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概述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2:06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1

关键词:XML;电子病历;辅助器;设计

“辅助诊断器”是面向临床诊断治疗全过程的“人-机”交互综合集成系统,它针对的是临床现场中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的行为过程和医生要求得到的帮助;它通过医生和系统的对话,为医生在诊断治疗的全程中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模型来帮助医生准确思维,达到有效地降低误诊误治率和医疗费用的双重目的。由于医生思维方式的错误而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占全部案例的69%。因此,帮助和启发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正确思维是诊断治疗支持系统研究开发的核心问题。

一、系统设计

在这部分系统设计中,本文采用了产生式系统和概率的概念来进行电子病历的辅助诊断功能。

产生式是人工智能系统的主要结构,在自然界的各种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或者说是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用一种“如果……,则……”(if……then……)的形式表示。知识的规则表示即产生式规则,是一种借助条件语句IF-THEN表示知识的方法。一般表示形式为IFTHEN。

例如:如果病人是学龄儿童,有红色斑点,并且病人发烧,则病人患的是水痘。可用如下产生式来表示这个简单的医疗知识及诊断。

病人有红色斑点、病人发烧、病人是学龄儿童,可能患的是水痘

或:IF病人有红色斑点,病人发烧,病人是学龄儿童,THEN病人患的是水痘。

由于患者的某些病症表象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如症状“发烧”,人体温度为多少度时可称为“发烧”要视情况而定,对于这种难以精确描述的表象,本文引入模糊语言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概率进行描述。如某患者“发烧37.8”,通过模糊语言可以描述为其低烧的概率为40%、中烧的概率为60%。

根据以上的理论,本文设计了一个规则库,它的DTD描述方式如下:

二、系统实例

下例是根据本文给出的方案,得到某病人的辅助诊断结果的例子。

患者症状:

1、发热

2、咳嗽

发热和咳嗽的规则库定义如下:

      发热和咳嗽

      发热是体温上升,超过了正常的体温。正常的体温是摄氏36.5--37℃,发热是人体在抵抗传染疾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如有畏寒发热,发热出汗,且身体感觉不舒服,就很可能是生病了。应当用体温表去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发热。如果体温是在38℃持续了48小时以上,吃了退热药后,体温虽下降,但是几小时后热又回来,就要赶快去看医生。热到39℃是高热,高热过久可能对脑造成伤害,不能忽视。体温表显示的人体温度36--37℃:正常37--38℃:发热38--39℃:高热高于40℃:可能有危险性的高热!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痰呈棕色。

急性呼吸道感染,对小儿、老年人及体弱者很危险。

50%,20%,20%,10%,

可能要做X线检查,也可能要住医院治疗。

              发热,咳嗽,有灰黄色痰,呼吸时有痰声。

              急性支气管炎。

              10%,20%,30%,40%

              吃点退热药(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买止咳化痰药,减轻咳嗽,必要时加服消炎药。如在48小时后未见好转,或发生呼吸困难,再去看医生。

              发热,咳嗽,头痛,流鼻涕,全身酸痛。

              流行性感冒。

              20%,20%,10%,30%,20%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滤过性病毒感染,无特效药。多休息,多饮水,吃点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如48小时后病况加重,或发现其他症状,去看医生。

     

      …

 

根据病人的症状,在规则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所有匹配的规则。疾病概率是在诊断病人的疾病的过程中统计各个疾病的可能性的数据,每个疾病都有其对应的疾病概率。疾病概率的结果值在0至100之间。其值的大小决定病人患有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的大小。这样,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该患者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是70%;患有急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是30%;该患者患有流行性感冒有40%的可能。

所以,基本得出该患者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

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检验,可以得到该患者的其它症状,然后通过这个辅助诊断器再进一步运算。

三、结语

  “辅助诊断器”是对医生对患者“诊断”的行为过程的进行模拟,辅助诊断器能够帮助医生能找到以较低的“诊断”代价获得最佳的决断结果的途径,同时,辅助诊断器对医生在诊断治疗全过程中的帮助是启发医生的正确思维。达到有效地降低误诊误治率和医疗费用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2

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是新生儿医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早期新生儿抢救存活,降低病死率、伤残率的关键。对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的认识不仅包括对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的认识。也还包括对其种类、发病概率与分娩的关系及发展趋势的认识。

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一般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胎粪吸入综合征、肺炎、肺出血、肺气漏、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等十几种,在思考诊断,上述疾病均应列入考虑范围。其发病率相差很大,新生儿窒息近年国内有关报道,其发生率占活产数的5%~10%,有的高达20%以上,病死率要占活产新生儿死亡的30%左右;RDS在出生小于2500g的低体重儿中发生率占10%~15%,出生体重介于1251~1500g者约占56%,介于1001~1250g者约占68%,介于751~1000g约占83%,介于501~750g者约占85%,2006年欧洲新生儿统计数据显示,其发生率在胎龄23~25周为91%,26~27周为88%,28~29周为74%,30~31周为52%;胎粪吸入综合征占1.2%~1.6%,病死率7%~15.8%,国外报道的发病率1%~9.2%,病死率为4.2%~28%。在诊断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病。在诊断不能解释其临床表现时,再依次考虑少见病、罕见病。在从多种可能诊断中,判定哪一种是正确诊断时,还必须考虑概率这一因素,概率总是趋向于那些最常见的疾病。当病人的临床表现符合一种常见病时,切勿诊断为一种罕见病。概率论有一条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即一棵树上站着三只小鸟,极可能是麻雀而不是金丝雀,常见病的不典型表现要比罕见病的常见表现更常见。概率论中还有一条“小概率事件,大数量必然原理”。对于高等级大医院来说,常见的简单病已经去除,更多的是疑难病及罕见病。这对于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患儿,多为首诊,往往单纯考虑常见病,而忽视少见病,造成误诊。

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发病与其胎龄关系密切,熟知不同的新生儿早期危重呼吸病的好发时间,有助于缩小诊断的考虑范围,娩出40分钟内多考虑新生儿窒息并发症,4小时出现症状早产儿考虑RDS,四天后考虑肺炎、肺出血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可能。

2系统掌握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的内在规律及特点

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其病因不同,各有其发病规律并表现出明显特点,掌握这些规律及特点对确诊尤为重要。其具有不典型性,多病性,发展快,容易引起内环境紊乱,易发生后遗症和并发症,容易发生多脏器衰竭,在日常诊断工作中,务必要树立整体思维方式。

新生儿窒息多为胎儿窒息的延续。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是影响胎盘或肺气体交换的因素均可引起窒息,原因是各种影响母体与胎儿间血液循环交换,都会造成胎儿窘迫,主要为呼吸障碍,往往先有过度呼吸,随之迅速转入呼吸暂停,患儿也相应地表现缺氧早期为兴奋期,如缺氧持续则进入抑制期,出现胎心率改变时,即须给孕妇吸氧,改变体位,寻找病因解除之。新生儿窒息诊断主要依靠Apgar评分,关键是立即进行正确的复苏。复苏后严密观察各脏器受损情况,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保护各脏器功能。

RDS最重要的病因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主要发生早产儿,临床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考虑在产房内气管插管预防性给予PS;对稍成熟的早产儿开始使用CPAP,如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征象出现,尽早治疗性使用PS,病情可能缓解,表现为呼吸窘迫症状减轻。

新生儿湿肺由于液体积聚引起,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湿肺多见于足月儿,剖宫产、急产,特别是选择性剖宫产,宫内窘迫和生时窒息者发病率高。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如出生时有窒息者,抢救复苏后即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呻吟、吐沫,早产儿湿肺的临床特点发病早,症状重,可发生呼吸衰竭。

掌握这些规律,不仅能解释复杂的临床症状与疾病本质的关系,更能依据其表现的特点作出早期诊断。症状作为线索是获取疾病诊断或解决某项难题中起着指引或导向作用的信息。一旦对一条线索做了全面评估,便可能会立即指向准确诊断,也可能附属于另外的线索,形成有价值的可操作症状组合,还可以用作形成某种假设诊断或鉴别诊断,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意同一症状不相同疾病中的不同表现。以症状为线索的诊断思路,可以帮助医生养成按正确思维程序进行分析思考的好习惯。

3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表现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多样性

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普遍表现为气急、呼吸费力、发绀、呻吟等常见症状,有的医生不顾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各有其表现的特殊性,根据常见的症状诊断为常见病,从而酿出大错。如吐沫、发绀就诊断肺炎,有呼吸暂停就诊断原发性呼吸暂停。这些常见的症状常掩盖了疾病的本质。一旦对一条线索做了全面评估,便可能会立即指向准确判断;也可能附属于另外的线索,形成有价值的可操作症状组合,还可以用作形成某种假设诊断或鉴别诊断。

不同的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在其不同阶段有其表现的特殊性;因个体差异不同,同一种早期新生儿危重呼吸病可表现多样性,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轻者4~6小时后出现症状,部分仅需CPAP支持;重者娩出即出现症状,可并发脑出血、呼吸暂停及脑白质软化,需重复PS及机械通气。区别主要临床表现与次要临床表现,选择恰当的主要临床表现,来指导富有成效的分析方向,是分析资料进入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3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多发的气象灾害,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表明,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能引起大鼠肺巨噬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大质膜通透性和膜脂流动性,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甚至导致DNA损伤,是一种细胞毒性物质〔1-4〕。但有关沙尘天气对人群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5〕。本文应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了1994~2003年沙尘天气对甘肃省民勤县居民呼吸系统日入院人数的联系,以揭示沙尘天气对人群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 为甘肃省民勤县,该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102°45′~103°55′E,38°20′~39°10′N),海拔高度1000~2000m,西、北、东分别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接壤。是典型的大陆性沙漠气候,是我国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扬沙、沙尘暴等沙尘天气是该地区全年性的气象灾害。

12 资料收集 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资料取自甘肃省民勤县2所大中型医院1994~2003年的住院登记表。呼吸系统疾病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J00-J99之内的疾病,并剔除因人为原因造成的疾病。气象数据来自国家气象局。

13 统计分析 采用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影响,并分别按性别的不同分层建立模型。日入院人数相对居民总体属于小概率事件,其实际分布近似于泊松分布,因此,本研究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同时,采用Akaike信息标准(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作为评判标准〔6〕,对回归模型进行因子选择与优度检验。具体模型如下:log[E(Yk)]=α+DOW+βXk+s(time)+s(Zk)其中:E(Yk)响应变量Y为在k日的住院人数预期值;α为截距;DOW为反映日历效应的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分类变量X(虚拟变量)包括非沙尘天气、沙尘天气两类;β为回归系数;s为非参数平滑样条函数(smoothing spline function);time指日期;Zk为在k日的气象因子变量。

2 结果

21 沙尘天发生频数描述 除2003年发生26次沙尘天气外,1994~2002每年沙尘天气发生频数均超过30次,其中以1996年发生次数最多(51次)。10年的沙尘天气中以扬沙发生的频数最大(287次),其次为沙尘暴(120次),浮尘天气鲜有发生(6次)。民勤县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3~6月份,占全年发生次数的60%。

22 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气象因子比较(表1) 与非沙尘天气相比,日最大风速与日定时最小能见度在各个季节的沙尘天气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气象因素一般在沙尘天气下变化不明显。说明民勤县沙尘天气所引起的气象因素变化主要表现为风速显著增大、能见度显著降低。

表1 民勤县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气象因素比较(略)

注:与非沙尘天气相比,经t检验,a P≤005,b P≤0001

23 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资料描述(表2) 研究期间民勤县共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3435例,男女比例为1∶045,其中肺炎患者为1515例,占呼吸系统患者总人数的45%;其次为URTI(特指急性感染,包括急性鼻(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1248例,占总数的36%。

转贴于

表2 1994~2003年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分析(略)

24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表3) 呼吸系统疾病总日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02~127),其中男性RR=114,95%CI=101~129,女性RR=118,95%CI=100~141。URTI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3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0~136),其中URTI男性日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8,95%CI=104~159),而URTI女性RR在沙尘天气滞后0~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炎男性日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0~138)。

表3 1994~2003年沙尘天气对民勤县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影响的GAM分析结果(略)

注:P≤005;RR为沙尘天气下就诊危险度对非沙尘天气下就诊危险度的比值

3 讨论

民勤县是我国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94~2003年共发生了413次沙尘天气,平均每年发生约40次,而且多为扬沙、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因此,将民勤县作为沙尘天气的研究地区,有明确的地域代表性,对于揭示我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和保护当地居民健康特别是呼吸系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增加与沙尘天气的发生存在统计学联系,且沙尘天气的影响表现为滞后效应。经GAM模型分析得知,呼吸系统总疾病日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沙尘天气对人群呼吸系统有明确的伤害。民勤县沙尘天气发生期间气象因素的变化主要为风速显著增大和能见度的显著降低,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高低直接决定了大气能见度的大小。因此,沙尘天气的变化主要是风速增大与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增高。由于沙尘天气一般都具有持续性,所以沙尘暴之后很有可能会出现浮尘或者是扬沙天气。目标人群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吸入细颗粒物就越多,且这些细颗粒物吸附有害气体、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随漂浮时间延长而增多,对目标人群呼吸系统造成的危害就增大,这可能是沙尘天气对人群健康产生滞后效应的原因。分层分析发现,沙尘天气的发生只与URTI和肺炎的男性患者日入院数有统计学联系,说明沙尘天气对男性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大,具有性别差异。可能是男性居民从事户外工作的比例较女性高,且防护意识比女性相对淡薄所致,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可能也是男性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大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Geng H,Meng ZQ,Zhang QX.Effects of blowing sand fine particles on 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fluidity,and intracellular calcium levels of rat alveolar macrophages[J].Toxicol Let,2005,157:129-137.

〔2〕 耿红,孟紫强,张全喜.沙尘暴细颗料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钙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6):845-850.

〔3〕 耿红,孟紫强,张全喜.沙尘暴PM2.5水溶和有机成分对巨噬细胞的损伤[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1):20-24.

〔4〕 孟紫强,张全喜.大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1):15-17.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4

关键词:消化内科;感染;临床探讨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时或因住院而发生的感染,不包括住院前的感染,即患者在未住院时就已经感染病原体,有感染的隐性特征。医院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长期以来医疗卫生系统各个部门都在不断努力,以便改善医疗环境,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但是,效果并不显著,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并未降低,并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问题,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如何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是近年来医学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消化内科住院患者567例作为对照组,未给予抗感染预防措施。选取2018年1-12月消化内科住院患者592例作为试验组,给予室内空气、物体及常用物品清洁、消毒等抗感染预防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发生感染例数。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原发疾病分布情况及感染部位的分布。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Excel和SPSS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患者不同年龄段感染情况: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7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60岁以下患者感染率最小。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感染预防效果比较:试验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感染患者原发病情况:两组共感染患者82例,其中消化道肿瘤25例(30.49%),肝硬化20例(24.39%),消化道出血15例(18.29%),消化道溃疡8例(9.76%),慢性胃炎5例(6.10%),胰腺炎5例(6.10%),其他4例(4.87%)。两组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分析:两组感染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28例(34.15%),下呼吸道感染23例(28.05%),胃肠道感染17例(20.73%),泌尿系统感染14例(17.07%)。可见上呼吸道感染者最多,下呼吸道感染次之,泌尿系统感染最少。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5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62―02

呼吸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临床诊断技术有了质的提高。首届国际呼吸内镜诊治大会暨肺癌诊疗新技术研发发表会的召开表明[1],作为呼吸科诊疗中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仪器,呼吸内镜诊断技术在呼吸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呼吸内镜医生可以直观、准确、快速的了解患者的情况,与其他呼吸科的诊疗手段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当前呼吸内镜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技术也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就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并探讨了呼吸内镜在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是由内窥镜发展起来的新型诊断技术。其由传统内窥镜系统组成,作用于呼吸系统。其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诊断,并通过微创技术应用实现呼吸系统的诊疗与治疗。目前,呼吸内镜主要应用胸外伤、肺癌手术前检查、肺感染、食道气管瘘等疾病。在现代呼吸科诊疗中,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呼吸科诊疗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呼吸科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的诊疗信息。在现代医疗机构中,呼吸内镜作为呼吸科诊疗的基础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为现代临床诊疗、治疗提供了准确的、详实的诊断信息,为提高呼吸科诊疗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 呼吸内镜技术在呼吸内科诊疗的应用探讨

目前呼吸内镜技术在呼吸内科诊疗的应用主要应用与介入性肺病诊疗、内科胸腔镜与支气管镜技术的复合应用以及相关呼吸系统内科疾病的诊疗。在实际的应用中,临床医师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应用呼吸内镜进行检查。同时,临床医师还要根据患者病情对呼吸内镜技术应用进行方向指导。例如:肺部水肿患者的临床诊疗中,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确定呼吸内镜的诊疗方向与重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指导呼吸内镜的应用。通过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以及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减少患者痛苦、提高诊疗效率,为提高患者诊疗效率、减少患者病痛奠定基础。

2.2 在临床中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呼吸内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以下几项加以注意[2]:第一,要保证呼吸内镜诊疗患者在诊疗前 6 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当诊疗结束后 2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女性患者还应当错开月经期。第二,在诊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憋气感、异物感,医生应当提前将这种可能性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像医生说明。医生会妥善的处理。第三,在患者诊疗之后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患者也不必恐慌害怕。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过大时则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并予以处理。第四,呼吸内镜使用之后注意消毒,第五、根据工作需要,应当配备相应的内镜及清洗消毒设施:(1)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数量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患者安全。(2)清洗消毒设施应当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者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高压气枪、干燥设备、通风设备以及与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和消耗品。(3)清洗消毒液应当有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酒精等。六、严格执行清洗消毒规范。根据卫生部20(0年制定的《内镜清洗消毒及操作规范》要求,呼吸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2)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3)凡进入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的消毒,即初洗、酶洗、水洗、消毒、冲洗干燥五个步骤。(4)内镜及附件使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5)所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3]。(6)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事件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7)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3 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前景

作为呼吸系统辅助诊疗的手段,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可以有效帮助临床医生确诊患者的病因,及时的进行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进一步完善的步伐,例如荧光支气管镜技术、超声支气管镜技术等诊疗技术的研发成功预示着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光明的发展以及应用前景,并且随着多学科复合应用的推广,极大程度地 提高了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应用领域。荧光支气管镜技术采用蓝色激光照射下病灶的荧光性实现了病灶部位的精确显影,提高了呼吸内镜的诊疗准确性。而超声支气管镜更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现代呼吸内镜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当前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未来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将会与先进的医学技术相结合,以多学科复合应用方式进一步提高该技术的精确性,实现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广。

4 结语

呼吸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呼吸内镜是呼吸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呼吸科诊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有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与传统的呼吸科诊疗方式相比,呼吸内镜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科诊疗的效率。从当前呼吸内镜的发展前景上看,多学科复合方式将会是呼吸内镜未来发展主要方向。可以预见,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在未来呼吸科诊疗中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常利军.呼吸科诊疗技术概论[J].临床医学信息,2010(8).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6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内科诊疗;荧光支气管镜

呼吸内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内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内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内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呼吸内科的传统诊疗方式主要存在着诊疗时间过长,诊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支气管镜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很大的贡献。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技术能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能通过微创技术来治疗病人。呼吸内镜技术是一种以内窥镜为基础的诊疗技术,内窥镜是一种可以送入人体腔道内的窥镜,它可以使医生非常直观的观察病人检查的部位。呼吸内镜以支气管镜、胸腔镜和纵隔镜为代表,其中支气管镜最早被提出是在1897年,当时德国科学家Killian报导了利用直径8mm,长度为25cm的食道镜取出骨性异物,从此开启了支气管镜的发展历史。在支气管镜发展的100多年来,从最初的硬质支气管镜发展到纤维支气管镜再到现如今的电子显微镜为气道疾病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变化[1]。胸腔镜是1910年由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首次提出的,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胸部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纵隔镜则是在1959年由瑞典医生Carlens首次提出,用于上纵隔检查和活检,可应用于癌症的分析检查。当前呼吸内镜已经在肺感染、胸外伤、食道气管炎以及肺癌手术前检查等多项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于呼吸内镜医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准确、快速、直观的判断,避免患者的病情被延误,解决了传统呼吸内科诊疗技术不能准确判断病人病情的问题。

2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医生要科学使用呼吸内镜作为诊疗的手段

呼吸内镜能够送入人体腔道内,直接观察患者的病变位置,使得医生能够直观准确的了解患者情况,与以往的诊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虽然呼吸内镜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治疗,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医生应当要从患者的病症特点入手,以患者的初步诊疗和呼吸内镜技术的特点作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医生应当加深对呼吸内镜技术的了解,积极分析在呼吸内科中应用呼吸内镜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实现提高呼吸内科诊断效率的目的。

2.2 当前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

呼吸内镜主要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确定患者的情况能否采用呼吸内镜技术进行诊疗,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诊疗的具体方向。在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医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就避免了患者遭受较大的病痛,能够有效的提高诊疗的效果。

2.3 在临床中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呼吸内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以下几项加以注意[2]:第一,要保证呼吸内镜诊疗患者在诊疗前6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当诊疗结束后2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女性患者还应当错开月经期。第二,在诊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憋气感、异物感,医生应当提前将这种可能性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像医生说明。医生会妥善的处理。第三,在患者诊疗之后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患者也不必恐慌害怕。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过大时则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并予以处理。第四,呼吸内镜使用之后注意消毒,由于呼吸内镜其材质特殊、精密度高且结构复杂,因此在患者使用后需要严格的清洗消毒。如果呼吸内镜的消毒不合格很容易造成医源叉感染,在对呼吸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

3 呼吸内镜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呼吸内镜以管镜和胸腔镜为核心,可以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极大的便利。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在多学科复合应用的推动下也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荧光支气管镜技术以及超生支气管镜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荧光支气管镜技术医生可以利用蓝色激光下患者病灶的荧光性来清晰的观察患者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利用超声支气管镜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气道壁各层组织结构,能够准确的观察出早期侵润型肿瘤的侵犯深度和范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超声支气管镜将是呼吸内镜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对当前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来看,呼吸内镜未来的发展将会以多学科复合的方式为主,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具有极大的意义[3]。

4 结束语

呼吸内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呼吸内镜是呼吸内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有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与传统的呼吸内科诊疗方式相比,呼吸内镜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效率。从当前呼吸内镜的发展前景上看,多学科复合方式将会是呼吸内镜未来发展主要方向。随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强.呼吸内镜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102.

[2] 陈正贤.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用的一些争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前沿版).2006,26(4):53-54.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7

【关键词】 自我护理; 抑郁; 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高达8%~10%[1]。患病个体呼吸功能受损,气急、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社会活动,降低其自我护理能力,影响生存质量[2]。2004年,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病学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新防治指南中提出COPD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3],提高疾病的自我护理技能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COPD慢性、迁延性的患病过程可能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出现情绪障碍,如抑郁。关于患者抑郁情绪对自护能力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索两者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7-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32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关于COPD的诊断标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认知功能障碍,病情稳定,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肺结核者。患者年龄28~74岁,平均(53.96±11.53)岁;男72例,女60例;文化程度:初中54例,高中或中专40例,大专及以上38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新农合为主(占50.7%),省、市医保患者占49.3%。

1.2 方法 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调查,测量工具选择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

1.2.1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由美国学者根据Orem的自护理论设计制定[4-5],包括43个条目,4个维度,即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总分为172分,每个条目分值为0~4分,4分代表“非常像我”,0分代表“非常不像我”。自护能力根据得分不同可分为3个水平:高水平为分值>总分值的66%;中等水平为得分占总分值的33%~66%;低水平为分值

1.2.2 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SDS)为Zung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随治疗的变化,评定时间跨度为最近1周。量表有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反映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每一个条目按l~4级评分,“l”代表从无或偶尔;“2”代表有时;“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如此。20个条目中有l0项(第2、5、6、11、12、14、16、17、18和20)是用正性词陈述的,为反序计分,其余10项按1~4顺序评分。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评分指数在0.5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P

2 结果

2.1 COPD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患者自护能力平均分为(113.24±19.76)分,其中处于高等水平者40例(占30.3%),92例处于中、低等水平(占69.7%),四个维度中自我概念(20.69±5.25)分、自护责任感(18.54±4.63)分得分较高,处于中高度水平;而自护技能(22.13±6.72)分与健康知识维度(45.71±9.13)分得分相对较低,处于中低等水平。

2.2 COPD患者的抑郁状况 患者SDS平均得分为(39.68±6.04)分,高于国内常模(33.46±8.55)分。根据抑郁指数,无抑郁者占41%,轻度抑郁者占40%,中度抑郁占16%,重度占3%。

2.3 COPD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抑郁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状态。这种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并伴有与肺部对毒性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在此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多在活动后发生气急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静息时也出现气急并且咳嗽、咳痰,长年存在,急性发作期时可并发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并出现相应症状。此外,还有疲乏、纳差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逐步丧失劳动力,生活质量下降,最终因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等原因死亡。由于起病潜隐,发现时病情已经较重。多年的咳嗽咳痰史和随时间而加重的气急等症状严重困扰着患者,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日常生活。急性发作期并发呼吸衰竭或右心衰竭,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3.1 COPD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和健康知识有待提高 Orem认为,自我护理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确保自身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较高的自护能力对患者维持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6-7]。本研究结果显示,仅有30.3%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处于较高水平,68.7%的患者普遍处于中低等水平,说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亟待提高。其中患者的自我概念和自护责任感相对较高,而自护技能和健康知识评分较低,可能因为患者已认识到自我护理对维持健康的重要性,具有恢复健康的强烈信心,因此有较高的自护责任感,但临床的健康指导更多的停留在口头宣教上,需要探索更有效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8],使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的知识,同时护士进行个别指导和监督,提高自护能力。

3.2 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疾病自护能力 抑郁通常伴有心境低落、精神压抑等情绪障碍,本研究调查发现59%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与赵文芳[6]的研究结果一致。由表1可见,抑郁与自护能力及四个维度得分均呈明显负相关,说明抑郁情绪的产生会降低COPD患者的自护能力,抑郁程度越重,自我护理能力越低,可能因为COPD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的过程会降低患者疾病治愈的信心,同时发作时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会降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产生无能、失望等心理反应[9]。抑郁情绪又会降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能有效的掌握自护能力[10],形成恶性循环,提示护士在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健康指导中要重点评估COPD患者的心理问题,联合家庭的支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引导患者正确、积极应对疾病相关事件,更好的掌握自护技能,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炼,张国林,林少姗,等.健康教育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0):808-810.

[2] 李淑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2A):313-315.

[3] 李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源性心脏病[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71.

[4] Barbara Y, Kearney I, Fleiseher.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J].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1979,2(1):25-34.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l-127.

[6] 赵文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08.

[7] 唐湘林,瞿云中.COPD病人自我护理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5(1):78-80.

[8] 卓燕容,李淑霞.健康教育对COPD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610-1612.

[9] 许淑华,张晓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下降的相关问题及护理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1):97-98.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8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流行病学特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2-01

为了解新晃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给进一步制定有效的传染病防控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对新晃县2008――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使用Exec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概况 2008――2012年新晃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3335例,总发病率为271.99/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354.0504/10万下降252.9618/10万,下降28.55%;报告乙类传染病死亡病例33例,总死亡率为2.69/10万;2012年出现高峰,上升173.57%,报告丙类传染病死亡病例2例,总死亡率为0.16/10万。

2.2 发病构成

2.2.1 肠道传染 5年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未分型)、痢疾、伤寒和副伤寒3种肠道传染病共251例,总发病率为20.47/10万,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53%,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第三位。2008――2012年各年报告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其中细菌性痢疾151例,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总数60.16%,总发病率为12.32/10万,病毒性肝炎(甲肝共报告发病24例、戊肝5例、未分型32例)共61例,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总数24.3%,总发病率为4.98/10万,伤寒和副伤寒39例,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总数15.5%,总发病率为3.18/10万。

2.2.2 呼吸道传染病 5年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麻疹、肺结核3种呼吸道传染病共1778例,总发病率为145.01/10万,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3.31%,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第一位。2008――2012年各年报告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发病主要为肺结核1711例,占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总数96.23%,发病率为139.54/10万,麻疹共59例,占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总数3.31%,总发病率为4.81/10万,甲型H1N1流感8例,占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45%,总发病率为0.65/10万。

2.2.3 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5年累计报告艾滋病(包括HIV感染者)、乙肝、丙肝、淋病、梅毒5种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共1297例,总发病率为105.78/10万,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的38.89%,居乙类传染病发病第二位。2008――2012年各年报告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 肺结核 2008――2012年共报告发病1711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1.3%,总发病率为140.06/10万,死亡报告10例,总死亡率为0.82/10万。发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其中以12月份发病最多,报告发病247例,占发病数的14.43%;全县24个乡镇均有发病,发病率居前三位的是少数名族侗族、苗族聚居地,在一条线路上的中寨乡、米贝乡和碧朗乡,发病率居后三位的是人口较少,发散居住的汞矿、茶坪乡和新寨乡。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9:1;年龄集中在15-80岁,其中55岁、70岁年龄组为相对高峰。

2.3.2 乙肝 2008――2012年共报告发病802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4.05%,总发病率为65.41/10万,无死亡报告病例。发病总体趋势呈现稳定持平状态,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全县24个乡镇均有发病,兴隆镇以总发病率97.17/10万居首位。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75:1;年龄集中在15-75岁,其中20-50岁年龄组为相对高峰,报告发病533例,占发病数的66.4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数的65.65%。

3 讨 论

2008――2012年新晃县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28.55%;报告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2012年出现高峰,上升173.57%;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肠道传染病下降55.07%,呼吸道传染病下降53.34%,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72.31%。

综观以上新晃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有以下特征: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重点传染病肺结核、乙肝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艾滋病有加速上升的趋势,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发病打破了季节性限制,流行性腮腺炎大龄儿童发病数增加。因此,定期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传染病变化特征,不断调整防控策略,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才能有序、有效的做好全县传染病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9

大概是8年前的事情吧,我们科内先后遇到了不少肝硬化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那时,顺理成章地认为,肝硬化患者要表现,出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必然考虑为呼吸系统疾病,以感染为最常见。记得当时几乎都按照一般炎症来处理,奏效甚微。虽然如此,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习以为常。

不久前,在图书馆浏览新书时见到由孟庆义等编写的一本《急诊科典型病例分析》,书中介绍了4例“肝肺综合征”,现抄录1例如下。

患者,男,56岁。因胸闷、憋气、右上腹胀痛20年。咳嗽、咳痰伴发绀3年入院。

20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并逐年加重,同时伴有双侧季肋部持续性胀痛,以右侧为重,严重时不能弯腰;有时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当地医院就诊,行B超及肝穿刺活检,诊断“弥漫性肝病”,未做特殊治疗。13年前发现脾大、脾功能亢进,此后经常有鼻衄及牙龈出血。近3年来出现咳嗽、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偶尔出现暗红色血块,伴口唇、指端发绀明显,活动后胸闷、憋气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T36.7℃,P 60次/分,R24次/分,BP 90/60 mm Hg。慢性病容,面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口唇、甲床发绀,杵状指、趾。双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啰音。肝脏可触及肋下3 cm,剑突下5 cm,脾脏肋下4 cm。

实验室检查:RBC 4.26×1012/L,WBC 8×109/L,PLT 302×1010/L,Hb 147 g/L;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均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正常,γ-谷氨酰转肽酶58 U/L,总胆红素23μmol/L,直接胆红素10.3μmol/L,白球蛋白比值(A/G)1.33。

血气分析显示:吸氧前pH值7.41。动脉血氧分压(PaO2)38.6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7.8mm Hg,血氧饱和度(SaO2)73.0%;吸氧后:pH7.42,PaO2 68.5mm Hg,PaCO2 35.4mmHg,SaO291.0%。

胸片显示双肺纹理较粗;胃镜见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肺功能检查示通气功能减退,小气道功能障碍。对比超声心动图心脏无畸形,二氧化碳气泡造影显示二氧化碳小泡先在右房右室内出现,二氧化碳小泡离开右房室经4-6个心动周期后,左房室内见明显小泡回声,提示肺血管扩张。胸部CT未见异常,上腹部CT示下腔静脉狭窄,奇静脉、半奇静脉扩张;肺部核素检查未见典型肺栓塞改变。肺血管造影检查示心脏各腔室未见异常,未见肺动脉栓塞及肺动脉畸形引流。

读完上述病历,不能不引起深思,回忆起来既往对“肝肺综合征”的诊治之失误,深感惭愧。

【思维方法】

“一元论”是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我想对此大家不会再有异议了。

问题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是想用“一元论”思维,但是难以实现。换句话说,就是将全部临床症状都用一个疾病来解释,又解释不通。无奈,只能另外考虑其他疾病。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激发点,一是对临床征象观察的是否到位;二是对相关医学知识是否了解。如果缺乏这两点,必然会干扰或遮蔽你的思维路径,以致实施困难。

诊治过程提示

怀着沉痛而自责的复杂心情,寻找过去导致对该病诊治的失误,其主要原因有如下。

临床水平低下现代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拓宽了我们的耳目,提高了我们临床实践能力。

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当年临床医生的知识狭隘与诊治条件的简陋,对肝肺综合征的认识十分肤浅,几乎很少做进一步检查,后来,由于血氧分析检查项目的日益普及,对此病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篇10

玉屏风散出自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是中医扶正固本的经典方剂。该方疗效好,是国家基本中成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载。该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用于治疗气虚肌表不圊兼感风寒之自汗症。“非典”期间,北京、上海、广州、四川等地提供的“非典”防治方中,一般都包含玉屏风散中的黄芪、白术和防风,结果病死率大大降低,肯定了玉屏风散在防治“非典”中很好的免疫调节和增效作用。近代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将本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系统、各专科。对此进行综述如下。

玉屏风散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据研究玉屏风散有扶植上呼吸道优势菌甲型链球菌的生长,从而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定植,并能提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对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均有激活和增强作用;上述机理的研究为玉屏风散在呼吸道感染方面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庄洪涛等在临床上也得以验证。

顾等研究证明玉屏风散对Th2介导的上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治疗作用,该方剂能提高Thl/Th2比值和抑制Th2细胞的过度表达。易宁育等还证明玉屏风散通过对环核苷酸的影响而双向调节免疫活性。上述研究对玉屏风散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中提供了依据。徐明怡把该方用于过敏性鼻炎取得满意疗效。卢宏昌等运用此方预防哮喘发作有效率93.75%。

玉屏风散补肺益表,固表扶正,杨如玺等把该方加减用于肺心病缓解期患者治疗,有效率91.18%。侯林江等发现该方能改善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能加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痊愈。

玉屏风散在循环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李小兵等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玉屏风散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表明该方有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的功能。其机理主要是黄芪具有降压和利尿作用。药理研究玉屏风散能改善心肌供氧及激发细胞免疫功能,随症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疗程短、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玉屏风散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玉屏风散益气固涩,司肠道之开合。林振文等运用此方加味治疗慢性泄泻45例疗效显著。

玉屏风散能扶正祛邪,升高免疫球蛋白,改善微循环。增强细胞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的功能,促使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结肠炎溃疡病变的修复愈合。刘敏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总有效率92.3%。

玉屏风散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据研究该方对水盐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紊乱。邵晓明用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肾炎,童宗武用来预防肾病综合征复发,冯玉章试于急性肾炎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

玉屏风散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蒋尊武利用玉屏风散的免疫调节作用把它试用在风湿病患者中,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

玉屏风散在生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提高黄体功能和改善排卵功能,根据此机理该方被行家们用于习惯性流产、不孕症、老年性阴道炎等妇科疾患。

玉屏风散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有专家以玉屏风散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症有效率达89%。推测其机理与该方中的防风的抗惊厥、镇静和黄芪的镇静等有关。蒋尊五用它来治疗偏头痛取得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该方中防风、黄芪等镇静、镇痛有关。

玉屏风散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张建英等运用该方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45例,有效率100%。其机理可能与调和气血,调节运化功能有关。白术对肠道平滑肌有双相调节作用,另有利胆功效。

陈某运用此方加减治疗胃下垂疗效满意。中医学方面解释认为方中黄芪、白术健脾胃培土、和中生中气。

本方临床应用广泛,但相关的机制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报道不多,多侧重于经验医学,循症医学的研究甚少,有时缺乏有力的依据,这是笔者的一些拙见和以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09.

2 唐国顺.玉屏风散防治“非典”机理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3,3:35.

3 徐艳琴,袁嘉丽,陈文慧,等.玉屏风散中君臣两药扶植上呼吸道优势菌甲型链球菌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2):16-18.

4 章惠陵,陈松泉.玉屏风散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4:37.

5 伍雪芳,梁春敏.玉屏风散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化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6):11.

6 梁春敏,王贤喜,董群,等.玉屏风散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3,23(6):385.

7 庄洪涛.玉屏风口服液治疗反复性呼吸道感染86例[J].陕西中医,2005,26(4):351.

8 顾塘,蒋瑾瑾,沈朝斌,等.玉屏风散对小鼠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Thl/Th2平衡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7):50-52.

9 易宁育,姚渭珍,君忠铭,等.中医扶正方剂玉屏风散的药理研究-对免疫功能双方调节作用有效组分的探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3,3(2):82.

10 徐明怡.玉屏风散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95例[J].实用中医学杂志,2003,19(11):573.

11 卢宏昌,郭芹.玉屏风散预防哮喘发作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4):148.

12 杨如玺,杨秀枝,袁爱枝.扶正平喘止咳片治疗肺心病缓解期6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5):3.

13 侯林江,张玉国,辛洪涛,等.加味玉屏风散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红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2(10):727.

14 李小兵,卢军敏.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玉屏风散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免疫失衡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医杂志,2005,30(12):949-950.

15 查益中.黄芪对血压的双相调节[J].中医杂志,2000,41(6):329.

16 宗桂芳,王玲,王芳.玉屏风散合生脉饮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8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8(3):241.

17 林振文,朱子奇,郑婉如.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慢性泄泻4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6(12):16.

18 刘敏.玉屏风散加味辩证治疗慢性结肠炎5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2):106.

19 邵晓明.玉屏风治疗慢性肾炎[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2):108.

20 童宗武.应用加味玉屏风散预防肾病综合症复发探析[J].辽宁中医,1998,25(5):210.

21 冯玉章.玉屏风散治疗急性肾炎2则[J].陕西中医,2002,23(10):920.

22 蒋尊武.玉屏风散合桂枝汤代裁的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1997,6:37.

23 刘利平,邱广波,董玉兰.玉屏风散临床应用近况[J].中医药信息,2001,18(3):18.

24 弓耳超.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女性免疫性不孕症144例[J].陕西中医,2004,25(11):983.

25 孙桂芳,杜建华.玉屏风散为主治疗老年性阴道炎23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4):358.

26 马红.防风近年研究概述[J].中草药,1994,25(8):438.

27 张银娣,沈建,宋健,等.黄芪皂苷甲的镇痛、镇静作用[J].南京医学院学报,1984,4(4):355.

28 张建英,王锡宇.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J].青岛医药卫生,2005,37(5):348-349.

29 李育浩.白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1991,14(9):38.

30 陈敏珠.白术的药理作用[J].生理学报,1961,24(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