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0-25 17:33:21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1

一、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过于落后。我国目前的高职护理教学和发达国家的教育内容相比较而言还相对落后。我国所采用的教科书是以两本教科书为主要教学重点,但是其书中所记载的典型案例和内容都是以前所出现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关于现在生活中所出现的病例和内容,这严重性的导致了教学内容和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严重不符。这主要是因为书本的更新过于慢,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完善追不上现代科技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学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护理内容、护理知识和现代化的相关案例并不符合,甚至不包含现代化的相关案例导致学生呈现出学习内容和实际应用相差甚远,在学习过程中涉及不到实际用的内容。简单来说呈现出另类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

第二,实习时间安排呈现出不合理的结构。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习安排的时间来看,大部分要求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开始实习工作。但是在学生实习期间,不仅要经历各个科室的轮流工作,还要面对各种不同的考试和考核,导致学生呈现出压力过大身心具疲的现象。严重性的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导致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呈现不足的现象,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产生消极影响。笔者认为改变这种传统的策略显得异常重要,应提倡提早让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过早的接受护理工作,将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

第三,学生自身的问题。在我国计划生育完美实施的基础下,我国现在的家庭模式呈现出一夫一妻一孩的制度,也就是说现在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学习,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护理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并且,很多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贪玩的现象,不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导致了专业知识的基础过差的现象。

第四,教师队伍不规范。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来看,教学效果呈现不理想的状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师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临床护士转岗人员,一种是毕业的护理本科学历人员,最后一种是医学专业毕业或者是医师转岗人员。从这三种来源的角度进行分析,都具有显著的特点。但是其所具有的缺点就是实践能力的缺失,知识不够丰富,缺少理论学科的认识。并且,很多教师并不具有相关的专业资格证。

二、高职护理教育的相关建议

第一,提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相关教育机构应依附于近两年我国医院对典型病例的治疗情况和具体的案例归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真正的实现教学内容和现代化发展相符合的情况,拉近教学内容和现代生活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的情况。这样,学生在进行教学内容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拉近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第二,调整实习时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实习时间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隶属于最后一个阶段,这给学生的实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真正的将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应该从目前我国的发展和学校教学的角度出发,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过早的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护理实践中,从而达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目的。

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针对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认识自身工作重要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理念着手,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和职业意识感做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着手,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针对网上所记载的关于护士的丰功伟绩和在重大事件中的重要性进行播放,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荣辱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四,强化师资力量。在整个教育机构中,师资力量的强化是整个教学最为主要的一部分内容,教师教学的好与坏直接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在选择教师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教师的理论教学经验还应该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进行教师应聘的过程中要采取严格的筛选制度,要求其应聘人员至少从事五年或者是十年的教育工作或者是在大型医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严格要求教师的总体水平和教育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宗旨。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2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全面发展及校园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是学生实践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高职特色。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着校内专业教育和校外企业实践两个阶段的教育,其教育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两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院每年均有大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期限不等的顶岗实习,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岗位实习,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企业员工,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走向单调枯燥的企业生活,在此阶段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甚至是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1)学生需求为主线,把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需求是个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大学三年,高职学生会产生多种心理需求,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成才。因此,学生的心理需求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坚持以生为本,深入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需求是其在校需求的主线。一项关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需要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择业需求最大、学习需求居第二位、个人需求最低。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渗透职业人必备的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各系部开设专业概论等课程,将解决心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的职业困惑。

(2)入学入厂两跟进,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岗位实习,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企业员工,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走向单调枯燥的企业生活,在此阶段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甚至是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因此,需要紧抓入学入厂两个关键期,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和延伸。

①入学后跟进。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新生虽然对所学专业、对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但深知自己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在一入学就开始关注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性,职业需求在三个年级中最高。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及时跟进专业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非所爱的问题尤为重要。文化育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通过专业社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品牌活动,将企业元素引入校园,在校园中渗透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够尽早以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投入到顶岗实习活动中。

②入厂后跟进。入学后的系列工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做了一定心理铺垫,使学生能够客观并相对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实习中。然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贴近企业和学生。通过专、兼职教师定期下企业了解实习生的心理动态、现场解决学生心理冲突、给予学生及时疏导等方式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企业中面临的困难,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3)逐层深入四落实,做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

①落实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阵地。2011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要求,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又有一定的差别,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也需要具有高职特色。高职院校学生善于动手而短于理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把握高职学生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同时,在课程安排上,开设《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积极心理学》《人际交往》等选修课,服务于高职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正向引导其学习心理学的热情。

②落实宣传、营造积极心理文化。宣传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高职院校除了要丰富宣传载体和宣传形式外,更要重视宣传内容的方向性。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心理学感兴趣,特别是一些有异常人格甚至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然而,心理学又是一门专业强较强的学科。高职只有三年时间,学生又都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很难有时间全面了解心理学。因此,为避免高职学生对心理学一知半解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避免类似于医学院学生的“大二综合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宣传方向上应重视学生兴趣的积极引导。

③咨询、关注学生个体及小群体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整体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点面结合,做到既关注个体又兼顾小群体需求。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顶岗实习学生不在校园且部分学生分布分散的特点,采用电话、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团体辅导,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④落实培训、提升心健队伍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加强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

⑤多方合力、三结合共筑心理危机防线。危机干预一直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工作中坚持三结合,即心理排查和日常发现相结合,长效干预机制和即时保障机制结合,家庭、学校和医院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国成人

教育,2013(1).

[2]朱水龙,张亚.构建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模式[J].宿

州学院学报,2012(11).

[3]廖克玲,廖艳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探讨[J].经

济研究导刊,2010(7).

[4]齐力,黄坚.高职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需求状况的对比分析[J].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传媒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37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trend of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is not enough, and its conno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s to be further enhanc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o truly underst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di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first to get rid of the "Four Misunderstandings", based on to establish "three concepts oriented", to clear the “four inner dimensions ".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Media; connotation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革命性变革,昭示了一个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的传媒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在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同时,也在从各个层面改变和重塑社会生活。在这种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可避免地遭遇了巨大挑战,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途径,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成为亟须研究的重大课题。而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适应传媒时代的要求,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来,但当前对其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其内涵和理解更是有待增进。因此,在展开各种具体性研究前,对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1 解读之基:破除“四大观念误区”

在传媒时代背景下,着眼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关于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关于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有待深化。基于此,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要得到广泛的了解和认同,首先要破除“四大观念误区”。

(1)狭隘论误区。这种观念误区主要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从维护秩序保持稳定的角度,认为所谓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舆情强化监管,以期营造和谐氛围,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识,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了加强监测和督管的新形式;二是教育认识,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是排斥多元思潮共存,强化主流核心价值观一元控制,简单粗暴而有失灵活变通,关键是在不能充分了解洞悉高职学院心理的情况下开展教育。

(2)片面论误区。这种观念误区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传播平台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这种观念对传媒时代缺乏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之所以被称之是革命性的,就在于它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模式。现代传媒与社会生活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相互融合的。片面论观念误区正是割裂了现代传媒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

(3)机械论误区。这种观念误区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教育内容直接从通过现代传媒进行传播。在传媒时代条件下,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复制”和“粘贴”,而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和心理习惯进行重新“加工”和“包装”,从而既让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教育实效。

(4)形式论误区。缺乏独立性是这种观念误区的核心认知,它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传媒的先进技术和传播方式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本身缺乏独立性,只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种观念只是单纯凸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传媒的充分运用,而忽视了这种运用本身是带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从初始就具有相融相生的延续性和独立性。

2 解读之要:确立“三个理念导向”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4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探讨

就目前来看,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于因材施教的探讨也已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了。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看待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我国早期的教育中,最早的“因材施教”四字是出现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论语・为政》里面的。像现在人们经常理解“因材施教”是“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其实因材施教,主要就是针对学习人的兴趣或者爱好,以及个人的资质等来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像“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少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因材施教有很多的解释。随着现在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对于因材施教的探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像几千年来,一般“因材施教”大多被用到了教育制度上,是中国从事教育制度或者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也是十分值得我们所关注的。尤其在现在体育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方面是一样。本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个人经验就如何对待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并相对应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本身不注重因材施教,缺乏兴趣爱好

在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中,存在了一个最大的缺点,其实也是在因材施教本身存在最根本的漏洞就是:高职体育类的学生对于自己本身的学习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甚至都没有自身的爱好,兴趣。所以,导致高职体育在教学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没有被更好的发展起来。而且,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因材施教的学生本身对于自己的个性发展本身也很忽视。

(二)老师教育制度陈旧,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现在教育制度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是,在某一方面上,还是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的。像是现在教师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对于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方面还存在着误区。一些老师,大多存在着只注重自己本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业绩,对于学生”一视同仁”,根本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发展等等。同时,在教学的中,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因对象的差异变化而变化,不针对学生的特长变化而变化等。所以,导致很多高职体育教学对于因材施教教育的最基础的设备都没有做到位。

(三)高职学校本身忽视因材施教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不断的发展,有很多人在很多方面往往追求结果,而在完成结果的过程却直接忽视。现在高职学校体育教学这一方面可以很清楚的可以体现出来。首先,学校对于因材施教理解性错误,再者追求学生成绩的业绩而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才能等发展直接忽视掉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对于因材施教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往往使得同学和老师等忽视和误解它。

二.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具体解决方案

(一)学生注意学习,培养兴趣爱好

在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中,我们要以自己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的才能等全面发展自己。首先,在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中,我们学生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本身的兴趣爱好,对于自己本身的兴趣爱好,要合理的使用,像是打篮球,羽毛球,排球等等。平时,也要多培养一些自己的体育爱好,锻炼自己的身体,重点培养自己的体育学习兴趣,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外在因素而影响对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产生误解。再者,对于老师的教导也要认真听讲,课下可以与老师多多沟通。然后,对于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方面要有正确的认识。

(二)老师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发展

随着现在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也有待提高,尤其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面。第一,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本身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自己本身的特长。第二,对于因材施教方面,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教学压力。像是,适量的减少或者增加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课知识。第三,老师要关爱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态度,为了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可以采取现行体育教材,将竞技教材改成健身体育教材。在降低技术难度的同时,也在不断的简化比赛的规则,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同时也可以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程度上的学生。第四,老师要培养自己的管理制度,合理规划自己的教学制度,根据自己本身教学的特点来更好的因材施教的来教育学生。

(三)高职学校本身要重视因材施教

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周围身边有很多的制度改革以及管理也在不断的变化。像是,在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方面,也要加强。首先,学校要大力宣传因材施教,对于教师方面也要专门设置一节课,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然后,学校要加重体育教学的设备,多增加一些新的设备,旧的设备要找专门的维修师傅来维修。对于一些设备也要多加添置。像是充实健美的教材之类的,篮球,羽毛球,排球等等。最后,高职学校对于体育教学要因材施教,但是首先对于学校的管理要加强。无论是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还是老师教学以及学生本身方面等等。

三.小结

本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个人经验,就对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展开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分别对因材施教做出了合理化的解释以及在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就目前教育制度的改革方面来说,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面临了当前三大问题,分别是:学生本身不注重,缺乏兴趣爱好和老师教育制度陈旧,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高职学校本身忽视教育。并相对应的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分别是:学生要培养自己本身的兴趣爱好和老师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发展以及高职学校本身要重视因材施教等等。然而本人的所学的知识有限以及个人经验不足,希望借助本文就高职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探讨问题可以引起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

[1]王艳;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2]陆燕芬;了解性格,因材施教[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05期.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教育经费

一、职业教育管理的理念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与其他教育相似的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培养的都是针对各种各样的专业性人才。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要求,教给学生适合的教程。

3.服务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职业教育管理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将服务为先的理念贯彻落实,满足各种对象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方法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管理方法上努力工作。自从201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后,更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管理方法的探讨力度。下面就几种管理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1.加大实践教学在教育中的比例

我们都应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职业教育本身就偏重于实践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中应更加偏重实践课程,当然,这并不是说理论知识的积累不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教学理念。课堂之外,应多开展实践性的专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编写与实践有关的书籍,经常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加大实践在教学中的比例。

2.加强师资力量

对教师进行培养,丰富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为学生保驾护航。在理论课上,教师应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实践课中,教师应在保护好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结合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所以,职业教育单位应积极培养和选拔这样的人才,加强自己的师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应鼓励教师了解国家的最新情况,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解经验和最新的操作方法,吸引学生参加到学校的研究实验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

3.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职业学院必须扩大招生规模。招生规模的扩大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的加大,国家投入的资金捉襟见肘,不能满足扩大招生的需要,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不能一味地依靠国家,要吸引企业的投资,与企业合作,摆脱只依靠国家投入经费不足的尴尬。国家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互利共惠,从而保障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

4.对学生管理

五年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学籍采取分段注册、分段管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对前三年的学生进行收费,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相同待遇,享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奖助学政策。后两年注册高等职业学生学籍,按照高等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与其他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待遇相同。职业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对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使高职教学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好练习实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职业学校应做一个学校和学校的办学质量监控系统运行评价,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以及专业教学档案的建立,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独特的特性,是其他基础教育不具有的。既有其独特的管理准则,也有相似的管理理念。其明确的管理准则和管理理念也为管理方法提供了依据。做到加大实践在学习中所占比例,培养实践型人才。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优秀的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增添新的实践车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做好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就能为社会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保障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6

(一)中职教育管理现状

1.中职教育管理的环境复杂性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社会将中职教育视为“低端”教育,认为,中职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中职教师施教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不强。此外中职院校间相互诋毁搞恶性竞争现象较突出,教育管理理念滞后,难以满足中职教育管理需求,同时中职院校综合管理层次多、复杂性较高。

2.学生文化素质偏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实际上,多数中职学生初中学习成绩欠佳,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这些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给中职教育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

3.学生个性发展缺陷,心理问题突出

个性实质上为一个人具备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够全面、准确揭示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与高职教育不同的是,中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中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对上中职感到自卑,对自身的未来充满迷茫,久而久之便使得这部分中职学生个人发展形成重大缺陷,心理问题逐渐加重,此时若中职院校与家长不能合理有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极易引发学生非理。

(二)造成中职教育管理问题的原因

1.对学生的关心力度不够

事实上,诸多中职教育管理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未实现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使得学生对教育管理者形成畏惧感。此形势下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帮助解决,既会影响学习效率与质量,又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2.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与教育管理体制

一方面,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多数中职教育管理者责任意识薄弱,不能正视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始终认为,中职学生诸多不良行为是由学生自身造成的,与教育管理者无关,因此对中职学生的各项不良行为持不关心态度。市场经济背景下,诸多中职教育管理者以薪资决定付出,究其原因在于中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未明确中职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权限,致使中职院校管理者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职院校同时受生源质量、师资构成及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管理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规范,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实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教育管理方法不规范

教育管理方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管理水平高低。调查发现,在中职院校内,若学生发生问题,诸多中职教育管理者并非深入挖掘造成问题的原因,而是一味斥责学生,如此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服从教育与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中职院校教育管理难度。

二、推进中职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转变教育方式,大力推行关爱教育模式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中职教师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思想素质差、学习态度差及学习兴趣低,对待学生形成“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的错误教育观念,在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推行“看管式”、“放羊式”模式。实际上,中职教师的上述做法既会影响到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又不利于学生发展。为此,要求中职教师放弃以往错误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结合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大力推行关爱教育模式,依托多种有效手段准确、全面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合理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角度与标准要求,重新唤起中职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此外中职教师还应依托关爱教育模式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中职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三自管理”的效能

“三自管理”指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受年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表现积极性较高,所以推进中职教育管理改革关键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三自管理”的效能。

(三)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7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教学;职业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凸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通过长期的发展与改革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教育理念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备受企业的青睐。在高职院校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将心理学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心理学教学,培养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教育特点与高职生心理需求职业化倾向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经济市场对人才结构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纯的具备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引导,通过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心理需求职业化正向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和时间的安排上有其特定的职业性。二是教学过程模仿职场,具有较大的竞争压力。三是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更加倾向于职业发展需要。四是需要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对心理和行为进行良好的调节。另外,高职学生的反向心理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二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造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疲惫感。三是不适应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对职业化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没有兴趣,很难进入实践操作的学习状态。四是学习成绩落后时,容易出现急躁、焦虑的心理情况。针对以上问题,高职心理学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与人格,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接班人。

二、高职心理学教学的职业差异性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分两类:普通高等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A类)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B类)。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的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如与营销相关的《消费心理学》、与管理相关的《管理心理学》等。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在学校学到实践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高职教学理念与教育目标完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训模块,提高实践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实训中培养他们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因此心理学课程应结合学生专业,体现各个专业的差异性与针对性。但就目前,我国高职心理学教学教材缺乏对各个应用专业的针对性,教材内容不够详细,缺乏与实际岗位的有效结合。因此,心理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编制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还要了解各专业的特点与学生易在岗位上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学教学与实际工作契合。课堂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加强对职业理念的重视与应用,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过程。

三、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心理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1.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当对某一门学科产生兴趣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主动探索,心理学教师要通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心理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传统枯燥的满堂灌方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的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对于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学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方便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为教学提供素材。

2.要调整教学目标定位

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各个专业的职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积极的做好课下备课工作。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游客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应对游客的心理与行为等问题;提高对游客心理问题的分析能力;了解如何更好的为游客服务。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

3.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性的实践型人才,因此这也是贯穿心理学课程始终的教学理念,心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4.要积极开展团体教学

团队协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之一。高职心理学教学可以采用团队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展开教学实践,教师在此过程中展开团体心理辅导,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按班级人数将学生4-5人分为一个小组,以团队为对象。其次,设定教学情景,模拟职场生活,让学生了解职场中容易遇到的难题,每个小组提出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适当的方法,通过与团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人际关系,并最终解决问题。团体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在团队协作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掌握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快速融入集体,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8

一、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属性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的是,高等教育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性质任务的特点。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职业领域从事专门工作。二是教育对象的特点。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大体在20岁左右,研究生、成人高等学校学生,不少已是超过青年期的成人,他们的身心已趋于成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高等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现代高等教育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向下延伸为专科教育,向上延伸为研究生教育,向旁延伸为多种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广开学路,广开才路,采用多种形式,多快好省地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和必要的途径。成人高等教育属于就业后的教育体系,它与作为职业准备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职前教育体系不同,既包括学历教育,又包括岗位工作或技术等级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等,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开展本专科学历教育的同时,已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岗位培训等大学后继续教育上来,针对各种岗位职务标准和不同需要,开展灵活多样、多层次、多规格的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等大学后继续教育已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

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一种最有影响的国际性教育思潮。一般公认的说法,终身教育乃是“人们一生中所受到的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终身教育思想提出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便被纳入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终身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大学教育已被看成是高等教育的“初始教育”,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其内涵主要是指军队现职军官(士官)在完成高等(中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或高学位教育。因而,按照以上分析,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应当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是成人高等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人高等教育阶段的最高层次。军队院校开展任职教育,应当既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又遵循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同时,要科学运用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以指导任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二、任职教育学科的创建问题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同属高等教育,当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从而构成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本质与任务,高等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方针和总目标等。但是,任职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高级运动形态,它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种新型、有效的教育领域,就应当有它的特殊问题,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至少表现在:1、教育的对象不同。这就不但有由于年龄特征引起的生理、心理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由于对象所处社会地位不同而引起的差异。2、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不同。社会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供某一基础层次、某一专业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而对任职教育的要求则是进一步沟通教育世界与劳动世界的关系,以不断输入新的科技信息,调整知识结构,扩大学术境界,更新补充知识,提高在职人员的创造力为目的。因此社会对这两种教育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和这两种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都很不相同,即这两种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不同的。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任职教育有它自己的特殊矛盾,这些特殊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说,往往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复杂,不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所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原则所能直接解决的。因而,必然有这种特殊矛盾发展所遵循的客观固有规律。任职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任职教育科学由于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更由于它有其特殊的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因而可以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任职教育学”,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一分支学科同高等教育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至于它的理论体系、专门术语、方法论体系等,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确切地说它既是一个研究领域(学科方向),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

当然,不能把“任职教育是不是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任职教育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认识看成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它对于任职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很大影响,因为:只有承认任职教育科学的存在,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它,才会逐渐认识任职教育的固有规律,才会时刻注意把我们的政策、规划和行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它们符合这种规律。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任职教育科学的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任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自觉地努力探索任职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

三、任职教育学科的性质问题

任职教育科学也是一个学科群,任职教育学只是其中一门学科,以研究任职教育学带有一定共性的问题,着重研究在职人员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探索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任职教育,就其总体而言,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认识任职教育现象,解决任职教育的各种各样问题,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科学。但应用性科学也有其应用性理论。任职教育学不可能只是简单地应用现成的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直接解释任职教育现象和解决任职教育问题。一方面,它必须在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与任职教育实践活动之间架起中介的桥梁,另一方面,它还要探讨任职教育的特殊规律。而对于任职教育问题的研究和任职教育规律的探讨,在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现成的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大多是以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为研究对象概括出来的,或从哲学、心理学的 基础理论引申出来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已显得贫乏、落后,必须不断充实、加深、更新、提高。任职教育同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同世界军事变革实际的关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与密切,因而以任职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任职教育学,可能为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提供新的信息与理论,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有必要汲取任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

总之,任职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以认识任职教育现象,解决任职教育问题的任务,又有以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作用。深刻分析任职教育科学的学科性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创建任职教育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对于把握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方向,加强任职教育学科的全面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应用性学科,任职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应当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研究。

一方面,如前所述,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建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学科建设所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任职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不能沿袭高等教育学,两者虽有一定的共性,但其系统的内部构成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开展任职教育,发展任职教育科学,就应当以建立一个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完整的任职教育理论体系为目标,它将是真正反映任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最科学的体系;实现这一目标,是任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另一方面,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给任职教育科学提出了一个总课题,即:如何发展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使它培养出数量上、质量上都满足军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提供优秀成果做出直接贡献。这个总课题包含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发展任职教育所应当采取的方针政策、任职教育的全面规划、任职教育的制度与结构、任职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与管理改革、任职教育院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如果不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去,得出可供参考应用的结论,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就脱离了军队建设需要的实际,脱离了任职教育实践的实际,其理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因此,以上一些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应当成为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

但是,对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防止被一时一事的某些表面现象和个人的某些主观因素引入歧途,以至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减少失误的办法,就是加强诸如任职教育史、任职教育哲学与经济学、任职教育心理学等一些为任职教育应用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与方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所以,无论是从为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学科的发展需求来看,基础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任职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具有事物的复杂性,对它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因而还没有完全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一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摆脱“个人见解”的成分,或者还停留在简单描述的水平上。突出表现在:以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一般原理代替任职教育科学的具体规律,以个别的狭隘的经验甚或主观想象、愿望(尽管可能是善良的愿望)当作是任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或必然;在任职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科学知识本身,忽视任职教育的各种因素与特点,只注意任职教育内部的矛盾,不重视任职教育与社会、军队建设的制约关系,等等。可以说,任职教育科学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这也进一步说明任职教育科学还只是一个正在形成而远没有成熟的学科。

五、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在重视方法和方法论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建立能反映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特殊性的方法与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在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在任职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以哲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一般科学方法论指导任职教育学科具体方法论的研究与实践。但是,我们不能用前两者来代替后者,我们的直接任务应当是努力探讨和建立与任职教育理论研究相应的具体方法与方法论。此外,即使就具体的科学方法而言,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在学习、吸收其他学科的已有方法论成果,遵守那些共同性的方法论原则的同时,也要着眼任职教育学科的发展,考虑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着力建立为解决本学科特殊矛盾所需的有本学科特点的相对独立的具体方法与方法论。

(二)关于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问题

任职教育理论研究,既要反对视定性研究为“不是科学”,对量的研究只是将某些数据用已有的数量化方法进行计算,忽视反映质的规定的要求等现氦又要反对视定量研究为“没有理论”,描述性、思辨性成分较重,定量分析不够,对质的研究缺乏量的规定的支持等现象.从而真正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三)关于个别和一般的问题

需强调的是,任职教育学属于应用性科学,任职教育学科的应用性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教育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即: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一一应用性理论。其次,任职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也同样要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总结基础上,只不过比应用性理论较为间接,更为概括,即: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应用性理论――基本理论。因此,军队院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对任职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改革实践,并提供各方面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任职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还有,如何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是任职教育理论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9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97-02

近年来,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毕业人数逐年骤增,随着近来我国经济发展较缓慢,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为此,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开展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处于初级阶段,结合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实际情况,职业生涯教育可理解为:对个体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促进个体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所以,注重专业化教育,构建高水准的教师团队;强调教育实效性,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凸显分层教育,创建全程渐进的教育体系;实行人本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

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就业安置”、“唯就业率”的简单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培养。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致使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盲目参照市场要求、听从家长安排,忽视本身职业兴趣和本身爱好。另外,高校本身对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进一步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表现在学习目标、职业兴趣、职业发展的不明确。此外,众多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认知存在认识误区,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商业性择业指导居多,教育性的观念解惑所占比重较小,单方面侧重就业指导,忽视职业生涯教育,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的出口指导。教育过程急于求成、盲目跟风,导致当前愈演愈烈的出国热、考研热、考证热、外语热等状况。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全员化在知识能力构建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思考和规划,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2.教师专业性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目前,社课老师和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这些教师一般是从事学校党务和政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企业工作背景空缺,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欠缺,理论功底薄弱,不具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专业化程度和本身素质偏低。专业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要求,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企业从业背景。但是,当前的高校教师这部分知识普遍欠缺,直接影响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职业生涯教育成效低。以社会培训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达到5万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临近3000人,而据统计,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生师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3.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系统性比较强,需要学校内外多方参与。但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现状是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形式以信息指导为主,职业训练、心理咨询、教学渗入等方面的培训欠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育,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一定的普及知识的作用,但具有局限性,限制于课堂辅导。内容上主要以求职技巧、信息、政策解说指导为主,缺乏职业分析、自我评估的教育,不注重培

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无法达到多元化教育方式的需求。停滞在择业期的择业指导,是“季节性的快餐”,过分强调择业问题,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缺失,其实质是“问题性”指导,而“发展性”指导才是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核心。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没有在所有高校普及,比较多的高校采取讲座和开会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蓝图,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题辅导等方面的教育,另外联系实际的心理咨询教育也相对欠缺。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应根据个体的价值观、能力倾向、个性特点、文化背景及成长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

4.发展层次偏低。了结式就业、和谐性就业和发展性就业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其中所谓第一个层次的了结式就业,主要指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帮助学生毕业之后成功就业,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第二个层次即和谐性就业,指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选择与学生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就业,指对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理念及能力的培养,旨在达到长远的职业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教育目标仍停滞在第一个层次,着重于开展就业指导。指导范围具有局限性,仅限于对毕业生的指导,且时间紧凑具有集中性,教育活动集中于临近毕业一段时间内。而且,这段时间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程序上,只让学生片面了解到毕业时需面临的就业事件的了结,却无法保障学生未来拥有良好的职业状态以及职业发展能力。

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改进策略

1.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课程介入。首先,高校需根据学生本身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学科理论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采用渗透拓展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开展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职业情感、纪律、道德和观念的提升,有利于职业理想价值观的形成,转变陈旧的以职业经济价值为主的就业观念。其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级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有利于职业适应、职业发展、法律和政策、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的技能与措施,提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2.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职业测评。评估、探测、诊断和预测是多元化教育方式职业测评的四大功能,是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设计未来、反思人生能力的一个过程。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应以心理辅导方面作为着手点,利用测评器材,充分挖掘心理测评能够发挥的作用。另外,创建网络自主平台及职业测评系统,有助于职业规划的开展,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个体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如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性、动机需求和理想道德,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在学生掌握自身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构建职业认知,了解职业环境,并结合自身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职业兴趣和职业知识、所期望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环境,树立准确的就业意向和职业定位,进一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3.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素质拓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尤为重要,职业技能的培训需结合学生专业进行职业能力拓展培训以及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其中,组织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参观企业、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即为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提升责任感和主动性,从而使职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拓展,为未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职场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了解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职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领悟职业价值和工作意义。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检讨自己,全面思考问题,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鉴于此,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选择专业知识面,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专业知识及相近的职业技术,为就业打好基础,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定而渊博的知识基础。

4.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整合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拓展社会资源范围,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教育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约请各界专家和行业知名人士,结合学生专业,定期开展讲座和研讨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对社会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让学生清晰明确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岗位特征及对从业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从而明确职业目标。另外,组织校友交流会,开展朋辈成长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就业创业教育活动,以现身说法方式,引用实践案例,让学生产生共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内驱力得以发挥,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5.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专题辅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专题辅导,是指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主要探讨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题辅导为学生解疑答难,对其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新理论和新方式的利用,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地集中辅导,为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相关职业部门、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及学生家长相互协调配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篇10

[关键词]角色转变 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46-02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中,并形成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是用角色来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即按照人们的地位、身份,并根据人们对角色的理解、期望和要求等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后来,角色理论被引入教育领域,于是教师角色概念由此兴起。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由于时代的变迁,教育活动关系不断变化,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改变。个人学成后从事教师职业,即从学到从教的角色转变,这次转型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师的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多为学术性研究生,面对新工作环境和多样化学生,心理难免有些沮丧,影响正常工作。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调查和分析,可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参考建议,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为积极推进人才强校工作,本文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新进青年教师为调研对象,从其入职满意度、工作信心、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总人数为113人,提交有效问卷为97份。尽管教师岗位不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可知,高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情况主要存在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教学经验和信心不足,以及缺乏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一、高职青年教师现存问题及分析

(一)职业道德淡化,认识高职特点不足

近44.3%青年教师认为当前信息化发达的时代,学生已为成年人,具备了自己独立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对其影响程度较小,没有太必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身正示范。36%的青年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上不如普通本科高校,41.2%青年教师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有明显区别,比如在生源质量、教学氛围中,但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合作缺乏了解,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也有待于提高。

高职青年教师多为学术性人才,专业水平高,而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由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在办学方针和培养模式的差异,使得这些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特点缺乏认识,不了解高职教育除了具有高等性,还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因为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多样性,要求高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要高、能力要强,同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院校特色或专业建设要求相结合。

(二)教学经验短缺,从教信心不足

61.8%青年教师认为所教学生知识基础不牢,不了解专业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目标难以达到,使得课程教学难以按预期开展。师生教学不相长,丧失了其原有的教学热情和激情,为了完成工作量艰难开展工作,原有的桃李芬芳的梦想暗淡下来,致力从教助力学生成才的信心不足,这也很容易造成教师思想的懈怠。

高职青年教师从学生到学校,没有全面了解高职学生特点,没能完全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加上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还存在着自身角色定位转型问题,难以较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面对高职院校一般的教科研条件,再加上个人生活压力,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其积极的思想情绪,如不能正确地排解和疏导极有可能影响正常工作。

(三)缺乏职业规划,个人发展前景忧虑

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教师发展的主要渠道就是评职称,而评职称需要论文、课题、班主任管理等条件。入职以来青年教师多忙于备课、上课,还要忙着考取教师资格证等证书,这些都是被动安排和不得不做的工作。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本身职称低,获得课题立项的可能性小,没有课题支持也难以发表高质量文章,致使多数教师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对将来的发展比较迷茫。再加上生活压力,很容易造成教师身心疲惫。

二、高职青年教师发展路径探讨

(一)加新进教师培训和素养教育

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完成校内专项培训,了解院情院史、政策与规范、教书育人与廉洁自律等,促进新进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新教师高教理论培训――组织新进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岗前培训,完成《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学习并取得合格证书,促进新进教师尽快掌握高职教育规律。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开展教学团队内“一对一”“传帮带”活动,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负责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培养工作,促使新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新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新进教师全部安排进企业实践锻炼6个月以上,通过担任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的方式,促进新教师尽快了解高职实践教育的内涵。

修订完善高职院校一系列师德教育文件,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师德建设。通过开展教师礼仪培训、师德报告会,启动“教师素质年”活动,开展以“爱”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个人发展和学生发展关系入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从转变教风和学风入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政建设入手,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学术观。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举办师德标兵事迹展;在教师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形成督促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开展“师德”“师风”等活动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师德建设,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通过开展“教师素质年”活动,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并将之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连年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利用校园电视台、学院学报、校内宣传展板等广泛宣传师德标兵、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营造“崇尚师德、树立良好教风”的优良环境。要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通过设立师德师风信箱、开展学生评教等活动,健全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在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年度考核、职称评审中突出师德师风考核,并将师德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档案。突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教师礼仪系列讲座、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学沙龙等形式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和道德素质。

以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为基础,开展双师培养和认定工作,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选派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水平,进而选拔为骨干教师,提高其综合素质。在骨干教师基础上,选拔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或科研带头人,推进人才强校工作,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教育

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提高青年教师发展党员质量。青年教师是高职教学科研的主力,要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基层党支部是党员学习教育的场所,基层党组织应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支部设置方面,要根据青年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按照便于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为此党支部应当建立专业组或教研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科研业务等相结合,来提高工作的实效。新进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必将面临一些新问题,开展学习教育和思想引导,必须针对问题而进行。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研究不同的推进措施,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切实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

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青年教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优秀老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来影响、带动新党员教师,激发每一位新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素质能力,从而端正思想作风,解决思想和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四)拓宽教育渠道和内容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丰富方法、拓宽途径。要善于利用社会实践、师生互动、网络教育服务等多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鼓励青年教师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选派青年教师挂职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推动青年教师深入基层参加生产劳动,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要健全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完善有关聘任、管理和考核制度,落实相关待遇。要创新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对自身网上言行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提升运用网络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要通过主动服务和嘏关怀,使高校青年教师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让更多的高校青年教师敢于有梦,坚定理想,潜心学术。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关注,及时发现并切实解决青年教师存在的困难;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渠道,支持并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青年教师意见。

三、结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建设,青年为基。创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党员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工作归属感;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有利于高职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专门人才;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使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由此可见,创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周国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