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0 08:05:15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1

近年来,淮阴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完善社区科普管理体制,加大科普设施建设力度,精心打造社区科普品牌,着力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健全组织网络,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淮阴区21个乡(镇)科协组织健全,251个社区(村)都成立了科普领导小组,配齐科普宣传员,注册科普志愿者281人,青少年科技教育辅导员79名,省级科普示范乡(镇)1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4个,区级科普示范乡(镇)6个、示范社区(村)16个,形成了以区科协为中心、各乡(镇)科协为桥梁、社区(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和青少年辅导员队伍为依托的社区科普组织网络体系。

整合社区资源,共建社区科普场馆。根据《淮阴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规定,“十二五”期间,区科协计划每年投入20万元用于购置展教品,建设3-4个社区科普馆。2011年,区科协多次到苏、浙、沪等地考察,邀请专家来该区调研,遵循“一馆一品、一馆一色”原则,规范运作。同时,做到产权明晰,由社区提供场地、负责管理,区科协购置展教品,定期轮换,从而使科普展教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今年,区科协投入26万元购买科普展教品,打造营东社区、大福社区科普馆。5月22日,区科协和棉花庄镇党委、政府主办了“淮阴区棉花庄镇2012年科普宣传周活动启动暨大福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各乡(镇)科协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参观了大福社区科普馆。富有趣味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科技展品,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做好科普工作的热情。

夯实科普阵地,提高科普工作可持续性。“淮阴科普网”及时反映各乡(镇)社区科普动态,《淮阴科普报》免费赠送各乡(镇)社区党员干部、科技大户,“三农”网络书屋个数全省第一,区广播电视等平台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在城区市民活动场所,建成标准科普画廊16座,内容每月更换,使市民常看常新。广泛宣传《淮阴区鼓励科普事业发展优惠政策》,携手共建了一批电子荧屏,每日早晚按时播放科普内容。区属中、小学全部建有科技活动室,各乡(镇)均已建成科普活动站、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普宣传栏,所有社区建立了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和科普学校,袁集乡桂塘社区投入60余万元建成了“家庭健康知识素养”宣传一条路、爱心文化一面墙。

强化示范创建,丰富社区科普工作内容。以创建区级科普示范文明社区为契机,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广泛组织科普文明小区、科普文明楼院、科普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注重把“科教进社区”活动与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卫生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了“科教进社区”的工作机制。每年由区科协牵头,组织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活动,做到一年一个主题,一季一个活动,其中科普大讲堂是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今年以来,该区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由社区点题,邀请教育、环保、节能等方面专家深入社区进行各类科普知识讲座达100多场次。通过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形成了由党委政府领导、科协牵头、各乡(镇)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2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创办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科普阵地和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我市科普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政府投资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相当规模科普固定场所和设施条件,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够承担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培训、服务功能的场所。

第三条*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中共*市委宣传部(以下简称:市委宣传部)、*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是科普基地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科普基地依照《科普法》规定,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则,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开展科普工作。

第二章科普基地的申报

第五条申报对象

(一)各类科技、文化、教育场馆。如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站、台)、气象台(站)、地震台(站)、文化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设有植物园、标本馆、陈列馆等科普场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二)具有科普资源的游览场所。如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历史人文景观等。

(三)各类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及其他组织内部具有科普教育功能并有条件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如工农业科技园、科技种养场、实验室、生产现场、大型工程技术设施等。

(四)其他具备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展示和示范功能的部门和机构。

第六条申报条件

申报科普基地的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或受法人正式委托,独立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

(二)面向公众从事《科普法》所规定的科普活动,所从事的业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能发挥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宣传和示范作用。

(三)重视科普工作,有长远的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四)有稳定的科普活动投入,科普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保证科普活动正常开展。

(五)建有科普展示厅和相对固定的科普活动场所,包括有科普馆、科普画廊、科普演示设备和模型等。科普基地建筑面积一般应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展厅和活动场所面积要达到500平方米以上。

(六)配备有稳定的专(兼)职科普工作管理人员和科普讲解员。

第七条申报程序

申报单位须经主管单位推荐,按如下程序申报:

(一)须提交的申报材料

1.*市科普基地认定申请表(表样附后);

2.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科普设施、科普宣传能力情况);

3.科普工作规划、计划、管理制度;

4.法人资格、科普经费投入等相关证明材料。

以上材料一式四份并附电子版。

(二)申报及受理时限:即时申报,受理回复时限为7个工作日。

(三)申报受理部门:市科技局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

第三章科普基地的认定

第八条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科普基地评审小组,负责对申报单位的评审。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和现场考察,提出具体认定意见,报送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审定。

第九条经认定的科普基地,由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发文命名为“*市科普基地”,向社会公布,并颁发牌匾。

第四章科普基地的主要任务

第十条科技博物场馆类(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自然景区、工农业园区等)的科普基地,每年开放日不少于200天;科研机构、院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类的科普基地,每年开放日不少于60天;各类科普基地每年对青少年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的时间不少于20天(含法定节假日)。

第十一条要运用科普宣传挂图、展板、录像片、宣传册、网站(页)等手段,采用科普专题讲座、培训、竞赛、表演、游戏、咨询等方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根据自身特点和公众需求,开展针对性强、易被公众接受的特色或专题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不断探索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加强与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联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主动吸引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共同推进科普工作。

第十三条积极参与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各种“科普日”等活动,以及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科技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四条接受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交办的科普任务。

第五章科普基地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科普基地可按《*市关于对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办法》(大科政发[2005]5号)有关规定,持科普基地认定批准要件、证明文件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的相关材料,到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免征营业税。从境外购买自用科普影视作品,按照国家财税[2003]55号文件规定,享受相关免税政策,并向海关备案。

第十六条经评审认定的市科普基地可优先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第六章科普基地的管理

第十七条科普基地接受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的工作指导,积极承担科普项目和各项任务,开展科普活动,同时要加强与所在区市县、先导区科技部门、党委宣传部、科协的工作联系,紧密配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普工作。

第十八条科普基地要在每年12月上旬向市科技局报送年度科普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科普工作计划,并提供各类科普活动的图片、声像等资料。

第十九条市科技局对科普基地的科普设施改善、科普器具的技术研发,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建设,科普培训,创意性科普活动等弘扬科学文化思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科普项目,依据《*市促进科普基地发展暂行办法》(大政办发[2008]189号),给予一定的资助。

第二十条根据科普基地发展的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开展各类咨询、培训工作,并向科普基地提供科普图书、光盘、挂图等科普资料。

第二十一条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根据科普工作开展情况,每两年对科普基地进行综合考核,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十二条对科普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科普基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撤消“*市科普基地”称号。

(一)有违法乱纪行为的;

(二)有宣传封建迷信以及从事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

(三)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经指出仍不整改的;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展览;展教资源;开发

作为我国科普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科技馆以其灵活、高效的方式,覆盖我国未建设科技馆的市县级地区,弥补了基础科普设施数量有限、辐射范围不足等问题,在目前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科普资源分布不均的国情下,有效缓解了基层科普资源匮乏的现状,推动了我国科普服务的公平与普惠。在中国科协的积极推动下,2012年12月中国流动科技馆(下文简称“中国流动馆”)项目获得财政部立项,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流动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共巡展903站,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受益观众达3734万人,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

1 展览资源现状

目前,中国流动馆主要以“体验科学”为主题,通过50件左右的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相结合,组成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流动科普资源,项目开展以来,历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形成Ⅰ型、Ⅱ型、Ⅲ型三种展教内容:

Ⅰ型流动馆,围绕基础科学,主要展示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应用,设有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数学魅力五个分主题展区,共计45件展品,科学表演3项。

Ⅱ型流动馆,在保留部分“Ⅰ型”展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健康生活、安全生活和数字生活三个分主题,向公众揭示生活中的科学,引导公众以更加健康、安全、科学的方式生活。同时增加了简易棚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可适应老少边穷地区复杂的展览条件,展品共计38件,科学表演和科学实验5项。

Ⅲ型流动馆,在Ⅰ型、Ⅱ型基础上,不仅增加“移动科普影院”,将展品数量提升至50件,同时强调展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根据场地情况进行不同组合,使展览面积在300-800m2之间变化。2014年流动馆则重点对Ⅲ型展览进行了细致梳理,优化展品展示方式及设计图纸等设计资料,并推行图纸的标准化以降低制作成本。

2 问题与反思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流动馆基本实现了“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形成以互动展品、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四者结合的展览内容,受到各地观众的普遍欢迎,也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目前流动展览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展教资源上尚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科学素养层级的观众的差异化需求;专题内容较少,缺少对公众关心的科技热点、节能环保、心理健康、航空航天等方面内容的展示,地区特色科普资源有待挖掘;高新技术展示的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展品表现形式难以突破;展教活动重视不足,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开发过程社会资源介入不多,创新模式需要完善。

3 未来发展建议

展教资源是中国流动馆项目提供展示和教育内容的核心支撑[1],因此展教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流动馆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未来中国流动馆项目开发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多地探索与实践。

3.1 建立模块化开发模式,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流动展览开发的模块化设计,是指采用围绕某一核心主题的展示内容模块分割和组织展教资源。每个模块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分别具有展品、活动、影视等不同的展示功能;在资源系统中,主题模块单元可组合、分解或更换。模块化设计将打破展教内容整体升级更新的模式,提供了另一个开发思路。未来流动馆的更新将主要聚焦开发新的主题展示模块,主题模块单元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实现自由组合,形成整体展览,适合不同展览面积、多种场地条件下展出,使流动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地方各省市可根据当地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和需求、已有的场地大小,在已有展示内容模块中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数量,组合形成整套展览,充分实现按需配置,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需求。

3.2 关注社会热点,增加本地特色,研发专题展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目标中提出,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综合地方的需求和国家的规划,今后流动馆展教资源开发应重点向航空航天、身心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当今世界热点科技问题拓展。在传承经典基础科学展示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聚焦社会热点,将前沿科技作为展示亮点,一方面增加地方特色展示内容,增强展览对当地民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看点”。同时,借鉴国外流动展览的策展思路,设计真正的故事化、主题式的专题展览模块,采用主题故事引起观众的兴趣,将学科综合知识或科学方法进行结合,营造环境氛围,引导观众探究。

3.3 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丰富展览展品表现形式

随着国家加大对科普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2]、人脸识别[3]、智能机器人[4]等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引起了很多科研院所的关注,为流动科普展品创新带来强大的推动力,然而流动馆的流动性为高新技术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成为未来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2015年7月,由中国科技馆联合部分企业、科研院所等申报的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馆展品创新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5BAK34B00)获得科技部立项资助,国拨经费2231万元,项目主要通过对基础科学原理解读与探究、高新技术互动体验、机器人技术互动展示等系列展品关键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拓展公众互动体验功能,丰富科技馆展教资源,这将有助于攻克部分前沿技术应用的难题。

国外流动馆的展览设计起步较早,尤其在主题流动展览和展示形式上都已形成一定的特点。我们应积极收集和研究国际上的优秀案例,吸取好的经验为我所用。2012年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启动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科普硕生们,也在积极尝试将现代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流动馆的创新研究,这将为探索更加新颖、更具特色的、适合和满足流动需求的展览展示形式打开了大门。流动馆在展览形式设计上期待更多突破,结合前文所述主题模块的开发思路,将流动馆展览开发视作微型专题展览的开发,围绕主题,采用互动展品、活动、影视、多媒体、艺术形式、静态模型、环境设计等多种展示形式与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诠释主题,使展示整体氛围感更强,主题更加突出。

3.4 重视展教活动的策划组织,充分实现展教效果

关于教育活动与展品的关系有过很多研究与探讨[5-6],但在展览开发项目操作中教育活动与展览并未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对于流动馆这类巡回展览,可以考虑以策划一个科普传播活动的思路策划展览,对于展品硬件无法更好表现的本地化、特色化内容,通过活动中表演者的演绎和与观众的现场互动,传递展览想要表达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今后流动馆教育活动一方面需加强对地方活动策划、组织和开展的培训,通过活动融合地方科普宣传需求、展示本地特色、提升展教能力;一方面积极引导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试点高校的科普研究生们,将流动馆教育活动开发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实习体验项目激发和带动地方展教活动的创新。

3.5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创新科普资源开发的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科技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7]”就颇具意义,将外部展览创意和外部市场化展览研发的作用上升到和的内部研发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不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基础展品的研发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技术支持、委外研究、技术合伙等合适的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的科普资源,只有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各方深度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流动展教资源的创新发展、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为鼓励展品创新,丰富展览内容,中国科技馆8月底启动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研制项目的申报工作,面向社会征集展品创意,迈出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投资巨大,建议今后对重点高新展示技术、展览形式设计、科普影片成果转化等成立专门项目,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流动科普资源研发与建设平台。同时组织行业交流会议,就当前开发中的先进理念、技术、做法以及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共同研讨,形成行业齐心推进的局面。

4 结语

中国流动馆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展教资源开发体系和模式,也积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教资源,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科技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基层观众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今后流动馆资源开发应仔细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新设计思路和展览形式,挖掘鲜明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开发体系,提高流动科普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流动科普设施子课题组.我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研究[R].中国科技馆,2014.

[2]李锋.混合现实技术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246-248.

[3]田锋.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人脸卡通化科普展品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8.

[4]赵姝颖.科普中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索[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4(1):37-41.

[5]常羽.科技馆教育活动组织过程的思考[J].科技馆(中国科技馆内部刊物),2009(3):20-22.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北京石景山区;科技馆;数字娱乐;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cience museum in beijing’s shijingshan district.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orientation and mechanism in digital entertainment of science museum in shijingshan district, and provides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some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planning of science museum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beijing shijingshan district; science museum; digital entertainment; planning

1 规划背景

石景山区是首都北京八个城区之一,区域面积84.32平方公里,2003年全区常住人口50.6万,地处北京市城区的西部,位于城郊结合带,是中心城和西部发展带的交汇点。从历史上看,石景山区是北京市的传统重工业区,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产业的调整,石景山区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传统重工业区厂房遍地、烟囱林立的情况大为不同的是,石景山区实际上是北京市城区绿化率最高的地区,2004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31%,超过北京市的平均城市绿化覆盖率(38.56%),同时是全市唯一拥有山林的城区,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都中心区西缘的生态走廊和绿色屏障。也许是考虑到石景山区在新的城市规划中相对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新世纪初颁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石景山区的功能定位是“一区、三中心”,一区即指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内涵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中心则分别是城市职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结合首钢的搬迁改造,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2005年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以休闲、娱乐为发展主旋律,以营造京西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和时尚高雅的文化氛围为基础,打造集休闲、娱乐、会展、购物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即crd(capital recreation district)。至此,石景山区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

石景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crd战略的实施将会引发石景山区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转变,即从传统重工业区到高新技术区、数字化产业区的转变;从污染区到生态区的转变;从单纯游乐到文化休闲的转变。在促进这些转变的过程中,建设数码娱乐产业被石景山区确立为本区产业技术的发展主线,其目标是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北京数码娱乐产业基地,进而成为全国数字娱乐都市经济的领头羊。其中,以建设数字娱乐科技馆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得到了广泛共识,并很快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无疑为石景山区科技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2 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石景山区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区科技馆,第四纪冰川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图书馆,特别是处公园,石景山游乐园已有较好的基础和知名度。此外,全区目前共建有科普画廊330处,建筑总长度2759米,建成市级社区科普基地1个,区级科普社区49个。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石景山区科普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缺乏现代化的、有较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普场馆。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长期受制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机制僵硬等诸多因素,积重难返,困难重重。以石景山区科技馆为例,作为区级科技馆,自1992年成立以来主要依靠区政府投入和市科委、市科协专项资金支持。10多年来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从建馆到2003年,11年来科技馆用于维护建设的费用仅为70万元,平均每年不足7万元,且都是政府投入,从未得到过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科技馆自身的建设一直没有较大的进展,场馆的基础设施少,自身不具备科普展品的制作能力,始终没有常设展览和展品,只能举办临时性展览和活动。同样,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在北京市也颇有特色的石景山第四纪冰川馆建馆后2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再投资,时至今日最多一次也只能接待30人,其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周边环境差的状况长期以来都得不到改善。

石景山区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显然在我国科普设施建设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费方面,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严重制约科技馆的正常发展,甚至维持生存都比较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靠出租场地等勉强维持。

(2)在设施方面,场馆的基础设施少,并且单调落后,一般缺乏常设展览和展品,往往只能举办临时性的展览和科普活动。

(3)在人才方面,在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的同时,由于科技馆发展状况比较差、待遇低等原因又往往难以留住已有的人才。

(4)在机制方面,科普展品的制作、交流缺乏支撑以及协调机制,造成科普展览、活动的成本较高,展品利用率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3 重新定位与机制探索

数字娱乐产业对于石景山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数字娱乐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结合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配合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新世纪初,石景山区政府适时提出了以建设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普的重大举措。在围绕打造石景山区科技馆"科普主阵地"这一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开始走上整合社会资源,引进企业机制的道路。

为此,石景山区科技馆首先重新进行了功能定位,依照建设“休闲主题特色科技馆”的发展理念,其中科技馆原先的展示厅将建设成含汽车模拟驾驶、全息音响、地震仿真、幻影成像等10余个科普体验项目为主的大型数字娱乐科普展示厅,同时打造无线娱乐科普厅、动漫科普阅览厅、电子竞技科普厅、数字港科普餐厅等新设施。从而一方面将科学普及寓于数字体验休闲娱乐之中;另一方面也能积极推动石景山区以数字娱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建设。

其次,在数字娱乐型科技馆的建设上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投资兴建的机制和模式。即由政府投入少量资金,企业提供主要资金和产品,科技馆提供场地,走企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之路。科技馆为公司提供设备展示平台;企业则为科技馆提供数字化科普设备,较好地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如科技馆已与东方恒润公司共同合作建设数字体验展示中心,同时与北京锋行九州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泰利科技集团共同筹建的电子竞技中心项目也已正式签约,并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将独家受牌该中心为“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心”,届时该中心也将对公众开展电子竞技方面的科普知识教育。

石景山区科技馆新的功能定位以及运行机制的初步变革,不仅能够有效盘活科技馆的既有资源,而且也将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数字娱乐方面的体验展示功能,进而达到向全区进行科普功能辐射,并建成具有"数字娱乐"特色的科普示范基地和体验娱乐展示中心。这无疑将为石景山区引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开展科普工作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4 规划与发展建议

显然,石景山区科技馆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应该说有其天时、地利的因素和机遇。当前在科技馆的规划和设计中,以下几点有必要引起关注:

4.1 与区发展规划相协调,赢得政府大力扶持

石景山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是科技馆未来规划和发展的大方向。需要进一步与石景山区当前十一五的发展规划相协调,争取政府部门在政策导向、资金引入等方面的扶持,在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为石景山区科普场馆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4.2 找准发展定位,突出自身特色

石景山区科技馆确立数字娱乐、打造“休闲主题特色科技馆”的新定位,为本区数字娱乐产业与数字娱乐这种新型科普形式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作为北京市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的体验展示中心,数字娱乐科技馆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数字娱乐产业的内涵和发展前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和形式,使人们充分体验和感受到数字娱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真正喜爱数字娱乐,进而支持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技服务功能和科学普及功能。应找准未来发展定位,不断突出自身特色,在促进群众性科普活动开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取得一举两得,相互促进的效果。

4.3 与企业互惠双赢,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在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的初步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在发展数字娱乐科普和数字娱乐产业过程中,需要继续努力探讨和完善科技馆与企业两者互惠双赢的新机制,按照互利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如科技馆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产品展示推广的平台,提供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场所,而企业的相关技术、设备、产品、人员等资源也会为科技馆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不仅降低科技馆的运营成本,减少政府投入,同时也能够提高场馆使用效率,集约有效地实现其科普功能。

4.4 改革运作模式,加快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

在已有的良好开局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市场在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协作机制,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多方共同投资、合作兴建的适宜模式。建议加大政府在经费、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力度,探索、改革与相关企业共建、互利的多种运作模式,在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以此为突破口,在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为引用社会力量建设科普场馆、兴办科普事业开辟一条新路子。

5 几点思考

5.1 科普工作的需求导向问题

石景山区科技馆在向数字娱乐的转型、改造和建设过程中,相继得到北京市财政、石景山区财政以及多家企业的大量投资。2004年5月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正式启动,至2005年,短短两年间科技馆建设总投资已达到2280万元(相当于石景山区科技馆建馆以来前11年资金投入的30余倍!),其中北京市科普联席会支持130万元,石景山区政府投入1800万元,吸引企业投资350万元。可见,具有公益性质的科普工作并不排斥与本区域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投资需求相结合,相反在适应需求,服务发展的同时,科普工作往往能得到更广泛、更有力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使科学真正成为大众的财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2 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的结合问题

应当说,目前把科普划分为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提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公益性科普事业主要在市场失效的地方发挥作用,经营性科普产业追求市场利润则也是天经地义。但这种二分法却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即二者各不相干,是各干各的两件事情。实际上,一方面公益性科普事业也并不排斥市场机制,也不是不可以赢利,只是不能以市场赢利为目的。其发展壮大同样需要引入市场的激励机制和手段,只不过不能把市场机制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经营性科普产业也并不是完全的唯利是图,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同样重视和追求社会效益,在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也才能实现企业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人们常说的“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技术,一流企业做品牌”也含有这方面的道理。所以,在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与追求市场效益为主的经营性产业之间是可以寻找到结合点的,而科普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5.3 科普工作的信息交流问题

今天的科普工作主体涉及到政府、科技、教育、传媒、文化、企业界等多个领域和部门,在这些“隔行如隔山”的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意义十分重大。除了科普各主体内部垂直方向的从上到下以及从下到上的沟通交流外,尤其还要注意科普各主体相互之间水平方向的横向沟通与联系。如当前的科普联席会议,就不应仅视为是科普工作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纽带,同时也应是各个相关部门、企业、团体乃至个人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科普活动、发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此,可考虑逐渐扩大科普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尤其是企业单位,并允许社会团体、企业,甚至公民个人参加或列席会议,向全社会开放。

参考文献

[1] 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研究室,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研究室编. 石景山区优秀调研报告文集(2004年度)

[2]北京富达尔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石景山区科技进步现状调查与分析(讨论稿),2005年6月

[3]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简版). 2004

[4] 陈治光. 解读2005年北京科技工作报告. 科技潮,2005年7月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5

第一条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和公民从事科普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科普工作是公益事业,是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省的一项战略任务。

科普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农民和工人。

第五条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态度,反对迷信和反科学、伪科学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其他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不得将违背科学原则和科学精神的主张和观点,作为科普知识传播和推广。

第二章组织和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科普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参加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第八条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协调本地区的科普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议科普工作总体规划;

(二)研究确定科普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三)审议科普工作年度工作要点;

(四)促进各部门及全社会支持并参与科普工作;

(五)协调本地区和部门间的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级以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

第九条县级以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是科普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科普工作总体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并实施本部门的科普工作计划,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的科普工作。

第十条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发挥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参与制定本地区科普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充分利用并发挥其科普网络和组织优势,加强对所属团体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鼓励并支持科技人员进行科普研究和科普创作;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工作。

第三章青少年、农民和工人科普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发挥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科普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并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数,在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中适当增加科普内容。

第十二条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科普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大赛、具有科普内容的夏令营、冬令营和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

具备开放条件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应当定期向青少年免费开放。

第十四条中小学校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科普辅导教师,提供科普读物,保证必要的讲座时间,并定期组织培训。

第十五条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应当有针对性地向青少年推荐科普课外读物,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普课外读物,并向青少年优惠提供。

图书、电子、音像出版部门应当将青少年科普读物纳入出版计划,保证每年制作和出版一定数量的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普图书、电子和音像制品。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并组织实施农村科普工作计划。

社会各界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并支持农村科普工作。

第十七条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为农民科技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农民科技节期间,组织开展农民科技竞赛、举办农业科技讲座等活动。

第十八条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发挥乡(镇)科普组织的作用,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开展科普活动。

乡(镇)、村文化站(室)、广播站应当宣传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等服务。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应当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他涉农单位,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并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定期组织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培训,扶持并发挥重点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等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科技、卫生和农业等有关部门每年应当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和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下乡活动,并落实经费,制定奖励、考评等相关制度。

文化、科技和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每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捐赠科普图书,放映科技电影,演出文艺节目,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讲座、咨询、培训等活动,并协助建设农村文化、科普图书室。

医疗卫生单位应当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向农民开展医疗保健咨询等服务,宣传疾病防治、优生优育、健康保健等知识。

第二十二条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协助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普之冬活动,并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科普大集和科普村镇建设等活动。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工会和产业工会组织应当组织职工开展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四条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利用现有的文化宫(馆)、职工干部培训学院(校)、技术交流馆等场所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技能培训、技术推广等科普活动。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结合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应用,组织职工技能培训,普及与生产经营、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生产技能。

第二十六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创办行业博物馆、科技馆,建立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四章社会责任

第二十七条普及科学技术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应当参与和支持,提倡公民参加科普活动。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科普事业。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将科普教育纳入国家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开设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或者举办科技知识专题讲座。

第二十九条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每年参加一次以上的现代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科普学习讲座。

第三十条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社会团体应当根据科普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结合职工、青少年和妇女的特点开展科普活动。

第三十一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办固定科普宣传栏目,制作科普节目,在科技活动周和重大科普活动期间应当免费播放科普公益性广告。

综合类和自然科学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宣传科普知识。

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单位应当制作、发行、放映科普影视作品。

第三十二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应当组织科技工作者和教师、学生开展科普活动。

具备开放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向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功能的陈列室、生产车间、实验基地、实验室和其他场地、设施。

第三十三条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项目承担单位或者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项目特点,开展相关科普宣传。

鼓励省科学技术奖的申报人提交相关的科普成果。

具备开放条件的省重大建设和技改项目完成后,应当提供向公众开放、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模型和展示等。

第三十四条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气象站、公园、医院、商场、车站、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的业务和特点,面向公众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传。

第三十五条大型洽谈会、博览会、重大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的承办单位,应当利用场馆和设施设置相关的科普宣传内容。

第三十六条居民委员会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定期向居民开办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婚育知识、公共安全、节约等贴近百姓生活的科普讲座,并设置固定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板,开展创建科普文明社区活动。

第三十七条鼓励大学生、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种科普志愿活动。

第三十八条每年五月的第三周为全省科技活动周。社会各界应当根据全省科技活动周的主题开展科普活动。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对科普经费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科普经费。

提倡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开展科普活动。

科普经费和社会组织、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财产,必须用于科普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第四十条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及有条件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并加强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的利用、维修和改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利用现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设施和场所,做好科普工作。

第四十一条利用政府投资建设或者享受政策优惠的博物馆、科技馆、青年宫、少年宫(中心)、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馆不得擅自改作他用。对青少年、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及残疾人应当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科技活动周期间及重大科普宣传日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经费困难的,同级财政应当予以补贴,使其正常运行。

第四十二条鼓励和支持省外、境外博物馆、科技馆到我省布展、巡展;向青少年、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及残疾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第四十三条获得县级以上科普奖项或者具有科普创作成果的,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普组织和科普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普组织,提高科普工作者待遇,改善科普工作者条件,依法维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应当对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法定职责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第四十七条以科普为名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其他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或者贪污、挪用捐赠款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擅自将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普场所改为他用妨碍开展科普活动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6

一、认真实施《科普法》,结合区情积极推进科普宣传工作。

科普宣传是一项思想性、科学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要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向公众宣传生态环保、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科普知识。重点面向青少年、社区居民普及化工知识,开展“青少年、社区居民进大型化工企业”等活动,让他们感知化工;组织公众参观污染源监控系统、公安视频监控平台、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管平台等信息系统或平台,普网工程把智慧城市知识列入重要内容;邀请专家开展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等专题讲座。

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都要根据各自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实效明显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科普宣传能力。

一是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完成“站、栏、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建设任务;50%以上企业科协要在各自企业内建立“一所、一廊、一刊”(科技人员活动场所、科普画廊、科普刊物)。

二是全区所有村、社区科普画廊有专人负责设施维护和内容更新,展示内容至少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三是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都要建立培训队伍,开展对“五大人群”的素质培训。

四是科普短信平台向全区机关公务员、农业种养殖大户、企业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等3000余人每周一条发送科普短信,并不断充实内容,改进形式。

五是开展“科普宣传进社区LED”,将在招宝山街道40个社区LED每周一次科普信息,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增加频次和内容。

六是编印《生态环境科普知识》、《2011—2012年区青少年优秀科普征文集》、《2011—2012年度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等科普宣传资料,为全区所有村、社区免费订阅《科普报》。

三、充分发挥各类传媒的重要作用,营造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

《今日》“科普视窗”专栏要加大科技科普宣传力度,在全国“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开辟专版,传播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

电台要在重要时段安排播出一定比例的科普节目和科普公益广告。

电视台“科技探秘”专栏以及深度10分等栏目加强科普宣传。区科协将联合电视台制作科普宣传片,全面反映我区近年来省级科普示范区的创建情况。

新闻网安排专栏报道科普动态,宣传科普知识。

四、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和作用发挥,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

一是开展“优秀科普教育基地”评选,设置参评条件、评选办法和奖励措施,一改以往“人人有奖”,变“普惠制”为“推优制”。

二是区科协将面向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推出科普游一号线(参观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游二号线(参观农村科普教育基地),起到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科普教育基地“走出去”,区科协将组织海防馆、邦博物馆、图书馆联合开展“流动博物馆、图书分馆进企业”活动,全年组织4次以上,提高科普教育的受众率。

三是发挥院士风采馆作用,2013年将把院士风采馆搬迁到邦博物馆。

五、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科普宣传的社会影响。

1、主题科普活动。区科协牵头组织“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在活动期间,通过科普资料发放、科普图板展示、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示范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科协、区级各学会(协会)、企业科协各学会、协会要利用地球日、能源日、环境日、气象日、人口日、戒烟日、诺贝尔科学奖公布日等时机,开展主题科普宣传。

2、科普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类科普知识巡回讲座。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相信科学,掌握科学,依靠科学,应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一)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开展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为重点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增强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10年,市民具备基本

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5%以上。

(二)加强推进“四个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开展。

(三)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作用,科普与终身教育体系的融合初见成效。

(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把*市科技馆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对社会开放的科技活动中心。建设5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城乡科普文化综合活动站和科普画廊(宣传栏)要达到200处,创办《*科普》杂志,开通*科协网站,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普知识传播速度,扩大科学普及的覆盖面。市科协要与*电视台、*广播电台通力合作,继续办好“科普大篷车”和“科技之声”等专题节目,《*日报》要开设科普专栏。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阵地和大众媒体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科普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五)构筑社会化科普平台。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合作、市场化运作的科普运行机制,探索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形式与途径,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科普工作

依托和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将科技教育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推进新科学课程体系的全面实施,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及科学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发展观和基本国情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科普活动。以每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载体,组织在校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撰写科技小论文、创作科幻画和“智力七巧板”竞赛等活动中来,引导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合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学校科技实验室与教育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好我市现有的5个科普教育基地和6所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市科技馆和市青少年宫的科普教育功能,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国防教育部门新建若干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到“十一五”末期,市、市(县)区两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超过20个,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分布合理的校外科技活动场所。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科技课教师、科技辅导员的科普培训和教育,培养为科普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专业人才。各级科技辅导员协会要切实担负起指导未成年人开展校内外科技活动的任务。积极倡导有条件的中小学聘请科技专家、学者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逐步建立全市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监测评估体系。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科普工作

强化农村科普教育,继续发挥好农函大、农广校在农民素质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结合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双学双比、星火科技培训专项活动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十一五”期间,农函大、农广校培训学员2500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万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次。

全力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融入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之中,面向农村,服务基层,转化成果,致富农民。

1.开展“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条件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30%的行政村都要建成1个集宣传教育、健身娱乐、科普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站和1处科普宣传栏(橱窗),培育1名科普宣传员,并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载体,让科普知识进村入户。

2.加大对农技协的扶持力度,每年要做大做强10个农技协,使农技协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代表,成为科技成果进农家院的新型渠道,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紧密纽带。“十一五”期间,要以农技协为依托,重点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户,辐射带动2万农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3.以农函大和农广校为培训基地,每年招收培训学员500名。结合我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区域优势,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把农函大和农广校办成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的摇篮。

4.各涉农县(市)区要下大大力气抓好科普示范县、科普示范乡镇和科普示范村的创建活动。通过落实创建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保证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创建1个全国科普示范县、20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和80个市级科普示范村。

(三)按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强化对城市劳动人口的科普工作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加强对第二、第三产业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管理,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并列入各类职业资格审定和就业准入的重要标准。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城市劳动人口教育培训网络。“十一五”末期,全市新增劳动力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达到35%以上。

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科协、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争做学习型企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倡导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职工技术水平的提高。鼓励企业结合市场开拓进行科普宣传,将推介产品、培育消费群体和新技术的普及结合起来。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个人在职学习。发挥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发挥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作用,促进形成老中青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各尽其能的格局。

(四)以增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为目的,促进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工作

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有关单位要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通过科技报告会、科技论坛、学术年会、编辑出版系列科普读物、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等,帮助他们掌握和更新相关的科技知识。

党校、行政院校要将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能力。

组织、人事部门在公务员录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等环节中,要逐步增加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市直机关工委将科学普及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对各单位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一项重要内容。

(五)不断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办好一年一度全市性的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结合工作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每年组织各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地球日、人口日、环境日、气象日、艾滋病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纪念日,向公众开展专题科普宣传,普及相关科技知识。

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植物园等场馆设施,通过免费展览展示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引导群众参加各种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

深化“科教进社区”活动。以城市居民为对象,以社区科普大学为阵地,发挥老年“夕阳红”宣传队的作用,开展争创科普示范街道、争创科普示范社区、争创科普示范家庭、清除生活陋习和愚昧落后现象活动。在这项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做好以重点群的科普工作:对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应根据他们的思想、身体、生活特点和需要搞好科普工作,调动他们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对下岗职工,应注意做好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对进城务工人员,应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教育;对中小学生,要广泛开展校外科普教育。到2010年,创建市级科普示范街道10个、科普示范社区25个、科普示范家庭1000个。

巩固城镇基层科普组织,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办好城镇社区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公园、图书馆、活动室、计生室、健身房等,举办面向居民群众的各类科普活动。针对残疾人、妇女等特殊群体有组织地开展科普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普工作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发挥好各级科普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作用。科技行政部门对科普工作实行科学规划,进行政策引导,开展督促检查。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切实做好有关科普工作,在科技项目实施中加强与市民沟通交流。科协要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并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也要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二)完善政策规定,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要求,结合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制定颁布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科学素质普及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注重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优势的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加大投入力度,为科普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要将科普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科普事业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市和县(市)区两级科普专项经费应分别达到人均每年0.8元和0.6元以上。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提高,到2010年,市和县(市)区两级科普专项经费都提高到人均每年1元以上。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或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投资科普事业,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投资科普场馆、设施的,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四)实施激励措施,促进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科协和有关单位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努力建设一支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采取具体措施,制定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科普宣传的专项激励政策,在职称、职务、分配、奖励等方面把科普与科研摆在同等地位,以吸引更多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关心、支持、参与科普工作。把科普作品纳入“五个一”工程,注重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繁荣科普创作。开展优秀科普作品奖和图片奖、期刊奖、优秀音像制品奖等科普专项奖评选,注重培养科普创作队伍和从事科普宣传的记者、作家、编导、主持人等,为繁荣发展科普事业提供人才资源。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8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播火地;

这里曾建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

这里曾是强军梦的起梦之源……

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创造奇迹的热土。148年前,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诞生,第二年迁址高昌庙,从那时起,一代代江南人就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培育着这片热土。这里曾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企业馆的所在地,向世人展示了企业馆的风采、特别是展示了船舶行业的风采。如今,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搬迁长兴岛谋求更大的发展,这片热土作为江南原址,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2013年底,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第一家军工文化园――江南造船军工文化园在百年老厂江南造船原址揭牌。这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全行业创建影响广泛、社会辐射较强的军工文化园区的具体举措。从此开启了江南原址面向全社会进行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军工精神培育的新尝试。江南造船军工文化园对传承军工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军工精神,培育先进的军工文化,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软实力,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受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园认定组专家对江南造船“军工文化园”进行了现场考察,听取了相关建设情况报告。一致认为,江南造船历史底蕴厚重、军工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刻、时代特征鲜明、设施配套独立、经营运作规范,凸显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印记,是传承民族工业文脉的最佳区域。此外,根据上海市对世博会浦西园区的整体规划,江南造船原址已被定位为世界一流文化博览区。目前,江南造船“军工文化园”规划合理,符合上海市的总体规划要求,建成后必将成为展示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园区未来的长期发展,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其建设规划;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军工文化产业发展。

江南造船军工文化园将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保留江南原址原工业遗址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工业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利用,通过园区整体建设,打造集展览展示、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军工特色鲜明的文化园区。

江南造船原址占地80万平方米,拥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二号船坞、飞机库、办公厅、海军司令部及旧墙体和老厂房结构、军代表室、政治部大楼、设计楼、厂办大楼等9处上海市历史保护保留建筑,其中二号船坞被评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这些保存完好、形态各异的军工遗址,保留了工业历史的特色痕迹,见证了江南造船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是上海重要的近代工业遗产之一,具有保护及再利用价值。

江南原址中历史最久远的建筑之一当属翻译馆。这幢淡黄色的二层楼,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局之初的建筑,迄今已有146年的历史。经专家勘查,这是一幢清朝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好的二层木结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保留价值;中国船舶馆曾成功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一流的设施、周到的服务创下了浦西园区参观人数第一的佳绩,受到中外参观者的赞誉;二号船坞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局后于1867年开挖的第一个船坞,1918年曾在此建造过“官府号”等四艘中国最早的万吨级轮船;而远望一号测量船则是中国自行设计、江南造船建造的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是代表我国船舶工业里程碑意义的高科技产品。其退役后回到江南造船停泊在二号船坞,将担负起启迪后人“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新使命;江南造船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军工精神培育、军工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面向全社会开放近十年,已接待中央和地方党政军领导、社会各界参观者等数十万人次。中国船舶馆、翻译馆、二号船坞与远望号以及江南造船博物馆都是国防教育、军工文化教育的极好教材。此外,江南原址还保留有晚清时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期的铸钱厂墙体和20世纪20年代的厂房铆接钢结构,这些实体本身即体现了工业遗址的价值。

江南造船堪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活化石。她在中国近代科技史、军工史上有重要地位。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完美地演绎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江南造船军工文化园将更有利于传播军工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推动国家军工事业的发展。

江南军工文化园定位为产业园区,具有陈列展览、文物征集、文献中心、社会教育、学术交流等功能。

翻译馆计划改建成为船舶历史文献馆。收藏包括中国船舶历史文献及江南造船历史文献等中国船舶工业、海洋工程领域的珍贵史料。

中国船舶馆将整合华东地区老帅生平事迹馆、船舶流体力学先驱王公衡、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浩云、世界最大船王包玉刚、著名船东赵锡成等馆藏的重要内容,以富含船元素的展品为主线,展示船舶文化、船舶发展历程等。还将辟出专门空间对外开办海事展、“未来船舶”科技展等临时展览。

以江南造船博物馆、展示馆为依托,策划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的参观。二号船坞与远望号将用于爱国主义教育、航天、航海、造船技术等方面的科普教育展览,组织相关适宜在船上举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举办“远望系列成就展”、“中国航海航天成就展”、“远望人事迹展”等,同时设计制作与“神七”对话模型、观测火箭发射全景、模拟3D航海体验、船舶模型制作DIY教室、开办青少年海员集训营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对海洋文化、船舶事业、军工事业的浓厚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操。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9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二、方针和目标

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全民参与―――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目标: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三、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措施:

――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

――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

――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使参加绿色证书培训达1000万人;重点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个农户。发挥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化技术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有关大中专院校和其他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大王下乡、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

――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建设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好它们的示范作用。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1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的科普能力。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措施: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城镇职工在职培训达到2.5亿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00万人,农民工培训2亿人。使新增劳动力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90%。

――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

――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措施:

――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

――各级机关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其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

――各级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

――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各级政府网站创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栏目和节目。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四、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措施: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重视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编写和音像类教材的开发制作。

――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增强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任务: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

――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措施: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

――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引进国外优秀作品,借鉴国际先进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

――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任务: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措施:

――鼓励、支持“科技博览”、“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车”等电视科技栏目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择优扶持若干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知名科普网站。

――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引进现代营销模式与先进编创技术,注重市场调研,提高播出和编辑出版质量。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

――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

――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增强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市(地)和县(市、区)可建设科技馆等专门科普场馆;在一些市(州、盟和县)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措施:

――突出社会公益性,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制定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条例,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对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的功能;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条件和机会。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措施。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300余座增加至500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1000余座增加至2000座,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

――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市场,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制定技术规范和设计制作机构的资质认定办法;择优扶持一批设计制作机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

五、保障条件

(一)政策法规。

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细则。

――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的政策。

――制定表彰和奖励政策。

(二)经费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要从中央财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改革文博专业课程内容,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

――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国务院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成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将《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建立和完善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机制。《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

(二)监测评估。

――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围绕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

――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并纳入国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社区科普馆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 人文关怀 科学素质 未成年人 农民 城镇劳动人口 领导干部 公务员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际出发,特别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所提出的战略部署,这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正式纳入了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新时期,图书馆界迫切需要关注四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建设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实实在在地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

1 面向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的图书馆人文关怀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关键所在。图书馆作为传播、普及科学的第二课堂,要以关怀未成年人、开展为未成年人服务为出发点,切切实实从以下几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特色服务。

(1)未成年人对文献资源需求的差异较大,图书馆的科技文献资源必须反映他们的不同需求,要精心挑选囊括古今中外、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科普精品力作,包括科普专著、科技报告文学、科幻作品、科普音像电子作品等丰富馆藏,满足未成年人读者的阅读需求。推荐介绍宣传优秀科普图书,让科学以一种活泼的方式传递。

(2)图书馆必须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专门区域,这个区域的家具和装饰应该设计成宽敞、舒适、有吸引力的阅读空间,以其优美和谐、温馨典雅的布置吸引未成年人走进知识的殿堂;采用全开架借阅服务方式,把深入浅出的知识读物,变幻无穷的科幻作品、趣味横生的卡通图画摆放在书架上,让读者随手可取,使“科学”近在咫尺,从而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科学迷,促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

(3)图书馆是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不仅体现一个人素质程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表现。因此图书馆应该以未成年人这个教育主体为切入点, 从小抓起,从起点上做起,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图书馆意识,培养他们自觉使用图书馆,进而养成终身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4)网络的使用将全面改变未成年人的学习方式,未成年人面对现今爆炸的数字信息,尚未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有可能倘佯在五光十色的网络娱乐中,难以自拔。图书馆管理员要引导他们辨别真伪、选择信息,为他们推荐优秀科普网站,让科学以一种活泼的方式传递。

2 面向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图书馆人文关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只有0.68%。如果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没有显著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就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

图书馆应把关怀农民,立足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为农民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渠道和机会。模仿农民赶大集的形式,在当地的乡或镇举办科技大集,展示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普挂图等各类科学技术资料;发挥图书馆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图书馆最新的科技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加工,编印成各种直观易懂、简明实际的科普宣传资料、科技适用技术剪报,介绍生产、生活中的科技知识,免费发放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让普通农民了解科技知识的应用,促进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特别是关注农民这个科学素质弱势群体,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协同农村、贫困地区和西部图书馆贡献力量。县、乡级图书馆身处农村前沿阵地,应以广大农民的渴求和当前农村对科技信息的迫切需要为己任,经常性开展优秀科普作品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常年向公众开放科普读物,加强农村科普场所建设,为培养出大批具备科学素质的新型农民做贡献。

3 面向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建设的图书馆人文关怀

农民科学素质水平亟待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同样面临严峻局面。根据中国科协2003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产、运输及服务业等劳动人口的整体科学素质在社会各职业中属较低水平。另据《今日美国》、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到2020年预计会有3亿至5亿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这是在科普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庞大的科学边缘群体,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科学素质,是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关键。图书馆作为科学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关注弱势群体,加强为弱势群体读者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到实处。

(1)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宗旨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理应不分贫富和贵贱,使所有人都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农民工和下岗职工读者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他们要克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要适应市场经济,达到适者生存;需要补充科学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图书馆应始终如一地贯彻“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主动热情地向他们伸出欢迎的手,对他们实行全方位免费服务,为科学边缘群体读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科学机会。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缺乏技术知识,会使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他人,同时也限制了他的就业范围,增加了由于滥用技术而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图书馆要开设再就业培训阅览室,利用馆藏丰富的报刊信息资源, 将全国各类报纸期刊上登载的再就业信息分门别类,编辑成再就业信息剪报、小报免费提供给下岗职工。帮助他们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3)科学的智慧通过网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传递,科学边缘群体读者却无法贴近“科学”。作为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和各地方、各行业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包括数字化图书和数字化期刊),都是图书馆事业的组成部分,应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渠道之一。要利用现代先进的传输技术,发挥行业联合的优势,多建立类似“公众科普资源多媒体传播平台”的共建共享工程,以无偿或最优惠的价格为科学边缘群体读者提供服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4)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下属和分支,更贴近市民生活,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积极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社区科普讲座开设社区公益课堂,建立社区图书馆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最新的科学进展和发明。利用“ 公众开放日”、“ 科技集市”和“ 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让科技走出象牙塔,消除公众对科学家和尖端科学的神秘感与距离感,自然地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使社区图书馆成为公众普及科普知识、交流信息和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4 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供科学素质建设服务的图书馆人文关怀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现目标之一:重点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公务员管理能力,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这个目标给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的当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要做到率先垂范,强化学习,在迅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单位科技报纸、科普期刊、科普网站资源,积极广泛开展科学宣传,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热情邀请科学家(院士)为各级领导干部,作以科技成就、科技展望等为主题的科技报告,为提高领导科学决策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面向大众、服务社会应成为我们图书馆界经久不衰的主旋律。图书馆通过实施面向四大重点人群素质行动服务的策略,推动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N].人民日报, 2006-03-21(8)

[2] 雷绮虹.公民科学素质因何益受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N]. 大众科技报,2006-03-23(A1)

[3] 中国的挑战:农民向城市迁移[N]. 上海译报,2006-3-26(5)

[4] 贺洪明.图书馆对农村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思考[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5(4).69-69

[5] 柏长春.科普通向和谐的窗口[J]. 泰州科技.2005(4):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