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目的十篇

时间:2023-11-01 17:23:51

科普教育目的

科普教育目的篇1

关键词: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教育;启示

2008年10月,笔者随考察团访问了美国科学促进会,与美方就科学教育、科普活动等内容进行了交流,获益非浅,认为美国科促会的一些科学教育项目很有特色,对我国开展科普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介绍美国科学促进会开展的三个科学教育项目。

一、科学与工程学生大众传媒实习项目(AAAS Mass Media Science & Engineering Fellows Program)

该项目主要是安排科学、工程与数学等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利用暑期时间到新闻媒体进行为期10周的实习,以提高理工科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阐释和传播复杂科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大众传媒传播科学技术的水平,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由学生提交申请开始,科促会组织科学家对申请者进行笔试和面试后推荐部分候选人,新闻媒体最终确定实习人员。实习人员经过培训后,担任记者、编辑、项目助理等职务。目前每年大约有1500名学生申请,最终安排15名左右的学生到《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和《科学美国人》等报纸、电台、网站和电视台等进行实习。

该项目已经开展了35年,毕业的实习生达到了600人,部分实习人员毕业后选择了到新闻媒体工作。实习项目日益得到理工科学生和大众媒体双方的认可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

关于这个项目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在与美方交流过程中,谈到为何“科学与工程学生大众传媒实习”项目只选择理工科学生,而不接收语言类、新闻类或其它非技术领域内的学生,美方专家指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初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项目,但他们认为科技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具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技能,理工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确实表现出了良好的事物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这与我国的科技新闻报道行业颇有不同,我国科技新闻报道行业似乎更偏爱学中文、新闻等专业的学生。

二、科学与日常经验项目(Scienc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Delta SEE)

德耳塔西格马太塔女生联谊会(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公共服务组织,该组织由超过20万名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女性会员构成,目前在美国等多国拥有900多个分会。该组织有很多公共服务项目,如向学生提供奖学金、参与制定公共政策等等。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建立了德耳塔研究教育基金(Delta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DREF),其目的是加强该组织或其他具有相似目标组织的对外资助能力.

Delta Sigma Theta Sorority 和Delta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了办“科学与日常体验(Scienc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SEE)”项目,该项目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

该项目倡议帮助非洲裔美国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的父母和监护者,制定有效办法来支持儿童的非正式科学和数学的学习。虽然最终目的在于孩子学习,但该项目的主要受众定位为孩子父母,试图通过提高父母的认识而带动孩子的科学学习,可谓别出心裁。而且,这个项目的活动形式也很多样,例如对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有贡献的非洲裔美国人的系列访谈(是一获奖电台节目),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在网站上公布儿童角(Kids Corner),学校提供的家长教育,等等。

在与美方专家就SEE项目的交流中,感觉SEE项目采用的某些手段对我国的科普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目前我国的科普(包括很多科普活动)总摆脱不了“轰轰烈烈开局,冷冷清清收场”的命运,这提示我们能否在现有科普方式(或模式)上有所突破,能否找到适合我国社会特点、公众心理的富有实效的科普模(方)式。SEE项目执行者请了很多在社会中有一定影响的非洲裔黑人科学家在广播中与黑人父母、孩子交流,这无疑能起到极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可能对父母的心理产生影响,使父母们也决心让孩子成为节目中那样的科学家或者说是社会中的成功者,另外SEE项目还发动其成员去进行科学的推广,利用社区组织、专门人群的组织进行科学普及能拉近受众与普及者之间的距离,效果可能更佳。

三、网络游戏动力城市(Kinetic City)

“动力城市”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2005年启动,它是一款针对儿童、寓教于乐、设计独特的科学网络游戏,也是科学实验、游戏和项目的奇妙组合,不仅面对线上受众,还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进入游戏的孩子们被告知,吞噬科学知识的病毒正在破坏我们这个世界的科学,你可以通过投入这个游戏来打败它们、解救世界。动力城市成立了对付病毒的超级战队,孩子们只有正确地使用科学知识才能使对付病毒的战队强大。

此外,动力城市还设计了与课堂学习挂钩的课外项目,以俱乐部的形式为3年级到5年级的孩子提供轻松有趣的途径来学习基础科学,鼓励孩子把学习到的科技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完美的结合。孩子们还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个性化的活动俱乐部站点,即时报告自己俱乐部会员的活动,以兹交流。孩子们也可以参与特殊任务,例如与著名科学家在线聊天。

科普教育目的篇2

1.我国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文化教育是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此后,社区文化教育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普遍增强。世界各国也都日益重视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现代意义的社区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率先成立,使社区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2002年,辽宁省沈阳市首创“社区科普大学”。十多年来,沈阳社区科普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迄今为止已创办分校275所,市级重点分校总数已逾百所,在校学员1.3万人,讲师团教师1200名,组织课堂教学8.9万课时,培训学员222.6万人次,开展第二课堂科普活动3000余次,参加科普活动人数达60万人次。志愿者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社区科普大学已经成为全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2011年6月1日,“沈阳社区大讲堂———百万市民数字化在线学习惠民教育工程”启动。此次活动着力打造十个部级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建设百个网站,实现了同时视频学习1000人,在线学习10000人的工作目标,每年社区教育覆盖百万人次。通过社区大讲堂,沈阳将构建全市社区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巩固沈阳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素质。

2.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在我国推进科普文化教育的进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学校教育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为主的各级各类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课外学习计划、非正规教育项目、科技馆活动、科学调查体验、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形式开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动。而全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主体承担了关于青少年的各种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任务。(1)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是中国科协所属社会公益性机构,从事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传播科学,开展示范性、导向性科学普及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工作,是中国科协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众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2)辽宁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是辽宁省科协所属的社会公益性机构。该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是辽宁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设置专门机构,常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百名专家进社区、科普大篷车巡展,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航模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内容。

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普教育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我国目前尚处于“公众接受科学”阶段。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基本处于专家对公众的科学知识传播普及,公众被动接受的阶段。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着种种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竞赛类活动多,科技活动缺乏创新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动除了学校课堂教学设置的科技课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类竞赛。国际国内的科技创新大赛、夏令营、冬令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形成了一些效果显著的品牌活动,但科技竞赛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以国家科技部门主导、各地科技部门承办实施的形式在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国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传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是:一是太过于依赖这种形式,难以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科普形式有效衔接、形成系统;二是缺乏创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动数量多,但多数活动方式雷同,形式陈旧,大多是学科竞赛、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较强,学校和学生参加竞赛往往带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反倒没有突出。

2.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对象倾向于中老年人群体

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沈阳市首创的科普大学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阳市科协与沈阳市科技局对市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沈阳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5.8%,比沈阳2001年的2.4%增长了3.4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长了1.93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态势。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实践参与活动,如在“节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沈阳市有150个活动小组,5万多名青少年在中国科协网上申报体验数据,申报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但通过刘娇在2009年针对沈阳市大东区黎明社区等两个街道五个社区的一项社区科普调查数据来看,在207名调查对象中,41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人数占91%,25岁以下的占2.9%,说明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基本被忽略。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如何把社区科普大学的教育资源利用到青少年群体,是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

3.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在当前我国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轰轰烈烈,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难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竞赛如火如荼,却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学校与校外相关机构的活动。两者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没有形成整体科普教育系统,导致社区科普教育的资源青少年群体无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针对青少年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也随意性较强,缺乏长效机制。虽然在有些地区出现了由学校牵头组建的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课外科普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形成了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不便,难以调动社区各方面资源的积极性,究竟以学校为主体还是社区教育为主体,需要有关部门予以协调和平衡。

4.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与目标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更利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在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医疗、饮食、公德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围绕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比较少。二是内容上缺乏目标性。由于对象的不同以及对象接受科学技术普及的途径和方式的差异,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标上,有不同的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国家科技部门为主导的统一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领域。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现在已经把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活动领域扩大到所有社会公众,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因此,应该建立起一个统筹协调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完善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模式

从2002年开始,社区科普大学作为开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仅在沈阳市区内得到迅猛发展,还开辟了沈北新区等分校,在铁岭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目前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性太强,难以兼顾其他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此,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与发展就必须完善已有的社区科普大学模式。比如社区科普大学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群体应有意识地兼顾整个群体,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体。社区科普大学也应该是分类、分阶段的教育体系,可以扩展成为社区科普学校,分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间资源共享、活动与课程有针对性,做到协调统一、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3.针对青少年群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有效衔接机制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处在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首先要抓好学校科普教育,利用学校的师资、课堂、各种实验设备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达到对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识的训练;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导,建立现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系统,把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大力深入开展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活动,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其他群体,共同促进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统性思维,将家庭、学校和社区整合起来,如青少年群体要利用社区科普大学的资源,老年人群体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内的所有科普场馆要共同利用等。总之,要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既不重复,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机的教育体系,完善“校外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即校外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终身教育机制。

4.在科普内容上分类,做到针对性和目标性相统一

科普内容由于对象群体的不用,其目标自然不相统一,事实上在当前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老年人群体虽然与青少年群体有所不同,但仅仅是从受众的接受内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对象特征不同的基础上。比如在青少年群体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相比,科学知识反倒不是那么紧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体掌握的科学知识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着重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弘扬,然后才是科学方法的运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应着重对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判断。这样才能与学校科普教育做到有效的衔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

5.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青少年网络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目的篇3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99-02

一、普通本科院校与通识教育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做保证,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世界各国高校的重要任务。一流重点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着眼于此,量大面广的普通本科院校也应如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专题演讲中指出:“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这有赖于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1]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与专门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相对。在当今大学本科的培养方案中,一般都把低年级的课程定位于通识教育计划而将高年级的课程定位于“主修专业”计划。事实上,通识教育的目标包括有效的思考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作出恰当的判断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最早在1945年的“哈佛红皮书”中就已经奠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得到了较快发展,通识教育的研究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理念、目标、特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对通识教育概念与内涵的诠释上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盲目拔高其功能,把解决现行教育偏差与弊端的重任寄托于通识教育,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作用,不断提升通识教育的层次;第二种倾向是过分降低其作用,把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等同于通识教育课程。两种诠释都存在偏颇,高难度目标使人力、物力、财力到管理水平等都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望而却步,认为开展通识教育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低位基础型目标,把通识教育目标寄托于大学低年级基础课课程难以引起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视,使得通识教育的地位和“命运”就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大学德育那样,“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2]。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沿袭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长期实践结果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过分注重专业化的倾向,很多研究型高校通过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努力扭转这种倾向,其中引进通识教育就是其强有力措施之一。从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到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等都是为了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然而普通本科院校从人力、物力、财力到管理水平,综合实力很难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加之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接受通识教育毕业生优势短时期无法显现,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对普通本科院校的统领示范效应未能出现。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使其把较多精力投在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上,冷眼旁观相对远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这个中心的包括通识教育在内的教育理论。

二、普通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要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完整的人,这正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要某一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更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学科基本理论,获得专业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要实现该目标,强调“做事”的专业教育必须加强,而关注“做人”的通识教育也绝不能忽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盲目拔高或者过低定位都无助于紧扣“应用”的普通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然而,不可否认,“育人”始终都是任何类型高校的第一任务,提高高等学校“育人”质量需要重视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普通本科院校当然不能例外。

普通本科院校为了实现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以致用”避免“眼高手低”是有道理的。但本科大学生在校学习只有短短四、五年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高等学校不可能教给或教会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此时,有效思考、有效沟通、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等通识教育目标将起到关键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高专培养面向岗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普通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大学本科四、五年很有限的时光中要完成“做事”教育又不能偏废“做人”教育确实不易,这需要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采取恰当的通识教育策略。

三、普通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策略探讨

虽然普通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存在一定困难和制约因素,但“育人”和“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赋予高校的职责。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策略,通过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教育,逐步实现补缺、纠偏,摆脱狭隘与浅薄,由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渐及整合、贯通,由知识的统摄渐臻智慧的领悟[3]。

(一)明晰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科普教育目的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普活动;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99-02

伴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教育不同层面逐步、深入地开展与之相关的科普活动。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最基础、最启蒙的阶段,其科普活动对于启发幼儿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在幼儿阶段开展的科普活动,日益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层面和幼儿家长层面的重视和关心,深入探讨以幼儿教师而教育主体的科普活动,有助于我们加深幼教科普活动与幼儿教师之间联系的理解。

一、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对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分析

第一,幼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科普洞察力。受其特殊年龄阶段影响,幼儿有着特殊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对很多事物都表现出好奇心。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表现出来的这一特征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捕捉和洞察发现不同儿童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征。

第二,必须具备较强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在科普活动中,教师的洞察能力极为关键,但幼儿教师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同样重要。科普活动中幼儿教师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是在前期对幼儿开展科普活动行为、语言等外在具体表征方面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更高一层次的总结和升华,分析出幼儿参与科普活动的各种规律和内在特征。

第三,创境能力。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情景。开展幼儿科普教育活动中,外在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科普环境,能够为幼儿更深入参与科普活动营造一种舒适、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

第四,幼儿教师要善于协调好自身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为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奠定和谐的幼儿相处的关系。在科普活动中,建立一种良好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能够为孩子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科普活动创设友好、和谐的情境,对于科普活动中新鲜事物、不明白的问题愿意向教师请教,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解决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二、教育学、心理学对幼儿科普教育的影响

第一,立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有效开展幼儿科普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幼儿科普活动必须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基础和前提,幼儿教育学科学回答了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极其重要性以及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是如何让幼儿接受的等相关问题。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帮助教师在开展幼儿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得科普活动更加有效。

第二,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为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引导。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对开展幼儿科普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是科学、规范、有效开展幼儿科普活动的重要指南。例如,学前教育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为开展幼儿科普活动中从不同角度把握幼儿心理规律和生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三,幼儿科普活动是在遵循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基础上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幼儿科普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内集中进行的,有一定主题思想或提出明确的口号,并要达到一定思想教育目的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要求的科普教育活动。从这点上讲,幼儿科普活动是完全建立在符合幼儿教育规律、遵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爱好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

三、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努力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开展科普活动的关键点和根本保障点在于教师。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普活动,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重点引进和加快培养一批既能够熟练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和幼儿教育学专业理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教师,又能够熟练运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将自身科学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身体力行行为的教师。幼儿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从长远着手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幼儿师资队伍。在师资引进过程中要重点对拟引进的师资在科学素养、科学创新能力、科学普及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衡量,并将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科学普及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作为是否录用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幼儿园要从学校层面加强对已有师资力量在教育学及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方面、科学活动普及组织实施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从很大程度上讲,幼儿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如何,都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只有建立起了一支既能够熟练掌握和具体运用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将培养幼儿科学创新能力和科学普及活动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科学普及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为今后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幼儿阶段就培养孩子的创新型科学思维,就必须要从幼儿现有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殊阶段出发,在开展幼儿科普活动、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的同时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活动。

第三,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新活动需要重点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相应的科技比赛等形式。幼儿园在开展科普活动地方过程中,必须要从幼儿现有的心理规律出发,即幼儿正处在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的特殊年龄阶段,尤其是表面感性事物、多姿多彩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中,要善于创新载体和活动形式,例如,可以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种各样的科技比赛形式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在学校中烘托一种浓厚的校园科技氛围,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科技活动、人人关心科技活动的良好气氛。”[1]通过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不仅孩子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得以有效的调动,而且还能为对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并在比赛中扩大自己的科技创作视野,为今后更高层次的科技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需要传授给幼儿更多的科学意识,加强对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在幼儿阶段开展科普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的活动方式,幼儿园以及指导师都要从具体的科普活动项目出发,针对幼儿的特殊心理特点和规律,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培训,让孩子们能够对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以及内在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传授,让学生掌握起参加科学创新活动的基本功,以实现科普活动的最终目的。一般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培训幼儿基本的科学观察能力。在举办科普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参与环节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观察事物,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主动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记录的良好习惯。科学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科学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离开了观察这一环节,那么在以后深入的分析环节、总结升华环节将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开展科普活动中,成立专门的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教师在课上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给孩子们具体的观察问题的方法,然后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具体的科技事物面前,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相关科技知识去观察科技实物作品,发现其表面特征以及与该项科技实物相关的具体应用。

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重点培养幼儿在科普活动中善于思考的能力。通过具体的科普活动,要重点培养孩子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能力,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科普活动中能够找到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培养幼儿善于思考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科普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做到学与练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思考模式,能够形成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三是在科普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科普活动,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锻炼提升孩子善于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原理,在相关工具和设备设施的帮助下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要鼓励幼儿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灵感,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些新产品。在科普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极为关键,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即使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再高,那也必将无用武之地。

四、结语

幼儿科普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重要依据,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幼儿科普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科普洞察力、较强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创设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能力以及善于协调好幼儿之间关系的能力。要想保障幼儿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兴趣入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相应的科技比赛等形式,加强对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琰.以儿童为主体――幼儿科普节目“大龙实验室”的创作[J].当代电视,1999,(12).

[2]龙海云,田力,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教育初探――幼儿园科普教育纪实[J].科普研究,2009,(01).

[3]郭玉洁.从娃娃抓起――浅谈重视幼儿科普读物的出版[J].中国出版,2000,(06).

[4]李康耀.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举隅――幼儿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例谈[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06).

[5]李康耀.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举隅――《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教学例谈[J].淄博师专学报,2011,(02).

[6]胡箭,关成林.早期教育理论问题与早期教育研究方向的思考――兼谈《幼儿教育学》教材内容的处理[J].教育导刊,1998,(S1).

[7]蔡惠莲.学会学习与幼儿教师的培养之我见――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体验[J].成功(教育),2011,(14).

[8]孙承毅,杨占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分析与对策――以鲁东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9]胡雪赞.谈幼儿教育学课中“活动教学”的设计与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6,(20).

[10]文颐,唐大章,杨春华,王青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及成都中职学校幼教专业骨干教师的调研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11]张威.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心理学辅助教学[J].成功(教育),2011,(03).

[12]李幼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为案例[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科普教育目的篇5

[关键词]本科层次 高等职业教育 模式

[作者简介]乔飞飞(1987- ),女,河南新乡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刘晓(1982- ),男,山东淄博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浙江 杭州 31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B115,项目主持人:刘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12-02

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本科高职”)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步,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能发展哪些本科高职模式,我们应该怎么运作这些模式,它们的具体路径是什么,以及这些模式是否可行,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我国目前高职发展模式的实际出发,对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进行梳理和探究,提出可能存在的三种路径,即:“升格”(示范性高职、专业)、“转制”(新建普通本科与技术本科)与合作(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合作)。

一、以特色或重点专业层次上移为主的高职院校“升格”

1.“升格”模式提出的背景。(1)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倾斜。高职院校“升格”在我国曾一度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但相继出现了各高职院校过分热衷于“升格”、忽视学校其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问题。2004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出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教育部暂不再受理与上述意见相悖的职业院校升格的审批和备案。”①2005年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2010年以前,原则上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②从这些政策看,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明确的高职院校“升格”政策。但是,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③2012年,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可见,我国正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高职“升格”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对高职“升格”的态度正处于思考阶段。(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并且取得了成效。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2010年按年度、分地区分批地重点支持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这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经过国家重点建设和投入后,在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专业建设等方面都保持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某些特色或强势专业上已经初步具备“升格”到高职本科层次的能力和条件。

2.“升格”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保证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高职院校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院校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课程教材、实践条件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升格”后的高职院校专业仍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管理,这就确保了它们的发展定位仍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会偏离职业教育的轨道,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不影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升格”模式是以高职院校富有特色的专业升本为试点的,并且成立了专门机构对这些“升格”后的专业进行管理,而且建立健全了评估体系。因此,这些做法能够避免高职“升格”的泛滥,从而保证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不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整体发展,同时还给教育对象提供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3.“升格”模式的具体路径以及保障。(1)建议以专业层次上移为主的高职院校“升格”试点。虽然高职院校“升格”已引起多方呼吁,但从历史的角度与目前的政策来看,高职院校“整体升格”仍需谨慎。如何确保高职院校“升格”能够正常有序,防止“一哄而上”的局面再次出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在“升格”的初级阶段允许高职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尝试将部分高职院校的强势与特色专业的层次上移。相关部门要充分根据当地经济的需要以及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建立审批标准,适度发展本科高职。(2)建议成立本科层次的联合职业技术大学。在“升格”模式的初期,高职院校的整体“升格”有待进一步讨论。因此,建议政府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分别建立由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教育部备案的本科层次的联合职业技术大学,将新“升格”的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纳入各区域的联合职业技术大学进行设置。而本科层次的联合职业技术大学负责帮助新“升格”的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制定发展规划,统筹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招生工作,组织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合作与研究,协调高职院校的本科专业建设及校际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以及负责高职院校本科专业学生的学籍管理,颁发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等。(3)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这一模式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把握好高职高专在专业层次上的“升格”尺度,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专业特色,组织专门的机构对当地高职本科人才需求做调研,并且在院校专业的目标定位、师资建设、学生发展、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建立单独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适当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避免再次出现高职盲目“升格”的局面。另外,对本科高职实行动态管理,院校在一段时间后,根据评估结果,对评估不合格的院校专业进行整改或降级。

二、部分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转制”

1.“转制”模式提出的背景。(1)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困境。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前身都能追溯到高职高专院校,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舍弃了本身所具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向着研究型综合大学发展。但是,由于这些院校的学术基础薄弱,与高等研究型大学相比,其研究能力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它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服务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否达到了人民满意的效果,还有待考量。事实上,这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也与我国的评价机制有关。由于没有建立针对这些院校的评估体系,它们只能依据普通本科的发展路径来进行自身的管理,这样也会造成这些新建本科发展的盲目性与同质性。(2)应用型本科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就目前来说,我国部分地区发展了技术本科,它们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而所谓技能教育培养的以工作过程“动作难度大”为特征的技能型人才,与通过所谓技术教育――另一种技能教育所培养的以工作过程的“知识含量高”为特征的技能型人才之间,也并非层次关系,只是同层次技能型人才中的不同“类型”。④所以,将专科高职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将本科高职定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定位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论证。由此可见,技术本科只是属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且,应用型本科的发展为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转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导向作用,为“转制”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参考路径。

2.“转制”模式的可行性分析。转制的普通本科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进行“错位”竞争。经过转制的新建本科院校明确了自身的办学方向和目标,具有研究型综合大学无法复制与取代的优势,既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纵深发展,又有“质”的转型,这就避免出现新建普通本科院校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因为采取同一发展路径而被边缘化的局面。新建本科院校“转制”这一模式的操作性较强。与高职院校“升格”模式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转制”本身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但收益较大的优势,政府对院校不需要考虑其行政管理级别的提升,也不存在学生学历学位的认证困难。经过“转制”的本科院校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内涵建设上,从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3.“转制”模式的具体路径以及保障。(1)将部分应用性较强的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转制”。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天然的“职教基因”,并且在应用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⑤,这就为新建本科院校转为本科高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吸引应用性较强的新建普通本科进行“转制”,走本科高职的发展道路,从而提高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对“转制”的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专项投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本身的实践性与就业导向性更强,因而对教育资源的要求相对较高,如实训基地的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校企合作关系的构建等都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因此,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对这些“转制”的院校进行专项的经费投入,并且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投入标准,保证这些院校能够成功“转制”并健康发展。(3)对“转制”的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进行重新定位。定位对这些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制”至关重要。普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不同。只有在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区域服务定位等方面进行正确定位,才能保证院校不偏离职业教育的方向。(4)有针对性地建立单独的评估体系。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在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教师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建立评估体系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性,注重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将学术与学术性科研项目申请的标准适当降低,增加技术专利和技能大赛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估,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部分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合作”

1.“合作”模式提出的背景。当前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专本合作”项目)普遍存在,而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的合作办学很大一部分都是院校自身在做的项目,政府对这些国内院校的合作办学资格与标准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在合作办学的管理上也没有具体的规范和指导。所以,现实中不可避免地会衍生一些项目合作的问题,如合作办学生源的参差不齐;合作办学的学历含金量不高,只是表面形式的合作而没有涉及深度合作,学生虽获得了本科文凭但在技术技能发展方面没有实质性提高;社会并不认可合作办学院校所颁发的本科学历等。

2.“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合作”模式不改变高等教育体制,规避了更大的负面效应。高职在目前的体制下大幅度地层次上移还有待时日,因此,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是在不改变国家既定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目前部分院校也开展了“专本直通车”的项目,其本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具有可操作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2)“合作”模式是严格根据高职院校专业性质设置的,使合作项目趋于规范化。该模式为合作项目设立了一些门槛,充分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性质进行合作,防止了合作项目的泛滥,能够利用普通本科的优势资源与吸引力,同时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的特长,增强高职与普通院校深度合作的有效性。

3.“合作”模式的具体路径以及保障。(1)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性质与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合作。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比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比较突出技术的应用性,主要培养知识含量较高的技能型人才。部分高职专科可以通过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合作,将学校的强势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的“3+2”或“2+2”等模式相结合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真正发挥普通本科院校所具有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优势。(2)政府部门给予合作办学以政策支持。需要政府部门成立专家评定组根据专业性质制定合作办学的标准,并且对参与合作项目的办学机构的资格进行认定。凡要参加合作项目的院校都要严格经过教育部备案和批准,将各院校复杂散乱的合作项目提到政府部门关注的高度,使其制度化、规范化。(3)保证生源质量。生源的质量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目前普通高考招生的院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以及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在普通高考生源的分数线划定上只有本科、专科之分,没有另外的项目。因此,可以尝试将专本合作项目纳入普通高考招生分数线划定之列,使专本合作招生规范化,在源头上为专本合作办学的有效运行与质量保障打下良好基础。(4)加强合作办学的内涵建设。专本合作项目的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合作专业的内涵建设,并且在院校之间进行深度合作,这就需要专本合作办学的院校充分考虑到专本合作的衔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课程标准与教学标准,避免出现专本办学课程与教学的重复性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本科高职的发展尚处于理论讨论阶段,发展很不成熟。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应有重点地进行改革,进行“破冰”尝试。应允许采用高职本科的多样性发展模式,到后期发展模式成熟后,再进行系统整合。高职本科发展应采用由点及面、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先进行几个试点,然后逐步推进。因此,笔者综合各种模式的利弊,建议采取以规范合作办学为突破口、转制为重点、升格为辅助的步骤,使职业教育的层次能够上移,从而更好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注释]

①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Z].2004-08-16.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10-28.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8-27.

科普教育目的篇6

关键词 医学 人体科学教育中心 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 概况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人体科学教育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是2008年利用陕西省民生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修建,于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除能满足学生日常的教学外,还先后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人数达3000人次以上,2010年5月,被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咸阳市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11月又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该中心使用面积600余平方米,总资产约200余万元人民币,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设施。拥有人体解剖标本室、人体解剖模型室、尸体库、病理标本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及图片展廊。展示的人体标本模型有700余具/件,分生物塑化标本、管道铸型标本、系统解剖学标本、断层解剖标本、人体胚胎标本、病理标本六大部分。正常的人体解剖标本按运动、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生殖等系统分类展示,同时展出的还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标本。除实物标本外,还配有大量的科普展板和医学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资料。

1 医学教学及科研、临床医疗作用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重要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其内容繁多、名词术语难以记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实训教学大多是通过生物标本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器官,学生多听实验指导教师讲,自己接触实物标本少;学生虽然见到了实物标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遗忘。①目前我们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实验室进行直观的教学,用标本揭示教学中的难点,用更多种类、更多形式和更广内容的解剖标本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习解剖学课程提供更为直观的形象教材。同时,我们中心对学生实行课外开放,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进度,课后可以在这里仔细观摩、反复推敲,使课堂上遗留的问题较大限度得以解决,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解剖学提供科学、准确、直观、专业性很强的实物标本,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 科普教育方面作用

健康教育是科普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人体解剖知识的普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体标本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在医学知识普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帮助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正常结构有所了解,对机体的异常改变有初步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常见疾病的早期认识,自我预防保健的目的。使人们对人体的脆弱性、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引导人们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重视。我们系上利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在科宣传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科普教育规划。本中心于2011年被陕西省科协确定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卫生类专业,我们应该认识到服务社会的使命,有序开放系上的教学设施,建立医学保健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社会人群有受教育的机会。

自本中心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就制定了院内的长期科普教育规划。每年的教育教学计划中,科普教育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通过在学科中进行科普知识渗透,加强对医学生宣传发动,而且在全院及咸阳市中小学进行宣传,让他们利用时间来我系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参观学习,充分认识人体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2)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普及科普知识、服务社会,我们中心实行专人管理,并制订了本中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对外开放制度,配合教学工作定期开放,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人体解剖标本养护规范,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规范标本的养护;还为实施科普教育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科普宣传队伍,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宣传和讲解工作等。同时配备了科普教育电影展映室、人体解剖知识图片展廊、科普教育宣传展板、科普教育宣传页等,为进一步推动科普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3)适时开展专题实践活动,让科普宣传走出校门 我们在学院定期举办科普教育讲座,并适时组织全院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科普知识调研等活动。特别是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敏感问题上如“青少年性教育”、“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青少年吸烟”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了“预防结核”、“拒吸第一支烟”、“抵制艾滋病”等宣传页进行宣传活动。我们通过培训学生组建社团,在院内外进行人体科普知识宣传。

(4)开展社会科普宣传活动 本中心自挂牌以来,全力配合好咸阳市的重大重要科普活动,精心做好上级领导的视察接待工作,热心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接待,细心讲解、科学接待,对参观人员的服务规范化、人性化,受到了参观人士的一致好评。使我中心成为我院对外交流和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

(5)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社会交流 本中心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信息服务,内容涉及正常的人体结构、胎儿发育过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医学资源信息,宣传卫生保健意识、促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如图文展中展出的环境污染的危害、吸烟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及预防,常见疾病的表现与预防的宣教知识,可加强人们对人体形成、结构、功能的科学认识,提高疾病预防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托医学标本开展与国内医学院校间和非医学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院校及单位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3 总结

总之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建成发挥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社会交流等社会作用,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科建设目的,②而且通过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医学科学素质。③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利用院内实训设施开展人体科学知识普及推广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编号:2012KYB0

注释

① 陈家强,邓兆宏,郭青平.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开放与管理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2009.3(31):233-234.

科普教育目的篇7

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区的一家龙头金融机构,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提上议事日程,以适应“六五”普法新的历史时期,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新型职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回顾过去20多年的普法历程,我行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科学性不够;制定工作目标,讲远近不够;宣传教育活动,抓经常不够等。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在当前“六五”普法活动中,必须在精心抓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做到“一个确立”

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我行(信用社)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五五”全面建设法治五个阶段,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在当前“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应该结合总书记的讲话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精神,坚持“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实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支行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抓普法工作的职责用制度分别确定下来,以期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实施要求,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评估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的有的放矢。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要设立一个督导组进行专门的监督指导,指导和督促各单位、部门普法工作的实施。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在普法活动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抓好“三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抓好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因循守旧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法制宣传教育是法律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式,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职工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要搞的,因而,要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在增长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二是普法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以普法征文、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等契合我行企业文化的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三是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普法宣传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可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如利用视频会议形式集中授课,或短信通群发一些普法知识,让大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受到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实行“四个突破”,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费资源上有新突破

科普教育目的篇8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新。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区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公民获取科技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态度更加理性、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5%。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明显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科普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加快提高,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普服务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撑、经费投入、监测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结合实际,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知识。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幼儿认知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动员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组织开展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节”、“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等宣传教育。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中小学学生科学理念,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增强实践能力。重视家庭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建立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传播普及服务网络体系,发挥“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民党校”等平台作用,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加强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以及妇女“双学双比”等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加大避险自救、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应对突发恶劣天气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科协、村级科普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以及“大学生村官”、科普员的科普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全国科普日”等科普活动。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富民)计划”,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等带动作用,深入开展科技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围绕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以提高劳动者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促进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广泛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将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课程,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青工技能大赛”、“讲理想,比贡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深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避险自救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危化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增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为重点,以创建“三型”机关为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与管理水平。区委党校要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知识考试、考核机制。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要定期举办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的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等科普活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等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地参观科研单位和科普场所,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培训。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积极开展社区“巾帼建功”创建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对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公共安全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技术以及公共保障水平的了解程度。针对突发性灾害天气、突发重大事故和灾难,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社区居民应对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等功能,健全镇办科协、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发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加强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着力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增加在职教师科学教育的培训内容,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宣传动员,鼓励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的专家学者参与科学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鼓励和支持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机构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培训机构在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资源建设。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社会团体从事科普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繁荣科普创作,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合作与交流,引进优秀科普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科普产业良性发展,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服务机制。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加大公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加强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建设,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科普类栏目的趣味性、知识性,不断满足公众需求。有计划的开展宣传工作者科学素质培训,提高宣传工作者科学引导公众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借助电台、电视台、《日报》、《今日》等科技传播媒体,培育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品牌节目,形成科普文化特色。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建设区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60%的街道(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覆盖全区60%的社区和行政村,宣传内容每月至少更新一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拓展各类职业培训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等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鼓励支持辖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普资源定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员、业务骨干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等,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鼓励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建立专(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发展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体系,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和镇办要将相关任务纳入本单位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牵头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日常协调作用,落实工作会议议定事项,加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对各部门、各镇办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落实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推动《科普法》深入贯彻实施。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繁荣科普创作,提升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关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措施。

科普教育目的篇9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科普教育目的篇10

   宣传科普活动心得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活动扎实有效

   成立全国科普日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科普日活动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学校对此工作高度重视,在行政会议、班主任会议上作了安排部署,要求全体师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三、多管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我校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2、学生为主体,教师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只适时的指导。

   3、以学生动手为主,理论教育为辅。

   4、成功举办了科技创新评比活动。

   5、全校师生组织了防恐演练和举行健康、环保、法律等科普培训讲座。

   6、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科学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设计、制作小作品。

   四、注重科普知识的积累

   多年来,学校就学科教学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要求各学科成立了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学科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休息日组织学生开展和学科知识有关的实践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开展科普教育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以创新教育为指导,广泛开展学生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共同合作的能力。

   五、搞好科学普及工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教育

   1、我校科普教育体现普及性。

   让每一位学生在科普教育中得到体验和提高是我们开展科普教育的目的,学校十分重视科普教育的普及性。

   (1)普及性的实践活动。

   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所有学生进行为一周的科普宣传活动,如举办科普小报展览、组织科幻小说展评、科幻绘画评比等。寒暑假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开学后每人交社会调查报告。

   (2)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

   深入的实践活动,丰富而又有挑战性的科技活动内容,使我校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活动的普及,全面激发学生的科技意识,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旨在展示学生创新能力,展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科技节”,以“探索、发现、创新”为主题,以“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幻绘画、创新方案设计等为主要内容。

   2、我校科普教育体现创新性。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科普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校在开展科普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革新和创造,指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至于学生的方案是正确的、不合理的还是错误的,不是我们评估的重点,我们强调的是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

   总之,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旺。我们将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层面上做更多的工作。

   宣传科普活动心得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已成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繁荣科技、振兴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在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质塑造工程,而且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后代的系统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青少年科普工作虽初有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主要体现在:一是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单一;二是青少年科普工作内容缺乏趣味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打造社区科普工作室,拓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目前,渝中区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只有重庆市少年宫,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艺术、体育、课外辅导等内容为主,基本没有涉及科技、创新发明、科普等内容。渝中区科协为解决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单一的问题,2008年,渝中区率先提出建设“社区科普工作室”构想;2009年列为“区重点科普项目”正式启动,试点建立了3个社区科普工作室。取得经验后,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推开,成熟一个创建一个。在布点选址上,科学合理。综合考虑交通、受众居民、场地、周边环境和辐射服务范围等多种因素,力求使科普工作室发挥更大的作用,服务一个片区的居民。在场地选择上,注重实际。要求面积一般不小于60平方米,保证消防、安全,突出实用性、独立性,作社区科普专用。在建设资金上,多方投入。采取区级财政、区科协和街道共同出资的方式,累计投入50余万元建设资金,共建共享。目前,共建立了11个社区科普活动室,免费向群众开放。

   社区科普活动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配备科技体验器材、益智玩具等物件和科普书籍,相当于一个微小型的“科技馆”。活动室定期开放,每周有活动安排。开展“动手动脑创意手工”、“水培蔬菜”讲座、“科学我体验”、“四点半学校”、类培训及趣味赛等特色科普活动。提供青少年假期科普体验式托管、居民科普学习班等服务。活动室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人们踊跃参与。它已成为社区小朋友的`“第二个家”和居民群众体验科普的乐园。

   青少年科普,趣味第一

   一是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例如,20XX年6月16日,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起飞,将搭乘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和另两位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送入太空。同年10月15日,市科协、市教委主办的《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百场院士专家校园行》重庆站活动走进求精中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委会副主任焦维新向热爱科学的求精学子们作了题为《载人航天与天宫实验室》的专题讲座,生动有趣地向他们介绍了载人航天的类型与特点、航天员太空生活趣闻、载人航天的科学与商业应用以及中国载人航天等四方面内容,让学生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了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科学精神,以及国内外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二是利用名人效应。中学生中追星族很多,这是因为处于这一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有崇拜名人的心理需求。既然如此,让名人参与科普,就有利于吸引青少年参加。例如,20XX年10月22日,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大校莅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做客北航大讲堂,为北航师生带来了题为《再次升空 为国争光》的报告。

   三是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科普内容。我国的不少动画片都含有科学知识,例如《蓝猫淘气三千问》。美国还有一些设计得非常好、科普效果甚佳的电子游戏,比如名为“市长”的一种电子游戏。

   宣传科普活动心得    多年来,我校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我校科技教育工作,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教育和普及功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是向青少年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有效措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志向;能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研究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科技教育是终生教育,从小接受科技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很关键的作用,将终生受益。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对社会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把科技教育列入重要日程,采取了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了此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科技教育组织网络。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组织建设是关键。学校科技教育网络分为二级。

   三、广泛开辟科技活动场所。青少年科技活动需要必要的场地、器材、人员等基本条件,为便于科技活动的开展,我校在经费十分困难情况下采用多种方式为青少年开展活动投入了一定资金,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四、积极组织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课内外科技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活动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习惯、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主要活动:发明创造活动、科学试验活动、生物与环境科学实验活动、计算机竞赛活动。

   2、主要竞赛:科普知识竞赛;创新作品竞赛;创新方案设计竞赛;科技小论文竞赛;科学幻想画竞赛;其他科技竞赛。

   3、普及型:⑴课内科技课:每周一节,教材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导处重视科技课教学的研究,建立听课、评课、考核制度。⑵科普阅读:《少年科普报》以、《我爱科学》《少年百科知识》等科技报刊、书籍为科普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