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实施细则十篇

时间:2023-10-27 17:31:41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1

关键词:军事训练 训练保障资源 精细化管理

在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提出了“坚持依法治训,按纲治训,进一步优化程序,强化军事训练全过程全要素精细管理”的要求。军事训练保障资源是军事训练全要素中一个重要方面,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军事训练质量和效果,是抓好实战化训练关键环节之一。军事训练保障资源应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就是运用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科学化的手段,使管理的各元素精细、高效、协同及持续运行,可以使其管理效益发挥到最佳水平。

一、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以精益求精为行动的价值取向,以精心细致为管理过程的基本要求,以精品卓越的管理结果为衡量标准。它是通过建立科学的量化标准,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的操作程序,以及规范的系统化和细化,使战略清晰化、目标具体化、实施流程化、工作标准化、执行规范化、信息数据化,实现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中国人民军语》2011年版对“训练保障”的定义是这么解释的,为使军事训练顺利进行而在有关方面组织实施的保障。包括经费保障、器材保障、物资保障、场地保障、信息资源保障、勤务保障和技术保障等。

因此,通过以上对精细化管理及训练保障资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做如下解释:它是指为保证军事训练各项活动顺利进行,而对其所需的经费、器材、物资、场地、信息、勤务及技术等保障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使之量化标准更加科学,工作流程更为合理,操作程序更为规范,最终达到战略清晰化、目标具体化、实施流程化、工作标准化、执行规范化及信息数据化的目的,实现管理各单元的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二、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精细化管理基本原则

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遵守四种基本原则,即数据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基准原则和交叉点原则。几种原则能较好地体现精细化在各领域实施管理的特征,这一点在我军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上同样体现的较为明显。

(一)数据化原则

当前,实战化训练要想抓有方法、练有成效,就必须突出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对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的管理要想突出精细化,就必须注重对事物进行量化。管理者要学会用数量化方法来描述训练保障资源建设发展的目标、计划等特征,懂得运用数学工具总结、判断、预测各种资源管理工作上的发展轨迹。

如果说定性分析解决的是准确性,那么定量分析才能解决精确性,而数据化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因此,数据化原则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的原则,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求是“用数据说话”,例如,总参谋部编写的《装甲装备器材保管手册》中对如何保管好各种规格的钢材,标准是这样规定的:角钢边厚小于等于4.5mm的应在库房内保管,边厚大于等于5mm的可存放在露天。圆、方钢边长或直径在50mm以上的保管期为2年,超过上述时间的均为超期保管。明确的数字标准及要求,对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利于器材的寿命及使用效益,对于军事训练的效果起到显著的作用。

(二)可操作性原则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流程化,把流程的问题定量化,把定量的问题信息化,把信息的问题可控化,这其实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操作要点。它强调淡化人治,强化制度意识。对于训练保障资源领域来讲,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法规制度方面的制定及操作显得至关重要。例如,某空军场站航材股针对各类器材管理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先后制定了器材搬运、存放等几十种细则,并严格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使严守法规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创造了连续三十多年无差错、无事故的佳绩。足以说明“让制度从墙上走下来”在精细化管理中所起到的实际效果。

另外,在训练保障资源的管理活动中要尽量杜绝出现“特殊情况首长批示”“一定条件下可以使用”等不易操作、又容易产生管理混乱的表述以及“大概”“差不多”等似是而非的词语。目前,我军的实战化训练是一种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近似实战的训练,非同儿戏,必须认真对待,否则会造成无法挽救的严重后果。

(三)基准原则

管理如何做到精细化,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是否能够再细分;第二则是需不需要再次细分。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基准原则”。

基准线好比一根红线,是法规制度的最大容忍度。例如油库(站)工作人员,必须着防静电工作服,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规定就是基准线,不得违反。基准线有时也有可能是上限或幅度线。比如“最低不少于多少数值”或“保存温度要求在5-25℃之间”等。基准线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标准线,就是要严格执行的参考线。只有严格执行基准的标准线,才能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目标管理中。我军在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的建设管理中的标准线,必须执行统一的严格的管理,才能体现全军部队训练保障资源管理上的整齐划一。

(四)交叉点原则

交叉点原则通俗的讲就好比地图上的坐标,横向与纵向有交叉,确保任务执行的点对点衔接,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改正。

现就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的管理来说,比如由总参谋部的多个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保障任务时,对于资源数量的统计和远程调度,由于存在多个交叉点的现实情况,为了不使交叉点处于“孤立”状态,仅靠点对点之间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引入格式化的任务进度表的方式解决交叉点问题。可以将这一项任务看作是由许多分任务组成,每个分任务由不同的相关业务单位完成,总部机关还可以将分任务进一步下分到总部下属不同单位。无论如何,完成时间和各级任务完成标准严格按照“人手一份”的原则,分发到相应业务单位手中,各相关业务单位都按照统一的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整个训练资源的管理活动就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了管理效能精细化的管理,抵消了因各相关业务单位相互协同的不准确、不及时而造成的管理不力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的情况。

三、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精细化管理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管理进步是个长期的过程,它经由初始管理(大锅饭管理),到实行岗位责任制,再到精细化管理、文化管理、自主管理,即由人治(规范化)管理到法制(精细化)管理、再到人本(个性化)管理,这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我军实行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精细化管理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一)围绕目标实施全量化管理

数量化方法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管理目标的运动状态和性能,以便对训练保障资源的发展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与控制。

对于军事训练保障资源就此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加以实施操作:第一是管理目标的数量化,即为其重要的目标的实现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对管理目标进行动态化的管理。第二是管理对象的数量化,即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进行数据化和概念量化。例如对于一个单位各种训练器材的使用频率、损坏程度等就可以进行数据量化。第三是管理结果的数量化,即将管理要达到的结果用数量化的指标反映出来。第四是管理过程的数量化,即以数量化指标将管理过程表现出来。例如油料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将其管理的环节引入数量化管理,对油料和油料装备的数量进行清点、检测、统计。做好油料及装备的数量管理,尽量减少计量误差,优化了油料管理程序,提高了油料管理效益。

(二)围绕标准实施细节化管理

细节对于管理方面来说就是对管理目标、任务和责任的细化,横向按逻辑结构和内容化为若干部分,纵向按时间顺序及发展流程,化为若干阶段,将分解出的每一部分作为一个工作单元,并明确具体的责任人。

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的管理采用细节化的方法,其实现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制度的细节化,它能有效地确保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第二是执行的细节化,主要体现在执行任务管理上,让执行任务的管理者知道任务的每一步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第三是监督的细节化。在部队管理活动中,如何做到有效地实现细节化的管理目标,提高细节化管理的执行力度,监督是必要的环节。比如就训练场地的监督细节化而言,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有效地对训练场地的环境,训练器材的状态以及训练人员的状况等进行监测,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

(三)围绕质量实施精益化管理

精益化的方法是精细化管理模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精细化更深层次的目标。其实现途径可以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精益求精。比如《我军场地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的内容是:各类管理人员职责、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及操作使用规程、检查点验与安全保密制度、应急预防措施、奖励激励与责任追究制度、训练场地立卷存档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于在细,关键是经过不断地修订最终达到了精的效果。第二是精益求精。即要实现管理的效益化、经济化,根除一切浪费。诸如节约飞机的航材、航空煤油、坦克柴油及训练经费等,最佳的解决方式仍是追求效益化、经济化,以此来实现军事训练保障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化训练,训练环境、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很多新情况,暴露出很多新问题。而精细化的管理是一种快捷、精确和高效的管理,尤其是对训练保障资源的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实战化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不断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益,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汪中求.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 解思调. 装甲装备器材保管手册[Z].北京:总参谋部兵种部,1994.

[3] . 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的讲话[N].报,2006- 6- 28,(1).

[4] 中国人民军语[Z].北京:军事科学院,2011.

[5] 贾建武. 对炮兵训练场地建设与管理的思考[Z].军事训练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2014:158- 160.

[6] 岳亮,杨祝祥,吴德清. 浅谈军队油库(站)防静电工作服装使用管理[J].仓储管理与技术,2015(2)47- 49.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2

美国经济管理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结果受初始条件和细节精准性的影响。所以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要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本身特质,就必须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从中国中铁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进程来看,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发展为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管理,再到现在提倡的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递进的发展过程。标准化和集约化是实现管理精细化的基础,精细化是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工程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意义

精细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精、细,除去一切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和人力物力,抓住中心关键环节,尽可能的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周期长、施工复杂的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模式符合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包括成本精细化,物资精细化、人力资源精细化、财务管理精细化等等。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是指企业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和科学细化的过程。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体现为取得员工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员工使用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员工的有效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发挥员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过程控制和科学的核算机制,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

三、工程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组织机构层级多,人员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的直线职能制造成了组织机构层级多,运作成本高。人员组成中一面是初级普通型的职工偏多,一面是管理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奇缺,造成了人员结构失衡。

2.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人才流失明显。由于工程施工企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责任又重大,造成企业的中青年技术及管理人才、骨干的大量流失,从而更加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成本加剧。

3.员工技能培训不到位。人力资源培训只满足于取证上岗的基本需求,或者由一些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仅限于岗位培训,只着眼于眼前,不能形成贯穿于员工在企业供职的全过程的培训体系。

4.绩效考核不到位,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目前的工程施工企业中项目开工或业绩完成较好时,职工收入偏高,而项目接近收尾或业绩完成不好时,职工收入偏低,甚至还有的项目由于领导的思维意识决定了职工的绩效薪酬分配不合理,职工往往感到收入没有保障,传统的薪酬体系激励的作用不明显,企业或者项目的职工凝聚力不强。

5.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形成统一标准。传统的工程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形不成统一且有持续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常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弊病,无法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6.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能解决现场技术难题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由于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晋升考核机制,没有对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近期及长远利益的设计,造成了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四、工程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建立精细化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的长足发展依赖科学的发展战略,员工是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者,制定科学的精细化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实现的根本。故而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短、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以确保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人才引进。严把人才入口关是实现用工制度优化的关键。必须尽力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使整个企业用工系统达到最优化。

(1)人力引进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按需招聘的原则;坚持优化配置的原则;坚持统一招收的原则。

(2)人才引进的渠道: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接收,外部人员调入以及高技能人才引进。

2.建立精细化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一套企业人才培训体系,高度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并设计一套完善的考核体制,是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

3.人才队伍的建设。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绝不是一句口号。如果干这个专业的人不专业,那么无论工作效率、工作要点以及判断都有问题,都会有阻于系统的建设。从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重点进行如下两方面的建设:

(1)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领导水平,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作为组织的管理领导核心,要有能力建立一种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机制,从而使班子领导成员能尽心尽责发挥能力,使下属能各尽其能,凭能力在组织中立足。加强职业项目经理建设,用制度去约束去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

(2)专业系统技术人才建设。从工程施工企业现状分析,要优先建设工程技术、试验检测、经营核算、安质环保、物资设备、财务管理六大系统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的后台管控

1.岗位责任书的编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岗位标准和工作标准是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有了岗位标准和工作标准,员工就能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精确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进而降低成本。有了制度,员工就能及时地校正自己的行为。因此,建立健全岗位标准、工作标准和各项制度,规范员工作行为也是人力资源精细化的一个方面。

2.定员定编的编制:下面以项目部定员定编为例说明定员定编的流程。

3.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精确和便于查询的数据,开发一套操作性强的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用IT技术,使人力资源管理做到精准、精细,数据要有记录,对结果要有稽核以保证其完整,而且必须要做到容易查询。及时快速为领导提供精确的数字,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建立详实的各级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岗位责任书》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及绩效考核标准,但是只有将考核结果与员工与职工的奖惩、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相挂勾,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四)培养亲和的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及人际环境使人心情愉悦,更有助于凝聚人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人才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长期受到企业精神的影响,进而转化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五)控制好人力资源的流动率。

由于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做到人员和岗位的精确匹配,尽量做到人力资源随项目整编制的流动,严格限制人力资源随个人意愿的过度平行流动,节约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五、工程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避免的几个误区:

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在对其进行精细管理时应注意避免几个误区:

(一)数字误区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很多方面都需要用数字来说话,用报表来支撑。但过度地沉溺于数字,教条地依赖数字,往往会加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负担,甚至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

(二)执行误区

精细化管理要落到实处,离不开人的执行。但很多时候,一些设计非常精良的细则却难以得到良好的实施。关键就在于其可操作性设计不尽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操作中操作者的反应,使的精细化管理脱离实践。

(三)效率误区

为了追求精细化,在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由于实施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要想解决好此问题,关键便在于对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中的度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与知识,这便是执行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难点。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3

Research on Fine Manage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张立广 ZHANG Li-guang

(中铁一局集团桥梁有限公司,重庆 401122)

(China Railway No.1 Group Bridge Engineering Co.,Ltd.,Chongqing 401122,China)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交通事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其中,高速公路是我国实现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我国交通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其对于施工技术也具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本文中,将就高速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traffic industry has also got great development. Expresswa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hieving traffic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plays a very positive role in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raffic level.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has high requirements for it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ine management of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 : 高速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

Key words: expressway;construction technology;fin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56-03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在我国得到了建设,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加入到了高速公路行业,与此同时,对其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施工技术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环境,因此施工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能够同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进行积极的适应,通过自身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建设。具体来说,要想使自身竞争能力以及综合水平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就需要通过对各方面资源的集中应用开展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通过该项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自身在市场中所具有的竞争力。

1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现状

对于精细化管理来说,其可以说是我国现今企业提升自身经营效益以及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对自身各项资源的统一配置实现企业生产、施工的高质量以及低成本,以此帮助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高速公路企业在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并因此对竞争力的增强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1.1 管理人才的缺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提升,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将越来越多的新施工技术、新施工项目进行了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能够对自身人才技术水平进行提升的同时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我国相关企业数量较多,则使得少数管理技术较强的人员完全不能够满足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且由于高端人才在不同企业间流动情况的加剧使部分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管理人员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技术上都不能够满足工作开展的需求,甚至部分企业因为人员的过分缺乏而出现了技术管理人员同时担任很多了项目的职位,并因此对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2 施工技术方案不到位

对于该种问题来说,其在施工企业中主要表现在相关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程度不强,方案虽然还是同一个方案,但是却需要每年都对其进行编写,这种重复劳动情况的存在对于实际工作效率则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次,企业在对相关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以及施工技术方案并没有进行认真、全面的实施,在建设项目竣工之后也没有对工程施工的经验积累工作引起重视,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施工中,所出现的部分施工教训以及研发的施工成果、经验并没有得到规范、有效的保存,且对于重要的技术管理资料以及经济数据等也没有做好科学的收集以及存档工作。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会使工程的相关技术资料不能够同工程实际开展情况保持同步,使竣工经验、教训得不到总结,还可能因此使施工由于数据的缺失出现一定的错误,并因此对整个工程的施工以及竣工验收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3 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不足

在部分企业中,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所经历过的项目数量有限、技术人员年龄普遍较低、施工经验较为欠缺等因素的存在,就会在实际技术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技术方案内容制定重点不突出、方案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强、技术管理思路不清晰、交底工作概念较为模糊等。

1.4 管理制度有待改善

在我国高速公路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虽然对其进行了制定,但是在具体落实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同时施工项目管理人员也往往由于自身在权限方面的不足而使其在工作权利以及职责方面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存在,则在实际施工对于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困难。

2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 精细化管理模式概述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施工企业对自身人、财、物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在进行统一配置的情况下将高效、节约作为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使企业内部各项核心力量得到凝聚与发挥,进而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以及发展动力。而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技术的精细化管理则可以说是整个施工项目的重要核心,对于企业的施工质量、竞争力提升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图1所示。

2.2 高速公路精细化施工管理模式研究

精细化的“精”就是指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精细化的“细”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2.2.1 人员精细化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对于人员的精细化则可以说是实现企业技术管理精细化的一个重要基础与前提。要想做好施工方案精细化管理这项工作,就需要企业能够对人才的引入以及培养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人员引入方面,企业需要能够对此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以外部引进、内部选拔的方式通过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技术人员的选用在企业内部组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高速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团队。

同时,为了能够帮助该团队中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能够对自身的特点以及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企业就需要在对这部分人员特征进行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管理需求为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都设置适合其特征的岗位,并在岗位设定的基础上更好的对不同人员的职责进行落实与明确,以更为合理的分工方式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进行调动,进而在保证良好完成工作的同时使其工作潜力得到更好的挖掘。

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企业能够做好企业内部人员的储备工作,通过良好后备干部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在企业内部建立其一直技术方案编制人才梯队,并以个人讲课活动、集中培训、岗位轮换、软件应用推广以及技能考试等方式对后备人才的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

2.2.2 方案精细化

在高速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中,对于方案的精细化也是我们实现整体技术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于该环节来说,则根据时间的不同而分为施工技术方案策划阶段、编写优化阶段以及跟踪总结阶段(如图2)。

①技术方案策划阶段。

对于方案的编制以及精细化来说,对于方案的策划可以说是该项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一个阶段,需要企业能够对该项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方案的策划过程中,应当能够同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策划工作保持同步,具体策划内容方面,则主要有对于施工方案等级以及技术的明确与划分、施工方式以及施工思路的确定以及施工方案责任人的落实以及方案编制等。

②编写优化阶段。

对于该阶段来说,其在是对方案进行策划组织的基础上将工程施工方案在组织设计以及分部分项基础上在进行进一步细化的基础上将其形成更为具体、详细的文本,并在方案的优化方面对相关图标的进行标附。在该项目的技术方案、组织设计方面则主要以下述方式进行:首先,要进行方案研究的思路讨论,在讨论完毕之后根据意见编写方案初稿,在初稿形成之后由相关人员共同对方案内容以及细节之处进行讨论与优化,在对细节部分改进、确定完毕之后定最终稿,最后再由设计人员向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工作,并将本次方案的编写优化过程形成文字记录并存档。

③跟踪总结阶段。

跟踪总结阶段是技术方案实施的一个收尾阶段,对于整体方案设计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该阶段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查看。在该技术方案投入到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也不应当远离工程,而是应当多来到施工现场,在对施工该情况进行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对该方案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优点以及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发现与掌握;其次,是询问。在工程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说是对该施工方案直接体会、也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工作人员。通过同施工人员的积极交流与沟通,则能够从他们的嘴中对该方案的实施合理性、优缺点以及便利性进行了解与掌握;再次,是验算。在充分联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则能够在整体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开展优化以及验算工作,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施工中的结构工程来说,如果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现场的工况条件出现了变化,那么设计人员则应当对其进行反复的验算,保证结构方案的经济、安全以及合理性;最后,是判断。

在以上方式开展的基础上,方案设计人员则能够对该施工方案所具有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具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判断,在这部分数据的基础上,则能够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优化,并形成最终的总结方案总结材料。

而在施工方案编制的过程中,也应当对方案编制所具有的广度与深度进行积极的提升。在对现有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的基础上,需要对方案编制的范围进行扩大,并将项目专项技术方案等统一纳入到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范畴,以此帮助现场施工设施等能够具有更为规范以及安全的特征。

同时,还需要对施工方案编制过程中跟踪总结以及讨论优化这两个步骤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保证施工方案实施准确度的同时使施工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与进步。

2.2.3 技术精细化

技术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对高水平人才进行引进的基础上,企业通过技术的提升,则能够在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发展:

①技术创新精细化。

目前,我国的各项技术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对传统产业技术优势进行积极巩固的基础上,应当加大对于海外技术创新以及该领域利润增长专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突破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同时,企业也应当强化科研基础管理措施,通过对企业科技进步评价体系以及技术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此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技术等也逐渐被应用到了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应当能够通过对相关设备、材料的良好运用以及积极研发以保证企业技术能够满足未来我国交通施工的要求与挑战。

②管理精细化。

在管理的精细化方面,标准化管理可以说是一种主要的实施方式。对于标准化管理来说,其是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相关技术人员对于企业技术节约化管理进行良好应用的保证措施,同时也是企业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要求。对此,企业则需要通过对管理流程要求、管理工作内容以及标准化格式的明确与制定来对企业经验、人员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并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实现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以及规范化。

对于企业施工的精细化来说,其可以说是整个企业成员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相关政策、规范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与推行,同企业主要令人的政策落实以及贯彻力度则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此,企业则应当在加强管理工作力度的同时建立起企业领导的分级负责制度以及责任落实制度,以此帮助企业的技术精细化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与开展。

3案例分析

中铁一局集团沈海高速公路宁德市境A9施工项目位于宁德市福安市境内,设互通式立交与县道新华北路相接;线路经坂中乡长汀村,路线沿山坡布线,全长7.545公里(起讫里程:K71+840至K79+385)。工期为29个月,业主单位宁德沈海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单位为福建交通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主要工程数量:铜岩隧道0.5座(1971.1米/0.5座);牛头山隧道1座(554.6米/1座);交溪特大桥1座(772.6米/1座);坑里龙大桥1座(367米/1座);主线1号桥1座(560米/1座);设福安北互通式立交1处;涵洞、通道14座(涵洞396.04米/10座,通道161.44米/4座);土石方261.3万方(挖方167.9万方,填方93.4万方);防护工程2.9万方,绿化工程13.6万平方。施工单位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施工全过程。效果见表1。

通过实行高速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加强人才精细化、方案精细化和技术精细化,为项目的后方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实行精细化管理,让有限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发挥了更高的效率。通过对自身各项资源的统一配置实现了企业生产、施工的高质量以及低成本,进而提升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结束语

可以说,在我国现今高速公路得到广泛建设的情况下,在对我国交通道路施工企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施工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能够通过技术精细化工作的开展提升自身整体水平。在上文中,我们对高速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这项工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而在施工企业今后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能够充分认清市场形势、把握自身现状,通过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孝,张文涛,王祺喆.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7):78-79.

[2]梁蓉.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初探[J].青海交通科技,2012(03):24-25.

[3]岑燕红.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4(06):102-103.

[4]杨文安,项文.基于BOCR的公路项目监理投标决策[J].公路与汽运,2015(02):79-80.

[5]彭春霞.公路工程报价编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255-256.

[6]徐海燕.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投标决策方法分析[J].科技风,2015(05):78.

[7]杨胜多.基于公路施工技术要点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0):45-48.

[8]王勇明.京杭运河大桥转体施工技术要点[J].华东公路,2011(01):11-12.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4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筑施工管理;经济效益最大化;落实管理责任;分阶段具体管理办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质的飞跃,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中国“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经济增长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现代建筑行业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正逐步被市场淘汰,长久以来,如何切实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成本,节约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众多建筑行业管理人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精细化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它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符合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落实。本文以建筑工程理论和管理学规律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就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基本概念和及其运用于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做简单介绍,并基于此对如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引起各方面重视。由于本人阅历有限,权作参考,仅做抛砖引玉的作用。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的简述

精细化管理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的科学化管理,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明确化、具体化。所谓精细,就是将管理的规范性和创新性高度结合,使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有序的轨道,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严格来分,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细节上的较量,精细化管理就是其主体部分。通过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使建筑工程各环节都得到高效的实施和延续,以一种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式实现对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质量监督、进度调控、资源和人力配置的全方位统筹,将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纳入有序轨道,降低资源浪费和生产建筑成本。对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功不可没。

2建筑施工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2.1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工作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工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投资规模,降低建筑工程运行成本,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对于增强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是指总包、监理、造价咨询单位及建设单位对各承包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资料所进行的审计活动。其过程必须遵循依法审计原则、全面审计原则、突出重点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有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分列如下:①审核竣工结算的编制依据,查看其编制依据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关编制依据资料是否完整,手续是否完备。②是要审核施工工程量,这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内容。最后为审核建筑工程用材料及预算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大小,严格控制建筑工程实施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对于建筑工程的类别,各项费用和隐蔽验收记录也要做相关审核工作,以切实提高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结算审核的准确性和质量,维护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自身的经济利益。

2.2审查建筑施工合同,重视精细化管理

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建筑合同的合理签订和有效审查的基础上的,是以合同的具体条款为依据和指示,因此要严格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必须重视前期对建筑合同的签订和审核,建筑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在签订合同之前之中要尽早引入审计工作,要在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法律如《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对合同具体内容条款如时间期限、保障范围、任务量、违约、索赔及其他争端等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做到规定明确、无歧义、不含混,特别要注意一些额外的补充条款,对一些容易误解,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要严抓不放,不避麻烦,以免后期扯皮。力求从严格意义上加强建筑合同的完善程度和严密程度,全面提升建筑工程实施前期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2.3加强建筑人员选择、管理与培训工作

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高低,因此,对于施工队伍的精细化管理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枢纽。为此,必须重视对施工队伍的选择和管理,保证施工单位纪律严明,技术过硬。此外,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参差不齐的问题,必须大力建设和逐步完善建筑工程人员培训机构,重视行业管理人才额培新工作,不断增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从根本上落实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

2.4密切注意建筑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需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施工质量的重视,为此,必须构建完整的质量检查和监督机构,明缺和落实各部门各环节责任,同时加强现场巡视工作,及时发现、排查和解决施工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全面保障和提高施工质量。此外,要注意施工进度的协调,有必要定期召开进度报告会,统筹掌握施工进度。还要保证施工现场资源储备和人力的配置问题,避免出现工程滞后、延期等问题。最后,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要引起关注,对此,要加强建筑施工前的人员安全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储备,同时要严格把控工程实施各阶段的安全监督和检查,最后,要建立一支高效的突发事件处理小组。

3结束语

本文以建筑工程理论和管理学规律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就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基本概念和及其运用于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做简单介绍,并基于此对如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引起各方面重视。

作者:欧海松 单位:广州汉国福强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强.精细化管理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5

刚到公司,王总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两份人力资源部的请示。一份是《员工考核办法》的请示,与目前正在实施的考核办法相比,这份办法对员工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做出了调整;另一份是已经在集团内部执行的《业务人员工作规范》,其中条款根据历年实际工作总结而来,与旧版本相比并无太多变动。

人力资源部主动积极规范管理是好事,但让王总心烦的是,《员工考核办法》的适用范围是公司内部所有员工,并规定“考勤”和“日常工作完成情况”都是员工考核指标因素。而《业务人员工作规范》却明确提出,销售人员应做到“业绩至上”――只要确保个人业绩超过销售部规定的人均水平,就可以采取灵活考勤制度。这与《员工考核办法》存在明显矛盾。尽管公司提倡各部门规范管理行为,完善企业制度,但人力资源部同时提交的两份制度之间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各种“办法”写得多了,规定得更细了,反而使管理更乱套。

企业需要制度,但制度却很难面面俱到,甚至各项管理制度之间还会存在交叉和矛盾。管理者总是忙于检查制度漏洞,修补制度问题,但问题仍是不可避免地重复出现。那么,该如何处理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呢?

这需要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科学的制度体系设计,可以使企业避免重复管理和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帮助管理者理清管理体系,形成一致性管理思想;有助于管理者按照重要程度,按序列、分步骤理顺管理行为;便于员工系统了解企业管理思想,形成管理合力。

总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设计要做好三步:整体规划、分层管理和配套制度的设计。

第一步:制度规划

制定清晰的制度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设计应在企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不同,规划要点也有所侧重。在创立初期,企业需要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此时应该给予一线员工更大的权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应突出激励性和灵活性,不必过分关注整个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在成熟期,企业需要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规避企业经营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综合体现选、用、育、留的全部过程,并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制度规划的目的就是厘清企业要制定哪些制度、各个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阶段需要制定哪些制度等问题。

以流程为基础确定制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的不同环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以流程为基础确定制度内容,可以避免在制度覆盖过程中出现盲区。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可以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尚未出现的问题或管控要点提出管控原则,为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打基础。

以职能为基础做好制度设计。企业管理强调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分工,这也是制度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企业的职能分工提高了管理专业化水平,但也增加了各专业职能部门间的隔阂。不同职能部门或岗位按照管辖权限设计不同的管理制度,难免会存在重叠或真空地带,在制度设计上,各职能部门或岗位的出发点不同,管理观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管理者有必要分析制度间的联系,引导职能部门和岗位间沟通合作,确保制度间的成功衔接。

综上,以流程为基础的制度解决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全面性问题,而以职能为基础的制度设计,则解决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专业性问题。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阶段,要确保制度内容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制度设计和分工要以企业的管理职能分工为主,以有效避免制度制定中的权责不清和内容重复现象。

第二步 制度分层设计

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的工作包括提出企业发展目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原则等。

业务管理层。业务管理层的工作是落实管理决策层的要求,按照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政策和原则,提出具体的管理方法并制定制度。其工作接受管理决策层的监督。

基础操作层。基础操作层的工作是落实制度,即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手册、作业指导书等,并对制度执行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个层次的管理重点和工作要求不同,管理制度的方法和形式也不同。三个层次的制度应该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执行:首先,由管理决策层提出企业总体的发展要求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由业务管理层根据总体要求,确定企业采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最后,由基础操作层根据管理制度制定员工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并具体落实到工作手册和作业指导书上。

第三步 制度配套设计

区分重要制度和一般制度。重要制度是企业内部需要横跨不同职能,或对企业经营管理直接影响较大的制度;而一般制度则是职能相对单一、影响较小的制度。

制度设计阶段的跨职能参与。在制度设计中,需要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职能部门需要提前了解该制度会对本职能工作产生哪些影响,并根据本职能工作情况提出修订建议,或跟进调整本职能下的配套制度,提前做好制度衔接。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制度所规定的通常是一般情况,注重长期性和通用性,不要苛求面面俱到。制度实施时,还需要通过其他细则加以明确。例如:在修订薪酬制度时,企业往往会同时出台薪酬实施过渡性方案或细则,以解决新旧体系的人员过渡问题,针对性和时效性都很强。待员工全部纳入新的薪酬体系中后,该方案或细则才自动失去作用。

在制度落实上,重要制度的综合性强,应该提升到管理决策层组织落实。一般制度则完全可以从业务管理层的专业特点出发予以明确,而配套细则应当与实际操作和具体落实的单位或部门结合起来,共同面对和解决具体问题。

将重要制度上升到管理决策层的举措,有利于推进各项配套工作的跟进,提升管理效率。例如,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涉及的不只是员工考核方式的改变,还会牵涉到部门或下属单位的组织考核、业务部门的考评方式和激励方法、财务和专业统计方法的改变等内容。这些工作或者不为人力资源部所了解,或者人力资源部无法独自决定该部门的工作方式。如此看来,将考核制度的调整工作上升到管理决策层非常有必要。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设计案例

某集团总部职能部门包括行政、人事、财务、管理、信息、审计等部门。下属若干家企业,分布于全国。该集团之前已经制定出一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随着集团新的发展战略的提出,集团对核心人才的需求加大,而配套的实施细则也需要不断改进。为了适应集团战略目标的需要,管理者希望重新梳理并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管理政策和方法的载体,集团重新整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并形成以下结构:

制度规划:

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四项要求:核心人才、技术能力、纳才和留才,对应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选、用、育、留等环节,并对核心人才提出明确要求。由于该集团已建立了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以对核心制度的梳理正是基于集团战略和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要求。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基于职能的人力资

源管理体系,其职位管理系统是基础,绩效考核系统是核心。系统出发点是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底层包括素质评价、职位管理、开发培训、考核评价和薪酬分配五项内容。集团首先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职位管理、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规划、培训管理、任职资格管理、薪酬管理和福利管理制度纳入重要制度。考虑到集团战略对核心人才引进和管理的特殊要求,在重要制度中增加了员工招聘和核心人才管理制度。考虑到集团员工数量庞大,为了规范劳动用工,规避用工风险,将劳动关系制度也纳入到重要制度中。这样,需要董事会审议的重要制度包括了十大制度(如图2)。其中,人力资源规划、核心人才管理、任职资格、绩效考核和薪酬福利管理制度等体现了集团战略需要;招聘、职位管理、培训、劳动关系管理的制度设计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制度分层设计:

董事会制定集团人力资源战略;由管理层根据人力资源战略要求制定人力资源各项制度,并经董事会审议通过,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战略的衔接;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项制度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考查制度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经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下属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依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并向集团人力资源部备案,接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制度制定过程由上及下,以战略为出发点,每一级组织负责根据上级单位要求,在本级组织管辖范围内进一步明确规则,并对下一级组织的管理制度进行审核,以保证政策和规则向下延伸。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6

所谓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的资金耗费,不仅包括财务会计中的历史成本和企业内部价值链范围的资金耗费,而且包括为实现企业竞争战略和达到持续成本改善涉及的所有资金耗费。所谓施工成本是施工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计核算一般为一个日历年为一个核算年度)为实现施工企业管理的目的,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的成本耗费或者全部的资源消耗。施工企业成本按成本范围分为企业成本和项目成本两部分,企业成本包括公司管理费、上级管理费、税费、预留(提)费用及职工福利费用(包括:工会费用、住房公积金等);项目成本包括直接工程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临时设施费用等。

二、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由于施工企业产品的固定性、多样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其他企业成本管理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主要特点为以下方面: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对象的单件性及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核算的复杂性。从承包合同内容看,施工企业的承包业务,需根据业主(发包商)要求的内容开展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业务。这些不同的业务致使成本管理内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建造过程看,一方面施工企业的每件产品无论是造型、体量、地质、环境等都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另一方面从设计、造价、施工方案、施工组织到施工场地都具有单件性,所以每件产品的资源消耗不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时间差,加大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和管理成本;施工场地的流动性及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复杂性。由于施工企业的每一个合同的施工地点是不同的,施工产品不可能像一般制造业那样,在固定的地点进行流水生产,生产要素和工程项目基层管理人员处于流动状态。施工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在不同的地点,及时组织资源供应和施工生产,致使施工企业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手段比较复杂。再由于施工生产大部分是露天作业,施工组织较为困难、作业难度大、项目施工成本的预见性较差;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项目是复杂开放的系统,是由物资材料、机械设备、人力、技术、时间和信息等多种资源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不仅是资金管理的问题,而且是组织、经济技术管理的综合问题,同时还要受到施工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各部门协作配合,创造良好的协同效应。

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从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角度分析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忽视施工企业全过程成本管理。大多数施工企业应用传统观念界定成本管理的范畴,认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就是施工项目的工程成本,也就是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成本,忽视了工程项目在勘察设计、投标报价及经营管理等其他环节上发生的成本。部门间只注重本部门的职责,缺少部门间的沟通,忽视从施工企业整体进行成本管理。

第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只有环节,没有完整的体系。它只是注重于事后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决策、严格的事中成本控制和正确的事后成本考核;同时施工企业注重工程项目建设,忽略设置成本管理部门及其作用,缺少成本管理的人才和完善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管理的成效。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手段上,以手工操作为主,缺少现代化管理技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手段落后,致使经营中大量信息不能及时收集处理。

第三,施工企业责权利机制不完善。当前某些施工企业各部门、各岗位责权利不对等,责任落实不到位,干好干坏都一样,权利分配不对等,负责相应的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利,这样就是考核无法进行,致使奖罚机制不公平[16]。施工企业存在上述问题,使施工企业的发展收到了“瓶颈”的制约,施工企业在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情况下,合同价款的确定就等于确定了工程造价,这样在工程项目成本上进行控制,才能最大限度的把成本限制在工程量清单的范围内。在工程造价确定后,如果发生在施工项目中的成本过高,这样施工企业只能以降低效益为代价,如果这样循环下去,施工企业最终将面临亏损的状况。同时施工企业采用传统的核算方法来核算工程项目的成本,在成本管理重点、控制成本方面等只注重表面,没有达到全面成本管理。

第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缺少可操作的控制依据。施工企业要制定可操作的成本控制标准来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成本管理开始于每项工程项目的建设,结束于工程项目的完工,但是大多数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有时只能按照经验统计出的工程成本率来确定工程项目成本,忽视每项工程的地理环境及现场施工条件等要求,项目部又将这一成本按工程成本率分解为人工费用、物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和间接费用等成本,而忽略工程项目的获利空间。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潜力很大,施工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应重视成本管理,责任明确,采取适当的方法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解决方式——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视角

第一,精细化管理管理的基本内容。

精细化成本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以精确化、细微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为理念,以战略成本、作业成本、目标成本等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为支撑,以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为内容,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持续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一项全面成本管理活动。精细化成本管理有以下主要特征:全员性、全程性、多维性广义性和主动性。精细化成本管理并不是单一的成本管理模式,而是一种成本管理技术的集成,它是一种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结合企业的经营活动特点,选择性地运用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从全局、系统的角度来降低企业成本,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达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施工企业有必要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

第二,施工企业以成本精细化管理方式解决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构建。低成本可持续发展应当作为施工企业的构建目标。精细化成本管需坚持以下原则:全过程原则,即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就是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与组成分解规律去实现;全员参与原则,即要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把成本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员工,,调动人员的主动性,树立全员的成本意识;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即施工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工作都与其责、权、利有着紧密的联系,正确处理好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责任、权利及利益分配是搞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关键。4管理层次与管理内容的一致性原则。

二是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的步骤

一要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的建立。施工企业要确保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适应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在确保“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合理压缩管理层次,提高成本信息传递效率。从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角度,本着降低成本的目的,建立矩阵型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强化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成本管理职责;设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精细化成本管理中心;以工程项目为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主要核算对象;以部门为精细化成本管理费用的核算对象。突出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在是成本管理中的作用。以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控制执行者和领导者。

二要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计划。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计划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根据施工企业经营活动和设置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成本中心,确定各自的职责权限。通过设置的成本中心,成本计划可以在施工企业内部层层进行责任传递,形成上下结合、逐级编制并汇总的方法,还要结合施工企业经营的特点和施工企业的战略规划及业务目标保持衔接。

三要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控制。精细化成本控制是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关键。施工企业成本精细化控制是为了保证施工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的各项计划及预算指标能够顺利完成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与反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一系列作业活动产生成本的集合,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关键就要对作业成本进行控制,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成本计划实施工程项目施工,收集施工过程的实际成本信息,及时填制作业资源消耗表,及时将成本信息与成本计划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对各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己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内,以保证成本的实现。

四要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核算。精细化成本核算是精细化成本管理实施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正确与否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非常重要。成本核算数据是企业成本控制和考评的基础数据,因此要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就必须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实施精细化成本核算。

五要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分析。精细化成本分析就是根据施工企业成本核算资料,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成本高低的因素以及对实际发生的各项作业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挖掘出工程项目中成本差异产生的有利偏差并纠正不利偏差进行改善,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账簿、报表等反映成本现象看清成本的实质,从而增强工程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施工企业成本分析方法包括比较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7

一、2009年工作总结情况如下:

1、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税费收入水平再创佳绩。

为圆满完成税费收入任务,我局干部职工克服征收力量不足、税源短缺、税费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坚持依法治税、强化征收管理、加大稽查力度、挖掘税源潜力,严格执行收入计划,加强收入调度和计划管理,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依法征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了税款均衡入库。同时强化收入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把握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深入挖掘税源潜力,对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等重点税源企业、行业实施了重点监控,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大户加强了管理,各分局、科所不断挖掘税源潜力,努力寻求新的税收增长点。大力践行市局提出的“精于管理看服务,实现目标保收入”的理念,认真落实“管理年”活动方案,使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管理年”活动初见成效。大力开展清缴欠税(费)工作,加大清缴力度,对有能力缴纳但拒不缴纳税款逃避欠税的,采取以票管税等措施,坚决清缴入库,全年共清理欠税万元。切实做好税收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各项收入数据统计分析工作,确保了各类账、表、册及网络数据准确。认真执行《票证管理办法》,加强票证管理。严肃税收法纪,强化税款入库管理,开展了“引税”专项检查,杜绝了混库串库、乱拉管户、买税卖税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通过加强组织收入目标管理考核,促进了税费收入任务的完成。

2、夯实基础,严抓细管,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全局认真执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落实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依法开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税收征管工作规范化。全局“六率一面”征管指标较上年均有一定的提高。贯彻市局的《关于工商登记信息和税务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局每季定期和工商局、国税局交换登记信息,根据交换的登记信息,加强税源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金税三期”建设为重点,结合换发税务登记工作,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对漏征漏管户及跨区登记进行了清理,对建安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强化了属地管理,全年共清理漏征漏管户146户,补办税务登记,补缴税款和罚款近5万元。加强纳税申报管理,深入开展了对变更税务登记、停歇废业、长期不申报纳税户的清理工作。加强税款征收管理,坚持依法征收,依率计征,应收尽收原则,严格滞纳金征收,促进了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加强个体工商户及零散税收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加强征管目标管理考核,推行征管目标考核扣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按月考核,对应奖惩,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认真执行《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了岗位职责,切实加强发票管理,加大“以票管税”力度,实行监开代管,源泉控制,加强对饮食娱乐业定额专用发票管理,解决了发票粗放管理的问题。切实做好征管资料管理工作,突出抓好各类征管数据的采集、录入、归档等项工作。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提高窗口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标准,实行首问负责制等措施,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纳税服务水平有一定提高。

3、依法治税,规范执法,税务稽查质量不断提高。

发挥税务稽查的监督、惩戒和促进征管职能,加大稽查力度,规范稽查行为,提高稽查质量,维护税收秩序。稽查全年检查结案户,累计查补税款、滞纳金和罚款万元,比上年增长,已全部入库。查补税款入库率,罚款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按户次、按金额,处罚率按户次、按金额,促进了稽查工作水平的提高。稽查人员能够严格依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继续实行人机结合的选案方法,提高了选案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案件审理工作,重大案件由局审理委员会审理,确保了审理案件质量的提高。坚持“以查促管”、“以查促查”,狠抓了涉税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完善了涉税检举案件的受理工作,开展了对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建筑安装业、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等行业的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并通过税务稽查透视征管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征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税收检查活动中,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以组织税费收入为中心,重点整治征管薄弱环节,实现规范税费征管秩序,完善征管制度的目标。整治我县税收环境,严厉的打击了涉税违法活动。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8

1.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实施如果将企业比作一辆车,车子的前行则需要通过轮子的带动作用。企业管理制度则是起到推行企业朝前开动的各个车轮。同样,这些车轮需要通过会计从业者的作用力方可实现。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对其进行引导、督促,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完成料想的工作目标,促进企业管理制度达到实际效果。

2.提升企业成本控制能力一个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是该企业科学经营发展立场的有利体现。企业人力、物力资源有效分配,企业有限资源起到尽可能地功效,企业资源浪费现象的杜绝等,均离不开企业成本控制。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员作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参与者,精细化管理下对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可积极促进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员明确其自身在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努力将自身工作方向朝企业发展前进道路看齐,达到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平稳运行的目的,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任务添瓦加砖。

3.评释企业财产流动情况企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重要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发展。要使得企业财产流动情况清晰、明了,要求企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能够得到全面切实详尽的管理记录。企业精细化管理中,开展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合理施展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能够使企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得到高水平的保护,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违法违纪偷税漏税事迹,从而使企业得到和谐发展。

4.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不可能单凭财产、人力、物力等来形成对市场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市场竞争力的建立、完善,需要逐步通过对人的综合管理。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员可于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确保企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趋于稳定,并且进行灵活调配,使企业得以灵活运转。如此可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有利支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1.严格实施精细化管理原则①全面成本核算与控制原则。企业全体成员均要构建成本核算与控制意识,于企业发展各个环节全面开展成本核算与控制。②动态成本核算与控制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对企业成本进行动态分析,对产生的额外成本开支严格成本核算与控制。③目标管理原则。明确设定成本核算与控制目标,对目标主体进行主体划分,严格督促目标实施进程,记录目标执行情况,并结合企业发展经营方向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④低成本原则。企业管理者结合行业、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开拓、制定降低企业成本的新方案,促进低成本发展需求。

2.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中合理应用可规范企业管理理念,实现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规范管理理念开拓创新,企业管理者要明确成本核算与控制在企业管理中重要性及作用,根绝行业发展动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及时更新企业对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认识。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成本核算与控制合理开展的情况下,将管理系统创新逐步发展、规范。企业应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对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员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向每个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员宣教成本核算与控制合理应用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对成本核算与控制合理应用的意识,构建企业精细化管理创新氛围,进一步使成本核算与控制合理应用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得到实现。规范的管理理念使得精细化管理得以顺利展开,注重管理细节,明确企业发展经营方向,积极将每个企业精细化管理综合指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

3.规范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应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合理应用,对企业整体相关的成本信息数据整合、归纳于一起,并建立起针对这些成本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程序,经电子计算机软件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寻找存在、潜伏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预防,一方面缓解了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人员工作压力,降低可工作时间;一方面很大程度提升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效率。并且可通过将企业内部程序与行业动态变化相互联系,第一时间掌握行业形态、经济动态、政策颁布等有效信息,根据时事特征,企业做出有效及时的调整。

三、结语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9

1.1供应与消耗一致

公路施工中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在调配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所以应注意原材料的供应与消耗。在购买原材料时应尽量保证供应与消耗的一致性,施工中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科学的组织施工方案,并且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配,以使得各项物资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效益。

1.2节约原则

公路施工都是以野外作业为主,其投入的施工成本较多,精细化管理中应以节约成本支出为原则,从节约基建费用出发,充分的利用技术施措和管理方法来节约资金,并以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为基础,分部分项的进行成本节约,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1.3以经济政府为导向

公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经济增长必要条件,所以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应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并以经济政策为指引对公路施工进行技术管理,如:公路施工中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机械施工、维修养护等。

1.4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是公路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施工程序确立前应以签订的合同条款为基础,充分的理清施工程序中的各项施工技术,同时考虑到季节性施工的差异,确保整体施工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避免施工中的停工、资源使用不足、突击赶工、安全事故等现象的发生。

2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2.1管理制度精细化

公路施工中因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和验收标准不同,管理细则也因各施工企业性质不同存在差异,所以在施工中应把具体的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这不但可以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还是公路建设和发展重要依据。在公路建设中应把每个标段施工单位的工程进行细化,通过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进行细化和分解,以便把各项施工工艺、施工标准、施工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公路施工技术的完善,提高公路施工各环节的质量,如: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路面施工。

2.2质量管理精细化

公路施工质量影响到公路的维护成本、使用年限、行驶安全、环境保护,并且对所在区域的经济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要把质量管理放到首位,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促进公路施工的质量。质量管理的精细化要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出发,并结合质量责任备查制度进行管理。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应将参与建设的各单位责任人、质量质任人、施工技术责任人、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进行登记管理,以此来保证质量问题能够追朔到质量责任人,进而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质量认识。

2.3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公路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因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精细化管理中需要强化考核制度,以此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效能。考核制度管理中需要对人员履约、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工序、内业资料以及现场施工操作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并且在管理中制订出适合本工程和本施工单位工作特点的考核评分标准,以便按期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并且可以通过量化评分全线排名的方式进行对比。

2.4现场施工精化细

公路现场施工所占用的场地较大,设备较多,原材料较多,这就给现场施工和材料调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对现场施工应实行精化细管理。首先对施工现场的驻地建设进行标准化管理,各施工项目部应成立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实现生产管理、办公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的精细化;其次对使用场地及材料存放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按着施工进度要求结合现场施工环境进行拌和站、预制场和原材料堆放场的规划,同时对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2.5施工安全精细化

能源管理实施细则篇10

关键词 标准体系;供电企业;运行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014-02

1“统一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人、财、物上划工作的完成,县级供电企业成为了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如何尽快使县级供电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与省、市公司接轨,有效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界面清晰、管控有力、标准统一的管控体系成为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同一标准体系”的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将该体系全面落地到县供电企业内部,并开展多种手段督促有效执行,确保各项标准执行到位、落实到位,全面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与市公司、集团公司的同步快速发展。

2 精心准备,为“统一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充分认识执行“统一标准体系”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标准的实施工作是全面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贯彻执行国网公司“四化”工作和企业文化“五统一”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员工执行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统一标准化工作平台上开展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方法固化到标准体系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做到共同发展,实现工作质量和员工素质的双提升。

2.2加强宣贯,营造氛围

“统一标准体系”的执行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基础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常抓不懈。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网站、简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聘外教、组专家对员工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培养全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重点培养一批既掌握标准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精通标准化规律和方法,又熟悉公司专业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专家队伍,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标准化工作队伍,为持续推进“统一标准体系”的运行和推广创造良好条件。

2.3分析流程,清晰接口

按照电网企业业务名录,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具体业务名录,对集团公司统一的“统一标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梳理识别。采用横到边、纵到底的梳理方法,识别流程的起点、过程和终点,明确县公司与省集团公司、市公司业务对接接口,掌握时间节点,形成本单位标准体系表,确保县级供电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

2.4梳理制度,确保统一

根据的标准体系对本单位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识别出是否被体系中有关标准覆盖,将修订、废止和延用进行有效区分,制订本单位有效规章制度名录,避免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管理制度与管理标准两张皮现象。对本单位使用的各种记录、表格进行清理,按照管理标准的附录中的表格样式对日常管理中的各种记录、表格进行规范,保证在实施中能够与管理标准有效统一。

3 构建机制,推动“统一标准体系”的良好运行

3.1调整完善组织机构

调整组织机构,成立各分委会并明确标委会职责、建立专责人定期联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标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各部门、单位要明确标准化实施的负责人和专责人,对实施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各级人员责任,确保标准实施的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做到压力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证各项标准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化应用。

3.2细化专业管理程序

由于一体化标准体系在涉及到县公司层面上,管理模式较为粗犷,未对一些专项工作进行深入管理,因此在识别梳理以及清理规章制度结束后,结合拟定规章制度工作,组织职能部门开展管理标准配套实施细则编制工作。一是组织各职能部门对涉及到本单位管理标准进行详读,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对需要编制配套实施细则进行调研,以便能够深入细致的指导相关专项工作。调研工作中各职能部门负责对涉及管理标准进行研读,对未涵盖细化的工作判定是否需要编制配套实施细则用来指导专项工作;管理标准分委会负责组织调研工作以及调研情报的收集整理;标准化办公室负责调研组织工作的整体协调,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立项。二是管理标准分委会在编制配套实施细则工作前期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包括上级标准、制度以及政策要求;公司规划、计划对该专项工作的整体要求;实际工作中创新做法的提炼以及引进吸收的先进管理经验的固化,并将其融入到编制项目中。同时要在编制过程中将公司各部门对该项目编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反馈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到编制配套实施细则主管单位以供参考。三是组织编制完善配套实施细则。各主管单位依据整理的基础材料,结合管理标准分委会收集反馈的各种信息,组织专业人员编制配套实施细则。编制过程中要掌握管理内容“严于标准”、实绩指标“高于标准”,并不得与标准内容冲突,工作程序尽量优化减少流经环节,指标设定要易量化、易操作,并将基层创新融入到细则中。在初稿形成后要根据多方反馈建议对细则进行完善,并最终形成定稿报送审核。

3.3常态监督检查机制

每季度开展一次“统一标准体系”运行情况监督检查,以“现场问询”和“查阅记录”方式及时发现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为“统一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步标准体系的评先树优工作创造先决条件。在监督检查工作中,通过“望”基础资料查看工作程序是否符合标准流程;“闻”受检人员描述了解岗位职责的的掌握;“问”存疑问题评价工作方法;“切”脉掌握创新思路,从而对受检单位进行全面检查,重点了解员工对涉及管理流程的认知、岗位职责的掌握以及创新方法的应用和主要指标的提升。同时要做好监督检查跟踪验证工作。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后期,必须对受检单位制订的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确保各项工作形成闭环管理。验证工作要采取“事先不打招呼”根据计划安排直接进入受检单位,确保验证工作的真实有效,从而实现考核工作的公正公平。

3.4周期性自我评价

每年组织评审员对公司标准体系的执行情况开展内部评价工作。评价小组采取聘请外审员和公司内审员结合方式,在掌握公司实际工作状态基础上避免“情面”因素,及时督促整改关闭不符合项。评审时采取问询、观察等方式了解被评价单位在管理标准运行方面的基本情况。按照评价表检查、比对、验证管理标准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不合格项,除要求被评价单位确认不合格项的事实外,还要要求他们查找、分析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提出纠正措施建议。通过开展管理标准的自我评价工作,全面掌握管理标准的运行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措施并进行跟踪验证,促进“统一标准体系”的良好运行。

3.5评先树优激励活动

结合年度评优方案开展“统一标准体系”的评先树优活动,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评选标准掌握先进个人和选树良好运行单位,激励各部门和员工在“统一标准体系”的执行过程中的良好表现,激发各级员工执行标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个人奖项参照公司先进评选操作,在选树良好运行单位工作中,依据年底的监督检查工作并结合全年监督检查结果和自我评价开展情况,按照比例选树出优等单位进行表彰,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公司整体“统一标准体系”的运行效果和执行积极性。

3.6细化绩效评价

为确保“统一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的工作质量,公司成立以经理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分委会负责人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评价小组,负责对“统一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工作质量进行绩效评价。人力资源部为牵头组织部门,标准化办公室为具体实施部门,严格按照《阳谷县供电公司绩效考评办法》、《阳谷县供电公司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和相关标准、要求,根据职责范围,结合暨定的目标值,对一体化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并根据评价情况按照公司《业绩考核管理标准》进行绩效考核。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一体化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的工作质量绩效评价,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根据一体化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的工作管理要求,制订一体化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的工作绩效评价细则,同时组织“统一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的工作绩效数据信息收集,各标准化分委会、各职能部室负责配合工作绩效数据搜集工作。在标准化办公室开展一体化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的工作绩效评价后,及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针对整改意见,各分委会及各相关职能部室进行落实整改。标准化办公室及相关单位每月10日前,根据绩效指标达标情况、各项检查考核内容,提出考核意见报送人力资源部审核、报公司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并于每月20日前公布上月度绩效考核结果。

对于“统一标准体系”落地与运行相关绩效数据的采集,由标准化管理办公室根据年度实施方案,按照各个项目的计划周期组织采集。识别标准齐全率、标准学习宣贯率、配套细则编制率由标准化办公室、各分委会根据各职能部室上报和检查统计获得;全员培训率、考试及格率由标准化办公室根据标准学习、考试情况统计获得;标准执行率、标准记录使用齐全率、基础资料填写正确率、监督检查整改率、纠正预防措施完成率由标准化办公室、各分委会现场检查统计获得;监督检查到位率由人力资源部、发展策划部抽查标准化办公室、各分委会标准监督检查情况统计获得;工作责任考核到位率由人力资源部统计获得。绩效的评价方法则根据《阳谷县供电公司绩效考评办法》有关规定,标准的识别、宣贯、学习、培训、配套细则编制等情况由标准化办公室进行评价,提出考核意见报人力资源部;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整改、纠正预防措施完成情况由标准化分委会、专业部室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考核意见报人力资源部考核;监督检查到位情况、工作责任考核到位由人力资源部根据抽查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考核意见进行考核。

4创新实践,促进”统一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

4.1做好标准体系的动态管理

由于业务流程的调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对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制度组织修订,确保适合企业经营工作需要。同时,及时收集整理标准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先进管理经验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标准化办公室提出修订建议,对管理流程及管理标准进行优化和更新。

4.2做好先进经验的引进吸收

通过同业对标管理,按照“管理目标、工作流程、方法措施和绩效评价”四方面进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吸收,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固定管理做法,并不断改进、优化,将活动中产生的成果进行固化,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优化工作程序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从而持续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4.3做好自我创新的实践应用

以生产经营各专业开展管理评价为推手,梳理工作流程和管理程序,分析评价标准的建设和执行,引导员工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和实践活动,在符合管理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形成管理创新及基层QC成果,将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并通过实践开展流程的设计和再造,推动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向标准的转化应用。

4.4做好标准体系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