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0-31 18:06:04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1

然而,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往往以突出表现差异和颂扬优越感的方式来强调民族特性”,在赞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曾见到幼儿园进行“筷子”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把外国人不会用筷子说成没有中国人聪明。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同样,在介绍其他文化时,也常常与自己文化进行优劣比较,其结果使我们的孩子不是自卑就是自傲。

文化是一个概念,因此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看法。文化还是相对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文化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文化在不断演化。从文化的形态看,文化可以分为艺术形态、生活形态、组织形态、社会形态,其中生活形态和组织形态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最密切。文化还包括语言文化、礼节仪式等。“文化和我们的关系就像是水和鱼。水中之鱼不知道水的存在,只有跳离了水才发现水的重要。而教育是为了传递文化。经过文化熏陶和专门训练使孩子拥有文化的习性,使之社会化。

多元文化教育也是近年来美国教育界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人无法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我们必须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看看现在的国际局势,国家和国家间的接触愈来愈频繁,彼此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人民出国旅游的机会愈来愈多,计算机网络的发达更是达到「天涯若比邻的境界,若我们能认识、了解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将促进良性的交流。

文化的多元性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自然也成为早期教育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文化的多元共存意味着文化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应当保持一种生态平衡,避免过分偏离或过分融入。

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文化自尊”的教育,主要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们感受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尊严。例如,幼儿园开展的“国庆”主题活动;“中秋节”制作月饼,与家长共同品尝,体验劳动成果与亲情;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尊敬、爱戴老人等等,这样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使幼儿对我民族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尊重”的教育,则是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往往以突出表现差异感的方式来强调民族特性,在赞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或者在介绍其他文化时,常常与自己文化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其结果使我们的孩子不是过分自卑就是盲目自豪。殊不知,不同文化的认知特征很不相同,因此对不同文化进行价值观和风俗的优劣比较是不合理的。为避免上述误区,我园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致力于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内涵,学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认同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文化的共同性和相互依存性。

在贯彻上述理念的基础上,我园的多元文化教育目标是通过各国各民族文化习俗、艺术、节日等教育内容让幼儿感知和体验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东西文化的差异性。即在教育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包括双语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以帮助幼儿在文化民主的氛围中成为能够理解两种、多种文化的人,使他们既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体,又成为其中有能力的一员。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2

1.正确对待主流和非主流文化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能够欣赏并且尊重各种各样的文化,具备选择、比较、寻找文化的能力,能够将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文化本身没有好坏,多样性的文化构成了人类成长的人文环境,教师可以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让学生综合分析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差异。每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若是一种文化企图战胜另一种文化,形成文化霸权主义,那么这种文化也即将面临困境。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相辅相成、求同存异,才是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了解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民族意识的教育,学生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能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教师培养学生民族意识,首先就要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发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很多形式,最典型的代表是汉字文化、书法文化、绘画文化、音乐文化等,这些文化都代表着不同的性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最佳的文化进行学习。教师要加强学生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含义,增强自己的感悟。例如在进行近现代史讲解的时候,教师就要告诉同学们,我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不断饱受摧残的过程,在鸦片战争中,我国失败是有很多的原因的。不但有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原因,也有西方先进政体的压迫。教师可以将清政府和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将清政府的落后和繁荣的唐朝纵向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发现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若是一味的闭关锁国保守残缺,只能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

3.多层次的感知阶层文化

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很多的矛盾,正是社会阶层的矛盾,促进了历史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主要是体现在不同的阶层文化中,教师要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同一个时期的不同阶层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这个时期的文化领悟。例如在进行春秋战国时期的讲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不同学派的思想策略,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百家争鸣的情况。学生在了解了儒家、法家、道教、兵家、墨家的思想之后,就能够提出本学派的主张和本学派在历史中扮演了哪些重要的角色,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何种重要的意义。教师讲述不同阶层文化差异的时候,要用平等包容的眼光,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促进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

4.平等对待男女性别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多元文化的时候,要注重平等的对待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历史发展中,女性普遍要低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女性通常都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教师在讲述这些性别歧视的时候,要注重纠正学生的思维观念,让学生树立平等的意识,减少性别歧视。在历史中,大多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女性不但没有社会地位,还要时刻接受男性的侮辱。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性别歧视是腐朽文化的代表,只有男性和女性站在共同发展的地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5.感悟艺术和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产物,宗教对人文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很多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之间也存在宗教文化的差异,很多宗教文化都是通过壁画、墙、塔、石窟、雕刻、寺庙等形式进行传承和体现。很多宗教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偏见,教师要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合理的审视不同的宗教文化差异,让学生正确的对待宗教的信仰,了解宗教之间文化的冲突,从而更好地尊重宗教文化。

二、总结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教学影响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这一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涉外商务活动,与此同时,社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989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就对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有了一定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被作为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商务英语是一门特殊用途语体(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虽然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门语言性学科,但它更是“社会技能学科”,侧重于商务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讲解,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英语+商务知识”。这种模式下所进行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误以为学好语言和商务知识就可以成功地进行商务交流了。商务交际是发生在具体商务情景中的交际,同时也受制于宽泛的交际环境,即文化的影响。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地道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知识和一定的词汇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了解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言语规则,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有些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被作为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而在一些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利于这些管理人员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工作情景,帮助企业在这些国家良好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在全球化经济的大潮下,都有接触各种不同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机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双向沟通中尤其重要。

也有学者认为,在经济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如同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先进的技术一样,是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笔者阐述了现阶段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方法,旨在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文化教学的更有效开展。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容易步入一些误区。

1.将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专业特点。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个人的知识含量,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敏感度,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

2.外语教学涉及的文化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忽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实际情况。因为学习目的语(英语)并不一定只是用于和目的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一方面,英语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母语或通用语,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的还很大;如在跨文化沟通中谈及的空间关系学的内容中,中东人和美国人对陌生人身体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是英语的本族语使用者,人们也常常分为各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及文化习俗。沃尔夫森(Wolfson,1989)曾指出,不能以某一特定文化社团(往往是强势文化社团)的交际文化来统领所有的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目的学习不同的交际文化。

3.将文化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顾嘉祖认为:“文化现象可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被称作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及价值取向,以东方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尊崇儒教文化,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组织内强调一致性和遵从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的标新立异不被认同,个人的感情不能在公众面前表露,在公众场合异性朋友之间不能太亲密。而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对立思考,独立判断,崇尚自由、平等,强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社会鼓励个人的情感公开地披露,赞成个人享有隐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存在极大差异,思想决定行动,差异带来了行为方式的不同。如在中西方商务谈判中,我们可看到,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有不同意见时,中国谈判代表往往会就此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向上级领导请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作决定。纠纷或危机发生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的舆论支持,很多应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习惯于通过“组织、关系”等方式来解决。而西方人则不同,遇到纠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知行合一,社会活动范围不广,知识面狭窄,所有的知识体系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和修裁。在授课中,教师只能肤浅地讲授一些知识概念和现象,对具体事件的分析不够透彻,对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全方面地讲授跨文化现象的知识。

文化差异性可以给人带来冲击程度不同的文化冲击,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在跨文化沟通中失败了,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恶化;有些人不能接受和包容文化差异,在精神上、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错过了许多学习机会,延长了适应当地生活的时间。从以上的分析看出,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误区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带来的,文化差异性带来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如何去了解这些差异呢?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去了解行为方式后面的文化差异性,避免沟通上的误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文化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和本校历年来学生的就业实际,在教学时深入挖掘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2.课堂设计上要强调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适量地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商务文化的独立的认知能力是外语文化教学的更为重要的另一个目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曹文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而在文化知识的层面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解层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工作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容量。

3.教学模式要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师应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通过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教师与学生分享案例思考的过程,体会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认识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课堂内容应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由于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包含许许多多的因素,除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还有一些适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际的习惯和技巧(Snow,2002:21)。教师应创造和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广开渠道,让学生投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中,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交往、观察和体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商务文化。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项专项培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案例分析: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2)亲自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或田野作业(field work),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3)信息介绍: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5.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增强个人的跨文化商务工作技能;邀请知名企业代表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专才为教师举办跨文化沟通讲座,加强教师的授课技能。

综上所述,学习一门语言,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当今世界跨国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纯语言的同时接受这种理念,加强文化意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4-107.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4

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一个重要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研究立场的新取向。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试图

抱着对文化积极的批判态度来对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和批判。斯图尔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理论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批评观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这种文化研究和文

化批判态度的重要切入点。

意思形态是霍尔文化批评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甚至有人把以霍尔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称之为意识形态研究。在文化研究领域中,由于意识形态概念同文化概念一样.

其界定至今存在争议。因此,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和使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澄清的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对于意识形态我们不能用真或者是假来进行描述。它不是‘虚假意识’。他认为,虽然作为主体的个人认为自身是其动因,自身可以对现实进行直接和自由地把

握。但事实上,个人的这种把握只能是一种想象的结果,要想获得身份是必须通过进行社会建构及一系列思想体系的规定而获得的在大众传媒的研究和批判中,以及对文化研究范式问

题的解决中,霍尔成功的运用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霍尔这样评价;文化霸权概念是葛兰西最杰出的理论贡献,霸权的获取,当然不排除意识形态的压抑.但更重要的是他能改过被支配

阶级和集团的积极赞同来获取的。论文联盟

除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最接合概念进行阐述外,真正给予接合以哲学内涵并把它上升为一种理论是埃内拖斯?拉克劳.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一书中首次

把接合概念上升到哲学概念的高度来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在后来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拉克劳对之前的“理性主义范式的接合”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理性主义的接合范式”虽然极力贬抑或远离常识性话语的接合形态,

但是,意涵性的话语接合是不可根除的,它形成了本质主义范性接合称为可能的条件。

霍尔对大众媒体的研究与批判的成果集中体现在《编码与解码》一文中。 由于各种事物——世上的物、人、事——本身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最终的或真正的意义。是我们—

—在社会中,在人类文化中——使事物有意义,对其指意,因而从一个文化或时期到另一个文化或时期,意义常常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个意义从来就不只是关于其自身的,

而且是涉及到文化过程和文化关系的。每一个符号都加入了一个我们称之为文化的意义之网。电视文本的流通过程就不再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这种线性模式可以解释

的。电视信息的生产和接收虽然相互联系,但并不同一,整个流通过程由于符号身后文化规则的介入而各环节相对独立,上一环节不能完全保证下一环节的情况。如果受众的文化

规则与电视文本制作者相对应,意义的流通则得以圆满完成。若双方文化规则不对应,则受众不仅会对符号的明确意义层次产生误读,甚至有可能对其隐含的意义层次产生对抗解

读。因此编码与解码的文化规则不仅仅是理解符号表面意义的能力问题,而且牵涉到了文化惯例、社会背景、当前利益等诸多方面。

霍尔由此意识到,无论制作者如何精心,解码始终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于是,他提出了三种受众解读立场:倾向式解读,受众从信息所提示的预想性意义来理解,编码与

解码互相和谐;协商式解读,受众一方面承认支配意识形态的权威,另一方面强调自身的特定情况,受众与支配意识形态处于一种矛盾的商议过程;对抗式解读,受众有可能完全

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引申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读出新的含义。

符号学与文化霸权理论贯穿于霍尔电视编码解码理论的始终,它改变了实证主义研究对信息传递者与受众关系的线性理解,认为意义不是传者“传递”的,而是受众“生产”

的。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发现了积

转贴于论文联盟

极“生产”意义的受众,而且把受众纳入到了主体间传播关系之中,揭示了阐释过程中所隐含的社会经济关系。此后,文化研究敞开了

关于电视受众主动性的研究的大门,一种新范式的受众研究兴起并迅速扩展开来。这其中,又以戴维?莫利的《〈全国〉观众》和《家庭电视》研究最为典型。

以上是霍尔关于文化媒介的研究和批判,它成为了文化研究当中的重要理论成果。霍尔编码/解码式的应用打开了媒介研究的关于受众的大门,在他之后,受众研究被作为文化研

究中的重要课题。

而后在20世纪90年代,霍尔以发表关于多元化问题的文章,正式进入了文化身份领域。霍尔认为文化身份认同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思维方式认为,文化身份认同超越现

实和历史。相反,另一种思维方式认为,文化身份认同受历史、文化和权力游戏的制约,随异质文化间力量的转换而不断的分裂并重构。其实,第一种方式根植于相似性、稳定性和连

续性为特征的同一原则,是一种诗性结构.后者却是以断裂、分裂和动态为特征的差异原则为基础,以政治关怀的姿态反对文化霸权,强调差异,是一种政治性结构.也就是说,前者体现

出一种向心力,而后者确是离心式的。”

霍尔在对文化身份进行问题批判时,后殖民是他主要依赖的理论视角。霍尔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后殖民身份认同的文章,提出了系统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

,他的理论具有双重特征: “一方面,他从现代性文化认同的宏大视野出发介入后殖民理论话语,凸显后殖民族散居主题:另一方面他又立足后殖民理论立场,为后现代、现代性等宏大

叙事批判注入新的活力。”

霍尔的族裔散居理论成为了“对世界格局差异、文化冲突、意义分裂的承与直观,在族裔散居语境中,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的形成于界定本身就是一种历和文化上的寻根,是对人

类历史上种族迁徙、冲突、共生和融合的反思,是民族、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族裔散居的跨民族、跨文化的、跨国等特征,他们身上经常体现着隐形着得源文化、源意识与

显形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的身份不确定性;体现着某种双重身份或双重意识。”而这些都是当前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霍尔从未把自己的文化研究禁锢在某一个领域里,也拒绝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归类或局限于某种学术传统中。他喜欢用“不做保证”来形容自己的文化批评理论,认为“文化是一

个正在不停争斗额的场域,它绝不会为此方或彼方而做出保证,文化存在于争斗的过程中,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物体供我们描述。”所以,他的思想理论就要随文化、社会、政治语境的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 语文教育 对接

引言

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国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文化传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虽然已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但与语文教育之间存在着断层问题。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实现与语文教育的完美对接,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缺少针对性

语文教育包括各个阶段的教育,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不同阶段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了解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需要,并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

然而,我国汉语言教育虽然已经具备完整的体系,但却缺少针对性。语文教育是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而逐步推进的,在不同阶段对语文教师有不同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针对不同阶段,对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让教师真正地掌握教学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让教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缺少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实战经验非常重要,关乎教师以后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质量,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应该设为重点课程。

但是,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缺少实践课程。教师虽然掌握了文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却由于教师经验不足,缺少实践,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开设实践课程,让教师真正地将教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语文教师的实战经验,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教学资源,实现多种方式并用的开放式教学。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完美对接

(一)当前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思想教育

文化的传承其实是思想的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和素质至关重要,语文教育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感染。然而,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思想的引导,造成很多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疑惑和迷茫。所以,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并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教授内容,将文化中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个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其成为祖国的希望。俗话说:“三尺讲台,一根粉笔,便是教书育人。”语文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语文教师,促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想的力量。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更加注重思想教学,只有先使教师理解了我国的思想精粹,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二)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学生也需要区别教育

不同阶段语文教育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育是读书识字的过程,初中语文是锻炼学生的基本理解能力,小学和初中语文教育都是奠定基础的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则是应用和深化阶段。虽然语文大纲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早就明确出来,但我国的语文教育仍然呈现教育内容雷同,没有针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需要根据不同阶段语文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合格、更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师,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是将语文教师培养成博古通今的全能型人才。

语文教育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然后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独到见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了解学生当前的需求和不足,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同时更易于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语文教育其实是一个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的过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想要一下子全部教授给学生是做不到的,它需要慢慢培养,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最终形成一种思想和见解。只有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还要重视教授有效的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技巧,其实是告诉教师怎样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从而针对各种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其思想更不可能完全一样,一个微小的差别也许就会导致教学方法的误差,从而不能达到有效的目标。

好的教学技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随着社会逐渐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即使是身在学校的学生也不能幸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重要问题。兴趣是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强迫让学生接受知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好的教学技巧要求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进行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讲解过程要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主次分明。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注重教学技巧的教学。

结语

语文教育是文学教育,是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内容、升学的压力等都严重消耗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达到教学目的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加强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应对时代的发展。语

参考文献

[1]杜刚.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06).

[2]李荣英.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J].钦州学院学报,,2012(02).

[3]刘正伟.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2008(01).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职学院;英语教学;西方文化;适当导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英语课堂中,通常只注重词汇教学、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把英语完全当成一门独立的语言来学习,而并未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会记忆单词、完成阅读理解和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英语交流,而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透彻地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何种英语来表达观点。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方式将西方文化导入到英语教学当中。

二、导入西方文化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十分密切,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与外国的联系,而英语是中外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对外贸易需要有英语交际能力强的人才,因此,高等职业学院务必意识到应用型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而学会应用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如果仅是学会说一些书面语或者词汇等,根本无法满足英语交流的要求。一门语言是由长期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语言具有社会性、人文性、应用性和传播性,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之后,才能更好的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开阔眼界。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当中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文化导入的有效策略

1.坚持差异化的原则

由于中外文化具有差异性,很多在西方适用的礼俗和习惯并不适用于中国,中西国家的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语言使用习惯差距较大,因此,在引入西方文化时,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比较法,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醒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中文和英语的对比,中外文化的比较,提高学生跨语言交际能力,避免产生文化误解,帮助学生了解特定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跨文化的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语言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表达方式,例如,学习到holiday这个词汇时,学生很容易把这个词和festival相混淆,这时,英语老师可以举一些日常节日的例子,可以介绍我国的春节和外国圣诞节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发言互动。在完成课堂互动之后,老师开始总结中西节日的差异性,然后开始有关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2.有选择性地导入西方文化

尽管文化导入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文化引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其适用性和正面性,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人文性。高职英语教师在引入西方文化时,不能盲目地全盘引入,而是要结合课堂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正面的文化,去除一些落后的、低俗的文化,做到有选择性地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日常环境,如参加竞赛的英语演讲用语,日常生活用语和社会用语等,选择英语文化中的精华。

3.阶段性地导入西方文化

文化的形成具有阶段性,文化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需要分阶段,在英语课堂当中,需要把语言和文化划分为不同阶段,有次序地完成文化导入工作。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与西方文化的引入具有共同之处,往往将其划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首先是初级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应当把重心放在介绍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上,把文化意识观念引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社会观念,比如中国人注重团体意识,而美国社会比较注重个人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课前导入文化背景

对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习惯了中文的思维模式,对于一些英语文章难以理解其文化背景,影响了阅读的效率和答题的准确性。英语教师在正式开始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花时间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在课堂当中融入西方文化知识。在学习到一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章时,教师应当结合西方国家当时的历史状况加以介绍,比如有关美国西进运动的文章,“The westward movement”,教师可以介绍在西进运动发生前夕,美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人们的思想潮流等,让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一个整体认识,使其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5.直接导入与间接导入相结合

受中式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英语课堂上直接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在教学western music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经典的欧美英文歌曲,再让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歌曲之间的不同风格,抛出classical music、jazz、rock music和country music的讨论话题。通过这样直接引入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了解西方的音乐文化。而对于一些比较深沉的话题,则需要间接引入西方文化,在学习关于梦想的主题时,可以结合美国著名的马丁路德金演讲I have a dream展开讨论,把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文化升华,有利于学生了解美国的种族文化。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善于运用直接引入法或间接引入法,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西方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在职高的英语教学中,不仅需要做好基本的语言教学工作,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通过了解文化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这需要英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方法,在课堂导入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郭丹,宋科.浅析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导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5):183.

[2]马凯,张卫红,米淑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4):134-135.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7

[论文提要]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句式结构、篇章结构、修辞意象、风土人情和背景知识的不同视角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个性化文化编码与解读方式。主体间性和文化融合有助于消除各种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可能产生的误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繁荣发展。

一、引 言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活动。人具有社会属性,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语境的制约和指引。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语境,其特殊性在于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指引功能具有多元的复杂性。“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构造现实。对任何行为者来说,现实是通过世界观和其文化所建构的行为环境传递的。”不同的民族,其文化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构成人们文化行为环境和行为意义的符号,折射出文化内涵的差异。于是乎,跨文化传播研究必然涉及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跨文化传播中人们是如何表述其它文化的,即一种文化群体中的人们如何表述另一文化群体的问题;二是,自我与他人间的关系,即“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跨文化传播学研究基于这样一个理念:现代世界是一个由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力量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创造生成的系统,离开了这个系统,任何所谓普遍有效的假设,诸如理性或进步、自由,都不足以成为历史意义上的尺度。跨文化传播只有架构起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对话,在对话中求同存异,才能达到本土文化意义的增殖与文化中人(people-in-culture)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二、文本的文化意义个体化编码与解读方式

文化总是与特定人群这样的文化主体相联系,总是首先表现为某些人的文化。不同的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也相应地拥有不同的特定人群,并使得这些特定人群成为某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文化中人。每个个体文化间有着某种特质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个体间往往有着某种无形但又十分明晰的文化边界。

1、句式结构差异的文化意义体现

汉英的句式结构差异主要归因于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划,细分明晰,注重抽象推理;而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综观合察,寻求直觉顿悟。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文本意义的表述。例如:

在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One of Sichuan's fines spot is Huanglong(YemowDragon),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the main peak 0f the Minshan Mountain,h has lush green forestfilledwithfragrantflowers,bubblingstreamsandsongbirds.

从上例可以看出,中文对“黄龙”这一景观的描述,先是从对“岷山、主峰、树木、花香、鸟语、流水”个体景观的感受人手,再用外位句式结构作环抱概括,显得含蓄简练、韵律十足,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中去认知和把握某一个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我中心性的一个特点,充分体现了认识主体散点游目式的观照方式。而西方人则认为,实体的世界是可以明晰的,要认识一个事物,必须将其独立出来进行明晰的观察,描述其静态的特征,沉思其不变的属性,因而英文将最重要的信息作为主题句置于句首,通过严密的结构表达出个体景观魅力的逻辑意念,从而突显“黄龙是什么、位于何处”这样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文本不难看出,这两种文化所蕴涵的深层结构:前者重在写意和虚无缥缈的意境,后者重在写实和实实在在的反映。

2、篇章结构差异的文化意义体现

任何文化都是一种社会实践,都是建立一种生活指向,都是用自己特有的文化感知来理解客观世界和认知自身。例如:

杭州因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闻名于世的风景旅游城市。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Hello,friends,the West Lake,like a beautiful oriental sirl,is glod to meet you,happy t0 see you in China after a long andmost probably tiresome joumey flying over the mountains andthe seas,As everybody in China knows:“In heaven there i。par-adise;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The West Lakeis a holiday paradise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the prideof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上文在介绍美丽的风景城市杭州时,中文引用了古代诗词,而英文则不拘泥于原文,通过较大的调整和再创造,将其令异国游客晦涩难懂的汉民族文化意蕴有机地糅合在为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言辞佳句中,取而代之的“In heaventhere io paradise;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a beautiful oriental girl,a holiday paradise in the eyes of theChinese people。the pride of the orientalcivilization'’等显然更易于外国大众游客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而且整个译文风格非常随意、亲切,就像与游客交谈一般,这样自然拉近了游客与西湖之间的距离。这便反映出,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处理那些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文化信息时,首先要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后运用恰当的方式来传递不同语境特有的民族文化信息,以迎合各自的不同文化心理特质。

3、修辞意象差异的文化意义体现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当语言作为信道传送信息时,解码必须根据信号库中双方共同理解的编码进行。倘若编码者(发出信息的发话人)跟解码者(接受信息的受话者)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对编码的不同理解,就可能导致 难解、误解甚至解码中止。这个他者文化因素造成解码阻碍的表现之一,就是由于模糊、通感、联想等因素而产生的比喻性表述的民族文化差异。这种在汉英中原本等值的同一词语,在各自语言中可能会另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褒贬吉凶象征与感情、语体色彩等。汉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许多比喻性表述存在不对应的现象。如形容力气大,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则“asstrongssahorse”(力大如马)。这盖因中国自古以牛耕为主,而英国古代则主要靠马耕,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就汉英两大民族对同一概念运用了不同的意象,即对同一意义使用不同的喻体来指代。甚至有时不同的主体对同一概念客体在特定的语境下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意象意义。

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特别要把握意象文化差异的不同特质。例如: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词句中的“黄花”意指“”,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所以,对于熟知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读者来说,对其理解自不在话下,而对于另一群异质文化的读者而言,要想领略到文本中“黄花”意指“清高傲世、凄冷惆怅、哀怨抑郁、相思消魂”等内涵与风格意义恐怕得大费周章,于是译界部分学者认为西方译者将“黄花”译为“chrysanthemums”较国内有些译者直译的“yellow flowers”更为可取,因为西方译者在意识到这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还考虑到与中国传统文化“共享视域”缺失的西方读者的理解障碍,否则西方读者会真以为“yellow flowers”是指“sunflowers(向日葵)或buttercups(金盏花)”等等之类的黄色花儿。

4、风土人情差异的文化意义体现

文本意义出现在文本与读者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读者的不同文化视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

Prema's parents were not sure how they felt about that,butthey allowed him to see her anyway,In this day and age they werelucky,(普里马的父母还没有最终拿定主意,但他们还是让他见了她。这在这个时代对于他们来说是幸运的。)

上例取自反映印度风俗的材料,普里马的未婚夫恳求她的父母允许他在婚礼前见一见未婚妻普里马,因为根据印度的风俗习惯,未婚夫在婚前是不可以见未婚妻的。如果要见,需征得她父母的应允。但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已不多见,所以了解这一印度风俗的读者能很有把握地确认文中最后一句的“他们”是指普里马的父母。因为在当今社会,女儿的未婚夫首先征得自己的同意才见普里马,证明男方很传统、很尊重岳父岳母,因此他们能有这样的女婿是非常幸运的。而不了解印度社会这一文化风情的异质文化读者可能认为最后的那个“他们”是指普里马和她的未婚夫,因为他们认为,新郎新娘要等到婚礼那天才见面太不幸了,因此普里马的未婚夫能被允许见他的未婚妻,他们二人是幸运的。

5、背景知识差异的文化意义体现

背景知识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稍不注意,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意义曲解。例如:

“……members of Congress-liberty-Bunker's Hill-heroesof seventy-six-and other words which were a perfect Babylonishjargon to the bewilder Van Windle.”(……国会议员——自由——本克尔山——七十六烈士——以及其他许多使李伯完全莫名其妙的谜语。)

美国小说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名作《李伯大梦》里说到荷兰移民Rip Van Winkle上山砍柴喝下仙酒,一觉睡了20年。醒后美国已独立,他发现周围人说的话里有许多是他一点也听不懂的陌生字眼。上例就是这一语境,译者把“heroes of seventy-six”(七六年的英雄——指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雄)不经意地错译成“七十六烈士”,这恐怕是受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黄冈七十二烈士”这一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所致。

综上所述,从解释学的角度来说,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域(horizon):一是文本的视域,一是理解者的视域。文本有它自己的历史视域,是因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特定历史存在的个人(作者)所创造出来的;理解者也有自己特定的视域,这种视域是由他自己的历史境遇所赋予的。而所谓理解无非是经验这两种视域的融合。当我们进入文本世界时,我们的文化视域通过“视域融合”构成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包容了历史和现代的整体视域。理解的实质是跨越自己个体的有限视域,力图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与沟通。在这个境界中,意义被拓展,理解主体的文化视域也得以提升。

事实上,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也都总是从我们已有的文化视域出发作出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我们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不可能完全抛开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去理解我们所要理解的对象。也正如Scollon R.和Scollon S.W.所述,交际者关于行为与情境、关系与身份等交际情境的共享文化知识是成功交际行为发生的基础。

三、文本的文化意义与主体间性及文化融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的角度看认识,围绕着对人的主体性研究,使刺激反应的二项式(SR)变成为三项式(S0R),即自在客体主体观念客体,其中主体及其思维结构充当着自在客体和观念客体之间的转换器。在这三项中,主体表现为唯一的主动者,它以自己已经具有的思维结构去选择、处理输入,形成输出系统。从形式和功能过程来考察,这恰恰是主体在建构着客体,即主体以自己的思维结构分解、过滤、转换着自在客体的信息,建构成观念客体。

文本的主体观注重的是多重主体的交融,它体现在作者、读者、解释者的关系当中。以通常的主客体关系来说,当作者在生成文本时,文本是他的创作客体,而其文本潜在的读者也是他的创作客体。但作者、读者、解释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会随着语境的变换而变换主客体的角色。当读者或解释者在阅读和解释作者所生成的文体时,他便变成了主体,而作者则成了间接客体,因为这时不仅仅文本是作为对象的直接客体,原文本作者也成了读者或解释者对话和交流的对象,即间接客体。这就是所谓的互为主客体关系,又称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uy)。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来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指的是在自我和经验意识之间的本质结构中,自我同他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我的世界不仅是为我个人的,也是为他 人的,是我与他人共同构成的。其实质是指在世界的所有可以称为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交往、对话等等的关系属性。主体间性能让我们拥有文化的多重视域,在坚持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同时,以交往、沟通和理解来弥合主体间的差异。因而能宽容地接受与客观传播的无数他者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的文化认同。因而这就意味着,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有利于人们认识文本、作者(译者/传者)和受众(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沟通跨文化传播中文本世界所涉及的不同文化冲突和消除各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种种意义误解。

任何文化都是在与他者文化的互动中发展的,与文化差异和冲突相伴随的是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不同质的文化之间的交融整合,它是跨文化语境下文本的文化意义交流与传播的一个策略过程,是由文化表层到文化深层的融合。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从表层的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到深层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情感定式、思维方式,都是文化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的不同,形成了色彩各异的不同文化类型或文本表述方式。文化融合又是跨文化传播发展的总体?趋势。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看。文化融合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任何文化要发展前进。就必须与其他不同质的文化进行交流、沟通甚至向其他文化学习,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质成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质,促使自身进步。再则,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拥有传播的权利、发言的权利,而不是仅仅充当接受者、听众。主体间性关系的建构也许能指引我们步入跨文化传播领域的那个乌托邦:没有他者,我们都是主人;没有定型,我们真实地感受彼此,和谐而自由地共存。

但是文化融合并非文化趋同,其实质是文化上的扬弃,是文化的优化。文化融合是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它不排斥文化的差异和多样化。而且,文化的多样化是文化融合的基础,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融合也无从谈起。总而言之,文化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必然。而文化趋同则是不同质的文化的一致化,即文化的同质化,它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个性。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比赛;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0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47 [本刊网址]http:∥

引言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代表国家的软实力,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应运而生。“汉语桥”比赛不仅为广大的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舞台,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一、留学生汉语大赛举办的意义及比赛试题汇总

留学生汉语大赛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比赛本身而言,通过参加留学生汉语比赛可以为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并且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比赛的初衷并不是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为了通过媒介的作用调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从而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其次通过留学生参加汉语比赛还可以总结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比如留学生在参加“汉语桥”比赛中表现出了缺点与不足可以作为我们未来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从而使得以后的汉语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结合近几届“汉语桥”比赛,“汉语桥”比赛的试题形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类。该部分主要是考察留学生对汉字、词汇以及语法的掌握程度,能否根据生活中具体的场景应用相应的语言知识;二是文化常识类。“汉语桥”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语言比赛平台,因此该部分要强调中国文化,具体的题目既要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也要具有人性化,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彰显出中国国际文化气息;三是语言能力类。语言能力就是留学生掌握中国汉语的能力,是考察留学生应用汉语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留学生能够理解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以及能够根据实际语义表达出相似的语句的能力。汉语语言能力是比赛考核的重点,也是汉语学习的重点。

二、汉语比赛折射的文化差异分析

(一)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首先在词汇中的表现。汉语的词汇包含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境,因此汉语词汇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差异,以“红豆”以此为例,留学生都知道红豆属于一种植物,但是红豆在中国汉语中更多是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比如“红豆生南国”就是表达了一种相思之情。但是很多留学生并不知道该词汇的内涵;其次体现在语义上。不同的词汇应用在不同句子中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但是留学生却很容易误解,比如“大片”(dà piān)我们一般理解为“电影大片”,但是参加比赛的留学生却将其理解为“一大片花生”的大片(dà piàn)了,结果导致误解了原句的意思;最后体现在语用上,汉语文化差异更多地体现在语用上,此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上的表现

文化交际的关键是价值观,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导致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出现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不同区域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例如我国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共性,而西方国家则强调突出个人,注重个性,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时经常出现错误,比如在“汉语桥”比赛中曾经出过解释“五音不全”一词。大部分留学生将其理解为音乐中五线谱的音符不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中国文化中理解,导致出现理解错误。因为中国以前是没有五线谱的,其是后来由西方传人中国的,另外五音代表着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因此留学生将其理解为五线谱记录不全是因为受到他们固有思维的影响而导致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汉语桥”比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比赛为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舞台,同时也为检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成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积极参加“汉语桥”比赛可以有效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观看与参加近几届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对汉语教学工作有以下启示:

(一)“汉语桥”比赛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词汇是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构成汉语语言的基础,评价留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高低的关键在于考察留学生掌握的词汇多少,就如同我们学习英语一样,学习英语的基础就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用英语表达。通过比赛选择在比赛中的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词汇量比较丰富的选手在比赛中能够很好地驾驭比赛节奏,比如他能够快速听懂问答题,并且快速组织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在比赛中选手所暴露出来的对词汇掌握不多,尤其是对成语词汇的储备不足问题突出,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提高留学生的词汇量,促进学生词汇教学效率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首先要夯实词汇基础。比赛中暴露出留学生对词汇掌握不牢的问题,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注重对词汇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词汇交给留学生,而且对于教材中的词汇的讲解停留在单独的讲解词义,而没有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实际应用词汇的能力不强,为此教师要注重词汇实用性教学,将词汇教学置于相应的情景中,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内涵,同时重点讲解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词汇,并且通过重复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

其次重视以“句子”为中心的词汇教学。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应用词汇进行相应语境的造句:一方面教师要教授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构词方法,留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词汇,如果依靠教师的教授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教师侧重对汉语构词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猜词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助于学习的方法,比如督促学生每天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朗读课本,以此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留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当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高科技手段让学生展现相应的汉语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加强对汉语成语的教学。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而且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到成语教学的创新点,重点讲解成语词义的内涵、让留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提高学生应用成语的主动性。

(二)“汉语”比赛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力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比赛过程中选手的表现看,留学生的听力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听力教材。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汉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不要局限在课本知识,而是要多安排与留学生以后生活、工作联系紧密的材料,以便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布置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鼓励学生与中国朋友进行交流,通过实践交流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对汉语词汇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就是缓解留学生不敢用中文交流的负面情绪。

其次教师要以提高听力技巧目的,巩固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听力教学包含多种汉语知识,因此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词汇量的多少选择相应的听力教材,并且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听力教学过程的指导,比如在播放听力材料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朗读,以此观察学生的发音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于关键性的语言点要重点训练,因为重点语言点关系到整个听力的理解,因此小时要对关键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做好心理健康辅导。留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常常会有抵触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鼓励学生,缓解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力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以此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一些汉语版的流行歌曲或者影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对外汉语听力教学需要教师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三)“汉语桥”比赛对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首先要有目的的选择文化价值讲解。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选择文化背景的讲解,但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将中国文化讲解给留学生。共享多样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主动排除文化干扰,避免文化冲突,从而创造融洽并能够让彼此接受的沟通氛围。

其次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接受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文化实践活动,也是在课堂之外为留学生所上的重要一课。在课后,我们可以设计两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体验学习,如:皮影戏、剪纸、书法、篆刻等;二是对传统节日、地方风俗习惯的走访感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通过布置课后体验性任务,变文化体验过程为学习过程。这种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的文化渗透形式,可以让留学生将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运用真正融为一体。

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汉语承载着中国文化价值,对外汉语教学属于一个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重要秉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则,利用强烈的爱国情操去感染留学生,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精髓。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9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首先,语言载负文化,文化制约语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形成思想的工具,人类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其他语言结构里。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和制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言;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发展。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交流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次,交际与文化具有统一性。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与目的语国家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文化知识之所以成为语言交际的前提,是因为交际和文化具有统一性,交际与文化的关系,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要培养交际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第四,文化差异与外语学习相互影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词汇习语文化的差异、交际习俗和礼仪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价值标准的差异。因此,只有了解了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运用英语。

2、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2.1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提出了二级、五级和八级的培养目标。根据跨文化意识的内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以把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要求不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同时,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基本途径。可见,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在跨文化意识中是最基本的一个目标;第二,增强文化理解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障碍不在于语言本身,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将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因此,外语教学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必须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传统;第三,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应包括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四个方面的参数。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的知识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交际的能力;第四,逐步养成世界意识。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

2.2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主要是外语教学中交际文化教学的内容,交际文化常分为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语言交际文化包括词汇、习语、语篇、交际习俗和礼仪等;而非语言交际文化而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如“点头”在美国表示“赞同”,在中国也表示“赞同”,但在中国有时也表示“我知道”、“我听见了”等,而在希腊、土耳其部分地区却表示“不赞同”。再如,手势在各国也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正常”,将拇指朝下则表示“蔑视”等。总之,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同样重要,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策略

3.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英语教师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然而,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3.2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第二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平台。比如,利用多种教学媒体,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加强课外跨文化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篇10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的、辩证的。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差异极大,便形成了英汉两种语言间较大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文化存在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两种层面。文化所隐蔽的部分远远多于所揭示的部分,而“隐蔽文化是动态的,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旧的隐蔽文化被揭示,新的隐蔽文化又等待人们去探险”。这就是说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目的语文化缺失。为避免这种文化缺失,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跨越目的语文化障碍,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提高语用能力。

二.文化教学的现状

仅有目的语文化知识并不一定能促成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所以研究者开始研究母语文化的作用以及如何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

目前母语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重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明确指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上也都予以充分的重视。胡文仲、高一虹把文化课程分为五种,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文化课程。文秋芳也谈到,南京大学英语系为了培养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中外思想文化课程。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较高的母语文化素养会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产生正面影响。刘正光、何素秀从五个方面对外语文化教学中引入母语文化的重要性作了全面的论述。许克琪认为在“双语教学”中应关注中华民族文化遗失问题,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养。许力生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在交际中应“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

除了文化知识,研究者还提出要注重对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他们提出外语文化教学的主体目标是培养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理解。蒲红梅曾提出:在适量地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从目的语材料中理解文化的主体认知能力是外语文化教学的更为重要的另一个目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曹文也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文化教学应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

三.基于现状的再思考

1.文化教学的研究成果要运用到实践

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在实际运用中却不尽人意。文化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多数教师仍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有时凭自己个人的喜好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文化教学的内容也很不系统,充满随意性,导致学习者自主学习文化的能力薄弱。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在各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统一文化分类,制定统一的文化教学课程标准

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来进行教学。不同的研究者对文化的分类没有统一认识,对不同教学阶段应导入的文化内容也不一致。一些研究者主张在初级阶段导人的内容却是另一些研究者主张在高级阶段导入的内容或达到的目标;不同的教师受到不同理论主张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导人的文化内容也会不同。另外,在教材编写上,不同的编者也因对文化的定义和分类的认识不同而使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出现不同,这势必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文化内容不衔接、不系统。

我们鼓励学术多样,但在文化教学中应以被大多数所接受的分类方法为依据,制定统一的文化教学课程标准。进行分类时可以不同于社会学或文化学那么严格,以方便文化教学为原则,使文化导入有一定程度的条理性。只有统一课程标准,才可能对不同阶段应导人的文化内容、教学目的和方法、评估体系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才可能系统地编写教材,有效地促进文化教学的全面提升。

笔者较为倾向于采用张占一、赵贤洲等人的分类方法,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在教学的基础阶段以导入交际文化为主,在交际文化需要从理论上做出解释时可以兼顾知识文化,在高年级阶段以导人知识文化为主。高年级阶段导人的知识文化可以为基础阶段的交际文化提供理论解释,让学习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3.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编写教材,减少文化内容在各类教材中的重复

教材的编写应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文化内容。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发展,我们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不再根据传统习惯说否定或贬低自己的话,而是说“谢谢”、“还行”或其他肯定的话,这说明在面对表扬时我们和西方人已有了共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编教材时对“Where and where”、“Have you eaten?”之类的文化内容应少涉及或不涉及。在编写教材时,文化内容还应统筹安排,尽量减少在各种课程中的重复现象。在综合英语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应尽量避免在口语、听力、阅读等课程中重复。文学课也需要合适的教材,不能只是介绍作者、主要作品及特征,流于空泛。因为文学毕竟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它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我们要导入的文化内容需要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既要涉及与日常交际有关的文化,也要涉及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因此,对文学材料的选择、教材的编写需下大功夫。通过特定的语言要素导入文化同样需要处理导入的文化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问题,这方面的教材更需深入研究。

此外,还应加大对不同专业的教材的研究力度,现在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不同的专业编写的教材还很少,一般院校和师范院校也大都采用综合大学的教材。然而,专业不同,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应有所不同。因此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教材,这样文化教学才有针对性。

4.引导增强对母语文化的理性认识

进行文化教学时应关照母语文化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目前应涉及何种母语文化内容和方法还无具体研究。我们不可能在外语语言课上过分注重母语文化。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耳濡目染,对本国的文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外语课堂上母语文化的导入应主要采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的方式进行。因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多是感性的东西,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对本国文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把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