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0-20 17:25:42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1

关键词:审美 欣赏 绘画艺术

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在我任教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激发,如电流通过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间犹如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其次,在进行欣赏教育时,有必要的让学生允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由于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2

一、美术欣赏教学法内涵

美术欣赏教学法,其内涵与外延相对较为丰富。想要了解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内涵,则首先我们应当对于什么是“欣赏”进行相应阐释。查阅《现代汉语辞典》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欣赏”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领略玩赏”,第二“认为好,喜欢”,“欣赏”一词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通过对于“欣赏”一词内涵的推敲,我们则可以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法加以定义。笔者认为“美术欣赏教学法”是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之中,通过美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对于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整合,进而通过各种媒介呈现给学生的一种优秀教学方法。通过以上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定义,我们可知,在课堂美术教学过程之中采用美术欣赏教学法,应当能够使学生处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之中,美术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应当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所见作品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同时,能够内化到其头脑之中,进而影响到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

二、美术欣赏教学法分类与具体应用

美术欣赏教学法作为一种优秀的美术教学方法,从其组织形式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专题欣赏教学法与现场欣赏教学法两类。

第一,专题欣赏教学法,通常是指美术教师就某一个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进而使学生在欣赏之中,得到关于某一层面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专题欣赏教学法,一般可以应用于对于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呈现在专题欣赏课备课阶段,作为美术教育“教”的主体的美术教师应当对于相似的材料进行大量的搜集,同时,根据上课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场景欣赏教学法,其特征即在于“专题”,美术教师想要真正的运用好专题欣赏教学法,则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材料搜集准备,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缩短学生与欣赏主题之间的距离,产生对于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新需要,进而促进美术教学活动的成功实施。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在对基础素描教学时,曾经将各类优秀的素描作品进而总结与归纳,就构图思路层面曾要求学生进行对比欣赏,通过专题欣赏教学法的实践,学生对于素描基础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于不同的素描作品优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促进学生对于不同的设计思路的拓展。

第二,现场欣赏教学法。现场欣赏教学法,笔者认为其特征在于其“随机性”。这就要求作为美术教育“教”的主体的教师要加强对于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发现美、审视美、鉴赏美的能力。现场欣赏教学法与美术教师的美术知识基础以及文化背景积累有着较为扎实的积累。例如,在国家精品美术课程之中的一些教师在讲授教材之中的美术作品时,对于特定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可谓是信手拈来,因此赢得了学生的诸多好评,这非常值得我们的美术教育在现场欣赏教学中的运用。现场欣赏教学法,还要求美术教师的思维较为宽阔,关于联想,而不是像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堂那样,教师指着教材,或者依靠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传统美术教学的翻版。如果这样,现场欣赏教学课则完全变成了“讲赏”课,美术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欣赏课之上,但效果总是不佳。由此可见,现场欣赏教学法比专题欣赏教学法的要求更为严格。值得广大美术教师注意。

三、美术欣赏教学法应用注意事项

虽然在目前我国许多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加强了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法的运用,但是,笔者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之中发现,由于部分教师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法内涵与外延了解的不深入,进而没有将美术欣赏教学法的优势发挥出来。

首先,部分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法采用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即沿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将欣赏课“合理”转变成了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的讲授课,在美术欣赏法的运用过程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进而使美术欣赏教学法变成了“讲赏”课的形式。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脱离,直接导致了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了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应用。

其次,美术欣赏教学,需要大量的素材对于教材进行充实。目前,笔者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发现部分美术教师在采用美术欣赏教学法时,由于受到主观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其美术欣赏课之中无论从欣赏作品的数量呈现以及质量筛选来看,并未用心,许多选择的作品缺乏代表性或者代表性不足,这直接造成了美术欣赏作品素材数量与质量的缺失,进而影响了美术欣赏教学法的教学实际效果。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3

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即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由局部到整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再不断反复的循环,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益,乃至影响到社会的文明。

一般学校都有美术课专业课室,但不一定有适合上欣赏课的教学用具和设备。在教师方面,普通中学一般专业美术教师的数量不多,而且他们除了日常的教学外,大多还要承担许多学校的宣传或美工工作,工作压力大。有时,他们甚至每周要给整个级或更多的级和班上课,因为忙,很多美术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深造和及时提高、更新信息,不利于充分为美术欣赏课备课。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初等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判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美术作品是名符其实的造型艺术,是美术欣赏的对象,它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诉之视觉的,它能够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和满足人的某些对知识欲望,并启迪人的智慧。因为优秀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或人们普遍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度。所以,不断地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既是精神享受也是学习知识。欣赏者在受作品的感染同时,在每进行一次欣赏时,也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这是审美能力的提高积累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与克罗齐相反,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鼓吹者,则否以和排斥艺术感受,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以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把艺术欣赏变成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他们的做法破坏了正常的艺术欣赏,当然,也就取消了艺术以形象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因此,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超逻辑性和抽象性,但对启迪中学生的智慧却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帮助他们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赏解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影、艺术主张等方面,及艺术家对画面效果和图式的还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致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4

首先,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本内容,系统掌握中外美术史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与所讲内容有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能够达到“给学生一滴墨水,自己要有一瓶墨水”的水平。这样在上课时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才能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其次,教师了解美术欣赏的特点和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非常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特点,才能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美术欣赏评述课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评述课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赏性。美术欣赏评述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评述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受到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质的影响,因此,人们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作品的各种因素展开各种联想和创造,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彩,从而给作品以积极的评价。如在欣赏《纺织女》时,我们首先了解了这副作品所要表现的背景、内容、意义,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什么主题,作品给我们什么感受。所以教师要在上课时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包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提供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是自主性。在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地、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像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比之其他活动更需要自己的积极而主动的思维活动――观察、思考、判断和想像,因为艺术欣赏不仅是理性的逻辑推断,而且常带有许多的感情因素,在不少场合下又不能说出具体道理和根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对一些美术作品的抽象美,往往就觉得很美很合适,但又说不出具体的条条框框来,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指导,教给学生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欣赏习惯,而不是告诉学生作品如何如何,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联系自己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线,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是表述的语言性。美术欣赏作品的教学虽然是直接观赏作品,但作为一种观感交流,教师的指导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在课堂上,有时大部分时间都需要讲解,这与造型表现课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有很大区别,所以上欣赏课要有更高的语言表述能力。

根据上述三个特点,美术欣赏评述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讲、看、谈三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讲,较为系统地传授一般的理论概念、常识和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讲的同时,学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作品。欣赏作品要注意两点:①欣赏的作品要接近原作,由于课本中作品画面太小,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或挂图让学生看清楚。②欣赏要有选择,要少而精,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重点欣赏,教师应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作简明扼要的介绍,以启发学生思维,使之通过欣赏而有所裨益。除了讲、看之外还要谈,这也是新课改下重要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积极谈,大胆发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5

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即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由局部到整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再不断反复的循环,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益,乃至影响到社会的文明。

一般学校都有美术课专业课室,但不一定有适合上欣赏课的教学用具和设备。在教师方面,普通中学一般专业美术教师的数量不多,而且他们除了日常的教学外,大多还要承担许多学校的宣传或美工工作,工作压力大。有时,他们甚至每周要给整个级或更多的级和班上课,因为忙,很多美术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深造和及时提高、更新信息,不利于充分为美术欣赏课备课。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初等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判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美术作品是名符其实的造型艺术,是美术欣赏的对象,它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诉之视觉的,它能够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和满足人的某些对知识欲望,并启迪人的智慧。因为优秀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或人们普遍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度。所以,不断地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既是精神享受也是学习知识。欣赏者在受作品的感染同时,在每进行一次欣赏时,也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这是审美能力的提高积累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与克罗齐相反,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鼓吹者,则否以和排斥艺术感受,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以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把艺术欣赏变成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他们的做法破坏了正常的艺术欣赏,当然,也就取消了艺术以形象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因此,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超逻辑性和抽象性,但对启迪中学生的智慧却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帮助他们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赏解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影、艺术主张等方面,及艺术家对画面效果和图式的还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致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能力;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0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96

在中学阶段,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初中美术课中的欣赏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掌握一种规律或方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学生的美术欣赏从认识事物就开始了,进入学校后,经过不断的学习,美术欣赏能力逐步提高。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美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然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是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许多学生有疑问:许多名画好在哪?这说明随着学生欣赏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提高,美术欣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把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下面我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探索,进行简要总结。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正是提高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出于知识能力培养的局限,许多教师往往把意趣横生的美术欣赏课程上成了美术专业知识教学课。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角度来分析美术作品,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的美术欣赏教学过多注重作品内涵的分析,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了历史回顾或文学欣赏。美术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因此,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新求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效益, 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改善的问题,如教师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教育与学生能力的矛盾等等,如何认识美育的功能,确立科学的美育价值观,实现美育价值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重视,关于美育价值的探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生、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因而,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让学生理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丰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7

一、中专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欣赏课存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经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的调查研究,我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1.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情况

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主观愿望确定的,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本来是希望通过该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其综合素质,实际上却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认识上存在误区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美术欣赏。美术作品看得越多的人,越具备美术欣赏能力。而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美术欣赏课没有实际价值。一般情况下,很多同学更愿意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认真听课的只是一小部分对绘画、美术有较强学习兴趣的学生。

3.专业教材缺乏

随着美术欣赏的出现,至今还没有一套适合中专生使用的欣赏教材。学生上课欣赏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不同教材中挑选出来的。譬如:可以在句子某个位置上标注或喜悦、或惊讶、或愤怒、或苦恼的表情语言,不断练习,力求从机械模仿到自然运用。

二、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

(1)观察感知阶段。形象是认识事物的源泉。一幅作品结构的合理安排、主体形象的刻画、光线的处理、色彩的搭配、墨技巧的运用等都是在创作者的精心处理下完成的。美术欣赏时,学生首先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充分的观察、感知,以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表象认识及感性理解。

(2)情感体验阶段。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更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欣赏者在把握审美对象整体形式的同时,必须以审美的心态将自身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3)分析概括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美术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在直观感受的同时,需要对作品的诸多因素作深入、理性的分析,使欣赏个体了解美术作品引起审美感受的内在原因,分析画面各组成部分的艺术处理,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2.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缺乏应有的美术修养,就难以找到美术欣赏的途径。因此,欣赏者尝试运用艺术规律亲自加以实践,感受从体验生活到艺术构思直至艺术表现的全过程,包括艺术语言及艺术风格探索,将会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把握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情绪,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在对美术作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尝试运用所欣赏美术作品的某个精彩之处进行迁移、自主练习,即或运用作品色彩之法揣摩,或运用作品笔墨之技研习,或运用作品提炼生活之道创作练习,这样既可使学生通过主动动手参与深入领会所欣赏美术作品的精髓,又可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增强。

3.善于运用“情境”教学

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的一些故事,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4.开设艺术欣赏课或艺术讲座

艺术欣赏课或艺术讲座是美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幻灯机和相应的图片与资料,甚至可配上录像机和相关的录像资料。通过对艺术作品、书本图片、图像或录像的剖析引导和鉴赏教学,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美感实质,逐步懂得如何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名画、名作,理解名画名作名在何处,美在哪里,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高尚的艺术,而非停留在只懂得看像与不像上。网片资料应当丰富多彩,不仅要有绘画方面的,还必须收集其他方面的,如雕塑、广告、摄影、书法、音乐等,要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通过认真教与学,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5.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8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学生 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这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在欣赏课中凸显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在我国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大原则下,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二、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所以在多年的高中教学欣赏中我们应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5)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

三、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9

关键词:欣赏;培养;主体;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5-02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爱美,而且很早就对美好的事物有所感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而小学美术中的欣赏教育,就是一门满足他们爱美需求的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美术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项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范围包括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各个种类,古、今、中、外等各个方面。在我国还把书法、篆刻纳入美术范围。此外,服务于时空艺术的舞台艺术、影视艺术也将其设计成果作为空间艺术,归入美术门类之中,绘画雕塑是以欣赏性为主的美术,其余皆属实用性的美术。美术欣赏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明亮的、审美的眼睛呢?

一、充分认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1.欣赏是学习美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掌握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2.注重随堂欣赏教学。新的美术教材没有安排专题欣赏课,而是把欣赏贯穿到每一课当中,每节课的欣赏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单满足于让学生“看”和“听”,还要让学生“触”、“说”、“读”、“议”甚至“写”,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和欣赏作品。

3.培养一个好的欣赏者比培养一个好的创作者更为重要。几百名小学毕业生中有几个将来能成为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呢?最多不过几个。其余的大部分在工作生活中有多少机会能用上上学时所练就的美术创作技能呢?恐怕也不会太多。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美术教学,其主要目的不是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是美术欣赏的能力提高,也就是说,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好的欣赏者,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念,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能自觉地按美的标准去生活和工作。

4.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但“创造”不等于“创作”,欣赏中同样饱含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且创作离开了欣赏,就会是无源之水,实现不了创造。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但如上所述,由于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欣赏教学又能极大地培养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关键一环。

二、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

往往在美术课欣赏教学中,教师从开始出示所要欣赏的作品后,就一个人从开始一直讲到下课,形成了一个教师一人不停地说,而学生就像傻子一样在下面听着,欣赏课成了一个人的讲赏课。而这样的只有教师讲的欣赏课,对于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的表面有了皮毛的了解而已。因此,在欣赏课中,出示欣赏作品以后,让学生自己认真地、全面地看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用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可以从颜色、构图、给人的第一感觉上去仔细地体会。对于欣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讨论,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这种形式的欣赏课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团队协作,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图。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编排顺序及特点

1.小学一、二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活周围一切美好事物是如何表现的。例如第一册《五彩的烟花》、《童话里的小屋》,第三册《流动的色彩》、《有趣的彩泥》等,其主要特点是一、二年级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极强的色彩刺激,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符合孩子的审美心理。

2.小学三、四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情感的美术作品。例如第五册《家乡的桥和塔》、《金色的浮雕》,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雕像和陶瓷》等,三、四年级欣赏作品的特点是以了解民间工艺作品刺绣、竹编手工艺品的特点为主,一系列的作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动手操作,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强。

3.小学五、六年级欣赏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艺术底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保护文物》、《爱护古建筑》等,五、六年级欣赏内容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文化,包括中国山水画、石木雕塑、古建筑、工艺美术作品等各方面的欣赏。

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几种教学方法

1.在玩中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印象。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而在我们的美术欣赏课中利用一些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美术作品欣赏的目的,这正是师生都能接受的一种“寓教于乐”好形式。在学习《民间玩具》这一课时,课前我收集了若干民间玩具。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学生通过游戏、仔细观察,而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讲一讲玩具的特点,有的同学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玩具的特点,逗得同学们都开怀大笑。利用这种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几个步骤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认识,最终达到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这一目的。在学习《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同学们一看都知道这幅画的名字,但没有人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我就提问:向日葵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画家的一种怎样的心情?同学们听了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小组之间马上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并踊跃地进行了发言,有的说梵高画的向日葵,像熊熊的火焰,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说黄色的向日葵像一个个的太阳;最后由我补充: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在这堂美术课上,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发言,每个人的思想都是高度地集中。从此不难看出,有效的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效尝试。能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力,给课堂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欣赏资料。(1)上课之前对所收集的欣赏资料进行分类,也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挑选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题材、内容,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和思想性。(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学生们乐于接受的看录像、做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3)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从作品最精彩的地方入手,了解画家创作的意图,激励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疑问,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加强自己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感触。

4.进一步开发美术欣赏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多面兴趣。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如果完全看中教材本身,忽视了讲课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引导学生对知识面更深层地了解的话,就会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感到枯燥无味。事实上,每个学生对于眼睛直接看到的图像的兴趣和颜色的感染力有较大的差别,不少学生由于知识和兴趣的差距,对此不能形象和深入地了解或思考。美术欣赏其实是一种综合的审美实践活动,在欣赏中人的眼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准确地辅以其他器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等,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千里江山图》等中国画名作时,只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单一地通过眼睛去感受中国画的意境,了解中国画中各种各样的手法等知识就显得过于枯燥乏味,所以在了解中国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亲自动手感受一下中国的文房四宝,感受一下画笔接触到画纸的那一瞬间的变化,倾听一下那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感受。

五、改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意见、建议

1.加强领导意识,钻研新课改,转变教育观念。学校领导积极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组织美术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改,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合理地利用现有教材,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科学地选择美术教学题材。

3.强化教育资源,加强合理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小学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美术教师的配备。这样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

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欣赏课程;创造性思维

时代的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生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攻关能力。当今是一个科技的时代,美术是一种视觉手段,美术欣赏课程可以调节人的思想行为,提高人的审美及创作意识,集中体现着美术教育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大学时期的美术欣赏课程虽然在美术教育中是一项选修课程,但是它在很大层面上提高了大学生在审美思想和作品创作上的认识。促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

1、师生关系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现在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能得到体现。美术欣赏课堂的普遍现象变现为老师埋头苦讲,学生洗耳恭听,气氛极为“尴尬”。老师讲解完作品原有的历史故事后,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比较缺乏,忽略了学生对作品自己的见解。导致学生的思变能力缺乏。甚至出现老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进行批判,导致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不再自信,甚至去美术欣赏课程失去兴趣。

2、美术欣赏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素质高低不同,特别在偏远地区有些美术欣赏课程教师可能是美术类非师范专业,甚至不是美术类专业。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就无法全面的对学生讲解出所欣赏作品的美术历史及意义,甚至不能解答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

3、教学方法老旧,课堂气氛不活跃

在当前的美术欣赏课堂上,老师通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对所欣赏的作品讲解其原有的历史与主流观点。课堂上很少以讨论,辩论,提问抢答等形式出现。导致原本可以充满活力、生机与快乐的课堂变得黯然无味。

4、教学设备应用不完善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教学设备不断更新。而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书本时代,对教学新设备陌生或不会使用。有些老师也会因为懒惰而不使用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全面,或者根本就不能清晰的看到作品。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做PPT,会导致学生的对课程的思维不清晰等。

5、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对美术欣赏

课程重视度不够美术欣赏课程在人们心中是一门副得不能在副的课,既不参加高考也不参加统考,总觉得应该多学点对考试有用的课程,这也是教育的一大问题。所以不仅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不重视,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对其的重视度也不够。现有传统教学模式、观念、方法等因素影响了一定的教学质量,限制了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作能力达到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能在所以现在提升中学生的审美与思变能力是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美术欣赏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基本教学要求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符合大众审美的审美直觉和情感,努力构建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内涵。

1、审美能力的教育

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在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以主观兴趣的形式反映了对客观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它是感性与理性、理解与创造的统一。主要是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对世界新事物新知识充满了渴望,但对世界的变化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对美的认识是很浅薄的,所以美术欣赏课程对审美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美术教育本就是视觉形象上的运用。当一副好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共鸣时,是学生与艺术灵魂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冲击,萌发出塑造美的冲动。运用艺术感染力,呼吁,培养学生的美感,发现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审美能力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艺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直接体现。

2、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新科技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冲击下,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绝对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在未来竞争中赢得胜利的关键。1)在美术欣赏课程进行讨论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扫除心里理障碍。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应该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如在课堂上不只是进行专业文化知识的讲解或讨论,还应该通过临摹或者展示出自己的美术作品或者创造出工艺品)

三、中学生美术欣赏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几点尝试

美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手、脑、眼协作的课程,特别是新课程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欣赏性,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欣赏课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美的主观能动性。

1、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多给学生发表己见的机会,与学生不断交流,并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中学生的积极性。初步了解学生对美术各门类的了解程度,以及兴趣点。大多数的大学生喜欢动漫书籍,和动画片。因此以播放一些动漫进行欣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动漫图的看法,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漫人物等,有些学生可能会有难为的情绪,老师应及时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大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只是看看美术作品,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学唐卡、藏羌版画、呐啵艺术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形象、风格临摹。

3、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技法相结合的欣赏方法

①介绍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绘画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由于比较熟悉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就能能为顺利的引导学生了解欣赏的方法。②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③从浅层到深层次的分析工作的技巧,带领学生逐步了解艺术技术的表现。④尽量让学生运用艺术手法再现作品的表达,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大学时期学习美术欣赏课程便打开了大学生的思维,将大学生升引进了审美的初级阶段,对新鲜的知识感到渴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自主学习能力变强。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讲解中外美术史是必须的专业知识,其中融入了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深入浅出,让学生体会到多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的思变能力。从美术欣赏课中体现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素养。

4、美术欣赏逐渐从文本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人才培训的需要,更是美术教学与艺术文化、社会文化的桥梁。通过研究性学习活给予了美术欣赏课程丰富的意义。在美术欣赏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候,以老师为指导,在没有任何标准的情况下,同学们通过网络资源、书籍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进行资料收集,总结出已见,进行探讨发言,完成实践研究报告。这样的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得到实践,发挥学生能动作用,提高学生思变能力。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过于追求结果,不过于追求统一,不过于规定死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习如何学习问题和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艺术欣赏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学会生存,具有为生活拼搏的精神;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美术欣赏课程虽然成为了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美术欣赏课程在教育理论上还有很多教育理论需要深入、解决。而美术欣赏课程在实行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套索解决方案。预期,通过教育者们的努力,美术欣赏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总之,美术欣赏课程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提高教学思想,转变老旧教学观念,让美术欣赏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刘少勇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