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十篇

时间:2023-10-30 17:33:17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1

这恐怕是人们对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观点分歧、莫衷一是的原因,什么都沾边,怎么说都有道理。既然怎么说都有道理,策划和实施智慧城市项目的人就可以充分利用“筐子大”的好处,什么好装装什么,把好看的、容易实施的、甚至是能捞一笔的项目放进智慧城市规划里。项目做完,城市“被智慧”了,然而对市民并没有什么用。

各有智慧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最没价值的事情是跟风,因为城市和城市不同,智慧城市也应该各有智慧。思路上,不妨把包罗万象、包治百病的雄心壮志暂且收起,挥动奥卡姆剃刀,把枝蔓砍去,只找一个突破口,要么把某个特色加强,要么把某个短板补上。我们有这么多“堵城”,哪一座通过智慧城市方案显著改善交通状况,就是了不起的成绩。(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交通规划和管理的尝试正在多个城市进行,或许一两年内就能传来好消息。)

国内研究借鉴较多的国外成功智慧城市应用案例,几乎全是开窄口深开掘的。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曾到日本考察,发现日本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很明确,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障能源安全为出发点,在丰田、柏叶等城市用不同模式试验,利用技术手段提升能源管理能力、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供应峰值、加强单栋建筑的能源安全,特别在社区层级,重点试验社区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如在柏叶,实现了统筹社区能源使用,白天用电量低时储存电能,晚上释放出来,还建立激励制度,为低能耗的家庭提供社区服务奖励。

再如韩国,几个智慧城市案例同样目标明确。首尔智慧城市提出“利用大数据解决市民小烦恼”,建立“开放数据广场”,目前已经可以公开的数据涵盖育儿、公共交通、停车场、餐厅等等,方便了市民生活。首尔市用数据和信息技术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如根据人流情况,改善公交线路。昌原的智慧城市建设,聚焦在一个点上,即应用信息技术建立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也取得了切实有效的成果。

地理环境、人口情况、经济形态塑造了特色迥异的城市,需要用量体裁衣的细致,让它们各有各的智慧。

不离其宗

面对特别能装的“智慧城市之筐”,做减法、用剃刀,可能比做加法、大而全更可贵,更容易做出成效。有了成效,形成模式,又可以做乘法,把模式推广到其他也适合的城市,也可以做到一定程度再做加法,增加功能。

手持奥卡姆剃刀来考察各种智慧城市方案,帮它们瘦身,但不能乱剃,必须把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前景可视化,把握智慧城市的“逻辑图景”。

可视化在智慧城市的讨论中已经被常常提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比喻意义上的,意思是智慧城市的“蓝图”可以用可视化的方式绘制出来,让策划者、实施者和使用者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促成互相理解;一个是实际意义上的,通过分布在城市中的摄像头、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图像信息,可视化呈现,实时应用于调度指挥和应急管理,并存储部分信息,形成数据库,进行分析挖掘,非实时应用于城市路网规划等。

智慧城市专家、浙江大华公司副总裁张伟对本刊记者说,可视化是智慧城市应用的关键,因为“眼见为实”,视频信息是研究日常城市居民通勤、商业中心人流、大规模活动进行时人群的聚集和疏散等的一手信息,比其他信息都直观都可靠,因此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视讯方案应该成为智慧城市方案的一部分,功能涵盖平安城市、交通、城管、环保、旅游、农业,不一而足。可视化应用方面,韩国也有一个典型案例――松岛智慧城,全城摄像头连接到一个智能控制中心,用于各类日常调度,并处理突发性事件。

张伟说,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常常跑偏,是因为实施者过于重视建机房、上设备,却不太重视这些机房和设备究竟要产生什么效果。回到智慧城市的初衷,还是应该为市民服务――如果一个智慧城市项目和市民没有关系,很难说它是必要的。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全部出席。会议提出统筹“五个三”: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智慧城市的要义,也在其中。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2

【关键词】有线电视;智慧城市;发展

一、有线电视网络的组成及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一)有线电视网络的组成

多域广播传输方式是有线电视网络的主要信息传输手段。多域广播传输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信号源、前端系统、干线传输系统以及用户分配系统,信号源;就是选定区域的电视信号来源,其主要涵盖选定地区的开路电视信号、自办电视信号及卫星电视信号等等。前端系统的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QAM调制器、CA、光发射机、推流交换机、编解码器、复用器等等元件构成。多域广播传输的干线传输系统的组成较为简单,大致分为四部分;光缆、电缆及光接收机、干线放大器。现阶段国内开始实行“一省一网”战略目标,逐渐打开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初步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格局,当局已建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有线电视网络的前提条件,必须保障其建设过程中技术的进步,以此实现对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伴随网路光纤化、网络传输数据化发展,推动了网络的发展以及业务技术的发展进程,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自身基础技术及网络功能与应用服务之间越发模糊,导致出现底层传输与接入技术重合的情况。采用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全新信息技术,以此完成全面感知、普适计算以及运用融合。因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一省一网”战略,故而如今网络层必须以“统一协议”为建立基础,“一省一网”的统一化发展要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对应用层面来说也达成了对不同种类业务的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注意的除了技术上的进步之外,还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因素的变动。

二、智慧城市体系建设思路

(一)智慧城市体系

所谓的智慧城市体系可解释为数字化城市与物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大致可分为智慧传感网、智慧控制网、智慧安全网三个部分。通过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来实现信息的传输、数据的处理、分析、整合,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必须围绕城市云计算处理中心运行,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向城市智慧设施传达指令,以此达成更好地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应急指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二)如何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初期,首先要把整合建设资源作为工作重心,提前了解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建设的计划方案,而后制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建设规划、具体步骤实施、合理分配资源逐渐整合为一个完善的、符合政府要求的智慧城市需求的技术方案。城市云计算处理中心就像人的身体结构,自身是心脏,以基础网络作为“血管”,数据作为“细胞”。智慧城市要想更好地完成建设,需要发展自身在政府建设规划中的地位,以此来提高参与度。

三、智慧城市体系建设的应用领域

(一)政府管理

地方政府应重视强化管理政策,以此提高办公效率,根据智慧城市体系,达成地方政府机关工作日常的网络化、信息化目标,为了保证政府的决策信息可以快速传达,必须确保政府网络办公的透明度,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开展工作。整理融合智慧城市统一监管、统一审批、统一规划。譬如:城市基础建设全过程的监管、多项建设方案整合为一体、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等。

(二)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部门针对人民群众开设的民生及公共服务项目。譬如日常生活中农民公共教育培训基地整合各项相关资源,设立农民、农业主管单位、村组、农资单位;譬如物流管理智慧交通系统等。

(三)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整合了城市现有社会资源,从而推动社会产业发展进程,也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社会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到了极致。信息技术引导社会产业打开新的发展方向,比如智能旅游在资源整合及高校经营模式的开发等方面,致使传统旅游迈向智能化旅游的发展方向。智慧医疗;现阶段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都采用海外贸易进口的方式购得,其都具备超高的科技性,对数据处理的能力极强;总而言之智慧城市的建设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目标。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以3S(GIS、GPS、RS)、2C(Computer、Communication)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数字城管在北京市东城区诞生,并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得到推广。数字城管在不到十年的发展中,既引发了我国城市管理模式的深刻变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从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数字城管的社会期求。问题发现滞后、预警被动、社会管理压力增大等城市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数字城管必将为“响应更及时、手段更先进、覆盖更全面”的智慧城管所取代。

一、世纪之交我国城市管理发展模式的逻辑推演

综观世纪之交我国的城市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城市管理在新型城市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下演进的历史轨迹。在不足十年间,不仅完成了由传统城市管理向数字城管的飞跃,而且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即将迈入到智慧城管的崭新时代。从技术层面看,数字城管是对传统城市管理的“扬弃”,智慧城管将是对数字城管的“扬弃”和全面超越。在时代诉求、管理手段、反映方式、社会效果等方面,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展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管理在经历相对短暂的数字城管发展阶段后,将逐步迈入智慧城管阶段,在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智慧城管的生成语境

智慧城管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融合、网络通讯、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信息获取自动化、监督管理精细化,业务职能协同化,服务手段多样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执法手段人性化,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智慧化。

智慧城管的产生既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充足的技术条件,也离不开政府角色转变和公民社会的推动。具体表现在:

(一)数字城管的行动困境

从客观来说,数字城管的实施,根本改变了传统城市管理“发现问题靠举报,处置问题靠突击,解决问题靠批示”的弊端,实现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处置标准更为精细、规范,部门责任更为明晰,尤其是3S、2C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推动了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粗放向精细、开放向闭合、单一向综合、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数字城管并未解决传统城市管理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如表2所示。

(二)智慧城市的蓬勃兴起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城市发展的步伐尚未放缓,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幕已在我国悄然拉开。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1];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社区正在一些城市蓬勃兴起,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城市管理,作为促进现代城市高速运转的重要一环,必须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语境中,加速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上实现与智慧城市的全面衔接,全面开启“智慧城管”的新纪元。

(三)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现代政府的实质是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才能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没有服务就没有现代政府。[2]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行政体制的改革力度,政府的角色定位正由“管制型”、“全能型”向“服务型”、“效能型”转变,政府实施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也由“强政府”、“弱社会”转变为“强政府”、“强社会”。要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政府在对城市的管理中,就必须彻底摒弃高高在上、“包打天下”的姿态,畅通民主管理的渠道。一是要进一步细化管理标准,明晰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确保管理不“失位”;二是要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涉及市容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城市管理对象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和全员参与的管理,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城市管理中强事后处置、弱事前预警,强日常管理、弱应急处置以及强问题处置、弱数据支撑的被动局面。三是要建立快捷的市民诉求回应机制和部门快速联动机制,打造“无所不在的服务型政府”,做到“有求必应”和“有应必灵”。

(四)公民社会的日益发达

经济发展的加速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育。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中,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日益分化,社会的自主能力、人民的参与程度得到提升。[3]

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实现民主管理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首先是有先进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这里的“公民意识”主要表现为:热心公益事业,主动负责的精神,憎恶崇善的品德,等等。公民意识的内在觉醒往往要外化为参与管理社会的“公民行为”,不仅参与问题的发现,还积极参与事件的处理和解决。但目前的城市管理现状却限制了公民“意识”向“行为”的转变过程。一方面,从内在来看,管理素养、专业知识尚不能适应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公民素质有待进一步锤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从外在来看,目前的数字城管系统尚不具备向广大市民开放“端口”的技术条件,市民缺乏参与管理的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而智慧城管对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市民“想管”、“愿意管”、“能够管”和“管得好”由可能变为现实。同时,政府的“顾客满意度”导向,也使政府必须采取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将市民诉求作为改善管理的第一信号、标准和追求。

三、反思与超越:智慧城管的发展维度

上述数字城管的行动困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数字城管在向“智慧城管”迈进中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对这一“行动困境”的反思,要进一步引入“智慧城管”的理念、思路和手段,以实现对数字城管的全面超越。一方面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通过整合、扩建、升级、新建应用系统,构建智慧城管的技术支撑体系,提供“智慧的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通过完善标准规范、协同机制、预警机制、评价机制、服务机制等,构建智慧城管的管理支撑体系,提供“智慧的管理方法”,从而为“智慧城管”提供全方位支撑。

同时,智慧城管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有机构成,必须在建设的理念、技术、方式等方面实现与智慧城市的充分耦合,全面体现智慧城市互联、整合、民本、创新、智慧等理念。智慧城市的主要特点:1.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 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借助于发达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3.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提高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的合作能力,实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4.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4]

(一)坚持智慧城管“互联”的理念,实现更全面的物联,进一步拓展管理领域

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向涉及到城市事部件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生命线管理等等与城市管理职能相关的诸多领域进行积极拓展,进一步丰富城市管理的物理对象和人文对象,并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视频识别等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感知、更智慧的识别,实现管理对象与管理服务的高度整合,从而为城市提供更全面的智慧化公共管理。

(二)坚持智慧城管“整合”的理念,促进更充分的共享,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

一是更有效的交换共享。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和身份认证、目录交换等技术平台的建设,确立信息系统之间的层次性,从而促进分布在不同管理部门间的海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共享、对比,为应用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通过数据的交换共享,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不再是信息孤岛,将更高效地协同运作,从而极大地推动城市综合治理和运营的良性循环。

二是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在互联互通网络,数据交换与共享基础上,以政府、城乡居民、企业的互动为核心构建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整合式的协同服务——政府协同办公、城市协同治理、面向城乡居民的协同式服务、面向区域的协同式管理等,从而为城市管理与运营提供更智能、高效,响应更灵活、及时的决策支持系统、管理服务手段、创新应用模式。

(三)坚持智慧城管“民本”的理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鼓励社会参与

如何最大限度服务好广大市民,是智慧城管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智慧城管将开创各类在线服务,打造全方位的服务交互平台,在城市网格管理、公共服务、静态交通管理、城市环境治理等领域进行积极拓展,畅通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深化服务互动。将涉及城市管理相关的各类民生信息全部引入智慧管理的服务交互平台,在事关民生的突出社会问题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化沟通渠道。提高信息查询效率,降低市民生活成本,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四)坚持智慧城管“创新”的理念,推进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决策支持

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传感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融合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强化信息获取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决策智慧化,立足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协作共享,推动智能系统的应用。同时,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具有介入式、互动式功能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决策模型,通过科学的决策分析更好地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规律,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从而推进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和谐目标。

(五)坚持智慧城管“智慧”的理念,运用更先进的手段,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基于目前数字城管主要依赖人力进行管理、拓展难等特点,以及城市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等实际,不断实现城市管理各环节的充分“智能化”,如智能感知、智能协同、智能分析等。城市管理中“智慧”因子的增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处置流程,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定位不准、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大大节省行政成本,尤其是数字城管无法预先感知的地下管线、桥梁监管等问题,在实现智能感知后,可以实现问题的预警和提前决策,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从而减少了风险成本的支出。另一方面,开发“市民通”等便于社会各层面广泛参与管理的先进设备,进一步形成管理合力,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

四、智慧城管的理想模型设计

建设“智慧城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要素、过程、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推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智慧城管建设必须包括组织层、技术层、制度层、共享层、目标层等五个层面的建设(如图1)。

(一)目标层

通过“智慧城管”的实施,着力建设“四型城管”,更好地展现政府智慧、务实、亲民、高效的良好形象。一是服务型。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城市政府、普通市民、行业主管部门等提供长效管理服务和应急保障服务。二是开放型。通过开放型的系统架构,实现跨系统的信息互通共享;通过开放型的市民互动平台,引入更多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同时,根据城市管理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扩展智慧城管的对象类别和区域范围。三是和谐型。通过采用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发掘多渠道的宣传口径、建设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平台等方式,打造“和谐城管”。四是效能型。通过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多元发现机制,提高综合协调能力,优化考核评价制度,全面系统地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二)组织层

组织保障是智慧城管建设管理体系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城市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的基础保障。要成立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城市级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指挥、监督、协调和考核智慧城管的建设与运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关系,明晰和细分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在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为加强智慧城管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应成立智慧城管中心,隶属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主要承担智慧城管的具体建设、运行、管理、考评等具体实施工作。

(三)技术层

主要包括智慧城管基础平台建设和应用建设。

1.智慧城管基础平台建设

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物联网平台、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等三大基础平台,为智慧城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智慧城管”云计算基础框架建设

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城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两大框架。“IaaS框架”,即:采用“网格计算”和虚拟化等技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存储、计算等服务器资源;“PaaS框架”,即:在“智慧城管”IaaS平台的基础上,采用SOA技术,对现有的统一认证、GIS、视频等基础应用资源加以整合,建设基于SOA架构的统一认证服务中心、GIS服务中心、视频服务中心,为“智慧城管”应用项目提供基础服务。

(2)“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

建立“智慧城管”物联感知平台,探索RFID、视频模式识别、无线远传水表、传感器、GPS等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对各类城市管理设施的智能识别、智能管理、跟踪定位、数据采集和在线监测等;建立“智慧城管”物联网络平台,归集感知层设备WiFi、2G、3G等各类无线接入入口,建立应用无关、运营商透明的统一短信平台,基于城市统一的无线数字集群平台建设“智慧城管”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平台,整合现有数字城管和数字执法业务系统网络资源。

(3)“智慧城管”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建设“智慧城管”数据存储、挖掘和共享“三大中心”。“存储中心”:在“智慧城管”IaaS框架下,建设城市基础对象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实景影像数据库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业务数据库,并加入时间维度,构建时空一体的“智慧城管”数据库。 “挖掘中心”:采用数据挖掘主流产品,为各类城市管理数据挖掘应用提供基础。“共享中心”:基于ESB技术以及交换技术,实现“智慧城管”内部各应用系统间信息自由流动。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需要加强内、外部的数据整合和交互能力,从横向部门获取的数据包括环保的工地噪声/河道水质等监测数据、交通管理部门的车辆信息、工商的沿街店家信息、规划的广告审批信息等,同时将智慧城管中的桥梁道路超重车辆的监测数据、各类执法案件处置数据等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

2.智慧城管应用项目建设

对现有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如数字城管、停车管理、“权力阳光”等)进行整合、优化、扩建和升级,并增加智能化因素(如实现智能化案卷提醒和回复),同时结合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重点建设“四大系统”:

(1)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系统

基于“智慧城管”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其它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建立城市管理智能预警以及分析决策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对城市管理难点热点问题、城市管理指标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专题的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

(2)城市管理全民公共服务系统

以网站互动、微博、“市民通”智能手机应用等为载体,整合目前城市管理行政审批、人行道违停、公厕等各类城市设施地理分布以及停车诱导等各类信息,提高市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与互动性,随时掌握社会舆情。

(3)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系统

基于视频预警和智能分析技术、GIS等技术,通过接入交警视频信息以及沿街商铺、单位信息的采集建库,借助“城管通”执法终端,建立覆盖市、区两级的图文互动的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平台,提高城市日常街面秩序的管控能力以及重大事件处置反应能力。

(4)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监管系统

基于“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利用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对广告牌、地下管线、桥梁、河道、城市亮灯、犬类、环卫作业车辆、建设工地等城市管理对象进行智能化监管。如:通过在广告牌中放入RFID芯片,借助实景影像信息系统,实现广告牌等街面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全景建库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接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运行状态信息,对地下管线安全状况进行监管;通过在桥梁、道路上安装远传地磅、监控探头,实现对超重车辆的实时发现,为交警、路政等部门执法提供信息;通过在建设工地上安装视频监控、噪声监控等设备,实现建设工地施工情况的远程智能监管,等等。

(四)制度层

一是健全运行制度。建立智慧城管的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业务协同制度、工作分析研判制度、任务指令制度、工作督办制度、业务改进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等各项制度。二是编制标准规范。根据智慧城管的管理内容、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的特点与要求,在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设计城市管理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标准规范。三是出台实施办法(或条例)。制定出台城市智慧城管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智慧城管的实施原则、责任主体、监督考核等内容,为智慧城管建设管理提供法律支撑。

(五)共享层

在现代城市高度智慧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建设SOA标准服务管理体系,使各个业务系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对外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这些服务涵盖了面向政府业务部门内部的业务数据交换服务,面向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分析数据服务,面向政府监督部门的评价考核数据服务,面向市民的城市综合数据信息服务等。依托SOA服务管理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系统进行平滑地对接,数据得以安全、高效、规范的方式流转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如:通过“智慧城管”提供的某时段、路段的停车情况分析,可以为交通部门提供有力支持,合理地推进城市停车位的建设和分配、规划出行线路、为车主提供最优化出行线路信息等。此外,智慧城管与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水务、智慧社区、智慧电力等都可以实现平滑对接,有助于缓解“停车难”、“卫生难”、“保序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等长期困扰城市的热、难点问题,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品质。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艰巨任务在短期内不会减弱。各城市政府唯有顺应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抢抓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的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实现打造人民满意、高效、智慧型政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王郅强.试论政府转型的目标模式[J].晋阳学刊,2005(1).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4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重要内涵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智慧城市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网络汇聚人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的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由此可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达到50%,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镇的急剧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规划管理无序、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等。近年来全国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城市出现的暴雨灾害以及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充分暴露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信息化带动,加强科学谋划和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破解城镇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体现。相比数字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在理念上,把人脑空间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空间来考虑,实现了从双空间理论拓展到三空间理论,同时更加注重面向人的需求和应用来拓展城市的内涵;在资源开发上,实现了由IT技术应用为主导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转变;在技术手段上,随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实现了技术水平上的突破;在应用上,实现了由简单初级的数字化应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转变,走上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路子;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由分散向宽带融合、智能移动、泛在互联的转变。从“数字”时代到“智慧”时代,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带来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功能布局中既能保障人们生活的便利,又能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能,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绿色环保的和谐城市,对城市的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经济、地理、人口、文化等综合信息,在各方数据协同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变成一个真正可量化和可衡量的实施目标,科学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规划的目的,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以此来建设一个“智慧政府”,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其次是带来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为继,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空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业控制智能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排,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培养带动一批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增量调优。

其三是带来统筹协调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新的要求。而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进行快速感知,智慧识别应急和突发事件,结合城市管理的预案,使政府部门拥有了智能化的调控,有助于准确、有效、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实现不同行业、区域的协同应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四是带来幸福宜居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智能交通让出行更加顺畅,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使市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化社区建设使得居民能够住的舒心。还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安防、智慧的物流……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智慧。所有这些,都必将推动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

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发展。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乡保障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时,依托城市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建立集办公、业务、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镇(街道)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包括乡镇、街道在内的整个市域逐步纳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财政投资与市场化运作并重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智慧城市资金保障体系。市财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和通讯运营商、知名IT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利用社会化运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节约集约。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对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在电子政务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新模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整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涉农服务资源,建立“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城市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有效载体,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方面,全力打造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管,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智慧社区试点项目进度,通过以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为平台向业主提供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建筑全过程,大力推行智能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业务流程管理、视频监控、GPS卫星定位、公用产品在线质量监测等平台及子系统,形成集多媒体展示、动态交互、无线数据采集、可视化管理、远程监控、智能引导、应急指挥调度、统计查询、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建专业基础资源平台。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把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流程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五是以人为本、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来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平台。在便民服务方面,将可整合的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并接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在物联网应用面,开展 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公安、住建、交通、教育等对视频监控的需求,对城市所有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全部纳入电子政务网,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市政、自来水、燃气、电力、通信、供热等地下管网进行智能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以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出发点,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广播,公交车抵达预报,停车场诱导、出租车电召等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化和均等化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智慧城市,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13,(3)

[2]董宝青:从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 2013,(3)

[3]成思危:建设广义智慧城市的八项主要任务,http:///opinion/mssd/shtml ,2013,(2)

[4]徐愈:对推动智慧城市的考虑,http:///html/detial/info/201301/html,2013,(1)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City,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notation type towns, building wisdom city is "multiplier"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ode "".

[keyword]: Wisdom city; cloud compu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智慧城市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的“转换器”。这是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2011中国智能城市论坛”上的发言。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一个进程,“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其实智慧城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抽象,它的一些功能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如市民卡、校园通、手机挂号、短信群发、手机银行、电子政务等,都早已在一些城市推广应用。

2.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还要求通过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智慧城市的特征

智慧城市是人的智慧与信息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具体来说智慧城市有如下几个特征:

3.1更深入的智慧化

城市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通过分布在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环境中部署的传感系统、自动监测、监控设施的联网,以及分布在城市中各个角落的个人、组织、政府信息系统,实现城市海量信息与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存储。

3.2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通过城市高带宽的固定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得以实时在线地连接起来,从而可以帮助用户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任务通过多方协作远程操作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城市管理与运作的方式。

3.3更有效的交换共享

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构建身份认证、目录交换、结算清分、信用评估等技术平台的体系性建设,确立信息系统之间的层次性。从而促进分布在城市不同角落海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共享、比对,为应用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

3.4更协作的关联应用

在互联互通网络,数据交换与共享基础上,以政府、城乡居民、企业的互动为核心构建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整合式的协同服务——政府协同办公、城市协同治理、面向城乡居民的协同式服务、面向企业的协同式管理等,从而为城市管理与运营提供更智能、高效,响应更灵活、及时的决策支持系统、管理服务手段、创新应用模式。

4.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了6 种基本的内容,具体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通信、终端、应用系统、物联网以及业务支撑平台。

(1) 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承载智慧化应用, 构成各种支撑能力的核心基础设施。一方面承载各种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构成智慧化应用的核心能力。

(2) 基础通信网络。包括宽带接入、承载以及传输等有线宽带网络,3G 蜂窝通信网络以及无线Wi-Fi 全覆盖。

(3) 终端。包括各种终端(如PC,电视,电话,各种瘦终端,物联网终端等)。

(4) 业务支撑平台。支撑各种智慧化应用的业务,包括订单管理,用户管理,

服务管理以及各种基本能力支撑, 如数据库,基本的管理应用系统等。

(5) 物联网。物联网传输、汇聚以及物联网信息采集、存储、预处理等系统。

(6) 典型应用系统。主要是包括各种应用系统(如管理应用,一卡通应用,智能物流,监控应用,三网融合应用等)。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以物联网为触角,以Wi-Fi,3G 无线全覆盖,宽带通信为高速信息通道,构建智慧城区。

5.结束语

总之,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智慧城市”的到来,不仅仅是改变个人信息生活的质量,其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可以让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包括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商业、智慧的公共安全、智慧的居民健康和教育、智慧的环境等,这些城市系统构成了智慧城市的“神经元”,将会极大地推动建设新一代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中国信息界,2011年第2期

[2]宋刚,邬伦. 创新2.0 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 1-8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 大数据 物联网 新模式 理性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243-01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工作部署,经国务院同意,《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4年8月正式,这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第一份系统性的文件。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智慧城市”首次写进国家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文件也层出不穷,总理在国内、国际的会议中多次提及智慧城市。

什么是“智慧城市”?所谓“智慧城市”,从理念的提出到如今的不断研究与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上面的三方面可知,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必然阶段。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建设热情高涨,但大多数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对如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困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重采集、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人才,重新建、轻利旧,重建设、轻运营,重发展、轻安全” 等现象,切实规避以上问题的风险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最大挑战。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重概念口号,轻行动配套

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热情很高, 决心很大,目标很宏伟,口号一大堆。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缺乏执行层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最终会成为政府首长或者主管部门追求时髦、盲目跟风这类政绩观的一个佐证。

2.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

有些地方非常重视上专网项目,建系统工程,特别是各主管部门在争取建设项目时往往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行。但是,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的结果经常是:简单地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投入产出率十分低下。

3.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

有些地方或主管部门对于花大钱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具有过大的积极性,热衷于尽快将“行头”武装到“现代化” 水平,甚至不惜借债来投入巨资。但是,缺乏统筹建设、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重工程建设,轻安全保障

有些城市重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外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甚至打算直接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可能会导致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外所控,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三、智慧城市建设方向

建设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本、面向需求, 充分整合城市各类资源,加快构建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实现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

1.注重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水平。

2.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领域,基本形成满足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公共服务需求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幅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注重提高城市社会管理精细化。不断提升能源、通信、交通、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基本形成面向市政管理、人口服务管理、治安防控、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诚信等社会管理领域的智慧应用。

4.注重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推进供气、供暖、防灾、桥梁、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公平普惠的基础网络环境, 继续推进城乡宽带普及和提速,大力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推动TD-LTE 规模商用,实施“三网融合”。

5.注重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形成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新业态。充分发挥城市聚集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集群竞争能力,构建城市智慧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和特色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郑龙,郑敏,喻晓峰,等.虚拟城市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06,23 (10): 185-188.

[2]KASHIWAGI H.The‘information city’as management apparatus[J].Japan Forum,2011,23 (2): 263 -271.

[3]DEAKIN M,HUSAM A W.From intelligent to smart cities[J]. Intelligent Buildings International,2011,3 (3) : 140-152.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7

[关键词]智慧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泛在城市

[分类号]G25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进入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据统计,至2011年初,全球有不下50个城市(或国家)-进行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热点。中国目前也有20个左右的城市(或省区)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研究智慧城市的性质和特点、类型和内涵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对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建设更美好的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智慧城市的性质与特点

1.1 何为智慧

“智慧”(smart)一词解释为对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应用能力,也作“智惠”。“智慧”在中外有不同的源流。在中国,“智慧”在古代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意为聪明才智。“智慧”也是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在佛教中解释为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最高能力,能洞察一切,如同烛光照物。智慧的古英语smeortan,源于西日耳曼语支,与德文中的“激痛”有所关联,现在用得最多的义项是智能。1972年,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的,并具备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根据牛津英语语料库统计,此后smart成为与card(卡)搭配最多的词语。从中外“智慧”词源的起始和演变分析,“智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事物认知的识见,二是对事物应用的能力。智慧可以是就个人而言,或者就团队机构而言,也可以就城市或国家乃至地球而言。

1.2 智慧城市的性质

2001年,韩国首尔制定了泛在城市的规划,成为世界上较早的智慧城市建设案例。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在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第一次对“智慧城市”的定义进行了具体界定:智慧城市可以从六大坐标维度来认识,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和知识服务,又注重社会基础的应用效能和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既将参与式管理融入其中,又将其作为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的要素,这样的城市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城市”。2009年,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其《智慧地球》的研究报告中认为:“智慧的城市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史上人类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中对现代城市科学发展的悟性、认知和实践,智慧城市既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更体现出社会、环境、智力和参与式管理的核心功能,成为体现现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综观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实践,我们可以对智慧城市作如下的定义:“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惠民、绿色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韬略。”所谓韬略,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兵书《六韬》和《三略》,既有战略的谋划,也有战术的应对,后引申为对事物的谋略和应对方法。智慧城市就是对现代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认知和明智应对的具体方法。

1.3 智慧城市的特点

智慧城市也是城市“持续规划”、“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的产物,成为人们在思考城市可持续发展时所提出的新方案和诊断城市各类疾病中所开出的新药方。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知识城市、创意城市等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是以往这些城市发展理念的整合与升华。智慧城市的诸要素中,社会与环境这两大要素将其与技术导向的城市之间划清了界线,后者往往也被称为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相比较,智慧城市不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层面,而是将技术融入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综合管理、资源节约、市民参与和生活品质,将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无所不在的互动的感知网络。与知识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秉承了知识城市中的知识管理理念,将智力的要素融入到遍布城市人体细胞的泛在管网之中,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与数字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跳出了技术藩篱,使城市发展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可持续,智慧城市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为一体,将着力点聚焦于社会与环境,注重智力、管理和市民生活的质量,较之数字城市更具有科学发展见识的新高度。与创意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的创新更多地集中在技术、管理和资源的层面,体现出整合、互动和可持续的创新,而创意城市更多地集中在文化、艺术和设计的层面;同时两者之间在技术层面颇多相类之处,因为大量的创意就是依靠声、光、电等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来实现的。从城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智慧城市更注重整合协同、泛在互动、管理服务、效率效益、绿色低碳,将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融为一体。从感知、记录和监控的数据演化为无所不在的联网信息,由碎片化的海量信息经过智能系统上升为知识管理和服务,进而发展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远见智慧,这种演进升华过程体现出了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让人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

1.4 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按其建设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前智慧城市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技术的发展,其着力点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②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构建城市泛在网络和服务,其着力点是将城市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一体化的感知网络并藉以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泛在的城市的U―City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U是英文“ubiquitous”的第一个字母,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即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③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社会、环境与管理,其着力点是整合、惠民、绿色。智慧城市的三个发展阶段是前后紧密相续或互相交叉或交融的。

2 智慧城市的类型与内涵

2.1 智慧城市的类型

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至今的实践案例分析,智慧城市按其建设的行政区域范围广狭可以分为城市型、国家型、泛城市型、城市区域型等类型:其中城市型数量最多,如智慧普兰尼特谷(葡萄牙)、智慧布里斯班、零碳城市马斯达尔(阿联酋)、智慧上海;国家型如美国宽带计划、新加坡智慧国、中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泛城市型如欧盟智慧城市规划、上海世博会智慧城市实践、智能海南岛;城市区域型如爱尔兰智慧戈尔

韦湾、智慧长沙梅溪湖、智慧闵行等。智慧城市也可以按其建设的内容主题进行划分,如斯德哥尔摩智慧交通、丹麦奥胡斯智慧公众、鹿特丹水广场等。

2.2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内涵十分广泛,在欧盟六大坐标维度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审视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2.2.1 智慧城市 即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智慧与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特点;②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

2.2.2 智慧事业 即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包括7方面的内容:①智慧经济,如智慧产业、智慧制造、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智慧海洋、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企业等;②智慧政府,如电子政府、智慧治理、智慧增长、智慧交通、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水务、智慧气象等;③智慧环保,如智慧环境、城市环境信息系统、智慧能源数据、低碳经济等;④智慧教育,如数字校园、数字化教材、智能图书馆、网络教育等;⑤智慧健康,如数字健康工程、智慧医疗、电子健康档案、智慧食品、智慧养老等;⑥智慧生活,如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社保、数字惠民等;⑦智慧公众,如知识阶层、创意阶层、智慧体验、网络文明等。

2.2.3 智慧技术 即智慧城市建设中所运用的先进信息技术,包括5方面的内容:①泛在网,如泛在计算、无所不在的连接、无线网络、全球定位系统、数据监控和获取系统等;②物联网,如感知计算、情景智能、射频技术、泛在定位、动态数据标准化平台等;③互联网,如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宽带、光纤、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百兆到户、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④云计算,如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中心等;⑤信息安全,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等。

2.2.4 智慧实践 即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中的智慧城市实践探索与实践案例,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①智慧组织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智慧城市论坛与峰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等;②全球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如欧洲、亚洲、北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世界其他地区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等。

3 智慧城市带给人们的启示

3.1 创新未来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日见紧缺,城市化的各类弊端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人们找到了智慧城市这一富有远见的未来发展之路。按照欧盟智慧城市的理念,一座城市的优劣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的禀赋,如物理的有形资本,而是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的信息系统服务和城市智能建设的应用和质量,如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恰恰对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我们正热衷于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并各自为政时,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意义,即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硬软并举,在信息通讯技术的硬建设上,更加注重社会、环境、管理等软要素的关键作用。

人们讨论的所谓“智慧城市”的一些内容,实际上早在20世纪末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存在了。但这种技术的城市化需要在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中进行创新,智慧城市就是从总体规划高端开始的城市化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径的总体构想。这种智能化的城市发展形态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密度和效能并藉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加速器和驱动力。这种顶层设计,既是城市创新驱动的远见认知,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科学之策,使人们在新形势下感悟到城市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宽度,为行之有效地应对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破解方案和措施。

智慧城市也是智能系统升华为智能城市化的有效载体。以困绕全球城市发展的城市交通为例,美国学者詹姆斯・福钦(Jarnes w.Fonune)认为:“在未来的城市里,最重要的交通系统不是汽车、地铁,甚至也不是未来主义者倡导的单轨列车,而是电梯。在人口稠密的超高层城市,垂直交通比横向交通重要得多”。这一城市垂直交通的理念正是在以往单幢建筑电梯的基础上从城市的立体化和以人为本的视野对城市交通全新的整体思考,体现了智慧城市全方位、整体性和社会化的特点。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智慧的城市是正在建造中的位于葡萄牙波尔图附近的普兰尼特谷(Pla―nIT Valley)。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更突出智能城市化,而非智能系统;其建设理念是构建一个智能网络,以整合各类插入式和可移动的电子服务,这样,在智能城市化的进程中,负责建设和维护软硬件系统的机构能够按需动态地重复利用各类部件并藉以重组系统,其效果是以城市的环境和市民的需求来主导技术,而不是让技术居于城市化的核心来控制城市环境。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智能网络能够实现设计、软件和硬件效益的最大化,使一体多用或单机多能,从而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节约资源,并减少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浪费。欧盟委员会2009年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的计划、韩-国制定的无所不在的韩国(u-Korea)计划,都体现出从技术城市走向智能城市即迈向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

3.2 因城而宜地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尽管智慧城市在信息化技术方面有一些共通之处,但由于全球每个城市各自的基础不同、环境不同、需求不同以及文化不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只倚赖一种模式或一种新技术是行不通的,应当采用实事求是的策略,因地制宜,因城而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尔达市(Masdar City)与韩国的“松岛国际商业区”(Songd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就是两个不同的智慧城市实践。马斯尔达针对城市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建设了更多水管和下水道设施,并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建立了对包括水管理、水利用或废水处理的测量和监控,配备了相关信息传递的技术设施,使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正在发展成为一座绿色的零碳城市,但其几十亿美元的巨大耗资使其他城市难以效仿。松岛则在全市配备了先进感应和监控设备,城市多重任务处理系统能够开启或关闭任何设备,积极应用了各种最新绿色科技,成为若干年中填海而建的速成城市(instant city);松岛这样的智慧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及时容纳潮水般涌入的新居民而建造城市的一种选择――在2.5平方英里内塞进6.5万个常住居民,与纽约曼哈顿的密度几乎相同。松岛精选了普遍受人喜欢的城市的特征,像搭积木似地组合模仿再现了曼哈顿、威尼斯水道、萨凡纳花园,这种实用主义拼贴风格可能成为未来速成城市的样板。

可见,智慧城市建设采取了不同的规划模式,而有的模式尚处在实践探索阶段,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不能干城一面地一刀切,需要进行度身定制,以体现实事

求是的精神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如上海作为高层城市需要统筹智能化的垂直交通和城市安全,五水(钱塘汀、运河、西湖、杭州湾、西溪)共导的城市杭州则需要注重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水的管理,至于海南智能岛建设则应聚焦于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

3.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路径

在城市信息化的进程中,人们以往较重视修了多少信息高速公路,建了多少信息系统,铺了多少光缆,这些都是从传统的城市信息化发展视角来看的;而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观察,更要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智能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看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是否融入了参与式的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

大部分的城市规模发展都受到了管理方式上的限制。现有的方式无法将由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机遇最大化,也无法使城市发展周期的维护成本最小化。大型城市构成复杂,对环境要求颇高,需要长期的规划和超群的管理技能。然而,许多城市的管理机构都缺乏应对城市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快速变革,中国目前的657个城市中(包括287个设区城市、370个县级市)存在着一些功能障碍型城市,由于缺乏城市发展的智慧和有效的管理,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思考,土地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堵,面临城市安全和生活品质的严重挑战,因城市规模扩张而引发的经济失效已经超过了所能获得的效益。城市和郊区碎片化的行政区划边界弱化了市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而智慧城市则从社会层面和惠民角度加强和创新了城市的社会管理,通过整合、泛在和互动规避了可能的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这种联网的城市促进了部门的精简和效率的提高。智慧城市也促进了协作性公共管理,可据以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政府治理机制,整合政策制定与执行,促进资源共享。智慧城市中的信息技术为机构间跨界协作提供了机遇,通过城市各行业、各系统和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互动、无缝链接、协同服务、快速反应,整体推进,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给碎片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整合带来机遇,为服务型政府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品质提升的机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将成为建立未来管理新秩序的主体,这也是智慧城市发展所应具备的内涵。

3.4 构筑面向市民的泛在服务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型的泛在的城市(UbiquitousCity),其目标是让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智慧城市将建筑物、电力线、燃气管、道路、蜂窝电话、民居系统等相互沟通,将智能化融入城市的住宅、交通出行、卫生健康、安全保卫和娱乐等城市各个要素之中,以此来实现智慧城市的价值观――更智慧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从而体现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智慧城市是面向公众的开放式智能管理,提供了而向所有市民的开放型、泛在式的巨型整合性平台和互动管理服务,使信息、技术、创意可以在部门间和市民间进行跨时空和跨界的传递、交换和互动。美国学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认为,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战是观念上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一种需求:设计一个系统,从而将所有技术应用于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而非他用。……智慧城市的挑战在于使技术城市化,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响应市民需求,并扩大在市民中的可及性,因为这些技术切实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硬软并举,以人为本,注重惠民。

智慧城市开创了集体提升和合力解决问题的模式,使城市的发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巨型实验室,以测试各种城市智能技术,破解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如清洁水源、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垃圾处理、绿色建筑以及绿色能源等。智慧城市倡导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进行公共讨论,形成开放的智能化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信息化简单地由信息技术工作者来推进的封闭形态,与广大市民形成了互动和合力。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认为:“要增加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建立一个公开框架和合作网络,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进行尽可能多的创新活动”。智慧城市正是这样的框架和网络。

让信息技术从幕后走向前台是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九重天”(Cloud9)大楼被认为是科技和建筑完美融合的典范,吸引了儿童、专业人士和游客的注意,它能与普通市民和游客“交谈”,而不是简单地“指挥”他们,技术变得可见、明晰,每个路过的行人都能够感受并理解,从而推动了城市与市民的互动,使城市充满了启发性。萨斯基娅・萨森曾提出了关于提升智慧城市开放度的设想:“我一直设想能够在如公交站或公共广场等显著位置,将所有主要基础设施,从下水道到输电线和宽带线,安装在透明的墙体和地板中。如果人们能够亲眼看到这些技术的存在,他们便会参与其中。今天,墙体中布满各种软件,为什么不让这些映入人们眼帘呢?我们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应该是透明的。这样,城市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共享空间了”。萨森的这一设想极具启示意义,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十分重视人本理念,以开放式和透明度理念来进行城市环境的营造,让市民积极参与其中,让遍布城市的技术元素成为激发市民兴趣和参与的动力。

3.5 提供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8

一、智慧城市概述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提出是近来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国内外对此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IBM在2009年8月的《智慧城市白皮书》中提出来的,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由新工具、新技术支持的涵盖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新城市生态系统。欧盟委员会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从六个维度对智慧城市作了定义,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结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传统的城市运行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智慧化运行管理,使城市运行更加高效、便捷,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涵及特征。智慧城市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最终发展到信息时代、智慧时代。从狭义上来说,智慧城市是指城市信息化高速发展,城市中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互相联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从广义上来说,智慧城市是以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来建设发展城市的一种新思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城市形态相比,智慧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数据感知更加全面。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可以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相关设备,对城市的治安、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获取城市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信息。二是运行更加高效。通过利用遍及整个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能够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实现信息的高效流转。三是发展更加合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整个城市发展环境的监控,并进行综合分析,主动剔除城市建设中不利因素,优化配置城市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的合理化发展。

二、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分析

简单来说,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是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城市资源,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和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总体上讲,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应服务于城市的所有信息用户,主要分为:服务于政府部门的智慧政务、服务于企业部门的智慧产业、服务于社会民生的智慧民生。

(一)智慧政务。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强调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性和加强城市信息基础建设的必要性。智慧政务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政府管理以及政务工作的智慧化水平,建设智慧型政府。智慧政务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和社会监管。电子政务平台主要供政府人员使用,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社会监管主要是通过覆盖整个城市的各种传感器、监控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来实现对整个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进行实时监测,提高城市的公共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能力。

(二)智慧产业。智慧产业是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是培训、教育、咨询、策划、软件、影视、艺术、新闻、科学、出版等智慧行业的集合。智慧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更强调智能化,包括研发设计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智能化、市场营销的智能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必然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而这也将会使整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智慧化发展趋势。具体主要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物流以及智慧电网等方面。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智慧产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

(三)智慧民生。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国计民生,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反过来,智慧民生的完善也会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使人们更有时间、金钱和精力投身城市的智慧建设,最终促进城市的智慧化。智慧民生主要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及社区智慧生活等。

三、智慧城市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电子文件建设以及数字档案馆推广,积极融入智慧潮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全面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智慧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任何时候,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智慧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档案信息采集、传输以及交换共享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建设:第一个是信息采集设施,包括智能视频监控、信息传感设备等;第二个是信息传输设施,包括宽带网络、城域高速光纤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物联网等;第三个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云计算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平台等。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档案感知系统。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基础,而物联网则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它们之间相互联接交流,形成一个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在物体中植入芯片或者二维码,就可使物体具有智能特征。像现在流行的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以及收付款就是物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相应地,在档案管理中,物联网的物体包括文件档案、档案设备、人、档案保存环境等。给所有的档案、档案设备等植入具有一定感知、计算分析能力的信息设备,使档案信息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具备智能特征,档案感知系统便可通过这些传感设备联网,对这些档案单体进行感知、监测、跟踪、管理,形成服务于档案的物联网,从而为档案工作人员更智慧地管理档案提供方便,也使得信息用户查找利用档案资料变得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借助于云计算的虚拟架构,档案馆可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整合,最优化效能比例。档案馆利用云计算开展自身业务,实现档案信息的云存?Γ?利用云计算向信息用户提供云利用服务。通过“云”将档案形成者、档案管理者和档案利用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加强智慧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纸质档案,另一类是电子文件档案。为了使档案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要对传统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进行整合管理,形成符合条件的智慧档案。这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档案进行加工,对电子文件进行统一处理。通过照相、扫描等技术将实体档案转化成数字档案,加快建设档案数据库。严格监管电子文件资源的产生,根据来源原则、全宗原则来归档,统一电子文件的标准,如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和管理,同时也要及时进行电子档案的备份、升级,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根据用户需求,采集网络上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资源,大力建设网络档案资源,为智慧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提供基础信息资源。

(三)加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对于档案来说,也是如此。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业务的质量管理。即档案信息平台的建设、档案信息检索管理、档案信息拷贝和备份管理。对这些业务流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质量监管机构,明确业务过程中的权、责、利,指导档案业务过程有序进行。二是档案信息服务质量的管理。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要保证档案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外,还要注重对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有效的服务是指提供的档案资料是否为用户所需要、提供的速度方式是否高效便捷、服务的档案人员是否为用户所满意。

(四)加强智慧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智慧档案、智慧系统乃至智慧城市归根到底都是由“智慧的人”来决定的,智慧人才对档案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至关重要。智慧档案人才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组织物色档案专业人才,其内容包括选人、评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方面。智慧档案人员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把握档案最新领域的变化。另外,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与档案紧密结合学科的知识,为建设智慧档案服务。

智慧档案人员招募可以有一个和那些在档案信息方面力量很强大的大学的院系和就业人才的合同,以及几个擅长发现档案专业人员的猎头公司的关系网络所构成。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引进智慧人才,在遵循人力资源开发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长久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抓好现有档案人才队伍的基础上进行继续教育,保证其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业务。在培养内部人才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智慧档案人才,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鼓励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创新。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9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的信息化和智慧化也就变得尤为重要。赛迪设计在多年的业务实践中,倡导把智慧企业放到智慧城市的大局中思考,让企业、产业和城市融合得更为密切,从而使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变成有源之水,为城市智慧化愿景的实现提供更多动力。

建筑工程业信息化应用

建筑行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可谓重大。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智慧化也就直接关系着智慧城市的整体推进。

赛迪设计把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行业信息化总体上分为四层架构:管理决策层、应用层、信息集成层和基础设施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业的典型应用主要有三种: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和BIM。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

施工现场远程监控可分为三个步骤:前端采集、信号传输及终端控制。鉴于物联网的基本原理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特点,首先进行前端采集,采用标签等对施工现场内的人员、设备、材料等进行标识,再应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及无线感应网络(WSN)对物体属性进行捕捉和获取,并将信息转换为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采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到终端信息系统。最后,由相关软件对接收信息进行处理和计算,并通过终端显示设备实现直观的界面展示,还可通过视频云,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利用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分析的方法自动分析摄像机拍录的图像序列,实现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远程实时图像监控管理。

■建筑施工虚拟仿真

通过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应用可以直观、科学地展现不同施工方案的真实效果,定量地完成方案的对比,有助于施工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最优施工。为实现建筑施工的虚拟仿真,需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优化与建模技术等,建立复杂的数据分析模型,针对广域分布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实验或修正,并提供直接真实的人机交互对话三维界面,计算规模庞大。云计算平台的集成计算引擎赋予支持系统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建筑施工虚拟仿真应用中的海量数据存储与分析处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典型应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

BIM是一个概念(或理念),可以理解为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通过BIM,可以实现建筑描述通俗化、三维直观化,使设计师和业主等非专业人员对项目判断更为明确、高效,决策更准确;实现专业内多成员间、多专业多系统间的三维协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设计错误,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将建造过程与结果,在数字虚拟世界中预先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真实世界的遗憾,使设计优化成为可能,保障工程设计企业最终产品的准确、高质量、富于创新。

智慧矿山的应用

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同样也是影响智慧城市落地的重要因素。在帮助相关企业实施信息化、智慧化的应用实践中,赛迪设计构建起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其对智慧矿山的探索和思考,对智慧环保和智慧能源有重要启发。

赛迪设计认为,智慧矿山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管理者最为关心的各类信息进行横向整合,使得矿山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监测监控、超限预警、人员定位、井下视频监控、安全隐患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生产、经营、管理和安全进行快速决策。智慧矿山的本质是安全矿山、高效矿山和清洁矿山。矿山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智慧矿山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可视化管理篇10

关键词:智慧社区;培树问题;分析研究;吉林市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31-02

吉林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发展城市之一,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历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深受的人们的关注。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是现代化社区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主要内容之一。智能化社区的建设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智能化的设备、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等,这些都是智慧社区发展中所需要接触的内容。智慧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而言,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了实际的发展中。在21世纪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自身生活条件的需求也有所提高,更多的人们希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而社区环境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环境之一,所以加强对社区环境的管理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1]下面笔者将会针对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智慧社区的意义

智慧社区实际上就是根据现代化的一些管理理念和生活方式,来实现的一种社区建设体系。现代化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智慧社区的意义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和了解。吉林地区隶属于东北的中心位置,无论是从地理环境上来分析,还是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来看,优良的环境都是促进社区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对于社区环境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智慧社区实际上就是运用现代化的一些管理理念和社区管理模式对吉林市内的一些社区进行的管理方法。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而吉林市地区在我国算是具有文化特色的一个城市之一。在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对其进行社区建设和发展,首先就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只有运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其进行思考,才会真正的让人们的认识到智慧社区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智慧社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只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科学手段,才会为社区的建设输送更多的力量,为实现社区培树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智慧社区典型培树问题的研究

(一)智慧互联网技术的融入

在现代化的智慧社区中,合理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互联网技术是现如今21世纪中极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种技术,将这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实际的社区发展中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社区建设培树问题也有着更重要的认识。智慧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已经充分的引入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吉林市很多社区对智能化设备的建设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了新的管理模式,这种创新式的管理理念被很多人所了解,因为越来越多的社区被人们评为模范社区,这些社区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就是因为在时代的发展中,互联技术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能够将其合理的融入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将会充分的体现出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2]

(二)智慧培树问题的发展前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智慧培树问题具有广阔的发展趋势,首先,智慧培树需要与现代化的理念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结合,不仅需要具有美观的外表,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将智慧建设型社区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只有不断融入现代化的社会管理理念,才会更加凸显出智慧培树的重要性。吉林市的环境建设在东北地区中较为领先,与其他城市相比,吉林市地区的社区建设具有十分广阔的意义。加强智慧培树问题的建设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吉林市内的智慧建设需要融入很多先进的理念,其中智能化设备的运用是避免不了的。对于社区建设而言,如何建设与时代相符合的社区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社区的建设和绿化需要深受人们的重视。智慧服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和绿化环保理念,才会凸显出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3]只有认识到培树问题的发展前景,才会立足于脚下,做好基本的培树工作,为维护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社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很多社区中的绿化和环境建设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够为吉林市智慧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树问题在现代化的社区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吉林市来说,发展智慧社区培树问题是确保社区绿化环境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较为主要的内容之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是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对于现代化的社区建设而言,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够实现小区建设的推动性作用。在现如今的21世纪中,绿化社区和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人们所关注的。社区建设与智慧培树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智慧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具有典型培树问题,加大现代化的培树力度可以增强社区建设,为维护我国现代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四)采用智能化的社区建设体制

采用智能化的社区建设体制是现代化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智能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正在逐渐的发展中进行着。智能化的建设体制发展可以为社区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吉林市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的中心位置,社区的建设的发展必将离不开智能化的管理体制,智能化的管理能够跟随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是保证智能社区建设体制的重要方式,智能化的社区建设体制应该与社区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在现代化的21世纪中,不仅仅有智能化的手机、智能化的设备,更出现了智能化的管理体制,世纪上智能化的管理体制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社区建设如果将智能化的管理体制融合到一起,将会更好的突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社区内的培树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将会更好的实现智能化建设的发展,为确保社区良好的发展和建设给予更好的保障。[5]由此可见,采用智能化的社区建设体制对于现代化的吉林市社区建设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开创社区内的智慧农业建设

开创社区内的智慧农业建设是建设智慧培树的先决条件,因为社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会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其中不仅包含培树工作,还需要与种植花草等工作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吉林市的社区要想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性战略,就应该不断的融入新的智慧管理理念和建设体制,开创社区内的智慧农业建设能够提升社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实现创新式的社区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其他城市相比,吉林市所占据的地位位置非常好,无论是温度还是其他的条件,都非常适合培树工作的开展,要想实现智慧农业建设,首先就应该认识到培树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培树工作的时候,首先就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去分析和管理社区建设,尤其是针对一些需要科学含量的工作而言,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慧社区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必将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吉林地区而言,建立典型的培树工作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条件,也是必要的保障。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与很多内容相结合,首先就是离不开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还离不开现代化的智能管理体制。为了实现社区建设的长期发展,就应该从目前的情况所考虑,建设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建设体制,为吉林市内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有利的保障。对于我国而言,智慧社区的建设必将需要优化其中的园林环境,而培树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树种的选择和栽培,在选择树种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吉林市的环境和温度等多个条件进行选择,只有选择合适的树种,才能够更好在社区内进行种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居民对于社区建设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社区内培树工作的开展和建设更为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的引进先进的培树种植理念,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管理和种植,才会更好的凸显出智慧社区的魅力。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优质的环境和生活条件。[6]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吉林市地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已经逐渐的开展起来,很多社区对于自身环境的发展和管理已经加以重视。并且,在近些年的社区建设中,很多高档社区和中档社区也已经将园林绿化工作设为主要的发展内容,这将会为提升我国吉林市整体的市容市貌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市内部的社区建设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杰,李文章,等.以智慧破解城市发展难题[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05):115―117.

[2]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2014(05):145―156.

[3]王宇.基于四化同步的西南山区现代化发展探析――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J].中国市场,2014(05):118―121.

[4]徐传燕.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及对“智慧武汉”建设的构想[J].华中科技大学,2015(04):156―176.

[5]于鹏鹏.吉林市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互联网经济研究,2014(04):189―193.

[6]杨德海.智慧城市探索与实践[J].住健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2014(05):165―178.

[7]刘军. 智慧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