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4 10:20:14

仿古建筑设计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公园;传统文化;仿古建筑;文化建设;建设融合

1  引言

蟠龙山公园位于柳州市柳江之东,园内三峰临江绵延,形如蟠龙。柳州民间有云:“东有宝塔西有鹤,南有马鞍北有鹊。”蟠龙山公园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同时也是负有盛名的柳州“古八景”之一。园内规划建设有历史、道教、佛教、儒家等文化区域,呈百家争鸣之势。仿古建筑作为历史、时代、人文文化的载体,对园林景观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1]。文章以蟠龙山公园为例,对园内母子双塔(文光塔及蟠龙塔)、盘古庙及王氏山房等仿古建筑进行分析,浅谈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仿古建筑设计,以此引发一些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思考。

2  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建设融合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地区为响应政府对旅游开发的号召,盲目建设大量无意义的仿古建筑。更有甚者,仿古设计不参考营造法则而建,使其形式不伦不类。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亭台楼阁之设计与公园景观的营造相辅相成,且成熟的建筑设计能够提升公园文化品质,带来经济效益[2]。仿古建筑的设计应遵循传统营造法则和装修、装饰构件,将其与现代结构、施工、材料、技术相结合,使仿古建筑再现古建文化特征的同时,免去许多后期保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耐久性和抗震性[3]。但如果仿古建筑的建设没有依托任何文化历史背景,只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盲目地生搬硬套,就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对于公园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考虑其中文化背景,也发挥不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无法延续历史的发展。所以公园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建设风格相互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3  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下仿古建筑案例分析

为弘扬柳州传统文化,反映地方与民族特色及配合柳州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经柳州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尊重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蟠龙山园内,按清代古塔形式修建母子双塔(文光塔及蟠龙塔)、仿清式庙堂重建盘古庙及王氏山房,并提倡修旧如旧,保留其文化精华。

3.1蟠龙双塔设计重建

3.1.1文化历史背景分析

蟠龙山主峰上原残留有一座六边形古塔石基,是柳州文人兴建的风水塔。该塔始建于乾隆年间,系六边形楼阁式砖砌宝塔,塔身连带基座高15m,低层直径6m,基墙厚1.10m,塔身逐层收分,出檐短平,塔内中空,可拾级而上,登高望远。相传文人张宝于清代道光年间游历柳州时,曾作《龙城话旧》一图,图里便描绘有此座古塔。据悉,该古塔毁于抗日战争初期,后曾加修钢筋混凝土顶作为碉堡。3.1.2蟠龙双塔设计分析1993年8月,柳州市园林局在古塔原址上重建宝塔,并赋名“文光塔”,是七层六边阁楼式仿古塔,钢混框架结构;六角攒尖顶,飞檐翘角,檐角挂吊铃,迎风叮当,余韵悠长;顶上设夜明灯,青灰色琉璃瓦;塔身水磨清砖饰面;基座设5级台阶,栏杆为花岗岩饰面,其形制沿袭原古塔形式风貌。该塔高20.13m(含宝顶高1.14m),底层直径6m,面积约286.40m2,坐东朝西。随后,次峰顶上仿照文光塔之形式,又新建“蟠龙塔”一座,为七层六边阁楼式仿古塔,钢混框架结构,六角攒尖顶,绿色琉璃脊,脊上饰有仙人走兽三座,塔高26.28m(含宝顶高2.5m),基座直径6m,青砖贴面,形制古朴。该塔与文光塔遥相呼应,奇巧秀拔,民间素有“母子塔”之美喻,见图1。

3.2盘古庙设计重建

3.2.1文化历史背景分析中国神话传说以盘古开天开篇,为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柳州各界人士自发在蟠龙山下兴建盘古庙一座,成为地方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和民俗文化景观节点。据悉,盘古庙建成之后,每逢佳节客似云来焚香祈福,吃斋祭祖,撞钟祈福。此庙曾于清代重修,但又以毁于后世。3.2.2盘古庙设计分析1994年,柳州市园林局呼吁各界爱国人士捐赠,于蟠龙山次峰之巅重建盘古庙。该庙坐南朝北,钢筋混凝土结构,硬山顶,屋面青灰琉璃瓦,正脊花饰造型古朴,青砖砌筑墙体,单进门廊,面阔一间,宽9.90m,进深6.60m,高7m(台基至屋脊),深台基。建筑面积约150m2,山墙设计有丰富的彩绘、浮雕等装饰,庙门、窗牗均镶嵌花木格,古色古香。庙中供奉盘古神像,神像后方绘有壁画。左右两侧塑有各类神像,其身后绘制神话故事,以一组代表中华民族的“创世”图,激发起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3.3王氏山房设计重建3.3.1文化历史背景分析明代柳州文士王启元、王启睿兄弟曾隐居于蟠龙山西峰临江山腰,在此读书笔耕,并赋名“王氏山房”。王启元自幼好学,一生勤于律己,立志考取功名。其26岁中举,63岁中进士,命正六品官,曾授朝廷翰林院检讨,明熹宗朱山校皇帝史学侍从。王启元告老还乡后,作《重修府学碑记》:“柳之山川甲天下,盖天地开辟而已然矣。”明代徐霞客于《粤西游日记》中,有记载曾访游蟠龙山王氏山房,见山房高悬山崖,三间小楼,北临绝壁,下俯柳江。遗憾的是,该建筑于明末清初,因战乱而荒芜倒塌。3.3.2王氏山房设计分析1995年8月在明代原址上重建的王氏山房是一座悬挑在山边的2层两进钢混仿古建筑。该建筑依山就势而建,占地面积30m2,歇山顶,屋面饰以青灰琉璃瓦,出檐深远,其势欲飞。外墙饰以仿古青砖,再现当代“高悬翠微”的气势。为纪念王启元在此发迹,山房中悬挂雕刻“地以人传,书馆江山饶胜概;贤因学著,鸡窗灯光残年”字样的楹联,以激励后人勤学奋进。王氏山房屋建设完成后,营造出隽永、深邃、险要的环境,成为怀古寻幽的又一美景,见图2。图2王氏山房

4  公园文化历史背景与仿古建筑设计融合的成效

蟠龙山公园园林建筑的设计之初,即考虑到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依山就势而建,营造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游园特色。蟠龙双塔尊重历史、延续历史,雄居山巅、相互对景成趣,更是成为柳州地标。王氏山房以其历史文脉和自然山势作为设计出发点,凸显古、雅、悬的游历感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蟠龙山公园的建设长久以来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着重通过对建筑景观的修复和重建,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建设原则,再现柳州市厚重历史文化遗址、旅游景点和人文景观,对柳州市适应旅游发展、对外开放,满足市民文化休闲生活的需要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蟠龙山公园自建成以来,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开放性公园,周边遍植紫荆花海,与人造瀑布相得益彰,成为柳州市城市名片之一,市民及外地游客在此游历过后皆身心愉悦,纷纷赞不绝口,见图3。图3蟠龙公园景观

5  结语

中国古建筑以实物的存在形式,长久屹立于中华大地之上,充分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先人的聪明才智及人文素质,是全人类的重要遗产。仿古建筑的发展对于园林景观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项目的发起,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缘由、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紧密贴合及深耕其文化脉络[4]。对于仿古建筑的发展,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下,尊重历史、沿袭历史,采用传统建筑的建造样式,结合现代先进的设计、材料、施工技术,才能让仿古建筑在重新焕发传统古建筑魅力的同时兼具现代结构的可靠、安全等特性,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技术最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董科儿.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前期分析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张靖,董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2014(6):46-50.

[3]李东杰.浅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J].北方文学,2017(4):132-133.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公园;传统文化;仿古建筑;文化建设;建设融合

1  引言

蟠龙山公园位于柳州市柳江之东,园内三峰临江绵延,形如蟠龙。柳州民间有云:“东有宝塔西有鹤,南有马鞍北有鹊。”蟠龙山公园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同时也是负有盛名的柳州“古八景”之一。园内规划建设有历史、道教、佛教、儒家等文化区域,呈百家争鸣之势。仿古建筑作为历史、时代、人文文化的载体,对园林景观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1]。文章以蟠龙山公园为例,对园内母子双塔(文光塔及蟠龙塔)、盘古庙及王氏山房等仿古建筑进行分析,浅谈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仿古建筑设计,以此引发一些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思考。

2  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建设融合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地区为响应政府对旅游开发的号召,盲目建设大量无意义的仿古建筑。更有甚者,仿古设计不参考营造法则而建,使其形式不伦不类。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亭台楼阁之设计与公园景观的营造相辅相成,且成熟的建筑设计能够提升公园文化品质,带来经济效益[2]。仿古建筑的设计应遵循传统营造法则和装修、装饰构件,将其与现代结构、施工、材料、技术相结合,使仿古建筑再现古建文化特征的同时,免去许多后期保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耐久性和抗震性[3]。但如果仿古建筑的建设没有依托任何文化历史背景,只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盲目地生搬硬套,就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对于公园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考虑其中文化背景,也发挥不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无法延续历史的发展。所以公园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建设风格相互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3  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下仿古建筑案例分析

为弘扬柳州传统文化,反映地方与民族特色及配合柳州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经柳州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尊重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蟠龙山园内,按清代古塔形式修建母子双塔(文光塔及蟠龙塔)、仿清式庙堂重建盘古庙及王氏山房,并提倡修旧如旧,保留其文化精华。

3.1蟠龙双塔设计重建

3.1.1文化历史背景分析蟠龙山主峰上原残留有一座六边形古塔石基,是柳州文人兴建的风水塔。该塔始建于乾隆年间,系六边形楼阁式砖砌宝塔,塔身连带基座高15m,低层直径6m,基墙厚1.10m,塔身逐层收分,出檐短平,塔内中空,可拾级而上,登高望远。相传文人张宝于清代道光年间游历柳州时,曾作《龙城话旧》一图,图里便描绘有此座古塔。据悉,该古塔毁于抗日战争初期,后曾加修钢筋混凝土顶作为碉堡。3.1.2蟠龙双塔设计分析1993年8月,柳州市园林局在古塔原址上重建宝塔,并赋名“文光塔”,是七层六边阁楼式仿古塔,钢混框架结构;六角攒尖顶,飞檐翘角,檐角挂吊铃,迎风叮当,余韵悠长;顶上设夜明灯,青灰色琉璃瓦;塔身水磨清砖饰面;基座设5级台阶,栏杆为花岗岩饰面,其形制沿袭原古塔形式风貌。该塔高20.13m(含宝顶高1.14m),底层直径6m,面积约286.40m2,坐东朝西。随后,次峰顶上仿照文光塔之形式,又新建“蟠龙塔”一座,为七层六边阁楼式仿古塔,钢混框架结构,六角攒尖顶,绿色琉璃脊,脊上饰有仙人走兽三座,塔高26.28m(含宝顶高2.5m),基座直径6m,青砖贴面,形制古朴。该塔与文光塔遥相呼应,奇巧秀拔,民间素有“母子塔”之美喻,见图1。

3.2盘古庙设计重建

3.2.1文化历史背景分析中国神话传说以盘古开天开篇,为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柳州各界人士自发在蟠龙山下兴建盘古庙一座,成为地方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和民俗文化景观节点。据悉,盘古庙建成之后,每逢佳节客似云来焚香祈福,吃斋祭祖,撞钟祈福。此庙曾于清代重修,但又以毁于后世。3.2.2盘古庙设计分析1994年,柳州市园林局呼吁各界爱国人士捐赠,于蟠龙山次峰之巅重建盘古庙。该庙坐南朝北,钢筋混凝土结构,硬山顶,屋面青灰琉璃瓦,正脊花饰造型古朴,青砖砌筑墙体,单进门廊,面阔一间,宽9.90m,进深6.60m,高7m(台基至屋脊),深台基。建筑面积约150m2,山墙设计有丰富的彩绘、浮雕等装饰,庙门、窗牗均镶嵌花木格,古色古香。庙中供奉盘古神像,神像后方绘有壁画。左右两侧塑有各类神像,其身后绘制神话故事,以一组代表中华民族的“创世”图,激发起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

3.3王氏山房设计重建

3.3.1文化历史背景分析明代柳州文士王启元、王启睿兄弟曾隐居于蟠龙山西峰临江山腰,在此读书笔耕,并赋名“王氏山房”。王启元自幼好学,一生勤于律己,立志考取功名。其26岁中举,63岁中进士,命正六品官,曾授朝廷翰林院检讨,明熹宗朱山校皇帝史学侍从。王启元告老还乡后,作《重修府学碑记》:“柳之山川甲天下,盖天地开辟而已然矣。”明代徐霞客于《粤西游日记》中,有记载曾访游蟠龙山王氏山房,见山房高悬山崖,三间小楼,北临绝壁,下俯柳江。遗憾的是,该建筑于明末清初,因战乱而荒芜倒塌。3.3.2王氏山房设计分析1995年8月在明代原址上重建的王氏山房是一座悬挑在山边的2层两进钢混仿古建筑。该建筑依山就势而建,占地面积30m2,歇山顶,屋面饰以青灰琉璃瓦,出檐深远,其势欲飞。外墙饰以仿古青砖,再现当代“高悬翠微”的气势。为纪念王启元在此发迹,山房中悬挂雕刻“地以人传,书馆江山饶胜概;贤因学著,鸡窗灯光残年”字样的楹联,以激励后人勤学奋进。王氏山房屋建设完成后,营造出隽永、深邃、险要的环境,成为怀古寻幽的又一美景,见图2。

4  公园文化历史背景与仿古建筑设计融合的成效

蟠龙山公园园林建筑的设计之初,即考虑到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依山就势而建,营造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游园特色。蟠龙双塔尊重历史、延续历史,雄居山巅、相互对景成趣,更是成为柳州地标。王氏山房以其历史文脉和自然山势作为设计出发点,凸显古、雅、悬的游历感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蟠龙山公园的建设长久以来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着重通过对建筑景观的修复和重建,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建设原则,再现柳州市厚重历史文化遗址、旅游景点和人文景观,对柳州市适应旅游发展、对外开放,满足市民文化休闲生活的需要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蟠龙山公园自建成以来,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开放性公园,周边遍植紫荆花海,与人造瀑布相得益彰,成为柳州市城市名片之一,市民及外地游客在此游历过后皆身心愉悦,纷纷赞不绝口,见图3。图3蟠龙公园景观

5  结语

中国古建筑以实物的存在形式,长久屹立于中华大地之上,充分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先人的聪明才智及人文素质,是全人类的重要遗产。仿古建筑的发展对于园林景观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项目的发起,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缘由、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紧密贴合及深耕其文化脉络[4]。对于仿古建筑的发展,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下,尊重历史、沿袭历史,采用传统建筑的建造样式,结合现代先进的设计、材料、施工技术,才能让仿古建筑在重新焕发传统古建筑魅力的同时兼具现代结构的可靠、安全等特性,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技术最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董科儿.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前期分析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张靖,董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2014(6):46-50.

[3]李东杰.浅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J].北方文学,2017(4):132-133.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现代建筑;影响;启发

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1.1.中国古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成为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建筑思想在世界建筑史上,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描绘出中华名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当我们站在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回首望去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如同翻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词典,古建筑展现出历朝历代独特风貌;中国建筑以它绚丽的色调风格、精巧的做工工艺,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1.2现代建筑

现阶段,我们从国际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仅仅视为少数贵族人使用,在世界发展史上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要建筑设计大多数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王公服务、教会服务、国家服务。就像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说的那样“穷人没有设计”。中国建筑设计也不外乎于此,尤其是世界趋于多元化,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古老的中国大门被西方文明逐渐打开,中国古建也开始受到了冲击。

2以实例分析中国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1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其建筑风格属于新中式建筑,这种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房屋屋顶的设计,也是我们走进博物馆时首先看到这个独特的屋顶设计。这种屋顶的设计手法源自苏州古建筑的坡顶,屋顶四周的翘角以及它的做工工艺,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屋顶通过现代科技材料,用金属、玻璃以及木材作为屋顶主要的材料,通过光照处处不同的层次,演绎出不同的环境效果,让人犹如进入一副中国山水画的感觉。苏州博物馆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延续苏州建筑群落布局的特点,把博物馆放置于院落之间,通过这些院落之间相互组合,使建筑整体跟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协调统一,拙政园作为苏州最有名的建筑群落之一,博物馆主馆的建筑风格延续了拙政园建筑的特点,成为整个群落中的一个重点。白墙、灰瓦成为博物馆主要的建筑基色,这些淡雅的色调与周边建筑色调相互融合在一起,作为新中式建筑,建筑中的灰色材料,被现代的灰色花岗岩所代替。把传统中国古建筑设计精髓不断发掘、提炼、扩展,并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现代建筑,苏轼在《灵璧张氏庭院记》中说:“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苏州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以精巧细致为主,苏州博物馆主要通过对苏州古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元素提炼;从传统的古建筑构造元素中发掘适合该建筑的设计元素,对苏州传统建筑中的几何形状进行演变,用现代的技术、材料重新诠释现当代苏州建筑设计风格。在建筑的空间规划方面,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该建筑的空间中。夏玉莹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中提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一倾情之作就使得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使古代民族文化和现代的科技相辅相成。”通过对局部空间的伸缩处理,让人进入该区域时空间放大,给人一种探索进入的欲望,这也是建筑设计中空间使用的巧妙手法;进入后院时,大量地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亭榭、水面、置石、树木映入眼帘,让人进入具有禅意的私密空间,跟入口的空间感觉形成对比。

2.2王澍与宁波美术馆

宁波美术馆作为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之一,为了维持这座大楼给城市带来的美好回忆,设计师王澍保留了原有空间结构不变得同时,并且在设计者的极力呼吁下原有的码头也得以保留。美术馆建筑主体设计方面,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是利用一个入口的高台院落和栈桥的设计,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广场或者台阶布局,这种设计寓意中国传统院落的结构。建筑主体面向甬江的一侧以出船的形象利用两个扁平长方形相互叠加从而使建筑物更加亲切,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在建筑主体二层设有100扇高8米的杉木板门,这些杉木板门装饰在沿江长100米长,6米宽的长廊一侧,设计者的目的是展现一种新生的态度以及重建一种已经断裂的生活方式。美术馆的空间利用上分析,首先最底层是应用于美术馆的日常运营,整个空间属于开放式的展示形式,一层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艺术展品以及艺术展览。艺术展示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营销模式。二层相对一层的空间风格更具有意境,二层主要应用于艺术展品的展示和创作。美术馆的建筑材料上采用了青砖,青砖设计是体现在美术馆的基座上。青砖设计与外景保持一致,形成了内外统一的设计场景。基座上的设计纹样元素从敦煌中提取出来的。来揭示地域始发地是宁波人,船与港口的材料统一,也在预示着船与港口的材料是一致的。所以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都揭示了一定的寓意和暗示,这种表现技法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技艺水平。

2.3大研安缦度假村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角著名的丽江,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而大研安缦正是探索丽江的绝佳下榻之所,极致完美的大研安缦度假村的建立与其他安缦度假村一样,丽江大研安缦与其他安缦度假村一样,通过他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采用古老神秘传统纳西建筑经典元素。度假村依山而建,大研安缦之名源自梵文“平和”的音译和13世纪木府统治时期的丽江古名“大研”二字。俯瞰这座历经沧桑历史古城。度假村的建立无疑又为这座古城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度假村设有35间套房,可眺望丽江美景、城郊乡野与雄伟雪山,包括中国最壮丽的山峰——玉龙雪山。度假村坐落于狮子山顶,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得天独厚的角度把丽江、城郊乡野同雪山美景一并揽入怀中。度假村设有的套房一律附带可俯瞰美景的超大露台。恒温人性化的泳池安静的藏在古典质朴的建筑群深处,嬉戏池中或是卧榻池畔定是体会安缦隐世哲学的绝妙途径。这套度假套房在各地都能展示云南当地的美妙布料和精湛的工艺,纳西刺绣精美至极,以及东巴花卉禽鸟木雕也是鬼斧神工,这种精美的工艺将会在客房内出现。纳西族东巴智者,对他们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在他们精湛的工艺中可以获取他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注重性。在这种精美的技艺之下,还有一些文化遗迹、古建筑遗迹都已保留下来,例如以前的科举考试的场景依旧保存完好。这种场景的设计,不仅留下这种古香古气的建筑,并且也加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这种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技艺手法相结合的设计,深受人们的喜欢。通过实例分析现代建筑中国古建筑元素的运用,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建筑与中华民族不管在历史内容上还是本性特质上,两者是相容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现代建筑中要汲取古建筑文化的精髓,繁荣和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从传统古建筑中发掘适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材料重新诠释当代建筑的设计风格。3在建筑的空间规划方面,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是建筑设计中空间使用的巧妙手法。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建筑的不断努力和长期积淀,积极吸取了中国个民族传统的艺术技艺和精湛纹样元素,尤其是在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上,为现代设计创造并提供了很多设计积淀,现代建筑要汲取这些优秀的装饰手法,努力打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在造型方面,现代建筑整体要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协调统一,在自然界承运能力范围内去发展现代建筑,因地制宜,营造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和谐家园。

3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发

3.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个性鲜明并深深根植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它有着同西方迥异的民族特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还需要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境,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加以继承,并加以现代体现,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真正的现代化。加快现代城市快速发展是我们当代人追求的目标。可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包括农村现代化建设,都应该在保持我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即融入现代元素,又保留了本土文化不会再历史旅程成长断层,更不是对西方思想全盘接受;城市建筑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的象征。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属于当时社会的痕迹。一个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很多历史文明的消失,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建筑,虽然现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向前迈出的一大进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是科学、经济的聚集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留下的一笔财富;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历程中,其中的一块木材,一块瓦片,都蕴含着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我们要让古建筑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才能让古建筑文化得到合理的保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千古,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继续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合理地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在体现中国古建筑古典韵味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品质,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出现中国古建筑风格在国际、国内市场出现尴尬的局面。

3.2现代建筑在古代建筑影响下的发展

在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创造新的现代文明,又要保护古代历史文明,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权衡好它们的关系,现代建筑不是现代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的,现代建筑的是古人这几千年中探索中所遗留的产物,它是我们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它们之间是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也要兼并协调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并存的原则。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代表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科技水平,只有将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文化保留下来,才能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现代建筑风靡全球,这种风潮大大影响了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发展,只有让古建筑艺术在中国本土茁壮的成长,才能源源不断地给现代建筑注入新的建筑理念,让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不败之地。在现代建筑建设中,我们要倡导“新旧有机结合”的这种理念,既要对古建筑艺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又要保留中国古建筑艺术文化,做到舍得共存。新老建筑文化交替的阶段,要拒绝盲目大肆修建仿古建筑,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只是在现代世人面前建造出出更多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出现不代表是对现代建筑的保护的开始,所以这种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机制,需要在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建立适合古建筑艺术发展的新机制,让古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协调发展。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人作为建筑使用的主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现代的审美要求,现代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人的使用需求,以满足生活生产使用为主要前提。因此可见,现代建筑还需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避免虚而无用的建筑,建立属于这一时代的建筑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建筑快速健康地发展,让现代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4小结

现代化建筑的发展不是对中国古建的排斥,而是继承与发展如何正确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换,中国古建筑已经不适合绝大多数建筑的需要,它的建筑精髓是需要我们后辈继承和延续的,如何正确的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这样的研究历程还有很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经济、人力资源去实现。为了让着种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体系中,渗透到每一个建筑作品中,让中国的现代建筑散发出生机活力,重振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用我们的一腔热血,去拼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

作者:刘文洁 伍星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330.

[2]邱盼.试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9年第29期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门的建筑;门文化;艺术载体;历史文脉;地域特色

门者,户也:户者,护也。就是说门是一个建筑物的出入口,即它是室内外空间联系与沟通的渠道,同时也说明了门具有保护与防御的作用。

“门面、门脸”是指门是建筑物的脸面。门有“门额”、“门颊”,门额上装“门簪”加以美化,门上砌上瓦檐高翘的门罩,像是戴着一顶漂亮的帽子,一对铺首好似眼睛,一副对联像两个麻花辫,大红灯笼高挂起,如同一对耳环。这都给门一个“脸”的形象化的比喻,这显示了门在中国古建筑物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不同的门具有不同的“表情”,白板扉与朱漆门的对比可以描述咸淡妆与浓抹;高高的台阶,威严的石狮,朱漆丹扉拒人于千里,呈现出严肃的表情;但也可以简简单单,平易近人,仿佛面带慈祥的微笑,而且不同地区文化的门的构筑也呈现出不同的“脸型”特征。

“门第、门当户对”指门前的抱鼓石和门楣上方的短柱,它是房主人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它的大小、样式、色彩都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门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元素,为人们出入建筑提供可能,是建筑物中人们最触手可及的部分之一,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随着人类建筑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建筑类型的发展而发展。城的形成,才出现了高大雄伟的城门;聚落的出现,方有了平实朴素的宅门;庙宇的引入,方有了庄重典雅的寺门:园林的出现,方有了小巧别致的漏空门…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的门的意识是从构巢筑屋开始的,在此之前,大约是没有独立的门的意识的。在人们开始构巢筑屋时,也就人为地造就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需留出缺口以备出入,这个出口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成为今天人们所了解的古建筑中一系列门的文化。

1门的类型(门类)

1.1衡门“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时代,在大门的位置竖立两根柱子,柱子上架根横梁,其基本样式如同“开”字型的门框,这就构成了中国最简单最原始的大门。这种门后来传到日本,也就形成了今天日本仍然保留的门的形式——乌居。(图1)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把产生干上古时代华贵的华表柱移植过来,出现了由两根高过门顶的华表柱,中间连接一道或两道横梁及门扇组合成的一种新式样的门——乌头门。(图2)这种门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在《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古代宫苑坛庙的棂星门即取此样式,乌头门的两根立柱显示官宦的功绩,因此它是仕宦显贵的标志。

1.2城门

俗称“城门楼子”。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图3)也就是说一般的城池为方形,四面各设三座城门,每座城门有三个门洞。城里的主要街道或东西或南北,直通这些城门洞,形成经纬交叉状。城门不仅与城墙互为依存,还做了道路塞、行的卡口,提供人们的出入,像似阀门,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作息。古代城门通常都很高大厚实,以求固若金汤,抵御外侵。它也有等级区分,等级较高的城门上面筑有高大的重檐楼阁,朱红的板门,装设铺首、门钉、角页等。像明故宫的东华门、平遥古城的南门,(图4.5)等级较低的城门比较平实没有高大的阁楼,没有色彩、门钉、铺首等装饰。因此城门是一座城向外界展示其重要性、繁荣程度及国家威严的具体体现,也是城中居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1.3屋宇式大门

屋宇式门是由一间或者若干间房屋构成,多出现在宫廷、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在社会中上层人家的重要建筑中。它依据房主的地位可分为一、三、五、七间,除一间外,其余几种并不完全开启,有三间启一、五间启一或者七间启等等。其结构多为木结构,做工比较精细,高大的台阶,有的有彩画,木雕,其门扇多以板门为主,有的刷上朱漆,装饰铺首、门钉、角页来彰显其华丽。

1.3.1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气势宏伟,高贵华丽。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等。通常通过彩画与雕刻等装饰来显示主人的地位。(图6)

1.3.2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倒座房东端第二间的位置。门口比较宽大敞亮,一般采用五檩中柱式,门扉开在屋脊的正下方,过道里外各占半。大门的色彩、装饰受到严格限制,般不施华丽的彩画,仅做适当的点缀。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的等级低于广亮大门,都是根据广亮大门演变过来的。(图7)

1.3.3垂花门

我国古建形式中常见的一种。在传统建筑中垂花门般出现在两进或两进以上院落的四合院中,位于正房与倒座房之间,体量不大,为单开间小式建筑,起分割和沟通内、外宅的作用。因其抱头梁前端穿过前檐柱向外悬挑,在悬挑的梁头下有根柱头上雕有精美图案的垂柱,像倒垂的莲花,因此而得名垂花门,占天不占地是其最大的特点。古时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它具有极强的点景与装饰、划分建筑等级、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由于垂花门建在院落中轴线上,正对着院落的正房,避免院内的景物外露,在垂花门的两个后檐柱之间建有一道门,称为“屏门”。(图8)顾名思义,屏门是起屏风作用的门,其作用主要是遮挡外人的视线,增加了宅院的神秘感。

垂花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五种: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图8):这种垂花门的平面形式由四根檐柱组成,立面形式从院外看是一个带正脊的悬山屋面,从院内看则是一个卷棚悬山屋面。垂花门两端一般连接抄手游廊,游廊的南侧看面墙上砌有什锦花窗。由于这种形式的垂花门屋面丰富好看,非常具有韵律感,因此常作为院门位于院落的出入口。

双卷棚式垂花门:双卷棚式垂花门的建筑结构与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基本相同,只是屋面改为两卷棚的悬山屋面。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图9):独立柱式垂花门是垂花门中平面构造最简洁的种,只有一排独立的柱子撑起了一个悬山屋面,俗称“二郎担山”。充分体现了“占天不占地”的特点。

歇山式垂花门(图10):歇山式垂花门是将垂花门的屋面由常见的悬山屋面改为歇山屋面,这样使屋面轻巧,造型优美:在梁架之间可以设置斗拱,斗拱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支撑作用,使垂花门屋面挑檐更加深远,而且还是垂花门中重要的装饰物。还有廊罩式垂花门等等。

1.4墙垣式门

多指在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大门。其特点是在墙垣上开设门洞,门洞上有屋面、脊式,形成一小门楼,多为砖石材料。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对开的平板门扇与门框安装在砖脚子上。其上有各种砖雕,比较朴实大方。(图11)形式上吸收了西方古典建筑的一些特点,没有华丽的色彩,构造简洁但层次丰富,多出现在北方民居建筑中。

1.5格扇门

格扇门最迟在唐末五代已经开始应用,宋代称为格子门,是室内外的分隔,清代又叫隔扇。它大致有抹头,花心,裙板几个部分组成。门的样式与花心、裙板上的图案丰富多彩,花心有八角、四方、半圆、椭圆等几何图形,裙板镶嵌有各种植物、动物等的图案。(图12)它是板门与格扇窗结合的一种产物,它不仅在功能上起到分隔空间和采光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点缀建筑的作用。

一个建筑中格扇门一般中抹头与格扇窗最下面的抹头齐平,门的各个抹头应该水平对齐,格扇门与窗的花心图案应该一致。但是在实际中,形式并不是这么呆板,可以灵活运用,变化多端。有的格扇门中抹头是折线形的,给了静态门一种浮动的感觉;有的格扇门集合多种花心图案在一起,使它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图13、14)

1.6漏空门

这种门一般开启于林景观中的隔墙园上,它同漏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起着空间渗透、穿越、对景和视线交流的作用。它没有门扇,简简单单为一个洞口,但形状多样,有扇形、圆形、方形、宝瓶形等……(图15)

1.7牌楼

牌楼是从衡门发展过来的,它从房屋院墙中脱离出来成为仅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古代街道与庭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门的象征,而且起着点缀着周围环境,界定空间的作用。它有两种形式,有屋顶的是牌楼(图16),没有屋顶的是牌坊(图17)。一般用木材或者石材来搭建。没有门扇,洞口高大,屋顶下面有斗拱,彩画,雕刻等装饰,显示其具有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的门类型多样,有时依房主风格而造,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受建筑类型的影响,受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并不局限于前面提到的常规类型,不拘泥于礼数,造型奇特美丽,有的融合了不同的风格,有的带有异国情调,有的兼有南北东西的特征。这在民居和宗教建筑中多有体现。像陕北及豫北地区窑洞的半圆拱门(图18),寺庙舍利塔上雕刻的门,大小与佛龛相似:徽派建筑与山西地区的些民居中的门开在高大的砖墙上,门洞上面修葺半个屋顶的门罩(图19),这些都体现了古时匠人的智慧。

2门的装饰:(门饰)

古代门不仅本身是一种艺术,它同时又是艺术的载体,别的传统艺术“寄生”于古门,并延续下来为人们所学习研究。

2.1油饰彩画

在木构件表面涂刷油饰彩画以利防腐并装饰建筑,是古建筑传统的做法。早期建筑上的色彩油饰是没有区分的,后来随着建筑的发展,凡用于保护构件的油灰地仗、油皮及相关的涂料刷饰等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色彩被统称为“彩画”。从王府大门的紫朱油到一般大门的红土烟子油,从垂花门的檐枋及垂帘柱等上面绘制的精美旋子、苏式和椽柁头彩画可以看出油饰彩画在古建筑的大门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油饰彩画具有严格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社会地位,而且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像龙纹代表着皇权,牡丹代表着富贵,博古代表文才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图20)2.2雕刻

在门的装饰中,雕刻艺术占了相当重的分量。雕刻分为砖雕、石雕、木雕三种,(图21~23)砖雕多用在宅门的墀头和牌楼上面,在如意门的装饰上面使用最具有代表性,石雕多体现在门前的构件——抱鼓石上面,石雕又分为平雕、浮雕和圆雕三种:木雕多用于宅门的门簪、雀替、门联上面,尤其在格扇门上使用比较广泛。这三种雕刻题材丰富、技法各异、花样繁多构成了中国的传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宝贵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2.3书法

匾额、门联,门画是传统建筑的特色,其上的书画真草隶篆,色彩丰富是中国建筑与文化艺术珠联璧合的范例之一,它们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意赅地浓缩了蔚为大观的文化内容,而且形状多样,使建筑物大增光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图24)

2.4铺首、门钉

铺首俗称“门环”,样式比较繁多,金属锻造。虽然在古代有着森严的门饰等级制度,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改变门饰的形状图案,从兽面到后来的石榴,瓜花,葫芦等吉祥图案,反映我国生殖崇拜文化,寓意丰富,含义深刻,富有创造力,具有中华民族的特点,体现了民俗民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图25)

门钉是古建筑大门上庄严壮丽的装饰,只有宫门、御用园囿、敕建庙宇、王府及官邸可设门钉,而且设置的数量受到古代《阴阳说》的影响,偶数为阴,奇数为阳,是封建等级制度与权利的象征。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特殊性

1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省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规划。

当前,尽快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2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笔者通过对古建筑消防工程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2.1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扑救。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多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文庙发生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紧张的实际,笔者以为,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1)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min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km2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在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min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3)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

2.2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2.2.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m。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该让消防车辆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置消防车辆,应配置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立足于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因此,扑救此类古建筑火灾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以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小,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制定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了灭火需要。

2.3.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2.4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坐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敷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5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2.5.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会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2.5.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雷击事故时有发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2.5.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加强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6.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2.6.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人增长而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部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3结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意;表现;实践

一、建筑设计创意表现应遵守原则

建筑设计的创意源于设计师本身的认识与见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设计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新时代的设计师应当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创作思维。在进行设计的同时要遵守整体性原则,建筑设计创意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在整体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创意应从研究人与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整体思考一切与建筑有关的事物。系统的建筑在保证整体性的同时不应该脱离其环境,好的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其特有的动态性,他仍将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并愈发展现自己。

二、建筑设计实践应与环境相结合

建筑设计实践之所以要和周边的环境相结合,我想原因可想而知,假如说在一片四合院中间建一个又高又耀眼的现代化建筑,可能但看这座建筑的设计有多么的华丽和耀眼,可是如果与周边环境搭配来看它并不合理,而且特别的突兀特别的跳,完全失去了这个区域甚至整个城市的“建筑生态平衡”,所以说建筑设计应与环境相结合。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内,是中国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几乎保持了所有的特征,向人们展现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明清画卷。平遥古城之所以保持的相对完整,是因为在古城的周边人们的建筑风格也保持着与之相符的建筑风格,古城里面和周边的家庭需要装修,要经过严格的审批,通过这种方法保持建筑以及整个城市的原汁原味。平遥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维修,但都是围绕着仿古的建筑风格,从住宅到商业街区无不与整个环境相结合,一进入古城,便会感受到浓浓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平遥古城的整体规划是许多城市的“榜样”。相比于平遥,重庆市的建筑便更有其特点,众所周知重庆号称“山城”,作为共和国西部开发的重要枢纽,容纳着近三千万的人口,人口的压力使得城市会更好地利用空间,于是重庆的立体交通特别的发达,也就有了3D城市之称。城市的建筑风格是建立在景观与建筑的基础上。重庆市强调统一协调的城市建筑色彩和外墙材质,大多以柔和的灰色调为主,很少带有不协调刺眼的纯色,而且重庆是南方城市,使用偏冷一点的灰色调特别合适。一般而言,人眼能够正常观察到建筑1~2层的建筑形式,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可以分段进行。建筑1~5层可采用重庆风格。高层建筑不宜过于复杂繁琐,应以挺拔和简洁为标准,强化底层对行人的风貌感受,弱化上部的造型和色彩,使其在城市尺度和色调上协调统一。同处于亚洲的日本是在设计氛围上很好的国家,一来他们的设计教育非常完善,二来的确在衣食住行,生活起居,方方面面都体现他们的用心,以及“以人为本”,整个社会设计的细节融入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比较成熟,一个国家设计力的提升,是整体水平的提升,不是单单几个设计师的提升,是整个包括设计开始,到生产到流线到广告宣传到销售形式,整个流程的提升,而且不会归功于区区几个设计师,这种类似流水线的设计模式使的整个城市更加具有统一性,功能分区更加人性化。虽然日本的模式比较流水线,但并非没有脑子的设计,而是在保持环境建筑的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整体中不缺乏新颖和时尚,设计中又不会失去整体性。相比而言,法国巴黎作为欧洲的古城,在其早期的规划考虑到了城市防御:巴黎的住宅建筑具有防御性倾向,封闭门窗入口后,坚固的岩石建筑围就合成了一个个“堡垒”。维持治安:宽阔的林荫大道和密集的路网也有利于国王的军队抵达城市的各个角落。巴黎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并且在较短时间内由奥斯曼男爵完成改造,建筑和街道空间整齐划一。使得这种形式的建筑可以不断的进行复制,并构成城市空间。巴黎的城市规划倾向于建筑街道整齐划一,对建筑退线、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建筑风格、材料、颜色、开窗形式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不会出现欧洲中世纪城市那种自由发展而形成的做综复杂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巴黎的建筑空间形式一部分来自于欧洲中世纪城市传统-以建筑本身限定空间;一部分来自于法国城堡建筑传统-围合式,并且具有防御性。巴黎严格的城市规划理念经过一代人的建设和后代们的维护,才形成了有秩序的和层次的独特城市风貌。而且,巴黎的城市统一规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法律规定,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观念,巴黎之所以能够规划的这么整齐,巴黎市民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说巴黎的城市建筑整体规划很值得我们中国的很多城市学习。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众所周知,苏州园林是中国十大名胜风景区之一,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的园林就是其城市的名片,所以在城市建筑规划的同时尽力围绕其园林风格,与标志性建筑相呼应。由于园林保存的相对完整,所以苏州城内有差不多一半的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再加上城市整体规划,园林周围也要建设同样的风格的现代建筑,所以更加加大了古建筑的建筑占比,目前苏州政府在加大对城市建筑整体规划的管理力度,要求城市的建筑古建筑占比率不能超过百分之六十。在园林建筑中,“粉墙黛瓦”是苏州园林的的典型色彩,那白、灰两色的建筑色彩掩映在“桃红柳绿”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所以城市的大多数建筑也都是如此,统一的色调与周围的环境能更好的融为一体,所以说,建筑的统一规划对于城市的总体面貌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首都北京,近些年也在逐渐更加注重建筑的整体性,虽说北京城内有很多的古代建筑,朱墙碧瓦,但北京的整体建筑色调却保持着一种偏灰色的色调。故宫周围多事古代建筑,且多是皇家建筑,色调偏红,所以周边建筑就以红色为主,但北京周边有特别多的四合院,且色调单一,偏灰,而且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许多政府建筑需要庄严肃穆的氛围,灰色比较中性,不会偏暖也不会偏冷,但也可以根据建筑的作用分工来改变色调,所以用灰色作为北京这个特殊的城市的建筑的主色调实在也合适不过的了。北京标志性的长安街,作为城市的主干线,沿街的的建筑采用了古今结合的方式,大部分现代建筑在色调上实现了与古建筑风格的统一,这样既保持了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又不是时代风格的现代化建筑。北京的城市建设更注重一个功能性的划分,众所周知北京是一个环状放射形城市,这使得其功能分区更加的明显,更能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证其城市建筑的标志性。

三、结尾

建筑设计的创意对整个建筑的延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区域的建筑与其周围的因素息息相关,在保持设计创意的整体性上应当充分的与其整体环境相融。整体性的城市建筑更能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风貌,人文素养以及底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在建筑设计创意表现的同时,保证血脉的纯正性便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第一要素。在这里更需要我们设计师拿出更多的投入去思考城市与人文,建筑之间的关系。二十一之后,世界的建筑发展更趋向于多元化,将高速发展的工业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建筑设计中创意的思维方法进行综合化的设计,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展现出了建筑水平的蓬勃发展,建筑创意与实践息息相关,在设计的同时不能偏离人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才能设计出更加优异的作品。

作者:赵雨健 金雅庆 田宸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扈万泰,宋思曼.城市规划视角下的“重庆建筑”探析.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7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目前已经评选了六批,评选数量逐年增加,已达到276个村庄,浙江省共有28个村庄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独特的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位于桐庐县江南镇的深澳村是其中之一,深澳村在历史村落保护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本文以深澳村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发展?为其它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作个参考。

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困境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意义在于:促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提高居民和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意义的认识,保留传统文化记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永续利用造福原住民。

(一)保护模式限制了村庄的发展

历史文化名村几百年留存下来的聚居模式与环境风貌、民俗风情等,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已经显露出困境,农耕时代的文明,以“慢生活”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始终贯彻“修旧如旧”,维持原貌的原则,导致很多老房子“不能动”“不能用”。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采光与通风条件不足;隔声、隔热效果差;市政基础设施不足,村庄周围自然环境被破坏,村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居住于老房子中的大部分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迫切需要改善生活条件;村内的大部分青壮年出去务工,很多传统技艺失传,空心村现象严重。

(二)村庄保护模式雷同,古建修复水平低,降低了村庄应有的文化品味

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对传统村落进行修复,为赶工期,抓进度,在修复风格、利用方式、产业定位、发展规划等方面都未能认真深入,匆匆而就造成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负责村庄保护工程实施的村干部大多对于古建保护的认识不够,“依葫芦画瓢”现象比较普遍,受到建设资金、建筑施工技艺、建设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修复质量不高。例如古建修复这一块,木料的选择谈不上考究,工艺也差强人意,建筑的构配件依原貌修复,虽然可得形式上的延续,但是做工比较粗糙,所用木料较差,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均存在问题;所用的木柱开裂现象比较普遍。破坏了古建筑应有的和谐美,失去了历史村落应有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在古道修复上,因大部分古道为卵石铺就,但传统的卵石路用料考究,石子大小均匀,图案拼贴精细。修复的卵石路,在用料上,大小均匀的卵石比较难买到,施工工艺粗糙,导致卵石路类型的古道修复效果欠佳。

(三)发展模式单一,村庄活力不足

历史文化名村开发的前提是不能破坏村庄的原始风貌,导致很多村庄单纯依靠旅游来发展经济,引入游客参观古民居,古祠堂等,依赖村庄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吸引游客,达到村庄发展的目的。但是同一地区的村庄建筑风貌相似度较高,江南平原地区,普遍的民居形式都是白墙灰瓦,马头墙,加上村庄的原有的格局与街巷,导致游客审美疲劳,村庄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

(四)空心村现象严重,非物质遗存严重缺失

开发旅游的村庄,各个传统店铺摆满了很多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小工艺品,价格便宜,质量欠佳,无论到哪里旅游都能买到同样的商品,本地特色的小手工艺品、特色饮食等不见踪影,很多传统手工艺几乎失传,本土的文化与记忆在消失,急功近利的心态明显。依靠旅游带动的辐射经济后劲不足,很多村庄的旅游开发以失败而告终。

三、深澳村发展策略分析

深澳村在村庄保护与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村庄的保护与发展进入到“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对深澳村保护与发展策略的分析,试图找出一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之路。

(一)深澳村简介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地处丘陵,南高北低。是申屠家族的血缘村落,村庄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千年之前建村伊始,村庄先规划水系,再建设村庄,水系由供排水双系统组成,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取水、用水,非常方便,可贵的是时至今日,水系在村民的生活中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长800米的暗渠贯穿整个村庄,拱顶全用卵石砌成,每隔一定距离,就开一个水埠,当地人称为“沃口”(图2-3),深澳因此得名,2006年被评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二)村庄保护

全村平面呈长方形,中有南北走向老街,长200余米,宽约3米,卵石铺面。老街两侧各有3条弄堂,使村落建筑形成“非”字形布局。现存古建筑群有16万平方米,明、清堂屋100余座,结构保留基本完整,多为民居,部分为祠堂、庙庵。建筑形式类同,多为四合式院落,民居之间可相互以角门、后门相通,外观简朴,但梁架、门窗木雕十分讲究(图4)。村庄具有很高的保护研究与审美价值。深澳村在进行村庄保护时,一方面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古建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村内保留了历史古街的原貌,卵石路进行修复,并对申屠氏祠堂进行了重建。村口的建筑,有一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的农居,砖石结构,典型的浙江农民房样式,对于这类建筑,深澳村采用的做法是,不强行改建成仿古建筑,只是控制建筑的高度和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让村庄留下各个时展的印记。避免了为了实现“风貌协调”而全部改成仿古建筑的“一刀切”的做法。

(三)产业发展方面

依托古建筑资源和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澳村开发了“古风古韵”主题旅游产业。“观赏明清建筑、走青石板路,探秘地下水系,品麻糍、糊麦粿、油炸馒头等江南美食”。将古人留下的艺术与文化瑰宝,与传统的饮食文化结合起来,促进村庄发展。与深澳毗邻的荻浦村2007年被一并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庄之间距离较近,在产业发展中,互为补充,形成规模效应。荻浦村里闲置的牛栏房,产生了美丽经济,村里将保存下来的牛棚进行装修改造,利用了牛棚原来的结构与材料,保留牛棚最原始的粗犷、质朴的个性,配以现代的设施与饮品,挖掘了“牛栏咖啡”(图5)。为游客提供一种异于城市的空间体验,唤起对农村生活的兴趣与追忆,投入使用后,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荻浦的“花海”从春天到深秋,种植不同花种,油菜花、格桑花、向日葵、虞美人等,争相开放,面积达数百亩,甚为壮观。两村互相呼应,形成规模旅游经济,后续还在陆续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古村落旅游外加观赏农业互相支撑,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该村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一方面深入挖掘申屠氏来源、民俗民风等文化,另一方面整理申屠氏族谱。并制作了各类宣传手册及导游地图,对村民进行更高层次的素质培训。深澳的传统风俗有时节(丰收节)、水龙会,舞狮、龙等。传统手工艺有造坑边纸、绣花、贴画等。当地的节庆活动被重新发掘,周围的几个村庄相距较近,节庆活动的时间都不相同,各村轮番庆祝节日,可以让游客更多的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增加了参与感,体验性的深度游让来过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广效果。也让深澳古村积淀的文化内核呈现和演绎在现代人面前。

四、对其他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的启示

历史文化名村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而不衰,在其选址、村庄建设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选址大多是钟灵毓秀之地,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村庄布局讲究相地、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建筑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智慧与美学的结晶。村庄的发展应挖掘潜在优势,主打特色牌。目前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较多,同一地区的村庄建筑模式与形态相似,如果仅靠建筑,街巷本身来吸引游客,难免会审美疲劳,利用村庄的其它产业特色为支撑,形成吸引游客的合力才是村庄长久发展的权宜之计。

(一)延续村庄肌理、因地制宜

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因此在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中,首先应该保护村庄肌理模式的连贯性和乡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为主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保护历史古迹,不仅是单纯的“修旧如旧”,应该以专业和发展的眼光,针对建筑的不同等级,区别对待;保护和更新村庄内主要的特色街巷系统,使其宜人的空间尺度得到延续;清理水网、河道等水系,增加村庄的灵性;广泛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增加村庄的地域属性,为适应村庄的发展,还应精心营造丰富的公共空间,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传承与发扬民俗文化,增加历史文化名村的内涵要以发展的眼光,打造“活态”村庄。

(二)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很多历史文化村落单独依靠旅游发展经济,这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传统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的,经历时间的考验,真正保存完整的少之又少;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村落量较多,风格相似,因此仅仅依靠村落中的古建筑、景观小品、民俗并不能保证村庄的吸引力与号召力。事实证明,很多历史文化村落改造与修复都是失败的,游客没有引进来,历史文化村落的沧桑感厚重感反倒在建设中破坏了。要保持村庄的活力,不仅要依靠村庄本身的历史与文化魅力,还需要有独立运行的产业,既可以满足自身的发展,还可以和旅游相结合,攻守兼备。提倡生态无污染的产业,例如开发生态农业,观赏农业;水系丰富的,合理开发生态养殖业。避免污染性企业,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游客的体验与参与性,注重产业模式链状发展。目前生态农庄、民宿等项目正在蓬勃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方式。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耕种的乐趣,呼吸乡间清新的空气,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也为游客增加了乡村的体验模式,延长了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民俗与节庆活动

不仅要从村庄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建筑、村内古道、设施小品等方面进行修复,同时要保留村庄的民俗、节庆活动等非物质遗产,吸引原住民回来居住,为村庄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打造“活态村庄”否则历史文化村落修复好之后也只是一个躯壳,没有灵魂与活力。利用村中已有的公共建筑开展文化大礼堂,广泛开展传统曲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挖掘特色饮食,特色手工艺,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历史文化名村既有灿烂的外在艺术魅力,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政策的导向性

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村庄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吸引本村人回村创业,使本村的传统工艺和民俗得到传承和发展,并为本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支撑。没有居民的名村只剩房子,只有生活在其中,才能形成活的生活场景。

五、结论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门的建筑;门文化;艺术载体;历史文脉;地域特色

门者,户也:户者,护也。就是说门是一个建筑物的出入口,即它是室内外空间联系与沟通的渠道,同时也说明了门具有保护与防御的作用。

“门面、门脸”是指门是建筑物的脸面。门有“门额”、“门颊”,门额上装“门簪”加以美化,门上砌上瓦檐高翘的门罩,像是戴着一顶漂亮的帽子,一对铺首好似眼睛,一副对联像两个麻花辫,大红灯笼高挂起,如同一对耳环。这都给门一个“脸”的形象化的比喻,这显示了门在中国古建筑物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不同的门具有不同的“表情”,白板扉与朱漆门的对比可以描述咸淡妆与浓抹;高高的台阶,威严的石狮,朱漆丹扉拒人于千里,呈现出严肃的表情;但也可以简简单单,平易近人,仿佛面带慈祥的微笑,而且不同地区文化的门的构筑也呈现出不同的“脸型”特征。

“门第、门当户对”指门前的抱鼓石和门楣上方的短柱,它是房主人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它的大小、样式、色彩都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门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元素,为人们出入建筑提供可能,是建筑物中人们最触手可及的部分之一,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随着人类建筑物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建筑类型的发展而发展。城的形成,才出现了高大雄伟的城门;聚落的出现,方有了平实朴素的宅门;庙宇的引入,方有了庄重典雅的寺门:园林的出现,方有了小巧别致的漏空门…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的门的意识是从构巢筑屋开始的,在此之前,大约是没有独立的门的意识的。在人们开始构巢筑屋时,也就人为地造就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需留出缺口以备出入,这个出口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成为今天人们所了解的古建筑中一系列门的文化。

1门的类型(门类)

1.1衡门“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时代,在大门的位置竖立两根柱子,柱子上架根横梁,其基本样式如同“开”字型的门框,这就构成了中国最简单最原始的大门。这种门后来传到日本,也就形成了今天日本仍然保留的门的形式——乌居。(图1)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把产生干上古时代华贵的华表柱移植过来,出现了由两根高过门顶的华表柱,中间连接一道或两道横梁及门扇组合成的一种新式样的门——乌头门。(图2)这种门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在《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古代宫苑坛庙的棂星门即取此样式,乌头门的两根立柱显示官宦的功绩,因此它是仕宦显贵的标志。

1.2城门

俗称“城门楼子”。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图3)也就是说一般的城池为方形,四面各设三座城门,每座城门有三个门洞。城里的主要街道或东西或南北,直通这些城门洞,形成经纬交叉状。城门不仅与城墙互为依存,还做了道路塞、行的卡口,提供人们的出入,像似阀门,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作息。古代城门通常都很高大厚实,以求固若金汤,抵御外侵。它也有等级区分,等级较高的城门上面筑有高大的重檐楼阁,朱红的板门,装设铺首、门钉、角页等。像明故宫的东华门、平遥古城的南门,(图4.5)等级较低的城门比较平实没有高大的阁楼,没有色彩、门钉、铺首等装饰。因此城门是一座城向外界展示其重要性、繁荣程度及国家威严的具体体现,也是城中居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1.3屋宇式大门

屋宇式门是由一间或者若干间房屋构成,多出现在宫廷、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在社会中上层人家的重要建筑中。它依据房主的地位可分为一、三、五、七间,除一间外,其余几种并不完全开启,有三间启一、五间启一或者七间启等等。其结构多为木结构,做工比较精细,高大的台阶,有的有彩画,木雕,其门扇多以板门为主,有的刷上朱漆,装饰铺首、门钉、角页来彰显其华丽。

1.3.1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气势宏伟,高贵华丽。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等。通常通过彩画与雕刻等装饰来显示主人的地位。(图6)

1.3.2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倒座房东端第二间的位置。门口比较宽大敞亮,一般采用五檩中柱式,门扉开在屋脊的正下方,过道里外各占半。大门的色彩、装饰受到严格限制,般不施华丽的彩画,仅做适当的点缀。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的等级低于广亮大门,都是根据广亮大门演变过来的。(图7)

1.3.3垂花门

我国古建形式中常见的一种。在传统建筑中垂花门般出现在两进或两进以上院落的四合院中,位于正房与倒座房之间,体量不大,为单开间小式建筑,起分割和沟通内、外宅的作用。因其抱头梁前端穿过前檐柱向外悬挑,在悬挑的梁头下有根柱头上雕有精美图案的垂柱,像倒垂的莲花,因此而得名垂花门,占天不占地是其最大的特点。古时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它具有极强的点景与装饰、划分建筑等级、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由于垂花门建在院落中轴线上,正对着院落的正房,避免院内的景物外露,在垂花门的两个后檐柱之间建有一道门,称为“屏门”。(图8)顾名思义,屏门是起屏风作用的门,其作用主要是遮挡外人的视线,增加了宅院的神秘感。

垂花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五种: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图8):这种垂花门的平面形式由四根檐柱组成,立面形式从院外看是一个带正脊的悬山屋面,从院内看则是一个卷棚悬山屋面。垂花门两端一般连接抄手游廊,游廊的南侧看面墙上砌有什锦花窗。由于这种形式的垂花门屋面丰富好看,非常具有韵律感,因此常作为院门位于院落的出入口。

双卷棚式垂花门:双卷棚式垂花门的建筑结构与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基本相同,只是屋面改为两卷棚的悬山屋面。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图9):独立柱式垂花门是垂花门中平面构造最简洁的种,只有一排独立的柱子撑起了一个悬山屋面,俗称“二郎担山”。充分体现了“占天不占地”的特点。

歇山式垂花门(图10):歇山式垂花门是将垂花门的屋面由常见的悬山屋面改为歇山屋面,这样使屋面轻巧,造型优美:在梁架之间可以设置斗拱,斗拱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支撑作用,使垂花门屋面挑檐更加深远,而且还是垂花门中重要的装饰物。还有廊罩式垂花门等等。

1.4墙垣式门

多指在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大门。其特点是在墙垣上开设门洞,门洞上有屋面、脊式,形成一小门楼,多为砖石材料。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对开的平板门扇与门框安装在砖脚子上。其上有各种砖雕,比较朴实大方。(图11)形式上吸收了西方古典建筑的一些特点,没有华丽的色彩,构造简洁但层次丰富,多出现在北方民居建筑中。

1.5格扇门

格扇门最迟在唐末五代已经开始应用,宋代称为格子门,是室内外的分隔,清代又叫隔扇。它大致有抹头,花心,裙板几个部分组成。门的样式与花心、裙板上的图案丰富多彩,花心有八角、四方、半圆、椭圆等几何图形,裙板镶嵌有各种植物、动物等的图案。(图12)它是板门与格扇窗结合的一种产物,它不仅在功能上起到分隔空间和采光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点缀建筑的作用。

一个建筑中格扇门一般中抹头与格扇窗最下面的抹头齐平,门的各个抹头应该水平对齐,格扇门与窗的花心图案应该一致。但是在实际中,形式并不是这么呆板,可以灵活运用,变化多端。有的格扇门中抹头是折线形的,给了静态门一种浮动的感觉;有的格扇门集合多种花心图案在一起,使它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图13、14)

1.6漏空门

这种门一般开启于林景观中的隔墙园上,它同漏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起着空间渗透、穿越、对景和视线交流的作用。它没有门扇,简简单单为一个洞口,但形状多样,有扇形、圆形、方形、宝瓶形等……(图15)

1.7牌楼

牌楼是从衡门发展过来的,它从房屋院墙中脱离出来成为仅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古代街道与庭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门的象征,而且起着点缀着周围环境,界定空间的作用。它有两种形式,有屋顶的是牌楼(图16),没有屋顶的是牌坊(图17)。一般用木材或者石材来搭建。没有门扇,洞口高大,屋顶下面有斗拱,彩画,雕刻等装饰,显示其具有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的门类型多样,有时依房主风格而造,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受建筑类型的影响,受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并不局限于前面提到的常规类型,不拘泥于礼数,造型奇特美丽,有的融合了不同的风格,有的带有异国情调,有的兼有南北东西的特征。这在民居和宗教建筑中多有体现。像陕北及豫北地区窑洞的半圆拱门(图18),寺庙舍利塔上雕刻的门,大小与佛龛相似:徽派建筑与山西地区的些民居中的门开在高大的砖墙上,门洞上面修葺半个屋顶的门罩(图19),这些都体现了古时匠人的智慧。

2门的装饰:(门饰)

古代门不仅本身是一种艺术,它同时又是艺术的载体,别的传统艺术“寄生”于古门,并延续下来为人们所学习研究。

2.1油饰彩画

在木构件表面涂刷油饰彩画以利防腐并装饰建筑,是古建筑传统的做法。早期建筑上的色彩油饰是没有区分的,后来随着建筑的发展,凡用于保护构件的油灰地仗、油皮及相关的涂料刷饰等统称为“油饰”;而用于装饰建筑的各种绘画、图案线条、色彩被统称为“彩画”。从王府大门的紫朱油到一般大门的红土烟子油,从垂花门的檐枋及垂帘柱等上面绘制的精美旋子、苏式和椽柁头彩画可以看出油饰彩画在古建筑的大门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油饰彩画具有严格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社会地位,而且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像龙纹代表着皇权,牡丹代表着富贵,博古代表文才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图20)2.2雕刻

在门的装饰中,雕刻艺术占了相当重的分量。雕刻分为砖雕、石雕、木雕三种,(图21~23)砖雕多用在宅门的墀头和牌楼上面,在如意门的装饰上面使用最具有代表性,石雕多体现在门前的构件——抱鼓石上面,石雕又分为平雕、浮雕和圆雕三种:木雕多用于宅门的门簪、雀替、门联上面,尤其在格扇门上使用比较广泛。这三种雕刻题材丰富、技法各异、花样繁多构成了中国的传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宝贵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

2.3书法

匾额、门联,门画是传统建筑的特色,其上的书画真草隶篆,色彩丰富是中国建筑与文化艺术珠联璧合的范例之一,它们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意赅地浓缩了蔚为大观的文化内容,而且形状多样,使建筑物大增光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图24)

2.4铺首、门钉

铺首俗称“门环”,样式比较繁多,金属锻造。虽然在古代有着森严的门饰等级制度,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改变门饰的形状图案,从兽面到后来的石榴,瓜花,葫芦等吉祥图案,反映我国生殖崇拜文化,寓意丰富,含义深刻,富有创造力,具有中华民族的特点,体现了民俗民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图25)

门钉是古建筑大门上庄严壮丽的装饰,只有宫门、御用园囿、敕建庙宇、王府及官邸可设门钉,而且设置的数量受到古代《阴阳说》的影响,偶数为阴,奇数为阳,是封建等级制度与权利的象征。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历史环境,建筑设计,城市肌理,历史文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历史建筑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生活娱乐需求,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新旧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我们所研究的着重点在于如何在不破坏历史环境的前提下设计新建筑。历史环境就是指与一定范围土地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所组成的物质环境,它是发展变化的,是城市的自然地理、物质技术和人文精神的综合反馈,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是历史的载体。城市历史环境由城市布局,传统的街道构造,传统建筑组群及其周围公共设备,园林绿化,街道陈设组成。建筑的新旧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所指的旧建筑,是指处在历史环境中的有修复价值和值得保留的传统历史建筑,新建筑即是区别于旧建筑而言的存在于图纸上或刚建成一段时间的建筑。研究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就是研究新建筑在历史环境中避免与旧建筑发生冲突,与环境不协调,破坏城市风貌,产生不良的效果。

1历史环境中新建筑设计的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存在新旧建筑发生冲突的情形,城市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更加明显,存在于城市的各个区域,我国的城市历史环境被破坏。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新建筑对历史环境的破坏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历史上,我们能了解到,当新旧建筑发生碰撞时,往往牺牲的是旧建筑,城墙被推倒,四合院被拆迁为高楼让路,旧城的破坏是20世纪中国城市建造最让人痛心的城市行为。紧接着而来的复古,全国大兴土木,修建“假古董”,古建筑与新建的古建筑交错而立,城市的时代性变得不再清晰,老城的风貌支离破碎,城市的文脉被割断。

1.2传统建筑与新建筑的不协调

中国的传统建筑的特色以木构为主,体量较小,还有大屋顶,现代建筑很难与之呼应,运用类似手法会变成复制,运用对比手法往往造成反宾为主的效果,或者二者极不协调。另外木构建筑的保留和维护比较艰难,往往选择拆旧建新的方式。

1.3新建筑设计缺乏思考与灵性

现在,我们对于新建筑在历史环境中如何定位,如何存在,如何能达到最佳结果都缺乏研究,我们只能边建造边探究,从而衍生出许多失败品。在许多大城市中,除了少数保留下来的旧建筑外,还有许多不同时期的中西建筑,新、旧、中、西拼接在一起不伦不类的新建筑,破坏了城市原来的历史环境氛围,切断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拥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大规模减少,建筑与建筑之间各成一体,把城市分割的支离破碎且毫无特色。

2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态度

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设计态度主要是“对比”与“协调”,这是新旧建筑的两种关系,“相似”与“对比”是事物之间最简单最明晰的两种关系。掌握好“对比”与“协调”的尺度,我们就能设计出美感强烈的新旧并存的事物或环境。对比要求我们在两种不一样的事物之间建立明确的布局关系,通过对比可以使事物的特殊性质更加突出,得到加强,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整体氛围。“新”与“旧”本来就是作为反义词的存在,我们没有必要把它们之间的矛盾进行掩饰,符合客观规律的存在应该再将它们各自的真实属性表现出来。类似的事物往往在视觉中被联系到一起,相似导致统一这一常常被运用于新旧建筑的呼应协调,产生的效果取决于形式构成手法的运用熟练程度及恰当程度。同时,我们要传承文脉。作为拥有多年历史的中国,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要着重于文脉的传承,文脉是城市的延续,我们的城市在进步的同时舍弃了许多东西,我们不能留给后代一个被切断,被抹去的历史。了解历史的最好方式是直观去感受,而不是冰冷的课本。我们要投入更多的思考,将历史文脉与新的生命融合,赋予城市新的特色内涵,让历史延续。

3历史环境中新建筑设计原则及手法

3.1历史环境中新建筑设计原则

历史环境下的新建筑与旧建筑是共生关系,新建筑的设计是“带着镣铐跳舞”,要按一定的原则去进行设计。1)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整体性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城市要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城市建筑设。计这一方面,在解决建筑的功能、结构、经济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它与周围城市街道、旧建筑保持整体性的统一,从历史环境的文化内涵中来找出可发展的新形式,使其具有不同的表现力且不违背整体的形象,新老建筑共同构成城市统一风貌。2)从城市的历史角度———尊重历史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历史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城市的易识别性,形成明确的城市形象。新建筑不应该破坏历史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在我们设计新建筑时,为了保证历史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标志性地位,我们通常把新建筑作为辅助来陪衬历史建筑,新建筑设计时在体量、高度上要有节制,同时要保证视线不会破坏历史建筑,保护历史环境的原有空间及肌理的完整性。

3.2现代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设计手法

城市的环境涉及到物质功能、历史、人文等方面,城市历史的环境涉及到的更多。所以,在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手法是很复杂的。1)城市肌理织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更新,城市的空间肌理在不停的产生新的改变。我们的设计是要保证城市肌理的完整性的,所以设计时采取城市肌理织补法,城市空间深层结构的形态依据就是延续城市的空间肌理。城市肌理给建筑设计提供一个切入点,引发建筑师的创作灵感。城市肌理织补的成功案例有理查德•迈耶的西门斯办公大楼,它以一种新的姿态被纳入原有街道。2)借鉴历史传统。既然历史建筑无法移除,那么我们在进行新建筑时就要借鉴传统建筑的精髓,隐新于旧。借鉴历史传统的方法有复古、仿古、简化、变异。复古与仿古以历史建筑为底本进行新建筑的设计,这样可以使新建筑与历史建筑得到统一。简化和变异是指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展示形式和特性有直接的关联,达到似曾相识的效果,与历史环境协调的同时也没有破坏历史的真实性。3)化整为零解决整体冲突。解决现代建筑大体量的特征与旧建筑的矛盾的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将建筑形体化整为零,在体型和形块上对完整的大体量建筑进行改变与收放。保证整体的舒适性的同时呼应历史环境。我们可以把新建筑的里面分几个段落,也可以把建筑分为不同的体量,使建筑与周围及大环境呼应协调。

4结语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设计;探讨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江西省景德镇市水务局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外观形象、装饰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乐平市共产主义水库(大型)大坝加固设计适用于旅游的需求,景德镇市玉田水库(中型)园林化设计,乐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办公楼仿古设计,景德镇市城防墙的园林亮化设计等等项目,都在朝着美化设计的方向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指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水电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工建筑物,如大坝、溢洪道、输水建筑物、各种规模泵站的主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室、变压器室(通常又称作主副厂房)、水闸的启闭机房、城市防洪墙等等。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水利水电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及管护人员的生活用房等等。

建国以来,我国每年都要投人很多资金大力兴修各种水利水电设施,由于这些水利水电设施往往由水利水电专业设计人员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水利水电建筑本身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当不少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员设计水利水电建筑物工程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水电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水泥形象,如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建设“一江两岸”项目,城西区防洪墙基础工程,采用笨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水利水电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水电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如景德镇市玉田水库的园林化设计,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因此,水利水电建筑逐渐开始摆脱粗老笨重的老样子,现代水利水电建筑设计开始要求设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和审美能力。

二、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平面设计、平面设计、造型风格设计等,现阐述如下。

1、总平面设计

水利水电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水电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大坝、溢洪道、涵闸、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内容。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主厂房、副厂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

2、平面设计

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3、造型风格设计

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栋(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

三、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筑设计需要与业主协商交流

在市场经济中,建筑设计不能单独理解为设计人员单方面的工作,需要与工程有关的各方面交流,尤其与业主协商交流。有时业主会就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外观和装饰特点提出一个明确格局方案。例如乐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办公楼设计,其坐落在城区内河与乐安河的接口处,是一个兼备排涝与办公的综合建筑物。在与业主的交流中,他们强调采用仿古风格,与乐平市北门农贸市场的仿古建筑群遥相呼应,同时,室外楼梯采用盘龙升空的螺旋式结构,能更好地与当地风土人情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结合。而设计方在大楼的建筑设计中采用了飞檐翘角的屋脊线和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其他附属建筑也采用协调主体建筑的风格设计,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2、建筑设计师还须是好的经济师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不能只是追求建筑艺术上的完美。他是一个工程师,熟悉所设计工程工艺特性,还须是一个好的经济师。设计者要按照业主的预算限额或业主的经济实力为依据,设计出相应的方案。一些水利水电工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能过多的在建筑物外观与装饰上投人,在设计上就要将有限财力集中到重要的部位进行外观和装饰设计,而又不忽略整体的效果,如共产主义水库(大型)在大坝内坡衬护上,采用六角型混凝土预制块,外坡采用拼图的花木草皮护坡,既保证了工程需求,同时增加了市民旅游的美观视觉效果。

3、关于美观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我国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美观,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把美观和经济问题对立起来,即要想漂亮必定多花钱,省钱必定不漂亮。其实应当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由于水利水电工作一般都是国家投资,还是应尽量本着节省国家资金的原则,用价格相对较低的材料或简易的材料做出符合设计意图的效果,同时保证其耐久性,如景德镇市浮梁县王港乡小塘坞水库,坝顶公路是连接两个村的公路,在大坝美观设计上,增加了一个仿古休闲亭,虽增大了一点投资,但起到了很好的美观休闲效果,并被列入景德镇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水利工程美观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息息相关

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是息息相关,建筑是建筑设计者手中的艺术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内在特点和外部联系,运用科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确定一个立意和构思,围绕这个立意和构思,经过反复推敲和揣摩,将设计者的理念和情感通过不同的手法与技术、材料与色彩表达出来,建筑的外观与装饰的格局都首先要反映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特色,并充分表现出设计者的个性和情感.这个过程就像作曲家创造音乐作品一样。

四、对水利水电建筑设计美化的初步思考

水利水电建筑一般依山傍水,直接融入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等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作美化设计。但正因其地处旷野,视野开阔,一座未作美化设计建筑物突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大煞风景。因此,即便地处旷野,也不能忽视了水工建筑物美化设计。

设计者应该力求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文的需求,重视环境和建筑对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大都远离城市,傍水而建,与城市建筑相比,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从工程规划设计伊始,就应该对水利建筑的美化设计和建筑布局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满足水利水电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总平面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尊重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建一处工程,成一处花园,这应是我们共同的美好追求。

水利水电行业的设计师需要立足水利水电,关注时代,面向未来,自觉思考水利水电建筑文化应扮演的角色和发展的方向。我们职业的定位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拓宽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素养,丰富水利水电建筑的创作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五、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外观和装饰不断冲破旧模式而自然反映出来,不但是为生产工艺流程服务,同时为生产运行人员服务,对运行管理人员身心负责,为自然界的空间形象服务,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全新理论,为高技术大时代的情感服务。

参考文献: