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十篇

时间:2023-10-23 17:24:55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雷;技术

1 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分析

首先,必须认真了解建筑物所处区域的地理位置、地质(土壤电阻率等)、气象(雷暴日数)、环境等条件,了解建筑物的内外结构、建筑面积、层数、高度以及用途。

其次,综合建筑物的各方面的因子,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版)第二章的规定,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类别。有的建设项目年预计雷击次数达不到三类防雷,这时应考虑以下二种情况:

(1)是否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如大型商场、展览、博览、体育、商业影剧院、医院、学校等,如果出现以上建设项目应至少按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2)建设项目内部是否有信息系统。《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版)第六章明确规定“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和不处于其它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在要考虑屏蔽的情况下,防直击雷接闪器宜采用避雷网。”这个因素评价时也要考虑到。

(3)查看电气设计说明,其描述的建筑物防雷类别是否正确,如果防雷分类错误将导致防雷图纸的重大改动,作为技术评价人员应认真把好这一关。

2 防雷技术的依据

作为一个完整、严谨的建设项目工程设计图纸,防雷设计依据必须列出,可查看工程建筑设计总说明和电气设计说明。常用防雷技术依据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GB50057-2010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1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13)、《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2002)、《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01-1)、《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2003年局部修改版》(99(03)D501-1)、《接地装置安装》(03D501-4)、《利用建筑物金属体做防雷及接地装置安装》(03D501-3)、《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等。

3 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的技术评价

3.1外部防雷

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1)接闪器(也叫接闪装置)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技术评价内容有:避雷针、带、网的布置、材料及布置方式,避雷带是否闭合,避雷网格是否偏大,突出天面的金属物体的接地情况,突出天面的非金属物体是否增设避雷带或加装避雷短针保护,避雷带是明敷或暗敷,应特别注意屋面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斜屋面、层高不同或者多处设计露台阳台等,避雷带有没有上下跨接构成闭合环路,有没有漏设避雷带(网)等。

(2)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主要技术评价屋面防雷平面图、基础接地平面图。技术评价内容有:引下线布局设置是否合理,包括引下线条数、间隔、位置,四角及拐角处有无设置引下线。框架结构建筑物一般应利用钢筋混凝土柱内两根Φ16以上的主筋通长焊接或4根Φ10以上钢筋焊接作为引下线,非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引下线应设计在建筑物角位。

(3)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之处,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顺利流散到大地中去。主要技术评价基础接地平面图。技术评价内容有:接地电阻值的要求,接地装置的选择、布置,测试卡以及外引连接线的设置情况。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网作自然接地体时,应评价桩利用率、钢筋利用情况、接地网是否连成一个环型接地体。垂直接地极桩利用率一般以1:2为宜,如2.5m的桩,利用间距为5m,水平接地极一般利用地梁底部二主筋焊接成闭合环路,每幢建筑物应设置两个以上的测试卡,建筑物外墙四周引下线宜在地下0.8~1.0m设计外引连接线作为散流和连接人工接地体用。人工接地体则评价其形式、安全距离。

3.2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它包括等电位连接、屏蔽、加装电涌保护器(SPD)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即分流、均压、屏蔽、接地和保护(D・B・S・G・P)技术。

(1)等电位连接:建筑物内用电设备,进入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电源线路、通信缆线等是否有等电位措施。凡穿越不同保护区界面的金属物都要进行等电位联接,并要求多点接地,一幢建筑物一般在一层(或地下层)电源总配电箱附近应设计总等电位连接(MEB)箱,卫生间、电梯机房、计算机房等弱电机房设计局部等电位连接(LEB)端子板。

(2)屏蔽(线路穿钢管、金属线槽、桥架和合理布线)、接地。屏蔽主要技术评价设有大量重要微电子设备的机房、弱电线路的屏蔽情况。有大量重要微电子设备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机房除线路要穿入钢管屏蔽外,同时宜采用六面体建筑物钢筋作全屏蔽,弱电线路当采用桥架、线槽或金属管布线,非镀锌电缆桥架、线槽间连接板和螺纹连接的金属导管接头应采金属线跨接和至少两端接地。一头接地只能起防静电的作用,两头接地才能防雷击。接地技术评价是否共用接地及其安全距离,当大楼采取联合接地的形式,弱电接地与防雷接地宜相距10m以上,弱电接地与强电接地宜相距3m,这即是共网不共线原则。

(3)对电涌保护器(SPD)的要求:电涌保护器(SPD)评价安装位置、型号、数量、技术参数等是否符合要求。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宜在建筑物以下位置设计安装电涌保护器(SPD):总电源(配电房)进线处、由市政网管引来的电话、宽带、有线电视配线设备(CD)处、固定在建筑物屋面上用电设备如节日彩灯、广告灯箱、航空障碍灯等对应的室内配电箱处,卫星天线馈线电缆两端,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安监控中心、消防控制中心等弱电系统的配电箱内。电涌保护器(SPD)的技术参数可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

4 总结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比一般建筑遭雷击的概率要大得多,而一旦遭受雷灾,损失将非常严重,后果会不堪设想。因此,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成了建筑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潇忆.浅谈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12.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2

从上面的绿色建材的定义可以这样来理解,绿色建材的核心内涵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废弃材料建材应用,建材可再生循环利用。所以,我们发展绿色建材就应该紧紧围绕上述内涵开展工作。为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重点集中在鼓励采用可再循环材料、废弃物再生建材,鼓励节约天然资源。例如即将颁布的GB50378修订版规定了如下条款:

(1)采用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住宅建筑中用量达到6%即可得分,公共建筑中用量达到10%即可得分。

(2)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废弃物掺量不低于30%。采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小于30%,即可得分。按照绿色建材的上述定义,我们应该对绿色建材有一个科学的理解方式,即绿色建材的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是与当时所处的科技水平以及人类社会的需求水平相关联的。也就是说,现在认为是绿色建材,可能若干年后就算不上绿色了;过去认为不绿色的建筑材料,经过技术改进,也可以具备一定程度的或某一些方面的绿色性能。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满足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等需求前提下,且符合现行标准规范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各种建筑材料,都应该具有向绿色方向发展的潜能。所以,“绿色建材”这个术语换成“建筑材料绿色化技术”似乎更合理,即“绿色建材”不是一类产品,而是一类技术。这个技术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我们的研发和产业力量在关注新型绿色建材的同时,还应该高度重视对传统建筑材料尤其是大宗传统建材的绿色化改性方面,至少在现阶段,这方面的贡献实际上更为现实、显著和重大。

2、我国绿色建材发展及其应用

2.1我国对绿色建材的关注

为了促进我国建材和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加大废弃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为目的,以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高效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绿色优质化学建材、工业和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完善相应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等为重点,我国对绿色建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得了明显成效。

(1)2008年1月设立了“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keylaboratoryofgreenbuildingmaterials)”。

(2)通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评价与认证技术与体系研究》等项目研究,建立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绿色建材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使用的建材,如内墙亚光乳胶漆、石膏板、矿棉板等产品进行了示范评价。

(3)2009年成立了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材学组。

(4)2013年又成立了中国城科会绿色建材研究院。

(5)住建部正在策划成立“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化创新联盟”。

(6)2012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167]号),明确指出要“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7)2013年1月,发改委、住建部联合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七)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包括高性能混凝土、复合墙体材料等。

2.2我国绿色建材的应用概览

2.2.1再生建材

再生建材是指部分或全部利用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我国固体废弃物排放极其巨大,仅粗略统计以下几种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就可见一斑。我国粉煤灰年排放量已经达到了3.75亿吨,相当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总量的两倍多,其体积可达到4.24亿立方米,相当于每两分半钟就倒满一个标准游泳池,或每天一个奥运会水立方。我国钢渣年排放量约0.8亿吨,加上历年累计,总储量达4亿吨,占地6万亩。我国当前建筑垃圾年排放量保守估计超过3.5亿吨;随着城市建设从外延式开发到与内涵式大规模旧城改造并举,我国新建建筑施工垃圾和旧建筑改造或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将逐渐增多,建筑垃圾排放的高峰期已经到来。目前,我国日处理污水量近七千万吨,年产污水处理污泥已高达3600万吨;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正在加速建设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泥的排放量还将迅速增长。如此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必须得到有效处置或消纳。再生建材是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力军之一。同时,为了降低建材业对天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我国积极利用各种固体废物来取代传统原材料制备再生建材产品。目前,建材全行业年利用各种固体废物总量已超过6亿吨。再生建材由于大量利用废弃物,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所以理所当然属于绿色建材范畴。

(1)建筑垃圾再生建材

我国城市旧城区改造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近年来我国建筑垃圾排放量飞速增长。本着“从建筑中来,回建筑中去”的理念,利用建筑垃圾可以生产再生砌块、再生砖、再生骨料混凝土等,实现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我国一直重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科研工作。例如,“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国家抗震救灾“十一五”专项课题“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及其示范生产线”和“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固体建筑废弃材料再生混凝土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固体废弃物本地化再生建材利用成套技术研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建筑垃圾再生建材,还涉及钢渣、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已有标准规范可循。例如,国标《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行标《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2011已经颁布实施;各地方标准,例如上海地标《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G/TJ08-2018、北京地标《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11/T803-2011、深圳地标《深圳市绿色再生骨料制品技术规范》都或已颁布实施,或即将出台;2008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成立了再生混凝土专业委员会;2012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实际工程应用方面也已经积累了众多成功案例。例如,青岛海逸景园、宜昌馨园等工程中成功应用了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了C30;汶川地震都江堰灾区重建过程中,采用再生混凝土(C30)、再生砌块(MU10)建成了多栋示范建筑;上海市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的“沪上•生态家”案例中也采用了再生混凝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实验6号楼工程中使用了C30、C40全再生骨料混凝土(即粗细骨料均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邯郸市在大型公共建筑“邯郸市金世纪国际商务中心”建设中采用了130万块再生砌块,消纳建筑垃圾约8000t;北京崇文区草场5条20号院改建工程、北京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心等工程中采用了北京一家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企业生产的再生骨料砖和再生砂浆。建筑垃圾还可用作复合载体夯扩桩填料加固软土地基,该技术简称“复合载体桩技术”,即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向桩孔内填入碎砖及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填充料,经反复夯实、挤密,使桩端下一定深度和范围的土体得到充分加固挤密,形成“复合载体”夯扩桩地基。该技术已经在北京市六环路某标段高架桥等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所以,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应用经验来看,混凝土已经可以看作是可再循环材料了,从技术角度而言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完全可以用来制造再生建材。不过由于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利用技术水平在我国分布不均,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群体,尚处于局部推广阶段。但是预计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将会有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较发达且建筑垃圾排放量巨大的城市和地区发展会更快。

(2)其他固体废物再生建材

工业废渣例如粉煤灰、工业废石膏等,在建材产品中应用广泛。粉煤灰可以用来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工业脱硫石膏可以用来生产高档纸面石膏板。农业废弃物也可以用来生产加工再生建材。例如麦秸定向结构板(OSSB板),上海世博会万科馆整体结构都是采用的秸秆板材;还有棉花秸秆纤维板、葵花秸秆均质板等。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零甲醛秸秆生态板,可以用来制造高档装饰装修板材。还有一种近年来新兴的再生建材——再生木塑复合材料,是采用木材废料和回收塑料制造。采用再生木塑复合材料建造的整体房屋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几年前在北京房山区长阳镇建造了大量的新农村高品质住宅示范小区。深圳建科院建科大厦一楼大厅就是采用再生的木塑复合板作为地面材料。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再生利用也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例如采用污泥烧制陶粒,可以配制轻骨料混凝土。污泥轻骨料中污泥含量可达30%,筒压强度≥4.0MPa,密度等级600~800kg/m3;污泥超轻骨料中污泥含量可达35%,筒压强度≥1.0MPa,密度等级300~500kg/m3。

2.2.2绿色混凝土

(1)高性能混凝土

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中一般都要掺入较高掺量的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且具有优异施工性、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在全生命周期中能够减少对环境影响,所以可以称其为“绿色混凝土”。例如崇明长江隧桥和东海大桥采用的高性能混凝土中矿渣粉-粉煤灰复合掺量均达到了65%;北京银泰中心采用大掺量粉煤灰的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

(2)清水混凝土

由于采用清水混凝土之后不需要再进行外装饰,节省了大量装修装饰材料。所以,清水混凝土技术也应该属于混凝土的绿色技术范畴。例如2008奥运会北京网球中心、大连软件园IBM办公楼等工程均成功采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外墙饰面;深圳建科院建科大厦则成功采用清水混凝土直接作为内墙饰面;获得澳大利亚最高的六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墨尔本CH2办公楼也采用清水混凝土直接作为内饰。

2.3.3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

装配式建筑结构,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受力构件,经装配连接而成的建筑结构。与传统现浇施工工法相比,装配式结构无疑属于绿色化的建筑结构。因为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更能符合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施工效率高,降低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减少场地干扰,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且装配式建筑结构更能保证建筑物安全、品质和寿命,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用于装配式建筑结构的预制构件,就是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属于绿色建材,因为它具有一系列绿色性能。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为例:

(1)制作精度高,产品质量好,使用寿命长;

(2)生产一般使用定型钢模板,平均使用次数200~300次,远远大于现场浇筑模板的使用次数;

(3)工厂化预制生产,配料精确,材料利用率高,大大减少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浪费损失;工业化预制生产改变了混凝土构件的养护方式,实现养护用水的循环使用,据测算,养护水可减少近80%;

(4)施工现场避免了混凝土振捣噪声污染;等等。万科工业化实验1号楼工程非常典型的应用了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该实验楼的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但抛弃了传统的全部结构构件均为现场浇注的施工方式,其主要结构构件均采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方式进行。其中梁柱构件全部为工厂预制,运到施工现场后采用冷挤压套筒进行柱与柱之间的钢筋连接,然后用C40砼浇注柱梁接头以形成整体框架;楼板为两层结构,第一层为80mm厚预制砼楼板,第二层为70mm厚现浇砼楼板;内外墙、楼梯、阳台及卫生间、厨房等均为预制构件。外墙在工厂预制的时候已经内置了保温板,且表面贴好饰面砖才运到现场安装。

2.3.4高效自保温墙体材料

自保温墙体材料及制品,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而且可以实现与建筑物同寿命,属于绿色建筑材料技术,近年来得以较快发展。发达国家混凝土砌块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例如法国研制生产的保温性能良好的空心砌块,300mm厚的砖墙传热系数可降低为0.75~1.0W/m2•K。我国自保温烧结空心砌块的生产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自行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化、自动化和成套化技术。大断面隧道窑和全内燃、超热焙烧控制技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河道淤泥、城市污泥等工业废弃物在烧结空心砌块制品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高效保温砌块节能利废、绿色环保的特点。

2.3.5其他新型功能性绿色建材木丝水泥板

是由水泥作为粘接剂,木丝作为纤维增强材料,混合后经铺装成型养护而制成的板材。木丝原料来源于用于绿化的速生林,不加以利用则只能废弃,所以属于林业废物利用。木丝水泥板用途广泛,可以用作生产复合墙板,可以用作混凝土浇筑模板;彩色木丝水泥板可用作建筑内装饰,具有吸音、调湿、保温、防火等功能。木丝水泥板目前已经颁布了行业产品标准,工程标准正在编制之中。抗菌涂料、硅藻泥等调节湿度的建材、抗菌陶瓷砖、纳米空气净化涂膜等,都属于功能性绿色建材。例如纳米空气净化涂膜,其遇光后发生反应产生的物质能将甲醛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还能持久释放大量负离子,杀菌、消毒、除臭、降解异味,不产生二次污染,非常适合在商店建筑中使用。国外不仅在室内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已有很多高技术绿色建材产品,而且已经具有相关标准规范,例如日本JISA1470-1-2008《调节湿度用建材吸/脱湿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湿度应答法——湿度变化测定吸放湿性的试验方法》、美国ASTM-D3273:2005《内墙涂料表面耐霉菌生长测试方法》等。目前,我国也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涉及功能性绿色建的相关标准规范,例如《室内空气净化功能涂覆材料净化性能》、《负离子功能涂料》、《负离子功能建筑室内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吸放湿性能测试方法》、《调湿功能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抗菌涂料抗细菌性能测试方法及评价效果》、《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建筑用抗菌塑料管抗细菌性能》、《抗菌防霉功能木质装饰版》、《硅藻泥装饰壁材》等。这些标准规范为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功能性绿色建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依据和质量保证,将促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加快发展步伐,满足用户对室内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

3、结语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城 住宅

1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 以下简称生态城)指标体系中的规定,生态城内 100%的建筑均为绿色建筑。 为了规范对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评价,规范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单位的行为,中新双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2006,借鉴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系统( GREEN MARK)等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生态城的实际, 总结了中新双方近年来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出《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 评价标准》 以及《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并于 2009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

1.1基本内容

《评价标准》由评价标准(总则、相关术语、具体条文、基本规定)、评价细则(具体阐述标准中涉及到的条文以及设计、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要求指导)、评分表(评价施工过程、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三个部分组成。本标准符合科学性的规律,从公共以及住宅建筑两类建筑入手,编制对应的评价指标,辅以不同的权重体系。其中,评价各级指标的项目都包括优选以及强制选项两种;对于中新天津生态城里建设的永久性建筑,此标准特别规定必须都是绿色建筑,且要符合所有强制选项要求,符合优选项目的则可以加分。从定性以及定量两方面划分措施项目,进行定性评价的措施项目,必须满足多个条款要求才能得分,判定为通过,否则不通过;进行定量评价的措施项目,则要根据计算公式来计算此项目的累计得分,可见,定量措施可以显示出各个项目之间细微的差异,从而保证评价过程更为科学,评价结果更为公平公正。

1.2《评价标准》的特点

(1)先进性和系统性。一级指标共六个,涉及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其内容也包括了周期中的各方各面,六个指标彼此关联,系统性很强。同时,以环境指标为标准进行总体规划工作,以保证规划指标与环境指标相互对接、保持一致;此标准是根据国际标准并超出其规定的水平来制定的,还明确要求所有永久性的建筑都应为绿色建筑,旨在让中新天津生态城达到国际水准,成为典范。

(2)实用性和引导性。本标准是在具体分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际情况,包括其所在区位的条件,开发、施工建设的具体情况等基础上制定的。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规划设计、竣工验收以及运用后三个阶段)设定出评价的节点,分别具体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始终没有脱离建设生态城的实际情况,以引导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管理运营等各个单位为宗旨,鼓励其进行适当的创新,并对创新进行加分鼓励。

(3)可操性与公正性。评定等级时,主要通过评分标准打分,同时采取定量措施来计算各个项目的累计分数,以体现各个建设方案的不同之处,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同时,评分体系由相关条文、细则以及评分表组成,评分体系较为完整;评价指标项目分强制以及优选两种,在强制项目评定出是否符合入门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优选项目来评定获奖的等级,以保证评分过程清晰明了;此标准中的规定具体明确,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无论是规划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建设、管理运营的单位,都可以以此为依据完成自查工作。

1.3指标体系内涵

《评价标准》中的指标体系特征内涵丰富,其中对目前评价绿色建筑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做了具体的对比和详尽的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在评价的一级指标中都对“室内的环境”、“室外的环境以及场地的环境”、“资源与材料”、“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方面有所涉及。只是在管理运营以及涉及的创新度、操作性、成本考虑、耐久度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评价标准》中,对室外以及场地的环境做出了明文规定:利用好地下的空间、致力于改善环境和,同时要注意绿化建设,注意室外场地的通风以及交通组织,还要控制污染、灾害等。

在材料和资源方面,《评价标准》中把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和施工现场 500 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 70%以上作为强制项内容。优选项中主要对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发现,该标准指标体系在参照国内外框架体系时,还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需要设计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和标准。而在欧美标准中则强调材料对生命周期的影响。运营阶段的实际使用效果是对绿色建筑实现程度检验。除美国 LEED 评价体系外其他各国都依据本国特色设立了运营管理指标。这种设计是对早期设计和施工的检验,是前期评价工作的延伸检验。

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2.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

不同于传统建筑单一、独立以及相互割裂的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体系复合性叫强,多个维度彼此关联。具体分成3个层次:首先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其次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最后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各方面构建出技术的综合体系。绿色建筑进行技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以及单体建筑,兼顾到建筑各阶段技术集成及其内部专业技术系统的不同。

2.2走集成优化路线

同时,在技术的组织方面,绿色建筑也存在方式上的变革。传统建筑的技术组织封闭且相互割裂,没有完整的体系,组织模式也没有模块化,而绿色建筑则可以实现这些目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项技术的作用,使其达成最佳状态。“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 如果只是分别对各部分工作效率进行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反而容易降低,同时,在满足功能需求时,如果不做好技术的优选,不分主次地对各项技术做简单的叠加,也会使系统发生冲突,增加了成本。因此,绿色建筑的技术设计应当注重整合思想,同时注意优化集成技术的工作,以发挥出技术的最大效用。

2.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即在不大的区域中,将水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以及煤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加以利用,形成电、冷、热三联供的装置,再配以其他相关装置所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对能量的需求,使能源在用户端可以进行“梯级利用”,不浪费可用的能源。同时,分布式的能源系统具备环保性能,适应就地生产、供给能源的方式,能源的成本较低,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也能给用户提供比较宽泛的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不仅在应对高峰期以及突发灾害时存在一定难度,而且传输能源的过程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建筑物采暖的耗能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 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4

关键词:施工管理;安全;质量;成本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市场争夺战异常剧烈,这就要求我们就项目施工的管理在以往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细化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现场不容出现任何闪失。因此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不断积累和总结新经验,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以降低成本、占领国际国内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主装备越先进,技术管理要求越高,这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2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质量问题

⑴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如管理职责不落实,资源配置不充分。大部分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项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不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只停留在其所持证件的验证,忽视对其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

⑵政府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把关不严。有些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未办理相应手续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层层转包,企业资质审查不严;有些工程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即开始施工,边施工边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留下很多质量隐患。

⑶验收作为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最初由政府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竣工验收备案制后,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竣工验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质监部门只对工程质量进行程序性监督的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⑷建材产品的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近年来,部分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受工程成本和预算结算方式的影响,一些施工企业只能靠自身的努力来消化涨价成本,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如用不合格的钢材代替优质钢材,用低标号水泥代替高标号水泥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寿命和安全性,后患无穷。

2.2安全问题

⑴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重视不够

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管薄弱,检查、处罚不到位。而且部分企业领导、项目经理忙于日常事务,对安全生产的相关文件无暇顾及,只停于口头上讲安全生产,或被动、或应付检查走过场,从而影响了施工安全工作的落实。

⑵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

安全经费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是进行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垫资,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分包,转包等因素,使部分施工现场无脚手架及安全网等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⑶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和措施方面存在问题

施工安全资料造假,不按规范标准建档;脚手架搭设不够规范;模板工程及基坑支护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施工机具存在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规范现象,且未按规定配置漏电保护器现象;井字架搭设不规范;塔吊和外用电梯安装拆除和使用不够规范;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意识淡薄和水平低,且重视程度不高。

⑷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工作无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和对各自的职责负责,经济承包合同未能体现从施工企业-项目部-班组-施工作业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

2.3成本控制问题

成本控制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而各环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⑴项目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中标项目进行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编制该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效益指标,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及其他经济指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害国家和职工的长远利益。

⑵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5

课题一“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研究内容包括:对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技术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地域气候条件有关的建筑热工指标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实践;完成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技术指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包括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日照和采光软件等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课题二“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评价方法研究”,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三“绿色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研究工作分为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三部分。课题下设9个子课题,包括: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建筑装饰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

课题四“绿色建筑水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绿色建筑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开发水安全综合性保障技术与两种专项技术(包括湿地-水体复合生态水质净化技术和以降低冲厕用水为核心的节水技术与节水器具)。结合工程项目,通过对供排水系统的分析、工程性试验及跟踪研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提出不同地域生态、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水资源状况的绿色建筑水安全保障的综合控制策略与技术。

课题五“降低建筑能耗的综合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影响建筑能耗的三个关键环节——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建筑能源供应与转换系统,以及新建建筑能耗标识制度,瞄准国际前沿,从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出发,联合科研机构、设计院、设备产品制造商等技术转化过程主体,集中力量于智能可调节型围护结构、独立控制型低能耗环境控制系统、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建筑高效热电冷联供系统、以及新建住宅建筑单元能耗标识体系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瓶颈突破和产品开发,并在清华大学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集成示范平台上安装、调试、测试和评价,形成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加快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课题六“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针对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存在的室内环境问题,从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室内综合环境等方面系统开展源分析、源传播途径、源作用机理研究,探索不同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规律,研发室内环境设计预测、检测评估和控制改善等实用技术体系,为绿色建筑的决策、设计、实施、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技术手段,提高我国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领域的研究水平,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课题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致力于建立绿色建筑适生植物资源信息库,资源信息库中植物种类不少于500种;不同的绿色建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测试;编制绿色建筑绿化配置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八“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与平台建设”,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提供关键技术集成平台。结合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评估体系的研究和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建造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集成平台,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提供测试、实验、技术改进和展示的平台,并成为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中心。“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我国当前形式下急待解决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中结构体系的评价研究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通过对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不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条件及应用对象下最适宜的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绿色建材技术分析与评价则是在对我国各种建材的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使用寿命,维护费用及可再生利用性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墙体、门窗、内外装饰、管材等各类建筑部件做全生命周期分析,总结指导性的选取原则与推荐作法。水的综合利用研究则是从节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给出建筑节水与综合利用的全面解决方案和具体技术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是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降低环境控制系统能耗两方面研究系统的节能方案与相关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改善则着重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和声、光、热环境,研究相应的解决途径与关键技术,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主要研究与绿色建筑配套的各种绿化形式及其功能和适生植物种类,建筑外环境、建筑体以及室内绿化配置的生态环境效果评价,绿化与建筑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技术等。在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绿化配套技术和标准,为建设绿色建筑绿化示范区提供指南。

项目研究以北京和上海建两座示范性建筑,作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与示范平台,试验并集成展示上述各项研究成果。目前,清华大学3000平方米的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试验建筑平台已经建设完毕;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于2004年9月底完成了1800平方米办公楼示范建筑的建设,并在建设部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6

关键词:防雷设计 技术评价 设计规范 防雷装置

引言

防雷设计技术评价成为防雷技术服务中的一项基本业务,在整个防雷工程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把关作用。本文就结合平时工作实际,对防雷设计技术评价中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给予提出,并加以讨论。

1、防雷类别确定的随意性

很多工程没有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第2.0.1-2.0.4条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类别,类别的确定比较随意性。特别是对一座防雷建筑物中兼有多种防雷类别建筑时,应认真计算其“年预计雷击次数”,依据计算结果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版)第3.5.3条的要求确定工程防雷类别,不应凭感觉随意地按某类防雷建筑设计,这样就很可能违反规范。

2、直击雷设计图的标注简单化,信息量不足

各单位的防雷设计图纸往往很简化,标注太简单,信息量不够,施工时难以按图施工,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应该做到:

绘制建(构)筑物屋顶平面,有主要轴线号、尺寸、标高、标示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位置。注明材料型号规格、所涉及的标准图编号、页次。

绘制接地平面图,绘制引下线、接地线、接地极、测试点、断接卡等的平面位置,应标明材料型号、规格、相对尺寸等及涉及的标准图编号、页次,当利用自然接地装置时,宜按结构条件图绘制。

3、接地电阻要求不明确

防雷设计图上往往都是标注接地电阻要达到多少以下,没有明确是冲击电阻还是工频电阻,工频、冲击接地电阻两者的区别及关系是:工频电阻=A倍的冲击电阻即R~=ARi[详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 2000版)。在城镇土壤电阻率低(100欧/米以下)的地方,工频电阻和冲击电阻是相等的,但在土壤电阻率高的郊区和山区,工频电阻比冲击电阻大几倍。在纯防雷接地设计中一定要清楚地注明“防雷冲击接地电阻”要达到多少,以利施工技术人员理解,避免误解引起防雷装置接地工程难度增加和资金浪费。

4.2直击雷防护措施

4.2.1避雷针保护范围问题

我国现行通用的计算方法是滚球法,其中一类防雷建筑物滚球半径为30米,二类为45米,三类60米。

现在不少智能建筑为了美观都设计带有装饰性能的优化避雷针,其保护范围的计算与普通避雷针不同,要根据其产品的具体设计安装参数来做工程设计。

4.2.2避雷带、避雷网等接闪器的布局要严格按照GB50057-94要求来设计

不同类别的建筑物,屋顶防雷网格的尺寸有不同的要求:一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5m×5m或6m×4m;二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10m×10m或12m×8m;三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20m×20m或24m×16m。

4.4对于防雷电波侵入,应采取如下措施

在低压220/380V供电系统中,应采用三相五线(TN-S)系统,以便于装置接地(PE)线和中性(N)线分开。对有特殊要求的可采用其他接线系统。

4.5过电压保护

智能建筑中各智能化设备普遍存在的绝缘强度低,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能力差,对雷电引起的外部侵入造成的电磁干扰敏感等弱点。如不加以有效防范,无法保证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的正常运行。

4.7接地装置

对于建筑的接地问题现在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采用共用的接地方式,即建筑物的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静电接地、直流工作接地等共同接至一个接地体上,这样对于接地装置的泄流能力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利用建筑物的桩基础作接地装置,具有经济、美观和有利于雷电流场流散以及不必维护和寿命长等优点,混凝土内基础也能满足利用钢筋混凝土作为自然基础接地体的要求,因此建议推广使用。

6、结语

通过对防雷设计图纸技术评价中几个容易忽视问题的分析,我们得到结论,即:防雷类别的确定以及SPD的安装位置及参数选取必须按照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认真计算相关数据,确定防雷类别,正确安装SPD,只有正确安装,才能在雷击情况发生时,起到安全泄流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规范中关于接地电阻及各种防护措施如屏蔽、等电位、合理布线的问题,严格控制设计图纸的质量,提高工作质量及业务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

[3]02D501-2,等电位联结安装[S]

[4]99(03)D501-1,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S]

[5]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S]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7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问题;机制;体制;政策;建议

建筑产业化是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的设计、配套生产、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促进集成与集约,实现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一、建筑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具体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供求方面。消费者对工业化建筑市场认可度不高,需求不明显,没有消费者对工业化建筑产品的需求,就缺乏应有的市场刺激,建筑产业的相关企业就不会有动力改变目前的开发建设模式。(2)价格方面。由于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建筑产业化产业链条较为分散且不完备,难以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3)交易成本方面。由于当前市场化程度低,构件生产商少,就会形成构件商坐地起价的现象,建筑产业相关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增多,从而增加了需求方的交易成本。

2、管理体制制约。具体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1)设计审查方面。现行的施工图设计深度仍然不能满足产业化的生产与施工,同时对设计深化的监管缺乏规定,包括设计单位的资质、深化设计的审批,以及与现行设计审批的衔接等问题。(2)质量监管方面。工业化产品的监管隶属质量监督部门,但是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的监管是个空白。(3)造价管理方面。目前现行预算定额和清单计价都是针对现浇结构,缺乏与预制装配式结构相配套的预算定额和工程量清单,不利于该行业的监督管理,且构件价格信息的缺失也将给造价核算工作带来困难。(4)资质管理方面。大多数总承包企业不具备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装配能力,有关工业化建造集成商、生产厂商的市场准入制度也亟须建立。(5)招投标管理方面。当前对于预制生产部分能否作为专业工程来承包尚不明确,且预制装配生产技术远远高于传统建造方式,在招投标技术方案中对工业化技术的评定标准尚缺,导致构配件生产商和装配商的资格审查有一定难度。

3、产业政策不完善。缺少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调控手段,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筑产业化的积极性。具体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税收征收方面。首先是计税标准和依据尚缺,目前建筑企业和工业企业并不是统一的税收核算方式,现行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以营业额的3.4%计取,而工业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按增值部分的17%计税。工业化部品或构件的制造涉及工厂生产和施工现场生产,这类产品是按照工业还是建筑业的范畴征税不明确,同时工业化部品或构件进入现场施工以后是否可以抵扣成本也尚未明确;其次,未出台专门针对建筑产业化相关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所得税、营业税及配套费的减免或返还政策;对产业化项目、成品住宅还涉及重复计税。(2)缺乏对开发企业、构件生产、消费者的激励政策和专项基金等。(3)技术创新政策不明确。建筑产业化代表着建筑业最先进的技术,但目前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政策,被纳入高新技术认定的重点范畴,部件生产也尚未进入西部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二、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建议

1、加强法制和机制建设。原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建议研究制定《建筑品质促进法》,用法律手段推进建筑产业化;建立建筑品质保证制度,强制要求对建筑质量提供合理的保质期。逐步建立构部件产品准用证制度、淘汰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实施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用户评价相结合的产业化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对产业化建筑实施市场准入机制,引导建筑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升级。

2、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完善的标准和监管体系是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根基。为此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完善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和运营等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建筑产业化的标准体系。二是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制定高水平的建筑产业化技术标准。三是在规划审批、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销售许可等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监督、考核、奖惩制度,明确量化指标,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3、加快技术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二是设立建筑产业化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快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将建筑产业化作为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三是参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建筑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对建筑产业化的技术集成、推广及应用。

4、建立经济激励政策。一是通过财政支持激励企业的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设置适当条件将实施建筑产业化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对企业开发建设和消费者购买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放宽贷款比例和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优惠。三是改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收费制度,改变按建筑面积为依据的收费制度,实施与建筑产业化程度挂钩的征收政策。调整水、电、气等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引导消费者从仅关注购买成本向关注综合使用成本转变。四是在土地出让时,将建筑产业化的相关要求纳入评价条件;对产业化建筑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优先安排建筑产业化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

5、培育产业健康发展。良好而成熟的产业链有助于建筑产业化的推广。一是扶持建筑产业化研究与设计队伍发展。研究与设计是建筑产业化的核心,建议将建筑产业化有关要求纳入建筑工程师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职称评定、资质申请等方面,在企业和专业人员申请资质、升级或执业资格时,对有建筑产业化认证项目咨询、设计、建造业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加分。二是支持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化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链完善。加大产业化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试点示范,提供建筑产业化发展需求,以迅速形成市场规模效应。引导建筑构部件生产企业由产品供应商向集成商转变,形成完整的建筑产业化技术解决方案,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相关责任得以明确。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力量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示范作用。住建部在全国建立了一些建筑产业化基地,对培育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推广力度,扩大建筑产业化示范试点覆盖面,通过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工程建设,积累基础技术,共享先进经验,破除技术壁垒,推动建筑产业化健康发展。四是在绿色建筑推广中加强对建筑产业化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的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制约和传统建筑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规划、国土、建设、房管、财政、税收等等部门的全面参与与大力支持,随着行业技术进步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一定会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我国住宅产业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9).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8

为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根据《市绿色建筑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建目标

以城镇建筑作为创建对象,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2年底,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到2025年底,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8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全面推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将民用建筑建设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严格督促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实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覆盖。新建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社会投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单体公共建筑,应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二)提升绿色建筑实施水平。

加强建设全过程管理,强化绿色建筑建设标准执行,严格施工质量把控。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应当包含绿色建筑要求。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应在项目相关招标文件中明确绿色建筑相关要求内容。加强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区住建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绿色建筑各项标准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项目形成绿色建筑执行情况的闭合管理。

(三)推进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

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实施细则》,利用全国绿色建筑标识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绿色建筑标识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按照省绿色建筑评价项目管理要求,强化既有绿色建筑评价项目管理。

(四)稳步推广装配化建造方式。

坚持质量安全和宜装配则装配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以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为切入点,推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逐步提升装配率。以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装配式施工水平。

(五)推动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节水改造。探索市场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模式。鼓励各项目主体合理选取建筑外遮阳、节能门窗、建筑屋顶和外墙保温节能改造等改造措施,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六)提升公共建筑运行能效水平。

开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建设,建立完善运行管理制度,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结合围护结构装修、用能系统更新,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能耗建筑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再生水利用。

(七)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

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推动建材产品质量提升。加大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绿色建材应用力度,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加强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宣传,指导建材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认证。

(八)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住宅购房人验房指南》,明确房屋绿色性能和全装修质量验收方法。建立民用建筑能效信息公示制度,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明示住宅绿色性能信息及全装修质量相关指标,明确质量保修责任和纠纷处理方式。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配合购房人做好验房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各方主体责任

开发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和监理等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要认真执行绿色建筑政策标准。

1.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立项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在编制建筑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时,要有绿色建筑相关内容,并将有关成本纳入投资概预算。建设单位在组织分部分项验收和竣工验收时应复核绿色建筑施工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未按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绿色施工要求执行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2.设计单位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认真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在编制设计方案中应当包括绿色建筑设计专项说明,编制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包括绿色建筑专篇。

3.施工图审查机构要对绿色建筑设计专篇进行专项审査,并在审查合格书中明确注明结论意见。

4.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制定详细的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方案和绿色施工要点,明确绿色建筑施工措施,确保绿色建筑实施质量。加大对优质、诚信的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相关企业的宣传。

5.监理单位要认真落实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监督抽查中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提出整改要求,监督整改。

(二)加强建设全过程监管

区住建局将把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严把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关键环节,确保绿色建筑工作的落实。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项目现场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工程各方责任主体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专项施工方案编审情况、专项监理编审情况等,严格执法,督促各项标准和规定的落实。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9

关键词:淄博市;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考

Abstract: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also called the modernization of housing industry, refers to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c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housing industry by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 the standardization of housing design, industrialized residential production, intensive residential Bupin,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of housing industry,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overall quality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housing, is a change of residence mode of production,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house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Key words: Zibo city;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性

推进住宅产业化是提高住宅整体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发展迅速,但住宅产业整体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传统现场施工建造方式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采用标准化设计,装配式工业化建造方式,将绝大部分构件、部品甚至节点和连接件在工厂预制,现场采用流程化、工法化的连接、安装技术,可以不受建造季节气候影响,大幅提高住宅部品的制作质量,保障结构的整体建造质量,从而提高住宅整体建设质量。

推行住宅产业化是住宅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的必然趋势。我市目前的住宅生产方式主要是现场建造,部品应用率很低、工业化的方式没有。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费的快速增长等,现在的生产方式将使建造成本大幅上涨,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不适应住宅产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欧洲的统计,传统住宅建造方法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需2.25个工日,而预制装配式施工仅需1个工日,可节约人工25%-30%,降低造价约10%-15%,缩短工期30-50%左右。因此,推行住宅产业化,发展预制装配式住宅,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我市住宅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更符合住宅产业发展的方向。

推进住宅产业化是住宅产业实现“四节一环保”、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住宅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都要通过住宅产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但另一方面,淄博市的住宅建筑能耗已经成为全市最大的单项能耗行业。推进住宅产业化,推行住宅建筑的设计标准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可以节约资源和材料,减少现场施工对场地的需求,减少建筑垃圾、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要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目前既定的建筑节能减排目标,达到更高的节能减排水平、实现全寿命过程的低碳排放综合技术指标,发展住宅产业化是一个有效途径。

二、影响淄博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体制因素

住宅产业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住宅建设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具统计住宅产业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多达30个,虽然淄博市在2004年底,成立了淄博市住宅产业化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住宅产业化的管理和推进工作。但由于住宅产业化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的职能,导致目前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而产业化办公室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工作主要局限在住宅小区的示范、试点项目上,未能形成引导住宅产业发展的链条以及与住宅产业化相适应的整体推进体制。

(二)企业因素

近年来淄博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实力不断增强,但开发企业对住宅产业发展趋势认识不到位,走住宅产业化道路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市场销售形势较好,市场按质论价的氛围还未形成,开发企业不需要通过提高住宅品质,就能取得较好市场回报,使得开发企业紧盯市场利润,对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到位,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未作长远规划。二是淄博市的开发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大部分开发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对推进住宅产业化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认识到推进住宅产业化对开发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和后续项目营销的巨大促进作用。三是部分开发企业有走住宅产业化道路的积极性,但因此类住宅涉及住宅建设的多个方面,我市开发企业自身实力有限,没有足够的专业技术力量,即使进行了较大投入,也难以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三)制度政策因素

近年来,淄博市不断完善闭合管理体制,对规范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行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就如何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方面研究较少,还未建立和完善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相应机制:一是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住宅产业化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目前淄博市还没有出台相关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导致目前住宅产业化推进始终处于引导阶段,开发企业的主动性不够,阻碍住宅产业化相关工作的开展。二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政策。开发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没有政策法规要求和相关激励政策的前提下,要求开发企业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推进产业化发展,开发企业普遍存在为难和抵触情绪。因此,制定配套法规及激励政策,才能从跟本上解决住宅产业化发展缓慢的问题。

四、推进淄博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产业要想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推进住宅产业化已是必然趋势。目前淄博市住宅产业发展状况相比较住宅产业现代化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在今后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化发展,不仅需要开发企业逐步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部门健全相应机制,抓好重点工作,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

(一)完善政策措施,夯实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极其复杂,牵涉许多方面的矛盾,不可能单独的由某个或某几个部门的协作便可完成。同时,通过借鉴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可知,政府的引导和积极参与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有力保证。因此,我市政府部门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必须担负起宏观目标的制定和政策方针的把握,以住宅产业管理者的身份制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住宅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建设品质的目标和工作任务,统筹规划,明确重点,依靠政策造就和调控住宅消费市场,引导开发企业提高品牌意识,提升技术水平,通过走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发和建设优质住宅产品,促进住宅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二)全面推行住宅性能认定,构建住宅评价体系

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住宅建设品质,而构建住宅评价体系是实现市场形成以质论价,引导开发企业提高住宅品质的前提。因此,应尽快构建我市的住宅品质评价体系,组织成立住宅品质评定相关机构,依照国家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对新建住宅性能品质进行评定,确定住宅的品质状况。同时,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对规划区范围内所有的新建住宅,在取得预售许可之前,都要进行住宅品质评定。并通过建立住宅品质状况明示制度,在住宅项目进行预销售时,开发企业须在售楼处的显著位置明示经过评定的住宅品质状况,从而实现住宅品质信息的透明化、对称化。实行住宅品质明示制度,使消费者在购买住宅时,可以了解到住宅的真实品质状况,将住宅品质状况作为消费选择的重要衡量指标,从而促使开发企业不断提高住宅建设品质。

(三)以康居示范工程为载体,带动技术应用,提升住宅科技含量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作为住宅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带动和推动了住宅产业化发展。通过示范工程引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住宅科技贡献率及住宅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住宅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示范工程不仅在住宅小区的开发理念、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且在住宅成套技术应用和集成方面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康居示范工程这个载体,将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住宅成套技术作为示范工程的标志和核心,凡是创建康居示范工程的项目必须在住宅产业化7大成套技术体系中选择一项或多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达到国内先进应用水平。通过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在示范工程中不断实践和逐步地完善、更新,提高开发企业应用住宅成套技术的能力,引导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我市住宅产业整体的技术集成能力,提升住宅的科技含量,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四)以产业集团为主体,整合资源配置,提高住宅建设能力

住宅生产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是住宅产业实现集约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促进产业竞争,保证工程质量,推动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市住宅行业的企业虽然很多,但缺乏作为住宅产业龙头的企业集团,从资金和技术力量上都缺乏产品的集成能力,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因此,引导和扶持一批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以住宅设计、住宅构配件的生产、建筑施工和各种材料部品等企业为辅的产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将原有的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物业、材料供应等企业在联合或兼并的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合理配置,更能强有力的推动标准化、工业化和集成化,是加快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企业成为住宅产业的支柱和骨干,具有产业化综合体的优势,有利于住宅产业从当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达到系列化开发、集成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目标,更快、更好的推动住宅产业化。

(五)以住宅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完善住宅部品体系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同时也是实施住宅产业化的主体。建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可以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住宅产业化要求、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优势,建立住宅工业化部品体系,完善产业链,促进住宅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市应结合实际情况,培育和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切实发挥产业化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

装配式建筑评价技术规范篇10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 造价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建筑安装工程作为推行工程管理的关键一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有较高的技术标准,也有获得更多经济回报的机会。所以,强化安装工程的造价管理,健全造价控制体系,对于工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层次意义。

1.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特征

在建筑安装工程领域,造价管理主要指依照造价动态及一般规律,采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密切结合工程原理,着力解决工程施工及运营中所暴露的管理及经营等一系列问题的活动。下文总结造价管理活动的特征:

1.1. 新施工方案、新工艺不断涌现

现如今,伴随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步伐的日益加快,新施工方案及新科学工艺层出不穷,已逐步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工艺产品,例如,给排水系统中传统角度的镀锌钢管已被铜塑复合管、铝塑复合管及不锈钢管等新材料所替换,具备远程自动抄表的智能化水表、智能化电表及预付费信息管理系统已逐步代替了传统角度的水表、电表。

1.2. 现有的安装定额无法体现现实状况

毋庸置疑,建筑安装工程所牵涉到的内容繁杂、工艺繁多、施工所需时长较长,现有的定额指标明显滞后于安装工程的进展速度。伴随施工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设计验收的规范也渐趋合理化、国际化,再加上新工艺、新原材料的应用和普及,直接造成现今安装定额水准同现实状况相差甚远,已难以体现当前市场价。

1.3. 存在较多的暗敷现象

安装工程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实现美观,正因如此,工程过多的运用暗敷、暗装。所以说,竣工阶段的工程,仅凭现场验收是无法体现出安装时所需的各类品种、尺寸及规格,也无法轻易地查出是否合乎设计验收的规范。所以,也就难以避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

1.4. 签证较多

因事先对安装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深度不够以及内容欠完整,施工中还需同装饰工程及土建工程相搭配,直接致使设计图纸无法表达现实施工状况,例如,水管、风管等在同一空间上要有效地避开,同时,这几类管还需同土建工程相搭配,避免同柱、梁搭配,做到既紧靠装饰尺寸、合乎方位标准,符合美学价值,又能不影响技术价值的有效发挥,仅能在施工中不断健全,变更伴随签证同步进行,往往会使签证的主观性增加,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1.5. 牵涉的原材料类别丰富,品牌多,价格差异显著

例如,在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包含蝶阀、截止阀及闸阀等,规格从 DN15mm-DN350mm 不等,材料质量上一般分成全铜、铁铜芯等,连接方式又有法兰、螺纹,法兰连接又分别有单、双闸板式阀门等,其价格差异明显。

1.6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柱性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开展和社会发展转型的不断推进,原有落后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造价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的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的策划、可行性研究、招标施工和验收运营等多个环节。因此,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2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建筑工程的数量日益增多,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在过程中,工程造价问题成为了项目工程的重点。建筑安装过程中,工程造价所存在的问题也慢慢显露出来,这些都会造成对施工项目的影响。

2.1 工程造价的控制

在进行工程建筑时,对项目造价进行严格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建筑工程的成本,但事实上,却存在很多企业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从而采购材料和施工人员聘请上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出现很大的漏洞,也确实影响着建筑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对于造价进行管理,并不是说明企业要支出少的费用以换取多的利润,而应该是在保障工程质量的条件下,针对成本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如此一来,应加大对建筑项目施工材料的管理,避免材料乱堆乱放而制造不必要的费用,这样容易出现严重的浪费,也对施工造价增添了不少麻烦。

2.2 工程施工的技术

建筑施工前,理应对工程项目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估,个别企业为了节省资金而不对建筑工程评估就直接进行施工,这样会出现随意施工的现象,而最终也是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的。可以说,技术人员的相关技术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安装工程造价过程中,技术施工是最有利的体现,总而言之,企业对于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很多问题的出现,为了提高管理工程造价的水平,必须要制定标准的造价管理制度,以促进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快速发展。

2.3合同制定不规范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合同和相关的条款属于法律文件范畴,但是制定合同的编制人员往往是从事安装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对于法律知识掌握的有限,在合同条款的表述和措辞上都不规范,有时还会产生歧义,这种问题的出现给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带来很大的麻烦,各种偏差层出不穷。

2.4定额套用不规范

建筑安装工程受到技术、材料和工艺的更新换代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工程本身对于材料工艺的要求较高,这就使得建筑工程的定额换算和补充项目不断的增加。这种情况使得部分安装企业在这方面进行造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安装企业在进行定额套用时是一种盲目的高标准的随意套用,而不是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在对定额套用上也没有足够的调查数据,使得定额与实际额度之间的差距很大。

3 提出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方案

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对于造价进行管理的确是企业赢利的有效策略之一,但是对于如何进行造价的控制与管理,也逐步成为了企业决策的问题所在。所以,要想更好地控制工程中的造价问题,就必须对于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管理实施可解决的方案。

3.1 增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加大力度对造价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来是为了要提示造价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并以此增加其对安装工程项目的责任感;另外一方面,既可以不断地提升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又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造价管理人员,对于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管理问题能够妥善解决,为此,增强其队伍的建设,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造价控制问题的解决。

3.2 加强控制工程的整体设计

工程施工中,应对项目工程的整体设计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对于在多种施工方案下应该择优选择,合理地设计工程的整体框架。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根据一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对工程设计进行不断完善,不断对工程的真题设计进行优化,确保以最科学合理的设计进行安装的施工,既可以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又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提高工作的效率。

3.3 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造价问题

建筑安装工程一般都是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施工,因此注重安装人员的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历来都是有经验的人士优先,所以可能技术相对成熟的施工人员在劳动工价方面会相对较高,然而其却能比一般的施工人员要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企业要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人力分配问题,相互搭配使用,有利于人员方面的工价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控制着施工过程中的造价问题。除此以外,企业对于原材料的采购也是一样,应该选取采购合格的施工材料,力保工程质量不出现任何问题。

3.4加强对建筑材料成本控制

原材料费用在建筑安装施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因此,选购物美价廉建筑原材料产品,降低采购过程的管理费用的支出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工程师不仅要从建筑本身出发来考虑建筑原材料的采用,更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的因素,科学的调查研究当地建筑市场的特点和建筑材料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对资金投入作出相应的技术性调整。造价工程师要根据具体的施工图纸来决定采购原材料的种类,编制科学的原材料采购计划,严格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

3.5建立健全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管控制度

建筑安装企业应对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择技术先进造价低的合理施工方案。施工经理和造价工程师应该对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等方面负责,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施工成本,把施工成本的管控贯彻落实到施工的全过程,根据施工具体条件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保证建筑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利润目标。

3.6严格执行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程序

工程造价管理不是说有就有,其实际上有着一套严格的相关程序的,而对于工程实况的整体把握,也是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有着直接的一项。由于工程的复杂性,企业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而只能从最为实际的方法出发,严格执行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程序。当然,严格执行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程序,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建筑安装工的造价问题,使得企业能逐渐增加利润,以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优胜位置。

3.7 制定有效的造价管理制度

由于建筑安装工程的实施,不可能仅涉及一方的利益问题,所以说在造价管理方面,各方各持己见,都纷纷自立管理造价问题的现状,这样不利于对工程造价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各方应该相互协调,尽量制定行之有效的造价管理制度,以促进造价管理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对安装工程的整体控制。

4 结束语

建筑安装工程作为综合程序,其造价控制管理也是有难度的,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必须要严格控制、管理好造价。只有这些把好关,才能提升造价控制管理,对建筑项目进行合理成本控制,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毛玲琪.浅谈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工程管理,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