外院校专业课内容设计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求。所涉及的观念、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且很注意学生在研究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行业指导性。我们的课程内容上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时代变化对教学内容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少,所学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在实际的操作和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

3中外饭店管理专业实习制度比较

3.1中国高校实习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上只安排4-8周的时间到酒店实习,实习的方式为学校统一安排。目前国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校在前两年或三年加快教学进度,挤出四个月或半年时间让学生实习。另一种情况是迫于

课时的限制,多数学校只留出2到3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实习。

现在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周期多为3-6个月,实习地点可以自己联系,也可以学校安排。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旅游学院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时间超过半年的占56.7%,实习时间在3-6个月之间的占32.8%。

3.2国外高校实习情况

在欧洲,部分院校有自己的实习饭店,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在指定的饭店进行约九周的实习;在第二年可以在其他饭店实习;最后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进行16周的管理级实习,学生直接参与饭店的管理,实习结束后交一份至少20页的管理实习报告。在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行业中的实习,有的要求至少要了解酒店操作中的三个领域,以便帮助他们了解饭店的整体业务。

我国的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有3-6个月的毕业实习,但大部分院校的实习饭店并不是一家,这样对学生的实习考评不可能统一;由于不能像美国一样具有完善的实习体系,不能很好的控制整个实习的进度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饭店对用人的安排一般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决定,基本不提供轮岗的机会或较少人有这种机会。半年的实习时间很有可能固定在一个或两个岗位上,降低了实习的效果,使学生失去实习积极性。

4比较中外饭店管理教育对我国饭店管理教育的启示

(1)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应该将理论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结合。

(2)明确培养目标,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面。

(3)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体现出信息化和综合化。

(4)发展行业协会和非赢利组织。

(5)要加强与国际院校的交流合作。

5结束语

虽然我国饭店管理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发展的前景巨大。通过对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实现更远更高的目标。面对我国目前饭店教育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再自身勤于总结,我国的饭店管理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样性素质

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我曾经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阅读主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角色,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么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授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已成为备受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逐步领会和吸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创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总结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完整的、灵活的认知规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和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理解新的词语。六年级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这个片段中共出现了三个“转”字,这是个多音字,该读“zhuǎn”还是读“zhuàn”,学生很迷惑。如果老师只是直接地把读音告诉学生,效果不会很好,这时候,我们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自主确定。这样,既可让学生确定字的读音,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更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活动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里行间包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从审美层次阅读和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分角色读、小组读、集体齐读、自由读、默读或配音乐读、吟诵或背诵等,使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体会并理解文章内容和意境。阅读教学初步环节,教师可让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谈谈读懂了什么;精读环节,可以让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等。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时,可先通过学生试读、指名读、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并试着通过复述的形式加以内化,还可以在说一说的基础上画一画,从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阅读情感,引导学生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激发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浅显的童话、童谣或古诗等;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读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或浅易的文言文。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7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期待;审美距离;审美偏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7-01

音乐教育是各普通高校实施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当下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方式就是音乐欣赏课的开设。然而,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地位和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与和回应能力。加上当下音乐教育改革对“学生参与性和主体性”的强调,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欣赏课逐渐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向“互动式”模式转变。然而,由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教育的范畴,在几乎所有专业音乐教学包括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中,它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那么,我们怎样应对目前的现状和解决问题呢?我们认为应当从教学的主体和对象入手,从接受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鼓动大家参与和互动。

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期待,或者叫“审美期待”。音乐欣赏课在普通高校属于公共选修课,学生们之所以选修音乐,不是为了学习一些音乐常识,而是想通过欣赏各种音乐来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能力,揭开音乐的神秘面纱。在音乐欣赏课开课之初,音乐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需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根据现状制定课程计划,而不是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并能建立起大学生现有音乐认识和音乐体验和全面的音乐体验之间的联系,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学生在欣赏某个作品之前,可能通过关于作品背景介绍和主要艺术特点对作品产生审美想象,也叫“审美期待”。在“审美期待”与实际的审美感知之间必然有一种距离,也就是“审美距离”。由于“审美期待”的水平与学生以往的审美经验和生活阅历有关,那么“审美差距”的大小就是检验学生审美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这种隐形的心理现象,引导他们如何运用经验和阅历欣赏和评价音乐。

其次、从受众出发,注重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形式和意义的讲解,并有效运用受众的“审美偏差”,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更是如此。音乐是抽象的声音艺术,作曲家通过“非语义性”的音符来表述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思想,无论是音乐专业学生还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对于某一个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每个人都会通过聆听音乐或者不同的审美感知,并产生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想象,这就是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讲课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审美感受,让大家真正理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的艺术魅力。这样既能通过学生不断地感知、想象、理解和表述建立起他们对音乐欣赏的乐趣、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投入到对音乐的“再创造”之中。

尽管音乐的感知具有多义性、多样化的特点,但由于每个人的审美经验和生活阅历不同,他们从同一首音乐作品中“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对每一个作品的感知、想象和理解都会有所差异。其中,将会有一大部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会出现偏差或者片面的情况,就会产生所谓的“审美偏差”。教师可以将这些“偏差”进行总结,找出出现偏差的根源,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产生对音乐情绪的把握问题还是由于生活阅历不够出现对作品情感或思想理解不深的问题,并将音乐的审美感受和音乐的形式联系起来,将音乐作品的形态与作者在创作时的客观状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对音乐形式的理解当中。

第三、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建立音乐与其他学科、人生的联系与价值,将音乐教学变成素质提升。

音乐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普通高校的众多学科中,音乐与很多学科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非常强的启发意义。由于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所以人们能在不断的聆听中培养跳跃性的发散思维,更能激发关于其他学科的新思路和灵感。爱因斯坦就是一名小提琴手,他往往能从音乐中得到放松和快乐,更从中获得不少科学灵感。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在公共音乐选修课中找到自己学科的影子,建立起音乐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作为音乐教师,更是有责任建立起这种联系,让学生在聆听中得到美感和快乐,更能得到启发和灵感。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8

1 只有提高“阅读期待”水平,才能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期待”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的课程也一样,但由于个体上的经历以及的心理上的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水平,我们在教学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高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而阅读。

2 让学生在阅读期待中感受阅读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生阅读欲望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读物本身。读物中生动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悲欢离合的情感、惊心动魄的场景……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是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动力。如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在《惊弓之鸟》学习时,我们可能这样设计则导语:“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呢?”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说用箭射,有的说用枪打……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随即话锋一转:“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射箭能手,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更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后,我们还可以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借机推荐几本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学习了《狼和小羊》一课后,再讲述几篇类似的童话故事,然后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让学生阅读等。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达到有意中无意,无意中有意的境界,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呼焕“我要读书、我要读课外书”。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如开始教《九寨沟》一课时,我神秘的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九寨沟风景区旅游,去领略那迷人的风景,”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高耸的山峰,美丽的湖泊,壮观的瀑布…… 学生仿佛置身于九寨沟美丽的景色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感呢?在丰富情感的感染下,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阅读期待,希望快点打开课本,通过自己的阅读深入细致的体验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9

关键词:情境;灵动;课堂

新课标理念倡导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实践可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乃至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多赖于课堂的行进和课堂行进中教师的处理,如果课堂教学的情境有利于我们的学生,那么课堂则可能处处充满着灵动,充满灵动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而真正意义上充溢灵动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有效乃至于高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优化的情境是形成充溢灵动的课堂的基础

2011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感到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环境是多维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做热心人,应当科学地说,一般的环境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优化的环境则能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充溢着灵动,处处充溢着灵动。也应当这样去说,优化的环境不可简单地理解为热闹,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必须是能够丰富我们学生的感知的,以启迪我们的学生去探究。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一单元为一个整体,就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而言,我们将创设怎样的环境去形成学生充溢而灵动的生态发展的课堂呢?笔者善于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如在学生朗读时配放音乐,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课件和音乐,突破其时空的界限,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审美对象。为了凸显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有时还让电影镜头进入课堂,我们看到诸多的小说文学作品已被创作家改编为电影电视,这就便于我们去利用特写镜头让我们的课堂充溢着灵动,这可让音频与视频的优化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得我们的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感悟名家小说的充实的内容,进而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价值的信息。

二、创设互动的情境是形成充溢灵动课堂的纽带

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是作品、编者、教师、学生四者感情交流的过程,那么我们的教师则应当是多方感情交流的媒介,我们的教师必须依据作品运用多种手段去创设互动情境。应当说,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因素很多,这需要我们去依托作品内容灵活掌握。笔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则善于利用多种互动去形成充溢灵动的课堂的良好局面。首先是把握好一个度,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体验存在着差异性,那么学生在互动时肯定会出现错读的体验。且慢,我们无需去做应急性的评判,另辟蹊径去让学生去进行互动。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当学生对祥子租车的情节进行互动认识时出现了偏差。祥子拉黄包车交包月钱,起早贪黑,挣的是辛苦钱,却仍然被盘剥,使辛苦钱变成血汗钱。这时有的学生竟然离开了时空的限定,认识上越出了道德底线,认为租车交租金是理所当然,这让我感到互动可能会偏离学生对历史及社会形态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此时笔者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和社会形态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相关的价值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弥补了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也谨记这一点,让学生互动,必须先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的认知和有导向的互动,应建立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基础之上。

三、创设期待的情境是形成充溢灵动的课堂的升华

对每一个孩子都要期待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但实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有那些学生在课堂中自卑或者自闭,没有任何的灵动感,如果放弃了这些学生,何谈面向全体,如果直接灌输给这些学生,又何谈自主。这是一对矛盾,但解决这矛盾的办法也总会有的。首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不要自卑也不要自闭,让他们有一丝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肯定和确认程度,如果我们要让平时在教学活动中存有自卑和自闭心理和行为的学生树立起信心,就需要我们怀有期待的心理和行为,教育学告诉我们期待是一种美丽,而对我们每一个学生而言,热切的期待不就是点亮他们心中那盏希望之灯的烛火吗?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通过有声的期待或是无声的期待去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就可以让我们的课堂生成出大面积的、实实在在的而又无限的精彩来。

参考文献:

[1]祈 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对美学课程的期待篇10

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理论。该理论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基础,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的能动创造,引起人们对文学活动中接受过程的关注,在文本、读者的相互关系中提出了“读者中心论”、“召唤结构”、“期待视野”等核心概念。该理论也指出,读者是第一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没有读者的阅读,文本则毫无意义。由于生活经验、文学经验等各方面不同,不同的读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作品意义的生成过程,作品未经阅读前,有许多“空白”或“未定性”,只有通过“读者阅读”这一具体化的活动,才能将“空白”有效填补,作品才能从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美学意义。

2)接受美学理论融入大学语文教学。

传统的文学理论,或以作品为中心,认为文句和作品意义是固定的;或是以作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是作者经验和心理的反映。在这两种理论观照之下的语文教学,则表现为对课文寻找标准解读。然而,高职学生文学素养较低,较有个性,反感说教以及复杂深奥的事理,若只是以寻找标准解读的方式开展教学,必然会使语文课堂陷入尴尬境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一个为自身而存在,并在任何时候为任何观察者提供同样面貌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自在那里显示其永恒本质的纪念碑,相反,它倒象一份多重奏乐曲总谱,是为了得到阅读中不断变换的反响而写的。这一观念阐释出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阅读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语文在教学中需要阅读欣赏众多文学作品,教师在授课时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这种阅读是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切身感受、理解和评判的审美活动,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对话,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

2接受美学理论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读者中心论”的运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读者是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以读者为主,以具体化为主,读者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文本只有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读者感悟、阐释和解读后再生的艺术情感与形象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要想促成接受活动的完成,读者必然应处于中心地位。

1)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同等的,即同时作为“读者”的角色参与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与文本对话、交流的主体,他们自然也都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可设计“学生个人解读”环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作品,并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将自己的理解带进课堂。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适时表达鼓励和共鸣,适度进行指引与提升,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主动交流,并分享阅读体验。

2)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话意识。

要真正落实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教师广博的学识、丰厚的生活积淀应在与文本对话中承担首席地位,在课堂上做到恰到好处地收放。不可因学生的肤浅理解而随意指责,也不可对学生解读成果进行一味表扬,这样会终止与学生的对话。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态度,及时完善学生的认知和审美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我是阅读主体,我也是作品的创作者之一”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外通过电子邮件、QQ群、微信群等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2.2“期待视野”的运用:贴近与超越学生的期待

接受美学指出,读者阅读文本时,会更关注符合期待视野的内容,倾向于将符合暗示的意象纳入到自己的视界,同时读者又期待文本能打破习惯思维,有与原期待视野不同的内容进入自己的视野。所以,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相反相成,定向期待决定读者对作品的选择、理解、同化,创新期待又促进读者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扩大和深化读者的期待视野。

1)把握学生的“定向期待”。

学生会按自己既定的期待视野去审视教师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当这些内容合乎其期待时,就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反应。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审美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不仅限于教材,可结合网络文学讲授和讨论最新流行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可从职业基本素养中提取人文专题,如职业信念:《复仇》与《梵•高的坟茔》,职业知识技能:《傅雷家书二则》与《史记•刺客列传》,职业行为习惯:《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与《现象七十二变》。通过专题研讨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且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有时代感。

2)洞察学生的“创新期待”。

高职学生较为关注新奇事件和社会热点,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人物”,探讨社会人生,可使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新鲜感和开放性。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拓展教学内容,扩大和深化学生的期待。例如,在《诗经•氓》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文句魅力和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陌生的文本,如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英国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国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苏童的《妻妾成群》等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比较和讨论。通过学生视野的背离和超越,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冲击和视野的变化,课堂讨论活跃而颇具个性。这样的讨论不仅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看到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审美接受水准的明显提高。

2.3“召唤结构”的运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接受美学把文学作品分为未定性文本和读者具体化文本两部分。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未定性的文本,只有通过读者阅读后的具体化,作品才真正完成。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文本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具体化就是读者的接受过程,就是读者阅读的再创造、读者对文学作品接受的实现。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就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即所谓“召唤结构”。

1)鼓励学生发现文本的艺术“空白”。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作品的空白,鼓励学生在文本意义未定和空白处填进自己的想象,通过补写、续写、改写、讲故事、境界升华、演绎文眼等方法,让学生解放思维,参与作品的想象和玩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召唤结构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一味地追求热闹,并不见得能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某些古典诗词的教学,适当的朗读之后,教师无须过多地提示和解读,学生闭上眼睛沉思,静静地思索,自由驰骋思想,让诗的画面浮现眼前,这样会更易于学生领会诗的内涵和意境。

2)带领学生将文本融入现实生活世界。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时代特点,由文本而激发新的联想或想象,进而赋予文本新的内涵,这不但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也是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促进两种视角的转换,一是由写作时代向阅读时代的转换,二是由作者文化背景向学生文化背景的转换。如在《论语•侍坐》的教学中,可结合孔子独赞曾皙“吾与点也”这一意义空白处,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畅谈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和谐社会理念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这样的课堂教学远比单一的文本知识传递要更有效。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