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十篇

时间:2023-11-02 17:37:39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1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3(c)-079-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的转变,老年病人在病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患慢性病及同时患有几种慢性病的比例不断增高。据统计,85%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一种慢性病,50%的老年人患两种或更多种慢性病[1],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较正常人群也更严重,不仅持续时间长,解决起来也较困难。作者通过对临床收治的老年人的观察和了解,对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主要心理问题

1.1 孤独

老年人因身体日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着生理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低。老年人的孤独和寂寞常是因为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而产生,特别是老年丧偶。同时,寂寞的程度因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形态是否和谐幸福而不一。

1.2 抑郁

老年人中最多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失调是易焦虑和抑郁。随着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严重时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因慢性疾病的侵扰及死亡的威胁,产生恐惧、抑郁心理;同时他们社会交往减少,住院后子女不在身边或忙于生活工作不能经常探望,易产生被抛弃的感觉,造成心情忧郁苦闷,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3 健忘

老年人由于增龄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因此老年患者经常忘记服药及医嘱。由于老年人近期记忆衰退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往事,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却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2 心理护理

2.1 孤独的护理

2.1.1 维持与社会的接触老年患者由于退休、疾病退出社会,社会疏远老人,使他们产生孤独心理,所以当老年人住院时,护士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并经常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例如,介绍同病室的其他患者相互认识,一起谈话、娱乐和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他们就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将越幸福。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适应。当老年人住院时,医护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医风,诚挚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疏导、解释、安慰和暗示,更应与其家庭保持多方面的联系,要求家人密切配合,多关心、探望老人,做好安慰开导工作。必要时尽可能允许家属子女陪护、医护人员特护,保持患者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减少孤独心理。

2.2 抑郁的护理

2.2.1 针对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2.2.2 帮助老年患者调整情绪。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应给予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精神刺激。除了用语言交流外,还应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例如:搀扶老人走路,轻抚老人,帮助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等,有助于同老年人的交流,调整抑郁情绪。

2.2.3 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护理人员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可以使老年患者增加信心。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与康复锻炼等情况,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2.2.4 鼓励老年患者积极参加活动。由于机体衰老,老年人的活动减少,尤其在患病后更加明显,因此,护士应考虑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人参加适当的活动,例如,下棋、听音乐、唱歌、打太极拳、练气功、自我按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自身的价值。

2.2.5 保持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经常指导老年患者保持开朗、平静、乐观的情绪,培养其生活情趣,教给老人调节生活的方法,如情绪宣泄、转移话题、幽默、知足常乐等心理调适,使老人摆脱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开朗、健康的心境。

2.2.6 做好躯体疾病的护理。

2.2.7 确保安全,重点护理有消极言行的老人,以防意外。

2.3 健忘的护理

2.3.1 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易健忘,因此应指导患者有规律地安放日常生活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制定日常安排,以便于老人加深记忆。例如,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活动。

2.3.2 加强健康教育及护理护士应教育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要过分担心。同时,应提醒患者,减少因健忘所带来的麻烦和影响。例如在服药时间,帮助患者取好所需药物的剂量,让患者按时服药,以保证治疗。患者出院回家时,一方面将有关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家属,另一方面可写好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交给患者或患者家属,以保证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的延续。

2.3.3 加强健脑锻炼健忘虽是一种衰老的表现,但老人们仍不应放弃健脑锻炼,护士应教育和鼓励老年患者经常做加强记忆的思维活动锻炼,如背诵诗词、英文单词,学习计算机、经常下棋等。

[参考资料]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2

【关键词】 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护理

卧床不起指卧床时间已大于1个月并不能恢复者。卧床不起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高龄老年人既是本病的易感人群,又是重点防治对象。导致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的特殊病因是跌倒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加上患者并存疾病多,褥疮、挛缩多见等特点[1],也为护理患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延长高龄老年人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理能力、减轻社会负担,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对象

我科近年收治25例80岁以上老人,其中男9例,女16例;跌倒综合征致病7例,误用综合征致病5例,其他原因致病13例。全部患者并存疾病3种以上。

2方法

2.1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

2.2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指导、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活动与锻炼。

3护理

3.1健康教育根据高龄老年人的经历、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职业、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3.1.1知识传授因地制宜、深入浅出地选用专人讲解,指导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节目,发放宣传手册等教学方法,帮助老人认真学习医学科普知识,如: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影响衰老的因素及延缓衰老的相关知识,营养学知识,药学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作诱因、演变规律及识别、治疗、护理和预防疾病的知识,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

3.1.2行为训练选择恰当的方法,选用适当的辅助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理行为的训练。如:自我护理技能,自测血压、脉搏、尿量、尿糖、痰量,注射胰岛素,关节功能、协调运动训练,膀胱功能训练,语言矫治训练等,促进康复。

通过健康教育,鼓励高龄老人进行自我监测、自我诊断、自我康复、自我护理和自我预防。

3.2日常生活指导

3.2.1病室环境选择安静、整洁、舒适、阳光充足的房间,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消毒。物品摆放得当、合理、安全,便于取用。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3.2.2皮肤护理定期清洁皮肤,及时更换衣服,选择纯棉、麻织品。穿宽松的衣服。床铺平整无皱褶,避免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定时改换卧位,翻身、拍背,鼓励咳嗽。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骨突处垫充气皮垫,预防褥疮、皮炎、肺炎等病的发生。及时修剪指、趾甲,以防自伤和护理中伤及皮肤,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清洗肛周、外阴皮褶处,防止皮肤糜烂。及时做好口腔护理,清洗活动假牙,使患者舒适,预防感染。

3.2.3大小便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解除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并提供安全隐蔽的环境,及时排尿,定时排便。教会患者锻炼腰、腹、盆腔肌肉和提肛收缩运动,预防便秘、腹泻、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3.3用药护理根据高龄老年人记忆力差,听力、视力不好或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等情况,在用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老人药物代谢的特点,合理用药。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和用药方法,保证安全、正确、有效,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及家属讲清所用药物知识和重要性,如:名称、剂量、作用、服用方法、毒副作用、禁忌证等。督促老人按时用药,并严格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训练自我服药,提高治疗疾病的自主性。

3.4饮食护理依据高龄老年人卧床的生理代谢特点及并存疾病,制定相应的食谱。并尽可能照顾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适当限制热量,给予充足的优质蛋白、丰富的维生素、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提供丰富的钙铁等微量元素,多食果蔬及粗纤维食物。并保证水分充足,食物加工细、软且多样化。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以增进食欲,进餐时间充足,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有条件时,还可以介绍一些保健延龄的药膳和食疗方法[2],以延缓衰老,提高健康水平。

3.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高龄老人的心理状态、个体特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技巧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给老人以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帮助,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有老年期精神障碍的高龄老人,开展精神心理卫生教育,用安慰、启发、解释、诱导等方法,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采用宣泄、自我安慰、转移注意力、遗忘等方式自我调节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不良情绪,提高其内在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读书、看报,与社会多接触,与人多沟通,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防止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等病的发生。

3.6活动与锻炼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主、被动活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教给老人关节肌肉活动方法,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肌肉的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增强器官的生理功能,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有条件时,可用轮椅推到院内活动。配戴合适的视、听辅助工具,改善老人视、听功能。鼓励老人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恰当予以补偿的功能,保持残存的功能。护理人员选择适当的被动活动和适宜的物理治疗方法,合适的辅助用具如助步器和手杖。帮助老人尽早下床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康复锻炼。合理安排休息与睡眠时间,提高自我满意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3],预防疾病的发生。

4结果

25例老人除死亡2例外,均有好转,缩短了卧床时间,自理能力有了提高,无并发症的发生。

5讨论

促进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康复的最有效的方法:选择合格护理人员,选用合理、全面、恰当的护理措施。

由于高龄老年人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自理能力弱,疑惑多,要求多以及高龄老年人预期寿命短,救治后生存期也较短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护理及时、耐心、冷静、虚心、诚恳,了解增龄对各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改变的影响[4],认真学习老年医学知识及相关知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遵循关心、主动、平等、尊重的原则,运用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优先救治病人的生命,延缓病情恶化。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延缓功能减退,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个体特征,患者、家属、看护人员共同参与,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老人保持现有功能,减轻依赖心理,最大限度达到自理基本的日常生活。对濒死老人采用恰当的护理方法,缓解疼痛,尽量使其舒适,帮助老人正确看待死亡,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参考文献

[1]欧阳敏,蹇在金,王蓉,等.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的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57-158.

[2]周汝翔,赵士仁,主编.常见慢性病疗养康复指南(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382-384.

[3]周昌菊,李乐之,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3.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3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①角色转变: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②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且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③家庭环境: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亲友亡故、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④身心衰老: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然而,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社区便于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

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们离退休后的生活。

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

由于老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针对不同的个性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

1 护士要做到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可亲。对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特点、不同个性、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 一个人病前的个性结构可以影响到病后的行为和反应,一个人对疾病的态度和反应也往往表现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最真实的侧面。理智能力差的人会“一头栽在疾病之中”而老年人患病还会想到死亡的来临。对待虚弱抑郁型的患者应在轻松的环境中,使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即不盲目乐观也不惧怕疾病,放松自己、愉悦自己、从疾病的阴霾里走出来。 

3 对待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应是心平气和的。有目的的讲解与之疾病相关的情况,但必须详细具体的了解这类患者的病因,通过一些必要的检查手段确定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4 对疑病型的病人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要对病人耐心细致,这种耐心的表现不单是诊查方面认真负责,而且在诊治过程的开始到结束都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服。 

5 歇斯底里型的病人、如果安慰他们时说:“你的病不重,不要过分担心”等,不但不会使他们安静,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歇斯底里的反应。为了适应每个患者的个性对于疾病的反应,在与病人交谈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要把各种心理的病态当做病人的痛苦一样去给以理解和帮助,让他们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不能牵就和毫无根据的鼓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6 有些病人否认自己有病,其原因大部分是患者不能忍受现实状况和不可能认识自己已患了严重和危险的疾病。对待这类患者应该极端体贴,要从病人的兴趣出发有策略地进行治疗和护理,通过复检等手段用事实让患者及家属相信科学、摒除杂念、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7 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说明,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8 态度决定一切,把热情对老年人多倾注一些,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多说几句话多几个搀扶的动作,都会使他们感到温暖。 

9 护士必须注重护理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价值。要不断地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这需要我们日常细心的观察、不断地分析探索和努力。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4

【关键词】?老年痴呆,护理干预,干预者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5%,8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20%[1]。老年性痴呆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D),常发生在50岁以后,占65岁以上老年疾病的8%[2]。目前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多由陪护工完成,居家期间的生活护理多由家属或保姆承担[3],以上人群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医疗知识和生活护理干预技能,使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不能得到专业规范的生活护理干预,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加强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干预者规范化培训,以促进患者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延缓病情进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房陪护工和敬老院陪护工共19人,男3人,女16人,平均年龄:45.5岁;文化程度:高中6人,初中9人,小学4人;陪护工龄:工龄10年及以上6人,5--9年3人,5年以内10人。

1.2? 方法?

1.2.1 培训内容

以老年痴呆专业陪护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工作模式为依据,设置专科知识和护理技能等培训内容,使陪护人员达到具有老年性痴呆专业陪护的基本能力为目标[4],对19位生

活干预者(陪护工)进行为期3个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每周二次。由总护士长、病房护士长等护理人员组成的培训小组执行培训计划。

1.2.1.1 理论培训

①培训内容:包括老年痴呆概念、临床表现、进展、预后、护理等方面;与老年人沟通交流和增加亲和力技巧等。②培训方法:a. 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预者和家庭陪护人员发放护理培训资料,鼓励其自学,护理人员定期指导并检查实施情况。b.集中授课培训:由本中心培训小组承担对干预者和家庭陪护者的培训,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疾病的讲解和咨询。

1.2.1.2 操作培训

①培训内容:日常生活护理干预操作流程与细则。②培训方法: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体授课相结合,由培训小组承担干预者的操作技能培训,每周两天下午在患者病房进行面对面指导、教授护理技巧,如有需要随时帮助指导。每周三下午陪护者及老年痴呆患者一起参与集体操作指导培训。

1.2.2 ?针对病情进行个体化指导?

根据老年痴呆患者实际病情,对干预者和家庭陪护人员进行细化的护理操作讲解。尤其是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预者,把规范培训知识制成通俗易懂的健康处方样式进行耐心讲解,在护理技能操作要制成易于掌握的操作流程图。?

1.2.3 加强心理护理

老年痴呆是一种不可逆病症,发病机理与环境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①患者早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健忘,进行各项干预训练时多鼓励患者,使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②掌握沟通技巧,采取诚恳、通俗的语言、恰当的肢体语言与患者建立有效交流。

1.3 干预者生活护理各项操作技能训练细则

1.3.1 对患者自我照顾能力的训练

干预训练要循序渐进,尽可能给患者自我照顾的机会,参与自我管理,尽可能延长日常生活能力,延缓智能衰退。

1.3.2 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训练

选择患者熟悉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日常功能进行干预训练,先协助患者完成训练,再指导患者依照程序完成,最后检查患者独立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集体训练活动。根据干预情况逐渐增加有难度的日常生活功能训练:购物、打电话、能够叫出医生、训练者姓名等。

①进食训练:使用轻便,易于拿取、安全设计的餐具以减低患者使用的难度。食物温度适宜,每次入量适合,缓慢进食,充分咀嚼,每次吞咽后嘱患者反复做几次空咽运动,以防噎食及呛咳。成效:能够使用筷子、勺子和餐具,能够独立进食。

②按时服药训练:早期老年痴呆患者常忘记吃药或服药过量,采用特质药盒,上面注明“早”、“中”、“晚”,初始训练时干预者要严格管理药物以防患者服用过量。闹钟铃声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成效:患者按服药时间独立自行服药。

③穿脱衣服和鞋子训练:按相应季节准备衣服,简单易穿的开衫,弹性裤带的裤子,不用系带的鞋子,干预者要简单、清晰告知患者穿着的步骤,采取等待方式,不可催促患者。 成效:患者能正确穿脱衣裤、穿鞋时间较前缩短视为有效。

④肢体协调性训练:对早、中期的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协调性技能训练和手指功能训练(有资料报道以上训练对延缓老年痴呆有效)。如:站立行走、分拣彩豆、捏橡皮泥和定点投球等娱乐活动。成效:完成动作时间较前缩短,准确率提高均视为有效。

⑤大小便训练:掌握老人排泄规律,按时提醒入厕。尽量穿弹性裤腰的裤子以便穿脱,对于顽固性便秘的老人,饮食适量增加纤维素,给予润肠通便药物。成效:独立完成大小便,不发生尿床和便溺均视为有效。

1.4 考核时间、内容及方式?

培训前、培训结束时各考核一次;内容以老年痴呆专科护理知识,与患者语言沟通技巧和护理干预操作流程;采用笔试、口试和护理操作演练方式进行考核。

2 结果

规范培训后陪护工理论知识和操作成绩比较都有显著提高(见表1)

讨论

3.1 帮助干预者及家庭陪护者及早重视老年痴呆疾病,通过有效的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和护理干预,提高社区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延缓病情发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5】。

3.2 陪护工经过规范培训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成绩明显提高,系统学习老年痴呆病程演变过程和相关护理知识,巩固和强化了陪护工的理论知识;通过操作训练规范了陪护工的护理操作技能;通过集体娱乐活动加深陪护与患者之间情感交流与语言沟通,同时也使陪护工之间相互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陪护工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充分关注干预者和家庭陪护者的心理压力,这些人群老年痴呆护理知识相对缺乏,加上繁重的日常生活护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通过动态的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向他们讲解老年痴呆的临床表现、心理特点及与老年人沟通交流技巧,较好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取得积极配合,对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4老年痴呆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和途径,护理干预网络尚未建立【6】。借鉴国外社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经验,运用科学的护理干预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干预者(陪护工)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护理技能和方法,通过患者自我照顾能力的训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重视心脑血管疾病与AD关系的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10(35):261263.

[2] 王维冶.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6-270.

[3] 卢少萍,符 霞,徐永能,等.早中期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家庭健康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03-405.

[4] 程双云,杨苏萍.对照顾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员的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9:11(9)58-59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人;生活质量

1关于健康教育的研究

现如今,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逐渐衰老退化,导致部分功能逐渐降低。产生一些慢性疾病,这些病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恢复起来比较慢,需要大量和长期护理,再加上年轻人不在身边,生活护理需要社区的医生进行。因此,中老年人在社区中,进行家庭治疗是最好的选择。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概率比较高,老年人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

2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比较高,生病的时间也比较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是患病的老人比较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各个领域的影响。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发现,老年人有一种或者几种疾病的人数大约占到3/4,由于疾病通常会限制老年人活动时间和区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还会降低他们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1]。由于生病会影响心理的变化,而且老年人比较容易感到孤独。这些负面的情绪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对老人进行心理护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3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和作用

3.1给每个老人建立一个健康档案现在社区为老年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这样社区卫生工作者就会了解他们的基本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文化程度,他们的听力情况和生活习惯。还有对疾病的自我保健,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制成健康教育评价表,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这样能够掌握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对老人的健康大有帮助。

3.2采用讲解和老年人自己阅读的方式讲解和书面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将各种健康教育的书本发给老年人,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家里学习这些健康的知识,针对老年人不懂的地方进行解释。还有,针对个体进行健康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他们的理解能力比较强,接受新知识比较快。但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老年人就会有很大的麻烦,需要社区医生由浅入深地编写教育内容,语言要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最好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这样能够有助于老年人的理解。

让老年人自己掌握健康知识,他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健康。这样比他们生病住院才发现自己该注意什么要好得多。

3.3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社区医生可以采用每月家访的机会,进行一些护理的指导,传播一些科学的健康行为方式。对于日常生活需要援助的老人,应该加强心理的护理,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尽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确保老年人在不离开家庭的情况下,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老年人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医生应该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定期对老年人健康检查的活动。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降低慢性疾病和各种风险的发生几率,老年人之间需要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对他们的疾病的长期控制有很大的好处[2]。

4健康教育需要完善的一些地方

4.1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的护理工作是一个重点,其特点很多老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比较差,社区服务的内容比较有限。许多研究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人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的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病人的家庭护理,慢性病预防教育,残疾人需求的一些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应该宣传一些预防传染病和其他项目的知识,我国社区卫生保健行业还有待完善。

4.2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在社区里面,许多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不是很了解,他们对社区卫生工作特点的理解是不够的,这必然会影响到社区医疗工作的开展。社区服务站工作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卫生工作目标的一些基本特性和方法意义,尽快消除老年人的一些疑虑,使得老人们能够理解并且接受社区的工作模式[3]。例如,家庭访谈的形式使患者能在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有利于病情好转的信息,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多样,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宣传,让老年人能够引以重视,并且能够学会采用正确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健康。

4.3加强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健康需求,社区应该提供专业的工作人员,采用适当的健康教育,使老年人理解自己日常的生活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提高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寻求医疗帮助的意识,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来满足他们的健康和护理需求,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所以必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更多合格的医疗工作人员为人们服务。

5结论

健康教育是传播健康知识和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社区老年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还是不够的,这对社区服务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通过对社区老人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识,逐步消除老年人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利华.健康教育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7):38-39.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6

方法:将特定时间段内接收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最后汇总全部的护理经验。

结果:分析总结后,发现护理的有效率达到90%。

结论:针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痊愈的可能性,也能够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应该在实践中积极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81-01

老年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致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脑萎缩引起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这使得他们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有效的措施解决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特点

1.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理特点。第一,睡眠质量下降。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的有效睡眠时间明显缩短,睡眠质量也相对较差,常会出现入睡困难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的情形,给他们的生理及心理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二,记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是大多数老年人所面临的苦恼之一,但又常常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因而会变得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他们的精神状况。

第三,免疫力降低。由于各个器官机能的减退,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第四,体力减弱。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减退,导致他们明显的运动障碍,开始从心理和生理上抵触运动,变得懒散,长此以往,体力明显减弱。

第五,对药物的反应明显。免疫力的下降,使他们无力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袭,服用药物时,由于器官机能的减退可能对药物产生严重的反应,如呕吐、腹泻等[2]。

1.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第一,消极抑郁。现代社会的人们还不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精神病患者,对他们常常存在歧视,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使得精神病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病,更加不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治疗,致使病情反复甚至更加的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恢复健康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等消极抑郁的情绪。

第二,焦虑烦躁。由于病情的反反复复,使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使得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心理变得焦躁不安。

第三,恐惧绝望。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要接受长期的住院治疗,病情也经常发生反复。患者由于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病情,容易对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错误的以为自己无法恢复健康,因此产生恐惧绝望的心理,放弃治疗,甚至放弃生命。

第四,依赖心理。一方面,患者入院后,远离家人亲属的关心、照顾,再加上所处的陌生环境,会感到被冷落、被抛弃从而产生孤独感,需要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老年精神病患者体力减弱,日常生活可能无法自主进行,需要得到帮助。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2.1生理上的护理。第一,密切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和生命和生命体征。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身体各部分机能的减弱,通常不能够及时准确的表现出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可能会掩盖一些疾病的症状,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完成日常的基本护理工作外还要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密切的关注,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实施治疗。

第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有些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可能经常会弄脏衣服、床铺,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换和清洗,保证患者衣物、床铺的干净清洁,避免他们感染其它疾病。

第三,保障老年精神病患者健康合理的饮食。老年的精神病患者肠胃、肝脏功能的减弱,在饮食上可能产生很多禁忌,护理人员要准确的查明每位患者的情况并参考营养专家的建议,为每位患者合理的安排日常饮食。

2.2心理上的护理。第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满怀耐心、爱心、责任心的对待老年精神病患者,经常的和患者聊天,建立信任的关系,让他们放下心里的包袱安心的进行治疗。

第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较为敏感,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言语的影响。护理人员在日常的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语、语气,尽可能的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加强患者的日常行为训练。老年精神病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退化的状态,不进行适当的训练只能加速他们退化的速度。因此,护理人员可以训练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洗脸、吃饭,不仅能够减慢部分机能的退化,也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自尊子女和自信心。

通过一些医院的临床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良好的护理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恢复有重大的作用,护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其他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的质量,帮助老年精神病患者恢复健康。同时,笔者认为家人的关心对患者的康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引导患者家属关心关心,照顾患者,帮助他们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总之,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对于他们疾病的康复作用重大,应该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参与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该院老年科住院确诊为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在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出院后家庭护理参与干预。对病人出院后进行随访1个月、3个月并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用简易精神量表及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干预组随访1个月、3个月时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认知轻度受损;家庭护理;参与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42-02

糖尿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为20.4%。大量临床观察糖尿病病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1]。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指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具有转化为痴呆的高风险[2],而痴呆缺乏特异性治疗。对于此阶段的患者如不进行针对性干预,随着病情发展漏服药物,注射胰岛素后忘记进食,走失、自伤等情况,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寿命。因此对这类人进行早期筛查干预治疗和认知功能锻炼,传授相关知识和提供护理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有效监控病情进展,正确应对疾病带来的各种压力。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文化、疾病、听力、视力等原因,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有限,由家庭护理照顾患者的日常起居,其健康意识与行为对患者有着重要影响[3]。该研究积极探索家庭护理参与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认知轻度受损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糖控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该院老年科住院治疗病情好转出院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受损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0~92岁,平均(74.7±7.8)岁,MMSE评分24~27分,糖尿病病程1~15年。均已婚,住院期间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MCI诊断标准以简易精神量表(MMES)[4]得分为标准。②三明常住人口。③年龄大于60岁。④病人自愿参与该研究,无明显影响认知功能测试的听力、视力障碍。⑤与家人一起生活并有家属陪伴。排除标准:①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史。②有服用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③有新发的脑梗死或出血脑及患有危害生命的疾病如癌症、心衰、肾衰等。④抑郁、痴呆、精神病等。家庭护理入组标准:①为患者的固定照料者。②具有监护和照料患者的能力。③有正常的语言理解能力。④与患者共同生活。

1.2 干预方法

1.2.1 建立病人健康档案,两组住院期间均实施糖尿病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出院后家庭护理同步干预,具体步骤:①协助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使家庭护理参与并支持护理干预,以督促患者出院后长期保持遵医行为。②心理指导: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病程长而且暂时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对患者和护理进行老年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知识宣教,充分调动患者家人的积极性,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予开导,并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关注,减轻心理压力,家庭护理鼓励病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社会的活动,并进行有益的身心活动,使病人感受到生活乐趣及自身存在的价值。③健康指导:对病人及家庭护理进行有关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知识的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采取图文、视听资料播放等让患者及家庭护理进一步认识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④用药及认知干预:耐心向病人及家庭护理讲解糖尿病及轻度认知障碍的用药,包括用药方法、剂量、时间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教会主要护理及病人掌握胰岛素注射、监测血糖和进行注意力及记忆力的训练。⑤饮食和运动干预:与家庭主要护理及病人制定详细的饮食及运动方案。做到均衡营养,严格控制饮食总量,少量多餐,粗细搭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跑、跳舞、太极拳等。⑥出院后与家庭护理及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取家属参与干预,定时电话、短信或上门等方式指导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患者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1.3 评价方法

分别于病人出院后1、3个月检测两组的空腹餐前及餐后末梢血糖值。使用简易精神量表(MMES)评价认知水平改善情况,得分24~27分为轻度认知障碍,28~30分为正常。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评定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内容共14项,每项得1分为正常,两项≥3,或总分≥22分表示有明确的生活能力减退。平分越低,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x±s),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值改变情况

两组患者出院时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个月,3个月随访跟踪,两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ESS及ADL评分情况

两组干预后均能提高MESS及ADL评分,但干预组提高MESS及ADL评分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家庭护理承担主要照护任务的亲属。家庭护理干预指患者在家庭护理的协助下完成的包括日常护理、安全护理,健康锻炼,智能和认知能力等训练[6]。通过家庭护理的干预,不仅能更科学地督促患者的日常训练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该研究中我们在病人出院后通过与患者的家庭护理建立紧密、有效、科学的联系,指导家庭护理督促帮助病人,做好疾病管理,使得在院的各项干预措施得以持续。该文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经过1个月,3个月随访跟踪,两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莉,杨巧,夏丽,等.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33(6):409-411.

[2] 戈改真,汤哲,马丽娜.老年轻度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718.

[3] 周云辉,周晓燕.老年糖尿病患者与主要照顾者同步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2,30(2):86-88.

[4] 何燕玲.Alzheier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新进展[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99-451.

[5] 何燕玲.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J].上海精神医学,1989,7(3):124-126.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8

[关键词] 康复护理;老年痴呆;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29-02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eas,AD),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人,隐袭发病,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有失语、失用、失认或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且缺陷要严重到足以影响其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交功能,或与先前功能水平相比有较明显下降。此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而康复护理对延缓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残疾,延长生活自理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目的是针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的症状特点,探讨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以探索适合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66例,均符合CCMD-3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0例,女36例;年龄55~81岁,平均69岁;文化程度:文盲5例,小学10例,初中20例,高中及中专22例,大专及以上9例;痴呆症状进展已1年以上,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并发症。

1.2 康复护理方法

给予患者以下康复护理措施,①语言功能训练: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利用一切护理、治疗机会,主动与患者交流。反复向患者讲述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让患者认读识字卡片、各种动物和水果卡片,利用数字卡片训练患者的计算能力。分辨失语类型,如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名称,护理时要反复说出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为构音困难,护理时要给患者示范口型,一字一句面对面地教。鼓励患者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进一步可教患者进行计算、书写。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护理人员先作示范,再让患者模仿,配合口头提示,反复多次至单独完成;训练包括洗脸、刷牙、吃饭、穿脱衣服、如厕大小便、整理床位等,制定一定的训练步骤,将整个练习分成若干小部分,一步一步训练。③劝告患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到室外活动一下,以转换兴奋中心,经常用手按摩头部的穴位,以提神醒脑。④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取得家庭的支持,使之更好地配合,帮助和督促患者完成和协助完成日常活动。⑤每天训练2次,每次30 min。平均护理时间(65.20±13.56) d。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前后对患者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分别对患者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计算、描写、听写、朗读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2]。包括两部分内容: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量表由患者自评或由专业护士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P

2 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语言能力测评的比较

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听理解、命名、计算能力评分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较

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躯体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

3 讨论

痴呆是由于大脑多方面高级精神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患者有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以及语言、视空间、情感或人格3项中至少1项功能受损,影响其社会、生活、职业功能者[3]。我国估计已有400万老年痴呆患者,该病已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3]。老年痴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的老年痴呆患者会有记忆力、计算力障碍,影响到工作能力,但是生活自理能力是完好的,一旦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我们称之为中度老年痴呆。发展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卧床不起的就称为重度老年痴呆。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康复护理方法不同。老年痴呆的护理目的是:延缓或阻止痴呆程序的加重,改善记忆功能,提高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延长存活期。文献报道,老年痴呆患者,如果不采用任何治疗和各种训练手段,其智能状态及躯体的退行性变是极为明显的,及早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利用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4]。由于老年痴呆患者从出现精神障碍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其临床症状呈现渐进演化性、缓慢进展性和认知功能衰退的不可逆性[5-6]。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对于防止智力进一步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显得尤为重要。老年痴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本研究发现,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计算、描写、听写、朗读能力。有文献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训练能够促进老年痴呆患者认知能力的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善其生存质量,有效地延缓痴呆的进程[4]。本研究发现,康复护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躯体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尤为显著。提示我们,痴呆患者的康复护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痴呆照料者应充分认识并重视老年痴呆患者各方面的功能训练,及早采取措施,从而有益于患者,减轻家庭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张明圆.精神科评量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6.

[3]盛树力.老年性痴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2-26.

[4]丘翠竹,何国雄,张彩莲,等.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干预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4,10(4):299.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9

老年痴呆患者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是阿尔次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研究提示老年痴呆与遗传和环境有关,有特殊的脑神经病理改变,包括脑萎缩,一般在65岁左右发病,起病隐蔽,进行性发展,早期就影响记忆力。痴呆患者的记忆、定向、抽象思维、学习能力、视觉空间感知能力、语言功能以及高级执行功能如计划、组织和顺序等均受到损害,最后全面性智能衰退,出现人格、情感、行为改变,但有特殊认知功能,如语言、运动技术。患者常出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和行为模式改变,使生活、生存质量下降。做好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存质量、延缓疾病的进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结合临床护理实践与观察,就老年痴呆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护理措施

1.1 精神护理:老年痴呆患者智能减退,接受心理护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护理人员更应加倍耐心和热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指导,掌握沟通技巧进行沟通。沟通形式包括:(1)心理调节:痴呆是常见的器质性疾病,患者容易产生恐惧、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出现自私、偏执性格,采取自我防卫,拒绝接受别人的要求。交流时较困难,所以与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感情交流取得依托,减轻心理负担。(2)语言沟通技巧:应语言温和,态度和蔼,关心同情理解,不断的把关爱、关心传递给患者。(3)非语言沟通:采用点头、微笑、手势、书写等方式进行沟通。争取患者的合作和理解,避免患者情绪激动,保持情绪平稳。

1.2 运动护理:对轻症患者,鼓励在日常生活中适量的运动锻炼,做些简单家务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及体育锻炼,重症患者可协助做些被动活动。

1.3 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1)对记忆力障碍者强化记忆训练,鼓励和帮助认识目前生活中的人和事,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保持室内设施不变,减少辨认环境的困难度。(2)思维紊乱和智力障碍者,应保持情绪平稳,多训练用脑,对思维贫乏的患者给予信息刺激,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诱导启发患者用语言表达,刺激大脑兴奋性。对幻觉、幻视者分散注意力,稳定情绪,尽快将其引到正常情绪中来。

1.4 安全护理:老年痴呆由于智力、认识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不安全因素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护理者必须做好对患者的防护。日常生活中危险品、有毒物质要保管好,将家中不可食用物品及日用品收好。房间电源、刀剪、火柴、打火机、铁棒等危险物品应保管好,防止自伤或伤人,造成严重后果。患者外出时应有人陪伴,并在患者口袋内放置安全卡片,以便其迷失时尽快能与家人联系上。

1.5 生活护理:严重老年痴呆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指导家属掌握基础护理技能,为患者做好衣着护理、梳洗、大小便及床单清洁。对长期卧床者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室内保持安静和适宜温度。

1.6 饮食护理:合理安排配制饮食使营养全面吸收。偏食或食物单调、饮食失调可使大脑细胞衰退,不利于大脑功能正常发挥,老年痴呆患者善忘前事,记忆障碍,吃没吃饭有时记不清,如果给患者多吃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反而会造成营养不良,家属在照顾患者时要耐心、细心,交换班时认真详细交待清楚,在配制饮食时最好以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适当补钙及粗纤维素食物,以促进肠蠕动,加强营养吸收,预防便秘。

2 讨论

老年人日常护理常识篇10

[摘要] 目的 进一步总结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中的心理特点并对其护理对策加以总结。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该组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加以总结。为患者试行针对性护理,将护理措施进行归纳和整理。结果 125例患者中有75例(60%)患者存在着对自身疾病的不确定和怀疑心理甚至对疾病治疗的态度非常悲观;84例(67.2%)患者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焦虑、抑郁、紧张等负面情绪;67例(53.6%)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疚心理、孤独心理;41例(32.8%)患者对该次治疗的态度较为积极,依从性较高。另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有效性。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中的心理特点比较复杂,对治疗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护理人员需要中分明确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50-02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人体内部胰岛素分泌过少或是缺失所引起的身体机能受损的疾病[1]。除了部分患者是由于先天性原因患病之外,更多患者是由于后天的运动、饮食习惯不正确等复杂原因所引起的后天糖尿病,且其发病几率与患者的年龄存在关联性,年龄越高患病几率越高,临床中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为老年人[2-3]。老年人除了各项身体技能逐渐衰退之外,其心理情绪的波动也比较大,尤其在患有疾病之后,其心理特点会更加复杂,这将会对临床治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充分确保老年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率,该文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护理措施进行了有效的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包括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在6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3±7.4)岁;患者病程最短1年,最长达17年,平均病程为(7.56±2.17)年;27例患者未曾接受过教育、65例患者为独居老人、121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资料高度完整。

1.2 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使用Excel表格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总结和数据录入,使用(n,%)形式加以表示。使用针对性护理措施为患者进行护理,护理内容如下:①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姓名、年龄、病历、体检结果等。针对糖尿病的病情表现和持续时间等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主动交流和讨论,进一步了解病患的糖尿病程度、心理状况、思维方式、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为患者的日常饮食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为患者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并监督患者的运动情况。②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情、疾病合并状况为患者进行细致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日常病情状况告知患者相应的日常注意事项,护理人员需要合理的掌握健康教育的节奏和进度,这比如在健康教育初期,医护人员应该对病患教授一些简单的护理知识,比如胰岛素笔的使用、糖尿病用药的注意事项等[4]。同时要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关怀和鼓励,多向患者介绍成功控制病情的病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患者渗透糖尿病的日常基础护理方法,提高病患的自我护理能力,确保患者的血糖能够被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之内[5]。③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血糖指标情况,如果患者的血糖指标和心理情绪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需要继续保持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果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到护理工作中的阻碍因素,适当的与病患进行沟通交流,对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进行及时的疏导,对于护理技术等问题需要再一次为患者进行病情知识和护理知识的讲解,如果患者主动提问,需要保持耐心,细致的为患者作答[6]。同时将糖尿病日常护理知识整理成册,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提高其进行日常护理的能力。④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注重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整洁、和谐、轻松的治疗环境[7]。积极为患者介绍病房内的其他患者,使患者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也不至于产生孤独感。同时做好病友之间的关系协调工作,在第一时间内解决患者的问题,促进患者与其它病友共同进行糖尿病知识的交流,使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淡化疾病对自身的困扰,消除恐惧感和紧张感[8]。⑤详细的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用药情况、血糖状况等资料,方便对今后的糖尿病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指导[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