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6:24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1

(1)需要较好的数学演算推理能力。例如概率论、傅立叶变换、卷积等数学知识在通信系统的理论推导中会频繁的使用。

(2)需要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信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很难把简单的建模框图与实际通信系统中的设备联系起来。

(3)需要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知识体系结构复杂,综合性强,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难点,难以理清头绪。

比如“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与“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和“数字信号复用系统”的知识点都有着紧密联系。但是,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自学能力不强,课程知识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消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大的难度。所以,根据“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分析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实验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增加了仿真技术。

1“现代通信技术”理论教学教育改革

(1)教学内容的选择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实现过程和分析方法,但是模拟通信系统中的调幅、调频和调相的调制和解调技术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已讲过,因此“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数字通信原理为主,同时还要兼顾现有的先进的数字通信系统,如移动3G系统、移动4G系统等。

(2)教学方法的设计

“现代通信技术”的传统教学方法都是逐一介绍通信系统中各个关键技术的数学模型和原理,由于理论抽象、知识点零散,使学生学习起来很难有系统的概念,更不易将简单的系统框图与实际通信系统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线带点”的改革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即以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图作为学习的总线路图,图中方框为“点”,有向线段为“线”,如图1所示。在授课时始终以通信系统的模型图为基础,以图中的节点涉及的典型技术理论分析为重点,以信号的传输流程为主线,以线带点,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综合分析方法。首先,讲解通信技术的实现过程不应求全求深,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系统阐述数字通信技术中信源编码模块、信道编码模块、传输模块(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和同步模块等核心技术节点的说明以及每个节点在教材中的章节分配。其次,根据信号线的传输方向,对每个节点进行功能分析,例如,在调制器和解调器节点中应重点讲解数字调制技术2ASK、2FSK、2PSK、2DPSK的调制、解调、带宽分析、波形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要求学生掌握该节点基本理论、关键性能和指标以及分析方法。最后,教师应重点说明各节点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前后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同时将简单的系统框图与实际通信系统联系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图起来。

(3)引入SystemView仿真软件

SystemView仿真软件是用于各种线性或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现代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概念抽象,很多知识点单纯用口述很难直观的表达清楚,因此采用SystemView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在授课时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的仿真结果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清楚。比如在讲解AM调幅输出波形在改变调制指数的仿真波形时,如图2所示,教师通过调节参数来改变调制指数,学生能够很直观的观察到调制指数的改变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2“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教学教育改革

目前实验教学中大多是对已知原理进行验证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在实验箱上测试已预留好的测试点的数据、波形,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过程学生根本不考虑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出现错误结果的原因,学生往往是动手多、动脑少,甚至在没弄懂电路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并写出实验报告,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首先,对实验指导书进行修改,其中弱化复杂的计算,只需将各个模块的功能详细说明,引导学生能自主地对所做的实验内容的原理进行分析,并抽象出系统的框图,再利用模块连接实现功能。其次,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自行给定输入数据,比如HDB3的编译码,学生则自己随机给出编码的码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输出的码型和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编码规律是否一致。同时,当学生实验过程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按照“从后往前”的方式查找故障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实质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软件仿真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并与硬件实验相结合。在做硬件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应做好SystemView的仿真,然后将仿真结果在硬件实验实现,这种软件仿真和实验验证同步进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对理论学习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3总结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2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现代通信技术》 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增多,《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作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的前导专业课程,其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几种新的典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合《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特点,最终提出基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

混合式学习是21世纪初期继网络化学习(E-learning)之后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认为[1],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是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基于高校某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不同的教学方式、技术和资源相混合,以达到最高效的学习目的[2]。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时间、兴趣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从原来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3]-[4]。因此,建构新的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现代通信技术》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混合式学习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2.1现状分析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通信网中拥塞和流量控制、移动通信中的干扰及计算机通信中的ICMP协议等,学生课上暂时听懂,课下复习的时候又会遇到难于理解的问题,由于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很难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时间一长堆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总评成绩偏低等现象。

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后,老师可将讲义、微课视频和常见的疑难问题解答等资料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随时查阅。更重要的是老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与学生的在线答疑或讨论,提出探究式课题让学生分组研究,完全突破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不仅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并为电子信息类其他课程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方法。且老师在选取定制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学综合设计的能力。

2.2教学设计

2.2.1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程内容的设计

根据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各章知识点的特点将该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型和拓展应用型两大类,根据各章知识点的难易度和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度,又将该课程分为面授型和自学型。对于基础理论型、面授型的知识,以老师的课堂面授为主,强调师生的互动;对于拓展应用型、自学型的知识,以线上互动、讨论学习为主。

2.2.2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程课题的引入

在《现代通信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课题研究、讨论的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讨论研究并撰写论文,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对拓展知识的探索热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照每一章内容的特点和每个班学生的情况,给出一些问题探究式的课题,比如通信网中常用的拥塞和流量控制方法、影响移动通信质量的三大干扰的比较等,让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研究完成,并把最终的论文报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给老师,老师及时批改给出反馈意见,并给每位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对于完成较好的学生小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汇报答辩。这种鼓励示范效应会在学生中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其他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的教学活动。

2.2.3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老师对学习活动过程发挥的作用

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中老师的引领、组织、监管应贯穿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组并设计讨论课题;老师在制定课题分组讨论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组,并依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设计讨论的课题。

提供必要的课程指导和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课题讨论时,老师应给出必要的技术指导,保证课题讨论的顺利开展,引导学生小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充分获取所需的知识素材。

组织汇报答辩并点评;学生小组进行课题汇报答辩时,老师应以积极鼓励和表扬为主,同时指出课题汇报过程中的存在的优缺点。

监管和检查;在整个混合式网络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定期查验进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完成自己的工作,及时组织监督小组学生相互交流,核查各自工作的完成情况。

2.3评价体系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传统的评价体系因为涵盖学习活动的内容过少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学习过程,因此,已不再适用。我们根据课程教学活动制定新的评价体系,调整后评价体系包括:期末考试成绩(60%)、线上网络学习成绩(查阅资料的情况)(10%)、课题论文成绩(上传论文的质量及汇报答辩的质量)(10%)、分组讨论表现(10%)和平时作业成绩(10%)五大方面。

新的评价标准下,主要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为考量,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4教学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学习状况的统计等,多元化分析混合式教学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下表中对近两年来课程改革前后教学效果进行的分析对比,其中是2015年我校电信2012级72人未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2016年对我校电信2013级81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表中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在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是有所提高的。

3.结语

混合式教学法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需要巧设学习任务,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完备的教学素材,及时引导学生并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这些都对老师在课程开展前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多样的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和小组成员互动讨论,并在课堂上汇报答辩,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程探索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应用为混合式教学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推广做出铺垫。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m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89(1).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8-03

一、引言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教师教育先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师职业发展日趋专业化的今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对职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20余年来,因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原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教学内容几乎囊括教育技术学学科所有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内容的“精简”版。教学内容的庞大繁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尴尬局面,深入细讲内容多讲不完,简略泛讲学生只是略懂皮毛,不利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标准》对教学人员提出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出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些认识。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课时设置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我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书店共收集到32本名为《现代教育技术》(教程或理论与应用)的公共课教材。通过分析这些教材的内容,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基本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课程的浓缩

我们对收集到的教材进行内容归类分析,得到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分布情况图。可以看出,众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其中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这些内容在超过一半以上的课本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相比较,我们发现它们基本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几乎所有主干课程,且每个章节只是对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概括介绍。

2.课程主要内容存在陈旧现象,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

在一本教材中,越是重要的内容介绍的就越详细。笔者按照这样的脉络,梳理了诸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发现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的获取是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部分主要讲解的是处理相应素材的方法及其软件操作,然而很多教程中介绍的方法以及所用到的软件仍然是以往的低版本,相对陈旧,不能与现实的发展相适应。

3.对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不重视

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很少的几本教材包括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教材内容偏向于介绍媒体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这方面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如此少,可见我们的公共课教学对于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比学会某种媒体和课件的制作更重要。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时,我们应该思考职前教师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或者说开设课程的重点是什么,是简单的对媒体的使用和课件的开发,还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含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的文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

1.《标准》让我们明确了公共课开设的目标

《标准》的颁布不仅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教学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丰富了职前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组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标准。就公共课教学而言,我们注重的是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标准》对教学人员的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通过对《标准》的分析发现,需要教师能够达到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加工方法,熟悉各种媒体工具的使用,并且能够在教学、科研、交流合作等方面恰当的、创新的应用各种技术;同时在教学和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得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公平、规范、健康的使用。《标准》中对意识、知识技能、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为公共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2.《标准》有利于规范公共课教学内容的组成

《标准》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有严格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才能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条件。通过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分析,笔者以为,以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教材的浓缩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是不够科学合理的。首先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培养的目标不同,其次,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当前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之一。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指向了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提升主要通过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两条途径,职前学习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为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职后培训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短期培训。[2] 面对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给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建议:

1.课程内容应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3]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高低。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途径,因而在师范教育中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素质。但是,教师的培养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必须要以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够胜任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工作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对未来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2.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校的重要职责。面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需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新颖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内容引入到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强调课堂民主,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把各种考试方式方法结合在一起,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教学改革。[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以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要注重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考察。[5]内容要具有实用性,首先内容应紧跟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太陈旧。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工具更新换代也很快,因此不能重复已经淘汰或过于老化的知识。例如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虽然具有图标控制流程及实现良好的交互功能等优点,但是与lectora等软件相比已远不能满足网络时展的需要,却仍然在教学内容中涉及。正如Adobe公司在2005年对Authorware软件停止开发时,强调“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电子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现时学习管理系统并不再适用,反而应该着眼于推广其他可以让教学人员作快速学习的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该以实用和体现教育技术发展动态为基础。

3.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等等,对这些意识与态度的培养不能仅仅从理论上去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中使学生领悟这种意识。分析发现,许多教材是通过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及掌握它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论说明,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这正如我们不要期望能够仅仅通过做作业达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一样。[6]我们应该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对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和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哪些作用,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因此,意识与态度的培养更应该以理论为基础,注重从实践活动中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但是目前公共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更多的是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形式组合,教学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精简版”,没有切实以《标准》的要求为目标依据。为了能更好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公共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要以《标准》对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目标依据,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信息化教育重视和教育技术能力掌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92.

[2]朱永海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融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105-109.

[3]刘德亮. 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2(1):3-9.

[4]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69~372.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融合;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在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所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正日益彰显。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魅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向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与融通的方向发展,对于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视野、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借鉴当前人文精神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考察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实践行为。从理论阐述、模式探讨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因此融合这两种教育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就是首先要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素质重要性、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信息技术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信息技术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信息技术思维的形成过程,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独特个性特点: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普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文教育则是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和懂得人生价值。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学科教育,而重点在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则是人文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给学生讲授技术,而缺乏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是学技术,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受到教育,所以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不仅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技术、操作、示范等能力,还需要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自身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教育。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本不是有联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才有了联系和渗透,这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又不能相互取代和割裂,因此具有功能的互补性。而且由于培养人都是这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又可以说这两种教育又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信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唯技能化、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信息学科的热爱,对现代教育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技术实际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融相通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学中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科学论坛,2004

[2]刘献君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0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01

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如今典型的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个领域,信息技术都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教师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又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典型,也影响着该专业的每一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其自身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教育专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若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两相结合,便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作为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师范生,有责任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流行的名词深刻影响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而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课堂里,师范生们的学习任务已经远远不能只是三字一话、说课、微课、专业课这种传统的课程学习。为了顺应“教师专业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各大网站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做了努力,“网易公开课”就是一个例子,而其中的“可汗学院”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成功的运用。“可汗学院”里面的每一节微课视频,都简明地阐述了该节课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而这些精美的小视频,在师范生学习阶段,都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制作。除此之外,一些理科的教学,powerpoint早就不能满足技术上的需要。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师范生们要主动学习几何画板、数学建模软件。掌握这些技术,除了自学,也只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上获得。从技术本身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将数字、网络、多媒体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实际可操作的各种技术软件,应用于每一个可以影响到的领域;从教育的层面上看,现代教育技术赋予教育行业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共享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的一些新的优势。因此,教师教育专业要想走得更远,发展更好,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有力的助推器,共同完成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师范生自身专业学科交叉、和谐的整合,并服务于所学的专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实现教学最优化。为了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师范生早就不能只具备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必须具有能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具体说来,在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普及的课堂上,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要想表现出多种位置关系,就必须在黑板上自己画出多个圆,这既浪费时间,也存在着表达上的不准确。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便可以形象准确地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除此之外,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信息时代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得力助手,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题资源、工具支持和策略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网络毋庸置疑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网络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选题的确定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均需要大量的调查工作, 合理地利用网络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整合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具备的独特的专业素养。利用现代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是历史潮流,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准教师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职教师们自觉主动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使教学更加轻松高效,都是教师教育专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学目标模糊,无法感受到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师范生的公共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这节课学到了photoshop,那么下一节我们会学什么呢”。这种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或者教师未明确地传达教学目标,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试想在上下一节课之前,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那学生就可以有一周的时间提前下载好相应软件熟悉准备,而不是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各个学校都有自成一套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理论、技术、技能取向。这样的一些差异性都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整体性培养,其产生的结果也必定是参差不齐的。

(二) 作为公共课,学科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实这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在现今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教学中,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公共课,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它们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课,往往都是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个学科的师范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却由于多种原因,最后只能体现出最宽泛、最普遍的教师专业知识。无形中讲台下的“数学师范生”“语文师范生”都被同化为“师范生”,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能教学的仅仅是最具普适性的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数学学科所特需的几何画板未曾涉及;物理、化学学科所特需的实验数据统计软件未曾涉及。学科的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普适性产生了冲突。

(三)教学方式陈旧,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能满足促进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就聚焦于教师所演示或要求的某一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没有机会去研究这个软件的其他功能,也不会去思考这个软件的其他可能运用方式。同时,讲一节课,做一节课几乎已经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典型的运行方式。学生参与互动很少。在评价方面,这门课程目前绝大部分还是采用最传统的笔试和提交指定任务上机作品两部分评价方式,并没有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有机结合,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进建议

(一) 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课程的内容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构成一个特定的体系。首先,要明确一个统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无论理论内容、技术内容,还是实践内容,都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下重新定义。即从整体上明确现代教育技术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所谓逻辑性是指在课程的知识内容上应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即严密的知识排列顺序,避免出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内容随意,无明确安排,计划的现象。所谓科学性是指赋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套理论要求,不论是哪一项技术的学习,都要能从科学的角度完整地阐述该项技术的前因后果,而不是仅仅是学会某一个多媒体软件的操作。

(二) 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虽是各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公共课,教学对象却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由于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教师不能用统一的课程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师能够对相应专业师范生所真正需求的“教育技术”有一个较明确的了解。能否真正做到“教所需”,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提出了要求。不能仅仅是把“我自己会的”技术教给在座的所有人,而是要根据实际学科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科学科师范生所需要的技术往往具有共性,那就统一整合理科师范生学习,做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如此才能增强学生从事专业教学的技能,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使信息技术与其任教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只有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学生今后所任教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会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 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首先,过程性评价要贯穿始终。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绝非是检验一个学生是否会做某一个视频,某一个动画,而是要考查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促进了本专业教师技能的发展。增加课堂上的互动过程,多了解各学科专业师范生自己的想法,既有助于具体学科的差异性体现,也有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的过程性评价。

其次,促进师生共同评价。我们要让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就必须给学生自己充足的空间。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所学,制作出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工具,如某一个知识点的动画演示或微视频等等,让该学生上台模拟微课现场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在台下倾听,结束后予以讨论,给出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成新.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新模式――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构想[J].现代教育技术,2002,12(2):48-53.

[3] 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4] 魏国强.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2):77- 79.

[5] 陈建新,胡中亚.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05,25(3):115- 118.

[6] 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105.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7

    对于民办学院的“现代通信技术”的授课对象来说,涵盖的专业非常广泛,不仅有理科出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通信)、通信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还包括文理兼有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纯文科的英语,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物流),且包括每年专升本的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这两个经管类文科班。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由于具备较深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在讲授的时候觉得授课内容非常简单,而实际上,很多同学采用文科的“抄背记”的机械方法,往往对一些看起来非常简单通信知识都无法理解,在最终的考试中都全部暴露。由此,课程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教师过于主要技术细节的教学法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隔阂。

    二、东西方教学模式的对比

    笔者由于长期在纽约理工大学(NYIT-NUPT)从事计算机通信的教学,对东西方的教学之间的不同有深刻的感受。主要差异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生、教师、环境。学生差异:东方的学生更害羞、更“内敛”,不爱发言,不爱提问题;西方的学生活泼、主动、希望能发言、爱当场提问题。教师差异:西方的教师由于是雇佣制,除非是终身教授,都需要经过学生的综合评估(Evaluation),才能获得每个学期(Semester)的职位,东方的教师大都没有这个问题。环境差异:西方的行政人员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行政人员会主动完成许多冗余的事务,让教师和学生更专注与教学内容本身;东方的行政人员主要是用来完成“管理”功能,教师和学生需要处理的表格和文档比较多,在形式和格式上要求更“严格”。

    三、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中,伴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多煤机技术、实验设备的引入。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授课建设了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理念是“立足课堂,素质培养”。具体分为三大建设模块。

    (一)充满人文特色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具面对面特色的一部分,“现代通信技术”首先将“生动第一课”作为授课内容,将当前最新的技术以多媒体的方式播放出来,以同学们身边使用的通信产品终端入手,极大提高了同学们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在日常授课中,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以丰富的语言、特色的表情将知识点演绎。选择具有人文功底的青年教师,将教材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活中可以比喻的案例。授课内容上也做了较大的删减,比如光纤通信中删去光纤等物理理论,卫星通信中删除多种调制方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信道特性等等,以及3G、4G技术中的扩频、跳频等原理。注重在系统整体应用和应用前景。图1立体化教学培养体系要求课堂设置主题讨论,比如“传感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身体网”,指定学生实现做好主题研究,完成主题讲座(Presentation),不注重技术细节,主要从应用和接口的角度讨论对将来社会的作用,社会的推动。互动性的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场的即时提问和评点打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的斗志。

    (二)以应用验证体验为主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时最能将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将课内实验方案设计为操作性强、体验感高的验证型实验,比如对“SIP交换机的通信”,“基于中间件的呼叫中心平台”,“3G通信过程”,避免的过多技术细节的干扰,给文科基础的经管类学生以感性直接的体会;同时,在实验报告的文档撰写上,引入“华为公司”的文档规范格式,强调文案处理的标准化。为将来大部分可能从事通信行业项目助理的同学打好严谨细致的行为习惯。

    (三)以网络课堂视频的在线式教学

    手机网络时代无法避免,在无法劝阻经管专业学生少用不用手机上网之后。课程组将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做成主题视频,并配置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对于一些脱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弥补缺课的损失,对应要求上进的同学,将知识点的精要可以巩固提高。实时在线的网络课堂提供了论坛,完成在线答疑(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代为回答),模拟测试题,一些无法用实际设备操作的技术通过制作的Flash课件展示给同学。从实践结果看出,网络课堂的点击量通常在授课人数的6~10倍左右。由此,以课堂、实验、网络课堂三大主体的立体化教学建设中,“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实践取的较好的效果,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从内心不再排斥这个“专业”课,督导组和专家旁听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8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应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水平,以增加课堂的技术含量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自然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靠后的位置,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使学生愿学、乐学,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最大效益,让数学课堂教学绽放异彩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多方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使教育逐步走向高端化,规模化。一个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当然,其中包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对接收到的信息的整合加工能力。我们知道,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而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素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教育环境的支持,多媒体与网络的介入,使得超文本性进入到教育事业中来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很好地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这集中体现在它们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丰富的创造性,给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硬件环境。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视野、学习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对所获得信息的批判和反思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并能对“人工智能”与“技术的信息加工”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区分于探讨,进而很好地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对自身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清晰的认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评价出媒体环境下的虚拟与真实的价值。另一方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如何创造性地、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它能将一些数据和现实情境及虚拟情境融会贯通,是任何数学语言也无法代替和比拟的。它能为数学提供最理想的环境,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可视的东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能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必会将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课程伊始,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然后提问:从以上的演示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同学们利用此规律“自己说出一个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你能说出一个输入的数,输出的数,它能代表所有输入数吗?为什么输入的数用“S”表示呢?(因为“S”可以表示任意“输入的数”)那么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呢?(按照上面“规律”输出的数是S+10。)字母表示数太神奇了!好,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用字母表示数”。上面的教学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情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及其意义。为“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新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的新型教学手段,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其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能为学生提供多样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的新型教学手段,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其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正新的课程改革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创设了一种融会贯通、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创设了一种融会贯通、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教育,它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重大变革,更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上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引入深思。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能充分创造出一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些做法。正新的课程改革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创设了一种融会贯通、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计算机教学,可以实现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最大限度地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为中学数学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数学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正在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偏离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举步维艰,现借鉴优秀的课例和自身的实践感悟,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并依据知识特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起到辅助教学、增强课堂实效的作用,达到两者深度整合的目的。

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的保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创设了物质条件。学生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利用可操本文通过介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利因素,说明了整合势在必行,那么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有那些优势呢?如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信息技术教育把孩子捆绑在凳子上,把他们的生活领域限制在屏幕和键盘之间,所有的教学意义被封闭,无法体现现代教学理论设计的思想和方案。显然,这种偏颇的观点消极的看待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冲击,但同时它也为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如何整合才有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计算机结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

四、21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空前的拓展。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按照现代教育形势的要求,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自然成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本身不仅代表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21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空前的拓展。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多媒体、网络、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可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思维;同时能完善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对课程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具大的推进作用。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9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省、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以进一步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普遍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为根本,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重点,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新一轮“普九”规划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我县基础教育的公平、均衡、快速发展。

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与工作目标

全县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到20*年年底,全县基本形成以国家和省、市远程教育平台、宽带网、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集教学、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育资源库、办公自动化、信息为一体,覆盖全县中小学和教育管理部门、教科研部门,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体系雏形;到20*年,全县中小学男54周岁、女51周岁以下在职教师和管理干部,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及教育管理;到2010年,全县形成较完备的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体系。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从今年4月份开始,全县所有中小学都须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1、学科覆盖率,达70%以上。

2、课时覆盖率,达10%以上。

(二)信息技术在教师中的应用。

1、继续教育。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形成“人网、地网、天网”三网合一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以“校园网”和学校培训(中学、中心校)为培训主要基地,减少培训费用,缩小工学矛盾,提高培训质量。

2、教科研活动。强化研训教师和专任教师信息技术理念,加速教师信息技术化进程,引导教师开展“空中研训”、“网上备课”,构建我县教师的“网络课堂”,力争在今年年底前,使50周岁以下的研训教师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和指导教科研活动;使45周岁以下中青年任课教师会制作课件,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与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能在网上备课和研训;使80%以上的中青年任课教师能利用教育技术上公开课;使1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有实力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级信息技术大赛活动。

3、适龄专任教师信息技术普及率(20*年年底,男52周岁以下、女49周岁以下获省计算机二级证书),达80%以上。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今年年底前,我县中心校、中学,要全部实现学籍网络化管理,实现中小学辍学情况及发展水平有效监测、基础教育的各项统计数据的生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基础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应用年活动主要内容

(一)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的配套建设。实现与市教育城域网连网,形成信息技术星型宽带网络应用体系,使我县中心校中学真正实现“校校通”,能通过宽带网或IPTV方式访问国家、省、市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同步接收由电视网络和互联网传输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存量200G以上,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我县城乡和校际之间教育差别。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

1、今年年底前,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省二级信息技术培训。

2、从现在开始,启动我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培训

工作。

3、大范围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4、适时实施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5、启动“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和“网络应用能力培训计划。

6、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7、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典型示范等形式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

8、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开展对职教学生特别是“9+1”的学生和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1、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关问题的通知》、《辽宁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方案》要求,全县所有中小学都应开设信息技术课,应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允许有条件的学校提前到一年级或二年级起开设。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配合教师进行课堂资源整合的煅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启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水平测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统一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

(四)“四个一”主题活动和竞赛活动。即在教师中开展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一节课教学设计”(简称“设计”下略)、“制做一个多媒体课件”(简称“课件”,下略)、“设计完善一个教师主页”(简称“主页”,下略)、“上一堂与学科整合公开课”(简称(整合课),下略)主题活动。教师应将“四个一”活动成果建成自己的文件夹,并将优秀的上传县、市教育网,形成我县教师设计的教育资源库;竞赛活动,年内,除动员、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信息技术大赛外,县里还要围绕“四个一”主题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五)我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贯彻《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研究、解决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完成市政府对县政府20*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项考核的责任目标。

(六)实验区建设。以学校为单位,在全县推广西六九年一贯制学校“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三种教学模式试点”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适时召开现场会。

(七)推进“网上课堂”和“家校通”。要协同有关部门查处容留中小学生上网的社会网吧,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假期免费向本校学生开放校园网,动员有条件的学生家长家中计算机上宽带,提升学生网上学习的条件和能力,推进“网上课堂”和“家校通”。

(八)开展网上便民服务,逐步实现教育政务公开。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将教育政务可公开事项向社会公开,使教育政务信息快速、方便、准确地传送给社会公众。

四、应用年活动三个阶段

应用年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动员规划阶段,时间从年初截止到2月末,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统一思想,制定方案;第二阶段为准备与起步阶段,时间从春季开学至4月末,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的配套建设,建立规范制度,展开培训和应用;第三阶段为稳步发展和总结提高阶段,时间从5月初至年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较规范的应用运行机制,展开检查与评估,发现与解决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累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五、职责分工

“应用年”活动由县教育局统一领导,教师进修学校具体实施,各学校负责落实。县教育局的职责是: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导表彰“应用年”活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责是:1、组建领导小组,确定部门责任,制定具体规划(计划)和措施,并付诸实施;2、掌握全县工作进度,及时汇总报告有关情况;3、成立课题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整合专题教研并使之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4、面对面指导学校“应用年”活动;5、负责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县级培训。6、组织信息技术大赛活动;7、协助县教育局督导、检查。8、组织“四个一”等竞赛活动。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应用年”活动,是落实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省“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是我县教育理念更新,工作创新的要求;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快速发展,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举措。为加强领导,各学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活动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并做为一个重要工作目标来落实。为加强领导,校长要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包括校中层干部,要带头学习、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学校要结合实际,以“积极、务实、创新”的态度,制定实施方案。学校每半年(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专题例会,研究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加强领导,县教育局成立“*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领导小组”、“督导评估组”、“专家指导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民族教育股。

(二)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要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通讯管理局《辽宁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方案》(辽教发[20*]1*号)“省、市、县三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教育经费用于此项工程建设”,“各市、县政府负责本地的平台建设和学校接入设备的补助投入”,“各学校负责宽带接入费用的投入”和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教发[20*]120号)“辽宁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在中央投入的基础上,以省、市政府为主,配套投入”,各校负责电费、设备维护费,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运转。贯彻(辽教发[20*]1*号)“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捐资助教”的意见,从20*年4月份起,在全县广泛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公益金”活动。公益金来源以社会为主体,以自愿为原则,以学校为单位运作。信息技术经费要专款专用,学校不得挤占和挪用。

(三)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施、设备的管理。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和高质量运行,提高应用效率,建设绿色网络,防止不健康的网站、网页出现在校园网上。

(四)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应用的激励机制。从20*年秋季开学起,凡应用信息技术“学科覆盖率”、“课时覆盖率”、“教师普及率”达不到本方案规定目标的学校,其学校和校长原则上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从20*年起,县教育局对应用信息技术不合格的学校,通报批评,责令其校长作出工作检查;凡符合规定年龄、未获省发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教师及其他人员,原则上不得评职晋级;从2007年1月1日起,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不会制做课件的任课教师,原则上不得评为教育系列先进个人、不得吸纳为县以上骨干教师。

从20*年秋季开学起,凡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三率”要求的学校,学校应予校长及主要骨干一定的物质奖励。从20*年开始,凡被评为县以上信息技术应用活动的先进学校,校长及先进个人在评职晋级时,同等条件下应予优先晋职、晋级。

(五)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要选派专业对口、事业心强、学历达标的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要把信息技术课程做为学校的重要学科对待,优先安排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网管人员培训,支持他们的实验课题,并予以政治上、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篇1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xcellence progra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expounds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of this course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By a series of measures including forming engineering faculty combined by professional and part-time teachers, optimizing the course content reflec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aching method reform following the rules of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the gap between university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and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is effectively shortened, and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s greatly improved, thu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ce program" on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engineers.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改革;现代通信网

Key words: excellence program;teaching reform;modern communication network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185-03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3]。

西安邮电大学是西北地区唯一的邮电通信类地方普通高校,行业特色鲜明,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要特色,优势学科集中在通信、电子领域。《现代通信网》是西安邮电大学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通信工程“卓越计划”试点和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建设的课程,每年面向该校通信工程专业500余名、其它专业400余名学生开设。《现代通信网》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地了解现代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及构成,掌握现代通信网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体系结构、网络现状及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是为学生建立起全程全网的通信网络概念,是专业基础课与后续高阶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而且是通信特色最鲜明的课程,最能体现学校专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

1 传统通信网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代通信网》是工程性较强的课程,但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对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4]。主要问题在于:

1.1 教学内容滞后于网络发展,难以满足通信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信息通信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通信网络的总体架构从完全封闭、单一技术、提供单一业务的各个独立网络逐步演进到开放架构、多种技术、提供综合业务的融合网络,其间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等技术发展成熟、网络进行部署并将相关内容梳理整合成为教学内容时,已与网络真正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滞后,甚至可能已经脱节了当前技术。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通信网发展对通信工程师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卓越计划”对通信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1.2 师资队伍工程化经验不足,难以满足通信工程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现代通信网》的课程内容与网络技术发展联系紧密,因此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校内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就参加教学工作,缺少实践经验,缺乏工程背景,无法从实际通信网的工程项目中抽取案例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卓越计划”对通信工程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3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难以满足通信工程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通信网涉及内容庞杂、抽象、难以理解,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教材为主线,以板书、PPT的方式注重为学生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不强,难以满足“卓越计划”对通信工程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要求。

近年来,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和通信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校企合作,对《现代通信网》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期满足“卓越计划”工程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2 面向卓越计划,进行《现代通信网》课程改革

为满足“卓越计划”对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西安邮电大学与中兴通讯、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签订了“卓越计划”合作协议,并与华为公司、武汉烽火、大唐电信、爱立信等国内外大型通信企业开展了“卓越计划”的合作,在《现代通信网》课程内容优化、工程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1 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机制,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现代通信网课程教学团队[5]。一方面建设优秀的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团队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育教学名师,又有产学合作紧密、实践背景坚实的工程实践型教师。派出青年教师去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武汉烽火、Ruckus等国内外通信企业参加培训,例如NGN网络培训、LTE培训、PTN网络培训、中兴数据通信产品培训等,以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青年教师也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卓越技术”的优势,我们从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中国电信陕西公司等企业聘请了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校内专职和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合作授课、开展教学的机制,为《现代通信网》课程的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条件。

在目前19人的教学团队中,有5人具有在诺基亚、大唐电信、中国电信等通信企业工作的经历;40岁以下的10名青年教师均有参加企业培训或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经历;共计25人次获得中兴通讯数据产品、武汉烽火光网络产品、华为移动与软交换产品、Ruckus公司WiFi的认证讲师资格;聘请中兴通讯、中国电信陕西分公司各2名高工为本课程的兼职教师。

基于专兼职结合的工程化师资团队,学校开展了教师团队协同教学、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专业课教学改革试点,由校内专职与校外兼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协同教学,专职教师每人讲授各自最擅长、最熟悉、与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内容,企业教师讲授实际的工程案例,更好地呈现了课程效果。

2.2 围绕网络发展趋势,优化通信网课程内容 首先,根据通信网“分组化、宽带化、移动化、融合化”的趋势,将现代通信网的内容进行整合梳理,优化课程大纲,去掉已经过时或不适应现代通信网发展的ATM技术、X.25技术等内容,缩减电话交换网络的比重,加大IP技术、宽带移动及融合网络的比重,将通信网IP化、融合化的思路体现在课程教学中。例如,在传送网中增加分组传送网PTN的内容;将以太网、互联网、IP电话网等分组型网络的内容增加至24学时,超过总课时的1/3。其次,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深度沟通与合作,将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抽象、改造为适合本科教学的工程案例,并由企业教师主讲,进一步缩短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目前由企业讲师主讲的新技术及案例教学为6学时。表1是整合优化后以64学时为例的课程内容。

第三,依托“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与企业定期交流的制度,采用“两年一更新,一年一调整”的方式,将最新的通信网络技术与设备内容引入课程,与网络发展和技术前沿同步。第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flash演示动画,制作全程教学视频,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完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每学期同步更新教案、习题、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2.3 遵循工程能力培养规律,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6]。例如,在互联网案例教学中,学生团队要承接教师提出的城域网建设与业务部署项目;在软交换的案例教学中,学生要搭建服务器并自主完成并部署第三方彩铃业务。

针对现代通信网需要记忆大量内容的特点,学校进行了现代通信网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将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大幅减少了以前需要大量记忆的题目,而主要以分析网络发展脉络与关键技术、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类题目为主,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引入OPNET、WireShark、GNS3等协议分析和网络仿真软件在课堂进行实时演示,采用启发式、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将抽象的通信理论和复杂的通信网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更深入地理解各类交换、传输等设备的功能,为通信网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3 结语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坚持校企合作、凸显通信行业特色,是《现代通信网》课程建设与改革所秉承的原则。通过“校企共培师资、校企共同授课”,既实现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又提高了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还保证了课程内容与实际网络与技术发展相契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相接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切实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现代通信网》课程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能够满足“卓越计划”对通信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我校2014级通信工程“卓越计划”试点班60名同学为例,获发明专利2项,各级学科竞赛获奖84项,所有学生全部顺利就业或深造。1名同学自主创业,12名同学被新南威尔士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录取研究生,多名学生被阿里、腾讯、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爱立信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录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3]张安富,刘兴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9(4):56-59.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5]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