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外传播地方感的呈现

时间:2022-06-20 15:02:18

城市对外传播地方感的呈现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的重构,地方与城市在文化传播领域被激活。城市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其传播有赖于城市的地方属性。通过分析杭州城市的Facebook平台账号“@Hangzhou,China”,着重探讨地方、媒介与身体的关系,发现杭州官方账号在城市对外传播中选取、呈现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图景,并唤起受众的地方情感与记忆,连接起了人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呈现出城市的“地方感”,构建了城市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城市传播;地方感;杭州;身体;认同

城市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别于“国家认同强调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它所强调的是文化传统和现代性,因此发展出一种强烈的城市认同比国家认同来得容易”①。近年来,杭州这座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教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城市国际化”成为杭州城市建设的重点。杭州市政府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多个城市官方账号,成为“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方感”与城市传播

作为与地方有着密切联系的“地方感”是人文地理研究领域中关于人与地两者关系的核心概念,也是衡量实体城市与公众之间情感与联系的概念。诸多学者对“地方感”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Tuan)将“恋地情结”引入地理学,用来表达人对地方的依恋之情,并首次提出“地方感”的概念。他认为“地方感”包含两层含义:“地方自身固有的属性(地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地方依附)。”“如果说古人地方感的产生主要是依靠亲身体验,那么,现代人地方感的产生则主要依靠媒介。”②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使城市、媒介与公众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成为现代城市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向。媒介技术、具身行动和城市地理元素的融合创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体验,也造就了城市公众对于城市的全新体验,形塑了受众对于城市的认同建构。本文选取Facebook平台中杭州政府的官方账号着重探讨杭州在对外传播中如何借助媒介选取、呈现地方特色,连接起人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进行城市对外传播。

二、寻找:城市地方特性

“地方感”所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地方的特性,其主要依据是地方性,即强调城市空间所独有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风貌等。在构建城市认同中脱离了既往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所具有的宏观呈现,立足城市里的景观和风土人情,在地方元素的选取上,既展现了城市地方的特色,又呈现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一)选取承载

“地方意象”的城市景观“地方意象(placeimage)是指个体对地方的映像,由个体对特定目的地的感知、认知和情感所形成的印象等组成。”③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对于城市景观的视觉印象,因此,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地标,在城市对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在”的推文中,政治性、经济性等宏观议题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城市景观和城市中的文化生活。而在众多的城市元素中,以西湖、灵隐寺、西溪湿地等著名旅游胜地为主,注重选取突出城市地方特性的文化景观。此外,在传播中还注重城市实体空间作为交流媒介的重要性,在众多景观类推文中,有一部分介绍了杭州城市的其他代表性建筑、商业广场等。这些介绍不仅包含具体的地标名称,还标注了如何乘坐地铁、巴士到达,在展示城市便捷交通的同时,使人们更多元地了解城市的空间,输出了城市的景观和现代化建设。这些标有具体地点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节点,这些节点连成了城市网络体系。海外社交媒体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这一个个的城市节点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串联,使人们更快速地了解城市的景观和具体风貌。

(二)描绘城市空间的日常图景

学者孙玮提出“建立可沟通城市,实现人的存在价值”④。在符号消费时代,“一座城市能否吸引人,除了美地方·媒介·身体:城市对外传播中“地方感”的呈现———以杭州为例张辉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的重构,地方与城市在文化传播领域被激活。城市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其传播有赖于城市的地方属性。通过分析杭州城市的Facebook平台账号着重探讨地方、媒介与身体的关系,发现杭州官方账号在城市对外传播中选取、呈现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图景,并唤起受众的地方情感与记忆,连接起了人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呈现出城市的“地方感”,构建了城市对外传播的新路径。关键词:城市传播;地方感;杭州;身体;认同丽的城市景观,更在于那些能够为更多人的心灵建设有所贡献的、又具有独特人文地理底蕴的价值共识。”⑤在推文的相关内容呈现上,将城市文化与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产生巧妙关联,将城市最独特的人文价值与现实语境相结合。比如,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展示旗袍的魅力,介绍海外设计师设计的旗袍,输出服饰文化;通过在帖文中介绍种茶的节令和茶师的故事,向世界输出茶艺文化;通过介绍灵隐寺等众多寺庙的斋饭、僧人们的形象和生活,输出地方的特色佛教文化……而在日常文化生活和人物的描绘中,选取的主体是普通社会角色的日常生活行为,展开的背景空间也是在生活、生产场所和公共场所之中,如芭蕾舞教师、留学生、旗袍设计者、茶农、跨国家庭、城市中的老人等普通市民。采取这种“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向人们输出杭州是“人间天堂”的城市理念,由此建构出更鲜活、更有辨识度的地方,构筑起人们关于城市真实与想象的共在空间,编织成关于城市文化的意义网络。无论是具有“地方意象”的城市景观还是细腻的日常生活图景,都是杭州城市的历史积淀和集体记忆。这些意义元素与人们的生活高度融合,构成了城市对外传播的地方性,为受众感知地方提供了可供体验的元素,是城市“地方感”建构的第一步。

三、呈现:地方感知与体验

在当下媒介化生存的社会中,社交媒体为我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感知与体验方式,作为连接地方与身体之间的虚拟介质,为扩大城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技术可能。它“利用碎片空间和缝隙空间的传播模式,不断营造新的空间关系,弥补了大众传播空间断裂的不足”⑥,使人们可以经由社交媒体提供的地方形象碎片进行拼接,使得城市在社交媒体中流动和延展。

(一)打造视听之城,感知地方特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听时代,“一个地方是否具有‘可意象性’‘明晰性’或‘易读性’,是地方感的重要判别标准,这些都是属于视觉层面。”⑦社交媒体为人们体验城市提供了一种视听的方式,将城市在互联网上打造成一座“视听之城”。在推文中注重视觉呈现,大部分的推文融入了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呈现了生动多彩的杭州形象。文字的介绍给人们更具体的城市地点和地方描述,如在“HangzhouInsider”板块的推文中,就直接标注出地点的具体地址,甚至会提示通过何种交通工具可以到达该地点。图片则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城市风貌,展现地方的自然风光、特色建筑,彰显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还包括具有人文气息的生活照片和现场活动照片。而视频往往以3分钟甚至几十秒以内的短视频为主,契合人们在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体验方式,通过展示在杭创业的外国人、蕾丝刺绣传承人赵锡祥、皮划艇世界冠军徐亚萍等不同人物与杭州的关联,加深人们对于杭州这一“宜居城市”和“创业城市”的深刻印象。这些城市“空间”的景观和人物更代表着一种城市气质和地方特性,在视听语言的讲述中,传递出的不仅是人物故事,而且是杭州文化。社交媒体作为展现城市的窗口,通过打造视听之城展现城市的地方性与独特性,使城市在虚拟空间流动延展,使人们产生对于地方的感知与印象,促进海外受众探索、触摸目标城市的欲望。

(二)身体的参与,带来线上线下的地方体验

社交媒体具有穿透现实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特质,在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地方感知。这种穿透使得人们无需在城市实体空间中,就可以体验到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城市景观。在城市相关的文字、照片、视频的生产传播过程中,提供给受众参与城市传播的路径。推文中有网友提供的信息或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往往会收到更多类似“wonderful”“beautiful”的赞叹评论。此外,”还会定期筛选粉丝评论,将精彩的评论汇总成推文,使受众话语在传播过程中体现。受众借助于社交媒体,“肉身无需位移就能和‘别处’及其他事物产生关联”⑧,共同打造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杭州城市形象。此外,海外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实践跨越了实体空间的物理限制,使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产生新的日常生活实践。肉身通过社交媒体这一介质,现实行动力被极大简化,对于特定地点的活动也具有了现实参与和媒介参与的交互特质。在推文中展示地方活动的同时,还邀请人们线下参与活动,共同体验城市风土人情,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受众通过虚拟的身体体验感知城市、参与城市“地方感”建构,形成对于城市的认知或者强化已有的认知,在这一接受、互动、传播中形成对于地方的独特体验,并将想象转化为行动力,借由社交媒体实现线上的感知—线下的打卡这样一种双重的城市体验。社交媒体的呈现方式使人们通过视听符号触摸、感知城市,并发表态度、参与评论,甚至形成分享,以一种裂变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传播,使更多的人获取碎片化的信息,进而产生对于城市地方特性的印象与记忆,形成新的城市体验,也使得城市以视听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流动,呈现出“地方感”。

四、唤起:地方认同与依恋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对话是城市生活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城市中最有意义的活动是对话。”⑨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城市与受众之间形成了对话,人们也因此在这种对话中唤起对于城市的记忆与情感,甚至在对话中产生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

(一)他者言说建构下的地方认同

维利里奥区分了人类的三种状态:“游牧生活、定居生活和最终定居的状态,其中游牧生活,即存在者的旅程、轨迹占据支配地位。”⑩也就是说,一座城市中有较多游牧民的存在,而在杭州游学、工作或短暂旅游的外国人就是这样一种身份群体。在的推文中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主题是围绕在杭外国人展开的。这些外国人多以青年为主,通过人物的叙述,展示杭州的人文风光、历史风貌和美食文化等方方面面。例如,通过讲述俄罗斯芭蕾舞演员Elvira在杭州克服语言障碍进行芭蕾舞教学,展现了杭州包容、温暖、宜居的城市品质,真实再现了在杭外国人的生活情景;通过介绍“Largo”这样一个由日本人和中国人组成的音乐团体,展示了音乐如何超越界限帮助更多外国人习惯杭州生活……他者的言说在杭州城市形象建构和地方性呈现中更好地传播了杭州城市文化和日常生活。这种普遍的生活场景使海外受众,尤其是计划到杭州旅游、游学、工作的海外受众,更好地认识到杭州的魅力与现代城市生活的便捷,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初步印象。他们的经历更是连接了社交媒体上的同类群体,引起普遍的共鸣与城市认同。这种足迹的重叠和对杭州城市生活的赞扬,加深了海外社交媒体上受众对于城市的认同,为杭州城市形象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二)唤起情感记忆的地方之爱

在历史长河的孕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借海外社交媒体的表达,使人们对于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记忆和情感体验,有的是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有的是对于所居城市的归属之感,还有的是对于旅游城市的短暂记忆。不同的生活实践造就了不同的情感记忆,也使得地方承载了人们不同的情感。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地方之爱”一词,就是用来指涉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的。城市中的空间无疑是“地方之爱”的最佳载体,充满着意义与情感。杭州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实体空间,体现着个人与地方的关系,是个人对地方具象化寄托的对象。在展现西湖风光时,我们可以看到评论区有网友表示:“Ihadthesametrip,andIrememberwithgreatpleasure.”在有关茶园的推文下,可以看到诸如“Istillrememberthesunsetlightonthetealeavesaftertherain.”的评论。在展现西湖莲花盛开美景时,有不少网友表示:“Ilovelotusflow-ers,theyaremyfavorite.”更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与推文主题相关的游玩图片。这些海外群体中的个体在杭州这一共同的地域中有着独特的生活标记,这些记忆中的地点、空间与人类的联系要比想象中的印象深刻。社交媒体通过视听手段呈现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在唤起人们对于城市景观记忆的同时,也唤起人们在该地的日常生活实践记忆,并最终呈现为群体对地方的记忆与情感,展现群体对地方的认同与依恋之情。

五、结语

海外社交媒体中对城市“地方感”的呈现是对地方价值的肯定,也是建构城市认同、促进城市对外传播的重要维度。海外社交媒体作为一种虚拟介质,连接了城市实体空间和人的身体。城市景观和城市日常生活实践作为地方性的重要部分,是“地方感”形成的来源;而社交媒体通过视听方式呈现地方特性,使城市在虚拟空间延展和流动,带来新的地方感知和地方体验。经由社交媒体构建的地方唤起海外受众的记忆与情感,并在这种人—地互动中加深对于城市的地方认同与依恋,形成“地方感”。

作者: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