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6:13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四位一体”黄河水利工程新模式的概念,阐述了质量、安全、文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工程中实施,证明了“四位一体”黄河水利工程新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论文关键词】黄河 水利工程 建设管理 新模式 1 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的提出 花园镇控导工程位于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的黄河右岸洛阳黄河公路大桥下游12.5km处。2007年工程改建期间,我们提出了争创优良工程、确保安全、塑造文明、追求效益的“四位一体”黄河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新理念,构建了优化数学模型,通过质量评定和验收,该工程质量等级优良,工程建设期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获得了黄委会2007年度文明建设工地称号。由于该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的称为益民工程。 此后,我们将这一管理理念升华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多次在黄河工程建设中被引用,经过实践检验,新模式具有可行性和可操纵性,它符合新时期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做好民生水利工作.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需要,符合现阶段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 2 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新模式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与效益的优化组合,在管理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成本与安全、质量成本与质量的数学模型,构建对应的函数曲线关系。成本控制决定效益,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安全管理对提高效益和文明管理有重要作用。 2.1 质量成本与质量的关系 质量成本分析就是通过对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研究质量成本构成的变化,从中找出最佳的质量成本。质量成本不同于工程成本,工程成本是施工企业为完成一定数量的建筑工程或设备安装工程所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可以通过概预算定额进行估算。质量成本包括在施工成本之中,包括素质成本、损失成本和鉴定成本三部分(见图1)。图1 质量成本与质量的关系素质成本是为了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出现预料的质量问题而进行的提高质量管理者素质花费的全部费用。素质成本会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步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要求时,该项费用会急剧上升。鉴定成本是指在施工准备和施工阶段对材料和工程质量进行鉴定和评价而花费的费用,鉴定成本较为稳定,随着质量的提高而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损失成本是指在施工期和竣工后由于质量问题、质量事故处理及由此造成的损失费用,质量越低损失越大,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改进,损失成本会逐步减小。 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历年施工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工程特点,探索出自身施工质量与成本效益的比例关系。 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当素质成本占总的质量成本的比例小于10%、内部损失成本大于70%时.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管理者素质和改进施工质量的措施上;当施工期内部损失成本和竣工后外部损失成本接近40%、鉴定成本大于50%时.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巩固现有质量控制水平和减少质量检验工作量上。 2.2 安全成本与安全 安全成本分析是通过采取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强资金监管和社会监督,避免违规操作,提高施工安全生产保护和安全管理,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安全成本包括招标投标和施工两个阶段。从确保资金安全角度考虑,保障措施不到位的建设管理会出现违规和暗箱操作,容易造成建设资金流失,称之为损失成本,损失成本会随着安全性提高而逐步减少;从保证工程施工安全角度出发,过严的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会对正常施工造成种种限制,称之为监管成本,监管成本会随着安全性提高而稳步增加(见图2)。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改进对策

1引言

为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满足社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需求,借助工程合理调度水资源,促进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需要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采取科学方式控制项目质量[1]。因此,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涉及工种多,建设工期长,加上各地地质、环境、气候之间差异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当改进工程管理措施,提高工程质量,推动水利水电事业实现健康发展。

2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2.1复杂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内容复杂,需合理建设、安装工程设施,整体调控区域地下水与地表水,以此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水利水电工程也存在建设投资大、范围广、施工周期长的情况,工程需兼顾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使得整体工程的建设、设计及运维均十分复杂。

2.2永久性

工程具有永久性特点,大中型工程使用寿命能够达到几十年、上百年,每隔一段时间需要进行扩建、改造与维护,保证其能够发挥自身效益。

2.3区域性

水利水电工程的区域性和我国分布水资源特点、地质特点、当地气候等自然因素差异联系密切。例如,黄河、长江上游水利工程集中于水力发电,下游工程兼顾航运工程,北方降水少,则工程突出防沙、蓄水功能,南方降水多,集中于排涝、防洪功能。

3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3.1合理调度资源

水利水电工程中,采取现代化管理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有效调度水资源,推动水利工程实现智能化、现代化管理,保证资源调度更为规范、科学。现代化管理不同于传统工程管理方式,以往资源调度耗费诸多物力、人力资源,而借助卫星定位、遥感技术、精细化管理方式等,能够模拟、演算工程资源调度,制订最佳资源调度方案,提高资源调度效率,保证资源调度的合理性[2]。

3.2改革水利管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引入现代化技术,能够促进水利改革,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与质量。因此,信息技术能够为工程建设提供新技术与新思路,促使水利工程转型、改革,建设智能化、现代化工程管理体系。并且,应用现代技术还能为工程建设提供优质条件,促进工程从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3.3保证工程安全

工程管理中,从工人至环境架构的各个环节需要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施工安全性,明确工程建设存在的客观危险因素,加强人员操作、设备使用管理,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控制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因素,降低事故发生概率,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导致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及环境污染[3]。

4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现状

4.1管理制度不足

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对资源调度、施工质量造成严重阻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结构复杂,存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思想落后的情况,仍沿用以往管理模式,没能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导致人员管理不得要领。并且,工程管理规章制度中,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传统观念与新时期要求的差异,导致管理系统不足,降低了管理质量及效率,工程管理也难以做到有据可依。

4.2缺乏技术创新

水利水电工程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受限于行业自身特性,人员存在能力及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难以主动创新管理方法与能力,导致工程管理中未能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缺乏技术创新,技术适用性不足。水利工程建设中,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智能化管理均有不足,特别是部分工程为节约资金,未能严格监管,技术覆盖率不达标,智能管理体系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并且,信息技术未能充分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未能和施工、安全管理发展相适应,人员也欠缺专业知识,技术创新不足[4]。

4.3施工管理不到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当做好全流程控制,确保工程效果与质量,将工程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现有工程建设中却出现方法不得当、流程不合理、监管不严格的情况,对于工程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在施工环节,需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建设,创新管理理念及方法,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重点进行质量管控,保证施工工艺、方法、技术措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标准落实,以免出现问题。而实际实施中,人员过于依赖以往施工经验,施工存在侥幸心理,管理也存在组织、流程不到位情况,为工程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4.4人员素质不足

工程管理中人员作为执行者,如果自身能力不强,会出现执行制度不严格的情况,尤其是关键施工环节,未能跟踪管理,对自身职责及管理工作有所忽视,工作无法以身作则,态度懒散,难以发挥管理作用。还有部分人员仅口头进行管理,缺乏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方法不到位,欠缺科学依据,盲目管理,也无法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施工中出现较多漏洞。

5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改进的对策

5.1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在工程管理中,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需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当明确人员责任,明确建设单位、管理部门等机构之间的分工,实现现代化工程管理;利用信息共享与资源调配,解决不同管理主体面对突发事件及常态管理的片面化、迟滞问题,保证主体管理进度能够快速响应、协调统一,高效配置资源,提高管理动力;建立跨行业、跨部门共享信息平台,制定新的管理制度,保证人员能够按照流程实施[5]。并且,管理制度需遵循现展需求,强化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损害,结合工程情况,构建系统、全面的管理制度,推动水利工程发展。此外,还要规范施工流程,根据施工方案、流程精细化处理每个环节,加强各部门协同,做好方案管控工作,出现质量问题需及时处理。

5.2加强技术创新

1)应用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支持,以此作为基础平台,协同其他技术,将技术作用发挥出来,合理应用各项资源。系统建设中,需注意系统功能性与全面性,保证系统能够兼顾工程管理项目,包含卫星定位、资料收集、仿真、数据库等,还要定期更新、维护管理系统,保证系统有效性,从而保证技术应用质量。2)应用数据库。工程管理中数据库能够保证管理质量,加强基础信息化建设,能够存储工程诸多信息,进行数据的分析、调取与查阅,以数据库为依托保证工程管理科学性。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搭建系统模式,存储诸多数据的同时,便于更新换代构建数据库,定期检查、更新工程施工、管理数据信息,以免数据资料出现遗漏、丢失的情况,助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3)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水利工程管理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可助力工作人员做好资源调动与施工监控工作,利用遥感卫星将工程情况传输至总控室,明确工程管理问题,制订解决方案[6]。人员应当积极利用卫星及遥感技术,扩展应用范围,服务于水利工程,也要加强预警预告,采用程序设计方式处理管理问题,提高工作质量。4)应用仿真技术。仿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实现资源管理的专业技术,它能够实现科学建设工程,调配各项资源,还能模拟施工问题及自然灾害,以此制订紧急预警方案。人员使用仿真技术中,可结合最新技术进行管理优化,利用管理平台与数据库构建工程仿真模型,预测危险情况,制订科学方案,保证工程管理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5.3强化施工管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需加强过程管理,明确工程建设要求,结合相关规章制度,管控关键施工环节,提高施工质量。一方面需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按照工程施工方法及流程做好各项工作,保证方法得当、流程合理。提高建设质量,管理中需增强监管能力,结合工程进度,控制施工流程,严格执行计划,合理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等。管理人员还要检查关键施工环节,发现施工存在问题需及时补救,把控整体施工质量,严格检验施工方法,完善工程建设,确保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此过程中,工程需要落实施工监督制度,做好现场管理,根据合同管控施工技术、工艺,通过旁站监督、平行检验的方法加强现场检验,做好记录工作,解决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材料管理工作。强化设备与材料管理,应当强化材料控制,保证符合工程要求,安排专业人员组建采购材料小组,根据市场材料价格波动、质量因素等优选性价比高的材料,把握第一手市场资源,考察材料供应商等,强化材料运输管理,以免材料损坏。而设备管理中需要做到谁操作、谁负责,落实设备运维管理,保证设备质量[7]。

5.4提高人员素质

工程现代化管理中,人员素质对于管理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为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工程,应当提高整体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优化管理效果,提高施工质量。在此过程中,应当严格设置管理岗位,按照施工、管理、工艺需求,做到岗位分离,选择责任心强、技术扎实的人员成为管理者,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管理方式,将管理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提高人员管理意识及质量意识,充分认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工作中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制定管理制度,保证人员能够遵守施工要求与规定[8]。同时,为提高人员业务能力,应加大培训力度,结合不同岗位的要求及人员岗位特点,实现精细化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教育、案例讲座、技术交流等方式,使得人员能够把握新材料、技术及工艺流程,熟练使用管理手段,保证管理效能。

6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处于受控状态,优化实体工程质量,需在管理上严格要求,树立“质量第一”理念,采取现代化管理模式,铸造优秀工程产品。因此,工程管理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强化施工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的方式,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从而推动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桐.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12):19-21.

[2]宋丹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1,50(10):57-58.

[3]李军平.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南方农业,2021,15(20):222-223.

[4]梁德兰.研究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低碳世界,2021,11(6):208-209.

[5]陈文卓.浅谈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存在的问题[J].长江技术经济,2021,5(S2):108-110.

[6]姜本红,彭慧敏,杨永平.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分析[J].水利水电快报,2021,42(4):54-58.

[7]史有承.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控制的影响因素与解决措施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1(6):40-42.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 科研院所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管理为内容,以网络化业务协作和流程化业务审批为核心,集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流程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将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向信息管理系统的简单移植,而是将二者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将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

一、推进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当前,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的科研院所在人才竞争与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按照院所发展战略要求,围绕战略定位、管理理念与方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如何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简称eHR)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一方面,eHR可以“Do things better”,减少人力资源工作的重复操作,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提高事务性工作效率;另一方面,eHR可以“Do better things”,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知识和解决方案,从事务性工作发展到更为重要的策略性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数据电子化,即把各类人力资源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随时查询;二是流程电子化,即把已经规范化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定下来,使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高效、规范;三是管理电子化,即运用一些数学模型、信息管理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控制和战略分析,从而为组织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二、对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的思考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但至今仍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实用化的成熟应用模式,据有关机构和专家统计,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功率不到20%。

对科研院所而言,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不统一、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滞后等方面。要切实推进这一工作,不能照搬企业的成套软件,必须结合院所管理实际,分析当前业务需求,找准项目建设定位。针对上述问题,建议确立“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定位,即搭建“一个数据汇聚与共享中心、一个业务管控与决策平台、一个全员自助与交互网络”。

1.整合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搭建数据汇聚与共享中心

从“信息化”的字面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首先是以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利用为基础,并将信息管理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相融合、相协调。因此,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即通过建立院所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搭建数据汇聚与共享中心,实现对分散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全面性。

如何提升数据的集中存储能力和共享利用水平呢?首先需要按照国家通用信息结构体系和标准,结合院所实际对各类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将原来以文书、档案等形式保存的资料电子化、数字化,进而将信息资料提炼、加工成便于检索和重复利用的结构化数据;其次,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播和再利用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维护更新信息的职责,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准确、规范;第三,明确信息内容的访问权限,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2.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搭建业务管控与决策平台

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流程化和协作化,并为业务决策提供适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最终达到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1)基于流程运转的业务管控平台。对人力资源业务的有效运转和监控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eHR建立的电子化业务流程平台,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起来,然后对各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人员和广大员工进行授权,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运转更加高效、监控更加清晰。在这个过程中,以往业务流程中不合理的环节也会随之暴露出来,可以重新加以优化,使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组织的战略流程充分整合。同时,通过充分共享信息数据,可以使院所在各个层级之间实现信息数据和业务进展情况的透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一致引发的管理偏差,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凭借信息化高效的信息处理和网络传送能力,可以有效拓宽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可以将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目标明确、职责到位、过程清晰的管理格局,实现信息、流程和状态的可视化管理。

(2)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平台。正确的决策是一个单位成功的基石,决策失误有时会给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决策的正确与否,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更多的还取决于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决策依据,也就是数据支持。管理者通过eHR系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全局把控,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人力资源状况的静态结构分析和动态趋势分析,达到领导决策有可靠完整数据、决策质量更高、减少决策失误的目的。

3.服务人力资源全员管理,搭建全员自助与交互网络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各级管理者的责任,还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应该是单位的所有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为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要满足全员管理需求,其系统建设必须集合院所两级单位、覆盖每一个员工、覆盖每一个和人力资源相关的模块。使院所各级管理者、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流程化、网络化的管理活动中。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管理和服务两者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其顾客就是参与业务中的各类人员。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传统的以权力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让绝大多数的人事工作流程,如员工信息变动、工作调配、工资晋升、职称申报、培训课程学习、人事政策查阅咨询、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都在网络上进行。这样能既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也能提升了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

三、推进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在推进院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业务流程、用户需求、系统应用与整合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业务导向,以业务流程梳理与规范为前提

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梳理流程是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管理步骤的程序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体系。建议按照“管理规范在前,软件应用在后,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稳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2.用户导向,以用户需求分析与实现为中心

由于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将覆盖全体单位,能否顺利应用并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决心和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重点分析院所各级管理者、院所两级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员工三类用户的不同需求;并以用户的需求实现为出发点,对软件功能、界面、操作方式等进行设计。

3.应用导向,以信息系统应用与整合为根本

(1)统筹考虑院所共性与个性业务需求,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兼容性。在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中,大多业务贯穿院所两级。院所之间在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既有共性部分,又有个性部分。个性业务流程与数据结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不能强制进行统一。因此,在系统建设中必须统筹考虑共性与个性需求,建立“共性业务统一管控、个性业务灵活定制”的软件开发模式。一方面,业务流程可灵活定制。按照关键节点控制的原则,构建业务流程体系。即院里只负责关键节点控制,节点之间的流程由业务负责部门控制。流转数据规范由下游节点负责部门制定。另一方面,数据结构可规范设置。按照“业务谁负责、字段谁设置”的原则,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字段结构。其中:院对各单位共性业务涉及的数据字段采用统一的数据结构,基层单位不能删除、修改字段设置;而各单位个性业务流程涉及的字段,如院里并未统一要求,可以由基层单位自主设置,但必须符合院整体的数据结构设置规范。

(2)有效整合各类信息系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附加值。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将其置于院信息化建设的大格局中进行规划。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各类信息化系统相互整合,协调好好统一的数据接口。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供统一、实时的组织、岗位和人员信息,实现人的管理与各项管理活动有效互动,拓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领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附加值。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变革的过程,也是信息化大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将为科研院所推进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其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管理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和整合,也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4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监理;项目管理

1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1.1两者的概念

工程监理是监理单位接受业主的委托,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履行指导、协调、督导、检查、服务等职能,以保证建筑工程符合业主要求;项目管理是根据合同约定,由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按照业主的要求对建筑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管理内容涵盖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工程合同、工程信息等方面,为业主提出专业化的管理服务。

1.2两者的差异

(1)工作范围差异。由于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存在着工作内容重叠现象,大部分建筑工程实施,将工程监理局限在施工阶段的监管,而项目管理则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工作范围更广。(2)工作重点差异。质量、进度、成本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三大重点,而工程监理多以质量监控和进度监控为主,不负责成本控制[1]。项目管理则涉及质量、进度和成本的全方位管理。(3)工作关系差异。工程监理与业主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监理单位在授权范围内,代表业主履行相关职权,监督项目管理部的工作,维护业主和承包人双方的合法权益。项目管理则是业主的管理助手,只对业主利益负责。

2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的可行性分析

2.1工作内容基本一致

对于建设工程而言,确定并控制涵盖在项目范畴内的工作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监理的重要工作是对施工阶段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它与项目管理互为补充,促进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建设工程中的项目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其工作的重点一般在决策、设计、招标和施工等阶段,主要是对投资、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控制,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相关的参建单位进行组织协调,上述工作内容与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由此使得两者的接轨成为可能。

2.2工作时间基本一致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进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是指施工所用的时间,因此进度管理也被称之为时间管理,其与质量、成本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工序的合理安排,进度管理能够在满足项目预定时间的前提下,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可将工程进度视作为时间表,为避免超过预先设定好的时间,需要按照计划对进度进行合理安排。工程监理在进度控制方面与项目管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大体一致,如协调各工序的关系,确保总体进度目标的实现。从工作时间的角度上讲,建设工程中的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为两者之间的接轨提供了可能。

2.3成本管理思路基本一致

成本控制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在对工程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项目管理思路如下:先按照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资源计划,确定整个项目的完成需要使用的资源;随后对成本进行估算,依据成本的构成要素,利用规范标准中给出的计算方法,得出完成项目大致的成本,由此可计算出项目所需资源成本的近似数值;根据这一数据,对成本进行预算,并分解到各个分部分项工程中,一旦实际成本超过预算,需要进行调整,上述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工程监理在投资控制上的思路与项目管理基本相同,如果两者有效接轨,可使成本控制水平大幅度提升,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2.4质量管理依据基本一致

质量控制是工程监理的重点工作,如果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理将会失去意义,监理必须重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要求建立质保体系。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上讲,质量管理是核心,其在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质保体系;从体系建立的情况上看,两者在质量管理上的指导思想基本相同,由此为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接轨提供了可能。

3推动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的措施建议

3.1推动监理市场与项目管理市场接轨

当前,工程咨询公司与监理公司提供服务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成为了监理公司的竞争对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经常会委托工程咨询公司进行工程投资控制,弱化了监理职能。为了实现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有效接轨,应当以推动两者市场接轨为前提,根据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分工进一步明确,使工程监理能够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实施全方位监管,协调处理好各方的利益。我国应推行大规模的监理模式,对项目管理内容进行监督,减少两者职能的相互重叠,使两者相互促进发展。

3.2推动两者在人力资源建设上的接轨

在建设工程中,项目目标的实现凭借的是高素质人才,由此使得人力资源建设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也得到了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当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不断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从管理过程上看,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为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进度的管理目标,必须进行人力资源建设,其目标是整合工程项目的利益,通过人力资源的建设能够大幅度提升工程项目的运行效率。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都是为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两者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着极高的相似度,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项目管理企业与工程监理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非常密切。鉴于此,应当加快推进两者在人力资源建设上的接轨,借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建设工程服务。

3.3转化投资体制,加快法制建设

为了推动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必须持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并执行投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业主更加重视投资风险控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如此一来,业主会要求工程监理将工程投资作为监理的重要内容,实现与项目管理内容的高度契合。同时应加快工程监理法制建设,借鉴国际先进的做法,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进一步明确工程监理在建设行业中的地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的重要性,通过构建起市场接轨、人力资源建设接轨、投资体制接轨机制,充分发挥两者在建筑工程中的优势,为业主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创建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5

一、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不过在优化信息化建设模式时应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稳步推进,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设计方案,并不断优化。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优化管理模式时需做好管理数据信息的工作,保证不同类型的数据形式能够适合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数据。以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总结整理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水平,进而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优质条件。同时,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创新和改善管理模式,主动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改善管理质量,为建设基础数据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当前管理软件有很多,但是不少商业化软件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与问题。为此,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转变具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套完善而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这对于整个管理软件的科学水平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优化人力资源信息结构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确保软件信息化的建设符合具体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真正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全力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数据一致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和内容的特殊性,在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平台时,应确保数据源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事业单位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应做好统一规划,确保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满足数据整体管理的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整体水平,以便能够进行更好的综合性管理。事业单位应科学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和数据管理,保证这些信息数据满足信息化管理形式的具体需要,以此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综合管理质量。同时,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基于维护信息的方位出发,稳妥积极地管理信息数据,以此保证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与完整性,有利于综合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而且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上应适当共享部分数据资源,从网络化和数据信息化管理着手,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数据共享的目的。另外,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进行信息数据管理时,应与优化数据有机整合,借助数据的统一性与安全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数据达到对整体职工的全面管理。而且运用网络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信息的模式应全面管理数据,从多个方面提高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泄露。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信息化软件管理配置

事业单位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过程中,需要用到多个软件,并将这些软件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数据平台。而且优化管理信息数据软件,需保证具体软件的使用要求,通过对软件的运用增强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设信息化平台时应突出个性化的设计特色,实现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同时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数据和信息,提升对其信息数据的管理质量;而且事业单位可通过薪酬福利、组织机构和行政事务等综合管理,增强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另外,事业单位在实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时应借助多种管理模式,促使该工作满足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的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的规范管理,能够优化这一工作的管理流程,促使事业单位能够在新人招聘、培训开发和绩效考核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如此,能够综合分析出事业单位在这一工作中的信息化水平,进而可以将具体的管理模式区分开,对整个战略管理与信息数据具有关键作用。另外,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也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全力开发人力资源,从员工能力与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出发,积极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多角度管理人力资源,提高信息数据的管理水平与综合控制。

四、结语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6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理念

中图分类号: S27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使得城市用水的规模日益扩大,而且87%左右的水资源消耗是在建筑中完成。针对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节能措施,将节能理念贯穿于建筑给排水工程,从根本上降低我国建筑领域的给水排水系统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一、建筑给排水工程水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用水量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节能领域对我国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用户用水的经济性与可靠性,还需要尽可能的做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从根本上杜绝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对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较多,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个是给水管网压力较大,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第二个是对雨水与废水缺乏充分的利用,导致这部分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三个是无效用水量较大,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第四个是大部分的给水配件与卫生器具都缺乏良好的节水性能,没有充分的利用水资源,第五个是热水供应循环系统与消防储水池选择缺乏合理性。

针对这些问题,将节能理念贯穿于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杜绝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有着重要意义。

二、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普及新型节能设备,提高给排水工程水资源利用率

1、优质管材与阀门的应用

传统应用与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管材多为镀锌钢管,但是镀锌钢管容易受到水、空气的侵蚀出现锈迹,长时间的使用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水、漏水情况,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采用新型节能管材,例如不锈钢管材、PE管材、PP-R管材、PVC-U管材不仅能够完全负荷日常供水需求,还可以避免出现锈蚀的情况,只要装置紧密就不会出现渗水、漏水的现象。而且我国有关部门也明确指出,新建住宅给排水管道禁止使用冷镀锌钢管,限时使用热镀锌钢管,并开始大力普及不锈钢管材、PE管材、PP-R管材、PVC-U管材等新型管材。相较于镀锌管,塑料管具有更高的经济性,不锈钢管材虽然价格高于镀锌管材,但是不锈钢管材的使用寿命较高,而且还可与用于热水系统。可以说,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给水性质,合理的选择新型管材,保证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节能性。针对室外排水系统,可以采用聚乙烯塑钢将排水管道缠绕,能够显著的提升排水管道的抗腐蚀性能,提高排水管道的使用寿命,而且这种聚乙烯塑钢排水管道安装极为简便,可以再生,安全可靠。

2、节能配水器具与卫生器具

传统的卫生器具及其配套的配水器具不仅缺乏卫生性,而且密封性极差,极易出现漏水、渗水的情况,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时,需要采用新型节能配水器具与卫生器具,避免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例如新型的节能水龙头比老式水龙头节水效果更好,不仅在静压下出水量大,而且能够起到显著的节水效果。再如采用单管沐浴器代替传统的双管沐浴器,可以节约大量不必要的水资源使用,而且双档冲洗水箱大便器,能够降低对水的过度使用。

(二)控制超压出流

在建筑给水工程中,已经有完善的设计规范确定给水配件以及入户支管最大承受压力,不过这种最大承受压力数值仅仅从防止给水系统因承受压力过大破损角度分析,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给水系统不会出现破损形成漏水的情况,但是却忽视了超压出流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如果给水系统设计压力过低,就无法有效的控制超压出流,会造成水资源极大的浪费。针对这一现状,给水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超压出流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给水配件与入户支管最大承受压力,合理的确定给水系统压力,既保证给水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又可以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

(三)构建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

热水供应系统作为现代化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节水性能受到越来越多设计人员的重视。传统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社会公众群体对热水供应系统的节水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热水供应系统都存在较大的水资源浪费情况,主要体现在热水装置开启后,满足使用热水的温度不会立刻出现,而是需要空放掉一部分管内冷水后才能够使用,这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影响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时,构建热水循环系统,及时的抽出管内剩余水并将其回收至热水供应系统中进行再加热,最大限度的降低水资源浪费。在设计热水循环系统时,需要结合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当地区域经济条件、节水效果与成本投入,确保热水循环系统的经济性与有效性。

(四)水资源循环处理系统

大多数建筑都缺乏完善的雨水、废水循环处理系统。这种水资源循环处理系统前期投资极大,而且无法产生客观的经济利益,建筑开发商缺乏对其的热情。而且部分已竣工建筑如果需要建立水资源循环处理系统,往往需要对已建成工程进行改造,更降低了建筑开发商的热情。但是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现今,提高对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将污水、雨水循环利用对于节约水资源有着重要意义。建筑开发商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本着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提高建筑领域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五)消防储备用水的贮存

建筑消防设施的配备,能够保证建筑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在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消防用水需求。如果建筑发生了火灾,消防灭火的用水量极大。将消防用水与用户生活用水合用一个水池,如果用户生活用水量较小,那么生活用水会在池中停留较长时间,为了保证用户生活用水水质,必须及时的更换,那么就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如果用户的生活用水量较大,一旦发生火灾,那么储水池中水量可能无法满足消防用水需求。因此,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将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水池分建,避免频繁的更换池中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贯穿节能理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提出上述五种方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分析。

参考文献:

[1]侯英龙.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节水节能技术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3,01(26).

[2]翟晓红.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节水设计与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06(20).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7

关键词:施工管理;绿色施工管理;质量;施工成本

1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增加,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而其质量方面是人们尤为关注的,此时的施工管理工作就备注重视。在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当追求低成本、高效率与高质量。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施工管理模式,在节省建筑施工成本,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建筑施工管理概述

2.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我们都知道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繁复的系统性工作,而工作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建筑物整体的安全性能,因此,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与管理,确保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质量过关。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对建筑施工材料的把关,了解各种建材的质量标准,在建筑材料选购中严格参照质量标准。另外还包括对建筑施工工艺的质量监测,包括混凝土的配置比例、混凝土浇筑工艺、钢筋材料的应用方式等,在每一项施工工艺完成之后均要进行治疗审查,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则要进行科学妥善处理。

2.2建筑施工进度管理

科学的建筑施工进度安排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遵循的合同工期要求,并且考虑各种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限制因素,科学制定施工进度安排。施工进度安排应当照顾到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既要重视施工前期的各种材料准备,又要将不同的施工项目与施工工序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安排,还要保证各种建筑施工材料与器械物资的持续性供应,另外还包括建筑施工人员的人事管理等。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建筑建设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施工计划,在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性的前提之下应当尽量提高施工的速度。

2.3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施工成本状况往往会对建筑单位的建设效益产生直接性影响。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统筹建筑施工管理的各项资金,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具体来看,降低建筑施工的成本应当从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方面入手,在建筑材料与建筑设备使用中注意选取价格低廉且性能好的产品。施工工人以及管理人员工资支出方面应当做好相对准确的预算,把好资金支出的关口。施工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费用均要设置资金门槛,保证这方面的资金支出。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控制应当把握一定的度,不能因为过分地强调节省成本开支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建设进度以及质量。科学的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方式应当是在保证建筑材料优质、建筑设备先进、施工人员积极性高的基础上追求资金的最小化使用。

2.4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主要是针对各种建筑施工中的劳动者,包括施工技术人员、各类工人、工程质量监管人员等。建筑施工均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性,提高人身安全质量,从而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率,最终保证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

3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3.1提高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和资源的利用率

建筑工程中运用到的资源材料主要有水资源、木材、钢材、混凝土、塑料以及现代化高分子材料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以及工人的思想教育,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资源的节约利用,可以选择各种节水的施工器材,为了科学控制用水量可以安装水表。注意节约用电,在非用电操作环境下尽量关掉电源。各类建筑材料运用中应当注重材料的综合作用,做好回收再利用工作。建立建材废料回收系统,将回收到的材料进行分类处理,发挥其别的用途。对于一些价格较高的装修材料应当注重其多用性,在建筑装修过程中开发其利用空间,提高利用率。

3.2降低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

降低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一则可以减少能源利用方面的支出;二则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是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二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向施工工人讲述正确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施工设备选择时,应当尽量选用功能齐全且能耗较低的,科学使用建筑设备并进行妥善维护,保证其良好的节能水平。如果建筑单位资金条件允许,可以购进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能建筑设备,通过科技优势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3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加强环境治理

建筑单位应当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建筑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以及其他不良影响,并且积极主动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加强对环境的治理。一是要减少建筑粉尘对周边空气的污染,改进建筑设备,减少粉尘产生量,提高粉尘处理能力;二是要加强污水和污物的处理能力,尽量在建筑施工区域完成处理工作;三是为了减少噪声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尽量设置隔音板或者为各种机械安装消音设备;四是建筑施工中的光污染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在电气焊的操作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刺眼光芒,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围护。

4结语

总之,众所周知,施工管理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施工管理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好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然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与我国的绿色环保理念相呼应,它的先进性也代表着它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模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减少资源与建筑材料的消耗,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当认真学习绿色建筑施工理念与技术,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不断提升自身施工管理能力,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渗透在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保证建筑工程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申月红.绿色建筑事业关乎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2005(6):1.

[2]刘翠.浅谈绿色施工[J].科技致富向导,2009,(10).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8

关键词:项目群;单项工程;界面管理;协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项目越来越庞大,管理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大型的项目群工程。一个大规模的群体工程,工程体量大,通常由众多的单项工程组成,施工区域广泛,建设任务艰巨、复杂。

项目群管理作为一个前沿理论,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发展,参考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对program的定义是:“一系列以相互协调方式管理以获得按单个项目管理无法达到利益的项目的集合,许多program也包括持续运作的成分”。项目群应具有如下的特点:项目群中的各单项工程同时进行、部分搭接或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需要共享组织的资源,需要进行项目之间的资源调配;单个项目上拥有独立的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管理,而对于多个项目还要同时进行总体控制和协调,即项目群管理(Program Management)。

对于单项工程分布在同一广泛施工区域的项目群,它们除了不同程度地拥有项目群的资源,还共享项目群中的道路、场地和临时设施等公共资源。因此,出现了许多传统的工程建设中从未遇到的问题。

一、项目群界面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鉴于项目群的特殊性,若运用传统的项目管理,必然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界面问题。由于项目参与方众多,高峰期时呈现车流、人流等流量大、相互交叉干扰的特点;场地公用资源的稀缺与巨大的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道路、上下水管网、临时设施、场地等公共资源均无法按单项工程的标准设置来满足施工需求,需对各单位场地等进行综合考虑、平衡和协调;单项工程在时间、空间的上部分相关,但缺乏全局规划,统一部署,这必将造成承包单位各自考虑,浪费有限的资源;虽然各单项工程红线以内的场地管理,已经纳入到总包的管理范畴,管理范围和职责相对明确,然而各地块红线之间的区域和范围,必将成为现场场地管理的真空带,如管理不当,将难以保证道路、临电、临水等临时设施在建设期间的正常使用和运行,以及安全文明施工,从而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二、解决对策探讨

出现上述问题根源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单项工程之间界面问题,这是项目群管理的关键也是难点。在项目群这样的多项目环境中,很容易产生项目之间的竞争问题,由于各的单项工程都有独立的项目团队,它们通过竞争去取得相对高一些的优先权,通过竞争去取得一些特别的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另外,如果管理界面未划分明确,特别容易使得一些单项工程红线外的区域成为真空带,不能达到组织的整体优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着力研究项目群管理中的单项工程的界面管理和协调,只有从全局统一规划和部署,通过科学、专业的管理,事先谋划,精心组织,有意识地将项目群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利用和结构优化,才能提高项目群的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本文对项目群的单项工程间界面管理问题,主要聚集在现场准备和临时设施管理这方面的公共资源的协调和管理。内部资源界面涉及的内容因资源涵义的泛化而比较复杂,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包括设备、员工、材料等有形的资源。

我们应从组织建设、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三方面着手解决项目群的界面管理问题。与传统的工程项目不同,组织建设应特别建立与单项工程平行的现场准备及临时设施管理的子系统;硬件建设包括建立场地范围内“三通一平”等工程建设;软件建设指制定各场地管理和资源配制制度和管理方案。

(一)组织建设

目标决定了组织,组织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是首要任务。在项目群工程的组织结构中,应特别增加了建设单位现场准备及临时设施管理系统,它是与各单项工程平行的子系统(见图1),其主要作用是为各单项工程辅助协作系统,负责各单项工程建设期间公共资源的使用、调配。建设单位现场准备及临时设施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得原本成为项目群管理真空带的各单项工程红线外的现场管理自成体系,明确其管理范围与任务职权。其管理范围包括:项目群中各单项工程红线外的临时设施的建设管理;建设期间,单项工程红线外临时设施的维护及保养管理;单项工程红线外临时设施的使用和调配管理。

现场准备及临时设施管理子系统包括临时上水管理线系统、临时供电系统、临时雨水排水系统、临时污水排水系统、施工道路系统、红线外场地平整及绿化系统、临时工程系统等。

图2的现场及临时设施管理组织结构图明确了单项工程间的公共资源的管理界面和相关参与方的工作任务和管理职权。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进行剖析。

整个管理组织结构中对现场及临时设施的管理是由指挥部授权下的项目管理公司来直接进行的,这里的项目管理公司指的是项目群的总体管理单位。它有别于传统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方,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所负责的单项工程上,而项目群经理是整个项目群的负责人,在整个项目群的启动执行和结束的过程中,有掌控全局的职责。具体职责包括单项工程的优先选择排序,重点项目与非重点项目的分类,资源分配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资源的初始分配,资源的协调等等。如上文中提到的土方问题,项目群中的某个单项工程由于回填土不足,需从外界运入土方,而同时毗邻的另一单项工程却因土方多余,占用场地,急需外运处理。如果只是局限在每个独立的单项工程中,很难发现整体的矛盾,即便发现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很多参与方也只是一笑置之。因此,在这样的界面管理问题上,需要引入第三方,项目群管理单位正是从全局统一地规划和部署,协调各单项工程间的矛盾,统筹各项资源。

位于执行层上的各参与方还包括临时设施施工单位、维护单位、市政总包单位,它们直接听从项目管理公司的指令。鉴于临设工程无立项批文、无正式图纸等手续,临时设施子系统无法单独进行工程招标,对于单项工程红线以外临时设施的施工,一般可通过优选直接委托一家施工单位,或可委托第一家进驻现场的单项工程施工单位进行,先期实施临设工程,给各单项工程施工总承包单位进场施工创造有利的现场条件;而临时设施的维护单位可以由项目管理公司在诸多施工单位中优选一家进行维护及保养管理;对于大规模的项目群工程,施工道路等市政工程的总包及分包单位一般进行独立招标,由市政总承包单位对施工道路系统进行管理。

(二)硬件建设

由于项目群中各单项工程在时间、空间上不同或有搭接,因此应先期实施一些硬件建设,为施工承包单位进场施工创造有利的现场条件。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建立场地范围内“三通一平”等工程建设。“三通一平”是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当然更进一步“七通一平”包括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讯通、热力通、道路通、煤气通和场地平整。具体地如组织结构图中罗列的临时上水管理线系统、临时供电系统、临时雨水排水系统、临时污水排水系统、施工道路系统、红线外场地平整及绿化系统、临时工程系统等。

(三)软件建设

为了使管理更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需要制定各场地管理方案和资源调配制度。

资源调配制度的制定,通常由项目群管理方在考虑各单项工程对资源的需求和各资源部门的资源能力状况的条件下,通过与各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经理充分协商沟通,并恰当地运用PERT、数学规划方法,甚至动态的多项目资源配制方法,最终确定各项目的资源分配情况。另外,资源调配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和补充。

项目管理方还应制定各单项工程红线以外范围场地管理办法和方案,使这些“真空带”区域的管理更有章可循。在项目群场地管理方案中,应提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对于临时给排水、临电、施工道路布置图,场地平整范围(土方外运)图等规划图应落实到位,为“三通一平”等硬件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任何一项管理都离不开沟通与协调,界面管理自然不例外。信息化的建设也将推进项目群的界面管理,信息平台为工程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高效率信息沟通与协同工作的环境。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复杂、困难的沟通与协调问题。

三、结语与展望

项目群各单项工程间的界面管理与协调是项目群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组织、硬件和软件建设三方面进行了对策探讨,以解决由于界面管理不当产生的问题。特别是组织建设方面,提出了建立与单项工程平行的现场准备与临时设施子系统,并初步研究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国内不乏大规模的项目群工程,但项目群管理在我国的运用还属初步阶段,应结合国际领先理论研究,在实践上比较、分析,探求适应我国项目群管理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Bowers J.A.. Interpreting float in 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0(18).

2、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陈笑冬.大型建设项目应用Program Management 的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4.

4、丁杰,王雪琴.浅谈信息化条件下Prog.M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的应用[EB/OL].省略,2003.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9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创新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利民工程项目,其特点主要是工程项目大、涉及的技术含量高并且地形复杂,包含各种专业技术在内,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的存在,需要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管理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有缜密的计划安排和全盘规划的能力,因此在管理方面要加强水平的提高,才能让这项具有历史价值和利在千秋万代的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和作用。

1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

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建设采用项目法人直接管理、代建制、委托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其中委托制主要是指,通过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校准后所确定对这项重要项目负责的各地区所有的项目管理单位,在这些单位的负责下完成所辖段的工程项目。

代建制主要是指在这种重要的项目中,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而选择的那些具有项目管理经验的相关部门和组织,包括建设单位,通过协议来完成所招标的项目段,这部分的项目由这些建设单位和监管部门一同来完成。在合同中要对这些单位的资历及管理经验进行审核,并加强对项目建设管理的监管,通过代建制的方式让这些部门参与到南水北调建设工程项目中去,并由这些单位直接管理和实施工程建设,并且相关部门和对这些单位的工程建设进行协调,确保这项重要的工程项目能够衔接和协调好。

按风险的发生地(也可称风险的作用对象或风险受体)来分,可以将南水北调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分成点一线一面三种类型风险作用对象。东线工程中长江干流取水水源和提水系统组成点状风险作用对象,输水河渠和穿黄隧道为线状风险作用对象,调蓄湖泊和受水区组成面状风险作用对象;中线工程中交叉建筑物和控制建筑物组成点状风险作用对象,输水干渠和穿黄穿漳工程为线状风险作用对象,供水水源区和受水区组成面状风险作用对象。

2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2.1 继续完善和实施项目法人直接管理、委托制和代建制相结合的建设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招标投标监管力度,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市场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要积极地加强对项目工程建设的进度和成本管理,在各种管理模式下要实施监管制度,要由国务院指定的监管部门和单位进行建设管理,包括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汇报和协调工程,在进行各分段建设时,要及时地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各方进行紧密地沟通,确保这项工程能够衔接得好,沟通得好,最终实现各段的建设标准能够达到统一,在最后竣工时能够让工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有各期建设的档案资料管理,在将来进行问题分析时,能追究到相关负责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2.2 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审批项目开工。协调解决南水北调工程跨渠桥梁建设、验收与运行管理问题。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开展文明工地创建工作。现代化的河道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降低堤防失事和维护堤防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它能为防汛、堤防管理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和岸线资源控制利用的现代化管理提供服务。它涉及河道的基础信息、水利工程、沿线岸线等各类信息。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将大大提升堤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它将以快捷、迅速、准确地了解堤防风险状况的优势来引导河道管理的科学决策。

2.3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城市的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必须把节水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动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调整,建设节水型社会。

2.3.1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比较完整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成立各地方水务局,实现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节水机构,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水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全过程和全面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饮水安全保障制度:水源的可靠性论证制度、规范的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城乡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

2.3.2 调整经济结构,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水资源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型农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发展节水型服务业。

3 结语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受水区水资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通过开展地下水压采工作,逐步修复和保护受水区的生态与环境,不仅有利于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且有利于涵养地下水源,发挥地下水的正常供水和备用水源功能,提高抗旱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慧,张伟,刘金平.基于现货与期权市场的水资源运营管理系统设计——以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管理为例[J].人民长江,2013, 03:101-104.

[2] 吴学春,崔延松.江苏南水北调“依价补本”差距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市场,2013,14:15-18.

能源工程建设与管理篇10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技术正在不断更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正日益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电力企业正在从战略管理、预算控制、企业文化建设、绩效薪酬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或动态提升;同时物流资源规划(MRP)、企业资源规划(ERP)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本文将对电力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电力企业的第一资源,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性质的不断转变和信息量的日益增加,基于先进计算机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管理工具,作用巨大,因此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电力企业HRM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目前,电力企业HRM制度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在制度导向上,以客观存在的“事情”管理为主

如何确保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的价值、理想,就是企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必须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电力企业还是以客观存在的“事情”的管理为主要的HRM制度体现形式,具有明显控制员工的导向,关心员工诉求及发展的HRM制度建设有待强化。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找到能确保企业目标和员工价值同时实现的“结合点”。

2.在路径选择上,电力企业采取照搬或聘请外脑研究设计制度的做法

强化HRM制度建设已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的共识,各企业纷纷采取不同的路径来建立自己HRM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照搬成功企业做法;(2)摸着石头过河,自行探索;(3)聘请外脑,意在寻求科学之道。

实践证明,无论是“拿来”、自行探索,还是聘请外脑,都不是理想之举,因为大部分HRM制度建设及执行在不同企业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简单借鉴其他企业的HRM制度是不可取的,难以达到激活人力资源的预期效果。

3.在制度开发设计上,重“建立”,轻“建设”,重技术事务,轻战略

制度的控制、纠正功能明显,但导向、规范功能还没有真正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人员招聘录用、劳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新员工岗前培训或新员工见习、奖惩、薪酬分配、社会保障等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方面普遍做得比较好;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后备干部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员工申诉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等方面普遍较滞后,尤其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较为缺乏。呈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阶段。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是控制人不能做某事等;把人视为一种成本,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2)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强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3)人力资源部门定位过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比如,人力资源部门无法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人力资源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就是公司高层领导也因受业务困扰,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4.在制度管理上,多维度制度库尚未建成

大部分企业HRM制度库尚未建立,使HRM制度在编号、字体、排版、分类、管理、用词等方面都存在不统一、不规范;就具体的某个制度而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内容缺失,要么缺少做事的流程,要么缺少把事做到什么程度的标准,要么缺少达到(或达不到)标准的奖惩办法,要么缺少确保本制度实施的保障措施。

5.在制度执行上,力度不够

制度执行缺乏监督检查机制,使一些制度浮于水面,落实不到位,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二、电力企业HRM制度体系建设意见与建议

根据电力企业HRM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制度导向上,考虑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

企业员工是企业再生产性要素(知识)的载体,再生产性要素是企业再生产与组织进步的根本,因此,在HRM制度建设的导向上,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进步。

制度建设应与现代HRM的核心技术―3P相融合。企业HRM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企业的现实特点及改革难点,主要体现在用人制度及工资分配制度上;(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思想:以人为本;(3)以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制度作为载体,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为此,建议电力企业HRM制度的创建应与3P职务分析和岗位(POSITION)分析、绩效(PERFORMACE)考核与工资(PAYMENT)分配相融合。3P模式中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这样便于构建整体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有效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3P模式不强调资历,只看重现实的工作表现,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业绩考核与工资待遇、奖惩相互依存,考核是客观依据,待遇、奖惩是结果,通过绩效评估,发现员工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员工培养找到依据。

2.制度建设应与企业文化契合

实现HRM管理从基础管理(机械人)、绩效管理(经济人)向文化管理(文化人)过渡,对此建议HRM制度建设应与企业文化契合。

(1)HRM制度应与企业文化理念保持高度一致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契合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①公司明确提出将企业文化理念作为制度制定的指导思想,同时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高度体现企业文化理念,将理念的精神落到实处;

②依据已经确认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检查企业现行制度中有没有与文化理念相违背的内容,强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制度,修正或废弃与企业文化不相容的制度;

③以企业文化理念为基准,对制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以适应变化和提升了的理念。通过组织和管理手段,防止刚性的制度对文化理念的侵蚀;

④通过企业控制体系,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控制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及时纠正偏差,并对文化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2)保持制度制定与文化理念一致性的方法

首先,是让员工了解他们在制度制定中的角色要求;其次,是持续性的信息交流和。企业必须对文化变革所产生的制度变迁向企业员工充分通报;最后,加强对文化理念带动的制度变迁的控制。

3.在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上,建议采用企业工作人员与外聘专家共同研究的方法

借鉴参考绩优公司的HRM管理经验,历来就是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但电力企业在借鉴管理经验时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企业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政策环境、人员现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二是绩优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并不适合某一特定企业的现实。

因此,只有应用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经验,结合本企业现实,“个性化”定制适合企业特点的HRM理制度,不是简单“拿来”,而是“方法论”的借鉴才是正道。

4.在制度的开发设计上,要关注战略又要重视技术事务,并上升到建设的角度来思考

(1)战略观念和技术事务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技术事务离不开战略观念的引导,战略观念需要技术事务的体现。HRM制度设计者应该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将其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各制度模块之中。在制度建设中,如果按制度的性质,将制度分几个层来分析,就会发现战略型制度与技术事务型制度的关系。

第一层:纲领性制度。即企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等。旗帜鲜明地提出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什么,着力推进的企业管理重点是什么。

第二层:机制性制度。即企业核心性制度。主要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和推进中、在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中,起核心和关键作用的制度,如企业培训制度等。机制性制度应对企业的纲领性制度起到拓展和延伸的作用。

第三层:管理性制度。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各部门、事业块、职能单元的工作运行怎么推进和实现,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思路和方法如何,追求的目标、达到的效果要求等。如部门工作职责等,强调的是推进不是控制,是引导不是约束。

第四层:业务操作规程,即每件事、每项具体业务的运行和操作程序、办法等。

每一层制度,既是上一层制度的延伸和拓展,又是下一层制度的来源和支撑。不能把制度简单的理解成一种规定、一种约束,也不能简单用来解决禁止什么、反对什么、处罚什么的问题。注重的应是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也就是战略型制度与技术事务型制度的体系的引领、导向作用。

(2)制度规程的编写重在从“建设”的角度来思考。制度建设基础是制度和规程文本的建立,而“建立”本身所处的层面较窄。在部门制度和规程初期构建时,对于需要建立哪些方面的制度规程,会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更多地是在“建立”而没有提升到“建设”的层面上来思考,把更多的精力花到了具体的细节与用语用词的推敲上,导致投入与收效不成正比,始终达不到要求。因此,在完善制度进程中,应更多从“建设”的角度来思考。

(3)制度规程的建立重在于具有“建设”性。人们通常会谈到“建设”性建议或意见,同样地,在制度建设时,也应该思考制度规程的建立是否具有“建设”性。这里的“建设”,更多了一层要能够抓住事物本质,围绕制度建设的核心,体现制度建设实质的含义。制度建设本身并不要求标新立异,要的是不断重新审视、分析与研究看似普通的本员工作,总结好的运行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加强编写的精细化。在这个过程中,制度规程的制定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把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放在首位,不能盲目求全而导致重点不突出、系统性不强,甚至丧失可执行性。

(4)制度建设的关键重在于把制度“建设”为机制。唯有运行的制度才能成为机制,如果只停留于文本,“躲在深闺人未识”,这样的制度即使编写的再好,仍达不到建设的目的。因此,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最终把制度“建设”为机制。

三、结束语

在电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突显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否,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受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运作中需要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在企业管理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鼓励员工创新的竞争机制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所在。电力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采取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