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1-10 17:40:21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1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基层文化方面实施了各类扶持优惠政策,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强化了基础文体设施建设,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文化工作体系,群众文化工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多年积累与发展的基础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一大文化景观,并为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促进作用。

一、基层文化建设关系民生,维系社会稳定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三个代表”的提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享受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保民生,等同于发展经济是保民生,实行社会保障是保民生。从民生角度关注文化,才会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推进基本文化设施建设,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强基固本,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各级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逐渐形成共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要求。

二、群众文化具有先导作用、助推经济发展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人民智力和人文的开发。文化首先作为一种价值观作用于人们思想,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先进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凝聚力量、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应责无旁贷。形成良好的农民文明素质、健康生活方式、独特文化气质、浓郁文化氛围,是支撑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源。而且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注意文化内涵,重视创意,可以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突出的就是历史文化资源助推了旅游经济,在不少地方成为了地方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农家乐、种植业、养殖业等加入文化因素,既提升品位,又大幅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国农村九亿人口在十二亿多的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石,农民的小康是全国人民小康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党委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成为了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进基层活动,既是送戏、送文化下乡,又培养、锻炼了基层文化骨干,同时也可以吸收基层艺术的营养。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活动,加之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民间文艺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也方兴未艾,进一步繁荣了基层文化生活、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基层文化建设目前仍然是当今文化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基层文化业务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每年度的总支出逐年持续增长,其中人员支出费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几乎占年度总支出的一半,而且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近年来业务费的支出比例却一直波动,增幅并不大,远远低于人员费的增幅。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头费”挤占业务费,导致业务费拮据,势必影响群众文化服务机构业务活动的开展,阻碍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是基层文化阵地基础薄弱。基层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但是目前,相当数量的乡镇文化站还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张桌子、—间房子”的“四式空壳站”;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活动阵地短缺,且公共活动文化场所常被占用。

三是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虽然队伍比较稳定,但中高级人才非常少,尤其是高级人才。目前的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不具备高、中级职称,存在队伍庞大而又人才短缺情况。尤其突出的是基层文化专干待遇落实不到位,专职人员空缺,存在较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引言

基层群众文化是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虽然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但是其效果还有待提高,群众一直都是我国的基础,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格外重视对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确立基层群众文化构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内涵

基层文化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就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累积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以精神文化财富为主,辅以无助文化,中观层面的基层群众文化主要就是指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其对应的组织机构相应制度的总和,狭义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主要就是指具体层面上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同时也是这些娱乐文化要素的总和,例如文学艺术、传播媒体等等[1]。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引导文化发展方向

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新时期出现的新鲜事物,同时也会接触到传统的历史文化,由于文化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所以在构建基层文化的过程中,会帮助人们群众建立起文化体系,对不同的文化种类分门别类,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这对于基层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引导群众的价值取向,同时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实践能力。此外,文化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历史、人文、法治等等,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文化建设的文化引导作用,帮助人民群众意识到文化的引导作用[2]。如在加强人们群众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法治观念的普及,法治案例的讲解宣传,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加真实有效的掌握到法治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其法治观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理论根基。

(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

文化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对于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文化对于政治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只有不断提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此外,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对于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作为人们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不仅能够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富足感,还能改变人们对待世界和生活的态度,进而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实践,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添加文化元素,丰富群众生活方式,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毫无疑问,不断加强人们群众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极大的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带动我国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3]。

三、基层群众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文化的支撑,只有不断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我国是一个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国家,并且始终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重点之一,努力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是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首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凝聚群众力量,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人们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社会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参数一直影响去发展进程和水平,基层文化是保障和谐社会有效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的社会自然也无法做到和谐,同时,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进而提高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所以说,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4]。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和谐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要以人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基层人民的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不断提高其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实现人们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文化建设的本质要去,只有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为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强大的生命力。进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和繁荣,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我党的工作重心,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响应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基层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所以要提高我国基层文化建设水平,以此带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俊,刘阳.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42-144.

[2]蔡祖喜.激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大舞台,2012,02:293-312.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层;建设;思想;组织;制度;设施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327-02

群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基础,群众文化基层建设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然而,群众文化基层建设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具体来说,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四个理论层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解读。

一、思想建设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第一个层面,是思想建设。这虽然是一个“软系统”,但却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与能量之源系统。

所谓“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谁也无法从根本上颠覆思想对于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了历史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为开始与基础。

同样,群众文化基层建设,也必须首先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与先导,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基层思想建设是群众文化的重中之重,同志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改革创新。新形势下,我们要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他特别提到“基层工作创新”,把基层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中的思想建设,内容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以“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之源,不断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生机活力。

二、组织建设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第二个层面,是组织建设。这是一个保证系统,也是一个人力资源系统。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中的组织建设,重点是落实基层文化组织的专职人员,例如乡镇文化站站长、村文化室主任、社区文化室主任等人员。做到专职专用、责、权、利三合一。目前的问题是:基层专职文化干部不专用,而成为“打零杂”或“一人多职”,有的成为领导干部的“文化秘书”,有的成为领导干部的“临时特派员”,不从事基层文化工作,而干与此不相干的工作。

与此同时,还要具体落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组织的领导人员与参加者。例如戏剧队、舞蹈队、合唱队、文学创作小组、绘画创作小组、书法小组、摄影小组、剪纸小组、曲艺小组等等,要根据不同基础单位的不同文化情况,具体落实。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中的组织建设,还要做到科学化、现代化、重点要搞好现代化的“组织设计”,内容包括职务设计(组织成员个人职务的设计,包含完成职务的目标、任务、组织成员的能力与发展等)、群体设计(将组织内部相关的人员及其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群体,以便更好地实现总体目标)、结构设计(一个组织内部各个构成部分相互确定关系的设计,又分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等)。

三、制度建设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第三个层面,是制度建设。这也是一个保证系统。

所谓“制度”,指的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3]制度建设又称“整章建制”,即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作为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制度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基层文化单位的规章制度,如乡镇文化站工作制度、农村文化室工作制度、社区文化室工作制度等。工作制度本身的内容,又包括工作任务、工作要求、评价标准等,要具体化、量化。通行的基层文化工作制度是岗位责任制,要定岗定责,一切按制度行事。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制度建设,不仅要制订各种制度,更要认真执行制度,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有必要的奖惩制度与监督、检查、考评制度与之相配套,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认真执行,避免制度形同虚设。从而把制度作为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可靠保证与有力依托。

四、设施建设

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第四个层面,是设施建设。这更是一个物质保证系统,也是一个硬件系统。

所谓“设施”,指的是“为进行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机构、系统、组织、建筑等。”[4]群众文化基层建设中的设施建设,包括农村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阅览室、歌厅、舞厅、网吧、电影放映室、体育活动室、健身器材、篮球场、台球厅、室等等。

目录,群众文化基层建设中的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解决之道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

一是向文化主管部门与政府部门争取资金投入。基层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要主动向政府部门与文化主管部门请示汇报工作,宣传、强调基层文化工作乃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沿与基础,取得领导同志与领导部门的认可与理解,在资金投入上能对群众文化的基层单位给予倾斜,以确保基层文化设施的配套与齐备。

二是开源节流,努力创收。群众文化基层单位,要千方百计地开源节流,努力创收,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是争取企业赞助捐款。群众文化基层单位,要想方设法为企业服务,并以此争取企业赞助与捐款。可以把某些群众文化活动的冠名权与企业的赞助挂钩,以取得互利双赢的最佳效果。

四是鼓励私人兴办文化事业,投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实现产业化经营。例如私营图书室、私营网吧、私营歌厅与舞厅、私营台球厅、私营室等等。做到国营与私营并举,使群众文化基层文化设施得以全面开花。

综上所述,可见群众文化基层建设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其中又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构成“四轮定位”的大格局,而这四种建设,又是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树刚.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北京:人民日报.2013.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4

摘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关系着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加强基层文化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探讨,详细分析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意义并提出可行性工作措施。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谐社会

一、引言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促进社会稳定,营造健康良好生活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社会和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进步,才能有效加快和谐社会形成的步伐。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工作内容,以提高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为主要工作目的建立基层群众文化机构,努力推动新时期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基层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关系。只有加强基层民众的文化建设,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涵养,社会才能够和谐进步,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基层群众文化是数年来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逐渐提炼出的一种特殊性生活模式,是一种社会性规范准则,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越高,社会认识越高,整个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就越高。社会是由所有部分的群众组成的,因此人民群众的和谐相当于社会的和谐,人民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同时,和谐社会的进步能够加快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进步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得基层民众安居乐业。同时,以基层民众文化的发展作为和谐社会进步的指导方向,抓好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重点、制定有效并有力的执行措施,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最有效的预期效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

1.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是民众在终身教育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广泛、便捷、灵活、贴近基层群众并服务群众的特点。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活力,能够使广大群众在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中达到获得终生文化教育的效果,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作用。

2.基层群众文化的文化交流、提高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是一种集文化、知识、经验、美育为一体的有效载体,更是广大基层民众获得文化知识、掌握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热情,而且可以使基层群众在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增加知识、经验和技能。

3.基层群众文化的娱乐作用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娱乐建设,有利于促使基层群众在文化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到身心舒适、轻松愉快,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技能和经验,达到两全的效果。

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间的冲突明显逐渐加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致使矛盾的增加和激化,越来越多的复杂社会现象随之出现。因此,要积极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和谐作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

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加,导致人民群众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群众的心态开始变得浮躁起来。同时,我国社会体制的负面影响也极容易激化群众与政府间的矛盾,如我国的住房危机、工作危机、金融危机等重大危机的负面影响。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发泄这些不满造成的压力,进而导致我国社会上不和谐因素的发生。因此,应激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活力,改善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提高基层群众的社会认识,以客观、公正、积极的角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公平处理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由此可见,激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活力,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素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远。

五、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可行性措施

为了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在功能上实现文化传承、协调沟通及宣传教育的作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1.增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

文化活动的举办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应常年不断开展,常办常新。如开展戏剧大赛、手工工艺品大赛、社区文化艺术节、盛夏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基层群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到文化知识。

2.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根据各个社区群众的不同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结构的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举办烹饪技术、时装表演、武术切磋、歌曲演唱等文化活动。在提高群众参与热情的同时,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基层群众的文化品位。

3.政府积极发挥带头作用

我国各级文化站、文化馆、文化局等部门应努力发挥其引导和带头的作用,通过实行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培养一批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同时,建立不同形式的文化协会组织,结合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组建专业团队,使基层群众文化更加规范有效的开展。

结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基层群众文化的作用,使基层群众工作做到能够有效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让基层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获得自我提高、自我熏陶、自我教育的效果,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创造。在这过程中,激发基层文化工作活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林苑霏.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 现

代经济信息, 2011,(01)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5

关键词民主政治建设 基本原则 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1.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原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

1.2 坚持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原则

制度既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也是促进民主政治理念形成的“助推器”。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并重,必须注重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1.3 坚持循序渐进有序发展的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程度和水平的历史过程。完备的民主形态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4 坚持吸收和发展并举的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一整套现代民主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其中有许多思想和形式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绝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必须坚持吸收和发展并举。

2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路径

2.1 构建新型政治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构建新型政治文化,一方面,要重视传统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应该正确把握与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为政治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又要反对国粹论;既要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与西方霸权主义的关系,又要正确区分政治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特点,又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自觉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构建出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

2.2 积极培育市民社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支持

积极培育市民社会,首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领域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巩固市民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为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奠定物质基础,培育市民社会健康发展;其次,培育社会中间阶层,鼓励社团组织的发展,加快市民主体的形成和扩大,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作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标志的中间阶层的壮大,为培育市民社会准备了必要条件。

2.3 全面健全民主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健全民主制度,其形式是丰富和广泛的。一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和党代表要民主产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自下而上推行直选,要充分发挥“政体”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特别要做好“护法”和“制法”工作,真正按照人民的民主意见行使各项职权。二要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各派的参政作用,适当壮大各派的队伍,以带动全民的民主参与政治的热情。三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从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出发,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主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四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主制度的“末梢神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普通民众关系最为紧密,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大局。

2.4 努力扩大基层民主,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基层民主,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培育农村基层民主文化,坚持向人民群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行为和习惯,提高对扩大基层民主的思想认识,把民主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要理顺基层政治关系,维护当地民众的权益,保证国家政策得到妥善落实。合理的基层政治关系是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所需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农民文化素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基层民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是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层民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基层牢则社会稳,基层搞得好,便能为国家整体民主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并强调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够为农村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智力支持。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基层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经验总结和重要共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是不断提高农民民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基层民主发展是民主国家构建的基础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政治发展的路径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的后现代化国家来说,如何正确处理基层民主与国家整体民主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民主国家构建的重大课题。在我国,基层民主与国家整体民主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国家要以基层民主为基础,进行民主国家建构。

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部分,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国家整体民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基层是力量之源,社会没有基层,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改革的起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育,都是从基层开始的。基层民主搞好了,发展民主就如鱼得水。基层民主是国家整体民主的重要构成部分,基层民主的发展能为国家的整体民主发展前途提供经验和教训。

(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农村基层民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力,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民主制度,它由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构成。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将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十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进一步扩展了基层民主的深刻内涵。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和问责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动基层协商制度化。”由此可见,基层民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能够激发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基层民主,能够有效地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发展基层民主也能够培育最基层民众的民主意识和锻炼基层民众的民主实践能力。从整体与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来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基础打得结实,国家民主政治的力量和成绩才能发展起来。创新民主政治,需要有极其丰富并且极其彻底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埋藏在广大的基层群众中。正如所比喻的那样:“我们建设一个坚固的塔,就要从打下坚固的塔脚开始。”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就是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能够使农民真正的当家作主。当农民的整体民主水平提高后,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从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原因以及对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制约

1、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的影响,国家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政策,在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匀,资源配置偏向城镇地区,尤其是教育资源分享不平等,近几年虽大力发展并普及义务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差距的存在,要想很快消除差距,并且达到两者相当的水平,这似乎是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任务。

2、受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村基础教育底子薄,并且长时间的存在着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的现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才会去考虑除温饱问题之外的事情。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分布较为分散,生产结构比较单一,抵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限,并且受封建小农思想的影响,农民也就很难重视自身和子女的教育培养。

3、村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民主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村民是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活动的主体,村民参与行为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质量。而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参与基层民主活动,行使民利时,以及在讨论问题,做出决策决定时,因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免会出现目光短浅,考虑不周全的现象。长时间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主的长远发展。有些村民在参与民主活动时因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低的原因,甚至在民主选举时不能正确填写选票,有时则无法真正明白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再加上容易受某些外部经济利益的干扰,甚至因某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很容易出现贿选和以权压法的现象出现。

4、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辍学现象严重,导致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但是尤为明显的是初中和高中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其辍学原因有很多种情况,比如:因为中学课程设计跨度大,部分学生基础薄,跟不上学习进程,学习成绩差,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就失去学习的信心;某些家长不注意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再加上某些学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所以极易产生辍学的行为;部分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甚至劝其孩子退学务工挣钱。如果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并且不就得将来他们的后代就会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低文化水平的恶性循环。

三、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农村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教育是人类的遗传机制和创新机制。因此需要改革和发展教育,不断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将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优势。全方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要选择,也是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点和落脚点。

(一)重视并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

之所以重视教育的培养,是因为教育是改变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最为有效的方式。打牢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需要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国家可以加大对乡村教师的照顾力度,为农村教育留住人才。努力提升新一代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后,自然而然的也会加深对农村民主观念的理解和应用。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责任。其次,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的有梯度的开设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之所以重视教育的发展,是因为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农村也不例外,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一批批的青少年的努力和贡献。增强青少年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意识,同样离不开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发展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政治的教育宣传

定期开展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培训,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也可以定期制作宣传栏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能够降低组织农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难度,并且还可以调动农民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新高度。

(三)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文化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干部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且干部还要重点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对于民主政治建设有关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党和国家还要积极引导基层干部,在新形势下提高处理农村复杂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对于农村外出务工和在外学习的大学生,要对这些群体中年轻有为的人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增强他们回基层工作的的信心。另外还要积极的响应国家政策的引导,如可以引进“大学生村官”,让一部分有思想有作为的年轻人对村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和改变。吸引和引进人才,从而使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人成为村干部的主要来源,从而就能够逐渐提升农村的发展进程,从而也就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会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不容小窥的影响。农民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体,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命运。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水平,有利于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基层民主发展的途径与机制[M].徐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2]村民自治[M].刘友田.人民出版社,2010年

[3]中国农民素质论[M].陈庆力.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7

作者简介:殷倩(1986- ),女,山东济宁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于安龙(1986- ),男,山东临沂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基层民主”概念历经了长期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20世纪80年代,“基层民主”概念正式提出,其理论内涵在实践中逐渐深化,形成了两个层面、三个领域、四个环节为主的丰富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2-0036-05

基层民主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是国家民主制度在基层的具体化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一方面,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新思路和新制度,能为高层民主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基层民主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和教训,也能够成为高层民主建设的警示。所以有人认为基层民主的探索实践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突破口。[1]目前,学术界关于基层民主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于“基层民主”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实践意义关注较少。本文通过梳理“基层民主”概念提出的历程及逐渐丰富的多层含义,凸显其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以期抛砖引玉,加强基层民主研究。

一、“基层民主”概念提出前的

理论积淀及实践探索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基层民主问题,在革命战争时期,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增强自身战斗力、获取政权合法性的重要途径。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并没有明确使用“基层民主”这个概念,但是,基层民主的实践很早就开始了。

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对民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所以,“现在我们全国人民所要的东西,主要的是独立和民主”[2]。在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后,其基层民主思想首先在农村斗争实践中萌芽、生长,并为以后将其应用于城市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1927年3月,在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在农民协会领导下的农村,湖南农民做了“打土豪、分田地、废苛捐、修道路”等十四件大事。这是广大农民在农村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开始。“农民协会的民众参加县政,主持乡民会议的运动。民众已经开始自主管理自己的事,甚至打官司,交钱粮,减租,阻谷,办学堂,兴水利……都要自己来管。”[3]在乡苏维埃政权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央苏区的选举工作,并提出了做好选举工作应该从选前、选中、选后几个方面同时入手。比如,选前做好宣传鼓动工作,组织动员最基层的工人、农民参加选举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号召各根据地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是实行民主选举制度,他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中强调,民主政治选举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就等于说不要民主。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4]。在他的组织领导下,陕甘宁边区从1937年实行选举制度,并制定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随后晋察冀、冀鲁豫、晋绥、晋西北、山东区、苏中区等各抗日根据地都制定了本地的选举法规。在农村,部分根据地实行了村代表会制。总体来看,民主革命时期,的基层民主思想尚在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民主思想继续发展。因重心转移到城市,基层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企业民主管理、社队民主管理方面。[5]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调动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建国之初就在城市设立了街道居民委员会,并制定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在的指导下,1957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民主办社几个事项的通知》,要求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队经营管理,农业合作社要按时公开财政收支,让群众参与评议,防止少数干部独揽财政支配大权;社队在决定重要问题时必须同群众商量,实行民主决策,既要考虑国家的计划和政策,又要照顾到农民的意愿和利益。一个月后,中共中央又了《关于研究有关工人阶级的几个重要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必须扩大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民主,扩大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发挥职工群众对于企业行政的监督作用。”[6]这标志着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的起步。的基层民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路径。

邓小平同样十分重视基层民主建设。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新精神。”[7]146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基层民主”的概念,但他的每句话都体现了基层民主的理念,对“基层民主”概念的提出有着重大的理论引导作用。

邓小平也高度关注村级民主。他强调指出:“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村,我们必须注意村级工作的领导。……村级工作是很复杂的,各级党必须继续研究与解决村的工作问题。”[8]如何在农村加强党的领导,推行民主制度呢?邓小平说:“把权利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9]在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方面,邓小平继承了的思想,强调工人要直接参与管理。“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今后企业的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都要由本车间、工段和班组的工人选举产生。企业的重大问题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企业的领导干部要在大会上听取职工意见,接受职工的批评和监督……工会再不是有些人所认为那种可有可无的组织了。”[7]137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基层民主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仅1980-1989年十年间,就先后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保障基层民主的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民主实践,“基层民主”概念已是呼之欲出。

二、“基层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的逐步丰富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建国32年的历史指出:“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特别要着重努力发展各城乡企业中劳动群众对于企业事务的民主管理。”[8]这是“基层民主”概念的雏形,是对基层民主思想的最朴实的表述。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关于基层民主的内容更加充实,目标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大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生活的群众自治。”[9]1983年6月,彭真同志在一次讲话中,首次公开使用“基层民主”一词。他说:“在广大农村,要按照宪法的规定,有准备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政府。这项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乡政权,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村基层民主生活。”[10]477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目标,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下放权力,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为此,“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逐步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11]39。这种表述实际上已揭示出了“基层民主”的内涵,即“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1988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承了十三大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基础和群众的积极性,扩大基层民主,使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保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当家作主。”[11]167这是“基层民主”首次公开出现在中央正式文献中。

1992年,十四大报告进一步界定了基层民主的范围,报告指出:“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12]把基层民主中的“基层”初步界定在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这三个领域。此后,党对于基层民主范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但略有反复的过程。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总结我国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经验,阐明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关于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强调:“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13]与十四大相比,十五大关于基层民主的内容更加具体,形式更加完整,尤其是在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这三个领域之外增加了“城乡基层政权机关”这个层面和领域。基层民主开始走向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特征的成熟化发展阶段,实现了从“静悄悄革命”到大张旗鼓地推行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14]提出要在农村抓好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村民议事和村务公开制度等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并将农村民主建设概括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为基层民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发展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15]。在基层民主的内涵方面,十六大延续了十四大的思想,把基层民主中的“基层”界定在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这三个领域。2004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强调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16],与十五大的思想一致。这说明党对基层民主的内涵和范围的认识略有曲折性和反复性,究其原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缺乏经验,对基层民主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把握不够充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反复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权机关、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中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17]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进一步指出,发展基层民主,就是“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18]490。可见,基层民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组织”也被纳入其中。此外,十七大报告将基层民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必须把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18]23,并且把基层民主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在报告中,基层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在党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如此郑重地强调基层民主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

目前关于基层民主的内涵,学术界仍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将基层民主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村民委员会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19]。这是对基层民主范围的狭义理解。第二种着重从基层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实践着眼,认为基层民主应该包括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一些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团体。这种观点与第一种相比,主体范围更加扩大,是对基层民主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如魏宪朝认为基层民主至少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二是“基层群众自治”;三是“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20]徐勇、刘义强将基层民主概括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县乡人大直接选举制度、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以及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五个场域。[21]戴桂斌则将基层民主总结为六个层面,包括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的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基层政权民主建设、基层社会组织民主建设和基层党内民主建设。[22]学者们的不同观点源于党在不同时期对“基层民主”的不同理解,这也恰恰表明随着党对基层民主认识的不断提高,“基层民主”的涵义在不断发展、充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根据中央的文件精神,结合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基层是与地方和中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基层民主应该包括基层这一层次范围内所有领域的民主。从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基层民主的范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三个领域和四个环节。两个层面是指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三个领域包括以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以及基层社会组织民主建设为主的社会民主,以基层政权民主建设为主的国家民主和以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为主的政党民主;四个环节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最终实现广大基层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维护基层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三、“基层民主”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

在民主政治建设所涉及的诸多概念中,进一步明确“基层民主”的内涵和边界,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为我们准确理解民主提供了新的视角。基层民主制度是对民主的真正复兴,它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精髓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在对西方民主理论辩证扬弃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层民主从此摆脱了辅、补充性的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四项基本制度之一。正如彭真同志所言:“我国人民如何行使民利,当家作主,这是一个很大的根本问题,我看最基本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十亿人民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由群众自己直接行使民利。”[10]607-608把代议制民主与基层民主结合起来,使民主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事业向前发展,这反映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

其次,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又一力证。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天然优势,这在基层民主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就广泛性而言,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有61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有8万多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活动普遍开展。89%的城市社区建立了居民(成员)代表大会,64%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委员会,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城市基层民主形式普遍推行。[23]不分性别、职业、年龄、阶层的全民参与,是对西方金钱民主的超越,在程序上和内容上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真实性而言,基层群众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各方面权利,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完全交给群众自己去办,让广大群众的观点、想法和意见真正表达出来,这就实现了民主的真实性和彻底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最后,有助于促进基层民主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试验田。民主精神的培育、民主素质的锻炼、民主实践的操作,都是在基层产生、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得到检验的。”[24]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依附意识、臣民意识、政治冷漠意识等消极观念至今沉淀在国人心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基层群众的民主精神、平等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诉求都非常薄弱,而人们的思想狭隘、因循守旧、冷漠麻木等特征却比较明显,尤其是广大农民,一直以来过着一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25]。要提高基层群众的地位,促进基层群众的解放,就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保障广大基层群众的民利,推动基层群众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建设全局。近些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基层开展的民主政治实践,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植根于我国现实基础之上,推动基层群众的角色由传统的政治的受动者、非制度化参与者向政治的主动者、制度化参与者转变,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极大增强,民主素质得到极大提高。虽然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不可否认,基层民主建设是“很实用的民主训练班”,群众自治是“最大的民主演习”。民主治理制度一旦扎根基层,基层群众的民利一旦落到实处,基层民主就有可能从抽象的“纸上权力”变成有效的实际行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荣,杨海娇.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1.

[3]瞿秋白.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6-347.

[4]王浦劬.选举的理论与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5]刘明松.的基层民主管理与监督思想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67.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1-842.

[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

[10]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

[13].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2.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5.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1.

[17].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N].人民日报,2006-12-2.

[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90.

[19]王一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层民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4(2).

[20]魏宪朝.正确理解“扩大基层民主”的内涵[J].理论前沿,2002(4).

[21]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M].学习与探索,2008(4).

[22]戴桂斌.基层民主:研究和实践的拓展方向[M].探索,2011(1).

[23]李学举.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J].求是,2008(3).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8

[关键词]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094-0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面对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一体化,中国共产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不仅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要求,也是带领全体人民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细胞,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对构建学习型政党,进而实现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性

1.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党迎接新挑战和接受新考验的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广大农村发展的基础之上。当前农村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比如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所出现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既有的经验加以借鉴。而合理科学地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成为了关乎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关键。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方法并不会凭空而来,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面对新挑战的思路。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利于党科学地把握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时代特色,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基层党员的认识水平,增进基层党组织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积极利用多方资源,把学习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突出位置,培养党员干部的全局眼光和思维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党执政能力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要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果固守观念,不加创新,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重视学习,积极吸收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引领发展的思路,才能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进一步加强战斗堡垒的作用,才能有效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常年活动在广大农民群众之中,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握住农民群众的新的生产需要,熟悉农民群众新的意愿,从而寻求新的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只有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保证党对农村和农业领导工作的正确和实现,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有利于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协调乡镇、乡村各种组织的关系,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有利于对农村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农村社会稳定。

3.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和谐社会,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也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该领导农民群众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说是当今中国两大宏伟的新课题,而科学把握这两大课题的精髓,就在于不断学习,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学习加深理解,通过学习加以掌握,在农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下,完成各项新的农村和农业任务,推进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二、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由于受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县、乡党政部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任务和向农村下达经济指标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不够,不重视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总体上文化水平低,在农村工作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烈;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加快,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新事物加速向农村渗透,农村一些党员干部在应对这些新事物的时候常常不能明辨是非,误人歧途,只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许多农村党员干部对学习认识不清,仅仅把学习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长期忽视了向实践学习,向广大农民群众学习。

2.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由于我国农村党员干部总体上文化水平低,不易从内部培养出合格的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知识的人才,加之县、乡党政部门给农村提供的人才支持又迟迟不能到位,使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缺乏人才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调节的进度加快,一些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党员干部和青年,加入了进城务工的大潮,造成人才流失;农村党员干部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经济回报不高,他们为了生计常常不能专心工作,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影响了人才的成长;为了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参加工作,大学生村官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同时为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提供了人才支持,但由于受经济、政治和任职年限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往往身在农村心在城,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应有的作用,造成人才浪费。

3.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使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不能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推进农村党员干部学习过程中,县、乡党政部门和村各自为战,县、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学习很少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于缺乏制度依据,农村党员干部不能参与到县乡党政部门的学习过程中,使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缺乏指导;农村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并且随意性很强,只有在上级下达任务时才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受文化水平和农村各种势力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相互吹嘘、扯皮,没有发挥出民主生活会在农村党的建设方面尤其是促进党员干部学习方面

应有的作用;没有形成对党员干部和有文化基础的农民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不能有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的文化素养,不利于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4.学习内容不明确。由于县、乡党政部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指导不力和农村党员干部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容易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带有很强的狭隘性。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仅仅把学习局限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上,没有把向实践学习和向群众学习纳入到学习的范围,认为学习仅限于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治常识、法律知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学习;不能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中,缺乏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的意识;脱离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缺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诚意。

三、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对策

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要立足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农村党员队伍的实际,探索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长期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进程。

1.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县、乡党政部门要提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活动的认识,把促进和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学习放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充分领会其深刻意义,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改变以往重经济轻思想政治教育重行政指令、轻人文关怀重学习形式轻学习过程的管理方式,积极深入农村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的作用,对农村党员干部骨干进行集中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进而带动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参加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意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抵御由社会转型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之间的关系,把对科学文化的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摆脱学习只限于学习书本知识的狭隘思维,要树立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和深入群众的意识,提高向实践和向群众学习的热情。

2.充实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所需人才队伍。县、乡党政部门要加大对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人才支持力度,把具有善于做基层工作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工作人员派驻到农村,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如基层党校、远程网络教育和各种培训班,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成为领导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坚力量;充分利用由经济危机带来的农民工返乡高潮这一机遇,把那些有文化、懂技术的村民作为党的重点培养对象,积极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他们成为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一支重要力量;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经济和政治待遇,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如考取乡镇公务员等政治发展途径,为他们力争成为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优秀人才;要充分保障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的政治经济待遇,鼓励大学生长期在农村任职,尊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发挥大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优势,利用好大学生这一宝贵人才资源。

3.建立健全保障学习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对于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建立县、乡和农村基层学习活动的联动机制,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县、乡党政部门要积极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组织的学习活动,同时创造条件把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吸收到县、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形成县、乡学习活动和农村基层学习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活泼局面;加强农村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设,要严格按照《》的要求,定期组织民主生活会,严肃会风,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学习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议题,使民主生活会成为促进和保障学习的重要形式;健全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对培训对象和培训时间作制度性规定,把日常学习、短期集中培训、农业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等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考勤、档案、通报和督查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学习、保障学习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和考核机制。

4.明确学习内容。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书本知识的根源,因此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和向群众学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忽视任何一方的学习都不能在农村建成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利用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契机,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总要求,切实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和向农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改变狭隘的学习观念。向书本学习就是要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同时,学习政治常识、法律知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农业技能和优秀传统文化;向实践学习,就是要把农村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和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最前沿作为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和开拓创业的最好课堂和广阔舞台,要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向群众学习,就是要带着真情实感和责任深入农民群众当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虚心向农民群众请教,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参考文献]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9

关键词:基层;执政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49-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是我党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国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里,总书记向全党指出了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农村问题是我党今后工作的一个重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领导,还要取决于基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这就涉及到基层执政资源问题。基层执政资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无可替代的实质性作用,优化配置基层执政资源是我党在今后执政实践中必须践行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工程。只有实现基层各项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一、优化配置基层执政资源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然之取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用要素和条件的总和。从广义来分析,可以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其中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生态资源等,政治资源包括权力、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等,思想文化资源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信仰等。在建党八十三周年前夕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其中“执政资源”首次在中央权威文献中被提出来,为我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把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项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优化配置各项基层执政资源,使之社会效率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1.优化配置基层经济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生产与发展必须依赖基层的人力、物力、财力、生态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有其固有的内在的规律,相互间又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不合理配置使用,不仅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流失和透支,而且会形成一系列的消极的自然和社会反应,这对现代农业的生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优化配置经济资源,兼顾经济资源的规律,科学谋划,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可以节省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收益,从而保障农村经济的活跃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其实就是我党在优化配置经济资源方面的一个理论决策。

2.优化配置基层政治资源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也是新时期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就是保证基层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民利,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优化配置基层政治资源,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党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制度化管理,实现基层特别是乡、村级的政务公开制度,确保基层政权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克服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现象,杜绝基层党组织、政府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有很好地平台参与政府的活动,为政府献计献策,推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程序化和制度化,保障自身的权利行使,从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优化配置基层思想文化资源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今我们若要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关键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先进思想教育,而这需要我们党优化配置基层的思想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基层的思想文化资源,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送进农村,寓先进思想文化于农民生产中,如组织知识分子下乡宣传科学知识、播放科技影片、组织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等。这不仅促进了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提升、经营理念的创新,而且也促使他们向新型农民不断地转化。

二、当前基层执政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1.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基层执政资源的配置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经济资源存在严重浪费和不持续现象。在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或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加上教育的落后,许多资源被不合理使用,特别是自然资源,破坏比较严重。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欠缺,为了快出政绩,急功近利,不顾自然、社会的规律,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经济资源的持续发展。

2.政治资源存在流失现象。当前,在基层的建设中,由于体制、制度的不健全,许多政府部门之间并不是协调,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致使许多政策之间相互矛盾。同时,由于基层许多干部深受计划时代的小农思想影响,、形式主义风气严重,脱离群众,存在“山高皇帝远”、“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这严重弱化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权威和公信,甚至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政治冷漠和鄙视的心理,这些都是政治资源的本身流失,严重削弱了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力度。

3.思想文化资源存在供给不足与发展失常的现象。中国基层地区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许多基层由于地理环境等硬性条件的限制,基层文化资源的供给远远比不上城镇地区,虽然党一直强调文化共同繁荣,但是许多文化资源还是很难及时为广大农民掌握,不少农民“两耳难闻村外事,一生坐镇茅草居”。另外,随着商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推进,人们物质追求的欲望增强,许多根植于农村的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逐渐衰退。相反,农村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占卜等落后思想广为流行,导致基层思想文化资源的发展严重失常。

三、优化配置基层执政资源的实践路径

面对当前中国基层执政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实现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1.深化基层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体制隶属于制度的范畴,它的作用在于制约性和规范性。深化基层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经济资源的科学化、人本化和持续化使用,避免浪费和滥用的现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完善基层民主选举与基督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促使城乡文化之间的相互协调,着力丰富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基层文化氛围。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党对基层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句话向全党表明了新时期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本领,就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去执政。具体到基层执政资源的分配,就是指在配置基层执政资源过程中要遵循各项资源之间的规律,运用科学知识与真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同时,努力推动干部学法、懂法、用法,减少人为的随意行为。这将都有力地推动我党对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3.增进基层党群关系的和谐。和谐的党群关系关系到基层的政治稳定,我党历来重视自身与群众关系的和谐。让自身的工作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支持不支持”作为评估机制。在基层,增进党群关系的和谐,就能保证人民群众以最大热情投入到基层的各项工作中。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他们的广泛参与就能增加基层各项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科学成分,减少不合理行为,同时也维护了党的政治权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一切都将促进党对基层各项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4.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基层党政机关是我党在基层的重要执政机构,也是配置基层执政资源的重要力量。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保证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杜绝腐败奢侈的行为,提高基层机关的效能建设。这将会促进基层经济资源的科学分配,制约政治资源的滥用,保障思想文化资源的供给和合理运行。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从总体上推动我党对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优化配置基层执政资源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然取向。虽然当前我党在配置基层执政资源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党不断深化基层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增进基层党群关系的和谐,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就一定能实现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检察文化;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同样处于这样际遇,也给检察文化的大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检察文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坚持推进检察文化建设,促进检察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已成为各级检察院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笔者近期关注了一些检察文化建设相关文章和基层检察院对检察文化的认识、做法,并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商榷。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检察机关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方向、定位正确,内容丰富。笔者看了一些检察文化的文章,结合我市两级检察机关有关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传统,弘扬民族气节。如山东省邹城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称誉。邹城市检察院,得天时,享地利,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检察文化结合的新路,精心打造“邹城检察”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机关,促进了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1]

(二)利用文化走廊,渲染检察氛围。如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检察院在筹建新办公楼时,就为文化建设所需硬件环境预留了足够空间,形成一条曲线型的检察文化长廊和办公大楼两位一体文化园。[2]走进淇县检察院办公大楼一至五层楼道走廊,是采用图文并茂形式阐释的“礼仪、行为、法律、朝歌、廉政”五个主题的文化长廊。[3]

(三)利用文体活动,传载检察情怀。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歌咏比赛和唱检察官之歌等文艺活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体能、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向外界传递、表达检察情怀,体现了检察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

(四)开展调研活动,孕育检察制度。制度需要文化作支撑,文化离不开制度的保证。检察文化建设,各地都十分重视健全、完善检察工作制度。出台了诸如检察礼仪等具文化内涵的各项制度。等等。

以上做法,各有千秋,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基层检察院在抓检察文化建设中,还有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

(一)对检察文化内涵认识不到位,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检察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包含三个方面,即检察思想、检察精神和检察行为。由于对检察文化内涵认识不到位,可能导致检察文化建设杂乱无章,没有主题,甚至本末倒置,无的放矢。进而对检察文化建设意义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到位,工作流于一般形式,做表面文章,缺乏内涵和创新。有的干脆把检察文化建设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干警的文体生活,忽视了检察机关的思想、精神和行为建设。

(二)个性不鲜明,特色不明显。检察文化建设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即应当具备所有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又应当具备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而且应当内容丰富、翔实,个性鲜明,且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检察特色。检察特色是检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本质属性。就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而言,有不同程度存在把检察文化建设套用其他文化建设模式的问题。这种一般化的模式,显然没有检察个性,特色不明显。

(三)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业务、检察理论结合不够紧密。实践和理论是所有文化建设的基础,检察业务是检察工作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检察理论是检察实践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指导检察业务。两者的提炼和升华形成检察文化。基层检察院在检察文化建设中,较容易出现检察文化建设表面化单项化的倾向,忽视了与检察业务、理论相融合,有的甚至割裂开来,认为开展检察文化建设活动会妨碍正常业务工作开展,未能发挥检察文化在推进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

尽管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关检察文化的活动,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提炼不够,还没有真正得到升华。如何才能做到“神形兼备”、“愈久弥香”呢?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检察文化,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升华。

二、正确认识检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必然联系,把握检察文化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不复杂,它由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回答了未来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一共同理想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希求国家强盛的共同愿望,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志愿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历史和现实凝聚而成的,是鼓舞我们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力量。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今天,爱国主义一直是激励我们民族争取解放、谋求发展和实现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社会思想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公民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具有实践操作性,最显明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的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这“八荣八耻”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荣与辱的对比、对立中划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框架,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什么叫检察文化?笔者认为检察文化可以这样表述:检察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法治实践及检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检察思想、行为准则和精神内涵。有的认为:“检察文化是在长期的检察实践中形成的,且支配和指导检察干警进行检察实践活动的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势、行为准则。”[5]也有的认为:“检察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下,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检察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6]《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什么是检察文化是这样表述的:“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长期法律监督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物质表现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回顾检察发展史,回顾检察制度的创建历程,回顾检察改革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检察事业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检察文化事业的发展。检察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引领。就拿我市两级检察机关近年开展检察建设实例来说。2009年以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以“我们的队伍向前进”为载体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既做到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又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初步达到了加强素能建设、提升广大干警推动“三项重点工作”能力的目的。在新形势下,两级检察机关始终坚持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检察机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提高检察干警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把它列入年度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检察干警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检察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提高认识,修正错误;三是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大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是在实践中着力加强检察干警忠诚履职、服务大局的意识;五是结合形势聘请专业人士上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法制教育课,增强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等等。由此可见,这些必要的主题实践教育和载体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出一辙,其目的就是要把检察工作以文化形式体现和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

三、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突出检察主题,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要坚持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检察主题。从当地具体检察实践情况出发,提炼检察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此,必须做到:(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制定的“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把其精神贯彻落实到检察文化建设上来。只有坚持这个思路,检察文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只有坚持这个目标,检察文化建设才不至迷失方向。(二)要加强检察思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建设。近年,检察机关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体现政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检察机关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夯实全体检察人员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真正使之成为检察人员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如我市两级检察院始终坚持把检察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与“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我们深刻感到“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含了检察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着力教育引导检察人员在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中实践“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戒骄戒躁,遵循检察人员规范。广大检察人员是检察文化的主体,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是检察文化发展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充分尊重检察人员的主体地位,尊重基层广大检察人员的首创精神,激发其文化创造的潜能,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充当主角,主角的行事必须符合检察风格,做到统一、缜密、规范。如我院在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活动中,为提高检察人员的素质,专门制定了检察人员礼仪行为规范,内容有:礼仪概述、礼仪要述、日常礼仪规范、文明用语、法律用语与公务忌语等。不断增强检察机关的文明执法、忠诚履职意识,大兴文明检察礼仪之风。(四)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和特色,推动整体检察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与特色,检察文化既有所有文化共性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这正是检察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检察工作80%的工作量在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基层院的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地区和本院的各项工作实际,在开展共性检察文化的基础上,找准自身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加强本院特色文化品牌的总结提炼、开发推广,创新文化内涵,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检察文化体系。要加强本地特色文化的研究,把本地优秀的文化与检察文化相结合、相融合,借本地文化提升个性检察文化。要加强特色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用特色活动培养和体现个性文化,从而使检察文化更具有个性化、本地化,更具有生命力。(五)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要有计划地进行,讲究步骤和方法。“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立足当前,认真探索;又需要着眼长远,常抓不懈,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7] 国家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这个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措施、目标要立足这个根本,按照基层检察院自己的特点,制定一个五年规划。着力于总体规范的制定和工作部署;着力于部门间的组织协调与具体活动督导检查;着力于在文化实践中调查问题和总结、升华。要科学谋划,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方案,一年一个主题活动,三年一检查总结,五年一回顾展望,统筹兼顾,分步骤、讲方法,不断巩固和提升检察文化成果。[8]

我们应当坚定信心,加强和改进检察文化建设,把基层检察院建设好,为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摘自检察文化建设网2012-03-19 《弘扬孟子思想 打造特色文化 》 作者:山东省人民检察院。

[2]摘自《检察日报》2012-01-12 《用文化内核引领精神家园 》作者:欧阳晶。

[3]《检察日报》2009年12月14日《文化“软实力”提升办案“硬实力”》 作者: 柴春元 于红旗 张敏 冯付勤。

[4]湖北省人民检察院2011-09-16 《关于检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作者:龚志龙。

[5]摘自《中国检察网》2012年02月20日《浅谈基层检察院如何推动检察文化建设 》 作者:阿克塞县人民检察院 许风雨。

[6]摘自《中国检察网》2011年11月29日《积极发展检察文化建设》 作者:神木人民检察院 刘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