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步骤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6:41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1

论文关键词: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和步骤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 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 。我在平时 的 教学中基本上是 按照以下环节进行的 :

一:看 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 是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的米尺和皮尺,最显具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称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 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差。使用前,我们还用“看”它零刻度的位置初中物理论文,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 ; 在体温计的使用上,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具的不同点,(1)量称不同:其它温度计量称一般是从-100℃致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称只是从35℃到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它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它温度计不允许。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要“看”水银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没有,需甩几下,否则使用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如:已知甲、乙两人的体温分别为38℃和37.5℃,测量完甲的体温以后,医生忘了甩几下,又直接去测量乙的体温,这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数据将不会是37.5℃而是38℃

二:调 即“调 零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 零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的“调”。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几次。例如:托盘天平的调平衡,首要条件是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才能调平,在调平的过程中,双眼应指针,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如不能达到目的,则需移动,并记下游码的位置)。在此过程中,不能用力太猛,否则易于损坏刀刃,减少托盘天平的灵敏度,加大实验的误差,而且每一次进上步的调节,都应在天平静止以后才能进行。</P><P>在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机械调零上,由于电流表或电压表长期的使用、运输等因素,使指针不能准确地指回零刻度处,一般我们都采取机械调零的办法:先找到刻度盘中下部找到调零的螺丝,用平字起,慢慢旋动,使指针指回零刻度处,操作的过程中,眼睛应始终盯住刻度盘,旋动的手腕要用力均匀。

三、做 ,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期刊网。在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初中物理论文,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方才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就应特别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酒精灯作为一种加热 工具,它的构造限定了它的使用方法,不允许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使用完以后,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而应用灯帽盖灭,操作过程如果不当或不慎,使洒出的酒精燃烧,不可用水浇(因为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燃烧着的酒精易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容易发生火灾,而用湿抺布盖灭(隔绝空气的办法)等。而且 在做的 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仔细观察会自己总结出实验规律 比如 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摩擦起电: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

四、记 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五、析 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的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六、理 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物理实验课“看、调、做、记、析、理”这六个环节缺一可,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既能使老师轻松教学,又能使学生愉快接受,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2

在我国县级以下初中学校,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为此,对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为例,对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来探讨如何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实验中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当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县级以下城镇及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着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作为副科,目前多数县级市内学校占课情况严重,初一生物课时安排规定每周三课时,实际每周只能上一到两课时。因此在实验课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上一节高效的实验课并不容易。其次,初一年级学生对实验陌生而充满兴趣。但是多数学生缺乏科学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就会出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动手不动脑的情况。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并形成心理惰性,兴趣下降,实验教学流于形式[2]。再者,多数生物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且过于重结果轻过程,忽略教学评价多样化的重要性。

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2.1关于实验课时紧张的对策

探索性实验是知识讲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所需的时间有长有短,理论知识也有繁有简。例如“消化与吸收”一节内容,实验和理论所需时间都比较长,采用“先做后讲”比“先讲后做”和“边做边讲”的方式效果好。我们就用连堂的形式将两节课一起安排到实验室上,可使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操作和思考,效果很好。此外,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也是弥补了实验课时紧张的一种方法。

2.2设置情景、激活问题

探究性实验符合初中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通过“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细嚼慢咽更有利于消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改进实验教学设计时,还可以把问题加到实验步骤中激发学生兴趣[3]。通过在实验步骤中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实验操作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操作的意义。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中,“步骤1取馒头用量:放入试管中馒头用量过多或过少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步骤2取唾液:如何取唾液,怎样取又快又多?”像这样把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放在实验的方法步骤里,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实验,激发学生对实验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

教材中的有些实验的材料及方法步骤不适于课堂教学,不应因循守旧,而应培养学生具有质疑教材的精神,试图改进实验步骤。如有的同学认为书中“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的变量过多难以理解,改进实验设计。

有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利用酒精灯保持水温37℃,不安全且不好控制,经过小组讨论想到了用手握住试管代替利用酒精灯水浴加热的环境。取唾液时,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将消毒的棉絮放在口中lmin,同学们普遍不接受这种方法,认为既不卫生,取到的唾液量又很少。在小组合作讨论后,有的组提议该实验步骤可以借助醋味增多唾液的分泌,并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口清水(或凉开水),在口中含lmin,然后吐到小烧杯中。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试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4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应该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所以要做好实验小结。在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实验结束前,用一点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也要关注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鼓励他们的同时并让他们谈谈失败原因和吸取的教训。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取唾液时,需口含消毒棉絮,有的同学怕脏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的娇惯心理,改进实验方案让学生自觉做好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62-01

从生物学习开始就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新课标下的生物实验课,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基础是当今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植物呼吸的气体变化”实验为例,说明初中生物实验课如何上才能符合以上要求。

实验材料:大蒜根、大蒜茎、青菜叶、扶郎花、圣女果、萌发的黄豆种子。

实验用具:黑(白)塑料袋、胶带、橡皮管、止水夹、试管、试管架、广口瓶、小木条、打火机、玻璃管、固液发生装置。

实验药品:澄清的石灰水、碳酸钙、稀盐酸等。

一、建构实验思路

教师通过以下步骤帮助学生建构实验思路,把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主动建构知识。

1 提出问题:人体或动物呼吸时呼吸的气体发生怎样的变化?

2 介绍知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可以助燃。

3 做验证实验: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把空气中燃烧的小木条伸入装有纯二氧化碳和装有氧气的广口瓶中。

4 提出问题:植物体内的呼吸和人体呼吸的气体变化一样吗?请作出假设,植物呼吸释放什么气体,消耗什么气体。

二、讨论实验设计

1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确定各组的实验内容,选择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和药品。

2 明确如何设计实验,并形成简单的步骤。

3 组间交流实验设计并汇报讨论成果,互相补充,教师协助。

4 根据各组的选材和共同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准备(提前24小时准备)。

三、制订并实施实验步骤

1 设计实验步骤

(1)假设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

①取两只大小一样的塑料袋A、B,在A袋内装入250新鲜的青菜叶(鲜花或萌发的种子等),B袋内放入等量烘干的青菜叶(鲜花或萌发的种子等),再将两袋的袋口密封。②将两只袋子都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后取出(一般来讲,非绿色器官可以不要暗处理)。③把A、B袋内的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和记录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2)假设植物呼吸消耗氧气

①取两只大小相同的广口瓶分别编号为A、B,在A瓶内装入100g新鲜的扶郎花(大蒜根或萌发的种子等),B瓶内装入等量的烘干的扶郎花(大蒜根或萌发的种子等),然后分别密封。②将A、B瓶同时放入黑色塑料袋内一昼夜(非绿色器官,不必暗处理)。③分别将点燃的小木条迅速伸到A、B两瓶中,观察小木条的燃烧情况,分析实验结果。

2 进行实验操作

(1)各组根据所选的实验材料,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准备,然后按以上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制取烘干的青菜叶是将青菜叶放进微波炉烤干,将袋中的气体导出是往塑料袋插入橡皮管,并用透明胶带封口,夹上止水夹,需要时松开止水夹。

(2)观察实验现象。前一实验:将A袋的橡皮管放入试管内的石灰水中,松开袋上的铁夹,挤压塑料袋,观察试管内石灰水的变化,对B袋同样操作。后一实验:先点燃小木条,再打开A瓶瓶盖,然后将点燃的小木条迅速伸到瓶内,观察现象,对B瓶同样操作。

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1)A、B两袋内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比较两只袋内的气体,说明了植物呼吸过程中放出了什么气体?(由此得出结论一: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3)为什么实验中要用黑色塑料袋?实验为什么要设置B袋?(4)植物的哪些器官能进行呼吸?(由此得出结论:植物生活着的部位都能进行呼吸,而且有光无光都进行。结论三:植物生活着的部位都能进行呼吸,呼吸消耗氧气。)

4 实验问题分析

用圣女果的几组实验中有一组出现了在B瓶中燃烧的小木条也立即熄灭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圣女果不像其他实验材料能烤干,瓶里的湿度和温度适宜细菌生长繁殖,细菌的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消耗了氧气。

5 实验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学生弄清了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从A瓶或A袋上能看到水雾,说明植物的呼吸还产生了水。由此可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根、茎、叶等只要是生活着的部位都能利用吸收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这样的实验教学体现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次,能按实验要求初步设计实验步骤,并能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交流确定合理的实验步骤;第二个层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个层次,学生参与了整个实验过程,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4

一轮复习涉及实验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和学生一起认真仔细解读大纲。

一、考试大纲解读

1.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4.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如何解题

要验证一些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和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方面,常常涉及如何设计生物实验。就生物实验设计如何解题,我结合他人经验及自己教学中的摸索,总结了以下几点。

1.先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掌握书本知识是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基础。

2.复习中重视实验设计的方法指导,从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题型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分析能力,其中实验设计题更是热点。如何在学生掌握现有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学会自己设计实验呢?我认为,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遇到实验设计题时,要认真阅读题目,从题目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看清题意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明确实验原理。

(3)根据目的和原理,理好思路,确定实验的材料和用具,然后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步骤的书写,我将其归纳为三步:

第一步:备材、分组、编号、非条件处理;模式是取两套规格相同的器材分别标记为A、B,并分别加入等量的……

第二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变量处理,模式是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5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思考;实践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肩负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使命。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或是实验探究,大部分实验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分组实验,其结果是抹杀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开放型实验室就是针对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弊端应运而生的。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开放初中物理实验室是指仪器设备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开放,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物质条件,将实验室的资源部分全部地提供于实验教学。传统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验证和延伸,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个性发展。教师严格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实验,观察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其结果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束缚了学生想象力,某些学生甚至敷衍了事的应付实验,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传统教学实验以点盖面,缺乏系统性、启发性,学生的实验技能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只能是精通某个实验的操作步骤,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更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建设开放型实验室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需要,更不能体现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优越性。开放型实验室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开放实验室可以使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实验失败可以重做,不同于传统实验,不论实验成功与否,都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其次,开放实验室可以使学生自由的选择一些综合性的、设计性的实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不同于传统实验时学生按老师设计好的步骤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初中开放型实验室存在的不足

初中开放型实验室的运用,虽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开放型实验室的管理难度较大:开放型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实验室面临的工作时间较长,承担的实验内容更广,接受实验对象的层次更复杂,知识水平的差异更大。因此,如何切实实现实验室开放的良好效果,确保实验室各类财产的安全,杜绝实验耗材的浪费,是开放型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开放实验室的教师不足:开放型实验室要有专门的老师来管理和辅导学生做实验,对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方法要有老师做细致的讲解,而且有时做实验的学生较多,对学生的管理要有足够的教师;3、开放型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不足:开放型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不足,是造成大多数初中物理实验室不能开放的重要原因。由于开放实验室面临人员多、时间长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及各类耗材的开支会大大提高,而学校用于实验的费用却有限,不能满足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各类耗材的经费开支。

四、我校实施开放型实验室的实践与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6

关键词:设计 步骤 表格

设计实验、制订计划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或者为研究过程制订方案,它是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样,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制订计划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但多数情况下,由于这个环节较难,教师大都会跨越这个环节,直接把实验方案讲出,学生也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事实上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多让学生练习,这个环节也不难。现就设计实验的策略,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般来说,设计实验、制订计划应根据猜想来进行,且设计实验中的要素一般要包含设计原理图(有些实验可无)、设计器材、设计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现以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为例加以说明。

学了电流后,看到串联电路,我们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而同学们根据问题也很容易的做出两种可能的猜想:一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二是串联电路中外部电流由正极到负极逐渐减小。到底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样设计实验:

一是要设计基本的原理图:比如文中所讲实验是研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很容易想到它的基本原理图是一个串联电路,同时为了探究各处电流特点,我们至少应取出三个点测电流,才有意义,这样一想,实验原理图自然就设计成大致如右图的样子。

二是要设计器材:原理图出来了,器材也基本出来了。比如根据上面原理图可知器材是电源、开关、电灯两个(对两个电灯,教师可启发式提问:“大家觉得是选择相同型号的电灯好,还是选择不同型号的电灯好?”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得出结果,若学生得不出结果,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选择不同型号的电灯做实验的必要性)、导线若干、外加一个测电流的电流表。

三是要设计步骤:根据实验猜想可知,每做一次实验就要分别测A、B、C三处电流值,进行比较,另外为了使实验结论具备普遍性,我们还要多次实验,所以这样一想步骤也就大致出来了。

步骤1:把电流表串联在A处,连好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A处电流IA,并计入下面表格。

步骤2:把电流表串联在B处,连好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B处电流IB,并计入下面表格。

步骤3:把电流表串联在C处,连好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C处电流IC,并计入下面表格。

步骤4:换用不同器材(灯泡或电源)重做以上三步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步骤5:实验结束,整理器材。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4-02

初中学生的物理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而这些能力要求均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实现。所以,作为物理教师,在课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与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演示实验不一定非要由教师来呈现,它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使学生由实验观察中,心理上的“跃跃欲试”进化为实验操作中的两只手的“亲自试试”。因而,必然会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真切地了解到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各种现象与数据的记录、对实验结果的研究与反思等,进而形成具体的能力。而这是学生仅仅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所不能达到的。

以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力的影响改变运动状态”为例,如果由教师亲自呈现演示实验,相对于教师自身及紧邻讲台的一些同学的观察来说,演示过程和效果可能会非常好,但会因演示空间狭小、演示物较小、观察距离较远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使中后排多数学生很细致观察到实验的过程和呈现结果。因而就总体来说,其演示过程与效果不会是很好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仅仅停留于观察的阶段。如果将这一演示实验由学生小组亲自进行,则既可克服教师演示的局限,又可使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调动观察与操作的积极性、培养观察和操作的能力,并使他们体验到动手探索的快乐,进而激发探索欲望。

二、在开放性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一些测定性实验已有较为固定的实验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固然稳妥,不会出现意外情况,但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问题解决方式的创新等。因此,对于这些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和鼓励学生打破成规,进行实验步骤与方法的多种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已有实验模式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新的实验方式与已有模式的差异点在哪里、存在什么问题、应怎样解决等诸多问题。例如,在“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实验中,就可以进行开放性实验。实验前,教师明确实验目的,但不规定具体的实验步骤,不说明具体的实验方法,而允许学生(实验小组)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探索等来确定和完善实验步骤与过程,通过集思广益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如测量石块的密度,就有先测体积后测质量与先测质量后测体积之分,至于具体哪种方法较好,哪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进行思考与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这种开放性实验会因实验步骤与方法的探索性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丰富学生的实验体会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情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三、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物理课程的构建也非常注重学生的由生活认识到物理认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随时注意把一些与实验教学紧密相连的生活物品拿到课堂上、带到实验中,以此常见、熟悉的生活物品为媒介,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实验内容的理解。例如,可以用激光笔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用近视镜和老花镜做凹透镜和凸透镜实验,用小药瓶做浮沉实验,等等。

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学生实验,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用或改造一些日常生活物品作为实验器材,亲自动手,随时进行,独立完成。这样做,一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二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初中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之前,我就布置学生利用饭盆、橡皮泥等做教材中“想想做做”栏中的“橡皮泥船载重物”的实验活动,取得了预习教材与节省课上实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效果。表现在能力培养上,学生(小组)的亲自动手制作器材、亲自试验、独立进行,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同时,学生实践能力、探究精神等无不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发挥,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趣味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非常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与发展。

四、在实验拓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部分物理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可以不拘泥于成规而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地拓展、延伸。这种拓展与延伸,由于与已有实验模式相比出现不同,会因学生不知道其结果而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也会相应增强。仍以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为例,教材“想想做做”栏中有“盐水浮鸡蛋”的学生实验活动,将两只新鲜鸡蛋分别浸入盛有水和浓盐水的容器中。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在只有一个玻璃水槽和一只鸡蛋的情况下,采用先观察鸡蛋浸在清水中的位置,标出记号后,再观察逐渐向水中加一定数量盐后鸡蛋在水中的位置的方法,同样完成了实验。这种在现有条件下学生自发地或在教师启发下改进实验步骤、拓展实验内容的行动,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一般都应得到支持和鼓励。正是由于我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了这一方法,所以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动手操作与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就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与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虽非一日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从点滴做起,就有益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能力与自我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海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学苑教育,2013,(11):66.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学习动机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来做实验,但是实验结果还是与课本上的理论相差很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是学生不注重实验课,认为考试又不考,所以很多学生只是在生物实验课上胡乱应付一番,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当实验课结束,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学生就抄袭书本上的实验理论知识来填写实验报告单;有的学生在下课时间没有完成实验就干脆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者根据课本来猜测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单等。这样怎么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学生在做实验时应该严格按照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认真做实验。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并且要随时注意观察实验,做好实验记录。以客观的实验结果来写实验报告,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二、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只有明确实验目的,学生才会积极地进行生物实验,实验结果才会准确。而需要指出的是初一、二年级学生生性好奇、好动,缺乏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很难做到认真、细致。他们有的不注意老师讲实验注意事项,就急于动手,造成操作偏差,甚至产生危险;有的只是觉着实验与自己的生活遥远,对实验课很感兴趣也是觉着上实验课好玩,又没有课后作业;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上生物实验课就是放松的时间,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实验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或者由于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给操作者带来危险。因此,实验前教师务必指导学生好好预习,将实验步骤牢记心中,由繁化简。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要用平面镜,光弱要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遇到学生良好操作的,也要及时表扬,激励其他学生操作更加规范。

四、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面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而学生往往会在实验过程中急于想看到实验结果而匆匆操作完成,实验过程也不注意观察。例如,在一节解剖鲫鱼的实验课上,学生一拿到手术刀就开始三下五除二将鱼解剖完了,然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对于实验的真正目的无从了解,也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课前先让学生对照课本了解鲫鱼的身体构造、器官组织,然后要求学生细读实验步骤,将注意事项逐一记下来。再准备一个硬纸板,在硬纸板上写上鲫鱼相应的器官组织名称,然后再开始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剖时,每一步操作都很明确,并且将组织器官放在相应的预先写好名称的硬纸板上,方便学生观察。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课本知识,还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真正达到了实验课的目的,且将书本上枯燥抽象的理论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

五、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实验课没有课后作业,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过后就忘的结果,所以实验小结就必不可少。每次实验课教师不仅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写好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验小结,即在实验结束时,无论学生实验成功与否,教师都应让学生写出实验小结报告,反思自己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与成功之处。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小结也要做出具体的评点指正。对于实验成功的学生要向学生讲解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实验失败的学生的实验小结要帮助其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或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学生重做,直到成功。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必不可少。其是生物学科的有效补充,生物实验将课本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将生物实验课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认真严谨,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时做好实验小结,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9

一、比较法的概念和类型

比较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其实质就是在找到两种有一定联系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对很多知识点的介绍都采用这一方法.如,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比较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同,比较热机与电动机的优缺点,比较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异同,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异同点,比较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等等.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也采用了比较法.

比较法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同点.第二种是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异点.第三种是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异点.

运用比较法解决物理问题应该注意:有些现象中条件的改变,只使这一现象发生量的变化,如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的变化,只是使电流发生数值的变化;而有些现象中因为一个条件的改变,将发生质的改变,如交、直流发电机模型,就因为某些结构的不同,导致外电路得到的电流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比较法可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同学们混淆,影响着同学们对所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突出比较法,可使同学们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例1重力与压力比较

解析重力和压力,是同学们容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同学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我们可以设置一些能暴露和纠正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对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将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列表(如下表)的方式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例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跟物质种类有关系?

解析物理实验是掌握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物理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就能很好地掌握物理概念.为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可将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和结果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须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需要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控制,使物质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物质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就很容易掌握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跟物质种类有关的结论.

例3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决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因素同样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掌握.实验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1)电路闭合,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感线运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2)电路闭合,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3)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使磁感线方向相同而改变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再使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相同而改变磁感线方向,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4)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比较(1)、(2)两步的不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2)、(4)两步的不同,可以使这一感性认识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步骤(3)实验的不同条件和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并掌握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是磁感线方向(即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

三、比较法在解各类物理题中的运用

例4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区别很多,比如它们的原理不同,请你再举出一条,填入后面的空格内:.

解析回忆学过的有关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内容并进行比较,会得到它们的结构不同、用途不同和能量转换的不同.

例5阅读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做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1甲);

步骤2: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1乙),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比较“步骤2”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1丙),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

答:.

(2)“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A、B、C)中哪一个的正确与否?答().

(3)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

答:(步骤4).

(4)在“步骤2”中,若木块上方砝码的重为0.5N,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则砝码与木块间摩擦力的大小().

A.大于0.5N

B.大于零而小于0.5N

C.等于0.5N

D.等于零

(5)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摩擦力的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想想看,初中物理在研究哪些问题时用到过这种方法?(参照例1,另举两例)

例1.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例2..

例3..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实验题,可以考查同学们观察、思维、分析能力,了解同学们能否巩固和深化所学物理知识;同时也是研究方法问题,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比较法的研究功能.

答案(1)由于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B的正确与否;

(3)步骤4:我们可以把长方体木块侧放或竖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比较“步骤4”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4)D.

(5)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动能(或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6如图2所示为汽油机工作时各冲程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做功冲程的是().

解析通过比较活塞的上、下运动情况以及两阀门的开闭情况来区分四个冲程的不同点:若有一气阀打开,则该冲程为吸气冲程或排气冲程,对于这两个冲程的进一步区分,要观察活塞的运动方向,若活塞向上运动则为排气冲程;若活塞向下运动则为吸气冲程.若两个气阀均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则为压缩冲程,活塞向下运动则为做功冲程.据以上分析可知,D表示做功冲程.

例7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当轮船从大海驶向长江时,轮船受到的浮力及在大海与长江中轮船排开的体积V1和V2的关系是().

A.浮力增大,V1=V2

B.浮力减小,V1=V2

C.浮力不变,V1>V2

D.浮力不变,V1<V2

解析轮船在大海和长江中都是漂浮着航行,竖直方向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平衡,大小应相等.同一艘轮船所受重力是一定的,因此两种情况下所受浮力相等.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相等时,轮船在密度大的海水中排开的体积应该小一些.而在密度小的长江中排开的体积要多一些,故本题答案应为D.

例8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1)写出实验的步骤.

(2)说明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根据该现象能得出的相应结论.

解析欲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只要保证压力一定时,比较一下看谁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较大.首先将铁块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然后将木块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铁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这样前后两种情况下木块和铁块(把木块和铁块看成一个整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就保证相同了.最后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的大小,根据F1和F2的大小判断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

答案(1)将铁块放在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将木块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铁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2)若F1>F2,则木块下表面粗糙;若F1<F2,则铁块下表面粗糙;若F1=F2,则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一样粗糙.

例9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如图4甲所示,小丽把小玲、小红分别轻轻推了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②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③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的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秒表、细线、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图4乙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与有关,与无关.

解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采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处理;并注意区分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并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即可归纳出科学规律.

答案(1)2与4;(2)1与3;(3)4与5;(4)从O点到小球中心的距离,小球质量和小球摆动距中心线的最大距离.

例10为了比较两种不同液体密度的大小,现有器材如下:①托盘天平(已调节平衡,不含砝码)、②弹簧测力计、③刻度尺、④两个相同的烧杯、⑤拴着细线的物块A(密度大于两种液体的密度)、⑥正方体物块B(密度小于两种液体的密度).请写出两种比较液体密度大小的方法以及所需器材的组合(填序号).

方法一:两种液体及.

方法二:两种液体及.

解析(代替参考答案):两种液体及②⑤,将物块A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液体中.物块A受重力GA、拉力F示和浮力F浮.有F浮=GA-F示,而F浮=ρ液gVA,则ρ液=GA

-F示/gVA.由此可知,弹簧测力示数F示越大,ρ液越小.关于方法二请同学们自己去完成和总结.

例11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质量相等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5所示,设液体对两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1)p甲p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如果两支试管中一个试管装的是水,另外一个试管装的是煤油,那么甲试管装的是,乙试管装的是.

解析计算液体的压强应从公式p

=ρ液gh去分析,液体的密度和所求位置的液体深度是决定液体压强的两个关键物理量.比较甲、乙两试管底,液体的深度均为h,再比较液体的密度,从图中可以看出V甲<V乙,又因为m甲=m乙,所以根据ρ=■,得ρ甲>ρ乙,又p=ρ液gh,所以p甲>p乙,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甲试管装的是水,乙试管装的是煤油.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篇10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错误;成因;对策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在历年中考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单看2013-2015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中涉及到方程式间接或直接的分值分别为17,15,1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严重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诊断出错误并寻找到成因,并能找到相关对策,就解决了教师和学生都头疼的问题。

1 常见错误类型

1.1化学式书写错误。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原理理解错误,如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写成Fe2O3,二是在书写错误的化学式,如Na2CO3错写成NaCO3,Cu(NO3)2错写成CuNO3等等。

1.2化学方程式“假配平”。学生对配平很重视,但是往往由于失误而导致没有真正配平。比如相对掌握较好的酸碱中和反应中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常会将2丢失。如:Ca(OH)+2HCl= CaCl2+H2O

又如以酒精燃烧为例的碳氢化合物的燃烧,氧气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经常会将3错写成2,即C2H5OH+2O2=点燃2CO2+3H2O

1.3漏写或错写化学反应的条件。在学习之初,学生区分不清楚“燃烧”和“点燃”,“加热”和“高温”,想当然的想写哪个写哪个,不考虑实际情况;初三下学期进入酸碱盐的学习,好多反应条件为常温,通常省略不写,导致学生养成不写条件的习惯。进入总复习,各种习题的出现,出现陌生条件应对不自如,条件经常不写或错写。

1.4漏标或错标气体和沉淀符号,即向上向下箭头。在学习这一部分对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漏标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气体的检验。错标的像工业炼铁原理,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物中也出现气体,如何标注有些混淆。

2 错误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错误,我做了相关调查,归因如下:

2.1化学用语基础差。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重要的化学用语,前两者是化学方程式正确书写的基础,任何一环有问题,都会造成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前功尽弃。

2.2书写步骤不严谨。书写方程式不按规范步骤来,导致漏写条件,漏标上下标;最后缺失检查一步,导致假配平。

2.3解读和应用信息题的能力差。现在中考题给予的信息题很多,学生缺乏解题经验;第二是中考中涉及到一些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

2.4学生习惯的影响。粗心大意,学习方法不得当,有丢三落四等习惯,对学生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具大的影响。

3 对策

针对错误及错误原因的分析,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些对策的应用。

3.1 遵守规则,规范书写。在化学方程式学习时,对学生要始终强调书写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次要规范要求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等五查,认真落实每个步骤,尤其是最后一步查,必须做到三查,即查化学式,查条件上下标,查配平。在学生配平步骤中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配平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归一法等。当要记住配平有法,但无定法。

3.2 重视实验,加深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的直观教学功能比教师说教强。利用实验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点。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方程式很多,但有近一半可以由化学实验得出。化学实验可以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理解记忆有效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考中信息题多数和初高中知识衔接有关,所以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适当衔接。如讲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可以将钠与水的反应引入,进而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及特殊要求,借助实验现象,可以将原理理解的明明白白。铝是高中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金属,在初中它的重要考点主要是抗腐蚀性。而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中招考题上也有涉及,一个小小铝质易拉罐很容易帮我们解决问题。

3.3注重总结,提升应用。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特点,将化学反应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中复分解反应类型之多,若能条理清楚,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开展竞赛,激发热情。学生的学习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的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PK赛,有个人展示,有小组合作,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从对手身上反观自己的问题,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小组竞赛结束,每次上课前的课前小练,多角度多方位的考察书写化学方程式;单元后的总结小练,不同阶段的阶段练习,使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

找准学生化学方程式书写困难的成因,在实际教学中注意相关对策的应用,潜移默化,强化记忆,注意及时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为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