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05:20:37

家长教育论文

家长教育论文篇1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主任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家长教育论文篇2

一、教育者应具有积极正确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点,夸奖孩子不是单纯的教育手段,不是为了满足孩子、家长心理需要的被动行为。夸奖孩子,就是要在爱的名誉下,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基础点,通过智慧且艺术性的语言或其他激励性举动,来促进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幼儿园教育特点之一,在于其集体性。孩子众多,教育内容丰富,老师们自然忙得不可开交,但我们在夸奖前仍要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东东今天能自己扣好所有的纽扣了!”“妮妮午饭时吃的很干净,没有浪费一粒粮食!”“三宝帮助老师一起把破旧书页粘贴好了!”(此幼儿之前有过多次不爱护书籍的行为。)……这样的表扬与夸奖源于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和个体行为的指导!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然后,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地表扬。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教育者要注意夸奖的时机

(一)提前激励

一般来讲,幼儿的时间观念还不是十分健全,无法准确把握自己将要作出的行为。同时对一些需要办的事情也表现出无法自主性和缺乏信心性。因此,我们在实际进行对幼儿管理的时候,教师要进一步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引导行为和激励行为。这样才能更好的协助幼儿建立完善的心态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举个例子来说吧,像是有的孩子胆子是分校,办事不够自信,这时就需要教师以温和的口气对幼儿进行激励,为孩子建立信心来协助他们获得成功,获得成就感。要知道,自信能力和自主能力是人生十分关键的两大能力,这也是人们在今后学习生活当中最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培育孩子自信和自护是我们今后在在幼儿园管理当中的一大重要目标,也是今后我们所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紧抓过程

通常来说,幼儿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孩子们对很多事情都有极大的兴趣。但是,我们在实际观察过程当中,就会发现,他们的兴趣是十分广泛,可是也存在着相对缺乏耐心的巨大弊端。在着个弊端的作用下,更多孩子是事事尝鲜,但是浅尝辄止,往往虎头蛇尾。所以说,我们在今后实际教学管理过程当中,一定不能只是一味的去交代孩子去办什么事儿,只求结果的做法使得孩子们耐心的缺乏会加剧。而在交代完任务之后要进一步的陪同协作,帮助孩子们去在完成过程中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点,为孩子们建立阶段的成就感,这点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注重过程的协同作用为孩子培养必要的耐性和攻克难关的精神。

(三)结果评价

幼儿的心智还不是十分健全,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很可能会作出很多错事。在这些错误和挫折面前孩子极有可能会选择逃避方式来面对。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非常容易失去信心。我们在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要对各种孩子制造出来的结果进行巧妙评价,将事物一分为二的来看待,这样既能帮助孩子不断进步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以提高其自身的成长素质。

三、教育者要注意夸奖的细节

(一)夸奖内容要具体

“笑笑,真棒!”,类似这样的表扬话语对我们来说已是轻车熟路。还有教学过程中,运用“嘿嘿,你真棒!”等小朋友们互相鼓励的标志性方式。可是这种笼统的表扬孩子,也许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可能就是下意识的一个行为也能轻松地获得老师的赞誉,久而久之,表扬的分量,鼓励的分量对于孩子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因此,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将表扬具体化。如: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时,“这幅画颜色搭配的真鲜艳!”“孩子,你这次涂色比上次涂的均匀啊!”“这周围的小装饰,让画面更生动了!”“你的握笔姿势标准多了!”……这样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也更加有成就感。

(二)夸奖过程更重要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你真聪明!”这样一个惯用的评语,是对结果的提前肯定,但却忽视了孩子自身努力的过程。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我曾经试验过:两个女孩子玩串珠游戏,珠子比较小,当她们结束游戏时,我对一个女宝说了“你真聪明!串的真棒!”后,女宝神气地离开了。我对二号女宝说:“老师看到了,你尝试了三次,终于串上了那颗最小的珠子,那颗珠子真的好漂亮,我喜欢你的这条项链!”二号女宝笑了,然后又再次开始串珠,“设计”了一条新的手链。

(三)夸奖形式要丰富语言夸奖是常用的方式,但我们可以开发更多的肢体语言。如:对孩子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和孩子用大拇指对按,盖上“小奖章”;和孩子“嘿!嘿!嘿!”的击掌;眼神的交流加上认可的点头;甚至“撞撞屁股,碰碰肩”……总之,不同的形式传递相同的信息——“老师愿意与你一同分享!”就可以。

四、教育者应将夸与奖有机的结合

通过经常性的表扬,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正面逐渐明白是非情理,分清真、善、美,假、恶、丑,对培养情操,提高品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奖励的有机结合。一个小粘贴、一个小印章、一支铅笔、一块橡皮……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五、教育者注意将“自夸”与“他夸”相结合

家长教育论文篇3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很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同样重要。教育好孩子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的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对孩子严格要求,家长还要在家里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的机会,巩固孩子形成好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形成专注集中的学习品质,稳定的学习情绪,这样能够为小孩今后的学习奠定好知识基础,打好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应该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才能,运用讲故事,说儿歌,看图说话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口语的训练,重视学生自身的语言修养,重视学生说话更加文明流畅。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重视提高家长的教育质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形成长远的影响,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并且为孩子树立科学的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幼儿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有着文化水平的差别和工作性质的差别。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来管理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样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就不一致,孩子就容易形成双重性格。例如,孩子在幼儿园一段时期以后,逐渐养成独立吃饭、穿衣服的好习惯,可是孩子周末到家以后,家长可能不会要求孩子独立吃饭,还会助长孩子养成挑食或者吃慢食的习惯,这样孩子就有可能形成学校和家里两样的生活习惯,这样就可能造成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不成功。

二、幼儿教育希望家长参与家长会,多和教师沟通,多了解孩子

家长会给幼儿园提供了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机会,表现的平台,教师应该懂得这样的交流机会来之不易,认真教育学生听取家长的评价,了解家长需要配合完成的事情。家长应该认真填写家校联系本,重视帮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帮助教师一起找到教育孩子的好的方法。教师应该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和植物的画面,废旧的物品,查阅一些资料,找到一些好的教育实例学习,并矫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实现孩子的最优化成长。教师不仅应该帮助孩子丰富课堂上需要的知识经验,还应该认真看孩子完成好绘画作业,美术作业,重视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拓展幼儿的教育途径等。教师应该通过幼儿园和家长一起共同的交流和互动活动,帮助家长和孩子实现对幼儿园的了解,对班级里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的了解,教育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和老师开展工作,促进孩子更好地更及时地纠正孩子的学习弱点,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教育希望家长参与活动,综合全面地教育孩子,实现孩子的全面地成长

此外,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孩子,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应该和学校合作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育孩子成为幼儿园生活全面的观察者,成为孩子成长主动的咨询者。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帮助家长向教师吸取教育营养,形成“家长学习日”,组织家长观看教师组织的“快乐的生日”的活动,帮助孩子回忆家庭生活里过生日的温馨。家长也可以教育孩子一起过生日,谈谈生日这天孩子收到哪些祝福哪些礼物,孩子心里的想法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可以对父母说怎样的话,让父母开心。总之,家长应该帮助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看到孩子的知识学习能力和自身的发展水平,重视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活动,提高孩子学习的能力和成长的能力。

四、结语

家长教育论文篇4

11月30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宣布大会开幕,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副社长、现代教育报社社长李青致欢迎辞,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

开幕式上,举行了“教育家办学示范基地”启动仪式、“教育为本・桃李芬芳”金匾授匾仪式。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教育家办学探索之路”学术交流活动、“教育改革热点媒体面对面”对话活动,了《教育家办学倡议书》。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还有教育部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索丽生,民革中央副主席、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何丕洁,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力,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原局长、党委书记魏书生,《教育家》杂志社主编文迪,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夏震等。

家长教育论文篇5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教育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育发展就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因地制宜,要将学校环境与当地家庭环境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好教育,教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撇开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观念束缚,充分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关联性。在本文中将对二者的协调关系做进一步延展性分析。 

 

1.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摆脱家庭教育的附属地位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伴随着时代潮流,家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与匮乏,对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不足致使在这方面的理论水平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摸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加强其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有着更长久的历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初始性,亲密性等优势,而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可以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来解释,也可以用教育投资、办学形式和师资水平等内部因素解释。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内涵和特质上各有差异,构成了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特性。我国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也决定了每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观念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人类教育学永恒的主题,家庭因素、环境因素都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民族教育,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不应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新科学,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而片面强化民族情绪,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民族地区家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能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本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分辨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舍弃不适应时展的消极成分,这些任务和工作从家庭教育着手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从少数民族地区产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学校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施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务完全认为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与家庭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开的。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更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观念上要解除地方偏见,民族偏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不能因为地区上,民族上的一些原因给学生灌输“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同时家长要尽量与时代同步,与孩子同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自己的孩子有较深刻的了解,加强与学校交流,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任务就是传播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根据现实情况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在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之后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要的社会主义必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教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特殊的情况需要面对,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时间活动,这几个特性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区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尽量规避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之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矛盾性,尽量减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负面小效应,在特殊问题上更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将民族地区教育办好的可能。当前的学校 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不改变这一基本格调的前提下,尽量加强学校教育的自主设计,加强重视人的丰富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性,必须要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征,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脱传统价值的局限性重新定位民族地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相协调,树立民族教育的整体观。是民族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民族文化相统一,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从近些年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调查情况来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受文化程度,地区,民族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还相对保守,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思想倾向上还不够正确,存在着较为简单的,落后的的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与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还存咋一定的偏差,所以,加强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融会贯通,因为不管从特性还是效果上两种教育方式是可以成互补之势的。只有构建好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桥梁,才能满足学生从道德到知识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教育一路走好。 

3.小结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上,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校方,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因为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步前进的。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校方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沟通积极假设有效地沟通平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8). 

[2]赵取花.论族群意识与山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家长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效应;优化

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它直接向大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强化其作用,关键就在于如何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就教育内容而言,要力图生活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但具体内容是需要不断更新的。社会焦点、难点问题、重大时事问题、党的政策方针问题等,都应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因为只有热点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在介绍知识、传授知识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度和接纳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吸引和教育大学生。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要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多采用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谈心式、参与式、疏导式、心理咨询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管理、后勤三大阵地的育人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模范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科教学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准确把握教育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和主导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养成学习习惯、完成学习任务的各个环节。

高校管理是通过多种途径和中间环节对学生施加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使之趋向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育人过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依靠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遵循行之有效的管理。通过管理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①要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健全并完善各项规定制度,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尽可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纳入高校管理的制度建设和规范体系之中,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变弹性的、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硬性的规范条例和考核指标,使管理成为其有效载体。②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特殊学生。③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即在不断地化解矛盾、沟通意见、调控行为的过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原则和理念,让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原则、理念和要求。

三、建立起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动机制

1.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1)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家庭教育有效指导的途径。①明确指导的主要内容。如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指导家长掌握育人的科学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修养水平;向家长介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主要任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言传身教来达到熏陶孩子的目的等。②探索“指导”的主要形式。A.家庭教育的咨询服务。家庭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是咨询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的互动性一方面方便共享教育经验,对难点问题进行共同讨论,从而找出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把零散的、感性的经验进行理论的升华,为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B.应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学校应当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和家长交换有关学生思想、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资料,作为调节家庭教育的参考指 标。

(2)探索引导和协调社会教育的途径。一方面提高学生识别、抵制不良社会信息的能力。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的思想,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用优秀的作品陶冶他们的情操,用良好的氛围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疏导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学会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培养抵制污染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信息,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新鲜、最丰富的教材,比如各种爱国行为、英雄事迹、先进模范等。这些积极的社会信息要在学生中广为传播,扩大其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快捷方便优势,使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身处社会,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及时有效的教育,从而增强教育的力度。

2.家庭、社会要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1)家庭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①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状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指标。②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咨询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与难处的解决办法,共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③加强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④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实践的实施。⑤通过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达到监督和指导的目的。

(2)社会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①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经费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而社会参与则可以有力的弥补教育经费短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②为学校提供德育资源和基地,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德育实效性。我国《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对教师、学生实施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便利。”③致力于社会氛围的优化净化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家长教育论文篇7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近200所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院(校)长,还有来自美国、奥地利、韩国、菲律宾等国艺术院校的专家及学者。可以说,这是一次国际教育界的大讨论、大聚会。

论坛以“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界、新思路以及新跨越”及“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与十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为议题,旨在推动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为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说:“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文化强国战略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主办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意义尤为重要。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将以十精神为指导,通过《艺术教育》杂志,搭建艺术教育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跨越,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为改进学术之风,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机制,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2012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适逢党的十胜利闭幕,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是前所未有,众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将理论层面的审视与实践方面的探索结合,抓住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党的十精神高度一致,希望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继续办下去,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上,大家共同分析问题、凝聚共识,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致欢迎词。他表示,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将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是一个有前瞻性的重要议题。李大胜认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向的是文化的自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出人才、出精品,这一新的形式给艺术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因而,构建合理的体制、加强学科建设,营造培养人才、催生精品的环境和范围是高等艺术教育的根本。

作为广州地区兄弟院校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提出期望。他表示,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专门的艺术院校,一直以来在融入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建设学科服务社会,此次论坛正是广东美术学院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黄丽雅说,“党的十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美,还应该包括人的全面发展、高尚的情操。”她认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情操修养,往往比知识本身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和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引导人发现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艺术市场》杂志社社长代柳梅主持,她说:“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每届主题都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论坛主题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参与的专家和院校越来越多,学术成果越来越丰富,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学术活动,这说明,我们的论坛有着持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此次论坛正值党的十胜利召开,在党的十提出文化强国背景下,大家共同探索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旨在引领社会艺术思潮的前端,继续攀登。”

此次论坛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开幕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具滋弘分别以《艺术学科建设的本质》《论艺术教育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逻辑》《学科交叉的思考与探索》以及《韩国设计教育的现况》为题做了报告,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仲呈祥认为,十提出文化的功能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16个字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高校应当自觉成为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当自觉成为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先锋者就是站在社会艺术思潮的前端,自觉地引领这个思潮,攀登思想和艺术审美的高峰,而不是沉浸在这个思潮之中,甚至掉在思潮的末端去论证思潮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仲呈祥说,“我们应该深刻地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指导艺术教育,统管艺术学学科建设。自觉认识文化的功能,要自觉把握文化规律,自觉担当文化的时代重任。十第一次从国家的层面提出八个字:富强、民主、文化、和谐;从社会层面提出八个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的层面提出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他认为这二十四个字非常准确、科学,这与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在学习贯彻的过程当中去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围绕国家层面的要求、社会层面的要求及每个个体的要求去改善、改进,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仲呈祥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藏”在公民之中的,公民素质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种德曰道德,这四种德都与艺术教育相关,与艺术学学科建设相关,讲德就一定要讲到人的德,人的德是一种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是靠审美、情感传递的,因此,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重要的还是艺术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在报告中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确实是一种精神力量,但问题在于这种精神力量还带有民族的特征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如何发生作用?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一方面,如果要让中国的文化发生真正的精神力量,首先要改变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第二个是与之相关的,如果要让文化发生这种精神力量,要改变思维方式,必须将艺术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首先,怎样改变思维方式。众所周知,现在所谓措施多是引进西学,很多问题其实并不产生在西学本身,而是在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成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这种两分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与艺术直接进行对立,更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学科的分化、思想的破碎。要重新改变这些,特别要重新去认识所谓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打破这个两分法,只有艺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曹意强还对“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应在教育”做了深刻的解析。他指出,“我们的文化,一方面指高雅文化,坚持伟大的文化创造,而这个伟大的文化创造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如何引领我们去创造?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的精神目标,教育按照这种崇高的精神可以引领人超越自身缺陷,包括思维方式的缺陷,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提升、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他说,艺术是文化的主体,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艺术创造人才,同时要担当起重新改变国家教育中所体现的思维的两分法。因此,艺术教育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逻辑就是要从重视学科建设,以及它对改变民族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做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结合清华美院的实际,强调了新世纪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他在报告中讲道,“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信息化时代,今天的信息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当今艺术设计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了有效的工具和平台,艺术设计对研究者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人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未来的发展,当代科学发展需要的是学科在更深、更广的各个领域交叉融合以推动知识创新。”

通过一系列的实例,鲁晓波阐述了艺术创新和世界学科的更大发展越来越需要,并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中产生。

具滋弘在其报告中系统地对韩国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设计教育是教授形式的生产、流通、享有的方法及方向的学科,其具有与家庭、社会及文化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特性。他提出,当前韩国的设计教育大体分为普通教育、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普通教育指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教养教育指社会教育机构实行的设计教育,专业教育指大学专业教育课程,韩国从1954年开设设计教育以来,其教育课程有过七次改革,即过去以制造业的产品、包装、广告等设计为主,现在更注重信息设计、经验设计等与信息、知识相关的教育,而且逐渐追求艺术自然科学、人类学、技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相融合的跨学科教育。他最后总结,韩国当前的设计教育更注重能够打动人心的感性设计,即通过艺术设计对人心理的治愈疗法设计,也称Healing design,并且已经在韩国悄然成为一种新趋势,为国际艺术设计提出了一个新思考。

主报告结束后,11月24日下午,论坛以分会场的形式继续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分为美术·设计类和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类两组进行讨论。讨论紧紧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就艺术学各学科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各院(校)长结合当前艺术教育大环境、大背景,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探讨,就艺术各学科升级为门类后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经过近一天的研讨,论坛取了良好效果,大家就新形势下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如何更有效地与国际接轨,以及艺术学科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期待下一届论坛的举办。

家长教育论文篇8

理论的新颖性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又一特点

大部分人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畅销归因于该书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可以解答当前家长的许多育儿困惑,直接指导家长的教育实践。笔者不否认上述原因,但认为,该书隐含着一本好的教育专著所具有的学术品质———理论的新颖性,只是写作手法不同。作者尹建莉以更通俗易懂的案例来呈现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具有更大的普及性与传播性。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尹建莉就曾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宏大理论叙事、学术写作上一味追求晦涩难懂的文风(缺少整体性与高度,基本概念泛化,无谓的争吵,语言的艰涩难懂等)等所导致的文化价值丧失现象,专门撰文批评。她认为现在社会科学理论的写作有一种怪现象,就是语言艰涩难懂。这一方面可能是某些理论工作者不注意语言的锤炼,另一方面可能有人误认为,莫测的语言下才隐藏着高深的思想。所以“读不懂”成了一些理论著述的一大痼疾。文字是思想的载体,理论工作者更应该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再深奥的理论语言都应该有一个底线,就是首先应该让人读懂。没有“读懂”,一切思想的花朵到了读者那里都是枯萎的……。这种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趋势,致使一些教育著述成为学术象牙塔中的孤品,令众多普通读者望而生畏。而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教育类的学术文章应该体现深入浅出的写作原则,便于普及与推广好的教育研究成果,使广大受众真正从中受益,真正体现教育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

尹建莉曾多次讲到,对于一位作者来说,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一件难事,她庆幸自己做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她的一次成功尝试,她以具体案例为呈现方式,以若干议题为结构形式,完美再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希望更多的人接触到正确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实现教育理论功能的最大化。

在攻读硕士期间,尹建莉就非常关注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更注重人们在教育案例分析中进行理念的提升。作者教育学素养深厚,看似分析与论述一个个典型的教育案例,实则论证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作者对于儿童道德培养、学习习惯养成、课外阅读、个性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全书既有作者统一的教育理念,又处处显示出作者在处理教育细节中的教育智慧。她将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灵活运用于教育细节中,引发专业教育者深思,更使那些没有教育背景知识的人从中受益,如卢梭的将“儿童当作儿童”的自由教育思想。她强调,儿童“并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阶段;儿童天性是向善、上进的,“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

教育不能过于保护、干涉、指令、管制与操纵,要促进儿童形成自信、自尊、自爱的品质(“不管”是最好的“管”);以“干净”的眼光看儿童,尊重儿童,促进其自我教育(此思想贯穿全书);不仅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更要接受孩子先天的性格局限(像牛顿一样);注重儿童在学习中的快乐体验,让儿童体验学习过程本身而非结果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品质(开“小卖部”、替孩子写作业、不写“暴力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考好了不奖励);阅读在儿童智力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真正赏识孩子,以肯定和激励,带给孩子愉悦和成就感,进而产生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只设“记功薄”,不设“记过薄”);培养具有批判精神、有个性的公民(可不可以批评老师?)。在书中,尹建莉提出如下教育理念:第一,“教育小环境”理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这个教育小环境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与未来全然不同。”记得刘墉也说过相类似的话,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他身边接触亲密的六七个人所决定的。而家长正确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教育小环境”,就是要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方法’固然重要,但再多的方法也无法穷尽一个人遇到的所有教育问题。正确的教育理念则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

第二,儿童教育细节理论。尹建莉指出,“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每件小事都是最初抓在手心里的那把雪,可能滚成一个硕大的雪球,对未来形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像一个比喻说的那样,南美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美的一场龙卷风。”父母的教育细节处理决定着最终教育效果的成败。“人们在挖掘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时,习惯从宏大的视角和背景入手。事实上,在同一种文化形态和公共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成年后在道德、人格及能力上有巨大的差异,在于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生命中的第一启蒙者———家长的教养态度的不同。”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父母得到了一块美玉———自己的孩子,都从“爱”这一起点出发,由于日常生活细节处理的不同,它使孩子的世界与未来全然不同,如果家长手中握着的工具是刻刀,会得到令人满意的作品,如果是锄头,只能变成更小的玉,并越来越失去价值。秉承此理念,书中列举了一个个教育案例的细节处理并加以理性的分析与论证,大都以正面和反面两方面分析,希望家长在接受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教育细节的处理,如逗孩子与捉弄孩子的区别、替孩子写作业与不写“暴力作业”(惩罚性作业)的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如何对待孩子的优点与缺点、“好”阅读与“坏”阅读,培养课外阅读习惯与只注重校内“语文课本”学习的局限性分析、性教育的技巧与时机,等等。

第三,自由教育理念。尹建莉认为,“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

石中英认为,自由教育具有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理性主义三种精神。自由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物、以人为工具的教育,自由教育反对外在的强制,主张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自由教育本身具有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与看法,反对专制教育,以培养民主公民为己任;自由教育是指向儿童的理性发展并有利于儿童理性发展。

针对现在学校教育中过于注重训练、机械重复与记忆,父母对孩子的过于保护、过份管制、操纵等,尹建莉主张关注儿童的心理感受与成长,充分尊重儿童,给其一定的自由空间,老师与家长的任务是创造有利条件,使孩子逐步养成自律、自我教育的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另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理论性还表现在作者规范的学术写作上。作者阅读了大量中外经典的教育著作,如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弗洛姆、蒙台梭利、叶圣陶、陶行知等人的著作,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有着更深的体会与思考,并非理论的简单重复与堆砌,而是将其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中,为我所用,这恰是教育学者所必备的优秀品质。

文化价值是该书得以畅销的重要因素

笔者一直认为,学者不仅要有学术作为,更需要有社会情怀,而作为一位教育家,不仅要有自己原创的教育思想,更要传播与推广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之用于教育实践,使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进而影响社会、改造教育。作为一名热爱教育、关注儿童成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尹建莉更关注的是,如何让正确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影响更多人,尽可能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这既是她反对写艰涩学术文章的原因之一(她认为那类学术文章仅是文化资本的积累,不具有文化价值),也是她写作此书的目的。笔者认为,尹建莉是一位“行动中的理想主义者”,与那些坐在书斋中写文章、社会影响力有限的普通教育学者不同。近年来,她一直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如资助西部失学儿童、以个人名义举办农村学校图书馆、到北京一所小学任校长助理并推动教育改革、通过到全国各地演讲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等,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具体教育实践中。

家长教育论文篇9

一、基本情况

本年度我校大多数家庭都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关心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有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够高,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主要成绩

1、把家长学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目标,努力提高家长的全面素质。

2、端正了学生家长的一些错误观念,如:“易子不教”、“不打不成钢”树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家教思想。

3、定期召开各类学生家长座谈会,如一年级新生、毕业生、中下生等家长会议,通过家长制会,使家长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艺术。

4 、让家长撰写家教论文,本年度编辑出版了二期《家庭教育论文》,发给家长人手一份,让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宣传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系统宣传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要求家长树立“为国教子,培育成才”的思想。特别是六(3)班朱伟烨家长朱沛娟同志撰写的家教论文《让孩子有德,让孩子奋发,让孩子有能》,由县妇联评选推荐到清远市参加优秀家教论文评选。

三、具体做法:

(一)加强对家长学校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

为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认真与家长上好家教课,努力提高家长政治文化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素质、思想素质,让他们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责任感,让他们正视家庭教育。

1、定期组织家长的学习。当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在思想上甚至行动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效仿,那么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呢?我校不但对教育十分重视,而且重视做家长思想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从而使他们自觉履行职责。

2、定期组织家长分期分批分类型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的家庭教育文件,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

(二)积极动员家长参加丰富家教知识的学习。

提高家长各方面素质,这项工作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1、认真上好家教课。为了有效提高家长的各方面素质,我校认真组织家长上好家教课,还开展家长座谈会,在日常生活中探讨各种不同的家教方法,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家长请教,取长补短。

2、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参加《走进孩子心灵》的专题报告会。为了更有效提高家长的家教知识,我校利用家教专栏定期有效针对性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统一起来,联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整体。

3、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三)密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认真做好家访工作。

我校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动员教师认真做好家访工作,要求每学期普访一次,个别多次,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家教情况。寻找最佳途径,共同教育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经验与体会

家长教育论文篇10

学校诞生后,学校和家庭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教育关系问题,也备受世人关注。可是几千年过去了,世人每每论及教育中两者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笼统,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背景分析。实际上,学校与家庭都随着时代而变迁,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地位、影响也都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那么,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就教育问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家校合作”,即家庭、学校在沟通的基础上,互相配合,使学生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系统一致、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这种观念,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到稳定发展。也正因为起步较晚,才致使我国的家校合作处于发展时期,不同的教育学者对“家校合作”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的问题做思考如下:

一、理论思考

(一)学校公共关系理论

学校公共关系,即学校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与公众发生的关系。其中学校是主体,教职工和学生是相关公众,教育主体——学校及家庭、社区的相关组织等。学校公共关系工作就是学校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提升学校形象,使之得到公众理解、信任继而合作所进行的学校管理职能活动。在学校公共关系中家长的地位尤为突出,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学校更是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因为这样,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一个有利的外界环境,是作为学校管理急需思考的问题。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公共宣传,争取大众尤其是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这样才能为学校赢得好的口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与学校同步做好公共宣传。

(二)动机期望理论

家校合作中又一理论基础——“动机期望”理论指出:个人的成功经历会引发自我价值感增强。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中,是否能增强家长自我价值感,跟他们是否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价值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理论指出,动机是期望、手段和期望、回报的必然产物。强调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是指人自身具有的技能、文化素养等;外因是指机会、外界环境的信赖,外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家校合作的研究中,外因就是环境、教师的期望。其中环境期望就是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期望,期望是否能够实现,关键要看家长与教师、学校合作和交流情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

(三)责任分散理论

责任分散理论指出,孩子的母亲和教师给予孩子的教育最多,所以肩负的教育责任也最大。母亲教养的责任是全面的,也是在—个私人空间中进行的。教师责任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传授知识,把儿童带进更广阔的世界。虽然,母亲和老师都是为了教育孩子,但是他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合作者。学校通常觉得,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干涉学校的正常秩序。正因为这样,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和交流没有真正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非常重要。

以上三方面理论思考告诉我们,家校合作尤为重要。为了使校合作具有实效,笔者结合我们家校合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策略。

二、实践思考

(一)教师转变观念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校合作实践中,家长与教师处于不平等的教育地位,教师是合作教育中的组织者、管理者,家长仅仅是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陪衬,没有机会发挥其主动性。

21世纪的家校合作是为孩子健康成长共同服务的,遵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并确切贯彻执行的思想。新型的家校合作是双向的和伙伴形式的。因为家庭、学校之间是伙伴关系,校方就应该尊重家长,营造平等的合作氛围。教职工要有家校合作中的平等意识,把这种认识在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真正实现,以积极主动地接纳合作伙伴——家长,真诚地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二)家长转变观念

现在的家校合作现状告诉我们,家校合作的观念陈旧落后。尤其是家长,绝大多数家长缺乏或者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思想观念,不认为参与学校教育自己既有权利,又有义务。通常家长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思想也都是老师的事情,他们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也有的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不管,是自己管不了,干脆不管。具有这种思想观念的家庭不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他们把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理解为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有的家长只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学习方面能配合学校,也督促孩子做功课,但德育方面则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家长应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应参与家校合作,和学校同学校共同担负起育人重任,共同肩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积极与学校配合,发挥自身教育优势;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家教能力。在家校合作中应尊师重教,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给学校最大限度的支持,为学生的成长献计献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校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