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8-12 09:27:56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1

课程改革以育人为核心,怎样实现学科的育人目标,需要教师去源头寻找答案。这个源头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研读中教师可以收获知识,提升智慧,发展专业素质。

一、历史教学要以史鉴今,照亮未来

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从历史中继承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学科信仰――“以史鉴今,照亮未来”。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自身能力,理性地分析、判断事情,总结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在历史必修一中,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是教学重点,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依据我们“以史鉴今,照亮未来”的学科信仰,我在导入环节借助了三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进入历史情境。

历史的作用就是要对当前有所帮助。

――(美)爱默生

如果在考察了历史的进程以后,没有追问,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历史,那么我的这项历史研究就是不完全的。

――《历史研究》(英)阿诺德・汤因比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苏联)列宁

选择这三段材料的目的在于突出历史的不容忘却性,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通过这三段材料的导入,学生首先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为接下来学习这节课打下基调,正确对待历史。学生学会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辩证、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与现实,从而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

二、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了解过去、正视现在、探知将来

第一,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元素。

第二,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帮助理解现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关注世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过去、面对现在,并探知将来。

三、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性成长

首先,学生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形成丰厚的历史底蕴。通过自主构建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历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时,学生先将时间脉络梳理清晰,然后根据每个时期的具体发展,将政治、经济、思想等串联起来,了解并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形成丰厚的历史底蕴。

其次,学以致用。用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理性地看待问题,思考其中的辩证关系。在讲解时,对失败的原因,教师可以选取多种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些材料的选取意在开阔学生视野,跳出书本去寻找更加真实的历史。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史观形成不同的认识。

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性质也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要落脚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四、历史教学要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公民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2

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淡化甚至忽视。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体系化,也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分析的理念。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用我们学到的观点去分析现实,从而正确认识和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富有创造性。

教学实践证明,对事物本质思维的力度越大、越深、越精、越活,那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本文试总结出几条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的方法:

一、优化作业设计,实现真正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必须改革以往的评价方式,要想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真正解放出来,就必须优化作业设计。从繁琐的书面作业中走出来,训练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贴近社会和生活,这既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佳方式。当然,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在布置探究式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与提示,即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其中,而不是作为“领导者”照本宣科,一味给予标准答案与评价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资料及书籍,鼓励他们阶段性的成就和独立性的思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总体素质的提升。

二、设计并突出“形散神聚”的教学主线

岳麓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式设计,各模块、专题自成体系。要提高教学效率的高效性,那就必须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对各模块、专题内容进行完整准确地把握,并且加以优化,使其主题化、结构化、层次化。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是以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史为主轴的模块式教材,经济规律与经济制式的确立与变化贯穿始终。这样一来,就必须在授课时,特别是每单元讲授之前对该部分的主线加以梳理。主线一: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含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一部分);主线二: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全球化现象(第二单元大部、第五单元);主线三:东西方经济改革现象比较(第三、四两个单元)。

三条主线内部还可各自细分成若干小模块:例如主线三可分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苏联经济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等等。这样进行重新划分以后,主题更加突出,优化了教材设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对于知识网络和架构的整体概念便会更加清晰。此外,清楚的脉络整理有助于形成整体的历史观,空间时间的交错融汇,会使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加科学和理性。

三、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事物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否定、摒弃错误的想法和做法。

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去掉依赖性,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什么都“让人告诉”。鼓励学生对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允许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提出质疑。

四、通过分析事例,提出拓展性的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运用教材的典型例子,拨笋式地展开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刻思维。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3

论文摘 要:搞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看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开发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就是以开发学校为历史课程的编制主体,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开发供学生学习或选修的高中历史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笔者想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学校适用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历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要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历史课程资源确定开发主题。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地方和社区环境。例如,我校结合当地历史资源丰富的特点,进行历史校本开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好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来。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是个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对完全统一的国家课程,我们在使用学习时,就不得不忽略其差异性而去寻求共同性。国家课程的存在,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候和全国集中统一的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国家课程存在的局限性就显露无遗。正是在如此大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展被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得到大了家的认可。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新的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证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促进变革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者的问题而不是革新者的观念,真正持久的课程变革必须依靠实践者积极参与变革过程。

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历史教师的参与和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功。正是由于大家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具体实践,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渐次推进。作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本身,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也变得更加完善了,更加能够取得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不同于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独特理念,这些可以概括为获得中央、地方、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国家只是把课改的权利下放给学校和科任教师,而不是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权利,更不是完全断绝与学校、教师的联系。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要参与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从原来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开发全新的学校课程。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不断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环境的独特性。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参与课程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开发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当地实际的历史教育环境,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突出学校的特色、当地的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上到下进行了下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成为课程开发中的一员。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在整个高中学校形成更加成熟的研究性的氛围,可以更有效地拓宽校内外交流的渠道,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把握,实施积极的开发策略,促进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4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专题形式呈现,就是从精细化的角度入手,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而不再是传统的通史。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法介绍历史知识势必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把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生活相联系,把历史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相联系,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把专业的知识简单化,才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的引入环节中,我校一位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文学素养撰写了小诗《我和你》,内容如下:“我和你,距离很近,一衣带水;却又相距最远,遥不可及。我和你,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但又兵戎相见,生灵涂炭……”学生在这样的感触中,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中的“我和你”指的就是“中国和日本”,并产生了这样的探究欲望:“为什么相距很近却遥不可及”、“为什么血脉相连又兵戎相见?”如此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对新课的学习。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1《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没有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把相关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以“自学-探究-训练”这三步作为这节课的线索,进行精细化预设:第一步,学生自学基本的历史事实(即课本的相关知识);第二步,结合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国情的对比,说明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以及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三步,主要是留下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道光皇帝、林则徐或当时的一个普通民众,你对这场战争有怎样的感受和反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探讨为主,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能够准确地组织好教材中的资料和额外提供的材料,这节课就是一节活用教材的课,也是一节很活跃的课,因此成了一节很有效率的课。

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用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方法给学生做好引导、给出框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取一些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知识的学生,一方面享受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怎样学习历史,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协调发展。比如笔者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的难点“三公九卿制”的时候,利用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充分理解“三公”的职能以及三公九卿制在当时设置的主要目的和重要作用。

“自学-探究-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细化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我们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仅能轻松地接受历史知识,而且能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5

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没有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教材的内容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与过去的“通史”体迥异,因此更有必要提升对导言课的重视度。精心设计一节历史导言课,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点化,对他们总体认识高中历史、认识新教师、认识新教材、认识新方法、认识新要求,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大有裨益.,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

如何设计历史导言课呢?

一、导言课的课前分析

1.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初中历史学习情况的咨询,虽然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历史学习的功能还不清楚,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可有可无;初中的历史学习已让一些学生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要么以为是背课本,要么以为是讲故事,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更谈不上对初中历史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所以高一的第一节导言课至关重要。

2.教学资源分析:导言课没有教材,但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古今中外,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功底都可以通过导言课充分显现。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利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及信息让学生从历史的眼光去看开幕式,加深对历史学科作用的认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堂有效的历史导言课,要求教师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解决“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为什么要学历史?”、“怎样学好历史?”等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

《说文解字》里对历和史的解释(略)?“历史”一词的两种含义(略)。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中外圣贤关于历史学习重要性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略)。

1.对个人而言:点明历史有陶冶情操的价值,历史有训练思维的价值,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等等。

2.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从世界和人类而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怎样学好历史

1.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

(1)在生活中观察、体会历史知识。

(2)在课本中发现知识:①构建整体线索;②提出问;③围绕主题开展学习;④以小见大:从中国看世界历史进程。

(3)在课本和生活中拓展研究。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同学可以进行探究活动:“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在学习基层民主选举中,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怎样选举产生的?在了解过程中你发现有何问题?你有何建议?

2.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1)了解历史学科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一是时序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实证性。正是这三大特点,使历史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效果。最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就是:记忆是历史之母,理解是历史之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

(2)从课程目标看学习方法

历史思维的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当中的。

识记 ――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记忆这类历史内容。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 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理解 ――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一定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

运用 ――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

(3)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方式下,同学们需掌握以下一些学习方法:

如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四、高中历史构架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6

关键词:布洛赫,年鉴学派,新史学,兰克学派,传统史学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史学本体论

史学本体论核心问题在于回答“历史是什么”,这是进行历史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以兰克学派代表的传统史学延续了长久以来历史研究中政治史趋向的传统,把政治史、事件史和杰出人物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注重精粹之辈的思想和行动。这种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历史研究范围的狭窄,研究的题材十分的陈旧,而且也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因为传统史学始终专注于一个角度的研究,忽视了影响历史发展的其他因素;对具有特殊性和个别性的事件和杰出人物进行研究,片面的强调了特殊性和具体性,个别性的研究同样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总体发展的脉络,也就无法得到历史运动背后的普遍性的规律。

以布洛赫的年鉴学派代表的新史学把人类的全部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去把握人类历史活动的轨迹,主张研究普通大众的历史,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心态的历史,注重普通人和处于历史底层的力量,主张从下往上看历史。布布洛赫认为,传统史学把历史归结为以政治人物为中心的政治史是片面的,这样只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历史学应该全面研究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宗教、心态等方面组成的社会总体的历史,应当把个人行为和具体事物放在社会整体的关联性中才能被理解,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把握历史运动背后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年鉴学派认为的历史知识应该是个别包含一般,特殊蕴含普遍,从个别去发现一般,在普遍中理解特别,兰克学派则将特殊和普遍对立起来,认为历史知识仅是个别的、特殊的和一次性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两派对历史发展有无规律的问题理解的不同。要从总体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运动,要发掘历史运动背后的发展规律,必然不能像兰克学派那样封闭孤立的去苛求特殊性和个别性,必然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利用其他的学科的成果和方法来协助历史研究。

二、 史学认识论

史学认识论核心问题在于回答“历史认识从何而来”。按照《当代西方史学流派》提到的,应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如何看待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如何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兰克学派受到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其认识论重客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历史事件“是怎样发生的就怎样叙述”,“让史料本身说话”,反对缺乏实证研究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学家在经过史料的批判考据之后就可以得到客观的历史事实,这样的历史事实是不参杂任何主观成分的,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终点,历史研究在这里嘎然而止,至于历史事实背后普遍性的规律和法则充耳不闻,认为这些都属于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职责范围,都是形而上学的,史学家没有必要也可以安心理得的放弃剩下的工作。这就是兰克学派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造成的结果就是传统史学认为客观的历史事实而事实上却参杂着浓厚主观成分的历史事实成为研究的终点,真正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历史认识无从谈起,历史学家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被压抑,历史研究完全是为了历史而研究历史,历史学完全成了史料学,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被割裂开来。

年鉴学派指出兰克学派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弊病,认为世界上并没有客观的和现成的历史事实,兰克学派唯心主义认识论正好就说明了这一点,其认识对象是杰出精英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对象本身就带有主观性,何况在传统史学就史料进行考辨和描述时不可避免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思想,所以传统史学得出的客观的历史事实是不存在的。年鉴学派认为历史认识应该是史家和史料之间进行的一场永无休止的积极的、反复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家的始终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整个过程的起点来源于现实,现实是历史认识的源泉,具备敏锐的现实感和深沉的历史感的历史学家从现实中获得探究历史的灵感,获得只能从历史中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史家带着问题寻找与此问题相关的素材,并经过反复的选择、考证和分析,把历史素材提升为历史事实,然后再历史事实基础之上进行综合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历史事实背后的普遍性的规律用来指导现实,从而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价值。历史学家工作的好坏同提出的问题的质量高的有直接关系,要想理解过去历史学家首先要理解现实,从现实中得到高质量的问题,才可提高自己研究的价值;要想理解现实历史学家就有必要理解过去,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如果在历史认识中出现了对现实的曲解则往往源于对历史的无知,如果出现了对历史的曲解则往往源于对现实的漠然无视。由古至今,由今知古,这是年鉴学派史学认识论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全面阐释了现在和过去的辩证关系。

三、史学方法论

史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回答“用什么方法认识历史”,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因其对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观点的差异也导致了方法论上的迥然不同。

在前文已经叙述了兰克学派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和客观主义认识论,其认识历史的过程只是为了还原历史,传统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在批判的研究史实的基础上忠实地再现过去,为此史学家只要按编年顺序对历史事实逐一进行叙述就行,因为他们认为不参杂任何主观成分得出来的历史事实就是客观的。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提到,历史学的宗旨是再现历史还是分析历史?再现历史只是将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即将历史通过史料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分析历史则是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中的一系列要素作出深入分析,探究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所以再现历史三历史研究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历史研究的结束,而更深的层面则是分析历史。如何分析历史?采用综合和比较的分析方法,布洛赫的《封建社会》就是运用综合和比较研究的经典之作。综合和比较都是出于把握历史总体的需要,只有经过广泛的综合比较研究,才能得多更客观准确的普遍规律性认识。

从《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布洛赫为史学辩护的忧患意识和对年轻一代史学家的殷切期望,也可以看到其一生总结的史学思想。以布洛赫的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应时代的发展而生,取代了深处危机之中的传统史学,对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2]徐浩 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72-02

1.史料级史料教学的基本概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作为对历史进行诠释的材料,是在历史事件发生时遗留下来的一些印记,当前在历史学科中,史料一般包括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史料的补充,但是往往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其它科技的发展,一些图片、视频也被纳入到史料范畴中来,直观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诠释,大大的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意义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大的难题。史料作为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诠释,往往比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加丰富生动,一些事件都是按照故事的模式进行解读,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一些史料记载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意义有着较为全面的解说,所以利于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进程进行判断,也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2.2 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史料往往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性的诠释,所以对于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结果、影响等等都有着很全面的描述,所以学生可以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总结,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比如说在对"侵略与反抗"一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对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等等事件进行串讲,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让学生明白中国是如何从封建社会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惨痛,让学生认识到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必要性。

2.3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当前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所以教师要通过史料让学生对历史时间进行准确的认识,让学生能力将事件串联起来,通过图表或者是其它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解读,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史料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3.1 选用鲜活史料激活教学。初中生刚刚接触到历史,所以教师必须以简单直观的史料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的简单的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开展历史教学。初中生往往没有太深入的对社会形成认知,所以教师在选择相关的历史史料时也最好是选择那些相对简单一点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对"女皇武则天"进行讲解时,如果是按照一些典籍中对于此事件的记述来看,几乎没有学生能力理解。在《资治通鉴》中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对于教师而言这都是很难理解的,更不用说学生。所以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一定要简单化,通过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进行记忆,这大大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极大的鼓舞。

3.2 适时、适量运用史料,形成史料教学高效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从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对史料进行解读。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历史史料是非常多的,并且在网络上有许多种真假资料,教师在选取过程中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选择那些合理的资料供学生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将史料进行复制粘贴,要对历史事件形成准确的解读和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第二,对于史料的运用要恰当合理,一节课的时间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打造高效快乐的学习氛围,在选择的史料上要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能够突出历史事件的特点和需要表达的意义。比如说在"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一节中,教师在自己搜索材料的基础上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的资料,并且就当前中日的一些事件进行联系和解读,对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靖国神社到底是什么样的所在,通过当年的史料对于靖国神社中的许多战犯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对于中国是什么样的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论和价值观。

3.3 差别化运用史料形成教学对比。当前在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资料往往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等,一些文字方面的资料往往略显枯燥,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提升,但是具有更高视觉和听觉的图片、视频等等却受到了初中学生的大力欢迎,一些历史资料图片或者是视频对于当时发生的事件、背景、意义等等都有着非常具体的描述,并且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听觉震撼,所以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于知识点能够记忆的更加牢固。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历史图片或者是视频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影响等等都有着较为直观的认识,刺激学生希望揭开历史真相,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历史资料进行生动的诠释,以图片或者是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热爱学习历史,对于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记忆,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网络上进行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生动活泼的特性,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解读能力。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大量的具有直观形象的史料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查询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就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东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合理运用[J].青年与社会.2013(12)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8

关键词:历史 ;复习;有效

教师讲、学生听,按部就班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事无巨细的复习课本的传统复习方法已经不适合高考的新要求了。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要求教师在高三复习时要准确把握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缺陷以及学习困难,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学习效率。

一、拓宽知识范围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结构存有着明显的不足和严重的缺陷。在复习时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 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 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为避免与初中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 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因此,教学时 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本文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 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 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 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规定 :“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 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学科的整合,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肤浅理解上,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①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②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 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 合。③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 、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 、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

(3)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 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 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 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 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4)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②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三、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要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9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动机大大多于内在的学习需求,导致人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学习激情是压抑的,学习方法是僵化统一的,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会独立思考、没有探索欲望、没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模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什么是历史学习的方法?高中历史学习中有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笔者就对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谈些方法,以供参考。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历史学习更是一种具有本学科学习特殊性质的认识活动。它既不同于专业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活动,也不同于普通成人对历史的了解活动,又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活动有所不同。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是对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学习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就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就高中历史学习过程而言,存在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

一是通过学习,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领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初步掌握某个历史领域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是通过学习进一步积累类别化、类型化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进而对人类历史中的某些领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三是通过进一步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和观察历史现象,并做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力;

四是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当然在实践中,这四个阶段并不完全具有时序上的差别,而是同时、交叉、重叠和反复进行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仅仅把掌握知识作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惟一目标,而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领域完成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些都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抉择。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阅读教材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如我们通过阅读教材,在高中历史各个专题的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质疑、比较等方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对反映同类、同时期或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类识记,并在此基础上对同类事件、人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然后再提出问题,在同学间或师生间进行讨论,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热爱历史学习的激情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如在学习“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时,可以把同时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较,探讨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命运的原因及影响。

2、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观察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也是思维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在历史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如对金字塔、故宫等历史图片的观察,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智慧等,从而理解为什么联合国把它们列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对西周时期《大宗、小宗示意图》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得出其内涵:一是西周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的等级森严;二是揭示了西周分封制与之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三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经济根源是井田制。

因此,通过观察学习法,可以使学生具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从而为思维力的发展、想像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思辨学习法。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思辨学习法的关键是善于选择需要学习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陶行知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镜、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中的“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求把学生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如在学习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袁世凯有没有山卖?他与戊戌有何关系?”学生通过思辨的学习,认为戊戌是新旧两派势力长期矛盾斗争积累的结果,守旧派大臣认为维新派乱政妄行,请求慈禧太后训政,也是他们的一个既定步骤,与袁世凯的告密没有关系;虽然戊戌不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发生,但袁世凯告密却大大加剧了的激烈程度。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演绎推理;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就是演绎推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这一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一、历史理解与演绎推理概述

1.历史理解

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理解历史是认知历史的核心,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理解掌握之后。

比如,在学习英国绥靖政策时,有学生进行探究: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已崛起,对于欧洲的利益、海外领地等已经开始产生威胁,而英国并没有立刻参与法俄同盟,而是在德国明确威胁英国的利益之后才加入同盟进而形成了三国协约,可以说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一种表现。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以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将知识点联系到一起,明确英国颁布的绥靖政策不仅是一种时政形势的体现,而且也是一种习惯性的政策,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英国绥靖历史问题的理解。由此可见,高中生要想对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关键在于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历史关联,方能不断扩大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便于培养更深层次的历史推演思维。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属于逻辑推理的一种,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除了演绎推理之外,逻辑推理还有归纳推理,两种推理模式充分凸显了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对于构建高中生历史思维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体现:

(1)展示与验证规律:在学生的认知中,演绎推理往往由简到难、从抽象到具体。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一系列事件、人物、思想等加以理解,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历史情感,构建正确、科学的历史认知体系。(2)通过演绎推理更新旧知识:若演绎论证的前提被指出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则需要对其推理的前提加以修正,这就是逻辑学中常提到的归谬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谬法进行历史学习,有助于及时发现已学知识体系中的错误之处。(3)通过演绎推理,有利于建立历史知识联系,便于扩大学生的历史认识。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发现一些之前没有认识的东西,但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否到达这一层面,则成了学生之间思维差异的一种体现。

二、在高中生历史学习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1.对历史逻辑给予尊重,并且确保学生思维准确

任何演绎推理,都是在尊重历史逻辑的条件下开展的,学生的推理务必与客观规律、常识相符合,简而言之就是演绎推理不能偏离客观的历史事实。

例如,在讲授关于青铜鼎的用途时,学生可以大胆推论:古代用于加热食品的器皿就是食器,而在我国考古中所出土的青铜鼎,发现其中装有熟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商朝的青铜鼎就是一种食器”。从这个推理过程来看,学生提出:用于加热食物的器皿属于食器,这点推论与常识相符合,前提正确,那么推理的结论也正确。此时,教师就要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远古的陶鼎虽然属于烹饪器皿类,但是发展至商代后,这种青铜鼎则主要被用于祭奠,属于祭祀礼器而非常用食器。这样一来则明确了学生的推理过程,可能将历史差异忽略了,从而得出错误结论,通过这种推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青铜鼎的认知,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2.多角度推论,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

在历史学习中积极运用演绎推理,在此规则中一组前提对应的结论只能有一个;但是对于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某个历史事件很可能会出现几种结论。历史认识有辩证性与多维性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通过反复推理,最终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历史事实,进而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时,首先让学生推理:民族的内部争斗停止、一致对外提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的各派势力逐渐消停,并展开团结抗战;得出结论:“九一八事变”之后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这一现象是基于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前提下,这一事变非偶然,属于日本蓄谋已久,然后再进行对“‘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起点”进行再次推理。最终基于一个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展开推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及后果。

总的来说,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中积极运用演绎推理,不但要尊重历史的逻辑性,而且还要站在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事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达到客观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演绎推理,可以促使其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推理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推理思维,通过自身的假设、论证,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同时也是历史思维构建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与前提。总之,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何睦,杨蕊,王光明.演绎推理――高中生高效历史思维的必要能力[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02):42-47.

2.王苏日嘎拉图.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教育,2015,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