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十篇

时间:2023-11-08 17:17:20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1

关键词:数学;实践教学;逻辑思维

一、数学教学

小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数学的阶段,也是一个养成数学学习习惯的阶段,更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为以后的学习做知识储备。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两大特点:一是逻辑思维,二是细心耐心。逻辑思维是通过冷静的理解和分析,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迎刃而解;细心耐心则是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耐心思考,不能慌乱急躁,细心计算,不能急于求成,粗心大意,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若不能理解、明白解题思路,盲目运算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因此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强,思路清晰,才能很快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数学课堂逻辑思维习惯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运用逻辑思维思考的习惯。逻辑思维习惯养成后,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就会直接采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使问题解决得更高效。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思考后可能会说:(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这三种计算方法中第三种是最简单的,但学生可能会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向学生提问:你是如何理解(长+宽)×2的呢?让学生自由地说,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画图理解(长+宽)×2是表示两个(长+宽)的和。这样也为以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课堂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其实是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与数学教学联系到一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再认为数学难懂、枯燥,让学生在征服难题的喜悦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就是释放学生好奇的天性,使他们用各种方式去思考学习,老师可以对他们正确的思维给予鼓励,对不合适的思维加以引导,使学生可以通过多重角度看问题。逻辑思维能力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水平和答题速度及正确率都相差很远,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出发,向学生灌输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起来,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和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直接给他鱼让他填饱肚子,不如教授他捕鱼的方法,让他自力更生。同理,老师告诉学生答题的方法,不如指导他们解题的思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例题讲解换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去解决数学问题。思维能力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思维测试、老师辅导的方式进行培养,也可以通过答题思路对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例如,一道应用题,有两杯水,B杯中有100 ml水,A杯中的水比B杯中的两倍少40 ml,A中有多少水?第一步,设A中有x ml水;第二步,列出方程:x=(100×2)-40;第三步,得出结果:x=160 ml;第四步,答:A杯中有160 ml水。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能够帮助学生更快而且更准确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三、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无论是解题方法的学习还是解题思路的练习都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快速想出解题思路,使难题迎刃而解。老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那些不善于思维训练的学生,对那些思维较慢的学生要加以辅导,对思维方式不合适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对思维训练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同一种思维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并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引导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学习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把事情处理得面面俱到,才能把生活整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看到数学问题的时候才能迅速调动思维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

数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正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表现,可见实践教学在学习中的应用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较强的辅助作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在乐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2

一、运算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较计算能力的含义更广泛些,计算能力仅指数值计算的能力,而在中学数学内容中的运算不仅是代数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它还包括几何运算(平移、旋转、对称、压伸、相似与位似等变换)。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运算能力,就不应只局限于代数教学,而应该作为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

对运算要求达到“正确”、“迅速”、“合理”。

“正确”不仅仅是指运算的结果无误,还要明确运算所依据的理论和运算过程的依据。

“迅速”不仅仅是指熟练、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运算过程简捷(该有的过程不少,不该有的没有),只有运算过程完全合理,而又简便,才能达到既正确又迅速。但它必须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使用计算工具,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

在教学中,老师除按正确的法则和最佳的方法把几个数或式组成一个新的结果的结合变形能力讲好讲活外,还应加强根据论证和运算的需要,把数或式从一种表示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表示形式的分解变形能力,要加强字母运算能力的培养和高中、大学常用的运算方法的训练,例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

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地说,逻辑思维含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和运用比较、类比、分类、归纳、演绎、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等常用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即使学生能遵循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思维形式,掌握思维方法,明确地使用数学概念,恰当地数学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数和式的运算,图形的作法或命题的论证,都应达到思维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正确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强推理论证的训练,做到随时纠正容易出现的逻辑错误,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能通俗地讲授一些必要的逻辑知识。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数学教学和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

作为一个教育者还必须做到先受教育,要学习和掌握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研究它们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3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创造性思维是其中的一杂奇葩,它是人类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活动的智慧之源。邓小平曾指出:“把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不只是对现有概念、知识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的结果和过程,它还要依靠灵感、直觉和领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直觉。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思维形式,它具体表现为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而直觉是指不经有意识地推理而了解事物的能力或行为。直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或超逻辑的,是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的辩证统一,是认识过程的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直觉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由于思维高度活动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迅速直接的综合判断。当这种判断由于在长期深思之后出现得特别飞速,因而成为一种直觉的闪现和顿悟时,我们通常也称之为“灵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直觉思维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每个人实际上都有两种能力同时存在。一种是理性即逻辑推理能力,另一种就是直觉。两种能力对科研工作都必不可少。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汤川秀树认为中国式的思维方法源于老子、庄子和孟子,强调通过直觉认知真理。西方的思维方法从希腊苏格拉底、帕拉图开始,后来被牛顿和爱因斯坦发展到高峰,强调分析推理思维方法。《庄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庄子说,水里那条鱼从容地游来游去是很快乐的。惠子反驳庄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现在很快乐呢?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又说:正因为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庄子说:你刚才说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句话就隐含着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的快乐了,而我是一上了这个桥我就知道了鱼儿的快乐。实际上,他们两个的辩论谁都说服不了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庄子用中国式的直觉思维,惠子是西方分析逻辑式的理性思维。汤川秀树认为科学家的思维应该建立在两个极端之间,第一个极端就是不相信任何未加证实的事物,这就是惠子,另一种是不怀疑任何未加证实证明其不真实的事物,这是庄子的方法。但不幸的是,现在的科教界接近惠子这种极端的人太多,汤川秀树更倾向于庄子的思维方式,珍惜直觉,认为直觉可以认知事物。

科学发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和逻辑通道,往往需要求助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就强调了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研究分两种过程,一种是突变,一种是渐进,突变的时候,没有逻辑推理可言,靠的就是庄子知鱼乐这种直觉思维方式,一下子抓住问题的关键;而渐变的时候才是分析推理的方式。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研究概念和命题之间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依靠逻辑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但逻辑方法并非万能;在逻辑方法不起作用的地方,或许正是直觉会发生有效作用。所以,直觉也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提供手段,不过它具有与逻辑推理不同的特点。当科学家试探性地提出一个不能用定义证明的原理时,直觉也可以有效地起作用。要想打破相对学科的界限,单凭在某一专业学科领域中获取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种能插上想象力翅膀的直觉。“直觉”具有一种极强的贯穿力,它不仅可以贯穿由单个的经验证据组成的逻辑障碍,而且可以在形成的思维小胡同上撕开一个个缺口。为此爱因斯坦对直觉的有效作用划定了特定的对象和适用范围。在他看来,逻辑思维是同概念和命题打交道的,其任务严格地限制于按照一些既定的逻辑规则来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概念和命题在逻辑范围内只有通过与感觉经验的联系才能获得意义和内容,而这种联系必须依靠直觉作为中介来建立。所以感觉经验与概念、命题的联系具有非逻辑本性,是一种直觉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直觉具有寻找联系和区别的有效作用,似乎在每个阶段上都预先于知识正在构型的理论的结论。当逻辑分析处在十字路口,每一次都是直觉把它推进一步,使它更接近实验检验。

很多大科学家都指出,科学研究中直觉往往比逻辑更具创造性。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还曾经明确宣称:“我信任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庞加莱有一句名言:“逻辑用于论证,直觉可用于发明。”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则认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德布罗意说:“想象力和直觉都是智慧本质上所固有的能力,它们在科学的创造中起过,而且经常地起着重要的作用。”凯德沙夫用更鲜明的语言表示:“直觉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能离开直觉活动。”物理学家福克曾直接地指出:“伟大的以及不仅是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逻辑的法则发现的,而都是由猜想得来的。换句话说,大都是凭创造性的直觉得来的。”牛顿曾经这样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控制论之父维纳认为科学上的直觉运用对攻克难题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并常常鼓励年轻的科学家根据科学直觉去从事研究。

由此看来,科学研究中的发现、发展与进步过程中都伴随着人类的直觉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对科学发展和科学创新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科学往往是通过直觉抓住新现象、新问题,然后通过详细的研究将现象升华为一种理论,一种规律,再将新理论传授给新科学家,他们再创造出新的知识。直觉的存在,往往对问题的解决带来惊人的效益。物理学的发展几乎离不开直觉思维。爱因斯坦曾说:“物理学按其本质是一种具体和直觉的科学。”直觉可以判断什么是好的、新的和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杰出的科学家都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力,并把它作为科学创造创作的钥匙。直觉常常使科学家瞬间进入创造性的化境。古今中外,许多重大的创造发明活动过程中,都有科学家直觉的参与。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家常常依靠直觉进行辨别、选择,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或最佳方案;也常常凭借直觉启迪思路,发现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思想,建立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4

公务员考试需要逻辑思维能力

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该考试从人的特定思维入手,以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支撑,考查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心理潜能,进而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的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①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检验未来的公务员是否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考生认为行政能力测试就像是另类的智力测验,而我们都知道,智力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它是对应试者就某些相关事件、问题的综合分析与正确解决,检验考生阅读材料、归纳主要问题、提出准确对策并进行申述与论证能力的测评方式。②该考试是考核对逻辑知识的具体应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中的综合分析、准确判断、适当概括的能力,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新颖的思路、灵活的方法来自考生是否具备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水平。因此,申论考试的前提依然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逻辑基础知识,经过不断的积累、训练,使自身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眼界开阔。

综上所述,两科考试的考查,主要体现为所谓“能力倾向”,而“能力倾向”是以“智力”为核心的,“智力”则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所以考生们虽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复习,但考试成绩并不高。原因就在于考生一方面缺乏系统的逻辑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缺乏如何将逻辑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大学逻辑学教育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逻辑学是不被重视的课程,这与社会需求形成反差,需要教育部门尽快解决,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在国外,逻辑教育一直被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在我国,逻辑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小学教育中没有任何逻辑知识的传授,大学教育在培养非专门人才的逻辑学教学也面临困境,教学地位在高等教育中不断下降,有的专业将逻辑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其学科优势和竞争力越来越不明显。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层面看,我国本科阶段设有逻辑专业的仅有北大等几所学校,设有逻辑学专业硕士点的大学、设有逻辑学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不多。近几年各逻辑学位授权点又连续不能完成招生计划,造成高校逻辑教师整体上学历起点低,绝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本科期间学过一点传统逻辑,知识结构单调,不成系统,没有高层次逻辑研究的基础。③受课程地位下降的影响,高校逻辑学教师的师资队伍不断减少,造成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难,直接影响了逻辑学专业的普及和深层发展。

逻辑学的作用

目前,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所遇到的尴尬境地,主要是公众对逻辑学的作用认识不足,那么逻辑学的作用有哪些呢?学习逻辑知识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效率,培养创新思维。

逻辑学能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具体训练,借助于符号和公式等手段来理顺我们原有的思维习惯,通过逻辑学的学习,可以训练、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形式化(机械化)地思考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增长。当今各学科日趋系统化,生活日益符号化,似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主体逻辑思维能力不高,就难以驾驭这些符号,难以与这些符号系统交流。④

逻辑学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思维效率也就是思维速度,即在单位时间内,人的思维所能得出的正确思维成分或有效思想的数量和质量。逻辑学要求我们在思维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和规则,有利于人们减少思维的弯路、避免误入歧途,由此,就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维效率。另外,对逻辑学的深层次运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才得以发展,可以说,当今计算机是人类思维效率极限化的机械化实现。

逻辑学具有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如果不以逻辑为基础,创新是不切实际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尽管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途径和方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逻辑教育无疑是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提高人们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根本方法。这主要是由逻辑的实质所决定的:创新基于创新思维,创新过程实质上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互补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思维习惯,在推理、论证中想象、顿悟。

总之,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呼吁社会对逻辑学作用的正确认识,重视逻辑学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在大学教育中尽快建立完整的逻辑思维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大学毕业生的公务员考试提前做好准备。(本文为“2009年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51”)

注释:

①谭林斐:《从命题角度解读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10-11。

②何美荣:《浅谈公务员申论考试》,《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③张路安:《高校逻辑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④何向东、张绍友:《试论逻辑学与素质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具有诸多优势。在高中生物教学,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要依赖动手实践,在探究与实验中培养了创新能力;二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常用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可以从以上六要素来展开。下面着重从这六要素来谈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发散性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扩散思维,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跟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法。发散思维是开放性思维,从已知领域中探索未知领域,从而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通过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一般而言,发散性思维的水平高,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高。因而,发散性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以建构主义为取向的教学应注意调整现有的教学材料、布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及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应用生物学原理时,为学生创设多层次、多方向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中,通过“尝试解释人类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遗传物质在细胞内是怎样存在?2、亲代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呢?3、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内相遇,保持独立,还是合二为一?再介绍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进行讨论1:用当时的主流观点能否解释?讨论2、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3)生殖细胞中几个?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体验运用“假说―演绎”法,又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2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体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以客体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称为形象思维,其加工方法主要是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联想、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以关系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称为直觉思维,其加工方法主要是运用关系表象进行整体把握、直观透视和快速综合判断。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可以形成灵感或顿悟、逻辑思维对创造性目标的实现有指引和调控作用。直觉思维它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三者并列、缺一不可,直觉思维一般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把握――撇开事物的细微末节,从整体、从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二、直观透视、空间整合与模式匹配―― 对直觉思维来说,整体把握是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即直觉思维只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每个事物的具体属性(对事物具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任务,不是直觉思维的任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觉思维所用的方法是“直观透视”、“空间整合”和“模式匹配”(将当前通过直观透视、空间整合等心理加工方式所得到的关系模式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类似关系模式进行比较,若能匹配,则按已有经验处理当前的关系),而不是靠逻辑的分析与综合。三、,快速判断――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对空间结构关系作出判断,所以是一种快速的、跳跃的空间立体思维(而逻辑思维则是在一维时间轴上的线性、顺序的慢节奏思维)。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开始就推论其功能,似在为难学生,实际是训练直觉思维──整体把握、快速判断;而到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则凸显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主体和过程。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教材体系是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到“细胞的能量货’──ATP”,接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再到“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进行安排,目的就是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

3 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两条策略”

辨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还要看到不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搜索”和“纵向挖掘”两个方面。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新课程高中生物,如:必修1第1章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通过辩证思维、横纵思维,层层递进地认识。又如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以及第5章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到“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从细胞分化实现专一性到细胞的全能性,从脱分化到再分化;从细胞衰老到个体寿命的有限性;从细胞凋亡的不可避免到凋亡对正常生长发育、维持稳态的必要性等,都充满了辩证的思维。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6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3)

【摘要】TRIZ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该理论作为系统的方法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现在将其融合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掌握TRIZ理论并在机械制图的实践中加以实践,可很大程度上提高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效率,有利于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实践经验,在工程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TRIZ理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

0绪论

在机械设计制造、土木建筑等工业工程中,图样是指导生产、加工和制造、检验等全过程最重要的技术文件之一。工程图样与文字、数字一样,是人们表达设计思想、交流设计意图、记录创新灵感的重要工具。因此,能够准确读懂图纸信息,熟练绘制工程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一种技能。《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及相关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它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同学们毕业后从事设计生产、科研项目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如何开展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使工程专业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的理论和方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对于这一问题,TRIZ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将会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方法论上的启发。基于TRIZ理论,开展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非常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1TRIZ理论

所谓的TRIZ,是俄文单词“解决创新性问题的理论”首字母的缩写,对应的英文为TIPS (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它的中文意思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该理论是在1946年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利赫舒勒及其同事提出的,其目的是把它作为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他们通过研究分析世界近几百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运用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 TRIZ 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可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该理论进而阐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将已有解决方法建立知识库,问题可通过选择类似的方法得到解决(类推)。而对于一些可能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创新性问题),也可以从现有专利中总结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模式,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进行解决,同时反过来它又可以扩展类似问题的知识库。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综合运用,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就大大加快了,与此同时,创新产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如果将TRIZ 理论推而广之,运用到其他学科和领域当中,那么它对指导其他学科实现研究方法创新“自动化”,推进学科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讨论TRIZ 理论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基于TRIZ理论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

工科类学生进入大学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工程性质的课程就是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它是本科新生的学科平台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这一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空间分析问题和空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正确的思维引导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将三维空间的几何模型在二维平面上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初进大学,刚刚接触机械制图,空间模型以及三维到二维的转化的思维才开始建立,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作业无从下手,时间一长就会觉得课程比较枯燥,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枯燥的原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讲授出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建立空间的概念。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TRIZ理论作为一种极为有限的发明问题解决方法,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教师在课程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中穿插TRIZ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科学发明探索中灵活快速地掌握专业课程。TRIZ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可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就从空间逻辑思维的培养、TRIZ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教学、TRIZ创新思维与空间问题解决 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空间逻辑思维的培养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对以往形成的物体,进一步加工改造而建立新的形象,要求培养学生的形象构思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而将TRIZ理论应用于课堂的创造性教学却是教与学、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并重,教、学、做三合一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通过软件把自己的构思准确快速表达出来。而徒手绘图又可以训练学生对投影关系、投影规律的掌握和巩固,加强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快速表达设计思想。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中要注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生动和的相对位置、组合体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装配图等章节的内容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动画和文字于一身,图文并茂,使得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交流式教学法转变为交互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这就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大幅度提高。同时,运用多媒体工具演示教学,生动的flash动画、视频等紧密地与绘图和识图相联系,既可以使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很好地训练,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也会使学生想象的难度大大降低。

2.2TRIZ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教学

TRIZ理论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这首先表现在它成功地定义了空间几何模型以及内在的拓扑关系,快速确认和解决几何元素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而且它是在空间逻辑规律及思维发散的发展过程中运行的。因此,将TRIZ理论要点应用到课堂中,可加快空间思维的进程,提高模型建立的速度。具体来说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定义空间问题模型和待解决的拓扑关系;对复杂问题模型或复杂的几何拓扑关系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更好的创意;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制图实践强调投影表达,制图表达唯一,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等练习,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建立不同的空间模型,进而获得不同的解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而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是第一个阶段,思维发散可以使空间分析稳步有序地进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逻辑关系,学会空间分析方法。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课程后,通过设置专门的工程制图实践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投影制图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制图能力,并且能很好地从发散性思维进行收敛,正确分析空间几何问题。

2.3TRIZ创新思维与空间问题解决

TRIZ理论中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每传授完一个基础理论知识便可进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采用TRIZ理论创新的具体方法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九屏幕法就是一种(下转第225页)(上接第146页)TRIZ理论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具体内容是,从当前系统出发,找到当前系统的超系统和子系统;当前系统过去和未来;超系统和子系统的过去和将来。由技术系统、子系统、超系统以及这三个系统的过去和未来组成九个屏幕。这是是一种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在绘图教学中,在图形复杂学生难以形成正确有效的空间想象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根据TRIZ创新思维,利用九屏幕法,考虑问题的超系统。比如多边形表示的平面,可以利用另有一种多边形表示,线段的延长线,这些都是当前系统资源的超系统,我们可以考虑应用超系统资源进行解题。九屏幕发是分析问题的一种十分有效地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分析问题之初便能牢牢地把握住解题的方向。可以将我们能够利用的解题资源全部分析出来,克服了传统思维方法的惯性,从而摧毁传统思维方式的屏障,使学生空间思维形成的进程大大加快,机械制图的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进而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模式势在必行。机械制图课程作为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更应顺应这一趋势,以期实现自身形式和内容的改革。TRIZ理论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将会一改传统枯燥僵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方法与内容的突破和创新,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而其他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秀娟,裴金萍.画法几何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2]蔡萍,孔松涛,等.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3).

[3]杨廷双.TRIZ 理论入门导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7

培训作为满足这一需求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应只是从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单一角度进行,而是要采用客户化系统化全局思维方式进行:第一层面是逻辑排查,从客户来电反映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逐一排查、应采取的处理途径及方法、工单记录与派发的整体流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帮助座席通过一个客户的一个问题进行全面业务知识的掌握、全流程规范操作的梳理、客户问题与业务知识的灵活链接;第二层面是依据第一层面的逻辑排查将沟通技能与规范用语与标准应答话术相结合的客户感知训练;第三层面是将客户一个问题的知识点扩展到相关联的知识面,以点带面的业务知识、逻辑排查、沟通技能、标准应答话术的全面掌握;第四层面是将提高员工归属感、职业自豪感、良性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融入整个的培训中(如图1)。

如何培训才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新座席人员具备所需要的素质和胜任力呢?这需要培训者清楚新人上岗实习期间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希望的预期结果是什么?在这两方面明确的情况下再思考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和预期结果?可利用的资源有哪些?

1、明确新人上岗实习期间培训的目的是什么?

是知晓客户问题如何解答?是掌握业务知识?还是其他的什么?如果目的仅此而已,培训只会解决点的问题,告诉新人客户的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说很容易形成一言堂,也容易引发新人的挫败感。

新人上岗实习期培训的目的就是快速提升新员工综合素质,具备岗位胜任力。

2、 希望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1)巩固业务知识和业务受理流程;

(2)具备沟通能力:聆听能力、提问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流利使用规范用语和标准应答话术;

(4)同时希望能够提高新人的进取意识和团队归属感。

3、用什么方法实现预期结果达到目的呢?

基本方法是:逻辑排查法、系统培训法、教练技术。

4、可利用的资源是什么?

新人上岗实习期间的一个有利资源就是新人们自己的通话录音,也可以用事前收集的典型录音。

什么是逻辑排查法?逻辑排查法是指将问题产生的原因按照某种逻辑关系(或者是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次排列,发现其中关键因素的方法(如图2)。

将客户问题产生的原因按照逻辑关系(因果关系)进行排序,针对不同原因明确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流程。

逻辑排查我们可以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清晰客户的问题;

第二步:清晰客户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按照发生的概率排序);

第三步:清晰所有原因的处理方法和规范流程。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帮助座席人员清晰客户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座席人员按照逻辑排查的方法自然灵活地理清客户问题所在,清晰该业务规范操作流程和方法,使问题与业务相连接,使业务与规范与流程相结合。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沟通技能有机结合,将解决问题与应答话术、规范用语有机结合(如图3)。

沟通技能简要涵盖聆听能力、提问能力、理清问题、总结归纳、解决问题能力。

沟通技能培训第一步:准备录音。依当前最需掌握的业务点及新座席人员普遍的问题所在,选取相关录音。

沟通技能培训第二步:训练聆听能力。内训师不断提问客户的问题是什么?让座席人员反复聆听客户开头语,直到座席人员能够清晰准确简洁地描述出客户的问题(此过程内训师应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沟通技能培训第三步:训练提问能力、理清客户问题的能力。内训师提问:需要进一步了解哪些情况(依逻辑排查图表所列的原因)才能清晰客户的问题所在,如何提问?内训师可依据座席人员的提问方法按照客户的感受回答或让其他座席说出听到这样的提问时如果你们是客户,你们会怎么回答、有什么感受(教练技术的方法之一)?培养座席人员体察客户感受的能力并不断完善自我的沟通能力,直至座席人员可简洁准确地提出适合的问题,同时训练使用规范用语。

如果客户反映问题不清晰,内训师辅导培训如何根据听到的关键字判断问题属于哪一类,再围绕关键字选择开放性或选择性问题,引导客户将问题反馈清晰。

沟通技能培训第四步:训练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内训师提问:如何将提问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简洁的语言与客户确认?如何在客户确认后用规范用语和话术按照规范流程和方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沟通技能培训第五步:现场模拟此通录音客户问题的全过程沟通训练,同时训练座席人员使用规范用语和话术,再次理清该业务的受理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清晰掌握后两两一组进行模拟训练。

最后是以点带面地训练座席全面掌握与客户问题相关的业务知识,罗列所有相关业务知识点。每一知识点依照上述方式再次进行,进一步巩固沟通技能、业务知识、操作规范及业务处理流程。

每次培训是一项业务的全知识、全流程、系统性、逻辑性、规范性、客户化的训练,帮助新座席人员尽快胜任岗位要求,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

最后需要考虑也是贯穿培训全过程的是:如何将提高员工归属感、职业自豪感、良性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融入整个的培训中。这取决于内训师的引导,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就可达到预期效果:

(1)在培训开始时播放整通录音后,让几位座席只说出哪些地方做的好,可以学习借鉴;

(2)在整个过程中鼓励座席员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批评,内训师只需要用客户感知和结果引导座席人员自己发现问题,不断提升业务知识、修正改善沟通技能和规范操作流程;

(3)文字培训教案要尽量简洁,一看就明白操作流程,一读就可以直接和客户沟通(良好感知的客户化和规范化语言),训练以实操启发思考为主,在培训中传递尊重、传递关爱、传递规范。

这样的培训寓教于乐、实用有趣、适合成年人的学习,能够加强团队意识和团队归属感、建立积极的团队氛围。

通过上述系统培训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座席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流程,提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掌握并进一步巩固了业务知识,加强规范用语能力,提升客户良好感知;

(2)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座席以点带面地了解所有业务、各类问题的处理办法,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快速归纳总结客户问题、准确完成业务受理与处理、高效解决客户问题的效果。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8

关键词:直觉思维;捕捉;挖掘;整合

一、聚焦:直觉思维的“含冤莫白”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注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强调了证明的严格化、程序化,而与之并列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则被忽视,一直处于抑制和弱化状态。

(一)“没有过程不能算对”――“冤”:呆板的评判标准

案例:“学习通分后”练习:三块同样大的蛋糕,小明吃了一个蛋糕的[35],小红吃了一个蛋糕的[34],小东吃了一个蛋糕的[12],请问谁吃得多?

XX同学解答:小红吃得多。因为[12]是一个蛋糕的一半,而[35]和[34]都比一半多,同时[34]又比[35]大,所以小红吃得多。

老师的希望: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再进行判断。

最后的评判:半对,因为没有过程。

上述案例仅是一个缩影,诸如此类的过分使用逻辑思维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非常普遍,尤其是考试的时候,对于没有过程的结果基本都是持否定态度。事实上,本题中的学生直觉思维非常灵敏、跳跃且非常简洁正确,“不得分”的结果让他们思维从此老老实实按部就班,思维逐步走向程式化甚至僵化。

(二)“没有理由不要瞎猜”――“冤”:保守的主观臆断

案例: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引导:你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有几个性急的孩子喊起来: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老师呵斥:你证明出来的吗?没有理由不要瞎猜!学生顿时一片哑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很多知识都是在默认的基础上进行先学习的,只是等到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时再深入地研究。比如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和物体,如正方形、长方形、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长期的观察和感悟让学生对于这些图形的特性有一些不需证明就知晓的直觉,当再次研究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思维就会发生作用。这种“猜想”绝对不是瞎猜,而是在一瞬间顿悟到对象某方面的本质,从而迅速做出估计判断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一旦被承认,往往可以带给学生巨大的自信力,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一旦被打压,将会使学生三缄其口,使思维缺少灵动和冲击。

(三)“没有想好不要乱说”――“冤”:简单的打击遏制

案例:案例:如右图直角梯形中,求∠2=( )度

这道题是四年级学过了四边形的内角和之后的一道练习题,意在让学生通过360°-90°-90°-75°算出∠1,然后再用180°-∠1算出∠2,

有的同学看到题目之后,直觉思维反应∠2就等于75°,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的逻辑思维没有跟上,支支吾吾。老师评价:没有想好不要乱说。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苛求于学生的言之有理和言必有据,认为讲不出道理的答案都是误打误撞,都是瞎猜碰巧,对学生的直觉思维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不承认,致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孱弱不堪。

二、实践能让数学直觉不再稍纵即逝

(一)捕捉――机敏睿智――灵活处理

直觉思维有时并不可靠,而且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及时捕捉,灵活处理。

1.关注第一反应,找寻通灵钥匙

“第一反应”就是没有经过逻辑推理,没有经过严密论证的“直觉思维”,这种直觉来得真实质朴,捕捉住第一反应就是找到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钥匙。

案例:在学习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老师先让学生任意做三角形,有的同学摆,有的同学画,还有的同学折,大家都觉得三角形太简单。老师抛出问题:任意给你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几乎全班都表示:能!这种反应就是典型的错误直觉,老师及时关注了这种反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围一围(每个小组里发的小棒都是a+b

2.捕捉抢嘴插嘴,成就无限精彩

因为直觉具有突发性和跳跃性,不可预见地随时会发生,尤其在思维活跃独特同学的身上发生的频率更高,抢嘴插嘴则是其重要的表现形态,捕捉住并利用好,就可能成就出无限精彩。

案例: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引导:你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有几个性急的孩子马上抢嘴: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在没有经过证明和推理的情况下,他们的结论完全是正确的!这就是正确的直觉。老师不妨先肯定他们的抢嘴:你们真是太聪明了!不过怎样能证明你们的感觉是对呢?咱们量一量、折一折然后再来交流交流,好吗?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也会不遗余力地想尽办法验证,精彩无限。

(二)挖掘――旁敲侧击――激活直觉潜能

1.大胆的猜测――激活思维潜质

数学猜测是指在短时间内依据自己的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快速地给出结果或结论的过程,因为快速和开放,所以能迅速激活和触发一些隐性的思维潜质。

案例:如《循环小数》,老师揭示了课题后,引导同学们猜一猜,循环小数是一个什么数?生1:我从“小数”这两个字里可知道它一定是个小数。生2:我想循环小数的位数可能有很多。老师质疑:为什么呢?生3:我从“循环”一词联想到的,它可能就像每周的时间一样,都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这样不断重复的。师:真聪明!不但能抓住课题中的一个词去联想,还结合身边的实例去想。生3:我想循环小数中的某一个数字可能是不断出现的,就像一年都是春夏秋冬这样反复出现的一样。生4:不但是一个数字,也有可能是几个数字不断出现,比如12341234……

老师最后总结:大家猜得一点儿没错,循环小数到底什么样儿的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如果没有猜测环节,没有学生猜测过程中的互相触动和启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就难以启动,“循环小数的意义”只能被动接受。

2.自由的联想――促使直觉启动

联想是不受逻辑约束的思维,它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巧妙的联想也可以促使直觉思维的启动。

案例: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以后,老师引导:联想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更丰富的发现。比如学了今天的“在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重读),你能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纷纷联想:(1)在乘法算式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2)在除法算式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3)在减法算式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老师引导: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直觉,究竟它们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举很多例子验证。

3.敏锐的观察――瞬间达到最佳

长期的观察会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获取外界的刺激,从而使潜意识层面上的各种混沌无序的知识,在一瞬间达到最恰当的组合,进入显意识状态,即产生直觉。

案例:如图,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近?小学四年级之前的同学面对这个问题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他们说不出理由。因为“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逻辑性的知识是四年级下册才学到的。这种说不出理由的直觉正是长期的观察所得。

4.机智的选择――整体把握对象

选择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或综合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推理,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对象,这种题目主要追求“是什么”,而不细究“为什么”,可以迅速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案例:小明星期天骑自行车到奶奶家,先骑了10分钟,途中休息了10分钟,后来骑了8分钟就到了,下面那个图像大致表示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

这是一道考查直觉思维的典型试题,试题的背景来源于日常生活,在题形的设计上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摒弃具体的计算与画图突出了观察与分析思维的考察。解答本题的思路不必抓细微的定量关系,而应该观图看势,抓住其特征,进行分析和选择。

(三)整合――相辅相成――互补共赢

1.用直觉引领逻辑

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用逻辑推理来填补。对于直觉与非形式的强调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去取代数学证明,而只能作为后者的必要补充;而“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满足于不加证明的猜测,他们很快就会忘记在猜测与证明之间的区分”,而后者甚至可以说比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更糟。

(1)或对或错,追根究底

面对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产生直觉,如果对这些直觉思维不闻不问,任由学生瞎猜乱猜,最终导致学生养成随意、侥幸等不良学习心理,对于直觉的发展有害无益。在教学中不仅应当注意保护学生已有的猜想能力和直觉思维,引领学生先以直觉思维为导向,再用逻辑思维追根究底,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方法,促使他们的直觉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和趋向精致。

(2)或隐或现,自圆其说

很多直觉产生的背后都

是一些难以名状或遗忘的知

识在支撑着,如在四年级刚

学习三角形时出现题目: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三角形,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学生的直觉反应两个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但是为什么高都是相等的呢?一时又难以说清。用逻辑思维来追溯(三年级学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就可以实现对直觉思维中被简约的思维环节进行逻辑复原。

2.用逻辑检验直觉

直觉思维的结果只是问题的粗略解决,它是否正确,必须依靠逻辑思维加以证明。其中模糊的部分,需要逻辑思维进行澄清,错误的地方需要逻辑加以否定。所以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可靠的验证和反馈,这种验证和反馈为新的直觉产生创造了基础和条件,可以有效地提高直觉思维的质量。比如有同学直觉认为“同位角相等”(小学没有学习同位角),就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操作、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来验证,一旦得到验证合理,学生就能感受到直觉思维带来的巨大喜悦,从而产生巨大的成就感;比如有同学直觉认为“两个数的积比两个数的和大”,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举出反例如2×2=2+2,5×1

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郑毓信.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和直觉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1~2).

[2]徐利治,王前.数学直觉层次性初探[J].枣庄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4).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9

关键词:工业设计 逻辑思维潜能科学教育生态时代

引言:

2010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低碳化进程加速,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给人类带来的是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的大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量和重点领域调整优化,由“中国制造”正向产业链前端“设计、研发”和后端“营销渠道”延伸,“中国设计”将为“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世界已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时代转换。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设计人才思维潜能智慧的培养,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语境下,实现我国从“加工制造型”转变为“设计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再加之对设计思维潜能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所提出的。

科技的进步为设计人才的发展带来契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生了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特征的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产生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传承传统艺术形式,而且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为设计师、艺术家们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工具,使他们在艺术的创作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计算机作为当今高科技的产物,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而且开拓了艺术家创意思维潜能,带来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的深刻变革。注入艺术家的个性和深厚情感,使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完美融合,非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更加凸显。

要使人的智慧和创新思维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就要不断使人的知识、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要素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才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设计”才能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展示出人“心灵的创新能力”,也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规范人们思维,使人的思维更加正确合乎理性呢?

1.思维理性梳理

从亚里士多德创建逻辑学以来,其发展已成为一门成熟科学,主要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规则,以规范人们思维形式,使人们思维正确合乎理性。

思维,是人脑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活动。思维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理性的、抽象的、逻辑的思维,一是非理性的、形象的、非逻辑的思维,其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矛盾原则,一是充足理由原则。人类个体思维发展过程和整个人类思维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1.1 思维形式

人类思维的开端主要是非逻辑思维。人类的认识始于对对象世界的猜测和自由自在的思想,由此,往往是错误的、不准确的。经过对大量实践经验概括和总结,人们找到了使人类思维准确的一系列规律和规则,人们把经过逻辑规范的思维叫做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必须是符合充足理由的原则,纵向思维是逻辑思维,因为它是建立在充足理由基础上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形式是理性的、有规则和规律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层次性,对思维有充足理由要求。由幼时的原始的非逻辑思维发展到后来的逻辑思维是一个进步,使人的思想更加正确,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非逻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一种脑的功能,贯穿在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在实际生活中非逻辑思维比逻辑思维运用的范围更广,次数更多。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非逻辑思维活动存在。“灵感”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典型形式,和直觉、猜想、顿悟等形式的非逻辑思维内在机制一样,艺术家借助于灵气创作艺术品的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在前提材料不充分或很不充分情况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不符合充足理由原则的,直觉、灵感、顿悟、猜想、假设、幻想、横向思维形式,都具有不符合充足理由律这一共同本质特征。知道对象一点信息做出假定性结论是非逻辑思维典型形式,其突发性多见于,深思熟虑后或不经意突然产生一种思维现象,结论有概然性,产生新思想是可错的。不能否认非逻辑思维作用,或怕犯错误不敢进行大胆尝试性思维活动,新思想就永远不会获得,知识就不会进步。

现在计算机能模拟代替人进行逻辑思维活动,还不能代替人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重要性凸现出来,非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价值。设计思维更多来自于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由此,在人们认识事物上,非逻辑思维作用在于提出新思想,逻辑思维作用在于对新思想做出论证。没有非逻辑思维,思维只能在原来范围里打转转,新的思想就不会产生,人类也就不会进步。没有逻辑思维,人类思维就会混乱,就不准确,效率低下,或许会重蹈覆辙。因此,非逻辑思维如果没有逻辑思维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也是寸步难行。所以两种思维形式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1.2 思维关系

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可以转化,两者之间界限不是绝对分明。非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为了验证非逻辑思维做出尝试的结论是否正确,就要搜寻支持结论的证据,如果搜寻证据材料否证非逻辑思维做出的结论,就要重新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寻找其它可能是正确结论;如果搜寻不到足够证据材料证明非逻辑思维结论,非逻辑思维结论是否正确就无法确定;如果搜寻到充分足够证明材料证明非逻辑思维结论,非逻辑思维结论会逐步转化为较为系统知识,非逻辑思维的猜测妄断也就逐渐转化为逻辑的证明。

人的思维由以非逻辑思维为主阶段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阶段是一个进步和提高,这并不证明逻辑思维比非逻辑思维更重要。非逻辑思维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逻辑思维的优点和长处,两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排斥、联结,获得同一,是唯物辩证法客观规律决定的。只有在两种思维能力同时得到培养时,既可以进行有效地逻辑思维,也可以进行有效的非逻辑思维。放弃或压抑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危险的。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五千年文明的一张名片。不管是设计精巧的火炬,还是壮丽宏大的开幕式,那充满着中国元素颁奖音乐,都洋溢着中华文明光辉。流光溢彩,是中国灿烂文化展现给全世界的一幅美景,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设计”盛宴。

2.激发思维潜能

2.1 思维转化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成功,是在洛杉矶政府不提供任何资金情况下,获得纯利润1.5亿美元,令全世界为之惊叹。尤伯罗斯认为这届奥运会成功秘诀之一,就是运用许多新观念和新创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反复综合运用。

北京奥运会前,就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在芝加哥接受杨澜访问时曾提醒中国:“凡大国办奥运会,一定会出现政治争议,这是难以避免的。不要被情绪左右,要继续专注的工作,用最后奥运会的效果说话。”中国从申奥,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历时七年,经受洗礼,将百年奥运之梦化为现实,成果辉煌。

我们知道,非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而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中国从首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到七年后申奥成功,经历了一个从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过程。实践证明:首次申奥,我们是满怀热情的,结果失败了,可以说主要是建立在前提材料不充分基础上的;七年后申奥我们比较冷静,获得成功,主要是建立在前提材料比较充分基础上的;2008年我们“专注的工作”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各地参赛国家或地区以及参赛运动员总人数超过雅典,创奥运史之最;700万张奥运门票在奥运会上史无前例;实现5400d\时现场实况转播各项赛事,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2000/J\时,是奥运史上第一次使用全高清新技术全程电视直播奥运会。中国成功了,令世界震撼!实践告诉我们:非逻辑思维结论会逐步转化为较为系统知识,非逻辑思维的猜测妄断也会逐渐转化为逻辑的证明,两者之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是可以转化的。

2.2 潜能激发

潜能,是被隐藏的智慧和能力。人所以能创新,就是因为创新思维训练,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两种形式反复“碰撞”,使知识、非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人的思维潜能得到习得和培养,实现“冲击”的合一,这就是思维的创新。

水墨画卷。2008年8月8日当我们期待已久的奥运会开幕式出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时候,最能表现中国艺术形式一张永不褪色中国水墨画:没有油画中斑驳的色彩,仅仅用黑白两种颜色,将山水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所有的人都被卷轴创意所征服。

中国需要展现的文化因子太多,当全场数千人击宏大场景出现在鸟巢灯光下时,“中国”这两个字顿时闪现在现场所有人脑海里。一幅巨大的卷轴展开,水墨渐渐晕散,中国古老四大发明一一出现在这水墨画之中。现代高科技光影技术和中国古代文明,用一种天衣无缝方式结合在一起。卷轴上水墨变幻,便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一切韵味,尽在这简单黑白之中映辉传递。

卷轴内、外融入的汉服,京剧脸谱、唱腔,活字印刷、太极拳的印记;激动人心点燃的圣火与鸟巢上的天空完美地结合“天人合一”;现代声光电、人和多媒体放与传统舞台器械、装置、道具、服装等元素结合;整齐划一“活字印刷”、变化万千“星光人”,由“人体表演的机械化”演变成一个民族智慧勤劳的象征;各国无数运动员把自己的足迹永远留在中国奥运画卷上,成为最具震撼感人的行为艺术;中国获得金牌51枚、居第一,残奥会上获得金牌89枚、居第一。中国向全世界传递了和平友谊的美好心愿,实现了对全世界的承诺!

若干年之后,熊熊燃烧的火炬,会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淡去。但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设计者们绘出的这幅黑白水墨画,却永不褪色。

实践证明:从最能表现中国艺术形式一张永不褪色中国水墨画,到激动人心“天人合一”点火仪式;从开幕式画卷画面轴上显示屏,带有绘画感、美学感平面两维视觉效果高技术含量数字设计,到应用现代声光电多媒体手段把大量人和多媒体放在一起与传统舞台器械表演的三种元素结合;从2008年最具震撼感人的一幅立体画卷的行为艺术,到中国获得奥运100枚金牌居第一的成绩,说明非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用“灵感”非逻辑思维典型形式,直觉、猜想、顿悟等,经过艺术家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借助灵气创作的艺术品的能力,远远超过奥运本身价值。放眼后奥运“北京奥运会留下许多有形和无形的财富”,留给人们的是全新的思考——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多极反复冲撞的训练——思维潜能的正确发挥,“人”赋予设计的创造与辉煌。

3.实现潜能路径

9月14日,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发表了题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致辞中指出: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2020年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突出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

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检验着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的诚意和水平,是对各国政府和企业远见与智慧的考验,是驱动在低碳经济博弈内在动力,是生态时代工业设计对具有国际影响力高素质行业领军人才的诉求。

如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提升设计人才心理素养,内在创新思维能力,真正承担起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明确设计人员不同的目标与方向,找出各自最为恰当激发思维潜能发展路径,是对设计教育远见智慧的考验。

3.1 教育为先(路径一)

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讲话精神,是设计教育培养领军人才的指导思想和首要路径: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项基本国策。

3.2 设计思维(路径二)

中国设计的未来需要的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设计思维。思如风发,高质量、多数量、新思想、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具有话语权的领军人才。

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是人“心灵的创新能力”典型发挥,从宏观大背景出发,应用传统哲学战略式的“虚”“大”“空”,体现设计的哲学性,思维性,战略性极致的思想。通过辨证分析,总结设计纲领,提炼事物的魂。魂是事物最具有长远发展的核心价值,最高无形资产,最具闪光点,最有影响力,最有精神极致取向的。找出事物的魂,以求核心优势的最大提高,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设计的美最大发挥,体现中国同世界“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思想的设计。

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设计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激发思维潜能、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领军作用,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3 训练启发(路径三)

发展教育,以人为本。设计人才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已经成为众多成功人士的共识。

3.3.1 借鉴思维导图训练。帮助开启每个人智慧,进行“创意思维”启发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启发,是一种科学、易行训练方法,教学效果成效显著。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通过对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刺激左脑和右脑,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与想象,思如泉涌,增强我们的创造力。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教育领域广泛应用。

3.3.2 基础思维创意训练。爱因斯坦说得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比给他知识更重要。”不是“大题小做”限制思维的空间,而要学会“小题大做”。和“一题多方做”。开发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发散性联想中找到各种事物与它的联系。在差异中把握有形与无形、虚与实的思维尺度,在联想中、严谨准确、拓展思路、表现轻松,迅速做出反应。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法、强制联想法(列举法、奥斯本检核表法)不完全归纳法、类推法是非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从而,使新思想不断涌现,达到创新思维潜能发挥的最佳状态。

3.3.3 发挥角色参与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将设计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仅丰富想象,加深对设计理解,同时,增进情感体验,升华思想认识,远远超出设计本身局限的内容。充分调动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到设计实践中。经历体验过程,释放自我潜能,蓄积情感意识,体验真实、多元深入,实现与对话主体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既丰富设计人才想象,又使心灵产生感应,激发思维火花,注重前后知识的运用。

汤姆·霍普金斯,国际销售培训传奇冠军。曾学习一期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短暂培训班,激发了他身上的潜能,找到开启“潘多拉魔盒”钥匙,使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惊人的成功,27岁成为千万富翁。

3.4 创新体制(路径四)

以社会资本为资源配置基础,将人的观念、经验、智能等资源组合在一起,对其发展导向、监测预警,展开全景式科学分析,进行描述评价,反映其发展变化和动态趋势,弥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不足,在世界各国实践中显示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

按照我国现实释放与整合社会活力的社会创新实现路径,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生态时代工业设计基础性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设计人才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设计教育创新应为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新贡献,赢得“国际话语权”。

结语:

如何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篇10

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习作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应用教学:

一、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维裂变,并从中选材

小学生受自身年龄限制,头脑中可用的写作题材和体裁本来就很少,学生把要说的简短的话也记在日记里,到了写作上一时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写的。最关键的是,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在当下社会造成的学业压力之下,小学生往往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即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这条线上重复着生活,学生的感官被封闭起来,对熟悉的环境中更难培养出自己的观察力,因而导致他们在习作课上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下笔。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为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思维裂变,如以人教版三年级第一组课文后的习作要求来展开思维导图的应用讲解,习作要求大家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老师首先在黑板中心板书“课余生活”四个字,带领学生想一想什么叫课余生活,学生回答说就是放学后或者放假期间的生活,都是课余生活。“课余生活里有安静的活动,也有其他运动型的活动,那我们先从动和静两方面展开吧!”然后拉开两个箭头,裂变出两个大方向“动”和“静”,再从“动”思考,学生纷纷回答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老师说:“这么多呀,那我们再把这些活动按大方向分为三类吧!”在黑板上将“动”裂变为“劳动”“体育”和“科技”,再带领学生想一想“静”如何裂变呢,师生互动中在黑板上标出“文娱”和“休闲”。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将这些三级分层进行进一步裂变。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裂变过程中,更清晰理解了“课余生活”这个主题,并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进行写作。学生跟随老师多做几次这样的思维导图训练,以后就能更好地把握主题,挖掘自己的题材了。

二、用思维导图实现习作的构思

人的灵感总是突然闪现,稍纵即逝,事后可能完全回忆不起来当初的灵感是什么。因此,不管是在写作或是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记录闪光点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有很多想写的东西,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行文内容。

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裂变中选出了自己比较喜欢的题材,但这只是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继续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从细微处,把握如何把这个题材写清楚,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因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在构思中运用关键词等把学生的创作想法快速记录下来。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同一题材的灵感触发点也不一样,因此,老师可以首先利用一个自己比较想写的题材,如记一次学滑冰的经历,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构思过程,边思考边向学生讲述,然后在黑板上列出自己是如何用关键词来指代、提醒自己这一部分内容的,然后请学生根据在上一环节中选择的题材,利用思维导图策划自己的构思。学生会逐渐熟练这种构思、记录的方式,从而用这些关键词使主题内容变得充盈、饱满,帮助学生在下笔之前首先明白文章总体的内容。

三、运用思维导图完善逻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