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36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1

(一)作为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把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素质教育导向。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三)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四)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师生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利于全面客观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

2.公平公正性原则

评价前公开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组成和有关制度;参与评价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应坚持标准,要对评定的各个维度、要素和关键表现准确把握,重实际、重依据,全面衡量评价;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进行准确的描述,确保评定结果和学生表现相一致,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以偏概全。

3.规范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乃至学生前途的工作,必须做到操作规范,要建立公示、监督、申诉等必要的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具有较高的信度。

4、导向性原则

以新课程改革作为评价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评价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

由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工作的全面指导。

学校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主要负责:①确定学校具体评价方案,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②领导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组织并监督本校评价工作,处理评价过程中的纠纷,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③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

学校评价监察小组主要负责监控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接受本校有关投诉,进行调查并予以处理。如果不能够处理,应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

四、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围绕这五个维度的关键表现和实证材料进行评价,具体分为方面、要素、关键表现三级,实证材料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详细内容可参考《;、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各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要素、关键表现及其实证材料做适当调整,

但应注意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日常表现和关键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的提供务必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提交的实证材料,主要提供以下六项实证材料:①统一考试、考查的成绩;②关键的表现性作品、作业;③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④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⑤关键性评语(班主任、授课老师或其他社会人士);⑥自我描述。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平时积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材料。

3、班级评价小组负责主持本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和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做出决定。学校要特别重视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

五、评价的主体

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各学校应该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评价中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或全班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等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专家评价。考虑到本评价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为高利害性评价,学生自评及家长评价不纳入等级计算,以评语的形式呈现。

每个初中毕业班均应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建议人数为3—5人或以上。小组成员给学生授课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小组名单要在评价工作正式开展前一个月向被评班级所有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3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调换。班级评价小组由学校评价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确定后,要报区、县和市两级评价工作委员会备案。

六、评价程序与方法

(一)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二)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毕业班学生的三年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及成长记录袋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经公示、核定确认后录入电脑。

(三)多元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先民主后集中的原则,坚持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1、学生自评。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公民道德素养”采用同学互评方法,“学习态度与能力”采用班级学生代表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它三个方面暂不采用互评方法)。互评和学生代表评价时学生按本方案的“公民道德素养评价标准及说明”和“学习态度与能力评价标准及说明”,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公民道德素养”方面学生互评权重占50%,“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学生代表评价权重占25%。学生代表由班委会成员和学生推荐代表共10人组成。

3、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作出综述性评语,其要求与学生自评要求相同。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民道德素养”方面所占权重为50%,在“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占25%,其它方面的教师评价按本方案“评价标准及说明”执行。

5、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其中,学习态度与能力维度中,平时成绩占50%;实践与创新维度中,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和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考查,各占50%;运动与健康维度中,学生平时体育成绩和体育表现作为实证材料,各占50%;审美与表现维度中,平时成绩与统一考查相结合,各占50%。

(四)建立档案。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全面、全程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状况。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组织填写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呈现表》(见操作手册)中,班主任签署意见并签名,同时将学生提交的原始资料,选择其中重要的部分(如关键考试试卷、关键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报告、特长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自我描述性评语等)整理装订成册,作为附件,一并收入学生评价档案袋,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审查。

(五)审核认定。评价结果由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对各班级上报的评价结果材料,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审查,对班级评定中的不同意见进行仲裁,学校评价监察小组负责对有关的投诉和举报进行调查、复议和处理。最后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呈现表》上签署意见和盖章,收入学生档案袋。

(六)结果告知。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应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如学生及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学校评价监察小组应进行调研与处理。学校评价监察小组受理后,应进行调查和复议,如果发现确实有误,应及时处理并记载更改缘由,要由2名以上领导签名负责,并及时上报市评价监察小组。同时要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七)汇总备案。由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将本学年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填写《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汇总表》、《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统计表》,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按规定的时间,报送市教育局备案。

七、评价结果的呈现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

(一)综合性评语。综合性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对学生三年的成长过程给予客观的评价,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综合性评语应根据学生五个评价维度的具体表现以定性描述为主。综合性评语要由班主任收集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结果,在班级评价小组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写出。

(二)评价等级。每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其中“公民道德素养”不限定等级比例,“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和“审美与表现”四个方面每所学校A等学生不得超过全体学生的40%。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被评为D等的学生其材料必须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八、评价结果的使用

根据我市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有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我市在以下两个方面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一)作为初中毕业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

(二)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我市在高中招生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与学业考试成绩一同作为录取的依据,具体方式按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九、评价工作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3月:研制方案、成立机构、征求对方案的修改意见;

4月:宣传动员、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

4月下旬:市教育局根据省《中考纲要》制定体育考试、理科实验操作考试、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艺术(音乐、美术)考查评分细则;区、县、校制定实施细则,进行试点评价。

5月上旬:评价专业人员培训(地点待定);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2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长期、顺利地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有利于改进传统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1、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道德与修养;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运动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测评等第道德与修养分A、P等、其他四项为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总评等第最高为5A),等第由所在学校确定。

3、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和领导

(1)市教体局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普教科、教研室、体育科、招生办、电教馆、行风办等处室负责人和各学区办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普教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对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开展培训,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

(2)初中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在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长、有关年段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名单报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职责为负责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指导建立班级评定小组,处理评定过程中的问题;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咨询、监督;处理投诉和举报,对评定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等。

(3)班级成立评定小组。初中学校各毕业班要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综合素质评定小组。成员在本班的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一般以3—5人为宜。在评定工作正式开展前将小组名单向评定班级所有学生公布。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评定者,则需更换。

4、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1)准备工作。一要强化宣传,创设氛围。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方法、措施和内容等,通过板报、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增进教师、学生与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评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二要抓好培训,确保质量。坚持不培训不参与的原则。学校要提前做好评价的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班、专题会议、讲座、学习讨论等多种方法,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的纪律,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各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成长记录,收集和保存好各种有关原始资料,包括在各学期的获奖证书、创新成果、获奖作品等。三要建立制度,落实保障。首先是建立公示制度。通过适当途径向学生、家长、教师公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时公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其次是建立诚信制度。参与学生素质评定、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必须是由公正处事、诚信待人、素质较高的人员参加。再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及新闻媒体等的监督,对考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违纪违章的单位或个人实行责任追究。

(2)评价操作。测评工作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评定等相结合方式,参考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的相关结果,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表现,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概括。在制订评价实施细则时,对于“A”、“E”等的认定,应尽可能多采用操作性强的办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的确定,要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某一测试项目评定为“E”等有重大分歧的,应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研究审核并提出意见,报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裁定。

(3)结果确认。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填写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交学生本人确认签字并加盖校印,评价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以备审查。《*市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表》一式三份,一份学校留底,一份交学区办,一份交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时间安排

1、*年3月,《*市*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市*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指导方案》起草,并广泛征求意见。

2、*年4月,①正式发文并部署工作;②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教育;③各校召开有关会议,传达宣传《实施方案》和《指导方案》,并建立校级工作小组和班级评定小组,组织好针对性培训工作。

3、*年5月,完成各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评定工作并公示。

4、*年6月1日前,各校上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

四、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测试方法

(一)综合评语

1、评价内容

综合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难以量化评价的内容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发展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2、评价程序

班级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其基本程序如下: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自我整体描述,撰写“自我描述性评语”,并由家长签字认可。

(2)同学互评。同班同学间以一定形式交叉认可“自我描述性评语”,然后由班级评定小组教师阅读、审核签字。

(3)教师评价。评定小组在学生自评互评和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初中学生素质报告手册)反映的情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讨论定格,然后由班主任主笔撰写综合评语。讨论定格一般分为突出、较好、一般。极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为对高一级学校负责,应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栏中予以如实说明,但所写内容事先须征得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最后,由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予以确认。

(二)测评等第

1、道德与修养

(1)测评内容:学生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养成和表现,同时也应当根据初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考核内容的调整,较好地体现学生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行为习惯、学会负责、团队精神、热心公益等方面的养成以及表现。

(2)测评方法: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袋(或素质报告手册)记录的情况,既要突出当前学期的考核,也必须综合以往几个学期的考核结果,制定测评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3)等第确定:测评的基本结果为“A”,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测评结果为“P”:

①初中阶段有违法行为,被当地派出所记录在案的;

②初中阶段违反校纪校规,累计受到二次及上处分的;

③受到学校警告以上处分尚未撤销的。

2、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

(1)测评内容:音乐、美术和书法。音乐50分,美术50分(其中书法30分)。

(2)测评方法:由学校组织音乐、美术、书法测评(具体测评办法由学校自行制定),计三项总分。

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音乐类竞赛活动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团体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音乐测评可直接得50分;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现场美术(含书法)类比赛中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美术(含书法)测评直接得50分(书法30分)。

(3)等第确定:按三项成绩,75分及以上的为A等,60-74分为P等,59分及以下的为E等。

3、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1)测评内容: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参照《*年*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中考方案》(虞教体字[*]4号),体育平时成绩满分为15分;体质健康水平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满分为5分。(2)测评方法: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由各校按规定要求组织实施。

(3)等第确定:

①根据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成绩之和(满分为20分),20分为A等,19--12分为P等,11分及以下为E等。

②凡在2007年5月1日至*年4月30日期间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中,获得县级及以上比赛单项前六名或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在初中阶段获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三级及以上等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最终等第可直接定为A等。

③丧失运动能力的身体残疾的学生(凭残疾证)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凭县级医院证明)可免测,等级评定为P等。

4、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

(1)评价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实验操作。*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以实验操作测评为主。

(2)测评方法:实验操作测评由市教体局组织,结果呈现为等级制;

(3)等第确定:按实验操作测评成绩,17分及以上为A等,16.5—12.5分为P等,12分及以下为E等。

5、操作技能(信息技术)

(1)评价内容: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2)测评方法:参加省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75-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研究者探索多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1.素质与综合素质。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综合素质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异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需具备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四个要素。目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基本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各设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此外,侧重智力方面的评价,轻视技能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没有优势。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功能缺乏清晰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它的引导和反馈功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主要是用作为年末或者学期末评优评奖的依据,基本上是一种奖惩性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与结果运用对学生成长帮助不太理想,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更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参考作用。二是评价体系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为重点,以身心健康素质评价为基础。培养的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衡量,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方法往往是定性分析或者单因素的定量评价,存在主观片面,不够准确、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既有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个性标志。它是一种以形成价值判断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以完成实际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其构建科学的评价内容是重要因素。德国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国家,纵观其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均采用职业活动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其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的考察。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的智力都由八种智能构成,且各具特色,每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的独特性对学生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方式,即评价方式由静态到动态转化、评价标准由单一到多样化、评价主体由一元到多元化、评价内容由单项向多维转化、评价目的由笼统向明确转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社会、高校组织和个人,它们有不同的主体价值;多元化的评价客体包括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组织成员等,它们有各自的需要和属性。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基于多元化价值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遵循价值尊重、价值协商和价值引领的评价原则。目前,国家大力倡导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的出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由学校、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元二级评价组织体系,制定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构成的三方三层指标体系,构建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双向改进的结果运用体系和分工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校内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共同构成“多元互补”式的学生综合素质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培养特点,结合国家、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侧重对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业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4

教育部日前《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披露了中招改革的具体细节: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考试科目改为语、数、外、体育加选考科目,即“4+x”;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由此拉开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幕。中考招生新政有哪些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中考招生制度较之以前有两大变化:一是考试的改变,二是录取的改变。考试的改变在于将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名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考试具有双重功能。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考试的科目也由原来固定的语、数、英、物、化、体6门课,改为“全科开考”,即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全部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但是,“全科开考”,并不意味着学生所学的科目的成绩全部计入高中录取计分中,而是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在必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体育4科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其他剩余科目中可以任选几门课程。各地还可以按照“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自行确定纳入录取计分的科目数量。在考试内容上,侧重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的部分。没选择的科目也“要学”、“要考”,且达到“合格”。高中录取的改变在于不以分数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引入评价机制,即“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分数论。根据《指导意见》,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使用。在结果使用上,放权给学校,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同时,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也将继续完善,将给予部分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据悉,此项改革试点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到2020年左右初步实现新的高中招考模式。“全科开考”是否增加负担改革后,“两考合一”,备考的次数少了,确实能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这在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空闲时间,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而且,将体育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能有效避免学生“宅”在题海中、电脑里。但部分家长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以往的初中毕业考试,内容很简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优”的水平;而中考因为具有招生选拔功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两考合一”后,难度势必会有所降低,高分段学生会明显增多,表面看来皆大欢喜,可是,考试的区分度下降了。分“毛了”,每一分就显得更加珍贵,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竞争或许会更加激烈,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将如何挑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升学中起作用,这其中还有一些不确定性。网友“蓝天白云”认为,尽管“两考合一”减少了学生参加考试的次数,但由于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学生必须参加所有十几个科目的考试,正所谓“全科开考”可以选择的只是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科目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没有选择的科目也不能“不学”“不考”。“录取计分科目”与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例如,按照北京市教委前不久下发的《北京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改革后,北京中考生要参加9门课的考试,最后计入总成绩的有7门课程。比目前还多了一门,如此看来,学生的学习负担是不是更重了?

洪先生的女儿今年读小学六年级,平时特别喜欢看书,语文成绩很好,但不喜欢数学,洪先生觉得,女儿日后选择读文科课程的可能性大。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中学比较重视理科师资的配备,文科师资相对较弱,而要求学校在一两年、两三年内提升文科师资的整体水平,似乎又有一定的困难。洪先生认为,像女儿这样偏好文科的孩子,为了提升自己的中考总成绩,升入初中后或许有必要去培训班补习一下史地政学科,如此,孩子升入初中后就进入紧张状态,初三的压力平摊到初中三年,孩子或许会更辛苦。部分网友认为,新中考给了学生选择权,但学生要从自己所考的十几门课程中提前选出某几门作为中考成绩,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强项、考虑分数,也要考虑文理科的搭配,照顾到自己的均衡发展,确实需要综合考虑,也要有科学的选择技巧,特别是对那些不太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未来适合学什么、哪科都差不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学得比较好的或者未来比较有发展的学科。在这方面,学校、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共同指导,协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综合素质评价能否确保公平对于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招生过程中公平公正,《指导意见》给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公众仍然心存疑虑。北京市海淀区家长梁先生认为,与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相比,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观性、灵活性比较强,难有硬性标准;评价标准、等级不统一,存在见仁见智的现象。当然,也不排除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教师滥用评价权力,根据与学生的亲疏关系、对学生的喜爱程度来评价,甚至与家长联合起来造假等现象的发生。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多数家长担心,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上是公平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极易掺杂人为因素,有可操作的空间,特别是那些有权有势或能找到关系和门路的家长,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子女争取到优异的综合素质考核成绩,进而使并不出类拔萃的孩子顺理成章地升入优质高中。所谓的“综合素质评价”,很可能会变成家长社会资源能力的比拼,使比较优秀的“草根”一族失去应有的机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此前,《中国青年报》曾针对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5.2%受访者认为实施的难度是评价标准是否统一?能否杜绝人情、作假等“水分”,综合素质如何定级,学生互评的公允性,都是受访者担忧的内容。由于升学考试的高利害性,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都是真正的难点。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给出了如下解读——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在评价程序上,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在严格程序、评用分开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障客观真实。另外,制定一个合理、清晰、易确定、易考查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要充分考虑细节上的可执行性和公平性,让综合素质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给招生学校以科学的参考。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5

评价改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作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教育领域几大难题之一,难度也是不言自明。

在我国教育界,关于评价流行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人认为,除了学生学业水平外,诸如道德水平、艺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没法评价。还有人坚信,高考不改,评价怎么也动不了。而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把考试等同于评价,把成绩等同于质量的现象更是大行其道。

僵局不破,改革难进。这份牵动人心的《意见》的诞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难题的解决呢?

《意见》构建了一套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提出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与以往相比,这是最大的不同。

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直指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片面质量观。

《意见》的出台是两种质量观的一次正面交锋。

在“应试教育”为代表的片面质量观的影响下,当大家都关注选拔结果,而非教育本身,关注考试成绩,而非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时,教育便走入了歧途。

“重成才轻成人,只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一来,教育就丧失了促进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本性,不能面向所有资质不同的学生,不能促进人的智力与人格、知识与品德、科学与人文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仅如此,应试教育的质量观干扰了中小学质量评价的常态,强化了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这种氛围下,扭转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变得十分困难。

另一个因素让本来困难的情况变得复杂。由于基础教育领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长期缺位,使许多人在评价问题上陷入了“迷途”。“学业成绩等同于学生发展水平”,“综合素养无法评价”的观点流行。

而之所以缺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仅仅使用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是较为容易的,而建立一个结合了学业水平、学习动力、身心发展以及学业负担等多方面指标的评价体系十分困难”。

僵局已经形成。在思想意识层面,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清楚,一味注重分数牢牢束缚了学生手脚,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向相去甚远,然而在现实层面,应试、片面的质量观仍然大行其道。

如何破除僵局,评价改革呼之欲出。《意见》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发挥导向作用彰显了《意见》的重要性。

晦暗不明更需要正面力量去“拨云见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认为,《意见》的出台便是要“自觉地引导评价去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一种正确、全面的评价观和教育质量观”。

《意见》开创了中国教育质量评价的新局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迈出了第一步,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让评价改革的方向更加清晰明确。

更多人对《意见》寄予厚望,期待着它能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考试改革和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多角度评价选拔人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通过中小学普遍实行综合评价制度,相信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一定能够摸索出适合我国教育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为打开高考症结、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芳研究员如此评价。

另一方面,当综合评价体系发挥作用之时,高考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功能必然会弱化。“高考本身是一项选拔性的考试,其作用仅仅是选拔人才进入高等院校,但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却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指标。因此,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才能改变将高考成绩视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边玉芳教授认为。

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是这次改革的重点。人们津津乐道的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其内容和指标涉及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领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概括了它的思路:这套指标框架力图把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细化和具体化,同时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

绿色评价指标的背后,隐藏的是质量评价思路的重大转折。具体而言,从评价维度、侧重点、导向性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汪明研究员认为:“将学业负担状况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的评价理念,是此次评价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

这种转变也是顺应国际趋势、借鉴国际经验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滕珺博士在比较研究了国际上基础教育质量指标后认为,5个方面的20项关键性指标,不仅吸纳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同时又结合了我们的基本国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指标体系突出强调了思维方式、人际沟通、创新意识等未来全球化社会中所需的一些核心素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则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指标对学校改革方向的引导上。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具体分析了这些“切中要害”的评价指标。

“比如,品德发展水平特别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人格品质的培养。因为在智力相仿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责任意识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成长的高度。”

而“学业发展水平”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放在其中加以突出,“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突破与环境重构”。

“身心发展水平”指标将“审美修养、情绪行为调控、人际沟通”提到应有的高度。在他看来,这些关键性指标,都呼唤着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革。

在“兴趣特长养成”上,指标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潜能的培育。这就对“学校办出个性、特色以及创设丰富多样的、能提供学生选择发展的平台,提出了高要求”。

“学业负担状况”指标中,不仅仅关注上课、作业、睡眠时间,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的有效与难易程度,更关注学生的感受与想法。充分尊重学生,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虑他们的感受,“这正是学校教育改革需要突破的重要方向”。唐盛昌说。

这一切都将为学校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明确导向,也将改变当前学校评价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结果、轻学生进步和学校努力程度,重甄别选拔、轻问题诊断和改进的状况。

国家督学、大连现代学习科学院院长王允庆把绿色评价指标所引导的评价思路理解为“增值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方式。“增值评价以考查评价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来评价学校的好与坏。由于它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变化,所以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努力的真实情况。”

他认为,这种评价思路在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中意义重大。因为强调“进步程度”将会使很多,特别是薄弱学校看到曙光。基于“进步”的数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监控质量,学校可以反思和自评,社会和家长会掌握更透明的质量信息”。

在评价方式上,《意见》强调了科学性:一是强调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将评价建立在大量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做法;二是强调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改变过去单纯强调结果不关注发展变化的做法;三是强调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改变过于依赖外部评价而忽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做法。

评价方式的变化也要求改变评价方法。《意见》强调了现代评价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除此之外,《意见》还强调面向学生群体采取科学抽样的办法,改变统考统测的做法,避免加重学校和学生负担。

评价改革越趋向科学性,越凸显出我国专业评价机构和人员的短板。

科学、丰富的评价方式是对教育多个领域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育质量评价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现代评价方法,尤其重视调查研究以及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这些都需要依托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力量。

除了推进综合评价改革本身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性,另外,许多现象表明,当前质量评估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原因。

以美国为例,美国长期参加国际著名的基础教育比较项目,如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等。同时,他们又拥有全国性的教育质量评价即美国的联邦教育进步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简称NAEP)。此外,各个州还有自己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许多大学都有专门学科和专业培养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的专门人才。凡此种种,使美国对自己的教育质量发展状况有很好的把握,能较及时地了解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革和调整。除美国外,其他许多教育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人员与专业机构的培养。而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更多选择理论分析与经验取向。对比国外经验,边玉芳分析,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相关评价机构的专业人员专业水平亟待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汪明建议,要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教研部门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专业评价、监测机构。“要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先进评价理念、掌握评价专业技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评价队伍,真正为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强综合评价的资源平台建设,同样是综合评价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刘芳建议,建立在教育部主导下、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监测评价制度,通过对各地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对比分析、经验提炼及表彰奖励,推动各地在综合评价改革工作上积极探索,及时全面总结各地经验,发现问题及不足,有针对性地为下一步改进工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我国专业化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人员和测试手段与地方和学校对评估工作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提炼过程中高度的专业化要求与当前督导、教研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不相适应;质量评估中需要的庞大数据支撑系统与当前能够提供的数据支持还不相适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避免盲目进行评估是当前在思想层面上需要廓清的问题,培训、培养人才,逐步建立起教育质量评估数据库,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和分步实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阚维博士认为。

怎样运用这些指标,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最为关心的问题,毕竟好的制度设计和框架体系,也要在实践中检验。

辛涛认为,重要的还是要完善本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各省市要在充分领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一质量观的本质后,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开发适合于本地区的评价指标。

同时,《意见》中的评价内容与指标是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因此他建议,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况,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发展为指导,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一指标体系,而不应该不考虑实际情况,把指标当作硬性规定,对学校进行硬性区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

对于这个正在展开的过程,上海的经验也许是一种借鉴。《意见》的出台很大程度吸收了上海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认为,教育质量的综合性和各地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意见》只能给出教育质量评价的框架。“要开展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活动,必须将指标框架具体化为可测量的指标以及相应的观测点,并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

这就需要各地在《意见》的评价框架下,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有效的评价方法,形成地方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以上海为例,他们构建了以学生学业水平为基础,结合学习过程和学习经历的评价体系,指标设计融入了地方特色和实际。上海是一个强调创新的城市,对创新的追求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就落实在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标上,对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评价就集中在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预测、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6

上海:两考合一,把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合二为一,政治、体育学科考试成绩分为四个等级,推优生比例从10%进一步扩大到20%,扩大“零志愿”招生规模。

主要亮点:一是两考并一考,意在淡化分数。正式设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把毕业考、升学考两考合二为一,由市里统一组织考试。其中,毕业生参加的学业考试科目除传统的语、数、外之外,物理和化学合为一卷,满分120分。思想政治(开卷)及体育学科考试按等第制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分数不计入总分,但不及格者将不能被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区县重点中学录取行。学业文化考试和平时在校成绩总评结果,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

二是综合评价:使用记录袋,向“素质”看齐。从去年开始使用《学生成长记录册》,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业状况的过程性关注给予学生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今年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即思想品德与行为素养评价和成长发展“综合评语”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学习评价和学习小档案记载;参加专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工作及社团活动的情况记载,以及“个性特长”和获奖记录;体质健康状况和成长记录等。同时,包括学校依据成长记录作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以及初中学校校长对本校优秀毕业生作的《优秀毕业生推荐意见》等。三是中招录取:推优生比例增加,让评价更多元。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推优生”由原来的10%扩大为学校招生计划的20%(其中二分之一或以上面向外区县招生),其中寄宿制学校面向全市各初中学校招生,非寄宿制学校面向学校所在区县和指定的周边区县内的初中学校招生。中职学校部级示范专业“推优生”为该专业招生计划的5%。区县重点中学“推优生”招生计划控制在学校招生数10%以内,只招收学校所在区县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推优生”是综合素质评价各项指标优良,且思想政治和体育学科学业考试成绩“及格”及以上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经“师生民主推荐、领导集体审核、征询本人意愿、校内张榜公示、校长签署推荐意见、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等程序推荐产生。“推优生”免试推荐入学于5月份录取,未被录取的进入下一阶段报考程序。面向全市招生的“推优生”计划,由市教委按名额下达到各区县的各个初中学校,逐步达到比例均衡。2005年“零志愿”招生计划原则上由各招生学校自主确定,下限不得少于学校招生计划的15%,招生录取由1:1.1提高到1:1.2比例差额投档,给学校更多自主选择权。

开福:考试形式多样化,用等级呈现学业考试成绩,依“资源划等法”将分数转换为等第。学科等级比例设置一致,各等级分值不同;综合素质评价分层分期进行,先进行各维度的评价,然后再综合。建立招生指标分配制度、特长生招生制度、资深教师推荐制度、高中招生学校加试制度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制度。

主要亮点:一是提高命题质量:试题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试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强化平时考查:学科考查成绩、教师评定成绩和学生互评成绩,每学期每科的相应等级都赋予一定分值和权重,相加计算。如学科考查成绩权重为0.5、A等5分、第一学期占40%,七八年级分别占30%,九年级占40%,日常素养总成绩按各个项目成绩相加排序评定,A不超过40%,B、C分别不超过30%。三是部分综合素质评价项目,按“区评价小组抽样测评树立‘标杆’――校评价小组测评――抽样核查”三步程序进行操作核定比例。四是按资源划分学业等级和分配比例:依据历年中招情况进行模拟的结果,将长沙市三类不同的高中资源,分三批进行高中招生录取,以第一批次录取的学生总数的110%-120%作为指标,用于划分各门学科A等的学生数;以第二、三批次录取的学生总数的110%~120%为指标,划为B,c等。根据前三年招生录取数据的分析和多次模拟结果,各门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文综)的等级比例设置分别是:A等5%;B等18%。c等47%;D等24%;E等6%。综合素质评价与中招紧密挂钩,从学生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以及特长鉴定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北碚:“减少考试科目”,学业成绩以等级制和分数制呈现,毕业用等级制,升学用分数制。综合素质评价不同项目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研究性学习能力A级设比例限制。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政治、历史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听力、实验操作考试。其中政治、历史作为高中招生的入围条件,达到合格水平即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作为学校考试考查科目。校内组织的考试和考查,由学校提出考试和考查科目说明,经区教委同意后,自行组织考试和考查、评卷及成绩报告。学业成绩以等级制和分数制呈现,等级具体划分为A级为优秀,B级为良好,C级为合格,D级为不合格。不合格学生可获得一次补考机会。毕业用等级制,升学用分数制,解决毕业与升学的矛盾。

主要亮点:一是一次考试,两种结果呈现形式,满足毕业升学两种功能;二是综评结果不同评价项目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不同。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等两方面采用“合格”与“不合格”的方式呈现,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实行A(优)、B(良)、c(合格)、D(不合格)四级评定。研究性学习能力A级限制,市级重点不高于本校毕业生的50%,其他不高于本校毕业生的30%。

三是全部评价均采用信息技术

手段在计算机上完成,教师设有评价权限,自动生成结果,提供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

青岛:学业水平以分数和等级两种形式呈现。考试总成绩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等级作为毕业资格认定依据。优秀学生推荐直升录取。学业水平测试由考试科目、会考科目和考查科目三部分组成。考试科目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含口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七个科目。在九年级进行,考试结果同时以分数和等级两种形式呈现,考试总成绩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等级作为毕业资格认定依据。结合不同学科近三年来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按照成绩从高到低,确定2004年青岛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等级划分比例如下:语文、政治、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A等(优秀)20%、B等(良好)40%、C(及格)35%、D(不及格)5%。此等级的划分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学业水平位置,避免了因命题等方面的不平衡对学生学业水平认定的影响。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按分录取),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参考。高中推荐直升录取200名,不仅是学习尖子而且全面发展,学生干部居多,多具有音乐、美术、书法等特长,不参加中考,视为初中合格毕业。

主要亮点: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发展性评价,包括平日评价、每学期阶段性评价和初三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平日评价以“成长纪录”为载体;阶段性评价以《学生素质发展手册》为载体;综合素质评定以《综合素质评价表》为载体。

潍坊:“一把尺子变多把”,平时表现与高中招生“硬挂钩”,高中自主招生。潍坊市在去年中考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今年中考招生不再由教育局按照分数划线,而是由高中学校根据自己的招生条件录取。比如,除了参考学业等级、综合素质评定等级外,潍坊一中对特殊才能展示等级为A的学生破格录取,对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可以降低学业成绩一个等级录取。潍坊二中则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必须满15学分。潍坊七中强调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必须达到考查合格。全文中学录取坚持语数外、理化、政史地生等值原则。东明中学在同等条件下参考学生综合素质等级,对有特长的学生,其学业等级最低的一科提高一个等级录取。毕业前对学生在初中三年的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形成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然后学生对自己三年来的标志性成果汇总整理,经过公示、确认后,填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卡”。报名时,学生将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综合素质评定等级、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卡一并报送志愿学校。高中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综合素质等级,特殊才能展示结果、标志性成果认定结果等作为依据,对初中的评定进行认定决定录取结果。这样一来,使家长选择学校变得理性,各有各的标准,各有各的条件,促使家长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选择学校。有40多名学生因为综合素质突出考上了心仪的高中。

主要亮点:招生学校高度自主,评价方法多样,综评与招生“硬挂钩”。此办法产生了强烈反响,首先是初中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最明显的变化是活动比以往增多,许多学校恢复了校报、校刊,还有的学校为有特长的学生配备了辅导教师。学生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多方面的发展,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项活动,现在家长常挂在嘴头的是:“我的孩子综合素质怎么样?”

海口:考试制度体现课改精髓,单独命题,二考合一,等级评分,考前填报择校志愿,综合评价作为录取依据。建立了统一的初中学业考试制度,就实行单独命题,计分方法将百分制分数转化为等级制,综合素质评价只有达到“良好”以上才能被重点中学或省、市县一级学校录取。  主要亮点:“超量给题”,自主选答。试卷按指定完成量的120%设置,有难度相同、分值相同的试题供,也有难度不同、分值不同的试题,还有分值相同但考点不同的试题供选择,中考试卷有机地将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结合,四大特性为学生自主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

灵武:建立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基本政策系统,二考合一,考试分为三个板块,实行等级择优录取。

主要亮点:建立比较完备的十项制度:1为了减轻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负担,将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考试二考合为一考,得到了社会的肯定。2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评价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锁定为三块,即:考试形式的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5门课程;考查形式的科目为艺术、体育与健康、思想品德、综合实践、科学实验操作和英语口语;评定形式的内容为学生日常素养,含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考试项目集中统一组织,考查项目统一安排、分组分时进行,评定项目平时收集、集中审查评定。3为了淡化和弱化分数给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可能带来的压力,模糊评价与考试成绩的区分度,将评价与考试成绩确定为四个等级,即答题、考查或评价正确率或合格率在80%及以上为A,70%~80%(含70%)为B,60%~70(含60%)%为c,60%以下为D,同时实行等级择优录取。4,为了保证学校的权利,兼顾特长学生和鼓励学生拔尖,给毕业学校以一定的推荐比例,给招生学校一定的自主招生权。5为了保证农村学校和民族聚居区学生的升学比例,办好回民中学,保证民办学校的生源,灵武一中、灵武回民中学划片录取,灵武英才学校(民办)依学生志愿录取,但都不得突破下达指标。6为了挖掘学校的办学潜力,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灵武一中、灵武回民中学根据“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规定招生择校生。7为了保证质量,灵武一中、灵武回民中学自主招生的学生,须由学校加试后方可录取。8为了保证评价与考试的公正、公平和透明度及学生和家长的权利,规定学生或家长对考查等级、日常素养评定等级有异议时,可申请复查复评,也可申诉。9比照国家大中专招生的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教师子女、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考生予以照顾。10招生部门统一录取和招生学校自主录取的学生,其地位和待遇一律平等。

杭州:降低试题难度,增加综合素质评价,以综合素质测评等级作为前置条件。高中招生录取条件:A、学业考试成绩(含加分);B、综合素质测评等第,C、综合评语;D、《学生成长记录册》。录取时以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纪录册》作为必备条件,以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作为前置条件,根据学生所填报志愿,按初中毕业生学业

考试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死读书的“书呆子”行不通了,升学竞争淡化了,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群体成中考改革的最大受益者。2005年余杭、北仑、义乌3个部级课改实验区已经进行了中考改革,从2006年开始,包括杭州在内的全省48个省级课改实验区将进行中考改革。明年各类高中招生办法增加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前置条件;扩大提前招生的范围和数额,约有1/3考生可直接进入高中;试题难度系数由0.7调整为0.72左右。这是明年将参加新中考的杭州两万考生要面对的三大变化。

广州:把综合表现评价纳入中考评价体系。作为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东山区,今年首次把综合表现评价纳入中考评价体系,评价的过程全部在网上完成,5个学生评委、6位任课老师以及班主任的评价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学生最终的综合表现评价。教师评价中任课老师占40%,班主任占60%,除了少数特例以外,学生分数和态度一般成正比。综合评价使以前表现比较差的学生有所改变,努力补救。

武汉:综合素质考评列入中考成绩,初一新生开评。今年武汉江岸区,江汉区、焙口区、武昌区和新洲区5个城区的部分学校,将对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评”,满分为20分,其中思想品德考评为8分,“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考评为7分,个性特长展示为5分。具体考核指标包括社会实践、学习习惯,行为规范、身心健康、孝亲敬长等12项内容。考核程序包括个人申报、学生自评、学生评议、教师评价和评价反馈等。此外,还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如评定结果公示,学校、个人弄虚作假受罚等,以确保综合素质考评的公开、公正。综合考评结果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体育素质考评结果,合并成为学生的中考成绩,并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依据。

南京:三级考试。2005年对初三毕业生学业实行三级综合评价。在市级评价中,语数、外各120分,物理、化学各100分,政治80分,体育30分,录取以考试科目成绩与体育等级记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主要依据。区级评价的科目为英语听说,30分,也是用A、B、C、D四个等呈现。校级评价为初中毕业生素质发展评价,以A、B、C、D四个等呈现。命题高度关注新课标,采取长流水,不间断,台阶密,坡度小的策略推进。

这次改革,国家高度重视,组织准备非常细致和严密,综合整个工作过程、效果和各方面反映看,改革管理到位,进行比较平稳顺利。有的地方在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成绩等级呈现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意义不容低估。特别是一些学校、家长、教师思想观念目光不再只聚焦在学科考试分数上,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开始意识到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开始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和真正的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中考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主要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基本没有突破“以分数为中心”的原有中考模式

有的地方虽然在学业上实行了等级表达方式,但还是由精确的分数转换过来,一旦出现争议仍以原始分数为依据,有的变通为以等级划段,以分数排序录取,增加了分数等级转换环节;有的干脆仍然沿用分数呈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迫于社会压力,怕出了问题说不清,为稳中求改。其负面作用是,自己作秀,有应付之嫌。因为,学业成绩以等级呈现,根本目的是淡化分数,强化非纸笔测试作用,给综合素质评价实质进入留出空间,在实质上改变单纯以文化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唯一标准的机制。现在看来,还没有达到原有设定目标。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不到位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这次中考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各地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多数地区只是作为参考,把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定得比较宽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得A或B,其在中招录取中的作用没能很好发挥。虽然也有少数地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升学实行了“硬挂钩”,所占比例也很低,并且是提前按指标划定等级人数,各等级与学业成绩成正相关给出,基本上还是一好百好,或者降低综合素质评价区分度,“淡化”其影响。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考试、评价和升学录取的重要方面,旨在引导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转移到真正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多维评价,让学生自信,充分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它的进入本来难度就很大,再去淡化,就可能失去意义。其负面效应是,综合素质评价“空洞化”,有劳民伤财之嫌。

三是重心没有着力探索和构建科学的中考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改革仍然处在低水平的初级应对状态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7

一、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会议时间:20xx年3月15日

会议地点:北顺小学小会议室

主持人:段红芹

评议专家:市区教科所领导和专家

参与人员:课题主持人、课题组全体成员;业务副校长、教科室主任、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开题报告

(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是《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实验研究》,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于20xx年11月被列为省“xx”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今天特邀请市区教科所的领导和专家为我们进行课题论证。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研究目的

1.课题提出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但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评价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在学校内部,传统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在社会的压力和功利主义影响下,不得不为学校的“声誉”和单位的“成绩”而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解决这一顽症的根本途径就是改变“以升学率和成绩评价教育的单一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引导评价制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素质培养与评价,使学生成为真正健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校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拓宽评价的渠道与途径,完善评价的方法、内容、形式,彰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晰思路、聚焦问题和分工落实。开题活动建议由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显评价的功能与实效,进一步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等功能,经教科室研究考察,确定了这一实验课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变过分重视量性评价的倾向,对不易量化测验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

(2)从单一重视主科测验转向全学科综合考察;从只重视结果转向过程的跟踪、观察和反馈记录。

(3)更新拓宽教师观念,改变有些教师对学生素质评价理解不深,无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甚至把综合评价误以为综合评分等问题。

(4)在操作层面,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细化评价内容,量化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方位落实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二、研究现状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深圳育才小学于20xx年8月参与课改实验以来,在实践中学习、研讨、探索和创新“评价制度”,创建并组织实施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作了探索性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为了使评价内容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又将评价内容、方法不断规范和完善,创建了“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分制评价手册”,得到了家长、老师们广泛地认可。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把期末考试的考场安排在学生家里,他们还推行了一种没有“标准试卷”的考试,学生不但不怕考试,还感到其乐融融。同时,该校统一制作了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袋”,学生拥有了自评空间,使评价具有了多种维度,并可以有效地跟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在教育领域运用“档案袋评价”,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同伴作出评价的相关材料;韩国对小学生逐行评价,强调对学生认知、情感、身体等领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综合地评价学生个人变化与发展。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与国内外运作的评价模式的联系在于都能激励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区别在于该课题的研究重点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期望在以下四方面有所突破:

①试图构建一整套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

②力求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内容趋于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寻求拓宽评价方式的切入点,探索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科活动评价规律;

④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扩大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途径,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

三、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小学生素质: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做为基础发展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领每一个孩子做自己。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和发展小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运用不拘一格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能力、建立自信,不断获得发展。

实验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实验与研究,分析制定出准确、公正、科学的评价方案,对小学生反映出的可教育性和实际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及趋向判断,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

本课题是指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呈现小学生成长现状,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帮助小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

2.研究依据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性的。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很大。所有儿童按照相同的发展顺序经过各个阶段,但发展速度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在对小学生的评价上,也应如此。

3、人的主体发展理论: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指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外界与自身的方式)、价值主体性(指求真、求美、求善和求自由的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生成、发展和呈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构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细则。

2.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关注过程评价,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状况。(1)变以往的期末一张试卷评价为设计活泼、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全面改进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处理,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2)探索出对学生日常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的追踪式评价流程。(3)为学生创建展示才华、

张扬个性特长的舞台。(4)多元化评价方式。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并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效。

3.建立活动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生活内容,评价成绩展出激励。(1)学科素养全面测评。(2)社会性自主活动。(3)创造性群体活动。(4)兴趣小组活动。

(二)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主要采用预测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

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对比试验法和案例研究法。

对比实验法:从学习兴趣、合作意识、接受程度、评价效果等方面对比观察评价实施前后学生的变化,统计并分析实验数据。

案例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儿童有关的某件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观察、调查和追踪,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标准、方法及操作步骤。研究过程中辅助使用的方法还有观察法、统计法、谈话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实验方法。

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注意积累原始资料,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报告。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多种方法灵活运用,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五、课题组织与研究计划

(一)成立课题组

主持人:朱桂青

成员:杨文波郑志芳王秀双朱桂芬徐娟万吉雷王文利

课题主持人任北顺小学副校长,分管教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国家、省、市、区级多项实验课题,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都是青年骨干教师,有省市级教学能手,有教坛新秀,教学经验丰富,参与活动积极热情,都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各位成员在各级各类的活动中,课堂教学、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获得过不

同等级的奖励。可以肯定地说,本课题一定能够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二)工作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9-20xx.12)

为开展实验做好思想、人员、组织的前期工作,创设实验的必要条件。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朱桂青)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杨文波郑志芳)

(3)进行评价改革的宣传,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了解并认同评价改革

的理念。(朱桂青杨文波)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1)

(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评价理论及课题实施方案(朱桂青杨文波)。

(2)制定、督导、实施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杨文波郑志芳王秀双)

(3)制定、督导、实施小学生非学业成绩评价方案。(徐娟万吉雷王文利)

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2-20xx.8)

(1)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朱桂青杨文波王秀双徐娟朱桂芬万吉雷)

(2)撰写实验总结报告。(郑志芳王秀双)

(3)课题组申报科研成果。

(三)预期研究成果

1.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摸索出具有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制定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

2.课题实验优秀论文、科研成果汇编。

3.装订相关子课题的个案研究成功案例。

4.整理小学生素质评价资源库。

六、经费保障

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将予以全程、全力支持保障,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全部费用,如:研究设备、工作资料、培训学习、考察交流、专家指导、开题、结题、奖励等项费用,均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确保不因经费原因影响课题研究进度与效果。

我们期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拓宽我校教师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渠道与途径,完善评价的方法、内容、形式,彰显评价的功能与实效,进一步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等功能,努力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三、专家意见

(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评议专家小组在听取了该课题的开题报告后,进行了认真的全面论证分析,观点综述如下:

课题选题能够立足实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课题的实施推进能够发挥促进学校发展、学生提高的功效。该课题的研究旨在努力实现评价是激励、评价是指导、评价是教学相长的作用,引领学校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客观地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差异,并因材施教地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特长,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研究中要多关注、多借鉴其他国家和先进学校的已有经验,结合相关研究理论思考总结,形成具有自己校本特色的小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边思考、边补充完善。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才能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论升华的跨越。要注意随时留下学生成长的足迹,用客观、公正、发展的视野处理和对待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我们教师的责任是留给孩子成长的快乐,而不是成长的失落和颓废。

需要指出的的是该课题要进一步明确课题界定范围,规范课题表达语言和填写格式,重视过程性研究资料的积累,建立起多层次的课题研究立体网络,明确每一年度的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从调查分析——整体方案——活动记录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专项档案材料。坚持在做中提升,做中完善。

要注意报告设计中保持研究目标、内容与预期成果的前后一致性。研究过程还要更加细化,以校本研究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课题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责任感,力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操作性强的课题工作实施方案,按计划严格落实。

希望课题组能够明确本次开题论证会的工作要求,在课题界定严密性、设计一致性、研究路线一致性三个方面再动动脑筋,想想办法,下下功夫,把课题开题报告做得更加精致规范,祝愿大家“研得科学、教得高效、活得幸福”。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月日

四、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月日

五、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8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理念与实践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意义重大。科学建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成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尽管有多年办学经验,但其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还没完全摆脱普教的影响,特别是在中职学生评价方面。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进和发展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将能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意见》特别指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意见》还提出了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等四条基本原则。

在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理在对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专门部署。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一些职业院校还存在着培养定位不清晰,理念相对滞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对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它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特点是在完成初高中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培养出各行业所需的技术能手和劳动者,也同时进一步为各高职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是既承担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又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重任。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当前中职学校学生评价常见方法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和方式或多或少忽视了中职学生的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等特点,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学生个体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前对中职学生评价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综合评分法和总结性评定法。综合评分法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生的德、智、体三个方面,由学校按百分制的形式为考评学生记录分数,以分数形式确定学生的评定等级,如分为优、良、中、差,或直接以得分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绩记录。总结性评定法则是通过考察学生一学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整体描述,最后形成总结性评语并以等级形式呈现。

现行常用的这两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其测评方法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科学性不够,在定量评价学生时,评价指标要素的选取以及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且评价的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二是还不能全面把握评价的完整性与开放性、评价指标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等关系。虽然也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多是以专业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客观指标,造成整个评价结果的偏差,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三是评价方法产生于过去的应试教育,导向学生注重智育评价,忽视了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对动手、实践能力沿缺乏引导和评价机制,未能较好形成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导向作用,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三、进一步创新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9

关键词: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判;综合素质

一、建立评价模型的意义

同普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满足人的职业技术学习需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姜大源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结果就是学生个体职业能力高低,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要素的整合状态。学生技能形成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学生能否凭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顺利谋到一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能力。

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不仅关心学生的在校学科成绩,更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职业技能和其他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就业平台,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甚至学生的情感因素等,做出比较客观的全面评价,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毕业生评价信息。

二、模糊综合评判的定义

评判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对事物的优劣、好坏进行评比、判别。综合是指评判条件包含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因此,综合评判就是指要对受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不能用单一的因素完成对某一事物的客观评价,而必须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全面考虑和分析,从而给出综合评价。综合评判是模糊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软科学领域里。所谓的模糊(Fuzzy),是指事物差异中间过渡的不明确的现象,它表征对象在认识活动中的分辨界限是不确定的,即无法精确地描述对象在类属、形态方面的定义。要描述对象的模糊性特征,需要运用模糊数学,通过模糊数学分析,实现由模糊向精确化的转化。模糊集合理论摒弃传统的二分法,即属于或不属于,而是用某种程度属于,即隶属度(Grade of membership)来表示。而隶属度是表示某个东西属于模糊集合的程度。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做出总评价的一种定量化的数学方法,它以模糊数学为运算工具,在确定各指标和子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基础上,构建单因素评价模糊矩阵和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根据模糊数学的合成原理,计算出最后综合评价得分,从而确定评价对象的等级。

三、使用模糊综合评判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允许同学和班主任教师对评价对象的综合素质各级指标输入成绩,然后系统根据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型,给出可以获得毕业生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等级,该评价等级将作为就业决策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参考。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分析的过程中,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毕业生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应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了使本指标体系合理、科学、实用,本研究分以下两个步骤确定各项指标,同时很好地保证了指标体系的信度。

第一,通过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理论学习,参考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教材,各人事部门对员工的培训教材,与职业教育专家讨论研究,听取专家意见,全面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建原则,提出初步的各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第二,对指定的评价指标进行充分论证。请企业人力专家、各学校就业部门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对指标的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等进行深入地调查,对反馈意见进行认真研究之后,重新整理出如下指标体系。

1.专业技能

(1)动手能力

①实际操作灵活;

②完成作品质量;

③完成作品速度;

④实践经验。

(2)创新能力

①求新意识;

②作品有新意;

③不畏困难,主动探索;

④能影响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3)专业基础

①基础知识扎实;

②专业知识广泛;

③专业学科成绩;

④热爱本专业。

2.潜在的职业素质

(1)诚信品质

①为人正直;

②有责任感;

③与人相处有信誉;

④考试不作弊。

(2)团队合作能力

①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②有集体意识;

③在集体作品设计中,能积极推动项目的进展;

④懂得与人分享。

(3)沟通能力

①善于倾听;

②善于表达;

③在新环境里不怯场;

④与人相处愉快。

(4)时间管理能力

①做事情有计划;

②有困难时忙而不乱;

③课业、设计能按计划完成;

④出勤率。

实际上,不同的企业对以上指标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访谈中,有的企业强调专业技能,有的认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经过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确定了每个评价指标对综合素质的隶属度。下面通过实例说明如何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毕业生综合素质作出评价。

首先,根据上面给出的信息,对评价对象作分析,得到评价指标的域为:

U={专业技能(U1),潜在职业素质(U2)};

其中:

U1={动手能力(U11),创新能力(U12),专业基础知识(U13)};

U2={诚信品质(U21),团队合作能力(U22),沟通能力(U23),时间管理能力(U24)};

由此形成综合评判的二级模式。评语域V表示为:

V={优秀(V1),良好(V2),中等(V3),及格(V4),差(V5)}

假设组织同班同学10人和本班的班主任教师为某同学进行评价。

统计学生的原始数据用小数表示,结果见表1:

四、结束语

用人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专业技能。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结合起来,作为评价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依据,比传统的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实用,同时也能为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提供依据和拓展思路。

参考文献

[l]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及其分析[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吴蔚,李士伟.发展职业教育是国策―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J].职业与教育,2006,1:2~4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篇10

各位五年级和预备班的家长注意啦!市教委刚刚公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三方面的改革措施。①实行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统一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由630分调整为750分;②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依据和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主要考查内容;③优化招生录取办法,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方式调整为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类,并继续优化中职校自主招生办法。其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从2017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改革从2018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小布专门制作了图解,还有15个政策问答,详见下文PS:各区中小学将于政策后一周内组织召开家长会,宣讲解读中考改革有关政策,大家不要着急哦!

市教委今天公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是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要求,经过两年多研究论证,在广泛听取各方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制定的。

此次中考改革以坚持公平性、提高科学性为价值导向。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导向,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关注初中学生社会考察、探究学习、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引导学生把课程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健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机制,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强调深化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互动推进,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健全程序规范、结果公正、保障有力的考试招生管理机制。

《实施意见》明确“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三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实行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统一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由630分调整为750分,计分科目、考试形式进一步调整优化。二是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从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记录评价,并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依据和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主要考查内容。三是优化招生录取办法,整合普通高中现有五种(自荐生、推荐生、零志愿、名额分配、1-15志愿)招生录取方式,调整为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类;继续优化中职校自主招生办法,推进中本贯通和中高职贯通试点,逐步探索中职校统一招生录取实行招生计划不分区、全市投档录取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