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老龄化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36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1

1 中国人口现状

1.1 计划生育国策的出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数量已高达13忆,人口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关键因素。为了减小人口问题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产生的阻碍作用,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家只生一个孩子。

1.2 人口问题初步显现

过去的中国坚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个体都以家庭人口兴旺为荣,加之国家也一直鼓励生育,所以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极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总人口数量还是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然而建国以来,考虑到快速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开始限制生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人人准求高质量的生活,家庭模式流行“四二一”组合。

1.3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容忽视

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方式进化成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状态,且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增长率大大降低。这一举措的实施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突飞猛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观察,中国人口逐渐表现出老龄化的现象,这将再一次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人口进行分析,借助抽象模型的建立,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人口政策。

2 我国人口模型分析

2.1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分析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比较适用于年限较短的人口模型分析,长序列时也可酌情使用,但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值,对于较短年限的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下面的公式:

普通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t+1)=-17143.853*exp(-0.05244452*t)+

(18100.853),t=1,2,3...

新初值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3898.853*exp(-0.05244452*(k-n))+

(18100.853),k=1,2,3...

离散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0.9628X1(k)+900.1719,k=1,2,3...

在灰色增量模型中,突出强调了增量的作用,减小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严格遵循整个系统的运转规律。因此,在年数跨度较短的情况下,使用灰色增量模型对人口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可以保证相当的准确度。这样就能正确的反应我国未来的人口数量情况,国家可以掌握准确的信息,及时调整人口政策,制定符合我国人口国情的扶持措施,在不影响国际的地位的前提下,利于我国下一步人口结构的稳定和改善。

2.2 Malthus人口模型分析

Malthus人口模型实际上是对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的人口预测,下面介绍的是Malthus人口模型预测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首先给出公式:P(t+Δt)=P(t)+bP(t)Δt-cP(t)Δt,其中P(t+Δt)表示t+Δt时刻的人口数量,b为人口出生率,c表示人口死亡率,经过时间Δt后,人口数量建立如上平衡方程。经整理,上式变形成:

=bP-cP=kP

公式中出现的参数K是一个常量,k=b-c,其表示的意义是指出生率-死亡率,也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用微分方程表示成;

=kP,P(t0)=P0,t≥t0,t0表示起始时间,P0指此时刻的人口数量。

求解该微分方程,P(t)=P0ek(t-t0),即Malthus模型预测人口数量的公式。

由于Malthus模型公式应用于估测人口老龄化阶段的人口数量情况,及求解出的数据主要表示老人人口的数量,由公式形式可以看出,进入老龄化的中国,老人数量会呈指数式爆炸型增长,这会极大程度地增加我国的经济负担,老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较大比例,生产力低下,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3 Logistic人口模型分析

Logistic公式是针对于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提出的人口数量预测模型,即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缓慢,人口数量基本稳定的情况。Logistic公式是由佛科斯特对原先的公式修改之后得到的:

P(t)=aP(t)-bP2(t),式中字母a,b分别表示生存系数和活动系数,

解得P(t)==

为方便表示Logistic公式最终改为P(t)=

其中,A表示的是该时期内人口数量达到的极限值,B为自然人口增长率,C表示人口数量达极大数值一半时发生的年份。

A表示的数值可以利用公式求出,具体公式为:

A=(2P1P2P3-P22(P1+P3))/(P1P3-P22) t2-t1=t3-t2

A=(r1-r2)/(r1-r2) t2-t1≠t3-t2

r1=ln() r2=ln()

求出A的数值后,利用A,B,C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可以求解,那么Logistic模型公式也就可以准确地表示出来了。Logistic模型确定常数A时需要选择出三个基点,这三个基点将会影响到数量预测的准确性,因此选择时要谨慎,不能太过随意,t1、t3要选择开始年份及与需要预测的年份相距最小的年份,t2尽量选择中间或者出现人口增长率迅速变化的年份。

3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3.1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

与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相关的原因就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现今人口的出生率虽然减少了,与此同时,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了,这样的人口增长模式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出生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其他因素的干扰,例如社会医疗水平、人口密度、国家卫生事业的投入等,这些因素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同时,也会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人口老龄化自回归模型分析

据资料显示,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分析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三种研究模型,分别是非参数自回归模型、N-W核估计模型及AR(I)模型,并对三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图形拟合和误差计算的方式发现,三种模型中,非参数自回归模型最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的预测研究,其优势明显,能实现高精确度的预测分析,真实地反映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程度,非常有利于国家相关部门对人口政策的改动和。

3.3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大多处的发达国家人口都处于老龄化的阶段,对于相对实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人口老龄化会对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国家福利事业的投入,国家缺少劳动力,生产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缓慢,青壮年需承担起巨大的养老负担,造成工作积极性不高,生产力低下的情况。所以对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我们要尽量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让我国的经济继续稳步前进。

3.4 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措施

想要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就首先要对现有的老年人口的生活进行完善和保障:增加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确保老人的幸福生活是首先要确保的基础;其次,改变产业结构,延缓退休年限,使得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暂缓;同时,国家还要不断的开发新产业,为老人提供新的工作机会,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最后,从源头上来讲,国家还要适度开放“二胎”政策,鼓励一些家庭生育,尽量改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格局。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2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当时政策以及人们生育观念落后,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提倡“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实施三十多年以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我国的人口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1]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快速上升,全社会抚养老人压力巨大,空巢家庭、失独父母、养老金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不足,新生人口增速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备受关注的“单独二胎”新政策终于尘埃落定,它能否改善我国总人口未来进入负增长的趋势,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呢?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2 问题的分析

通过六次人口普查,在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第三次人口普查之间的30年间,人口成大幅度增长,第三次(1982年)人口已突破十亿。自1983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开始实施后,人口增幅明显下降,且在第四次(1990年)后有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限制新生儿的数量,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4]然而三十多年来,持续的对新生儿数量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年龄结构类型。建国伊始,我国人口基数大,当时政策鼓励人们多生多育,以及“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与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时,我国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年轻型。二十世纪70年代逐步实行了计划生育,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我国结构类型已为向成年型过度,在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结构类型已转变为成年型。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第五次(2000年)与第六次(2010年)普查结构类型均为老年型,我国出现了老龄化危机。[5]伴随而来一系列问题,如“失独”、“空巢老人”等养老问题,劳动力资源短缺等社会现象,新政策的推出势在必行。

3 问题的解决

我们试图建立人口模型在最优胎数问题中,为实现人口结构最理想健康的分布,解决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现象,综合考虑环境资源限制、教育宣传、家庭经济负担三个方面问题。围绕计划生育政策和新人口政策即“单独二孩”,我们设定结果为1孩(P1)、2孩(P2)和多孩(P3)。这三个因素作为措施层元素放在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下层。很明显,这三个方案与所有准则都相关。将各个层次的因素按其上下关系摆放好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同时,为了方便后面的定量表示,一般从上到下用A、B、C、D代表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从左到右用1、2、3、4代表不同因素。这样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如下图。

最优胎数选择模型图

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如下表所示:

A B1 B2 B3

B1 1 3 5

B2 1/3 1 1/4

B3 1/5 4 1

精确结果:权向量ω=(0.607,0.127,0,264)T,最大特征根λ=3.001,一致性比率CR=0.00086

2. 对B层进行分层并建立矩阵:

B1 C1 C2 C3 B2 C4 C5 C6

C1 1 1/5 7 C4 1 5 1/9

C2 5 1 3 C5 1/5 1 3

C3 1/7 1/3 1 C6 8 1/3 1

B3 C7 C8 C9

C7 1 7 1/9

C8 1/7 1 3

C9 9 1/3 1

经检验可知,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P1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31+0.127*0.305+0.264*0.322=0.312

P2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58+0.127*0.303+0.264*0.288=0.468

P3对总目标的权值为:

0.609*0.11+0.127*0.393+0.264*0.390=0.220

决策层对总目标的权向量为{0.312,0.468,0.220}

又CR=(0.609*0.001+0.127*0.0005+0.264*0)/0.58=0.001P1>P3,即“生二孩”为最优解。即在没有国家政策干预下,综合经济压力、生活环境限制以及生育意愿的作用,生两个孩子为中国家庭的最佳选择。不妨大胆假设,如果把计划生育转变为自主生育,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放开政策,也可逐步实现符合中国国情及家庭意愿的“二孩”。再者,通过查找资料,未来自主生育有其可能性。[3]

4 问题延伸

在未来人口数量预测时,假设死亡率恒定,“计划生育”模拟的人口最终会出现零增长,甚至人口数量还会下降。“单独二孩”的提出与执行,使人口增加,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中华民族注入了创新泉源和新鲜血液,同时又可避免放开政策导致人口剧增,使人口增长程度维持在适宜水平。不仅如此,“单独二孩”也给民生问题的改善带来契机。

小学招生人数(1995年以来)、高校报名人数(2009年以来)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单独二孩”政策提高了新生儿数,另一方面学生的增加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前教育压力增大。对于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来说新政策实行早而普遍,因此这些大城市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出现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再者,国家推行了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与新政策的提出均有效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社会的压力,节省了国家资源用于投资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解决因人口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短缺、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同时,节省下来的国家资源可以用来提高偏远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用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偏远地区,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促进各地区平衡发展。

新政策必然会影响就业问题,在新政策实施初期,大量新生儿的增加,会促进所有与孩子相关的行业蓬勃发展,比如一些公共资源,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行业,医院、住房等医疗设施卫生资源,公园、体育馆等娱乐设施,均会相应提高就业率。然而根据调查,预计2028年劳动人口将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缓解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多的人口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环境资源的短缺,增加公民不幸福指数。[2]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4

荣庄村于2014年9月16日起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是广饶县第一批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村庄。“单独两孩”政策实施,给荣庄村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

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顺应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荣庄村经过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单独家庭”数量较多,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和养老照料功能较弱。同时由于溺爱和教育缺失,独生子女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更多人格缺陷。“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可以有效改变现有家庭结构,显著增强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和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养成,更好地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荣庄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比例下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村经济发展活力和人均竞争力。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有效应对和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荣庄村维持经济健康发展趋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二、荣庄村“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单独两孩”政策符合荣庄村群众生育意愿,从长远来说,有利于缓解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但从短期来看,给基层计生工作、计生家庭及社会资源环境带来一定挑战。

(一)基层计生服务管理面临考验。“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有些干部认为今后计划生育工作可以松口气、歇歇脚了,不必抓得那么严格了;有些群众误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放松了,从而导致个别地区违法生育势头有所增强。因此,在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计生管理服务工作进行正确引导,是当前基层计生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计划生育家庭影响较大。一方面,高龄产妇生育风险加大。在荣庄村有生育意愿的单独夫妇中,女性30周岁以上的夫妇占70%。医学上,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5~29岁,年龄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不仅生育能力下降,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可能的并发症风险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计生家庭养老压力尚未解决。具备生育两孩资格的家庭仅限于夫妇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其覆盖范围仍然相对较小。荣庄村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的已婚育龄夫妇有13对,仅占全村家庭数的5%,计生家庭养老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三、对荣庄村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建议

人口政策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确保“单独两孩”政策顺利实施,促进荣庄村计生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基础工作,切实提高计生服务管理能力。荣庄村人口众多的基本村情没有根本改变,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单独两孩”政策,切实提高基层计生服务管理能力。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是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是新形势下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二是加强违法生育查处。加大对违法生育特别是多孩违法生育的控制力度,防止生育政策微调引发人口增长出现的大的波动,确保实现平稳过渡。三是加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务”转型,打造完善的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体系。

(二)强化优质服务,有效降低生育风险。通过加强宣传优生优育知识,做好“单独两孩”再生育对象的优生健康检查。计生干部要加强对“单独两孩”再生育对象的随访,开展有针对性的优生指导,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单独两孩”再生育夫妇参加孕前和产前优生健康检查,确保大龄孕产妇的身体健康,降低怀孕和生产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有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5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结构老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197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将计划生育正式定为我国的第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成为国家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的主要意义是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速过快的情况,以防人口过快增长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及环境和资源的不足而引发的矛盾。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和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生育率显著降低,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形成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格局。低生育率、低死亡率是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产生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再加上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因而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

计划生育影响下的人口老龄化产生了空巢、家庭照顾老人功能弱化等问题,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影响。

三、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计划生育影响下的劳动力结构老化的问题

从经济学上讲,劳动力供给直接的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出生率的降低,使其后代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这一人口结构格局和趋势直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即便我国劳动力的总量不减少,未来年轻劳动力的供给将逐渐萎缩。

2.计划生育影响下的老龄化导致创新精神衰退和技术进步缓慢

最具革命性,最富于创造力、激情和想象力的无疑是年轻人。年轻人具有最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以及蓬勃的精力。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就会会相应提高。在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年轻劳动力的缺乏,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变,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可谓是一种严酷的挑战。

四、解决措施

1.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上升,在未来增加年轻劳动人口的数量,从而解决由于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提高劳动生成率和年轻人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推动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让老人老有所依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力量有限不是借口,人口基数也不应成为借口,我们的国家不能让这些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半生的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本文认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进一步完善和养老保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投入力度,真正做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J].人口研究,2004(2) :10-19.

[2]高文力,梁颖.试论时期总和生育率、终身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的关系[J].人口学刊,2012(1) :3-11.

[3]马骁骁.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未来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2010,(5).

[4]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

[5]魏下海,董志强、赵秋运.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2).

[6]原新,石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J].人口研究,2005,(5).

[7]《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分析及对策》;王海滨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8]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9.8.

[9]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10]王金营,赵贝宁.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人口学刊,2012,(4) :81-89.

[11]顾宝昌.二胎政策完全有条件在全国广泛推行[J].商务周刊,2010,(5) :80.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危害;城镇化进程

1 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7亿,并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30%,也就是说3个人中间就有1个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被赡养的老年人相对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

2 老龄化的危害

据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2033年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达到了顶峰,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都要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交互推进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起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构成情况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日益的加剧,最终还是会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下降,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用工荒”,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提高,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2.2 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未富先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时的GDP水平。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多,老年赡养比升高,为了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必然需要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又需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来完成,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必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会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成本,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要进行城市化发展,经济负担增加会延缓城市化进程速度。

2.3 降低城镇化进程的效率。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活力的诙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人口中老龄化比例增加,劳动力不断老化,自然规律决定了人从老年开始生理机能就逐渐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力群体的活力下降,降低生产率,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生产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影响,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而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3 应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城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20~30年中,既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3.1 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延缓城市人员的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强力不大的人员工作年限,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再就业。

3.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时刻到来之前,要保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健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抓住人口老龄化的商机,积极发展城市银发产业,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压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中可以大力开发银发消费品,培育银发用品市场,以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银发产业市场,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3.3 通过技术创新,抵消劳动力老化的影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得益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为此,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活力不够的影响,以高技术水平来进行弥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生产率的降低,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是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行事,那就会“欲速则不达”。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负担、经济承受能力、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1,04(28).

[2] 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2.

[3] 张俐娜.“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J].世纪行,2007(03).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7

结果:观察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后有效病例为31例,总有效率为96.86%,对照组有效病例为22例,总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脑梗塞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23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hi Xiaoyan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64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After 3 months nursing, nursing effects and satisfaction rates of the 2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86% (31 cases)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68.75% (22 cases) (P

Conclusion: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an obvious effect and is worth of being popularized clinically.

Keyword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Nurs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18-02

脑梗塞是指脑部的动脉系统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造成动脉管腔闭塞、狭窄,引发该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局部坏死 [1],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尤其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居多,脑梗塞发病急,恢复慢,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残留,多为肢体功能障碍,常伴有心理障碍、失语等 [2],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4年5月我社区的64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64例脑梗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4.3±4.6岁;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1-86岁,平均年龄63.2±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主动地给病人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可治愈性,使患者掌握预防知识与康复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增强其康复的信心。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进食易消化、低盐、少油、清淡的食物,油炸食品少用或不用,尽量食用半流质食物或软饭,少量多餐,进食低脂肪、高蛋白、低盐、高维生素食物。③训练记忆思维。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从患者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反复的提醒最亲近的人,事和物,牢固记忆,持续刺激大脑;同时也鼓励患者有疑问时多问,护理人员及时给予解答。④生活护理。按照每个患者的生活方式,制定休息,饮食,活动,睡眠以及训练等安排,避免患者产生疲劳,保持情绪稳定。睡前尽量喝开水,睡醒叮嘱病人不可立即起床。⑤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由护理人员指导锻炼,同时将方法教授给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每日可训练2至3次,每次时间控制在45min内。

1.3 疗效标准。脑梗塞患者早期护理干预疗效评价参考1995年学术会议上的指导标准。评价等级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及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后有效病例为31例,总有效率为96.86%,对照组有效病例为22例,总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64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n,%]

3 讨论

脑梗塞的发病原因有很多 [3],主要包括风湿性心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心房粘液瘤、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心脏手术等心源性病因或者是肺静脉凝块或血栓、颈动脉纤维肌肉不良发育、败血症、肺感染等非心源性病因。脑梗塞临床上多不伴颅内高压症状,突然起病,常发生脑疝、偏瘫、有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麻痹、偏盲失语甚至死亡等症状 [4]。神经受损导致的脑梗塞运动障碍与其开始治疗的时间有很大联系,一般来说,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8

【关键词】 老年痴呆症;防范措施;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42-02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同时伴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我科是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年龄均在70岁以上,据调查发现,中国北方患老年痴呆的平均年龄为75-76岁,患血管性痴呆的年龄多在68岁左右。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比率就可上升到15-20%。多数患者的自控及自理能力减弱或消失,误吸,误服,跌倒,烫伤,自伤及伤人,走失这些常见的安全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如何预防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护理人员日益关心的问题。结合临床经验针对不同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护对策,现总结如下:

1 加强院内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1.1 耐心对患者及照顾者讲解老年痴呆的相关知识及照顾技巧,耐心与患者多沟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尊重患者的人格与自尊,满足患者各个层次的需求,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给患者以关爱。

1.2 强化护士安全意识,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时找出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预防性。

2 住院期间安全防范措施与护理

2.1 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护理评估,包括一般情况,护理体检,精神症状及心理问题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根据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

2.2 防跌倒 保持周围环境安全,向患者提供合适的衣,裤,鞋,以免裤腿过长影响行走,鞋底太滑而致跌倒现象的发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性低血压发生的原因,症状,嘱患者在改变起床或起立时,动作要缓慢或稍坐片刻再直立,以防发生性低血压。

2.3 防误吸,误服 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食物量不宜过多,食物温度适宜,喂食速度要缓慢,让患者有足够的吞咽时间,咳嗽,多痰,喘息的患者进食前要鼓励患者充分咳嗽,减轻喘息避免进食中咳嗽引起误吸。特别注意进食后不易立即刺激咽部,如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检查,吸痰等操作,以免引起恶心,呕吐而误吸。指导其家属每天为痴呆患者进行3-4次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每次20-30分钟。发药时要确认患者把药服下后才可离开。

2.4 防走失 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制度,患者外出活动需有家属或工作人员陪伴,严禁单独外出,返回病房时要清点人数,严防走失。在患者手腕处或上衣明显处佩戴身份识别卡,卡上注明患者姓名,年龄,定点医院及电话,家庭住址,联系人电话,所患疾病等。

2.5 防烧伤及烫伤 老年痴呆患者反应迟钝,感觉功能减退,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外加布套包裹,洗澡时应先调节好水温。协助打取温开水。

2.6 防止自伤或伤及他人 AD患者因抑郁,幻觉,妄想等容易自伤或伤人,入院时应做好安全检查,严禁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区,护理人员定是进行病区检查,及时清除危险品。病房内的锐利物品,器械,约束带应放在固定位置并加锁,每班认真交接。患者情绪激动时应鼓励其参加喜欢的活动,以松弛紧张的神经,不能控制的兴奋躁动患者应置于安静环境,必要时给与约束带的使用或用药物控制。

3 加强社会支持

患者的亲人,朋友应经常来院探望,与病人沟通聊天,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新鲜刺激,以减轻患者的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减少安全问题。密切观察病情,由于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且患者有时缺乏主诉,对其不适症状不能主动告知医务人员,因此值班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夜间睡眠时。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9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期间有跌倒的老年心血管病病人20例,均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6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4例,冠心病10例,其中合并有糖尿病6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5~80岁。

2.跌倒危险因素

2.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跌倒的发生率也增加,且患者各相应器官因年龄增长而退化。

2.2环境因素

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偶有路面不平、太滑,光线较暗或较强或直射,地面积水积液,穿太过长的衣裤,系鞋带的鞋未系鞋带,不适宜的辅助行走器等,稍有不慎就易跌倒。

2.3生理因素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就是各系统生理机能下降,关节退行性改变,感觉平衡功能失调,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容易造成姿势不稳而跌倒。而随着年龄递增导致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跌倒致伤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1]。

2.4认知因素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已经识别出某些存在着跌倒高风险的病人,并且已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告知,但病人及家属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对采取的措施和告知不予重视,最终导致病人跌倒。

2.5疾病因素

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头晕、乏力、体力不支而跌倒。

2.6药物因素

部分跌倒由药物不良反应导致。

2.7缺乏照顾

有些病人无人陪护,自理能力差,常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起床、如厕时意外跌倒的现象在临床上时有发生。

2.8护士自身原因 (1)年轻护士安全意识不强,对患者跌倒的危害认识不够;(2)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3)护士宣教、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忽略了患者病情缓解后的安全教育。

3.护理对策

3.1及时识别易跌倒病人,对其加以密切观察。

3.2健康教育

建立健康教育专栏,将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定期刊登宣传,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预防病人跌倒的相关措施和知识,让病人及家属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3填写跌倒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给予相关警示和标志。

3.4正确指导患者的用药

应用扩血管药物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告知用药时输入速度应缓慢,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输液时不可突然改变,输液完毕卧床休息20min后再缓慢坐起,预防性低血压的发生。护士要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患者,劝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服用降糖、降压、利尿药的患者,应遵医嘱服药[2],勿乱用药,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3.5改善物理环境,防止病人跌倒

院内大环境及病室单元尽量宽敞。清洁工做地面清洁时,不使拖布过湿,防止地面溜滑。病人烦躁不安时应有相应的物理约束或药物控制。

3.6制订病人跌倒的应急预案

一旦有病人发生跌倒,及时汇报值班医生及科室负责人,并协助医生做好进一步处理。跌伤的病人要及时监控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跌倒的部位要及时观察,视具体病情遵医嘱处理。病情稳定后,尽可能向病人了解当时摔倒情景,帮助病人分析摔倒的原因,向病人做宣教指导,提高病人自我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再次摔伤。

3.7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保证护理安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在防止病人跌倒方面,管理者应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风险识别及防护措施。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篇10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可持续发展; 影响; 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