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1:34:21

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1

关键词: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状态空间模型

国内学者大都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对外开放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对两者之间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或者是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如白当伟(2004)对中国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金融发展和贸易开放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反之不成立。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存在中长期均衡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李伟平(2007)使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开放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资本化率指标外,其他的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开放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徐建军、汪浩瀚(2008)基于跨省面板数据,从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的进出口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从湖北省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度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具地区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取

1金融发展指标。对于金融发展指标,选用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4个指标来反映。第一。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用Goldsmi(hfl9691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指标表示,等于金融资产总量与名义GDP之比。由于湖北省数据的缺乏,同时存贷款余额之和占金融资产的大部分,参照周立(2002)的做法,选取存贷款余额之和代替金融资产总量。第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有很多关于衡量金融发展效率的表示方法,我们选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一般用股票市场的筹资额与GDP之比来代表。由于无法收集到湖北省股票市场的直接统计数据,放弃该指标。第四,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指标用保费收入与GDP之比表示。

2经济开放度指标。经济开放度反映了一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涉及贸易、资本、劳动力等多方面,因此对于经济开放度指标的度量存在许多不同见解。通常认为经济开放度指标的选取应当以经济发展阶段、贸易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的特点为依据和原则,同时也要考虑测度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及实用性。因此。本文选取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之和作为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指标。这样选取有两个原因:第一,对外贸易是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可以用外贸依存度来衡量:第二,引进外资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可以用外资依存度来衡量。

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分别用GM、XL和BS表示。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用WMYC和WZYC表示,对外开放度用OPEN表示,并且OPEN=WMYC+WZYC。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很小,其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并且那时湖北省尚无外贸经营权。因此本文选取1988-2009年的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湖北省统计年鉴》各期的数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湖北省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局网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计算得到,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由于没有湖北省股票市场的直接统计数据,因此金融发展指标没有直接考虑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但是其他3个指标,即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间接包含了这一因素,用这3个指标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湖北省金融的发展水平。

由于无法收集湖北省1994年之前保费收入的统计数据,但是全国保费收入的数据比较完整,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1995-2009年湖北省与全国保费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895。因此,可以使用1995-2009年的数据对湖北省保费收入与全国保费收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BFt=-3,0266+0,0316BFItR2=0,9791

t(-4.693)(24,677)

其中,BF代表湖北省保费收入。BF1代表全国的保费收入。利用上述回归结果,估计1988-1994年湖北省的保费收入。

二、实证分析

在变量之间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时,要求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否则所建立的模型将是伪回归。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变量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因此,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由于宏观经济变量指标的绝对量基本上都是非平稳的,所以在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前需要做平稳性检验,下面采用最常用的ADF检验法对OPEN、GM、XL和BS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l可以看出,这4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二)协整检验

如果2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组序列之间就具有协整关系,对应的线性组合就是协整方程,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时间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对外开放度OPEN与金融发展规模GM、金融发展效率XL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BS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向量。由于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不能确定具体的因果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采用非平稳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湖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对外开放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定状态空间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是经济对外开放度的格兰杰原因。但从经济对外开放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来看,它并不是金融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

(四)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研究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度关系的传统方法,一般是使用静态的固定参数模型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时间跨度较大时,固定参数模型无法反映出由于不可观测原因对两者相关程度带来的变化,所以估计出来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在计量经济学中,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用来估计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反应相关程度的变化,主要有两点好处:第一,状态空间模型将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并入可观测模型并与其一起得到估计结果:第二,状态空间模型是利用卡尔曼滤波来进行估计的,卡尔曼滤波是在时刻基于所得到的所有信息计算状态向量最理想的递推过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建立如下的状态空间模型:

量测方程:OPENt=c+αtGMt+β1XLt+μt(1)

状态方程:αt=ctαt-1+vt(2)

βt=C2βt-1+ωt

上式中,OPEN,、GM,和XL,是可观测变量。可变参数αt和βαt是随时间改变的,体现了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关系的改变,称为状态向量,是不可观测变量,是待估计的。上述模型假设状态向量为AR(1)过程,也可以假设状态向量为其他的过程,本文选择了3种形式的状态转移方程,结果表明AR(1)过程拟合效果最佳,因此选用这种形式。

变参数αt和βt的曲线图如图1、2所示,可以看出,1988年以来,湖北省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对对外开放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金融发展规模的乘数在0,00196到0.001167之间,而金融发展效率的乘数在-0.3848到0.3464之间。金融发展规模对对外开放度的影响在2001年之前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到2001年负面影响达到最大,从2002年开始影响呈现上升的趋势,到2009年正面影响达到最大。金融发展效率对对外开放度的影响在2001年之前的变化过程与金融发展规模的变化基本一致,到2001年达到最大的负面影响,2002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和金融发展规模相比,上升势头明显低得多。

三、结论与建议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2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20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7%;到2006年已达17604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占世界的比重提高到7.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还只有2864亿美元,与日本的4697亿美元相去甚远;2007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4336亿美元,远高于排在第二的日本的9456亿美元。2003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从这些数字我们看到,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这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一个国家是开放的,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比较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我们需要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了。因此,要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其次,要努力提高前瞻性研究的水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还从没有过像我们这样的大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所以,我们必须花更多的力气研究我们的路径,研究我们的前景,把方向看准,把影响全局的问题想明白,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在问题出现前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把解决问题必须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开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过,已经有过经验和教训,我们要把这些经验教训研究透彻并加以借鉴。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3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20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7%;到*年已达17604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占世界的比重提高到7.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还只有2864亿美元,与日本的4697亿美元相去甚远;*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4336亿美元,远高于排在第二的日本的9456亿美元。*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从这些数字我们看到,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这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一个国家是开放的,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比较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我们需要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了。因此,要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其次,要努力提高前瞻性研究的水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还从没有过像我们这样的大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所以,我们必须花更多的力气研究我们的路径,研究我们的前景,把方向看准,把影响全局的问题想明白,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在问题出现前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把解决问题必须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开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过,已经有过经验和教训,我们要把这些经验教训研究透彻并加以借鉴。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利弊WTO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中国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竞争秩序。从而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另外,外资金融结构现代化的管理以及优良的服务手段和高效的经营方式都有利于国内银行借鉴,既有利于规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又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坚定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

(二)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开拓国际市场

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同时,根据世贸组织的互惠条款,国内银行也可以到国外去开拓市场。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三)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手段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强化我国金融竞争机制,促进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激励国内银行提高竞争力。其次,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促使我国竞争机制的改变。

(五)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健全

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规模及资本流动性成正比例发展,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有助于健全金融业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这一过程将改善我国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状况,提高服务质量、效益,提高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具有较高边际效益领域的能力,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企业和社会资金流动能力增强。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本和消费资金,将有更多的金融产品供选择。

(六)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工的人均年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职员的年薪在3万美元左右。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使我国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一)客户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服务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如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业务会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而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优质企业为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中资银行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一批优质客户;而对保险业来说,冲击可能更为厉害,中国的保险业由于服务质量较低,外商投资如果从目前的寿险再扩展至财险、再保险及保险业,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将丧失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A股市场还不能放开,证券行业可能好一点,但随着B股向国内居民放开,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资金融机构若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相当的业务份额,就会面临由业务萎缩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在国际经验方面

除中国银行外,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都限于国内经营,与国际市场缺乏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由于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国内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几乎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中国金融业缺乏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缺乏具有广泛国际服务网络的客户关系。

(三)人才竞争

现代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则现在的中资金融机构就难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会逐渐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3]

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收入、员工技术培训、业务新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将导致我国本土金融机构中一些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这将导致我国金融业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将会影响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对竞争地位。

(四)金融市场将受到国际游资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五)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利大于弊。与发达成熟的市场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繁重而紧迫。尤其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金融改革,构建协调的金融市场结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尚福林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3.11—10.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5

近年来,桃江县把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全县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抢抓机遇,拓宽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全县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5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2个,到位外资1952.59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1150.53万美元,全县已有5家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经营权;内联引资项目33个,到位内资26560万元。

一、拓宽工作思路,全面招商引资

针对新的形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多元招商战略,全面抓好招商引资。一是树立新的外商观念。牢固树立“走出桃江都是外”“凡是外来资金都是外资,凡是外地来桃经商或投资置业的都是外商”的招商理念,充分认识外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内外资一齐引,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去年引进的益阳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系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联合研制的我国机动车尾气环保治理的朝阳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开发潜力大,效益好。该项目已于2002年12月31日正式签订合同,目前产品订单来势看好,可望成为全县的龙头企业。二是确立了工业、农业、三产业一起上的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思路。在新成立的县贸易发展局加挂招商局的牌子,配备了专职招商队伍。全县24个乡镇和所有县直部门都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不占编的招商引资办公室,形成了横向到部门、纵向到乡镇的全方位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去年9月,抓住省“九运会”和桃花江旅游民俗文化节举办的契机,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台商恳谈会”,邀请26名台商来桃江进行项目洽谈,共招商项目16个,其中食品饮料、酒类、农产品深加工、竹木制品深加工等6个项目与台商达成了初步意向。三是扩大招商渠道,广泛对外招商。通过积极与参加过恳谈会的台商联系,对有意来我县投资的外商介绍我县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坚定了外商来桃江投资兴业的信心。去年年底,我们了解到台湾统一集团武汉统一企业有限公司准备2003年在湖南市场投资5亿美元的信息后,立即专程赴武汉上门招商,使台湾武汉统一企业负责人欣然表示来桃江投资。

二、加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平台

园区建设是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县委、县政府在创办县科技工业园和农业生态园的基础上,去年又在县城东区创建了“桃花江民营创业园”,吸引外地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2002年11月,正式组建了民营创业园管委会,明确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主管,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长兼任民营创业园党工委书记,分管工业、招商、城建的三名副县长协助,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开展建园工作。园区规划近期5平方公里,远期10平方公里,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征税”的原则进行招商、建设、管理等工作。在吸引外商入园方面,主要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用地优惠。采取土地出让为主的方式,出让价格根据入园时间先后来定,第一批入园企业土地征用每亩8000元,以后逐批递增,土地回收及用地手续的报批以部门(单位)包干负责的方法代办。二是税收奖励。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利税大户予以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发投资者的热情。三是规费让步。园内实行“无费管理”,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收取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前已有6家外资企业落户民营创业园,总投资达2亿元人民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对外开放;监管

对外开放一旦实施,我国开放大门就不会关闭。从目前金融国内金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在国际上有了深度融合,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可观。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就进一步开拓了国际市场,纵观金融行业不难发现,其在实现对外开放上,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控制对外开放深度,相关领域负责人必须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利与弊,采取有效手段予以监督管控,以此来加强中国金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金融对外开放的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市场结构

当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到达一定深度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形成国内银行竞争氛围,还会形成国际银行与国内银行相互竞争形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优化国内金融市场结构。在此氛围下,金融企业会感到竞争与挑战存在,也可以注入更多竞争活力,提高金融企业运作能力,对于推动国内金融企业改革有着积极作用[1]。同时,金融企业可逐渐获得顺应新时期发展的能力,最终可增强国内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有助于吸引人才驻足

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加强了与国际市场间的交流,但同样也意味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拓展,在此前提下,金融行业需要引入更多人才才能满足对外开放需求。而当国外金融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势必会带来许多新鲜血液,或者国外金融企业在国内培养人才,这为我国金融企业发展指明了道路,更新我国金融技术,推动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有助于吸引外资进入

当中国金融实现对外开放后,国外金融企业会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以此来带动本金开办业务,这给国内金融企业吸引外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外资引入后可有效增强国际市场自信,加强国内企业建设,而国外金融企业也会带来更多新型业务,可以帮助国内金融行业产业改善,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四)有助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快速实现

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来的,强调了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全面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找到金融行业服务功能与重点,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在金融行业打开对外开放大门之后,有效扩大了国内金融行业融资比例,减少了对信贷的依赖度,从而平衡好直接、间接融资比例,提高金融供给有效性。

二、金融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金融行业在实现对外开放时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随着对外开放速度与深度的共同提高,势必会冲击到国内金融行业传统经营理念,在金融企业业务开发、产品经营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国际金融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更会对国内金融企业带来双重威胁,即风险预防能力、企业盈利水平。其二,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监管上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目前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监管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例如,国内期货市场并未建设与之对应的期货法,衍生品市场也并未得到针对性法律制度管控,这会在极大程度上制约国内金融转型。其三,国内金融企业会遭到强大的国际竞争冲击。和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我国金融企业资本稍微落后。国外金融企业在多年的发展中,无论规模、体制,还是国际服务网络都更胜一筹,但我国金融行业相关内容亟待完善。自从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必须遵照相关协议取消对外资企业的限制,外资企业同样可以在中国开展业务。这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必然是一大挑战。

(二)面临的机遇

站在对外开放角度看国内金融机遇,主要可从三方面有所体现。其一,在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金融行业经营理念、方法转变,可从国外优秀的发展思路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国内金融行业发展效率,注入新鲜活力。同时,在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后,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其良好的服务做法、经营方法,以此来协助金融企业转变传统经营思维,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3]。其二,在实现对外开放后,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而言是良性机遇。自从我国国务院于2009年在香港试点人民币跨境结算之后,人民币就具有了国际效应。而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实施更在原基础上加强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其三,对于国内金融企业海外扩张而言也是一大机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环境下,国内金融企业主要通过贷款、授信等方式和沿线国家合作,金融企业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机构,也可利用对外开放实现国际规模扩大,从而提高国内金融行业整体进步。

三、金融对外开放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监管法律

金融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健全的监管法律支撑。然而,从目前国内金融对外开放监管现状来看,缺乏健全的监管法律是显著问题之一。我国实施的是分业监管,即使在相同的部门中,法律法规起草部门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权限与利益等因素影响,使得监管工作很难高效实施。并且,从监管情况来看,我国与国外金融领域的监管方法、理念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仅会对外资企业有所制约,使其无法顺利实现融资,也会给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带来阻碍。因此,还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对外开放监管法律。

(二)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

缺乏协调机制也是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监管的问题之一。监管工作本具有系统性特征,监管部门应当对金融企业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这就意味着监管部门需引起重视,抓住监管重点,立足于现状与趋势落实监管对策。但这一切的顺利实施都建立在协调机制基础上。但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在对外开放上还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这是导致监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协调机制的缺乏主要在政府监管机构、行业监管机构等方面有所体现,我国国内各监管机构间并未形成有机协调力,再加上国内和国际上的监管机构理念差异较大,就导致对外开放无法得到有效支撑[4]。

(三)监管组织体系有待完善

金融对外开放监管组织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监管部门权威性有待加强。其二,监管部门机制缺乏完善性。其三,监管部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监管工作更偏向于形式化。

四、金融对外开放监管的改进策略

(一)强化对外开放监管立法和执法

金融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与监管法规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强化对外开放监管立法与执法,提高相关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此充分发挥法规作用。在实际的立法过程中,监管部门应结合金融对外开放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法律法规,并立足于现状展望未来,提高立法灵活性,使立法可跟随金融行业发展情况随时调整,从而对金融对外开放全程予以监督。同时,在监管执法上必须从严执法,对于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任何违法乱纪行为要及时指出、制止、处罚,提高监管法规威慑力,规范对外开放市场秩序。

(二)落实全面化监管

对于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来说,全面监管十分有必要。并且,从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现状来看,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这是对外开放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监管部门需抓住管控核心,着眼全局,在关注金融行业准入监管的同时,又要加强退出监管。监管部门必须意识到全面监管的重要性,加强监管力度,并达到获得较好监管效果的目的。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要意识到国内金融企业与国际金融企业间的差异与差距,在借鉴国际金融行业监管理念的时候,也要结合国内现状存同求异,实现全面性监管。

(三)完善监管组织体系

对于国内金融行业对外开放而言,在得到完善监管组织体系的支撑后,可在极大程度上推动行业稳定持续发展。从现状分析中发现,监管组织体系不完善可从权威性、机制、作用三方面有所体现,因此,当局需加强监管部门权威性,健全部门机制,并发挥监管部门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5]。其一,监管部门的独立性需得到加强,这是提高监管力度的前提。在新时期背景下,监管部门可以把金融行业监管责任与行业发展职责进行划分,使其成为两个独立的职责范畴。如此一来,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关系就变为监管与被监管关系,独立性得到前所未有提高,也可以借此机会增强监管部门权威性。其二,监管部门要对现有机制予以完善,尤其是在内部控制制度上更应有所重视。若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挥作用,就无法推动外部监管工作落实,这可以凸显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其三,监管部门需对金融企业实施自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金融企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约束、规范、管理与自省,减轻监管部门压力,凝聚国际竞争力。

五、结束语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对外开放的实现不仅有助于优化市场结构、吸引人才驻足,还有着吸引外资进入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快速实现的积极意义;在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上挑战与机遇共存,只有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从当前对外开放监管现状来看,还存在缺乏健全的监管法律、缺少有效协调机制、监管组织体系有待完善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对外开放监管立法和执法、落实全面化监管及完善监管组织体系等策略,辅助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赵爱玲.如何推动全领域金融对外开放[J].中国对外贸易,2020(09):14-16.

[2]聂新伟.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9(03):25-29.

[3]吴小花.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之路分析[J].科技视界,2019(35):273-274.

[4]张嘉昕,于珊,王庆琦.新时代我国金融业推进改革开放和服务实体经济研究[J].海派经济学,2019(04):92-111.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7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9.164;A84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478(2000)05-70-03

、邓小平是中国20世纪的历史巨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思想和原则。特别是邓小平在对外开放思想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新的开拓和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和邓小平各自的对外开放思想在认识基础上具有某种一致性。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他们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来源。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必然打破地域、国界等的限制,突破一国的范围而表现为一个外向化的过程,把世界结为一个统一体。特别是在现代工业时代,任何国家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都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拥有发展经济的一切资源和条件,对外开放同人类历史的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深刻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一切国家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对外开放的新思想,提出了非常有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注:《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12月第1版,第94页。)在列宁思想的正确指导下,苏联积极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外开放思想及苏联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

其次,对国情的认识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他们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依据。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落后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自然的小农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历来受人欺负,工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称之为“一穷二白”,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外开放,向外国学习。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认为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迫切需要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再次,他们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这一本质,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把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化道路联系在一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亲自主持审定了150多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的,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此指导下的对外开放也是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与中国的对内改革联系在一起,把改革开放看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车的双轨。

(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尽管他十分重视外援,但始终把立足点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在外来的各种压力下,逐步走上了“左”的闭关自守。邓小平在中国国情的认识上与有着显著的差异。他认为中国底子太薄,人口众多,耕地少,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困难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积累资金有限,消费压力大。这迫切地需要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学习先进,才能超越先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7月第1版,第91页。)

的思维带有长期战争状态下形成的习惯定式,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思维模式的影响,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存在着“左”的倾向。他提出的向世界上一切国家学习是以“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为前提的,这必然导致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片面性,过分地强调腐朽的一面,再加上百年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血腥侵略及对新中国所采取的敌视态度,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和资本主义国家保持距离和实行排斥。邓小平则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年代,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晚年错误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的灾难,“鉴于过去的教训,我们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以生产力为标准,打破了“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的框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对外开放的尺度,只讲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不问姓“社”姓“资”。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产生于自觉地意识到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历史责任,正确地适应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他指出:“现在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79页。)在国际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闭关自守下去。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需要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打破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将产生重大的作用。邓小平不仅论证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下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而且还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对外开放应该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还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79页。)这样,邓小平又站在世界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的对外开放思想。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对外开放的原则立场必然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受历史和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局限,前者显得不甚成熟,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必然更加完整准确,反映出当今时代的特点。二者的对外开放原则有其一致性,但也有重大的差异。

、邓小平都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对外开放的最基本的原则,但他们坚持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有着很大的差异。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在敌人四面封锁下进行根据地建设所形成的延安精神的影响,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过分强调“自力更生”。邓小平由于留学经历的影响,对法国,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耳濡目染,特别是对“左”的错误的总结,及对国情认识的差异上,在坚持这一原则时,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基础上的自力更生。

他们对外开放的另一个原则就是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学了这些理论要用来研究中国特有的东西”。(注:《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4月第1版,第285页。)在学习方法上,反对生吞活剥,盲目照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不主张借鉴西方的体制方面的优点,“只能用西方的技术”。邓小平突破了这个框框,把对外开放深入到资本主义的“体”,扬弃其“体”中之糟粕,取之“体”之精华,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能兼容的传统观念,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发,彻底解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束缚,创造性地把资本主义的“体”运用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当中。这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而且是对现存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新突破,同时也是对对外开放思想的大发展。在继承对外开放原则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的对外开放原则,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党和国家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从事一切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能够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地进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它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对外开放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并根据人民的利益决定具体的开放政策。如果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那么势必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赖以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也不可能保证我们的对外开放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邓小平对对外开放原则的另一个发展是赋与对外开放以新的衡量标准——“三个有利于”。他认为判断对外开放中是非得失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标准。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标准,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邓小平都主张对外开放,但在怎样开放的实质问题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认识。由于受其历史局限性和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是随着外交上的“一边倒”而倾斜的。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建立在的对外开放观基础之上的,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同时它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践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不是零碎的,而是系统的,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到对外开放的内涵、范围、方式,到政治思想条件、原则方法,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体系,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邓小平的卓越贡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一,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战略目标,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在排除晚年“左”的错误情况下形成的,在拨乱反正和排除干扰中确定和实施的。邓小平深深认识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只有全党认识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确立并顺利实施。他多次反复强调,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把我们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先进国家。要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的经济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尺度来衡量。同时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还制定了实现这一任务的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认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实现这个伟大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也不是很容易的。讲大话、讲空话都不行。要有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正确方针和政策才能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要实现这个目标,没有这个政策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78页。)他透过翻两番后的市场形势分析,得出结论说:“没有对外开放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99页。)这样,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与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丰富了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二,积极扩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学术、文化合作与交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认为,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和第二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流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不行。扩大国际贸易一是要引进技术设备,进口必要的原材料。二是中国现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太小,难以实现宏伟目标。三是实现宏伟目标必须有市场。不但要有国内市场,而且要有国际市场。四是要增加外汇收入,减少贸易逆差。这就要借助出口政策,借助于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需要,吸收外资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利。因此,邓小平提出要广泛地利用外国资金,既包括发达国家的资金,也包括华侨和港台资金,同时要制定一整套相应的政策,如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策,允许资金自由出入等。建立健全法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邓小平同时也指出,引进外资必须同时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国的管理方式。

第三,开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内地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开办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实质是对外开放的方式和布局问题。邓小平认为,特区起的是窗口作用,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特区要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把特区建成出口基地,打进国际市场;在特区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外国的资金就可以自由出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主张对外开放要采取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部署,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由外向内、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格局。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是把国内建设和国际经济进一步联系起来,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带动整个内地更好地发展,沿海地区要帮助内地,这样才能把经济搞活,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第四,全面开放的观点,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开放。

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搞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不是一个方面。后来邓小平又把这一思想归纳为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邓小平认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有三个重大环节:一是在改革方面既要决心大,又要步子稳;二是发展要有适当的速度,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三是要有国际上的合作,同发达国家的合作是不可少的。我们的对外贸易在发达国家中也应该占有相应的份额。中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还有政治上的原因,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不是单方面的,一方面我们取得了国际上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反过来,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作出较多的贡献。

第五,对外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8

习指出,海南要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因此,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突出特色应表现为服务业对外开放,进而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发展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大都持肯定的态度,且服务业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亦不能准确反映海南的实际情况。因此,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以服务业作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海南服务业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政府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本文的实证分析所涉及到的数据共5个,即:产业结构水平(H)、第二产业结构水平(H2)、第三产业结构水平(H3)、服务业贸易对外开放(T)、服务业资本对外开放(F)。其中,关于产业结构水平的测度,本文借鉴周昌林、魏建良(2007)的测度方法来计算海南产业结构水平,将劳动生产率引入到产业结构的测度中,能更好地反映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服务贸易开放度、服务业外资开放度的计算方法分别是海南省服务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全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之比。为了消除异方差及数据波动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将数据取对数,分别记为:Ln(H)、Ln(H2)、Ln(H3)、Ln(T)、Ln(F)。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海南省统计年鉴》。(二)平稳性检验。为避免“伪回归”问题,首先应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STATA14.0进行ADF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方程包括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经检验,以上五个变量存在单位根,但经过一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是平稳的。(三)建立VAR模型。在建立VAR模型前,首先要确定滞后阶数。选用Ln(H)、Ln(T)、Ln(F)建立海南服务业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水平的VAR模型(1);同理,选用Ln(H2)、Ln(H3)分别与Ln(T)、Ln(F)建立服务业对外开放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水平的VAR模型(2)、(3)。最终选择滞后两期,随后使用AR根图检验稳定性,经检验,模型稳定,由此VAR模型所得的结论是有效可靠的。(四)脉冲影响分析本文未对服务业对外开放对第一产业结构水平的VAR模型做说明,主要由于其AR根落于单位圆外,VAR模型不稳定。1、服务业对外开放与海南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分析。根据VAR模型(1)得到脉冲响应图1。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本文选取20作为滞后期,纵轴表示相应的变量,实线部分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曲线,灰色带部分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图1表明,VAR模型(1)稳定;服务业资本对外开放信息冲击的脉冲响相对变化幅度最大,及海南产业结构水平受到资本开放度的影响最灵敏;对服务业贸易对外开放、资本对外开放信息冲击只存在三期的负向响应。长期看,海南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相对于依赖服务业贸易对外开放和资本对外开放;近期看,服务业贸易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水平提升的作用程度更大。图1“海南产业结构水平—贸易对外开放—资本对外开放”脉冲响应图2、服务业对外开放与海南第二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分析。图2表明,VAR模型(2)稳定;资本开放度和贸易开放度信息冲击正向响应最大值均在四期,随后保持小幅正向相应,即从长期来看,海南第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相对于依赖服务业外资开放与贸易开放。图2“第二产业结构水平—贸易对外开放—资本对外开放”脉冲响应图3、服务业对外开放与海南第三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分析。图3表明,VAR模型(3)稳定;服务业资本对外开放对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变动的脉冲响应在0值附近上下波动,服务业贸易对外开放对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呈现微弱正向影响,即海南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依旧很低,服务业对外开放未很好地起到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长期看,海南第三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发展;服务业资本对外开放较贸易对外开放而言对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脉冲响应波动较大,即海南第三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受到服务业贸易对外开放的影响更多。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在服务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为更好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把服务贸易作为对外开放重点,加快推动服务贸易高度自由化便利化。二是应加强政府的服务与引导职能,创造有利的引资环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四是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双驱动。

参考文献:

[1]姚占琪.读物业对外开放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J].改革,2019(01):54—63.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9

【关键词】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实践

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建国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方式上,甚至开放的性质与前途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从实力开放到逐步走向封闭

对外开放既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外交工作,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不能不受到国际环境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因此,对外开放政策与外交政策具有一致性。总起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一直处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就发展过程看,经历了由开放到封闭的逐步演进;就开放的重点看,经历了由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开放到以苏东国家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是不可能的。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是这个国家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成立了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对外贸易司,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有关资料,在195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2亿美元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出口额为9亿美元,占2/3。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同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管制中国在美的公私财产,禁止一切在美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1951年5月18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禁运案。针对美国的无理行为,中国政府针锋相对,坚决斗争。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终止派遣900多名专家并撕毁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苏联专家的突然撤回,使中国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中断,一些正在试验生产的厂矿不能按期投入生产,一些正在施工的建设项目被迫停工,同时,加重了中国当时正在发生的经济困难。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内外交困,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突出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走向极端,甚至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自居,导致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由开放逐渐转向封闭,其结果,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

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了经济调整工作。在经济调整过程中,1962—1963年就从国外引进了14套石油化工技术设备,1963—1964年,又批准冶金、精密机械、电子工业等100多个项目向国外考察、询价和适时签约。1971年9月事件发生以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坚决排除极“左”思潮的影响,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方针,使中国外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2月,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9月,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72年,中国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成套设备和新技术的引进工作。1973年,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本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和武钢一米七轧机等重要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中国现代化生产的技术水平。中国当时还准备从美国康华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技术,并因此派代表团去美国考察。中方代表回国之前,美康华公司送中方工艺品“蜗牛”作礼品,借此大做文章,说美方是在嘲笑中国是“爬行主义”。由于等人的干扰,经过艰苦努力才得以恢复的引进工作又陷于停顿。

综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对外开放工作是在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开展起来的,开放的对象是某一部分国家,开放的重点是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建设项目和技术项目。总的说,对外开放主要是在低层次上进行。

二、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外开放工作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年间,从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到向内陆渐进式开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领域由初期的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一些服务贸易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由此中国迅速摆脱了原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发展,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所谓多形式、宽领域,是指通过举办外资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跨国经营等各种方式,使开放领域在地区上由沿海拓展到内地,在产业上由农业、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延伸,促进对外经济的加速发展,从而使国内经济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经济接轨。

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从宏观上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这实际上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两大步:一是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和优惠措施。二是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此后,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会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我们要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力扩展对外贸易。要尽可能地多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国资金进行建设……要积极引进一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先进技术,努力加以消化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生产建设事业。”

十二大以后,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又一连迈出几大步。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北自大连、天津,南至上海、广州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步骤。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带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步骤。这样,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沿海形成了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步伐的加快,推动了中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结构的调整,并引进了一批新技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增强了中国产品出口创汇能力。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关于对外开放工作,十三大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坚决有步骤地改革外贸体制;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十三大以后,实施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措施是在沿海地区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沿海加工工业坚持“两头在外”(指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大进大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显著加快。

按照十三大提出的“促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制”的要求,从1988年开始,在外贸企业中普遍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轻工、工艺、服装三个外贸行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试点。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第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出口贸易总额1989年比1988年增长10.5%,1990年又比1989年增长18.l%。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显著上升,高档消费品进口得到控制,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利用外资继续保持适当规模,国际旅游业得到恢复,外汇收支由逆差转变为顺差,国家现汇结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第二次改革是从1991年开始的。国家决定,从1月1日起,调整和改革汇率机制,执行汇率双轨制,统一外汇留成,取消对外贸企业的出口补贴,外贸全行业实行自负盈亏。这次改革应该说是比较彻底的。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不久以后发生的北京政治风波,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关系程度不同的复杂变化,十三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尽管如此,中国仍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路线,冲破重重阻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1990年,中央决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三、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化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制定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的纲领。以上述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逐步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

十四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强调指出,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指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依照中国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一般准则,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正确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决定”要求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引导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根据这些要求,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4年起实现汇率并轨。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6年4月1日起,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1995年9月,中共召开十四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九五”期间,要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增辟融资渠道,加强国内配套。

1996年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第四次非正式会议上宣布:199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平均税率已从原来的35.9%下降到23%,到2000年争取降到15%左右。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之后,中国又决定,从1997年10月1日起,降低进出口关税税率,平均关税水平由23%降低到17%,降税幅度为26%。这次降税共涉及4800多个税号商品,降税面达73%以上。这次关税的降低,是中国又一次较大幅度的自主降税,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举措。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多次自主降低关税水平,五年间关税水平降低幅度达60%,这充分说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这再一次表达出中国党和政府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坚强决心。

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中国的对外开放,从一开始的“点”,到1992年以后扩展为全国范围的开放;从对外贸易,到引进外资与技术,到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都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十大贸易国,终于在2001年11月11日加入WTO,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打开了大门。

对外开放度范文篇10

1936年初冬,在保安与斯诺谈论中国革命与世界事务时说:当中国真正获得独立时,那么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巨大的潜在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的文化的水准。这段话已经闪烁着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的思想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是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也对未来的新中国如何对外开放作了设想,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对革命根据地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表明的对外开放思想已初步形成。

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体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他认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首先应立足于自我,同时也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本国和外国资本发展经济。他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应该避免对任何有益企业的破坏。”(注:《选集》,2版,第2卷,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指出: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1946年6月3日经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曾明确指出: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发展交通或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工矿。(注:引自王占阳《的建设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416、4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的这些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又论述了开放的形式。两次提到“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家的投资”,到根据地兴办“实业”,即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根据地投资,还论述了“实业”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办工厂、开矿山、发展交通等。在投资方式上,可以是外国人独资,也可以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合资)。从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对外开放思想的雏形已经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也作了大胆的设想。抗战胜利前夕,提出了对美国开放的主张。1944年在延安同斯诺、谢伟思、福尔曼等外国及人谈话中多次谈到: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合作。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注:《党史通讯》,1983(20)。)而且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中国投资,会使双方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将给中美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注:《选集》,2版,第4卷,1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从的这些论述中不难发现:(1)对外开放,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也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2)对外开放可以“取长补短”,表明了想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发展我国经济的愿望。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一时期论述的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与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关系,对于当前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明确指出:“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和保护社会经济中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是我们在抗日和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可缺一的任务。在这个时期内一部分共产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在党员中发生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这种党内的腐化思想作斗争;但是不要把反对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错误地移到社会经济方面,去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我们必须明确地分清这种界限。”(注:《选集》,2版,第3卷,7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认识这一思想显得非常重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并不相悖,而是相得益彰。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和腐朽思想必然会对我们产生某些影响,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就关起门来。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外来的腐朽思想予以坚决抵制,消极因素就伤害不了我们,腐败现象就影响不了我们。

二、对外开放思想的成熟时期

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这是对外开放思想的成熟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多次提到了如何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思想。1956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管美国人的也好,英国人的也好,日本人的也好,我们用得着的我们就得跟着学。”1956年12月在对派人士谈话时曾经说过:只要社会有需要,可以允许资本家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一点资本主义。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希望通过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有用,都要学)发展本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思想。

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表明了对外开放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这篇著作中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至少阐明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强调了要向外国学,“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不仅经济落后时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注:《著作选读》,下册,7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二,阐述了向人家学什么的思想。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特别强调要学习外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指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三,论述了如何向外国学习的问题。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同时指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因此在对待如何学这一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对外国的东西一切照搬照抄;另一种是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这两种倾向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第四,还强调了向外国学习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向外国人学习的论述,对于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对外开放思想已经成熟。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到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和封锁政策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上,带有“一边倒”的倾向,把对外开放的重点主要放在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方面。

三、晚年的对外开放思想

晚年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鉴于对资本主义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比较重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开始特别警惕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期间,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就更加彻底。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关上了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的大门。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的僵化,中苏两国由兄弟关系走向敌对关系,苏联在中国的投资、贷款,在中国的专家、学者全部撤回,援助中国的项目被迫下马,甚至在边界发生了局部冲突,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扇大门也被迫关上了。对外开放的活动越来越少了,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下,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了打开中国的外交局面,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摆脱中国在国际上的窘境,在这期间着重注意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如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一些小国家,援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与此同时审时度势,改善了同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使中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是在外交上的巨大成功,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我国向日本和美国引进了成套的设备和大型的科技项目,总共达2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