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11-03 17:54:14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1

保护区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保护区的多重功能,科学的分区管理是协调自然保护区内各个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按照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合理划分保护区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绝对严格保护的封,实验区可以理解为是保护性的经营区,缓冲区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区域[2]。保护区分级管理的作用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职责、管理范围、投入机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3]。 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一样,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申请进行功能区调整,这说明自然保护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原来的功能分区已经无法协调各种矛盾、无法满足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4]。因此,为继续拓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空间,着眼于保护区建设的长远需要,解决原功能分区的历史局限性和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但是为避免盲目调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造成的种种恶果,应采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开展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 本文以“保护优先”为根本出发点,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在保证保护区的性质、主要保护对象、范围和面积不发生改变,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综合考虑保护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目标适应性分析方法进行功能区调整。 1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总体技术路线 1.1总体思路 依据部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相关规定,结合保护区所涉及区域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本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的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使保护区的性质和主要保护对象不发生任何改变,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在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前提下,仅将一些保护对象不复存在、保护价值不高且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划为实验区,将一些保护对象集中、生境保存尚完好的区域划补为核心区或缓冲区,适度扩大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及比例,使其更加符合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维护那些仍处于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性和面积适宜性,以及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力。并进一步缓解社区矛盾,满足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以促进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1.2主要的技术方法和逻辑流程 1.2.1主要的技术方法 理论上以生态学相关模型、景观生态学和理论地理学为基础,方法上可以基于ArcGis9.x空间分析技术及生物地理属性加权分析技术,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生态格局特征与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如下。 (1)背景分析: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背景以及与区域中干扰背景的空间关系,区域中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特点及其对保护区可能的影响,以及自然和人为扰动的特点和规律。 (2)总体布局分析: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分析目前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级别,合理确定保护区功能定位并为一个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的自然保护区布局模式奠定基础。 (3)构建部级自然保护区地理空间数据库:根据自然保护区需求分析,其功能区划分涉及多方面的数据,由以下几大类数据组成:现状类数据、地形地貌信息数据、植被信息数据、土地权属及利用信息数据、珍稀濒危动植物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游憩资源数据、保护区社区信息数据以及保护区日常管理数据等。在GIS平台下,应用Geodatabase对所收集的空间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同时根据GIS数据库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字段属性设计和数据编码设计,构建自然保护区地理空间数据库。 (4)关键地段识别:对自然保护区中具有关键生态作用或生态价值的景观地段予以判断和识别,如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生境类型或单元、生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裂点、对人为干扰很敏感而对景观稳定性又影响较大的单元以及那些对于景观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段等进行识别,作为对自然保护区规划和景观资源利用的依据。 (5)生态属性分析:依据现时景观格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保护区所保护物种特点(如:不同的生境,不同的迁徙、活动路径,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缀块之间生态功能和作用等)在空间分析技术和地学、生态学相关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规划的实践。 (6)保护区的资源限制性利用格局分析:根据保护区范围内自然、人文资源的分布,社区的分布情况,同时应根据保护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及限制性来决定,而后者是与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相关联的。对于已经开展了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对其的利用已超越第一产业发展阶段,旅游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保护区与旅游及社区发展的冲突较为明显,区划时应综合考虑。 1.2.2逻辑流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生物属性数据,将生态学模型、地理表面模型相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保护区格局基于生态属性特征和生态过程特征的关键地段识别技术的探索和保护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依托资源的格局优化策略。具体如下:#p#分页标题#e# (1)通过保护区生物属性和生态关键地段识别,以及关键地段和非关键地段边界性质和内涵的界定,确定保护区限制开发内容和可开发利用资源。 (2)保护区作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相互作用的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类型,保持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人类生存的前提,通过功能区划结果适宜性评价确定保护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与人类需要之间功能和结构的适宜性。 (3)基于功能区调整适宜性评价的结果,结合保护区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经济社会状况,进行保护区功能分区资源利用模式的格局和优化调整。 2生态关键地段识别 生态关键地段实质上指对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地段,既包括生态高度敏感区(如珍稀物种生境和栖息地,物种多样性中心等),也包括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区,区域生态关键地段应是这两方面的综合。因此,对自然保护区而言,生态关键地段有三层含义:一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受保护物种生境和栖息地的空间位置,二是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的角度,指的是地理、地貌、地形和位置上对物种迁徙和生活具有关键意义的地段。三是从生态过程层面,以DEM和自然环境因子为主要数据源,包括垂直方向上核心生境关键地段;在水平方向上,以景观加权复合因子分析为主的影响水平生态过程的关键地段。对自然保护区关键地段的识别和提取也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 2.1优先保护生态系统评价 选择保护区优先保护生态系统时应具备:是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能反映地区的非地带性气候地理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及具有特殊生境的生态系统类型。 2.2资源保护综合评价 2.2.1生境敏感性评价 评价生境敏感性,主要根据生境物种的稀有性和濒危程度,即对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稀有性和濒危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各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及经济动植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生境状况,注重了解主要的野生动物的生境、活动范围和通道。 2.2.2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评价 采用马克平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测度指标[5,6],评价中选择能够测度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围绕这两个特性,构造了多样性指数来描述和研究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指标。 2.2.3生境自然性评价 对自然保护区生境自然性保持的原始状态进行评价。将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Ⅰ未受到人为干扰(自然状态);Ⅱ受到轻微人为干扰(近自然状态);Ⅲ受到剧烈人为干扰(退化状态);Ⅳ完全人工化(极度退化状态),利用该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 2.2.4威胁因子及影响因素评价 威胁因子包括水利及道路工程建设,旅游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区域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来自社区的威胁(如偷猎、盗伐、过度采集非木材林产品、人口增加加剧了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等)及旅游活动等威胁因素进行评价。 3资源限制性利用格局分析 要分析保护区内的各种景观资源,包括自然地理景观、社会人文景观及生态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确定其旅游开发前景及生产生活的用材需求,确定区域的旅游开发区域及一定数量的薪柴用材或造林区。由于旅游对保护区的资源依赖,旅游对保护区内的景观资源均有不同程度的利用,对砂岩峰林、峰丛、森林的利用程度最大,进行功能区划时,不仅应考虑景区目前的发展状况、顾及旅游业将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不能破坏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造成大的影响。考虑到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景区建设的既成事实,也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有限和一定程度上的对保护区的有益之处,因此,在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下,应基本维持已开展旅游区域原范围不变。但对于已开展景区周围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的保护对象时,要果断采取措施限制这些区域的进一步扩张,应进行局部调整,将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区区划为缓冲区乃至核心区,以有效控制景区发展带来的影响。还要分析保护区和周边地带的人口、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等社会经济系统状况。另外,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重大工程的建设如水电站的建设和公路的修建等的影响范围对保护区功能区划也非常重要。同时,功能区调整要特别重视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间存在诸多矛盾的地区,这些地区因与保护区关系密切,对保护区的资源为直接依赖关系,与保护区的矛盾冲突多,对保护区的管护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这些区域需通过系统科学地分析论证其资源依赖程度,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发展需求,使保护区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最后,根据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限制性利用格局进行判别。 4多目标适应性分析及结果判别 4.1多目标适应性分析 在生态属性因子评价与限制性利用机会评价基础上,将资源保护对象分布、资源重要性及敏感度的评价、传统社区产业结构及资源利用方式、景观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等数据进行叠加;同时结合道路和村落等对保护对象的潜在影响、威胁因子及展示要求进行加权,在图上划出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根据保护功能赋予不同的功能区特征,最后进行多目标适应性叠加分析[7]。 综合分析自然保护区资源有效管理目标、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缓解社区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矛盾目标等,最终确定出自然保护区中具有关键生态作用及具有较高的资源限制性利用机会的地段,并以此作为功能区调整的最主要的科学依据。在上述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再按适宜性高低划分出各地块的功能类别和功能等级,绘制保护区功能综合分析评价图;再按照不断充实和强化保护区整体功能的原则,依据各地块功能现状和潜在建设方向,本着主导功能突出,功能区相对连片,功能区面积适应建设需要的原则,进行保护区功能区调整。#p#分页标题#e# 对此分析结果合理选择分区类型,在空间上明确界定各类分区的用地范围,制定分区管理政策,整合各类分区目标,从空间上落实管理政策,实施恰当的建设强度和管理制度,并针对分区制定相应的人类活动控制及人工设施建设控制的管理政策。 4.2多目标适应性分析结果的判别 由于保护价值分析的复杂性及区划方案形成后影响的深远,单凭多目标适应性分析进行区划设计是不够严密的,功能区调整方案还遵循保护优先原则、连续性和完整性原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管护便利性等准则考量,对多目标适应性分析的初步结果进行进一步判别,判别准则将多目标适应性分析中无法定量化的指标进一步考虑进来,使最终形成的功能分区结果更趋合理。以期对初步多目标适应性分析单元作详尽的核查,优化初步功能区调整结果。特别对某些难以制定指标量化的功能区划影响因素,在确定区划结果前必须采取合理的方法予以考虑,以确保其区划结果的合理性和具体管理实践的可行性。 5功能区调整前后主要保护对象变化情况的分析与评价 功能区划分既要突出保护对象和保护管理目的,重点考虑保护对象生存繁衍的需要,防止周边社区对保护区的干扰;又要考虑周边社区及保护区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8]。因此,功能区调整在确保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在不影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社区分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对自然保护区局部矛盾冲突激烈的区域进行调整,在缓解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建设的矛盾冲突的同时,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预留空间,达到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2

[关键词]农用地 分等成果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7-2

农用地分等成果能够全面反映农用地质量,是落实土地基本国策,促进耕地保护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相协调转变的直接依据。上海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的同时,如何把数量与质量结合起来,有效的保护耕地,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不仅可以反映耕地质量的优劣,而且不同层次的成果可以反映耕地不同层次的粮食生产潜力,可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

1基本农田的概念及其划定意义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划定可以依据农用地的等别,将一定的耕地选择地划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划定就是对耕地进行特殊的保护。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对于巩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有效保护耕地、稳定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划定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农业专项规划、耕地的质量要求、农田保护政策等方面,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过程进行系统地分析。

2基本农田划定与农用地分等的关系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代表耕地质量的最高水平,质量水平是耕地能否入选为基本农田的首要因素。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很多,耕地本身自然质量水平,如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等对土地影响很大。因此,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评价分析,获取耕地的质量等级。

农用地分等理论与方法就是农用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农用地分等是从农用地自然、利用与社会综合等方面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其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反映农用地的自然质量水平,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反映农用地平均利用水平,农用地综合等指数反映农用地的经济效益水平。因此,农用地分等理论与方法可以为耕地入选为基本农田的评价提供技术指导,农用地分等成果可以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质量依据,农用地分等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科学合理划定联系紧密。但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所需质量依据与农用地分等成果又有差异。

基本农田的划定实践既受耕地自然质量、社会利用水平、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又受到行政政策、法律法规等硬性规定约束,甚至受到土地管理者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限制,为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定量评价是基础,定性分析是重要补充。此外,农用地分等成果是代表过去至现在的农用地等别,不代表农用地未来的质量等别,而农用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等农田通过改造可以转为高等别的农田,对于这部分农田应划入基本农田。

综上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质量依据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就要求在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农用地分等成果,另一方面要对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技术改进。

3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思路

基本农田划定主要是满足我国未来人口和经济对农产品需求,保证农业生产和我国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其关键是保护农用地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不只是现时的生产能力,还包括潜在的生产能力,即未来可提高的生产能力。

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思路为:利用农用地分等理论、方法及其成果,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利用等指数进行测算,并采用频率直方图法对农用地自然等别和利用等别进行划分,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对行政区内所有耕地进行基本农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数量的确定,可采用根据行政区内各等别耕地的面积,从高等别向低等别逐步累加,当自然等别的累加耕地面积大于或等于(相当) 基本农田保有量时,该累加面积即可定为基本农田面积,以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基本农田保护率来确定各区域基本农田保护数量指标的不合理性。在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当等别较高的农用地数量不足耕地保有量时,可把低等别农用地划入基本农田,把农地质量提高潜力较大的农用地也应该划入基本农田。

4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结果评价

4.1金山区农用地等别分布概况

根据上海市房地资源局的有关要求,金山区房地局于2006年11月份开展了本区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形成了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图形数据(Shape格式)。把金山区分等结果与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叠加,得到了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的农用地等别分布状况数据。

金山区共划定基本农田28880.85公顷,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统计分别如表1、表2所示。

4.2 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评价

从基本农田划定的自然质量等面积分布情况来看,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把自然质量等别较高的农用地优先划定为基本农田。其中最高等16等农用地95.14%划为了基本农田,14等和15等所占各自等别面积总数的比例也高达70%左右,而低等别(12等、13等)的农用地划为基本农田的比例相当小。这样,基本农田中自然质量等14等以上的农用地占到基本农田总量的99.63%。

从基本农田划定的利用等面积分布情况来看,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同样把利用等别较高的农用地优先划定为基本农田。其中最高等14等农用地65.96%划为了基本农田,11等~13等所占各自等别面积总数的比例也高达70%以上,而低等别12等的农用地划为基本农田的比例则仅有15.53%。这样,基本农田中利用等11等以上的农用地占到基本农田总量的91.29%。

从以上分析可知,金山区所划定基本农田中高等别农用地所占比例较高,总体划定与[2005]32号文件相符合。

4.3 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的不足分析

从金山区所划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来看,基本农田的划定仍存在不足之处,表现有二:

(1)基本农田划定大部分没有分布在主要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和城市周边,与“区位优先原则”存在不一致之处。但金山区道路网密集,农村道路网络完善,相比之下区位条件对基本农田利用情况的限制并不明显。

(2)有部分区位条件较好,质量高的耕地没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如利用等14等只有67.31%划入基本农田,利用等14等地和15等地有30%左右的耕地没有划入基本农田,从保护耕地质量上来说,并没有合理保护耕地生产能力,这不符合基本农田保护的原则和要求。主要原因是因为部分高等别耕地分布于城镇周围、工业区周边和交通沿线,这些耕地同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但划入基本农田的利用等等别较低的农用地可以从加强利用管理措施的方法提升基本农田的质量。

基于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等别划定基本农田具有一定的共性,均是在农用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数量和空间布局提供依据,并且均把等别较高的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同时,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都注重耕地自身质量,注重耕地的生产能力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内涵、原则具有一致性。但两种方法都很少从社会和生态的角度来综合考虑,故需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规划等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手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得划定结果更加合理、科学。

5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修改建议

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在保证了基本农田的同时,做到了“保重点、保近期”的发展思路,但在方法上只单一采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划定基本农田,过于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鉴国内先进方法和经验,在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订,采取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法划定基本农田。现从以下三方面对金山区基本农田划定提出修改建议:

5.1 建立更加全面基本农田划定评价指标体系

耕地数量和质量是动态变化的,经济发展、城镇化、政策等对耕地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在划定基本农田过程中,明确基本农田的内涵,强调基本农田与一般耕地的内在地力的差异性,明确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所处的区位不同,基本农田的划定体现出一定的人地关系。因此,基本农田划定应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要素,建立包括耕地质量状况、耕地区位条件、耕地社会属性和政策属性等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提高基本农田划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重要意义。

5.2 进一步提高基本农田中高等别农田的比例

农用地等别反映了农用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它考虑的是在当地实际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和人们现有利用水平下农用地所具有的生产能力。在确定基本农田保护数量时,应明确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耕地应是优质的耕地,而非低劣的耕地。因此从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的角度,应提高金山区基本农田中高等别的比例。

5.3 处理好基本农田保护和经济建设的矛盾

城市周围、交通沿线一些区位较好,质量较高的农用地往往由于城镇、项目、工业区的时序发展而被占用,这与基本农田划定原则和内涵相冲突。考虑到非农建设对土地区位要求高,而对地力则没有什么要求。因此,在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建设用地扩展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在考虑区位条件的同时,尽量占用自然质量较低的农用地,将质量较高的分等单元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参考文献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人员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体居民的健康为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它是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笔者在基层从事多年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发现在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个人的看法、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与大家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对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42名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法和个别谈话法。经汇总结合笔者个人从事多年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会,总结出存在以下问题:

1.1 社区护理人员知识老化 社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实施前要对健康教育对象进行评估,要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且面对健康教育对象是健康人、亚健康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病的全体居民,因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及健康水平不同,所以健康需求也不同,社区护士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其所需要的健康知识,而且教育方式要灵活,这就要求社区护士不仅要有专业理论、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技巧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护士有时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不符合居民需求,可行性较差,在面对一些居民提问题,解答不上来或作简单的解答、或解答的不够仔细,其知识水平不能跟上居民的需要。

1.2 社区护理人员能力素质的问题 社区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争取社区领导和居民的支持,逐步形成健康促进的氛围,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信息和资源,因此按要求社区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合作能力:社区护理人员在争取社会支持特别是领导支持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协调能力欠佳。同时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有妇女、儿童、青少年、老人病人、残疾人甚至精神病人等,社区护士需要与健康教育对象关系融洽,要动员其共同参与,这就要求社区护士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亲和力,以迅速分析判断不同居民的需求,并取得居民的好感和信任,使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社区护士在从事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亲和能力也存在不足。

1.3 社区护理人员角色定位不准 目前社区护士的角色偏重于以提供直接的照顾者为主,对其担任的教育者、被咨询者、协调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不重视,一些社区护士其工作习惯、思维方式还保留在临床护理阶段,一时还不能适应社区护理、特别是社区健康教育的需要。

1.4 社区居民观念问题 虽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大部分人群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要求,但社区护士在对部分居民对讲解要培养良好健康生活方式,要戒烟戒酒、减肥等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时置之不理,不配合,认为护理人员不过是打打针、送送药,什么都要听医生的,甚至对护理人员不礼貌,这大大挫伤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进行社区护理建康教育带来一定的阻力。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 在我国社区护理特别是社区健康教育是个新生事物,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社区护理人员掌握针对临床护理和对患病人群的护理知识较多,对健康人群和病后康复人群的护理和指导的知识掌握的不多,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2.2 社区护理人员全面能力培养和锻炼欠缺 我国的护理教育对护理人员注重基础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协调能力培养欠缺。

2.3 护理人员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 目前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大多都是从一、二级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上转出来的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习惯、思维方式还保留在临床护理阶段,转到社区护理工作没有进行岗前培训或岗前培训效果欠佳。

2.4 社会的重医轻护和护理人员的不自信阻碍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重医轻护的观念,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不尊重,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指导不信任,大大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这是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同时因各种原因导致社区护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自信,在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往往依赖医疗人员,其头脑里深深知道护理工作有其独立性,也很少付诸行动上,这是阻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整个护理工作发展的重要瓶颈。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社区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 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变化日新月异,社区护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加强护理领域新知识的学习,从事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学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知识。可通过参加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自学、阅读医学杂志等方式更新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3.2 要开设社区护理本科及以上专业的教育据资料显示至今国内尚无医学院开设社区护理本科及以上教育课程,开设中专及大专教育的也十分稀少。而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且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重要职责之一,由于其工作目标和服务对象都很有特点,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建议开设社区护理本科及以上专业而且开设课程最好加上公共关系这个专业。以便社区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具有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能力。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4

【关键词】 社区护理;服务;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部分,是将公共卫生学和专业护理学的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社区人群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的一门综合学科。通过社区护士面向社会、家庭和人群开发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高度情感性的工作特点。因此,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决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需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深刻内涵和外部环境,促进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

1 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医药卫生制度的改革及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人们对于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社会保健、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1 社区老龄人口的增加。199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达总人口的25%,也就是说到那时我国每4人中就有l位老人,而老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身体功能的减退,行动不便,患病后对护理的需求量也增加。

1.2 疾病谱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病的发病率显着上升,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增加,这些护理工作需要社区护理来满足。

1.3 医疗费用过高。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医疗需求和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因此,方便、快捷、廉价、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可能满足其健康需求。

1.4 医疗保险服务的需要。目前全国各地的医疗保险工作已全面起动,为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已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因此,社区护理工作是适应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是做好医疗保险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2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2.1 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2.1.1 深入社会,社区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而社区护理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医护人员是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

2.1.2 关系多样,社区服务对象又是相对稳定 由于社区居民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同时,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其护理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上述情况决定社区护理工作的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不同于医院护理医患关系的临时性、短期性和个别性,而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反复性和全局性。因此,社区医护人员的热心服务、任劳任怨、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2.1.3 区别一般,社区服务对象应突出重点 由于世界性的人口存在老年化问题,加之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儿童特别幼儿几乎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易受到伤害和疾病侵袭;残疾人由于行为不便,历来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此,曾经提出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社区内弱势群体(老弱残障)列为优先的服务对象”。由于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因此,上述的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特困户以及一些重点关护患者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

2.2 预防保健,扩大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 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效式的护理活动。因此,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3 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3.1 加强护理沟通。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方法,才能缩短与患者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帮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诊疗过程中。护士要学习如何清晰,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委婉,温和的语调与患者进行交谈,避免用粗俗语言和过于专业的术语,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等具体情况和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3.2 提高专业素质。社区护理的核心理念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它是一个融临床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由于护理对象是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如7岁以下儿童、产妇、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关护病人,所以对其有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的“全科护士”要求较高。

针对慢性病无需住院患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患者、常规治疗患者等需要社区护理服务,既能对重点病人进行身心全面护理,又能在伤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功能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和使用。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难以胜任上述工作。高效简洁,规范具体,虽因地制宜,但每项护理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区护理现状,每一位护理人员,对于自己进行的每项操作,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紧扣原则,遵守规范,而且要活学活用,灵活操作。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消毒灭菌技术是不可以变通的,但所用器具是可以变通的;输液的质量是不可以变通的,但输液的条件是可以创造的。

3.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根据社区患者流量较大,用药种类较多的特点,针对使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特殊用药患者,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对病人情况和用药情况详细记录,进行严格的交接班。社区治疗工作相对独立,输液多为单人操作,注射应认真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年龄、药物名称、浓度、剂量。输液过程中根据药物性质、浓度选择给药速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各项护理制度,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5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46-03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该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由其引发的截肢占非创伤性截肢总数的50%[1]。根据2009年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由此推测中国糖尿病人数已达9240万,在糖尿病诸多的并发症中,最可怕的就是糖尿病足,它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合并了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由于糖尿病足治疗极其困难,并最终致残甚至致命,故强调防重于治,广大糖尿病患者正确掌握糖尿病足的自我防治知识尤为重要,因此社区护理干预显得十分重要[2]。本文通过对辖区27例糖尿病足患者出院后社区护理干预,让社区糖尿病患者认识糖尿病足的危险性,积极主动进行自我防护,有效地控制了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和溃疡所致的截肢发生。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90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85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518例,女382例,年龄在30岁至82岁,病程6个月至21年,足部病变者27例,好转21例,坏死6例,其中2例行介入治疗,3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截肢。

1 糖尿病足社区护理干预 本组27例糖尿病足患者住院治疗症状好转后转入社区护理,通过社区护理干预,最大限度控制了糖尿病足的发展和复发,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实现了片医和社区护士在糖尿病足预防和护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 糖尿病足的社区健康教育 科学知识的匮乏使得糖尿病患者忽视了预防,这是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最大隐患[3]。社区护士可采用社区授课、社区咨询热线、患者座谈会、图文展览、板报宣传、康复宣传手册、幻灯片、个别家访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足自我防护知识培训,教会患者检查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变化、各种感觉(发凉、麻木、疼痛等)、趾甲变形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教会患者记录好自己的血糖、血压、血脂、尿检、眼底、及各种并发症情况。对辖区所有糖尿病病人,至少每年1次全面足检查,了解有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糖控制情况及之前有无足部疾患,胼胝或溃疡形成等[4],如有危险因素存在,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如有并发症,则应每季度检查1次,并积极治疗并发症[5]。糖尿病足的预防性检查,定期足部筛查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的关键。社区护士应把足病及危险因素筛查作为糖尿病足预防的第一步[6]。

足部检查包括:①足感觉的评估、足的结构、生物力学、血管供血状况和皮肤的完整性。②足部检查包括触诊、望诊、特制的10克尼龙丝及音叉检查。③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人每次就诊时都应仔细检查足部。④检查足部皮肤的完整性,特别是趾间和跖骨头下面。⑤出现红斑、局部温度升高、胼胝形成可能为临近破溃的组织损伤。⑥注意有无骨畸形、关节活动受限、步态和平衡问题。⑦有一个或更多高危因素的病人,应更频繁地评估危险因素的发展情况。

高危足的预防:①远端相称的多发性神经病变是溃疡和截肢的最重要的预兆之一。②维持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能有效地延缓神经病变的进展。尽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为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劝患者停止吸烟可以有效地减轻血管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对有吸烟或下肢并发症史的糖尿病患者要进行持续性足部护理及终生的观察。④有神经病变或足底压力增高证据的糖尿病患者,应适当地穿足够松软的鞋或运动鞋使足底压力得以重新分配,并保持良好的透气性。⑤教会患者足部保健知识和足部自我检查方法,以便早期发现足病问题、早期治疗。

1.2 糖尿病足部护理 认真做好糖尿病足的护理,可降低足部溃疡的发生。

足部无创面时的日常护理 :①每晚用温水或柔和的香皂洗足,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一般在35-36℃之间泡脚20min,用柔软吸水毛巾擦干,尤其是趾缝间。为预防皲裂,可涂些植物油、护肤油等,注意不宜涂在趾缝间。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但忌用热水袋、暖水壶、电热毯取暖,以免足部烫伤。②鞋子要宽松、舒适,并选择质地柔软的棉袜子,勤换鞋袜,保持鞋袜干燥、清洁。不宜穿尖头鞋、高跟鞋、硬底鞋,小鞋,忌赤足行走或穿拖鞋外出,避免足部摩擦伤、挤伤和异物损伤。③每天检查足跟、足底、趾缝,有无溃破、裂口、擦伤和水疱等,如发现足部病变,应及时妥善处理,以免贻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④足部有鸡眼、胼胝者,不能自行剪割,也不可用化学制剂腐蚀,应由医生处理。尽量避免足部损伤,特别是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太极拳等,将损伤的危险因素降到最小。

足部有创面和合并感染时:每天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脓性分泌物,逐步清除坏死组织,不可急于大面积清创,尤其是损伤肌腱时,要注意保护肌腱功能,避免肌腱萎缩坏死,不能因清创而暴露肌腱,可根据局部溃疡情况,采用油纱条引流、去腐生肌的中药、贝复剂促进组织细胞修复,也可用红外线照射改善局部血运。

1.3 糖尿病足的饮食干预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是糖尿病足得以良好控制的重要环节。社区护士要予以高度重视,每次家访时,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体重及并发症情况,协助患者制定饮食治疗卡、定期检查饮食情况。对于病程短、体质较好、以糖尿病足为首发表现、或创面为湿性坏疽的患者,应指导病人严格控制饮食摄入。对于病程长达10年以上、身体瘦弱、抵抗力低下、创面紫绀、伤口不愈合的患者,指导病人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蛋白质,多肉、鱼汤、猪蹄等富含精蛋白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必要时转医院治疗。对辖区糖尿病人,随时监测血糖变化,及时指导患者调整降糖药和胰岛素的剂量,使血糖维持在6-9mmoL/L之间,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1.4 糖尿病足的心理护理干预 糖尿病足患者,往往因长期不愈的治疗,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忧虑、甚至悲观失望,在特别需要关心、鼓励、安慰的同时,又特别容易脾气暴躁、言语过激,社区护士要特别注意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情绪状态,加强心理疏导,使患者正确地认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坦然面对疾病,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有效的应对方式,如经常复诊、听取医护人员建议、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等,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糖尿病足社区护理效果评估 瑞典资料[7]表明,成功的足部护理可减少80%的截肢费用。糖尿病足的发生,与血糖控制不当、不重视足部护理、忽视足部皮肤小破溃或伤口处理不当有关。社区护理干预可以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足,提高患者足部自理能力,加强病人自我饮食控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对糖尿病足患者的病情控制有重要作用。刘建琴[8]的调查发现,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程度、治疗护理的顺应性,从而降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陈雪莲[9]的健康教育贯穿于门诊,患者家庭、社区护理中,产生了一定的效应,通过社区护理,有效控制糖尿病足的进展。本组27例患者通过社区护理干预,除一例截肢外,其余均稳定或好转,充分证明社区护理在预防糖尿病足复发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 社区护理干预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护理人员观念 社区护理是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护理人员观念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方向转变,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和责任心。

3.2 社区护理人员知识层次 现今社区护士多为中专学历,知识陈旧,对社会人文知识缺乏,距社区护理的要求差距过大,难以承担健康促进,社区保健的重任。

3.3 公众对社区护理缺乏信任和认可 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操作上,未被提升到促进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不被社会重视。

3.4 糖尿病足社区护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易挫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开展。

3.5 社区护理涉及的法律问题也限制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4 糖尿病足社区护理干预的优势

4.1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过程大多需在院外,因此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可加强医护服务的连续性,并且社区护理贴近患者、方便患者、并可降低医疗费用,更好地满足多数患者的需要。

4.2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压力大,没有更多时间长期照顾慢性病患者,把患者教给就近的社区是相当理想的选择。

4.3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其并发症,并发症的防治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因此,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4 社区护理可以向患者提供预防、医疗、护理、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等全面,使糖尿病足三级预防得以全面实施。

4.5 社区护理更加合理利用资源,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服务范畴,为糖尿病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减少糖尿病足小病延误,大病住院而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张秋菡. 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探讨[J]. 现代护理,2005,2(14):89

[2] 巩玉秀. 我国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医院管理,1998,18(5):26.

[3] 楼青青 沈梨 赵芳等 糖尿病护理论坛暨STENO中心高级护理教育和实践课程纪实[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6

[4] 安美叶 张庆兵 王晓燕等 糖尿病足60例临床护理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08,37(8):767-768.

[5]萍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 护理研究,2004,18(5):769-771.

[6] 胡晓昀,钱培芬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筛查与分析[J] 上海护理 2009,9(3):51-53.

[7] 陈雪莲. 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2):100.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6

截至20*年底,我国已经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2%,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以及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管理,谈几点意见。

一、确保质量,稳步发展部级自然保护区

部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目前,我国已建部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占国土面积的10%。加上通过评审尚未报批的10个保护区和我们刚刚评审通过的这批保护区,部级保护区面积已经占到很高的比例。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义,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部级自然保护区列为禁止开发区,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主体功能区划及相关政策。因此,我们今后在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时一定要统筹考虑、积极慎重,既要在确需保护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予以严格保护,又不能脱离国情,划出太多太大的禁止开发区,影响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已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蚕食、破坏甚至撤销保护区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建立部级保护区才能依法防范这样的冲击。从最近几年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地方申报部级保护区的积极性还很高,但整个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速度在迅速下降。一些地方担心影响发展,不愿意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我们还要保护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建立保护区毕竟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是破坏。今后,在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战略上,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数量和质量、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稳步推进部级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

二、统筹规划,优化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

现在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实行的是自下而上的申报、评审、审批制度。由于缺乏宏观指导,造成一些区域部级自然保护区过于密集,一些需要通过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予以保护的区域,由于地方或部门没有申报而没有建立。另外,部级保护区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界划建的,没有包含整个生态区域。也有一些部级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范围和功能分区需要作一定调整。总体上看,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与结构还不尽合理。因此,要组织开展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调查和评价,开展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研究。我们已经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由于个别部门有一些不同意见,还没有上报国务院审批。下一步要继续协调沟通,争取尽早上报国务院审批,以指导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在调查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批建部级自然保护区;要按照流域、山系等自然地理单元对已有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整合,减少重复建设;要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将相对集中分布但无法整合的保护区连接起来;要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范围和功能分区不科学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适当调整。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使部级保护区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进一步完善,效果进一步提高。

三、开展评估,提高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对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状况进行考核评估是重要的监督管理措施。开展考核评估,可以肯定成绩和经验,发现问题和差距,促进整改和管理,提高保护的有效性。20*年,环境保护部在辽宁省开展了部级自然保护区评估试点,对评估指标和机制进行研究。今年,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开展了华东六省一市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通过评估,基本了解了华东这一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当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了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区工作的认识。综合各省、市的评估结果,福建、上海、浙江3省市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总体较好,其他省的稍差一些。评估情况将向国务院报告,评估结果也将在媒体上公布。关于自然保护区评估工作,我们缺少经验,特别是在标准、方法和机制方面,如何能达到评估效果和目的,又不兴师动众,增加地方和保护区的负担,还请各位评委积极帮我们出谋划策,支持我们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四、深化改革,完善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机制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工作独特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6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17-01

特殊性社区护理是适应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需要而逐步发展的,因此,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上看,它既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将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笔者通过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从事20多年的医院护理和近几年的社区护理实践的对比,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护理者,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了解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概念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一词源于英文,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2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因此,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但与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相比较,社区护理在以下四个方面更为突出。

2.1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所以预防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2.2面向整个社区人群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

2.3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

2.4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密切协调。

3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3.1社区护理客体方面的特殊性。

(1)深入社会。社区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而社区护理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以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医护人员是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

(2)关系多样。社区居民是相对稳定而又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客体,另外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亦不同,所以每人的护理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上述情况决定社区护理工作的人际关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不同于医院护理医患关系的临时性、短期性和个别性,而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反复性和全局性。因此,社区医护人员的热心服务、任劳任怨、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

(3)区别一般。老人、儿童、残疾人、特困户等卫生健康问题深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而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这群人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

(4)预防保健。社区护理不仅是医疗护理,而是将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卫生护理服务。

3.2社区护理主体方面的特殊性。

(1)以健康为中心。要求社区护理机构具有“多功能”,社区护理的主要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使用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教育的方法,直接对社区内个体、家庭和群体提供协调、连续的护理,使居民达到健康。社区护理是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院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不是单纯治疗护理患者,而是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所辖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社区护理一般具有社区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家庭护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心理卫生与精神保健、患者临终服务以及患者入院前急救护理等服务功能。

(2)以群体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社区护理的基本职责是视人群为整体,而不单是个人和家庭,因此,社区护理工作就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一群体中主要的健康问题,即使社区护士照料个人与家庭,也是帮助整个人群解决健康中的一项工作。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患者扩展到照顾整个人群[2]。因此,这就对社区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求。一个合格的社区护士应当能充当照顾、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观察、研究等多种角色。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条件下,社区护士充当角色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取决于她的知识、技巧和灵活运用情况。

(3)以“独立”为主。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具有自主性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下进行工作的,而社区护士则因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层次少,工作范围广,经常处于独当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状况。许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结束,都靠自己去把握。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以人为本”。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医院护士接触的除患者外,主要是院内医务人员,但社区护士除医务人员之间要配合外,社区护士还要与当地行政、福利、教育、企事业以及社区居民等很多人员联系。只有尊重别人的意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合作,才能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因此,一名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社区工作经验,还必须要具备强烈的人文感情和执着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8

方法:128例病人分为两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组(观察组)和以往档案资料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4-15天病情平稳后进行单一康复护理,15天后两组评定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是68.75%和43.75%,两组比较P

结论:治疗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责任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护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较单一康复护理效果好。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 早期 综合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60-02

脑出血由于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早期康复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由于“制动”或“废用”造成的废用综合征,因此及时治疗的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我科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在治疗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责任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护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与以往档案资料进行单一康复护理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定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符合200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40例,平均年龄66.2岁,发病2~120小时入院。无其他部位出血,无心肺功能不全,出血量10-40ml,均为保守治疗。

1.2 分组。128例患者分为两组,2010年10月-2012年4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共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66.4岁;对照组是2010年10月以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档案资料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5.6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史、发病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并发症等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脱水、止血、保护脑细胞、等保守治疗。对照组在保守治疗待病情平稳4-15天后,给予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等单一功能锻炼,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观察组在患者入院后开始治疗的同时,即给予患者肢体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对抗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进行被动运动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良肢位是指瘫痪的肢体应放在适当的抗痉挛位置,不受压,防止关节过屈过伸。例如,上肢因痉挛引起的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势,通过被动运动,使之变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势等。因被动活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动度,预防肌肉,韧带痉挛及关节急性挛缩。逐步进行由远端小关节到近端关节的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吞咽困难的训练、语言的训练、面部肌肉的运动等早期康复锻炼。联合利用简单的生活用物,如责任护士自己制作的生活功能训练板、弹力带、泥胶、绳梯等进行功能锻炼,把患者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相结合,将康复锻炼和康复器具配合使用。责任护士在护理中动作要协调到位,次序要由大到小,护理人员要能运用自己身体的灵活性来操作,避免给患者康复锻炼时对护士自身造成损伤,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全部患者在患病后15天进行MBI指数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护士主诉评定有无职业损伤表现。

1.4 疗效标准。按照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评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来评定,包括十个项目:进食、修饰、转移、如厕、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穿衣、平面步行、上下楼梯和洗澡,共计100分。MBI对定期评价康复效果有较高的价值,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①基本痊愈:MBI评分60分以上,残疾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MBI评分40分-60分,残疾程度1~3级。③有效:MBI评分20分-40分。④无效:MBI评分0分-20分,卧床病例、残疾5级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定。观察组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68.75%,对照组显效率为43.75%,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X2=7.14,P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6444(68.75)12(18.75)8(12.5)87.5

对照组6428(43.75)20(31.25)16(25.0)7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别有极显著意义(X2=7.14,P

2.2 治疗后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6.40,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组别n治疗前(X±S)治疗后(X±S)

观察组6425.15±8.6314.95±9.43

对照组6425.12±8.5319.45±7.83

注:两组治疗后均数差别检验有高度显著差异(t=3.60,P

3 讨论

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多损及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小便失禁等症状,还会出现肺部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由于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治疗与护理同样相当重要。应早期给予患者肢体良肢位的摆放、对抗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进行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为下一步的主动运动,等张、等长和等速收缩等康复护理打好基础。病情平稳后可联合利用简单的生活用物进行功能锻炼,以及康复锻炼和康复器具配合使用,将患者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相结合。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利用省力方法也防止了一些职业损伤。以往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作为偏瘫运动功能恢复评价依据,而我们此次的课题以ADL能力的评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数做为偏瘫时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争取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

4 小结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出血的治疗护理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脑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导致许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护理脑出血患者中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护士常因此造成自身职业损伤。因此脑出血患者不仅仅需要挽救生命,而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回归社会,早期的康复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锻炼,配合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能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减少了护士自身的职业损伤。

我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我们认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将使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可极大减轻患者的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也减少了护士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鲁秋香.脑出血的康复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1月第11卷第1期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9

(一)为了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加强劳动保护管理工作,促进邮电通信发展,根据原劳动人事部、商业部(88)劳人护字10号文件精神,并结合邮电通信生产特点,制定本规定。

(二)发放劳动防护用品(以下简称防护用品),是为了保护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身体不受伤害的预防性辅助措施,而不是福利待遇,因此要根据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发放。

(三)防护用品的发放对象为企业的生产人员。科室直接管理生产的干部和劳动保护干部,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等参加生产劳动,可根据需要发给防护用品,其使用时间适当延长。

(四)防护用品的发放标准和使用期限,要根据工程、地区、劳动条件的不同有所区别,如生产人员和非生产人员、外勤人员与内勤人员、施工人员与维护人员、平原地区与山区、高寒地区与其他地区、露天作业与室内作业等。

(五)发放防护用品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职工安全与健康的关心,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又较复杂,各单位必须加强管理,应本着既要保障职工在生产中安全健康,又要尽量节约开支的精神,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发放标准。

二、防护用品分类和发放原则

(六)防寒服装及用品:对冬季在严寒地区经常从事露天作业的外勤人员和车船驾驶人员,分别发给长短棉大衣、棉工作服、棉背心;对特别寒冷地区及特殊工种人员,发给长短皮大衣、皮工作服、皮背心、皮套裤,并按实际需要对以上人员发给棉帽、棉皮鞋、棉皮靴及棉皮手套。

(七)防护服装及用品:对从事露天、高处、地下及有钩挂、刺割、绞碾危险,或接触放射性、腐蚀性及脏污物质的作业人员,分别发给工作服、背带裤、大褂、围裙、套袖或呢防酸服、防辐射服等。

(八)防护鞋(靴):对作业中足部需要防烫、刺、割、腐蚀的人员,分别发给皮鞋、高温鞋、耐油鞋、防酸鞋、登山鞋等。

(九)防护帽:对作业中头部需要防碰撞、防晒、防尘及防止发辫绞碾的人员,分别发给安全帽、防晒帽或女工帽。

(十)防护手套、口罩:对作业中手部需要防止烧烫、刺磨的人员,分别发给线手套、布手套、刷胶手套等。对需防灰尘、风沙、异味吸入口腔的人员,分别发给纱布口罩或防尘口罩。

(十一)防护眼镜:给作业中对眼部有伤害或影响视力的人员,分别配发或配备电焊眼镜或面罩、平光镜、色镜、防风镜、防微波辐射镜等。

(十二)护肘、护膝、护腿:给作业中对肘部、膝部或腿部安全有影响的人员,分别配发护肘、护膝或护腿,以避免被击伤、烧伤、刺割或蛇咬。

(十三)防水、防雨用品:对需要防雨防潮湿的外勤人员或涉水潜水作业人员,分别配发防水胶布、单双胶工作服、雨衣、防水鞋、潜水衣等。

(十四)防触电用品:对有触电危险或受静电危害的作业人员,分别发给绝缘手套、单或棉绝缘鞋(靴)、防静电服、防静电鞋等。

(十五)防坠落用品:对登高作业的人员,配备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

(十六)防噪声用品:对在噪声较强环境中作业的人员,可以配备耳塞或耳罩。

(十七)保健人员用品:对医护人员分别发给医护帽、口罩、白色长工作服。

(十八)卫生用品:为职工作业后洗手、洗澡和洗涤防护用品,分别发给手巾、肥皂、药皂或洗衣粉等。

三、防护用品的质量标准

(十九)防护用品必须保证质量,符合安全要求,经济实用,美观大方。

(二十)单工作服及大褂一般采用棉织品或化纤面料制做,防酸服、防烟火服等特殊工种工作服,必须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二十一)防寒服可采用棉、人造毛或皮毛制品制做,但须根据当地寒冷情况和具体作业条件确定制做标准。

(二十二)防寒帽和防寒手套一般采用棉绒制品制做,特殊工种和高寒地区可采用皮毛制品制做。

(二十三)防雨用具一般采用防雨胶布或塑料制品制做,特殊工种的雨具根据技术要求制做。

(二十四)邮电防护服装的式样,由部根据各工程生产特点统一设计制定。

(二十五)邮电防护服装的颜色,为便于管理和社会识别,外勤作业人员的服装均定为墨绿色;内勤作业人员的服装可用其他颜色,但必须有部定的统一邮电标志。

四、发放范围和使用时间

(二十六)主要防护用品的发放范围及使用期限由邮电部制定(见附表)。各邮电管理局、总公司可结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超出部规定的须报部审批。其他防护用品的发放标准由各邮电管理局、总公司根据本规定的原则自定。

五、防护用品的管理

(二十七)防护用品的发放标准、发放范围、使用年限和技术标准要求,以及主要防护用品生产厂家或购置点的确定,由劳动部门负责;防护用品的购置、保管、发放,由行政或物资部门负责,其中对技术标准要求高的防护用品及工作服,应与劳动部门协商办理。

(二十八)为了确保邮电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标准、式样统一和价格合理,部分主要防护用品,应由部组织管理局、总公司通过招标确定生产厂家。

(二十九)购置或订做防护服装,不得超过部定费用标准(另行研究制定);其他防护用品的购价不得超过当地劳保用品专营商店的价格。

(三十)各单位应在每年年底前,由行政或物资部门制订下年度所需防护用品计划,经劳动部门审核后执行。

(三十一)各基层单位要建立健全防护用品的发放领取和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做到发领手续齐全,帐卡物三相符。要爱惜保养防护用品,杜绝损失浪费。

(三十二)对有下列情况的人员停止发放各类防护用品:

1.离休、退休、退职或在职死亡,以及调出本单位;

2.援外出国或长时间到外单位支援工作(原发防护用品使用时间顺延);

3.工伤、病事假、脱产学习超过六个月(原发防护用品使用时间顺延);

4.被开除或除名。

(三十三)各级领导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 ,负责领导防护用品的管理工作,要经常教育职工正确穿戴使用防护用品。对因不按规定穿戴使用防护用品或随意拆改防护用品而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均由本人负责,领导有权追究其责任。各单位不得假借防护用品的名义,发放非防护用品。

(三十四)各邮电管理局、部属各总公司应根据本规定,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和发放标准的实施细则,由劳动部门组织实施。

六、附 则

(三十五)本规定的修改解释权属邮电部。

(三十六)本规定自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起执行,各邮电管理局、总公司和部直属各单位原有的规定一律废止。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篇10

重庆万州区妇幼保健院护理部,重庆 40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护理部于2013年6月开始实施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制定各病区护理信息动态报告表,并由电子信息系统填报、提交,并定期进行考核,比较实施前后护理管理人员对包括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病区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结果 试验组护理管理人员对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可有效提高护理管理人员对于日常护理工作和人力配置情况掌握程度,有助于改善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

[

关键词 ] 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8-02

目前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护理业务、行政及教育科研管理中,而临床护理管理效果与护理服务质量关系密切[1-2]。当前护理工作形势要求护理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贯彻优质护理服务原则,及时准确掌握科室护理任务量、人员配置及患者护理要求等,从而达到动态调配人力资源和针对性监督护理质量的目的[3]。该院护理部于2013年6月开始实施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制定各病区护理信息动态报告表,并由电子信息系统填报、提交,并定期进行考核,比较实施前后护理管理人员对病区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探讨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共20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均设护理管理人员1名;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实施时间为2013年6月,实施前随机抽取一天护理管理人员对病区护理信息掌握情况数据报告共200份,设为对照组,实施后随机抽取1 d护理管理人员上报电子信息动态报告表中病区护理信息掌握情况数据报告共200份,设为观察组;并于当天将上报数据与病区实际情况进行整和比较。

1.2 方法

1.2.1 护理信息动态报告表制定①病区基本数据包括科室名称、病区名称、编制床位数、实收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及手术患者人数;② 患者护理级别及生活自理能力数据包括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及家属陪伴患者人数;③ 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在岗人数 ;④护理信息动态报告表提交责任人姓名和提交时间。

1.2.2护理信息动态报告制度流程① 护理管理人员每天上午9点半前将该科室当天病区晨间护理信息动态报表,通过护理管理人员QQ群上传到护理部;②护理管理人员每天深入病房跟班检查督导护理工作落实情况,至少上下午各1次,并于每天下午17点前将该科室当天病区护理信息及护理质量督导日报表,通过护理管理人员QQ群上传到护理部;③护理部每天深入临床科室,按照各科室上报的护理信息进行实地核查和督导,并抽查护理管理人员对该科室护理动态信息的掌握程度,包括护理人力资源、护理工作量、病区护理工作落实以及特殊病人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于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实施前后,分别记录抽取报告中护理管理人员对病区临床护理信息掌握情况与实际情况符合率,包括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录入分析软件选择Epidata3.04和spss17.0,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对照组护理管理人员对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分别为78.50%(157/200),75.50%(151/200),77.50%(155/200),83.50%(167/200),75.00%(150/200),82.00%(164/200),74.00%(148/200),66.50%(133/200),85.00%(170/200);试验组护理管理人员对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分别为100.00%(200/200),100.00%(200/200),96.50%(193/200),100.00%(200/200),100.00%(200/200),100.00%(200/200),96.50%(193/200),93.50%(187/200),100.00%(200/200);试验组护理管理人员对实际住院患者人数,一级护理患者人数,二级护理患者人数,病危患者人数,手术患者人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人数,护工陪伴患者人数,家属陪伴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在岗人数等临床护理信息掌握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医院传统护理管理制度中护理管理人员精力被大量用于日常事务处理中,无法准确掌握科室护理服务情况,严重影响护理管理质量[4-5]。护理信息动态报告制度建立首先对护理管理人员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保证其交班时间对夜班及病房常规情况进行评价,掌握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并依据当前护理工作重点、难点及最为迫切患者需求进行优化,积极提高护理管理工作主动性[6-7];其次准确了解护理人员当天实际工作量,有利于合理调配人员和实施质量督导,对于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通过护理信息动态动态上报,护理部能够更及时了解各科室护理人员配置及工作强度,对于工作量增加较多科室可从全院范围进行资源再调配,从而实现科室护理管理人员与护理部之间的“合力”[8]。

综上所述,护理信息动态报告管理制度可有效提高护理管理人员对于日常护理工作和人力配置情况掌握程度,有助于改善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

[

参考文献]

[1]李阳,王丹,倪成云,等.护理管理人员在优质服务年中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J].黑龙江医学,2011,35(7):547-548.

[2]陈丽丽,杨晓红,李红.临床护理动态岗位管理实践及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2):145-147.

[3]刘立捷,李莼,严静冬.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5A):49-51.

[4]刘竹英,蔡冬雪,罗雪芬.护理人员信息动态栏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85-86.

[5]孙娜,封宗超,杨人豁,等.护理管理人员非权利影响力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1):72.

[6]谢建飞,丁四清,易琦峰,等.综合评价法在病区护理管理人员评优考核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14-517.

[7]郭燕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 加强临床护理队伍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