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11 01:49:46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 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是1983年在为筹备成立的全国性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术团体取名时首次提出并正式启用的。自1950年7月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至今,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了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早在1978年,吕必松先生就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1984年,朱德熙先生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型而又特殊的学科。

    说它新型,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性质、内涵等问题,众多学者如吕必松(1999)、胡明扬(2000)、邢福义(2000)、陆俭明(2000)、赵金铭(2001)等发表的意见都不尽相同。说它特殊,是因为在全国所有的学科中,只有这门学科有部级的领导小组及专门的机构。

    在讨论学科定位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用来指称对海外华人的汉语教学,也无法指称在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汉语教学。在讨论学科地位时,人们又感到“对外汉语教学”似乎只落实在了“教学”二字上,而缺少理论色彩。如潘文国(2004)“‘对外汉语教学’无法进入现行的学科体系”,“把建立学科的希望转移到‘对外汉语’上”。也就是说应把学科和专业合二为一。郭熙(2004)提出采用“对外汉语学”作为学科名称。周健(2005)也提出:“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或‘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称是不合适的,我们建议把‘对外汉语语言学’作为本学科的正式名称。”总的来说,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作为现代汉语专业的分支;一是从现代汉语专业中分立出来,作为教育学的分支;一是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因为学科地位没有定论,学科的正式名称也就没有定论。正如鲁健骥(2000)所说,“一个学科,在发展初期,对其名称多推敲推敲,也是正常的,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二)一个学科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虽学科的名称没有定论,但它是使用者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名称)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研究目的是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1.对比研究。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做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学术报告,是向对外汉语教学界发出的开展不同语言间对比研究的号召。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是语言教学的有效资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又将这一研究方法运用到了不同文化中。2.定量分析。“语言研究有一种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又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工具并以语言本身为表达方式的科学。这就给语言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宁春岩,1982)。

    以往的语言研究,多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定性分析具有随意性,引入定量分析恰恰可以限制其主观随意性,使结论更客观、更科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是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使其达到有机统一,形成能够全面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系统。

    (三)搞好学科理论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这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对外汉语学科理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讨论空间。吕必松先生在他的着作和论文中提出了搞好学科建设的理论框架,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归结为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两个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主要的热点问题有:1.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第二语言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只有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将自己纳入世界第二语言教学这一大的坐标系统中,才能取长补短、科学发展。早期的研究成果是《现代外语教学法》和《语言教学原理》等专着。现在设立的课程体系、分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是它的产物。2.语言学习和习得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中,对外国人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较为显着,北京语言大学还研制出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虽然此类研究几乎是跟国际同类研究同步进行的,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3.汉语认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是出成果比较多的时期。语言认知研究是当前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国际潮流。语言认知研究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探索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因素和学习策略,对认识汉语学习规律、改进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教学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探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进行了不断探讨,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第二,汉字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汉字教学成为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召开了各种研讨会,并研制了汉字教学软件。第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研究。这方面相关的呼吁和理论探讨虽然不少,但除建立了个别教学网站,研制出了一些课件外,实际进展非常缓慢。

    二、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现状

    对外汉语专业由1985年仅局限于4所高校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成为对高考考生有吸引力的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不少学者对“对外汉语”这个名称提出了质疑,如吕必松、施光亨等认为“对外”是修饰“汉语教学”或“汉语教育”的,“汉语”本身没有对内、对外之分(汉语有无对内、对外之分也引起了讨论,如潘文国[2004]、周健[2005]、王路江[2003])。但“对外汉语”这一名称自从出现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里,就一直使用至今。   在学者们纷纷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是将来有可能承担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的从业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具体的教学,或参与开发相关测试工作等。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即使学科理论建设搞得再好,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无法搞好这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在“汉语热”席卷全球而汉语师资缺口又相当大的情况下,“对外汉语”专业无疑是个“香饽饽”。但这个“香饽饽”的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集中体现为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这种尴尬的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第一,从课程设置和主干学科来看,根据200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该专业的要求,全国普遍开设此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四类: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和教育教学类。就语言类来说,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汉语既是他们听、说、读、写的工具,也是他们学习、研究的对象,更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目的语。汉语的学习、教学才是该专业的本体。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比重来看,基本上是外语所占的比重多于汉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顺利出国,可能对国外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但其实际的教学能力却是令人担忧的。

对外汉语教学篇2

论文摘要:成语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对比和比较英汉成语、习语的异同,探究其在语言结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方面的表现,探讨英汉成语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汉语成语是汉语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鲜明的文化色彩,并被广泛运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然而留学生学习成语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本文意在通过对英汉成语的比较,了解英汉成语的差异,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开始较多接触汉语成语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对他们介绍相关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甚至一些着名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在专业汉语技能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成语, 教师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分配和课堂节奏,因为一般来说,要把一个成语完全讲透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与此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并提出相应的英语成语,不仅把语言和文化教学进行了简单的结合,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成语教学课程,以对成语教学进行更透彻深刻的讲解。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掌握到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还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菁.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对外汉语教学篇3

论文摘 要: 汉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本文主要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三个方面对汉语教学进行论述。

汉语课是综合课、必修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它是一门集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教学为一体的课型。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精听,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要发音准确流利,即使词汇量有限,掌握的语法点不多,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而语音却不行,只要一张嘴,哪些语音没有学好,立刻就会露出马脚,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英语没有,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比较两者的异同,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分别与an相拼,组成dan和tan。

2.在韵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中,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二者易混。因此,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某一个声调读不准,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而且也更难一些。

3.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慢慢积累,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发出平调不困难,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再发平调,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而教降调,和发阴平调一样,先拉紧声带,然后放松声带,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声带逐渐拉紧,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声带先放松,这个过程很短,然后要拉紧声带,声带先松后紧,先下降,再上升,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只影响调值,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4.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所以,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实物和图片展示。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如“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后者除了用钱以外,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救助病人。

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以旧释新。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外公”是妈妈的爸爸,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语言知识的综合,而且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李扬.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钟华.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慧君.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技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6]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

对外汉语教学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语法的目的是为了使外国留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掌握汉语语法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使用汉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吕叔湘先生曾说:“一个词,一个格式,怎么用是合乎汉语语法,怎么用是不合乎汉语语法,要教给学生的不正是这些吗?”

叶盼云、吴中伟在其编写的《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一书中,收集了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常遇到的228个难点,其中语法难点181个,占79.39%。可见,在汉语学习中,语法是学习者遇到的最大困难。而他们学习语法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意义区分不清,二是用法掌握不好。比如,“我们吃饭!”这个简单的句子,添加了不同的语气助词后,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

①我们吃饭吗? 表示疑问

②我们吃饭吧? 表示推测地疑问

③我们吃饭呢!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④我们吃饭来着。 表示过去的动作

可见,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如果从用法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语法教学,可以较好地避免学生在现实交际中出现偏误。同时,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要求,我们也应该对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注意对教学内容的简化和浅化处理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难点,就是将那些抽象的、理论性强的语法知识,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来。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感性化

汉语有很强的图画性,这对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很重要,感性认识是第一认识,让学生具体地、形象地感觉,然后加以升华。比如对“把”这个量词进行教学时,应告诉学生“扌”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跟手有关,“把”的动作是用手抓住的意思,那么能用手抓住使用的东西也可用“把”称量。如一把伞,两把手枪等。“一把年纪”是从“一把胡子”引申而来的。这样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

2.条理化、公式化、图示化

在做语法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时,尽量用概括的公式或者图示,而少用纯理论性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结合图形或公式进行理解。比如讲解“把”字句时,如果一味地强调“把”字前后名词的施事、受事关系,可能初级或者中级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也就不能将“把”字句应用到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但是,如果教师将“把”字句的结构概括为:

A+把+B+V+其他

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很快地记住这个结构,并且在自己的实际交流中应用。因此,语法教学的条理化、公式化会使语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语法教学与任务设计结合

理想的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语言、体验语言、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因此,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将语法内容融入到教学任务的设计之中。

比如,在“介绍任务”时,可以融入“是”字句、“是……的”“有”字句、“比”字句等语法点。

任务:介绍人物

①介绍姓名、职务

你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张红,红色的红。 (“是”字句)

大家认识一下,这位是财政部的张经理,这位是办公室的刘主任。 (“是”字句)

②介绍年龄、家庭

我今年24岁。 (名词谓语句)

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有”字句)

③介绍教育、工作背景

我是学心理学的。 (“是……的”)

三、注意语法项目的编排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教授的语法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不能原封不动地大谈、空谈生硬的语法理论,必须想办法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教授“把”字句的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编排一些小游戏,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式:

老师:把大象放进冰箱里要有几个步骤?

学生:三步。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放进去,把冰箱门关上。

老师,那么,做这几个动作的人是谁啊?

学生:我。

老师: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把冰箱门打开”,“我把大象放进去”,“我把冰箱门关上”。

通过这样游戏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对于抽象的“把”字句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而且增加了课堂语法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2.相关语法点成序列编排

在不违背语法传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情况下,尽可能把相关语法点组成一个序列,连续编排。例如:十以内数词,相关量词,“有”字句等。

再如,讲解“了”时:

我昨天看小说了。 (语气词)

我要在天津住三年。

我在天津住了三年。 (助词)

我在天津住了三年了。(前一个是助词,后一个是语气词)

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自言而然会发现,“了”不止一个词性,也会发现如何区分两个不同词性的“了”,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了”的用法。

四、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合作和自学能力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学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接纳、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慧,达成学习的目标。

除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提出问题、寻找规律、进行反思,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式、概念和策略,以促进语言学习。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促使学生悟出并操练语法规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比如在进行副词“再、又”的对比教学时,可以不先讲出二者的差别,而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领悟发现:

①他说错了,()说一遍。

②你说错了,请()说一遍。

③今天()下雨了,不能和你一起去了。

④明天()下雨,就()不能和你一起去了。

通过这五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发现问题。这样做既合适地导入所要学习的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五、创设语言主题情境、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创设语言主题情境就是以语言活动为背景,遵循“语言情境问题解决生活链接语言体验”的思路,再现语言行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常用的教学法有:实物道具法,对话法,动作演示法,图解法,举例法,比较法等等。

例如,当讲解“上来”“上去”“出来”“出去”“进来”“进去”“下来”“下去”这类趋向补语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动作演示法,通过动作来演示,边做动作边说出带趋向补语的句子:

我走进来了。

我走上来了。

我走下来了。

我走出去了。

进一步,老师可以自己做动作,让学生说,或者一个学生做动作,让另一个学生说。再比如介绍“比”字句时,就可以采用情景法或实物道具法,例如让两个学生比较身高,或者利用粉笔的长短、衣服颜色的深浅,也可以拿两个苹果来比较它们的大小等等。

总之,提高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以上所提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适合具体教学的方法,并勇于创新。近些年,许多学者也致力于探究语法教学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对推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帮助,而且对语音、词汇等方面的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试论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A],刘珣.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评[C].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3]李晓琪,章欣.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10,(1).

对外汉语教学篇5

目光语是表情语中的一种,是通过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在日常交际中,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也常常通过目光或眼神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人类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中,视觉最为敏感。赫斯在《会说话的眼睛》一书中指出:眼睛能显示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喜、怒、哀、乐、奸、善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变化都能通过这个神秘的器官显示出来。科学研究证明,客观世界信息中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传播的,同时,人的视线活动概括了70%的体态语表达领域。目光语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在交际中也最先为交际者所注意到,对交际效果影响巨大。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教师目光语的运用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心态和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目光语不容忽视。

二、目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光是师生沟通不可或缺的媒介,易被忽视的目光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运用目光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对外汉语教师(包括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承担着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任务,代表国家形象。良好的教师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顺利完成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任务,让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留下美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首要的是要把握好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衣着和谈吐等形成的。初次交往中,若目光炯炯,给人以健康、精力旺盛的印象;目光迟钝,给人以衰老、身体虚弱的印象;目光明澈,给人以坦诚的印象;目光混浊,给人以糊涂的印象;目光闪烁,给人以神秘、心虚的印象;而目光如炬,则给人以威严正义的印象。[1]有些初次上讲台的对外汉语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或身处他国,不敢直视学生、观察学生的情况,只把注意力放在授课内容上,或只看讲稿、黑板,或只看墙面、窗外,不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不仅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影响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敢于直视对方,同对方进行目光接触的人,往往是自信、坦诚的人,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给学生投以明亮、友善、坚定、灵活的目光,塑造一个自信、坦诚、友善、威严、健康的教师形象。

(二)合理运用目光语可以传达感情,缩短师生距离

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交际中存在心理差距。目光是最富感染力的体态语言,初次见面,教师给学生投以友善、真诚的目光,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形成的隔阂,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提问时,教师报以亲切的目光,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感;当学生答题不畅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可以使其充满信心,大胆回答;当学生答错了,教师的宽容目光,可以使学生心灵得到安抚;当学生的发言有创造性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课堂之外,教师也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用最真实、自然的目光表达出对学生的爱,这样才能缩短师生距离,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恰当运用目光语有助于调控课堂,维持秩序

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施以惩罚。[2]合理、准确运用目光语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课堂管理,维持教学秩序。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尤其是针对低龄学生时,可以不断在教室中加强目光巡视,主动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信任,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掌控课堂。当学生不注意听讲时,用言语进行责备、训斥有损学生自尊,给学生造成伤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放慢语速,用期待、提醒的目光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教学进程不被打断,而且很好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准确捕捉学生目光语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反馈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教师准确地输出信息,还要求教师随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内容适度环视教室,捕捉学生目光,从学生的眼神中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信息。当学生理解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时,眼睛里会流露出豁然开朗、满意的眼神,此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顺畅地进行讲课;当学生理解困难时,目光会显得非常困惑或焦躁不安,此时教师可以放缓语速,换个角度再次给学生进行讲解,直到学生明白。及时获取学生的目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节奏,使讲解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目光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要尊重各国习俗

在跨文化交流中,目光语的文化差异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常常引起误解和冲突。在非洲的某个地区,孩子直视大人的眼睛是不礼貌的。一个美国志愿者前往该地进行支教,因不了解当地的这个习俗,在教学过程中,她要求学生注视她的眼睛,结果使得该部落的长者非常不愉快。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习俗,目光语也因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形成差异。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目光定位的差异,并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误解和冲突,使教学顺利展开,实现跨文化沟通。

(二)要选择适当的目光语,避免使用消极的目光语

使用不同的目光语,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选择适当的目光语。如果学生调皮捣蛋,那么应该使用严肃的目光,给予学生警告;如果学生情绪紧张,那么应该用诚恳亲切的目光,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所谓因人制宜,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应使用不用的目光语。例如,对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该多给予鼓励的目光;对成绩突出,但容易骄傲的学生,要给以告诫的目光;而对那种性格腼腆的学生,则应该避免长时间的目光接触,以免学生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此外,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目光语。消极目光语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学习心理,甚至造成师生冲突,影响教学秩序。比如,冷峻的目光会使学生感觉被疏远,受到打击;轻蔑的目光会使学生心灵受挫,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热情关爱的目光,则可能会产生良好的罗森塔尔效应,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综合处理好多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发挥目光语的作用,使其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

(三)目光分配要合理,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对教师目光投放进行过观察研究,发现由于教师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处于次要地位,因而目光投放到左边学生的时间明显多过右边学生的时间,这引起了学生得相关心理效应,产生了亲疏远近的情绪,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师生关系。因此,为了避免使学生产生心理偏差,教师应采用目光环视法,合理分配目光投放点,使自己的目光均匀分布到教室里的每个学生身上,既不要长时间地关注某个学生,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感觉被冷落、被忽视;同时,教师应平等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有时还应多将亲切的、鼓励的、信任的目光投向后者。教师合理分配目光,始终保持与全班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及时调整,可以更好地控制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篇6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学 汉字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1汉字的特点决定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听说)和书面交际能力(读写),文字与书面交际能力直接相关。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系统的汉字就是获得汉语书面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工具。因而,如果仅仅要学习汉语低层次的听说能力或许还可以回避汉字,但如果要获得系统全面的汉语交际能力,汉字的学习无法避免。

汉字这种文字符号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1表义性与表音性

汉字由最古老的象形表义文字发展而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很早就通过“假借”、“形声”的途径,增加了表音的“声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汉字表音、表义的复杂现状。

汉字并没有完全音化而趋同于拼音文字,因为即使是表音的偏旁本身本质上也还是一个表义单位。同时汉字又不是纯粹的表义体系,再加上数千年汉语语音体系和词义系统的变迁,其表音、表义的功能都有所弱化。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汉字教学的困难。

1.2书写系统的层次性

从汉字形体和书写的角度来说,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方块文字,其结构是在平面上组合的,这与线性排列的拼音文字存在根本的差异。平面组合的汉字,从结构上说有上下(卡,要,男等)、上中下(意,累,参等)、左右(认,快,放等)、左中右(谢,做,哪等)等多种形式,甚至一种结构里还包含其它的结构(最,能,圆等),比拼音文字单一的线性结构复杂得多,这就造成外国学生在视觉与书写上的双重困难。

总之,汉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汉字的教与学必须建立在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上,即以字形分析为基础,沟通字音与字义,从而更好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突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障碍。

2 汉语与汉字的特殊关系决定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和印欧系的语言有很大不同。汉语语系以单音节占主体,语素和“字”是基本重合的。“字”因此成为最基本的语义单位,汉语的字和词语在音、形、义诸方面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因而一般情况下,学会一个汉字就为理解这个汉字参与组成的复合词打下了基础。

语素及其书面形式――汉字与汉语之间的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对汉字教学的重视也必定能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均衡健康地发展。

2.1汉字教学的特点

汉字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语言教学向来都把识字教育放在首位,儿童进入课堂的第一项学习任务就是识字。千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识字课本流传下来,发展到现代的儿童汉字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传统的汉字教学经验不能全盘搬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因为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前者是母语汉语者,后者是母语非汉语者。此外,到中国国内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目前大多数人是成年人,不像母语那样,学汉字的绝大多数是儿童。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者为非母语者这一特点;同时,要适当考虑学习者的年龄。

2.2“对外”的特点

由于学习者是没有任何汉语基础的外国人,汉语和汉字对他们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不像本族儿童是在已经掌握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汉字。学习一个汉字的时候,本族儿童只是学习他知道的某个词的书写形式,汉字的音、义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字形。外国学生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在学习一个汉语词语(音、义)的同时,学习汉字的书写形式,汉字的音、形、义同样陌生,势必增加学习困难,针对这一特点,对外汉字教学务必要形、音、义同步,缺一不可。

对于本族儿童来说,汉语里存在大量的同音不同义的词语的情况,早已在其大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同音节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接受,他们需要的只是把特定的字形与自己语言知识体系中的词义相互对应。可是对于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学习者来说,汉语以形别义的特点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大量的同音字在一开始就成为他们学习汉字的最大困难之一。

2.3对成人教学的特点

目前在中国国内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这自然要求与针对儿童的汉字教学有所区别。

成人具备了关于母语语言文字的知识,形成了既定的认知模式,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一方面,关于母语文字的经验会产生“负迁移”,成为学习汉字的障碍;但另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对自己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各种经验与策略都会有助于汉字的学习。因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针对成年人学习者归纳推理能力的优势,我们应该重视理性教学。在强调刺激、强化训练的同时,充分利用汉字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进行系统的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的汉字知识理论讲解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外汉字教学虽然要适当引入关于汉字的理论知识,却与针对中国语言文字专业大学生的汉字课完全不同。因为我们说的理论的讲解以学习汉字为最终目的,不要求理论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要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能把对外汉字教学课上成汉字理论课,那样会把学生吓跑。

而且,由于目的不同,对外汉字教学课堂不排除利用一些不为汉字学界所认可的东西,只要是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而又不是太离谱,可以适当运用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记忆的有效性。

3结语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交流不断密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汉语热。但是复杂的汉字往往是外国留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加强汉字教学旨在解决外国留学生历来感到困难重重的汉字学习,从长远来年,有助于汉语进一步走向世界,因此其意义恐怕是非凡的。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篇7

摘 要:汉字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跨越历史流传至今,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体现,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字教学始终被认为是教学的难点从而被忽视,因此,当代汉语教师应遵循汉字教学原则,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文化;

作者简介:杨琳(1989-),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083-01

一、汉字教学的必要性

汉字不仅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陈寅恪先生曾这样论述:“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的确如此,汉字流传至今,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文明进程、民族特质以及国家发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汉字作为一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跨越历史和方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同样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学习汉语。

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字成为了汉语教学的瓶颈,汉字也被认为是汉语学习最大的难点,甚至很多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仅仅为了交际,避免学习汉字,不仅如此,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也只是在语音、词汇和句型上进行教学而忽视汉字的系统教学,这都是不妥的。若对于汉字没有系统学习也将势必造成在汉语学习中的障碍,因此,汉语教师必须恰当处理好语和文的关系,使语言和文字的学习能够相互促进。此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同样也会促进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

二、汉字教学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首先,汉字的形体和构成方式不同于拼音文字,这对已经熟悉拼音文字的外国学生来说,形成一定的陌生感。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字,用来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这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以记录音素的字母拼写的拼音文字有着根本的不同。汉字以表意为主而拼音文字则以表音为主,这两种文字是不同性质的文字系统。拼音文字用形来记音,形与音基本上是合一的,认知拼音文字只要音和义结合即可;而汉字的声旁虽然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但由于几千年来语音的演变,现在能够准确表音的只是一小部分,因而汉字的表音功能较弱。

其次,汉字笔画之间、组成的部件之间的搭配与位置关系的细微差别有时很难辨认。为了表意和记音,汉字结构比较复杂,笔画也较多,即使是对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有时也很难辨认。因此对于习惯于仅仅数十个字母范围内的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面对数量庞大的字符集的多维结构的方块汉字,必然感到难认、难记、难写。

再次,汉字的多义现象十分普遍,往往造成学生学习汉字的挫败感。汉字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意符系统,但并不严密,甚至有些意符的形义关系今天已经模糊。

三、汉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选择高频率常用汉字。就目前来说,汉字的数目还很难说,若要掌握全部的汉字,对外国学生来讲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只要掌握两三千最常用的汉字就基本具备了读写能力。例如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典》共收常用字3500个,其在200多万字的语料中覆盖率达到了99.84%,因此将这一有限的目标告诉给学习者,将克服汉字学习的畏惧,从而增强汉字学习的信心。

其次应坚持语和文先分后合,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长期以来的语文并进有利于在特定的语境下(课文或句子中)掌握汉字的写法、意义和用法,但是,由课文决定的汉字出现频率的随意性很大,汉语教师无法按照汉字本身的规律由简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因此,初期的汉字教学应进行独立教学,首先教独体字,教笔画、笔顺并注意汉字部件的教学。初期的语和文独立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系统教学,并为未来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打下良好的语音和文字基础。但是,我们仍要注意,语和文不应长期分家,因为这对整个汉语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初期的汉语教学应做到语和文自成体系的教学,而在学习者基本上掌握了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尽快使语、文同步。

再次,应采取“以词析字”的方法加强汉字教学。应注意到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已由单音节的字发展为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字,很多字已不能独立成词,只是一个语素(如“民”等)甚至只是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葡”“蜻”等)。另外,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单位仍然是词,而不是字,离开词、句孤立地学习单个汉字将会是汉字教学陷入枯燥的地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不仅应做到字不离词,还应当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此外,对汉字基础理论和构成规律等汉字知识的教授将有利于汉字教学。有拼音文字思维定势的学习者,对表意为主的汉字比较难理解和接受,认为汉字是一堆复杂而又凌乱的线条符号,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建立新文字观念将帮助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汉字,找到书写汉字的感觉。另外,为了保证汉字教学的科学性,应以传统字源学特别是“六书”为理论依据。但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课堂不应太过专业化,这样会使学习者感到无所适从,并且过多的汉字理论知识的文化讲解势必会占据较多的课堂时间,因此,这就需要汉语教师具备更好的能力对“六书”理论进行“新说”,偶尔做一些小游戏,或者编一些汉语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也会促进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地纷纷掀起汉语学习的热潮,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学习者越来越多,而透过语言学习,其背后所蕴含的博大文化也吸引着无数学习者。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产生过文化学习的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又使其语言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教学的方法,将语言与文化更好地结合,以文化促进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离不开语言,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语言产生时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应该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汉语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因素,而“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学界就开始对文化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80年代至90年代,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讨论尤为热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多方面问题,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如关于文化教学定位的讨论、文化因素及其“导入”研究等,对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运用于研究为以后的文化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各个层面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更丰富的收获,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愈加重视,研究者发表大量相关论文,探讨文化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指导教学,王昌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灵活选用随机渗透法、专题讲座法、跨文化实践和专题研究法等教学策略,坚持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更多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孙荔在《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中提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群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而激发学习动机、加大文化比较的比重、更新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则是正确对待和妥善消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有效途径”,对文化教学的研究更注重结合教学实践。

一、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用规则,这差异则制约了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例如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亲疏远近,因此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的词汇很多,中国人用伯父、叔父、姨夫、舅父表示四种不同的亲属关系,而英语中只用uncle一词表示。跨文化交际一般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行为。在实际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冲突有时会比偶尔的言语失误给交际带来更大的麻烦,沃尔夫森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留学生面对中国人问“你去哪儿?”、“干嘛去?”这样的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中国人打招呼随便问问,而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问题,甚至认为中国人好打听他人隐私;又如一位留学生汉语发音很标准,但却把四五十岁的知识分子称为“大妈”、“大爷”,让对方很不高兴。类似这些情况阻碍了交际,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汉语学习效果,难以实现用汉语进行流畅交际的目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环节,使语言学习者不仅掌握语言符号,更能理解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减少或跨越交际障碍。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文化的分类也有多种标准,笔者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从几个方面浅谈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1.民族地域文化

中国民族众多,其中汉民族人数最多、居住区域广。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中既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又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以饮食文化为例,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因此各种食物的烹调和饮食礼仪都相当丰富。饮食文化的发达也反映在语言上,如“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与“吃”有关的词语、俗语非常多,而往往都是与“吃”这一具体行为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用来进行比喻,如“吃亏”、“吃老本”、“吃香”、“吃不了兜着走”等,而有关烹饪方法的词也常常折射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如“炒作”、“炒鱿鱼”、“炒股票”,“炒”用饮食文化中过油加热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民族特色的烹饪方法,比喻实际生活中快速扩大、火热的行为,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就需要教师在教授中向学生解释清楚,分析归纳类似的词语,还可以通过观看炒菜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印象,从而使汉语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反映在语言上也非常明显,如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词汇“梅雨”、“丘陵”,又如受地理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词汇“炕”、“窑洞”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讲解有关的文化内涵,否则学生对“梅子黄时雨”、“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内容就难以理解。此外,汉语中一些吉利话和禁忌语也受地域性的影响,比如甘肃地区的“发菜”由于和“发财”谐音而受欢迎,而北方方言区的人们喜欢数字6,取六六大顺的吉祥意,在多数方言中4与“死”谐音而成为禁忌。

在教学中将民族与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语言学习相结合,能够使汉语学习者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顺畅地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2.词语文化

在语言系统中,词汇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最能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对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应该注重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概念是中国特有的事物,在许多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如“鼎”、“功夫”;还有一些词语在中外文化中代表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分别象征四种美好高尚的品格,是诗人歌咏赞美的对象,而在意大利文化中用于丧事;而“龙”在中国文化中是腾云驾雾、神通广大的神物,因此是神圣高贵的象征,中国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许多成语“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中“龙”也是积极地含义,而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凶残的象征,来自西方的留学生对“龙的传人”难以理解,而在“亚洲四小龙”则在英语中译为“亚洲四小虎”,这些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意义差别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说明和讲解;汉语中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夸父追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来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医中药文化,这些词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如果不加以介绍,学习者是很难运用其与中国人进行交流的。

在教学中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要进行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使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心理,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法与原则

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认为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对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方法与原则也有所不同。

1.初级阶段文化教学方法

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使汉语初学者在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和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加深初学者对汉字和汉文化的兴趣,在汉语学习初期完成从母语向目的与文化的过渡,为高级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对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采用环境代入法,即将留学生所要学习的相关文化内容带入到真实的汉语交际环境中,比如初级阶段的居家生活类话题,留学生会面临去餐馆吃饭这一环节,可以将课堂变成餐馆,准备中国人常用的餐具、常见的中国食物图片,模拟在饭馆点餐的情景,通过中外餐桌文化的比较让留学生对餐饮文化所涉及的词汇和汉字有深刻印象。

2.中高级阶段文化教学

中高级的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要素知识和言语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学习者可以接受较为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融合,展现文化因素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首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课型间的结合,听力课、口语课、精读课、阅读课、写作课应相互促进,教师应该全面了解配套课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对在不同课型中出现的相同或相关的文化环节可应做不同层面的讲解,如对于中医文化,上精读课的教师讲解中医文化的基本内容,口语课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拟中医看病这一情景进行口语训练,而写作课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对中医治病的相关调查报告,这样就使学生全方位理解和运用的对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也提高与之相关的交际能力。

其次,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教学中,可以就学习者普遍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进行专题探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比较专业的研究,例如中国的胡同文化,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整理、图片搜集等方法进行独立研究,将成果在课堂上进行谈论,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让其对中国文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汉语及其所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越来越为世界瞩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随之不断发展,教师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示隐藏在汉语背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真正掌握和运用汉语,通过对多重文化对比与碰撞的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及策略,进一步提高文化教学效果。

注释:本文为中央高校基金——自由探索计划项目 扶植项目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

[2]张英.论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94.

对外汉语教学篇9

关键词:汉语热;汉语夏令营;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概述

(一)汉语课的开设及发展

USIU大学的汉语课程自2006年1月初开始。首次为两个班级,约60名学生。5月起,又增加了一个班级,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90余人。鉴于学生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比较高,教学效果较好,2006年9月起,USIU大学开始酝酿开设汉语课程Ⅱ。自2007年8月起,由于汉语课教学的需要,我校每年派两名教师到USIU大学工作,汉语课程Ⅱ正式开课,随后,汉语课程Ⅲ开课。

(二)课程目标

根据两校最初的合作目标,该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汉语学习,具备一定的汉语综合能力,为他们在我校及USIU大学学习药学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期与课程设置

USIU大学采用三学期制,分别为每年的1月初-4月初;5月初-8月初,9月初-12月初。汉语与其他语种,如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同属选修课程,汉语课程Ⅰ为语言基础教学,一般为两个学期。如果学生对继续学习汉语感兴趣,可以选修汉语课程Ⅱ或汉语课程Ⅲ。

(四)授课对象

由于学制管理制度的开放性,USIU大学的所有在校学生,包括研究生,均须选修外语课。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完成汉语课程Ⅰ、Ⅱ或Ⅲ的课程。

(五)学时安排与班级规模

汉语选修课为3学分,每周授课4学时,每学期安排56学时。汉语课程Ⅰ要求每班的人数一般在20-30人左右,每学期约开设6-7个班。汉语课程Ⅱ的班型为20人左右(每学期一个班级)。汉语课程Ⅲ的班型为10人左右(每学期一个班级)。每年到我校进行交流活动的学生都是汉语课程Ⅲ班的学生。

(六)教学反馈(学生学习汉语的态度、热情;学生对于汉语课程的接受程度;汉语教师的授课方法等)

学生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因为每个学生每学期可以从汉语学习课程中获得3个学分,另外很多学生对中国很感兴趣,主要是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很快,还有一些学生准备到中国来进一步学习;学生能够领会、掌握所学内容,初级班毕业的学生可以掌握300多个汉字,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中方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通过让学生看汉语电影,成立汉语俱乐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的运用,课堂气氛活跃(附照片)。

(七)肯尼亚学生访华

USIU的2批学生先后于2009年和2010年8月利用暑假到中国旅游实践。每一次旅游为期3-4个星期。第一团有4名同学。第二团有8名同学。这些学生都是在USIU学习中文高级课程,能够承担的起旅游费用的同学。每名学生对到中国旅游都非常激动和开心。每次均来到我校,与我校师生进行交流;基础学院也热情地欢迎了这些海外的学生。通过几周的旅游,对中国文化更加的热爱,对今后学习中文更加兴趣十足。回到学校后,都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的工作,积极的宣传中国之行和推广中文(附照片)。其他有条件的学生,深受感染,也希望能够到中国来进行语言实践,并亲眼见证中国的迅猛发展。

二、基础学院增设汉语夏令营活动可行性研究

(一)非洲大陆的“汉语热”

“汉语风”如今已经吹到了非洲。目前非洲已经有16个国家的近120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人数已经突破8000人。随着中肯互为旅游目的地国以及两国经贸交往的增加,越来越多肯尼亚人觉得学汉语有前途。在学习汉语的队伍中,既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大学教职员,这两年更有不少外交官也想加入学汉语的队伍。在首都雅塔机场,以往只能听到英语和斯瓦希里语,3年前中文也成了服务用语。在我校与USIU大学的交流项目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由最初的60人,增加到目前的200多人;来中国旅游实践的学生也由第一批的4人,增加到第二批的8人,第三批12人,都充分证明了汉语在非洲的魅力所在。

(二)基础学院增设汉语夏令营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现阶段,来中国旅游实践,来我校交流访问的肯尼亚学生尚未形成规模,行程安排也并不规范。目前,国际英语夏令营招生火爆,有条件的中国学生均热衷于通过亲赴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与国际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与当地友好家庭同吃同住,来深刻体会异国的多元文化。这已经成为快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开拓学生视野的主流方式。

在全球化的发展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中文的应用价值在不断提升。学习中文,可以说就掌握了与13亿人友好交流的工具,拥有了进入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广阔的市场大门的钥匙。汉语夏令营也必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通过暑期夏令营活动的方式,贯穿与汉语教学或者汉语题材方面的活动,安排与中国教师及中国同学一起同吃同住同玩,发掘汉语潜在能力从兴趣入手趣味学习汉语,体会用汉语沟通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

基础学院认为我校完全有条件组织正规的汉语夏令营,既能为有条件有需求的肯尼亚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够为未来招收药学专业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来更多的了解我校,了解中国。

硬件设备:我校有完善的食宿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师资力量:基础学院外语部教师经验丰富,已有6名教师先后赴肯尼亚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三、汉语夏令营的初步计划

(一)本活动为短期项目。时间安排在每年7-8月,为期四周。具体起止时间将视报名者情况,根据报名者申请要求和举办双方的情况商定。

(二)邀请对象:初步拟定USIU大学汉语课程III的学生,也可包括其他有条件并热爱汉语的学生。

(三)主要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听说、汉语写作及其他与汉语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四)活动安排:夏令营中有部分时间安排学生在国内进行旅游实践,费用含在报名费中。

(五)费用负担办法:中方负责提供在华学习期间食宿,教材,教学实践,费用自理,国际旅费和其他费用自理;

相信汉语夏令营的成功开办,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可以为我校探索出办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菲.非洲孔子学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0-13.

[2]陈雷,沈阳药科大学派往肯尼亚汉语教师.中国文化之旅.

对外汉语教学篇10

一、威妥玛与《语言自迩集》

威妥玛,1815年出生于伦敦。1841年,年轻的威妥玛随英军参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威妥玛被任命为英国驻香港军队翻译,同时还担任香港最高法院粤语翻译。此后。威妥玛历任英国驻香港汉文正使、英国驻华署理公使,并“两次担任英国全权驻华公使”。1883年,威妥玛卸任回国。1888年,由于其在汉语研究及教学方面的崇高威望,威妥玛被英国剑桥大学聘为该校首任汉学教授。威妥玛担任该职位直至1895年去世。威妥玛长期从事职业外交和汉语教学,“在华四十余年,公务之余博览群书,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独到研究”,在威妥玛众多的汉语研究著作与教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数《语言自迩集》

(一)内容简介

《语言自迩集》是威妥玛多年汉语教学与研究经验之总结。全书共分八章,涉及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词汇、语篇和语法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翔实。第一章“发音”。在该章中,威妥玛采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多种欧洲语言的语音来描述汉语发音,并将汉语语音分为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及送气音。每个音之后都列出相应示例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模仿。此外,威妥玛对汉语语音中的声调和韵律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第二章“部首”。该章以《康熙字典》中所确立的214个部首为讲解纲要,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书写”。威妥玛按照部首的笔画数列出了一份“部首总表”,其中包含了全部214个部首。第三章“散语章”。该章是汉字、词汇教学的核心内容,共分40单元,包含1080个条目。威妥玛以汉字为讲解单位,先给出一个汉字,然后用“威妥玛式音标”注明其读音,再解释该字的各个义项。这种解释通常非常全面,往往会列举出该汉字的大部分常用字义。在讲解几个汉字之后,文中还会出现一组例句,分别展示上述汉字的具体应用,并且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对句中某些字、词的习惯用法再进行解释说明。第四章“问答章”。该章共有10篇课文,采用对话体形式,如:“您贵处是那‘儿?敝处是天津,没领教。我也是直隶人。阿!原来是同乡。……”[3][p.178]每篇课文之后,威妥玛先列出文中生字并加以注音,然后再对文中的生词、俗语、语法等进行详细讲解。第五章“谈论篇”。该章包含一百段两人对话。每段对话谈论一个话题,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修养和学习、儒家思想、生死观、因果报应观、鬼怪故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种社会活动礼俗等诸多方面。相比“问答章”中简短对话,“谈论篇”出现的对话不仅话语长度增加,而且谈话的主题性和探讨的深度进一步加强。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该章改编自中国传统戏曲《西厢记》。威妥玛“请来了几位中国朋友帮忙,删节和修改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骨架,然后充实其他”,最后由另一位汉学家禧在明(WalterHillier)对整个故事做注释。威妥玛相信,“学生将会看到,要学习像在北京讲的那样的汉语口语,现在这篇作品,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帮助”。[3][p.9]第七章“声调练习”。该章实际上是第一章“语音篇”的延续,重点探讨汉语语音声调。在详细解释汉语声调变化的同时,威妥玛还为学生专门编写了“练习燕山平仄编”和“声调练习”两大类近千余道习题。第八章“词类章”。该章是威妥玛对汉语口语语法进行总结的一次尝试。威妥玛将西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引入到汉语口语语法研究中来,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汉语句法中的“纲”“目”关系;同时,他还参照西方语法体系,将汉语中的“单字”划分为名词、冠词、量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10类,并通过实例一一说明。

(二)特点剖析

相比以往的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语言自迩集》是第一部以北京话口语作为教学对象的汉语教材。此前,尽管已有相关汉语字典、教材出版面世,如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卫三畏的《拾级大成》等,但这些字典、教材所使用的表音法“都声称描写的是南方官话(thesouthernmandarin)”[3][p.14]而非北京音。然而,凭借多年的职业外交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威妥玛认为,北京话才是官方译员应该学习的语言。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序言中,威妥玛解释道:“自从带有许多学生的外国公使馆在北京建立,不首先学习这种语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它比任何其他语言都更重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服务的初学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他正在学习的语言恰是帝国政府主要官员所说的话。同时,他的老师、仆人,他所接触的十之八九的人,都很自然地讲这种话。”[3][p.14]。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威妥玛果断地选择北京音作为《语言自迩集》的音系基础,希望借助《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在来华外交人员中推广北京话教学,从而使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外交工作。《语言自迩集》出版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来华外国人学习北京官话的唯一教材。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考证,“那时候可以说,不仅在北京,即使在世界上,北京官话的教科书,除威妥玛的这本《语言自迩集》以外,再也没有了”[3][p.2]。其次,《语言自迩集》中所使用的拼音方案是众多拼音方案中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一种,史称“威妥玛式拼音”(Wadesystem)。在此之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种用罗马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案,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统一、公认的模式。威妥玛通过总结前辈学者的经验教训,在其中国老师应龙田帮助下,创立了这套拼音方案,并首先将它公布于1859年出版的《寻津录》(TheHsinChingLu:BookofExperiment)一书中,然而却没有马上得到普遍认同。后经威妥玛修改,至《语言自迩集》出版,这套方案才最终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在《语言自迩集》第一章中,威妥玛向读者详细解释了这套拼音方案。“威妥玛式拼音”体系,包含声母27个,韵母40个,在声调方面,威妥玛摒弃了前辈学者坚持的“五声说”,而将汉语声调按照北京官话的实际发音定为“上平”、“下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并且在每个音节后右上角标注1、2、3、4分别代表上述四个声调;此外,在字母后左上角加“‘”符号表示送气音,具体如下表3所示:和以往拼音方案相比,“威妥玛式拼音”不但“减少了音符的数量,力求各个音符的一致性并近似英语的发音,从而达到经济、一致的原则”[4],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学习者能够很快地掌握汉字的发音。再次,就教材编写角度而言,《语言自迩集》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纵观全书,《语言自迩集》包含了语言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文化和语法。第一章“发音”和第七章“声调练习”主要针对汉语语音展开论述,“较完整全面地讲解了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的发音系统,尤其是极准确地记载了口语系统中最具特色的轻声、儿化、音变现象”[1][p.41];第二章“部首”和第三章“散语章”以汉字、词汇为核心展开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分析讲解汉字特征和词汇知识;第四章“问答章”、第五章“谈论篇”以及第六章“秀才求婚,或践约传”在词汇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汉语语言文化;第八章“词类章”则将西方语法体系引入汉语研究,并试图总结汉语口语语法特征。各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扩展。而在编写过程中,威妥玛十分注重所选内容的实用性,因为《语言自迩集》最初设定的教学对象为来华的使馆工作人员,而这些人来华后主要的交际对象为中国官绅阶层及商人,因此威妥玛将与这两类人密切相关的内容均收录到《语言自迩集》各章之中,如“谦称、敬称的使用,中国人见面的问候方式,官场上熟人间的相互照应,求人办事的表达方式,如何恭维别人,官场的勒索之风,捐官制度,如何向人赔礼和招揽生意,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宴会情况,包括如何寒暄、排坐次、招待和告辞”[1][p.45],希望学习者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进而更好地胜任外交工作。此外,多年的汉语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让威妥玛认识到,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西方学生兴趣之所在,因此,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威妥玛还采用多种形式对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化现象详加解释,例如,在谈到中国人姓名结构问题时,威妥玛通过具体实例向西方人“说明了中国姓氏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具体语用,如对已婚妇女的称呼结构是‘夫家姓+娘家姓+氏’,‘翁’则多用于文人”[5],这种寓文化差异于语言教学中的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效缓解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和单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影响及意义

作为一部“西人学习汉语的教本、一百几十年前北京话口语实录描写及汉语语法研究集大成的著作”[4],《语言自迩集》的出版发行不仅对当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学习,而且对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均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首先,《语言自迩集》有力推动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整体进程。尽管在威妥玛之前,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们就曾编写过一些汉语学习教材及工具书,但这些著作或偏重方言、或零散而难成体系,《语言自迩集》则凭借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科学的编排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很快成为当时英、美各使馆工作人员学习汉语的必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汉语教材匮乏之不足。不仅如此,随着《语言自迩集》影响日益扩大,“日本也以它为蓝本,编写日本人使用的汉语课本。据专事日本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六角恒广所著《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介绍,1879~1880年出版的广布精编《亚细亚言语支那官话部》(共七册),内容、结构多据威氏《语言自迩集》。1880年出版的《清语阶梯语言自迩集》,更是威氏书的改订……类似的书还有几种。于此可见威氏书的合理性、适用性以及它的影响”[6]。另据相关史料记载,“《语言自迩集》也曾在朝鲜半岛流传,在韩国奎章阁就发现过它的一个手抄本”[3][p.2],甚至在欧洲,“如俄罗斯1902年出版的《汉语阅读》—《汉语口语》(北京音)(参考书)一书前言认为‘最近有许多欧洲国家出版了学习汉语及其语法的教材……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儿实际意义。至今为止大家认为伟德(即威妥玛)的课本是最好的’”[4]。可以说,《语言自迩集》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其次,《语言自迩集》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教材编写等方面,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仍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例如,在汉字、词汇教学中,威妥玛采用以汉字为核心,以词汇为引申,以注释为补充,以练习为巩固的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各语言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在语法教学中,威妥玛充分考虑到西方人的不同语言背景和需求,以英语语法为参照,通过大量实例归纳总结汉语语法,开启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门。而在教材编写上,威妥玛则以系统性为纲,以实用性为目标,以趣味性为辅助,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此外,“该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宣示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基本上是一种肯定、赞赏的倾向,客观上起到了向西方、向世界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4]。鲁健骥先生在评价该书的编写时就指出,“这部教材在当时西方人编写汉语教材历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汉语教材的编写,有很大的影响”[7]。

二、翟理斯对汉语教学之贡献

翟理斯,184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北雷帕德。其父贾尔斯牧师(JohnAllenGiles)是当时英国一位久负盛名的作家。在父亲影响和督促下,翟理斯从小接受古典式教育。1867年,年仅22岁的翟理斯通过了英国外交部的选拔考试,被派往中国,成为英国驻华使馆中的一名翻译学生。此后,翟理斯历任天津、宁波、汉口、广州、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副领事、领事等职,直至1893年因健康原因辞职返英。1895年威妥玛去世,而由他所担任的剑桥大学汉学教授一职一度出现空缺。两年后,翟理斯凭借其在汉学领域取得的骄人成果全票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翟理斯在回顾其一生时曾说,从1867年起,他人生主要有两大抱负,其中之一便是“帮助人们更容易、更正确地掌握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并为此做出贡献”[8]。福开森(J.C.Ferguson)在评价翟理斯时也曾说,“或许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使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变得容易多了。在这个方面,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任何一个西方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们都从他的著作中受益,现在,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了”[8]。《汉言无师自明》(Chi-neseWithoutaTeacher)和《华英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的问世正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汉言无师自明》

1872年,学习汉语不足5年的翟理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汉语教材—《汉言无师自明》①。和以往汉语教材相比,该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简单、实用,适合学习者自学,这也是书名《汉言无师自明》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个重要信息。首先,翟理斯在书中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西方人读中文—即用英语为汉语标注读音。例如“你为什么不来?”(Whydon’tyoucome)一句相应的读音为“Neewayshummopooli”[9](p.3),这样的拼写在外国人,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眼中,可以很快转换为[ni:wei∫nmpulai],而这种读音和汉语本来的发音几乎相差无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习者可以借助熟悉的母语学习、掌握外语而不必专门学习汉语的发音规则以及纷繁复杂的部首,极大地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只要拿起这本书,学习者就能够讲出简单的汉语句子,进而达到会话交流的目的,因此对那些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日常对话的外国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易学易用的有效方式。当然,这种标注法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英语的元音和辅音来标注汉语”[8]。潘伟斌在《汉语学习何以无师自通?—翟理斯<ChineseWithoutaTeacher>研究》一文中,对翟理斯的拼音体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翟理斯对于辅音的描述是十分接近威妥玛式拼音的,除了对于辅音j、x、z、zh和r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外,剩下的辅音完全一致”;“而对于元音的描述,翟理斯更多的是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出发,尽可能地选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汉语的元音”。[10]值得一提的是,全书通篇没有出现声调,这并不意味翟理斯不重视汉语声调,只是在他看来,该书只是一本速成教材,使用声调无疑将会加大学习者的难度,故弃而不用。其次,书中所选场景、例句、字词等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汉言无师自明》全书虽然只有67页,但书中却涉及基本数字(第一章)、旅游(第二章)、商务(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日常用语(第四章)、家庭生活(第五章)、运动(第七章)、航运(第九章)等多个场景;且书中所搜集之例句均短小精悍,口语化程度高,例如在请客吃饭这一场景中,先后出现“叫厨子来”、“明天晚上要请客”、“烤一个羊腿”、“煮一块咸牛肉”、“有鱼肉没有”、“要四样点心”、“烤两个野鸡”、“买一瓶”、“炸几块面包”、“不要拿猪油炸拿牛油炸”、“叫厨子做鸡汤”[9]等常用句式;而在书中最后一章,翟理斯还特别收录了600多个常用汉语词汇,供学习者参照使用。再次,淡化语法观念,强调实际应用。和其他汉语教材相比,翟理斯并没有在书中长篇累牍地详细介绍汉语语法,相反只是用了两页的篇幅极为简单地提及三条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无词尾变化、同一词语可表单数或复数”、“人称代词介绍”、“动词除过去时之外,在所有体、态、数以及人称上均保持原形,而过去式通常在原词后添加‘了’、‘着’、‘过’来体现”。[9]很显然,翟理斯并不希望学习者过多关注语法从而影响实际应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的“实用主义”。尽管《汉言无师自明》内容不多,亦缺少《语言自迩集》所表现出的学术性,但其简单、实用的特色却让该书在出版后倍受外国人的青睐,短短数十年,一版再版。截止1922年,该书已经出版至第十版,足见其受欢迎程度。的确,即便今天,《汉言无师自明》所体现出的从学习者需求出发兼顾实用性的编写理念,对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华英字典》

《汉言无师自明》可以说为西方人掌握汉语口语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而《华英字典》的完成则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书面语提供了巨大帮助。早在1874年,翟理斯就萌发了编纂一部英汉词典的念头,并开始着手搜集相关资料。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华英字典》第一版于1892年面世。由于种种原因,第一版《华英字典》中存在较多错误。此后的20年中,翟理斯不断修改其中的错误,直至1912年第二版《华英字典》出版面世。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的《华英字典》不仅更正了初版的许多错误,还增添了许多新词汇。相比早期来华西方人编纂的字典,《华英字典》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词汇量大,内容丰富。正如翟理斯本人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言:“编纂《华英字典》的初衷在于为外国学生学习中文提供有利帮助,因此本字典收录了尽可能多的地道的中文表达法。”[11]全书共收录汉字单字13838个,“对每个单字都给出了其不同词义的多个英语释文(对应词或说明性释义),起领头词作用的单字条目下所收的多字条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仅有单词、短句,还有完整句;……所收词目有文言和书面语言,有口语和俚俗词语,有专名也有成语、谚语、惯用语,全书所收多字条目粗略统计10万余条”[12]。其次,《华英字典》中收录汉字的注音也是同类字典中最为详尽的。威妥玛在《语言自迩集》中创立了一套“威妥玛式拼音”用来拼读汉字,然而,这套体系的缺陷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汉语语音特点,采用过多的附加符号,这也给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和混淆。为此,翟理斯结合自己在《汉言无师自明》中制订的拼音方案,对威氏拼音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用相同字母加点的办法来标识送气和不送气的汉语双唇音(p-p’)、舌尖中音(t-t’)、舌根音(k-k’)、舌尖前音(ts-ts’)和舌尖后音(ch-ch’)”[2][p.96]。这一新体系又称为“威妥玛—翟理斯氏拼音”(Wade-Gile’sSystem)。这套拼音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且简单易学,因此,直至1958年中国政府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之前,“威—翟”体系成为中国地名、人名和专有名词的国际通用拼写方式。另一方面,翟理斯还根据《佩文韵府》为每个汉字注了音韵(翟理斯用字母“R”来表示音韵),并用数字1到4来表示该汉字的各个声调。此外,翟理斯还参照借鉴了庄延龄等人的汉语方言研究成果,在每个汉字下注明该字在不同方言中的发音,并用相应的字母来表示其所属的方言区。例如,“C”表示广东话、“H”表示客家话、“F”表示福州话、“W”表示温州话、“N”表示宁波话、“P”表示北京官话、“M”表示中原音、“Sz”表示四川话、“Y”表示扬州话。[11]“如此煞费苦心地给汉字详细注音,在汉英词典中可谓空前绝后”[12](p.134-135),但这也正体现了《华英字典》的实用性。因为,许多使馆的翻译学生在学习两年汉语官话后被分派到中国各地,而在当地方言有时要比官话更通行,从这个角度而言,《华英字典》中所标注的各地方言读音为这些翻译学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也是该字典受到驻华使馆界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华英字典》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所收录词条很多是翟理斯在阅读和编纂中“信手拈来”之作,缺乏一定的标准和系统性;此外,“过多收录方言(特别是沪杭一带的方言)”、“极少收录清末和民国初年已经大量涌入汉文书报刊中的新词”、“个别汉语字、词的英语释义不准确以致有误”等也是《华英字典》存在的缺点。[12]尽管如此,《华英字典》以其大量的词汇、丰富的内容、详尽的注音、完善的检索方式,成为“20世纪头30年最流行的一部巨型汉英词典”[12],为西方人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架构起一座桥梁。

三、历史的经验与借鉴—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