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0 21:12:16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科技馆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33-02

科技馆作为对公民大众传播科普知识的公益场所,在国民素教育方面起重要的窗口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科技馆事业科技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在新旧体制转型的阶段反映了出来。面对科技场馆从行政到科普研发,管理指导到推广服务的一系列转变,如何培养好一支能适应当今形势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科普人才队伍摆在人们面前。

1 我国科技馆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科技馆事业发展近况

科技馆作为对公民大众传播科普知识的公益场所,在国民素教育方面起重要的窗口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馆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科技馆逐渐成为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科普事业投入经费不足15亿,到近10年间投入经费已接近100亿。据《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共拥有科技馆259座,其中,省级科技馆31座,地市级科技馆138座,县级科技馆90座。

1.2 科技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科技馆的场馆设施可以通过国家投资一次性完成硬件建设,但是摆在全国两百座多科技馆面前的是新建、改扩建后的科技馆的管理与运营,科普活动的开发与设计,科普展品、器材的升级和更新等一系列软件建设的问题。科技馆作为一个展教结合的科普公众场所,展与教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在硬件建设完成后进行有效的,配套的软件建设,是关乎科技馆能否适应未来科普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管理运营、开发设计,研发更新等一系列软件建设的实现的关键在于科普人才。科普人才俨然成为衡量一座现代科技馆软实力的标杆。

2 科技馆科普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2.1 什么是科技馆科普人才

科普人才,首先是从事科普工作的实践者,同时应具备一定科学素质和科普专业技能,其次在科普实践工作中进行了创造性劳动,为科普事业做出或愿意做出积极贡献的人。从科普人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普人才是一种具有综合学科专业素质的科技实践人才,其综合性与实践性表明,科普人才不是可以通过单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习所能培养出来的。

2.2 科技馆科普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科普事业起步较晚,早期没有针对性的部门、机构来培养,在现有从事科普工作的人才队伍里,许多人都是通过长期工作实践成长起来的。从总体上,我们科普人才队伍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科普人才分布不平衡,局部地区形势十分严峻;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面向基层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培训人才缺乏。

随着科普事业快速发展,科普人才基础薄弱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从我国科技馆设立开始的运作之初,以事业单位体制的运营模式的科技馆人员配置存在着重管理轻科研的趋向。长期以往就导致了科技馆的科普人才队伍中专业人员比例不高,而在新一轮科技馆新改扩建过程中,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引进的时日尚短。

(2)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复合性人才缺乏。在科技馆的内部人员调控,在职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等一系列体制问题,使专业技术员难以得到综合成长,在一定程度制约专业人员的成长空间。

(3)科普事业单位体制下难以留住人才。现在有科技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约束,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落后和缺失,加上薪酬待遇等问题,让真正人才难有发挥的空间和用武之地,人往高处走的人才流失难以避免。

3 科技馆未来科普人才的需求

科技馆作为一个科普教育的公益窗口,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的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宣传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作用,以培育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参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意识,增强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能力,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所以,科技馆未来发展需要应备以下几类人才。

(1)创新型管理人才。科技进步在于创新,科普事业的推广与运营同样需要创新来促进发展。在传统行政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科技馆的发展,传统体制的限制与约束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科普知识日益的增长的需求的矛盾需要富有创新理念的管理者对新局势进行破冰。

(2)科研型技术人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生产”的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的经验以及未来科技馆的需求定位来看,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的研发能力是一个机构,一个行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有竞争力和发言权。科普教育的专业特点也要求,科技馆的科研人才是综合性的科研人才,可以不需要精通一个领域知识却需要把几个领域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3)专业型策划人才。一个科技馆的管理水平与科研技术水平怎么能够体现以及科技馆的科普成果怎么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这都需要一个好的策划。专业的策划人才不仅深谙科学技术的知识,也需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市场的脉博,策划出与时代气息符合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

4 科技馆科普人才培养路径

近十年的发展,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初显成效,科技馆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科技文化需求与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变化,而科技馆的人才结构却没有太大变化,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因此,培养一支观念新、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专业强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是当前全国科技馆系统势在必行的重点工作,是巩固全民科普建设基础,实现科技馆工作蓬勃向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科技馆未来人才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4.1 转变观念,为科普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前提,良好的环境氛围为人才成长成才奠定了基础。科普人才有应从工作转型,人事制度和文化建设等三方面来着手营造适应成长环境。

(1)场馆转型,从行政科普向科研科普推广转型。科技馆作为公益性科普教育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与科研教育一直存。在科技馆还需要自负盈亏时期,重行政轻教研是一些客观条件造成的,而随着国家对科技馆事业的大力投入与支持,生存问题已经不是困扰现在科技馆的主要问题,如何利用好发展机会,从行政为主向科研教育转型成为科技馆发展重要方向,从而促进专业技术的科普人才的成长。

(2)完善人才交流制度,有利于复合性人才成长。基于行政划分的业务部门,不利于科普人才的综合性成长,基于项目设计的矩阵部门结构可以让部门人员迅速成长成为熟悉各个业务领域的多面手,但在现有体制下难现实的部门设置调整,完善人才交流机制成为短期解决科普人才复合成长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在各业务部门的实践和煅练,才能让管理人员懂技术,技术人员会策划,策划人员能统筹,进而形成一个大综合的人才成长环境。

(3)增强科普场馆的文化建设,营造团队和谐氛围。科技馆作为国家的科普公益的机构,是肩负着民族使命的,,这就意味着从事科普公益事业不能与市场经济利益相衡量,培养科普人才的使命感和民族荣誉感,强调团队合作,相互关爱,共同促进文化建设,让科普人才成在一个和谐温暖的氛围中工作生活,做到用情感留人,文化留人。

4.2 完善在职科普人才培训体制

(1)建立建全在职培训体系,为科普人才做好职业规划。在职培训是科普人才继续深造学习的主要手段,科普人才的成长模式决定了在职培训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在职培训的频率也会影响到人才成长的效益的问题。所以,为科技馆员工职业规划的成长计划,完善在职培训体制,不仅易于科普人才的成长同时增强科普人才在科技馆的归属感。

(2)加强馆校合作,推动科普人才培训的学科专业建设。高校在科学技术学科上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学科体系,丰富的师资和理论创新成果,借助高校优势资源来人才培养服务,可以对科普人才的培训可以在知识上进行系统性培养,以弥补科普人才偏专业上的不足。

(3)加科普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促进科普实践项目发展。以项目促实践,以实践带发展的人才成长模式,很好解决了科普人才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工作的转接,可以有目标有阶段促进科普人才的成长。

4.3 推进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的实施

科普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专业项目需求到基层普及推广,科普人才在不同领域、地区的类型划分和层次划分都有所不同。科技馆作为以场馆展品基础的展教科普场馆,科普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要对硬件环境熟悉,还需要懂得利用硬件设施进行持续的软件开发,然后通过一系列科普项目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带动所有人员联动成长,从而逐步把整个科技馆打造成基础研究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进而反刍科普人才的持续成长。在中国科协的《科普人才规划》中对科普人才建设工程提出了宏观指导意见和战略要求,在整个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框架里,如何设立多方面全方位的不同层次科普人才的培养项目和实施,如何搭建起整个培训、服务和交流的平台使其发挥枢纽作用是整个系统工程实施的关键。

5 结论

科普专业人才是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科普服务项目的开发、科普活动主题的策划、科普知识的传播等都在越来越需要植入科普专业化策划理念人及一定数量的专业策划人员的参与。我们在广泛动员现在社会各行业阶层的力量组建设一支强大的科普服务志愿者队伍是提高现科技馆科普服务工作的捷径,同时我们应该尽快推进和完善科普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高素质的科普工作队伍是促进科技馆事业及全民科普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任君福.科普蓝皮书――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2-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任君福,高宏斌.中国科技传播与普及报告[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科普 流动科技馆 青少年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49-02

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由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几个省市举办的重大示范活动之一“流动科技馆进基层活动”,于5月17日―6月4日在河北、山西、河南的7个县(市、区)进行巡回展览开展科普活动。这支由中国消防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6辆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组成的科普服务车队,把首都的优质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送到基层百姓身边,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亲身参与和体验大城市的科普活动。

在这20多天里,流动科技馆受到了当地群众尤其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始终人气旺盛。几乎每一个展览日,我们都要接待3000多名参观者,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朋友。在一些县城举办展览的时候,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观众从未观看过球幕科普电影,没有去过大城市的科技馆,甚至不知恐龙为何物。因此,来自首都的流动科技馆奉上的优质科普资源,令他们大开眼界。然而,流动科技馆到基层深受欢迎,恰恰反映出中国科普资源的匮乏,分布严重不均。在中小城镇和更为偏远的农村,人们能够享受到的科普资源非常少,几乎没有。以至于对大城市居民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恐龙化石、物理互动展具和天体模型,在这些地方也是难得一见的“奇观”。鉴于此,该文将对我国目前的流动科技馆事业进行一些探讨,首先梳理我国流动科技馆发展的现状,然后对组织流动科技馆为基层服务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最后对未来流动科技馆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1 目前我国流动科技馆发展现状

1.1 发展现状

“科普大篷车”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类流动科技馆。据悉,中国科协于2000年启动了科普大篷车项目,目前已成功研制4种车型,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配发了607辆科普大篷车。据统计,科普大篷车累计行驶里程达1800多万公里,开展活动9万余次,受益人数1.1亿人次,各级媒体报道3万余次[1]。2011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试点工作在全国9个省(自治区)展开。截止2012年9月,已开发中国流动科技馆展览13套,巡展试点已达到62个(市)县,共接待观众212万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

北京的流动天文馆行程40万公里,足迹遍及澳门在内全国24个省(市、区),普及人数100万人次以上;吐鲁番的科普大篷车配置5年来,发送汉、维文图书11万册,播放科技录像和电教片400场次,累计直接受教育人数达35万人,占到该地人口的50%[3]。

山东省自2009年起在山东省内实施“山东省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巡展工程,每个县(市、区)将固定巡展两个月。该项工程由“立体科技展品互动”、“平面科普知识展览”、“山东省数字科技馆体验”等3大板块组成,共包括54件互动式科技展品、146块科普展板以及部分网络、计算机设备等[4]。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科普大篷车以30件车载展品和80块科普展板为依托,充分发挥流动的科技馆、农村实用技术传播站和科普宣传车的功能,从2003年3月起开展至今,活动范围已遍及全市8区5县(市),行程累计十万公里,开展了60多场科普宣传活动,接待观众达20万多人次[6]。

可以看出,目前全国各地的流动科技馆服务基层活动已经初具规模,开展了较为丰富的活动,受到了广大基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1.2 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流动科技馆事业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年全国有几百辆科普大篷车投入使用,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偏远山区,仍显得远远不够。况且,科普大篷车自身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1)国家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和扶持。最近几年,各地科技馆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流动科技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没有一部部级的规划中对流动科技馆有明确描述,对流动科技馆未来发展给出明确目标。此外,缺少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基本是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

(2)科普车上固定配置的可供开展活动用的科普资源太少,车内只配载有几十件青少年科普展具和车载声像播放设备,再无其它可用的科普资源。因此目前流动科技馆的设施配置只适于组织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活动,而下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入广场等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科普活动却难以组织,且缺乏内容,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3)开展活动不够生动活泼。目前我们的活动更多还是展板展示和知识讲解,形式较为单一。而国外流动科技馆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如探索宇宙、火灾教育、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综合展示的较少,但是活动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操作科普展品外,也可以是动手参与科学实验,也可以通过野外测量分析设备进行专门活动。此外,有的还配备了流动木偶剧、杂技和科学表演等多种形式和主题的宣传活动。

(4)巡展的目标不明确,公众需求考虑不多。目前,我们更多的是把能送下去的资源一股脑送下去,不考虑基层百姓和青少年的需求。比如说,我们要去一个城市的中心广场,那么参观展览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这个群体对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比较多,对科技活动、科学实验等就不甚感兴趣。我们在配置流动科技馆资源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2 流动科技馆为基层服务的重要性

流动科技馆以其鲜明的形象、功能强大的科普宣传教育手段以及互动式的参与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成为科普宣传的一面流动旗帜,对于提高基层百姓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是科技资源向基层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村青少年倾斜的有效举措

我国的人口众多,其中有几亿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中,很大一部分居住在偏远的乡村。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亲自到科技馆参观科普展品,接受科普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梦想。科普大篷车利用大篷车的流动性把科普展品送到边远地区和山区的孩子们家门口,让他们亲手操作,来学习科技知识,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他们走近科学、熟悉科学、爱好科学的热情,启发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这一活动的实施,对固定的是科技馆常设展览是有效补充,给广大农村青少年带来了福音,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够实现参观科普展览的愿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意义重大。

2.2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科技场馆等科普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的缺陷,增加了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机会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经济实力强,拥有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专业科普场所和设施;相对于农村,城市里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发达,各种科技教育手段先进,可以为城市公众提供多样化的获取各类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渠道。但是,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相对贫乏。尽管国家各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在这些地区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动,但经常受到时间、空间、经费、适应性以及受众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连续性不够,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科普手段和条件落后,难以满足广大公众高涨的科普需求。流动科技馆体现出科普的流动性,把科技知识送到公众身边,使边远地区的公众像城市的公众一样也能感受科技馆展品的魅力,接受现代的科学知识的熏陶。

2.3 是带动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几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发展正孕育巨大的社会需求。据专家预测,到 2020年,国家将陆续投入400亿元用于建设科技馆;青少年、农民和农民工、城镇居民和公务员等群体在科普音像制品领域的消费可达600亿元;我国科普玩具市场销售总额为548亿元。据估算,科普基础设施每年对科普产业贡献的市场规模至少150亿元[7]。

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展教具设计开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也有非常大的需求,将为科技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增长点。目前我国展览展品设计制作机构已从2000年前不到10家发展到上百家,年产值由2000年前不到500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5亿元以上。2000年前几乎没有一家企业的科技馆产品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目前已有一些科技馆相关企业的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2]。

2.4 锻炼了科普队伍,促进科普队伍建设

应该说,目前大多数科普服务者基本都在科技馆工作,很少到基层参与科普活动。跟随流动科技馆深入基层开展活动,对科普服务者来说是一个挑战。首先,目的地一般为偏僻山区或者较为落后的县、乡镇,交通不发达,物质条件较大城市差了许多。其次,基层百姓科学知识相对较少,因此为他们服务、讲解、沟通起来比较辛苦,需要比在平时更加耐心。最后,每次巡展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个月,而且一年下来在家没几天,无法和家人长期相聚。因此,对广大科普服务人员来说是一种意志的磨练。为使流动科技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科普队伍必不可少。各地为了用好流动科技馆,都相应加强了科普工作队伍建设。

3 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流动科技馆对于提升基层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已经陆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流动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但相对于几亿农民的需求量,仍显得杯水车薪,加强流动科技馆事业迫在眉睫。在这里,我们梳理了几条政策建议,供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委制定决策时参考。

3.1 国家层面加大支持的力度,制定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认为,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联合相关部委,就流动科技馆在全国展开调研、论证,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对流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做出部署,建立流动科技馆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应该合力开辟经费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用于支持流动科技馆的研发、制作和巡展,使流动科技馆下乡入村、进校园,成为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形成扶持和考核的工作机制。

3.2 重视展品策划设计,设计更加适合基层的展品

目前,在科技馆展览的全部设计制作经费中,策划、设计费用所占的比例,北美占25%左右,日本占15%左右,而我国普遍仅占6%~8%,有的地方甚至更低。之所以美国、加拿大会出现像洛德公司这样只做策划设计方案、不做展品只做和展览施工的专业策划设计公司,并且其策划设计方案水平高、有新意,就是他们有尊重知识、尊重智力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国要鼓励、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创新,就要完善展教资源的开发和采购制度,高度重视创意、策划、设计等方面的智力因素,调高在项目设计制作采购费用中策划、设计费用的比例,优化创新环境。

相对于固化的展板和实验器材,公众更喜欢流动球幕影院、迷宫这样视觉效果强烈、参与性强的展品。因此,在展品设计上,加强科普展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科普教育的形式,既要通过展示以物理为中心的传统的、经典的科普展品,又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展示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等反映的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辅导员;群众文化建设;作用及策略

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自身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同时科技馆也迎来了更多群众的关注,越多观众选择其中去参观及学习。久而久之,科技馆在群众眼里成为了第二个主要学习阵地,希望科普辅导员与群众之间能存在一种良好的沟通空间。为了更好地向群众提供更新的科技信息,首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力,利用将其提升辅导工作的效果。

一、科技馆科普辅导员概述

科技馆科普辅导员是,对他人进行辅助及教育科学知识的主要人员。科普辅导员(sciencecommunicator),这样的称为一般在于澳大利亚及英国,中文翻译成“传播者”,具体来说就是服务于社会群体与科学之间的工作。通过各级各类科技馆的开展活动,在展厅或展品设计方面,也体现了其中具有的风格及特征。在发展的要求下扩大了教学模式,对于科普辅导员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要求。

二、科技馆可批辅导员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馆科普教育是核心,其中有学校教育与补充教育。运用将其教育来简单理解及接受,提高形象化手段,不断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利用现代化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最后用生动形象的手段,把科学中的重要应用与原理知识推荐给群众,让群众在科技馆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去成为接受者。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衡量来对地区文化发展的程度上建立标志,这样,不仅提升社区团结问题,还对和解社会的实现也有了重要作用。保证我国现实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充分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2006年我国提出了《科学素质培养的计划纲要》,目的加强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帮助公民提高科技知识方面的能力。同时2005年杭州市制定了《杭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并开始实施,使社科普及工作得到法规的保障。在新条例上加了一些依托说明“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学习”,这些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科普辅导员与群众之间必须拉近关系,利用受众人群进行明确划分,不断调整施教方案并提高辅导能力及科技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性格、年龄、文化基础等多方面的不同,需要科普辅导员展示自身的专业实力,并给予学习科技知识。科普辅导员可以用亲身经历的教学经验,根据因材施教方式,更好地广大群众并进行教育,首先制定教育(目标、计划)根据年龄段的群众展开辅导工作,并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创新群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吸收多种元素具体指整体文化、科技知识与分类普,助于提高大众的辅导,让其中活动人群的文化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如果运用多种形式的辅导,能提升传播效率和科技知识,同时广大参观群众对科技知识的兴趣。科普辅导员在进行科学实验和原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讲解的效果,务必做到深入和准确,比如说利用表演的形式,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还要对群众进行提问,让群众对科技馆留下深刻的印象,利于拉近关系。采用相关科技知识去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及目标,有利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将其建来设创新型国家,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科技馆可批辅导员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有效策略

如果科普辅导员想要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提前要有建设队伍的支持。科技馆科普辅导员可以选择高校进行计划,还可以建立共同合作关系。在每周或者每月安排时间带学生到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普工作,科技馆也要对辅导员进行加强的培训。经过不断的培训造出优秀人才,还要重视鉴定等级问题,根据等级的高低进行考试,等级越高考试难度越大,反而等级低考试内容难度较低。想在科技馆工作,只有考试过关拿到合格证才能有资格在此做辅导员工作,科技馆运用相应的薪酬制度引进更多的优秀员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科技馆科普年度工作效率,同时也要重视辅导员的工作实力。如果科技馆科普辅导员有自身的辅导能力、解决能力等,那么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情况出现时,可以及时处理问题,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还能获得更多群众的关注。同时希望群众能够在科技馆科普辅导员的指导学习下,学到更多相关的科技知识,让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科普对象不只局限于孩子,还应该包括社会各类群体。目前,我国很多的科技馆都有针对中老年公众的流动科技馆进社区活动。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活质量,尤其是中老年公众的科普知识。科技馆每年重阳节都会为老人开展针老年活动,还会带中老年朋友到科技馆参观,参观过程时,会有相关的专业方面专家来给予他们讲解生活知识。在相关方面的专业科普,如:健花草栽培、健康养生等与生活密切,还会选择一些相关单位进行开展活动,针对对象(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机构中相关合作部门)。如“工会大讲堂,比如,案例研究、科普基地建设等。针对非政府组织等其他社会组织,采取机构培植,分工合作,打造品牌的形式,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庞大支持性组织和合作性组织,将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群众文化建设合力。

四、总结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对于群众文化来说科技馆是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坚持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尝试组织开展活动以及贴近群众文化生活的科普活动。无论是线下传播还是在场馆内,都应该选择有效措施,推陈出新,用丰富形式提高科普工作效率,扩大科技馆影响力,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馆藏建设 管理方法 优质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专科升入本科的,这一类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服务方式传统单一、馆舍面积小、馆藏缺乏、工作条件差、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升本后的图书馆,应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馆员业务水平,完善馆藏结构,改善办馆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1、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在由专科升为本科过程中,虽然图书馆验收达标,管理水平大有提高。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原班人马,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低职高用。即便在升本过程中突击培训了一些工作人员,引进一些具有图书馆学学历人才,但他们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技术能力还是较低。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应达到60%以上,而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中,专科或专科以下工作人员占大多数,本科学历仅占少部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更是凤毛翎角。因此,加强图书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迫在眉睫。

(1)引进专业人才,改进馆员结构。在应届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挑选适合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充实馆员队伍,这是改变馆员结构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引进计算机专业等有关人才,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需要。

(2)完善管内业务学习制度,有计划的展开业务培训,将脱产培训和在职短期培训相结合。在管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提升他们专业技术水平。通过馆内组织学习、业务培训和技能训练等方法快速提高馆员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使用知识和网络管理技能的训练。通过上述措施使馆员迅速掌握图书馆工作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熟练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快速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尽快适应本科院校图书馆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有计划组织馆员参观兄弟院校图书馆,吸取它们工作中经验教训。聘请相关专家到馆进行业务理论讲座和技术指导,快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因人因地,走出去请进来,以人为本等原则,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合实际。明确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有强烈的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新升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正面临着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理论和技术,是图书馆现代化最基本要求。

2、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在升本过程中,虽然前期对图书馆进行了大批的投入,采取突击采购方式扩大馆藏量,只是满足教育部的最低要求:藏书量(特别是纸质图书的藏书量),生均图书册数,人均年进书量,学生人均月借阅量,网络畅通、阅览条件,设备条件等指标基本要求。在馆藏统计中多数图书馆,将一些陈旧过时图书资料一起统计在内,难以保证质量,距离本科院校图书馆实际使用馆藏数量缺口较大。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根据所设本科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藏书建设,建立有效的、完整的和多样话的馆藏结构。加强图书采购针对性、加工规范化、图书流通标准化建设。修订原来借阅规章制度,加快图书流通速度,利用好原有的馆藏和设备,使它们在本科教学、科研过程充分发挥作用,弥补馆藏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广开财源购置、引进先进现代化设备,建立网络数据库和电子图书库,这样不仅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而且促进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积也仅仅符合教育部基本要求。升本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读者数量的增多,学科专业扩充等因素。使得教学、科研类图书资料与学校发展规模很不协调。同时还存在信息网络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远远跟不上升本后高校发展速度。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升本后,一般不会有大规模投资建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图书馆应该挖掘现有资源,审查原来的规章制度、规划布局,重新调整原来的房间、设备布局,使得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甚至将原有馆藏进行电子扫描、加工建立电子图书库,从而弥补馆舍不足的问题。

3、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特色服务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先比其它本科本科院校相比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单一传统服务、常规低层为人找书阶段。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方面,在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的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特色服务转移,从经典型服务向网络现代化服务转化。

(1)对于本科学生开设图书学选修课。不但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同时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学习现代的信息知识和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找书”能力。

(2)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微薄,充分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建立图书馆网站和电子图书库,使读者在任何地点不出屋的通过计算机上网,享受图书馆高质量的服务。

(3)调整作序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加快图书资料流通速度,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本科专业增多、教学科研的深化,为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图书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2]唐先辉.谈和谐图书馆的构建.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5

作者:祖爱香 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科技馆被视为一个接触和观察“现实”的地方,一个展示科技的历史和演化的地方,一个进行各种科技演示和积极参与到活跃科学过程和体验的地方,科技馆的核心是通过展品或展项向公众展示科学技术的原理、应用、社会意义以及发展过程和趋势。如何依托科技馆的展品和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除了科学小实验、科普培训、科普剧等以外,展览和展品功能的多样化、高科技数字科技馆的多元化,也将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科学性是科技馆展览内容最具生命力的。科技馆的展览浓缩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技馆展品要开发公众在观看过程中对新科技的期待,昭示未来科技的新方向,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展品、展项着力展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的内涵,这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科技馆的特点数字化的科技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演示,展示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信息传递的基本知识,使观众了解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中传递的技术和方法,感受在网络世界中人如何交流、学习、生产、创作、娱乐和观察,体验异地的人们穿越时空、时时沟通的快乐,了解网络文化、网络艺术的精彩等。新时代的科技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讲堂,更需要一大批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具有时代气息、有质量、有品位的高科技的主题展览。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是促进科技馆展品发展和应用的基础资料,也是科技馆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历史见证。

科技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是科技馆的软件工程,它是及时地把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声像、实物模型等收集齐全,并加以系统整理。建立科技馆科普档案,是展览、培训、实践工作的有力后盾,是领导决策的参谋,是展品设计和科研的指南。要开创科技馆的新局面,必须重视这一工作。展览和展品是科技馆展教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科技馆的灵魂所在,展品的更新改造及新展品的诞生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馆科普展品档案具有保存信息、记录历史、启迪后人的作用,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公众通过所展示的科技馆科普档案,了解科技馆各个时期科普活动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地发挥了科普活动的作用,使科普档案成为公众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成为科技馆科普宣传的新形式。

科普档案对科技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熟悉了科技馆的档案内容、掌握了特点,才能有效地满足工作需求;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涉及科技馆科普活动各方面科普展品档案,为馆领导在谋划全局、制定计划、发展科普事业中提供新的有力支持。但是,随着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加快,许多单位有大量积累下来的视、音频资料,照片资料,办公文件及科普档案资料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传统的档案管理软件多媒体检索及提取功能较弱,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的软件,无论是在档案的收集、处理、加工上,还是在档案信息的保存、传输上,电子档案都具有传统档案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快捷、方便、易于查找、便于修改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档案在建设工作中更多地运用了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普展品档案制度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称心的服务场所,在服务科普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科技馆事业永远生机勃勃。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6

一、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工作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观管理等方面。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制定并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立了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方针,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繁荣发展,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公众对科普需求大幅增加,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任务更加艰巨,科普能力建设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原创性科普作品比较匮乏,科普基础设施不足、运行比较困难,科普队伍和科普组织不够健全和稳定,科学教育、大众传媒等教育和传播体系不够完善,高水平的科普人才缺乏,政府推动和引导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进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新时期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求,立足现有基础,坚持政府引导与全社会参与、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有关任务,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公众科学教育和传播体系,创作出一批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优秀科普作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构建一个有效运行的科普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一批功能健全的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教育基地,营造一个激励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我国科普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繁荣科普创作,大力提高我国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

1.推动科普作品创作工作,鼓励原创性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针对新时期公众需求和欣赏习惯的变化,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和新趋势,大力倡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知识性和娱乐性结合,专业科技人员与文艺创作人员、媒体编创人员相结合。使科普创作做到既要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又要掌握和创新科普作品的创作技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既要引导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又要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优秀科普作品将给予支持和奖励。

2.把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设计制作与研究开发作为科普作品创作的重要内容。针对科普场所建设和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及需求,重点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开发。制定科普展品和教具的技术规范,鼓励和引导一批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设计和研究开发。

(二)加强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

1.加大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综合类报纸、期刊和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设立科普类专题、专栏、专版或频道,增加播出时间、版面,提高质量和水平。要逐步提高编创水平,打造精品科普栏目,满足广大公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需求。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普类节目收视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分离的改革,推动科普节目制作社会化,丰富节目来源。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打造和扶持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的科普网站或栏目。拓展科普出版物的发行渠道,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采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手段,推出一批科普影视作品、精品专题栏目和动漫作品。

2.推进科普场馆建设。根据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明确科普设施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分布、规模和建设方式等,加强对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和指导。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符合需求的科普场馆。加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场馆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科普场馆,同时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建立定期向公众开放的制度,开展科普活动。建立科普场馆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构建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形成综合性场馆和专业性场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加强基层科普场所建设。在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农民书屋、中小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等基层公共设施建设中,增加和完善科普功能。通过开辟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备科普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强化农村专业化科普设施建设,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服务。将城市社区科普设施纳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将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社区科普活动场所,举办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竞赛等多种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将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开展科普活动情况作为文明社区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高科学教育水平。

1.促进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倡导并要求各地初级中学逐步规划开设科学课程,推进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定期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评价,推广优秀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促进科学课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快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课程的改革,为中小学输送高质量的科学课程教师。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利用自身优势,支持和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课程教师培训。

2.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实验室,使中小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实验室数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能够基本满足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科学教育的教学仪器、实验材料、工具及多媒体等多种科学教育资源的研发与配备,要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其操作和动手能力,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充实科技类图书,扭转我国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图书馆规模偏小和科技类图书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主要依托现有力量,建设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咨询中心,为全社会提供青少年科普活动的信息和服务。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科普活动。制定并实施《2006-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推动中小学校与就近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

(四)完善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机制,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1.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工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的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作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对于非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其它公众关注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其承担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公众成果信息和传播知识。

2.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科技决策的有效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要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听取公众对科技规划和政策研究制定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公众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推动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社会伦理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要逐步建立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

3.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机制。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机制,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规范商业活动中科技信息传播。大众传媒要担负起向公众准确科技信息的责任。对企业产品中含有虚假科技信息的行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予以及时纠正;对利用科技信息的欺诈行为,要依法给予查处。各级科协组织、有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咨询,建立通畅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五)加强示范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动员能力。

1.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科普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搭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平台,继续集中开展一系列全国性的重大科普活动,为广大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科普活动组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根据形势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对重大科普活动的效果评估,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科普活动集中宣传机制,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确保实效,形成地方和部门联动、集中性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加强不同行业的科普工作。各行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把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研究制定行业性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行业的基层科普组织,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行业科普队伍。调动行业部门积极性,挖掘行业科普资源,体现行业特色,开展专题性、系列性科普活动。

3.加强国防科普工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航空、航天、核、兵器、船舶工业的科普资源,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其功能并增加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展示手段,在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安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退役、待销毁的某些军工设施和军事装备等资源,进行适当改造和开发,建设一批国防科普教育基地。编辑出版多层次的国防科普作品,建设国防特色科普网站,适度开放国防科研院所和所属高校的实验室等设施,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科普教育活动。鼓励国防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4.加强企业科普工作。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服务和设施优势,向社会开放,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特点,集中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让公众了解和感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鼓励企业捐资捐助社会公益性的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职工技协、企业科协、企业研发中心等组织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等活动。要把支持和开展科普活动,作为创新型企业试点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六)专兼职结合,建设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

1.提高科普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壮大由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程教师、科普创作人员、大众传媒的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场馆的展览设计制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经营管理人员、科普理论研究工作者等组成的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传媒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方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具有理工科和文科教育背景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科普创编和策划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面向科普工作管理人员、科技场馆展览设计人员、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导游、科普讲解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队伍的素质。积极倡导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普事业,让更多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2.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支农支边支教活动,形成一支能够在基层,特别是深入农村和西部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的志愿者队伍。组织老专家、老教授发挥专业和技术特长,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工作,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培养科普宣传员。

三、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政府推进科普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进一步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开展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对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科协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科普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积极做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相关组织实施工作。各地方、各行业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积极推进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科普能力建设。

(二)加大科普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投入体系。在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应推进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

(三)完善科普奖励政策。逐步将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动漫和科普展教具等科普作品纳入国家科技奖励范围。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多种形式的科普奖。加大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和奖励力度。

(四)加强国家科普基地建设。在现有科技类场馆、专业科普机构以及向社会开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开展国家科普基地建设试点,在提高展示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建立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科普监测工作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地方、部门在科普政策实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调查和科普工作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加强科普的理论研究。针对科普创作、科学教育、科技传播、创新文化、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和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重点扶持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支持办好高水平的专业化科普理论研究期刊。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7

每次与学生讨论信息技术是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说是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种种技术。再和学生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的庞然大物发展到如今可以拿在手里使用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学生们似乎也感觉不到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文化,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让学生全面地提高信息素养,根据这些想法,我们进行了与学生一起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的筹建,以期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记录信息技术发展长河中的那些人和事、道和器、理论和实践、存在和发展,留住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经过历史沉淀的信息技术财富,回顾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

1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创建信息技术博物馆,是信息技术教学组对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思考,其实物整理价值及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能让学生亲临整个信息技术发展史,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及其价值所在;其次,将告诉我们怎样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更有绩效、合乎道德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博物馆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基地,有着很多信息技术实物供教师参考、研究,将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博物馆是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激发更多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爱技术的情感。建立博物馆可以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它的实物性和直观性优势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使师生在参观过程中轻松体验信息技术历史的灿烂辉煌、先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弘扬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在启发心智中充实人生,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与道德修养,激励向更高文明发展进取精神。

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的技术文化和公民素养被得到充分认可。20世纪90年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的是计算机编程,是基于“计算机文化”为核心的程序教学,即以思维为主,其后发展中教学核心逐渐转向计算机软件工具和因特网应用,直至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弥补技术缺憾、提高技术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整体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具体的应用漠不关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缺乏思考,对计算机硬件也是知之甚少的趋向,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刻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建立研究、教育、科普平台和实物展示,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技术,唤醒人们对信息素养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技术文化有新的感悟,弥补信息文化导向的不足。既建设了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又丰富了信息技术文化。

有了博物馆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把它作为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教学设施沿伸、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的“名片”和新时期学校的文化殿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展示中,博物馆可以体现学校的文化涵养,以展览和宣传内容为课题,带动教学活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如校训、各类讲坛、讲座、社团、比赛、校园文化娱乐等等,更注重软实力方面的因素。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有内涵和追求,并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教育精神和科学精神。

2 信息技术博物馆的定位

展示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实体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系统展现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发展。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一定指望把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他们的东西都学到,也不一定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映射或者联系的程度来进行“意义建构”。

小型博物馆布展面积计划不超过100平方米,主要面向校内,为本校的教育教研服务,适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不建立历史博物馆,不作为科技历史收藏中心。仅收集、保存、研究并诠释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技术产品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档案、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加强社会认同感与教育精神。

3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阶段规划

理论研究和建设规划阶段 进行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知识收集积累,规划展品目录。主要参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各技术产物的性能技术指标和工作原理、博物馆学及博物馆功能、科普馆学及科普馆功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等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根据资料分析出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背景和意义,以及建设博物馆能够实现的教育效果;从整体上认识、观察和思考信息技术及其科技产物的发展;找出具体类别产物的代表和典型意义的型号,据此规划展品目录,为展品的征集提供依据。对展品的征集方法进行调研,以制订合理可行的展品征集方案,实现展品的高质量收藏。

展品征集阶段 以展品目录为主进行广泛的展品征集活动,积极动员学生、老师参与展品征集,向有关单位争取,到废品市场、科技市场中寻找。

展品整理编目阶段 整理征集和购买到的产品,进行核对登记并编目。此阶段需要对登记编目方法进行学习,参观和学型博物馆、科普馆的编目规则。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目。同时把前几阶段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材料和报告,与专家和相关主管部门联系,力争取得他们帮助,对前期的工作提出意见并对以后的工作给以指导。

布展设计阶段 收集科普馆设计资料,参观部分小型科普馆,与美术教师联系共同完成科普馆内部视觉设计。设计要求简单、安静、平和、有感染力。设计时注意实物的安置与图片文字的结合,保证内容上充实。

后续完善阶段 布展完成后,向文物部门、科协、教育部门上报,同时请专家给予指导。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可后,制定具体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及后续完善工作。

4 信息技术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博物馆采取室内物品摆设展示、图文展板及投影显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博物馆分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及其周边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体验四个展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展区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线索,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文物复制品、视频展示信息的传播、存储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分别以语言与信号、文字、印刷术、电磁信号设备、计算机与卫星网络五个主题进行布展。语言与信号展区主要展品包括原始人头像、烽火台、旗语、结绳记事、布朗族的数豆记事挂图、岩画挂图等。文字展区主要展品包括甲骨文、墨砚毛笔和竹简、毛公鼎的文字挂图、象形文字挂图、碑拓片、帛书挂图、毛边纸及小楷书法、信件、百事帖等。印刷术展区主要展品有木版印刷挂图、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铅活字印刷模具、古线装活字印刷书籍、油印机、1970年代报纸和书籍、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图片、现代彩印纸张等。电磁信号设备展区主要展品有各时代的电话机、录音机、留声机、电视机、扬声器、描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发明发展的图片等。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展区主要展品有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图片、PC机、便携式电脑、通讯卫星图片、世界海底光缆示意图、卫星信号接收器等。

计算机、网络及周边设备展区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内部组件和周边设备、网络设备等。展品有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最早二进制启蒙示意图)、算筹、算盘、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PC机及其内部结构、计算机的各种组件、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网络设备及组件、网络拓扑挂图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部分主要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通讯、医疗、教育教学、工业、金融、传媒印刷、生活娱乐、图像技术、软件、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每个具体的实物展示都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其发展史、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分类等。

信息技术体验区是希望通过参观者的具体体验来思考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通过操作先进的体感游戏机来体悟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表演来理解人工智能;通过用打孔纸带音乐盒播放音乐来思考信息编码技术;通过传统游戏华荣道、孔明锁、汉诺塔、九连环等体验算法的神奇;通过观看“iPanda熊猫频道”的直播体会通讯技术等。

学校建立信息技术博物馆不仅体现了学校文化软实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博物馆展物的不断充实、设计的逐步完善、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学校先进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是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我校信息技术博物馆(科普馆)现已建成并有限对外开放。由于在文物部门登记时使用的名称叫博物馆,而市科协要求称科普馆并推为“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南通大学筹建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467.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8

第一条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和公民从事科普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科普工作是公益事业,是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省的一项战略任务。

科普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农民和工人。

第五条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态度,反对迷信和反科学、伪科学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其他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不得将违背科学原则和科学精神的主张和观点,作为科普知识传播和推广。

第二章组织和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科普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参加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第八条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协调本地区的科普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议科普工作总体规划;

(二)研究确定科普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三)审议科普工作年度工作要点;

(四)促进各部门及全社会支持并参与科普工作;

(五)协调本地区和部门间的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级以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第九条县级以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是科普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科普工作总体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并实施本部门的科普工作计划,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的科普工作。

第十条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发挥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参与制定本地区科普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充分利用并发挥其科普网络和组织优势,加强对所属团体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鼓励并支持科技人员进行科普研究和科普创作;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工作。

第三章青少年、农民和工人科普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发挥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科普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并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数,在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中适当增加科普内容。

第十二条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科普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大赛、具有科普内容的夏令营、冬令营和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

具备开放条件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应当定期向青少年免费开放。

第十四条中小学校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科普辅导教师,提供科普读物,保证必要的讲座时间,并定期组织培训。

第十五条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应当有针对性地向青少年推荐科普课外读物,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普课外读物,并向青少年优惠提供。

图书、电子、音像出版部门应当将青少年科普读物纳入出版计划,保证每年制作和出版一定数量的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普图书、电子和音像制品。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并组织实施农村科普工作计划。

社会各界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并支持农村科普工作。

第十七条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为农民科技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农民科技节期间,组织开展农民科技竞赛、举办农业科技讲座等活动。

第十八条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发挥乡(镇)科普组织的作用,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开展科普活动。

乡(镇)、村文化站(室)、广播站应当宣传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等服务。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应当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他涉农单位,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并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定期组织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培训,扶持并发挥重点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等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科技、卫生和农业等有关部门每年应当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和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下乡活动,并落实经费,制定奖励、考评等相关制度。

文化、科技和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每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捐赠科普图书,放映科技电影,演出文艺节目,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讲座、咨询、培训等活动,并协助建设农村文化、科普图书室。

医疗卫生单位应当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向农民开展医疗保健咨询等服务,宣传疾病防治、优生优育、健康保健等知识。

第二十二条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协助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普之冬活动,并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科普大集和科普村镇建设等活动。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工会和产业工会组织应当组织职工开展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四条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利用现有的文化宫(馆)、职工干部培训学院(校)、技术交流馆等场所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技能培训、技术推广等科普活动。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结合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应用,组织职工技能培训,普及与生产经营、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生产技能。

第二十六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创办行业博物馆、科技馆,建立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四章社会责任

第二十七条普及科学技术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应当参与和支持,提倡公民参加科普活动。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科普事业。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将科普教育纳入国家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开设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或者举办科技知识专题讲座。

第二十九条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每年参加一次以上的现代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科普学习讲座。

第三十条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社会团体应当根据科普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结合职工、青少年和妇女的特点开展科普活动。

第三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办固定科普宣传栏目,制作科普节目,在科技活动周和重大科普活动期间应当免费播放科普公益性广告。

综合类和自然科学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宣传科普知识。

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单位应当制作、发行、放映科普影视作品。

第三十二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应当组织科技工作者和教师、学生开展科普活动。

具备开放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向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功能的陈列室、生产车间、实验基地、实验室和其他场地、设施。

第三十三条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项目承担单位或者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项目特点,开展相关科普宣传。

鼓励省科学技术奖的申报人提交相关的科普成果。

具备开放条件的省重大建设和技改项目完成后,应当提供向公众开放、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模型和展示等。

第三十四条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气象站、公园、医院、商场、车站、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的业务和特点,面向公众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传。

第三十五条大型洽谈会、博览会、重大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的承办单位,应当利用场馆和设施设置相关的科普宣传内容。

第三十六条居民委员会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定期向居民开办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婚育知识、公共安全、节约等贴近百姓生活的科普讲座,并设置固定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板,开展创建科普文明社区活动。

第三十七条鼓励大学生、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种科普志愿活动。

第三十八条每年五月的第三周为全省科技活动周。社会各界应当根据全省科技活动周的主题开展科普活动。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对科普经费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科普经费。

提倡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开展科普活动。

科普经费和社会组织、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财产,必须用于科普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第四十条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及有条件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并加强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的利用、维修和改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利用现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设施和场所,做好科普工作。

第四十一条利用政府投资建设或者享受政策优惠的博物馆、科技馆、青年宫、少年宫(中心)、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馆不得擅自改作他用。对青少年、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及残疾人应当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科技活动周期间及重大科普宣传日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经费困难的,同级财政应当予以补贴,使其正常运行。

第四十二条鼓励和支持省外、境外博物馆、科技馆到我省布展、巡展;向青少年、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及残疾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第四十三条获得县级以上科普奖项或者具有科普创作成果的,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普组织和科普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普组织,提高科普工作者待遇,改善科普工作者条件,依法维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应当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法定职责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第四十七条以科普为名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其他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或者贪污、挪用捐赠款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擅自将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普场所改为他用妨碍开展科普活动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9

作为科普基础设施之一的科普场馆,是指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常年对外开放、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场馆,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现行章程中有关博物馆的定义和分类,科普场馆的真正内涵应该是指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包括了自然博物馆、科学技术博物馆、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等,还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生态园、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等。而这些自然科学博物馆又被称为科技类博物馆,有收藏、研究和展教的功能,科技类博物馆的展教工作即为科普工作,也是其主要工作,因此又将它们称为科普场馆。

我国自1980年起,科普场馆建设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新时期(见表1),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政府提倡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下,我国科普场馆更是加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科普法》、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1998年~2008年间我国迎来了科普场馆建馆和开馆的高潮期,据统计,1998年~2008年10年期间建馆192座,占科普场馆总数的57%。大量科普场馆的出现,使得大众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科普场馆,而大量科普场馆开展教育活动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力也更大。

2我国科普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整体布局不平衡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对科学普及工作的大力推进,特别是2002年《科普法》、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后,我国迎来了科普场馆建馆和开馆的高潮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普场馆数量已经达到721家,场馆的新建和扩建主要集中于1998~2008年的10年间。在数量的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科普场馆在整体布局上却存在不平衡。据《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监测评估》课题组的统计,在全国科普场馆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共计有301个,占48.7%;中部地区8个省、市共计有179个,占29.0%;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计有138个,占22.3%。由此可见,我国科普场馆集中在东、中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各类科技博物馆的数量与规模也在全国居于首位,而西部地区科普场馆的建设滞后。在最近10年的新建馆中,东部地区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大型馆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此外 ,科普场馆建设规模也存在地区差异。面积的制约导致中西部的科普场馆在展览布局、展教内容、教育模式上都受到限制,该地区大多数展馆都属于基础科普类场馆,缺少专业类科普场馆,同时由于西部人口密度较小、高校数量较少、公众科学素养相对较低,科普场馆在寻求与社区和学校的合作上资源缺乏,财政投入也相对较少。

2.2 专业类科普场馆数量较少

据《全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监测评估》课题组的统计,在全国科普场馆中,自然史类博物馆165个,占总数的27%;科技馆(科学中心)240个,占总数的39%;专业科技博物馆105个,占总数的17%,其他博物馆108个,占17%。可见,目前我国科普场馆中的科技馆占了大部分,科技馆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几乎各省份都拥有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的科技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他类型的科普场馆如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数量少、参观人数少、很难开展相关领域的科普工作。

2.3 科普场馆财政来源和隶属关系制约其发展

我国当前的科普场馆,多为政府部门以及某行业财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资助而筹建,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某一行业的科技知识,立足于某行业的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史料的收集、研究和展示,但长期忽视了展馆对于公众教育功能的发挥,导致了社会各界不善于利用科普场馆。教育界对科普场馆教育的性质、特点、形式以及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以至于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对科普场馆的利用上还缺乏宏观指导,这也是导致了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发挥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2.4 对外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普场馆与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之间的沟通尚停留在表层,缺乏更深、更广的横向联系,这既阻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没能起到它对社会所应起的作用,同时也减弱了其自身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广泛接受程度。

3科学建设科普场馆的思考

3.1 整体布局分散化

基于我国科普场馆发展区域差异大,我国科普场馆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将科普场馆布局分散化的经验,设定区域布局分散化的战略。首先可以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设置在郊区或小镇的分散化。这么做可以避免继续把大量资源放在少数传统教育优势的大城市。其次可以从大型博物馆分支出科普场馆的分散机构,深入乡镇,科技具有更灵活的结构,使用新的互动技术,也可以专门研究某些主题(例如,天文学、气候变化或者农业科学),锁定特定受众,也可以先进行调研了解受众教育需求再设立相关的博物馆。通过分散化,可以保证地区可利用的博物馆数量增加,使得大众有机会接触博物馆的同时可以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这种战略的一个例子是英国,据ECSI UK(TE-英国科学中心的网络)估计,超过90%的英国人目前居住在距离科学或发现中心2小时车程的范围内。

通过科普场馆的分散布局,可以使得更多的受众接触到科普场馆,从而才能开展科普活动、达到科普目的。

3.2 教育理念全局化

在过去,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将知识向受教者的单向传递。而当今我国科普场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理念已经开始转变,普遍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帮助观众“学”。科普场馆的教育理念正在由简单的教育工具向成为帮助受众学习的互动场所而转变。

我国科普场馆虽然已经树立了“帮助受众学习”的展教理念,但是这种理念在全国并没有普及,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被认识。因此在科普场馆未来的发展中,教育理念应该考虑到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的教育理念,同时又应该兼顾大局,有全局思想,将先进的科普教育理念普及到全国各地。

3.3 模式增强互动性

目前我国科普场馆的教育模式互动性虽然大大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教育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将追求互动成为一种项目。

首先科普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它拥有种类繁多的展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直接观察和操作的物理展品。如果受众有机会观察和亲自操作展品,他们就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索展品的原理,对于科学原理的理解远比被动的听课效果要好。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设计了放大40万倍的庞大“细胞屋”科普项目,由观众自己动手拆装、移动细胞结构,亲自参与,加深对细胞的了解。在科普场馆的发展中,也应该加强互动化项目的设置。

其次,科普场馆应该尽可能的向受众提供人际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开发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的项目,使他们有机会在合作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此方面,科普场馆具有天然的优势,其自由开放的人际氛围,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众可以借助这种人际互动,从他人那里得到有用的信息,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或者与他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这种与他人共同协作的方式,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提高了受众参与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科普场馆的教育模式还应该使用新媒体手段加强互动性,使用视频、音频、互联网取代过去的图片方式,如温哥华科学馆开发了“互动电影”,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在一定的节点提供选择,观众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电影根据观众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通过这种电影的互动使观众对其中的科普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科普场馆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开展互动。

3.4 展教内容专业化

纵观几百年来科普场馆的演变历程,科普场馆整体建设呈现多样化、系统化的走向。尽管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几个大型的工业博物馆中,其丰富的馆藏使参观者无不为之震撼,但是随着科技与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来的博物馆几乎不断的增扩面积,也不能容纳下迅速增多的展品,于是出现了交通、通信、矿山机械、纺织、化工等门类繁多的专业博物馆。从科技的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来看,我国的科普场馆的内容也应当日趋专业化,专业博物馆要增多,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受众对于专业科学知识的需求。

3.5 受众区分对待化

受众的不同层面决定了科普场馆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影响博物馆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原因。受众(包括实际和潜在观众)由于知识水平个人背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对科普场馆信息传播方式与内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不同层面采用同样的传播方式,提供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大大影响科普场馆信息传播的效果,减少人们对博物馆的喜爱和向往,破坏博物馆在受众心目中的积极形象。因此,我国科普场馆未来的发展中的受众定位需要分析了解不同受众的特征,挑选与其吸收能力相符合的信息,采用与之适应的信息传播方式。

研究表明,对于传播过程来说,高学历者希望传播的知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解说严谨周密,信息含量大。而低学历者则希望解说简单易懂,轻松明了,对信息量的大小要求不高。受众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渴望获得更具体,有深度的信息。又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在思维方面又各具特点,科普场馆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比如,针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和简单性,设计比较简单而有趣的科学活动或游戏;小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因此可设计具体的主题活动,提供具体的材料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当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思维的抽象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科学实验或小组活动,从具体问题出发,为他们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做准备;高中是逻辑思维发展和形成的时期,还可以将具体问题深化,为高中生提供探讨科学、哲学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机会。

3.6 对外合作制度化

在未来我国科普场馆的规划应该由单一部门行为转化为群团行为,具有宏观管理社会各界参与大科普格局,形成科普教育社会化的新局面。这就要求科普场馆未来的对外合作中,形成可以遵循的规章制度,按照制度进行合作,有章可循才可以将对外合作成功的开展下去,科普功能才能很好的发挥。

我国科普场馆在对外合作的制度化中可以参考借鉴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模式。如在英国学校的校外教育基地众多,其中包括众多的博物馆,并且他们形成了非常融洽的合作关系。合作包括以下形式(1)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学校的学生到博物馆上课,由工作人员担任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并讲解(2)博物馆建有学生游艺室、中小学生校外教室,学校经预约可以带学生进这些带有各种专题性的教室内学习,由博物馆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当老师,介绍演示各种专题的科学知识,学生游艺室中有各种设施,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各种科学现象及原理获得感性的认识(3)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义务为学生讲解辅导。

参考文献:

[1] 何波.浅谈当代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创新途径[J].科学教育, 2008(8):116-117.

[2] 任海.科普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3] 谢娟、尚修芹.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J].科普研究. 2009, 6(3).

[4] 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09)(科技类博物馆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 孙春福.英国中小学教育考察散记[J].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4(1): 74-76.

科普馆建设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资料室;意义;问题;措施

国家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技术的创新以及知识的更新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知识前沿的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会更为严峻。基层图书馆作为科普教育资源的重要基地,其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及重要作用,积极普及科学理念、思想及其科学观念;二是向群众宣传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但就目前来看,基层图书馆科普资源仍比较缺乏,特别是部分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科学普及工作实践不能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日益强烈的需求,而基层图书馆资料室的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基层图书馆资料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以基层图书馆资源为基础建设资料室,能够为基层图书馆科普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基层图书馆资料室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及博物馆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社会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基层图书馆资料室建设可以有效避免资料室与图书馆文献资源重复建设,规范资料室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提高资料室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文献选择能力和业务能力,丰富社会文献资源内涵,优化馆藏结构,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参与资料室建设过程,图书馆采访人员与重点院系学科专业人员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及使用特征,对于开展基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从而实现社会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基层图书馆资料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管理。基层图书馆资料室往往在行政管理上隶属于各基层单位,不归属于图书馆业务管理的范围。这样,图书馆与资料室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往往缺乏整体的规划,文献采购缺乏沟通和协调,造成大量的文献重复建设,使本来就十分紧缺的文献经费得不到合理有效地使用。

2.资料室人员素质低。由于领导对资料室工作重视较低,认为图书资料工作谁都能干,因而资料室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学历层次低,很多人既不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又不懂各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大多数资料室管理人员由图书管理人员兼任,没有受过专门的文献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在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下,不知道有效利用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对文献出版及发行不了解,导致文献采购质量无法保证,盲目采购。

3.基础业务不规范。在采访方面,资料室的图书资料都由资料员自己订购,没有统一的订购计划,没有统一的安排,图书资料重复订购现象严重,复本量大,造成资金浪费。由于资料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图书分类编目工作几乎没有开展。多数资料室图书不分类,或用自创的方法分编,这给读者查找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4.文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基层图书馆资料室所藏文献只是具有专业上的深度和广度,但结构单一,文献资源基础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受观念、人员、Y料室设备等因素的制约,限制了读者的共享用,这就造成了许多有用的文献资料得不到应有的利用,而有需要的读者又不能利用的局面。

三、基层图书馆资料室建设和发展措施

1.提升管理水平。基层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专业管理人才,这些人才精通图书馆管理,有着丰富的图书馆管理经验,熟悉图书馆的业务工作。相较于图书馆来说,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大多数都缺乏专业知识训练和管理经验,平时只是做一些借书、还书等相对简单的工作,管理的水平和质量都不高。因此,在图书馆和资料室二者融合过程中,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可以为资料室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传授一些经验,帮助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加强业务修养。这样不仅可以使资料室的管理更加规范,也可以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2.优化资源配置。在传统的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往往比较封闭,同时资料室与图书馆之间也并不经常交流信息。这种情况就导致了资料室和图书馆购买的书籍、资料等出现重复。因此,如果图书馆可以派专人加入到院系资料室建设中来,就可以制定统一购书计划,订购资料室所需要的书籍,那么就可以极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使得资料室建设经费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缓解书籍购买重复的现象,进而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使得图书馆建设工作更加高效、科学地开展。

3.加强信息化建设。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资料室在这方面的建设则相对落后很多。作为基层图书馆的有益补充,资料室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应该迎头赶上。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发展道路使院系资料室的各种文献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并且能够使图书馆与资料室之间相互弥补、相互促进。这样一来,既能够使资料室的发展跟上图书馆发展的步伐,又能够节省大量经费,更重要的是便于群众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多的、针对性强的文献资料,节省大量宝贵时间。

4.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基层图书馆资料室在传统的服务上面要有所创新,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包括定题服务、推送服务、咨询服务、原文传递服务等等。这方面的服务多见于图书馆等大型图书情报机构,而在资料室中开展的则少之又少,这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因此,应该加大对资料室的支持力度,为资料室开展服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层图书馆由于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规模,奠定了它在社会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主导着整个社会图书情报的相关工作。正因为如此,基层图书馆资料缺乏针对性,需要资料室的配合,为此,需要加强资料室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其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