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特点十篇

时间:2023-11-10 17:41:06

社区文化特点

社区文化特点篇1

关键词:社区文化;特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55-01

社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基层文化生活,特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社会现象,表现为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体育、社会教育等健康身心、娱乐身心的文教体卫活动。具体来讲,社区文化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一、社区文化特征

1.区域性。社区是按一定地域特征和居民群体划分的生活区域,一个城市由若干个这样的区域构成,正因为各社区文化都有其区位性特征,才构成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

2.群众性。社区文化是地道的群众文化、群众演出、群众创作、群众歌咏、群众竞技、群众娱乐、群众教育,都是以群众为主体。群众既是策划者、表演者,也是观众和评判员。

3.多元性。社区文化是最贴近群众生活的基层社会文化,从内容来看,它的种类繁多,构成复杂、有主导文化,有副文化,有官方文化,有民间文化。从文化主体来看,牵扯到方方面面,从个人、家庭、邻里、朋友、单位到社区,层次较多,且单位与单位、组织与组织、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之间,构成关系复杂,具有多元性特征。

4.业余分散性。相对于专业文化单位而言,社区文化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如社区组织的剧社或其他演唱团体,一般由退休老人或各方面的人士组成,业余排练或演出,有事合到一起,完事各自散开,工作机制比较灵活,自觉性要求较高。更为分散的是社区居民和家庭各自的爱好和习惯,在早、中、晚或节假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行其乐。

二、社区文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社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和不平衡,造成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

1.社会的发展对社区成员结构造成了两个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通过购房、工作关系、亲属投靠等方式落户社区,成为新“社区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退休下岗后转变为彻彻底地的“社区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这些不同的观念集中在社区发生碰撞,社区文化发展现状不能及时解决这些不同观念的融合。

2.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含义,既包括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艺、社区体育等不同文化形式。对社区文化理解的偏差,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3.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一般来说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居住共同体、同辈群体、工作环境对人们形成政治观点及文化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持续影响他们的一生。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加强政治形态教育、社会价值观、传授技能等方面的工作,把社区文化推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

三、对策与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社区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区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让群众口袋“富”起来,更要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时展潮流,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1.大力加强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繁荣社区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社区围绕这个中心,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积极构筑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能体现社区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各方面齐抓共管,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责任落实,创建活动有效,考评办法科学,经费保障充足,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2.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根基,是社区文化繁荣的基石。社区文化建设一旦失去了服务对象――群众,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社区文化应当从深度和广度着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通过各种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社区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也使社区居民的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心胸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阔,素质随之更高。因此,要充分激起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社区文化特点篇2

[关键词]社区教育;本土特色;品牌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2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社区教育本土特色与品牌建设的研究――充分利用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社区教育”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杰(974―),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小学高级。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所给出的定义,社区教育就是在社区中开发与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作为对象,组织以提高成员生活质量与素质,促进居民全面发展,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所以,为了培养各类人才,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化水平与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考虑社区实际,整合当地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积极打造本土特色化社区教育品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联系社区实际,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特色社区

在哲学观点上,我们讲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样,在构建社区品牌建设时,我们也需要落实这一观点,以社区实际作为行动的依据,避免盲目性。因为每个社区在基础条件、人文环境、工作载体、人口素质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意味着社区品牌特色建设方向有所不同。所以,在社区教育本土特色与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社区进行调查摸底,弄清社区本土特色与优势,探寻品牌建设的着手点,为品牌特色社区的构建奠定基础。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入户走访座谈等渠道,了解社区状况,发掘本土特色。然后根据调查的内容,明确品牌建设方向。

如,江苏无锡市云林街道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唐名相李绅、名画家倪瓒(倪云林)等历史名人都诞生于此。另外,当地还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比如无锡十大名寺之一的陀寺,是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名胜。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社区教育资源。因此,根据这些本土特色,云林街道提出“文化立街”的品牌发展战略,以“云林文化”为街道发展力量,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构建乡土文化社区教育课程;依托成教中心,创新社区教育新模式,构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与学习型社区,将触角拓展到人口学校、中小学、镇老年大学等,直至社区市民,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既传承保护“云林文化”,也创新独具特色的云林街道社区品牌建设,推动云林社区文化设施、乡镇企业文化阵地、群众文化、佛教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用特色文化魅力建立良好的街道形象,促进云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吸引力,促进街道以及社区的升级与转型。如,云林实验小学开办了“云林少儿书画院”,对倪瓒诗画进行了专门研修;仓下中学构建了“二贤堂”,学习“弟子规”,同时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论坛,家长也可参与其中。

二、以点及面,全民参与,促进品牌建设

在构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时,需要注意“以点及面”的建设原则。首先,示范带动。在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时,广大党员干部,各级政府、党委以及社区干部等需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同时示范带动,建立示范性社区,实行社区先行试点,实现“由点及面”以及全面铺开的建设目标。其次,诱导全民参与。社区是居民的共有家园,构建特色品牌教育,创设丰厚的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和努力。再次,注重创新,突显特色。推进社区教育,打造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社区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提升社区软文化能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组织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应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建设品牌特色社区。

如江苏农村“书香家庭”建设工作。依托横泾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依靠横泾街道政府以及党委的大力支持,发挥横泾街道各单位、各部门资源,引领街道各社区、各单位的主动积极参与,这让“书香家庭”建设变为一项惠民工程,也给和谐社区建设增添了新亮点,也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乐事。为了强化文化建设与未成年人教育,江苏横泾街道自2年9月开启了主题为“书房伴我成长”的家庭小书房建设活动,以书为友、以书为伴。而后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工作,成功创建74家星级书房,拥有7万多册的藏书量。另外,还组织了“亲子阅读”“经典诵读”“大手牵小手”等系列阅读活动,给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今年年初,横泾街道新推出了“图书漂流角”活动,使得家庭图书得以流动,让居民可以共享图书。此外,根据示范区建设标准,横泾街道及下辖各村全面构建了“五位一体”文化室,有两万余册的总藏书,约三百册的年借阅量,街道有文化中心,社区有文化室,家庭有小书房的学习型社会格局初步形成。

当然,在构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时,还需要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开辟场地,保障品牌建设。如社区教育中心需要构建以政府领导指导、社区成员构成的管理队伍,完善社区教育工作制度,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积极开辟特色教育场地,如书画社、合唱队、艺术队等,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上下联动推动社区教育特色工作的开展。另外,依托信息化技术,创造遍布社区的学习平台。如建设新型江苏“数字社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居民新生活,实现政府、企业、医疗教育、小区与居民数字化。通过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等,以远程教育、网络等为平台,构建社区建设与管理等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教育渠道,给社区居民带来更便捷、更具个性化、更丰富的学习平台,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还需要开发社区居民易于接受的特色课程,组织多样化的社区培训工作,提升特色品牌社区的文化品位。

总之,在社区教育本土特色与品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各社区进行调查摸底,弄清社区本土特色与优势,探寻品牌建设的着手点,为品牌特色社区的构建奠定基础。组织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应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建设品牌特色社区。积极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开辟场地,保障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包国庆社区教育的建制与发展模式[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3()

社区文化特点篇3

为切实做好我镇的文化工作,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建设“山清水秀、协调发展、和谐文明、安居乐业”的生态型工贸强县目标,以繁荣社区文化为主题,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市民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努力创造繁荣、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基本原则

(一)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要坚持镇党委、政府领导,以社区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努力在全镇形成社区文化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要紧跟时展步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原则。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做到基础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满足群众各方面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社区文化水平。

(四)“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原则。积极开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小区(楼院)文化和家庭文化,在全镇形成社区文化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推动社区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内容

(一)按照社区文化“五位一体”的工作思路,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内涵。

广场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广场的优势和特点,在形式和内容上推陈出新,形成特色鲜明的广场文化氛围。企业文化要以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实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有偿服务、互惠互利,调动企业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要以活跃青少年校园文化生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积极培养青少年文艺人才,通过举办各类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系列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环境;小区(楼院)文化要坚持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采取居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巩固社区文化阵地;家庭文化要以提升居民文化品味为重点,通过举办以“欢乐家庭”为主题的家庭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夯实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突出抓好“精品文化”、“特色文化”活动,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积极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依托“曙光艺术团”、“婆婆宣传队”、“民乐队”、“船灯队”等民间文艺组织,充分挖掘客家山歌、客家十番音乐、船灯等传统民间文化项目,以迎新春为主题,认真开展迎新春系列文化活动;以农民文化体育节为主线,继续搞好趣味性体育活动和书画、摄影展览活动;以“颂歌献给党”为主题,每年组织举办纪念建党日的系列文化活动;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活跃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各社区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争取1-2个有影响力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社区文化品牌。

不断巩固社区文化阵地

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基础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导向和带动作用,不断完善设施,提高档次,加强服务,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一)切实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投资和自愿捐资,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工作水平,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促进社区文化工作深入开展。要进一步加强社区阅览室、图书室建设,提高设施条件,充实图书数量,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步伐,使社区阅览室、图书室成为集教育和信息交流为一体、功能齐备的社区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社区图书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科学文明的文化方向,活跃社区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格言、警句美化社区环境,教育社区居民,营造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积极发挥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作为社区文化工作有益补充的作用。依托社区管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完善设施条件,拓展服务范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适合老年人和青少年特点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容。

切实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一)加强社区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要发挥社区文化协管员基层文化活动骨干作用,充分调动社区文化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加大社区文化大户(登记表附后)的培育力度,发挥文化大户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带片,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占领社区文化阵地,从而繁荣社区文化生活。

(二)加强社区居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要培育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挖掘和引进居民群众文化人才,加大对社区居民群众文化队伍的辅导、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群众文化队伍的艺术素养。要建立社区居民群众艺术人才库,做好社区文艺人才的登记工作(表格附后),加强对文艺人才的档案管理,扩大队伍规模,提高表演水平。各社区要建立1支特色文艺队伍,全镇争取培育1-2支在市县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文艺队伍。

(三)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事业,面向社会广泛吸收专业、业余文艺人才,建立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坚持以社区管理为依托,积极组织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使其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坚持以繁荣为先导,以管理促繁荣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坚持开展“网吧”专项整治活动和“扫黄打非”工作,努力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规章制度,为社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秩序和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

社区文化特点篇4

【关键词】 油田;社区;文化建设; 队伍;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作为胜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灵魂,建设和谐社区需要文化作支撑。油田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具有特殊性,仍属于企业。因此,随着油田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油田社区要实现和谐、稳定、科学发展,就必须要适应新形势,顺应企业发展规律,尽快建立起具有行业特色的社区文化。近年来,胜南社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以文化立社区,以和谐促发展,保稳定,通过社区文化“软实力”推动和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培育社区精神,着力构建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文化体系,以小区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文化体系建设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健康发展。本文就如何建设有自身特点的基层社区文化,促进小区发展为出发点展开论述。

1 加强社区文化形态建设, 体现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

社区物质形态文化是指社区各种文化设施的总和,主要包括以居民生活环境、社区容貌、文化阵地、社区标识等内容。建设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社区文化离不开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物质文化可体现社区精神风貌,因此应重视社区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公平正义,真正使“人人享受文化”这一人文理念转换为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多种文化形式。社区所有文化活动,始终根据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确立活动的着眼点,在活动内容上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鼓励基层的首创精神。在服务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上实施倾斜政策,代表和维护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使更多的弱势群体感受到人文关怀。

2 把握社区文化的基本内涵,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社区文化中,社区精神文化是最具核心意义,是社区文化的灵魂。社区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取得更高质量的社区居民生活。文化是“魂”,文化是“根”。社区着眼于从实践这个层面上研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一是树立新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建设观和人文理念,用这些新的理念来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二是找准新定位,把社区文化的目标锁定在倡导精神、理顺情绪、服务需求、营造环境上;三是探索新模式,,即针对社区的文化形态、资源优势、人文特色,重点培植、总结和谐社区文化示范性工作的模式;四是建立新机制,在完善和谐社区建设运行体系的前提下,围绕资源、环境、阵地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

3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优美的社区人文环境

提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营造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应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目标,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整洁优美,治安状况良好,生活便利、舒适、人际关系和谐的高标准现代化社区。胜南社区加大了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努力扭转文化阵地设施薄弱的状况。一是社区文化广场的建设。社区通过加强老区改造、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扩增文化广场的面积。以文化广场为依托的各种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二是室内文化设施的建设。图书室、阅览室、文体室、健康教育室、职工之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独活动到集体活动。三是社区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社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办网上学校,随时随地为职工群众提供学习内容,使职工群众的学习交流更为方便,文化信息的传播互动更加快捷。

4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营造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

社区文化活动是丰富职工居民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形式。要使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必须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兴办社区文化事业。组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注意把居民群众的热爱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并有意识地加以正确引导,从而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立足群众需求,以活动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构建社区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集聚各种资源优势来推动,实现资源共享。胜南社区在积极挖掘文化智力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和谐”的原则,大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合力。一是主动加强与主营单位密切联系,注重发挥驻地单位的阵地作用。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融合,良性互动。三是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场所资源,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

5 共建共享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完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探索社区新型的财力机制等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机制。胜南社区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创建目标和规划,把社区文化分为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三个层次,从安全文化、班组文化、青工文化、老年文化等方面构筑起完整的社区文化体系。设计制作社区标志。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将文化理念渗透、融入具体的规章制度中,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坚持从社区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具有文化特征的理念和精神,进一步构建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社区文化理念。

6 结 论

社区文化特点篇5

关键词 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问题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要保持持续繁荣健康和谐发展,必须建设包容性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有特色、具包容的镇街社区文化,是沿海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总的来看,绍兴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协调同步的,绍兴县是全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多次进入全国十强县行列,柯桥因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而显得更加繁华,全县70万固定人口,外来人口79万,超过了本地人口。在过去几年中,柯桥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可圈可点的。至今,街道共有216多支文体队伍,3000多名文体骨干,在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始终活跃着社区文体骨干的身影,街道每年承办的文体节日200余场次,参与人员10万人。已创建县一级文化社区19个、县二级文化社区8个、县三级文化社区4个、县级先进文化社区8个、市级先进文化社区6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2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但深入调研,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沿海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内地早和快,部量也相对较大,但要投入的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也较多,范围也很广,其中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上的资金也不是很多。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成绩不小,但碰到的难题也不少,这在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主要有:

一是对重要性定位不准。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且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职责不够明确。

二是硬件基础设施滞后。目前社区文化阵地面临的是独立使用少,混合型占多,且面积分散形。此外,现有社区文体场所、设施大都单一,活动场所不够集中,大面积活动场所不多,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是文化经费投入欠大。目前仅靠人民政府投入开展活动是不够的,有时到所属成员单位“化点缘”,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装备费、交通费等逐渐增大,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额也不多,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社区文化活动没有专项预算经费,目前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很容易断粮。

四是文化活动模式陈旧。目前大多文化活动模式陈旧,活动层次单一,仅局限于玩一玩、乐一乐。有一些团队,其组合的随意性很大,活动质量一般,在精品、特色文化打造上还比较乏力,没有形成一些在区域内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活动,多数文化活动一般化,地方特色不突出,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创作还十分欠缺。

五是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现实中,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社区文化专干缺乏,基层文化开展工作一般都是社区委员会干部凭借老一套经验或依靠社区中热心社区建设的文艺、体育人才等开展的,人才培训亟需加强。

二、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建设社区人普遍认同的新社区文化,这对于融合社区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是新的和包容的,文化必须也是新的和包容的,要做到这一点,探索出一条社区文化建设新途径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从本人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看,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一是种文化。俗话说,春种怀粒粟,秋收万颗籽。庄稼要有好收成,没有播种是万万不能的。同样文化也需要播种。种文化的实质就是培育文化队伍。目前,在柯桥街道,从事社区文化管理的专兼干人员25人,辖区内单位也配有文化工作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我们以此为种子构成了街道社区文化工作的主心骨和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发挥社区居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柯桥作为县城所在地,居民素质普遍较高,特别是离退休人员中,有许多曾经是活跃在省、市、县的文艺骨干。因此,街道在文化工作中注重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街道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或扶持以退休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团队,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促进从行政管理向居民自发的转变。

社区文化特点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文化;建设思路;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157-02

背景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对社区的破坏巨大。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区、市)的417个县、4 656个乡(镇)、47 789个村庄受灾,倒塌房屋778.91万间,损坏房屋2 459万间,受损农田1 000万亩以上,受灾人口高达4 600多万人,城镇和农村共有1 400多万人流离失所。为了使受灾群众尽快回归往日的生活轨迹,灾区先后设立5 100余个临时安置和救助点,对受灾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并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过渡性安置原则,将部分安置点统一规划为集中安置区,现大部分已形成临时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它作为人们家庭生活的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环境。社区是社会的根,文化是社会的魂。社区文化是社区构成的重要因素,是社区重建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区重建的意义重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

1.价值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特定关系。人类的活动是从事价值追求、价值创造的自觉活动,因此人类的活动总是伴随着价值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人类有关于价值的认识,即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是某种事物的价值在人脑中形成的基本看法和观念。所以,价值观本质上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联系密切。他们都决定于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且都归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而对其根本观点进行概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社区文化及建设

1.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的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两者合理的结合就是社区文化的定义。

2.社区文化的构成。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区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白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它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还有居民所用的服装、用具、一切生活用品等都属于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汶川地震后社区建设灾后问题探析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重要保证。社区文化是最基层、最前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根本而深远的影响。

而对灾后社区重建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应该加强社区文化重建,充分发挥“文化如水”“沁入心灵”的作用。用文化服务来调节情绪、抚慰心灵、疏导心理、安定人心;用文化活动来舒缓焦虑、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用文化作品来坚定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社区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个性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

社区文化可以包括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载体三个方面内容。文化制度是指社区内的各种制度和法规、纪律、舆论导向等,这些规范或者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各种社区制度),或者以“潜规则”的形式约束着居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文化精神是指社区文化主体(社区居民)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通过相应的观念体系以精神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精神是社区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因素或者观念因素;文化载体是指由社区内的公共设施、活动场所、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甚至花草树木等物化形态所构成的社区物质文化。这些物质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一个载体,体现了社区的文化特色。

三、构建震后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美丽新家园

(一)建设家园思考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学研究人类及其活动的最重要的依据。任何一个民族或种族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变迁,变迁得好就得到繁荣,变迁得不好就导致消亡。这次地震的重灾区阿坝自治州内有藏、羌、回、蒙、朝鲜、东乡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例如,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羌族,在其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信仰体系。它的各种宗教性和世俗性的建筑、祭祀之地,都与传统文化中的方位、坐向等有密切联系,大到一个村落的布局构建,小到一个民宅内部火塘的建盖、一个神灵的安置,都有考究。

然而,地震加速了羌族文化的变迁,给羌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因此,通晓羌族文化的人对羌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地震造成了北川、茂县、汶川的羌族群众死伤人数约占其总人口的10%以上(总人口约30万),这其中就包括不少通晓羌族文化的人员。实际上,现在北川县城已经找不到几个能说羌语的羌族人,很多县城的羌族人的语言和服饰已经基本上汉化了。只有在大山的深处,才能依稀找到羌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若再不加强保护,羌族文化极有可能灭绝。而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分布、散落在最基层的社区之中。

因此,灾后社区文化重建应以汶川特大地震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社区文化发展,注重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立起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的新型社区文化。

(二)建设规划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其中国家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文本中就指出:要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等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为保证社区文化重建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灾后社区文化重建要统筹当前恢复与长远发展、统筹临时安置与永久建设、统筹社区文化与民族文化,以“大统筹、抓应急、控风险、论结构、尊文化、重意愿、分重点、利资源、细统计、构人网、通物流、建系统”的统筹优选思想与方法为指导,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社区文化重建进行系统规划。

(三)解决思路

灾后社区文化重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高维性、复杂性、巨量性和涌现性。灾后社区文化重建就是要面对当前出现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灾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情况下,来构建社区文化重建的统筹优选模式。统筹优选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必然在灾后社区文化重建中发挥作用,为灾后社区文化重建提供理论与方法论支撑,灾后社区文化重建解决思路。

(四)建设方法

汶川地震是一起典型的突发事件,而灾后社区文化重建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应对方案实施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的合理使用。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突发事件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在资源配置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一类突发事件向另一类或更深一级的突发事件发展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资源的布局和调度必须适应这些关键性特点,并随着事件进展的阶段结果和所处环境的状态变化,进行资源调配的动态调整,最终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合理处置突发事件的目标,这就是基于动态博弈网络技术思想下的资源优化配置。

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的核心问题在于在当前的资源约束和目标约束条件下,实现社区文化重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最低,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地重建。

社区文化的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地努力。本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灾后社区文化重建进行探索,建立了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的具体模式,试图寻找灾后又好又快地进行社区文化重建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能为灾后社区文化的重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赖美蓉.居民对921灾后住宅重建之意愿调查分析[J].都市与计划,2002,(4).

[2] 曾俊达,黄斌.921震灾社区重建整合课题――以建筑管理探讨之[J].建筑师,2002,(10).

[3] 袁祥,邢宇皓.文化重建:为灾区群众建设新的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2008-06-27.

[4] 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 张宝锋.社区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6] 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

社区文化特点篇7

【关键词】新农村 社区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农村发展模式的一种新体现,是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社区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体现,对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整体精神风貌的改善具有深远影响。

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的文化认同,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社会学认为社区建设包括卫生、治安、服务、文化等多个方面,每项内容都有着各自的功能,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任务,影响着其他方面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对整个社区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现状

新农村社区文化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而言,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党和政府领导有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指导下,我国已树立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典范,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下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文化。新农村文化的不断推广逐渐影响着广大村民的意识,逐渐参与到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浪潮当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农村文化呈现了“群众参与,特色鲜明”的格局,对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差异很大,参差不齐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起点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地区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社区整体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促进和协调作用,真正做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与这些地区相比,在偏远农村国家政策普及较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农民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成果不明显,相应地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科学文化教育、开展大众文娱活动等方面,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挖掘,没有找到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契合点,导致许多带有鲜明地区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化现象丢失。另外,对现代文化资源的普及利用力度不够,有的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没能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农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积极性

现在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还没能真正让农民自己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加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农民主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观念淡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求,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未能成为新农村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增强居民归属感、提高群众精神水平,促进农村社区繁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软实力也要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才能保证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缓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社区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其它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的提升可以起到活跃社区的作用,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社区的生活和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服务的提升、社区卫生条件的改善、社区治安的稳定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农民理智地看待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加快新农村实现繁荣的步伐。

(三)新农村在经济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使群众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政治文化、文娱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增添社区的活力,提高农民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运动健身、健康饮食等方面的认识水平。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村民的社区归属感会逐渐增强,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从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要明确主要任务和目标,在任务的引领下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与完善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民的头脑

增强农民对中国共产党主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政策的认识和领会。指引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按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把握社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二)开发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文化

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保留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化遗产,鼓励继续发展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同时加强对现代新型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为农民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拓展社区文化的内容。平衡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传统文化、地区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

(三)激发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通过社区文化的大力发展促进农民观念意识的改进,调动农民进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在进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建设村民素质整体较高的新农村社区。

(四)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和睦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和集体意识,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认识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意义、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加快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与普及,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增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推动农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要做到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将各种有益文化融为一体,让农民群众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自身的益处。

(二)加强社区硬件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的力度,包括图书阅览场馆建设、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为社区文化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资源,使社区各种文化活动资源实现村民共享,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发展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文化建设,充分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能够使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活动、科普教育、思想教育、体育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

(四)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使社区文化建设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组织化的轨道

加强社区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创建专门的社区文化建设组织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中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完备、特色鲜明、组织领导到位的新局面。

(五)通过政策导向或其他方面的措施平衡地区之间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差距

通过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地区帮助指导文化建设落后地区等方式加快新农村社区文化同步发展;政府通过给予落后地区更大的帮扶力度,缩小地区文化发展差距,推动整个社会社区文化建设的平衡协调发展。

(六)突出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

在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发掘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将地区特有的文化色彩和传统元素加以发扬,使其成为与现代时尚相互补的新农村社区文化景观。

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具有教育、娱乐、信息传播、社区整合等多方面的作用。要通过开展有计划性、针对性、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提升,带动地区文化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①冯燕,《浅谈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和建议》,《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6期

②王艳艳,《浅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文化的建构》,《民主》,2007年第2期

③戴一山,《创建和谐家园,构建多元社区文化》,《工程与建设》,2006年第7期

④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⑤夏建中:《社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社区文化特点篇8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文化中心

教育作为一种认定、选择、传承文化优化人生存的活动,其教育目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社区教育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功能。然而,目前的社区教育不论是研究视角还是实践维度均主要聚焦在城市,村寨社区教育一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然而,村寨社区教育在文化传承、社区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使命是必须受到重视的。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因为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多样性,文化形态的多元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村寨社区教育的实践价值必须受到关注。为此,本文试图就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实践的相关问题做一些思考。

一、本土性: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服务本土需求是世界社区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

世界上典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均以服务本土需求为其逻辑起点。

社区学院是美国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其产生正是基于19世纪中期美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中对技术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美国的高等教育受英国的深刻影响,但在当时带有明显精英教育取向的英国高教却不能给美国提供充足的参考,于是符合本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社区学院就应运而生了。之后,美国社区教育各时期的变迁,均体现了美国本土性的社区需求。当今美国社区学院“以社区为本的教育实施,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合理、有效的教师制度,它们共同彰显了美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本土化特色。”

日本的公民馆也是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模式,其活动范围的目标定位于:扎根于地区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加强地域联合事业。因此,公民馆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交流情感的活动场所,是在职业余学习和休闲活动,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学习交流的地方,更是日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体。

作为德国睦邻运动产物的“邻里之家”是德国极具特色的社区教育组织,也成为社区居民解决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以及进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参加的所有居民均能在邻里之家参与服务或得到服务。

此外,北欧各国的民众学校,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也和上述美、日、德的社区教育一样,正是在关照本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其教育价值,可见,成功的社区教育能将人的本土生存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

(二)民族村寨的生存带有典型本土性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的村寨绝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当地村民一般从事农业或牧业生产,有少数地方从事诸如旅游业这样的第三产业。我国的城市地区和很多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其生存方式被有机整合到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市场中来,这样一来,人们的劳动产品的输出,生活资料的来源,生存环境的打造都与其他地区高度关联。而绝大部分民族村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人们的生产劳动以自给自足为主,经济生产的独立性很强。

与经济生产的独立性相一致的是生活方式的独特性。民族村寨因为生存环境相对封闭,宗教信仰相对固定,文化生态相对独立,所以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很强,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长期不变。村寨里的人们对民族音乐、民族仪式、民族节日的兴趣和敏感度长期保持高度的热情,相反,对于外来文化的反映却相对迟钝。

经济生产的独立性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共同决定了民族村寨的生存具有典型的本土性的特点。

(三)民族村寨需要形成自己的本土性社区教育

从教育服务于生存这个角度来说,民族村寨的社区教育必须以让本村寨人民生存的更好为出发点和归属点,而生存本身是历史的具体的文化的,所以对于村寨人民有意义的社区教育应该是服务于本土需求,有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

从我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情况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下几种社区教育模式:以区(县)或街道(乡镇)为主体的地域体制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以社会为主体的社区学校(院)实体型体制模式。而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上,涉及三级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从决策层面看,分为区社区教育委员会、街道(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从执行层面看,分为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由此可见,目前社区教育及其研究具有明显的大一统和城市化取向。

城市化取向的根本原因是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本来就是城市的产物,那么不论是从管理体制、执行层面还是价值取向都很少关注到村寨这一块,因此,城市化的社区教育很难在民族村寨落地生根。

此外,我国民族地区的生存需求多种多样,不论从民族的形成还是从现实的环境都反映出这样的特点。目前理论界关于民族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探讨很少,是对其特殊性关注不够,大一统的城市社区教育模式显然不适用民族村寨的需要。

民族村寨需要建立适应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的村寨社区教育,这样的社区教育必然是本土性的。

二、文化: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的立足点

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的使命不同于学校教育,因为后者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儿童社会化和个性化;也不同于城市社区教育,因为城市社区教育可以传授系统的科技知识和进行职业能力培训。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决定于本土性的社区教育资源和人们的生存之需。优化村寨社区民众的生存,应该注重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梳理整理创新传统文化,更新劳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服务社区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认为以文化为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的立足点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建设民族地区精神家园,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基本元素

民族文化是民族成员处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所形成的经验,是族群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寄托,民族文化民族成员的精神家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中央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而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延续。目前,少数民族村寨正在经历重大的社会变革,外来文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正在冲击着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延续。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的村寨文化比如舞蹈、仪式、手工艺术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而随着这些文化的消失,文化所承载的价值也将消失。以文化为村寨社区教育立足点,让村寨文化在教育中得以保存和延续,也可以让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和民族的价值追求得以保存。

(二)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代际传承,维护文化多样性

当前,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疏离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固然与现行教育制度密切相关,比如学校教育中较少反映区域性的民族文化。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民族成员的文化特性的维系,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村寨中民族文化的延续需要特有的载体,希尔斯(Edward Shils)认为,至少需要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文化才可以成为传统。这说明,世代的概念是表示传统持续性的一种方式。那么,世代之间的隔阂恰恰是对传统的一个威胁。因此,村寨社区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有的不足,同时通过呈现民族文化,增加年轻一代接触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当差别越来越小,熵越来越大,各个组成部分越来越混一,结果就只能是停止、停顿、最后毁灭。此道理同样适用于文化生态,李亦园先生在回顾了一些现代化问题专家的意见后产生了这样疑惑:“试想所有的人类都没有了差异,所有的人都没有了自己的性格,所有的文化都没有了自己的特点——都像一个模型印出来的,就像蚂蚁、蜜蜂一样,那样的文化,那样的人类,是不是好?”他认为这样是不好的。因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自我更新的前提,多样性的文化为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文化的自我修复提供了条件,更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机会。正如拉兹洛(Laszlo Ervin)所说的:“真正的创造性并不导致一致性……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不同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性和活力。”故此,确立文化的立足点,对于村寨社区教育及其文化生态意义重大。

(三)有利于服务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与文化价值高度互动。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经济,如果他要求一种与这个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民族精神,那么这种经济就不会发展;反之,如果一种经济与这种伦理道德相一致,那么他将兴盛起来。”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教育有效传承民族文化为保障。

同时,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在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人才、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加之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很难在第一二产业上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而在第三产业中,民族文化资源往往是开发的重点,最为常见的是发展旅游业。

为此,民族村寨中的社区教育应该把保存、整理民族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同时要注重对民族成员的民族文化素质的巩固和教育。充分加速民族村寨对民族歌舞、餐饮、服饰、民俗、民族民间工艺、民族节庆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于村寨特色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壮大。

三、文化中心:民族文化与村寨双向滋养的社区教育实践模式

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实践模式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家庭教育。我们认为,民族村寨文化中心的建立是实施社区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民族地区的村寨往往具有建立文化中心的现实基础

一方面,不少民族地区的村寨都具备集中活动的传统和场地,比如在藏族和羌族地区每年都有若干重大节日,还有日常性的文化活动,各类集体性活动一般会选择村寨中比较开阔的场地,或者比较固定的打麦场,而祭祀性仪式往往会选择同样的场所或者寺院中进行。比如在侗族地区,作为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和其他重要的仪式,特别是年未岁首或重大节日,进行庆典、娱乐就经常选择于鼓楼处搭台表演。

另一方面,不少民族地区的村寨都具备较为成熟的隐性社会组织机构,这些组织结构会让群众性或者团体性的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如泰勒(Charles Taylor)在《原民间社会》中所言,“民间社会是指一种社会网络,此网络由自主的、不受国家支配的团体所组成。这些团体针对各种公共事务,将民众凝聚起来。同时,这些团体的存在本身,或者其行动,能够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比如,藏族地区虽然经历了多次整治变革,传统组织制度被取缔,建立了国家政权自上而下一体化组织体系,但并没能完全改变藏区传统社会的实际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于是,在宏观的政治环境之下,依然存在调节社区事务的民间组织模式。因此,一个非正式权威应运而生。比如,在村子中被认为社会经验丰富、文化知识程度相对比较高、年富力强的人可能就被推举出来,作为某一个活动的组织和承办者,或者一个规则的制定者。这些人的权威不是来自官方,而是来自他们从事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共同的信仰和传统权力观念是民间权威形成的基础,这些民间权威会在传统仪式、日常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他民族村寨也存在同类型的情况。

(二)作为民族村寨社区教育的文化中心的实践要素

1.功能定位。作为民族村寨社区教育载体的文化中心是一个进行教育、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开放式场所。其功能定位方面应该事先民族文化与民族村寨的双向滋养。一方面,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滋养,让民族文化有更强的传承能力;另一方面,滋养民族村寨,让其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具体说来,有如下具体功能目标:

第一,实现对村寨民族文化的整理和呈现。让村民对村寨民族文化经过认定、筛选之后,把能够记载村寨发展、民族精神、价值取向、生活智慧等方面的民族文化符号呈现在文化中心,并对其进行保存。

第二,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村寨中的青少年能够在文化中心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能让村寨中的老人和文化传人有机会讲述、展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加青少年对民族文化接触的频度,特别是让青少年学生在假期有机会全面接触民族文化。

第三,对村民进行文化技术方面的教育。对村民进行民族文化经济化方面的教育,可以通过光盘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对村民进行文化保护方面的知识普及,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的方式进行;对村民进行现代产生技术的教育,让村民掌握一些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技术,等等。

2.教育场所。据调查,我国少数民族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集中在自家庭院、住宅小区、公共场所、公路街道等自然条件的场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民族村寨中都有固定或者临时的交流场所,比如藏族羌族地区锅庄表演的场地、侗族的鼓楼等。这些场所不管是临时的还是固定的,都可以作为民族村寨实施社区教育的地方。此外,一些闲置的房屋也可以作为场所资源,比如空置的村小、村委会的空余房间等,也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场地。

我们认为,村寨社区教育的场地应该实现固定与临时相结合,以临时辅助固定的形式进行,比如一些村寨中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在临时的场所举行,而对于本民族文化成果的展示,外来资源的陈列等则需要相对固定的场所。

3.教育内容。村寨社区教育的文化资源应该包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应该包括民间传说、生产生活技艺、民族歌舞、民族仪式等,特别是一些日渐失传的文化需要对其进行整理。整理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活化和重新利用,而是为了保存民族走过的足迹。整理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文化的来源、承载形式、传承形式、展示程序等方面进行记录。外来文化应该重点筛选三类,一是其他民族或者族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经验,特别是一些生活化的经验;二是一些对改善当地群众生活质量有益的生产生活经验;三是外来的具有适用价值的民族文化市场化和经济化的经验。

4.教育者。村寨中的社区教育虽然从其设施来讲可能是长期的,但其进行形式往往是临时的、应景的,不可能是固定的。所以基本上不需要日常化的教育师资。其教育者大致包括三种类型:

民族文化的继承人。他们对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掌握一种或者几种民族文化,他们由于掌握某些文化的全部过程和细节,所以有能力对其他人进行教育,这些人种类繁多,比如拥有民族工艺品制造技术的师傅、拥有建筑技术的师傅、拥有酿酒技术的长者、某一些民族传说的掌握者等。

当地学校的教师。当地学校的教师一般拥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和较高的教育威信,在参与村寨社区教育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介绍一些文化咨询,并有利于促进当地儿童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外来的文化保护经验和先进的生产生活经验。

外来志愿者。外来志愿者虽然是一种带有随机性的群体,但他们的优势也是明显的,可以带来较为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5.管理者。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当地干部、宗教人士、赋闲家中的老人、学校教师、附近学校的教师。其中,应该尤其重视当地干部和宗教权利拥有者的作用。

民族地区村干部可能成为社区教育的管理者是因为他们能在管理教育资源、召集村民参加活动、协调多种力量等方面拥有权力。在带有群体性的教育活动中村干部的角色不可小看,比如通知村民、租借设备、沟通衔接等,他们能主动承担其中的一些任务。

民族地区往往是宗教色彩较为浓厚的地区,宗教权利拥有者往往代表神的旨意行事,他们的参与让这些教育活动更有神圣性。“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他们参加,具体说来,群体性的教育活动往往都有他们的影子,有宗教特点的教育活动都会邀请他们,其他一些纯技术性的教育活动可以离开他们单独举行”。

社区文化特点篇9

论文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文化建设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就此课题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1.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

要谈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谈到社区,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它只是城市的专利,毕竟城市社区这一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又有新的表现,不但要有楼房,有硬化、亮化、美化,还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学校、医院、健身场、超市、社教馆等。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我国新的的社会群体。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工业、服务业,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较大的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与认同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省正在率先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模式中的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新型农村社区,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腾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2.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指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一方面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人的特有文化内涵。因此,它既有着浓厚的地方印记和群众特点,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最主要的应体现在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的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不仅对社区成员有凝聚力和感召性,同时也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

(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功能

1.人际沟通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增强社区内人际沟通的功能。社区通过经常性开设各种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健康知识等讲座和各种技能知识培训班,组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体育健身等活动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用文化润泽心灵、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社区之间、新型社区与大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居民通过丰富的文化、体育等活动来实现感知自我、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进步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归属感。

2.教化、培育及凝聚人们心理的功能。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凝聚人心的功能。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表现在生产技能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社会教育上。社区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虽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在社区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从而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并成为维系社会存在、社区发展的巨大力量。

3.文化感染与价值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社区文化也不例外,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区“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区“应如何”的价值判断。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社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有利于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4.助推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的经济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又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文化就是经济亡业。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文化产业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承载力要求小、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有条件的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实现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

二、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变观念是先导。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仍把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解为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认为只有先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力量抓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会影响经济,把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特别是离县(市)、乡(镇)中心区相对稍远的农村社区,不少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做大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二)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有效投入,在丰富内容形式满足民众需求上下功夫

加强统筹规划,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地方的财政预算,县(市)乡(镇)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扎实的调研工作,加强宣传、文化、科技、财政、民政、体育、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协作共管,统筹科学地制订社区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建设经费,建立起符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并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大有效投入,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努力破解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定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上都有较大的跨越,但大都存在着社区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单一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把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规划,并努力发掘、弘扬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下功夫,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要努力发掘和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带来的地域民间文化,组建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从而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生动力。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当今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产业,就必须打响文化品牌,发展农村社区特色经济。要通过龙头带动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要精心培育本社区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加强品牌宣传,通过这些文化龙头企业带动村级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把潜在的文化资源、文化故事充分挖掘出来,实行产业化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影响力,提高美誉度,从而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社区文化特点篇10

关键词 社区文化;社会性;开放性;群众性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14-1

一、社区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社区群众文化的目的使然。社区群众文化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以群众为主体,在职业外由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现象,包括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社区群众文化的目的性决定了社区群众文化的可持续性,因为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不断延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渴求、不断满足,再高层次渴求、高层次满足的循环过程。

(二)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使然。文化与社区是社区群众文化构成的两个主要要件:社区是文化承载的主要物质性载体,是文化的土壤。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又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所以,社区结构的形成受文化的制约,文化是社区生活的精神性引领,二者缺一不可,绝对不可割裂。尤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网络媒体的快捷,地球村落的形成,文化发展愈来愈国际化,各种文化观念的相互糅杂,文化发展的各种资源丰富得难以辨析、难以取舍。

(三)社区群众文化的生活使然。社区群众文化对居民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心理和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归属性。社区群众文化得到了本社区群众的集体认同,在认同中产生了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二是行为引导性。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自然具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必然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社区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社区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是由社区群众文化的特点决定的。社区群众文化的优势有三个:

(一)内容丰富,切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社区群众文化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跨越了文艺汇演的单一展示形式,美术、书法、摄影、读书、笔会等形式无一不包。文艺汇演包括了小戏、小品、音乐、秧歌、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书画展览有国画、油画、水粉画作品;读书活动有讲座、诗歌朗诵、图书推介等内容。广大社区群众参与、融入其中,分享着社区群众文化的成果。社区群众文化最大限度地承担着广大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主题鲜明,彰显着现代人文精神。社区群众文化以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讴歌社区群众的新生活,突现社区群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展示社区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可喜成绩。鲜明的主题,精彩的表演,不但彰显了社区群众崭新的思想观念,表现了社区民众追随时展的现代人文精神,而且对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普及面广,凝聚着群众的文化需求。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多呈现常态化,而常态化的原因是参与人数多,群众基础好。社区文化活动的普及面广,除了社区群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外,一些社区观众也是社区群众文化的间接参与者,他们同样是社区群众文化的经营者。

三、社区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速,一批批“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社区这个最基本的城镇单元,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细胞。社区的群众文化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好在社区群众文化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已经受到政府层面和广大群众的深切关注,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

(一)强烈的文化渴望和需求,是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物质不断丰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后,群众对精神及文化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求,突出表现为:群众热情高,主动寻求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活动能力强,自发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持续时间长,可以变换活动方式,但活动的人员一直在坚守那片时空。

(二)一定规模的社区文化“硬件”设施,是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物资基础。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资形式,场地场所、设施设备是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相匹配的基本物资条件。就社区而言,这些“硬件”在逐步的充实和丰富,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社区机构的建立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政府加大了社区的投资力度,并逐步配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可以说,社区文体设施从无到有正逐步完善,有些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已相当可观。不可否认,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不一致,一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还亟待改善,但最基本的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已经具备,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阵地,创造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