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03 17:27:38

护理干预的概念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1

关键词:综合心理干预;中职护生;学业情绪

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这种认知活动既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取决于诸多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并体验各种情绪,既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我们称为学业情绪,如:愉快、放松、自豪、焦虑、失望、羞愧、厌烦。学业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间接影响学业成绩,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积极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学生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和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消极的学业情绪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考试焦虑症和恐学症,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而学业失败会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和痛苦的情绪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长期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难以形成个人的良好学业情绪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而没有良好的学业情绪,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甚至一般的学习任务也无法完成或者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业情绪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调节,而团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1],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的综合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积极学业情绪,降低消极学业情绪,提高学习的快乐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综合心理干预前后对三(个)所校区共计102名中职二年级护生用情感量表和自我描述问卷Ⅱ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对象均为女生。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

1.2.1.1情感量表 由Kammnn和Flett(1983)编制、辛自强等人修改,信度和效度好。情感量表由20个完整的陈述组成,用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和快乐感三因子进行评分。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之差表示快乐感。量表采用5级记分制(1=从不,5=总是,负向情感项目反向记分)[2]。

1.2.1.2自我描述问卷 由陈国鹏等修订的自我描述问卷Ⅱ中文版[3]。问卷由11个分量表,共计102个测题组成。其中测量学业自我概念的分量表3个,测量非学业自我概念的分量表7个,还有一个分量表是测量一般自我概念即总体自我概念。问卷采用6级记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概念水平越高。

1.2.2调查方法 随机选取成都东、南、北三个区域三所护士专科学校,首先在各校区里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然后在护理中专二年级护生中随机抽取102名学生,征得本人同意后进行综合心理干预。

1.2.3综合心理干预的方法 我们将102名参加团体心理咨询的中职护生随机分成6组。综合心理干预方案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讲授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讲授6学时,团体辅导设计10次完成,共耗时3个月。干预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讨论,通过讲授与中职护生建立初步关系,不仅传授了学习方法、压力及情绪的调节方法,还培养了中职护生对心理学的兴趣,为后来的团体咨询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情感基础。在团队辅导初期,我们和中职护生一起致力于团队的建立,给参与心理辅导的每个小组取名,制定小组活动要求,将积极参与、保密、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等原则融入其中,参与团队心理辅导的中职护生都属于全日制住校生,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同,在团队活动中容易适应新团体的角色,积极融入和投入团队活动。在每一次心理辅导的团队活动中,我们都有一些放松自己和团队融入的游戏这样就有利于中职护生在团队活动中放松身心,愿意通过团队活动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扰,从而使团队活动通过心理辅导这个技术手段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

我们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职护生的综合心理干预中,总结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积极事件",并通过这些"积极事件"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达到增加个体幸福感的目的[4]。在团队心理辅导中,我们应用了积极心理学,播放了内容积极健康的《阿甘正传》,通过电影,潜移默化的向中职护生传递阿甘诚实、守信、认真、勇敢的精神,以及不介意别人拒绝,始终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的精神。使他们关注正面能量的作用并通过潜能的引导来使中职护生达到快乐生活的目标[5]。音乐疗法通过聆听、欣赏乐曲,引起人体心理生理状态改变,产生兴奋或印制的情绪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音乐治疗可以通过自我表现、唤起联想、音乐同化等手段达到对中职护生心理治疗的目的。在团队心理辅导中,每个成员都学会了《我相信》,乐曲节奏明快,激励人心,每次活动时辅导老师和中职护生一起歌唱,使参与辅导的中职护生形成积极向上,自我接纳和肯定的情绪[6]。

在综合心理干预中通过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法指导、自我管理训练、归因及自信训练等主题的干预内容,采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和团体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干预中职护生不仅对自己有了客观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感知能力,教会他们合理表达情绪、消解负向学业情绪、提高正向学业情绪,从而体会由此带来的正向情绪和快乐感。

1.2.4统计学分析 调查前后的数据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 102例中职护生综合心理干预前后学业情绪与自我描述测验结果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前后,学生正向情绪明显增加,负向情绪降低,快乐感有较大提升((P

2.2三个校区102例中职护生综合心理干预前后学业成绩比较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各学科考试成绩均分在综合心理干预后较心理干预前有所提高。

3讨论

3.1综合心理干预方案可以促进正向情感的增长、有效降低负向情绪,增强快乐感 参与此次综合心理干预的中职护生年龄差距小,处在相同的身心发展阶段,面对的困扰和成长问题具有相似性,通过在心理干预活动中讨论学业与情绪等主题时,使她们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激发自信自强的同时激发他们产生很多解决学业情绪问题的灵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正向情感。参与综合心理干预的中职护生平均年龄为17.2岁,此年龄阶段的中职护生看中同伴对自己的评价甚于家长和师长对自己的评价,容易接受同龄人的建议,有利于积极因素的内化从而促进中职护生积极情感的建立和正向情感的增长,有利于中职护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健康快乐的正向情感。

学习是中职护生目前的主要和必须完成的任务,目前而言,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在逐渐的完善,但学习还是中职护生产生负向学业情绪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心理干预培养了中职护生专业兴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认同,而情感认同度越高的知识更容易被学习者内化,知识的内化又使其内心产生满足感,有利于正向情感的提高。在综合心理干预中我们设置了学习心得的课程,通过好的学习方法的讲授和演练及相互交流,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从而改善负性学业情绪。

综合心理干预能够让中职护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他们提供心理宣泄的良好场所,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帮助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7],使中职护生正向情绪显著增加,负向情绪降低,快乐感明显增加。

3.2综合干预方案能够提升学业的自我概念和非学业的自我概念 学业情绪欠佳的中职护生往往学业不良,他们心理发展的整体水平也较非学业不良中职护生滞后,在自我概念方面,他们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非学业不良的中职护生。他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状况如何,很少能清晰地描述自己各个方面的特性,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审度和评价。因此我们在综合干预的第一阶段有关于性格与气质的理论讲授及测定中引导中职护生对自己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为第二阶段的团体心理干预做好铺垫。在干预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心得讲座提供及团体辅导中或通过讨论总结一些具体的方法供他们选择,引导中职护生在这些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逐渐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逐步提高学业自我概念。

在团体辅导中,通过团队活动尽量使中职护生非学业方面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迁移至学业方面,建立学业方面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他们改变学业不良状况的信心,逐渐改变对自我学习能力知觉的消极看法,从而改善学业。而帮助学业不良的中职护生合理认识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足,则有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改善他们的学业成绩。综合心理干预使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更好的完成学业。

3.3综合心理方案能够提高中职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中职护生的学习自信心,有效提高学业成绩。在此次研究中发现,学业情绪不佳的学生多是学习成绩不佳的中职护生。当今社会以各项考核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在学校也大多以考试作为一个基本评价标准,所以这部分中职护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缺少学习的愉悦感,与学习相关的挫败感相对多得多。我们在综合心理干预中根据中职护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教会他们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让中职护生在这种自我成长和提高中反思原来的学习方法,在运用学习策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品质,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学业成绩与学业情绪的良性循环,从而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内在价值,增强中职护生学习动力的效果。

4结论

本研究采用综合心理方法对中职护生进行干预,使他们的的学业情绪得到显著改善,自我概念和非自我概念得到提升,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毛智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0,23:173.

[2]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33(5):442-447.

[3]陈国鹏.自我描述问卷,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增订版:310-314.

[4],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陈晋胜.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2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干预,试验组采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孕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有着积极影响,有效改善母婴情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个性化饮食干预;运动指导;妊娠期糖尿病;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13

作者单位:51811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

张海清:女,本科,主管护师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一些孕妇在怀孕期间发生的糖尿病现象,尤以妊娠中晚期高危孕妇常见。通常情况下,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较低,通常在1%~6%左右[1]。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的急剧上升,其GDM发病率已达9.16%左右[2]。因此,为了保障母婴健康安全,减少孕妇伤害,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加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控制至关重要。鉴于此,我院产科采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饮食干预,并与传统常规饮食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控制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38±5.24)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19±1.21)周。纳入标准:(1)孕前均无糖尿病及其他内科并发症。(2)符合1985年WHO与1997年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3)妊娠中晚期经产检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4)均为单胞头胎。(5)依从性较高,谨遵医嘱。(6)未接受过系统的饮食干预。(7)精神正常,容易沟通。(8)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无法按时到院接受产前检查者。(2)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3)合并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者。(4)精神异常或无法正常交流者。(5)不同意接受研究者。随机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根据我院产科医护人员临床经验及基础产科饮食指导进行传统常规饮食干预。

1.2.2试验组给予本组GDM孕妇以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具体方法为:(1)根据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与碳水化合物含量计算血糖负荷,对GDM孕妇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进行饮食健康教育。(2)根据GDM身高、体重、日常体力活动等情况,计算出每日所需的总热量[3]。(3)从食物交换框架表中查出每日摄入食物的总交换份数,按比例科学分配到每餐食物中[4]。(4)参考血糖负荷值选择食物,按每份食物血糖负荷值高低进行取舍,尽可能在同一类中选择血糖负荷值较低的食物进行进食。

1.3观察指标

1.3.1血糖情况观察两组GDM孕妇干预1年后的血糖情况,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1.3.2母婴情况1年后记录两组母婴情况,如母体孕期体质量增加总量、母体孕期每周体质量增加量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GDM孕妇干预后血糖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多种综合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跟个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5],其具体病因众说纷云,至今尚无准确定论。有资料显示[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GDM,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社会卫生问题。GDM属于一种比较少见的糖尿病类型,但近年来国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孕妇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会分泌或合成各种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激素,而恰恰这些激素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母体胰岛素的正常作用,最终导致GDM的形成。GDM对于母婴有着直接的危害,严重威胁母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GDM对于妊娠的危害:(1)孕妇方面。GDM孕妇易发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妊高症及酮症)、引起羊水过多促使胎膜早破(早产)、延迟产妇产程时间(产后出现)、分娩巨大儿(提升手术难度)。(2)胎儿方面。因GDM孕妇血糖较高,迫使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的态,从而产生大量胰岛素,促使胎儿发育异常,再加上GDM孕妇服用治疗糖尿病的各种药物,从而大大增加了胎儿不健康发育的几率,如巨大儿、早产儿、畸形儿、死胎。因此,加强GDM孕妇饮食干预,对改善母儿预后有着积极作用。那么,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的饮食干预,能够有效帮助GDM孕妇科学饮食,使自身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其优点在于能够科学区别食物餐后血糖应答差异,以及食物加工烹饪方法和食物成熟度对机体血糖的影响,从而通过参考食物交换份表,选取血糖负荷值最低的食物进食,而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这是传统常规饮食干预所不能比拟的。由此可见,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效果显著,简单易用,利用孕妇血糖的控制,减少巨大儿出生率,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珂,陈妙霞,梁骊敏,等.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34):3862-3864.

[2]沈彩红,施香颖,李倩,等.两种食物交换份法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比较[J].上海护理,2010,10(2):17-20.

[3]智慧,沈玲玲.不同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2):101-103.

[4]王蓓,靳晓萍.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的研究[J].新疆医学,2014,44(10):82-84.

[5]吴丽娟,张晓义,沈美云.食物血糖负荷值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136-137.

[6]盖筱莉,焦瑞霞.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用于妊娠期糖尿病饮食干预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993-994.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3

【关键词】保护的责任;人道主义

一、“保护的责任”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保护的责任”提出的背景是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联大会议上呼吁国际社会就在大规模侵犯人权和违反国际法问题上达成共识。为促进这一事务,2000年9月加拿大政府联合一些基金会于联合国千年大会上宣布成立“干预与国家国际委员会”,2001年该委员会提交《保护的责任》的报告,这是“保护的责任”概念的首次提出。

2004年12月安南任命的“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高级别小组”在设计新世纪集体安全制度的报告《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的共同责任》中第一次采纳了“保护的责任”的概念,即如果发生灭绝种族和其他大规模杀戮,如果国家不能或不愿意对其国民承担保护的责任,国际社会集体负有提供保护的责任。由此“保护的责任”开始向成为国际共识的方向发展。

2005年3月第59届联大会议,联合国秘书长报告《大自由:实现人人共享的发展、安全与人权》对“保护的责任”的概念、性质进行规定和解释。这一责任首先在于各个国家。但如果一国当局不能或不愿保护本国公民,那么这一责任就落到国际社会肩上,由国际社会利用外交、人道主义及其他方法,帮助维护平民的人权和福祉。如果发现这些方法仍然不够,安全理事会可能不得不决定根据《联合国》采取行动,包括必要时采取强制行动。

2005年9月《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进一步明确“保护的责任”的概念,将其限定于“保护人民免遭灭绝种族、战争罪、族裔清洗和危害人类罪“这四种罪行。

二、中国关于“保护的责任”的态度

在利比亚问题发生之前,“保护的责任”在国际社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得到实践,因此中国对于“保护的责任”的态度在此之前并没有具体地表现出来。然而,中国对于与“保护的责任”一脉相承的西方人道主义干涉持反对态度。因为在中国看来,“保护的责任”概念产生之前,甚至在得到实践之前,西方奉行的人道主义干涉是不经过涉国同意且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因此是非法的。另外,中国在国际社会向来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分重视和领土完整,而西方在“人权高于”观念催使下的人道主义干涉行为是不为中国所接受的。

2011年2月利比亚国内发生政治游行,冲突升级,随即卡扎菲政府派出军队施以镇压,据称在此期间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因此以法国、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依据以“保护的责任”为理论基础的联合国1973号决议对利比亚进行了攻击。这是“保护的责任”自提出以来第一次得到实践。但是,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利比亚的决议投了弃权票。原因在于,第一,多国部队对利比亚行动的理由是利比亚政府动用军队镇压的过程中对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德袭击,但是这些说法并没有证据予以证明,无法证实卡扎菲是否要对某个族群或地域进行清洗。

其二,多国部队在出兵利比亚之前,并没有迹象显示在利比亚问题的解决上武力之外的办法已均不可行。在我们看来,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行动是贸然且武断的,其中更多的不是出于对人权的维护而是出于西方国家、领导人自身的利益考量。比如,法国率先对利比亚发动空袭,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因国内问题而支持率走低,而大选在即,萨科齐需要利用针对利比亚的行动增加自己在选举中的筹码。

第三,均衡的方法要求计划的军事干预的规模、持续时间和强度应当是确保实现有关人道主义目标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北约轰炸造成大量利比亚平民伤亡。

只有军事行动具有合理的成功机会,也就是实现制止或避免最初触发干预的屠杀或苦难,才能证明有理由采取这种行动,如果不能实现实际的保护,或如果进行干预的后果可能比不采取任何行动更糟,就没有理由进行军事干预。

因以上几点原因,中国对于“保护的责任”在利比亚问题中的首次实践是持反对态度的。西方国家的行动均未达到“保护的责任”理论要求的六条标准:合理的授权、正当的理由、正确的意图、以及最后的手段、均衡的方法和合理的成功机会。由此可见“保护的责任”还是以西方主观性为主导的,缺乏合理的机制,因此中国目前对“保护的责任”有所反对是有理有据的。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149-0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为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自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脾脏可产生高浓度的抗体,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并能阻留体内约1/3以上的血小板,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器官。脾切除能减少抗体产生及血小板破坏,达到治疗目的[1-2]。脾动脉超选择栓塞术既可达到“切脾”的目的,又保留了脾脏的正常免疫功能。虽然脾动脉超选择栓塞术术属于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术后也会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3-4]。因此,脾动脉超选择栓塞术围术期的观察护理在患者的治疗及术后康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阳江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对难治性ITP患者实施脾动脉超选择栓塞术,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脾动脉超选择栓塞术治疗的80例难治性ITP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9例;年龄3~76岁,(35.59±16.47)岁;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5例,B级5例,C级为0例;病程3~240个月,平均(36.93±5.14)个月;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109~49×109/L。观察组患者中男33例,女7例;年龄3~75岁,平均(36.34±15.88)岁;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6例,B级4例,C级为0例;病程3~240个月,平均(36.05±6.0)个月,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109~45×109/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前完善各种检查,常规做好碘过敏试验,询问过敏史,备皮,并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前4 h禁食禁水,并排空大便,准备好手术用物品及药品送至DSA室[5]。讲解术中的注意事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发热、疼痛等栓塞并发症,并嘱患者放松心情,本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能对症处理。术后患者平卧位,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及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穿刺侧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其淤斑有无扩大及颜色变化,两患者的淤斑均无扩大并慢慢地颜色变淡,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1.2.2 观察组

1.2.2.1 补偿式护理 术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科室制作的“脾动脉栓塞术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一份,并给予详细讲解,使患者全面了解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从而达到理想效果。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家属进行辅助教育,帮助患者家属建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家属顾虑[7]。

1.2.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观察每小时的尿量,并准确记录。术后4~6 h内每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各一次,同时观察患者的体温、神志、精神状态及其他病情变化[8]。出汗多时防止虚脱,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清洁床单。

1.2.2.3 体位护理 为防止穿刺部位出血,患者需卧床24 h,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12 h,12 h后可在床上轻微活动,24 h后可下床活动,但应避免正品下蹲以及增加腹压的因素。肢体制动期间,为减轻患者不适,可指导患者在床上翻身,告知翻身的注意事项。侧卧时应健侧位,防止触及脾脏,同时做好制动期间肢体的生活护理。

1.2.2.4 穿刺部位护理 穿刺部位用绷带包扎伤口,并置1 kg盐袋压迫6 h,注意盐袋不能移位[9]。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保持敷料干燥,预防感染,如发现穿刺部位出血,立即用双手压迫穿刺部位,并通知医生。

1.2.2.5 并发症护理 ①恶心呕吐:遵医嘱予胃复安肌注,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颜色、量等,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以便及时处理,并嘱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②胸腔积液:少量积液可自行吸收,积液较多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术后3 d取半坐卧位,鼓励患者深呼吸[13]。③呼吸系统并发症:常与栓塞术后疼痛限制呼吸运动有关。栓塞后2~3 d,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因此,应指导患者行之有效的呼吸及咳嗽,如做腹式呼吸、雾化吸入,协助患者翻身,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可以避免或减少该类并发症的发生。⑥脾破裂:由于栓后内膜变薄,护士应注意观察有无腹痛突然加剧,有无大出血如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如有发生,立即通知医生。

1.3 观察指标

应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ey scale,ESCA)评定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四个维度共计43个条目,总分172分,得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14-15]。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maire,SF-36)评定患者健康状况,共计8各维度:包括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36个条目。各个维度得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14-1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能力总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等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能力总分、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等自我护理能力得分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SF-36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SF-36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F-36得分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5

要界定一个概念,首先要对其事物的发展做一定研究,了解其产生的本源,然后再结合当前历史背景对其特征进行总结。

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政府干预失灵的特定历史下产生的法律部门。它并非是政府干预出现便产生,而是在政府干预失灵后为解决政府干预失灵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制订了大量的经济政策,但由于这些经济政策立法先天就不具备现代经济法的规范政府干预的职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干预的滥用,最终政府干预走向失败。从美国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60、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宣告“政府失灵”。也正是在这时候,现代经济法作为解决“政府失灵”的有效手段应运而生了。

而我国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基于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基本上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认商品经济的存在。而对旧法制的全面否定和对新法制的重视不足及理解偏颇,导致在这样的经济及法制背景下,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不仅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低位阶状态,且呈现出强烈的计划性、行政性、临时性,带有浓厚的行政法色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被强化的国家和被国家集中控制的社会曾经达到高度的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露。约束机制的乏力也使政府自身缺陷被无度放大最终致使产业结构扭曲、经济效率低下。既有的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由此,经济法才在我国渐渐发展起来。

二、经济法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1978年提出加强经济立法,经济法概念正式被法学界所接受。在我国,虽然经济法的概念被正式接受至今仅仅有着20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产生着对经济法概念的不同认识。对经济法概念问题的不同看法,可概括为五种观点:

一是“纵横经济法论”,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经济法既要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纵向经济管理关系,也要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横向经济协作关系,亦称“纵横交叉”或“纵横统一”说。

二是“纵向经济法论”,其中又可细分为三种主张:其一是认为经济法是调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宏观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二是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和微观企业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三是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里的各种关系的法律部门的总和。

三是“经济行政法论”,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与社会组织、公民之间形成的具有行政隶属性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部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主要在于管理关系的经济性质和调整手段的经济性质。

四是“综合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经济民法方法、经济行政法方法、经济劳动法方法来分别调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五是“学科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是综合运用各个基本法的方法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并非一个独立的部门法而是一个必要的法律学科,以大量的经济法规为研究对象。

上述五种观点以“纵横经济法论”位居主流地位,影响最大,但是这种将纵横两种经济关系生硬拼凑起来构成的经济法概念,是同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经济法观念难以相容的,完全混淆了行政主体及行为与市场主体及行为的性质和界限,为政府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及对市场的超经济行政控制创造了依据。另外四种观点,“纵向经济法论”把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的直接调控方式突出起来构成经济法概念;“经济行政法论”把国家对经济的行政性干预从传统的行政法中分离出来构成经济法概念;“综合经济法论”兼收了民法、行政、劳动等法规的大杂烩构成经济法概念;“学科经济法论”则固守传统的部门法划分标准,否定经济法的独立地位而将其降低为一门学科。这些学说各有各的不足之处。

三、经济法概念、调整对象之我见

1、经济法概念之我见

如今,国内学者对经济法的概念没有定论,属于学界的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对经济法概念作如下表述,即经济法是指由国家干预的,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这里,笔者通过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来定义经济法的概念。笔者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包括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管理关系,这将在下文作详细说明。

2、经济法调整对象之我见

经济法的概念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密切相关,概念是对调整对象的高度概括,调整对象是概念的具体展开。笔者认为,要研究经济法的概念,应先对其调整对象进行探讨。无论是纵横经济法论、经济行政法论还是综合经济法论,无一不是在调整对象问题上存在分歧与争论。

通过研究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变化,可以发现,纵观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历史,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发展明显地受到法制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民法通则》及一些重要的商事法律尚未出台前,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有些经济法学说无节制地扩大经济法领域,将传统民法与商法的内容归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的甚至主张用经济法取代民法。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无法使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相反还导致了法律学科与法律体系的严重混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随着我国《民法通则》及一些重要的商事法律的制定与颁布,那些“大经济法”的主张及“综合经济法说”等观点都相继退出了法学舞台,也相应地净化了经济法理论。

从经济法的全部历史中可以看到,尽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均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涉及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介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法制建设的发展与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亦日趋深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政府)干预或管理社会经济关系之法。尽管在具体的认识和表述上仍有差异,但我国大多数学者在原则问题上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共识。如根据杨紫恒教授的研究,中国经济法学界已经取得共识或者基本上取得共识的观点是经济法的“三调整”、“五不调整”。“三调整”即经济法调整特定的对象、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是既体现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又体现对国家权力必要限制的特定经济关系。“五不调整”是指经济法不调整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不调整民事关系、不调整行政管理关系、不调整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不调整经济法律关系或者经济权利义务关系。这是从大的方面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具体的经济法概念,应当能够概括出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实施的经济法的基本特征,体现特定国家一定时期经济法的特殊性。

根据我国国情,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关系来看,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民法和商法统一进行调整,这就从立法上排除了经济法直接调整此类关系的可能性。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只能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亦即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具体来说,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包括以下对象:

(1)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调控关系是指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关系,它主要包括产业调节、计划、财政、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宏观调控关系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已是学界的共识,没有争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是基础层次的调节,但是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而当市场主体的自利行为失控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就会无所适从;同时,当面对诸如经济问题的平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关系公共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提供这些全局性的经济关系时,市场也无力调节。为此,就必须建立必要的宏观调控体系,用国家的自觉调节来弥补乃至于在必要时取代市场的自发调节。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要保持经济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干预,这种干预对资源的配置具有直接的影响。正是基于资源优化配置这一经济法价值目标的考虑,我们把宏观调控关系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通常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实施。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有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信贷法、货币管理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也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场管理关系

市场的管理关系主要包括对市场主体的管理关系和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关系。

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市场主体管理关系,主要指国家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在对市场主体进行宏观调控或其他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在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和实施政策、进行信息指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活动中与不同性质或不同组织形式的经济个体所发生的调控关系。其中包括因市场准入、企业形态的设定、设权、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价格限制、利润分配、资产评估、租赁、财务管理、审计、检查监督以及因法律责任而发生的关系。经济全体之间的平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则由民法调整。

市场秩序的管理关系是指国家在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市场主体的市场和为进行必要干预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市场主体合法、公平地竞争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然而,由于竞争存在着副作用以及市场主体自利本能的驱动,在市场活动中便会出现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发展的一个极端表现就是垄断,这些行为的出现,都会妨碍市场功能的发挥,扰乱市场秩序。为了解决市场机制的这一缺陷,国家必须运用自己的强制力来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公平竞争。在这方面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国家制定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操纵价格与瓜分市场等行为,保护和促进自由竞争,使得整个社会能够有效率地进行生产和消费。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经济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以国家为一方主体,代表国家的是国家专设的垄断和竞争管理机构或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机关或司法机关,另一方主体主要是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企业组织。除此之外,国家在此方面的法律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产品质量法等等。

3、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进一步认识

经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只包括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管理关系。相比国内一些学者的观点,此范围界定相对比较狭窄。其他学者或多或少将社会保障关系、环境资源关系也纳入经济法调整对象,下面笔者对其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1)社会保障关系

国内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关系属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笔者对此不予认同。要界定社会保障关系是否应纳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应区别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具体到我国现行法,就要讨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应否纳入经济法。社会法是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理念的变化,西方国家的法学家明确提出的概念,并将它视为介于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但什么是社会法,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学者们众说纷纭。从各国学者对社会法的研究状况来看,大多认为社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法是指为了解决社会性问题而制定的各种有关社会法规的总称。狭义上的社会法,通常专指社会保障法。我国建国以来长期没有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也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法学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开始研究社会法,许多学者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法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等。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法律部门的划分问题,关于法律部门,法学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常委会根据立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初步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及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并把社会法界定为“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从这一文件我们可看出社会法在我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与经济法是并列关系。

(2)环境资源关系

主张将环境资源关系纳入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学者,主要着眼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多,能源、化学和其他原料产量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对市场经济出现的这一负效应,依靠市场机制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它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解决,由此,国家就要对空气与水的污染、矿藏资源的过度开采、濒危动植物的捕捉采集等等可能造成的不良的外部经济效应的行为予以管制和调整,在此方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矿藏资源开采法等等。在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一方主体是国家(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环境保护机构或其他国家机构),另一方主体是实施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的企业组织或个人。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6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09—2014-01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ICU患者80例。纳入标准:发病危重,急诊ICU收治;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呼吸机使用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呼吸机使用诊治规范;BMI<20kg/m2;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应用机械通气<48h的神经外科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前已有明确的细菌性疾病,应用机械通气后细菌培养并未出现新的病原菌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通气时间与ICU入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干预方法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知识宣教,同时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使用神经外科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一对一护理干预,重点是进行消化道护理干预。首先对护理人员与患者采取一对一等形式,强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理生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等相关方面知识,深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也让患者积极配合。积极规范消化道护理的操作流程,强化对消化道护理操作的监督,做好相关数据收集工作。同时也收集实行消化道护理后意外拔管、不良反应等现象的发生情况,严格执行床头抬高的护理措施,完善相关护理措施的数据收集和记录工作,并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做好监督,记录每个患者的床头抬高起始时间、抬高角度等相关资料。在护理管理中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和胸部物理治疗等操作的监督,强化无菌概念。加强对护理人员专科技术培训,强化无菌概念,做好监督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及家属在营养支持前后正确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方法。采用示教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咳痰训练、腹式呼吸锻炼及有效咳嗽等,直到患者掌握,并及时评估患者锻炼情况。

1.3观察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应用机械通气48h以上,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或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临床出现发热,血白细胞总数较前增高(WBC>10.0×109/L);排除肺水肿、肺出血、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后进行BMI的测定与皮褶厚度(TSF)的测定,此2个指标能够很好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护理后对相关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主要为知识宣教、口腔护理、床头抬高护理与消化道管理等执行情况。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ICU住院期间,治疗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为12.5%(5/40),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2体质状况变化干预后2组BMI与TSF值均明显增加,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但均未达到肥胖的标准,干预后BMI与TSF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认知情况干预后,治疗组健康宣教、口腔护理、床头抬高护理与消化道管理的认知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外科患者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会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9]。而抗生素联合应用导致大量出现重耐药情况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影响患者康复。近年来我国的神经外科正朝着低龄化、复杂畸形矫治方向深入,手术、体外、监护技术的进步,使过去不能治疗的重症神经外科疾病得到救治,但同时呼吸衰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为此需要积极进行护理干预,最终达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在具体护理中,做好呼吸道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与胃肠功能的保护,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呼吸机环路的管理等措施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我们积极加强护患双方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知识教育、强化患者消化道清洁消毒、实施规范口腔护理、严格执行床头抬高措施、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呼吸机环路管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并将上述措施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7

关键词:市场流通基本法;立法;适度干预经济;消费者

一、导论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市场流通立法。2003年商务部成立后,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已经起草制定了一批框架内的法律、法规(如直销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条例、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等),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和框架的指导也已制定颁布了一批部门规章。但是,我国目前商事立法比较混乱,尚未形成体系,并呈现出一些立法空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务部目前正积极研究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化和有层次的整理,将具体规则抽象成系统化的法典,制定商品流通法(市场流通基本法),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发展。2008年,商务部将对框架进行修订,并且计划于2009年提出《市场流通基本法》草案。法学界应该加强该领域研究,为市场流通立法献计献策。

目前提出的《市场流通基本法》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秩序法、市场监控法等部分。在市场主体方面,主要涉及以下规定:批发商;零售;经纪人;交易市场;商会与行业协会;商事登记等。在市场行为法方面,主要涉及以下规定:连锁和特许经营、无店铺销售、电子商务、物流、商事、佣金、商业促销、分期付款销售等。WWW.133229.cOm在市场秩序法方面,主要涉及以下规定: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商事交易管理、知识产权、价格等。在市场监控法方面,主要涉及以下规定:商业网点规制、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特殊商品管理、特殊行业规制、中小企业促进、传统特色商业保护等问题。

可见,目前提出的《市场流通基本法》体系框架比较宏大。市场主体法和市场行为法调整的主要是横向法律关系,是传统商法的规范内容,而市场秩序法和市场监控法调整的主要是纵向法律关系,在传统分类上属于经济法的规范内容。在经济法出现以前,公法与私法的界线相当明确,法律的部门法归属并不难。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出现打破了公法和私法的明确界线。作为涉及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市场流通法,其定性如何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根据传统法律分类理论,《市场流通基本法》很难归入商法或经济法,应该定性为一部商事经济综合法。

在市场流通立法中,涉及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如何协调《市场流通基本法》中的市场秩序方面的规定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基本规定,如何协调《市场流通基本法》中的知识产权方面规定和《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专门立法中的规定,也涉及一些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在市场流通立法中,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是必须首先予以明确的。只有解决了该问题,才可在根本原则的指导下展开具体规则的制定,否则容易发生规则之间的互相矛盾。我国《市场流通基本法》尚在起步阶段,法学界应该为这一部重要法律的制定开展一些有益的研究。本文试对市场流通立法的应有原则进行探讨。在市场流通立法中,有必要重申适度干预经济这一基本原则。现代商事经济立法也应该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本在市场流通立法中应该以消费者权利保护为导向。

二、适度干预经济

尽管有着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学说和思潮,近现代主流观点仍然认为适度干预经济是国家的权利和职责。对国家干预的经济法解说始终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重大难题,经济法的各种学说莫不围绕国家干预展开,因为国家干预是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与学科特质的基石。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部运作精巧、成本低廉、效益最佳的机器,有效地调节着经济运行和各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但市场却无法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社会分配、限制垄断、抑制经济波动、社会道德以及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等方面也会失灵,于是就不得不借助政府力量予以矫正和弥补,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由。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起着自主调控经济运行的作用。但由于市场运行条件的缺失及市场主体对利益无限度的追求,也会造成市场失效,从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保障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手段。但是政府干预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发挥弥补市场失效作用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对市场的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呼吁政府干预的适度性,也就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不是否定或替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恰恰是弥补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市场和政府是相互伴生、缺一不可的,国家有必要介入经济以克服市场失灵,但为避免政府失灵,国家应当适度干预经济,当市场机制失效时,国家干预需加强,而当市场机制功能恢复时,国家干预则需递减。

适度干预经济作为各国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还必须考虑另一个因素。我国经济法适度干预原则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和国家干预由全面转向有限的过程而提出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否认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突出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的全方位的直接经济管制。折射到经济法领域就是把经济法看作调整横向经济关系和垂直经济关系的规范,把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理解为全面干预。1992年我国开始推行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改革,要求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干预)能力,缩减国家的微观管理职能。与此相应,经济法也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方向,把调整对象重新界定为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把基本原则修正为适度干预,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为维护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这样,我国经济法的适度干预原则也得以最终确立。可见,适度干预经济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适度干预经济作为国家治理和经济法律的根本原则,在市场流通立法中仍然有必要进行重申。良性的经济法应该反映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并且随着社会情势的变迁而变迁。由于经济社会化进程的繁杂以及经济社会化变迁的频繁,经济法上干预的对象、方式、范围及干预深度都不恒定。百余年的经济法历史就是一部干预对象、干预方式、干预范围及干预深度不断变迁的历史。但经济法的发展史却表明,适度干预经济是国家进行市场法治的最佳模式。

政府适度干预经济这样的提法中蕴涵着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适度”,如何界定适度将是法治社会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府适度干预经济由立法、执法、司法等阶段综合组成。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体现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公正原则,政府在行使职权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时,应当以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对所有市场主体,不分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都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其次,还应该考虑效率原则,要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转移,要增强政府效率意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应由一个政府行政机关承担;办事拖拉、相互推诿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适度干预原则应该通过具体的规则来保障其实施。在市场流通立法中,应该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确保对市场流通的干预程度是适当的。在具有“官本位”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更应该强调从程序意义上保障适度干预。在市场流通立法中,应该从源头上确保法治市场中的适度干预,从而真正发挥法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功能。

三、以消费者权利保护为导向

尽管经济法是政府适度干预经济的法律,但是,经济法并非维护国家利益之法,经济法追求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经济法应该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在保护和协调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又必须重点保护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消费者利益。

现代立法应该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和指导方针,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的重要思想,同时成为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为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发展服务,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不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将对我国立法和法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以人为本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西方人本主义不同,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考察事物的方法“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马克思法价值观的思想主旨是“以人为本”,“人”是法律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依归点。“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把握与探索;相应的,法治是这种思考、关注和把握过程中的产物。就是说,人本身理应成为法治的逻辑起点和最终逻辑归宿。

“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是协调统一的。如果说,“依法治国”解决了治理国家是“依人”、还是“依法”这一关涉一国文明程度的重大问题的话,那么,现今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则是“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和价值升华。因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牢固地奠定法治大厦的人文根基,才能彰显出法治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关怀。可见,“以人为本”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经济法的主体为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以何者为中心,三者的利益如何衡量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提出,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构建经济法的主体体系。本文进一步明确提出,应该以消费者权利保护为导向进行市场流通立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科学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社会再生产环节的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并把生产看成是手段,把消费看成是目的,而分配和交换则是中间的过渡环节。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环节的目的,在以法律规制社会再生产环节的过程中,对流通和交换环节的法律规制也应该考虑到消费的目的。在市场流通立法理念上,就反映为以消费者权利保护为导向。

在各国关于市场流通的政策和立法上,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导向的立法理念已经有所体现。在政策上,早在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宣称:“我认为,我们正面临着流行的经济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在未来,我们将更多地为消费者着想,而相对较少地为生产者着想”。当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立法上,我国《反垄断法》第1条开宗明义地将“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立法宗旨。国外的市场流通立法也表明消费者权利保护是一个重要目标。日本《独占禁止法》第1条规定该法的目标是:“……,促进公平的、自由的竞争,发挥事业人的创造性,繁荣经济,提高工资及国民实际收入水平,以确保一般消费者的利益并促进国民经济民主、健康地发展。”澳大利亚《贸易行为法》第2条规定:“本法的目的是通过促进竞争和公平交易以及保护消费者,提高澳大利亚的福利。”

消费者权利并非是一种新型的权利,而是从权利主体——消费者角度提出的权利概念。消费者权利概念中的“消费者”是作为与生产者、经营者相对立而存在的一个概念。消费社会到来之后,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已经很难再将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作为传统民法中的“人”来等同观之了,他们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日益明显。维护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平等就成为从法律角度界定消费者概念的动因,对于权利主体——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就成为构建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其实质上的不平等,消费者沦为生产者与经营者所支配的“弱者”。弱者保护是现代文明“以人为本”的体现。在逻辑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法价值观之后。又有必要引入“身份”的观念。人生平等自由是一个崇高的理念,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不平等,存在着“强者”与“弱者”。“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观要更加强调对“弱者”的法律保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与利益的日益分化,各多元化阶层与主体正不断整合为经济规模、认知能力差异巨大的弱势与强势群体;人类为解决自身生存发展与稀缺资源的紧张关系正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以政府作为唯一的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主体的有效性正在受到质疑,等等。这些,都是经济法的关注对象。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具有“后现代法”特征的经济法自然要关注被边缘化、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平衡其与强势群体的利益冲突。消费者保护原则体现了法律作为利益平衡的天平的功能,体现了法律所追求的实质公平和正义的价值。

对个体权利给予平等保护还应坚信所有社会成员而平等。对权利主体的某一部分——老人、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种族、语言上的少数、难民、战俘等——特别保护的原因是他(她)们容易受到伤害,而不是这些群体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在现代民主社会,作为民主的原则,尊重和保护少数就意味着在实施大多数人的意志时,尽可能地保护“少数人”中的个体权利,对他们的“援助”、“关怀”、“让步”等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在强调基本人权的同时,法律的天平又必须向弱者倾斜,以达成实质上的公平和正义。

经济法确认,保护人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其重要作用在于借助国家力量进行利益再分配,缓和由市场导致的严重不平等,以逐步实现人的实质平等。而达成此目的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也可以说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限制或牺牲某些人的自由和减少某些人的利益,并将以这些办法收集的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失业工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消费者等。在此意义上,这种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又被称为“类权利”或“集体权利”。二是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为基础,其利益指向对象是全体人,比如环境权、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权利等,这些权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国家的再分配来弥补自由市场的缺陷以及其负面效应,以满足市民社会的共同需求。消费者权利是一种主要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甚至可以提升到人权的高度。合理保护消费者权利是法治社会的需求,当代立法的应有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市场流通立法的价值观和终极取向,不是虚无的口号,而是体现为实实在在的保护人的权利尤其是消费者权利的各种制度安排。事实上,一部市场流通法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在设计法律框架和具体内容时能否将保护人的权利尤其是消费者权利贯穿于始终。

法律开始关注“人”,关注“身份”,法律开始强调对弱者、消费者、劳动者、受害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的保护,这是现代私法立法的一个趋向。流通环节的另一端就是消费者。多数情况下,消费者相对于销售者来说是弱者。在流通立法中,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现在的市场当中,最最强调的共同的价值理念就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的福祉。维护市场流通秩序仅仅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流通立法应该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导向,应该以消费者权利保护为导向构建市场流通法律制度。

总之,市场流通立法中所需要的价值目标是多样的,自由、公平、正义、效率、秩序、安全等价值目标都需要进行衡量。市场流通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度干预原则和消费者权利保护原则。从法的价值上观察,适度干预原则体现了自由和秩序价值的平衡,而消费者权利保护则主要体现了公平和正义的价值。适度干预经济是当代经济立法的根本原则,消费者权利保护作为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趋势。这两个原则在市场流通立法中都应该得以体现和强调。只有在这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制定其他原则。

参考文献:

[1] 史际春教授等出席商务部“中日市场流通法国际研讨会”[eb/ol],[2008—05-07],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lixue/">理学[c],吕炳斌,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虹,吕忠梅,经济法原理新说之一:国家干预[j],法学论坛,2003(4)

[4] 蔡磊,经济法视野中的国家干预、公民社会及非营利组织[j],云南法学,2004(6)

[5] 於向平,政府适度干预经济与经济法的价值目标[j],行政与法,2003(5)

[6] 应飞虎,为什么“需要”干预?[j],法律科学,2005(2)

[7] 崔勤之,加入wto与政府干预经济的法治化[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1)

[8] 徐孟洲,谢增毅,论消费者及消费者保护在经济法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理念与经济法主体和体系的新思考[j],现代法学,2005(4)

[9] 李龙,钟会兵,关于“以人为本”若干问题的商榷[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5)

[10]吕世伦,蔡宝刚,“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考——马克思的理论阐释[j],法学家,2004(6)

[11]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

[1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3]franklin d,roosevelt,address at oglethorpe u—niversity(may 22,1932)

[14]王长河,周永胜,刘风景,日本禁止垄断法[m],法律出版社,1999:2

[15]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70

[16]董文军,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2)

[17]徐亚文,“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j],中国法学,2004(4)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8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子宫切除 焦虑

资料与方法

2005年5月~2006年3月择期行子宫切除的病人62例,年龄45~5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照组按手术病人的护理常规护理,每组各31例。

两组病人除本科疾病外,无其他器官疾病,均为初次手术,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并且在年龄、文化程度上较为均衡一致。

术前心理干预:术前3天访视,运用会谈技巧与倾听艺术引导病人表达其感觉,针对主要问题亲切和蔼地指导,并利用访视图片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教会病人如何配合麻醉和手术摆放,交代术前注意事项,尤其着重告诉病人,整个手术过程自己将会和她在一起。术前2天和1天继续跟踪随访,巩固前一天的干预效果。

术中心理干预:入室时是病人心理上最紧张的时刻,护士向病人热情问好,友好交谈,发现病人需要,及时给予满足。做各种术前准备时应向病人提前做好解释,让其有心理准备,以降低由此带来的不适。术中保持安静,禁止与主刀医生进行不必要的交谈,注意遮盖病人,保持室温恒定。手术探查腹腔时,提前告知病人牵拉会引起的反应,并轻握病人的手,嘱其深呼吸以减轻不适反应。手术完毕盖好伤口,擦干血迹,尽可能给病人穿好衣服,避免暴露过多而造成心理压力。

术后心理干预:术毕,安排去枕平卧,并向家属说明此种卧位的必要性,向家属交代手术情况及禁饮食情况。术后1天继续随访。术后24小时内切口最痛,可教给病人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看外面的花草,转移注意力;让其早期下床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随病情稳定,疼痛减轻,病人开始注意自我形象,感到悲观失望,这时可适当教授病人有关生殖系统知识,缓解其负性自我概念,提高对自我形象的认识。病人出院后往往遵医行为下降,可动员其家属参与督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心理测验: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两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3天的焦虑值。用台式血压计和护士专用秒表由专人于术前1天、术中、术后3天测两组病人的心率及血压。

结 果

两组病人血压、心率的比较: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说明心理干预能降低病人的生理应激反应。

两组病人焦虑值比较:对照组术前、术中、术后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实验组,P<0.01,说明心理干预能显著缓解病人由手术产生的焦虑情绪。

讨 论

手术可引起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1],还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而引起生理变化[2]。本研究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内容将其用于实验组病人,得到了积极的结果。

研究显示:①心理干预能降低病人应激反应,对调节病人焦虑水平,增强信心与自我控制感产生积极作用,引起生理上相应变化如血压、心率降低。②心理干预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心理干预能减少术后并发症。通常认为,病人的焦虑会导致以胸式呼吸为主,通过腹式呼吸可以阻断这种循环,使焦虑程度减轻[3]。④心理干预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

参考文献

1 崔东辰,耿军.择期性手术病人的心理应激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6,31:692.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9

【关键词】 协同护理; 血液透析; 自我管理; 护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5-0120-02

doi:10.14033/ki.cfmr.2015.35.057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1]。但长期进行血液透析将会导致患者产生贫血或心血管疾病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更加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因此长期进行血液透析危害更大,需加强护理防治[2-3]。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协同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协同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成年患者均具有自我护理能力,协同护理是通过医护人员的介入,帮助患者改变或修正自身健康行为,提高自身护理能力[4-5]。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高,其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意识随之增高,因此协同护理模式不仅能够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从侧面加强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本研究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和分析协同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及护理能力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27~79岁,平均(54.2±4.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1例,中学42例,大专及以上47例。其中月收入≤2500元17例,月收2500~6000元59例,月收入≥6000元24例。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肺疾病,且排除严重精神疾病,无心、脑、肺等并发症,且所有患者均无严重意识障碍以及认知障碍。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饮食护理等,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协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以及家属定制护理计划,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护理方案。(2)由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而产生焦虑心理,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进行沟通,对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液透析的流程以及知识,告知其家属患者常用药物以及药物良反应等。定时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指导患者以及家属对检查表进行基本的认识。(3)对患者饮食进行控制,避免患者有不合理的饮食,以及避免患者过量摄入水分。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制定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与家属沟通,让家属配合使其进行监督。尽量避免患者进行重体力劳动。医护人员与家属应对患者给予支持,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家属与患者应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主动反馈每日临床体征,并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家属应给予患者信心,鼓励患者配合护理,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提高患者自信。(5)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开放讲座、宣传板报等,并制定相关的问卷调查,由患者独立完成。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问卷调查进行回收,并统计,本次发放问卷调查100份,回收100份,所有问卷调查均有效。问卷调查包括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评估。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对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护责任感等40条项目进行评分,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强。自我管理能力评估:采用患者知识问卷表,对患者进行打分,共13项,主要包括并发症管理、疾病监测、技术操作以及用药依从性,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后,患者在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护责任感的评分上均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在并发症管理、疾病监测、技术操作以及用药依从性上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每年经血液透析治疗肾脏疾病的患者也在增加[6]。血液透析属于血液净化治疗,是通过将患者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在临床中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7-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更加注重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9]。协同护理模式在临床中是一种新颖的护理模式,是在责任护理的基础上,强调患者参与健康护理,能够充分发挥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10]。协同护理注重患者参与护理工作中,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护理能力,对患者预后有益,其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发现,经护理干预后,患者在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以及自护责任感的评分上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对提高患者护理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且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妹,黄安明.系统化健康管理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知信行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140-141.

[2]张兰珍,叶白如,谷禾.系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1):61-62.

[3]刘再辉.心理护理在血液净化护理中应用的价值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74.

[4]刘玉荣.血液透析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实践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61-262.

[5]杜兰玉,段幼萍,张新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11-14.

[6]叶锦荷.整体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的探讨[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8-11.

[7]张燕.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1(7):824-827.

[8]王淑芳.血浆置换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在重症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3):79-81.

[9]于雪清,李琪,王永花.协同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8.

护理干预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四肢骨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71-02

1 相关概念

护理,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这一定义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

骨折是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骨折病例多数有受伤历史,且常在受伤以后立即表现为跛行、减负或免负体重等机能障碍。骨折后的患肢成弯曲、缩短或延长等异常姿势。骨折处明显肿胀,触诊疼痛,抗拒检查;它动时,患肢出现屈曲、旋转等异常活动;患处可有骨磨檫声或有骨磨檫感,不完全骨折,骨折处肌肉丰富,局部肿胀严重或断端嵌入软组织时,常常听不到骨磨檫声。开放性骨折,可以见到皮肤及软组织的损伤,有时可见断端暴露于体外。

2 常见四肢骨折分类

常见的四肢骨折大概可分为:肱骨髁上骨折、尺桡骨干双骨折、桡骨下端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干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于小儿。伸直型多见,多由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引起。表现为肘部畸形,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可合并正中、桡或尺神经损伤;肱动脉损伤或受压可引起前臂肌缺血,出现剧痛、苍白、发凉、麻木、被动伸指疼痛及桡动脉搏动消失,如不及时处理,以后出现缺血性肌痉挛。

尺桡骨干双骨折:较多见,青少年占多数。因致伤暴力不同,使两骨骨折线平面和畸形程度有所差异。表现为以旋转活动障碍明显,有畸形、骨擦音及反常活动;可合并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下端3?厘米以内的伸直型骨折,见于中老年有辜质疏松者。由于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引起。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以女性为多。由于跌倒时下肢遭受扭转暴力引起。头下型和经颈型,由于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大多中断。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基底型,因骨折端血运良好,骨折较易愈合。

股骨干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多由强大的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常表现为畸形,上1/3骨折,近折端屈曲、外旋、外展,远折端向上、向后、向内移位;中1/3骨折,骨折端移位视暴力方向而异;下1/3骨折,远折端向后移位,近折端内收向前移位,可合并股动脉或坐骨神经损伤。出血量可达500-1000毫升,容易发生休克。

胫腓骨干骨折:常见,以青壮年和儿童居多。多由直接暴力引起,以胫骨前内侧紧贴皮肤,易形成开放性骨折。表现为有反常活动和畸形。

3 四肢骨折护理干预

应急护理干预,先判断伤情就地抢救,妥善处理伤口,给予简单肢体固定再送医院治疗。若合并有颅脑、胸、腹、骨盆伤,即送医院先抢救生命,而后再进行骨折处理。骨折处理先将骨折部位用木板(或木棒,竹片等)固定,防止搬运中再度造成局部损伤。若系开放性骨折,需保护局部清洁,以免造成感染,加重病情。

日常护理干预,合理饮食,预防骨质疏松、多食高钙、高磷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等。平时多活动,但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参加户外活动,要注意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可预防骨质疏松。

卧床期间护理干预,卧床期间防止感冒,防止发生肺炎及泌尿系感染。注意骨突出处皮肤保护。防止压伤,每日可做3~4次局部皮肤按摩,增强皮肤抵抗力。必要时骨突出处用气垫、棉垫圈等保护。重视病人心理疏导,消除怕站不起来,不能行走的顾虑,取得病人配合,使其主动坚持锻炼。加强防病知识的了解,增强防护意识,防止意外跌倒致伤和骨折,尤其是老年人更应特别注意行走安全。

手术后护理干预,术后取平卧位,抬高患肢置于轻度外展位,睡觉时仰卧位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不做盘腿内收或外旋动作,防止内固定的三翼钉脱出。术后在护士的指导下,正确做患侧股四头肌收缩和放松,踝关节伸展活动,掌握方法后可自行坚持每日3~4次锻炼。但要特别注意保持患肢的正确,骨折处未愈合不要负重。同时注意观察肢体温度、感觉、有无肿胀、颜色有无发紫现象。3个月后在他人保护下扶拐或助步器下地活动,每日3~4次,注意患肢仍不要负重。6个月后,调光照片检查,证明骨折线消失,骨愈合牢固,可弃拐行走,患肢开始负重。但仍应注意保护患肢不受意外伤、跌倒等。

4 结论

四肢骨折种类比较多,但是常见的即本文提到的这六种,发生骨折的高危人员涉及设计小孩、女性、老年人等,青壮年发生的概率也是很高,可见尤其在对于小孩、女性、老人这部分特殊护理的干预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护理干预的角度,分别从应急护理干预、日常护理干预、卧床期间护理干预、手术后护理干预几个角度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