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十篇

时间:2023-11-10 18:15:06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1

中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他们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可以使之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完全可以期望他们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境界。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发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1. 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如投掷课,若一个班的学生男女各分成两组,一组投掷时其中一人喊口令,大家一起做,等这一组同学全部投掷完后,另一组同学才能去拾器械准备投掷练习。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对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2. 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 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充分体现出竞争性,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晶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要求灵活果断,有整体配合意识,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有恒心,肯吃苦耐劳,有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败不馁,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乎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4. 规范性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生命价值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78-02

一、生命价值教育的含义及其现状

生命价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确立起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其实质是自然生命与精神性生命、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通俗地说,就是既要重视自然意义上的生命,又要充分理解生命的内涵,热爱生命关爱生命,进而充分地发挥生命的真正价值,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全面发展教育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协调地发展来培养造就人,它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他们的最大价值。生命价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重要内容,对实现其课程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增强,而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部分人轻视生命,不重视生活的意义,这种现象越来越凸显出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认为生命价值教育可有可无,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多与少,正与误都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且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学习生命价值教育的课程纯属是浪费时间,对自己实际的学习成绩提高没有太大关系。这样的事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重要一点原因就是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切身将自己的理想与生命的真正价值相结合,进而提高生命的真生内涵与价值。

大学生因不懂珍惜生命,而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大地的养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最近发生事件,如2011年1月16日,同济大学一名学生从宿舍楼坠落身亡。这是由于厌恶学习,从优等生变为差等生,愧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2011年5月2日,在河西某高校一宿舍西南角,一食品学院07级大四男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查明嫌疑人王某,因恋爱纠纷将该女生杀害;马加爵,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2004年在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因琐事积怨而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即产生了报复杀人的恶念,先后将四名同学杀害,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犯罪心理学教授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和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2011年6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对于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与学校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药家鑫的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导致药家鑫在遇到梦想阻力时,采取了偏激的做法。此案也反映了学校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当今存在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切实树立自己的目标,大学生活浑浑噩噩地度过了……等。这些不重视生命,生活的迷茫,没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实际意义,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很多。因此,增强生命价值教育在大学期间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对生命价值的教育的作用

(一)适合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是生理上需要,还有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不同阶段体现着人的不同追求,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并非仅仅为了生存,更多的要实现自己精神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互相关爱尊重懂得欣赏他人,同时实现自己的自身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各项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其他需求也就随之不断增长与提升。而其他需求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需求上。人的需求不仅在现实中有重大的体现,在理论方面也有其重要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是指在充分认识人自己基础上,不能以“自我”的满足为唯一标准,而应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和得到社会的承认为标准,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进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样也就是说生命价值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各方面不断完善。

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一生我们常用“三起三落”来总括,在大喜大悲的人生面前,他的举动向我们展示了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所具有的坚韧。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没有因打压而失去自己的信仰,而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应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在低谷中冷静思考中国的发展形势与走向。他时刻以天下为己任。在来莫斯科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党,交给本阶级,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21世纪的主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繁荣尽自己力。他不仅重视生命,同时注重生命的意义,不懈地为自己、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奉献。

(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

虽然每个人价值观不统一,但教育可以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一个人本应该在内心一是要敬畏跟我们共存的大自然,二是要敬畏生命本身,正如康德所言“有两种东西给人灌注了翻新、有加无己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在道德法则”。而教育的本质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身心,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高校政治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来说,这门课至关重要。只要学问钻研的真、课堂付出的“真”、对待学生感情用得“真”,就能从心灵层面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

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途径

(一)以人为本,注重课程改革

课本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它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展示教育的需求。而思想政治课堂的生命价值就是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觉、认知、情感、体验、意志的作用,让学生的各种生命要素获得全面的绽放;所以在课本中增进生命价值的实用而有效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倾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课本中增进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

(二)让教育融入生活教育

人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学习,而是在学习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运用的实际的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自己生活的更有意义。在我们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常常注重教育的外表,而忽略教育实际的追求,将生活与教育相悖,让更多的知识分子成为只说不会做的强人。因此教师要学会将教育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我们的生活。

(三)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命挫折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活盲目,不知道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眼高手低,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就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各种困难中不能自拔。思想极度的脆弱。因此,切实地提升大学生抗压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老师要坚持把握分寸,不挖苦学生。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结合自己思想政治课的素质,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及课堂教学氛围,以鼓励和肯定,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主线。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因为不了解学生而对其心灵造成更深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

(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课堂上,努力促进“师生互动”,充分显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将自己积极的一面充分展现,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将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地位与学生平等。教师要针对政治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焦点访谈、时事报告等形式,给每个同学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培养融洽的伙伴。

(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学会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体验生活、获取真知。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经验、智慧引入教学过程,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教师应倡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和关注生活的细节、关注时事、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充分绽放和内化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教师引领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互联网交谈、观察走访和研究开放性活动,并通过自身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现、师生交谈、学校展示等形式加强心理沟通,打造正确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主义;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85-02

一、“二元对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整体上保持了稳定的局面,其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进步、时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面临着不少的困惑。

(一)主体与客体对立:“权威-依存”型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变化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成为教育的对象,是客体。但是,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消化和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又起着主导作用,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正确地看待主客体关系,避免绝对化。然而,在传统的模式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成为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他们居高临下的将信息给学生,控制着从内容选择、课程设计、评估考核在内的一系列主动权,成为绝对的“主体”,而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给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并保持与老师传授知识的同向性,从而形成了“权威-依存”型的教育关系,师生关系固化为主体-客体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缺失,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参与教育的热情降低。久而久之,学生沦为“看客”,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概念、原理的机械记忆和背诵,思想政治教育成了老师自娱自乐的“独角戏”。

(二)理性与感性对立: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经验,窒息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理性的本质是工具性,“在理性主义思维范式内,社会就是结构化的、一体化的存在状态,如政治思想上的某种规定的意识形态,经济形式上的不变的体制,文化传媒中舆论一致的导向等”[1],理性强调认知和知识的价值。而非理性则强调情感、意志、道德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由于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理性与非理性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实现优势互补。然而,由于受到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而忽视非理性,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重认知轻情感。教育追求的是理性向度——以传授理论知识,发展确定的思想为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教育的最高追求应该(指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概念的能力”[2]。对于人的非理性一面,即人的情感、意志、价值、道德等较少注意。“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追求和意志则成了侍奉认识的奴仆”[3]。其二,重知识轻经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偏重知识的积累过程,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度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从而忽略了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4]。

(三)理论与实践对立:理论“中心”地位的强化与实践价值的缺失,造成了知行分离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理论的人”[5]。理论意义一般来说表现为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出理论的“批判的武器”和“理论的批判”的双重力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化的过程,所谓教化就是使社会的要求、理论、规范内化在个体之中,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融合统一的境界。通过教化,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沟通社会信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对实践的需要,生命力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实践的要求,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只能是坐而论道式的空谈。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忽视了实践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开发滞后,难以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成了一种外在的强制灌输和精神枷锁,其必要性遭到怀疑。

二、“理念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超越

(一)努力创设自由、平等的发展环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其中,自由既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态度。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时将教育对象作为平等的“对话方”而不仅仅是“倾听者”来对待,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领路人”、“指导者”的作用,鼓励受教育者自由学习,自由探索、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得到充分尊重,变“权威-依存型”的关系为“平等-欣赏型”的关系。以“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绝对尊重你表达的权力”的态度正是对自由的充分诠释。尊重带来平等,平等促进自由,正是在自由与平等的互动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获得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土壤。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作用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当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这里主要表现出来的就是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往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帮助这些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通过对高校大学生采取完善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不断地强化这种心理认同的作用,有助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的意志结合到一起来,近年来受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教育的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从本本主义延伸到以人为本的角度上来。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的教育客体的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作用的完善。另外还应该清楚的看到只有不断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感受,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踏实更加的具体。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只有不断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好的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同时还需要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还处于一种摸索的阶段,这个阶段中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所在,一些高校往往采用的是那些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的学校就是通过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这种心理的变化,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程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都需要不断地强化对于学生这个客体认识。在认识学生客体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者和教育机构都没有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过慢不能够适应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转变的脚步,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是那些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在追寻年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都需要不断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制的改革。

二、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作用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的注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侧重从思想角度来不断地完善和总结高校大学生的内心变化,掌握高校大学生思想转变的过程,充分的认识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断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能够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能够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国家层面的需求,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不断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工作当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化水平,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合理的应用到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相对完善的工作,在这个工作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进行思考,还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为进行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心理或者是学生实际生活当中所面临的困难。通过这种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能够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清楚,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完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生心理变化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更好的宣传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而且还能够通过这种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作用,掌握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能够根据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来完善思想政治的方法和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作用为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奠定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三、结语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高校教育管理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协调机制,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不断地开拓出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目标,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组的实效性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看到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还能够不断地深入发现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的基础,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来不断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

参考文献:

[1]于跃.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成因及干预对策[J].才智,2010年28期.

[2]陈晓萍,梁宇.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2期.

[3]吴凯.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张伊荣.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工作[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06期.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6]李雪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

[7]索春艳,于钦明.论新时期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契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

[8]纪淑琴.浅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工作的重要性[J].新疆有色金属.2011,34(1)

[9]姜红.浅析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和途径[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12(3):2109~210

[10]周清.论教育心理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1):148-150.

[11]黄桂珍.探析心理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能运用[J].职业时空(下半月版),2008(7):57-58.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吸引力提升 措施

[作者简介]郝颖(1982- ),女,河北正定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59-02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适应时展的需要,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一些大学生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加上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很难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时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同时也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所影响。在这样的环境氛围影响下,大学生在集体、荣誉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弱化,一些不良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大学生由于无法承受社会和工作的压力,出现学习积极性不强、过分追求物质享乐等问题。这些现象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完善大学生品德结构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青少年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大局观念和团队意识,所以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最主要的位置,不能很好地肩负起社会责任。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面对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缓解和释放,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死板的教学方法以及形式枯燥的课程理论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提不起兴趣。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还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把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用简单的知识来灌输,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客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直接造成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假”“大”“空”。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的必修课程,但很多学生并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反而由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增加了对课程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率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究其原因,最终还是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所以高校应当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向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一些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进入我国后,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所谓的民主和人权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判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缺乏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教师水平越高,对学生兴趣提升的帮助就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缺乏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师团队,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职称以及层次结构都不合理。要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先从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入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鼓励和引导他们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发生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应该结合时代背景调整对自身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未走向社会,心理发展还未真正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习、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倾向。一些学生将物质以及利益作为衡量外部世界的标准,对思想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工作等没有太大的用处,因此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上。这显然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延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没有有效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年龄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能很好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方法,导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还有一些高校由于缺乏经费和师资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只是单纯地喊喊口号而已,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也过多地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多靠死记硬背,很难发挥创造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一)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其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水平较高,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有序地开展。因此,高校应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高校要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在教师任教之前要对其各项能力进行考查,对其专业化水平以及个性化能力进行评估,确保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培养,为他们制订详细、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发展方案,重点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带头人。除了积极参与高校的各项培训外,思想政治教师还要主动提升自身素质,端正学术态度,注重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有效地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效结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研究,使大学生能够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可以多开展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进行理论教育时,不能“一盘棋”“一刀切”,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对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有更高的兴趣以及更高的接受度。此外,在进行考查与评估时,不能只注重书面的考试成绩,还要结合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在评价手段上可以采用口试、情景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当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改革方向,才能实现高效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这样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要结合最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的重大事件以及新闻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可以有效增强其吸引力,从而最终达到提升其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有效激发课堂的活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理论知识。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在课堂中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演讲等,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通过理论与图像、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彭建国,李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2]李伟明.红色导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拓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1).

[3]杨慧民.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6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233-02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原则又该如何坚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原则的相关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知识传授的通识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在表征,因此一般教育所认同的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提倡“双主体”说或“主体间性”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存在较大争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政治诉求决定了“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主体性并不能否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与作用上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2],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不能混淆,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胡乱糅合,不分主客。同时,不能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一方面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另一方面又是学习和内化过程中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实践表明,只强调“灌输”的教育者单面主体,也没有充分把握教育规律,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文本”,这也进一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的特殊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客体地位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但这并不表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也是客体。北京大学教授祖嘉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受教育者是‘主体性’客体,这就构成了世间主客体关系中最为特殊的一类”[3],这最特殊的一类表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虽是教育的客体,但却是学习和内化教育知识的主体。

陈万柏和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出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的思考,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则时指出:“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4],但结合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现高校的受教育者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的近乎完全是教育客体的角色,这并不是教育方式的落后,而是大学生本身作为受教育对象而非研究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少会自觉地把自己扮演为教育主体,但会认同自己是决定学习与否的主体。

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应是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角度出发的主体。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习或自我内化的主体,但不能简单理解为教育的双主体,这两个主体有着外在教育和内在学习的本质区别,因此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能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也不能根据“主体间性”说大学生是主体而教育资料是客体。

二、当前高校坚持主体原则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一)“双主体”观念的盛行,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淡化了教育者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实效意识

当前“双主体”说的观念盛行,很多高校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把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拔得越来越高,这就直接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从而淡化了教育者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正如复旦教授顾钰民所言,“双主体说是一种教育者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在把教育对象提高到主体地位的同时,实际上也就相对降低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或者说,至少是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放在同等地位,二者之间已经没有主次之分了”[5]。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教育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存在的问题,教育者相也是责任的主体,也就是说,谁成为主体,谁就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双主体”说把教育对象也作为教育的主体,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大学生与教育者等位承担。这种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后果是:一方面,把教育对象变成与教育者同等地位的主体,是教育者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淡化,同时也是对自己教育责任的淡化,这其实严重地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逃避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双主体说”弱化了教育者的责任,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是教育者缺乏自信、淡化实效意识的表现。

(二)大学生作为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教育客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发挥,而且把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6],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大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并把对其的培育和发展划入了重点内容中,但事实上,做得并不到位。

从教育者角度分析,教育者或是对培养和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找不到切入点,只能继续以往的“自说自话”的教育方式,或只是在课堂上进行一些自主意识教育,但在课堂外,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关注不多。

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更多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主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往往是无意识的被动学习思维,缺乏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很多学生喜欢某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课,多是因为这位老师不点名,课程考试容易通过,结果是教得不透彻,学得不认真,而双方还各有“收获”:学生评教给高分,老师考核学生学习效果也给高分,造成长期的不良循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这种默认的“皆大欢喜”把大学生的教育客体的地位拖向了被动教育的极端。

三、当前高校正确坚持主体原则的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对自己的“脉”,站好自己的“岗”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然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不自信和淡化责任的问题,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对自己的“脉”,真正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分,真正理解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大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站好自己的“岗”,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把正确的主体观念贯彻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坚持自己的教育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引导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主体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7],要坚持主体原则,贯彻疏导方针。而要真正贯彻疏导方针,必须在教育中,不论是课堂上,还是实践引导中,都要创造可以畅所欲言、积极疏通、双向交流的教育氛围,力戒 “自说自话” “自言自语”,但也要避免放羊式的课堂自由讨论。

总之,高校的教育者在扮演好自己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多的应当是正确看待大学生的“主体性”客体地位,鼓励大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积极进行自我学习,从而使受教育的大学生真正把所学到的思想理论自我内化,要在疏导中培养大学生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化的主体地位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觉学习,自我内化的主体能动作用,当然,这里仍要强调主客体的区分不能混淆。

(二)大学生要转变被动学习思维,培养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自我教育是W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8],大学生要转变过往的、无意识的被动学习思维,积极培养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认清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和自我内化的主体地位,转变被动学习思维;其次,大学生要提升独立思考能力,自觉地把外在教育要求变成自己的内在的实践动力之一,进而主动接受外界的积极影响,对自己的思想和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控,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最后,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者在引导大学生开展个体自我教育的同时,着力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群体的集体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群体性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塑造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由此,全方位加强对自我教育的激励和引导。

“注重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9],这个激发并不只是被动地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主体原则,就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自觉地、自主地、积极地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树立大学生自我内化的主体地位。而要做到自觉自主,就需要大学生激发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这是内因,因此应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原则,既要坚持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又要坚持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地位,培养和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作用而又不掩盖其教育客体地位。当然,强调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并坚持主体原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打压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坚持主体原则必须把握好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作用的“度”,从而不至陷入错误理解的双主体说或盲目的主体间性说。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邹学荣.思想政治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顾钰民.思想政治教育“ 双主体说” 评析[J].教学与研究,2013(8).

[6]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许亨洪.从心理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的发挥[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7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87-02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提高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制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结合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高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和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使他们形成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心理学为主要依托,借助于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结合高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根据高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高校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高校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区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讲都是高校的科学育人实践活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倾向于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掌握高校科学育人活动的全局,为高校育人活动确立完整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在明确目标时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更实际和更突出的操作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能够更直接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高校培养的青年人才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社会预想的成效。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反映当代高校学生所应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人才的心理素质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这一要求,构建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所能达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品质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区别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体现。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程中,创造了一整套科学的原则体系。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对高校学生思想导向的作用,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意识的方向性塑造,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和社会要求来展开相应的活动。政治方向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原则就是坚持了政治方向性原则。

第二,坚持疏通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发扬积极向上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对其不正确和消极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疏导,而不是仅仅消极的禁止。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该原则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和坚持引导他们的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自我,从而提升思想认识和观念。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就要求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就是具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根据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实际需要和特殊要求,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必须遵循系统性、全体性、活动性和差异性等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该系统性就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握教育主体的活动心理的有机联系,对受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做全面考察和系统的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片面性。

第二,全体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全体的高校学生,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组织活动以及设施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第三,差异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观察和总结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展开形式多样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四,活动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发展。通过教育活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区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动态分析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也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教育工作者分析教育对象常常会用到的方法。

2.典型教育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利用先行的事或者人进行示范,通过这些典型的展示,引起他们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这些事或人。

3.激励法。激励法就是刺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激励法如果运用得科学正确,就能够调动高校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4.交谈法。这种方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实践中非常普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采取谈话的途径,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适当正确地运用交谈法,在合适的时间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首先,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获取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向高校学生宣传普及介绍心理学专业知识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普及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判断,学会健康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不可缺性。再次,情景设计与情绪干预法。这种方法是人为的,有意识地去创设一定的情景,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干预和控制。用动态的体验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环境下,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心态,从而形成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这些都要求高校必须以加强对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前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或者很能解决的思想行为问题,也可以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完善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激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作用上是互补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作用上是互相补充,相互借鉴的。高校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经过不断熏陶和培养,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对其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着积极影响,而大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和稳定,使其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改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两者相互作用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显著。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高校德育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可以看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两者都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缺一不可的。两种教育同样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对学生心理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困难和适应环境变迁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引导和灌输,促进学生树立高尚的品格,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要作用,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可以清除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思想阻碍,两个教育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基,牛正兰,何继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8

导语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通过在全国高校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具体实施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和考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忽视。

因此,积极稳妥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积极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价值,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面临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遭消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以及实践等诸多因素的不健全,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体自身素质欠缺

借用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来讲,此处主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诚然,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之道。但是,一些教师还是存在一些弱点,具体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相应地不断增多;此外,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开始对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而有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由于相对不高的理论水平,导致其不能灵活地将课本知识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将理论的讲解变成了教条式的灌输,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使整个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授课内容空洞乏味。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客体的主动性调动不足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接受者和学习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客体。随着市场经济等环境对大学生需求的变化以及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的大学生,容易被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实用主义、快餐文化、金钱至上等负面因素所影响。其不良后果在学校学习上则表现为只注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的学习,而对人文科学和一些培养自身素养的学科特别是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表现得十分消极。关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调查的数据显示,“44.5%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39%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偶尔听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不高,还有4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不大”[1],可见,在高校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态度是十分不佳的,而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没有很好地被调动起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介体运用不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有自己的介体,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作用于接受者的“桥梁”。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介体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授课方式较陈旧。就目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而言,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条式的“灌输”式教学法。但在当代随着社会电视、网络等媒体科技的日益普及,大学生掌握信息量也日趋增多,传统的教条式灌输方法所产生的信服力效果不显著。特别是很多教师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没有联系结合时事新闻和学生的实际去讲解,真正做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很好地做到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式,切实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还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提出异议,如,廖和平、周雄文、王卫在《制约高校思想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佳,缺乏时代感”;陶鹏在《浅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途径》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庞大,教学内容陈旧,很难适应新时期下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要求”[2]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环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环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进行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教师的教育决策和实施、介体的选择和客体的思想行为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这里的环体主要是指: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首先,从学校环境来看。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后,全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仍有部分高校领导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投资过重,而不愿过多地把人力、财力、物力投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和研究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时缩减,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不重视,学习上也没有压力;教师教学干劲不足,教育工作没有成绩等等这些都极大影响了高校自身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学生们学到的是: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但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所看到的却是:道德失范、贫富差距等问题,少数人民公仆没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取而代之的是作风不正等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却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甚至回避讨论这样的问题,没能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而青年学生由于对此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误解,从而失去信任,最终导致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和抵触情绪。

第三,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环境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展的重要环境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进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诚然,目前家庭环境这一部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授的内容和大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冲突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授形式和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和互补等。此外,许多学生的家长并不关注孩子的思想教育,有些家长不当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困难等问题。

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困境,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困境的问题。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导者,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高校要为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注意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通过吸纳高学历高层次、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年轻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第一线,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而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梯队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学历结构呈现有潜力和活力的学科梯队,凝聚学术力量。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自我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在不断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最终通过实现自我教育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而大学生要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就应学会自我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的具体教授过程中要努力唤醒大学生自我意识;通过树立榜样、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三)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教授,而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地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人性化,例如结合启发式教育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让学生上讲台、辩论、开展课堂讨论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其自身生活和实际相结合,通过话剧表演、影片欣赏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化、生活化的观点,以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环境合力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其中的任一环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实施都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发挥三者的最佳效果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内容。

从学校自身来看,部分高校应该端正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态度,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投入方面不应有所偏见;在课时设置上不应故意压缩和削减;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从教育部门来看,应该从政策上协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进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此外,我们要坚持三者协调统一的原则,保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上的一致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效力的关键所在。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9

关键词:高校;生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42-02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谈论的热点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生态理念的可能性

在专业概念中,“生态”狭义是指“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2]其实质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一种动态和谐的关系。于是,我们也可将“生态”理解为生物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和谐互动关系。生态学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系统的和谐平衡,因此它与要求和谐平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是老师与学生及其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正是“生态”的实质,所以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可以实现的[3]。

把生态学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借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首先,生态学理论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自然科学理论,通过借鉴生态学和谐统一观念对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和谐平衡互动的理念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之路,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将自然学科的科学理念浸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以及教育环境的互动平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再次,将生态学理论引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老师、学生及教育环境所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达到和谐统一为研究内容,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概括为一个由老师、学生、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其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系统各要素协调、均衡发展,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持续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这不仅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为我们透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思想理论武器。”[4]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生态学理论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社会发展和培育先进生产力的基础”[5]。首先,在这个倡导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学生具备迎接各种挑战和机遇的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其次,发挥专业优势,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是自然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延伸也是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位。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探索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大学生思维活跃,其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学科交叉点为基点,广泛吸收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甚至是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精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道路。然而,高校内部矛盾凸显,也带来了众多新的挑战。如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厌学、心理问题严重、道德缺失等不时出现在高校中。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多学科交叉,开拓适应时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方法,站在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与弊端,将生态学科学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学校开辟新出路的必然选择。

三、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看作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的生态系统。然而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常常忽视思政教育系统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会出现种种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弱化

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和谐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重视系统内不同个体的协同性,也需要区别不同个体的差异。反观我国某些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只是简单地把人的个性等同于人的社会性,过多强调个人对群体的绝对服从,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正当需求。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比如,一些高校通常没有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浮于表面,常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掩盖了其空虚的内涵,但却离学生们的真正需求越来越远。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6]。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自杀率有上升趋势,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更重要的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现实利益和眼前问题的解决,缺乏心灵对话。

(二)教育环境的闭塞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必然受到社会、家庭、文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然而,由于某些高校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生态系统,一些高校只关注于自身对学生的教育,忽视了社会以及家庭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价值,无法摆脱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这种教育环境的闭塞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表现。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化原则

为了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方法、新路子,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守以学生为本、开放性、动态平衡等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是以学生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化。”[7]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中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并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使高校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

(二)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与外部社会保持亲密而广泛的交流和联系,并通过这些活动维系着自身的平衡与发展。”[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开放。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都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学生视角往往紧跟随着社会的潮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托社会并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保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维护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因子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实现辩证平衡。这种平衡不是绝对的、恒定的平衡,而是一种过程化、动态式的平衡。”[9]系统内部的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系统因受到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都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如互联网、多元价值观并存等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也带来了众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摒除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寻求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坚决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才能有效地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各教育主体之间通过一系列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统一整体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完成自我更新。

参考文献:

[1]程传兴.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美丽河南”[N].河南日报,2014-02-19.

[2]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1.

[3]杨增岽.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2(10).

[4]花矿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研究[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7:23.

[5]李丽娟.生态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09:11.

[6]凌烨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6.

[7]张腾.社会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71-73.

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篇10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发至今已6年,《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意义非常重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难以估计,中东、北非的政权也更迭频繁,我国周边形势风云变幻,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也越来越尖锐复杂。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另外,由于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让大学生信息摄入也越来越具有多元化、包容化、独立化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对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和高校、社会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也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出现的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有效性”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种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第二,有效性应该是一切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教育者的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应该是一种合力;第三,有效性是有层次性的,主要体现在依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第四,有效性还应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过程的有效性和因素的有效性。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意义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应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和平演变的行动不断加强,近期中东及北非的和平演变和原有政权的颠覆很多都是因为大学生和青年群体成为外部势力影响切入口导致而成。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加之西方的文化霸权与渗透对大学生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种种形势表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已刻不容缓。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目标。同志在《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人才需要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引导大学生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虽然高校一直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重视不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办法比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如果任由其发展,很可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显得迫切而重要。

4.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一代,他们的性格特点表现如下: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强;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价值观现实;更多地和网络打交道,因此他们的信息和知识也更加丰富,这些特点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他们更加注重个人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由于大学生乐意接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这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因为如果不能够主动适应教育客体大学生的变化,那么在满足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新时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新时期增强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新时期的教育条件和环境,正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有条件的,而今是要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和受教育者大学生呈现出各种新特点的情况下来研究,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策略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1.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近来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更加凸显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形势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趋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认真领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最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指向。二是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长期以来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造成某些高校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不够重视,逐渐放松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这种现象会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常抓不懈地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要融会贯通,善于总结。要认真对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正视并寻找解决方法,在不断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2.构建一支水平高、经验多、能力强的队伍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教育过程中教育主题往往起到的是关键作用,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广大教育者就是教育的主体,构建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至关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要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的传递职能。我们的干部队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意志开展工作,绝对不能超越主导价值体系的规训。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解读,明确自身代言人的角色,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递给大学生。第二,要进一步丰富干部队伍的教育职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应更多地运用引导和启发的方法,因人而异地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多形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引导和转化。第三,要进一步提高管理职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强、牵涉面广的工作,需要我们的干部根据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目标、计划、组织和制度等各种管理手段进行教育和人格塑造,教育者有效地管理可以规范教育对象的言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证。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在于大学生对这项教育的接受程度,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接受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丰富满足大学生们日益多元化的需要,笔者认为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经典理论与时事政策相结合。现在大学生对于时事非常关心,对于经典理论涉足甚少,然而很多时事其实可以用党的经典理论来解读,如何将这两者融会贯通,需要下些工夫。二是网络问题与现实现象相结合。大学生普遍对网络比较感兴趣,他们很多的见解现实中可能不会表达,而在网络中却是各抒己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比大学生更加关注网络。如果从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网络问题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到对现实的关注,进一步达到思想的塑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三是知识传授与互动反馈相结合。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向行为,它的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在教育者主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受教育者的互动反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多设置一些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活动内容,从而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内容是鲜活的生命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动力,也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4.拓展多元化的教育渠道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手段。在充分发挥“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渠道,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手段。一是精心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可以弥补课堂主渠道的不足。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传递给他们,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如何贴近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其中,增长见识,真正地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二是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建设。网络已经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独特的优势有效地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平抑了角色异化带来的身份鸿沟。老师可以最真实的体会大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交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三是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是有政工干部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然而如果通过积极的引导和鼓励,让大学生自己来担当教育者的角色,那么他们从自身出发制订的教育计划、内容、方式将更多地切合他们自身的需要。如某些高校设立了理论学习研究小组、时事评论社等社团组织,这些平台的构建对于学生自发地进行思想塑造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5.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有效性是相对的,它的结果评价是有效性衡量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评价反馈的结果息息相关,只有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结果主要体现在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成果及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等方面,这些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成果更多的是通过调查、跟踪的方法来收集、评判,如对大学生入学和毕业生分别做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做毕业生的评价问卷,对毕业后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