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0-24 17:37:07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1

关键词: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控股股东

一、法定概念的规范解读

《公司法》第217条第2款规定:“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按照文义解释方法,“实际控制人”概念的基础文义是“控制”,而关键文义则是“实际”。这里的“实际”一词是“事实上的”意思,是相对于“名义上的”或“形式上的”,在这个意义上,实际控制人是指躲在公司“后台”控制公司的人,而不是以直接股权表现出来的“前台”控制公司的人(即控股股东)。如果比较“后台控制人”和“前台控制人”,可以更深一层理解出来“后台控制人”就是“终极控制人”。基于“前台控制人”的公开属性,其对公司的支配或控制行为是可以直接预测和控制的,而“后台控制人”则是隐藏起来的,其对公司的支配和控制行为往往是看不见的,无法预知的,因而往往对其行为很难监管。这些应该是立法者规定“实际控制人”这个制度的根本原因。

在《公司法》(2006年)的“附则”部分,除了自身定义以外,在其他语境中,“实际控制人”总是“控股股东”这个概念并列使用。按照目的解释方法,可以看出立法者眼里的的公司控制人制度:出现在股东名册中的(即名义上的)、基于直接股权投资的公司控制人(即控股股东/前台控制人)以及没有出现在公司股东名册(即“虽不是公司股东”、而以非直接股权实现对公司真正支配的(或者是间接股权投资、商标使用协议等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实际控制人/后台控制人。而综观两市过四千家上市企业,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都是来自于间接股权投资,因而,可以简化认为:立法者定义的实际控制人是指间接股权控制人,而控股股东是指直接股权控制人(控股股东)。

二、证监会主导的自我解释

通过对前两百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上市法律意见书》及《上市补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研究,从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比较的角度,会发现证监会主导的这些文件对“实际控制人”这一概念的运用相当混乱。

第一类(A类),实际控制人是间接投资者,公司有控股股东,二者并存。如在“长盈精密”(代码为:300115)文件中,发行人第一大股东为长盈投资,其持股比例为68.7%,而陈奇星持有长盈投资的90%的出资。因而,证监会同意发行人律师将长盈投资认定为控股股东,将陈奇星认定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这里,控股股东显在前台,是典型的“前台控制人”,而实际发行人隐在背后,实际控制人通过控股股东间接控制发行人,是典型的“后台控制人”。在证监会的眼里,控股股东仅仅是实际控制人的一个人,所以,需要解开控股股东的面纱,将实际控制人从“后台”显现出来。这种直接投资控制与间接投资控制、前台与后台关系比较符合立法者设立实际控制人制度的立法原意。但是这一类两种控制人关系在两百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并不是很多。

第二类(B类),有单一(自然人或法人)控股股东,但无法定意义上的实际控制人,单一的控股股东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二者归一。公司第一大股东是控股股东,但却被认定为法定概念所指的实际控制人,这是关于实际控制人认定最多的一类,超过1/3以上的公司将第一大股东认定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这样就将《公司法》(2006年)第二百一十七条所定义的“控股股东”概念与“实际控制人”概念完全混同。这是对实际控制人概念使用错误最常见的一类。如“天瑞仪器”(代码为:300165)的《法律意见书》第六条“根据发行人的陈述及本所律师核查,自然人刘召贵目前持有发行人56.76%的股份,是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和董事长,也是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证监会对发行人律师这一认定予以认可。比较奇怪的是,尽管在文字意义上,这种认识是明显的违背了法定概念的含义的,但是,在实践中,作为执法部门的证监会、中介组织,甚至学者似乎都是一致接受的,没有人人提出异议。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法律概念应用现象。

第三类(C类),无单一控股股东,股东集合被认为为实际控制人,是变相的将直接股权控制混同于间接股权控制。这里的股东集合主要分为家族关系(如夫妻、兄弟、父子、亲戚等)和基于利益的事业伙伴关系两种。这一类关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方式也占到超过1/3的比例。家族关系的比如“科新机电”(代码:300092)的前三个股东为兄弟关系,其中林帧华持有发行人28.89%的股份、林帧荣持有发行人28.89%的股份,林帧富持有发行人19.26%的股份。兄弟三个合计持有发行人的股份超过77%,被认定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事业伙伴关系的如“海兰信”(代码为:300065),其共同控制人申万秋与魏法军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同学,合计持有海兰信有限27.4%的股权,超过单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共同取得了海兰信有限股东会表决权的优势。无论是家族关系,还是事业伙伴关系,也不管是否签订一致行动人协议,这一类关于实际控制人都是在前台的公司股东,而不是后台的间接投资人。

第四类(D类),有控股股东,无法定意义上的实际控制人,公司被认定为无实际控制人。如“三聚环保”(代码为:300072)发行人律师在《补充法律意见书(一)》第37页认为“发行人控股股东为海淀科技,但由于海淀科技股权相对分散,海淀科技任何股东均未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持有海淀科技股权比例或控制其表决权超过50%,且海淀国投、北京大行、北京二维及伟舜投资之间,其各自然人股东之间,北京大行、北京二维、伟舜投资各自然人股东与海淀国资委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不存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等代持情形,亦不存在通过任何投资、协议、章程或其他任何安排产生一致行动的情形”按照海淀科技章程中规定董事会和股东会三分之二表决机制,海淀科技任何一家股东均不能通过其单独持有的表决权对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的形成和公司重大经营事项实施实际控制,因此,发行人无实际控制人,且不会影响发行人的持续经营。”这一类比较好地坚持了“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界限。

第五类(E类),无控股股东,亦无实际控制人。如“硅宝科技”(代码为:300019),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7%、24.75%、20.25%,而且相互之间没有一致行动人协议,所以发行人律师认为“本公司股权较为分散,单个股东持股比例均未超过公司总股本30%,均无法决定董事会多数席位或对公司进行实质控制,公司无实际控制人。本公司律师及本次发行保荐人均认定本公司无实际控制人。”。览尽该公司所有上市文件,未见关于控股股东的任何说明,而且,从证监会认可的中介组织关于发行人无实际控制人的认定过程中,存在一个不适当的逻辑,就是因为没有控股股东,所以就没有实际控制人。

三、立法逻辑、法律经验与立法建议

显然,以上“活法”(应用实际控制人概念)对“死法”(实际控制人概念的法定意义)是一种背离,远离了立法者在概念中确定意义边界。

按照目的解释方法,以立法背景资料为依据,来探究立法者确立以“实际控制人”概念为核心的控制人制度的立法过程。立法机关的意图最明显地体现在了2005年2月2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曹康泰所做的《关于的说明》中。在前沿部分,提到旧的法律需要修改的一个原因是“对上市公司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不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秩序。”,为此,提出“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严格上市公司及其有关人员的法律义务与责任,推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认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反映,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利用关联交易“掏空”公司,侵害了公司、公司中小股东和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为此,从四个方面提出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在提交的三次《草案审议稿》对加进其中的关于实际控制人的内容都没有争议,最终变成了《公司法》(2006)的法定内容。

从上,不仅可以看出,立法机关在《公司法》(2006)中确立“实际控制人”概念的起因不是为了立法逻辑的完善,而是为了解决上市公司被公司控制人“掏空”的现实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中能发现立法者缺乏经验的立法逻辑。在文字上,“实际控制人”的概念来源于“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

在立法者看来,控制公司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另一类是其他实际控制人公司的人。如果从公司控制权理论来看的话,立法机关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符合于现代公司控制权制度的一般理解。前类是现代公司法中最主要的控制人,包括股东控制、管理层控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其控制主体往往是明显的、确定的,也即是在公司“前台”。为保证控制人概念的所有外延,后者用了一个概括性的语词“其他”,即是指前类以外的所有控制公司的人,这些控制人是不明显的,也是不确定的“后台”控制人。因而,才有了《公司法》(2006)第217条中的“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这一定义。

在《公司法》(2006)以及财政部、证监会等行政机关主导的所有文件中“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这两个概念一直是相随的、并列的。据此,无论是将第一大股东及控股股东认定为实际控制人(本文第二部分B类),还是将没有控股的股东(单一的或集合的)认定为实际控制人(本文第二部分C类)都是错误的,是违背立法原意的。发生这种错误使用的原因,根本上在于对“实际”一词的不同理解。

在立法者眼里“实际”一词是指“事实上的”的意思,而在具体发生错误场景中的使用者眼里“实际控制人”概念中的“实际”一词是“最终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实际控制人”理解为“最终控制人”的话,那么会发现,本文第二部分展现的五类实际控制人认定情形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B类和C类问题发生的根源是证监会和中介机构都觉得在有控制人的上市公司中,都会存在一个最终的或终极的控制人,而不管它是在台前,还是在台后。因而,从实在法的角度来看,B类和C类错误就不是真正的错误了,它实际反应了法律应用(经验)对法律制定的弥补,暴露出来立法供给的不足。

将本文第二部分五类实际控制人现象进行归纳,并结合对“实际控制人”和“最终控制人”的理解,建议从两个角度对《公司法》(2006)公司控制人制度进行完善:

其一,将“实际控制人”改为“间接控制人”。将第二百一十七条中的实际控制人概念改为“间接控制人”,其定义内容不变,即“间接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其二、增加“直接控制人”概念,将其定义为“直接控制人,是指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直接管理能够直接影响公司经营决策、支配公司行为人,包括控股股东、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2

一、财务报告目标定位的变化及启示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初建阶段,资本市场仍不完善,监管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资本市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配置,因此,当前我国企业融资主要是投资人直接融资,受托人与委托人直接接触的方式。再者,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融资中国有资金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在我国投资人更关注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更重视受托责任,因而我国不能像联合概念框架那样将决策有用放在首位,若只强调“决策有用性”,我国会计准则将很难起到规范作用。但我们也需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且从长远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将会不断地完善,财务报告目标也应考虑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在制定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时候,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也应具有前瞻性,从而适应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建议采用两种理论并用的做法来确保管理层在履行其职责的同时,仍能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变化及启示

联合概念框架将通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局限在“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并特别强调,原IASB概念框架中的雇员、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事实上已包括于所定义的主要使用者之中,而其他潜在使用者,如顾客、政府及其机构、社会公众等不属于通用的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之列。该联合框架还认为企业的管理层有能力从企业内部获取财务信息,因此,企业管理者所需的额外信息也不属于概念框架的适用范围。FASB第1号概念公告将信息使用者定位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而原IASB概念框架主要强调投资者的需要,并包括广泛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没有明确区分主要使用者的范围,由此可看出,联合概念框架与之前概念框架相比,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范围缩小了,其将信息使用者定位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联合概念框架中明确指出政府及其机构不是报告的主要使用者,这是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相当发达,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赋予会计准则权威性的官方机构,其代表投资人对会计信息提出要求,而且税务等公共机构有获取有用信息的途径,所以美国的会计模式是投资人利益导向,而非政府利益导向,因此美国不把政府及其机构作为报告的主要使用者。但在我国,政府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因为我国政府一方面作为投资人,对许多企业进行绝对或相对控股,要求企业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对国民经济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税务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信息需求。再者,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美国,证监会获得的丑闻信息有很多是由媒体揭露的,例如安然财务丑闻就是被媒体所揭露的。新闻媒体以其独立的监督者身份去曝光企业不光彩的事件,宣扬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公众在市场中起到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所以将其排除在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之外的这一做法欠妥。此外,无论是雇员将其生产要素投资于企业从而将其视作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还是雇员的工资对企业来说是项负债而将其看成其他债权人,这些将雇员包括在所定义的主要使用者之中的理由都有些牵强,而原IASB概念框架将雇员归入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做法较为妥当。

作者:孔维明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3

投资者在炒作概念股的过程中,首先要贯彻个股的涨幅,若涨幅太大,就要调整风险,而个股在长时间横盘充分调整后,才有足够的动能上涨。

一只米老鼠就已搅得上海滩风生水起,而即将到来的全球盛宴一一世博会,又将掀起一轮“饕餮大餐”。此外,广州亚运会2010年11月开启,还有被称为将激起新一代科技革命的物联网技术。所有的迹象似乎都在说明:2010年又将概念“横行”。面对20io~四大事件性投资机会,投资者又该如何操作,怎样才能在概念股中找到龙头?

“踩准”世博会

“预计上海世博会将拉动上海GDP增长约为5%,对长三角地区投资拉动将超过50%。”一位券商分析师如此预测。上海证券分析师屠骏认为,上海世博会展期内的客流数量是世博会对上海消费拉动最重要的基数与变量。

上海世博会直接与间接投资共计3000亿,上海证券预测拉动消费为796亿~1096亿元人民币。从受益行业时间序列看,上海世博会对行业的拉动效应分为筹备阶段,即世博会前,建筑工程和房地产将是最为受益的行业;消费提升阶段,即世博会中,餐饮旅游、商业零售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将是最受益的版块;后世博效应,旅游和商业地产有望成为持续的热点。

上海世博会本身场馆建设就是很大一笔投资,同时配套的路桥、地铁等基建投资亦将增加市场容量与相关公司的业务量。相关受益公司有隧道股份、浦东建设、上海建工、宏润建设、精工钢构、龙元建设等。

房地产业将受益于世博会带来的投资效应,短期有利于价格的上涨,长期来看投资价值已经显现。相关受益公司有上海本地的城投控股、中华企业、张江高科、浦东金桥、陆家嘴、世贸股份、上实发展、外高桥、万业企业等。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酒店床位数需求量约为60万张,而截至2007年底上海拥有酒店床位31.8万张。在世博会期间,上海的房价和入住率仍不可避免地达到高峰。相关上市公司有锦江股份、新世界、东方明珠、外高桥、中国宝安等将受益。

另外购物支出是国内游客最大的一项花费,占总花费的42%,7000万人次的世博参观人群将形成强大购买力,上海零售业因此受益明显。据测算,世博会期间将拉动上海零售行业收入增长148个百分点。上海本地商贸零售公司共有七家,包括百联股份、新世界、益民商业、上海九百、友谊股份、豫园商城、老凤祥等都将受益。

上海证券认为,对重要的时间节点或事件性因素的把握是主题投资策略的重要核心因素。就上海世博会主题投资而言,2010年5月1日开幕式前的倒计时活动将构成主题投资的阶阶性催化因素。因此,2010年1月21日(倒计时100天)以及2010年4月30日(开幕庆典)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投资的重要时间节点,对主题投资波段操作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推荐:锦江股份(600754)、豫园商城(600655)

“掘金”迪士尼

米老鼠真的要来了!中路股份、界龙实业等一只只牛股接连诞生。上海迪士尼带来的不仅仅是建设期的巨额投资,建成后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更值得关注,由其引发的A股市场上的盛宴也将渐入高潮。

据相关业内人士测算,迪士尼主题乐园及配套设施区域的首期规划开发面积,投资规模将达到250亿元,一旦建成,将坐拥超过2亿的长三角潜在消费人群,带动浦东乃至上海整体配套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早在2009年1月迪士尼公司称计划在7南东兴建第六个迪士尼乐园开始,相关的公司股票就一度被市场反复炒作,并形成了以迪士尼为主题的板块。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迪士尼园址附近拥有大量工业用地的中路股份,公司股价在消息朦胧阶段就受到市场资金的热捧,股价从2008年11月的不足5元,暴涨至2009年1月迪士尼建设消息正式公布时的20元左右,涨幅令人瞠目结舌。

“相比世博会,我更关注迪士尼概念个股,因为世博会具有时限性,而迪士尼的影响要深远得多。”一位策略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迪士尼不完全是题材和概念,而是能给上海当地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项目。

不过,在目前一些个股已遭爆炒的情况下,分析师们建议投资者把握热点转换的节奏,将目光由纯粹的概念性股票,转向长期业绩增长受益的股票。

财富证券则指出,根据迪士尼进程可以分建设期前、建设期、运营期三个阶段,投资机会依次为房地产、建筑工程以及交通运输、酒店等行业。从香港迪士尼的经验来看,市场资金更多的是关庄最为接近的下一阶段的题材股票。如在项目还不明朗的传闻阶段,土地增值为市场热点;在项目得到政府确认后,热点又转到马上要开工的一些基建、市政项目股票上。

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迪士尼项目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投资概念应转到受益于项目建造以及市政配套建设的公司中来,如上海建工、浦东建设、宏润建设。而接下来,投资热点又将转移到转到锦江股份、豫园商城、百联股份等消费类公司上来。投资者应该把握节奏,以免出现看准了行情,赚不了钱的尴尬。

重点推荐:百联股份(600631)、隧道股份(600820)

“亚洲雄风”有望吹动

亚运会是继奥运盛会以来,我国迎来的又一重大体育盛事。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这股“亚运雄风”势,必将成为2010年A股市场的投资主题曲,将反复被市场挖掘炒作。

广州市提出投资2200亿元进行亚运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因此这届亚运会的对亚运板块的影响力将丝毫不亚于2008年的奥运板块。

2008年11月12日,亚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在沪深股市出现调整的背景下,广州板块异军突起,35只广州本地股中29只收涨,广电运通与粤传媒更是双双涨停,那天也预示着亚运概念个股正式接过奥运概念的衣钵。

面对广州市2200亿元投资“蛋糕”的诱惑,相关收益个股在2008年以来一直是蠢蠢欲动,东方宾馆、东方金钰等个股一直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连续涨停更是家常便饭。而面对如此大的“蛋糕”,还有很多行业和个股将从中受益。

华西证券认为,广州以及广东本地上市公司,以及受益于亚运会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称为亚运概念股。

华西证券报告认为,亚运工程建设利好最大的是广钢股份和广州控股。广钢将受益于亚运场馆建设的巨大建筑用钢需求,而广州控股作为广州地区主要的能源供应商,将从亚运会各项建设工程中广泛受益。

其次,亚运会带来的人流物流,将直接利好南方航空、白云机场、粤高速等交通运输类上市公司,同时东方宾

馆、广州友谊、广百股份等商业零售类上市公司也将从中受益。

此外,市场对于亚运会带来的旅游餐饮商机充满预期。尽管广州本土只有东方宾馆1家相关上市公司,但深圳以及珠三角的酒店旅游企业众多,典型的代表如旗下拥有世界之窗等众多主题公园的华侨城A,以及深圳老牌星级酒店新都酒店等。

最后,人选亚运会特许生产商的海欣股份和东方金钰也将受益。前者旗下全资子公司曾成功入选奥运体育纪念品生产经销获得成功;而后者更是奥运会贵金属特许商品生产商,公司业绩预计将在2010年11月亚运会之后达到顶峰。

重点推荐;东方金钰(600086)、熊猫烟花(600599)

物联网“钱”景无限

远望谷、东信和平、厦门信达……这些牛股让人们记住了一个新名词――物联网。中金公司分析师曾令波指出,物联网或将引发全球重大的科技革命。分析师也表示,物联网概念的故事刚刚才开始,由此引发的造富神话也将继续。

从2009年9月中旬开始,沉寂的半年多的科技股突然快速飙升。以远望谷、东信和平、厦门信达、海虹控股为代表的多个股连续多个涨停。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平时颇受冷遇的个股突然成为了“香饽饽”呢?答案就是――物联网。

曾令波指出,随着政府机构和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的大力推动,物联网开始在中国破题,并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国联证券分析师熊云彩在物联网2010年策略报告中指出,从终端潜在需求角度分析,物联网的市场空间将远大于当前的互联网!

正如当初互联网诞生时业界的憧慑与迷茫一样,分析人士在肯定物联网巨大的发展前景的同时,面对来自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也显得比较迷茫。提出了将“眼光放近一点”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围绕短期内能够迅速推广、长期成长空间大的物联网应用项目寻找投资机会。

包括中金公司曾令波在内的多位券商分析师均表示,从投资角度看物联网发展,在未来1―2年内率先受益的是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传感器厂商,接着在2~5年内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才是物联网运营商。所以,国联证券分析师熊云彩指出,在未来1~2年内,应该重点关注新大陆、东信和平等二维码、P.FID/传感器企业和SIM卡厂商。

一位私募人士也指出,考虑到市场资金炒作往往提前于公司基本面的真正改观,投资者可以提前布局尚未真正出现的,将在物联网发展中期受益的系统集成商。他们很有可能就在新大陆、东信和平、华工科技、长电科技、远望谷和同方股份这些设备商中诞生,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这些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

由于物联网概念经过三季度的爆炒后,板块估值已高出大盘不少,分析人士建议投资者在未来采取分批低吸的操作方式为主。

重点推荐,新大陆(000997)、长电科技(600584)

概念炒作“三条军规”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4

全面收益这一概念是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3)中正式提出的。1985年,FASB在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6)中对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构成要素进行了规范的定义。全面收益被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及情况所引起的业益(净资产)之变动。它可以简单解释为一定期间内除业主与分派业主款之外所有的业益变动。全面收益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

虽然全面收益与净利润在会计确认上都使用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全面收益比净利润涵盖内容更丰富,全面收益除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经营成果以外,还包括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经济交易或物价变动所带来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从全面收益概念来看,其反映的是一种损益满计观,按照损益满计观,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不包括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属于当期业绩组成成分,尽管一部分项目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应该作为其他全面收益进行报告。

二、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及收入费用的全新解读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及全面收益的理念。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的影响源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体现在新增加的“利得”和“损失”要素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诸如工具和投资性地产项目进行后续计量,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范围得以扩展。利得和损失又进一步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

新会计准则尽管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然而在利润表中并没有单列这两个项目,利得和损失项目包含的内容也只是在各项具体准则中进行规范。其中包括:(1)资产减值损失,包括各项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发生的损失;(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业务中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3) 投资收益,包括长期股权投资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损失,企业处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损益;(4)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罚没项目产生的利得和支出,以及政府补助利得、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按照新会计准则,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而这也仅仅是在利润表中体现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会在会计期末结转到所有者权益项目当中,然而并不代表企业全面收益。根据新会计准则报告要求,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属于全面收益的一部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又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和其他项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体现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关注企业净资产的变化。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属于没能在企业净利润中反映的价值变动。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的新释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根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信息,可以得到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的综合收益信息。然而由于综合收益的信息仅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有用性可能会受到质疑。

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这意味着,我国企业报告综合收益项目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利润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的全面收益情况,投资者不必借助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去分析企业当期的综合收益。另外,在利润表中报告综合收益将突出综合收益的理念,投资者在评价企业当期和未来业绩时,会更加关注未包含在损益表中的其他利得和损失项目。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仅当其被出售时才能将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通过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报告当期直接确认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前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利润的金额,将提供给投资者这一金融资产价值变动对当期以及未来业绩影响的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分析企业当期全部已实现收益的构成成分,进而提高业绩报告的有用性。然而,也应意识到,由于其他综合收益全部都是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报告这一信息可能会增加企业业绩报告的波动性,对投资者评价企业业绩带来干扰。

四、新会计准则的要点

1.规范性。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从而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权威性。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它的权威性。

3.发展性。会计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准则也要随之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充实和淘汰。

4.理论与实践相融 合性。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会计准则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5

奥运会刚结束,便有人提出紧随奥运概念股其后的将是世博概念股。不过,奥运概念股留给投资人心理上的阴影,会否被世博概念股驱散?

世博概念VS奥运概念

2008年8月18日召开的北京奥运会,为奥运概念股带来了不少表现机会。借着奥运会的题材,人们挖掘出了中体产业、中视传媒、北巴传媒、首旅股份、全聚德、中青旅、北京城建等一大批奥运概念股。这些股票在奥运会召开前两个多月里表现很好,但就在奥运会召开前夕,这些股票开始走弱,让那些满怀希望的投资者接了最后一棒,损失惨重。因此,越临近世博会开幕,人们越担心世博行情会演绎成出货行情。

对此,市场上有不同的看法。谨慎的投资人认为,世博会的举行,必然会对举办地的交通、餐饮、商贸、旅游等市场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直接拉动这些产业产值的增加,对于相关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推动。现在市场对于世博概念股的炒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与当年炒北京奥运概念股差不多。这种仅仅是基于对世博会预期而展开的行情,现在已经差不多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有限,不要对世博行情期望太高。对概念股的炒作,往往就是利好公布前提前反应,利好兑现后获利回吐。所以越接近开幕越要当心“最后的疯狂”,及时抽身,谨防接到最后一棒。

乐观的投资人认为,奥运会与世博会有很多不同之处。奥运会是一项体坛盛会,时间较短,主要吸引的是体育比赛的观众,人数有限;而世博会是一项综合性的大规模展会,时间长达6个月,吸引的是旅游观光者,参观人数众多。另外,奥运会的场馆主要是体育场馆,会后使用效率一般较低,很难产生奥运后效应;世博会则会从多方面影响城市面貌,加上世博园区的二次开发、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等,都将催生世博后效应。因此,世博会对市场的正面影响应该比奥运会更大、时间更长,世博主题也会比奥运主题持续更长时间。况且,2008年由金融危机导致的大熊市,是奥运概念股昙花一现的一大原因。而2010年经济企稳回升,对世博概念股将是一大支持。不过,随着世博概念股的反复炒作,未来走势会更加起伏多变,越往后发展,个股会越分化,而个股的投资价值最终将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受益程度和未来的盈利增长情况。

游资炒作不宜盲从

虽说奥运概念股和世博概念股有些差别,但共同的特点是,游资是炒作的主力军,这从证交所公开的交易信息中可以发现,所以表现活跃的世博概念股多是中低流通市值个股。如果从估值角度看,这些个股的市盈率水平已经明显偏高。游资快进快出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长期驻扎,只会波段运作,适时落袋为安。

上海证券研究员指出,世博概念作为历时较长的题材,阶段性炒作的特点比较明显。过去倒计时1周年、300天、200天、100天之际,世博概念股都有过阶段性的表现,而且力度有所加强。下一个时间节点将是4月30日开幕式倒计时,有可能令世博概念股再“火”一把。

不过,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不宜重仓参与短炒,尤其在目前大盘偏弱的情况下,更不宜盲目追高或抢反弹。

须防机构落袋为安

当然,除了游资,对世博感兴趣的还有机构投资者。在券商和基金的2010年策略报告里,世博主题投资是常见的字眼。而且很多投资基金、保险资金进驻了世博概念股,比如锦江股份、百联股份、豫园商城、新世界、上海机场的大股东名单中都闪现了基金的身影。

有基金人士表示,在经济复苏和政策调控博弈下,市场震荡加大,而寻找确定性主题仍是市场主要投资的方向,世博会正是具有确定性的投资机会。从海外世博会举办的经验来看,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当地酒店、零售、物流板块都明显跑赢大盘。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6

从1999年3月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时至今日,创业板已和投资者进行了十年的“爱情长跑”,以致有人将“推出创业板”比喻成“狼来了”。在今年创业板再次被提起时,许多业内人士相信创业板将“呼之欲出”。

当前创业板的推出已无制度上的障碍,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已就绪,唯一的前提便是股市稳定。而对于这一前提,无论是从市场供需层面,还是管理层的宏观调控来看,都表现出较为乐观的迹象,因此,创业板的推出随时可能付诸实践。

意义重在制度建设

推出创业板的初衷,在于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多层次体系建设。具体来说,是为中小企业、新兴高科技行业,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和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退出渠道。但正是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所以,市场炒作风险较大。未来我国创业板在投资者准入条件方面不可避免地会设置一定门槛,以尽量避免过度炒作。此外,在上市公司数量控制方面,也会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的原则。

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推出创业板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避免大规模倒闭。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这一层面的要求并不能降低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很多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生存困难的中小企业或许仍难以从中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创业板的推出将使那些具备成长潜力和长期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当前推出创业板不但能够从经济层面鼓励创新和产业升级,刺激经济的活力,而且能够带动股票市场的活跃,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提振作用。

掘金创业板投资机会

关注创投概念股

创投概念股主要是指主板市场中涉足风险创业投资行业,并有望通过相关项目在国内或者国外创业板上市中获得收益的上市公司。从最近两年的股市表现看,但凡在创业板推出预期较为强烈的时期,创投概念股就会通过上涨来提前反映这一预期。自去年11月初A股市场见底以来,创投概念股表现极为活跃,按流通市值计算的wind创投概念板块累计涨幅已达42%,约为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的2倍。

1月14日闭幕的2009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再次提出,将创业板的推出作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创投概念相关个股再次受到市场的追捧。不否认其中存在一些炒作成分,但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渐行渐近,创投概念板块的投资机会也不断涌现。笔者认为,2009年3月“两会”召开前后,将是比较敏感的时间与政策窗口,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创业板”相关概念公司的股价走势。(见表1)

关注三类创业板上市公司

“创业板”的推出将会提升相关A股公司的股价投资价值、拓宽相关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有三类上市公司将受益:一类是受益于创业板市场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券商板块”,其中以创新类券商、含有创新类券商股权的A股公司为主;二类是“直接受益板块”,以直接参股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A股公司为主;三类是“间接受益板块”,A股公司参股投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此类创投机构投资的公司登陆“创业板”市场后,A股公司将间接受益。(见图)

券商板块:“创业板”推出后,可以为创新类券商带来交易手续费收入、股票承销收入、直投业务(私募股权)收入三部分增量收入。如果从定量收入考虑,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是小市值公司,其贡献交易量较为有限,不构成收入亮点。从股票承销收入考虑,根据普华永道预计2009年有80只中小盘新股上市,融资额为320亿元,假设都以“创业板”为主,根据2007年4.5%的平均承销费率,创业板能实现的承销收入只有14.4亿元,这部分收入在券商增量收入中占比有限。直投业务由于仍处于初始拓展期,短期内不会有较多的收入提供。因此,“券商板块”受益更多体现在“创业板”概念的集体上涨机会。对于该板块,建议关注承销业务基础雄厚的中信证券、海通证券。

直接受益板块:A股公司中直接投资“创业板公司”的股权,受益最为直接。“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性,代表了医药、信息网络、新材料等行业。其上市股份除上获得成长性溢价外,还因为流通盘不大,易受到游资追捧,股权增值显著。但由于创业板储备、排队公司信息收集的局限性,直接受益类A股公司面临发掘难度大的困难。通过对A股公司相关信息的筛选,综合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发展的稳定性、创投概念的信息确定性,笔者认为具有科技园区孵化功能的A股公司张江高科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公司将是“创业板”推出的直接受益者。该公司2007年、200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1元、预测0.48元。

间接受益板块:“创业板”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通过专业“创投机构”投资得以快速成长。“创业板”的推出不但为这类专业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创造了退出机会,还提供了丰富的回报。拥有“创投机构”股权的A股公司,获取了股权价值间接提升的机会。

通过对A股公司投资“创投机构”的信息整理,结合最近3年中国创投机构排名变化,笔者选出了稳定性较强的“创投机构”A股公司股东。建议关注电广传媒(全资控股的达晨创投2007年贡献利润1.45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均有数家公司上市)、南天信息(投资1000万元、持股10%的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未来两年中将有多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大众公用、钱江水利。(见表2)

第一批上市名单猜想

“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这就是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而根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超过430万家,但是符合条件的不到1万家,而在这1万家中,现在已经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可能只有几百家,真是万里挑一。

据悉,目前深交所已经做好了开设创业板的准备,同时有约300家公司在证监会排队准备在创业板发行,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部将负责创业板的发审工作。对于首批上市的将有40家企业,甚至60家,以及华谊兄弟、天涯在线等企业已经被列入首批创业板上市名单等传闻,深交所人士予以否认,“首批上市多少家企业现在是没有定的,也没有所谓的名单。”但是这些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笔者根据本次创业板给出的明确信号,并综合各种市场信息,对创业板的第一批名单作了一个猜想。

天涯在线: 2008年9月1日,天涯已经完成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金额高达2亿元人民币。为适应上市要求,天涯公司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工作,以在既定的时间内上市。

中金在线:这家位于福建的著名财经网站很可能将与天涯在线作为首批创业板中的网络公司登场。目前,中金在线网站设有26频道,259个栏目,内容涉及财经、股票、外汇、期货等理财资讯。其作为最权威的财经信息服务平台,具有创新的互动交流资讯空间,并推出多元的高端产品增值服务。

华谊兄弟传媒:华谊兄弟原计划在国内拟推出的创业板上市,但为募集更多资金,可能转而决定在国内主板上市,但具体募资数额尚不清楚。

中国制造网:一个中国产品信息荟萃的网上世界,面向全球提供中国产品的电子商务服务,旨在利用互联网将中国制造的产品介绍给全球采购商。2007年3月,中国制造网融资500万美元。这是中国制造网唯一的一次融资。一度推迟上市的中国制造网渴望于年内在A股上市,目前公司已进入上市缄默期。

吉联新软件:一家为航运、物流领域提供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咨询及技术支持等服务的企业。2007年的营业收入是4000多万元,净利润率30%多。2006年的数字是2000多万元,2005年是1000多万元,基本符合创业板的上市要求。

冠昊生物:以研发无抗原、有诱导再生功能的天然生物材料及再生型组织替代体为己任。中国国际投资私募资金论坛将冠昊生物评为“2008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30强”。公司已于2008年6月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有望在创业板上市。

康比特:北京中国运动营养行业龙头,中国第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运动营养食品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4月,康比特获得IDG的注资,同时IDG表示希望帮助该公司实现在中国创业板的上市。

迈特生物:由江苏鼎桥创业投资,致力于把迈特生物打造成为中国天然健康产业的龙头,力争2009年实现内地创业板上市。

爱国者:华旗资讯旗下两家子公司―爱国者理想飞扬、爱国者数码音频,暂定2009年分别在创业板上市,而母公司华旗资讯将随后在国内主板上市。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源 人力资本 人力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范畴

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对象

人力,指所有年龄和性别的人类个体,包括婴幼儿和成年人,其特征包括健康状况、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种族以及文化背景等等。

人力开发(humandevelopment,hd),建立在比较广泛的基础上,包括人类的生活质量、教育质量、艾滋病预防、居住状况、家庭暴力、酒后驾车、安全饮水等。然而,人力开发,并不能等同于人力资源开发。两者所要做的事情和解决的问题,即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都是不同的,至少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来看是这样的。

在管理文献中,找到了迄今惟一的关于“资源”的定义。greenhaus 和 powell (2006)指出:“所谓资源,是一种资产,一旦当我们需要用这种资产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时,这种资产可以被使用。”这个定义强调了资源的下述特征:(1)已经准备好、可以直接使用的;(2)可带来增值的;(3)可用于解决问题或者应对挑战的。

在学术文献中没有发现资源的其他定义,查询多种辞海,结果发现有关“资源”的所有定义都与上述提法相一致。例如,韦伯辞海对资源的定义:“供给的来源,支持,或帮助,尤其当需要时,能够立即得到。复数形式的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借以生产财富的手段。通常,指借助智力或个人的实际能力、可以使用的手段”。最新的“资源”条目,则提到资源是在“在处理一种情形或应对一系列困难时的能力”。其它辞海包括美国百科全书,对资源都有类似的解释。

综上,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资源是现实的,不是潜在的。资源在需要时,必须是已经准备好的、可以直接使用或可参与的,而不是潜在的可使用或可参与。

第二,资源一旦投入生产过程应具有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或者说它们能够作为一种手段用于创造财富和收入以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要。

第三,资源的内涵深化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技能层面。

按照以上标准,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不是潜在的,而是具有最基本智能和实际能力,是已经准备好的、可以直接参与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对人力资源的这种定义,排除了对于生产不可直接使用的、或者非增值的,或者不能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人群。

2 命题:人力资源的标准

基于以上讨论,结合劳动经济学员工参与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proposition):人力资源,是指那些准备好的并可直接使用的、具有愿望并自动自发的、拥有体力和(或)智力及素质、掌握最低限度基本技能、合乎制度和法规的、具有生产能力的人。

这个命题揭示了几个关键性的标准,这些标准是界定人力资源范围的重要依据。

第一,准备好的和可以直接使用的。这个标准不仅排除了传统教育体制下全日制的在校学生,而且排除了未达到社会生产年龄的人群。也许这个人群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现在却不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这个人群不是准备就绪的,也不具有直接参与生产或服务活动的能力和条件。他们正处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是其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以备投入未来的生产性活动。如高中教育段学生和传统的全日制大学生。

第二,对生产活动的意愿性。要获得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可能很容易。但这个人对于社会生产和增值活动可能不情愿,也不乐意。比如,研究发现,在控制年龄和以往收入后,平均获得346,200美元遗产的个人,与平均获得7,700美元的人相比,很少有愿望并主动参与劳动生产活动。通常,这个获得大额遗产的人群,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作为雇员,已经属于组织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但如果他们没有愿望并自觉地执行特定的任务,绩效就会出现问题。

第三,体力及智力。对于社会生产活动来讲,一个14岁的少年,其体力和智力是不成熟的,也许少量的作为家庭小时工的保姆除外。因为年老退休或其他体力或智力等因素,也会限制一个人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因此,退休后住在养老院的人,不应该被作为人力资源的构成部分。尽管这个人群可能仍有愿望和积极性去投入工作,但其身体条件限制了其作为。这个标准不应与法律保护的残疾人相混淆。在特定的方面,个体可能是残疾的,但仍可能参与生产性活动。如果这些人士符合人力资源的其他标准,在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中依然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

第四,最低限度的基本技能。作为人力资源,个体必须具备与其从事的工作任务水平相匹配的最基本的技能水平。缺乏经验的高中毕业生,在成人管理团队里,是不能被看作人力资源的,尽管他们可能在当地的咖啡店里属于合格的人力资源。当然,这个人群能够通过进入大学或研究所实现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或者通过参加在职培训获得额外的管理技巧和经验,从而在将来成为成年管理团队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人力资源的标准和范围,受历史、经济、科技文化等影响。高中毕业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可能被看作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但在当代只能被看作较低技能水平的人群。与此类似,同样教育背景的人,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可能被当作高层次人力资源,在另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则不然。

第五,合乎制度或法规。人类社会是在复杂的政治和法律体系下运行的系统。尤其在国家背景下,制度也应被当作对人力资源界定的标准。非法移民可能符合上述讨论的所有标准,但这个人群在返回自己合法居住的国家前,或者获得所在移民地区和国家的合法地位前,同样不能被看作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同理,在监狱的服刑人员,由于法律体系限制了其行为,他们要被羁押在监,不能投入社会生产活动中。因此,服刑期间,这个人群也不能被看作人力资源。

总之,本命题提出的人力资源的内涵应该同时满足上述5项标准。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构建和研究中,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条,都可能导致学科范围和边界的差异。

3 人力资源及其相关概念:生命周期观

为了深化问题研究,有必要运用生命周期观的基本架构,对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概念及其基础理论作以综合分析。

图1呈现了一个典型的生命周期,它代表了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的组合,包括了文献中常常混用或者滥用的大部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概念。如人力开发、人力资本投资、心理学、终身学习,同时也包括了特定和特殊的人类生命阶段,如早期幼儿教育、普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或劳动力开发、成人教育和老年学。

3.1 长周期:人力资本投资,人力开发,心理学以及终身学习

ai线代表一个完整的覆盖4个概念的个体生命周期。它显示了相互交织并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人力开发、人力资本投资、心理学以及终身学习。

图1所示,人力资源开发只是人一生人力资本开发活动中的一个阶段。因此,从生命周期观来看,人力资源开发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本投资,也不能涵盖同期的终生学习。换言之,在人类的生产性活动中,人力资源开发只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部分。

在组织层面,把人力资源等同于人力资本是确切的和适当的。首要的理由是,组织以报酬/利益、培训等形式对员工的所有投资,都要求员工对组织提供相应的增值回报。这与组织的任何新雇员都必须具备最基本生产能力的命题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对员工进行投资的目的,在于提高其当前和未来对组织的生产能力。几乎没有那个组织会感兴趣于对新招聘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并把他们培养成高级的经理人员。

在国家层面,情形会变得更复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混乱的。集合性的概念“人类”,在国家层面通常是指人口。然而,根据前述命题,人口不应该等同于人力资源。但是,在国家背景下,人力和人口的概念可以被当作国家的人力资本。因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投资,绝大部分个体对于社会生产都是具有潜能的。反过来说,即使给予充分的时间,也并不是全部的国家人口都能对国民经济具有生产能力或者增值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和成人教育文献中经常用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一个含糊其辞的术语。这是贯穿一个人一生各阶段的学习过程,并且与同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开发相互重叠。它可以被当作自我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有意识的努力。然而,当提到组织终身学习的概念时,它确实是指“组织的”终身学习。大部分组织对于超越本组织岗位职责范围以外的个体学习,都不会有兴趣,原因很简单,组织只感兴趣于本组织直接需要的部分,对于属于“公共产品”部分的个人学习,则不愿意承担其成本,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个人层面看,终身学习与人力开发(hd)及人力资本投资(hci)这两个概念在生命阶段上是一致的。毕竟,维续终身学习的过程,是对个体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为了避免混乱,针对基于个人的组织学习,通常不用“终身学习”的提法,而用“工作场所学习”来代替,这样更为准确、更为清晰。

3.2 短周期:阶段性分析

早期孩童教育覆盖了0-6岁年龄段,在生命周期图表中,以ac来表示。这个生命阶段的概念有:人力资本投资、人力开发、心理学,以及终身学习。这个阶段的人群不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考虑之列。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不符合前述命题的任何一个标准。

同样地,普通教育,包括了高中前教育的人群以及传统的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生命阶段,涉及的概念有人力资本投资、人力开发,以及终身学习,图1中以bf来表示。在这个特定生命阶段的个体,一般都不符合人力资源的任何一个标准。因此,他们也不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范围和对象之列。然而,大学生是否属于人力资源的范围,可能是有争议的。简要地分析一下,可以认定大学生不符合人力资源“准备就绪的和可以直接参与的”标准。事实上,一般的大学生正处于投资时间和财力以获得知识的阶段,以便成为将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准备就绪”和“可以直接参与的”人力资源。

只有在生命周期中处于dg阶段的人群,才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及实践范围的人力资源。换言之,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开发这个人群,他们具备了完全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准备就绪的和可以直接参与的),而且是劳动力中活跃于社会生产性活动的人群(具有愿望的、自动自发的、具备最基本的技能、合乎法规的)。显然,这个阶段和人群,是值得研究和实践高度关注的阶段和人群。

人力资源开发与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的概念有一定的重叠。但两者在内容、活动及其效果方面则是不同的。因为如果不注重绩效,工作场所学习可能只是信息传递性的或者拓宽视野性的,如果仅仅是这种目标性不强的学习,正如swanson 的研究所揭示的:“这种情形并不总能导致绩效的改进。”

退休之后和生命旅程结束之前的一段时期,其典型代表是老年学。从人力开发的范围来看,这个学科旨在探究抗衰老及其相关人类行为和活动。由于处在这个生命阶段上的大部分人已经不再活跃于社会生产活动中,因此也不应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和实践的范围。另一方面,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和老年学组成的成人教育阶段,关注于成人的终身学习,图1中以ei来表示。生命周期观,有效而清晰地区分了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各自研究的目标人群及领域。

图1中,在任意两个相邻的生命阶段可能存在少量的重叠,比较明显的如df和 hg。这显示了个人生命阶段范围上的一些变更。例如,df可能表示了这么一种情形,即一个人可能在某教育阶段完成之前,已经从事了全职的社会生产活动,如工作后的再攻读mba学位。hg则意味着一个人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年龄段退休。与此同时,他们进入了老年学研究和实践的范围。然而,这些范围上的变更,并不影响我们对包括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生命周期所做的一般分析。

4 结论

综上可知:人力资源开发并不是开发所有人群,而是开发其中同时满足以上所有标准的人群。这个结论对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和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1)确定学科边界的目的,在于区分出一个范围有限的、边界清晰的、独特的研究领域。明确统一的学科范围和边界,可以构建一个统一的沟通平台。(2)澄清文献中“人力资源”的概念,比起澄清“开发”的概念更为关键。

参考文献

[1] becker, g. s. & lewis, h. g. (1973).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hildre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 s279-s288.

[2] cervellati, m. & sunde u. (2005). human capital, life expectancy,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5), 1653-1672.

[3] greenwood, m. (1975). research on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urature, 13(2), 397-433.

[4] jarvis, p. (2004).education and life long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s). routledge.

[5] kalemli-ozcan, s. (2003). a stochastic model of mortality, fertility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2, 103-118.

[6] lee, m. (2001). a refusal to define hr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4(3), 327-341.

[7] mclean, g. (2004). nation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world is it?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6, 3, 269-275.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8

关键词:中国概念股 私有化退市 动因

一、引言

退市可以分为两种:主动退市和被动退市。被动退市是指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不再符合上市标准而被迫退市。私有化属于主动退市,通常是由大股东提出,以现金或者有价证券的方式,从其他小股东手中购回市场上的所有流通股,从而使上市公司就此摘牌退市,成为私人公司。私有化退市是企业的一种资本运营方式,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公司价值,实现战略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中国概念股在境外倍受青睐。境外上市曾经是成功、荣耀和财富的象征。然而自2010年起,境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兴起了一股私有化退市的风潮,并且蔓延至今。以美国市场为例,根据i美股统计,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共有51家中国概念股宣布私有化(见下表)。私有化浪潮中,甚至不乏小肥羊、盛大网络和阿里巴巴等行业标杆企业。随着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加入私有化大潮中,“私有化退市”已经取代IPO成为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的又一关键词。

实践中,境外上市往往具有能够迅速筹集巨额资金、改进公司的治理效率、提升品牌的市场价值以及增加股东财富等优势。然而,为何却有众多中国概念股公司反其道而行,纷纷私有化退市呢?本文通过对2010年以来从境外私有化退市或正在进行私有化的中国企业的分析,试图梳理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的深层次原因,以期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有所启发。

二、恶劣的融资环境是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的环境动因

2010年以来,中国概念股经历了一轮长期的下跌过程,一大批中国概念股的股价跌入谷底。伴随而来的公司低估值、低市盈率和低市场交易量,直接导致了中国概念股再融资的恶劣环境,这也成为了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的客观因素。具体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做空风潮的兴起引发了中国概念股信任危机。以浑水研究、香橼研究和艾弗瑞等为代表的做空机构连续质疑报告,做空中国概念股公司。在做空中国概念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市场研究机构、评级机构、对冲基金、券商和律师事务所等组成的利益链条。市场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找瑕疵”的工作,并形成产业链:建立空仓――披露财务造假数据――评级机构调低评级――律师事务所――被做空公司股价暴跌――做空者卖空获利。做空风潮的兴起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不信任情绪,拉开了中国概念股信任危机的序幕。同时,部分中国企业又频频暴露出财务欺诈等丑闻,这不仅断送了自身前程,也将中国概念股集体拖入了信任危机的泥潭。加上支付宝事件引发的VIE结构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宏观环境问题,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信心逐渐降至冰点,中国概念股企业估值低迷,股票价格大跌。i美股中概30指数就直观地反映了中国概念股危机下在美中国概念股所处的恶劣环境。i美股中概30指数由2011年最高点的1 266点附近一路下跌,并在2012年8月跌至谷底556点,跌幅高达56.08%;而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却是相对平稳上升,甚至是屡创新高,由2 600点附件攀升至3 459点。

另一方面,经营模式不被理解,中国概念股水土不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境外投资者对具有本土特色经营模式的中国概念股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认可;而且受限于沟通渠道,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情况也不尽了解,对中国概念股的产品和业务有可能不熟悉。因此,在上市之初中国概念股可能借助“中国概念”而获得比较好的市场估值,可是从长期来看,正由于国外投资者对于企业的经营模式并不熟悉,从而造成这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流动性不好,股价难以上涨。这就是很多企业在海外水土不服的症状。例如,同济堂由于其中成药概念和盈利模式不被海外投资者认可,其股价从2007年上市到2011年退市已经缩水一半以上。最终,管理层选择主动摘牌,进行私有化退市。

根据估值理论,如果上市公司不能忍受股价的长期低迷,往往会采取回购策略。因为当股价长期被低估时通常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面临被迫退市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低估值的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换手率或成交量一般都很低,而没有交易量的股票便已经失去了持续融资能力,其股票价值也就是个“纸面财富”。所以,很多公司价值被低估后,第一想法就是选择私有化退市。

三、战略调整是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的内部动因

私有化退市更多取决于企业战略的考虑,因为若要实施重大战略调整,在经营管理中会遭受多方掣肘。其一,根据公司治理理论,企业在公开市场上市就具有了公共企业属性,部分控制权将会转移到市场当中,企业的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力会大为削弱;而且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小股东众多,企业决策程序比较复杂;同时,战略的调整需要公司有足够的自由度和时间来实施,需要公司与资本市场沟通。而私有化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私有化后,公司控制权相对集中,治理结构将更加简单。从公司决策效率的角度考察,在非上市公司的组织形式下,公司管理层决策不受公众股东的影响,决策变得更有效率,同时也可免于各种股东集体诉讼。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做出统一决策,有利于公司理顺股权关系,顺利实现战略调整。例如阿里巴巴的私有化退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整合旗下电子商务业务,构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大平台,实现B2B业务的转型,实施“大阿里”战略。其二,从投资者价值偏好差异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多受制于短期的业绩压力,在公司需要整合结构或制定新战略规划时往往也容易受到掣肘。公众持股者通常更注重短期收益,而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缺乏投资兴趣,这种价值偏好会迫使管理层偏向于短视而忽略公司的长期战略,最终影响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实现。反之,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和布局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施,而资本市场关注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和回报,投资者需要看到的是企业的增长回报信息,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公司短期的盈利能力。所以,资本市场追求短期回报的特点与公司长期的战略调整是相互矛盾的。而且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已经不是迫切需求,长远竞争力才是考虑的重点。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资本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私有化之后,公司管理层决策就不受短期股价影响,可关注长期目标。盛大网络就是出于中长期战略的需要而选择私有化退市,私有化后重新调整公司战略,制定“瘦身计划”重新打造盈利模式。

四、严厉的监管是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的制度动因

境外上市,看得见的是光环,看不见的却是资本的镣铐。作为一个公众公司,上市之后必须遵守上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接受严格的监管。由于各国均强调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往往在法律上针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等问题制定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这种监管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效益,但监管本身同时也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负担。首先,是针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上市公司必须构建一个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庞大的股东大会、由外部董事参加的董事会以及由利益相关者代表参加的监事会,并向外部董事、监事等人员支付巨额的报酬。其次,是针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公司上市后,要严格按照境外证券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的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例如需要按期及时地披露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等名目众多的报告和相关文件,而一旦公司的业绩低于投资者的预期业绩,公司的大股东、董事会就会面临投资者的压力。而且为了披露信息,上市公司必须雇用独立的会计师和律师等专业人员,由此产生的巨额费用都须由公司承担。此外,大量的信息披露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公司的透明度,竞争对手可能从公司详细的信息披露中获取重要的、与竞争相关的信息,这将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相反,如果公司进行私有化退市,则可以使公司在更加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更加简单的法人治理结构下得以继续发展。私有化后的非上市公司决策会更有效率,也不用再考虑信息披露和股东业绩的压力的问题。

五、高昂的维护成本是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的经济动因

中国概念股境外上市后,每年仍需承担高昂的上市维护费用,例如上市年费、投资者关系维护费、法律顾问费、审计费、信息披露费、公司高管的责任保险等。其中,为了吸引和维持投资者对新上市公司的注意力和兴趣,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极其关键的,其费用也相对较高。此外,配合证监部门和交易所的监管也会有一定的支出。特别是在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颁布的萨班斯法案对在美上市公司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在美上市企业的上市维护费用。一是公司治理方面。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审计委员会,并提出审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不能包含任何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赋予审计委员会更多的责任,并增加高管人员及董事会的责任,但要组成此类审计委员会所需成本却非常高昂。二是在内控方面。法案要求公司管理层应该设计所需的内部控制,并保证首席执行官能掌握公司及其合并报表子公司的所有重大信息,尤其是报告期内的重大信息,并大幅增强了公司的财务披露义务。这些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同样也需要很大的成本。英国、德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没有颁布诸如萨班斯法案这么严格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但这些国家也在上市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在股价过低、融资无望的情况下,继续承担过高的维护费用,对中国概念股公司而言无疑是不小的负担。因此,维持上市的成本收益比不经济是中国概念股选择私有化的重要动因。

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的实践说明上市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选择,而仅仅是其作为市场参与者进行资本运作的一种手段。无论是上市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市场机制选择的结果,最终还要看它能否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相对于维持上市地位,有时私有化反而更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然而,私有化退市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如像泛华保险和侨兴移动那样要么被迫撤销,要么接受私有化失败,因为私有化面临着代价过高、程序繁杂以及潜在诉讼等诸多风险。因此,中国概念股应结合企业实际,理性分析其私有化动因,谨慎决定是否私有化退市。同时,中国概念股私有化浪潮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面对中国概念股集体私有化的浪潮,我国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优质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适时推出国际板,释放A股相对海外市场的估值优势,促使海外红筹股顺利回归A股市场。Z

参考文献:

1.李寿双,苏龙飞,朱锐.红筹博弈:10号文时代的民企境外上市[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2.叶伟.中国公司在美上市私有化问题解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2,(7).

3.于丹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公司治理领域中的重大变革[J].环球法律评论,2003,(3).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9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 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 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 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 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 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 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篇10

一、执行股权的概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五十一条至五十六条,对执行股权作了明确规定,在此之前,有关执行股权的法律是空白的,即没有明确的规定。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执行规定》对执行股权作了明确规定,这样既拓展了执行的方法,又充实了执行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执行工作丰富的内涵。

(一)股权的概念和特征

股权是股东因其出资而取得的,依法定或公司章程规定的规则和程序参与公司事务并在公司享有财产权益,具有转让时的权利。执行股权与股权自身特征密切关联,股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股权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两项基本内容

自益权是股东自己可行使的权利。主要包括股息、红利分配请求权,新股认购权,公司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是纯粹的财产权益。共益权是指以公司利益为目的,与其他股东共同行使的权利。主要包括重大经营决策表决权、董事等人事任免权、对董事经理的质询权、监督权,还有知情权。

2、股权是一种财产性权利

股东向公司进行投资而获利股权,将其出资转化为注册资本,从而取得参与公司事务的权利,并享有公司中的财产利益。因此股权具有明显的财产性,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股权在执行理论中的可供执行性。

3、股权是一种可转让的权利

股权作为股东的财产,因其具有财产属性,从而具有可转让性。这一属性,在公司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同样附加着一定条件。

(二)执行股权的基本原则

1、对股权的保护原则

执行股权对股权的保护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果被执行人除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的股权以外别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其他股东又不同意转让的,可以直接强制转让被执行人的股权。第二,对股权的执行,按照规定首先应执行已到期的股息或红利,如已到期的股息或红利不能满足申请执行人的权益,还可以执行被执行人预期从有关企业中应得的股息或红利,或者下一年的股息或红利。

2、优先受让原则

在执行股权时,应昼尽量满足其他股东的权利,尤其要注意对优先购买权的保障。由此可见,对股权执行是在其他股东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不同意,其他股东则行使优先购买权,不行使优先购买权,则视为同意,方可执行股权。

3、维护法人财产原则

一个企业的法人财产,只对其自身债务承担责任,即用其所有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执行股权时,执行股东依据股权享有的财产利益,因股权本身并不体现为具体财产,公司对这些出资享有法人财产所有权,只有涉及到公司自身债务,和可以执行这些财产,否则就会构成对公司财产权利的侵犯。

二、实践中执行股权存在的问题

执行股权的实施丰富了执行工作的内涵,提高了对申请执行人债权的保护程度。但执行工作实践中,由于对执行股权法律的理解和实践操作不同,常常做法不一,又出现了执行工作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很多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有立法的原因,也有工作中对执行股权有关规定的理解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权益和股权区分不明问题

投资权益是指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带来的权利和收益。从这一概念可看出股权包含在投资权益之内,是投资权益中一个方面的权益。而在执行实践中通常对投资权益理解为股东向公司进行投资,因出资而取得的参与公司事务并在公司中享有的财产利益,具有转让性的权利。《执行规定》第五十三至第五十五条,并列提到投资权益和股权,这样的并列使用主要是为了避免目前对这类权利的叫法较多且乱而造成个人理解的偏差。

因此,对被执行人在公司中的投资权益的执行,应称为执行股权。对于被执行人独资开办企业中拥有的投资,也应舍弃“投资权益”这一概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投资权益的概念,同时,也可打破认为执行投资权益就是执行股权这一传统和错误的观念。

(二)对被执行人投资开办的下属人执行的问题

在实践中,有的执行人员认为被执行人开办的企业法人,其资产应属被执行人完全所有,应视为被执行人财产,可直接予以执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按照公司制度的一般原理,公司登记成立后,公司的财产即独立于投资者财产而存在。不允许对被执行人投资开办的下属企业法人财产进行直接执行。《执行规定》所提的直接裁定予以转让,注重的是执行实践中,不需任何人同意与否而直接执行的方式,而不是对其财产的直接执行。

(三)执行股权与公司特属股权和转让数量问题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发起人持有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对《公司法》这一规定应理解为只适用于当事人自主协议转让股权的行为,而法院在强制执行转让股权是为了债权人利益而实施的国家行为,不存在违法投机行为。但受让人应继续遵循公司法对转让人的规定。

《公司法》对公司管理人员转让股份进行了限制,这些人在任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25%.对这类股权的执行,根据执行工作的特有属性,仍不受《公司法》的规定限制,可以执行。

(四)执行股权关于受让人的资格及注册不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