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11-14 17:54:08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1

【关键词】职高体育 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6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生活、工作与学习。体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自然在现代教学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目前职高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本文就目前职高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职高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职高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很大帮助。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作为职高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职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人首先就职高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期盼更好的提升职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而就目前的职高体育课堂教学来讲,存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的情况,教师难以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势必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致目前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观念较为陈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学习新的教学观念的意识不强,在新时期的教学环境下不愿意做出过多的改变,进而难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尚待提升

从古至今,教师在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据目前职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来讲,还尚待提升。现代社会是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各行各业都要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取得进步,而目前职高体育教学却没有对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引起重视,一方面在新的教学环境下,职高体育教师没有对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引起重视,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时显得较为被动。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积极的进行自我充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不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进行了更加全面、科学的定义,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们对健康新的定义,要求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目前职高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视,这就影响了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堂教学方法依然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及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体育作为一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体育训练方法及进行体育运动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而就目前的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方法依然存在较为单一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程序,显得较为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存在于职高体育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方法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就目前存在于职高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积极的进行反思,及时发现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职高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针对目前职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难以跟上现代教学要求的情况,要求职高体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推动基础教教育的发展,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职高体育教师也可以学习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用以指导体育教学活动。

(二)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针对目前职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尚待提升的情况,要求职高体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一方面,职高体育教师要积极的学习专业技能,体育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更加准确、有效的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职高体育教师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其他多种技能,进而通过多种技能的有效应用,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有吸引力。

(三)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目前职高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体育教师将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实际的体育训练,更好的感悟一些道理,对学生能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四)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损伤;注重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运动损伤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体育学习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辅,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人的精神活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动作操作不当或是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身体损伤,为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有碍体育运动的开展及普及。

一、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

1.直接原因

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有: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技术上的错误;运动负荷较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场地设备的缺点;等等。

2.诱因

一是学生对运动损伤认识不足,在课堂上看到一些安全隐患会认为“自己不会在此出现损伤”的学生出现身体损伤的可能性很高,此外,有的学生忽视动作的规范性和身体的承受能力,擅自增加运动强度,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二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在进行一些活动时没有控制好重心的位置,使身体与机械或器材发生碰撞,造成损伤;三是运动量过大,大学生身体素质差,若教师安排的体育运动负荷量大,就极易造成损伤;四是动作不规范或动作粗野,有的学生故意损伤他人,缺少道德教育,这是体育课上容易造成损伤的一个原因;五是天气恶劣,冻伤,中暑以及光线不良也容易造成损伤。

二、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及措施

1.正确认识体育运动

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要做好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工作。现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上出现运动损伤,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一些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在课上教授学生预防运动损伤的内容,还要拓展其他的宣传渠道,为学生和一些教职员工传授保护措施,避免运动损伤出现。

2.合理安排教学量及运动负荷量

在体育课上,学生运动量过大就会造成运动损伤,适当的运动量既能锻炼身体,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项目要求,合理安排运动量,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

3.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在进行热身运动前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准备:一是根据体育项目合理安排热身运动的动作和运动时间;二是学生仔细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是否能进行该体育活动;三是天气情况,天气恶劣不适合进行户外运动,需要安排室内运动等。在进行热身运动时要注意易受伤部位的运动,增加拉伸运动,提高肌肉的弹性,避免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出现肌肉拉伤等情况。

4.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在课上除了教授学生项目运动要领,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体情况,对“吃不消”的学生要求低一点,休息时间多一点;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要求高一点,充分发挥其身体优势。此外,活动量还与上课时间有关,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运动量要降低,因为学生处于空腹状态,剧烈运动容易出现体力不支、昏迷等情况。

5.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排除心理障碍

在w育课上,体育运动场所器材数量多,容易出现碰伤等,教师要会紧急处理伤口,学生还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教师对此类学生要进行开导,安抚学生,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对运动损伤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处理,用科学的办法进行预防。笔者提出增加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重视热身运动和合理安排运动量等措施,旨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3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风险;管理

颅脑损伤患者具有意外发病,家属及患者本身感到猝不及防,不能接受及病情危重的特点,而增加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我科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 方法

1.1 明确护理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特点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控制风险。护理风险四项具有代表性的特点: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与护理行为的伴随性、后果的严重性。

1.2 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识别评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实、评价总结。

1.3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在临床中的应用

1.3.1 识别评估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和环节,如人员(护士及患者本身)、环境、物品、器械、制度和程序等环节。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的护理风险有以下五类:控诉事件、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差错事故、外环境因素。

1.3.2 制定措施 对入住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与评估,就应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一旦出现相应的风险,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危害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1.3.2.1 控诉事件及控制措施 (1)控诉事件: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即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2)控制措施:强化护士的多元化知识培训。护士除加强科知识的培训外,还应学习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完善护理文件记录,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应变能力,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预见性护理,预防各种护理安全危险因素给患者造成伤害。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沟通与联系,相关事项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 (1)意外事件:颅脑损伤患者存在神志不清、神志恍惚、躁动不安等精神障碍,极易导致患者坠床、跌倒、管道脱落、烫伤或走失。偶尔停水停电也会导致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使用中断,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装置出现故障等。(2)控制措施:妥善固定各种管道,躁动者适当约束,使之处良好的功能位置,气管插管用胶布及布带双重固定,气管切开固定带打死结,防止松脱。使用约束带要松紧适宜,加强观察及交接班,防止约束带过紧,过松。病人外出时要有人陪同,并在患者放置写有患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现住医院、科室等的小卡片,以防走失。做好用药安全护理,对使用镇静药、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护士要注意观察服药后反应,如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及时安置患者,并将药物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及陪护人员,防止摔伤。发药时,护理人员应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确保用药安全。做好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昏迷、年老、反应低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热水袋时注意水温控制,对颅脑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给予高危风险预见性告知,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设备前检查储备电源的完好性,备好急救用物,做到班班交接,当班人员熟知备用医疗器械备用现状,保证特殊情况下及时到位。

1.3.2.3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1)护理人员因素所致风险: 护理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专科技术护理操作不当、护理记录不完整、服务观念和态度滞后,医护耦合不当是风险发生的潜在危机。(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制度,加强医护与耦合,加强颅脑损伤患者观察与护理的学习培训;提高护士基本素质和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医护沟通效果,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取得其配合并参与到治疗疾病中。护士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呕吐时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对于急需手术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

1.3.2.4 护理差错事故及控制措施 (1)护理差错事故:执行医嘱给药不当、执行医嘱错误、护理操作不当等给患者造成伤害。(2)控制措施:严格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保证用药安全;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认真做好交接班。保持管道通畅、固定、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认真执行引流袋更换制度,做好口腔,会阴护理,落实翻身拍背。建立健全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护理关键环节建立标识牌,将护理差错扼杀在萌芽状态。

1.3.2.5外环境因素所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1)外环境因素所致风险:病房设备简陋、噪音大、病室不整洁、空气不流通、床单元不整洁、蚂蚁、气温变化。(2)控制措施:颅脑外伤患者要置于抢救室,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病室空间尽可能满足患者需要,同时方便治疗和护理操作,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工作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尽可能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护士除注意自身行为外,还要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宣传工作,共同保持病室安静。

1.3.3 控制落实 护理风险与质量控制紧密相连,把质量环节管理控制好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为风险管理组织成员,其中护理组长负责护理风险的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护士长肩负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员,及时行为引导等总监督责任,对风险防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风险措施的有效性,并适时予以纠正。

1.3.4 评价总结 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质量改进。

2 讨论

医疗护理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一直都存在各种风险,要加强各项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预见性工作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掌握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依照识别评估相关护理风险,制定护理风险控制措施,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控制实施及评价总结这一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模式,采用必要且可行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措施对风险加以处理,大大降低了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

[2] 金小华.护理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09,21(2):5.

[3]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13.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4

摘 要 作为一项对抗性非常强的运动项目,武术散打对于中学生的身体存在一定的损伤。近年来,武术散打课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中学教育中,在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学生损伤的情况不断增加,运动损伤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对于教学非常不利。因此,对于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的运动损伤的预防非常重要,采取正确的方法预防武术散打课程中的损伤对于中学生以及课程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 中学生 武术散打 运动损伤 预防方法

一、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一)武术散打运动本身存在的风险性

武术散打自身运动特点和打法决定了运动损伤的常发性。武术散打是利用脚底脚背和拳头进行攻击,以将对手打倒为目的。运动特点决定了中学生在武术散打课程中为防卫或者进攻而用身体去防守,容易出现撞伤的情况,手腕和踝关节是受伤较为普遍的部位,这是因为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疲劳的状况后就会把握不好拳头、关节,从而容易出现骨折、脱位等情况[1]。

(二)准备活动不充分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对于任何一项运动都是非常必要的。据统计,由于运动前准备不充分而造成运动损伤的人数占60%左右,由此可见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强度大、对抗性强的武术散打来说,准备活动更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身体比较脆弱,运动灵活度不高,前期准备活动不充分难以调动中枢神经系统,器官和肌肉的灵活协调能力不强,非常容易出现肌肉拉伤、反应迟缓等等而导致的运动损伤。

(三)中学生身体素质不高

对于一项运动来说,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和前提。身体素质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有力量、速度、柔韧度、耐力、灵敏度、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中学生课业繁重,锻炼身体的机会较少,身体素质难以达到运动员的水平,而武术散打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无论是力量、灵敏程度、反应能力还是协调能力都是对运动员非常大的考验[2],而中学生很难满足武术散打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因此,在武术散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四)保护措施不够完善

武术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强的运动,运动过程中保护措施非常重要。而我国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主要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程度和学校设备而决定的。武术散打场地一定要平滑,器材也一样要合乎标准,四周要有保护垫,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带护具就进行课程训练,这就导致运动损伤的频发。

(五)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运动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学表面,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下进行运动,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非常小。据调查显示,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占总人数的15%,中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对于武术散打具有恐惧心理,在运动过程中害怕受伤、过度焦虑,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心理压力,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加之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

(一)做好运动前充分的准备活动

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导致的运动损伤占总运动损伤人数的60%左右,因此中学生武术散打课程进行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调动学生中枢神经系统,充分活跃机体机能,提高身体灵活度从而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运动状态。

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加快血液循环,减弱肌肉韧带之间的粘滞性,活跃身体内脏器官,增强运动应激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运动开始后的强烈运动,加强反应能力,并且加强中学生的抗击打能力。

(二)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身体素质不符合武术散打运动的要求,因此要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对于预防武术散打课程中的运动损伤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能够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身体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可以从很多方面做起:例如,加强饮食科学合理饮食;全面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多举办竞技性比赛等等,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不断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加适应武术散打这项运动,减少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三)加强运动保护措施和医务监督

提升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运动过程中的保护措施。首先,运动场地一定要合乎标准,不可敷衍了事,一定要按照训练和比赛的标准布置场地;其次,教师要教授学生在武术散打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方法,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再次,加强医务监督。医务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和医生检查,自我监督即学生在感到身体不适时一定及时停止锻炼和学习。医生检查是定时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深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免由于学生身体状况不适宜武术散打课程而导致的运动损伤甚至更加严重的问题发生。

(四)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减少学生锻炼的恐惧焦虑心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心理状态的调节,集中精力进行训练,冷静对待方能更好地保护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运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自我身体进行保护能够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侯莉娟,丁天翠.浅析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搏击・武术科学.2008(12).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5

摘要:武术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徒手格斗项目,随着武术散打运动的迅速发展,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也在不断的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将会破坏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的提高。因此,如何降低甚至消除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是武术散打运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散打运动员比赛竞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原因及相关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从而降低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几率。

关键词:散打 运动损伤 原因 措施

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融拳法、腿法与摔法为一体的武术搏击运动项目。该项目能够充分调动人体各个系统协同作战,具有对抗性强、运动强度大、动作变化多、实用性强等特点。散打运动具有促进身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作用,但是散打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降低甚至消除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发生及发生损伤后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就成为散打运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散打项目的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为散打运动开展提供更多借鉴。

1.散打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

1.1技术动作不规范

散打运动对动作在技术性和对抗性上有较强的要求,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动作要领,对细节的掌握较差,造成动作不规范,运动节奏紊乱,出现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在违反身体结构和机能特点以及运动力学原理的前提下,就容易在动作过程中产生运动损伤。

1.2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促进机体的代谢,促使体温升高。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加关节囊滑液的分泌,关节活动幅度也随之增大,并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在没有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就进入练习或比赛,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较低,对较大的刺激反应迟钝,使肌肉、韧带的力量较小,伸展性不够,身体协调性差,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运动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1.3 心理素质差

实战训练时,由于队员心理素质差,紧张、胆怯导致技术动作出现偏差。在实战训练过程中技术不能很好发挥,无法攻击对方,反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散打比赛时运动员越是紧张,进攻性就会越弱,同时会内心恐惧进攻,在这种无法放松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1.4带伤病训练或比赛

主要是以前身体的某些部位没有得到恢复或恢复的不完全,在训练或比赛中稍有不慎或遇到意外情况就容易使原来受过伤的部位再次损伤。或者是碍于受伤部位活动不便,就增加了其它部位承受力量的机率和强度,也容易使其它部位损伤。

1.5 自身素质不达标

身体素质体现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与柔韧性等方面。身体素质差表现为肌肉力量弹性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稳定性不够等,这些都是引发运动损伤发生的潜在因素。例如,当肩节周围肌肉力量不足或柔韧性差时,若手法不当或受到外力过度翻转时,就容易出现现肩关节扭伤。

2.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1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在散打运动中,无论是准备活动还是专项训练,都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按照训练计划内容,选择合理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科学系统训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身体伤害,预防运动损伤。

2.2 提高心理素质及认知能力

散打运动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完成既定技术动作。在练习中要适当安排自信心的训练,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自己充满信心,消除消极思维方式,克服对运动损伤的恐惧心理。同时加强心理控制与心理技能训练,包括放松训练、自律训练、表象训练等。另外还要提高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在训练中讲解预防损伤重要性,分析易伤部位和动作,提出注意事项和预防方法。

2.3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通过全面身体训练,不仅可以使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更加完善,还会使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与柔韧等素质得到均衡全面发展,这对预防损伤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加强易伤部位和薄弱部位的训练也是预防创伤发生的一种积极手段。

2.4 建立医务监督制度

医务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和医生检查等,在对运动者健康和机能监护下,预防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且督导协助其科学锻炼和训练。当运动员感觉不适或有轻微受伤情况下,即应立刻停止训练,在专家指导下分析原因积极治疗,待受伤部位好转,功能恢复训练后再进行散打练习。

2.5 重视赛后的恢复措施

在武术散打训练中“体能储备”原理已经广为应用, 运动员在体能和技术上具备超过比赛所需要的水平即为体能储备。武术散打训练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负荷—疲劳—消除疲劳—恢复提高这几个环节。武术散打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后,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恢复就会导致疲劳的积累, 引起过度疲劳和某些局部符合量的增加, 从而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武术散打运动员应该特别注意体能的恢复和营养的补充, 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补充。另外, 武术散打运动员还可以根据条件进行按摩和心里放松等, 让运动员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预防为主”作为对待散打运动损伤的基本态度。在我们了解了散打中可能导致的一系列的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比如技术上、心理上及生理上的原因后,我们相对应的可以采取文中所提到的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加以预防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占瑞林.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可持续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

[2]张秀峰.运动损伤重在预防.体育教学,2008(8).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6

关键词: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要求 建立

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根本,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原则。建立综合组织教育评价体系的目的则是促使学校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推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规范化的教学教育管理方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生力军的摇篮,在复杂的社会分工中无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教育教学中推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既能有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能有效推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要求

在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时,学校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对评价体系的各项要求和方法进行全面了解,结合学校现状,建立适合本校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作用是改进和提升,核心思想是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健康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评价体系的要求,保证体系的动态适用性。包括以下方面: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好的教学目标具有可预期性、层次性、可行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激励等作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状态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树立全员发展,但不求一致;全体提高,但不求同步;全部合格,但不求划一的思想;二是要在设计教学目标、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握好基础课程、专业设置和德育工作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和教育能同步发展,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

(二)切实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育工作最活跃的主体部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它来实现。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功能得到增强和发挥,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学生素质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逐步推行分层教学,体现出全员参与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切实帮助;二是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动态性与规范性的关系。教师要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把握教学节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创造空间,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灌输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艺术,做到备课备学法,讲课讲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性转移到学生身上,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四是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知识结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呈现给学生知识的结构、前后的联系及重难点提示,通过知识的掌握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改革课内外教学必然要借助于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优化教学手段,就是在充分挖掘传统技术手段作用的基础上,突出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变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特点,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合理、适度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借助各种教学媒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形式多样、各具特点的整合模式,依托无限的网络资源,以图、文、声、像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得授课内容丰富而生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交互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是把教学手段拓展成为学生的学习手段,变成学生的一种认知工具,着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营造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对探究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四)推行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评价无处不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言行或者一个微小的眼神都是对学生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和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一是要在科学的评价理念指导之下,以促进学生“增值”为中心,将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化为内容具体的诊断反馈,形成一整套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办法。二是要讲究评价艺术,引导学生向积极方向发展。课堂教学中,既不简单地否定,又不一味地表扬;指出学生不足时,既让学生知道不足在哪里,又要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好评价的最佳时机,既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又将丰富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三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充分达到自身的最佳发展水平。

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体系自身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体系是否按计划运行,判定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保障

由于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涉及学校教学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在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很多工作,因此,必须充分准备,合理计划,明确各项任务并做出资源保证。

1.明确职责

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最高管理者的责任,并在工作计划中明确评价体系是校务管理重要事项之一,把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纳入到学校管理决策中,切实保证为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及有关活动提供支持,并保证履行职责。

根据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特点,对于各层级和各岗位的人员要建立文件化岗位职责,并明确全体人员工作过程中承担的不同职责,包括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控制和提升。

2.配备必要的资源

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可有效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改善教师工作绩效。为保证达到实施体系的目的,学校必须提供体系建设所需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

在建立和保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为保证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学校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明确专门的人员负责体系建立和维护。

(二)初始评审

初始评审是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一是学习研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把握方向;二是了解学校目前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现状,理清思路;三是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供理论依据。

初始评审主要内容如下:

1.为建立适合本校自身健康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应通过初始评审过程,全面掌握本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现状,为学校持续改进综合素质教育绩效确定基准。初始评审的工作过程要规范化。

2.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要求,对其适用性进行确认,对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

3.对现有的或计划的实施项目进行效能评估和价值评价,确定现有措施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4.对本校所有现行的教学和教育及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进行清理。

5.对现有的教育资源情况是否满足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评价。

为保证初始评审的充分性和准确性,初始评审的各项工作都要进行有效组织,要成立初始评审工作专门组织。

(三)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形成

依据初始评审的结果,根据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使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控制及评价等程序性工作形成正式文件,以确保所建立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遵守。

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二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三是把自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

1.评价内容

(1)学生素质评价的量化标准。“素质”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内容,它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文化课标准单立)等诸多方面。对素质的评价是建立在教育教学标准的基础上,为便于操作就不能复杂繁琐,不应抽象化,应体现在具体事件上。

(2)专业课评价的量化标准。专业课评价取有代表性的且易于测试的科目。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可以参考其他评价体系设定等级标准。

(3)身体素质的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包括两部分,即不但考查健康状况,而且要强调有无锻炼习惯,因为这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

2.评价办法

评价办法是与评价的功能、目的紧密相连的,要将结果和过程并重。因此选择评价方式和办法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素质评价办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自我总结评价后,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每个学生具体的评价,按素质评价量化标准,由同学和班主任综合评分。

(2)专业课评价办法。专业课考试命题原则是属达标性测试,覆盖知识面不小于70%,难度不超过教材中的练习题难度。统一标准答案同班级专业老师交叉阅卷,计百分制。

(3)身体素质的评价办法。定期体检,健康情况由健康体检决定,由校医如实填写。突出项目及有无锻炼身体习惯,由体育教师如实填写。

3.建立评价专卷

专卷内有综合成绩表,有历年班主任记录的主要信息;班主任综合有关教师、同学意见写的评语。评语以素质评价内容为纲,侧重突出部分填写。还要对个别突出方面内容进行表述,并以此作为推荐选拔时的辅助参考。被选拔人群中素质、文化课、身体素质三项相近,则要参考评语。

(四)全员培训

为保证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在整体教学工作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使全体教职员工能够接受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管理思想,理解评价体系的所有要求。

为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意识,确保有能力胜任其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应对全体教员实施必要的培训,保证让大家了解本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评价体系的规范,切实保证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落实贯彻。

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在校全体教职员工。

(五)审核和评审

为对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保证能够持续适用于学校的健康管理,应对综合素质教育实施审核和管理评审。为确保综合素质教育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学校要定期对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进行评审。

评审工作应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由学校组织专门评价委员会(校领导、中层领导、专职教师、专职班主任及学生会主席等),通过座谈会结合定期考核进行评价。评价目的是为了检查总结各专业、年级组、各班级及每位教师推行素质教育成果、经验和问题,以利今后的改进。先由参评对象就各自负责的工作进行陈述后,对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评审团共同按学校评估量化标准逐条打分,取平均值。结果由评审团签字归档,做到公正、公开、民主、透明。

(六)改进和提高

1.纠正和预防措施

对综合素质教育绩效监测与测量、审核和管理评审所发现的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进行分析,采取纠正措施,消除导致不符合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包括:确定造成不符合的成因、分析原因并采取具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为确保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学校应通过培训或交流的方式,使全员了解有关要求,并对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检查。

2.体系保持和持续改进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7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最关心的自然是效益,而质量和进度是获得效益的直接保证;业主最关心质量,对于工程进度也有量化的要求;安全,则与现场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表面上看,不同的主体对于各个要素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似乎质量、进度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一些。但质量、进度的趋向是可逆的--若质量和进度没有控制好,可以通过返工整改、加班加点、索赔与补偿的方式加以弥补。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其后果常常伴随施工人员的伤亡,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质量、进度与安全发生冲突或不能均衡的时候,首先应该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这话听起来确实没错,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恐怕没有哪一个优质工程,其工地现场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差,或工程进度很慢;也没听说过哪一个现场安全防护搞得很糟的工地,其施工速度很快,工程质量创优;虽然有一些工程确实存在不顾质量与安全,盲目抢工赶进度的情况,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必然会投入人力、物力、时间去进行处理,在原定的工程进度内,质量和效益都难以确保。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强调谁重要不重要,什么是重点,谁排第一、谁排第二;问题本身就是管理体系落后的表现,为什么世界上会流行9000、14000、18000标准,而且大家都认可这些标准是先进的?因为我们强调谁重要本身就是管理的误区,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严格按要素进行策划,落实责任人,并严格进行监视和测量,就是说在管理工作中只要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执行就行了,强调谁是重点本身就是忽视其他问题的表现,为什么贯标要求不能缺少要素,就是针对容易忽视次要问题而定的。安全、质量、进度不矛盾,只是要求管理到位,责任心加强,合理安排工序,不会出现相对立的情况。当然也不是完全理想状态,安全是保障,是工程整个生命过程的保障,质量是进度的保障,因为质量不合格老是返工,进度当然会慢下来,所以只有加强自身的管理,才能确保三者的统一和和谐。那如何协调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呢?

1、首先要保证项目按时开工。技术干部要针对本工程前期工作时间短,施工场地狭小,布置困难,实际工作量大较为突出的特点,为了在开工后能够形成连续施工能力,必须进行周密、细致的施工准备,相关部门要对于凡是具备开工条件的,立即安排人力、机械、物资等条件到位,确保工程准时开工。

2、以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安全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人员新老合理搭配,由经验丰富的人,带年青人。在工作程序上,合理安排平面交叉、立体交叉等作业,为了保证工期,尽量多开创工作面。但在工作面与工作面之间,必须进行可靠的安全环境控制,每个上、下道工序之间均有防护措施。在工序安排上,打破常规,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创造条件,将前后关系的工序重叠。利用倒排工期,分解计划,及时盘点,每日盘点完成的工程量,每周分析一次,在计划进度分析的同时,要对安全进行必要的剖析,找出计划进度与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动态调整,以日计划保周计划,以周计划保月计划,以月计划保年计划。强化协调,加大考核,要定期召开工程进度协调会,现场管理人员,安全员也要参加,总结当天工程完成情况和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落实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安排布置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明确安全危险点危险源。定期召开工程总结会,盘点周计划、安全执行情况,兑现奖罚。定期召开计划会布署当月生产计划和安全措施执行计划。对工程所需的大型机械及各类计量器具,确保将完好的施工机械和设备按时抵达现场,并安全投入使用。一切施工活动必须有安全施工措施,并在施工前进行交底。无措施或未交底,严禁施工。在编制安全施工措施时,必须明确指出该项施工的主要危险点。同时要根据施工的特点,充分对每个施工项目制定出既切合实际又有改进提高的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来指导施工。利用已成熟的施工技术及工艺、经验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和安全难点进行技术攻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后完成工期的准点。

3、要编制针对现场情况并能确保年底考核任务如期实现的措施。措施内容要有组织保证措施;技术保证措施;劳动力保证措施,更要有安全保证措施。针对完成年度生产计划的安全保证措施,必须强化劳动力数量与技能的管理,安全素质的提高,动态监督外协队伍的人员稳定性,加强外协队伍的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为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规范安全操作,逐步向工厂化管理的深入转变,从根本上夯实安全与生产计划、安全与质量管理基础;不断优化工种组合,持续保障工作绩效。在项目上营造一个重安全、重质量、重计划严肃性的有利氛围。建立健全进度保证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尤其要抓好施工计划的布置、检查与落实,与安全设施的布置与落实。严格进度目标、安全目标的考核责任制,奖惩分明。加强现场施工计划组织的管理与安全组织的管理,列出重大危险点,强化施工指挥与资源调度,科学有效地组织工序流程与安全交叉作业。自我加压,缩短图纸交付、图纸会审、材料采购、周转性材料补充、措施编制、项目开工等过程的周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将进度计划往前推进。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策略

建筑业自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它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因此,抓好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从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来看,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建筑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进。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无小事的观念,全面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1.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有名无实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放在文件柜里,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施工当中,有的连纸上的责任制都没有,致使项目管理人员提出的安全生产措施,常常落实不到施工现场,导致安全生产工作在不少工地处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业不要”的境地。未能真正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

1.2施工企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日常检查中,经常可以发生工地民工不按规定佩戴、使用安全设备、设施。目前,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差距较大,一些好的队伍,从工程开工第一天起,就能高起点、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各级主管部门任何时候去检查工地,都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但也有不少工地,哪怕事先已经通知要来检查,等到了现场一看,问题还是很多。而有的问题是在以前的检查中曾反复强调要整改的,结果是今天改了,明天又反复。

1.3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对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的调查发现,基层监管单位人员大多是中专学校毕业的,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小,特别是高中级以上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更小。 工作不胜任的情况较为严重,新的科技成果难以推广,造成预防的综合管理水平不高。

1.4施工现场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进入工地的民工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且组织纪律性差,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如:许多民工不按规定配带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等,这些人在上岗前未能接受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由于其流动性、随意性大,致使违章施工、冒险蛮干的行为时有发生,这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加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2.1 高素质安全管理人才建设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型的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需要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认真仔细,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很强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去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要时刻铭记安全工作既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领导的命运、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息息相关。所以,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熟悉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刻苦钻研安全生产技术和具体业务知识,还要学管理、懂业务、会方法,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在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中,每项工作都要用心去想,用心去做,增强责任感、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工作要认真仔细,不怕得罪人,要有耐心、恒心,讲究方法,要做到脑勤、眼勤、腿勤、手勤、嘴勤,要多与职工沟通,在生活上多关心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讲解安全知识、注意事项,使职工能够真正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2高效益安全管理各项投入

2.2.1 安全设施、措施的投入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是各个特定的个体项目,各个特定的个体项目需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和措施又各不相同。根据各个特定的个体项目制订和确定相应的切实可行安全生产设施和措施,在实施各个特定的个体项目时落实其制订和确定安全生产设施和措施。只有落实各个特定的个体项目制订和确定安全生产设施和措施,才能有效确保安全。设施和措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保障。          

2.2.2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

据事故统计资料表明,因人的心理因素而发生的事故约占70%~75%。 人的心理因素分为能力、性格、气质、需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6个方面。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心理控制能力,树立全体员工的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的理念,只有全体员工树立这样的理念,才能引导、教育、督促作业班组、作业工人在作业过程中珍惜生命;才能引导广大从业人员增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才能降低或避免作业班组、作业工人不安全行为和违章作业;才能确保安全;才能构建适宜于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的安全文化。 教育、培训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手段。

2.2.3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

人员的投入、设施和措施的投入、教育和培训的投入都需要资金的保证。资金的保证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安全投入是企业和工人的“救命钱”,因为安全投入较少或者严重欠缺,极易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要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就必须持续有效地进行安全投入。集团公司在与发包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就将“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予以明确,并按规定毫不保留地随工程进度及时拨付,同时监督专款专用,不得挪用,确保安全生产经费落实到位。

2.3高标准安全管理机构完善

作为一个施工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公司及分公司要设安全生产委员会,项目经理部设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明确责任和分工,制定出明确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并进行分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形成人人抓安全的局面。

3. 结束语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参与,全程预防控制,做到安全意识到位、安全责任到位、制度措施到位、安全监管到位、班组自控到位、环节联控到位。抓好事前、事中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把任何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

全因素和管理缺陷排除在安全“门槛”之外,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对策[J].现代管理学,2005(5).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9

(中南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摘要】 根据心身疾病的发生环节即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和发病原因采用三级预防。具体措施是: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以有效预防心身疾病[1]。【关键词】心身疾病;预防【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68-01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具有心理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6];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 [4]。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身疾病近年来患病率迅速增加,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心身疾病占1/3以上。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均臻完善的状态。"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0]。

1.发病原因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巴甫洛夫、坎农等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肯定了心理活动或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和社会、心理、生物三个方面有关,但就具体的疾病而言,有的以生物因素为主,如感染、中毒等;有的则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通过大脑、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变化,造成心血管、胃肠、内分泌、肌肉等组织器官功能的改变,引起恐惧、焦虑、紧张、担心、激怒、悲观、失意等各种情绪反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消化停滞等生理反应。人体在长期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会使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免疫功能降低,产生抗体减少,使得病毒、细菌趁虚而入,最终引起身心疾病的发生[11]。2.临床表现: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另外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遗尿、阳痿、糖尿病、肥胖症、神经性心绞痛等都属于心神疾病范畴。在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8]。 3.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包括心身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也包括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以及如何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1三级预防: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可采用三级预防[1]:(1)第一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反复刺激并导致心理失衡的措施,关键在于培养比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质。 (2)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心理失衡阶段发展成为功能失调阶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第二级预防核心。 。 (3) 第三级预防是针对患者在经历心理失衡、功能失调进入躯体疾病阶段情况下,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这个阶段不仅依靠有效的药物,还应充分估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3.2 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里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1)个体预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要动员全社会参加,而且在儿童时期就要予以重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没有规律等,会使心身疾病的发病明显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处置危机因素。如本人是A型性格之人,或双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2)社会防御 完善社会支持体制,增强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增强,会使心身疾病患病率明显降低。 (3)心理咨询 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加强危机干预。在社区和各医疗单位要重视开展心理咨询业务(包括热线电话咨询)。经验与实践证明,此项措施能有效地缓和心理、社会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减轻痛苦,克服危机,对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4)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目标 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个体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尽管精神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反应则根据个体而定,有些人可能以心血管为主,而另一些人可能以胃肠反应为主。 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的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或改善某种行为症状,如减轻冲动.多动.破坏,以便为教育训练提供条件。我们在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中,首先仍需要重视药物治疗,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减轻病人症状,缓解和控制病情,以促进疾病转归,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控制疾病极其关键的一环。但是,某些心身疾病在依赖于药物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心理调整与治疗环节,平时要注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戒怒慎思,心情愉快,并重视减肥和运动健身等,通过身心兼治提高疗效,促进病情好转,减少复发和反复的机会。此外,精神药物如抗焦虑、抗忧郁药物的及时应用,对防治心身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4.小结 心身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面对这一特殊病症,世界各国都在长期关注和研究这个特殊病症,并在诊断、病因、医疗、康复、教育、心理等领域进行了不断探索。研究表明早期干预防范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确实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苗丹民 石茹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现代康复》1999年第3卷第10期[2]许丽遐 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病因及其预防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年05期[3]康民

谨防心身疾病 《心里与健康》 2002年第09期[4]杨放如 心身疾病的病因、分类、诊断及其综合防治 《中国医刊》2005年第07期[5]沈晓林 懂艳 浅谈社会、心里因素与心身疾病 《临床医学》2005年第11期[6]姜良铎 付义 心身疾病与心身状态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年第10期[7]彭宗义 心身疾病100例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11期[8]彭碧芳 吴建兰 临床常见心身疾病的调护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年 第2期[9]侯永梅 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10]燕殿学 刘浅荣 李红娅 综合医院门诊心身疾病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医学杂志》2000年02期[11]邢芳 浅谈护理科普在预防心身疾病中的作用 《黑龙江医学》2004年第10期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篇10

关键词:住院患者;意外跌倒;风险评估;有效预防

跌倒是住院患者最严重的不良事件之一[1],本文自2010年3月~2016年3月观察120例住院跌倒患者,对跌倒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6年3月观察120例住院跌倒患者,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27~90岁,平均72岁,其中60岁以上者93例;患心脑血管疾病54例,外科术后及放化疗者39例,肾病、贫血病15例,其它12例;跌倒地点:病床旁51例,卫生间48例,走廊21例;跌倒后损伤:无损伤45例,骨折12例,不同程度挫裂伤63例。

1.2跌倒原因

1.2.1老龄因素 以上资料显示,60岁以上患者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身体生理机能老化,重心不稳,碰到障碍物后应变不力而致容易跌倒。一些老年患者自理意识较强,如洗漱、沐浴、如厕等喜欢独立完成,不便拖累别人,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1.2.2疾病因素 跌倒的患者中患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疾病占45%,这些疾病可引起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出现脑缺血、缺氧等功能失调而易跌倒。某些疾病如癫痫、癌症晚期、术后放化疗患者,由于机体疾病消耗,体质虚弱也是诱发跌倒因素之一。

1.2.3药物因素 部分患者长期口服镇静剂、抗高血压药物、降糖药、利尿剂等,药物副作用可导致机体出现各种不适、行动迟缓、重心不稳而致跌倒。

1.2.4环境因素 由于对住院环境的陌生,病床高度、地面平滑程度、室内光线程度、着装或穿鞋不合适等也易造成跌倒。

1.3方法 防跌倒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分阶段观察住院患者中发生跌倒病例。

1.3.1护理干预措施

1.3.1.1个性化宣教 人类是个体化最强、最复杂的生物,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想和意识,从而主导其不同的行为,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家庭环境、周围关系以及疾病本身的影响,其思维、行为个性化非常强,因此,我们强调"个性化宣教",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环境,针对性进行相应的住院指导和护理,对于高龄、行动不便的患者,强调责任化护理[1]。

1.3.1.2准确评估患者 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意外跌倒的@著危险性因素主要有:高龄、疾病(意识障碍、平衡障碍、感觉退化、听觉退化、自主活动受限、有跌倒史及频繁如厕者等),药物因素(服用镇静药、降糖药、降压药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者易跌倒),如有上述高危险性因素者,即属于高危人群。科学评估跌倒的高位因素是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对住院后的患者应首先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年龄、精神状态、患者的感知觉、生活能力等。对具有高危因素者均填写《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上报护理部质控组,在床旁设置相应的警示性黄色标志牌,注明患者年龄、相关疾病、服用药物、自理能力、有无专人护理等,提示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

1.3.1.3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认识 强化每一位护士"安全意识、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自觉建立和增强安全意识,为患者创造安全环境,保证患者安全。鼓励每一位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护理能力、准确地判断及预见能力。强化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强调当班护理的病房巡视制度和严格交接班制度。

1.3.1.4建立跌倒报告与处理流程[2] 科室要建立"跌倒意外登记",患者跌倒后,首先由当班医护人员检查伤情、及时救助和观察,准确登记记录患者姓名、年龄、疾病、跌到时间、地点、伤情及救治措施和结果,并及时向科室领导和护理管理部门汇报。

1.3.1.5建立集束化护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与监督,组织成立防跌倒护理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科室防跌倒措施的制定、监督、学习、登记检查和上报工作,护理部质控组根据上报情况,每月对科室防范跌倒措施实施状况进行检查,定期考察检验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和预防风险的能力,及时找出护理缺陷,制定并不断完善护理措施。

1.3.2针对风险因素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1.3.2.1针对年龄因素 对高龄患者要允许家属陪伴,入院时对患者和家属做好入院宣教,及时向高危人群及家属讲解跌倒后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预防跌倒的措施,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避免由于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纠纷。

1.3.2.2针对药物因素 给与正确合理的用药指导,防范患者跌倒。对服用可能增加跌倒的危险药物的患者如扩血管药、降压药、利尿剂、降糖药物等患者,护士要进行药物副反应的宣教,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药物的各种副反应,如出现头晕、步态不稳时应及时嘱患者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在下床活动,并指导患者缓慢坐起。对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患者嘱其在未完全清醒前不要下床活动。

1.3.2.3针对疾病因素 指导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改变时应缓慢,防止发生性低血压,睡醒后不应马上离床,应先静躺30 s,在床上坐30 s后两腿下垂等30 s在离床活动等。对于术后、放化疗等体质较弱患者,根据患者体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起床、如厕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1.3.2.4针对环境因素 首先应向患者做好详尽的入院环境介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带领患者熟悉病区环境,特殊区域给与特别提醒,并在这些地方标有明显标志物。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呼叫器,病床高度调整合适,便于下床活动,将患者经常需要物品放淤随手可得的位置。此外还应保持病室内光线充足,地面平坦并保持地面清洁无水渍,走廊过道安装扶手无障碍物,患者的衣着合体,并嘱患者穿防滑鞋等一切从预防患者跌倒来考虑。

2 结果

2010年3月~2013年3月统计住院患者1560例,跌倒发生64例(4.1%),2013年4月~2016年3月统计住院患者2240例,跌倒发生56例(2.5%),P

3 讨论

住院患者跌倒是常见的住院意外事件之一[3],但也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累积效应[4],既包括生理、病理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等,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住院跌倒不仅造成患者本身的健康风险,也易增加护理纠纷。因此,对干预预防住院跌倒意外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从患者住院开始的护理介绍开始,就要将预防意外跌倒列入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建立规范的预防、救治跌倒意外的相关制度,采取集束化、综合化、制度化的防跌倒规范护理。有人主张除对住院患者进行有效的防跌倒护理干预外,还要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即对出院患者的随访性护理指导,具有护理持续性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水梅,林月双,卢琼芳,等.125例住院患者跌倒的Vincent系统回顾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5):724-726.

[2]曾会群,毕燕君,邱宁.风险评估在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6):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