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6:56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1

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性和社会性。重视美术教育,是从目前的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均为聋哑学生,理解事物和接受事物有其特殊性。本文结合特殊教育美术教学实践,谈谈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体会。 一、美术教育的任务和作用 美术教育是培养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规定了学生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审美感知能力人手,因为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其次,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聋生能产生审美愉悦感,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其人格的完善。最后,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会进一步促进聋生审美感知的敏锐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并且通过教师引导聋生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地表达,以及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来进行。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对照中,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结合。 通过多次具体的艺术欣赏,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外艺术史上优秀的思想传统与艺术传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了高尚的审美情操,并深刻地影响自己的信念、意志品格和气质。利用审美活动的认识过程和教育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审美的方式正确理解世界,认识社会,把握人生,克服残疾人自卑的心理,促进学生德、智、美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美术教育的特点 美术教育是学生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它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并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表达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在终极目标中就包含了了解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且通过美术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特殊教育的美术教学正是充分掌握了聋哑人凭直观感知世界的形象思维特点及在审美活动中,结合自身美术经验体会艺术技法的心理特征而开展教学活动的。 美术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固然无法摆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但却不是从感觉到概念的简单逻辑过程。它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感知对象、感觉形象,逐渐加深、形成知觉,在知觉形象的刺激下,审美主体情感四溢,突破时空界限,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形成审美意象,并做出审美判断。尽管聋哑人由于知识、阅历和艺术水平的差别,使其对美术作品领悟程度有所差异,但无论聋哑人还是正常人,在欣赏活动中的思维及心理特征却是相同的。 因此,特殊教育的美术教学并不是机械而外在地向学生灌输“标准”鉴赏与分析“结论”,而是充分启发与调动学生进入欣赏过程,尝试形象思维,允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激励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当然这种美术教育也不是排斥理性的神秘活动,而是感性与理性,想象与认识高度交融、统一于意象之中而难以分割。正因为美是人类本质对象化的产物,正因为人类的审美判断具有相对共同的价值标准,正因为审美活动离不开理性认识,所以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中,注意选择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具体的作品,引导学生并教育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中兼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学会从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标准分析欣赏艺术作品,避免形成片面追求形式的唯美主义趣味和只要想不要艺术的“庸俗社会学”观念,培养学生正确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及要求 美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既要遵循教学法的一般规律,又要契合艺术欣赏的特征来设计教学的程序与步骤。首先加强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引导,除对欣赏作品所需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外,避免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式化教法,紧扣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点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征,使学生真正学习到审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和欣赏,使他们能够运用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沉潜到美术对象中去,从一般到特殊;运用已知的共性到对未知的个性特征的探索。开展感受认识的基础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交流体会,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把学生的体会上升为新的理论知识,达到教学任务的要求。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尝试多种授课方法:一是先创作后讲解,正式讲解前先读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给创作作品打下形象基础,引导学生从感知入手,经过教师的综合分析,获得理论知识。这种教法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易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分析讲解中获得提高,但重要的不是教师讲解本身,而在于“读”的环节,即必须切实使学生能够真正先独立进入对作品的解读,这是授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二是边创作边讲解,选择形象鲜明、艺术特色突出的作品为对象,把教师的体验和分析归纳紧密结合起来,这样能使学生倍感新鲜活泼,易于理解和记忆。三是先讲解后创作,让学生带着教师的“结论”到作品中具体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得出与教师不同的判断或加深对教师结论的浅谈聋生的美术教育文/李雪摘要: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只有充分认识美术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努力探索认识,并在课堂讨论中开展交流,教师在交流中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易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主要运用于高年级学生的教学。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美术教学的意义,努力探索特殊教育美术教学的方法,才能使特殊美术教学真正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面貌和状态起着规范的作用,这是一种来自教育外部的制约性。社会的发展表明,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格健康完善的人。#p#分页标题#e# 即应该具有较多的创造力,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的人。这是聋生美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也是与把聋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2

关键词:构建;高等院校;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实现和推广自然离不开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诠释与开展。美术教育的开展要明确美育的内涵和作用,然而从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其他的美术教育相一致,在培养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传统的绘画教育形式,忽视了文学在美术教育中对人们审美的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专业的艺术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中显示的是一种脱节现象,始终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展。随着目前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与完善,美术教育不仅仅要在学科建设中满足社会发展的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自身专业的优势与学科建设。美术教育首先要从内涵概念入手研究,对其有着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再进行美术教育的发展定位,最终完成具体的学科建设工程。

一、关于美术教育概论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1.美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因为受到艺术院系大环境的影响,对于目前美术教育核心思想的理解与认识严重不足,缺乏系统和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在绘画教学中的惯性思维,导致在借鉴与应用一些美术教育思想时出现极大的偏差现象,很多学校美术教育中认为绘画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绘画教学,要给学生们添加适当的理论基础课,理论学科是学习所以知识的入门与根基,没有理论知识的绘画美术是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构建完整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和课程安排,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缺乏思想的美术教育是无法体现现代美术教育的精神与内涵。各级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要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精英美术人才,要对美术教育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分析与鉴定,重新认识与理解美术教育的内容和精神涵养。

2.美术教育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美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通常被理解为造型艺术教育,其中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与建筑设计四个大的门类,对它们的基础知识以及技法进行学习,侧重学习造型元素、设计方式和组合技巧,加强学生们对美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时期美术的教育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思想,其中的内涵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至于人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生活,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文化修养不断的重视,美术教育已经渐渐超出了传统的绘画雕塑等美术门类的学习,它的思想理论延伸到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学习以及视觉艺术的欣赏。美术教育强调教育和社会的互动交流,以及视觉表达和对学生们交流能力的培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术教育的理论就开始形成一种以建设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主张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课的修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学科的认识以及美术史学、美术创作。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对美术教育的课程产生了很大变动,把我们的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学科门类,通过严谨的课程学习来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实现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教学价值。随着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文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美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新的思想潮流,美术教育开始主张多元化的教育思想。这些理论渐渐丰富和完善美术教育的课程与思想。

二、现代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

高等院校实施新课标的同时,也就对传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美术学院作为培养美术型人才的基地,不能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跟随在改革发展的步伐,形式适合自己院校学生的美术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因此,作为高校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研究美术教学改革措施:一、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调整课程结构;二、美术教师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三、重视教育实习,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当代美术教育面向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同时也针对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目前而言,从许多艺术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来分析,教育教学中首先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确定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其次,与其他普通艺术教育的师范类院校相比较,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目标以至于教学方法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要确定学科发展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是美术教育的前提。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配套的公共领域也得到了发展,美术教育体现在公共美术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伴随着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容,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迎来机遇与挑战,要结合公共美术教育形式统一的整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且承担我们公共领域的美术教育功能。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借助公共美术教育这一平台培养更多的综合型美术人才,并且普及公共群众美术知识,体现美术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就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飞速发展,报考美术专业的考试也渐渐增多。传统的艺术教育类美术学院以外,各种师范类、综合类高等院校也建立起了美术教育。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也在逐渐增多,像艺术设计与动漫专业的产生。这些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底蕴的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升,对综合型的美术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大,给我们高校的美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建立开放式的课程结构为适应公共美术教育在艺术院校的发展,针对培养社会型人才需要,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与推动作用,在构建开放式的课程结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我们要对原来的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更多的开展以研究性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第二,要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形势、性质进行相关性的了解和研究,构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同时将公共美术教育需求应用到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之中,填补学校与社会教育中缺乏联系的空档,建立出以公共美术教育为发展目的的课程教学结构。2.加强实践教学与教学资源的利用美术教育中要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建设,其中包含这对美术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的课程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学院整体的资源进行推动,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共享,对实践类美术教育进行学习,即完成了美术教育中的整体教学与互动,也达到了培养艺术绘画学习以及美术教育内涵的培养。教育教学中可以引用社会话题参与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同时还可以将美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互动中学习美术知识,从而让美术教育以及社会美术教育的发展得到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对美术史学的综合学习来培养群众们的审美观念。3.传统的绘画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应该追溯到传统的绘画教育,以传统的绘画优势重新设立课程目标以及相关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重新来认识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在高等院校的绘画教学中,绘画的技法与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将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习的关键在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学派风格以及作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习。美术教育中的绘画不仅仅是画好一幅画、拥有娴熟的绘画技巧那么简单,而是用心体会学习绘画的过程,深刻了解其背景与思想,展现当代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绘画乃至美术教育行业的认识。构建一个严谨的、科学的美术教育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必然结果,也是学院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专业知识的硬性体现。

四、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构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体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美术教育,首先,高等院校的课程领导人要明确教学的方向,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次,在美术专业的课程编排中,要避免对专业无限制的细分,要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合理的对专业进行划分;在设立课程是要明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专业课的学习认知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加强美术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全面的接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学习。最后,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不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掌握一项专业的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院校的美术教育的传统与气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累积与沉淀,学院美术教育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术教育魅力,在时代的发展中,美术教育会继续秉承着传统的底蕴,树立明确的专业定位和文化涵养,也体现了在时代变迁中美术专业的人文精神和人类发展的创新意义。

结语

纵览全局,当代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在“大美术教育”的前提下,推陈出新,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不断发展学会创新,与时俱进,走出原有的美术教育模式,结合现代美术教育思想观念和不断进步的审美要求,遵守科学的合理的美术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发挥学院美术教育在大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推动整个学术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相对而言是比较传统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渐渐完善教育体制,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照搬应用,结合自身美术教育特点,形成一条特色的、适合我国院校发展的创新美术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洁,罗红.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2]李勇.构建专业艺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J].美术研究,2008(1).

[3]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4(3).

[4]夏其磊.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教师)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艺术科技,2014(6).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3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一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

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 0fe8 ?锥?朗跻?胄词档哪J街?小?/SPAN>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三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4

乡镇中小学 美育现状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相关部门于1999年6月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美育并不仅仅只是美术教育,虽然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方法,但是广义上的美育是美的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人爱美、审美、创美素质及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美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这就要求美育需要从这些领域入手,使学生们充分感知各种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生活情趣。而不应该把审美教育理解为专门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因为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一种提高人文涵养的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美育即美术教育的观点仍被大部分人所认同,这就形成了一定认知的误区。

而在乡镇地区,加上应试教育思想仍旧占据着主流地位,素质教育流于表面,美育依然步履蹒跚。本文通过对重庆14个地区(巫溪、万州、潼南、奉节、荣昌、涪陵、大足、铜梁、开县、渝北、酉阳、沙坪坝、江北、垫江、九龙坡、北碚)的乡镇中小学有关群体(532人)的美和美育的价值观和美育的认知进行了调查分析及对比,以期对乡镇中小学学生的美育提供有价值的事实依据。

二、调查内容分析

1.重庆地区乡镇中小学美育教育现状及分析

(1)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美的含义认识都集中分布在艺术与和谐之间,具有较高的统一性。

(2)对审美趣味的认识

整个地区对于善良、真诚、智慧的认同度最高。成熟的审美偏爱有其相对固定的中心,但又不是偏狭刻板的,而是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常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成熟的审美标准是普遍性的,对审美创造欣赏的规律比较符合,符合大部分审美实际。6个群体的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统一性,这对于学生的爱美教育来说是一个基础。

2.审美教育

(1)美育的认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中能准确认识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的人数只占到总体的30.53%,中学生中能准确认识的也只有48.92%,还不足总人数的一半。

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忧心。为此我们对学生周围的环境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的情况更为严重。

首先,是对于美育的含义,学校和相关机构方面能准确认识美育的仅占到50%,而且剩余的50%都认为美育几乎等同于艺术教育。家长和教育机构方面也只达到60%、55%。在调查的6个群体中,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仅以72.58%的准确率位居第一。家长、老师、学校、教育机构、相关机构的对于美育的认识误区是造成学生们认识偏差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美育的基本知识普及程度严重不足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次,是在谈及美育应该涉及的学校课程时,在老师、学校、教育机构、相关机构之中认为学校涉及美育的课程只包括美术、音乐、语文的概率至少为10%,大大高于其他学科的4%。这是一种对美育的不全面认识,再加上对传统豆芽学科――音乐、美术的偏见就直接导致学校、老师、教育部门对于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大大减弱。

最后,是学校、相关机构单位对于美育活动的开展始终处于于一种被动状态,超过半数的相关机构认为自身对美育的相关活动的建设是有待于提高的,但是对于其他机构的联系合作态度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占到75%,而学校甚至达到了87%。相关机构是美育的重要实施基地,对于整个社会的美育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源,必须积极利用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美育的态度

①美育的重要性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美育知识普及程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重庆地区各个群体对于美育的重要性还是给予了比较高的肯定,认为美育重要的人数占到了总体的75%。但是校方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美育和艺术教育的误区,同时认为美育很重要,那么就直接导致了学校美育很可能存在着以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的情况。把美育的功能局限在学生艺术技术的学习与训练之上,加之认为涉及美育的学校课程仅包括语文、美术、音乐,这就大大削减的美育的作用。而导致学校对于美育的认识误区和不够重视很大程度上还得深究于乡镇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乡镇教育机构的认识,而其对于美育的认识准确率仅达到55%。

在认为美育十分重要的群体更多地集中在小学生、家长、老师里,而家长和老师在美育含义的基本认识上是都明显优于学校、教育机构、相关机构的。这也证明了普及美育知识对于提高美育的重视程度是极为关键的。

②开设美育课程必要性

各类人员认为开设美育课的必要性呼声高:尤其是校方高达100%;教师94.54%;教育机构93.33%,只有中学生认为开设美育课程的必要性低于70%,其它都在80%以上。这些都说明各类人员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很大提高。

中学生希望在美育课堂上得到艺术修养的占29.75%、鉴赏能力的占24.71%、专业技巧的占19.45%、情感体验的占15.10%、外界信息占9.15%,其余占1.83%。可以发现中学生对于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的需求是更为迫切的,这也符合美育的要求,可是为什么在开设专业的美育课程的必要性上,中学生的认同度是最低的。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学的美育课堂现实情况到底如何。

首先,是课时设计上。大部分的乡镇学校在课表上设置了每周1~2节的专业美育课程(美术、音乐),但是由于缺乏教师以及应试的种种原因使美育课程无法保质保量的进行;

其次,是老师的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师的缺乏。根据校方的数据反映:13%的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音乐教师;47%的学校美术音乐教师来源是相关老师兼任。那么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受不到较为专业的艺术教育,更何况是美育教育了。

再次,是课程的内容。从学生方面了解到,现在乡镇地区,由于对美育的认识偏差,在音乐和美术课堂上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的情况依然严峻。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虽然上课的主要内容是相关理论及鉴赏,但是因为老师自身知识储备及教学技能问题,对学生传授的知识过于专业,传授方式单一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从这样的课堂上当然难以获得所需求的艺术修养及鉴赏能力了,而且加之在中学的升学考试制度下,美术和音乐学科成绩是不被纳入评比的,课时又总是被主科挤占,学生更加觉得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美育课程了。

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紧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从而改善教师配置状况。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且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乡镇教育机构对上级主管部门有一种依赖性,不够积极主动,得过且过的思想比较严重。

(3)审美能力

①对学校环境的审美感知

学生对于学校环境的感觉虽然排在第一位的都是舒服,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小学生中仍旧有18%的学生对于学校的环境是持一种中性偏下的态度,而这种概率在中学生之中甚至高达到46%(其中近20%是没有感觉)。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环境的态度是不够满意的。

为什么中学生在对美育的认识的准确率比小学生高的情况下,对学校环境的感觉却更低?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探究,发现在应试教育下,中学比小学更为强调考试分数,所以中学生的活动休息时间大大被考试科目任务所挤占,再加上真正意义上美育熏陶的缺失,学生对于美的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导致中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的麻木不满。

②对美术专业名词了解

学生对于这些名词的了解度都偏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还存在这一题空白的情况。除此以外,学生对于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了解度还不足2.4%

要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学生认识了解的来源途径。通过调查我们得知,这些认识的来源顺序情况如下:媒体(书、电视、网络)、老师、家长、同学。其中孩子认识的主要来源是媒体39%,老师28%,家长15%。

至于家长、老师了解度最低的是《父亲》。这说明本地区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度还有待于加强。媒体应当更多地担负起传播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责任,使广大人民了解艺术的发展趋势,从而让美育也能与时俱进。

三、创美教育

1.看图形想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力想象力不够丰富,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75%,笔者认为这和长期进行应试教育是有直接的联系的,甚至有学生直接联想到了数学的公式以及考试,基本上形成了定势思维,失去了美好的想象空间,丧失了创造多种美的能力。

2.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超过3/4的学生在这里写上了励志的名言警句,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一寸光阴一寸金”等。虽然这些都是正面的名言警句,鼓舞斗志的,但是过于统一了就会使学生失去很多其他方面的美好感受。这些很明显是受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他们的同学、偶像、家长等等,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在自己周围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并创造美。

四、结论及问题讨论

1.本地区对于美的认识偏向较为统一,对于学生的爱美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管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教育机构还是相关机构对于美的认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统一性,这对于乡镇中小学生的美育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通过和被调查人员的一些交流,中间有相当多的人对于美的认识仅仅流于表面,雷同于一种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标准答案。笔者认为这对于美育来说是一个潜在的不容忽视的根源性问题,就是因为美的观念不能深入到人的精神层次才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出现,我国的美育教育事业才长久地停留在政策理论层面,只有从根本意识上解决才能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美育的发展。

2.对于美育的基本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不能深刻认识到美育对于完善人性的重要作用。

美育的基础性知识普及程度还有亟待加强。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美育这一“软任务”、“慢任务”相关单位人员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被动与应付思想。美育的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巨大影响。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也推进了乡镇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美育的相关单位人员也应当把眼光放长,远抓住机遇,积极把美育发展壮大起来,为我国的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不可多得的社会美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如展览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被闲置,甚至还未被开发保护利用;有的被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被私人占用,甚至圈地为界,收取高额的参观费;有的即使对外免费开放,也没有对参观者起到很好的宣传熏陶作用,没有配备相关的讲解设备人员。这些都是社会美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4.是学校专业美育课堂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美育课时得不到保障,专业老师欠缺,主管人员部门的失位,教学资源开发的缓慢,都是导致学校美育的得不到落实的原因。

五、对策与建议

1.立足当地文化背景,积极寻找情感突破口,使美的观念深入精神层面

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办法,统筹社会各种力量,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等各个角度加深人们对美的理解,使爱美、尚美的观念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爱美所以育美,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把美育重视起来。例如,本地媒体部门可以深入挖掘相关文化资源制作科普片;根据传统节庆,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亲民性强的活动展览;本地优秀工作者工作精神汇报;创建城市名片等。

2.加快对美育知识及审美理论方法的普及程度,尽快解决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美育基本的要害部门需要加紧对美育知识的普及,帮助其认识美育的重要性与审美的必备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美育参与的积极性与美育的教学质量。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专家讲座、知识宣传册、主题宣传片、赛课、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以及督促机制等。

3.从理论出发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出切实可行配套的方法

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各家庭的不同情况,抓住地区、学校和家庭现有优势,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沟通机制,寻求贴合实际的高效方法。例如:北碚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如雅舍、老舍故居、张自忠墓、缙云山等,组织深入参观学习,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情操;沙坪坝可以利用城市公共资源,和众多博物馆展览馆保持联系,定期参观,提升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学校之间举行交流工作会议,保持沟通联系,吸取美育探索经验,共同发展。家长和学校之间密切联系,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并相互督促,以期更高效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完善的人。

4.重视生活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言传身教

社会各界的成员都应当在生活中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及知识,并加以不断实践总结,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并将爱美、审美、创美的知识方法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特而完美的人。

总之,虽然美育任重而道远,但是相信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学校、老师、家长的不断努力下,学生的未来将会拥有一个完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曹廷华等.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赵淑华.新编美学基础教程[M].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4.

[4]聂振斌.大众文化与审美教育.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5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现状 策略

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美术手段,有机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对于美的需求是人的共性,但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修养,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其自身情操,还能帮助其形成高尚、真诚、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美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审美标准的技术方法,促进了中学生艺术感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要实现理想中的美术教育还需要有所改进。

一、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对中学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学中,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两个极端的误区。第一,中学美术未被纳入考试范围,导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与其他应试学科相比,中学美术教育的地位较低,导致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会被占用,这直接影响了中学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第二,部分中学将美术学科纳入升学考试的科目,通过美术考试来降低文化课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对美术本身的重视严重不足,不利于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难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二)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即针对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授,将绘画作为美术教学的中心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领悟,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三)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美术教学设施是保障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但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在教学设施上投入不足,阻碍了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部分中学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美术教学设施,但由于缺乏内部管理和师资水平不高,导致美术教学流于形式。

二、应对中学美术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中学美术的教育观念

美术是一种视觉文化,具有愉悦视觉、陶冶心灵、培养视觉素养的功能。在中学阶段实施美术教学,应该转变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美术的观念,加大对美术学科的宣传力度,使大家正确认识美术及其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明确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完善师资力量

美术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美术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增强课改意识,提高自身素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校应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定期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创建良好的教师互动学习平台,针对教材、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术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之所用,尤其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然而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仍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学生的主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突出美术地方特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课本中有了“地方教材”板块。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应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比如民间美术艺人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庙会,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造美术的源泉,让学生从小体验民间美术文化,从体验中学习中国丰富的美术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

鉴赏美术作品时,必须先理解作品中的部分才能理解整体。但是,此时对美术作品中部分的理解是局部的和孤立的,即使理解了作品的所有部分也并非意味着就理解了整幅作品。比如说,了解了宗教故事,我们也许能理解古埃及神庙中壁画作品那些形象的含义,理解整幅作品中的一个方面,如题材的含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理解了这些作品的真正含义,这是因为这些局部形象的含义只有在整体结构中才能构成这一作品的含义。所以,我们要从局部的理解向整体的理解过渡,把对局部的理解放在整体之中去把握,在把握整体时,不忘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要考虑它与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相关联,特别是环境、民族、宗教和时代等因素对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相对于这样一个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说,美术作品只不过是它的一部分。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完善,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应该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美术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冶高尚的品德情操,提高美学修养,并在这一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雅婷.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3(20):165.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6

[关键词]地方民间美术资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用措施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经久不衰,依然有着非常完整的传承度。作为文化珍宝的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则更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历史、传统特色和民风民俗。为了促使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将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合理地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丰富公共艺术教育趣味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有效措施。因此,探讨地方民间美术资源进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措施就成了当代话语下的必然之举。

一、地方民间美术资源进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具备非常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果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中合理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可以提升学生自身对于艺术、文化的审美和理解能力,唤醒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主动性和审美意愿,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重新认识地方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热爱、尊重的情感,最终提升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当前这一阶段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当中,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群体的艺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在此基础上所设置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学生的艺术基础并不匹配等问题。对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创新和调整,把艺术教育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合理地将地方美术资源应用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中,可以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设计趋于合理和实用。鉴于地方高校还承担起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发展的作用,因而,对地方民间美术资源进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探究,是传承和升华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要一环。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一直处于不断改革的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还是教学理念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教师所实行的教育方式和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虽然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形式较为多样化,例如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等,努力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接触到地方美术资源,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些方式获得全面性的成长。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其实效性并不明显,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公共艺术的“艺术”功能不断弱化

在当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重视内容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在传统的艺术课堂中掺入更多文化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展示相应的视频或图片,以期达到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不过这种改革方式虽然在短期能够获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率,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会导致从根本上降低课堂中艺术的功能,促使艺术课堂中的“艺术”功能被弱化。因而,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中艺术感传播的效果下降。

2.学生对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视度不高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国外文化已经渗透到我国文化领域的各个层面,再加上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许多学生认为国外文化是较为潮流和新颖的。我国地方美术资源则代表老土和落后,被认为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无法认识到地方美术资源宝贵的艺术价值,导致在课堂当中学习地方美术资源时积极性不高,平常生活中也不会对这些资源和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最终所呈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师本身对于地方美术资源的认识度不高

学校所聘用的部分公共艺术教师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聘用高校中刚毕业的高才生;另一方面是聘用社会中对于艺术有一定研究的相关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其对地方美术文化的背景了解并不深入,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为,只需要将这些地方美术作品带给学生观看和认识,了解到美术作品当中的制作风格和技巧即可。由此可见,就当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而言,部分教师本身的传统文化的艺术修养方面存在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都是教师绘画或制作一个美术作品,然后让学生从照葫芦画瓢的方式绘画或制作一个作品,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所呈现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

4.地方美术教学设备不完善

因为高校经费方面的问题以及高校领导对于地方美术资源教育的重视度不高,许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地方美术资源的教学需求购入相应的教学设施。地方美术资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内容非常丰富,所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多,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再加上学校本身的经济条件的约束,导致许多高校的美术教学设备严重不足,这也间接地制约了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地方民间美术资源进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措施

1.在教学当中重视课堂“艺术”功能

艺术教学所提倡的是艺术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如果改革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艺术课堂本身就很有可能失去教学本质。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高校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作为课堂的首要教学内容,在大量美术教学内容中,仍然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核心,高度重视学生的创作、欣赏以及鉴别艺术作品等能力,为学生的高素质全面成长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定期拿出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模仿,以此提高学生对艺术理解的兴趣。其次,开展旨在提高创作能力的课程。例如让学生参与活动类的交流学习;又如开展以某某为话题的讨论会,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提出各种新颖的看法和观点,然后通过自身的看法、观点设计出相应的艺术作品等,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基础艺术能力培养的提高,弥补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缺失。

2.提高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高度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教学效果不良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于地方美术资源的认识度不高,同时,在纷杂的文化当中迷失自我,无法寻找到最有学习价值的文化内容。对此,学校应当提高对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宣传力度,宣传形式多样化,既可以采用网络宣传,也可以采用真人宣传。一方面,可以在校园网、校园贴吧等空间中定期宣传相应的地方美术资源。另一方面,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民间美术传承人到校园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进行参观,为学生讲解民间美术资源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对地方美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艺术教育本身的文化性、本土性和地方性。

3.提高教师对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高度

要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教师对地方民间艺术必须有较高的认识度。对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借助专家莅临指导的方式,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求教师参与到民间美术的考察研究活动当中,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活动沟通彼此的教育心得以及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发现教师在开展地方民间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地方民间美术教育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4.不断优化和完善地方美术教学设备

地方民间美术教育由于自身的独特性,教学难度比较高,如果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给予支撑,教学的最终效果必然会流于表面。由于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单一的讲解和模仿性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学课堂形成一种枯燥和厌倦的情感。对此,学校应当不断地完善教学设备,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性教学设备方面,必须达到随用随有,并借助这些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借助PPT课件为学生展示相应的画作。此外,对于本地的民间美术资源,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和观摩学习,提升学生对民间美术公共教育的参与积极性,并时刻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PPT课件之后,教师需要以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演示,否则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简单空洞。除此之外,学校还需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改善公共课堂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剪纸的民间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专门开设剪纸艺术的工作室,通过利用本地民间艺人资源,建立和本地民间剪纸艺术家合作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与这些艺术家交流的同时,进行学习和创作,从而激发学生走出校园,真正进入剪纸艺术的创作空间中去。此外,还可以建立剪纸教学网站、微博等,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5.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7

美术教育一门重要的学科,美术学科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美术领域内的发展,所以,像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势必会影响到美术教育的问题。新艺术的现实存在和壮大,也逐渐得到了美术教育界的重视。从主动的接受这个方面来说,新艺术就如同是素质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思维和启迪来将主动权交与学生自己,让其感悟和感觉艺术的美和艺术选择的自由,同时真正的通过艺术理解来触动学生对艺术的融合,更能够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从而实现真正地爱艺术,新艺术的种种离经叛道可能会遭遇到更多的保守主义阻碍,会在美术教育中产生遮遮掩掩,产生神秘性和不可知性等错觉,阻碍学生的艺术自由,同时阻碍美术教育发展。艺术的开放性始终是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这就造成了美术教学内容一直走在艺术思想之前。从利弊分析来看,美术教育需要进行充分变革,首先是认清形式,认可新艺术带来的变化;其次是认清本质,艺术的本质不容思想束缚;最后是认清美术教育的本职,教育学生是己任,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感悟才是美术教育真正需要做到的,凡是挡在三者之前的障碍都需要完全扫除,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真正的变革。

2美术教育的取向与审思

美术教育学包括校外美术教育、公共美术教育、美术馆美术教育等等;而狭义的美术教育学则特指“学校美术教育”,并以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为研究核心。我们关注的是后者。它是建立在科学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之上的,有着严谨而系统的“理论”与“范式”,是其他类型的美术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学校美术教育学也是美术教师的一门专业学科。它涉及美术教育心理学、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美术课程与教学论、学校美术教育史等等众多分支学科。上述理论知识本身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在更新,为此需要我们长期跟踪与关注。总之,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个美术教师想要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得从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专业书籍开始,而不是找捷径、追求“短、频、快”。我想,当我们饱读专业知识之后,肯定能夯实课堂教学的专业素养,并能明晰自己在整个专业发展行程中的坐标位置与未来的探索方向,同时具备一定的批判视野。就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来说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初高中的美术课通常都被忽略,不是高考科目的统统都给文化学科让了路,美术课本里的内容也不足以让学生体味到世界艺术的精妙,认识艺术的存在,也无法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的价值。所以在美术教育变革的机遇下,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哲学层面的审思就成为了我们认真对待形式,与时俱进的关键。首先就是要形成灵活、流动与开放的基本认识观点,美术教育不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启迪艺术情操,一个具有灵活的教育方法、流动的实践机制以及开放的学习路径是带动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层次和新的手段。其次,就是要对艺术本质的回归。走偏的路需要及时得到纠正,在美术教育的大道上,其最为坚强和最为明确的指引就是在美术发展上,能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艺术,懂得美术学习的方法和原理,懂得美术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最后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具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培育行为,应对此始终保持积极的审视,而不能对其不加选择地全盘“拿来”,学校教育应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3结论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8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江苏 徐州 221004)

摘要:通过对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关系的讨论,为利用公共艺术教育改变亟须解决的职校中“半人”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为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拓宽了通识教育视野,指出公共艺术教育在职校生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完善人格,成为“全人”等方面有着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通识教育;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69-04

作者简介:丰欣欣(1980—),女,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音乐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的教育。所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重视技能,服务经济”的教育理念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专才教育意识仍然顽固、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重视技能的教育模式往往被解读为“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文化”。这些现象正如费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于造就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人性的发展。”这种功利性质的教育模式也会制约职校生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增强职校生人文素养的使命使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走入了研究的视野。

一、通识教育解读

何谓通识教育?目前的学术界趋向于:以人类知识的角度,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为学生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获取广博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提升和内化进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均衡发展,目的是通过知识间关系的构建、提升和内化,最终培养人。这与我国教育界近年来一直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诉求耦合。这种均衡发展的理念彰显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从这个角度上讲,通识教育的性质是除专业性和职业性之外的具有广泛性、非功利性的普遍研读的教育,内容涉及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以培养健全个人为目的,直接指向人的发展。

(一)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

全人即完整的个人,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倡导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

作为“全人”,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

作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陶冶职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

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从人文角度,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在一定条件下构建起联系。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概念,但两者在内涵上却有着渊源。厘清两者的关系,可以为通识教育开拓研究领域,同时可以使艺术教育拓宽研究视野。

(一)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辨关系

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的契合之处是以通识教育的观念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艺术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那时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艺术教育。可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源。从艺术教育本质上看,艺术教育亦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文克尔曼认为“艺术之所以优越的原因是有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灵上的自由。这与通识教育一脉相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形成的《艺术教育发展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参与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机会。”艺术作品中多数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纯真、质朴、原始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艺术教育,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无功利性的喜怒哀乐,在情感领域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2.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统一,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发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完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美的熏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所表现的美具有和谐有序的特点,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满足而愉悦,进而使情感纯洁、情操陶冶、心灵净化。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质。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使其心灵净化、情感升华。对于艺术教育能够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着共识。《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样成为完人时说:“若臧仲武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可见,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培养完人的途径,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由诗开始,以礼为依据,最后由乐完成。《美国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实施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达成提供了可能性与实施路径。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智能发展。智能是个体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创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现。近代心理学家在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诺贝尔获奖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艺术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改善认知思维品质,培养创造力。其原理是艺术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内多向思维的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等环节,调动多种思维运用,起到培养、锻炼智能的目的。生理学认为负责艺术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的启动可以抑制负责科学的左半脑抽象思维的兴奋,以至左右半脑平衡,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暂时的放松,从而劳逸结合,达到事倍功半。科学史上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是这种平衡协调发展的典范,以至于国外很多综合性高等学府均把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可见,艺术教育的启智作用是真实存在的。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完善。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形象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来理解和体验审美客体。此时,美便是一种理想中的载体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对美的追求过程,实质上是在认识与道德、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了批判的选择。正如柏拉图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一旦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诗言是其志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可见,艺术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规范中均发挥作用。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彰显强烈的人文情怀

“人文”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海》对“人文”的界定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综上,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传承人类文明。而艺术教育认知功能不仅同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世界和历史,而且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贝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蕴藏着人类最具代表性的伦理哲学;承载着人类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散发着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情怀。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艺术作品中,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能相互关联呈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艺术作品中的感性特征呈现出外在世界与人内在世界的具体性,使人们能细致入微地体验自然的内在生命,人生的悲欢苦乐,现实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生活的意义。所以,经过艺术熏陶的人,与自然有着更多的灵性沟通,常怀有悲悯之情和敬畏之心,因而更热爱自然与生命,更具有豁达平和的胸襟,更能明白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价值。可见,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在运作过程中均关注着人,传承着人类文化及文明,进而使学生学会与自我、他人、社会相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

1.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诉诸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课成为职业学校的课程的目的是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所以,职校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比其他学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素质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欣赏教学,使学生获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艺术体验,实现受教育者与艺术作品的共鸣,从而将艺术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行为,真正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由发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向应从人文角度诉诸实践教学

从人文的角度实施公共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艺术理论和技能培养。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实施对象是非专业的职校生,切不能把艺术课上成纯艺术理论的讲授或是艺术技能的传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学,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用人文的眼光和价值观去审美,从而看待所有的事物,达成豁达、包容的人文情怀,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3.职业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开放、多元的视角实施

开放、多元的视角审视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就把职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定位在通识性上。对于艺术的内容进行连接和整合,或是艺术门类间横向交叉融合,或是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使其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广度。这在教育部刚刚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已做明确要求。通过跨学科、跨门类的知识的整合和对话,可以激活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多层面的知识贯通、交叉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公共艺术教育亦然。既然如此,职校公共艺术教育应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期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促进职校生完善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奚传绩.艺术教育丛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3]赵峰.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栾晓梅.艺术教育与全人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10).

[5]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9

美育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上的人格教育,是在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上的素质教育,是在提高生命质量、人生价值的人的终极关怀上的生命教育。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灵日趋高尚纯洁;去私忘我,使人的心灵日趋和谐平等;发展个性,使人提高创造精神;美化人生,忘却忧患,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使人增添勇敢活泼的进取精神。”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人们就无法产生共鸣,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的美术语言能力多么低下,他对本国国旗形象的敏感和激情都会大大区别于他对其他形象的感觉,就是因为国旗形象对本国的公民来说总是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此,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每一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一般认为,科学语言交流的是知识,美术语言交流的是感受。由于人们生理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感受结果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得看懂,并能够感受它们。可以这么说,看懂了美术语言,就或多或少地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而不能看懂美术语言,想要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就和我们的文学语言一样,总是先看懂才会讲,才能拿它来交流。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虽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美术类课程,画了不少画,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所在。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是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 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超绘画性目的”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学校美术教育的具体任务和目标都应从此观念出发,并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从根本上树立起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1不管是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者,还是实用美术领域中的从业者,都需要相应的美术理论基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及重要意义。有一句名言:在艺术领域之中,人的思想意识与理论知识的高度决定着他眼界的高度,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美术语言是我们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获得幸福感的美妙途径。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与数学语言、科学语言一样,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而把美术看做是人类语言的一大部分来认识,就显得很不够了。美术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只不过是一种技法技巧和调节生活的雕虫小技、小三门、副科而已,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的地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形式。美术教育的价值远远不是一种技法技巧或装饰,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境界。从当下的功利价值说,美术语言不能帮我们算数学,不能帮我们进行理化实验,不能进行生物解剖,可是从长远的功利价值看,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化的角度来看,与其他熟悉的语言相比,美术语言更能反映人的本性和心智。那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对美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看懂美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看懂美术语言更重要,也更现实。所谓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就如同语文教育并不以培养小说家为目标一样,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美术家为目标,但无论如何,基础教育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不过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还有不同,语文教育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术教育对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关键就在于把看懂美术语言与运用美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因此,要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就必须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人们常说,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而美术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更不是客观描述,而是感受的叙说,情感的抒发,主观的表现。美术的核心是情,美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了。要使学生动情,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与学生的生活太隔膜,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美术老师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每个富有成就的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对于美术语言的运用都常常达到一往情深、达到痴迷的程度。每个大画家都有着动人的创作故事。这里不必重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故事,艺术创造离不开创造主体,美术教育离不开主体故事。在引导学生欣赏《雅典学院》作品时,我曾提出过希望注意对科学家发现科学奥秘的动人故事和心路历程的教育,那可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艺术与感情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如果我们同意美术教育中看懂美术语言的欣赏教育比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话,那么,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尽可能多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作品,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色彩,领略美术语言绰约多姿,就是很自然的要求。如果说在印刷文化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比较苛刻的话,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学来说,已经是比较现实的了。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新课改;问题;对策;创新教学

一、目前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美术科目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全面

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美术教育在很多学校都不被认同为必要的学科。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美术被认为是辅学科,一些人认为美术教育并没有实质性意义。美术成绩不被计入高考分数,美术成绩缺乏完善的衡量体系,美术教学处于粗放的管理阶段,人们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对美术的错误认知,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学校领导往往不重视美术教学的质量,认为美术课就是给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影响下,也觉得上美术课是浪费时间。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目前美术课被重视的程度不够,这严重影响着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和美术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2.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多地偏重传统科目,一些学校对美术教学的管理较为松懈。部分学校把美术教学当成重点科目的辅助项目,大部分还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模式,在对美术教学及其课程测试的评价管理上不够积极,没有从教育的真正目的出发。教师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没有明确的标准,缺乏科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是解决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必经之路。

3.美术教学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美术是很多学生从孩提时代就非常喜爱的科目,从小学到初中的美术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进入高中阶段后,美术教育应该提升到新的层次。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美术教育教学没有进行本质性、专业化的提升,一些教育者没有从美术的专业化角度设计高中美术教育的知识体系。高中美术的专业化程度低,使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有所减弱,不利于美术及其他科目的教学。

二、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的对策

1.正确认知美术教学的地位

以往人们认为美术教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并不重要。但是,从教育学理念来讲,美术教学是学生美育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美术教育涉及的审美知识较多,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从另一个角度教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发散思维。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给予美术教学足够的关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的资源,能够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张扬个性,创造轻松课堂

传统的美术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美术教学要进行创新,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构建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和现状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作用。学生在教育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学生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也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避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一刀切”,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

3.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教育方法枯燥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在方式方法上一定要进行创新。例如在美术课上,教师在讲解美术基本知识前,可以先调查一下学生对美术了解多少,先介绍一些名家名作,意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好奇心,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枯燥单一的课堂,还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4.缓解课堂气氛,变严谨为轻松

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心情愉悦时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在严肃气氛下的十倍,因此,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气氛轻松的课堂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意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开放和轻松的环境。

5.强化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配置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美术教学需要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更需要教师具有实践能力。学校要加强美术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美术教学的辅助教学设备,促进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师资力量和基础教学配置的升级,是高中美术教学升级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