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工程造价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5:42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1

本文在论述我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现状的基础上,以仿古建筑结构造型形式为主要研究点进行分析,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我国仿古建筑造型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

前言: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复古风逐渐盛行,仿古建筑也开始走进社会群体的视线当中。仿古建筑是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文化艰涩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分析和研究,明确设计要点,遵循设计原则,从而切实提高仿古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

1我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现状

就我国建筑总体情况来看,不同地域的传统居住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不能够合理的满足现代社会群体的住宅需求,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不一致。尤其是在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以及施工工艺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在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不能够完全照搬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提高仿古建筑造型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就文化认同以及自信心上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体对建筑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要明显低于对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仿古建筑造型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我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毁于一旦。就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建筑设计中普遍缺乏中国特色,并未将民俗和地方特色融入到建筑当中,基本上属于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这就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全盘照搬照抄我国古代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园林景区以及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内,可以见到比较多得仿古建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传统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2仿古建筑结构造型形式

就我国建筑文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仿古建筑主要对传统营造法则与现代施工技术、材料技术实现有机融合,促进仿古建筑对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特征进行合理的再现,并且是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性和耐久性,促进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仿古建筑不但能够对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进行合理的继承,并能够优化建筑结构的实际性能,由古建筑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逐渐转向具有时代特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此对仿古建筑结构造型不同形式进行优劣分析:

2.1木结构

就我国传统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木结构在建筑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木材资源比较广泛且易于再生产,在建筑结构形式中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亲和力较好,并且实际抗震性能良好。但是以木材为主要受力体系的工程结构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木材的防火性能比较差,极易引发火灾,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木材容易受到腐蚀和虫害,从而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从木结构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实际各项强度差异比较大,对于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2.2砌体结构

砌体机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包含砖砌体、砌块砌体以及石砌体。在我国仿古建筑中,大多使用砖砌体和石砌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砖石结构。砖石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便于施工人员进行就地取材,耐火性、隔热性较好,施工成本比较低,实际施工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就砖石结构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建筑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比较好。凡事有利必有弊,就砖石结构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砖石的体积和自重都比较大,并且砂浆的黏结力比较弱,此种情况下导致砖石结构的实际抗拉能和抗剪性能比较低,并且实际抗震性能不能够满足仿古建筑造型设计的实际要求、

2.3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主要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作为仿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构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具有比较好的防火性能,在仿古建筑结构应用中的安全隐患较低,并且施工成本易于接受,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应用价值比较高的结构形式。在仿古建筑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应用时,应当结合仿古建筑的实际特点进行系统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操作,确保各种仿古结构构件的实际规格和质量满足仿古建筑的实际需求,以促进仿古建筑建造工作的顺利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最大程度上重现我国古建筑的外形特点,并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建造成本较低且易于接受,施工材料的获取和运输具有便捷性,建造完成后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在提高仿古建筑实际使用性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4钢结构

钢结构构件主要包含热轧型钢、钢板以及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钢等,刚结构构件的应用强度比较高,韧性和塑性比较好,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仿古建筑的性能要求。钢结构仿古建筑的施工周期较短且施工方式比较简便。钢结构材质均匀,质量较轻,实际抗震性能较好,并能够进行科学的重复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就钢结构仿古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随着应用时间的推移,钢结构的耐腐蚀性和耐火性较差,钢结构仿古建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实际施工成本比较高,此种情况下导致钢结构在仿古建筑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

3以某大雄宝殿为例对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进行分析

某大雄宝殿位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仿唐建筑,其建筑主体结构体系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结构,屋面构架体系采用步架和举架复合的结构处理方法,屋面荷载通过屋面板传给屋面檩条梁,由梁架逐层往下传递,最终传给框架柱。由于这样的结构传递体系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进行结构计算时,除了进行建模计算外,还要使进行复核计算,验证配筋梁是否满足结构承重要求。由于殿内相临柱子之间的跨度较大,在进行结构计算时采用了转换梁系,采用复合梁系共同支撑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体系,最终达到仿古建筑主体结构与装饰性结构的完美协调统一。

4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仿古建筑造型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仿古建筑造型设计更应当满足时展的需求,既要体现出古建筑的风格,又要展现出时代化的发展特色,满足现代社会群体的审美需求,从而切实提升社会群体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对我国建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田林,李伟.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2]李舜,王家民.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山西建筑》,2009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2

[关键词]仿古建筑;名城保护;闽南特色;技术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载:仿古:模仿古器物或古艺术品。《现代汉语实用词典》载:仿古:模仿古代器物或古代艺术品的式样或风格。仿此定义仿古建筑:应用现代建筑材料、技术,模仿古代建筑的式样或风格建造的建筑物。

1.仿古建筑的意义

中国建筑指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城堡和城市、陵墓、坛庙、寺观、古桥、古塔、园林、民居、桥梁、堰渠、华表、牌楼和阙等,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枕山面海,古人誉之“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泉州市是800多年前最早是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占台湾汉旅人口的44.8%约900多万人祖籍地在泉州。泉州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又是世界宗教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泉州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开元寺、洛阳桥、清净寺、灵山圣墓、清源山风景区、府文庙、九日山、安平桥、石湖塔和姑嫂塔、崇武古城、草庵、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蔡氏古民居、牛姆林、清水岩、仙公山、郑成功史迹、屈斗宫密址等不胜枚举。

除少数几处如牛姆林等外,名胜古迹大都与古建筑有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除应有名胜古迹外,还要保护其他的古建筑。建筑的魅力,不在于外表的浮华,而在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明显的传统特色。建筑具有记载的功能。它是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理应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如北京的四合院、杭州的古建筑、福州重建“三坊七卷”、南京在修复的古城墙……。泉州则重建了朝天门、临漳门、威远楼、棋盘园等景观。较成片的仿古建筑则有环西路、中山路、北门街、西街、新华路、学府街、涂门街、新门街、真武庙、少林寺等街区。

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先民根据自然条件,采用巢居和穴居方式。后来从巢居、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原始的房屋。夏代、商代出现了城市和宫殿,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得到发展。战国以后,建筑类型不断丰富,不仅建筑都城、宫殿、坛庙、陵墓、王府等,还有大量的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和桥梁、堰渠等公用建筑工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也不断进步。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柱粱式的结构体系。构件用榫铆结合,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后来又创造出“斗拱”的结构形式,不仅增加了结构的强度,还具有装饰作用。建筑物的外观一般分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高大的台基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气势,而且有防潮作用。屋顶起遮阳避雨的作用,同时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装饰,增加建筑物的审美功能。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根据环境和建筑物的性质、功能采取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平衡,主要建筑物在中轴线上,辅助建筑物排在两边。宫殿、坛庙、陵墓及其深宅大院,多采用这种布局方式。另一种是打破对称平衡的格局,根据周围的环境采取灵活的布局方式。例如寺院常常顺着山势层层建筑,园林的布局则追求曲折多变,含蓄幽深,达到建筑物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除了一般古建筑的特点外,泉州古建筑有自己的风格:一是砖木结构和石结构占大多数,二是古厝多为硬山顶、悬山顶、飞檐、翘脊、也有圆攒尖顶、庑殿顶、穹窿顶等,三是外墙贴红砖,四是街道有骑楼,五是细部多运用工艺美术。

古建筑的保护与现代化冲突比较突出,如苏州旧城区古厝拉满电线,显得不协调;而杭州的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不易保存。苏杭古建筑多与园林艺术结合。泉州采用仿古重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古城既与时俱进,又古色古香。

2.仿古建筑的特点

舒秋华主编的《房屋建筑学》总结我国古代建筑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群体建筑多以院子为中心进行布置。(2)建筑物的平面多为长方形。(3)中国古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4)中国古建筑外形有明显的特征。屋顶多采用大出檐;屋身是房屋的主体部分,采用柱子承重,窗间墙处理很灵活;台基是整个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建筑细部运用多种工艺美术;色彩的运用有明显特征。五、中国园林以人工山水为造园主题。所以中国古建筑显示出了卓越的水平,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民居追求砖厅石埕,描弯雕凤,显示豪气和装饰美。现存的古建筑大多不足百年,系晚清民国所建。唐宋时期建造的只有洛阳桥、安平桥等少数几处。有些古建筑本身也是仿古建筑。例如成为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泉州的东西塔,东塔高约48m,始建于公元865年,西塔高约45m,始建于约915年。两塔原先都是木塔,被焚后改为砖塔,十三世纪30、40年代才改成现存的8角5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是十三世纪的仿古建筑。1604年泉州湾发生8级地震,两塔仅东塔顶铁链断了一条。石块两块位移。表现了古代泉州石构建筑的高度成就。

泉州的仿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旧城区,以住宅为主,寺庙、道观次之。仿古建筑采用扬弃的方法继承古建筑的风格。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仍为长方形为主,街区保留骑楼。泉州仿古建筑有以下特点:(1)建筑物不高,一般3~5层,个别有2层沿街店面。(2)地下基础采用桩基础。(3)屋顶一般为坡屋面,有些采用歇山顶,翘脊。(4)外形较简洁,没有繁复的装饰。(5)色彩多用黑红相间,也有用暗红色。(6)与现代建筑外墙贴瓷砖或涂料装饰不同,外墙多贴仿古红砖。(7)屋顶有用琉璃瓦装饰的。(8)仿古建筑墙角仍用花岗岩短条石交砌。(9)有泉州特色的“蚵壳”厝,即用牡蛎壳砌成山墙的房厝。(10)仿古建筑也有用玻璃幕墙的,钢质或铝质门窗。

3.仿古建筑的建设

泉州仿古建筑是成片规划建设的,必然要经过规划、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的程序。作为21世纪建筑,应遵循五项原则:即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

现代建筑的设计要与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环境,创造环境,使建筑恰如其分地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必然之路。人口集中产生“聚集效应”,集中科学文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也是建筑发展的动力,达到建筑实用目的的主要手段,以及创造新的形式的活跃因素。建筑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艺术成就的综合表现形式。而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度量;文化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文化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巨大作用,决定着生活的各个层面,

是建筑之魂。

泉州仿古建筑同样要遵从建筑的设计原则:(1)结构坚固、耐久,(2)应用先进技术,(3)合理降低造价,(4)注意美观大方,同时应考虑地域性、民俗性、宗教性、环境协调性等因素。

设计图纸仍是建施、结施、水施、电施等。建施设计一样是: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工程概况、半地下室或地下室防水设计、墙体、楼地面、顶棚、屋面、室外工程、电梯、自动扶梯、门窗、幕墙工程及玻璃天棚工程、油漆、安全防护措施、元障碍设计、其它、装修材料一览表、门窗表。结构设计依然是:工程概况和总则、设计依据、基础、材料选用及要求(混凝土、钢材、焊条、墙体)、抗震构造及施工要求、结构中间验收、地下室、施工监测。

施工则仍是打桩、立模、编筋、浇注混凝土、屋顶、地下室、卫生间防水、内外装饰等。但仿古建筑一般先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做填充墙,贴红黑相间条纹的仿古砖,墙角用24cm×50cm的花岗岩石块丁砌,体现闽南特色。

仿古建筑与现代高层建筑相比,主要是层数少、高度低、体量小。其次是外形古朴,斜屋面,屋顶造型多模仿古厝做法。其本质是应力较小,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也较低。由此引发一系列技术问题,概括起来有:

(1)由于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低,勘察、设计均可能不够重视,而局部不够准确。

(2)基础采用静压桩。径40cm,一般容易施工,要求单桩承载力为仅几个Mpa,但若施工中停压10分钟,桩会暂时达到几个Mpa的承载力,这种假象会危害建筑物的永久安全性。

(3)建施图与结施图设计有可能沟通不够,也可能审图匆促,致使差错或矛盾率较多。或图纸会审,有时细部仍有可能没发现。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施工中才发现,由施工单位提出修改方案,设计院认可或审批。

(4)设计院现行的体制是新手搞技术(绘图),高手联系业务或做领导工作,致使业务水平不太高。建施设计不太熟悉结施,反之亦然。

(5)如果勘察资料局部不准或施工原因引起基础局部下沉,会引起梁的开裂。开裂小用结构胶加固,开裂大者再加钢板、夹牢,用螺丝固定。

(6)仿古建筑外墙缝渗漏多。因框架较小,而贴砖、砌石,交接缝多,构造柱多,容易渗水。

(7)地下室一层或半地下室,地下室内墙渗漏问题常见。一般有外防水砌砖底部渗漏、集水箱容量小而被水淹没,应安装大功率水泵,自动控制。外环排水设施盖拱形钢化板挡护,接口缘防水处理要做好。

(8)每栋楼风楼接口,反梁≥30cm,用素砼浇注较好,铺砌易产生裂缝,为防开裂,应挂网布,外面应先处理。

(9)仿古建筑采用商品混凝土,用水泥搅拌运输车运载,为防车到工地需等待人仓时间太长而板结不易处理,一般粗骨料粒径偏小,若掺外加剂,则凝固较快,若水分不够,水泥水化不充分,或养护不善,则楼板易开裂。可用结构胶修补。

(10)坡屋面浇斜板,无法振捣密实。靠手工铲子拍实,存在拍不实的弊端,常漏水。

(11)屋面防水涂料厚度,设计为2-3nim,施工厚度不均匀,施工碰伤处,易渗漏。

(12)卫生间预埋管道,预留洞口处要灌缝,应分为两次灌浆才有效防水,实际施工没分两次灌浆,易渗漏。处理的办法是一次灌浆,后掺益胶泥防水效果好,又增加强度。

(13)外墙贴砖最好掺益胶泥(比水泥稍贵),它收缩慢,粘结力大。

(11)注意各种预埋部位(如电灯接口等),因砼厚度小而造成的开裂与渗透。

(15)窗边若没有灌注密实,易出现渗漏。填充墙梁底不饱满,斜砌60°最好。否则,内装修有孔,外装修空洞,是渗水易发生部位。

4.结语

泉州仿占建筑保留了旧城的历史风貌,让归国华侨仿佛回到孩童时代,倍感亲切。建筑的寿命有限,而城市的存续无限,仿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建造更多经济、技术、历史、文化多重意义共融的建筑是城市历史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绿竹.品味泉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3

【关键词】仿古建筑项目工程 成本管理 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冲击,促使建筑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仿古建筑形式兴盛的原因:一方面强调建筑形式要顺从社会文化的图解和发挥建筑师的个性;另一方面强调体现历史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对二元化的选择,在历史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深感创造力贫乏的建筑师们,便开始挖掘传统形式所固有的文化资源。

现状分析

仿古建筑工程预算水准亟待提升。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文物建筑、历史遗存星罗棋布。近年来,各地富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得到了振兴,纷纷修缮了一些古建筑和兴建了一大批仿古建筑。同时,承担古建筑修缮和仿古建筑的建设施工的专业企业、项目单位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古建筑修缮以及仿古建筑预算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相关法定定额,有待于国家有关方面抓紧制定。而我们很多的施工企业从事仿古建筑预算的人员从数量上看,力量明显不足,人员配备上很不齐整,

有的企业反映出后续力量青黄不接,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实际上预算质量也不甚令人满意。为了共同提高仿古建筑预算的水平,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建筑经济工作的实践,说明了有关从事古建筑修缮以及仿古建筑施工的预算工作的一些方法。

成本预算

1、《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预算定额》为依据,并结合具体情况编制的。

本标准适应于新建、扩建的仿古建筑和园林景观工程,不适用于修缮和临时性工程。

2、本标准与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使用界线划分:

(1)凡独立建造的仿古建筑如仿古的亭、台、楼阁、榭、舫、廊、寺、庙、殿、堂、斋、轩、塔等工程和现代建筑中的仿古分部分项工程执行本标准。

(2)在现代建筑厅堂内建造的仿古建筑,其基础(不包括露明的台基)若与整个建筑连在一起,基础工程执行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单独施工的基础执行本标准。

(3)在现代建筑屋顶平台上建筑仿古建筑以平台上皮作为划分界线。

(4)檐高超过20米的超高增加费,按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相应项目计算。

3、本标准是按正常的施工条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选用合格材料编制。

4、本标准的工作内容包括全部施工过程,次要工序虽未说明,但已包括在内。

5、关于人工:标准中的工日量是根据仿古建筑和园林景观工程特点、技术复杂程序,按有关规定综合确定。

6、关于材料:标准中的材料用量包括规定工作内容内必须使用的材料净用量(或摊销量)以及操作和现场内运输损耗,次要和零星材料用量包括在其他材料费内。

(1)木材树种分类:一、二类树种包括红松、白松、杨柳木、椴木、云杉、杉木、洋松,其他为三、四类树种。木作工程中部分木构件及装修项目,制作和安装用工按一、二类树种计算,如使用三、四类树种,应按章说明规定乘以系数。

板、枋材的名称、规格根据国际GB153.1-84,结合我省木材加工情况分类取定,凡宽度尺寸为厚度尺寸2倍以上者为板材,其中毛料厚度12~23mm为薄板;24~35mm为中板;35mm以上为厚板。凡宽度尺寸小于厚度尺寸2倍者,不分断面大小均为枋材。板、枋材均未包括人工干燥费用,如设计有要求者另行处理。

(2)混凝土、砂浆按半成品进入子目,如设计强度等级、水泥标号、碎砾石规格不同时按规定予以调整。混凝土按自然养护考虑,如采用蒸气养护时费用另计。

(3)钢、木模及脚手架等周转材料在同一城区范围内工地之间的场外运输费用,已列入各项目的机械费内。钢模维修费包括在其他材料费内。

7、关于机械:仿古建筑及园林景观工程一般使用小型机械,用量也较少,标准内未列台班数量,列机械费用。中小型机械进(退)场费包括在相应项目内,如发生大型机械的进(退)场费另行计算。

三、对策

1、分清工程性质是做好预算的前提

这里主要要分清仿古建筑和“穿靴戴帽”工程。这是因为,现在有些现代建筑为了表现建筑物个性,体现民族风格,局部采用了一些传统建筑构建。譬如北京西客站、交通部大楼,以及在北京、西安、杭州等地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虽然有着古建筑的一些表现形式,如最常见的玻璃瓦坡屋顶、古式圆柱、挂落等,但不能把它们划归于仿古建筑,也不能划归于“穿靴戴帽”工程,因为这类建筑的主体结构不是按古建筑的传统营造模式建造的,只是局部性地采用了古建筑构件来做装饰,其构造手法也并非中国古式。

2、搞清项目特征,合理应用定额

所谓搞清项目特征,就是对所承担修缮的古建筑或新建的仿古建筑项目本身的特征,搞清楚。这要求我们的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应该具备相应的中国古建筑知识。一般来说,要掌握传统建筑的时代特征。我国古建筑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譬如,汉代居室简洁古朴,唐代厅堂开敞优雅,宋代楼阁严谨清秀,明清时期宫廷府邸繁琐华丽,不同的历史年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大不相同,这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还表现在营造作法、构建名称及其性能上。比如,宋式木梁架中有叉手和托脚,这是其一大特色,具有连接整体和辅助支承作用;而清式无论大木结构还是小木结构均无这两种宋式重要的构件。

3、熟悉并掌握项目构造体系,是做好预算的关键

在某些仿古工程预算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类现象:如在屋面部分,把“披水梢垄”错当成“披水排山脊”,定额基价错位很大,结果造成很大的误差。而在小式披水排山脊屋面的预算中又只列出“披水排山脊”一项,漏列了“披水梢垄”的项目,造成这个项目的亏赔。再如,有的预算分不清棋枋与门槛,把本应属于额枋类定额子目的棋枋,错套成属于木装修上的槛框类定额子目。仿古建筑预算中发生的类似于这种错项、漏项和多项的错误,在大小式木作的项目中更是不胜枚举,成为仿古建筑预算中的常见病。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古建筑的结构构造不熟悉。我国传统建筑有着极为严密规范的建筑结构系统,结构构造的名称也纷繁复杂。至于实践中遇到的把斗栱的踩、翘、昂、科搞错,而错套定额子目的例子,就更不在少数。这就告诉我们,熟悉并掌握众多建筑构建的名称及它们的作用、功能,是做好仿古建筑预算的一把“金钥匙”,也可以说就是关键。

4、熟稔定额,准确编制预算

有些地方仿古建筑采用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营造技术,比如斗栱采用了“偷心”做法或“后尾撒头”做法,省略了里拽斗栱;屋脊采用的是“三砖五瓦”或者简单美观的“扁担脊”,但这些都是大多现行定额上没有的子目,如果不熟悉定额,就无法根据施工具体情况进行有关的定额换算,计算出合理的各项费用的消耗,当然也就谈不上预算的准确性了。另一方面,某些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不可避免地运用于仿古建筑上,在不破坏其原有形象的条件下,即加快了施工速度又增强了建筑物的坚固性和耐久性,这样在做预算中,也必须要根据工序的施工操作情况,增减有关定额上的项目内容,才能保证直接费等费用数据的准确。

参考文献:

[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正式出版发行[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1997(02)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4

关键词:仿古商业建筑; 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 设计手法

Abstract:There is much dispute about archaized commercial buildings, but the economic benefit they brought attracted many land agents.In addition to, it is a kind of exploration originated by architects who want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most of domestic archaized commercial buildings is not so consummate. Through analysing and comparing existing project,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ir merits and drawbacks, at the same time discussed new design method in order to prompt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ubsequent works.

Keywords:archaized commercial buildings; economic value; culture value; design method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涌现了一大批的仿古商业建筑。不论是在大的文化名城如北京、南京、杭州,还是在小的古镇如锦里、浔阳、凤凰等地方,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盖着琉璃瓦,挂着大红灯笼的仿古商业建筑,而近年来这种趋势仍然有增无减。尽管仿古商业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争议却一直不断。有人认为它们媚俗,有人认为它们是虚伪的“假古董”,有人认为它们在形式上生搬硬套……但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它们。“存在即有合理性”①,为什么我们不能抱着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仿古商业建筑呢?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前卫时尚的建筑自有它们的吸引力,难道源远流长了五千年的建筑文化就没有魅力吗?说到底,仿古商业建筑是建筑师在新时代追寻和发扬本国建筑文化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在已建成的那些仿古商业建筑中,有些尺度还不合时宜,有些形式还停留在对过去的直接模仿,还有一些现代的生活内容与传统的建筑形式发生了冲突,但我们都知道,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存在着反复,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在探索和求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新建仿古商业建筑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1.1 经济价值

传统的商业建筑主要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为主,而现代的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购物,同时对体验性与游乐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从单纯的物质需要向广泛的精神需要发展,要求购物活动中能够有更多的享受与体验,因此购物空间应该更多地与游乐、文化、休闲相结合。

我们都知道,由于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的大量出现,曾一度造成了城市景观的单调乏味,引起了人们的反感。“物以稀为贵”,现代人开始对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十分怀念,同时对异地文化非常好奇。所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仿古商业建筑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在里面购物,同时也可以旅游和休闲。而另一方面,仿古商业建筑因其形式的特殊化,增加了识别性,加深了购物者对它的印象,同样很有利于吸引消费者。

1.2 文化价值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开放,商业建筑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的增长。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社会经济有重大的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它们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亮点,记录着城市的繁荣,标志着地方的特色,也传承了历史文化”②,对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人皆知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旁豫园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们发掘了城市过去的文化,延续了城市的文脉,融合了历史和现代文化,是整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仿古商业建筑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和营销的空间,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拉斯姆森曾在《建筑体验》中写道:“体验对于建筑非常重要。”他认为,建筑的外部特征成为把感情及态度从一人传递给他人的手段。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仿古商业建筑通过对传统建筑具象或抽象地模仿,再现了传统建筑的风貌,那些古朴的砖墙,形式优美的牌坊,精雕细琢的门窗,从视觉上演绎了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不仅如此,我们到夫子庙观赏灯会,于秦淮河上泛舟,到豫园游湖心亭,尝百年特色小吃,而到锦里拜武侯祠,穿张飞盔甲……这些可以亲身参与的活动从心理上带给了消费者更深层次的体验。老建筑外观的历史感和内部的新内涵将过去与现在联系了起来,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得以融合,这,就是仿古商业建筑的魅力所在。

2对国内典型实例的分析和比较

“既有需要,又有合理性,我们应该予以满足”③。但不能随意而为之,否则只会泛滥成灾。因此,分析已有的仿古商业建筑,可以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对上面几个实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和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仿古商业建筑大都建在有一定历史的地段,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底蕴,而且这样的文化底蕴非常重要。因为在商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只有真正具有特色的东西才能吸引住消费者。隆福寺商业广场的前后发展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遭受火灾之前隆福寺商业街因庙会的兴起而得名,随后聚集了众多小吃、小百货等店铺,这正是它的特色所在,因此它成为了北京最火的商圈之一,而在火灾重建后由于定位不准,将其改造成数码广场这样的经营场所,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导致经营惨淡。

2) 将锦里、豫园商城、夫子庙与新东安市场、隆福寺、西大街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的尺度更适合于人们步行逛街,聚敛人气。而后者大面积的现代墙面加上传统的大屋顶却难以给人亲切感。

3) 国内的新建仿古商业建筑形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传统建筑,或将古建筑元素予以简化后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因此设计手法仍有待改进。

3对仿古商业建筑中传统文化特色表达的探讨

因此,征对上述的几点,提出几点改善意见。前面我们总结了,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仿古商业建筑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那么,怎样去表现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底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视觉的形式来表达,卡伦认为视觉会"唤醒我们的记忆体验,以及那些一旦勾起就难再平息的情感波澜。这就牵涉到建筑的形式问题,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具象地模仿以再现传统建筑风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去研究传统建筑的尺度和比例,切忌粗制滥造,生搬硬套,因为传统建筑皆由人工所造,其精美和准确度都因匠人积累的经验决定。对于缺乏知识和技法积累的现代人来说,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可小觑,如果不认真地学习传统技艺,深入体会古代建筑的意境,设计就会成为无本之源。反之,即使是“假古董”,那也是受众人欢迎的“假古董”。如南京的夫子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而另外一种方式是“仿古新做”,既要仿古,又要体现现代精神,该如何让这两者结合呢?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符号加诸于现代形式之上吗?问题是当传统的形式被嫁接过来时,已经与结构和功能分开了,就像隆福寺广场那样,简化了的屋顶架在简洁的现代墙面上,两者难以融合,所以最后给人的感觉还是“假”。因此我们要努力做的,是让那些能表达出传统意象的元素自然地从建筑本身生长出来,让形式重新和结构、功能结合,与现代的材料,生产方式结合。

2)“从形式到形式是创造不出新路子来的”④,而且,视觉的表达依然停留在表层的意义上,如果想要追求更深层次的表达,传统建筑的空间首当其冲。卢绍明在《建筑体验》一书中描叙人“在空间体验中建立了一种人与场所的关联,在体验中获得了灵感,在心理描绘中建立了自己的一种场所感,一种飞腾的想象与回忆,一种意义的升华,一种美学满意”。因此,传统建筑中的游廊、院坝、照壁、过街楼等等这些空间情节,提供了一系列的情感、秩序、场所感——使消费者身临其境,通过完整的视觉、声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受,创造了一种真实的体验,在感受中完善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对本土文化体验的注重,要运用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重新体察传统文化,空间设计不再是表象复现,而是意境再现。”⑤ 图9是艾未未所做的江南会所,现代的菱形图案代替了过去的花窗,建筑外观仅保留黑瓦和山墙的白,丢弃了传统的形式,但是,木材温润的质感和暗红的颜色依旧透着古色古香。当阳光穿过菱形网状的瞬间,漂移的光线落在墙上和地面时,生动的光影带来的扑朔迷离与古代的花窗所营造的空间效果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3)如果说空间是骨架,那么其承载的生活情节和其中的景观就是肉体。它们让整个空间更为丰满。店铺老板的吆喝,古玩店挑挑拣拣的顾客,充满趣味的民间艺术展演,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一个城市、一个集镇、一个空间、一个景致的场所记忆的一种具体体现。”⑥而景观,同样在向人们阐释着文化的意义。红色的灯笼,店铺的幌子、嫁娶的花轿——这是唤起对过去回忆的地方的象征物。还有地区文化记忆中或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到日常的习俗,它们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刺激着人们的感官。

仿古商业建筑的存在是合理的,它们对整个城市、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严谨地对待。除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外,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表达,形式不能丢弃,但不能局限于“形”的泥潭中,要从空间、场所、景观等方面来挖掘更深层次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张庭伟,汪云,宋洁,涂胜杰.现代购物中心-选址.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5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何为仿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特点,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节点。

关键词:仿古建筑;苏式古建;结构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 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 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 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2.仿古建筑在现代工艺中的设计要点

正因为古建筑拥有以上特点,所以在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工艺的手段实现以上特点。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而古建中的梁均为简支梁,这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这一构件就诞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中梁与柱均为刚结,梁承担抗震作用,从而架空了斗拱这一构件;而现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现浇整体式,所以檩、椽等构件也成为非必须构件,可以取消。这样会对外立面产生影响,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关键的节点。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而在这些形式当中又以歇山顶的应用在苏式建筑中最为广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在古建筑中屋面结构多为木、瓦等轻质材料,两条垂脊相对荷载较小。而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较大设计时应在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处设梁建立可靠支撑从而明确山花部位屋面的传力途径。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顺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现代工艺取消了椽,“飞椽”这一形式只能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实现。

古建筑中梁支撑桁进而支撑屋面,而现今对进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将平梁更改为随坡面的折梁,这不但减少了工程造价,也可相对增加整个建筑物的室内高度,不会有压迫感。而梁跨度较大时,例如寺庙等需要内部空间较大,结构内部不宜设置柱;如使用折梁则会对边柱产生侧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圆柱,所以不能通过改变柱截面的方法来抵抗水平力,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

虽说古建中的各式“飞檐”、“望角”等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但苏式仿古建筑最关键的难点还并不在结构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节能。苏式古建讲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对较大的窗口,这在北方很多城市规范要求的开窗面积和传热系数等都是不满足的,这回在设计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这就需要相关的规范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结

总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凝聚,是标示各个时期中国建筑史的里程碑,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将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底蕴。继往开来,为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学术论坛 2010.07

[2]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6

关键词:历史文化 传承 问题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341-02

由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历史文化自然而然的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不断地消逝与再生,同时,对于存着的历史文化起到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前期的规划设计蓝图和相应的决策者,更多地是各式各样的社会集团和他的基层受众,因而公众的广泛参与对已形成或者将要形成的历史文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规划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

在我国,为了适应愈演愈烈的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的建设中仿古性建筑成了营造旅游氛围的杀手锏,尤其是现在出现的形形的仿古商业街。随着这里建筑和营销模式的滥觞,许多设计师主张对于这类“假古董”应该彻底的抵制,从历史文化在现实中的物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很多设计师是打着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来破坏、曲解传统文化,假的传统文化还不如消逝的传统文化。当下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构建过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各类仿古街道与仿古建筑的营造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使营造的空间文化与传统文脉直接割裂开来。比如说一个地区它所主打的文化品牌是属于先秦文化的范畴,在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运用唐宋乃至现代欧美的建筑表现形式,从风格上就与所营造的物理环境严重相悖,如此延续传统构建文化只会让人大跌眼镜。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划分出来一小片区域作为古建筑环境的保留区,或者在某一区域进行传统的再现,再现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是把破旧的民居或者伟人故居修葺一新,而不去关注周围环境的融合,不去考究历史的形因,这种再现与保护只会助长形式主义的滋生,只会让人陷入商业主义的思潮。传统的空间文化并不只是由几根回廊柱式、琉璃斗拱所组成的,这些表现形式只是内在文化的物质再现,正是借助他们来追寻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藉由他们来传承发扬。因为当今中国完全纯粹的古代文化区域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进行区域再现之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其次,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造成了新的破坏以及对原有文化的曲解。大多数情况下,仿古建筑的破坏性正是来自于建设过程中的破坏,因为仿古建筑大多建于历史文化附近或者其中,采用古建的形式多是出于与所在环境氛围相协调,但是过度的商业氛围以及生搬硬套的建筑形式与当地文化氛围格格不入,虽然名义上是一种再现,实际上是一种割裂文脉的巨大破坏,丽江新城的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欧式风格就是对当地环境与氛围的巨大割裂。在历史文化再现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规划设计是偏重于外在建筑环境与周围物质文化的营造上,其实这些恰恰是所面临的误区,对古代环境的再现上最重要的一环不是物质类型的彰显,更多的是承载于物质以外的人文、风俗与构建于其上的精神层次。现在很多的“仿唐一条街”、“仿宋一条街”以及各类明目形形的商业街只是单纯的原来旧址的基础上建造一系列具有各类仿古风格的临街建筑,在此基础上租赁给不同的商户大多数是各地小吃、古玩、以及各类小工艺品,天南海北的物品都有没有突出当地特色,即使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及饰品经营者也大多成为了外地人,所以根本谈不上民风、民俗的再现,只是借用仿古的幌子来行商贾之事。

第三,单纯的依托于建筑形式元素,不分地域和当地实际生搬硬套,造成很多建筑张冠李戴现象。在建设过程中,一系列深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现代国际主义风格下的钢筋水泥所替代,造成了神州大地不论是江南塞北还是山地草原,千县万村同样的面孔。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量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居、院落遭到了破坏,看到南方的小桥流水式建筑形式美观就直接照搬硬套运用到当地中,丝毫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知道自己身处干旱少雨的塞北。许多名胜古迹、城市文化空间造成了破坏,历史文脉的传承也被割裂,最终必将导致整体城市记忆的消逝。采用古建筑形式就是为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再现,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避免大而全式的生搬硬套,这样只会徒有其形而失其意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因为我们不论如何进行仿古设计、配套周围环境景观,主要的仿古性建筑应该更多地是体现它的民俗、民意以及地域性,关中地区民居的半边盖特性就是数千年来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我们在历史文化再现时就应该注意到这点。被誉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东侧的秦俑村就是关中仿古类建筑的代表,在建造过程中统一规划外在形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仿古建筑,但是它巨大的防火墙和灰瓦白墙的外在形式更多地是让人联想到的徽派建筑。首先在形式上就经不起推敲,其次内部空间的装饰现代元素过重,严重的扰乱了建筑的整体性和内涵性,整体的让人感觉不伦不类、十分失败。

文化的价值认识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提,是凝聚在劳动及其产品中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所以在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对内在精神与外在物化形式进行二者兼顾,从而寻求出二者有序发展的平衡点,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解决:

第一,首先要明确营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单一的进行历史情境的再现还是为了传统文化历史的传承,再者就是为了寻求相应的经济发展与效益,只有明确了需求是什么才能够在建造过程中有的放矢。对于传统历史景观的建设,应该明确包含于其中的历史渊源,本着考究的态度来了解历史、凝练文化主体,最怕的是出现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最终导致贻笑大方。在规划建设时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整个规划,不可把一部分当做主体来操作,因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各个方面是形形的,包括建筑、园林、雕塑、道路、装饰以及景观小品等各个分体,确认了营建的主体后其余各配套部分都应该遵循它、围绕它,如果把它们进行割裂就会产生散乱的效果。

第二,引入文脉传承中着重的一个环节――人的参与。要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仅仅靠各类形形的“假古董”、“假民众”是万万行不通的。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以观众民俗风情为主打的袁家村,现在的袁家村源于唐代皇帝为其母亲建造的一座“古宁寺”,这座寺属于唐昭陵近200座陪葬墓、30万亩陵园区内唯一一座古寺。袁家村抓旅游发展的机遇,背依唐昭陵博物馆依托村中保护相对完好的关中建筑与民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中风情旅游村落,其主打的特色在于让游客融入到袁家村的环境中来注重游客的体验之情,使游客也成为袁家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游客倘佯于在老街之中时,看到的每一个店铺都能给游客带来新的感悟和惊喜,店家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小吃、物品都是按照关中手法炮制出的食品,情、景、物交融于一起真实的再现了传统的文化。

第三,要体现当地区域的历史与特色,在传承与保护中突出文化的独特性和整体性。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之下,采用凝练过的传统建筑形式在手法上是必要的,既可以再现当时的历史文化特性,又可以使深具本民族特色的建筑与周围景观相呼应从而形成整体而优美的历史文化区域。抛开各类顾虑,我们不可否认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传统仿古建筑形式更加适宜当下的古建再现,西安的西大街仿唐建筑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西大街在改造建设中着重表现出仿唐建筑的风格类型,在沿街建筑的施工材料、外在形式、建筑色彩、配套景观灯与景观小品的选择和建设都与西大街的仿古特色相协调,形成一条深具西安特色的仿唐式历史街区。为了形成统一的外在氛围,在改造过程中对街道两侧原有和增建的新建筑都进行了以唐风为主的改造,并不只是如同北京在传统建筑中单纯的戴帽子、树形象。工程标段的两千米长范围内,特别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同时考虑到钟楼的地标性身份,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十六米维持了西大街的天际线。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商业使用过程中的再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有联系的有机构成体。历史文化的物化外在体现主要是以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形式的,它并不是可再生资源,从而对于它的永续利用就成了问题的焦点。然而,对于历史遗产必须要时刻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够促使它历久弥新、永葆青春,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承的“原真性”和使用的“创造性”原则。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7

【关键词】园林;绿化;造价

1 园林工程造价特点

1.1园林工程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植物栽植是园林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施工内容。因为树木花草的具有生命性的特点,施工方必须承担植物完全成活的责任。因此园林工程一般都有一到三年的施工养护期,这就导致了园林工程的施工周较长。园林工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人工、材料、机械的费用单价在施工周期内的变动性。

1.2 材料价格随市场供求波动园林工程中的主要苗木和地被植物的价格虽然在当地建材指导文件中有参考价格,但是指导文件中的苗木都是常见规格,不全面,对那些规格较大的苗木价格没有列出;另外,苗木价格会随着市场供需和栽植季节而波动。例如,某年某地区大量栽植国槐,那国槐的价格就会高出往年市场价的许多倍,而没有市场需求的苗木因苗圃供应量较大价格就会偏低。

1.3 园林工程的艺术美决定了单价的多样样园林工程的艺术性、可观赏性是其固有的属性。园林小品中的雕塑,景观石、假山可以定义为艺术品,因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不同而有不同的造价。园林中的叠山理水的工艺,其水平有匠人级别的、有大师级别的,可能用的是一样的材料,但是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当然造价也是不同的。所以,园林工程的艺术审美的要求决定了其造价组成不能单纯地按定额定价或者有统一的标准。

1.4 古建筑及仿古建筑造价的特殊性古建 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 建 筑 遗产,在园林工程中得到了自然的继承。园林古建筑可以分为纯粹的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以仿古建筑居多。纯粹的古建筑采用的是完全的木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为榫卯结构;装饰用传统的油漆彩绘、挂瓦飞檐。仿古建筑骨架由混凝土浇筑,油漆和挂瓦按照现代的施工工艺,但是仿的是古建筑的装饰艺术。无论是古建筑还是仿古建筑,一般都是由掌握了这一特殊施工工艺的人来施工,用工和材料都有特殊性,不能用常规的市场指导价来衡量。

2 园林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策略

2.1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人工支出。在园林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日常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和实耗人工做好原始记录,并保存下来,作为今后员工年度考核的依据。同时,要注意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合理配备人机比例,将园林工程的施工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从而减少施工成本。例如,据报道较板结的土壤每工日平均栽植小苗越四百株,而经过翻整后的土壤每工日平均栽植小苗可达八百株,由此可见在栽前投入少量人工进行土壤翻整,就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并为施工单位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2.2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施工材料的成本。研究表明,材料成本在整个园林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甚至可高达70%左右。因此,施工中对于材料成本的控制,直接影响到整个园林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效果。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安排专人根据施工特点严格把好材料质量控制关,加强现场管理,建筑材料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和损耗。同时还应根据总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材料进场时间,避免材料占用施工场地,并影响其它工序的进行。此外,对于施工材料的验收工作,相关人员务必认真计量验收,尤其是园林绿化用的草坪以及苗木等,如果一旦发现规格偏小,或者数量不足的情况,马上向供货商反映,必要时要求其赔偿损失。苗木栽植后加强养护,安排人员定期对其进行浇水、除虫等,从而降低死亡率,并降低园林工程造价的成本。

2.3.科学、全面实施开源节流并积极应对高成本问题。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应该做到既要节流,又要开源。

(1)施工前,认真会审图纸,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因为,图纸中含有很多设计人员的主观意图,对施工现场缺乏必要的探究,无法得知施工的外资条件。所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应在满足主业要求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积极的修改意见,从而简化施工难度,在取得业主的设计单位的同意后修改设计图纸,同时办理增减帐;

(2)施工单位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不断引进当今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不仅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还能提高工程质量,增加预算收入。

2.4.充分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减少施工机械设备的支出。因为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而使得其实际的机械利用率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使用效率。此外,由于市场上的机械价格通常比定额单价高,从而不同程度地造成机械使用超支现象。所以,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现场的调整和施工方案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选择机械的型号规格,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地安排施工流程,提高机械利用率,并且做好日常机械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机械处于高效、良好的运转状态,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机械费支出,并到达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要求。

3 园林工程概预算审核

3.1 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的审核是审核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施工单位在结算时会虚报工程量以便抬高报价。园林工程项目繁多,审核人员要认真熟悉图纸和其它资料,对工程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一核实工程量。工程量的核实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审查的方法根据情况而定,可以采用全面审查法、重点审查法、指标分析法。对于合价比较高的项目进行重点审核,对于绿化、喷灌、园路、广场等分项工程可以将分项总价除以面积得出平米指标和以前的类似造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2 签证单的审核

园林工程点多面广,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有很多的变化,有增加的也有删减的。这就形成了签证单。预算审核人员对签证单主要审核三点:第一签证单必须是原件,以防止施工方后补和伪造;如果经项目管理方确认,无法提供原件,复印件应当章子、日期、签证清晰。第二签证单必须完整且由甲方提交,以防止施工方只提交增加的项目,拿掉删减的签证单;第三,对于签证内容的合理性必须进行审核。比如,园林工程施工中甲方增加了几棵大树移植的工作量,施工单位在签证单上写了移植胸径30公分的大树10棵,用吊车2台班,用汽车4台班。报的结算中套用了大树移植的定额子目和吊车及汽车的台班。经过查看定额的大树移植工序,发现在大树移植中已经包含了吊车台班。吊车台班不予确认。

3.3 单价的审核

单价的审核也是审核工作的重点。对于常规材料比如水泥、沙子、钢筋等要对比材差信息,看是否正确计取材料价格,对于材差信息上没有的主要和特殊材料,比如大规格的苗木等,要查阅苗木来源签证,苗木购买时间,进行市场询价;对于石材要区分名称和规格、厚度进行市场询价;对于机械台班价格,不能按照施工单位所谓的实际租赁价格给,要按照定额机械台班价格,分解人工材料机械后给予计取,对其中的人工和汽油给予调价。

4 结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逐步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结算审核人员既要重视理论学习,也要重视现场学习;要不断学习新工艺、认识新材料;同时,对于政策法规和合同知识也不能忽视。总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做好造价审核工作是造价管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8

中国占代宫殿台基的高度和所用材料受到严格等级制度的制约。《礼记》中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L三尺。”太和殿的台基高八米,是目前宫殿建筑台基最高的一处。而针一对材料,是石为丘,砖为下。本工程的台基围墙高度为6.5m,员比太和殿略低,但设计的尊贵等级仍有天子之堂之水准)而且木工程采用了石料做为主材,可见木工程所赋子的建筑等级也是相当高的。其实本工程的台基围墙并没有完全按照占代真正意义上的台基进行设计,而是取消了台阶元素,只局部采用了栏板望柱的建筑要素,结合古代城墙的一些格调建立而成(图3)但从整个建筑布局来说,地上65m高的台基围墙,已经赋予了古代宫殿的建筑要素.仿占元素比较完整。在构造实现上,古代建筑的台基多为砌筑,无沦是砖料、石料,还是装饰性的栏杆、望柱,都是整体实材垒砌而成。但本工程却不同,整个台基围墙全部采用了现代的干挂石材幕墙技术。该幕墙系统由钢结构龙骨体系和石材面材体系组成钢结构由纵向工字钢和横向钢管形成整体的钢网格,分别与地梁和二层的反梁连接,构成了稳定的主结构支撑体系连接石材的次结构龙骨也是由钢管、角钢等钢型材组成,通过焊接和螺接方式与主钢结构进行连接。为了达到建筑的耐久年限,整个钢结构龙骨体系均采用热浸镀锌工艺进行了防腐处理。石材采用了4Omnl厚的板材,较比古代的整体石材砌筑大大减轻了重量其与龙骨的连接,则采用了现代的背栓挂式结构,不仅连接强度高,可实现石材的无内应力加工组合,而且通过铝制挂件系统实现了很好的可调整性和可更换性,每个板块均可以独立维修和更换(图5)。在接缝处理上,也摒弃了过去粘土等容易粉化的勾缝材料,采用了现代高新技术产物—硅酮防水密封胶进行密封。相比古代的做法,全新的石材干挂幕墙技术不但使本工程大大减小了对建筑地基的承重荷载,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材料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石材干挂幕墙技术也完美地实现了建筑师所要达到的仿古效果,这也是现代的石材幕墙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仿古建筑中的原因所在

2建筑3一10层的墙身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构架贯穿中国宫殿建筑的始终。木结构主体中,梁柱最重要,墙是辅的,起分隔室内外的作用,因此在过去的宫殿建筑中,木结构柱梁的一个很大特征是突显于墙体外侧,特别是斗棋。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构件,它是柱、梁之间的一个过渡层,相当于载重汽车上的钢板弹簧弓,将屋盖的荷载传递到立柱。本工程在立面要素设计上,柱的部分只是达到了“神似”,其是通过内部的石材柱来实现的,但斗拱部分却是达到了貌似神合,也是本工程仿古设计中最为精彩的一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代宫殿墙面中的窗也是木质结构的,且在玻璃还没有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即便应用了,也多为单玻璃)的时候,窗格间糊的是丝棉纸或是牛皮纸,其采光和保温性能很差。这在现行规范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在木工程的仿古建筑设计时,不但要实现体态和效果的相像,更要考虑建筑功能和性能要符合现行规范。

2.1玻璃相关技术的应用

古代宫殿的墙身基本上是木柱纸墙,或局部砖垒,但本工程却全部采用了玻璃取而代之,通体晶莹灵动。虽然与古代宫殿的效果相去甚远,却与现代的审美观念相当吻合。随着近代玻璃技术的突飞猛进,玻璃已经从单一的透光和围护功能发展为集透射与反射、装饰、围护、保温且隔热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性能产品,并在建筑领域广为使用。于本工程中,首先是在建筑的最外层采用了10mm+2.28SGP+8mm钢化夹胶超白玻璃。超白玻璃是一种超透明低铁玻璃,透光率可达91.5%以上,具有晶莹剔透、高档典雅的特性,有玻璃家族“水晶王子”之称(图7)。同时,由于它在去除铁元素的同时,也去除了很多杂质,所以较普通浮法钢化玻璃具有很低的自爆率,且其安全性远优于普通钢化玻璃。另外,最外层的玻璃还采用了钢化和夹胶两种工艺,不但提高了超大板块玻璃的强度,而且使玻璃的安全性更为可靠。特别是sGP这种新型胶片的使用,较比普通的PvB胶片,在提高了玻璃无色纯度的同时,其夹胶强度更是提高了5倍。单从这种玻璃来说,其在透光、节能、耐撞击等方面要远比古代的窗纸优异得多。本工程还使用了另外一种玻璃,就是smm+lZAr+8mm钢化Low一E暖边充氨气中空玻璃,其用于内层幕墙。从其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该玻璃应用了诸多的提高玻璃性能的技术。中空玻璃,不但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图8);钢化工艺,提高了玻璃的强度;肠w一E膜有对可见光高透过及对中远红外线高反射的特性,具有优异的隔热效果和良好的透光性;暖边间隔条的使用,改善了中空玻璃边缘热传导性,提高了中空玻璃的节能效果;而空气层内充氮气,不但可以提高玻璃的热工性能,而且也可以防止空气层内的部件被空气氧化或氮化,使空气层更干燥,防止雾气。从上述各种技术的应用可以看出,这种玻璃是一种集高强度、节能、环保、隔声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产品,不但寿命长,使用安全,而且在使用时又具有良好的舒适度,是古代建筑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2.2动态呼吸式双层幕墙技术的应用

这又是一项节能技术。在本建筑3一8层的立面部位,除对应人口大堂的部位,其它部分均采用了动态呼吸式双层幕墙做为护结构(图9)。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节能幕墙产品,主要原理是通过进出风口的闭合,利用双层幕墙之间空气腔中空气的“温室”效应和“烟囱”效应,来实现空气腔内空气的静止蓄热以及与室外空气的流动降温,从而达到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的目的。双层幕墙的结构有多种,本工程采用的是外循环自然呼吸通风方式、腔体为箱体结构的双层幕墙系统(图10)。内外幕墙均为构件式幕墙结构,间距750mm。其中外层幕墙采用了上述中的10mm十2.28SGP十smm钢化夹胶超白玻璃,透视性好,内部景观清晰。其支撑体系为铝框架系统,表面氟碳喷涂处理,玻璃则是通过铝框架上的不锈钢夹具进行无孔六点夹持。玻璃接缝采用硅酮密封胶进行密封,有效保证了外幕墙的水密性和气密性。在外层幕墙上,还设计了外开的平推开启,以满足大面积的通风需求以及消防排烟要求。而内层幕墙则采用了节能性非常好的明框断热助w一E中空玻璃幕墙系统,局部位置采用了石材柱以做分隔,以实现宫殿柱梁的建筑元素。玻璃采用了smm+lZAr+8mm半钢化Low一E暖边充氯气中空玻璃,支撑结构为铝框架系统,采用了尼龙66材质间隔条的明框断热技术,防止冷桥的发生,与Low一E暖边充氢气中空玻璃一起,共同实现了保温、隔热、节能的功能。为了配合外幕墙的通风和消防排烟功能的实现,内幕墙同样也设置了开启扇,但采用的是外平开和中悬两种开启形式,并通过限位电子锁来控制开启窗的开启位置,以保证开启窗不与其它装饰组件相干涉。进出风口设置于层间位置,loomm高,相邻布置,并根据空气的流动特点设置通风器、通风格栅、导流板以实现空气循环。通风器的开启扇由电动系统进行控制,并根据季节、雨雪天气等变化实现风口的自动开合。同时,在层间部位还设计有遮阳系统,系统前端为点式连接的IOmm钢化玻璃做为遮挡。遮阳帘采用了铝质叶片,叶片上设有针孔,在全部关闭状态下,依然可以达到30%的透光率。而其电动控制系统,也可以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整叶片的角度,实现升降、转动的联动。双层幕墙技术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工程所应用,其传热系数最低可达1.25wl(耐•K)。相对古建筑来说,本工程双层幕墙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古代建筑“夏天一层窗户纸,冬天一层厚棉被”的隔热御寒劣状,在实现科学、绿色、环保、节能的同时,也实现了诸多建筑功能的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

2.3柔索点式玻璃幕墙技术的应用

对应人口大堂的部位,3一8层为挑空的共享空间,内部进深很大。进行缩放对比,其相当于宫殿的门庭,从形体上,神似又进了一步。但在本工程中,如此大的挑空空间,却见不到巨大的立柱作为支撑,似乎非常不可思议。这也是本工程设计上的一大特色:弱化柱的效果。它的实现,要完全归功于现代柔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柔索技术已经应用于建筑领域多年,以简洁、轻盈、通透为显著特点,且拉索不传递弯矩,增加了外荷载作用变形下的柔顺性,从而使玻璃受力更合理、更安全。而在索结构体系中,单索结构是最为简洁和通透的,本工程就是应用了这种结构体系。该体系采用了横索为主受力索、竖索为稳定索的受力模型,索系为不锈钢材质,横索直径为中40mm,竖索直径为中24mm。其张拉于混凝土结构上,巨大的内应力令整个索网具有强大的稳定性能。面材采用了一omm+2.28SGp+smm钢化夹胶超白玻璃,其连接则采用了四角夹持式无孔驳接件,该夹具不但避免了因玻璃打孔所带来的应力集中性质的破坏,同时,也减小了玻璃变形后自身弯矩所形成的反力作用,大大降低了玻璃的爆裂率。柔索支撑体系非常适合于做为跨度超大、视野通透的空间的支撑结构,其打破了古代建筑中柱子粗大、突显外露的格局,特别是为本工程弱化柱的效果,获得一个纯粹干净的外立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4铝板幕墙技术在斗拱及梁上的应用

本工程的斗拱及梁设计于9一10层间(图13)。斗拱属于内檐斗拱中的隔架斗拱,与石材柱相对应,而梁则位于斗拱之上,平面以格构形式体现。这是本工程仿古宫殿设计中最为点睛的一笔。除了在体态上实现貌似神合之外,在材料质地的模仿上也达到了神似。另外,它并没有采用樟卯结合的木质结构,而是应用了现代的铝板幕墙技术。斗拱与梁均采用了铝板做为面材,其质轻、强度高,且容易折弯成型,并可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和焊接工艺实现任何实体形状。而本工程的梁及斗拱单体形状并不复杂,均为矩形体态,因此实现起来并不困难。而在质地和颜色上,则采用了当今广泛应用的氟碳喷涂工艺,除了保证耐久年限之外,更是发挥了其多质感、多色彩的特性,实现了斗拱及梁的质感、颜色与木质相似。与石材幕墙类似,斗拱及梁的系统结构也由钢结构龙骨体系和面材体系组成。钢结构亦由工字钢和钢管形成整体的钢网格,次结构龙骨由钢管、角钢等钢型材组成,通过焊接和螺接方式与主钢结构进行连接。面材采用了3mm厚的铝单板,相比古代的整体实木大大减轻了重量。其与龙骨的连接,则采用了副框、压板组件的压接结构,不但可实现无序的安装调整和维修拆卸,而且通过浮动连接,也实现了温度作用下的变位伸缩,保证铝板平整性的同时,也防止了铝板的应力破坏。在接缝处理上,也摒弃了过去粘土等容易粉化的勾缝材料,采用了现代高新技术产物—硅酮防水密封胶进行密封。相比古代的做法,全新的铝板干挂幕墙技术也同样大大减小了对建筑地基的承重荷载,减少了材料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铝板表面处理的多质感、多色彩、多效果特性也完美地实现了建筑师所要达到的仿古效果,这也是铝板幕墙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仿古建筑中的原因所在。

2.5屋顶

屋顶是古代建筑中三大部分中变化最大、最有特色的部分。《周礼•考工记》云:“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使屋顶排水流速快而远,是屋顶形成圆和曲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翼轻展的曲线美也随之形成。而随着梁架结构的变化,其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屋顶形式。本工程的屋顶形式上则是从孟顶演化而来,如翼轻展,因此,在材料使用上,选择了更为贴近薄翼的玻璃替代传统的琉璃瓦,结合现代的点式玻璃安装技术,实现了古人存于梦想之中的建筑体态。该部位的点式玻璃结构,不同于本工程中双层幕墙的外层幕墙点支撑玻璃结构以及柔索点式玻璃幕墙结构,首先是其支撑体系为钢结构,并不是铝型材或是不锈钢索,且该支撑结构位于玻璃之上,形成与古代宫殿屋顶由瓦脊形成的擦状线条,更加增强了仿古气息;其次是玻璃采用了倒挂方式,位于支撑结构的下方,与常规设计中面材位于支撑体系之外的做法正好相反。同时,玻璃的连接也是采用了点式玻璃结构中常规的有孔驳接方式,利用带有球铰的不锈钢驳接头进行连接,可实现安装时的微量调节(图16)。因为该屋顶的玻璃为倾斜式倒挂安装,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采用了smm+l.52PvB+8mm透明钢化夹胶玻璃,以防止玻璃破碎后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危害。屋顶,是最容易形成屋面积雪和檐口冰溜倒挂的部位(图17)。古代建筑虽然在形态设计上也有这方面的一些考虑,但积雪和屋檐上的冰溜基本上是靠自然融化或人工消除。然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自动消除积雪和冰溜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种建筑功能。在本工程中,该部位就特别设计了融冰雪系统,通过采用电伴热技术,以实现屋面的融雪与融冰(图18)。电伴热所用的元件是电伴热带,通电后可发热。其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廉、防潮防水、体积小巧、便于隐藏、成形方便、容易裁切,且发热可控、耗电量低。其设计在玻璃四周的铝合金护边中,通电后.电伴热带自身的热量会经过铝合金护边传递到玻璃上.从而实现玻璃受热而融化冰雪。但因每块玻璃面积较大,玻璃受热速度不是很快也不是很均匀,故这种设计的实质性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玻璃上有积雪时,四边的融雪线会发热,使雪从四边开始逐渐融化,使积雪丧失积存的根基,在雪自身的重力下,会从玻璃表面滑落下去;另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加热玻璃的边缘,以防止冰溜倒挂,在保证屋顶一个纯净效果的同时.也避免了倒挂冰溜坠落所带来的危险。

3结语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9

人体仿生不仅影响建筑空间,还衍生出经典的建筑构件。西方五大古典柱式和中国传统的木作斗拱,皆源于对人体的艺术化抽象。以人体充当建筑结构的现象,可追溯到史前建筑奠基的人殉陋习。人像柱即是这一陋俗的遗痕,用以替代真实的杀殉,并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结构形式,兼具巫术装饰和力学承重的双重意义。在《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结合历史又补充了负重惩罚一说,其中以异族女像柱最为代表,但已脱离了人祭的僵直模式,以微曲的体态完美地诠释了女性的婀娜与端淑。在希腊主流文化的颂扬下,人体造像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装饰手法,人像柱也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构件之一。至文艺复兴时期,具象的柱体经高度抽象定型为五种样式:多立克柱线条刚劲,对应男子的身形,爱奥尼柱是女子身形的模拟,科林斯柱神似少女的曼妙身姿,另有朴实的塔司干柱和混合式柱。人像柱与建筑风格的协调,共同构筑了完美的结构图式。中国建筑史,也经历了由“人牲”到“俑”再到“人像柱”的仿生衍化。殷墟入口的武士遗骸被视为门神的早期形式,而最早的人像柱实物却罕有保留,只在汉画像中略有记载,如武氏祠的大力士石刻柱,是以手和头承托屋顶的写实人物,其体态侧曲,富有张力;四川柿子湾汉墓的人像柱,是典型的汉代服饰特征,其手法写意,身体正立,两臂呈对称托举,已初具立柱的态势;至汉魏时期,形象渐趋抽象,两臂演变成曲拱,手与头成为斗拱的升和小斗,胸部成为栌斗,手腕关节成了斗下的皿板,此时,斗拱的基本型制初见端倪,已脱离人形束缚,转变为具有人体造型和机能特质的建筑构件;而层层相叠的斗拱,其铰打叠斗的构造实质上是对人体脊柱的仿生,有“层栌”之称,[3]虽然单元个体精小,但作为最关键的力学支撑组件,它以精妙的构成发挥极大的承托作用,并突破自身结构价值,兼备缓震消能的重要意义,富有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思观念。东西方人像柱经由相似的演变过程,抽象为各具特色的建筑符号,二者对人形、人性的艺术化传达,及其与建筑的协调、功能的维护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谓殊途同归。

二、建筑模数化基于对人体科学比例的度量仿拟

人体仿生的建筑研究,除了对表象和机能的借鉴之外,还包括对最具和谐因子的人体美的“数”的探知和运用。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世间最完美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律,并集平衡、对称、优雅和力学于一体,堪称万物的尺度。而且各部位之间存在鲜明的模数关系,手足就是重要的模量标准,并由此推衍出基本的计量单位,如以手足为依据的十数、十进制,以及以足命名的英寸“Foot”。因此,维特鲁威郑重提出了将人体规律投影于建筑的观点,认为建筑的细部和整体均应服从于特定的模量,实现结构和视觉的静力平衡。他绘制了一个理想的人形图式,以精准的数据诠释人体各部位间的神奇定律,并建立了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古典建筑型制,以立柱直径为模数单位的雅典帕提农神庙,就是这一体系的历史范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大师们,更是深入探求建筑量度与人体的对应,丢勒研究并确立了26种人体比例关系,达·芬奇绘制了方圆契合的“维特鲁威人”,成为西方建筑设计的重要准则和方法。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则结合个人建筑实践和科学的图式分析,系统梳理了建筑与人体的数理关系,创建了“勒氏模数尺”,体现了基于古典主义人体类比思路的建筑理论成果。他的《模块化,人体比例的和谐度量可以通用于建筑和机械》,对现代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化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模数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从原始人以手的虚空形态选择卵石开始,手就是最基本的模数单位了。《风俗通义》中“步始于足,足率长十寸,十寸则尺,一跃三尺……再跃则步”的论述又肯定了足的模数地位。《考工记》则将这一概念延伸为人与物的关系,即以“八尺”身高的人作为模数推定一切实用器物、建筑空间及构造的测量单位。总之人被视为衡量一切的尺度,这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四、人体仿生式建筑的学科化与生态化发展人体仿生的课题延续至今,由表及里不断探索精进。仿生建筑作品有的含蓄高妙,有的直白粗陋。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抽象地模拟了人的听觉器官,寓意洗耳恭听上帝的福音;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源于对人类头盖骨拼合结构的严谨剖析;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大厦、矶崎新的群马县美术馆等,也运用大量的拟人化要素;另有日本的人脸住宅、某人体内脏式博物馆等,虽难免奇异怪诞,但在一定层面可以窥见现代设计的勇于尝试,也见证了人体仿生这一亘古不变的建筑追求。当下,建筑的人体仿生已从形态的表象层面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学科高度,形成了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测量学、社会学等多支系共同发展的态势,各学科之间交汇、搭接、重叠,建立了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以建筑为核心的大的学科群,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科学依据。这意味着建筑的人体仿生迈向更宽泛、深入的领域,“仿生”一词的界定也突破了模仿的浅表寓意,向更广义的人本范畴拓宽。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人体工程学着力于人在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分析,力图按照人的特性改善优化人工环境系统,通过优质的建筑设计实现人的最佳生活和工作状态。随着学科的成熟,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定量化,是遵循人的生理、心理、环境心理、人体测量而度定的科学数据。生理学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血液循环系统(受姿势尺度、材料性能、空气温湿度等影响)、运动系统和人体力学等;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传递与反馈、环境行为特征和规律等;人体测量学是研究人体特征、人体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度及其应用,以此构成建筑设计的参照基准。[4]而早在纪元前,建筑设计对人体的行为心理已开始审视,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过各种手法矫正视觉和错觉;中世纪哥特建筑的“神的尺度”利用了建筑与人的悬殊造成心理压迫感;文艺复兴后建筑尺度的亲和,是对人本的回归和尊重;中国传统建筑更是渗透着能说一个真正的品牌树立起来。”⑦如哈雷品牌一直以来坚持自由、激情和狂热的核心价值观,获得各种阶层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哈雷品牌消费者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哈雷摩托坚硬的质感、炫目的色彩、巨大的轰鸣声等都让消费者疯狂,驾驶哈雷摩托成为他们渴望从工作和生活中解脱和释放的方式。为了体现使用哈雷产品是对自由、狂热和激情追求的精神,消费者会穿上带有哈雷标志的外套、粗矿的皮靴,甚至在身体上纹上品牌标志,消费者充分地融入哈雷品牌中,两者互为表征。在哈雷品牌中,企业理念和消费者的价值观完全合为一体,是其品牌塑造成功的关键。品牌忠诚形成过程是企业品牌真正变成企业与消费者共有品牌的过程,与品牌感知和品牌体验阶段的品牌概念形成分别由企业和消费者主导不同,它是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互动的理想结果。在互动中,企业通过主题营造、举办各种活动积极吸引消费者,并向他们传递企业理念;消费者则积极参与到与品牌互动相关的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品牌体验感受,获得自我实现,成为品牌的表征或代表。在互动活动中,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发挥着主要作用,当一个品牌为消费主体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表达了消费者的个性诉求时,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必将得到升华。⑧艺术创意在促进两者之间关系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使企业与消费者间形成品牌共鸣,形成品牌忠诚,它主要体现在企业品牌故事创造和品牌社区活动两种互动方式中。融入艺术创意的品牌故事,可促进企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内心交流,让消费者感觉到品牌体现了他的品位、身份和地位,进而产生品牌忠诚。如美国芭比娃娃品牌的塑造就是通过一个个品牌故事,不断地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互动中实现品牌共鸣。品牌社区是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互动方式的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综合、更加广泛的存在另一形式。通过艺术创意营造的品牌社区活动,可让消费者更好地找到了他们的群体归属地,从中获得极大地精神满足,产生品牌即我、我即品牌的高峰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品牌忠诚度。品牌忠诚是企业理念与消费者在互动中实现品牌共鸣的表征,是企业理念创造与消费者自我创造的统一。品牌故事和品牌社区是促进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互动的重要媒介,艺术创意在这两种主要的互动媒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品牌忠诚最终得以形成。

三、结语

仿古建筑工程造价篇10

关键词:建筑艺术;人体仿生;模数;人本主义;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一、原始建筑是宇宙意识和人体意象的载体

关于宇宙、建筑、人体的思考渊源已久。古老的开天说中盘古化身万物,寓意着自然为人体所化育;《黄帝宅经》中也有比附之辞,“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 ,恰与之相呼应。可见中国哲学遵从的是天与人一体的观念,即天人“相类”、“合一”,建筑则是诠释此二者关系的实际承载体。先民择居和营造的朴素动机,在于与自然抗衡,对宇宙而言建筑代表了人体,对人体而言建筑代表宇宙,因此,宇宙即大建筑,建筑即小宇宙。对此,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人的宇宙概念与庐舍有关”。高诱也依据《说文》和《淮南子》将“宇宙”注解为“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宇宙之意,又有“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昼”的解读,前句表述了建筑的物态空间,后句指人类朝夕出入于建筑的行为所引申的时间观念,此处宇宙是指以人工建筑和人体活动为参照的“时空”概念。宇也谓为“六合”,暗含包容封闭之意,而建筑的形态无论是早期的穹窿状雏形抑或后世的方盒子,都具有包围、佑护的特质,人居其中足以实现与外界对抗的最大消解,由此带来的强烈安全感,又似母体的胎育状态。聚落选址也遵循着圆形围护式的地形感受,背山面水、左辅右弼就是最佳的风水基准。因此,建筑实质上是以人类自我为主体的对世界的感知,及对人体意象的仿拟,如苏珊· 朗格所说“建筑创造了一个世界的表象,而这个世界则是自我的副本” ,这一点被显著地存留于语言文字中,成为典型的文化学现象,尤其可见于汉语中建筑构件的人体命名,如建筑的骨架、骨干、脊椽、额枋、叉手、托脚、勾心斗角、门楣、门脸、门簪、耳房等;甚至建筑方位也是人体的自我参照,由此产生了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空间观念。反之,人体称谓也多以建筑命名,如脊梁、天庭、耳廓、印堂、内壁、子宫等;包括中医穴位的借用,如中府、太仓、命门、风池、步廊、神门、意舍等;这些无不是人类头脑中潜在的、最原始的身体经验图式与建筑的投射。建筑格局中的人体意象更为显著。佛塔多以曼荼罗图式为平面,实际上隐含着一个盘卧的人体形态。颐和园,被喻为人体内景园,如智慧海对应人脑,排云殿是喉部,云锦殿、玉华殿为两耳,宿云檐喻面部,知春亭为心脏,龙王庙喻肾脏,赏玩之中可达到六腑安和、五脏生华的境界。至于民宅的人体对位更为普遍。四合院往往以“法人”为思想,在布局上 “中厅为身,两房为臂,两廊为拱手,天井为口,看墙为交手”。无独有偶,西方建筑格局的人体对位同此,基督教堂的十字平面被比拟为展开的人体,唱诗班位居胸部,左右侧厅作两臂,中殿是下半身,后堂神坛象征大脑,以建筑的语言完好地诠释了基督教关于上帝是宇宙的大脑、万物是宇宙的躯体的哲学宇宙观。正如阿德里安·斯托克斯所说:“建筑与人的形体被当作至上的比喻,在一个规则中被联系在一起” 。

二、建筑构件对人体形态和结构功能的艺术抽象

人体仿生不仅影响建筑空间,还衍生出经典的建筑构件。西方五大古典柱式和中国传统的木作斗拱,皆源于对人体的艺术化抽象。以人体充当建筑结构的现象,可追溯到史前建筑奠基的人殉陋习。人像柱即是这一陋俗的遗痕,用以替代真实的杀殉,并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结构形式,兼具巫术装饰和力学承重的双重意义。在《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结合历史又补充了负重惩罚一说,其中以异族女像柱最为代表,但已脱离了人祭的僵直模式,以微曲的体态完美地诠释了女性的婀娜与端淑。在希腊主流文化的颂扬下,人体造像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装饰手法,人像柱也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构件之一。至文艺复兴时期,具象的柱体经高度抽象定型为五种样式:多立克柱线条刚劲,对应男子的身形,爱奥尼柱是女子身形的模拟,科林斯柱神似少女的曼妙身姿,另有朴实的塔司干柱和混合式柱。人像柱与建筑风格的协调,共同构筑了完美的结构图式。中国建筑史,也经历了由“人牲”到“俑”再到“人像柱”的仿生衍化。殷墟入口的武士遗骸被视为门神的早期形式,而最早的人像柱实物却罕有保留,只在汉画像中略有记载,如武氏祠的大力士石刻柱,是以手和头承托屋顶的写实人物,其体态侧曲,富有张力;四川柿子湾汉墓的人像柱,是典型的汉代服饰特征,其手法写意,身体正立,两臂呈对称托举,已初具立柱的态势;至汉魏时期,形象渐趋抽象,两臂演变成曲拱,手与头成为斗拱的升和小斗,胸部成为栌斗,手腕关节成了斗下的皿板,此时,斗拱的基本型制初见端倪,已脱离人形束缚,转变为具有人体造型和机能特质的建筑构件;而层层相叠的斗拱,其铰打叠斗的构造实质上是对人体脊柱的仿生,有“层栌”之称,虽然单元个体精小,但作为最关键的力学支撑组件,它以精妙的构成发挥极大的承托作用,并突破自身结构价值,兼备缓震消能的重要意义,富有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思观念。 东西方人像柱经由相似的演变过程,抽象为各具特色的建筑符号,二者对人形、人性的艺术化传达,及其与建筑的协调、功能的维护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谓殊途同归。

三、建筑模数化基于对人体科学比例的度量仿拟

人体仿生的建筑研究,除了对表象和机能的借鉴之外,还包括对最具和谐因子的人体美的“数”的探知和运用。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世间最完美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律,并集平衡、对称、优雅和力学于一体,堪称万物的尺度。而且各部位之间存在鲜明的模数关系,手足就是重要的模量标准,并由此推衍出基本的计量单位,如以手足为依据的十数、十进制,以及以足命名的英寸“Foot”。因此,维特鲁威郑重提出了将人体规律投影于建筑的观点,认为建筑的细部和整体均应服从于特定的模量,实现结构和视觉的静力平衡。他绘制了一个理想的人形图式,以精准的数据诠释人体各部位间的神奇定律,并建立了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古典建筑型制,以立柱直径为模数单位的雅典帕提农神庙,就是这一体系的历史范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大师们,更是深入探求建筑量度与人体的对应,丢勒研究并确立了26种人体比例关系,达·芬奇绘制了方圆契合的“维特鲁威人”,成为西方建筑设计的重要准则和方法。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则结合个人建筑实践和科学的图式分析,系统梳理了建筑与人体的数理关系,创建了“勒氏模数尺”,体现了基于古典主义人体类比思路的建筑理论成果。他的《模块化,人体比例的和谐度量可以通用于建筑和机械》,对现代建筑的标准化、工业化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模数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从原始人以手的虚空形态选择卵石开始,手就是最基本的模数单位了。《风俗通义》中“步始于足,足率长十寸,十寸则尺,一跃三尺……再跃则步”的论述又肯定了足的模数地位。《考工记》则将这一概念延伸为人与物的关系,即以“八尺”身高的人作为模数推定一切实用器物、建筑空间及构造的测量单位。总之人被视为衡量一切的尺度,这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四、人体仿生式建筑的学科化与生态化发展

人体仿生的课题延续至今,由表及里不断探索精进。仿生建筑作品有的含蓄高妙,有的直白粗陋。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抽象地模拟了人的听觉器官,寓意洗耳恭听上帝的福音;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源于对人类头盖骨拼合结构的严谨剖析;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大厦、矶崎新的群马县美术馆等,也运用大量的拟人化要素;另有日本的人脸住宅、某人体内脏式博物馆等,虽难免奇异怪诞,但在一定层面可以窥见现代设计的勇于尝试,也见证了人体仿生这一亘古不变的建筑追求。 当下,建筑的人体仿生已从形态的表象层面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学科高度,形成了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的环境心理学、行为学、测量学、社会学等多支系共同发展的态势,各学科之间交汇、搭接、重叠,建立了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以建筑为核心的大的学科群,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科学依据。这意味着建筑的人体仿生迈向更宽泛、深入的领域,“仿生”一词的界定也突破了模仿的浅表寓意,向更广义的人本范畴拓宽。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人体工程学着力于人在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分析,力图按照人的特性改善优化人工环境系统,通过优质的建筑设计实现人的最佳生活和工作状态。随着学科的成熟,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定量化,是遵循人的生理、心理、环境心理、人体测量而度定的科学数据。生理学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血液循环系统(受姿势尺度、材料性能、空气温湿度等影响)、运动系统和人体力学等;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传递与反馈、环境行为特征和规律等;人体测量学是研究人体特征、人体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度及其应用,以此构成建筑设计的参照基准。[4]而早在纪元前,建筑设计对人体的行为心理已开始审视,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过各种手法矫正视觉和错觉;中世纪哥特建筑的“神的尺度”利用了建筑与人的悬殊造成心理压迫感;文艺复兴后建筑尺度的亲和,是对人本的回归和尊重;中国传统建筑更是渗透着浓重的社会意识观念,建筑位次与轴线都遵循着尽端意识,是基于行为心理的流程设置。因此,现代学科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在更高层面上,建筑仿生的终极目标则是对人类最佳生存环境的还原和改善,进而探求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形式,并由此建立符合人类生态系统的“全环境”概念。1853年的巴黎,已经就此展开所谓的“城市环境仿生”实践,在城市改建规划中模拟人的生态系统,在巴黎东西郊分别建立森林公园,既象征人的两肺,又发挥着过滤空气的功能,塞纳河与绿化带则代表人的呼吸管道,呈放射状及环形交错的主次干道对应着人的血管系统。总之,巴黎城人体仿生规划的成功践行,召示着这一课题未来的生态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