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十篇

时间:2023-11-03 17:52:28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1

关键词:生态建筑、植物绿化、环境、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plant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urther clarify the specific form of building green should be noted that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the fusio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coexist in harmony.Key words: ecological buildings, plants, green,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追求健康和幸福是人的本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也愈来愈大,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城市空间变成了一个由钢筋混凝土围合而成的冷漠世界,使人远离自然,使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城市空间环境越来越缺乏人性味,极大地危害着人们。

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是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绿色建筑的定义。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设计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和实践。而植物也成为建筑绿色化的主要形式,所以正确合理生态使用绿色植物加快了实现建筑生态化、绿色化的进程,为人类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保证。

一、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建筑是住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协调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建筑设计逐渐汇入设计主流,生态建筑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绿色植物在生态建筑中的作用

建筑绿化的意义:优美的环境绿化是构成良好建筑群外部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改变城市面貌,而且在改善气候、美化生活和提高绿视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具有节能、健康舒适和与自然融合三大特点的绿色建筑已在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尝试和实施,在国内上海、重庆、北京等大城市也有一些成功应用的实例。但是目前国内系统的对绿化对绿色建筑环境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还没有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绿化体系的研究,不能满足目前绿色建筑绿化发展的需求。上海市在2004年建成了绿色生态建筑示范楼,同时建有绿化示范区。以上海市为例,采用实测、专家咨询和植物资源信息库中提取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绿色建筑绿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室外绿化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层次结构不同对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影响不同,一般层次结构丰富,乔、灌、草盖度大的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发挥的较好,层次结构简单的草坪的生态效益较差,因此在绿化过程中如无特殊要求应尽量以乔、灌、草复层结构为主,而且在不同功能要求的地段应选择相应的功能性群落。(2)室内绿化能使室内CO_2浓度平均降低8.1%、室内飘尘含量PM10平均降低61.6%,但对室内温湿度影响不大,在绿色建筑中应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进行绿化。(3)屋顶绿化夏季可使屋顶外表面平均降低24.6℃,内表面平均降低5.4℃,冬季可使屋顶内外表面平均升高3℃左右。同时可使屋顶外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平均提高12.5%,有利于建筑的节能和健康舒适环境的营造。

(4)距垂直绿化墙面0.2m的空气湿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高1%-1.9%,距墙0m空气湿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高6.7%-9.2%;距墙面0.2m温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低0.4℃-0.9℃,距墙0m温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低5.3℃-6.6℃;不同垂直绿化材料之间降温增湿能力相差不大;垂直绿化对室内温度影响效果上午不显著下午较明显。

(5)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绿色建筑绿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6)通过专家咨询得出了绿色建筑绿化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权重,其中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权重系数相差不大,说明人们对绿化植物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了和景观效果相同的高度。

(7)对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和甘泉苑住宅小区绿化体系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示范楼整体绿化体系评价分值为7.0属于高等级绿化体系,是适合绿色建筑的高质量绿化体系,但垂直绿化亟待加强和改善;甘泉苑住宅小区绿化体系评价分值为5.0属于一般等级绿化体系,无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也急需加强和改善。

(8)推荐了部分适合上海市绿色建筑绿化的植物种和一些功能性植物群落。 建筑绿化的效益与绿色建筑的主题相一致,应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进行绿化。在建筑绿化时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植物。

植物具有碳氧平衡、蒸腾吸热、吸污滞尘、减菌减噪、涵养水源、土壤活化和养分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功能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的生态功能。在植物运用上不但只是栽种植物,或者单纯追求数量,还应更准确地引导植物以利于平衡城市内的新陈代谢,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选择树种和配置来达到目的。选择各项生态功能都较高的树种是决定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能否高效发挥的关键,进行住宅区绿色空间系统的设计并不是植物种的越多其生态效益就越好,而是需要对植物的特性有足够的了解,做到适地适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建筑本身环境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绿化作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美化建筑的外观和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减少建筑能耗。正确合理生态使用绿色植物加快了实现建筑生态化、绿色化的进程,为人类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生态建筑》(西)帕高.阿森西奥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

[2]葛盛;;浅谈绿色生态住宅[J];山西建筑;2007年04期

[3]曹伟;生态社区新理念及其人居环境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年09期

[4]李寅生 ,王建华;发展城市绿地 改善生存环境[J];河南林业;2000年06期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协调发展

前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科技等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自然环境是我们国家赖以生存的空间,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任何发展和建设都会失去意义。经过反思和总结,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探析绿色建筑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1“绿色建筑”的基本定义

我们对“绿色建筑”进行定义之前,首先对“绿色建筑”的文本含义进行剖析。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绿色建筑”这一个词组中主要包含了两个基本元素――“绿色”、“建筑”。当我们对“绿色”进行理解的时候往往只将其看做为一种颜色。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们将“绿色”冠以了新的含义。“绿色蔬菜”、“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等词语的出现,使得我们更喜欢将“绿色”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一种生活态度。

另外,通过文本层面来对“建筑”一词来进行定义,“建筑”和我们认识到的一样,我们可以将其片面的概括为生活中,常楼房、地标性建筑等。当我们将“建筑”与“绿色”进行组合之后,这两种词语的基本含义都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结合“绿色”的新时期定义与“建筑”表层含义,对于“绿色建筑”的基本定义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或是屋顶花园等,而是将它象征化。“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施工或是建筑产物符合环境承受能力要求,并且在发展中可以很好的和环境相互借鉴和谐共生,而不是在破坏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和生产。基于此种发展含义,我们也可以“绿色建筑”称之为“生态建筑”“可持续性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要求建筑及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节约材料,例如电力、水、建材等。保护环境不被污染,促进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友好化[1]。

1.2“绿色建筑”的生态发展原则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改变现阶段的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来最大程度保护我们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建筑施工本身技术,然后对其进行改进,最终实现发展和环境相互协调的目的。基于以上建造目的,我们将“绿色建筑”的生态发展原则总结如下:

一方面,我们需要处理好建筑施工与所处场地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过程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对于建筑施工场地附近的自然环境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对于施工现场周边的河流、树林等区域要实行保护手段,不能随的破坏当地的生物链及生态系统。我们要知道,生态问题不单单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及民俗特色,尽量采用当地经常使用的机械设备。并且可以就地应用劳动力,以此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施工建设中,应该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通过合理的发展理念和新工艺技术,将国家的建筑事业打造成经济、绿色的发展模式。在保证企业的根本经济效益同时,最大限度的达到“节能”的标准。当然在这一个发展建造过程中还要保证建筑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现阶段的经济建设和环境现有资源,设计建筑权使用期限的绿色计划。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思维,对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进行重新的审视。不仅要打造一个生产“绿色建筑”,还要完成使用中的“绿色”理念,并且保证建筑在使用期限中始终“绿色化”,满足建筑对于未来的适应性,落实保护资源、提升质量的目的。

总而言之,就是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合理及可持续发展视角进行考虑,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相协调和融合[2]。

2、“绿色建筑”可生态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的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建筑规模日益扩大,每年有15亿平方米的强大市场需求,但是国家的能源又非常短缺,人均资源平均占有量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耗较为巨大,随着其它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国家的森林面积及其它生态问题持续恶化,因此,实行“绿色建筑”,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3]。

随着国家对绿色生态发展的高度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看重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对改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建筑业进行更新显的越来越紧迫[4]。

我国绿色建筑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并且于2016年底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5亿平方米;到2017年末,35%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是我们国家维护生态环境大策略下的必然产物。作为我们国家近几年发展的主要行业,建筑行业应该成为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的先驱者。为我们国家其它行业发展做出榜样。以自身改革,促进我们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论:现如今,在经济和人们需求的双重动力之下,我们对于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生态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建筑技艺等方面的改进,促使“建筑”迈向“绿色”,真正做到生态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献明. 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6.

[2]沈祖炎,罗金辉,李元齐. 以钢结构建筑为抓手,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A]. .钢结构建筑工业化与新技术应用[C].:,2016:7.

[3]戴德艺. 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3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加强实现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building,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buil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achievement

中图法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可持续发展理论简述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原是针对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国际上的发展理论深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①生态持续。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护自然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

②经济持续。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改善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③社会持续,既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

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目标

2.1绿色生态建筑的含义:绿色生态建筑实质上是以生态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生态工程和建筑形式。因此绿色生态建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与尊重。对自然的关心是绿色生态建筑存在的根本,它是一种环境的共生意识的体现,它要求建筑师认识到建筑作品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自然更多的关心.对使用者关心。

②绿色生态建筑在注重环境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足够的关心,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③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建筑不在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的厚重屏障,不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

2.2降低能耗,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绿色生态建筑当前的主攻目标:我国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仅就电力系统来看,1995年电力系统的火电厂年产灰渣量达9936万t, 占地面积达38万亩,排入江河90万t。而且每年还毁田造砖,使可耕地面积每年减少40多万亩,太原市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因此,绿色生态建筑与可能性持续发展更是建筑师们在太原市搞设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两大危机之一,世界常规能源的储量,按现有的开采技术水平计算,煤可用200年,天然气可用50年,石油为30年。我国近年来能耗增长很快,但有效利用率很低,仅为26%,而西欧为40%,美国50%,日本为57%,按比例率计算我国约有四分之三的能源浪费。从能源耗用分布来看,建筑能耗占的30%~40%左右,如日本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美国占35%,英国占34%,西德占33%,瑞典占40%,我国目前约占25%~3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将迅速增加。

通常说的建筑耗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建材生产用能;②房屋建造施工用能;③建筑物使用日常用能;④房屋维修和拆除用能,其中日常用能量大,一般占建筑总耗能的80%~90%,据瑞典的分析报告,一幢耐用年限为40年的住宅,施工用能2.5%,生产用能约占4%,日常运转约占93.5%,而日常运转用能中,主要是供暖空调制冷耗能占用比例最大,因此,采用新技术、新材料降低能耗,尤其是降低日常运转能耗,是当前绿色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攻目标。

3、加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

3.1贯彻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观。从根本上来说,“绿色设计”不是某种可以简单确定的标准,而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下面从三个方面讨论绿色生态建筑观。

①关于合理利用能源及各种其他资源的观念问题。假设我们考虑一个适宜的室内环境,常规的方法是消耗许多能量与资源,从“黑箱”里“制造”出一个完全虚假的气候。然而,人类对于环境的基本需求常常无需这些设备也能得到满足。从绿色设计的观点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能源供给者,大部分的照明可由太阳光提供,制冷可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有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以太阳能作热源,以风压和热压加强通风,以水的蒸发制冷等,这些都是人们已经熟悉和掌握了的方法,而通过计算机的分析和模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法则。

②关于环境舒适的标准。有人说舒适是指500Lx的照明与22℃ 的温度,而这种过分简化的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尽管空调系统可以控制温度,但是由于它们不可能完全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绿色生态建筑将舒适予以重新定义,即:能反映季节变化,能根据个人的需要局部改变室内的环境。

③关于建筑物本身。它的构成形式,材料和外观,绿色设计思想是要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绿色生态建筑是一个能积极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其材料首先必须是环保型的,不论采取何种技术措施,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一方面,它可能成为能量转换器的界面:能收集大自然提供的免费能源,能自身调节能源的流动,将其送至需要的地方或者将剩余的部分储存起来,使建筑物在能源需求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建筑的外层在提供调节气候,减缓、消除或改变自然气候的波动的同时,也为内部和外部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界面。以这种方式设计的建筑内部环境更趋稳定。这样的系统能极大的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降低运行成本,避免大量的资源浪费。在这样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建筑里,用户有更多使用上的灵活性,他们更少地依赖机械装置,使环境变得更加舒适。

3.2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原则和目标。在实现可持续建筑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尽量贯穿3R原则:减少环境影响(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并力求实现下述方面可持续性:

①社会可持续性目标: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展社会自决和文化多样性;改善普通人群的机能培训和能力增强,公正的分配建筑的社会成本和效益。

②经济可持续性目标:确保受益者的财务承受能力,促进就业机会;增强市场竞争,确定价格和税收,选有环境意识供应、承包商,把环境受益投资于社会和人造资本。

③生物物理可持续性目标:合理开采石化燃料和矿物质,减少建筑中资源的使用量和提高其重复利用或再循环,优先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空气,土地和水污染,发展共生系统,创造健康环境,维护地球的活力与生态多样性,减少对敏感景观的损害。

④技术可持续性目标:建设耐用、可靠和功能性构筑物,在创造建筑环境时追求质量,建立服务性建筑,使大型建筑物人性化,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补缺并恢复其活力。

3.3以人为本,创造健康、舒适、绿色环保型空间环境。生态建筑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和工作需要的空间环境,生态建筑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合理地满足人的需要,即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地下建筑空间环境包括功能空间环境、物理和生理(空气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以及视觉心理环境等多方面,由于地下建筑大部分被岩土层包围,内部环境有其特殊性而与地面建筑空间环境有较大差异,对促进地下空间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随着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视和环境控制技术水平的提高,空间环境的综合改善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对有大量人员长时间在其中工作和生活的地下建筑,如大型地下建筑综合体、地下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地铁车站、地下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和地下办公建筑、地下车间以及地下居住建筑等尤为重要。因此,必须综合运用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方法,创造健康、舒适、绿色环保型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内涵;设计方法;设计策略;资源;环境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is the earliest rise in last century 9 O s England, and b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rea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method is still not perfect, in this paper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green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design strategy is expounded, hope that through the green building career development, construct resources-conservation society for our country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Connotation; Design method; Design strategy; Resources;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能源都面临枯竭的困扰。建筑行业在我国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工程,在设计和建筑过程中,对材料、施工、后期的维护过程中考虑到环境因素,去发展绿色建筑。随着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建筑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积极酝酿着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建筑与环境友好型建筑。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充分的将建筑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1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建筑专家们将绿色建筑的内涵科学的定义为:建筑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努力减少因建筑对环境与资源所造成的负荷,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健康的、舒适的、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通过绿色建筑物的构建实现人与建筑、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1.1 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建筑的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1.2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1.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1.4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1)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2)利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2 绿色建筑所应遵循的基本设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建筑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正越来越复杂,为此针对建筑设计这一预见性的工作要随着设计过程而逐步深化和完善。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本人认为,绿色建筑在设计工程中对现场设计、建筑平面设计以及建筑节能设计有清醒的认识和系统的分析考量。

2.1 绿色建筑的现场设计

绿色建筑的现场设计是保障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可靠保障,建设地址选好后,设计工作者要亲临现场,对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并在现场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现场热岛效应的发生;尽量减少使用自来水进行浇灌,此外设计时对还要对建筑绿地面积的数量与布局进行合理设计,为减少建筑周围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创造有利条件。

2.2绿色建筑的平面设计

合理的朝向设计能使建筑从阳光中获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时彼此之间要留出足够的间距保证冬季的日照时间。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物表面积与其体积的比值)直接影响建筑能耗的大小,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越大,能耗就越高。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从节能的角度宜首选高层和中高层建筑。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建筑层高固定时,对于确定的建筑面积,都有与之相适宜的最佳节能楼层数。减少体型凹凸变化,采用规则平面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资源来减少建筑耗能以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

功能的功能区域尽量位于同一区域。

2.3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

建筑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建筑耗热量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构成,在传热耗热量所占份额中,其中屋顶约占7%-8%,外墙约占23%-34%,门窗约占23%-25%,可以看出,外墙传热耗热量所占比例最大,必须采用高效保温墙体降低其耗热量;其次是窗户,改善建筑门窗的保温陛能和加强窗户的气密性是节能的关键举措。

按照标准进行建筑热工的节能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外墙及屋面体系,选用高效门窗、幕墙系统及高性能的玻璃,以利于建筑的高效与节能。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设计雳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3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策略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策略应从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优势与特色,应坚持以下相应原则:

3.1 基地策略

基地策略是指对建筑所处地质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对基地所处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与充分利用,使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调一致,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周围的各种资源,基地策略作为绿色建筑设计最基本的策略,也是对建筑进行通盘规划的前提。

3.2 采光通风策略

采光是影响人工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将其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方式。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即尽量减少人工照明,而充分利用自然光。采光策略体现的是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运用自然光与自然风进行采光通风的设计策略。通过对自然光和自然风的充分利用,可以降低因人工照明和空调所带来的能耗,为人们营造良好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采光通风策略以充分的运用自然光与自然风为基本设计原则,努力使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资源,通过采光同分策略降低各种机械能耗,达到节能环保的设计目的。

3.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在建筑物中的合理使用既可以起到有效降低能耗的作用又可以减少因其他形式的能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采暖能技术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到建筑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就是在房屋的使用中在采暖、通风、采光等各个方面充分的运用太阳能这类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同时新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还可以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为构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水资源的利用策略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

3.5其他策略

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 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 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4 绿色生态建筑的实现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生态建筑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是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绿色生态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决策者、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环境意识,共同参与营建的全过程。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界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建筑这一耗能巨大的领域,建筑师可以抓住发展绿色建筑这个契机,将多种建筑设计技术与设计策略结合到一起,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与环境,努力使我国建筑事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曹丽新.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5

1 发展农村沼气对建设绿色晋中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沼气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农村沼气是一项生态工程,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农民使用沼气,以沼气为能源,能有效解决农村因烧柴而毁树伐木割草的问题。据测算,在农村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所产沼气基本可以满足农户日常生活用能,每年节约用柴近2500公斤,相当于封山育林3335平方米(5亩)。因此,大力发展沼气,能较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并相应地起到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保护水资源的作用。另外,长期使用沼肥,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减轻化肥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对保护耕地土质起着重要作用。

1.2 发展沼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发展农村沼气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田肥力状况的改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沼液、沼渣是一种完全腐熟的高效无害的有机肥,含有50多种活性微生物,符合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能大大提高肥效,明显减少作物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作物品质。用沼渣沼液种果树,既能根部施肥又可以叶面施肥,长出的水果色鲜味美、具有较好的价格竞争力; 用沼渣沼液种菜,可减少平时生产用化肥总量的70%左右,同时可减少农药用量的50%(因沼液用于农作物的叶面施肥,有杀虫作用),种出的蔬菜,不仅病虫害少,还色泽鲜嫩,市场俏销;用沼渣和沼液与饲料合拌饲养禽畜,能使猪、鸡、鸭等增加食量和睡眠,促进生长,增加禽类的产蛋量,并且禽畜肉质可口。同时,沼气的综合利用还能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能促进农业生产无害化,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能源和资金,集中财力,推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3 发展沼气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发展农村沼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据调查统计,建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约需投资1700元。农户利用这口沼气池,每户一年可节省割草、上山砍柴的劳动日90~120个(价值约900~1200元);节省电、煤等燃料费若干;通过使用高效无害的沼渣、沼液做肥料,大大减少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每年可节支150~200元;养猪每头可增加纯收入100~150元(年出栏5头计,可增收500~750元);种植业亩增效150元左右。就是说,一口沼气池带来的直接效益在1700元/年以上。几年来,我市大部分农户坚持走"猪~沼~果"、"猪~沼~菜"等沼气综合利用的路子,把发展沼气与生猪饲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沼气建设促进养猪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了经济收入。

1.4 发展沼气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文明进步

农民使用沼气后,生产生活垃圾基本可以实现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以厌氧发酵,可沉降和杀死大部分寄生虫、卵和致病菌,减少蚊蝇孳生,从根本上改善村镇卫生环境,降低人、畜发病率。减轻农民,尤其农村妇女的家务劳动强度,告别烟熏火燎,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到现代文明。另外,大力发展沼气和加强相关服务还可以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沼气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主件、零配件,建沼气池时还需要使用水泥、砖、河沙、钢筋等建材。这必然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 晋中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

2.1 认识不足

一些部门和领导对沼气建设的作用还缺乏了解,就能源而能源,在工作部署、项目安排上对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配套应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影响了沼气效益的发挥,部分基层领导认识问题也有待提高。农户对沼气的发展和利用所带来的综合效益缺乏认识, 不懂得沼气生产和综合利用的技术, 影响到沼气的发展。

2.2 经济能力的限制

沼气建设虽然是一次投入, 长期受益的事情,但建一个沼气池,需资金1700元,除去国家补助800元,农民还要投资约900元,对于大多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户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2.3 建池空间的制约

建一个沼气池, 必须占用一定的空间。一个10m3的沼气池, 一般需占据直径为3m、深2.3m的空间,而农村大部分房屋比较密集, 没有建池空间, 这是影响沼气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4 技工缺乏,且素质有待提高

面对形势的发展,工作领域的拓展和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的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能源战线的管理人员有较大调整,新手多,需要进行培训和提高;基层服务组织力量薄弱,施工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除以上因素外,还存在沼气建设布局缺乏总体规划,建设要求不够明确;上级补助和群众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推进沼气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不多,推动力度不大;后续服务滞后,设备配套不全;沼气综合利用和配套开发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市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发展沼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发展速度慢,进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大等问题。

3加快晋中市农村沼气建设的几点建议

与发展其它绿色能源一样,沼气建设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广力度密切相关。从我市的情况来看,沼气发展较好的地方,都是因为有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强力发动。我们认为:要使沼气建设有比较大的发展,必须首先提高认识,要从建设绿色晋中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沼气的必要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加以推动。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只有领导思想重视、认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农村沼气建设只有结合当地的中心工作一道去做,才能取得较大成效。

3.2 加大扶持,增加投入。

政府给以部分资金扶持,可激活群众对沼气建设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省财政要增加兴办沼气的帮扶资金;各地也要抓住国家加快小型公益设施、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沼气国债扶贫资金和省沼气发展项目资金,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通过采取政府补助一点、挂钩部门扶持一点、农户投入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解决农户建池的资金困难。

3.3 统筹兼顾,合理规划

要把沼气开发利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镇村建设规划,将建奔康房、建新村与建池和改厨、改厕、改圈实行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奖罚。各地在制订规划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自然条件差的乡镇村要优先发展,群众积极性高的村、户优先规划,已建“奔康房”要优先建设的思路,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平衡发展的原则,逐步推进,全面铺开。同时,要制订和完善推广使用沼气的政策措施。针对目前推广使用沼气缓慢的实际,省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要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推广使用沼气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推动,促进沼气建设的持续、快速、优质发展。

3.4 加强指导,完善服务

沼气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户建池的积极性。当前,高质量沼气池的建池技术已相当成熟,培训一支技术过硬的技工队伍是关键。对建池技工必须进行考核,持证上岗,保证建池质量。另外,要让农户掌握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可推广广东省的做法,不但要培训专门的技工队伍,而且在建池前还要向农户传授沼气安装使用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知识,发给每户一册《沼气使用手册》。此外, 抓好沼气工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沼气服务站,制定服务条约和承诺,建立用户档案,定期检查,保证用户的正常和安全使用,确保沼气的正常发展。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6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06-04

0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建筑方式对物质资源的消耗过大和产生过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发展绿色建筑,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改善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1]。

目前我国采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是根据住建部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相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是一种以既有规范和专家系统形成的权重为组织基础的评价体系。根据这一体系形成的生态目标相对单一,而采用固定单一的标准来评价绿色建筑,往往会影响到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2]。由于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物资能源千差万别,生态目标也不尽相同,各类指标的具体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运用这一评价体系来对不同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时就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直接反映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方法。该方法建立以生态足迹减量为基础的生态指标,通过对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的定量化测算,能够直观地判断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绿色建筑评价缺乏整体的环境考量、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生态目标单一等缺陷[3]。

目前,有学者已将生态足迹分析法运用到了建设项目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评价中来。2010年东南大学的张建坤[4]等人对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2011年重庆大学的颜哲[5]等人利用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减量的简单计算模型。2013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臧朋[2]从生态视角出发,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设计绿色建筑生态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评价绿色建筑与评定标杆项目的依据;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的张建新[6]等人用生态足迹理论量化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评价了项目的可持续性。生态足迹法可以将绿色建筑与所在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联系起来,有利于客观地评价绿色建筑的整体生态影响[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情况的介绍来看,其中仍有许多制约着绿色建筑评价完善的问题,而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理解操作比较客观的方法,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出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减量模型,将绿色建筑项目生态足迹减量与绿色建筑项目所在地的生态赤字进行比较,对绿色建筑项目提出生态性建议。

1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评价可持续程度的概念,定义为: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耗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表示一定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和持续生存对环境的需求[7]。

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是通过跟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与国家或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1.1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优点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将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视为消费品,对其进行分类计算,并将其转化为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能够通过精确的数据表现绿色建设项目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占用,综合建筑本身生态足迹和环境承载力,反映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和相容性,计算结果用统一的指标和单位来表达特定区域、特定人口条件下定量的生态赤字或者生态盈余,直观形象[6]。

1.2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步骤

①确定绿色建筑项目的生态目标。Top 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人员提出绿色建筑生态目标是:使绿色建筑比常规建筑多实现的生态足迹削减量与社会总体产生的生态赤字持平[8]。

②计算绿色建筑项目的生态足迹减量。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削减量是其在各个生态指标上减少的生态足迹的总和。依据绿色建筑评价一级生态指标,总的生态足迹削减量主要由:节地与室外环境生态足迹削减量、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生态足迹削减量、节能与能源利用生态足迹削减量、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生态足迹削减量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生态足迹削减量组成。

③计算绿色建筑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赤字,并与该项目的生态足迹减量进行比较。评价绿色建筑项目能否满足其生态目标,将绿色建筑项目的生态足迹减量与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赤字相比较,如果生态足迹减量大于区域生态赤字就表示达到了生态目标,反之,则没达到生态目标。

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色建筑评价模型

2.1 生态足迹减量计算模型

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评价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中的5项一级生态指标和14项二级生态指标,归纳出生态足迹减量计算模型。具体公式见表1。

2.2 案例分析

为验证绿色建筑生态足迹减量模型的可行性,对福州某二星级绿色建筑进行案例分析。

2.2.1 项目主要指标

项目总用地面积100729m2,总建筑面积455868m2,总户数2788户,居民8922人,绿地面积30218m2,容积率4.5,福州市年降水量为1500mm、人均年用水量为222m3、基准耗电为94kW?h/m2,现福州市电价约为0.5元/kW?h。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952g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94ghm2。该项目位于晋安区,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792491人。

2.2.2 项目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经济指标

绿色建筑项目卫生器具均采用节水型产品,所采用的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20%。全部公共场所节水器具使用率达100%。制定并实施上水、中水、下水梯级管理制度,确保雨水的收集利用和生活废水的循环使用,中水回收率为30%。采用雨水储蓄技术,将雨水收集并经过净化处理后用于室外的绿化用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

2.3 项目节能与能源利用经济指标

节能评估结果:根据建筑物各参数和《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13-62-2004)所提供的参数,可得到该建筑物的年能耗,见表2。

设计建筑的实际全年能耗小于指标限值的参照全年能耗,节能率约为35%。由于建筑自然通风对节能的贡献率能够达到5%,所以综合节能率能达到40%。

2.4 生态足迹减量计算

参照本文中的计算模型与数据,后得到项目的生态足迹减量,如表3所示。

2.5 结果分析

该绿色建筑项目的人均年生态足迹减量达到了6.029ghm2,年福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952ghm2,生态承载力为0.294ghm2,即人均生态赤字为1.658ghm2,生态足迹减量大于生态赤字,即本项目达到了绿色建筑的生态目标。

该绿色建筑项目对环境的生态足迹减量主要是通过节能与能源利用来实现的,其生态足迹减量占到总生态足迹减量的70.75%,相比于节地与室外环境的19.37%、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7.7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1.82%和室内环境质量的0.28%占绝对优势。

在有额外绿色成本支出的情况下,节地与室外环境相关的技术或措施所带来的生态足迹减量是比较可观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建筑节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加之我国是一个高能耗的国家,建筑业又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建筑能源对生态资源的占用本身就很高;二是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等很多方面的技术措施仍有一些缺陷与空白,这些方面有待在今后的绿色建筑项目中继续增强。

该绿色建筑项目在节地与室外环境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某些措施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在这两方面取得的成果仍是不容忽视的,这说明在这两方面的绿色建筑项目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就性价比而言却是比较高的,例如雨水回收利用,在降水较多的地区,雨水回收技术可以凭借其投入较小,效率高的优势,广泛地应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当中。

对于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可以加大该方面的投入,比如在绿色建筑项目选址方面尽量不要占用耕地、保护原生态土地、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与适当增加建筑密度,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其环境-成本效率较低。室内环境方面,影响室内声环境噪声主要是来自于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生活噪声等,良好的室内光环境与视野需要营造较好的采光条件以及避免视线干扰,对于室内湿热环境,应尽量选取向阳、背风的地段,而要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就要远离污染源和避免居民区垃圾管理失控。

针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不仅需要加强在“四节一环保”各个方面的投入,也需要把相关成本考虑进去。对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增加的施工管理指标与运营管理指标的模型构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工程技术

1、前言

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的不断自我突破提供了可能性,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立在一个比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之上,是发展未来建筑的新趋势和新希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石油的危机造成了太阳能、风能等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而生,节能建筑就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先导,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升华和应用,最终成为另外绿色建筑。随着绿色环保的提出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

2、绿色建筑的含义

绿色建筑主要把是指绿色建筑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能够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并且确保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一种没有污染的建筑,又可称其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或者节能环保建筑等它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环境和减少了污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仅仅指一般含义上的立体绿色,而且代表着一种概念和象征。

3、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的比较晚,发展的比较缓慢,与国外的绿色建筑相比,差距比较大。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在数量和来说,我国城市建设每年完成的建筑面积数值比较庞大,其中真正纯绿色的建筑数目比较少。近年来,我国高度的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严格的要求建筑绿色建筑,保护环境。截止目前为止,我国以绿色建筑评价、住宅性能、建筑节能为蓝本的三大性能指标体系为根本,以节能环保、舒适生活、节能科技为主要技术集成,以实现当代城市科技绿色生活品质为目标,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正在蓬勃发展。

4、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节能、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重用,减少废弃物,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

4.1 老师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4.2 要遵循生命周期设计原则二设计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调研、规划及设计、建筑的施工与使用、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材料回收与处理等生命周期中各环节对环境及人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4.3 利用并行工程技术,强调整体的生态设计思想,把并行工程设计的技术运用到人居环境的设计中,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绿色设计中的各因素,并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在各环节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实现多因素、多目标、整个设计过程的全局最优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遵循生态。

5、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策略

5.1 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建筑的采暖和空调以及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整体布局。

5.2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处理。要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做到最大限度的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要节约水资源,包括生活用水和建筑施工用水量。

5.3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与施工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要和谐一致,动和静相互补充,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建筑室内空气要清新,温度和湿度要适中,让户主感觉气候的良好,身心健康。

5.4 “绿色”设计

(1)室内空气质量设计健康建筑要减少污染物、排除污染物、用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空气。(2)水质容易受到工业和农业的污染,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关心。要尽量采用市政水,无市政供水时才进行除菌处理。(3)提高房屋能源效率,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改善围护结构。(4)减少房屋设计对工地、林木、煤炭、石油或与水有关的原材料的需求,缓冲对环境的压力。

5.5为了使工程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应摒弃现代建筑中对于艺术造型和视觉冲击的过度追求,提倡将满足实际功能需要的工程技术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在充分实现工程技术更新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实施保障的前提下,应以建筑单体为实施的主体,基于个体建筑绿色生态自组织,积极采用先进结构工程技术,如新能源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等逐步实现和塑造一个生态平衡的新城市。

5.5.1自主利用绿色能源的建筑,防止开发能源对生态平衡破坏。在风能未来的建筑能否利用风能,实现采集能量和建筑设计结合;在太阳能上,窗户与太阳能板相结合,采光的同时就采集太阳能;自然雨水收集雨水不再需要排走,而可以通过地源热泵和一系列蓄水系统成为统一的供水系统;生物能根据研究,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能量,能否将它们作为建筑的表皮,一方面遮阳,另外一方面提供能源。

5.5.2利用生活、生产垃圾的建筑,防止继续对生态破坏。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建筑垃圾总是在拆迁中不断产生,能否利用它们达到回收目的,或者在设计中尽量利用旧建筑改造。处理净化和利用污水的建筑:净化已经破坏区域污水处理器成为建筑结构支撑,加入绿化和公共空间的污水处理器。

6.结语

绿色建筑的观念已经很受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绿色建筑只是一个载体,给居住其中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平台,还需提倡全民的“绿色”意识,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合理的、有效的使用绿色建筑提供的功能,区避免因为追求一时的享受而破坏了环境生态,影响了绿色建筑原本设计的功能。绿色建筑的本质在于循环利用资源,其直接效果就是节约了资源,有利于资源的自然循环,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但是绿色建筑的观念并未步入平常百姓,因此政府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怡,孙潮.浅析上海世博会西方发达国家馆绿色建筑理念[J].现代城市研究.2011(06).

[2]宗德新,曾旭东,王景阳.基于建筑性能模拟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J].室内设计.2012(04).

[3]刘启波,周若祁.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的窑居住区居住模式更新[J].环境保护.2003(03).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机遇 发展问题

一、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人口持续膨胀,不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环境污染恶化的年代,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可持续的意义是一种平衡的概念,即在满足当今人类的需求下,不减弱自然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可持续定义为:“将这个系统赖以运转的重要资源持续不断地运用至将来的一种社会能力。”

我国能源相对匮乏,能源利用效率又比较低,能源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依照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建筑模式发展,资源和环境将会不堪重负,因此在可持续性发展的主题下,生态、环保、舒适、高效的绿色建筑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将绿色建筑的定义可以解分为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过程从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经过施工建设,运行使用管理直至建筑拆除。其过程并不局限于以上阶段,还包括更深意义上的延伸,比如建筑材料生产及运用,建筑拆除后废弃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处理等问题。因此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就是建筑在时间上的一种可持续性积极表现,其应该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近1/3,且建筑材料和建筑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在日益加重。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体现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这一政策。因此绿色建筑对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满足建筑功能:健康、适用、高效的空间也体现可持续性的原则。传统建筑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绿色建筑则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灵活可变性,能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需求;并且在不损失人的舒适度的前提下节约能源,提高建筑功能、使用上的效率。

4)、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模式必将被适应现代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绿色建筑模式所代替。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自然、建筑的互融共享、和谐共生。

二、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

回顾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归纳如下: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以解决人的住房问题为主要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性能和质量的阶段,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丰富建筑的使用性能、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第三个阶段是关注整个建筑与全人类环境之间的阶段,这一阶段体现了对建筑的节能、生态、环保的要求。

我国目前跨过了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而在发展第二阶段的同时,并入了第三阶段的要求。目前的绿色建筑就是第三阶段的体现,是建筑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绿色建筑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色建筑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①节能建筑的发展为绿色建筑提供了优厚的基础支撑,到2010年设计阶段的节能执行率达到了99.5%,施工阶段达到了95.4%,新建建筑基本上满足节能50%―65%的节能规范标准;②“十二五”计划保障房建造达3600万户,比“十一五”增长2500万户,如此大的建设规模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③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和应用研究,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真正体现了绿色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策略;④目前我国近1/5的城市开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建筑发展地位日益凸显;⑤绿色建筑发展开始转向地域性,生态型技术策略,扭转了高技术、新设备投资的发展方向,降低了建造成本。

2)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支持日益完善:①“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要求每年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达300-500个,建议把强制性政策要求转化为自愿性积极投入;②生态城市建设国家政策要求:既有城市的生态城改造工程要求50%―60%的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新建生态城要求80%以上新建建筑为绿色建筑;既有社区改造生态社区要求50%以上建筑需改为绿色建筑,80%以上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③依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与示范城市对绿色建筑进行强制性推广,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要求30%新建建筑应为绿色建筑,20%的既有建筑改造为绿色建筑;④依托绿色小城镇推广农村绿色建筑,鼓励绿色小城镇或者生态小城镇的建设,30%以上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小城镇,国家给予一千万到两千万的补助,并设立乡土绿色建筑创新奖;⑤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例如减半或减少对绿色建筑的物业税征收、容积率返还、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

3)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和评定标准研究进程加快:①近几年设立了20个国家及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构建了产、学、研、政、企联盟,与产业化推广平台;②借助“中美能源合作项目”等国内外科技创新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顺利;③评价标准相继出台,我国学者结合国外评定标准和我国实际国情,于2001年9月编制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建设部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6年3月7日联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并与2006年6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

无论是发展背景条件、政策的激励还是绿色技术的支撑,都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是建筑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绿色建筑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其间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

①部分建设项目为了评定绿色建筑标识而建造,前期投入相对完善,而在后期运行阶段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维护,丧失了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和高效的性能;

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片面化。前期的绿色建筑多数是一些新型设备的堆砌,并且在设备投入阶段不做可行性研究,致使投资成本高,运行维护费用高,利益收回周期长。前期的主动技术策略让人们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昂贵的投资建设。而真正的绿色建筑其实还包括很多被动的、地域性技术策略,其并不是“高造价”的代名词;

③全寿命周期设计过程不够完善。目前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得是注重建筑单体的设计,且多数只涉及到围护结构保温层面,对前期的规划分析不够深入,后期的建筑使用效率及设备运行状况没有完整的跟踪记录。并且建筑设计中各个环节独立作业,相互配合程度较低,不能真正体现建筑系统性的周期性作用;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9

关键词:寒旱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21世纪以来,世界进入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渐趋严峻的形势呼唤建筑业启动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建筑的实质是满足四节一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技术为使用者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发展绿色建筑,是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节能低碳,恢复生态和谐的有效举措,适宜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施行。

1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1.1何为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从其定义来看,绿色建筑涵盖了三大特点:其一,绿色建筑是一个系统概念,覆盖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而非视觉上的绿色或单纯景观园林的绿化;其二,绿色建筑是一体技术集成,它以统筹考虑“四节一环保”为技术引导,通过方案设计优化、技术材料创新合理提高建筑性能与质量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其三,绿色建筑是一种生态理念,其出发点是人类生存质量的追求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的整体和谐,是秉承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原则的设计新理念。

1.2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飞速增长,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快速发展的城市建筑成为能耗与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占比很快过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建筑能耗问题,寻求建筑与自然资源、能源间的平衡发展途径。20世纪60年代,“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是绿色建筑最早的雏形。70年代,因全球能源危机影响,人们的关注点回到建筑自身的节能,“节能建筑”在世界各国纷纷涌现。在“节能建筑”基础上,北美国家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原则的“绿色建筑”概念,并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最终确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随后美国LEED、英国BREEAM、德国DGNB、日本CASBEE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陆续建立,为“绿色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绿色建筑逐步以星火燎原之势实现了从理念推行到实际工程的转化,成为全球建筑产业的发展新方向。我国绿色建筑同样经历了“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概念发展历程。1986年的《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将节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必要考虑环节;1991年,国家“八五计划”提出“推广节能、节地与节材的住宅体系”,仍以节能为主导;2004年开始,我国明确推广“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并在国内全面铺开推进;2006年6月,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颁布执行,并于2014年全新改版,由较模糊的定性评价转为更精确的定量评价。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充分表明了我国绿色建筑正沿着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之路稳步前进。目前,我国近30个省市已成立了绿色建筑委员会及评审专家委员会,并设置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当地的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开创绿色建筑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大好局面[2]。

1.3甘肃省绿色建筑评价现状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逐渐普及,甘肃省绿色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甘肃省发展绿色建筑的策略是以绿色建筑标识评价为起点,进而推进绿色建筑,从建筑设计与运行层面开始绿色建筑在全省范围的建设进程。自2013年起,甘肃省陆续启动了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大批新建建筑取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认证,表1列出了甘肃省具代表性的四个绿色建筑项目。甘肃省以绿色建筑评价为重要抓手,使省内建筑业迎来了绿色建筑的发展风潮。

2甘肃寒旱地区绿色建筑推进条件

1)气候特点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西北寒旱地区,除陇南外其他各市州均位于我国热工气候区划中的严寒与寒冷地区,气候属明显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季风气候,干旱缺雨,日温差大。甘肃省冬夏长春秋短,冬季严寒少雨雪,夏季高温、集中了全年50%~70%的降雨。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年降雨量在40~800mm之间,空间上均大致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典型的寒旱气候及其在空间时间上的迥异分布,对甘肃省建筑物使用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绿色建筑的推进必须以适应气候为首要前提。2)能源状况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传统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还有丰富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甘肃省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位列全国前三,尤以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最为丰富,可利用潜力巨大。风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尽管有着地域性差异,甘肃省丰富的能源储备还是为绿色建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统筹规划,将这些能源科学合理的应用到绿色建筑工程中。3)经济水平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是我国内地通往宁青新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甘肃省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化率不高、生态环境脆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等经济发展现状。绿色建筑在建造中会引起一部分增量成本,但并不等同于高投入建筑,结合甘肃省欠发达的经济水平,绿色建筑的推进可以通过选取投资少、回收期短的技术体系实现。4)政策2013年12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甘肃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全省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建及兰州市保障性住房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其他市州保障性住房、新区、开发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工业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底,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014年3月,甘肃省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补贴,对绿色建筑发展提供经济激励与支持。2016年10月,兰州市印发《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工作的通知》,首次将“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纳入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范围,同时表示应确保兰州市“2020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60%以上”。绿色建筑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引导与支持,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让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建设成为绿色建筑的典范,达到引领和带动省内其他社会工程绿色化的效果。

3绿色建筑在甘肃寒旱地区的适应性分析

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需要根植于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而展开,在甘肃寒旱地区推广绿色建筑,应该针对其特殊气候与能源、经济水平进行适应性分析,综合考虑后构建合理可持续的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3.1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是建筑表现出的最客观本质的实体与空间形态特征,是建筑给人的第一直观印象,分析其适应性的重要程度不可忽视。不同气候与环境条件下,建筑形态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形状、建筑朝向与布局等方面。甘肃省寒旱地区绿色建筑应尽可能选用体型系数小、造型规整简洁的建筑单体形状,可明显避免建筑过多的热量散失,节能的同时也有利于节地。建筑朝向与布局的调整是考虑夏季室内室外自然通风、冬季充分利用南面的太阳辐射热量并避开当地冬季主导风向,通过夏季良好的自然通风、冬季多获日照和疏导寒风达到有效节能的目的。甘肃省建筑朝向以近南北向为宜。

3.2建筑护结构保温

对于寒旱地区绿色建筑来说,建筑护结构保温是有效对抗严酷气候、实现节能降耗至关重要的技术举措。建筑护结构通常指建筑外墙、屋面及外门窗,不仅分隔着建筑室内外空间,也承担着建筑与外环境热能交换的功能,其保温性能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热舒适性和能源消耗水平。建筑外墙保温形式多样,有适应广泛的外墙外保温形式,还有只适宜用于多层、中低层建筑的墙体自保温和外墙夹心保温形式。建筑屋面保温原理同外墙保温,一般做法是在屋面板上设置保温构造,近年来新兴的种植屋面因其生态功效良好利于节能与环保,可以在甘肃省寒旱气候条件下小范围内采用。建筑外门窗保温的关键是适宜的窗墙比、良好的气密性及窗框与玻璃选择刚度足够且热导率低的材料,减少该部位热传导活跃性与敏感性[3]。表2列出了适宜在甘肃省寒旱地区绿色建筑护结构保温适用材料,建设方与设计方应在考虑地区经济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性能更优的保温材料与形式,以贯彻绿色建筑节材节能的原则。

3.3室内外环境优化技术

优质高效的室内外环境是绿色建筑根本目标所在并通过应用各种优化技术来达到。甘肃省寒旱地区发展绿色建筑,室内环境优化适宜采用的技术有:在满足功能性、美观性和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节水节能型卫生器具与设施;采用节能供水系统、同层排水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开发利用优质杂排水和中水等非传统水源的潜力;采用新风系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等。室外环境优化适宜采用的技术有:采用乔灌草复层绿化技术,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绿化环境;铺装透水地面,满足人类活动机能的同时改善城市地表生态平衡。同时,室内外环境均适宜采用消音降噪墙面、楼板、管道材料,设计良好的侧窗采光、导光式天然采光系统及室内外节能照明系统,保证室内外安全健康的声光环境。

3.4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能、海洋能等,这些能源具有量大、广泛、无害、相对稳定且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可利用性能优异。甘肃省发展绿色建筑,应不遗余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实现规模化、复合化的高水平利用。甘肃省赋有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空气能,可针对能源空间分布现状选择最优化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在太阳能丰富区域发展太阳能采暖、热水、光伏发电技术,风能丰富区域发展风力发电技术,并可结合发展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技术,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服务绿色建筑发展。

4结语

甘肃省作为自然条件欠友好的寒旱地区代表,对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与环保的要求相对更为迫切,这与绿色建筑的内在要求正契合,因此,甘肃省未来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政府完善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与法规政策领导推动,结合适当经济激励,是绿色建筑在地方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甘肃省绿色建筑发展路线宜以政府投资建筑为先驱示范,推广普及到其他企业、社会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策略构建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气候、能源、环境与经济条件,通过选用适宜的建筑形态、建筑保温、室内外环境优化技术及可再生能源,从技术上保证绿色建筑在甘肃省的顺利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叶东杰,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建筑经济.2014(09).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篇10

关键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2-01-01

1前言

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营造一个满足使用需要的、完全由人工控制的舒适的建筑空间已并非难事。但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众多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自我封闭和与自然环境缺乏沟通的缺陷,却成了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设计“生态建筑”和营造“绿色建筑”的设想,力图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降低建筑的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空间。

2生态

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是十九世纪由德国学者海格尔提出的一门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这其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提出了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是集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气象学、城市建设学为一体的综合自然科学。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中就体现出了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朴素观念,与现代生态建筑思想之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3绿色

作为新世纪环保的主旋律,正日益被广大民众所关注。所谓“绿色生态建筑”就是指人类建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将建筑物与环保、高新技术、能源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创造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绿色生态建筑的指导思想是在设计时务必体现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建筑设计和场所设计中,要树立整体的生态建筑观。绿色生态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持续发展的目标。

4绿色建筑的特征

4.1绿色生态建筑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

4.2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4.3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降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保护、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4.4回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作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

总之,绿色生态建筑归纳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有建筑,更不要拆除有历史保留价值的古建筑。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

5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5.1使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内自然资源的耗费降到最低;

5.2使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内污染和环境排放降到最低;

5.3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健康、舒适和无害的空间;

5.4使建筑的质量、功能和性能与目的统一;

5.5使环保性能与费用和经济性能平衡。

6绿色建筑的发展途径

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肘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又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6.1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这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6.2使用洁净能源,保护自然资源降低能耗绿色生态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

6.3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6.4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

6.5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6.6保护生态系统调控械市气候。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桥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保水和植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