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行业趋势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8:17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2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将食、住、行、游、购、娱与观赏、考察、学习结合在一起的能够改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资源,促进三农发展,同时使城市居民扩大了娱乐休闲范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

1.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我的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用景区的观念构建乡村景观用旅游的理念经营乡村、农民多业化可以使农民在经营农业的同时经营旅游业,让主业与副业并存从而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和休闲价值的旅游资源,总的来说,我国的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我国的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康体、参与、娱乐、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4)以疗养、康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服务意识欠缺,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3.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乡村旅游自身的内涵和特色,很多景区出现景观内容雷同,旅游产品粗制滥造等现象。旅游产品不能将资源充分的综合利用

4.环境意识差,许多景点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开发对现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乡村原有的风情景观进行改造,大兴土木,失去了乡村所独有的浓郁风情。

5.客源市场有限,乡村旅游大多为短期游、近郊游,因此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周边城市地区,受时间、经历、金钱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乡村旅游对于较远地区的旅游吸引力还不够。

6.对环境的破坏加大,旅游人数的增加对带来更多的废弃物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样会带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交通工具的汽车尾气是大气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我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策略

1.针对基础设计薄弱的问题,应当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由于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都是城市地区,因此在基本的生活条件与用品上要与城市接轨,例如厨房、厕所、用水、用饭、洗澡等设施及卫生的保障,其次要改善交通设施,可以在城市与旅游地之间建设旅游专线,交通改善了,游客通往旅游地的道路也就畅通了,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魅力,从而留住游客获取经济效益。

2.针对乡村旅游服务意识欠缺的情况,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对景区进行规划,对从业人员加强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旅游地的人才引进,对在岗服务人员以及即将上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3.针对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文化内涵方面,首先应该发掘乡村气息,树立鲜明的乡村景象,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在游客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次发现乡村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乡村旅游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表面层次的观光,也不能局限于资源的表面现象,要注重综合的发展与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才能开发出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具有独特的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

4.针对环境意识差的问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乡村旅游进行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想要长期的进行发展获得效益就要在短期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合理地安排与规划,科学的对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其次针对游客的空间移动中使用交通工具会对空气造成破坏方面,可以建立一条专门的旅游线路,并且使用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第三,针对游客素质低的问题,可以在景区内进行宣传教育,加强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3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4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5

 

在实证研究中结合网络关注度对乡村旅游特征进行分析的成果尚属空白。而伴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不断重视,乡村旅游将迎来极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对乡村旅游大数据的实证分析将是构建乡村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信息基础和决策来源,如能将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引入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其效果势必事半功倍。本文基于旅游大数据中的网络关注度对当前乡村旅游表现特征进行时空分析,对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的 2013 年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3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5. 91亿,中国有 13. 5 亿人口,网民比例为 44%。2013年上半年共计新增网民 2 656 万人,较 2012 年底提升了 2. 0%。这些数据都足以说明大数据时代网络搜索这一便捷手段的普及程度。百度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指数便是基于百度等搜索对目标关键词计算出的关注度。旅游业的发展与游客的关注度息息相关,借助百度指数这一渠道,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目的地区域不同时间段的网络关注度及趋势曲线图。本文采用 “乡村旅游 + 乡村旅游网 + 乡村旅游攻略”为叠加关键词,检索获取 2011—2013 年乡村旅游日均网络关注度及 2013 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公布的 83 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变化曲线图,在曲线图上用鼠标截取全年所有日期的关注度数据。

 

1. 2 研究方法

 

1. 2. 1 乡村旅游发展的时态分析

 

时序特征分析包括四个层次,分别以年、月份、周和“黄金周”为间隔时段。大部分学者对网络关注度进行时态分析时较多的是针对一年内的季节和周时段变化进行分析,而对年与年之间的变化趋势关注不多,这与数据获取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如果采用日时段选取多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量变聚集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不对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选取哪一年的数据就缺乏足够的依据。对于年变化特征,文章首先根据2011—2013 年日均网络关注度以月份为间隔时段求取日平均网络关注度进行对比,如果逐年关注度变化相差不大的话,则可选取近三年数据的均值,如果逐年关注度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则应采取趋势方程进行预测。对于月份和周时段,同样计算相应月份和一周之内每天的日均关注度作为分析数据绘制曲线图。对于黄金周则根据目前国家法定节日: 春节、“十一”两个 7 天的黄金周,清明、“五一”、端午、中秋 5 个 3 天的小假期,则搜索乡村旅游各假期前后一段时间内的网络关注度日均值。通常游客会在出行前一段时间内进行目的地信息搜索,前人选取的时间段一般未超过节前 1 个月到节日 10 天内的时间段。

 

1. 2. 2 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分析

 

首先针对 2013 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公布的 83 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百度指数搜索,根据搜索情况按照关注度高低比较分析地区差异,如果关注度微弱则根据示范点的地区分布进行直接比较。比较示范点地区差异时,将地区示范点数目所占比重结合当年各地区的农业产值贡献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各地区的农业产值贡献率等于各地区农业产值除以全国农业产值。

2. 2 2011—2013 年乡村旅游周时段网络关注度特征

 

计算 2011—2013 年每年乡村旅游周时段网络关注度后,发现三年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取三年均值得到其周内网络关注度的日均值,周一 到 周 日 依 次 为: 251. 68,255. 07,251. 71,251. 51,234. 28,204. 22,209. 79。从数据中不难看出,一周之内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平时较高,周末较低,周三相对周二略有下降,周二最高,周四、周五继续降低,周六最低,周日略有回升。这一特征与乡村旅游周末出游人数较多互补,同时也暗示乡村旅游在平时存在潜在游客市场。乡村旅游游客平时为周末出游提前做资料收集并进行网上搜索,一般提前 3 ~ 4 天搜索目的性最强,因此周二和周三达到关注度的峰值,出游时因为出游关注度较低,周六到乡村旅游的人数最多,此时关注度最低,而周日休息时间即将结束,关注度开始回升。同时关注度走低的持续期不长,表明目前游客去乡村旅游停留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 3 天,说明乡村旅游在延长游客关注度的停留上需要采取相关措施。

  

2. 3 2011—2013 年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季节性特征

 

统计乡村旅游 2011—2013 年月份的日均网络关注度,同样发现这三年的季节特征相似,因此取三年平均值得到季节性特征,各月份的日均关度分别为: 172. 96,194. 01,252. 15,266. 46,275. 70,246. 03,208. 60,214. 92,229. 49,254. 75,267. 28,253. 04,,可看出,在时间层面上,对乡村旅游的网络关注度在5 月份达到最高,1 月最低。在1 月至5 月期间呈上升状态,5 月至7 月期间呈下降状态,7 月至11 月呈直线上升状态,12 月开始回落。总体上呈“双峰”特征,主峰在5 月,次高峰在11 月,年均值为236. 28,将日均关注度高于年均值的划分为旺季,反之为淡季,则3 月至6 月、10 月至12 月均为关注度旺季,1 月至2 月、7 月至9 月为关注度淡季,出游一般相对关注度存在短期的滞后,因此乡村旅游出游的旺季仍在3 月至6 月和10 月至12 月,这与这两个时段分别是适合出游的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有关,且“五一”和“十一”分处这两个时段,对游客乡村旅游的热情有一定促进作用。

 

2. 4 2013 年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以2013 年12 月9 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公布的 83 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指数搜索,发现所有示范点均显示“未被收录”,因此直接根据 83 家示范点进行地区差异比较。可以看出,华北地区示范点数目最多,所占比重约为 23%,其次是华东和西南地区,华中、东北和青藏地区示范点数目较少,位列后 3 位。结合各地区的农业产值贡献率来看,华北、华东、青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基本匹配,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优于乡村旅游, 西南、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优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基于大数据背景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创新视角的时空结合分析,揭示了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关注度在年、月、周与“黄金周”等时段的分布特征及区域间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从研究视角上将网络关注度从城市旅游传递到了乡村旅游,研究方法上将时间与空间进行了有机结合,在空间分析上创新地将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有效的对比,其研究结论系统直观地展示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及促进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改进空间; 为改善区域间乡村旅游与农业协调发展的不平衡现状,结合网络关注度对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有效影响并促进其与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参考。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可知:

 

(1)网络搜索引擎在农村旅游信息获取上存在较大程度的上涨和挖掘空间。

 

(2) 一周之内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周二最高,周六最低,周日略有回升,且乡村旅游游客平时为周末出游提前做资料收集进行网上搜索,一般提前3 ~ 4 天搜索目的性最强,游客去乡村旅游多为3 天之内的短期出游。

 

(3) 乡村旅游的旺季在3 月至6 月和10 月至12 月; 乡村出游的关注度在清明、五一和端午比其他假期要高,且这三个假期皆是节前1 天搜索目的性较强; 元旦和春节游客乡村出游的热情并不高。

 

(4) 结合 2013 年全国 83 家示范点地区分布和地区农业贡献率的比较分析发现: 华北、华东、青藏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基本匹配,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优于乡村旅游,西南、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优于该地区的农业。说明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上加深力度,而西南、西北地区则应在以乡村旅游带动农业发展上下功夫。本次研究设计基于网络关注度对乡村旅游的时空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因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作者自身水平所限,乡村旅游的空间差异分析未能结合到具体的网络关注度,导致时空异质性的有机结合程度不高,随着乡村旅游大数据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今后应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Lovejoy K,Waters RD,Saxton GD. Engaging stakeholdersthrough Twitter[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2,38(2) : 313 - 318.

 

[2] 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 - 近 20年文献回顾[J]. 资源科学,2014,36(1) : 200 -205.

 

[3] Duarte P. Evolu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portugal: A 25 years a-nalysis[J]. e-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2010,8 (3 ) : 41- 56.

 

[4] 朱璇. 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 - 以虎跳峡徒步路线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7(6) :73 - 78.

 

[5] 郑凤萍,杜伟玲. 黑龙江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8 ,(1) : 75 -79.

 

[6] 李山,邱荣旭,陈玲. 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景区网络空间关注度: 时间分布及其前兆效应[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6) : 102 - 107.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6

关键词:国际旅游业;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问题与对策

本文系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专业负责人培养基金项目(201212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安徽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7日

近年来,安徽在发展旅游方面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和开发建设农村丰富的旅游资源,逐步把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村建设成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国同胞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在国家鼓励居民旅游消费政策的刺激下,随着游览区的整修、旅游景点开发力度的加强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安徽国际旅游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旅游经济是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一、安徽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安徽省国际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在国际客源市场,2011年安徽共接待入境旅游者达108.4万人次,是1995年的7倍;安徽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是国际客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旅游的大众化发展,安徽省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2006年安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08.4万人次,年均递增21.8%,比同期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的增幅高1个百分点。国际游客占全部游客的比重为0.8%,比2000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二)旅游收入大幅提高。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游客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收入大幅增长。安徽省国内旅游收入由2000年的150.4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3亿元,年均递增22.5%;国际旅游收入由2000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亿美元,年均递增24.7%。2011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511.7亿元,比2000年增长4倍,年均递增22.6%。

(三)旅游环境日臻完善。随着对国际旅游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接待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强化,旅游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到2011年安徽有旅游星级宾馆400多家,各类旅行社近千家,旅游部门职工人数7万人。全省旅游涉外和星级宾馆拥有客房2.9万间,床位5.4万张,客房出租率为62.1%。

(四)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快速增长,综合交通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通达深度大幅提高,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主要航道和重点机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网加快形成,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五)旅游品牌基本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取得较大进展,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五大部级风景名胜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歇县、亳州、寿县3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和22处国家森林公园加快了开发建设步伐,一批省级景区景点也不同程度地纳入了开发范围,一些重点旅游景区已先后开通了索道,全省已初步形成皖南、皖北、皖东、皖西、皖西南、皖中旅游区基本格局的雏形。以黄山、九华山为代表的安徽省旅游业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并形成品牌效应,带动省内其他旅游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创汇增收、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一个能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利民产业”和“富民产业”。

二、安徽省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安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具有政府支持、本地市场大、城镇化进程快的有利条件,虽然安徽国际旅游业发展很快,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大范围的粗多精少、小区域的雷同单一,亟须统筹协调,完善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提升。

(一)旅游发展中无规划开发现象较严重。安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强调先规划后开发,要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注重新建住宿、娱乐、接待等设施与当地环境的协调,切不可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

(二)旅游产品存在高度趋同化。在旅游发展中,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

(三)旅游发展中缺乏营销和质量意识。目前,安徽省内众多已开发、正开发或即将推向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普遍无宣传口号和规范的乡村旅游宣传资料,依托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不足。没有规范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休闲旅游中没有明确的吃、住、玩量化规范标准;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缺乏有效的岗前培训。另一个是利用互联网的宣传做得不够,虽然主要旅游风景区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介绍景点的多,介绍住宿条件、推荐旅游线路的少,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四)交通区位是制约安徽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区位是指区域在交通大格局中的位置、客源地到旅游区的空间距离及可达程度。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襟江带淮,地理位置优越,然而安徽主要景区景点缺少便捷的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的干线交通。安徽主要旅游区大多为资源型旅游地、山岳型景观,地处偏僻山区,交通条件较差,尤其是高等级公路里程较短,严重制约了其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民航是国际游客出入境的主要交通方式,而目前安徽尚无固定的国际航线,国外游客不能直接到达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基本上是以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和口岸城市中转而来,造成来皖游客转机次数多,周转时间长,逗留时间短,无法产生足够的旅游消费。

(五)旅游资源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从安徽省目前的旅游格局看,具有这样的特点:皖南热、皖北偏冷,黄山和九华山热、其他旅游景点偏冷。安徽的旅游景点确实很多,但由于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许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交通不便,一些旅游资源所在的市县经济条件较差,开展高水平旅游的难度也较大,从而使旅游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全省大旅游市场还没有形成。

三、安徽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策分析

(一)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在旅游区成立乡村旅游发展领导机构,综合管理乡村旅游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制定出台一系列行业标准,明确乡村休闲旅游中吃、住、玩的量化规范标准;拟定乡村旅游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实施乡村旅游许可制度,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强调了差异化与个性化发展,注重地方性与导向性,引导与鼓励城镇创建突出特色。通过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位、机制、机构、规划、资金、人次、政策、宣传、旅游安全、乡村风貌、社区参与等,创新旅游发展政府主导模式,改善与提高农村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

(二)注重政府政策的扶持。结合安徽实际,在把乡村旅游业的概念和范围界定的前提下,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对纳入乡村旅游点的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村、公司、农户,主要从农业税收、道路交通、村庄整治、人员培训、公厕建造、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包括税费减免、政府补助、工作指导等。此外,国土、工商、卫生、旅游、财税、公安等部门在投资主体领取相关营业证件、搭建“乡村旅游”经营用房、税收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三)加强政府部门对国际惯例的学习。政府部门应加深了解国际惯例,做到知己知彼,提高交易谈判能力,也使有关政策更加符合国际规则,同时在维护安徽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合理扩大国际旅游业利用外资规模和方式,如尽快解决现行土地使用权期限与外商投资饭店合营期限之间的不协调等问题。此外,还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与WTO相符合的行业法规和管理条例,打破现在普遍存在的旅游地区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进一步规范旅游业的市场“游戏”规则,适度发展中低档旅游服务设施,适当降低旅游服务价格,并注意价格竞争与产品竞争,为所有参与竞争的旅游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旅游市场环境。

(四)打造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活动是一个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在内的综合性文化经济活动,因此要求旅游业应是一个包括住宿业、餐饮业、景观业、娱乐业、商业、公交业等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必须形成以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综合服务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国际旅游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五)加速旅游企业集团化、网络化经营。在旅游产业组织国际化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为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迎接挑战,安徽省旅游企业组织重组,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化、网络化经营将是一种必然选择。现代竞争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大集团、大公司的竞争。安徽省的旅游企业如果不朝大集团、大公司的方向发展,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竞争力,就不可能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集中发挥区域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品种优势和人才优势,取得规模效益。旅游企业重组,实行集团化经营。

(六)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安徽的旅游企业都在国内发展,真正懂得国际经营的人才很少。为此,我们要放眼世界,培养和吸收人才。首先,借用外国人才。选少量外国著名旅游管理公司的高级人才帮助管理我方企业,在学习和模仿中积累经验,成长壮大。其次,招募留学人才。招聘留学归国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特长和管理经验,参与国内旅游服务贸易的建设。

(七)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善服务质量,增强营销宣传力度。对现有的正在开发的或即将推向市场的旅游项目,要确定口号、编制产品、线路,适当编印乡村旅游宣传资料,注重网络化宣传(辐射广、成本低)。创新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精心包装,筹划和推介乡村旅游项目,借助各类旅游节庆活动、黄金周等载体,依托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政府主流媒体也可适当向乡村旅游宣传倾斜。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把农民致富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农民创旅游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农民把森林、农田、果园、房舍、庭院等经过必要投资和简单改造,发展成为旅游用地或旅游设施,支持农民创办和经营股份制乡村旅游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燕.WTO背景下完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立法的思考[J].法制专题,2006.2.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7

一、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国家政府政策制度的支持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与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特色餐饮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提法不谋而合。文件的出台后,海南拟在三年后,建设10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和100家观光果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一年四季日光充足,常夏无冬,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1.5%,有着极高观赏价值的热带红树林、青皮林、珊瑚礁等景观。除此之外海南还有有独特的热带农业、渔业、药业(南药)、种植业、养殖业、晒盐业等资源。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面积的38.7%。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三)人文资源优势

在饮食方面,海南的饮食文化依靠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盛产多奇特罕见的山珍海味,以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取胜,特别在海南的乡村地域更是有多种特色饮食。如定安农家猪,万宁和乐蟹等,每种美食都能成为当地亮点。在民间工艺文化方面,海南民间工艺品以黎、苗族民间工艺为主,包括纺织、刺绣、编织、印染、雕刻、制陶等方面,这些工艺文化都源自于乡村,发展于乡村。在民族节庆文化方面。海南岛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地区,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民族节庆文化艺术并极富特色。如府城换花节、苗族三月三、海南东线各乡县的军坡节等,融合于独特的田园风光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四)交通优势

拥有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个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国内定期航线156条和多条包机航线。粤海铁路通道、环岛高速公路和在建的东环快速铁路,形成比较便捷的进出岛和岛内多种形式的旅游交通网络,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万公里,全岛已形成了水陆运输的总体网络。

(五)客源市场优势

“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发展的潮流趋势,被愈来愈多的游人所重视,特别是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家庭出游、离退休职工、入境游客。海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旅游业是海南的主导产业。近年海南接待的游客量超过了1500万人次,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各项旅游发展措施的不断出台,海南在国内外的影响与日俱增,游客接待量近年都呈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此外,海南城市居民有200余万,这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

(一)概念混乱,缺乏统一规划

许多经营者不顾原先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土木,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且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很多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未将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经营者盲目地投资与开发,结果导致资源开发的单一性、重复性、低层次性。最终导致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差,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人员缺乏

乡村旅游因其自身发展的限制性特点,使得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服务人员极为的缺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资源为依托发展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谈薄等因素已构成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旧的发展思维里,大部分人认为乡村旅游不需要高层次的旅游酒店和旅行社管理人才,实际的乡村旅游实践中,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和村民担任,管理人才的缺乏由此可见一斑。

(三)乡村旅游缺乏特色品牌,产品开发滞后

海南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仍然不够丰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较少,缺少特色品牌建设。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餐饮、“农家乐”、观光园等形式上,产品配套性不强,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不全,在休闲、娱乐和购物方面的发展相当的薄弱。海南依靠黎苗风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规模有限,未打造出海南独有的特色品牌。

(四)环境保护意识差,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

海南乡村旅游在开发时,大兴土木,城市化倾向明显,乡村特色大受影响,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薄弱,重开发,轻保护。开发乡村旅游的主体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战线,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不合理导致了海南乡村旅游业的盲目发展,对旅游资源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表现为对旅游资源的索取大大超过了旅游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对旅游资源缺少维护也加快了旅游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五)领导重视不够,政策扶持少

海南乡村旅游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领导重视不够,缺乏政府部门归管,没有科学规划的发展引导,无优惠政策扶持。有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民、企业投身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导致海南乡村旅游比较冷清。

(六)乡村旅游整体宣传不到位,市场知名度低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8

摘要: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发展在现在社会很发达,但是也是一个很存在挑战的事宜。中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也需要发展,而且农村大多是青山绿水,只要好好开发都会十分吸引游客,政府也很重视农村的发展。中国城市已经发展到了顶端,要想将中国生产总值再次提高,只能选择改革农村社会的体系。但是乡村旅游能发展好也面临许多挑战,各个地方的农村会有竞争意识,会更大力发展自村的旅游事业,可能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可能为了发展自己的旅游景点与其他正在发展旅游的产生激烈竞争,还可能激化成矛盾,所以要发展好农村旅游事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当然为了中国快速发展,我们的政府要迎难而上,大力支持与开展农村旅游事业。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挑战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反思

1)现在消费者都追求心灵上的放松,旅游事业就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开发和发展的事业,现代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即将跨入全面小康,旅游事业绝对是有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的。当然发展旅游业需要国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拉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也要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合作,达到双赢,城市的工作者压力大,无心工作,旅游可以放松心情,城市工作者们到了建设好的乡村旅游,愉悦身心,得到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放松了精神,不在紧绷与劳累的工作,旅游完回到城市就能更加专心投入于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城市的工作者们的专心工作能使城市工作得到进步。农村也有了固定收入,旅游业蒸蒸日上,农村居民的生活也会更好,许多农民也不用只局限于种地,收入少投入高。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城市的经济也能得到推动,农村有了固定收入,由此可见,只要能发展起农村旅游业就能达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

2)当然每件事都是有利有弊,旅游事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许多益处,当地物品引入更多种类做到品种多样化,农民的收入不再受局限性影响,旅游服务更完善,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会受到影响,吸引的游客越多,游客区打扫的难度也就越大,清扫的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可能会更严重。因此生态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地居民为了取得利益,增大旅游必须品的价格,使得来旅游的旅客得到物价上的不公平对待。也有可能当地的居民为了增加景点,把不应该设立为旅游景点的地方开发成景点区,影响其他产业的生产与发展。也有可能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忽略了其他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全面发展经济。当地的乡村文化可能受到外地人员的影响。所以要完善旅游业,必须考虑周全,考虑所有利弊,传扬优点,尽力避开缺点与弊端,相信旅游业的优点能代替缺点,传扬文化,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二、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突破相关思路

(一)把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

许多人都喜欢去旅游,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目前各种企业项目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型事业之一,只要顺应世界发展的这一趋势,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使乡村奔向小康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镇选择了这一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农家乐已经家喻户晓,许多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承包制的农场,都很好的在这个社会迅速的发展下去,中国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种趋势,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改革已经指日可待了。

(二)重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许多的乡村都在向着城镇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乡村当地的文化也在不断的缺失,失去了它应有的传承,要想保护中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选择,保护中华文化的遗产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中国的经济,政府会迎难而上,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时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比如物价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标准价格并进行实时调查,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于环境问题,可以加派人手,减轻每位清洁人员的工作量。主要是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中国的传承文化。

(三)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想要促进乡村旅游和生态建设融合一起发展,就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加强:1、研究生态性存不存在乡村生态空间边界,怎么判断乡村生态系统是不是完整的,怎么判断它的安全性,怎么管理生态空间,怎么确定适合旅游发展的方案。2、研究乡村性,只有保持完整的乡村性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果将乡村拆并,对乡村进行整改,一些整改措施如:改厕改水,用机械进行播种,将家禽进行圈养,是不是会将乡村改的过于城镇化,影响其乡村气息。乡村变得现代化和乡村性还有关系吗,如果出现居民诉求过于现代化,会出现中国发展现状与人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三、结语

只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民的利益不发生冲突,能最大化的提高国民经济,可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加快乡村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经济建设搞好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也会紧跟上去,便有利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当然在这一发展方向上会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与全国的专业人士相互讨论,全面完善其中的相关管理制度,再配合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优势,将中国的旅游业推动到一个顶点,将中国最美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再相应融合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中国特有的中国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应推动着商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民生问题,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生态环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307-314.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化;温泉村

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兴起于十九世纪,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处于成熟稳定发展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人们关于暂时摆脱工业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休闲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符合旅游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因此休闲化也必将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归纳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并以随州市大洪山温泉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乡村休闲旅游概述

1.乡村与农村。“乡村”和“农村”这两个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两个对等的概念,即指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但我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这两个词进行分析。首先,“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侧重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其次,“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在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由于旅游本身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现象,因此,本文从旅游研究的角度将“农村”视为“乡村”进行讨论。

2.乡村旅游与乡村休闲。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而且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回顾近二十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在由以单一粗放的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为典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向以强调参与性、体验性的乡村休闲的新模式转换。

二、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

结合既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总结出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发展模式多种多样,这是由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第二,发展层次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仍处于中低水平;第三,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存在城郊型、景郊型、村寨型三大类型。城郊型主要依托城市而发展,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景郊型主要位于比较知名的景区附近,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生状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村寨型则主要是依托特色鲜明的村寨及其群落来开展乡村休闲旅游。

三、实证分析

随州市洪山镇温泉村,位于“楚北第一峰”――部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北麓,该村的旅游发展属于典型的景郊型。本文将结合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以温泉村为例对其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温泉村旅游发展现状。温泉村全村662户2316人,面积18平方公里。温泉村距离洪山镇区6公里,与随州、枣阳、宜城、钟祥、京山五县市区均在50公里左右,寺沙省道、周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该村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资源――天然温泉。

随着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升温,温泉村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山庄”等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项目。将旅游资源与周边景点深度整合,附着在大洪山游览线路上,形成“登大洪山,游琵琶湖,看火山口,洗温泉浴,食农家乐”的游览模式,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利用。另外,由湖北玉龙投资控股集团在大洪山部级风景名胜区投资兴建的温泉旅游度假项目――玉龙温泉欢乐谷也坐落在温泉村。这一重量级的旅游项目对温泉村的旅游发展及经济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温泉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实地调研和对温泉村相关负责人进行现场访谈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些有关温泉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乡村休闲旅游的认识不高,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大氛围尚未形成。总的看来,全市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乡村休闲旅游投入不足,扶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需要强化。村民对乡村休闲旅游缺乏认识,据该村的村支书介绍,村里从事旅游工作的村民不到一半,很多都选择外出务工。已经从事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户满足于眼前的经营现状,进一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意识不强。

②缺乏整体规划控制,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不够。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和挖掘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产品少而单一,规模小而分布散,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旅游产品的特色、创新和深度开发做得不够,各旅游要素的开发还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的对外推介工作需要加强,还没有树立起与大洪山风景区相适宜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③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对已发展起来的农(渔)家乐等乡村休闲项目的服务、引导、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农家乐项目布局混乱、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制约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住宿、消防、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饮食卫生安全需要加强,村里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

3.温泉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①积极探索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专业旅游服务公司,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公司+农户、公司+旅游点、公司+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旅行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挖掘、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和投资实力。同时积极寻求与玉龙温泉欢乐谷项目方的合作,使该项目的旅游辐射作用将温泉村的旅游发展带动起来,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②加强宣传推介品牌包装。制定完善的乡村旅游促销方案,对乡村旅游分市场、分目标、分手段、分时间地统一形象、统一口号、统一定位进行市场促销。将大洪山温泉村特色旅游产品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区域旅游捆绑促销。新闻媒体开辟专刊、专版、专栏,集中时段和版面强化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宣传。在市区主要游客集散地、景区景点设立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广告牌。完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的研发与设计,打造知名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借助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知名度,主动将温泉村乡村休闲游与温泉度假游进行对接和合作,实行捆绑式促销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互动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建设,通过互联网,介绍景点、节庆活动、往返交通、服务设施和客房、餐厅预订等信息。

③完善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优化经营管理、培训机制与配套服务。首先是全村基础设施条件的跟进和改善,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要条件。其次是要注重与旅游人才培养单位的合作――如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抓手,强化对导游、讲解员、经营管理、服务等乡村休闲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此外,应加强对村委会领导的培训,组织外出考察,着力转变其旅游发展观念,提高其对乡村休闲旅游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明,李健,钟永德.休闲化是旅游业提升的必由之路:基于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的视觉[J].旅游学刊,2006,21(9):8-9.

乡村旅游行业趋势篇10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生产、民俗风情、农村文化、农家生活、村落古镇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1]。作为旅游的一种模式,因其自身具有的一些特色与优势,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相关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本文选取国内权威杂志《旅游学刊》和国外三大权威杂志之一的《Tourism Management》上面发表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清晰地看出国内外在乡村旅游研究方面的一些异同,同时也能了解当前乡村旅游研究的一些进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乡村旅游研究的未来趋势。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国外乡村旅游最早起源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负面效应不断显现,面对各种城市生活的压力,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乡村旅游也就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进入90年代后,乡村旅游更是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如今,很多欧洲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已经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国内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1998年“华夏城乡游”,1999年“生态旅游年”,2006年“中国乡村游”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的乡村资源纷纷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在中国迅猛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如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游”、云南“村寨游”等。如今乡村旅游又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相适应,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前景十分被看好。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将不系统的、定性的符号性内容如文字、图像等转化成系统的、定量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可以用来厘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信息内容,对事物发展作预测。因此,本文就将内容分析法与乡村旅游研究相结合,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收录的乡村旅游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概况、文献所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与动态。

三、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分析

(一)研究文献概况

为了了解近年来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进展,笔者主要选取《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的具有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正规论文文献进行分析。《旅游学刊》作为国内旅游界公认的权威性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旅游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旅游研究发展的走势。所以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文献主要是分析《旅游学刊》上以乡村旅游为主题、自2004年-2013年以来的50篇文献;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文献则主要是分析来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期刊《Tourism Management》上以“rural tourism”作为标题字眼的同时间段的19篇文献。

从两大期刊不同年份对乡村旅游文献刊载量(图1)可以看出,两大期刊每年都有乡村

旅游方面的相关文献刊载,可见乡村旅游还是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但是从图1中明显可

以看出《旅游学刊》上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明显多于《Tourism Management》。由此可以推测,因发展乡村旅游的成熟度不同,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度明显高于国外。再分析折线的走势会发现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在2006和2007年有达到一个顶峰,笔者推测主要是受到2006年被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的影响,其余年份走势相对比较平缓;而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则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缓的走势。

(二)文献研究方法分析

每篇文献在构思写作的时候都会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关于研究方法的分类也不是十分统一,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且结合选取的文献特点,把研究方法分为以定性研究为主和以定量研究为主的两大类,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在以定量研究为主的文献中,运用或构建模型的文献比例颇大,故在最后的分类中把模型运用或构建也作为一个单独的分类,分为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主、模型运用或构建三大类,相关统计结果可见图2、图3。

从图2可以看出,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仍然以定性研究为主,2004年―2005年均没有定量研究方面的文献出现,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量研究开始被学者所运用,并且还能占有一定的比例。由此可以推测,定量研究的方法逐渐被重视,乡村旅游研究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从图3可以看出,国外乡村旅游研究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定量研究显然占据主导地位,定性研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这既与国外权威杂志上文章多以定量为主的事实相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先进于国内乡村旅游。

从图2、图3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模型运用或构建在国内外乡村旅游中运用得不是十分频繁,但是其作为定量研究方法的一个分支还是表现出了专家学者对其的青睐,所以笔者推测,在未来的乡村旅游研究中,模型运用或构建的研究方法会被运用得更加频繁。

从对国内外乡村旅游文献研究方法的运用来看,我们可以推测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乡村旅游研究将会朝着更加量化和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定性研究将会被淘汰,定性研究作为一种与定量研究相辅相成的研究方法一定会长久存在,只是运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献比例会有所降低。

(三)文献研究主题分析

笔者对选取的所有69篇文献的主题进行总结筛选,最后一共归纳为10个主题,分别为:市场研究、社区参与研究、旅游资源研究、从业人员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及综述研究、发展模式与思路研究、感知与行为等心理学方面研究、其他。通过阅读每篇文献的主题内容,把每篇文献进行归类,最后按照年份和研究主题两个维度制成统计表格(见图4、5)。

综合两张统计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献在不同的年份侧重的主题不尽相同,国内外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此外虽然归纳的十个主题大致能涵盖到所有文献,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主题并不完全重合,从图5中可以看出旅游资源和从业人员方面研究没有文献涉及。

虽然两张统计表格能够反映出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许多差异,但是按照各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总数绘制折线图(见图6),会发现在很多的差异之中还是隐藏着一些相似之处。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主题热度还是偏向一致的,关于感知与行为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开发模式与思路的研究文献数量十分突出,可以说是乡村旅游的热门,此外利益相关者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的文献也较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