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1:10:59

路程范文篇1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公式和其公式变形计算某段路程内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能力目标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会分析实际的物理问题的物理过程,并用对应的知识解决.

情感目标

1.培养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材分析

教材用两个例题,由速度公式,变形为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公式和.第一个例题中,有分析的过程,解题的过程标准,有已知、求、解和答的四个过程.例题2中用参考图帮助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这样从图中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再用一些公式变形来解出所要求的物理量.

教法建议

第一个例题应当注重解题的过程,强调做题的规范,应当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个例题,巩固刚学到的公式变形知识和解题过程规范.第二个例题注重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路,一般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帮助分析物理过程,并在思考图上画出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的物理量,解题过程就变得简单明了.

本节教学是习题教学,要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教材更复杂的内容.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是习题教学,注意形成解题的规范.解题要先审题,可以用图解来帮助分析,在参考图上注明各个物理量,有已知的和待求的以及一些中间量,先考虑清楚解题的过程,再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要有公式、数值和单位、答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

教师选题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进行增删.学生解题中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写出解题所依据的公式;对于物理量的代入没有做出区别,标出脚标不明确;单位没有统一;解题过程中没有单位;不能用图示分析问题等.

教学设计示例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单元分析】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2.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公式、数学知识等分析,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建立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速度公式是,将公式变形为:,分别用于计算路程和时间.

方法一:小学曾学习过公式的变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速度公式得出,对于公式中的物理量应当注明单位,并注意到可以根据题意使用m、s、m/s和km、h、km/h.

方法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用下述的方法实现,列出一个例题:如果汽车以50km/h的速度运动,由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的知识可以计算1小时、2小时、3小时后通过的路程,答案见副板书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本题注意的问题是:(1)分析题意,由基本公式变形得到用来计算路程.(2)计算前应当注意时间的单位由min换为s.(3)注意解题的过程,要列出所需的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步骤为已知、求、解、答.

2.【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长约1000km,从郑州到上海要运行14h到达.南京到郑州的铁路长约700km.设火车在铁路上运行的速度相等,求从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1)较复杂的问题要用参考图分析,参考图见副板书2.由于小学的一些计算题有用图分析的问题,所以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行画出参考图,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图,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3)建立等量的观念,在本题中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计算全程的速度后用于计算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体验运动的感觉

【课题】

体验运动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备注】

路程范文篇2

三年前,我还是一个扎着马尾辫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带着自己的梦想和憧憬,我走进了幼儿园。清晰的记得第一堂课上,我用了不到7分钟,就教完了数字7;第一天上班,因为想去说服那个不肯来上幼儿园的小家伙而被抓破了脸;当丁丁拉坏了裤子,我装着满不在乎的把它换下来后,却躲在厕所吐了半个小时...对于一个还被爸爸妈妈宠着的小满女来说,每天上8个多小时的班,绞尽脑汁来来哄那群并不怎么领情的小家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但,梦想总让人坚强!当悦耳的琴声从教室里传出,优美的歌声在这里回旋;当顽皮的男孩摇响手中的铃鼓,活泼的女孩跳起欢快的舞蹈,她们那种放松、无拘无束、融洽的氛围,是那么的吸引我。

一份历练,一份蜕变。当站在年长沙市星城杯教学能手赛领奖台上的时候,我知道了历练与幸福的滋味。

在省三幼的多媒体大厅,初蜕稚嫩的我为近千名来自三湘四水的幼儿教师展示语言讲述活动---《帽子》。同行们惊异的看到,那么瘦小身躯的小女孩脸上永远洋溢着如此自信的笑容,顽皮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轻松化解在她充满智慧的语言里!掌声响起时,我知道,我的幸福是来自李明开车到几十里外去找帽子的辛苦,是容易迷路的杨梅,周春欢在不熟悉的长沙小巷里找材料做道具时的帮助,是罗娇,黄海英精心帮忙分析活动设计的匠心独运......我的成长就是大家的不遗余力的帮助和关爱,我就是那被美丽簇拥的珊瑚!

回首这三年的光阴里,哪一刻不是这样?是班主任老师手把手的教,才让我开展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得心应手;是同事们不遗余力的配合,才使我的班级活动每每得到家长的肯定!是杨园长一次又一次的鼓励才使我有勇气迈向更大的舞台!三年来,我看到许许多多和我同龄的女孩在幼儿园里来了又去;我看到许许多多和我这样的年轻人找到更好的工作,我也曾受过别人听到我只是幼儿教师时投来轻视的眼神,我会羡慕也会动摇,但我只要看到可爱的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家长们肯定的眼神,我的心就会生出满满的蜜意,生出笑看花开花落的淡定。

路程范文篇3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公式和其公式变形计算某段路程内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能力目标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会分析实际的物理问题的物理过程,并用对应的知识解决.

情感目标

1.培养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材分析

教材用两个例题,由速度公式,变形为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公式和.第一个例题中,有分析的过程,解题的过程标准,有已知、求、解和答的四个过程.例题2中用参考图帮助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这样从图中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再用一些公式变形来解出所要求的物理量.

教法建议

第一个例题应当注重解题的过程,强调做题的规范,应当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个例题,巩固刚学到的公式变形知识和解题过程规范.第二个例题注重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路,一般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帮助分析物理过程,并在思考图上画出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的物理量,解题过程就变得简单明了.

本节教学是习题教学,要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教材更复杂的内容.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是习题教学,注意形成解题的规范.解题要先审题,可以用图解来帮助分析,在参考图上注明各个物理量,有已知的和待求的以及一些中间量,先考虑清楚解题的过程,再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要有公式、数值和单位、答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

教师选题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进行增删.学生解题中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写出解题所依据的公式;对于物理量的代入没有做出区别,标出脚标不明确;单位没有统一;解题过程中没有单位;不能用图示分析问题等.

教学设计示例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单元分析】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2.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公式、数学知识等分析,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建立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速度公式是,将公式变形为:,分别用于计算路程和时间.

方法一:小学曾学习过公式的变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速度公式得出,对于公式中的物理量应当注明单位,并注意到可以根据题意使用m、s、m/s和km、h、km/h.

方法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用下述的方法实现,列出一个例题:如果汽车以50km/h的速度运动,由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的知识可以计算1小时、2小时、3小时后通过的路程,答案见副板书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本题注意的问题是:(1)分析题意,由基本公式变形得到用来计算路程.(2)计算前应当注意时间的单位由min换为s.(3)注意解题的过程,要列出所需的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步骤为已知、求、解、答.

2.【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长约1000km,从郑州到上海要运行14h到达.南京到郑州的铁路长约700km.设火车在铁路上运行的速度相等,求从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1)较复杂的问题要用参考图分析,参考图见副板书2.由于小学的一些计算题有用图分析的问题,所以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行画出参考图,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图,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3)建立等量的观念,在本题中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计算全程的速度后用于计算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体验运动的感觉

【课题】

体验运动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备注】

路程范文篇4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公式和其公式变形计算某段路程内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能力目标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会分析实际的物理问题的物理过程,并用对应的知识解决.

情感目标

1.培养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材分析

教材用两个例题,由速度公式,变形为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公式和.第一个例题中,有分析的过程,解题的过程标准,有已知、求、解和答的四个过程.例题2中用参考图帮助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这样从图中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再用一些公式变形来解出所要求的物理量.

教法建议

第一个例题应当注重解题的过程,强调做题的规范,应当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个例题,巩固刚学到的公式变形知识和解题过程规范.第二个例题注重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路,一般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帮助分析物理过程,并在思考图上画出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的物理量,解题过程就变得简单明了.

本节教学是习题教学,要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教材更复杂的内容.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是习题教学,注意形成解题的规范.解题要先审题,可以用图解来帮助分析,在参考图上注明各个物理量,有已知的和待求的以及一些中间量,先考虑清楚解题的过程,再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要有公式、数值和单位、答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

教师选题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进行增删.学生解题中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写出解题所依据的公式;对于物理量的代入没有做出区别,标出脚标不明确;单位没有统一;解题过程中没有单位;不能用图示分析问题等.

教学设计示例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单元分析】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2.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公式、数学知识等分析,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建立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速度公式是,将公式变形为:,分别用于计算路程和时间.

方法一:小学曾学习过公式的变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速度公式得出,对于公式中的物理量应当注明单位,并注意到可以根据题意使用m、s、m/s和km、h、km/h.

方法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用下述的方法实现,列出一个例题:如果汽车以50km/h的速度运动,由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的知识可以计算1小时、2小时、3小时后通过的路程,答案见副板书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本题注意的问题是:(1)分析题意,由基本公式变形得到用来计算路程.(2)计算前应当注意时间的单位由min换为s.(3)注意解题的过程,要列出所需的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步骤为已知、求、解、答.

2.【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长约1000km,从郑州到上海要运行14h到达.南京到郑州的铁路长约700km.设火车在铁路上运行的速度相等,求从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1)较复杂的问题要用参考图分析,参考图见副板书2.由于小学的一些计算题有用图分析的问题,所以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行画出参考图,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图,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3)建立等量的观念,在本题中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计算全程的速度后用于计算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体验运动的感觉

【课题】

体验运动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备注】

路程范文篇5

摘要:本文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的前提下,从企业的契约集合的性质对人力资本的特征进行考察,这种考察使得人力资本的特征建立在企业理论的基础上,接着试图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探讨企业制度的演进逻辑。文章的结尾部分是将研究结果用于建议国有企业的改革。

关键字:契约人力资本企业制度

一、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这些契约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形式:

1、资本契约,它将资本化分为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这是从企业创立之初的资本构成角度来说的,也是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对资本的划分。在马克思的眼中,企业的资本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实物资本,也即是这里的非人力资本;马歇尔是承认企业家才能的,但他并没有将这种才能当作界定为人力资本,他不承认企业家才能是一种人力资本,更何况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本。真正提出人力资本并做了一番详细研究的是舒尔茨,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舒尔茨,1962),资本范畴是人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未来收入或满足的来源(舒尔茨,1971)。根据人力资本的存量不同,可将其分为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当具有这些人力资本的人进入到合约式的企业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的得以提升。非人力资本则是指企业投入的所有实物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以及其他有价证券。

2、主体契约。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家(经营者)、企业职工(生产者)和资本家(非人力资本者)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行使三种不同职能的人,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这三种职能表现形式会不一样。如在手工工厂中,它只有一个人,没有雇员,这个人同时充当经营者、生产者和非人力资本出资者的角色,这时候契约主体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而在其他情况下,这种主体往往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这种把体现不同职能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主体契约。

3、产权契约。企业是一份产权契约的观点认为,企业是资本和企业所有权的集合体,资本的产权可以按照出资人标准划分为人力资本产权和非人力资本产权,而对于企业运行之中产生的企业所有权来说,它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6)。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有必要对企业所有权进行合理的划分,这种划分是在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它在企业成立之初便以某种契约的形式规定下来,虽说这种契约不可能很完备,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备性使得完备的契约根本就不存在,以降低本对企业资本和企业所有权进行了产权划分。

在这三个契约中,核心是人力资本,主体是实现人力资本的载体,而产权是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人力资本在契约式的企业中扮演这不同的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职责,从而决定了它在企业中的特征必然是以这些契约为基础的。

二、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表现特征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同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一样均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形成,但与非人力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有其自身的特点:

1、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张维迎、1996),人力资本产权可以交易(周其仁、1996),但行为人在支配归其所有的人力资本以追求最大化时将面临约束(诺思、1990)。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它体现在作为其载体的不同类型的人身上,它与其产权所有者具有不可分性,但这种产权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让度部分所有权来完成的,在让度所有权的的交易过程中,它必然会受到与之交易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在追求价值最大化时候受到一系列的约束条件。

2、社会本质决定了人力资本行使的受限性,它与产权的内涵一致,从而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抵押性(加护野中男和小林笑雄、1995,杨瑞龙、2001)。在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行使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人力资本所有者一旦进入企业并签订合约,他就必须按照和约的规定行使自己的职权,随着在合约式的企业中对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的得以提升,这种价值的提升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人力资本的退出难度随之增加,同时,人力资本所有者自身追求价值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使得他退出的主动性减弱。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稳定性的增强,人力资本就具有了非人力资本的抵押性的一些特征,如为企业所有、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3、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同样承担风险,而且资本市场越发达、专业化程度越高,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越大。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现代公司企业中的非人力资本由实物型向证券型、货币型、信用型转化变得更加容易,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关系逐渐弱化,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退出企业变得更加容易;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协作化及团队化趋势的加强,一旦人力资本进入企业后,人力资本退出企业将受到更多的客观性制约,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将承担更大的风险。

4、资本的资本量的大小由人力资本市场信号引导。人力资本既然能够表现出资产的特征,那么它就有一个计量的问题,这种资产该如何计量呢?市场是反映价格的主要手段,人力资本的初始价值需要通过市场进行显示。但人力资本的价值又与一般资产的价值有很大的区别,人力资本的价值随时处于一种变化状态,尤其是在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不断变化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相对于非人力资本而言,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中的比重不断的增加,非人力资本产权的比重不断的下降。

5、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可以通过“虐待”非人力资本使自己收益。(张维迎,1996)。在两权分离的企业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难以对经营者和生产者实施有效地监督,一旦合约有不利于他们的倾向或者有机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他们就会利用信息优势,在不会被发觉的情况下“偷懒”以提高自己的效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很容易进行的。而有时候“虐待”非人力资本同样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比如在实施计件工资的企业中,资产的损耗程度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工人的工资只与产量挂钩,他们当然会采取一切手段来增加自己的产量。这就要求在企业中,最有所有权的安排应该是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所有权,从而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外部性”最小,企业总价值最大。

三、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演进

自从有了企业这种经济组织以来,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同时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两类要素,它是一个企业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它也是企业区别于其它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资本家)也理所当然的成为组成企业必不可少的主体,这两类主体行使着三种不同的职能,经营者职能、生产者职能和资本家职能,三种职能同时得到满足才能保证企业能够顺利的运行。但有了这些还不够,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来说,它既有利益的冲动同时又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它必须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只有有效的激励经营者和生产者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有效地激励安排是人力资本产权和非人力资本产权的合理划分。这些组合和权利的划分都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它是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变化共同作用并决定了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

在企业的最初形式个人业主制的手工工场里,工场主一般雇人很少,对于那些规模稍大的手工工场而言,所雇人数也往往有限。在这种企业里,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合而为一的,工场主既是出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的主要决策由他来作出,他们的生产也限于一些简单的手工产品,雇员所受教育程度很低,初始人力资本价值很低,他们的劳动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工场主的教授得来的,这样就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主要集中在工场主一个人身上,他必须承担几乎所有的风险,一旦经营失败,它必须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由于生产技术简单,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少,生产者在信息上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企业主对生产者很容易监督,生产者难以通过“偷懒”提高效用,“虐待”非人力资本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相反,企业主拥有更多的信息上的优势,这就决定了他对生产者使用最多的是监督而不是激励,监督本身就体现在管理职能中,不需要额外的支出,而激励要想真正起到作用,就必须有物质上的刺激,这对于理性的工场主来说是不理智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业主要分配在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很高的工场主身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的应用于生产中,这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同时,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为企业主销售更多的产品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在这种背景下,经营较好的手工工场规模迅速得以扩大,这种扩张的直接结果就是更多的非人力资本品的投入和更多的雇员的进入,企业的手工化生产局部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生产过程变得复杂,监督变得困难起来。手工工场的生产形式逐渐为工厂制度所取代。

由于工厂制度要求的机械化生产使得投入品价值增加,而且这种投入品具有实物上的不可分性,建立工厂的资本投入远非手工工场的资本要求所及,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带来更多利润的背后也蕴涵着更大的风险,为了获得建立工厂所需资金同时降低经营者自身的风险,最好的选择就是出资合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出资。实证资料显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出资人组成企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在两百年前合伙制企业出现是是这样的,即使现在,企业的生产内容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规律依旧存在。

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出资人数量发生了变化,而且导致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规模扩大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人数的增加,生产过程也复杂起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和更加困难。必须有更多的人参与企业的管理,以满足企业职能部门和层级结构的扩张。作为企业出资人的资本家数量有限,拥有较多财富的人本身就能证明自己拥有更多的经营才能(张维迎,1994),因而,他们更可能成为企业的经营者。这样,合伙企业的多个出资人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的共同经营者,他们共同出资、共同管理经营企业。对于生产者而言,生产的复杂性要求他们拥有较高技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为这一条件提供了可能,企业的大规模规范化生产促使经营者愿意为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培训,这种对生产者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提升了生产者的人力资本价值,而企业的经营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也极大的促进了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整个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了普遍提高,这种价值的提升来自于组织和个人的共同作用,此时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者依旧没有变化,但产权的收益者变为组织和个人,这种产权的收益取决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更大的剩余索取权,必须对个人进行必要地激励和约束。在组织结构和生产条件复杂的企业中,经营者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信息,尤其是关于生产者的信息,拥有较高技能的生产者拥有的私人信息增加,使得监督他们的工作变得相对困难起来,为了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偷懒和虐待实物资本以提高自己的效用发生的可能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经营者也必须让度部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于生产者。这一系列随着人力资本的变化而变化的企业和约安排使得合伙企业制初现轮廓。

随着蒸气机的广泛使用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开始,重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引起了铁路、港口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基础设施所需的巨额投资远远超出了少数资本家的能力范围,这对资本的筹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时银行的业务范围也比较小,经济实力有限,而且这些投资的资金回收期长也使一般地小银行望尘莫及。只有通过社会才能迅速的获得所需资金,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使得人力价值高的一般市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开始有了一些积蓄,以股份的形式将这些积蓄投资于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这样股份化的筹资方式成为现实,企业的初始资本便出现了社会化的特征。大量的小股东并没有能力经营企业,他们只是关心自己手中的股份能否得到更大的增值,只有那些企业的大股东才愿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去。出资者在企业中的形式权利的比例减少了,这主要是由于作为出资者的中小股东并没有能力和意愿参与企业的经营,非人力资本所有权在企业中的比重也随之降低。而更大规模的企业要求更多的技术素质高的生产者,他们从事的工作性质对生产者的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层管理人员加入到了这些企业中来,他们在所从事的部门拥有更多的信息上的优势,他们在企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在人力资本上的追加投资也使得他们退出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因为他们在这些企业中只从事范围非常狭小的工作,这种工作的特点使他们的人力资本具有很高的专用性,也正因如此,他们在企业中具有了一定的抵押性。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就随之变得更加重要,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分享更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于一般生产者更是这样。合伙制企业制度就这样逐渐过渡为股份制企业制度。

在股份制企业中,非人力资本依旧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经理层的崛起,才真正的使得这一状况得以改变。企业庞大的规模必须依靠复杂的组织结构才能很好的运行,经理层在企业中的数量不断扩大以满足官僚体制的需要,他们分布在企业的各个不同的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的不同层次上,在企业中起到了连接上下、贯通左右的作用。他们几乎控制者企业的各个部门,掌握着企业的几乎所有信息,同时他们也是企业的股东,手中持有不少的企业股份,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占据了主导地位,股份制企业最终成为了经理企业。

四、简单结语

在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人力资本通过企业契约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杨瑞龙、周业安:《交易费用与企业所有权分配合约的选择》,《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路程范文篇6

观察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仪器和器材】

节拍器(全班共用),钢棒2根(直径8毫米,长80厘米一100厘米,或用细木棒代替),高、低支架各1个,钢球(直径19毫米左右),垫块,红粉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

1.安装实验器材。将两根钢棒的两端分别插入高、低支架的两孔中,然后将支架平放在实验桌上,当钢球放在高端两棒之间时,钢球会沿两棒滚下,如图19-1所示。

2.训练反应能力。教师首先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每拍)的时间间隔为1秒。让学生一只手在高端两棒之间挡住钢球,并随着节拍器的响声数5、4、3、2、1,数到0时放手让小球滚下并接下去数1、2、3、……如此重复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上能按上述要求与节拍器响声同步为止。

教师然后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75秒。按上述要求重复训练几次,要求学生能基本上达到与节拍器响声同步反应。这对于今后做其他实验是有益的。

3.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节拍数为整数,例如第8拍,并在该拍时钢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一个记号。

4.观察小球运动情况。可看到小球沿两棒越滚越快,开始时速度为0,滚到末端时速度最大。按方法2中的要求重新数着拍子并让小球从0拍开始滚下,在第4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当小球在8拍内滚完全程时,比较第0拍至第4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和第4拍至第8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长短,可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后半段的路程较长,说明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将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定为1秒,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4拍间的路程以及第4拍至第8拍间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6.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仍为1秒,记下第5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5拍间运动的路程以及第5拍至第8拍间运动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实验次数第一段路程

节拍数时间(秒)路程(厘米)平均速度(厘米/秒)

第二段路程全程平均速度(厘米/秒)

节拍数时间(秒)路程(厘米)平均速度(厘米/秒)

7.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改为0.75秒。重新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仍为8拍,用粉笔记下第8拍的位置。然后让小球从高端滚下,记下小球在第4拍时所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前4拍和后4拍所经过的路程,连同相应的节拍数和时间填入上表中。

8.同方法7,记下小球从高端滚下时数8拍所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前6拍和后2拍所经过的路程,连同相应的节拍数和时间填入上表中。

9.计算平均速度,分析实验结果。

由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出上表中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1)变速直线运动中,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而且它们也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物体的运动情况变化时,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也发生变化。物体经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反映了该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运动快慢情况。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每次要从同一位置让小球自由滚下。

路程范文篇7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1m/s=3.6km/h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2)(3)B、(3)(2)(1)C、(2)(3)(1)D、(1)(3)(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m,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路程范文篇8

行程问题的基础知识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相离)路程

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

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考生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恩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相遇问题:

知识要点: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例1、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甲车提前一段时间出发,那么两车将提前30分相遇。已知甲车速度是6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40千米/时,那么,甲车提前了多少分出发()分钟。

A.30B.40C.50D.60

解析:.【答案】C,本题涉及相遇问题。方法1、方程法:设两车一起走完A、B两地所用时间为x,甲提前了y时,则有,(60+40)x=60[y+(x-30)]+40(x-30),y=50

方法2、甲提前走的路程=甲、乙共同走30分钟的路程,那么提前走的时间为,30(60+40)/60=50

例2、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6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如果二人每小时各多行1千米,那么他们相遇的地点距前次相遇点1千米。又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乙原来的速度为()

A.3千米/时B.4千米/时C.5千米/时D.6千米/时

解析:.【答案】B,原来两人速度和为60÷6=10千米/时,现在两人相遇时间为60÷(10+2)=5小时,采用方程法:设原来乙的速度为X千米/时,因乙的速度较慢,则5(X+1)=6X+1,解得X=4。注意:在解决这种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判断谁的速度快。

方法2、提速后5小时比原来的5小时多走了5千米,比原来的6小时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来1小时刚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点整派车去某厂接劳模作报告,往返需1小时。该劳模在下午1点就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车,便坐上车去学校,于下午2点30分到达。问汽车的速度是劳模步行速度的()倍。

A.5B.6C.7D.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车往返需1小时,实际只用了30分钟,说明车刚好在半路接到劳模,故有,车15分钟所走路程=劳模75分钟所走路程(2点15-1点)。设劳模步行速度为a,汽车速度是劳模的x倍,则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x=5。

方法2、由于,车15分钟所走路程=劳模75分钟所走路程,根据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所以车速:劳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问题:

知识要点提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例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处相遇,它们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处相遇。请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B.100C.90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设两地相距x千米,由题可知,第一次相遇两车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两车共走了2x,由于速度不变,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别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路程范文篇9

关键词:教学成效;微分学;积分学;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方向的高等教育目的,其在课程设置需要依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要。高等数学的教学展开情况直接影响了技术型人才的技能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需求。

一、发展简史

微积分的发展体现着人类认识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早期萌芽时期始于公元前七世纪上半页,表现为对图形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研究,比如穷竭法,割圆术等都体现了微积分思维的雏形。发展成型于十七世纪,此时科学的理论研究着力于速率、极值、切线等问题,特别是描述运动与变化的无限小算法等,后来,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提出微积分系统的理论,使得微积分成为一门数学学科。自此以后,连续性、导数、无穷小以及函数收敛等得到一系列数学家的继续深化研究和改善,微积分建立在牢固的理论基础上。初等数学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微积分理论迎刃而解,显示出微积分学的非凡魅力。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

微积分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人类在数学方面的认知发展过程,微积分的教学成为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微积分的讲解过程当中,着力于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以及高职类学生的基础特色,着重从实际案例引入微积分的教学。(一)极限思维培养。在微积分的讲解过程当中,极限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极限的思维能很好地理解函数的连续、可导,积分等微概念。案例:在课堂探讨无限循环小数0.9与1的大小关系。证明方式:x=0.9令,10x=9.9则有,联立方程组求解有:10x=9.9x=0.9,解得x=1。在进一步基础上,引入初等数学问题讨论“任意的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的实现。另外可以适当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通过圆周率的确定,扇形面积公式等来进一步讲解极限思维的应用场景,实现与初等数学的衔接和极限思想的进一步培养。(二)函数以及函数的连续性。函数体现的是实数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引入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些量之间的关系,系统解释一元连续函数,如图1。在连续函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作离散的函数图2,以作连续和离散函数的对比。图1图2(三)函数的可导。在函数连续的基础上,导数定量研究函数的连续性,在实际讲解过程中继续对图1所示函数进行分析:以y表示直线运动的路程,x表示运行时间,其中y=2xx-6x-80≤x≤10。按照图3所示,逐点x0<x<10考虑dydx或者∆y∆x∆x→0,则得到瞬时速度函数y'=dydx=2x-6x-8+2xx-6+2x-80<x<10,则y'对应物体运动瞬时速度函数,比如在路程y函数上点x0,y0处有对应瞬时速度函数y'上有点x0,y0',代表x0在时刻,有速度值y0'。另外根据需要和学生情况,在端点处x=0和x=10处探讨单侧可导性。图3图4通过此案例的介绍,其实导数衡量的变量的改变趋势,包括改变的方向以及改变的快慢,是一种定量研究函数连续性的方法。(四)函数的可微。微分主要衡量自变量的改变对应引起的因变量的改变大小,本质上是导数的变形。在此图中,s∆=y0'∆x-∆y,∆y为图3中对应的因变量的改变量,在极限状态∆x→0下s∆为零,故有∆y→y0‘∆x∆x→0,亦可记为dy=y0‘dx。此种推导过程推广到整个区间,则有任意点x0<x<10处都有dy=y’dx。从实际案例理解起来,就是微小时间的dx内,路程改变量dy=y’dx,即等于瞬时速度乘以时间。图5(五)不定积分。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不定积分属于微积分领域积分学的范畴,其实属于导数的逆运算。在从微分学跨越到积分学的过程当中,从离散状态的求和符号xi讲起,然后强调积分符号fxdx本质上是一种连续状态下的求和,把连续的微小量fxdx累加起来。通过不定积分的y'dx求解,可以得到——系列的路程——时间函数,这些函数的图象保持如图6所示的特点。路程——时间函数呈现图6的特点,得到多条趋势一致的曲线(即路程——时间函数不唯一),这是由于速度只是决定了路程的变化趋势,但是物体运动的初始位置没有限定,故由速度反向确定路程——时间,得到的结果不唯一。(六)定积分及其不定积分的关系。定积分问题本质上属于微分的逆运算,也是连续状态下的求和问题。如果以时间、速度和路程三者的关系为例子图6和图7充分反映了定积分以及不定积分的关系。y2-y1=s1-s2+s3=x1x2y'dx,其本质反映了在时间段x1,x2上按照速度y'运动的物体路程的累计改变量,其结果跟图6中所示的路程——时间函数具体选取哪个函数没有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的之间的关系讲解,最后延伸到身边的数学当中去,比如可以借助经济增长模型、传染病控制相关知识、法医鉴定人体死亡时间等相关知识来探讨微积分相关知识。

通过案例的引入,加深学生对微积分的理解,最后再从具体的案例当中抽象出来,从数学层面纯粹探讨微积分并进行讲解。本文通过时间、路程和速度三者的关系进行实例剖析,通过实例介绍,介绍微积分从连续、可导、可微、定积分和不定积分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为微积分的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案例讲解过程中忽略理论推导而注重直观感受,比较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志燕,程黄金.高等数学[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2]卓进武,魏永生,秦健,李必文.MATLAB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3]高雪芬.一元微积分概念教学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宋京花.建构主义视角下高职微积分教学方式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6(09).

[5]肖敏.试析高职院校微积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J].电大理工,2017(12).

路程范文篇10

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

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4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

2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4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教具和学具

课前准备

预习“物体的运动”,写出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复习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刻度尺的使用

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

4特殊的测量方法带领学生回顾长度的单位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

特殊测量方法有:测多算少

化曲为直

等量替代学生总结1长度的单位有Kmmdmcmmmμmnm及其单位换算

学生练习:

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1、某同学身高17.2

2、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

3、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

4、物理课本长度为258。

看:

1、零刻线是否磨损、2、量程、分度值;

读:

1、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

2、视线垂直刻度尺,

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练习:

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

例:测一页书纸的厚度。

例:硬币的直径滚轮法测操场的周长

例:铁路线的长度

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5.0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1.6__mm。

本节内容为识记。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填写时要与实际吻合。长度测量是要有估读数

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由什么决定,此题最好说明。

复习速度

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v=s/t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速度

学生归纳: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

如百米赛跑:

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本节内容为理解学生对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区分容易不清。

三匀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关于速度的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

路标常识型

分析提示:路标中所给的条件是什么?

过桥型

追击(相遇)型

教师分析:

追击问题有两个相同点1最终路程相同2追击者开始运动后两者时间相同

比例型(选择题)

中点型(选择题)

教师提示:

设一段具体的路程如30m代入计算.

图象型学生练习:

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

vAB=______0.03m/s______;vBC=____0.02m/s________;vAC=_______0.024m/s_____。

例2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

此处距机场58Km即s=58Km100的单位为Km/h即v=100Km/h

例3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过桥型问题分两类完全通过S=S车+S桥完全在桥上S=S车-S桥

例4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

例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路程之比为2:3,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

例6一个物体以15m/s行驶了路程的一半,用10m/s跑完了后一半,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例7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匀速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6__秒。

(2)观察图17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1.2______米。

(3)比较图17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小于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本节内容为理解层次。

通过速度的计算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用画图把图景描述出来

直接用公式V比=S比/t比

复习世界是运动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

总结教师引导: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怎样确定参照物和研究物体运动情况:

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确定动作的执行者为研究对象,不是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教师分析:看山恰似走来迎句中,山在动为研究对象,故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句中船为研究对象,船本身在走,故参照物可选择为青山。

学生总结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2相对运动: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3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4一般认为大地为参照物5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练习:

例8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船青山B青山船C青山水D水青山

例9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江岸

交流课前写好的本章知识结构图。本节内容为识记和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需要加强理解

参照物的判断最困难的是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中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

附:长度单位表:

长度的单位可以用表格记忆把dmcm两个去掉后其余均为1000倍

Kmmmmμmnm

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教学资源

苏科版教材8(上)、教学参考书、物理中考指导、评价手册

教学评析

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中的物理量长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有力度,教学效果较好。

运动

1长度的测量(1000倍)

Kmmmmμmnm

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2刻度尺的使用看: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后面加估读数),放读

3数据由数字和单位构成。数据处理: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4特殊测量方法:测多算少(细小的物体)化曲为直(圆的直径)

5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用语言把公式描述出来即可)V=S/t

6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10m/s表示的意思______________.单位换算72Km/h=___m/s

7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8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v=S/T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

9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选择时注意动作的执行者必定不是参照物

10机械运动位置变化

11常见的计算类型:

a路标常识型例2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

b过桥型例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

(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

c追击(相遇)型

例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