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的历史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的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设计的历史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1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历史;概述;发展;特征

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和概述

远古时期的中国,就已经存在了“设计”这个意识,只是当时的人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比喻罢了。从古至今,各个阶段的设计艺术我们都可以用简单的言语来巧妙表现当时的设计风格。正是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文化做基石,中国现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才能紧跟世界的潮流不断发展。

环境艺术不是纯欣赏的艺术,是人创造的、人类生活的艺术化的生存环境空间,而“环境艺术设计”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注重的是环境的实际品质,并不关心这类概念,对其理解一般还停留在凭经验和情绪化的描述上,环境艺术理论也没有引起设计师和理论家的足够重视。环境艺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种,它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变化及历史变迁常与建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极为类似,但它们还有着很大的差异。

二、 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出现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官方建筑、民间建筑和公共建筑当中,艺术设计风格受西化影响较重,尤其是受“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十分强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较快,提出了“独立自主、勤俭建国”的方针,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也提出了重在追求功能,强调使用的原则,以朴素大方、自然为主,突显出建国初期的简朴风格。80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起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建设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德发展高潮,这也给环境艺术设计尤其是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这时,各种发展格局也一一被提倡出来:一是强调和追求传统风格和民族形式;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三是简洁大方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以上这三种设计风格,之后经过演绎、流变,现今仍然广泛流行与各类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

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设计师们对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意识有了必然提高,也促使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诞生。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2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孕育、萌发形态

从晚清洋务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主要经由5条办学道路曲折地发展。包括晚清的洋务学堂,外国教会学校的工艺传习所,清政府“新学”中的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民国前后实业教育中的各种习艺学校,以及一批留日留欧学生回国后,在高等美术院校创办的工艺美术教育。不同的办学道路缘于不同的目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其中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是这期间主要的教育形式。

工艺教育:清末民初各种形态的工艺教育,孕育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产生。为培养工厂、机器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继洋务运动的工艺学堂和教会创办的工艺院之后,不少工科学堂开设与技术、工艺相关的课程,中国学校式工艺教育随之兴起。工艺教育不同于艺术设计教育,它出现早、概念比较含糊,其宽泛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艺技术和造物领域,突出职业性、生产性,具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特点,成为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细化了的各种职业教育形式。而艺术设计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逐渐从工艺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独立的体系。工艺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形态,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初期都曾出现过,为艺术设计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手工教育:为补充工艺教育的不足,1903年清政府于中、小学及初、优级师范学堂加设手工课,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对工艺教育、手工教育的专业设置作了具体规定,包括土木、窑业、染织刺绣、金工、木工、漆工、电器、机器、造船和图稿绘画等科目。专业涉及整个工业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与艺术设计联系密切。尤其图稿绘画科,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反映出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工业化生产特征。我国手工教育的普及是在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正式实行新教之后,为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困乏,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率先将原有的图画手工课,晋升为图画手工科(专业),开设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用器画、图案画及金、木、竹、漆等工艺类课程,开启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标志我国专业化手工教育的开始。此后,各类新式学堂大都设立此类课程或专业。手工教育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是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过渡。手工教育作为普及性基本技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和师范教育中开展。手工教育重技能培养,与追求创造精神的艺术设计有根本区别,但是他们之间部分目标、教学内容和工作对象是相通或相同的,是设计教育萌发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案教育:与职业性工艺教育和普及性手工教育不同的是图案教育。辛亥革命后,中国新式美术教育迅速发展,除原来的师范类美术教育外,一批独立的艺术院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艺术型设计教育的重要源头。1918年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平美专成立,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和图案科系,是中国图案教育的发端,此后图案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发展迅速,1921年上海美专增设工艺图案科,1928年林风眠等创建杭州国立艺专,下设绘画、雕塑、图案三个专业系。“图案”作为艺术设计的专用名词源于日本。我国最早留学日本、从事图案教育的陈之佛曾将图案解释为“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这里的图案是制作物品之前的设计稿,已经是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的设计了,与今天的“艺术设计”很接近,与工业设计大致相同。但是,这种设计与制作的人为拨离,和“图案”一词字面的局限,致使图案经常被理解成“装饰纹样”,随之缩减为纯粹纸上的纹样训练,最终被工艺美术教育所取缔。因此,图案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设计教育,而是设计教育的雏形和初期阶段。清末民国50年,尽管出现了各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或征兆,也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但教育规模小、分散,社会影响不大,不足以推动行业及教育的发展,传统“艺徒制”仍然是技艺传承的主要形式,而图案教育的纸上谈兵,手工教育和工艺教育的重技轻艺、忽视创意,都反映了设计教育初年,曲折的经历及举步维艰的初创局面。

艺术设计教育探索阶段的工艺美术教育

1949年新中国伊始百废待兴,工艺美术作为出口创汇和文化事业受到重视和保护。全国性工美行业调查,国际民间艺术、工艺美术产品交流展,成立手工业联社和专门的工艺美术管理机构,提出“适用、经济、美观”三项基本原则。确定“工艺美术”的概念:作为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工艺美术的内涵扩大了,除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外,增加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50年代初,国家将旧中国分散的、教学性质相近的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统一为工艺美术教育,并建立起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配套的高、中、初三级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和教育人才的培养。从50年代至80年代初,全国有独立的工艺美术高校1所,设有工艺美术系科的美术学院6所、艺术学院5所、工科学院5所,开设的专业包括陶瓷、染织、服装、家具设计、漆器、装潢、室内装饰、装饰绘画、装饰雕塑、商业美术、书籍装帧、工业造型等;中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并掌握某门专业技能的一线专业人才,1956—1975年,全国有此类学校18所,开设专业主要有工艺绘画、陶瓷美术、染织编绣、漆器、金属工艺、日用品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装潢美术、玩具造型等,这类学校由各地区行业部门管理,专业设置与行业对口,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工艺美术企业工作;除全日制院校教育外,70年代工艺美术职工教育机构出现,职工大学、中专和技工学校及行业组织与教育部门合办的职业高中,保证了全国各地区大批工美生产技术工人的培养。

50年代,正是德、英、美、日等国大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代,其中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最典型。中国紧随其后,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国美术学院图案系,合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直属文化部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专门培养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和设计理论人才,作为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校,它的体制体系一直是我国艺术类设计院校的基本模式。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创办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成为新中国工科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遗憾的是这类学校太少,中国十几亿人口,只有一所独立的高等设计院校(其余都以工艺美术科系的形式夹杂在艺术等其它类高校中)和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以传统手工艺教育为主,现代设计的内容很少。尽管如此,业内还是有人提出,在全国多建几所工艺美术高校,各地要有分工和特色,除北京外,上海、四川、云南等地也要办。遗憾的是终止了这一切。

总之,建国至20年,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格局初步确立。教育规模扩大,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日益完备,同时逐步形成了地区、学校间鲜明的特色,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学科结构等。最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成绩和特色的形成基本是自主探索的结果,与清末民国设计教育受外国影响不同。正因如此,这段中国特色的办学经验弥足珍贵和重要,尤其是60年代设计教育的调整、压缩和提高,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反思

艺术设计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活动,纵观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史,始终受到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制约与影响。80年代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致使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过渡。首先是“工艺美术”这种将手工艺活动和现代工业生产综合在一起的概念遭到质疑。其次是“工业设计”的崛起,用“设计”的概念表述现代社会机器生产的造物活动,成为人们的热议,是“工艺美术”还是“工业设计”?这场讨论始终没有定论,但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问题的关注,开始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外延、基本属性以及反映在教学上的特征和要求。

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率先开设工业设计专业,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加速了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由7年前的20所猛增至200余所,而且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远超过艺术院校,两种不同课程结构的办学模式,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艺术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设计已经不是艺术设计的全部了,它和环艺、视觉传达设计等门类一样,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部分,“艺术设计”取代“工业设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1998年国家正式改“工艺美术”为“艺术设计”,学科定名为“艺术设计学”,但研究生教育却又把它定名为“设计艺术学”。不同名称反映不同的认识分歧,反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研究的成长与异动。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不晚,造成发展缓慢、落后于欧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情不同、先天不足。中国的艺术设计产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母体中,既无工业基础又无成熟的商品经济市场;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工业化、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至今尚未真正完成,企业对设计创意的需求远远小于对商品广告的依赖。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点毋庸置疑。发展初期的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带有跟随性、实验性等缺少内生性和竞争性的缺点与问题。

首先,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利益驱使,各类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一哄而上,其中既有艺术、工科类院校,也有师范、综合类学校,甚至还有农、林学院。严重的失控与盲目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教学整体实力的削弱,已经成为当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教育的另一种倾向是,重技轻艺、忽视理论研究。这其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它已经是中国设计界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也是影响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一个独立、比较完善的艺术设计研究机构,学科研究多半通过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完成。近十年来有所好转,无论是设计概念、原理等基本理论研究,还是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分述理论研究,或是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工艺学、材料学等应用理论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浮躁、功利、短视和观念陈旧,研究方向的分散零碎,理论队伍的参差不齐,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3

1环境艺术设计史与园林设计史

1.1环境艺术设计史

人居环境的营建历史与建筑史、规划史有一定的区别,它是以人类对环境的营造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设计史。何为环境艺术史?虽然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史学家对此概念持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可以从中总结出,环境艺术设计史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即是一部研究“人类栖居形态演变、营造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思想发展的历史”。事物越往前发展,其研究也就愈深入和进步,其研究门类也就越来越多,对设计史的研究也应如此。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史其本身继承了其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研究是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江滨编著的《设计概论》一书中将室内设计史、公共艺术史、园林设计史、景观设计史等统一规为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范围。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它不仅涉及史学框架和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研究,还涉及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方面。总之,它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工程科学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它提供了一种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新视角和方法,即一种新史学范式和新通史观念。”

1.2园林设计史

园林设计史包括园林设计、园林历史和园林设计史三个方面的内容,但它们三者之间即相互作用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一方面园林设计史是对其具体的园林设计所进行的一门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又是以人类文化形态史研究作为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出发点。从狭义上来说,园林设计史是研究园林设计的渊源、演变过程、发展规律及其设计特征,以物化来阐析园林设计的外部形态、格调、体系,以及园林设计师与园林工程技术发展的一门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园林设计史即是在一个人类历史的框架范围里,以尽可能宽广的人类活动为背景去探索和理解园林设计的研究。以园林设计为出发点,来研究园林设计的历史特性和其研究线索是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内容。园林设计史它不仅只是研究园林设计的历史,还是一门研究一系列园林设计手法的学问。

2景观设计史

“一项人类如何改变外界物质环境的历史”,是《辞海》对景观设计史的最好定义。直到20世纪以来景观设计史才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托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借鉴和导入其他学科的历史证据。如导入和借鉴园林设计史、建筑史、考古学、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等。景观设计史的研究由于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引申出了多样的研究视角。这些研究视角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视角产生极大的影响。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一方面“涵盖了景观的历史与发展,包括研究景观感知的变化以及景观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变革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如运用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来对景观图像进行研究。随着“历史景观的分类和评价兴起,景观的审美和生态、遗产和游憩价值成为制定保护和管理政策的一部分。”

二景观设计史与环境艺术设计史的区别

从两者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在某些方面虽然包含景观设计的概念,但是景观设计史并不是全部包含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中,确切地来讲,景观设计史只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一个领域,但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史与园林设计史交叉研究的范畴。在当前大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人类聚居环境危机感的驱动下,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趋于对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研究,更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过程设计研究。而景观设计史是建立在其视觉艺术美特征基础上,而不是倾向由于环境危机问题引发的历史研究。景观设计史和环境艺术设计史两者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研究人类所居住环境的两门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

三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对景观设计史的影响

1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的相同点

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它们三者都是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的历史研究。历史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智性的形式,而这三者是这种形式的一种探索类别。环境艺术设计史、园林设计史与景观设计史与其它历史研究一样是所谓“历史”研究家族的成员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史本身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独特子集,具有交叉性与跨学科性的关于研究自然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观点,是对人类栖居形态的演变、营建工程技术进步和环境艺术设计思想发展历史的专门研究学科。环境艺术设计史不仅揭示了自然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剖析了因为人类活动而所导致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这样人类可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便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园林设计史是研究园林的变迁,以研究“第三自然”为出发点的研究,园林是从人与自然的共生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研究,“是人类用自然材料建造的用来代表关于自然的主题的作品。”可以说,园林设计史也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来进行学问研究的。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也是把自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的,是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去认识和理解自然,把自然进行升华。

2环境艺术设计史对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影响

当下,在环境艺术设计史研究大的背景影响下,园林设计史研究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视角,同时许多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兴的研究观念。如近年来研究园林设计史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偏重,提出了大量的以针对地域环境的变迁史视角的研究和园林设计史对自然观的阐释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的关注,以及园林设计史中对社会情境分析的研究成为园林史的主流研究方向,以上这些例子的研究视角举不胜举。跨学科研究是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史的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环境艺术设计史就其性质来说属于边缘科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的研究方法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吸收营养,启发其研究,使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更具科学化、理论化。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不仅兼具有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研究特点,并形成了其研究特色。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文化景观,而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因其自身的特点,须结合其文化史来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常把历史文化的系统性分析研究作为对园林设计史的阐释。环境艺术设计史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促使和影响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这样使园林设计史的研究走向多元、开放,使得园林设计史研究在关注园林设计本身的同时,也更专注于多学科多元交叉问题的探索。因而使园林设计史所涉及的范围和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的宽阔和丰富起来,其学术研究深度更为提高,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也更为深入。

3园林设计史对景观设计史研究的影响

园林是人为的景观,园林是围合的景观。在某种程度上,园林设计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筹。以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为例,传统园林设计在前,景观设计在后,传统园林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基础,传统的园林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雏形。因而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和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研究内容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也会受到园林设计史研究的影响。近年来学者对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愈加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研究视角中,园林设计史研究与景观设计史研究存在交叉,因而景观设计史的研究可以借鉴园林设计史研究的成果,促使其研究向前发展。如研究我国传统园林设计须考虑政治与其的关系,因为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有意无意受到当时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很多传统园林设计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而呈现出某种设计偏向。景观设计史研究和园林设计史研究一样,也须考虑其当时的阶级因素,也可从政治的意识形态视角出发而进行深入地探讨。因而园林设计史研究的视角可以借鉴到景观设计史的研究中去,扩宽其研究的思路,同时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也影响着景观设计史的研究方法。

四中国景观设计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我国景观设计的起源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我国的园林设计对我国的景观设计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的景观设计发展也和其他国家的景观设计发展一样,经历了从起源、发展到高潮的三个阶段。

1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设计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是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景观设计又要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景观是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构件。景观是环境中最活跃的、集中的、优化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实现这一条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可通过对环境景观的特征和特色成因进行剖析,从而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已有的环境资源,加深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景观设计对于某一特定的环境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社区、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平衡。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使人们杂乱的生活环境变得有条有理,宜人的景观能使所处环境的人们感到舒服,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们新兴的学科,在我国的兴起时间并不算长,设计师的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城市公共环境领域,近代以来,如辛亥革命以后,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相继出现了一些公园和城市广场,像广州的中山公园、汉口市政府公园及南京的中山陵前广场等,在相当程度上都沿袭了我国的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这些设计作品有的是在原有的景区或古建园林的基础上扩建或改建而成,而以这些为代表的公共环境设计作品,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及“都市田园化和乡村城市化”的概念的推动下,严重阻碍了对传统造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我国后来城市景观创作的先天不足,空洞、毫无中国特色的后果,但是,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经历了改革和探索、模仿与反思、兼容并包与共生三个阶段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如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中心、广州陈家祠广场、上海延中绿地等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景观设计是一种复合的系统设计,如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即包括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还包括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人文系统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在于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常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景观设计与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间互为联系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是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雏形。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以研究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出发点的,只是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已。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设计实践活动都有许多的交叉,这种交叉在城市的外部空间设计方面尤为集中体现,这种外部空间的设计可称为“景观设计”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设计”。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继承传统的园林设计、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并与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包括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种学科融合的复合设计体系。环境艺术是以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契机,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为设计核心,注重外部空间设计的人文质量的设计学科。由于有“环境艺术”的介入,从而丰富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景观要素。我国现代景观主要出现在城市,投资大、范围广,它是依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特点建造而存在,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为景观设计锦上添花。

五结语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4

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认识

从传统艺术来看,其具有历史的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应的文化精神传思想承。而艺术特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民族的精神不断进行弘扬,实现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延续发展,但是根据当前的艺术发展形式来看,传统艺术则是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段以及蕴含的民族精神来不断向前进行发展。而现代设计艺术则是一种创新的体现,但是其本质的民族精神却离不开传统艺术的主旨,因为传统的艺术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它在历史的变迁中被遗留下来,主要是它具有的独特民族精神值得大家去不断的研究。相应的现代设计艺术则是根据民族精神的发展与物质因素的交融,这些构成成了现代的艺术发展形式,而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不断的发生演变,通过历史的洗刷,传统的地区民间艺术正在不断浓缩精华,而现代的设计艺术则需要在不断地浓缩和筛选中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恒定,然后这些留下的精华则是继续成为传统艺术的延续。

东北地区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关联性

众所周知,东北二人转是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艺术,其在赵本山老师的带领下逐渐变成当前的艺术文化主流,其观赏价值很高,但是其发展确是非常坎坷,因为很多的民间艺术在艺术的发展长河中逐渐消失。从东北的二人转中可以看出,生活在东北人们生活现状,从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艺术可以看出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因为人类的历史在不断进步,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传统的民间艺术不断进行浓缩变化,而现代的设计艺术则是在以前的传统艺术上不断进行创新,并且结合当前的时展现状,以艺术人的眼光来对传统民间精神的延续。因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进行模仿和继承,因此对于东北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来看,二人转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的艺术欣赏,但是在不同的传承者对其艺术的诠释观点不一,造成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始定的关联性,在现代设计的艺术中离不开传统民族精神。

东北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的延续性思考

在对东北现代设计艺术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是所有的现代设计艺术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肯定,要从根本上符合历史的发展,这样其相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才显得更加有意义。所设计出的艺术需要根据传统的标准进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是以传统的思想作为基础,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后存在着相互交叉与统一的关系。所以东北的现代设计艺术从创造与发展的本质来看,其实是东北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延续,同时当前的设计艺术会成为将来历史的发展传统,随着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东北传统民间艺术在不断地进行沉淀其内在文化,因此在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上要明白的是设计传统不能长远的发展,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因此对于东北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要结合历史的发展因素,同时还要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来进行现代设计艺术的研究。

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化的精粹还是文化的内涵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民间传统文化,使得现代艺术设计也应具备浓厚的中国特色,使其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设计时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不能泯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本文主要探讨了东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延续,探讨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方向和出路,从而在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构建出现代设计艺术。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周慧赢 (1982.7-)女,黑龙江牡丹江市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梁世磊(1982.8-)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讲师。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5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我们熟悉的艺术样式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等之后,影视艺术跃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影视艺术虽然是相对较晚出现的,但是却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影视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他们是以直观的画面影象表现事物运动的,首先电影艺术的现代性特征在于它们既是技术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它们以技术的影象为媒介,实现的是与现实世界的审美联系;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现代性特质还在于它们运用技术性的媒介实现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在电影艺术语言中既有小说戏剧的故事、人物,又有音乐的节奏、韵律、还有绘画上午构图,雕塑的造型等等。它是一门综合了各种艺术语言的艺术门类。它借助科技的手段,采用动态的画面与声音的组合使物质现实复原来反映生活,其艺术语言符号可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这个综合体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部包括在内,并加以创造性的吸收和消化,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动态的、具有三维立体感和逼真视听效果的视觉世界。各种造型元素自然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

写意是本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写意本为中国画中的绘画技法,是指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对象的意态神韵,而人物造型的写意是指当一定的形象比生活的还原更有符号价值的时候,通过象征,比拟,抽象的手法使真实的形象更诗化,重在刻画人物的内在,也更注重形式美。写意的造型设计,较多地运用在古装影视剧中。例如贾静雯饰演的《至尊红颜》,它的人物造型设计可圈可点,但是作品没有刻意交代具体的历史事件,剧情并没有限定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不强调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剧中的人物造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也会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完美的表达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戏中的武则天是清纯善良的。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历史事实。而是就武则天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而弱化不适于表达剧主旨的事实。影视中的服饰是根据剧本和导演对剧中的人物和事情的描写、刻画而进行设计的。影视服饰不同于舞台上的戏曲服饰,戏曲服饰经过几百年的沿袭旧制已成为人们认可的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种外在手段。影视服饰忠实于生活,设计依据就是生活,到生活中进行社会调查,成功的服饰设计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电影语言必不缺少的一部分。影片中的角色服饰的构成不是中国传统服装基本元素。为了营造超级视觉效果,吸引现代大众的眼球,在角色服饰设计上,要在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达上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功效,我们设计师不能不做出认真的思考。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化和象征化上,与作为一种对角色心理的外在化表达的媒介相比,在影视中服饰更多时候被应用在对角色的形象的塑造与衬托上。在服装上,完全是以色彩来表现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情感。武则天最喜欢的服饰色系浅淡,主色调为白,蓝,粉红三色,目的在于表现人物的个性之纯澈。尤其是白色,剧中的大部分时间所穿的均为白色,充分演绎了她的纯情

写实即使利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自然本身。影视中的写实的造型设计就是真是的记录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通过较为真是的模拟当时的着装打扮,力求逼真的再现,重在表现人物形象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写实造型设计的艺术魅力写实的造型设计多见于历史正剧,如《贞观之治》历史剧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内容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反映,剧中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都是于史有据的。历史剧要遵守历史主义的原则,因此剧中人物角色造型要有历史的可信性和真实性,要具有历史时代的鲜明烙印。这就要求忠于历史,逼真地展示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的精神风貌,而写实的造型手法刚好符合这些要求。写实的人物造型设计还经常出现在由古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当中。古典名著中对人物形象的详尽描述,为角色的造型提供的原形,角色的设计根据文中的描写而定,而书中的描述又是根据历史而定的,因此,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的人物形象也是以写实的风格为主的。

两者都有长处也都各有所短,将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可以使两者取长补短,注意历史真实的同时又强调造型的形式美,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可以使人物形象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即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加入写意的创新,在写意的同时又不忽视历史,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将历史和创新融合,既保持了历史感又加入时代感,使角色形象更充分,更完善,具更强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角色得到更完善的表达。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6

关键词:历史城区;公共艺术;特色定位;设计思路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3-0087-03

The Public Art’s Characteristic Orientation and Building Thinking of History Urban Area, Taking Tianjin as an Example

ZHANG Xiao-kai, SUN Yuan-yuan, SHANG Jin-kai

(School of Urban Arts,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presentation and problems of history urban area, Taking Tianjin history urban area as an example, discussing the building thinking,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and natural context of Tianjin history urban area, having a study on urban unique factor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public art’s appeal of Tianjin, lead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 orientation, pointing out the building thinking of Tianjin history urban area.

Key words :history urban area; public art; design orientation; design thinking

Internet :.cn

一、公共艺术简述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广义的公共艺术是指能够表达公共艺术的题材的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如雕塑、城市设施、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狭义的是指造型艺术中的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在欧美及日韩国家公共艺术被定义为“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年轮”等,公共艺术被广泛应用到公共环境中,体现着当代艺术的特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公共艺术才被引进中国。

(二)公共艺术中公共性

四川大学雕塑家朱尚熹教授认为:“公共艺术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是都市中最普通的市民……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理念的核心是参与性。”参与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公共艺术的决策与管理, 要体现出公众参与机制;二是公共艺术作品要与公众互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价值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完善而凸显,普通市民对公共环境中艺术品位的要求日益提高。

二、历史城区公共艺术发展特色缺失

天津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对天津历史城区内的公共艺术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公共艺术对天津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美化城市、展现城市文化等作用,但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缺失

公共艺术缺乏公众的参与,这似乎是全国所有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通病。关于这一点,天津大学董雅教授有过论述,认为天津公共艺术公共性缺失与公众参与意识的淡薄。很多地方在大力发展公共艺术的同时,为了求快求成绩,管理决策部门聘请几个专家评审一下就直接上马,等建好了民众也未能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对公共艺术作品也是不明其里,公共艺术未能起到其带动城市文化品位、带动市民艺术品位的作用。

(二)公共艺术建设系统性不强

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体会的很深刻。天津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轨道。但是公共艺术的布局不均匀,如天津西站、市文化中心等重点区域仅有个别甚至完全没有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的主题分布没有系统性,随建设主体的不同主题的随意性很大。公共艺术建设的多不见得能够给市民、游客以完整的印象。这需要管理部门从规划与布局的角度进行系统综合的总体控制。

(三)作品趋同,特色缺失

天津的公共艺术应该是根植于天津本土文化而生长出来的,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产生情感共鸣、行为互动,才能真正的把艺术带入到公众中来。这样的公共艺术本身就是原创的,有地域文化内涵的。但实际上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个别作品直接复制世界著名雕塑。对于这种复制,不仅不能起到公共艺术应有的作品,反而更显得城市艺术品质缺失,没有特色。

三、历史城区公共艺术特色定位研究

(一)历史城区公共艺术定位思路

历史城区公共艺术的特色定位主要从城市的文化语境和城市的特色元素两个方面入手,从文化语境和城市要素中寻求历史城区的公共艺术特色,并根据历史城区的公共艺术诉求,进行历史城区的特色定位。(图1)

(二)天津历史城区的城市文化与语境

1.天津的历史文脉

漕运文化:天津市港口城市,城市中心有79公里长的海河经过,京杭大运河贯穿天津,自明朝以来一直是北方重要的漕运基地。漕运文化是天津历史城区的重要文化之一。

租界文化:在清末民国年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天津是当时的九国租界。不同的国家在租界内执行不同的制度,大搞建设,为天津市留下了九国风格的各式建筑和生活。到目前为止,租借文化对天津市仍有重要的影响。

工业文化:天津市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我国解放后工业的发展地,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工业产品都是从天津生产的,如第一台无轨电车、第一台自行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块手表等等。

2.天津历史城区的自然语境

“水”是天津历史城区的核心自然语境。天津建成是因为漕运文化,加之天津主城区主要从三岔河口发源,沿海河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天津有史以来就是重要的港口,海和河交汇形成了天津历史城区的自然语境。

虽然天津也有盘山等燕山山脉,但是山的自然语境离天津主城区较远,只能作为天津市的后花园存在,而不能真正形成天津历史城区的自然语境。

3.天津历史城区的社会文化

市井文化:由于天津以水、漕运为基础,因而形成了洋洋大观的码头文化。由码头文化的带动,逐步在码头周边形成了大碗茶、各种曲艺、饭庄等各种从船上下岸后生活所需的配套。人来人往,形成了丰富的市井文化。

儒雅文化:跟天津市井文化相对应的,是天津的儒雅文化。天津市由于离京城较近,受北京皇家文化的影响,文人结社之风也很兴盛。特别是随着京城遗老遗少、各级官员来天津生活养老,也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汇,形成天津的文人文化。

天津现代化与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天津市的现代化发展,天津市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城市现代化气息越来越多,天津历史城区也是天津市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历史城区也正在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图2)

(三)天津历史城区的城市特色元素

1.中西合璧的历史风貌建筑

天津市共有877座历史风貌建筑,历史风貌建筑风格多样,历史悠久,这些当年租界内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历史城区的重要视觉元素。(图3)

2.沿海河布局的历史城区路网

天津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沿海河两岸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天津城市结构是以海河为基准线的。正如郭力君先生所说的,天津市是以海河为主轴线,以子牙河、新开河等为辅轴线的城市轴线结构。河流的自然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天津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加之在九国租界时期,各国租界基本上都是垂直或平行于海河沿岸而建,从而也推动形成了以海河为基准的空间布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城市结构的放射状发展。(图4)

3.“红―灰色系” 的城市色彩特色

天津传统的城市建筑的色彩,如鼓楼、普通民房中使用的红色砖块等大都是红色。五大道地区等租界内的小洋楼等大部分也是使用砖红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因此,红色系是能够反映天津城市人文特色的城市DNA。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国际主义风格的无色系已经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色彩语言被世界各地所运用。天津历史城区也如此。在红色系和无色系的交互作用下,其他色系的城市色彩就是天津历史城区的点缀色。(图5)

4.中式为主、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

中式的生活是天津人最基本的生活模式,不过由于地域背景和文化的不同,天津人的中式生活有自己的特点、特色。同时近代西方力强的入侵以及九国租界的历史,使得天津人在100年前开始接触西方生活和西方文化。这一传统在天津也逐步遗留下来。至今当我们走在五大道或者意风街的时候,都会恍如在欧洲的感觉。

(四)天津历史城区的公共艺术诉求

1.提高公众的参与与互动,讲述自己的故事

让艺术融入到天津人的生活中去,是亲入,而不是侵入。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理念的核心是参与性。天津人最爱说的一个词是“惹惹”,天津人也爱惹惹。天津市的公共艺术群众基础是很好的,如果在公共艺术的规划与设计中能积极的引入公众的参与与互动,无疑能尽快的让天津市的公共艺术从传统的雕塑实现华丽转型。

公共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强加给老百姓,而是融入到天津人的生活、文化、城市内涵中去,体现天津人自己的喜怒哀乐、天津自己的文化内涵,讲述天津及天津人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公共艺术史真正的亲入。也能全面提升天津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更能让公共艺术提升天津人的艺术品位。

2.展现天津历史城区的特色与个性,提升城市魅力

天津城市内涵丰富,这在前文的论述中已经充分说明。实际上天津城市历史脉络、自然语境、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已经是天津历史城区公共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能抓住这些能代表天津的事物,应用到天津历史城区的公共艺术规划与建设中,就能体现天津市的特色与个性,就能形成综合效应,展现和提升天津历史城区乃至天津市的城市魅力,提升天津城市的文化品位。

(五)天津历史城区公共艺术特色定位

通过前面对天津历史城区公共艺术诉求的分析,我们认为天津历史城区公共艺术的特色定位应该做到以下二点:

1.以天津历史城区特色城市文化为基础的,突出城市品位与文化的、让公众能够参与和乐于享受艺术氛围的公共艺术。

2.以“天津人自己的城市语境”为背景,讲述天津人自己的故事。形成天津特有的地域公共艺术,而且是原创的。

四、天津历史城区公共艺术设计思路

(一)以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线,讲述天津自己的故事

以水文化为主要贯穿思路和表现形式,“上善若水”。以天津历史城区文化、海河文化(漕运、码头、海洋、市井等)为内涵和特色,体现城市个性。 以水为主线沿天津历史城区发源地――“海河”的沿线进行设计,结合有天津个性的主题文化界定设计元素。

(二)以天津的历史城区的语境为主题,规划建设特色公共艺术

以天津传统民俗题材漕运、茶馆、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公共艺术的创作。结合公共座椅、游乐互动、拍照等形式体现公共互动性。

以天津传统文化题材篆刻、书法、泥塑等艺术形式进行表现,结合水景来进行表现。表现形式:具象与抽象现结合。

以天津近代工业题材代表性产业、代表性场景、代表性物件、代表性人物等。

国际化贯穿其中,不是指对国外的形态模仿,而是国际化通用的表现形式与手法,让天津市民、全国人民、外国人同样都能感受到天津的故事与魅力。

五、结语

总之,用公共艺术展现天津历史城区的古代、近现代、现代、未来。让人们思考历史、记住历史、回味历史、传承历史。展现天津历史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内涵。体现城市品位和城市气质,让天津的城市名片更加响亮。

参考文献:

[1] 朱尚熹.以公共艺术替换城市雕塑[J].雕塑,2004(5):54-55

[2] 董雅,陈高明,王小荣.天津公共艺术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北方美术,2010(3):69-72.

[3] 郭力君.以海河水系为轴线,塑造天津城市形象――简论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形象塑造[J].北京规划建设,2003(6):116-119.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7

关键词: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ology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sign to observe and study of China's long the development of handicraft industry activitie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dustrial design professional study the problem in; For both design major area of study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enrich students' professional study of idea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process art history,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1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介绍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是美术设计专业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课程学习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了解不同时期工艺的造型、色彩、装饰以及审美思想特征;笔者在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艺术生)的特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此谈些体会和见解。

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主要教学结构看,除了田本的主要优点得到发扬之外,还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这一局限突出表现在过于关注上层社会的用品和艺术品,忽视一般的日用器皿、工具和用具,这显然与工艺美术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息息相关。正如上文所说,我们理解的工艺美术是“应实际生活之需要,于各种器物上施以美术之技巧或装饰者”,那么,在古代只有上层社会才有财力物力把“美术技巧或装饰”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下层社会所需要的日用器皿、工具和用具大都朴素实用,它们的设计生产状况必然受到冷遇。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却遭遇矛盾和困惑。因为随着设计教育的“开放”,西方新的教育理念强烈地冲击着工艺美术教育的领地,使“工艺美术学”这一原本就是外来的概念变得与时代难以合拍,结果是学科名称被替换。

2《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

对这门课程,普遍的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大体发展脉络,再重点讲授各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强调辨认各个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纹样与器物造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种艺术风格,分析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教学,可以实现以下课程教学目标:第一,让学生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及各种工艺美术的类型、造型、装饰和艺术特点。第二,认识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与工艺美术的关系,把握各时期工艺美术的审美格调、美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三,理解各历史阶段工艺美术的时代风貌及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发。第四,要求同学们能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现象深入研究,做出自己的评价,并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模式相对固定,这种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方面的原因,老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仅是被动听,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也不会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听过之后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学”方面的原因,学生普遍不重视理论课,认为学习理论课没有实际用途,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能成为好的设计师,没有认识到优秀设计作品的产生不仅要依靠表面形式,更是源于它的内涵—设计师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可能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手工艺,没有设计。其实,站在设计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漫长的手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优秀设计作品。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

3《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3.1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课堂气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有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课堂气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很好地营造这样的课堂气氛,把声音、图像、文字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时,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且由于多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一跃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可以播放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内容有关的影视剧,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唐代的艺术特征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剧《大唐盛世》片段。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包容和自信,从而理解那时的艺术特征是丰满圆润,是那样的华丽高贵。再给学生播放图片。比如书法、器物、石刻、壁域、服装等,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进而加以说明,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地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实践证明,在多媒体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加强与相应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联系

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课程中要讲授各个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品的造型、装饰、色彩等特征。无论是对工艺美术作品的造型、装饰结构的处理,还是对材质、工艺的运用,其实质都可以归纳为是对作品形式的改变。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品上有普突出的表现。虽然受我国古代“重道轻器”的思想影响,古代设计理论的构建没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但这些理论思想在我们的器物上是有着完美表现的。

例如,当讲到秦汉时期画像石画像砖的时候,介绍其中一幅弋射收获画像砖,画面上水中游鱼与空中飞鸟的构图很自然地跟同学们就提到了现代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的木刻Sky And Water(天与水I),从而展开了关于从契合到渐变的讨论,学生反应也很热烈,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

总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是关系学生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提高的课程,在设计观念和教育观念变化较大的时期,这门课教改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刘伟生.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探析[M].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04):102-104.

[2]程娥.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3]尚刚.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探讨

在现实中,伴随某一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居民相应的生活条件也会随之提高,虽然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对居住环境相应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起着客观的推动作用。近些年,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进步,从本质上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包含在社会意识的范畴中,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环境因素设计的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好比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它为环境因素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它们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在紧密相连,只能从主观因素和整体发展方向去探讨,才能使这种研究不论从理论意义还是实用价值方面得以深远。

1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1.1环境艺术设计与区域建筑设计息息相关

建筑设计包含在环境艺术设计里面,任何一个区域的建筑,都要有比较显著的建筑特色才能体现出城市的特色,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必有的创新意识,也是城市在逐渐改革中具备的重要特点。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区域的建筑在整体设计和构造方面都不相上下,那么不仅会让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产生视觉疲劳,也根本不会对外来人口有吸引力,因此就会影响到外来投资与贸易。所谓的区域特色,就要以特定的区域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专长,为打造区域的整体风格并设计出区域标志性建筑而努力。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与区域建筑设计息息相关。

1.2环境艺术设计对区域建设起了积极引导作用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如果每天生活在固定的区域中,迎面而来的都是高大的建筑物没有什么绿色景物,就会让人感到非常压抑。虽然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但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如果缺乏生机盎然的绿色,就如同给我们围上了一层冰凉冷漠的屏障,不仅让心胸感到沉闷,精神也会非常紧张。这时候环境艺术设计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引导作用,为城市的绿色美化做好工作,它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让区域经济呈现勃然生机的强化剂,比如很多人比较向往云南丽江的生态环境,那里风景宜人、生机勃勃,在纯天然的美景下擦拭掉心灵上的尘埃,人在精神上就会感到一种宁静、平和,在那里生活且不论经济条件如何,但幸福指数相对偏高。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只要巧妙运用就会把大自然注入到区域建设中,让我们在有限的区域内同样感受到无尽的幸福与快乐,让我们有效地释放压力每天拥抱自然的无限美景。

1.3环境艺术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可以说,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要以便利的交通促进贸易往来、以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投资者的眼光,而环境艺术设计能够通过自身的作用对区域交通的建设、绿化道路的设施、大型商超的设立、医院和学校的建设以及居民居住环境的建设起重要作用。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城市区域中有完备的健身器材设施、清新宜人的绿化环境、交通便利的医院以及学校,是不是让我们感觉这个城市的人文环境非常适合生活呢?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思索、不断的追求,不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城市的艺术美、建筑美,也让我们切实体会到身心的舒适和精神的愉快。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4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价值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区域经济的进步发展当然离不开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特殊的地理面貌和风俗习惯,正是这些不同才造就了区域经济的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恰好能有效结合每个区域不同的地理风情和历史背景,给我们留下直观清晰的区域环境,让在这个区域中生活的人们从视觉上就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风貌,比如山西平遥由于完好的建筑而为整个城市赋予特殊的历史气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所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使整个城市充满生机盎然的旺盛生命力。

2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1把区域经济的历史元素有效融入与扩大

我国每个区域的经济状况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那么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也会由于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经历有着不同的故事。每个区域城市的发展都承载着当地人们对它的深切怀念,人们只能通过区域城市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和设计风格对于这个区域有更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本区域的人文精神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把区域内的历史元素有效融入于扩大,在保护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有效融入现代建设的新思想,为我们打造独具历史内涵的区域建设。虽然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有效地将现代与历史进行完美融合,使其能够在凸显区域历史元素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浓浓的现代气息,那么这个区域就有非常独特的美感。

2.2充分利用区域的文化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但就南北方的划分来说,在气候方面就有很大不同,这些复杂的环境使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以及经济有明显差异,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恰好可以利用这些差异发挥更广泛的设计特色,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设计中把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艺术充分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并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特色有效融入,使之在整体上更加和谐、统一,人生活在自然中就要受到自然的制约,但人又在创造自然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区域的文化差异,在遵循和谐共处的原则上使环境艺术设计做到因地制宜,力求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资源,让区域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3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优秀人才

若想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就要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那么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优秀人才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的。我们知道每个城市的经济文化不同、历史风情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设计者要根据这些不同加上自身拥有的丰富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符合区域生活的人们审美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大胆实践和创新意识,与时代潮流步伐一致,用高超的艺术素养为我们建设独具特色的区域环境,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体验到这个区域的整体内在美和文化特色。

2.4对区域经济进行有效规划并确保建设

资金供应每个区域的经济建设,都需要独具慧眼的人持有独到见解和果断的决策,这个统领着区域经济建设的决策者要有长远的眼光、灵活的思维、独特的审美观以及让人信服的魄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区域经济建设进行有效的规划。当然,决策者再深谋远虑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给予支持,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不论区域的规划设计还是实质的建设程序,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来源。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案要在建设资金的充足供应下才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优秀的建设规划中才能表现得更完善。

2.5在充分利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地区贸易与旅游业从客观方面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就是一种有效的生产力,它不仅推动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吸引着很多外在的有利投资因素。充满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区域城市,能够吸引四面八方的客人,而先进的社科教育、充足的旅游开发资源、外来的金融融资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密切。所以,充分利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很多有利条件,不仅能大力发展区域贸易与旅游业,而且带动了科教文化和金融的进步。

3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明白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息息相关,一个区域的外在形象不仅能让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感到身心愉快,也能给外来者留下美好印象。环境艺术设计要与特殊的区域经济、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互相结合,在满足现代人审美观点的基础上完美地融合设计元素,为我们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精神面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源,带动当地的旅游业金融业的发展。总之,二者要互相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城市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永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J].区域经济,2016(14).

[2]张乐.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3]王宏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2008(11).

[4]杨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色观[J].装饰,2013(01).

[5]王增.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交际,2016(08).

[6]潘晶.浅谈国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知识经济,2013(07).

[7]王威.对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05).

[8]张引.论“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J].现代装饰理论,2015(09).

[9]吴婷,黄笑波.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现况浅谈[J].大家,2009(12).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9

在影视剧创作中,服装设计风格指为塑造角色外观形象而体现的不同的服装风格,其中包括艺术手段与表现技巧的运用。相对于古装剧来说,民国剧有具体的时间范围,指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历史时期。因为有时间的界定,所以民国剧与追求奇幻色彩的古装武侠剧、古装传奇剧等剧种相比,其服装基本体现当时社会的穿着风貌,表现风格比较写实。因此根据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历史与艺术风格的定位,以及民国剧服装设计写实风格的表现,笔者从历史还原角度出发将民国剧服装设计风格进一步划分为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1.历史真实

历史真实指服装设计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史实为据,客观地反映空间与时间里的生活形象,其表现的形式忠实于平时生活中的某一时代场景,因此此类风格服装具有“博物馆意识”特征①。由于对历史本质客观地反映,决定了服装具有遵循史实的具体性,所以服装会针对时代、季节、地点、气氛,以及人物的改变贯彻现实性设计,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到装饰图案、从材料运用还是到工艺特点、从色彩还是到服饰配件等各方面都力求精准,试图在银屏前再现真实形象,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真实生活的面貌。历史真实的服装风格通常在反映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实主义剧目中出现,例如《走向共和》《亮剑》《那时花开》《历史的天空》等,剧目的严肃性决定了服装的真实性,所以这几部民国剧中的服装不仅从形式、面料、款式、工艺甚至配件,大至结构,小至微观局部或细针密线都一一地进行了严格的考据,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世态民俗与生活环境,并通过类型化的款式不同的细节赋予了角色不同的生命力。

2.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相对于历史真实来说,通常把艺术地表现历史的本质真实概称为艺术真实②。艺术真实主要在剧本非客观写实定位的前提下,设计师根据剧本的要求,用强调、舍弃、浓缩、简化、变异等艺术手段,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创造与历史有一定差别的形象。所以,艺术真实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艺术真实主要在根据历史以及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中出现,设计师通过用加、减法的手段,突破生活符号对服装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强化人物塑造。如《橘子红了》《夜深沉》《像雾像雨又像风》《夜半歌声》等。

综上所述,历史真实是对历史的具象再现,艺术真实是对历史的抽象表现。在目前民国剧市场上,根据张爱玲、张恨水、巴金等名家文学作品改编的民国剧剧目尤为受消费者欢迎,其荧屏播出率远远超过反映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剧目,因此艺术真实成为民国剧中最为多见的服装设计风格。当然无论在运用历史真实风格还是艺术的真实风格,均不能脱离一个原则:从剧本出发,服装风格的表现必须根基于剧本风格定位,在此基础上谈变化进行艺术的提升。此外,服装“ 风格”在创作中还要与空间、灯光、化妆进行协调统一,从服装形象的构成手段、材料、工艺等方面最终与剧本风格、导演风格达到默契和谐,使整体在风格上浑然一体。

二、民国剧服装设计表现

众所周知,呈现在荧屏前的人物形象通常是由形体、动作、声音、表情、服装、化妆等部分构成。服装作为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直观视觉化的手段根据预先考虑因素为表现剧本人物外在形象而进行的创作,是一个从形象到成衣制作并最后呈现在荧屏前的复杂的设计过程。民国剧服装作为角色装饰的一部分是设计师理念与服装物质载体的综合体现,因此也具有鲜明的个性表现特征。

1.受限性

受限性,即受到的限制。作为形象装饰符号,塑造形象的最终目的决定了民国剧服装设计会受到来自剧本和人的限制。剧本的限制指剧目风格,正如在上文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剧目,剧本的真实性决定服装必须与剧本描绘的气氛和形式匹配,以“剧”为本,不能违背历史,所以在这里“受限性”也可以作“从属性”来解释。人的限制指的是导演流派、表演形式、演员条件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设计师的想法,尤其是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在假定的时空范围内运用服装造型艺术法则。除此之外,与电影、戏剧一样,民国剧服装设计还受到来自灯光、化妆等方面的影响,服装设计成功与否不能单凭设计师的才能,是与多部门共同合作结果。就像好莱坞著名电影服装设计师伊迪丝 海德③说的那样:“电影业的服装设计师和商品服装的设计师毫无共同之处,商品设计师每年要收集很多东西:价格的涨落、衣料等等,他们通过要设计冠以某人牌号的服装。可是在电影业,我们服装设计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完全没有控制权。”④

2.现实性

任何一部电视剧不管它的题材是描述未来还是展现过去,剧中的服装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即人们常说的“合乎时代的历史考据”。比如表现清朝宫廷风云的剧目,不管是戏说还正剧,服装都会在朝服、花翎、马褂等基本要素方面进行变化。在民国剧服装创作时就受到民国时期南北地区服饰的制约,民国时期服装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京派”和“海派”,尤其是民国末期,这种南北分化更加明显。大体说来由于受政治影响,“京派”服装较保守,如大家闺秀,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海派”服装受外来文化影响,变化多样,如摩登女郎,风情万种。因此,两者服装的造型和装饰方面都截然不同,所以在进行民国剧服装设计时,一定准确地知道故事发生的地域、地点,一旦改变剧中人物造型,侧重点也会随之变化。从民国剧的现实性可以看出,如果说生活装是日常生活行为的记号,那么电视剧服装就是记号的记号。

3.假定性

艺术设计的历史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论;设计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因此对于生活的艺术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客观上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不断增强,因此探究两者有效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的发展是以人类的需求为指导的,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增长也在不断的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升,同时使得理论研究的深度不断深化,也使得实践设计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实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理论已经在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多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因此也迅速使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学科。

二、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的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研究中的主观性及区域性较强,虽然该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实现比较广泛的传播及交流,因此理论研究中的区域性及主观性较强;其次是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人才缺乏,相关教育机构未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市场要求严重脱离,学科建设中的盲目性比较严重;最后是设计实践中知识结构不完善,主要是由于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人员来自于艺术专业或建筑专业,而能够同时掌握两种知识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因此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严重的阻碍了设计实践水平的提升。

三、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接轨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在艺术设计中以完善的历史观为指导

通过以整体历史观作为指导,将有效的弥补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片面性,同时避免在设计实践当中存在狭隘思维。在对该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科专业人才应该发挥自身对于历史、经济和哲学方面的优势,将各学科的背景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用,在设计过程中以整体性的历史观作为指导,避免由于设计风格转变以及时代转变的影响而对设计进行单一、片面性的描述,将整体设计史观作为设计实践中的指导思想,把握历史文化脉络,将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同历史的文脉进行有机的结合,避免设计中受到狭隘思想的影响。

(二)把握好艺术设计中现有历史框架

在研究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把握好当前的历史框架将有助于将设计内容置于现在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有助于更好的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同设计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目前存在的历史框架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俯视,这也是研究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将现阶段存在的环境艺术理论框架纳入到研究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在研究中抓住理论中的逻辑性以及设计中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能够有效的避免理论研究中的片面性和设计实践中的单一性。

(三)人才培养中以市场需求为指导

近年来随着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因此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等对于该类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类型教育机构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指导,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避免人才培养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学科建设中要了解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中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实现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的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四)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互依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两者相结合,缺乏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可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也决定了在专业人员培养中要将理论研究培养和实践设计培养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两者互为依托,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两者视作一个有机统一体,促进两者的融合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多,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将这两者进行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和设计实践中都能够发挥作用,并有能力将两者进行紧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罗中霞.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评《环境艺术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2016,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