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6 03:03:30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2015年市统计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要继续以党的十、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国家财经政策法规、财务管理制度为准绳和依据,以规范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为前提,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为理念,以促进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防范资金风险为目的,切实做好全市统计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要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充实审计力量,改进审计方式,增加审计频率,提高审计质量”的总体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进全市统计部门内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2015年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任务

(一)继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认真执行《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做到凡“离”必审。同时加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关口前移,变审计发现型为预防型。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尝试实行经济责任审计预告制、工作联系制、情况报告制、跟踪落实制、结果公告制等。

(二)继续深入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按照《市统计局内部审计工作暂行办法》规定,2015年,要继续做好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上一年度财务收支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审计和检查预算执行、财务收支、内控制度及资产管理等相关情况。在内审中,着重以财务收支和内控制度为基础,重点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规范性等问题。

(三)强化对县区统计部门中央级统计事业费收支使用情况的内部审计工作。2015年,省统计局将对四县统计部门中央级统计事业经费收支使用情况进行内部审计,主要审计内容为:一是2013年中央级统计事业费收支使用情况;二是中央级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专项经费收支使用情况;三是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四是纳入中央级统计事业费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四)认真抓好跟踪审计。以审计意见、建议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运用为重点,实行跟踪审计回访制度。督促检查单位自觉执行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进一步加强统计系统审计队伍建设。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省统计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市统计局内部审计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各级统计部门在配备和明确内部审计人员或兼职人员的基础上,及时充实、补齐因工作需要而变动的上述岗位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职能作用,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已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2

一、现阶段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新要求

1、审计工作总体目标的新要求

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科学安排审计计划。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坚持‘滚动计划、有效整合、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摸清审计对象的底数,实行分类管理,制定5年审计项目总体规划和分领域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做好年度审计计划与长远规划的衔接,加强年度计划的统筹和整合。”按照上述要求,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制定计划,而是应该不断提高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创新审计项目生成的途径和方法,保障审计工作紧扣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实现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经济发展‘安全员’、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的作用,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总体目标。

2、国家审计准则的新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8号,以下简称新《准则》)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与审计署原来的《审计机关审计计划管理办法》相比,新《准则》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作出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规定,包括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的步骤、调查审计需求的方向、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调查的内容、符合专项审计调查的情形、审计项目计划应反映的内容等,同时还明确了工作分工:调查审计需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确定备选审计项目,以业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为主实施;备选审计项目排序、配置审计资源和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实施。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盘棋”理念,未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

(1)不重视审计项目计划计划的龙头作用,缺乏系统性。新《准则》明确的计划编制工作分工,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综合统筹。但是,由于部分审计机关在编制计划前,未自上而下地确定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和总体目标,计划管理部门只是机械地将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业务部门提出的备选项目进行汇总,往往造成年度计划零散且非系统。此外,部分审计机关的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是有一定交叉的,如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并非由某个部门独立完成。在提出备选项目时,仅仅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分别提出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备选项目,再由计划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后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存在不熟悉审计对象的问题。

(2)不重视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审计监督全覆盖缺乏技术保障。近年来,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审计信息化技术在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部分审计机关未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未能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规划,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突出。二是部分审计机关未搭建财政资金联网审计平台,未能利用计算机对财政资金重点支出存在问题的分析作为编制项目计划的依据,审计监督全覆盖缺乏技术保障。

2、频繁调整,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

新《准则》规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需调整,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但是,审计项目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突发情况而发生调整,其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审计项目计划的频繁调整,一定程度上是由审计工作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的。

(1)下级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的计划年度不一致。如某市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1月至12月期间实施,但其上级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8月至次年7月期间实施。计划年度不一致,导致上级审计机关下达新的审计项目计划时,下级审计机关已将审计项目计划报同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并印发实施。其结果是,下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通过调整审计项目计划来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统一组织实施项目。

(2)党和政府临时交办任务较多。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很高,特别是党和政府相信审计机关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调查某些棘手问题或突发问题,因此临时交办一些审计或调查项目。由于交办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占用一定的审计资源,加剧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矛盾,从而影响正常的审计项目开展,妨碍审计项目计划的推进。

3、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审计机关未设立专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机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或法规处承担,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计划管理人员。一些审计机关虽然配备了计划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存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宏观意识薄弱、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4、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力度不够

有的审计机关在计划执行中缺乏检查与控制,领导和计划管理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掌握得不充分,跟踪督促和指导落实工作做得不实。有的审计机关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不够认真,未有分析造成未按时完成年度计划项目的原因,对年度计划项目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考核和奖惩不到位,影响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

三、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效果对策研究

1、形成计划“一盘棋”的思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1)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统一审计思路。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开端,其作用举足轻重。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过程,可先由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审计机关制定的长期工作规划,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审计总体目标,报经审计机关业务会议讨论确定。计划管理部门应将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内容及对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事项、群众举报或公众关注事项、近年已审计单位名单等,提供给业务部门,由其开展审计需求调查,提出备选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备选项目先由各业务部门提出,再分别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甄选调整,然后报至计划管理部门。这种做法,可以减少计划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提高针对性,既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风险高、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也从维护财经秩序角度出发,抓好一定层面,一定周期项目的审计,克服审计死角。

(2)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2014年5月,广东省审计厅蓝佛安厅长在各市审计局局长座谈会提出:“要摸清审计对象的数量、结构和特点,做到对本级审计管辖对象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规划,坚持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制定滚动项目计划。”这就强调了审计对象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计划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本级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业务资料、审计情况等进行调查,建立并完善审计对象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要定期到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情况。

(3)将审计信息化技术作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技术支持。广州市审计局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在2011年完成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财政预算管理、国库支付、总预算会计等大部分业务的审计监督。同年,下辖黄埔区也建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审计平台,审计人员可以随时访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导出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广州市审计局正着手研究,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利用联网系统对重点财政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选取可疑对象作为重点审计对象,确保重点审计对象每年审计一次、一般审计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

2、预留审计力量减少计划调整

为避免审计项目计划的频繁调整,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灵活性原则,预留一定审计力量是必要的。计划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以前年度党和政府临时交办的工作量,评估自身的审计资源,预留一定比例的审计力量。年度终结时,再将临时增加的审计任务,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3、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组织架构

针对计划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的问题,应加强计划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的建设:一要明确管理机构,保证相关机构以主要力量认真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二要强化管理职能,特别是注重计划管理的统筹功能,发挥其总揽全局、指导全程的作用,使其在计划的制定、执行、评估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提高人员素质,挑选具有良好的财经知识背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宏观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计划管理工作岗位,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之适应计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4、加大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和评价的力度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3

各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目标不一致、审计计划不衔接、审计组织方式不统一、审计结果不能相互认可等原因,审计视角片面、审计成果不能共享和提升、不同审计机关对同一事项进行重复审计等问题凸现,审计决定、审计报告等法律有效文书不能像其他执法机关的文书一样具有同等效力,这也成为了中国审计的一大“特点”。横向看,审计机关内部处室和同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之间重复进点、重复审计的现象时有发生;纵向看,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已审事项不管不问,对审计结果不予理睬、不予认可,国家审计资源形成巨大浪费。统一审计目标、整合审计计划、共享审计成果成为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构建完整审计大格局的要求财政审计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组成了我国政府审计的主体架构。近年来,根据我国审计在国际地位中的提升,涉外审计也成为了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审计主要在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进行,在整个政府审计中所占份量有限。由于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具有特定性,隶属关系具有唯一性,审计权限具有排他性,因此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管理较为单一,审计管理权限较为明确,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工作的实施和审计成果的利用都可以由一个审计机关来完成,适应三种类型审计的统一完整的格局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唯独财政审计由于财政对象的多样性,造成了目标、计划、实施、成果等各个方面不能形成全国财政审计一盘棋的局面,进而影响了整个审计大格局的形成。

突破思维定式,创新财政审计工作观念只有观念创新,才能引领实践创新。财政审计人员要突破现有思维定式,改变现有工作惯性,树立宏观意识大局,从全局的角度统筹把握和安排财政审计的目标、任务;树立公共财政意识,充分体现财政“国家”和“公共”的内在要求;树立审计跟进意识,将财政审计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二是在履行财政审计职能上实现新拓展。紧跟财政资金走向开展全程跟踪审计,逐步推进政府效能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能针对财政审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等情况,审计机关在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力量安排和审计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要把它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统筹安排。一是整合审计计划。以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计划极为重要。二是整合审计力量。针对重点专项资金和涉及全局性的审计项目,积极开展上下联动审计,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做到纵深推进、一查到底。三是统一组织实施。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审计机关内部处室之间的壁垒,成立财政审计协调小组,负责财政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改进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效率不断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有效改进审计方式,积极探索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坚持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以财政审计为龙头,以专项资金审计为延伸,揭示政府财力的投入价值,促进政府财力的合理配置及行政效能正常发挥。二是坚持与一般部门单位审计相结合。把对财政部门审计与预算单位审计结合起来,税务审计、国库审计与企业审计结合起来,对财政资金从预算分配环节和使用环节,从税款实现环节到征收入库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坚持与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统一方案,派出同一审计小组,一次进点,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综合分析,提升审计层次财政审计工作当中,始终坚持站在宏观、大局的角度,针对体制、制度、机制、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服务宏观决策和规范财政管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提出审计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工作建设性作用。坚持以“两个报告”为平台,综合反映预算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出评价,为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财政审计工作的层次。坚持以审计报告为基础,通过把微观的经济事项放到宏观、全局角度去综合考察、分析、判断,查找出带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

改革审计机关行政隶属关系,从根本上建立全国一体化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当前,我国实行的行政型分级负责的审计体制,由此而形成的审计组织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地方和部门利益、财政对审计经费的控制等因素,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目标的一致性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不同层级的审计机关在审计目标确立上、审计重点选择上和审计成果利用上缺乏一致性,审计的范围、审计的深度和审计的立足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阶段下,各级审计机关所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想基本上都是基于本级审计机关内部机构之间横向一体化去谋划实施、组织协调的,而构建纵向一体化的全国财政审计大格局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现阶段的审计体制下,构建上下一体化的全国财政审计大格局任重而道远。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审计体制,即长期以来社会和舆论所倡导的上下垂直管理的审计体制,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关键所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要提高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紧迫感,明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要求,更好地推动财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作者:赵斌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构建;探索

目前,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县级审计机关如何适应新形势,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正确把握财政审计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步伐,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笔者就县级审计机关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提高对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认识,拓展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层次

当前县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与公共财政体制监督的新形势要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财政审计的范围较窄。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范围的划分不统一,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就县级财政审计而言,不论在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方案还是在财政审计统计上,国家投资的固定资产不列入财政审计范围,代政府向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报告基本局限于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的预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及一些财政资金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的狭窄范围内。二是财政审计目标不够全面。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根本目标。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把查出违法违规问题作为主要审计目标,造成审计项目内容分散,审计结果内容单薄、层次较低,难以集中反映一些宏观性、高层次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三是审计整体层次不高。县级财政审计大多停留在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层面上,财政绩效审计也作了一些摸索,但整体水平不高。四是审计覆盖面不够宽。而相对于传统的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因此,要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加快实现财政审计工作方法的转变。

1.1以政府性资金审计监督为重点,拓展财政审计广度

财政审计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包括:一般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性债务等政府性资金。二是政府性资产。政府性资产现在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存量资产,是指国家对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划拨或经费开支形成的固定资产;第二部分是经营性资产,主要是国有企业动用国有净资产和集体净资产,也包括部门存量资产中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资产部分;第三部分是资源性资产,是指依法履行法定程序后形成的国家可计量政府性资产;第四部分是公益性资产,是指政府以各种形式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本金或收益所形成的实物资产。所以,现行的财政审计应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审计重点,逐步把政府性资产也列入审计范围。

1.2以审计跟踪和绩效审计为重点,拓展财政审计深度

采用跟踪审计方式和效益审计方法,把财政审计内容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一要对财政资金运行进行绩效跟踪。关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各项改革的效果,揭示影响改革进程的阻力和障碍;关注财政预算、财政支出、预算编制等方面的情况,针对财政运行质量和绩效提出建设性意见。二要对政府投资项目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跟踪。要检查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管理情况;要随时掌握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按照“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监督”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还要关注项目的建设进度、投资效益、工程质量。摸清项目决策、实施和运行情况,对项目投资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公益性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投资体制的完善和投资效益的提高。三是对部门主要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进行绩效审计。对政策执行,资金使用,压缩行政成本、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和衡量其科学履职、依法履责、权力运行效果。四是对民生项目进行绩效跟踪。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民生资金的审计;加强对支农、扶贫、救灾救济、水利、耕地补偿等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重点揭露和纠正惠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挤占挪用、截留坐支、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的问题。

1.3以财政审计内容转变为重点,加大财政审计力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关注的重点是带有全局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要揭露这些问题必须在审计内容上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从侧重本级级财政年度收支审计向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全方位全过程审计转变;二是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转变;三是从侧重本级支出审计向本级支出与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并重转变;四是从关注财政资金向关注资金与制度、政策并重转变。

2.突出把握好审计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将财政审计与行政事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紧密结合,强调各股室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配合。一是成立财政审计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其他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二是建立财政审计工作机制,财政审计股为审计组,其他股室为审计小组,小组向审计组汇报工作;三是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的“五统一”组织形式,对各类专业审计及预算执行审计规定统一重点、统一方法,避免各自为战,形成合力;四是适当简化程序,提高审计效率;五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2.2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的管理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这既增加了审计计划的难度,更突出了审计计划的重要性,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成效。目前,审计项目计划存在审计目的性不强、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及审计机关内部各业务部门缺乏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把握等问题。应抓好审计计划制定这个龙头,坚持全局通盘考虑,着眼全年布局,避免各个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在财政审计实施前,要紧紧围绕财政“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当年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总体上要揭示的主要问题,要从那些方面提出建议,都需要充分整合统筹确定,然后由不同的业务股室具体实施。

2.3进一步统筹安排审计资源

在审计力量的统筹上,应打室界限,重点项目重点突破。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观念,改变过去各个专业审计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过于专业化的局面,打室界限,优化组合,集中优势力量,统一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各专业处室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做到重要项目重点突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人员素质的统筹上,挖掘潜力,积极引进人才。审计机关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等外界的交流合作,广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充分挖掘审计人员的潜力。应选派业务骨干到对口财政、税收等业务部门学习,使审计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充分锻炼,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批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富有审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在社会资源的统筹上,借用人才,发挥中介机构作用。由于财政审计的领域涉及到政府管理和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了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当前应结合审计力量的实际状况,对部分审计项目可以实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的做法。这样既可以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效率,又可以通过传帮带培养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确保审计质量,取得科学、真实、准确的审计证据奠定基础。

在数据资源的统筹上,构筑审计信息平台。目前,县级部门和单位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还为数不多,不利于审计人员进行信息的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而信息的完备性、传导的流畅性,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需要各业务股室在开展日常审计中注意将收集到的纸质资料数据及时转换成电子数据,并统一报送到局计算机中心,由计算机中心对数据进行归集。在开展财政审计时,借鉴使用计算机中心归集的数据,初步形成审计信息的共享机制,便于及时交换各种信息,更将有助于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的有效推行。

2.4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财政审计大格局使审计范围扩大,审计风险增多,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审计质量。一要形成定期的业务讨论会议制度。定期的业务讨论会,一方面可以让各个审计组沟通信息和思路,指导下一步审计工作,避免重复审计和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检查各个审计组的工作质量,加快审计进度。二要加强审理复核力度。完善“三审一会”制度,推行法规部门现场开展复核工作,缓解审计复核工作量增多的困难。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5

一、美国国家审计的基本情况 美国国家审计体制由立法型审计机关和行政型审计机关两部分构成。立法型审计机关包括美国国会所属的审计总署和各州议会、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行政型审计机关包括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监察长办公室和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下设的审计局或州政府部门的监察长办公室。 为了适应美国审计管理体制的需要,美国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大体系的审计机构。仅就国家审计而言,其机构包括:美国审计总署、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和州、地方政府审计局。

(一)美国审计总署。美国审计总署是联邦国会之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构,担负着审查、监督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收入、支出及项目效率、效果的重要职能,向国会直接负责并报告工作。目前,审计总署包括所属各分部在内,共有职员5200多人,其中审计总署本部2700多人,各分部合计2500多人。审计总署设审计长、副审计长各1人,审计长助理4人。审计长由国会特别委员会提3名人选,总统从中确定1人,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总统任命。审计长任期15年,除犯有罪行由国会革职外,不得罢免,副审计长和审计长助理由审计长提名,总统任命。 审计总署除设置人事和行政机构外,在审计长的领导下,还设立两大业务工作系统:一是计划和审计报告系统,由3个局级单位组成;二是审计作业系统,由7个局级业务机构组成(这7个局各设局长1人,局长助理若干人,由审计长任命)。另外,审计总署在国内外设有19个派出机构:其中,国内设16个地区分部(分署),国外设3个分部(分署),在总署审计长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工作。各分部的人事、经费和审计业务都由审计总署直接管理。分部的正、副主任由总署审计长任命,一般职员同政府文职官员一样,由联邦政府人事部审查合格后,批准各部门聘用,报审计总署备案。只要无违法行为,可终身任职。审计总署和分部的经费,由国会预算委员会直接拨给审计总署,统一分配使用。1985年,审计总署的经费预算为3.3亿美元,全年人均经费为6.6万美元。审计业务计划由审计总署统一制定,各分部贯彻实施。审计报告报审计总署审核,经审计长签发,上报国会并公开披露。

(二)监察长办公室。监察长办公室隶属于政府部门,是审查、监督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经济效果,以及本部门官员行为合法性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各部门一般均设有监察长办公室,有些州和地方政府所属的部门也设有监察长办公室。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监察长,由总统提名经国会讨论任命,负责主持各部门业务工作的监察,职位相当于副部长。审计结果,通过部长向总统和国会报告。但是,各部的部长一般不得改变监察长签发的审计报告,若有不同意见,可向总统或国会加以说明。由于联邦政府一些部门的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的还涉及到驻国外机构。因此,一些部门监察长办公室在各地设立派出机构。 监察长办公室除设监察长1人外,通常还设有副监察长和监察员若干人。他们按照监察长的指示,协同开展审计活动。监察长办公室所有人员的聘用与解聘均须经监察长批准,监察长职务基本上是终身制,除非由国会或州议会投票表决同意,任何人无权罢免其职务。

(三)州和地方政府审计局。州和地方政府审计局是直接向各州和地方的议会负责,有权对该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任何官方事务或与政府有关的事务进行审查、监察的审计机构。 各州政府的审计局局长由州长任命,负责对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进行审计;州下属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局局长由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如市长)任命,负责该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业务审计。各级政府审计局所从事的部门审计,有时可能会与州议会或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产生重复审计的现象,因此需要搞好协 调工作。有些州政府不设审计局,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由驻州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负责进行。

美国国家审计由美国审计总署来执行,其主要职能是:(1)、颁布、修订联邦政府审计准则;(2)、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计划;(3)、协助国会监督联邦政府的规划与项目预算的执行;(4)审计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拨款事项及其有关的各种业务;(5)、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6)、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及其所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经济效果;(7)、国会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 审计总署除了完成上述传统的审计任务之外,更多地开展管理评价、政策评估以及为国会面临的各种行政系统施政方面的复杂问题提供研究报告,更多地担当咨询建议者的角色。

二、美国国家审计的几个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审计总署隶属于立法部门,向国会报告工作。对总统及其下属的行政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其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命规格高。如,先由国会提出3名审计长候选人,总统确定其中一位再交参议院选举,根据参议院最终选举结果,由总统正式任命审计长。二是审计长任期时间长。审计长不因政府更迭和国会换届而易人,任期为15年。三是不得随意罢免审计长。只有具备参、众两院联合提议和总统签署命令这两个条件,才能罢免审计长。四是审计长工薪待遇高。为排除外来压力影响,保障审计长享受高于一般部长的待遇,审计长退休后仍拿全薪。五是经费单列预算。审计总署的经费,由国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六是由审计长自行决定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影响。由于美国政府对审计总署和审计长赋予了较高的权力和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较高的待遇,所以审计部门可以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对保证审计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州的国家审计部门与联邦审计总署在独立性方面基本一致。

(二)审计的计划性强。美国审计总署十分重视审计的计划性。他们的战略性审计计划是一管几年的计划,审计重点一般把“揭露浪费、欺诈、滥用权力和管理不善”当作重点,有时还把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减少联邦赤字,促进政府加强会计责任和关注工作成果等当作重点。根据战略性计划,提出年度审计计划方案。美国审计总署工作量的80%是国会和国会委员会根据审计战略计划要求审计署安排的,其他20%是审计长根据总体计划和工作需要决定安排的。

(三)审计工作效率高。美国国家审计在1970年前,还完全是人工审计;到1980年前后,各级审计部门逐步配备了计算机,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美国国家审计人员已经完全掌握了计算机审计技能,从而使审计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审计处理由几个机构配合进行。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经济问题的处理是由几个部门配合进行的。

第一,对于触犯刑法的,审计总署要把所有文件资料移交给监察长,请监察机构提起公诉。如果监察长认为有进一步调查的必要,则由联邦调查局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监察长再决定是否起诉。第二,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非刑事问题的处理,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有严重损失浪费现象或管理不善等问题,审计总署需做出包括审计结论和建议的审计报告,并在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在会上公开审计报告。

三、改善我国机关审计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美国国家审计情况的考察,对照分析我 国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强化我国审计机关独立性。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下级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现行的这种审计管理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名义上是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实际上完全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问题非常严重,审计机关已丧失了独立审计的条件。这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影响较大,审计查出的一些问题,很难及时、完全披露,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的权威。因此,建议将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适当进行改革。即在国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审计管理体制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将省以下审计体制改为垂直管理。这样改动后,省以下审计机关统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直接领导,从而增强省以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这样,有利于省以下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权力,更好地发挥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作用。

(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已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工作。如果审计机关还停留在人工审计的水平上,就远远跟不上现代化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审计手段,力争在短期内使部分审计人员学会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逐步使绝大部分审计人员都能学会和熟练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几年来,我们厅在推广应用计算机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熟练程度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最简单的打字、列表水平,真正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尚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加大审计结果公开披露的力度。我国的审计法规虽然规定了审计结果中以对外公布,但实际操作时一般只向政府或人大报告以及发送被审计单位,而向社会公布的极少。今后似应考虑选择合适的新闻媒体,在不违反有关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重大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这样既可以用社会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又可以因审计结果需要公开披露而促使审计机关对开展的审计工作更加认真,更加谨慎,更加重视审计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权威,加大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近年来,在披露大、要案方面,国家审计署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积极努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疑虑,该曝光的曝光,该移交的移交,不能一味顾及情面。否则,我们的审计权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打折扣。

(四)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只有周密的计划才能保证事情的成功。我们的审计机关年年也都制订计划。但相对美国审计机关来说,这种计划缺少战略性、宏观性和可操作性。美国的审计计划既有一管几年的战略性计划,又有分年度的滚动性计划。

他们计划的提出既需同国会沟通,又要与被审计单位联系,还要向有关专业人士征求意见。由于立足长远,又切合实际,因而操作起来往往事半功倍。这正是我们可资借鉴之处。我们应该力争改变目前“临时打快拳”的做法,减少计划的随意性,把长远目标与年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之规范化、科学化,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服务。 (五)加速培养现代化审计人才。纵观美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得益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6

一、美国国家审计的基本情况

美国国家审计体制由立法型审计机关和行政型审计机关两部分构成。立法型审计机关包括美国国会所属的审计总署和各州议会、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行政型审计机关包括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监察长办公室和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下设的审计局或州政府部门的监察长办公室。

为了适应美国审计管理体制的需要,美国经过不断地 总结 经验,逐步建立起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大体系的审计机构。仅就国家审计而言,其机构包括:美国审计总署、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和州、地方政府审计局。

(一)美国审计总署。美国审计总署是联邦国会之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构,担负着审查、监督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收入、支出及项目效率、效果的重要职能,向国会直接负责并报告工作。 目前 ,审计总署包括所属各分部在内,共有职员5200多人,其中审计总署本部2700多人,各分部合计2500多人。审计总署设审计长、副审计长各1人,审计长助理4人。审计长由国会特别委员会提3名人选,总统从中确定1人,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总统任命。审计长任期15年,除犯有罪行由国会革职外,不得罢免,副审计长和审计长助理由审计长提名,总统任命。

审计总署除设置人事和行政机构外,在审计长的领导下,还设立两大业务工作系统:一是计划和审计报告系统,由3个局级单位组成;二是审计作业系统,由7个局级业务机构组成(这7个局各设局长1人,局长助理若干人,由审计长任命)。WWW.lw881.com另外,审计总署在国内外设有19个派出机构:其中,国内设16个地区分部(分署),国外设3个分部(分署),在总署审计长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工作。各分部的人事、经费和审计业务都由审计总署直接管理。分部的正、副主任由总署审计长任命,一般职员同政府文职官员一样,由联邦政府人事部审查合格后,批准各部门聘用,报审计总署备案。只要无违法行为,可终身任职。审计总署和分部的经费,由国会预算委员会直接拨给审计总署,统一分配使用。1985年,审计总署的经费预算为3.3亿美元,全年人均经费为6.6万美元。审计业务计划由审计总署统一制定,各分部贯彻实施。审计报告报审计总署审核,经审计长签发,上报国会并公开披露。

(二)监察长办公室。监察长办公室隶属于政府部门,是审查、监督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 经济 效果,以及本部门官员行为合法性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各部门一般均设有监察长办公室,有些州和地方政府所属的部门也设有监察长办公室。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监察长,由总统提名经国会讨论任命,负责主持各部门业务工作的监察,职位相当于副部长。审计结果,通过部长向总统和国会报告。但是,各部的部长一般不得改变监察长签发的审计报告,若有不同意见,可向总统或国会加以说明。由于联邦政府一些部门的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的还涉及到驻国外机构。因此,一些部门监察长办公室在各地设立派出机构。

监察长办公室除设监察长1人外,通常还设有副监察长和监察员若干人。他们按照监察长的指示,协同开展审计活动。监察长办公室所有人员的聘用与解聘均须经监察长批准,监察长职务基本上是终身制,除非由国会或州议会投票表决同意,任何人无权罢免其职务。

(三)州和地方政府审计局。州和地方政府审计局是直接向各州和地方的议会负责,有权对该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任何官方事务或与政府有关的事务进行审查、监察的审计机构。

各州政府的审计局局长由州长任命,负责对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进行审计;州下属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局局长由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如市长)任命,负责该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业务审计。各级政府审计局所从事的部门审计,有时可能会与州议会或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产生重复审计的现象,因此需要搞好协调工作。有些州政府不设审计局,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由驻州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负责进行。

美国国家审计由美国审计总署来执行,其主要职能是:(1)、颁布、修订联邦政府审计准则;(2)、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计划;(3)、协助国会监督联邦政府的规划与项目预算的执行;(4)审计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拨款事项及其有关的各种业务;(5)、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6)、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及其所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经济效果;(7)、国会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

审计总署除了完成上述传统的审计任务之外,更多地开展管理评价、政策评估以及为国会面临的各种行政系统施政方面的复杂 问题 提供 研究 报告,更多地担当咨询建议者的角色。

二、美国国家审计的几个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审计总署隶属于立法部门,向国会报告工作。对总统及其下属的行政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其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命规格高。如,先由国会提出3名审计长候选人,总统确定其中一位再交参议院选举,根据参议院最终选举结果,由总统正式任命审计长。二是审计长任期时间长。审计长不因政府更迭和国会换届而易人,任期为15年。三是不得随意罢免审计长。只有具备参、众两院联合提议和总统签署命令这两个条件,才能罢免审计长。四是审计长工薪待遇高。为排除外来压力 影响 ,保障审计长享受高于一般部长的待遇,审计长退休后仍拿全薪。五是经费单列预算。审计总署的经费,由国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六是由审计长自行决定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影响。由于美国政府对审计总署和审计长赋予了较高的权力和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较高的待遇,所以审计部门可以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对保证审计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州的国家审计部门与联邦审计总署在独立性方面基本一致。

(二)审计的计划性强。美国审计总署十分重视审计的计划性。他们的战略性审计计划是一管几年的计划,审计重点一般把“揭露浪费、欺诈、滥用权力和管理不善”当作重点,有时还把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减少联邦赤字,促进政府加强 会计 责任和关注工作成果等当作重点。根据战略性计划,提出年度审计计划方案。美国审计总署工作量的80%是国会和国会委员会根据审计战略计划要求审计署安排的,其他20%是审计长根据总体计划和工作需要决定安排的。

(三)审计工作效率高。美国国家审计在1970年前,还完全是人工审计;到1980年前后,各级审计部门逐步配备了 计算 机,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美国国家审计人员已经完全掌握了计算机审计技能,从而使审计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审计处理由几个机构配合进行。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 经济 问题 的处理是由几个部门配合进行的。第一,对于触犯刑法的,审计总署要把所有文件资料移交给监察长,请监察机构提起公诉。如果监察长认为有进一步调查的必要,则由联邦调查局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监察长再决定是否起诉。第二,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非刑事问题的处理,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有严重损失浪费现象或管理不善等问题,审计总署需做出包括审计结论和建议的审计报告,并在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在会上公开审计报告。

三、改善我国机关审计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美国国家审计情况的考察,对照 分析 我国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强化我国审计机关独立性。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下级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现行的这种审计管理体制在我国 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名义上是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实际上完全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问题非常严重,审计机关已丧失了独立审计的条件。这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影响 较大,审计查出的一些问题,很难及时、完全披露,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的权威。因此,建议将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适当进行改革。即在国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审计管理体制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将省以下审计体制改为垂直管理。这样改动后,省以下审计机关统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直接领导,从而增强省以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这样,有利于省以下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权力,更好地发挥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作用。

(二)大力推广、 应用 现代 化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 发展 ,我国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已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工作。如果审计机关还停留在人工审计的水平上,就远远跟不上现代化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审计手段,力争在短期内使部分审计人员学会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逐步使绝大部分审计人员都能学会和熟练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几年来,我们厅在推广应用计算机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熟练程度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最简单的打字、列表水平,真正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尚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加大审计结果公开披露的力度。我国的审计法规虽然规定了审计结果中以对外公布,但实际操作时一般只向政府或人大报告以及发送被审计单位,而向社会公布的极少。今后似应考虑选择合适的新闻媒体,在不违反有关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重大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这样既可以用社会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又可以因审计结果需要公开披露而促使审计机关对开展的审计工作更加认真,更加谨慎,更加重视审计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权威,加大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近年来,在披露大、要案方面,国家审计署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积极努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疑虑,该曝光的曝光,该移交的移交,不能一味顾及情面。否则,我们的审计权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打折扣。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7

为全面加强建设系统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中的计划生育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全省建设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结合市建设局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市市直有关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的任务要求,现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决定,通过齐抓共管等措施,不断完善人口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监督和责任考核,有效督促各责任部门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计生工作与建设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任务和目标

1、负责建筑施工队伍人员中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人员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审验率达到95%以上,并将审验情况通报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建设;负责国有土地上房屋被征收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征收前将征收人的情况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通报。

3、在审批买、租房手续时,审验经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不属于流动人口的审验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审验率达到93%以上;没有证明的不予以办理,并将审批结果通报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在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第一套住房所有权证时,减免10%的房屋登记费。

5、负责指导房屋物业管理机构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加强对各类住宅小区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三、工作措施和任务分工

1、加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宣传,提高干部职工认识。抓好中央、省市委《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实施办法》的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摆到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服务齐抓共管的意见,明确本部门职责分工和考核奖励指标。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常抓不懈,确保不出问题。

2、加强计生工作制度建设,实行分工负责严把入口关。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建设局、各房产管理机构和局属有关单位要制定出台年度履行计生工作的配套文件及目标责任书,对目标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具体科室,明确责任人。局属单位分工是: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负责全市建筑施工队伍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审验;市房产交易中心负责在审批买、租房手续时,审验经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不属于流动人口的审验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审验率达到93%以上。没有证明的不予以办理,并将审批结果通报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第一套住房所有权证时,减免10%的房屋登记费;市拆迁办公室负责国有土地上房屋被征收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征收前将征收人的情况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通报;市物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房屋物业管理机构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加强对各类住宅小区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要加强经常性工作,建立健全审验工作机制,实行定期汇报、季检查、半年核对制度,堵死漏洞,提高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3、加强计生工作信息交流,完善系统计生工作长效机制。各单位、各部门要定期进行计生工作信息沟通,把本地的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评估、调研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和当地计生部门汇报,努力争取计生业务部门的支持。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要按照控制人口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第一任务要求,进一步完善落实目标责任书、量化调查考核、追踪奖惩等办法,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择时对各单位、各部门履行计生职责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凡是没有完成责任目标及职责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不得评为一切先进,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4、加强计生基础工作,努力实现干部职工婚育观念转变。坚持经常与集中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大计生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进一步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年活动,在全民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全系统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宣传教育工作,重点进行计生法律法规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加快婚育观念的转变,使流动人口由要我计划生育变为我要计划生育,由被动接受管理服务变为主动接受监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从而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贡献。

四、组织领导和检查考核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8

《区二O一O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业经区第十六届人民政府第二十三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下达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责任,确保完成统筹建设资金收入计划。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4000万元由规划分局负责落实;教育费附加2580万元、城市建设维护费4686万元由区财政局负责落实;土地收益13650万元由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征收落实;污水处理专项收入300万元和超标排污费分成收入300万元(不含两家电厂市返还)由区环保分局负责征收落实;水资源费计划收入868万元(其中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征收落实572万元、镇政府负责征收落实296万元),区分成收入521万元(其中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征收落实343万元、镇政府负责征收落实178万元),扣除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人员工资经费120万元,区统筹收入401万元;人防设施建设费777万元(区统筹700万元)由区人民防空管理办公室负责征收落实;污水处理费1156万元由区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征收落实400万元,区自来水公司负责征收落实600万元,镇政府负责征收落实156万元;河道管理费15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征收落实。各征收单位在年度计划下达后,要采取有力措施,应收尽收,确保年度收入计划任务的完成。各有关单位每季度统筹资金收入情况要于季度次月10日前报区发改局,区发改局汇总后报区政府。年终完不成收入任务计划的单位,要向区政府写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由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二)严格执行项目投资计划,完善项目建设手续。项目承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年度投资计划进行建设,严禁擅自提高标准、扩大规模。项目投资额超过计划投资额5%以上必须重新上报审批。对在项目建设中不按程序调整投资计划,超出投资计划的部分,一律按超概算处理,不再安排资金计划。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手续,确保项目建设合规合法。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 财政审计;大格局;形成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9-0094-04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它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全部财政资金为范畴,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了不同审计类型。在分析审计大格局特征及整合模式和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形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采取的方法。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财政审计大格局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审计范围上: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政府的各项收支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财政审计大格局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又称政府收入,是以政府名义筹集,并由政府来管理和使用的所有收入。刘家义审计长曾明确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与之相适应,我们要着力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

(二)审计时间上:按财政年度同步实施审计

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审计机关应建立以当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系统,在财政预算执行当年同步实施审计。当前审计机关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一般都是反映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不少是以前年度的事项,缺乏时效性[1]。财政审计工作必须在次年的4月底前结束,以保证审计工作报告的及时提交,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审计内容上:融合各专业审计

财政审计大格局主要以财政审计的内容为基础,具体包括: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乡镇财政审计、转移支付审计、政府负债审计、土地资金审计、部门预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投资绩效审计、重点国有企业审计、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及专项审计调查。包括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四)审计方式上:坚持“六个结合”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中,要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六个结合”,即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五)审计资源上:实现有效整合

审计机关内部各专业审计部门有着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相应责任,但必须同财政审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实现审计机关人力、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审计效率。

(六)审计结果上:以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为核心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大格局”思想下现行财政审计模式的整合

在“大格局”思想下,无论是财政审计的对象、范围,还是审计的内容、要求,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业务处室自行选项、专业部门“单打独斗”的审计方式,已无法完成量大、质高的财政审计任务。

(一)审计项目整合

要整合审计项目,就需按照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规划建立3年至5年的中短期审计项目库,实行计划滚动管理,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政策执行、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政府项目投资等审计及调查项目。研究和完善项目确定机制,加强社会需求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增强公众参与度,使审计工作更加贴紧政府工作的中心,更加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2]。

(二)审计内容整合

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入手,以资金管理、使用效益、职责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安全风险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提高财政审计的综合效果。

(三)审计资源整合

针对“大格局”下大财政、宽领域、多专业的财政审计特点,在审计机关内部,要打破专业划分和处室职能界限,统一调度审计人员,整合财会、审计、经济管理、法律、工程、计算机等专业优势;在审计系统内部,要加大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力量的整合,以及相关审计成果的利用。此外,要探索建立财政审计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根据项目情况“借技”、“借智”,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将若干事项、若干行业的情况加以综合,运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从总体上揭示财政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方面以及财政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审计方式整合

根据项目的特点,科学选择审计、审计调查、跟踪审计等不同的方式;提高审计方式的灵活性,重视审计和审计调查、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的有机结合,探索多专业融合、多方式结合、多部门联合的操作模式;创新运用网络调查、专家论证等审计方式方法。

三、“大格局”思想下财政审计的作用

“大格局”思想下,财政审计的作用应在“点、线、面”及其合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在“点”上,要做到财政审计的“深挖掘”,重点向制度、管理、政策、绩效审计转变;在“线”上,要做到财政审计的“大综合”,透过对某项政策、某笔资金、某个行业、某个事项的具体剖析,将若干资金、若干事项、若干行业的情况加以综合,运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从总体上揭示财政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方面以及财政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面”上,要做到财政审计的“大覆盖”,力求实现“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

四、“大格局”思想下财政审计的重点

财政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要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问题。其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一)选择审计对象

由于受时间、人力资源等条件限制,受重要性、风险性、可行性等因素影响,往往只能有选择地开展。在审计对象选择时,一般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比如,国债的投向和投资效益历来备受关注,国债投资效益如何?有没有损失浪费?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3]。再如,公益环保项目,要解决污染问题,从而改善水质条件,这将直接关系到大众的身体健康和传染疾病防控。还有,作为政府重点要办好的实事项目,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影响较大、投资大的项目等等。

二是易于评价评估的项目。比如,项目有较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述了项目运行的必要性,规划了运行后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较为详细的概算,概算书中尽量详细准确,这些将为审计人员对照审查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已运行多年,投资效果已经显现的项目。

(二)确定审计目标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一般是非经营性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所以,衡量其效益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更应从宏观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方面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4]。因此,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应以促进投资体制改革、改善公共财政和公共投资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总体目标。

(三)确立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指合理可行的评价标准,结合该项目的特点,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应结合行业特征和审计目标细化审计标准。审计标准来源为: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资金使用、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国家审计准则: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工程定额及施工规范;被审计单位财务、工程管理执行和程序手册;规划资料、批复文件及审查意见;工程设计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以及部分专家的意见和从文献中查到的科学结论。

(四)明确审计评价内容

在做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之后,以财政资金支出为主线,将传统财政资金支出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关注各项设计标准的实现程度,揭露管理中存在的不经济、低效率问题,从而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规性。主要包括:一是审查项目可研设计的合理性、概算的真实科学性、概算的变更调整、资金的来源和成本、项目招投标、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工程造价结算、尾工工程量及价款结算等内容,评价其经济性;二是审查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质量责任制、计划概算执行、项目建设工期遵循、项目质量评定、交付使用资金、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等内容,评价其效率性;三是审查项目设计可研的遵循性、建设规模的控制、总投资的控制、交付使用资产等内容,评价其效果性;四是审查项目审批合规性、概算编制程序、现场资料真实有效、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等内容,评价其合规性。

(五)选择恰当审计方法

包括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在审计取证技术方法的选用上,除传统审计常用的审阅法、盘点法、抽样法等审计查证方法外,还大量使用诸如:访谈、数理统计分析、现场拍摄、调查问卷、利用其他部门成果及专家的意见等许多方法,这些方法在传统审计中不常使用。审计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目标评价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工作标准评价法、调查评价法等等。在选用的时候应当体现灵活性,不能生搬硬套。

(六)客观做出审计结论

结论与项目的内容紧密相连,既说明项目的审计情况,又不夸大事实或以偏概全。

五、实施财政审计“大格局”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我国实施审计大格局是趋势所在,但实施过程中也要尽量防患问题的出现,提高审计效益。

(一)可能存在问题

1. 审前准备不充分,审后总结不重视,各项工作没有实现常态化

部分单位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临时抱佛脚,项目确定后才将审计人员和审计项目仓促组合在一起,缺乏对审计内容的深入研究,导致审计现场散乱无序,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审后总结敷衍了事,未达到大格局应有的整体效果。此外,尽管目前大部分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建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其作用却仅仅局限于临时组织协调,项目结束后往往“鸟尽弓藏”,陷于无事可做、名存实亡的地步[5]。

2. 尚未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审计资料共享平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作用大打折扣

财政审计大格局整合审计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审计资料共享,减少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审计效率。目前,不同地区的审计成员之间交换审计资料的方式还比较落后,没有一个方便快捷的共享平台,审计资料提供者仍然处于被动的一问一答模式,且资料信息的传输不够流畅,这已经成为困扰审计人员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资源整合的实施效果。

3. 审计成果分配机制建设滞后,制约了团队合力效果的发挥

财政审计大格局涉及传统的财政审计、社保审计、环保审计等多个业务部门,组织方式与一般的审计项目有很大的不同,但审计成果分配制度建设未得到相应重视和调整,仍处于滞后状态。业绩考核简单地按照原来的考核机制进行,并未正视和解决不同部门的利益分配问题,直接导致了形式上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是一个整体,实际上执行的各个部门有着各自的业绩需求,“形聚有余、神聚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人力和时间等方面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完成自己的审计目标,很多部门往往自扫自家门前雪,遇到与自己成绩无关的工作,能不做的就不做,不利于发挥整体合力,削弱了应有的团队优势。

(二)相关建议

1. 加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前准备和审后总结工作,并使领导机构常态化

审计机关在审计计划安排、实施方案制定、组织机构设置、审计队伍磨合等方面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强化演练。确定审计计划前要认真研究各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为了博取虚名,把相关性不强的项目勉强拼凑起来。制定实施方案环节需通盘考虑,既要重视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又要重点分析其共通点和结合点,根据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扬长避短,统筹安排,科学合理搭配审计力量。财政审计大格局作为今后审计方式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领导机构设置及组织指挥作用的发挥都应该实现常态化,项目结束后应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做好总结提高工作,积极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日常必要的交流和配合,避免临阵磨枪,仓促上阵。

2. 统一思想认识,统筹安排全年计划,找准突破点,努力提高成果转化率

通过研讨活动形成共识:“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要牢牢把握住目前审计转型发展的良好时机,以审计创新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以提升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成果利用为关键,发挥审计建设性、预警性作用。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五个统筹”做好全年工作计划,即“统筹考虑确定财政审计具体目标;统筹考虑协调制定财政审计年度项目计划;统筹编制各相关审计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统筹协调的安排现场审计实施;统筹综合利用财政审计报告成果和信息”。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计划。“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这项复杂工程面前应克服畏惧心理,从绩效审计、联网审计、工程审计等中寻找突破点。先搞财政联网审计,等成功实施以来,就要着手布置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审计系统,再搞以预算管理执行审计为核心的全部政府性资金联网审计。在政府投资审计中,注重“行政指导”和“跟进服务”,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6]。在绩效审计项目中不仅注重独立型项目,更充分发挥“结合型”绩效审计的功效,提升财政审计的效能,充分挖掘、整理各类信息,综合反映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制度、机制上的问题,提升报告质量和影响力,促进成果转化。坚持不懈地抓好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将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具体促整改措施上注重发挥多方监督的合力,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以审计专报的形式,直接报主要领导。

3.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等手段,深入研究审计成果分配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搭建一个访问便捷、交流通畅的信息化平台,保证各个审计组能够随时随地共享其他成员的审计资料和审计经验,方便审计人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拓宽审计思路。要发挥团队合力的最佳效果,审计机关应逐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成果分配机制,统一思想,激发参与部门“共乘一艘船、同划一副浆”的团队合作意识,使整个审计组工作目标统一,一荣俱荣,避免各自为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局一盘棋的有利局面,为达成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最终目标提供机制保障。总之,随着审计大格局的逐步发展完善,它将在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更为周密,内容上更为全面,并实现以下四个转变:即从财政收入和支出审计并重向以财政支出审计为主转变;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从以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 桦,蔡 珉,等. 关于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若干思考[J]. 价值工程. 2010(25):23-24.

[2] 白日玲.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和保障措施[J].审计研究, 2010(5):12-13 .

[3] 李 煜.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既当“卫士”又做“谋士”[J]. 审计月刊,2010(9):35-36.

[4] 徐宝华. 推行“三・三・三”审计模式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J]. 审计与理财,2010(12):11-12.

[5] 崔思明. 浅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J]. 财会研究,2010(17):22-23.

[6] 康俊廷. 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J]. 审计月刊,2010(1):44-45.

On Problems of Government's Financial Audit “Big Picture”

Wang Ruyan

(Accounting College,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China)

审计局统计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天津航道局;内部审计;信息化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扩张,企业内部管理已逐步完成信息化,而内部审计也不断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审计工具,改变传统的审计作业手段,是审计工作适应信息化的迫切需要。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信息化还属于探索期,存在许多困难并制约着审计信息化的构建和实施,所以研究内部审计信息化对于未来内部审计的发展具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天航局内部审计信息化现存问题

1.信息化建设成本偏高。天航局各单位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各系统也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研究如何整合不统一的信息化和非信息化的资源,还有对相关人员的培训,针对审计信息系统的研究、上线及后续的维护和更新,这些都是一系列高成本的投入。

2.缺乏信息化的优秀审计人才。部分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配调而来,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审计教育和培训,信息意识淡薄,而且有些人员业务僵化和知识结构较单一,对应用计算机并不熟练,真正精通信息化软件及应用的人较少,内审人员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很难充分发挥审计软件的作用。

3.信息化的数据处理方式简单,利用效率低。天航局内审工作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一些人员也只利用Word和Excel进行简单处理,信息输入和加工方式较简单,已录信息的利用效率不高。同时对审计信息的管理较落后,往往在项目终结后,那些已形成的电子文件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保存,既不能被重复利用,也徒增很多无谓的劳动,造成浪费。

4.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天航局现阶段还没实现审计信息管理平台的规范化和集成化,审计流程上采集的各类信息较离散,信息的处理和存放也较分散,并且在不同审计部门间、不同审计人员间、不同审计项目间等没形成有效共享,这将不利于审计成果的有效管理和再次利用,同时审计信息的输入和加工滞后,拖延了审计时间,也影响审计结果的及时有效处理。

三、天航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内容

天航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以搭建公司统一的内部审计协同监控平台为解决方式,在网络信息化基础上,通过企业的财务、物资、成本管控等系统的信息资源的集成,以统一的审计数据库为支点,实现对单位生产经营的实时监控和高效快捷的审计网络化办公。重点内容是建设系统管理平台、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业务系统和审计监控预警系统。

1.系统基础平台

天航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架构中的系统基础平台包括系统管理平台模块、数据管理和领导决策支持信息模块。天航局的系统管理平台统一对组织机构、系统用户和基础信息等进行设置,具有全面、完整、细致的权限管理体系;具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工作流程;具有系统日志,可以全面记录系统用户操作,为系统安全提供必要信息。数据管理模块能够全面、智能化地采集被审单位的数据,是审计预警和作业等子系统的审计数据来源。领导决策支持模块是辅助决策者通过审计数据、模型和思维分析,为领导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和模拟决策过程或方案的审计环境,可以调用各种分析工具和审计信息资源,有助于领导决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审计管理子系统

审计管理子系统是集人员、计划和文书管理、业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业务管理系统,旨在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成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天航局的审计管理子系统覆盖审计管理的各个核心业务需求,对所有审计资源进行集中管理,便于资源共享、统一调度;满足工作计划、项目计划、审计档案等日常审计管理工作的要求;可实现全年计划审批、实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统计,方便领导考核与工作指导;为两级审计组织交流提供平台,形成合力;通过综合查询和审计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在线审计作业子系统

在线审计作业子系统是在审计过程管理的战略导向下,通过应用灵活的审计查询功能和先进的分析工具,从而得到审计线索和证据的信息化平台。在线审计作业系统通过集中部署,实现远程网络审计和跨组织、跨层级的协同审计。可以在计划驱动、方案规范和和任务引导下,运用多种查询、分析工具开展审计工作;可以生成审计疑点、审计发现和工作底稿等作业成果;利用审计实施方案和复核流程来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确保审计工作高效开展。

4.审计监控预警系统

天航局的审计监控预警系统需要高度体现其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应用,实现“一切经济运营活动纳入审计监督中来”的目标,以核心考核指标为导向,利用建模引擎,构建分指标单元、分单位的两维分析模型、监控方法和预警指标等业务模型,强化对被监控数据进行查询、结构、图形、趋势等各种分析,设定系统疑点库,汇总重大风险,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审计计划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有效形成适应天航局经营运作的免疫系统。

四、天航局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质量保障体系

1.制度及组织保障

天航局审计部门已经建立健全了《审计管理手册》等制度规范,并持续逐步构建了较完善的审计管理制度体系,为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应用保障;另外还需要制定内审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办法,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机制,这样审计项目质量保障才能有据可依。为保证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组建专门的项目管理委员会,然后下设项目管理、评审及验收小组来全程把控建设的需求和质量管理。同时加强审计委员会的建设,提高内审的组织地位和独立性,可以提升内审地位和权威性,有效解决天航局内审质量控制主体缺位的情况。

2.内审人力资源建设保障

天航局要立足于审计信息系统,培养出管理、业务和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多渠道信息化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化审计的要求,同时还需来自各方及更专业人才的补充参与。相关机制如绩效评价、激励及约束机制的建立及完善能使人员报酬合理化,实现知识增值,减少相应信息资源的流失,实现人才及信息资源的合理价值。

3.信息化审计过程管控保障

天航局内审信息化系统会对审计操作的全过程痕迹进行保留,这保障了审计工作充分合理的开展,保证内审的整体质量。同时系统会产生电子审计日记来对对审计作业行为和质量进行控制,能对每个审计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价,防止信息化下内审的随意性,增强内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

五、总结

针对天航局审计信息化遇到的问题,通过本文对天航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探索,找到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但其建设必然存在相应风险和难题,还需做好完备的信息安全和审计质量保障。因此,天航局内审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实践/完善、成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靠华,周岳亭.构建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审计环境[J].中国理信息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