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11-02 18:03:53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乡村校园 精神文化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202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定义及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又叫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特别是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心理氛围等。校园精神文化,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导向、情感陶冶、健全人格、行为规范、审美教育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彰显着学校的价值观和个性,深层次地决定学校的特性。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策略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它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思想教育,不断升华其道德情操,使学生思想从追求物质享受向建功立业方面转化。

(一)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能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学校应着力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结合教师实际,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拓展视野。学校还应有计划的“请进来,走出去”。请请新近的教育实干家开讲座感召教师的教育良知。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名校名人的学术活动,培养其教育理想。

2.校本研修,加强教学技能培训。

学校应有计划的举办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如课件制作、教案撰写、试卷命题……在比赛中发掘亮点,寻找不足,制定校本研修的方向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

(二)加强团建工作,加强学生礼仪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靠“高、大、上”的力量来启迪,又要靠教师来感召。因此,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教师要做出常年规划,以严、勤、细、实的工作态度,推动学生的养成教育,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强化礼仪教育,寓德育于礼仪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把塑造个人形象与切身利益的前途直接联系起来,当学生意识到个人形象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时,他们将主动地学习并接受礼仪教育。从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内心境界的追求,自觉调节自己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断开拓进取,全面完善自我形象。

(三)正确面对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自其普及以来,令许多学生家长谈“网”色变。师长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积极主动参与多媒体教学的合作学习。把预习的内容、复习小结等通过PowerPoit展示。对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引导其美术绘图、修图、视频剪辑、制作动画、制作网页、组建网站……,把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引上正确的轨道。

(四)组建学生校园广播小组

团总支部组建学生校园广播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报道校园新近好人好事,发挥其德育功能;播放音乐、诵读美文,发挥其美育功能;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实例,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开放图书室,创建图书角,开展读书活动

开放图书室,创建图书角,开展读书活动。团支部和教务处要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诵经典、诵名篇、展览读书笔记,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展示师生阅读成果,评选“阅读之星”“写作之星”“书香家庭”,打造书香校园。

(六)开展手抄报活动,创办校园报刊

开展手抄报活动。指导学生确定手抄报的主题,围绕主题自主选取精美文章,设计手抄报版面。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教师对学生每份手抄报都要认真点评,对自主创作的文章还应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对文学、美术和书法的兴趣,提高艺术素养。

创办校园报刊,鼓励师生投稿。根据需要确定校报版面内容,可以对校园生活作正面的报道,发挥校报的德育功能;也可以是对师生优秀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书法刊登,发挥其美育功能。也可以是“小记者”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社团意识。鼓励师生创作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七)开发乡土教材,打造人文特色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家乡辉煌灿烂的文化、名人轶事、名胜古迹都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生动教材。

挖掘家乡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教材,重塑家乡的人文特色,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提高家乡的集体凝聚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引领家乡的人文方向。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2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农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一个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基本现状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南江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耐久地开展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2007年,县共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社区1个、集镇1个、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社区、村)2个。

一)思想观念不时进步

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近年来。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多,休闲方式逐步多样化。就是遥远乡镇,也有不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较为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由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泛开展宣传政策法规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时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时提高。

二)活动形式日趋多样

各文艺宣传团体创作编排的金钱板、音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正月初七“灯火节”游园活动、万名群众环城短跑、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等主题突出、参与性强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民读书节”和“迎奥运、促和谐”维护国家利益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入村入户,深入人心。

三)阵地建设更臻完善

新规划建设了12个乡镇文化站,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元潭乡字库村、侯家乡姜家大院捐赠图书30000余册,并建立了规范的图书阅览室。加强了县内赶场老年拐棍宣传队、南江镇女子秧歌队、长赤镇腰鼓队、元潭乡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建设,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激进文化颇具特色

建成了4个楹联文化村,县精深的红军文化、独特的楹联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凝聚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南江诗词楹联学会发展会员137名。完成了300副永久性对联入户悬挂,相继在5个村、2个镇、1所学校、2条街道、2个景区开展了楹联文化创建活动,为南江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确定了舀火纸、爨坛戏、杂耍、说春”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二、存在问题

但与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县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认识偏差。一些乡镇,1重视不够。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乡镇,还不同水平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缺乏,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基础单薄。一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2投入缺乏。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缺乏。二是缺阵地。遥远乡镇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颐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遥远乡镇没有文化站,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社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

主体缺乏。局部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3队伍不力。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缺乏,4观念不正。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三、对策建议

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重视遥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干扎扎实实地把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做到三个到位”

一)深化认识。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证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规范和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狠抓“三个教育”

二)提高素质。

大力开展“三个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是思想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围绕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核心。提高他认识社会的能力,消除固有和封闭、激进的旧意识,形成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新意识,增强他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他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新鲜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三是道德教育。以“维护国家利益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市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城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县。

开展“三项活动”

三)优化载体。

创新活动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时创新。创新活动载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南江为目标,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和“十大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评选惩办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德报怨、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依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览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万村书库”建设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三是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依照“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平安饮水入户,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卫进村、文明新风入户,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和“致富星、平安星、和睦星、科技星、计生星、卫生星”要求,深入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3

一、基本现状

(一)思想观念不断进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多,休闲方式逐步多样化。就是在边远乡镇,也有不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较为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由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泛开展宣传政策法规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活动形式日趋多样

正月初七灯火节游园活动、万名群众环城长跑、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等主题突出、参与性强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各文艺宣传团体创作编排的金钱板、音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民读书节和迎奥运、促和谐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入村入户,深入人心。

(三)阵地建设更臻完善

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新规划建设了12个乡镇文化站,为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元潭乡字库村、侯家乡姜家大院捐赠图书30000余册,并建立了规范的图书阅览室。加强了县内赶场老年拐棍宣传队、南江镇女子秧歌队、长赤镇腰鼓队、元潭乡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建设,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传统文化颇具特色

二、存在问题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乡镇,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2、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一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二是缺阵地。边远乡镇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边远乡镇没有文化站,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社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

3、队伍不力,主体缺乏。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4、观念不正,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三、对策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

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要重视边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一)深化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二)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围绕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核心,大力开展三个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是思想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消除固有和封闭、保守的旧意识,形成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新意识,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陈旧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三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市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城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县。

(三)优化载体,开展三项活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新。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南江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和十大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德报怨、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览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万村书库建设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三是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按照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饮水入户,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卫进村、文明新风入户,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和致富星、平安星、和睦星、科技星、计生星、卫生星的要求,深入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精神文明;意义;途径

一、 旅游的形成与内涵

1.乡村旅游的形成

乡村旅游活动同所有旅游活动产生一样,就旅游者个体条件看,必具备金钱、闲暇时间和动机三方面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增加,劳动工时的缩短,相应时闲暇时间延长,这些为外出旅游提供金钱和时间的保障。就旅游动机而言,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高竞争的工作,加上城市的喧嚣、人口的拥挤、环境的恶化……这一切压迫者现代人的神经,促使人们外出旅游动机的产生,去放松疲惫的身心,去寻找一片不同于城市的“净土”。广大的乡村地区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独特的旅游景观:山川岗坳、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插秧、拾穗、牧牛、养鸡,古朴的农耕情调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缭绕,雄鸡报晓的宁静舒缓的生活节奏等等,真正迎合了城市人群的需要,进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中期,在我国起步较晚。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旨在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借助于这一东风,乡村旅游才真正得以发展。

2.乡村旅游的内涵

对于乡村旅游者以旅游业的新成员,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但目前尚不统一。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旅游者摘乡村旅游或其附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我国学者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

1.我国农村精神文明现状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在历史传统及农村的社会现实影响制约下,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是弱项,存在的突出问题:

⑴ 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打牌、现象突出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导致农村居民一年中农忙、农闲时间相对集中。农村常用“农忙忙死人,农闲闲出病”来描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会相应增加,进而导致季节性闲置劳动力增加。

⑵科学文化素质低,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又很少走向农村,在农村劳动力种,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因而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不热切,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文化荒漠化”现象,位愚昧的封建迷信传播大开绿灯。从目前看,以求医问药、丧失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在有些地方已较为普遍。

⑶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

改革开放,部分农民手拜金主义影响,金钱至上,认钱不认人,使纯朴的邻里乡情淡化甚至丧失,甚至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竟以损害当地动植物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另外农民日常的各种活动紧紧围绕着小家庭转,小农意识较强,“各扫门前雪”,个人之间的相互团结协作精神弱化,凝聚力下降,对国家、集体的事漠不关心。,

⑷对农村失去信心,劳动力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人居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同时农村在教育、文化、医疗、娱乐等方面均不如城市。这一切使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对农村失去信心,认为农村“无英雄用武之地”,大量向城市流动。立足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的思想淡漠,这也极大地影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2.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也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就在于此。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不但有其经济功能,而且还有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它的各项功能对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乡村旅游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农村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可靠的经济障,要想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同水中花、镜中月,缺少坚实的基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产生“旅游扶贫”的功效。由于乡村旅游正迎合了城市居民的需求,所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事、看农家景”成为城市居民的旅游时尚,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都产生直接的消费,而且这种消费是一种顾客走向“产品”的就地消费。因而以当地农民为主体参与开发的旅游活动,会直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旅游业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产业,据统计旅游业收入一元,可带动相关产业4.3元的收入。因此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可盘活当地的经济,改变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存在的无钱难办事,无钱不办事的尴尬。

(2)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关联带动性很强,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能很好的解决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无所事事地问题。同时能增加当地农村的吸引力,改变劳动力外流,中青年农民对乡村本土的“嫌弃”现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发展乡村旅游可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来看,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地区受到城市旅游者的文化影响较大,“城市人”给乡村旅游地带来了“示范效应”,城市旅游者的文化观念、文化水平与素质、娱乐方式等极大地感染和鼓舞着乡村旅游地的人群,进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文化素质,摆脱不良的生活习俗。另外,随着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农民要从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上获取知识,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来开展行之有效的特色旅游促销活动。再有为了搞特色旅游,在旅游开发中农民要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饲养技术,来实现科学种养,这种农民求富上进的思想,会激发他们自觉学习文化知识,进而带动和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美化农村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对“村容整洁”这一农村精神文明特征有积极的影响。旅游活动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活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卫生、美化状况要求很高,而现实是农村的人居环境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别,具有“脏、乱、差”的特征。所以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了吸引游客,农民对自身环境的卫生与美化意识会逐渐增强,由最初的漠不关心到被动关注再到主动保护和建议并自觉担当环保义务宣传员,最终促使乡村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文明新村,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当地精神文明建设锦上添花。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1.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地是游客的暂时停留地,而对当地农民来说,却是他们长期生活、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避免开发过大,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直接损害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利益。应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切实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在开发过程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

2.创特色旅游,保护本土文化

旅游活动能否快速良性发展,关键取决于开发的旅游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有了独特性就有了吸引力。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所以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防止标准化,“千村一面”的状况出现。应认真分析旅游地乡村的发展历史、独特文化、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从中挖掘整理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内容,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旅游产品,既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保护弘扬了本土文化。

3.准确定位客源对象,培植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根据自身旅游产品的特点,找准目标客源城市,并对目标客源进行特征和需求的细分,提高满足游客需要的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旅游市场逐步扩大,稳步发展。

4.加大投入,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

旅游活动综合性较强,除了开发旅游产品以外,还要筹措资金,完善相关设施的修建,尤其是乡村存在的交通难、通信难、入厕难问题。大力发展旅游六要素相互配合的项目,扩大产业链条,提高本地旅游活动的综合接待能力,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5.注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优质的服务就是无声的宣传,要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市场,就必须提高接待整体水平,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如:加强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服务规范;熟悉旅游业务;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民情地培训等。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56-58.

[2]方宇惟.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6,(2):77-79.

[3]盛正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6,(2):46-48.

[4]郑明群等.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1):15-17.

[5]曾祥国.当前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2):42-44.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5

 今年,我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引导和激励全乡人民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努力开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一年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抓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乡党委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关键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首先及时调整充实了精神文明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乡直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乡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村、到乡直各单位,与各村、各单位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了定期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今年共召开党委会4次,研究制定了《新场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保证了整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是实行乡党政领导挂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全乡5个村都有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负责指导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

 乡党委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乡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讨论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专题会议。一年来,中心组围绕8个专题组织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0多篇,精读精学理论文章和有关文件30多篇,记读书笔记4万字以上。乡党委还抽调9名乡干部组成政策理论、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三个宣讲组,不定期地赴各村进行宣讲,目前止,共宣讲23场次,参加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二是结合村级换届、“云岭先锋”工程、“百场演出”等载体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加强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乡党委还充分利用乡农技学校,采取宣讲、办班培训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全年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4期,参加群众12000多人次。通过学习教育,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三、抓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在抓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注重载体创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百佳创建”活动。乡党委根据县委“百佳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和本乡实际,制定了《新场乡“百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学校、机关、农村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云岭先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扫盲工作等载体开展广泛的“十佳教师”、“十佳致富女能手”、“十佳公务员”、“十佳人民代表”、“十佳村支部书记”等创建活动。现已完成推荐上报评选工作。据统计参加“百佳创建”活动的人数达3000多人,目前,全乡增先创优气氛浓烈,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业务工作越干越好。

 二是积极开展“百场演出”活动。乡党委在总结去年“百场演出”活动经验后,今年早计划早安排,在5月份就抽出4名文艺骨干到县文体局学习文艺表演。随后,组建了舞蹈、小品、歌曲三个表演小组,选择节目,精心排练。8月底开始进村演出,9月中旬全面完成演出。共计演出7场次,参演节目12个,参演人数达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观看群众10000余人,真正让群众在寓教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很好地宣传了党的路线

共3页,当前第1页1 、方针、政策,群众满意,百姓称赞。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百名妇女宣传”活动。乡党委在全乡抽出7名妇女同志与县妇女宣传队组成新场乡妇女农村工作宣传组,经过认真培训后,在全乡5个村向广大群众宣传妇幼保舰计划生育、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农村妇女寻找致富门路,破除“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树立妇女也能创业,也能大业的思想。全年共计宣传9场次。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今年乡党委在去年“八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全乡5个村117个村民小组广泛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目前,已在石垭、大马、漆树村建成“八个一”工程示范点5个。全乡已有75个村民小组参与了“八个一”工程创建,参创农户2500多户,参创率达65%。有效地促进了全乡村容村貌的改善。

 五是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沿河美化”工程建设。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在我乡辖区洛泽河沿岸200米范围内实施美化工程,粉刷房屋,种植绿化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党委与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联系,争取支持。目前,已在沿河两岸种植了300多棵黄角树,投入资金5000元粉刷房屋,设置两个垃圾堆放点,加大卫生、交通的监管力度。有效的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环境。

 四、抓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抓了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工作。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大马村龙湾、寨子两社为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为了抓好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乡党委实行示范社建设目标责任制,抽调1名副科级干部,4名一般干部挂村包社,明确工作目标;在示范点建设上,把示范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攻坚;乡党委先后筹资5000元,为示范社农户免费提供砖、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修厨改厕、粉刷房屋,无偿提供绿化树苗260余棵。目前,二个示范社共新建改建装修房屋25户。新建厕所9个,改造整治院坝1200平方米。二是抓致富能人、科技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培养,全乡涌现出了谢明翠、周晓芳、齐文学、伍顺敏等10余个先进典型,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三是现身说法,乡党委先后组织了先进事迹典型报告会2场,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推动了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五、抓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抓对内宣传。加大对广播、专栏和黑板报的利用,坚持用广播、专栏和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等。全年共计广播40余次,书写标语200余条,出专栏15期,黑板报60余期。

 二是对外宣传。乡党委在6月份,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党建组、精神文明组、农村经济工作组,把任务分解到人头;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规定任务的给予处罚;全年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采用稿件46件。

 总之,通过上述抓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效的促进了我乡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的发展。目前,全乡完成计划生育结扎手术239例、放环手术172例、独生子女办证98对;完成玉米良种推广15600斤、稻谷良种推广7620斤、兑现良种补贴款58000元;劳务输出2000余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回顾一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离群众和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运用理论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问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尚有欠缺;抓群众思想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方式方法不够灵活;部分群众集体主义思想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精神文明示范点总体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创建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等。

 六、2007年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打算

 2007年乡党委打算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深化理论学习。继续坚持以乡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重点抓好六项教育(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农村政策教育、农业实用科技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健康文明新风教育)。通过抓学习教育,使全乡乡村干部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是广泛宣传,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以“干群团结”为载体,以办实事、办好事为重点,强化乡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社抓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三是增加投入,夯实物质基矗不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在财政困

共3页,当前第2页2难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资金,大力扶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逐年增大。

 四是狠抓创建,精心组织设计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好“百佳创建”、“百场演出”、“百名妇女宣传”和“八个一”等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的深化和创新,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五是注重结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宣传新场,为新场经济发展摇旗呐喊。通过创建活动,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康的村风民风、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开发新常

 中共新场乡委员会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6

    今年,我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宣传部的工作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引导和激励全乡人民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努力开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一年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抓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乡党委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关键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首先及时调整充实了精神文明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乡直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乡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村、到乡直各单位,与各村、各单位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了定期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今年共召开党委会4次,研究制定了《新场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保证了整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是实行乡党政领导挂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全乡5个村都有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负责指导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

乡党委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乡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讨论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专题会议。一年来,中心组围绕8个专题组织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0多篇,精读精学理论文章和有关文件30多篇,记读书笔记4万字以上。乡党委还抽调9名乡干部组成政策理论、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三个宣讲组,不定期地赴各村进行宣讲,目前止,共宣讲23场次,参加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二是结合村级换届、“云岭先锋”工程、“百场演出”等载体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加强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乡党委还充分利用乡农技学校,采取宣讲、办班培训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全年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4期,参加群众12000多人次。通过学习教育,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三、抓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在抓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注重载体创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广泛开展“百佳创建”活动。乡党委根据县委 “百佳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和本乡实际,制定了《新场乡“百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学校、机关、农村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云岭先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扫盲工作等载体开展广泛的“十佳教师”、“十佳致富女能手”、“十佳公务员”、“十佳人民代表”、“十佳村支部书记”等创建活动。现已完成推荐上报评选工作。据统计参加“百佳创建”活动的人数达3000多人,目前,全乡增先创优气氛浓烈,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业务工作越干越好。 二是积极开展“百场演出”活动。乡党委在总结去年“百场演出”活动经验后,今年早计划早安排,在5月份就抽出4名文艺骨干到县文体局学习文艺表演。随后,组建了舞蹈、小品、歌曲三个表演小组,选择节目,精心排练。8月底开始进村演出,9月中旬全面完成演出。共计演出7场次,参演节目12个,参演人数达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

共3页,当前第1页1 000余份,观看群众10000余人,真正让群众在寓教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很好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满意,百姓称赞。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百名妇女宣传”活动。乡党委在全乡抽出7名妇女同志与县妇女宣传队组成新场乡妇女农村工作宣传组,经过认真培训后,在全乡5个村向广大群众宣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农村妇女寻找致富门路,破除“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树立妇女也能创业,也能大业的思想。全年共计宣传9场次。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今年乡党委在去年“八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全乡5个村117个村民小组广泛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目前,已在石垭、大马、漆树村建成“八个一”工程示范点5个。全乡已有75个村民小组参与了“八个一”工程创建,参创农户2500多户,参创率达65%。有效地促进了全乡村容村貌的改善。 五是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沿河美化”工程建设。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在我乡辖区洛泽河沿岸200米范围内实施美化工程,粉刷房屋,种植绿化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党委与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联系,争取支持。目前,已在沿河两岸种植了300多棵黄角树,投入资金5000元粉刷房屋,设置两个垃圾堆放点,加大卫生、交通的监管力度。有效的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环境。

四、抓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抓了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工作。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大马村龙湾、寨子两社为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为了抓好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乡党委实行示范社建设目标责任制,抽调1名副科级干部,4名一般干部挂村包社,明确工作目标;在示范点建设上,把示范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攻坚;乡党委先后筹资5000元,为示范社农户免费提供砖、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修厨改厕、粉刷房屋,无偿提供绿化树苗260余棵。目前,二个示范社共新建改建装修房屋25户。新建厕所9个,改造整治院坝1200平方米。二是抓致富能人、科技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培养,全乡涌现出了谢明翠、周晓芳、齐文学、伍顺敏等10余个先进典型,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三是现身说法,乡党委先后组织了先进事迹典型报告会2场,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推动了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五、抓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抓对内宣传。加大对广播、专栏和黑板报的利用,坚持用广播、专栏和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等。全年共计广播40余次, 书写标语200余条,出专栏15期,黑板报60余期。

二是对外宣传。乡党委在6月份,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党建组、精神文明组、农村经济工作组,把任务分解到人头;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规定任务的给予处罚;全年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采用稿件46件。

总之,通过上述抓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效的促进了我乡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的发展。目前,全乡完成计划生育结扎手术239例、放环手术172例、独生子女办证98对;完成玉米良种推广15600斤、稻谷良种推广7620斤、兑现良种补贴款58000元;劳务输出2000余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回顾一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离群众和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运用理论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问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尚有欠缺;抓群众思想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方式方法不够灵活;部分群众集体主义思想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精神文明示范点总体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创建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等。 六、2007年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打算

2007年乡党委打算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深化理论学习。继续坚持以乡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重点抓好六项教育(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农村政策教育、农业实用科技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健康文明新风教育)。通过抓学习教育,使全乡乡村干部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是广泛宣传,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以“干群团结”为载体,以办实事、办好事为重点,强化乡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社抓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三是增加投入,夯实物质基础。不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资金,大力扶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逐年增大。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7

论文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阐述,研究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状况,这些矛盾已经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农村思想道德、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不和谐的因素已大量存在。”[1]农村思想道德、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对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一、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必须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支撑这一判断的数字有: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2005年财政收入已突破3万亿元)。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20个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战略部署。

我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包含着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邓小平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律、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精神文明,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党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专门作出的第一个决议。决议别强调在广大城乡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1995年10月20日,中办、国办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各种共建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三大群众性创建活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中央还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座谈会,分别推广了五个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一是1994年7月和国务院办公厅在红旗渠所在地河南林州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研究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重点介绍了林州人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经验。二是1996年11月在湖北武汉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湖北省竹山县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的经验。三是1998年11月、中央文明办在山东省文登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广文登市立足为农民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引导农民奔小康的经验。四是2000年8月、中央文明办在辽宁省开原市召开了会议,推广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五是2004年11月、中央文明办在海南省召开会议,推广了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经验。

所以这些表明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并且越来越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调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统筹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概念和有机整体,是一个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系统工程,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关键,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保障,展示了一幅幅现代“桃花源”的愿景。

20个字要求都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直接涉及的内容有8个字“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群众性创建活动等诸多方面,实质上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它又通过其他方方面面来展示并衡量,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成就和发展成果的外在表现,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哺育和支撑。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要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营造。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和灵魂所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三、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城市的快速崛起与广大农村的发展无力是两幅不和谐却相互叠交的画面,加上渐渐拉大的地区差距,让人们看到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危险。一组资料表明,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为5∶1—6∶1,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这个比例是2.5∶1。有一位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瑞士驻华大使回国后有人问其对中国的总体印象。他说,中国有3亿多人口的城市和欧洲差不多,8亿多人口的农村和非洲差不多,欧洲加非洲就是中国。连老外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大中国,小市场”。中国人口13亿,只有4—5亿的城市人有现金支付的购买能力,是一个现代消费群体,而8亿左右的农村人现在仍属于现金支付购买能力很低的庞大的半自给群体。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在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且表现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而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上的差距则更大。资料分析: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39.1%,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还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70%以上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人数是城市的4倍,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中,农村仅占38%。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多少呢?只有7%。义务教育成了谁的义务呢?本应是政府的义务成了农民的义务。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的需求也不相适应,农村文化落后的面貌几乎没有改变。2004年,农村文化事业费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城市文化事业费47个百分点。全国720个县级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7%。还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没有建立文化站,有的即使建了也是名存实亡。所以必须用统筹的观念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共享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硬任务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硬任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软任务,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事,而是非抓不可、非狠抓不可的事。乡风文明不是一个单一的短暂的实践措施,而是一个多元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我省有行政村24847个。我们不仅要着眼长远,更要抓紧当前,既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又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抓硬件建设见效快,只要领导重视,投入资金、人力、物力,面貌很快就会变化,而软件建设却不是靠资金和人力物力就能轻易实现的,难度更大的正是人的文明与进步,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而相对于硬件建设而言,软件建设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现在我们面临的一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集体观念淡薄,集中教育活动难以开展。虽然家庭生活条件较之以前有改善,即使富起来的一些农村也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二是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征日益明显,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一些不良意识有所滋生,落后文化有所抬头;三是现在农村的人群大体分三个方面:一部分在本地的企业上班,一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留下来的多为妇女、老人和未成年人。特别是前两部分人群,他们对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可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环境到内容,从对象到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更现实,任务更艰巨。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2005-2-19.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8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的,以创建文明和谐村镇、特色文化新村、和谐幸福家庭为载体,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为主要内容,大力弘扬“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物裕风清、和谐幸福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共同理想信念和良好道德风尚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结合“三送”活动,深入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理论宣讲,通过组织宣讲团、选派机关干部下乡、举行报告会、编印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村入户。坚持面对面、心贴心,开展经常性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更加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开展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民情的宣传教育,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解读,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宣传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典型,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大力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加强事关“三农”工作法律法规的宣讲,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引导农民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形成建设物裕风清、和谐幸福新的强大合力。

2.深入开展苏区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苏区精神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物裕风清、和谐幸福新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全县上下全力以赴推动南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红色记忆、革命史实、红歌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内涵,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农民群众从中获得精神鼓舞,继承优良传统,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深入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三送”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敬业、明理、诚信的基本规范。以“你文明、我文明、家乡更文明”为主题,开展以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村邻和睦、反对宗族纠纷,提倡村容整洁、反对脏乱陋习为主要内容的“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倡导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和生育观。结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深入开展向先进群体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争当“孝亲敬老好儿女、和谐相处好婆媳、相敬如宾好夫妻、与邻为友好邻居、教子有方好父母”等“五好”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团结友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使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成为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面向农村青少年,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二)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1.深入开展“和谐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社会、共创幸福家庭”为主题,通过开展“学在家庭、富在家庭、美在家庭、乐在家庭、融在家庭、平安在家庭”等六在家庭活动,大力弘扬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孝亲敬老之风,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家庭的社会公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努力使大多数家庭达到“男女平等、共同发展;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爱岗敬业、勤劳致富;家庭和睦、邻里融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爱护环境、绿色环保”的和谐幸福家庭标准,激发广大农村家庭成员在幸福家庭中做表率、在和谐社会中作贡献,营造“人人文明、家家幸福、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2.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着眼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和完善村镇发展规划,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邮政、通信、电力、环卫、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环境等工作,抓好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文明社区建设,抓好以客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新村和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建设,重点打造岭北梅香、岿美山古地、历市百乐排等特色文化新村和天九黄金湾社区、龙塘新村社区等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创新社区自治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和专业技术协会等经济组织参与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途径,把创建文明村镇与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结合起来,加强农村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抑制迷信、破除陋习,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渗透活动,排查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促进邻里、村落、乡镇和谐,切实维护农村稳定

3.深入开展文明集市创建活动。以“经营诚信守法、管理秩序良好、环境卫生整洁、引领社会风尚”为标准,以镇所在地集贸市场为重点,广泛开展文明集市创建活动。加大集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集市日常监管,规范经营行为,保障农村集市消费安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经营理念,制定文明服务公约,广泛开展“诚信经营户”、“星级经营户”、“放心消费户”、“文明摊位”等创评活动。大力整治农村集市脏乱差现象,建立健全日常保洁、质量检测等制度,实行集市门前“三包”制度,确保集市周边卫生整洁有序。在各镇建立消费者协会分会、12315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站,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

4.深入开展文明交通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公安部及省文明办、公安厅制定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在农村深入开展文明交通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庄(社区),成立交通安全机构,制定文明交通方案,设置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室、宣传栏等宣传阵地,配置必要的学习宣传教育资料,开展文明交通普法学习教育活动,与村民签订平安出行保证书,在出入的主要路口设置醒目的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牌、设置减速带,所在学校将交通安全教育列入学生德育课内容。通过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文明交通意识和文明交通行为,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打好基础。年要重点打造天九镇东山村和龙塘镇湖江村。

5.深入开展“文明帮建”和城乡共建活动。继续深化“文明帮建”活动,组织文明单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在帮助农村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的基础上,支持农村改善文化条件、开展科技培训,使“文明帮建”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加大城乡共建力度,健全完善结对共建、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机制。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问题,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县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创建活动,利用城市文化教育设施加强教育培训,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文明素质。完善长效机制,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把城乡共建工作作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6.进一步深化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进一步推动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向纵深发展,逐步推进“文明信用村组”、“文明信用户标兵”评选活动,不断扩大创评活动的群众基础。建立“文明信用农户”帮扶制度,组建“文明信用农户”协会,实现由个体创评向群体创评发展,不断扩大创评活动的整体效应。大力宣传创评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

7.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就近就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扶贫济困、扶老助残等活动,推动形成邻里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和种养能手的作用,向农民传授实用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帮助提高增收致富能力。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老人帮扶中心”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组织农村文化能人、文体骨干开展文化和体育健身志愿服务,活跃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鼓励有条件的镇、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加强服务技能培训工作,发展农村志愿者队伍,努力搭建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平台。

(三)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继续抓好助学工程、乡村学校少年宫、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龙塘镇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广场作用,积极申报争取岭北镇乡村学校少年宫和老城莲塘古城项目建设,争取将岿美山古地粤湘边纵队旧址展览馆申报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的空置校舍,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推动每个行政村建立农民需要、富有特色、“一室多用”的文化活动室,进一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板报橱窗、文化墙等思想文化阵地作用,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与渠道。依托农村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公益性上网场所,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农村集镇经营性网吧的管理。

2.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发展特色文化。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广泛组织开展“唱红歌、读好书”、“爱祖国、建家乡”、“祖国好、家乡美”和优秀民歌传唱等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建设幸福中国”读书教育活动,激发广大农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采茶剧团以及县电影公司等单位可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深入农村开展流动服务,把最新最优的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做到常下乡、常在乡。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开展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书画摄影、劳动技能比赛和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使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抒感、愉悦身心。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扎实推进特色文化打造,抓好特色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做好辅导、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扶持能彰显当地文化特色的民间文艺队伍,广泛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镇、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其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全年重要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评价内容。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带头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各牵头单位要结合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报县文明办。

(二)广开筹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

县财政要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足额拨付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项目、重大活动和教育专项经费。各镇、村要创造条件,突出重点,用好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要广开筹资渠道,在用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城乡共建、警民共建、企地共建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选优配强力量,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

各镇、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精神,切实抓好镇党委宣传委员和宣传干事的充实配备,抓好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的充实配备。镇党委宣传委员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基本职责,文化站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关心和爱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切实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9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4、打牌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

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篇10

2009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将在我市召开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考验。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动员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力度,齐抓共管承办好这次盛会,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开好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力的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中央和省、市委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怀,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牧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市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精把媳妇”的评选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力度,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委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实施,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多方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镇苏木宣传文化站和村嘎查宣传文化室建设。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带动下,各旗县区普遍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的地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已达9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旗县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集中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办成了思想教育的阵地,法纪教育的场所,科技培训的课堂,文化活动的园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市以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为目标,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造“北疆文明大通道”。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固查线、五乌线、临赛线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硬化路街巷,绿化、美化、净化村庄,重点清理城乡共建示范点上的破墙烂院、柴草杂物、污水垃圾,解决乱搭乱建、坑洼不平等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二是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市文明委抽调130个单位,分成30个组,由组长单位负责,共联了30个村,由几个单位联合起来联建一个村,三年之内将所联村庄建成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示范点的基本框架要求是“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三是创建生态文明村。近几年,我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了54个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建成乡村油路191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沼气入户2.6万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4万亩,农田水利配套262万亩。四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深化。各旗县区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目标,全面加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五是连片创建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各旗县区重点重点抓了主轴线沿线及两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心小集镇及建制镇的创建工作,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连片创建格局,日益发挥整体效应。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临河区新华镇、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2005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9个苏木建制镇获得1-6星级文明镇,34个嘎查村获得1-6星级文明村。

(四)坚持多办实事好事,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多年来,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一些实事好事,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自觉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来。一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市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奔小康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万村书库”工程与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与扶贫和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已建成个乡镇苏木图书室、个村嘎查图书阅览室。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帮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项制度,推动了这些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对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扬成绩、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及我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步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城带乡等文章。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提升农牧民素质这一根本,围绕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激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牧区、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个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这个阵地。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加快从城市向农村牧区传播普及。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促进农村牧区精神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以活动为总载体,从抓试点入手,以点带面,连片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新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格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牧区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培育新农民这个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广泛深入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民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抓好农牧民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牧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综合素质,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要广泛开展“五进三争”活动。“五进三争”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道德规范进农家、政策法纪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卫生健康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镇。这个活动载体基本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主要任务,涵盖了农民、农户、农村三个层面,抓住这个总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开展“五进三争”活动同农村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评文明村户、文明生态村和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农民评选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以“五进三争”活动为总载体,多种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要通过多种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把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送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素质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使农牧民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村牧区适用人才。

2、选准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突破,带动全局。当前,我们要把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有利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农村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严重滞后,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文化资源向农牧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活动。要积极抓好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活动载体,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风乡俗。

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从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要把发展生产、农牧民致富和治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以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四是以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牧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苏木、文明村嘎查、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3、切实建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需要宏观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又必须抓好试点、培养典型、搞好示范,要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旗县区、乡镇都要选择一批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村嘎查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的试点。要根据创建文明村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切实抓好试点的创建工作。要发挥好试点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试点的创建经验,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提供学习借鉴。要搞好典型宣传,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建品牌。

4、服务农牧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服务群众、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农牧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农村的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对于安排了的实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根据各地创建规划,与试点村结对帮扶。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重点帮助农村牧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中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力开好这次盛会

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大局,实践表明,“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战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自治区党委、政府之所以把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放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展示已有的工作成就,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因此,这不仅是巴彦淖尔市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l、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全市上下、各旗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经验交流会作为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迫任务、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城乡共建、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2、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重点规划一批造福于农民的教育、科技、文化项目,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期内可以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文化基础好的试点,把重点放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在促进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方面抓出一批特色示范点来,充分展示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成果。各项创建工作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